劳保调研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7:50:23

劳保调研报告

劳保调研报告范文篇1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这部分人中的大多数人总有一天是要回*养老的,如何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需要我们未雨绸缪。

当前,学术界侧重于研究企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对外出创业的个体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鲜有涉及,为此,我们专门到长三角地区对农民开办超市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对这一特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

一、外出经商创业农民的生存发展现状

我县南部6个山区乡镇均是省级欠发达乡镇,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差、资源贫乏、地处交通末稍等因素的影响,农民一直以传统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经济发展滞后。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乡、大溪口乡、柳城畲族镇等6个南部山区乡镇的农民离开山头闯码头,在*、*、*等地开办超市,迅速致富。十几年来,经过最初山区农民携亲带朋的自发行为到后期政府的宣传发动,积极引导,全县形成了一股到*发达地区开办超市的热潮。*人在外开办的超市现已达2600余家,有一万余人外出从事超市行业,20*年总计纯收入达2亿余元,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快速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民非农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开创了一条良好的途径,这一现象被称为农民“超市现象”。

这些农民走出去开办超市最早兴起于*年。*乡*农民*是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他依靠东拼西借的2.2万元资本起步,从第一年赚7万,到第二年的10多万,再到30多万,短短几年积累至数百万资产,实现了滚雪球式的发展。“开超市发财”的佳话传开后,亲友邻里纷起效仿,前仆后继,开办超市渐成燎原之火,呈现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态势。

1、超市从业人员迅猛增长,人均收入快速提升

从*年以后,开办超市的热潮从*乡蔓延到柳城畲族镇、桃溪镇、坦洪乡、西联乡、大溪口乡等南部其他乡镇,超市行业成为*南部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大量农民外出开办超市,部分村庄成了“超市专业村”。*超市起源地*乡*只有64户,到目前已开办了近70家超市。附近5个交通相对不便的小村共有劳动力438人,转移出去有352人,据统计,该乡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率在20*年就已经达到80%以上。目前该县南部6个乡镇的人口总数为67844人,长期在外打工的有15500人左右,其中从事超市行业的有7000余人,占长期在外打工人数的45.16%。

外出开超市的农民(包括帮工)平均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超市业主的平均收入达10万以上,一些村庄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通过开超市迅速实现了脱贫致富,一大批出去较早的超市业主年收入在几十万元、百万元以上。许多人在当地或在*县城区购置了房地产。南部山区的许多村庄如果把超市收入全部加进来,人均收入已经比较高,甚至比*县北部一些平原村庄还要富。

2、创业热情高涨,分布区域迅速扩张

*人办的超市已迅速遍布*、*、*、*、*、*、*、*等*市县,并逐步向长江三角洲其他发达地区以及安徽、*等地的经济发达城市发展。据初步统计,目前在*市就有2000名*人,经营着有一定规模的超市300多家,加上一些刚开张的小超市,共有400多家。*有2000多人500多家超市,其他*城市也有50至100多家不等的*超市,遍及了整个*地区。

相对于*、*等周边地区,*的农民“恋乡情结”比较突出。部分山区农民大胆“走出去”寻找致富门路的成功经验,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一次很大冲击。许多山区农民怀揣东凑西借的几万块钱刚到*城市落脚时,脚穿解放鞋,头发脏乱,碰到生人不敢讲话,但是在城市里摸爬滚打一年半载之后,接触各种新事物,摇身变了样,西装革履,满口生意经。特别是一些青年农民很快就成为比当地人还精明富裕的“城市人”。他们的收获绝不仅仅是几十万元的收入,而是全方位的,外出闯“码头”是最好的农民素质培训。许多农民的传统观念受到强烈地冲击,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创业热情。

3、规模不断壮大,发展空间广阔

由于经营有方,*超市的规模在不断壮大,许多人已完成了原始积累,从创业开始的几十平方米的“夫妻店”,发展到中型甚至连锁的现代化超市,挂靠*华联、联华等品牌,或者自己打造品牌,经营店铺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者甚多,并且从郊区向市中心闹市区发展。许多超市老板一人就开着几家投资50万元甚至100万元以上的中型超市。*乡*村的范忠林*年到*新区开办小超市,迅速发展壮大,最多时一人同时开着7家中型超市。积累了几百万资金后,从*年开始,在*成立了一家商贸公司,做起了一级供应批发生意,公司2004年的销售收入已达7000万元。完成了资金积累后,许多人已向酒店、娱乐业等其他三产服务业发展。

“小超市”将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大产业”。在一个人口仅6.7万的偏僻山区,有7000余人在共同从事着同一个行业,这一经济现象非常罕见。小超市投资小,风险小,只要肯吃苦,肯定有钱赚,这在该县南部山区已形成共识,有许多人正在准备从事这个行业,经营的区域也从一个地区向其他省、市扩散。随着全国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小超市”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再经过几年的发展,超市行业将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支柱产业。

4、农民非农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山区农民从家乡带走有限的资金,在异地他乡发家致富,许多人在当地城市或在*县城区置办家业,脱下“草鞋”换上“皮鞋”,自发地向城市转移,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超市业主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会有一部分人回*创业。就像当年“鸡毛换糖”的*人和“磨剪子,补铜锅”的*人回乡创业一样,促进*的工业化发展步伐。大批农民走出深山迅速非农化之后,老家许多山地和山垄田已自然退耕还林。现在上山盗伐树木的人几乎没了,上山砍柴的人也已极少,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

*县南部山区农民外出闯“码头”,开办超市的势头之猛、档次提高之快、效益之好均出人意料。小超市为该县南部乡镇,特别是一些出现超市现象较早的山村所带来的良好效应是综合的,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

二、外出经商创业农民存在的社会保障问题及其原因

1、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存在较大障碍,“退保”现象严重

外出经商创业流动性大,从业人员大部分属于流动群体。尽管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在跨统筹区域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可以转移。但是在客观现实中,由于受财政体制和统筹区域政策等因素的制约,要保障一名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地方财政将承担最终责任。目前,*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仅2.9万,如这部分人员全部回乡养老,*县财政将不堪重负。因此,在现行养老保险体制下,这部分人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还存在较大的障碍。

面对这一现实,有些人即使已在创业所在地参加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当他们流动到其它城市或回原籍时,在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面临较大障碍的情况下,许多人只能无奈地选择“退保”,即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存额。据初步统计,截止20*年底止,*县外出创业农民“退保”人数已达900多人次。

2、难以承受较高的医疗费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外出经商创业人员绝大部分已经参加了*县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由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偏低,同时,规定一旦得了疾病需要住院,必须回本地治疗。因此,实际上这部分人员缺乏基本医疗保障,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3、缺乏工伤保险,难以抵御突发工伤事故风险

虽然经商创业农民从事的工作同农民工相比相对安全,但这些人均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一旦发生工伤事故,不但给劳动者本人带来严重伤害,同时会中断家庭的收入来源,影响到家庭的基本生活,甚至可能因此致贫或倾家荡产。

三、解决外出经商创业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外出经商创业农民正在成长壮大,他们与南下北上的“民工潮”有着显著的区别。他们的突出特点是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经商创业的流动性较大。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员已经完全城市化,成为了城市的“扎根人”,这部分人多年在城市创业,有稳定的经营场所、稳定的生活来源和相对固定的住所,大约占总数的40%左右。第二部分是以流动经商务工为主,这部门人创业时间短、基础薄弱,属创业初期的原始积累阶段,大约占30%,他们有着进城安营扎寨的渴望,即使回原籍也是留在城镇从业为主。第三部分是处于流动状态的务工人员,大约占30%,今年在这里,明年在那里,处于非稳定状态。他们将来有可能创业成功,也有可能回去再做农民。

当前,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全面彻底迅速地解决外出经商创业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的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外出经商创业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宜也不可能求大求全、齐头并进,而应坚持分类分层分阶段逐步推进的策略和原则,依次建立工伤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尤其是大病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女工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可暂缓实施。

1、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切实解决养老保障问题

一是要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政策。应该把外出创业农民在创业地缴纳的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全部转移,以维护养老保险关系转入地的利益,鼓励接收地积极办理保险关系转移手续,解决外出经商创业流动农民参加养老保险面临的困难;二是要取消退保政策。在外来创业人员离开参保地无法转移时,暂时封存其个人账户、保留社保关系。待条件成熟或达到最低领取养老金年龄时,将帐户储存额及对应的统筹基金转移到本人户籍所在地,按当地的有关规定领取养老金;三是要研制开发全国通用的社保IC卡,记录外来人员参保、缴费信息,配合、方便外来人员社保关系的转移和衔接;四是要着手研究“适合外出经商创业人员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为他们量身定做养老保险制度。初步设想是为流动性较大的外出经商创业人员建立以个人帐户为主的养老保险制度,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帐户,并且可以随着外出经商创业人员的流动而转移。

2、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办法,解决医疗保障问题

医疗保障问题应根据外出创业人员的不同情况分类解决。一是对那些发展较好,能够在经商地永久居住的人员,应鼓励其参加创业所在地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二是对准备回乡养老的人员,应建议其参加户籍所在地城镇医疗保险。目前的医保政策规定,参保的人员一旦得了疾病需要住院,必须回本地治疗。因此,很多外出创业农民不愿意在户籍地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事实上,单位参保的人员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可以“异地就医”的,因此,我认为外出经商创业人员参加城镇医疗保险涉及的异地就医问题也应酌情予以解决;三是对那些在经商地参加医保,年老后又要返乡养老人员,居住地一般不认可其在经商地的医保缴费年限。这对个人而言有失公平,但从另一个方面讲,像*这种欠发达地区,如果允许这部分人返乡后直接进入待遇享受,既会影响接收地的基金平衡,又侵犯了其他缴费人员的权益。这一问题不是一市一地单方面能解决好的,它涉及到创业地和居住地、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利益,只有尽早建立国家统筹调剂机制,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3、积极鼓励外出农民参加工伤保险,防范意外风险

要从维护外出经商创业农民基本权益出发,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他们参加工伤保险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外出经商创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在制度门槛、缴费主体、待遇支付等方面都不存在参保障碍。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人尚未认识到工伤保险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醒他们及时参加创业地工伤保险,切实防范意外工伤风险。

劳保调研报告范文篇2

一、近年来劳动保障工作取得的成绩

十六大以来,劳动保障局党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发展机遇,与时俱进调整思路,开拓创新攻坚破难,劳动保障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全市就业形势基本平稳,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先后荣获国家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转移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鉴定、劳动监察、基金监管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坚持统筹兼顾,抓好民生之本这个重点,确保全市就业局势保持了高质量的稳定态势。就业是民生之本。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增加群众收入、促进科学发展的关键来抓,全面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推动了就业工作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最近五年,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1万人,引进外来劳动力4.5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1万人,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1.5%以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先后两次被授予山东省转移农村劳动力先进集体,这是威海三市三区中唯一的一家。工作中我们着重做好三个方面。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推动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劳动管理的决定》等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文件,取消了计划经济时期延续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跨区域就业限制,实行城乡统一的招用工备案和保障制度,统一的工资待遇和就业制度,变防范型管理为服务型管理,推动了城乡各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平等就业、统筹就业。与此同时,政府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将促进就业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起严谨高效的联席会议制度,劳动保障、财政、税务、工商等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定期监督检查,严格情况通报,为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保障。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先后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人力资源市场、基层保障机构、劳动力转移实训基地建设,将市、镇、社区三级劳动保障机构纳入到全省统一的就业服务管理信息应用规划,形成了一个“公开、透明、信息共享”的就业网络体系,确保了全市各类用工资源的稳定有序流转。在此基础上,全力挖掘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积极拓展跨地区劳务输入协作,广泛开展“促进充分就业、共建和谐社区”主题活动,有针对性的做好劳动力引进和开发。目前,全市已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库19处,外来劳务合作基地102家,组织小团组式的招用工活动上百余次,年均转移、引进劳动力20000多人,基本满足了全市重点企业的用工需求,有5家居委会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和威海市充分就业和谐社区。三是抓好政策落实,促进城乡弱势群体实现稳定就业。特别是《就业促进法》今年实施以来,我们以此为契机,建立起了一整套以项目支持、开业指导、跟踪服务与延长政策时间、扩大政策范围、拓展政策内容、提高政策标准作为重点的创业工作体系,使技能培训、小额贷款、岗位补贴、职业介绍等鼓励创业和再就业援助的政策稳步趋向长期化、普惠化,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家庭的创业热情。到目前发放《再就业优惠证》8570份,减免各种税费近千万元,接收托管职工11000多人,特殊群体就业率达100%,城乡“双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消零”。

(二)重视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智力支持。劳动者素质是就业的关键,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促进劳动者就业、推动企业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从人才的培养、选拔、激励三方面着手,扎实开展劳动力培训工作。截止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训技术工人5万余人次,拥有初级职业资格证书以上产业工人1.5万多人,占职工总数的19.6%,享受政府各类津贴技师30余名。一是着力构建齐全的技能培训体系。全面加快技能人才基地建设,目前全市拥有大专、中专、技工等各类综合性职业技术学校17所,其中××技工学校发展迅速,在去年取得山东省重点技工学校的基础上,又于今年5月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技工学校。快速推进职业培训,2006年,在威海地区县级市中率先开展“金蓝领”技师培训工程,以机电工具、家纺制革、汽车零部件三大优势产业一线工人为重点,帮助和指导××技校、天润曲轴等多家企业建立了“金蓝领”技师培训机构,培养了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同时,按照“抓培训促鉴定、抓鉴定促就业”的工作思路,研究制定技能人才成长“梯级培训”计划,积极推行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的相互融通和认证,促进了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在全社会的推广。二是建立健全多层次人才选拔体系。以企业为主题,以开展技能竞赛活动为平台,近年来连续举办了多期规模较大的机械、家纺、建筑等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参加人员达到5000多人,掀起了全市企业岗位练兵、技术创新的新高潮。2005年10月,我市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出台了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办法,几年来,经过层层推荐、选拔、评审、考核、公示,先后有36名技师当选为“××市首席技师”,有11名技师当选为“威海市首席技师”。三是完善了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发现培育技能领头人,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工序设立首席职位,发挥其作用,调动了在职职工和新生劳动力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对威海市和我市首席技师,市委、市政府都给予了隆重表彰,纳入市高层次人才库,与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同等待遇,全面提升了企业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极大地调动了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其他各类人才的技能学习的热情。

(三)加快政策调整步伐,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多的群体纳入到了社会保障这个大笼子里来。按照“城乡统筹,全民覆盖”的总体思路,出台了一系列惠及民生、贴近老百姓的政策,着力扩大覆盖范围。截止目前,全市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农民等各类参保人数达到62万余人(次),仅今年前11个月就累计新增各类参保人数6万多人。在老有所养上,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村被征地农民为重点,先后出台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大龄居民养老保险等政策,完善了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办法,努力实现应保尽保。截止目前,全市已有399个机关事业单位、1600多个企业组织、15个转非村、800多个自然村的20多万名不同群体人员纳入到养老保障体系。目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也即将于近期出台。在病有所医上,先后实施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生育保险、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工伤保险等制度政策,受益群体、层次不断扩大。特别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于1997年4月正式启动实施以来,已进行了四次修改,积极推行缴费年限和待遇挂钩制度,单病种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制度,医疗保险风险金和储备金制度和定点医院管理制度,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先后解决了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6万多名城镇居民,6000多名破产、倒闭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其经验、做法先后被国家劳动保障部、省劳动保障厅予以广泛推广。在失有所助上,围绕资产重组,严格补缴发放政策,在确保失业人员按时领取失业金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失业保险促进就业措施,开展创业培训班,技能培训班,将申领条件与接受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情况相挂钩,鼓励和吸引失业人员积极就业,减少失业存量,缩短失业周期,目前,是年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已确保达到95%以上,90%以上实现按期接续保险关系。

(四)强化基金征缴监管,提高保障待遇水平,使发展成果更多的惠及到了广大群众。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为重点,积极实行扩面参保,全方位做好企业破产、分流职工的保险关系接续工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严格人员进出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积极争取资金,全力弥补缩小基金缺口;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依托良好的待遇政策标准和灵活的缴费措施,吸引了大批“历史欠费”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积极参保缴费;失业保险,以分流改制企业为重点,严格补缴规定,确保基金应收尽收;工伤保险,以高风险行业和农民工为重点,强力推行浮动费率政策,基金盘子明显增大;生育保险,实行人性化政策报销制度,基金稳中有升;农村养老保险,进一步巩固完善国债运营手续,稳妥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严格基金监管,建立起制度、经办、监督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主动加强对保费征缴、发放和运营的全方位监督,防止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的流失,确保实现了基金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几年来,××市社会保险基金收缴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增幅,今年力度进一步加大,前11个月已收缴8.7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总和,基金累计结余同比增长62%,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社会保障能力的进一步加强,有力确保了全市18200多名离退休人员、1700余名失业职工、2100多名遗属和6000多名到龄农保参保人员的养老失业金、生活补助费等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养老保险,连续四年按时实现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任务,人均月增加养老待遇400多元。医疗保险,在全省率先采取无偿或个案补缴的方法,解决了6000多名破产、倒闭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在全省率先将无职业城镇居民以及中小学生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内,率先开展了退休人员免费健康查体活动,率先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今年实施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地方筹资力度又再次加大,标准又比省里规定的分别高出20元和150元。与此同时,工伤保险,也于今年启动了工伤预防和康复试点,生育保险也实行了新的更高报销标准,保障待遇水平的提高受到老百姓的广泛欢迎。包括中央台在内的各类新闻媒体对我市保险的开展和取得的成果予以高度关注。可以一个覆盖面广、保障水平高、抗风险能力强的社会保险体系初步建成。

(五)优化务工环境,保障职工权益,推进劳动关系和谐健康发展。××是一座新型工业化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80多家,其中外向型经济占较大比重,外来务工人员相对较多,已达5万多人。针对目前经济体制仍处于转轨时期,各项制度还不完善,劳动关系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势,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积极调整完善劳动关系利益协调机制、纠纷调处机制和监察执法机制。建立起劳动合同签订、工资集体协商、企业欠薪报告和最低工资调整等制度,实现了政府监控指导、出资人监管落实的良性管理模式;认真做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劳动关系处理工作,指导企业做好相关政策与法规的衔接,保证了企业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稳定;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劳动保护投入,优化务工环境,推动劳动关系协调发展;注重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及时化解劳动纠纷,加大监督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规企业的恶意违法行为,有力地保护了职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几年来,先后参与资产重组企业近百家,受理劳动仲裁、监察案件千余起,为职工挽回社会保险、工资等各类经济损失1亿多元,95%以上的骨干企业、80%以上的城镇其它企业都建立并严格落实了详细的用工保护标准,在全省“百家善待农民工和谐企业”评选活动中,威力工具、芸祥绣品、森鹿制革等5家企业榜上有名,列全省县级市第一。

二、结合实际,查找劳动保障工作中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劳动保障工作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上级的要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尽快解决。特别是通过开展“为学习实践活动建言献策”主题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设立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发放征求意见表、开设网站专栏等多种形式,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归纳梳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在工作定位上局限于完成业务,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不够,科学发展的能力欠缺。具体表现在,第一,对新形势下就业工作思考得还不够深。受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增长缓慢等影响,部分应对措施不力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生产滞缓甚至停产,职工裁员放假,流动性加快,再加上转轨时期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尚未全部解决,城乡统筹就业压力较大,劳动力转移出现不稳定趋向。第二,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满足于现有成绩。虽然几年来我们不断创新,从制度上实现了城乡无缝覆盖,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特别是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参保积极性还不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也刚刚起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以及事业单位工伤制度的出台对工伤保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养老保险保障的刚性措施不够,导致目前整体待遇水平与老百姓的参保期望值有很大差距。第三,在劳动关系维权上存在“满”和“怕”的情绪。整体看企业一线劳动者工资偏低,且与管理人员相比,差距有所扩大;劳动关系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各种纠纷继续增多,特别是随着《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实施,由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中引发的就业安置、生活保障、权益维护等问题日益凸现,侵害职工权益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工作激情不够高昂,干事创业的魄力和干劲还不够大。具体表现在:一是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主动研究问题的风气不浓,工作中不愿主动负责、敢于碰硬,往往是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对于如何解决问题研究不深,遇到问题和困难总是回避、绕着走,拿不出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意见和措施。二是抓落实的力度不够。有的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有的浮在上面的时间多,深入基层调研少;有的重部署轻检查,对重点工作跟踪落实不到位;有的工作标准要求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工作效果不佳。三是行政执行力不强。有的存在着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问题,遇到对本部门有利的事就争着干,遇到需要提供服务就推诿扯皮;缺乏上下沟通、横向联系的工作机制,各科室、各部门之间情况通报、信息沟通不及时,工作环节的衔接配合不够密切,影响工作的质效。

(三)服务机制运行不够顺畅,服务意识缺乏换位思考,服务质量有待优化。一是政务公开的透明度还不强。特别是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和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不能及时向服务对象公开,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没有得到根本性保障。二是为民爱民服务意识还不深。经办服务窗口还存在被动服务倾向,缺乏情感服务、特色服务,甚至有的个别部门还存在行政不作为行为,门难进、脸难看、办事慢、办事拖、办事板。三是办事效率还不快。ab角工作制度没有得到完全落实,部分岗位工作缺位,影响项目审批;有的职能权限下放不充分,窗口服务人员审批授权不彻底,影响了项目办理时效。

三、剖析根源,消除科学发展障碍

劳动保障工作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主观方面来说,主要是劳动保障系统班子思想解放不够彻底、创新改革不够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够到位造成的。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系统学习不够系统。往往是需要什么学什么,急什么学什么,缺乏深入研究、理性思考,不能全面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理论根基还不够扎实。不知什么叫解放思想,不知从哪里着手,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思想不够敏锐,思路不够开阔,思考不够深邃,思辨缺乏功力。对科学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的研究和把握还欠“火候”,对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缺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缺少有效解决困难的新招、高招和奇招。

(二)对思想解放的力度要求不够深。个别干部存在自满情绪,对当前激烈的竞争态势缺乏清醒认识,小富即安、小富即满,安于现状、盲目乐观,缺乏创新创业意识,缺乏“全面工作创一流、单项工作争第一”的胆识和气魄。个别干部存在畏难发愁情绪,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啃硬骨头”的决心还不够大,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这也不敢碰,那也不敢动,错失发展机遇。个别干部存在求稳怕乱思想,怕担风险,怕负责任,怕遭非议,满足于当“太平官”、做“太平事”,工作缺乏锐气和生机,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习惯用老眼光、老办法去生搬硬套,方法单一,不能触类旁通,缺乏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决心。

(三)对科学发展的宗旨观念要求不够高。一是大局意识不强。个别部门和干部不能真正做到以集体为主、以发展为重、以群众为本,不能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存在着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的现象。二是奉献意识不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存在被动应付的现象,缺乏通盘考虑和科学安排,很多事情在做表面的应付,思想不活,亮点也不多,造成工作被动。三是为民服务意识淡化。没有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念,缺乏与群众打成一片、同甘共苦的意识,不能设身出地为群众着想,脚踏实地为群众办事,不能正确对待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一定程度上淡漠了与群众的感情。四是团结协作意识缺位。部门之间沟通协调配合不到位,特别是对一些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没有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超常服务,影响了工作的顺利进行,损害了党员干部在职工群众中的形象。

四、深化共识,凝聚科学管理的合力

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更加全面,理解更加深入,领会更加透彻,认识更加深刻: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新思维、新观念、新举措应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面对不断变化的劳动保障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始终把开拓创新作为释放发展潜能和活力的切入点,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各种思想障碍。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万事之先,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才能使业务工作更加得力有效,服务更加高效便捷,责任制管理更加科学公正,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才能着力解决影响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制度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正确判断和把握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研究影响劳动保障工作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特别是要加强扩大就业再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劳动保障理论创新,加快制度改革和创新的步伐,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转变部门职能,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切实转变职能和工作作风,做到主动服务、真诚服务、优质服务。实践证明,打造服务型机关,不仅要关注服务的过程,更要重视服务的结果。只有从内心把管理对象视为服务对象,把依法依规管理和热情主动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不断丰富服务的内涵,提高服务的质量。

——必须坚持真抓实干,以实干、实效、实绩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群众,调研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敢于直面困难、正视矛盾,研究和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难事巧办、杂事合办,以务真求实的作风和迎难而上的态度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传统,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劳动保障工作放到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中统筹部署,善于高标准研究办法,严要求破解难题,才能牢牢把握住科学发展的主动权。

——必须坚持班子和队伍建设,为构建劳动保障管理新机制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始终把加强班子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推进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勤政为民、清正廉洁,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实践证明,只有始终保持班子和队伍的先进性,才能始终保持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各项工作的安排和部署才能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劳动保障工作才有根本的政治保证,劳动保障事业才能取得科学发展。

五、强化措施,着力构建劳动保障管理新机制

按照“服务企业发展,切实保障民生”为主题,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更加解放,工作措施更加完善,工作方法更加科学,领导班子更加坚强,制度机制更加健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更加有力。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思想大解放,再创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新理念。继续深入开展以“五创”、“三破”为主题的思想解放活动,认真查找新的经济形势下劳动保障工作存在的思想误区,切实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上级决策部署上来,以创新的思维,积极探索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开辟新途径,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一是坚持把践行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先导工程贯彻始终。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认清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认清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不为陈旧的思维所束缚;认清劳动保障工作在全市发展大格局中的定位,不为目前的水平而停滞,始终保持高昂的创业激情,努力在全市科学发展中有更大的作为。二是坚持把践行科学发展观作为工作标尺贯彻始终。进一步强化“只要发展讲科学、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理念,不断开阔视野,创新思路,增强科学发展意识,着力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真正使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得到升华,行为更加自觉,目标更加明确,使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地方化、部门化、具体化,成为谋划、指导和衡量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尺,成为激励党员干部争先创优的座右铭,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的新突破。三是坚持把践行科学发展观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要求贯彻始终。在学习调研中增强思维力、在分析检查中增强辨别力、在解决问题中增强执行力、在完善机制中增强探索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协调快速发展。

(二)牢固树立就业优先的观念,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受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增长缓慢等影响,部分应对措施不力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出现生产滞缓甚至停产的现象,加上转轨时期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尚未全部解决,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压力较大。因此,当前要切实把促进城乡就业作为劳动保障工作的第一要务,从稳定就业、扩大就业、素质就业三个方面做好当前形势下的城乡就业工作。一是千方百计抓好就业稳定,减少失业。加强减员监测,实行重点行业、企业减员报告制度,一旦发现用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马上制定应急预案,提前采取应对措施。规范裁员行为,对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濒临破产或长期亏损确需裁员的企业,及时提供劳动保障服务,保证企业裁员工作的平稳进行。做好劳动维权工作,对易发生劳动纠纷的企业,实行重点监控,妥善处置对因企业逃逸等原因发生的应急性突发事件,及时安置职工,保证社会稳定。做好用工指导服务,及时提供准确的职业供求信息和工资价位信息,加强跨地区劳务协作,提高劳动力流动就业的组织化程度,确保外部用工秩序的稳定。二是积极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扩大就业。加大产业调整力度,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适当延长服务型企业、商贸企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认定期限,鼓励企业吸纳就业。进一步优化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一条龙”创业服务,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通过创业实现就业。积极拓展就业空间,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引进一大批对地方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又好又大项目。积极引导企业发展壮大,加强企业研发,推进技术改造,打造具有自主产权的拳头产品,向创新要效益,同时大力加强国内市场开拓力度,迅速提高国内销量。三是着力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实现素质就业。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着力构建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方位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格局。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需要,加强对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以及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使之尽快掌握一门或几门对口实用技术,切实提高竞争就业能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提规模、上档次,突出专业特色,紧帖市场需求,为各类培训人员搭建实习见习、操作训练、岗位练兵、技术公关、技能交流的平台,努力锻炼培养一大批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

(三)着眼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多层次、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巩固完善社保政策,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普惠性更大,操作性更强,设计上更规范、更合理、更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扩面征缴工作。以《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实施条例》实施为契机,重点突破对外资企业、私营企业职工的参保缴费。进一步调整完善扩面征缴措施,不但要增加参保人数,提高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更要提高缴费人数和基金征缴额,努力实现参保人数、实际缴费人数、基金征缴额的同步、稳步增长。进一步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继续规范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基金规集和管理流程,建立待遇水平与缴费年限长短、缴费基数高低、退休时间早晚紧密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职工参保缴费的积极性,确保新老政策的合理衔接和平稳过渡。切实抓好两个医保政策在全市的贯彻实施。抓紧时间修改完善新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在与上搞好衔接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医保报销比例,继续新增最高限额支付险种,扩大大病救助基金救助比例和范围,切实惠及参保职工。做好城镇居民管理服务工作,制定简便易行的经办服务办法,方便居民登记、参保、交费、就医。扎实开展工伤保险工作,巩固生育保险成果。重点抓好高风险行业企业参加工伤保险,推动农民工等重点对象优先参加工伤保险,不断提高覆盖面和保障能力。切实抓好工伤康复工作,最大限度地为工伤职工提供优质服务。继续巩固完善生育保险新政策,及时发现政策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管理,不断提高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稳定就业的作用。以“保生活、促就业”和减少失业为重点,积极探索经济危机形势下,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援助等方面延伸使用办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延伸补贴项目,完善促进就业联动机制

。统筹使用好失业保险基金与财政就业资金。加大失业调控力度,探索建立预测分析、预警报告和预案启动制度。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个人为主、集体补助、财政补贴为核心内容的新的农村保险养老制度,引导村集体和农民积极投保,着力解决农村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机制和基金财务管理办法,建立起组织监督、行政监督、职能监督、内部风险控制四个层面的监督体系,维护基金安全,确保全市所有退休人员、失业人员等参保人员都能按时享受到保障待遇,并稳步提高待遇水平。

(四)着力维护社会公平,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以“三法”宣传实施为契机,依法规范企业分配行为,理顺劳资关系。加强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人工成本预测预警、最低工资标准四项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引导企业建立工资与经济效益共同增长的分配机制,健全解决拖欠工资问题联席会议制度、工资支付监控制度、企业欠薪报告制度、信用制度和预警预报制度等长效机制,依法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减少工资案件集体访和意外事件发生率。健全劳动争议纠纷的调解网络和预防处理机制。进一步规范办案方式、办案程序,推行“一步到庭”、“阳光仲裁”等便民措施,提高办案质量和仲裁效率。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处理工作,建立企业调解、区域性调解和仲裁调解相结合的调解工作体系,提高调解员政策法规及办案水平,使多数劳动纠纷通过调解得到妥善处理。进一步发挥劳动仲裁三方机制作用,建立政府主导、三方合作、司法参与的工作机制,及时解决劳动关系中矛盾最突出、职工和企业最关心、社会反映最强烈的社会矛盾问题。做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创新执法模式,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适时开办违规企业负责人警示培训班,提高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加强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的劳动保障监察维权工作协调机制,全面开展以签订劳动合同、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支付、缴纳社会保险费、非法使用童工等为重点的“一体执法”,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坚持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制度,认真做好劳动保障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稳定工作排查调处和应急处理机制,做好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工作,抓准、抓早,及时介入,妥善处理。全面贯彻《信访条例》,规范办信接访办法,认真及时处理人民来信,加强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督查力度,确保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社会稳定。

六、提高能力,增强科学发展本领

坚持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的思维力、决策力、创新力和执行力。

第一,加强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把学习作为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劳动保障工作正处在经济危机中企业发展不稳定的局势下,处在劳动保障事业需要不断完善的重要发展阶段,这迫切需要劳动保障系统广大干部全面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推动劳动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狠抓政治理论业务学习,重点学习科学发展的思想理论,钻研劳动保障专业知识,成为精通劳动保障业务的内行,万金油。把全体干部职工培养成一个“书香型”的干部,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所成,增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铺下身子,深入研究老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将心思和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研究解决新经济形势下以及体制转轨带来的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历史遗留的突出问题上,放在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上,脚踏实地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要正视矛盾和困难,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推进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劳动保障政策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落实到每一个服务对象身上。要正确判断和把握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研究影响劳动保障工作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不断推进劳动保障理论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制度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加快制度改革和创新的步伐。

劳保调研报告范文篇3

一、基本情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我县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非农用地需求不断增长,自土地承包到户以来,全县因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城镇项目建设等被征收征用土地共4490亩,其中,耕地4227亩。所有征地涉及51个村委会235个村民小组3301户农户11094人,其中1—18岁2938人,18—60岁6881人,60岁以上1275人。其中2005年至2008年7月共征地358亩,其中耕地341亩,占所征地的95%。所有征地涉及9个村委会36个村民小组259户农户852人,其中1—18岁218人,18—60岁563人,60岁以上71人。

(一)基本失地人口情况。征收、征占用土地后失地农民中基本失地(人均耕地不足0.3亩)1284户4446人,其中1—18岁1058人,18—60岁2847人,60岁以上541人。基本失地农民生活现状为:上升型120户、持平型903户、贫困型261户。其中2005年至2008年7月,征收、征占用土地后失地农民中基本失地31户108人,其中1—18岁31人,18—60岁66人,60岁以上11人。基本失地农民生活现状为:上升型5户、持平型13户、贫困型13户。

(二)完全无地人口情况。征收、征占用土地后失地农民中完全无地644户2209人,其中1—18岁632人,18—60岁1331人,60岁以上246人。完全无地农民生活现状为:上升型57户、持平型303户、贫困型284户。其中2005年至2008年7月,征收、征占用土地后失地农民中完全无地61户220人,其中1—18岁54人,18—60岁146人,60岁以上20人。完全无地农民生活现状为:上升型4户、持平型33户、贫困型24户。

(三)征收征用土地的补偿情况。因项目建设的补偿情况。1998年以前征地以货币补偿为主,补偿标准不等。少部分农户采用减免农业税(费)的方式补偿;1998年以后的征地主要实行货币补偿和办理农转非的方式进行安置,标准根据地块等不同而不等,最高时曾达6万元/亩,大多数为2万元/亩。另外,落实农转非2263人,其中安排就业114人。落实最低生活保障839人(户)。其中2005年至2008年7月,落实农转非48人,其中安排就业16人,落实最低生活保障40人(户)。

2005年11月以前征地实行货币补偿,补偿标准不等,最高达6万元/亩,大多数在2万元/亩左右。2005年11月至2008年7月,按县人民政府第5号公告规定的标准对建设征收土地及附着物进行补偿,具体标准为征收水田、菜地的规划区内24000元/亩,规划区外的坝区、乡镇政府所在地22000元/亩,其它地区19800元/亩;征收旱地规划区内10000元/亩,规划区外的坝区、乡镇政府所在地9000元/亩,其它地区7700元/亩。2008年7月,县人民政府了28号公告,对大瑞铁路××段建设用地征收及拆迁补偿标准作了新的规定。

(四)被征地农民的安置情况。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采用货币安置、就业安置和土地安置的方式进行。一是货币安置。这是目前采取的主要安置方式。征收土地的补偿费,除原老街的部分村、社按一定的比例提取少量的费用外,其它乡镇全部兑补到农户。二是宅基地安置。对部分拆迁户,在进行货币补偿的同时,还实行宅基地同面积兑换的方式进行安置。三是办理农转非手续和就业安置。按征收0.5亩耕地办理1人农转非,共办理农转非2263人。从2008年起,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后,不执行农转非政策。同时,由用地单位为土地被征收的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安排了114人就业,但这样安置的方式很少。四是最低生活保障。对生活困难符合享受低保条件被征地农民给予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有839人(户)。

二、存在的问题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生活的最基本的保障,是农村稳定的基础。失去了土地,农民就没有稳定的生活保障。如果农民在失地后没有得到合理的安置,就会造成大量失地农民变为介于农民与城镇居民之间新的社会弱势群体。土地征用不仅没有富裕农民,而是造成了大批农民失地失业;不仅没有缩小城乡差距,而是扩大了社会不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已成了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补偿费用偏低,失地农民安置难。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只考虑了土地的历史产出和收益,以及不降低“农民”的生活标准,没有充分考虑到被征地农民成为新居民后生活消费水平必然提高的客观事实。目前每亩水田的全部补偿费大约在2万多元,也就相等于一个普通公务员1年的工资。现在农民没有土地了,生活成本又在不断的提高,他面对城镇生活的时候需要开销,所以补偿费也是杯水车薪的。由于现在的补偿标准没有充分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给被征地农民带来的深刻变化,既解决不了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更解决不了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第二,整体素质不高,失地农民就业难。土地依然是绝大多数农民、特别是大龄农民的最基本的就业岗位。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大龄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相对低下,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他们是弱者。面对激烈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农民失地就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最基本的就业岗位。文化程度不高、缺乏非农就业技能的失地农民,在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自谋出路的失地农民自谋职业困难,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

第三,经济收入不稳定,失地农民保障难。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征用土地必然影响农民的生计。土地被征用后,有些农户能较好地运用得到的补偿资金自主创业,生活稳定并有较大提高。对大部分被征地农民而言,他们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呈现“先高后低”的特征。在土地被征用之初,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有的失地农民闲居在家,打牌、打麻将,甚至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几年下来,正事没干,钱也花光了,技术也没学,种地没土地,工作又没有,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有的失地农民都把土地补偿费用到住房的建设修缮、婚丧嫁娶、购置生活消费品,以及清偿债务等方面,没有将补偿费用于生产经营,导致失地后往往也就丧失经济收入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将会因就业发展能力、社会转型能力等等,导致生活水平出现很大的差异。特别是以土地经营为主、文化程度较低、社会转型能力较差、消费没有计划靠征地款来维持生计的被征地农民,几年后征地款“吃”完,其最终结果往往是生活没有保障。

第四,相应的制度不健全,失地农民管理难。土地既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一旦被征占,就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农民失去土地以后,没有低保,没有社保,处于无地、无业、无保障、无创业资本的“四无”状态,造成了“种粮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情况,生活在城镇的边缘,导致失地农民大量转化为城市贫民,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又享受不到有关优惠政策,不仅计划生育等政策执行难,而且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制约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三、对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建议

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对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方面的建议和措施如下:

(一)依法提高征地补偿费用。土地对于农民来讲具有三项基本功能,即:所有权功能、就业功能和保障功能。同时土地也具有效益延续功能,只要土地在,农民可以祖祖辈辈的依靠土地生活下去。因此,征地补偿必须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要按照“土地能换到农民的保障”

的原则,根据被征土地的原有收益、未来用途、区位、质量、供求关系等综合因素,结合当地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和被征地农民未来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依法制定评估办法,合理确定征地补偿标准,以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基本经济条件来确定对失地农民进行合理补偿的依据。按照安置农民的实际社会成本,制定出补偿安置最低标准,改进补偿费的分配方法,完善补偿机制。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补偿安置方式。要改变目前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的做法,采取形式多样的补偿安置方式,给被征地农民提供一条能够确保长期生计的出路。一是预留地安置。政府在征地时为完全失地的农民15%左右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开发,建盖标准厂房、市场等用于租赁、经营或作价入股,以保证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二是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转让、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将收益的50%用于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剩下的收益小部分用于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其余直接分配给农民。三是实行宅基地安置。对完全失地农民补偿0.3——0.2亩的宅基地,一方面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居住问题,另一面方面可建盖房屋可用于出租,增加收入。四是制定合理补偿费用分配机制。可将征地补偿安置费的一部分发放给被征地农民,保障其当前的生活需要,另一部分作为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专项资金,解决被征地农民的保障问题。

(三)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大力推进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是解决目前失地农民存在问题的关键。要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将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结合被征地农民特点与需求建立与之相适合的社会保障制度,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资金,促进被征地农民实现就业和融入城镇社会,确保他们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实现“以土地换保障、以保障换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要以劳动年龄段内的被征地农民为就业培训重点,以大龄和老龄人群为社会保障重点。

1、着力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首先,转变被征地农民的就业观。大部分的被征地农民对就业缺乏市场意识,存在着“等、靠、要”思想。因此,要通过宣传教育帮助被征地农民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择业观念。

其次,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农民失去土地后,客观上需要从农业转向其他行业。除去合理支付货币补偿以外,还应考虑到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要在劳动就业方面给予就业指导、组织劳务输出,安排专门的资金,开展针对被征地农民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多层次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使更多的失地农民通过就业培训打开就业渠道,为失地农民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再次,做好就业援助工作。按照××省人民政府“贷免扶补”的就业带动创业政策的要求,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被征地农民分类纳入城乡就业体系,提供相关的就业服务和再就业政策扶持。

第四,加大安置被征地农民就业的力度。一是用地单位直接提供就业岗位,按一定比例优先符合就业条件被征地农民就业。二是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4050”人员及其就业困难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积极开发就业岗位,解决就业弱势群体的生活和就业困难。

2、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试行办法的通知》等文件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采取基本生活补助、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办法,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1)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按照政府倡导、个人自愿、以支定收、适度保障,缴费标准与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及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保障水平不低于我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原则,建立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一,参保范围。被征地人员是指××县辖区内有承包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资格,其土地因国家建设需要而被征用,征地时的在册农业人员。以户为单位,土地(指按××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承包合同界定的耕地,面积以农经部门丈量面积为准)被完全征用或征地后以户为单位人均耕地不足0.3亩的人员,均为参保对象。

第二、保障方式。一是基本生活补助。被征地时年满60周岁及其以上(不分男女)的人员,实行基本生活补助。二是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时年满16周岁且不满60周岁(不分男女)的人员,实行基本养老保险。

第三、基金来源。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来源:一是使用土地的单位,按使用每亩土地不低于4万元的标准缴纳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费;二是政府从土地纯收益中安排10%的资金;三是基本养老保险金收益;四是政府补助和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五是其它来源。

第四、缴费及补助标准。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险金由农民个人、政府分比例共同承担,实行一次性缴纳,筹资标准根据我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被征地农民的承受能力来确定,由县人民政府一次性补助50%,由个人缴纳50%。政府补助部分一次性划入统筹账户,个人缴纳部分一次性划入个人账户。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均有权享有政府的一次性补助。

第五、待遇的发放。一是基本生活补助。享受基本生活补助的60周岁以上的征地养老人员,从办理参保手续后之下月开始,由社会保险局经办机构按启领时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支付基本生活补助费,直至死亡。二是基本养老保险。16周岁至不满60周岁被征地农民,按规定缴足养老保险费的,从年满60周岁的次月起,由社会保险局经办机构根据××省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计算相应的待遇,如待遇不足我县启领时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应从统筹账户中补足不足部分,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直至死亡。

(2)实行生活补助。对县人民政府具体政策实施后征地时不满16周岁的人员且土地被完全征用的人员不列入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范围,一次性发给征地生活补助,其今后的就业和养老问题自行解决。

(3)医疗保障。被征地农民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按参保方式享受有关医疗待遇。

劳保调研报告范文篇4

一、基本情况

1—3月份,全县提供就业岗位495个,其中:开发公益性岗位44个;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81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90人。城镇失业人员755人,城镇新增长劳动力41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劳务转移输出1432人(有序转移输出265人),培训失业人员200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635人。

二、经验和做法

促进就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为进一步抓好促进就业工作,实现劳动保障工作更上新台阶,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采取以下四方面的工作措施:

——强化政府责任,促进就业稳定。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积极效应,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点建设项目时,把增加就业岗位和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作为一项基本要求统筹兼顾。采取多种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广开就业门路。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稳定就业形势,保持社会稳定,目前我县已在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对可能出现的规模性失业,采取了预防、调节和控制的措施。

——支持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保企业就是保就业,通过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就业岗位。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帮助企业的各项行政、金融、经济的政策和法规,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生产。积极采取各种优惠和扶助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切实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加强管理、技术创新主动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根据实际采取在岗培训、轮岗轮休、协商薪酬等措施,尽最大努力不裁员或少裁员,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做出努力。

——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发展。最近一段时间,国家、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重大政策措施,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市政府研究出台《关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根据这一文件,我们正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共同推进、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加强创业培训和指导,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创业服务,用好创业资金,大力扶持和鼓励有创业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农民工、复转军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完善就业服务,提供就业援助。当前,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面临的就业压力最大,是就业工作的重点对象。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多渠道实现就业;通过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帮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通过落实企业减负稳岗、扩大内需、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强化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采取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展“一对一”帮扶、鼓励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和自谋职业。

三、存在问题

一是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是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增多。主要是大中专毕业生、新成长劳动力、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另一方面是就业困难群体增多。由于就业空间的挤压,就业供求趋紧,导致“4050”下岗失业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有的企业开工不足、增速下滑,特别是部分资源型企业已经达到半停产状态,企业发展的潜在风险都可能造成就业能力回落、缴纳社会保险费能力弱化等新问题。三是由于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劳动关系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特别是企业用工需求的减少,职工待岗歇业现象的逐步增多,劳动关系的不稳定性增加,劳动争议和举报投诉案件数量上升,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四、下步打算

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就业局势稳定。把就业工作作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依靠县委、政府,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稳定就业、培训提升就业、服务方便就业五个方面,加大就业工作力度。到年末,努力实现全县开发就业岗位2000个(城镇新增就业10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50人、特殊困难群体就业200人、“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5000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000人。

——发展促进就业。结合县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发挥重大项目的就业拉动作用。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通过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拉动就业。

——创业带动就业。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对各类创业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为创业人员解决启动资金、降低创业成本,实现成功创业创造良好条件。重点扶持250名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复转军人和其他有创业能力的个人自主创业,带动600人就业。

——政策稳定就业。强化“零就业”家庭人员、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4050人员、连续失业1年以上人员、完全失去土地未就业的生活困难人员、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他们灵活就业和自谋职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做好农民工的就业工作,通过落实企业减负稳岗措施,稳定一批农民工就业;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支持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人员,通过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和提供服务、援助,多渠道多形式实现就业再就业。

劳保调研报告范文篇5

局党委提出“查摆问题,征求意见”阶段要重点抓好“三个结合”:

一是要把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与关心和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着力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化解可能发生的各种社会矛盾,让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工作上,营造和谐稳定环境,推动*大发展、快发展。

二是要与开展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促进全民创业促就业。实现创造城镇就业岗位3万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位居全省前列、“零就业家庭”持续动态为零的工作目标;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统筹城乡就业,实现新建劳务输出基地14个,累计劳务输出12万人;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让职工群众达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工伤有保险、失业有救济;进一步加强对“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低保家庭适龄子女的培训,努力构建新型培训体系;要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加大行政执法监察力度,实现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农民工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到100%;农民工工资当期支付率达到100%的工作目标。建立健全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长效工作机制、劳动用工管理机制、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监督制约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劳保调研报告范文篇6

一、XX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学习科学发展观组织和人员基本情况:

(一)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人员基本情况:

全局现有在编干部职工28人,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人数为29人,有29名党员。其中县级干部6名,科级干部16名(借用人员1名),一般干部职工7名(编外2人、借用人员2名)。

(二)组织领导

在XX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局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为组长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习实践活动。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第一职责来抓,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还建立了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成员联系点制度。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意义

1.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提高全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性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近年来的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越来越得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但我们也应看到,还有部分党员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还存在着浅尝辄止的现象,在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还缺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统一思想、推动工作,就是要提高全党全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2.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应对目前复杂局势的需要。去年以来,我们战胜了雨雪冰冻、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同时,我国也正面临新的矛盾和新的挑战。当前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尤其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不可低估。同时国内也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地方存在不稳定因素,资源环境,就业等问题的压力。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步解决。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改革创新,重视节能环保,努力关注民生,坚持不懈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需要。党的先进性的高低和执政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党是否能够很好地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上。也就是说,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好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就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就增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因而,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决目前劳动保障工作中某些发展思路不清、发展信心不足、发展方式落后、发展质量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解决有些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党性不强、党风不正、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等问题,消除制约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发展的不利因素,充分发挥党引领推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领导作用和政治保障作用,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得到切实的提高和发展。

4.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解决林芝地区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富民强地、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林芝地区自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地委、行署团结带领全地区各族人民深入实施“科学发展、富民强地”战略,坚持好字优先、好为基础,努力提高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水平,重点领域、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初步奠定了科学发展的新基础,开始形成了科学发展的新机制,逐步完善了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开创了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林芝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整体竞争实力还不够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城乡居民收入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人居环境等方面仍需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长效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很突出,不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大大制约林芝地区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还没有完全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我们在推进发展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方法措施、形成的一些体制机制还有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方面。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可以促使我们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认真查找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做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特别是近年以来,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我地区劳动保障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实现了历史性的进步,就业局势基本保持稳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全面完善、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得到了解决,劳动保障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绩,劳动保障部门在社会上和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逐步提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对劳动保障工作的要求和期待不断提高,而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抓紧解决。

1.就业工作。

(1)就业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困难群体和大学生就业仍比较困难;

(2)就业再就业基础工作不扎实;

(3)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的执行力度不够;

(4)农民和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2.社会保险工作

(1)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

(2)社会保险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急待加强。

3.劳动关系工作

(1)劳动关系不规范的问题在一定程度存在,劳动争议纠纷和劳动保障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2)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不建全;

(3)劳动监察执法机构不建全。

4.干部队伍建设工作。

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着知识储备不足、工作视野不宽、科学发展的思维层次不高、创新意识不强、作风不够扎实、发挥职能作用不十分突出、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待改进和提高。

四、办法和措施

要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认清劳动保障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挑战,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在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上取得新突破,努力在构建有利于劳动保障工作科学发展的制度机制上取得新进展,努力在劳动保障部门作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从而推动劳动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开展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活动结合我局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思想上要做到“五个必须”,即:1、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紧扣科学发展这一主题;2、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运用解放思想这一法宝;3、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突出实践这一特色;4、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围绕惠及民生这一目的;5、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强化创新体制机制这一保障。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方法上必须做到“五注重五提高”,即:1、注重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2、注重发展第一要务,提高破解难题的创新能力;3、注重转变职能和作风,提高机关部门的服务能力;4、注重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5、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努力打造平安林芝、小康林芝、和谐林芝。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措施上深入开展“三学三树三落实”活动。

1、加强学理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落实“三促进一保持”的决策部署。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党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县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还要认真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通过加强理论武装,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统筹兼顾和以人为本科学内涵的理解,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各个方面。

劳保调研报告范文篇7

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连年启动实施“再就业工程”,并将其列入全市十大民心工程之首,各县区党委、政府和劳动保障等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强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近年来,全市城镇每年新增就业近4万人,成绩显著。但是,从全市就业的主渠道——城镇单位的从业人员数量来看,经济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量的增长,而是呈逐年减少趋势。2000年到2004年,全市GDP总量分别为243.93亿元、258.02亿元、277.85亿元、319.94亿元和400.11亿元;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分别为42.76万人、40.67万人、38.34万人、37.01万人和36.15万人。这其中有城镇经济成份变化、经济结构升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企业内部科技进步、破产改制等正常因素和积极意义的一面,但是也有企业刻意“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一些地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兼顾就业等非正常因素。由此可见,就业问题,并不是经济发展了就自然而然的有效解决了。基于我市经济欠发达、劳动力资源过剩的市情,我市经济特别是城镇经济的发展,应当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增长模式,即在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前提下,有效运用财政、金融等政策手段,对实现就业给予特别的重视和措施保证,实行政府促进就业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首先,“就业优先”的经济增长直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根本理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总书记去年在和谐社会省部级高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把改革开放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确保社会稳定。因此,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不只是经济的发展,也应当包括就业的发展,即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我们重视GDP,努力提高GDP的增长速度,是为了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分享GDP增长所带来的利益,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包括提高就业率。我国宪法也庄重承诺“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如果经济增长不能带动就业率的相应提高,失业人口比重过大,我们增加生产、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没有完全达到。

其次,“就业优先”的经济增长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宏观经济的良性运行。我市的就业压力,主要是源于我市城乡富余劳动力基数大。今年全市有城镇各类下岗、失业人员14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40万人,而年内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不足4万个,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很突出,就业形势仍很严峻。大量下岗失业人员的存在,长期面对着一个就业不充分的社会问题,相当多的人被排除在经济活动之外因失业而得不到收入,参与不了社会分配,就会使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陷入“空转”,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贫困人口增多,导致各个社会群体之间在利益增进方面出现相反方向,进而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社会的态度,影响到社会关系的协调以及社会的稳定。同时,国民所得与经济发展没有同步增长,就不能扩大消费,启动内需。内需不能启动,经济增长就难以长期维持,宏观经济的良性运行也就难以实现。因此,党委和政府应将扩大就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决策中的一个基本出发点,积极实施“就业优先”的经济增长策略。

第三,“就业优先”的经济增长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长远竞争力,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就业不仅是劳动者赖以生存的手段,而且还是体现劳动者自身价值的、为后代带来希望的途径。如果经济增长不能带动就业增长,或是“减员增效”造成大批职工下岗或失业,没有足够的经济收入,不仅会影响到劳动者的家庭生活,而且会影响到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影响到下一代的素质。同时,还会影响到劳动力的再生产及其长远竞争力,形成劳动力再生产的恶性循环。劳动力资源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其劳动能力具有不能储存、不可保留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失。劳动力脱离社会生产过程,就会丧失其使用价值,不能发挥应有的使用效率,形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下岗分流、减员增效”虽然对一个企业或一个局部的微观经济活动来说,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有利于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但如果节约的劳动力不能用于其他生产过程,对整个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浪费。

第四,“就业优先”的经济增长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当今世界,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扩大就业通常是比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的宏观政策目标。他们把能够带来多少就业机会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把就业水平作为决策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作为评判政绩的重要指标。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增长,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既不能让经济增长过快于就业增长,也不能一味追求“就业优先”而使就业增长速度过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如果就业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劳动者对政府的依赖程度会增强,学习知识、技能的积极性会降低,又可能会回到过去平均主义、大锅饭、铁饭碗的老路,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

那么,作为经济欠发达和就业矛盾突出的*,如何实现“就业优先”的经济增长?

(一)牢固树立“就业优先”的经济增长意识

各级党委、政府,包括企业领导者都应当牢记执政为民的宗旨,充分认识做好我市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在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的同时,把“就业优先”的经济增长发展思路作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理念,贯穿于工作、决策的全过程。把促进就业同发展经济一并考虑、统筹规划和部署,在制定产业布局、结构调整、企业发展、宏观调控、投资导向等方面的政策时,将扩大就业作为重要因素优先予以考虑。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把就业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不但考察GDP的增幅和财税收入情况,而且要看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抓就业工作的实效,并将其提升到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高度去考核、去考察,作为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来认识、来检验。

(二)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企业

针对我市亏损企业、停产半停产企业多,就业矛盾突出的特点,我们应当重点在提高就业弹性上做文章,优先发展就业门槛低、就业容量大、投资少、见效快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确保就业机会的快速、稳步增加。同时,注重培育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密集型劳动并不等于“落后的生产力”,反而应当是我国经济未来几年内参与国际竞争中的一个比较优势,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一个主要源泉。劳动密集型产业既能发挥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又能比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我市这样一个就业困难地区,应当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扩大有效就业的一个重点。

着力发展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2003-20*年,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减少3.1万人,为35.2万人,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增加15.2万人,为26.4万人,占同期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75%。20*年,我市城镇个体私营经济新增就业2.8万人,占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73.3%;全市民营经济吸纳就业21.1万人,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59.9%,已经成为增加社会就业的主渠道。因此,应当高度重视民营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制定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予以大力扶持。同时,鼓励城乡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实现自我就业,从而带动和帮助一部分人就业。

(三)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为城乡劳动力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据有关资料分析显示,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相应带动18万个就业机会的增加。可见提高城镇化水平对拓展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机会的作用极大。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70%,农业劳动力达150多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40多万人,是当前全市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农村城镇化建设,不但可以为农村工业化建设提供发展平台,而且可以带动餐饮服务业、运输业、建筑材料等第三产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壮大,同时还能够吸引一部分城乡劳动力到小城镇就业。我市应当努力扩充县城规模,同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扶持发展一批人口和乡镇企业比较集中、条件成熟又远离城市的建制镇,强化优势、突出特点,通过一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从而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缓解农村就业矛盾,减轻城区就业压力。

(四)进一步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发挥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当前我国的就业方针是“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这个就业方针,尊重了劳动者的意愿,明确了政府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市场功能。政府在立足于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的同时,应当加大就业投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注重培育和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我市劳动力市场建设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位于市中心,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设施齐全、交流大厅达1200平米的市劳动力市场今年4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全市20个县区都组建了就业服务局,有了固定的劳动力交流场所;241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站,235个社区建立了社区就业平台,4177个行政村设立了劳务联络站,全市还成立了5家民办职业介绍机构,基本形成了以市为中心、县区为基础、乡镇村为依托、民办职介机构为补充的劳动力市场网络。市就业服务局还建立了“*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站”,将就业工作的触角向纵横延伸。每年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达到了3万多人,农村劳动力6万多人次,市场的功能得到了有效发挥。

当前我市劳动力市场建设的重点是规范市场就业行为,提高市场运行质量和就业成功率。需要全市各级就业服务部门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体系、分析体系、监测预警预报制度,充分发挥信息的引导作用。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完善市场服务手段,扩大服务领域,延伸服务内容,增加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推进就业服务的专业化、制度化和社会化,实现劳动力市场的科学化、现代化和规范化。要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努力优化市场供需结构,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的灵活性和竞争性,使市场应有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五)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能力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大量具有熟练职业技能的劳动者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高技能人才的竞争。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传统的封建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出现了高分低能、高学历低就业、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等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我们在感叹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却忽视了紧俏的高压电焊工月薪可以拿到5000元的事实。

劳保调研报告范文篇8

今年来,我局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紧密结合劳动保障工作实际,以依法行政和规范办事行为为重点,以建设一支“廉政、勤政、务实、高效”的劳动保障干部队伍为目标,加快机关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步伐,全面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现将全年机关效能建设工作自查情况汇的以如下:

一、加强对效能建设工作的领导,提高认识,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机关自身建设,提高机关效能,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新世纪发展目标的需要,也是从严治政的需要。搞好机关效能建设,有利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全面贯彻落实,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综合治理的标本兼治,有利于强化民主监督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基于以上认识,为了保证我局机关效能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有关股室、下属单位和办事窗口为成员的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制定了局年度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方案。同时我局建立了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的机关效能建设领导目标责任制,由局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分工负责、办公室具体抓落实,领导干部对分管股室和下属单位联系挂钩,使全局形成领导负责、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并在实际工作中将效能建设和行评工作结合起来,与业务工作一同部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主要领导多次在召开的会议上就开展效能建设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强调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局干部进一步统一了的思想认识,明确了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意义,确保了效能建设有组织、有计划,按步骤实施。

二、强化素质教育,进一步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的基础

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先导,注意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把机关效能建设与本局年度业务工作、发展目标、思想教育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结合起来。一是加强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理论学习制度,凝聚力量,增强信心。通过学习,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淡泊名利,廉洁奉公,甘当人民的公仆。二是利用每周五学习时间,将效能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政治理论列为学习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了宗旨意识、党性党纪、职业道德、法制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三是不断充实干部职工的业务知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增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四是利用一些触目惊心的反面教材,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反腐倡廉教育,警示干部职工自觉的遵纪守法,大家认为,只有在思想上真正地筑起拒腐防腐的牢固防线,才能做到清正廉洁。五是以推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切入点,大力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不断激发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奉献劳动保障工作的热情,增强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的自觉性,促进工作作风的根本好转,扎实了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基础。

三、明确目标任务,落实效能建设各项制度,加强单位内部管理

机关效能建设领域十分广阔,内容极其丰富,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事关劳动保障工作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因此,我局在机关效能建设中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从一开始就落实到行动上。

(一)加强机关考勤工作,实行机关工作人员挂牌上岗,不断强化考勤制度。我局对考勤工作确定了专人负责,做到上班有签到、请假有手续、公差明去向。局领导对考勤情况随时进行检查并通报,局办公室按月对考勤情况进行统计并公布,年终将考勤与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紧密结合,有效地控制了个别机关工作人员存在的迟到、早退现象。

(二)抓好机关各项制度建设。制度规范是效能建设的基础和根本保证。为建立办事效能、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机关管理体系,从我局基本工作职能和具体业务事项出发,建立健全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否定报备制、错案追究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公示制等,同时还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修订、制定了有关规章制度。这样,使岗位职责划分更加合理、岗位权限更加明确具体、履行职责程序更具有可操作性,不断实现以制度管事管人。

(三)开展优质服务,改进机关作风。机关各股室和下属各事业单位都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摆正位置,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想问题、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为劳动保障对象服务的水平。我局作为===社会联动成员单位之一,积极参与===报警联动服务,做到“有难必帮、有求必应、快速反应、热情服务”的承诺。

(四)抓好劳动*工作。加强对*工作的领导,我局根据县*局和效能办的要求,认真做好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工作,通过接待来访、接受信函、设立投诉电话、投诉箱等方式,受理对本局机关效能建设问题的投诉,并向投诉单位和投诉人反馈投诉件办理结果。今年来,共立案劳动争议案件==件,结案==件,收到群众来信=封,其中市级以上部门转来信件=封,县级部门转来信件=封,*办结率===%,有力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以政务公开为重点不断深入开展效能建设工作,努力建设劳动保障部门新形象

(一)因地制宜,狠抓政务公开的载体建设。为保证政务公开效果,我们因地制宜地抓载体建设,以最简捷的方式让群众了解政务公开的内容。一是抓公示类载体建设。主要是公开栏、办事程序图、投诉箱等公开设施。我局机关及下属各单位,通过开展效能建设活动,共建立公开栏=个,程序图=个,设立投诉箱=个,建立了再就业服务窗口。二是开通群众意见反馈渠道。通过召开党风行风监督员座谈会、征求意见会、发放政务公开测评表等形收集吸纳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退休审批、失业金发放、社保补贴和维护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充分发挥投诉箱和投诉电话的作用,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认真办理群众投诉,办复率===%。四是组织群众监督评价。我们坚持做到,在办理退休审批、失业金发放等事项时,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整个申报审批工作都请群众监督,防止出现厚此薄彼和群众误解。对劳动保障重点工作,做到事前,事中、事后都要经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在全局干部职工广泛深入酝酿,征求群众意见后形成。五是将公开的项目面对群众。我局通过文件简报等形式,将政务公开项目、方法、公开通过办事窗口宣传,让群众知道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办理及收费项目的依据和标准。

(二)强化措施,保证了政务公开工作的全面落实。一是健全制度,规范运行。在政务公开工作中,我们从加强政务公开制度建设入手,努力建立政务公开的运行机制建立了与政务公开有关的岗位《责任制》、《绩效考评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使政务公开工作逐步向规范运行的方向发展。二是抓好试点,典型引路。同时,通过成立督查小组,抓好督查,促进落实。三是责任追究,严肃纪律。我们对违反政务公开规定的人员严格实行责任追究,从而保证了政务公开工作质量。

(三)注重实效,以政务公开为重点不断扩大效能建设的工作成果。在开展效能建设活动中,我局始终坚持以推行政务公开为重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走过场,确保效能建设工作取得实效。一是促进了行政管理过程的公正和规范。二是阻塞了干部以权谋私的渠道。一些过去群众关注的事公开办理,群众参与监督,干部不能再偏亲向友,减少了犯错误的机会。三是密切了劳动保障部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政务公开使群众对劳动保障工作由了解到理解,由知道到支持,逐步消除了隔阂,密切了感情,群众对劳动保障部门工作的满意率不断提高。四是维护了社会稳定。通过政务公开,群众的*量逐渐下降。

劳保调研报告范文篇9

一、扩面情况分析

扩面工作进展较快,参保人数由2007年的15890人增加到2008年的16225人(其中农民工380人、灵活就业人员194人),净增了1065人,增长10.7%。主要原因有:

(一)医疗保险被纳入再就业的社会保险补贴;

(二)各级各部门对农民工参保问题的重视;

(三)灵活就业人员的保险意识增强;

(四)加大了扩面宣传力度;

(五)劳动监察执法劳动力度的加大;

(六)经办能力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参保结构分析

2008年实际参保人员中,在职职工(含灵活就业人员)为12787人,退休人数为3438人,分别占参保总人数的78.8%和21.2%,在职、退休之比为3.7:1。与2007年同期相比参保人数增加1065人,其中在职职工增加了1046人、退休人员增加19人。

从中看出:参保人员比去年递增快,对基金抗风险能力增强的同时,给管理工作也大大增加工作量和难度;退休人员的增加对基金的风险也随之加大。

三、参保统筹单位性质分析

2008年全县参保人数为16225人,其中国家机关事业单位10420人、企业5370人、其他灵活就业人员435人,比2007年参保总人数14591人新增1274人,其中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分别新增471、588、215人,分别占参保人数的64%、33%、3%。

从中看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仍然是参保主体,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扩面空间仍然很大。

四、年龄结构分析

全县共有参保人数16225人,其中60岁以上的3428人(其中国家机关事业单位1558人、企业1870人)、45岁至60岁1200人、45岁以下11955人,所占比例分别为19%、7%、74%。

从中看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财政不缴费,但划入个人账户基金平均都在1250元以上、达200万元。企业退休人员虽然有1101人作了一次性清算,但划入个人账户基金平均都在650元、达80万元,其一次性清算的医保费最多够划7年。并且随着退休待遇和医疗需求逐年递增,而加大了基金的风险承受力。

五、基金收支情况分析

(一)基金收入

2008年基金收入方面全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应收2871.6万元、实收3107万元(其中当年收入2871.6万元、利息收入91万元、上级补助39.67万元收回欠费104.73万元)。总收入比2007年的2805万元增了302万元。其主要原因有:

1、加大了清欠力度;

2、扩面取得成效;

3、上级对破产企业实行一次性补助;

4、基金存款实现了保值增值;

5、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明显增多。

(二)支出方面

基金支出压力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大增加,2008年医疗保险基金支出2671.4万元,比2007年的1818万元,增加了853.4万元。其主要原因:

1、重病、癌症患者明显增加,其中住院费超过43700元的患者就有45人,比2007年增加了12人;

2、医疗消费水平普遍提高、定点医院药价居高不下,以药养医现象仍很严重,次均住院费4850元,比上年明显增长;

3、享受特殊慢性病门诊待遇患者比上年增加了92人,统筹金支付特殊慢性病门诊费比上年增加了20万元。

(三)基金收支积累方面

2008年全县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3107万元,比上年收入2805万元增收了302万元,增长10.7%,划入统筹基金的收入为53%比上年减少1%,个人账户的比例为47%、比上年增加1%。2008年基金总支出2671.4万元、其中统筹金支出1286万元,比上年的974.5万元增了32%,个人帐户支出1385.4万元、比上年的843.5万元增了64%。2008年收支相抵,当期共结余436万元,其中统筹金收入1659万元、支出1286万元、结余373万元;个人账户收入1448万元、支出1385.4万元、结余63万元。截止2008年12月31日,资产滚存结余3478万元,其中统筹金结余1786万元、个人账户基金1692万元。从中看出:

1、收入增幅不大,并且增收部分主要是利息收入91万元、上级补助39.67万元、回收欠费104.7万元;缴费收入66.63万元,只增了0.02%,基本为零。

2、支出增幅较大,个人账户增幅正好是统筹金增幅的2倍,主要原因:一是对“两定”机构的稽核力度不够;二是参保人的医疗保健意识及消费水平显著提高;三是“两定”机构,特别是零售药店会以促销手段刺激个人账户消费。

六、特殊慢性病管理情况分析

特殊慢性病患者人数迅猛增加,2008年共有387人享受特殊慢性待遇,比2007年284增加103人,统筹金支付特殊慢性病门诊费74.72万元比上年增加了20万元。特殊病以癌症(80人)为主,慢性病患者以糖尿病为主(205人)、其次是二级以上心功能不全(63人)、其它39人,。从中看出:

1、特殊慢性病患者人数逐年迅猛增加;

2、糖尿病和二级以上心功能不全患者呈年轻化和广泛性方向发展;

3、自然减少的特慢人员,除了年均5人左右死亡和肺结核患者治愈外,其他都要享受长达10年、20年、30年以上特慢待遇;

七、医疗服务设施利用及费用情况分析

全县共有“两定”机构34家,其中定点零售药店10个、定点医疗机构24个(10个门诊),平均每个定点药店承担1622.5人参保人员的药品供应、每个定点医疗机构承担676人的住院医疗服务。从中看出:

1、“两定”机构数量明显饱和,超过了曲劳社发[2005]23号文件规定的药店与参保人的布局比例1:2000和医院与参保人的比例1:1000要求。

2、“两定”机构数量多,固然给参保人带来就医方便,但给医保管理和防范基金风险增加了很大难度。

八、离休人员医疗费统筹收支情况

今年参加离休人员医疗统筹122人,其中县级财政供养102人、驻县单位20人,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67.8万元,其中县财政拨付130.8万元,企业缴纳37万元,利息收入0.2万元,支付离休人员医疗保险费用186.3万元,其中医疗费用支出157.3万元,健康奖为29万元(上年),收支结余-18.3万元,加上上年结余基金73.6万元,离休人员医疗保险基金结余55.3万元。但是,本年还欠县医院、中医院等医疗单位近百万元。

欠费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离休人员年纪的逐年增大与医疗费用支出成正比;二是县级财政困难,未按人均2万元规定预算划拨;三是人均2万元的统筹费本来就难以保证122人的正常需求,加上未足额预算划拨,更是造成前非得必然

九、革命伤残军人医疗统筹收支情况

今年伤残军人26人,由民政移交到医保中心,收入22万元,其中财政拨入20万元,企业缴纳2万元,支出20.3万元,基金结余1.6万元。但是还有10万元左右要转2009年财政预算才能支付。

十、附加商业保险(大病保险)收支情况

今年大病保险收入65万元(其中利息收入0.4万元),支付保险公司88.9万元,上年结余30.8万元,今年累计结余7万元。从中看出:

1、参保单位本年欠费23.9万元,将在2009年度中缴清;

2、本年保险公司将赔回医疗费92万元,赔付比例103%,均超过往年。主要原因是重特病比去年增加了12人

十一、工伤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今年工伤保险财政拨付6万元,经与财政协商将工伤保险费调10万元到生育保险费,支出7.3万元,上年基金结余22.6万元,减去调出的10万元,基金结余11.3万元。

十二、生育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今年生育保险基金财政拨付3.9万元,利息收入0.1万元,支付生育保险基金19.4万元。上年结余基金5.4万元,加上调进的10万元,基金结余0.1万元。

十三、城镇居民医保保险收支情况

今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收入229万元,其中个人缴费42.8万元,中央财政补助16万元,省级财政补助106万元,市级财政补助12.1万元,县财政补助40.2万元,基金支出41.1万元,基金结余188.3万元。

十四、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缴费及支出分析

(一)收入分析

在2008年的3002万元当期收入中,行政事业单位参保人10420人(其中在职8970人,退休1450人),占总参保人的64%,完成缴费1591万元(财政缴了1297万、个人缴了294万),占总收入的53%、人均缴费1526元;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人5805人,占总参保人的36%,完成缴费1320万元,占总收入的47%、人均缴费2274元。从人均缴费上看,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均缴费只有企业和灵活就有人员人均缴费的67%,还不及全县人均缴费1794元,其主要因素有:

1、财政未将退休人员的单位缴费部分列入财政预算;

2、财政在计提缴费基数确定中只按工资内容的前8项总和为基数计提;

3、企业单位全部按退休人员退休金总额的10%计缴或一次性清算。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缴费及个人帐户分析

1、退休人员按退休金的6%计入:

年总额(229万元×12月)×6%﹦165万元

2、在职人员个人帐户计入:

年总额(1360万元×12月)×2.2%(平均计入比率)=359万元

3、在行政事业单位所缴的1591万元中,除在职人员个人缴纳的2%外,财政实际只缴纳了1297万元,其中划入个人帐户524万元,实际可用于住院报销和特慢待遇的统筹金就只剩下774万元

(三)统筹基金支出分析

本年住院总人次4950人,比2007年的4400人增了550人。全年统筹基金总收入1659万元(企业885万元、行政事业单位774万元),支出1286万元,其中企业参保人住院支出570.3万元、行政事业参保人住院支出715.7万元。从统筹金收支分析中可以看出:全年的统筹金支出1286万元,其中行政事业单位支出715.7万元、企业支出570.3万元。可见,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缴费基本以满足实际支出,只结余58.7万元,而企业却结余314.7万元。

十五、经验及对策

(一)医保中心在业务运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医保住院报销政策;

(二)专人专车加大对定点医院医保业务的监管力度,是有效减少和杜绝了假住院、虚开发票、虚做明细清单、小病大医等违规行为的必须手段;专项经费养“线人”和聘用编外监管人员是加强“两定”管理的重要措施。

(三)规范特殊慢性病待遇管理,特殊慢性病患者有了特殊慢性病待遇后就以慢性病门诊为主,客观上减少了住院统筹金支出;

(四)积极宣传和引导参保人“小病进药店,大病再住院”、科学使用个人账户基金,对缓解统筹金压力大有好处;

(五)企业单位能按时足额缴费,并且所有企业全部按退休人员退休金总额的10%缴纳了退休人员医保费,其中2002年以来的企业改制和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中,一次性缴纳了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费511万元,而财政预算缴费的行政事业单位,未按退休人员退休金总额的10%预算缴纳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费;

(六)如果把企业和财政供养的县乡行政事业单位分开运行,财政供养的县乡行政事业单位的医疗保险基金早就无法运行了,只能靠占用企业缴费的调节,才能保证正常运行,如果政府财政再不按规定调整医疗保险缴费支出预算,两年内,所积累的老本必然用尽,整个医疗保险基金将无法运行;

(七)财政应足额预算离休人员和残疾军人的医疗保障金按时足額预算划拨;

劳保调研报告范文篇10

一、基本情况

我办于2008年11月对x××镇、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部门,采取深入实地走访座谈、听取建议意见、发放调查表等形式,就如何更好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如何更好地促进就业和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做了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

根据实地调研数据显示,我县劳动力实际特点是:一是新增劳动力保持上升势头。由于第三次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逐步进入劳动年龄,劳动力高峰再次涌现;二是根据人口调查资料显示劳动力现状是,就业需求最活跃年龄段人口(18--35岁)劳动年龄人口中,农村劳动力占总人口的44.16%;从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8.9%,女劳动力占41.1%;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以下占62.3%,高中、中专以上文,占36.7%,大专以上占1%。

综合以上因素,近几年随着我县矿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给我县的城乡劳动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压力较前几年有所缓解。但仍存在着以下现状:一是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企业用人需求与我县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不高的矛盾日益突现。二是行政区化面积大,村、乡镇之间距离较长给乡镇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三是我县属于一个以哈族居住为主的多民族县,民语专业教材和双语教师的相对缺乏,对乡镇民族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难度大。四是乡镇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后稳定就业率不高。

三、今后中的工作思路、措施

(一)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培训宣传。在掌握各用工单位用工需求和技能需求的同时,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新增长劳动力及六乡三镇73个行政村的农村劳动力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各类求职人员的就业动向和培训意愿,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深入全县各类企业进行走访调查研究,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在××电视台《劳动保障在线》电视专栏深度宣传国家就业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职业培训政策,把政策宣传到万户千家;通过县乡电视栏目、政府网、用人信息专栏,及时空岗用人信息,职业培训信息,更好地指导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等求职择业以及各类工种培训;充分发挥城乡各基层劳动保障站、所的作用,将就业培训政策宣传到户。大力宣传先进经验、好的作法及先进典型。同时,要积极与乡镇加强联系,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在农牧区的宣传力度,使培训政策深入民心。积极引导全县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广大农牧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对各类人员普遍开展职业指导和引导性培训。要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宣传手段和教育形式,对新生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指导,组织学习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促进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市场就业意识。

(二)强化就业准入制度和资格证书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技术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规范用工行为,各部门组成领导机构,共同实施劳动执法监察,对违反规定,随意招用未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人员就业的,依据《劳动法》责令纠正并给予处罚。督促县内各类企业单位严格按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要求,对本单位职工进行技能性培训和技能升级培训,今年重点对从事矿业企业的行车工、司炉工、电工、钳工、电焊工以及建筑行业的筑彻工、钢筋工等工种工作人员作为就业准入的突破口。劳动、安监、工商等主管部门进行联合监察,并对其严格要求,无证从业人员必须参加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并经考核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会同工商、旅游个私协会加大对个体、私营业主,民营企业等县内各类企业的劳动监察力度,把重点放在宾馆、酒店、超市、商店等各类服务性行业中的无证从业人员中,促使他们参加本岗位的技能培训,经培训考核并取得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三)充分发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培训中心为基础的作用,走校企联合之路。定期招开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与企业建立长效联系机制,组织行业主管部门、劳动人事、安监、国土、经贸、环保等部门,对县域企业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空缺岗位和计划用工情况的详实调查。及时全面掌握企业空岗信息,特别是新组建的企业和扩建企业的用工信息,根据企业所需岗位、工种开展定单委托培训和企业储备人才的培训,即:先拿“定单”,再招学员,然后输送到用人单位就业,明确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企业接收培训中心学员实行制度,鼓励企业与培训机构实行联合办学,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咨询、协调机制。可采取短、中、长期的培训模式,办学模根据企业需求而定。

组织深入开展企业用工培训需求调查。根据我县以工矿为主的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对我县现有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新引进企业用工需求和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做到摸清底数,了解和掌握动态,并进行短期或中长期预测,组织开展定单培训培训。通过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衔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企业需求制订全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指导意见,并制订具体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开展企业定单委托培训;根据企业需要确定培训专业和人数,为企业输送符合需要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员工,力求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企业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解决企业人才需求和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设置课程和培训内容,做到按需培训,并与劳动部门、劳动力场、劳动服务中介组织签定培训就业合同,双方按合同履行各自义务。

(四)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劳动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资源整合的优势,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配合我县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全面启动送培训下乡工程,使农村劳动力就近参加培训。针对我县农村劳动力点多线长、相对分散、局部集中的特点,把技能培训班扩展到乡镇、村,将技能知识和就业信息送到农户,提升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把就业的方向定位在矿业、建筑业、道路施工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种养殖业,以及县内客房餐饮等服务性行业。根据各用工单位实际需求,以定向培训的方式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农牧民收入的增长。职业技能培训要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一般为30至90天。根据我县以工矿业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职业技能培训的重点主要以矿业职业技能为主。

(五)联合社会力量,加强创业培训。下大力气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增强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能力。充分发挥以培训促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倍增效益,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面向城乡创业者广泛开展创业培训,不断提升创业能力和经营能力,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创业培训对于就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完善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项目开发、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全面推进创业促就业工作,努力开创培训工作新局面。创业培训由我县劳人事局牵头,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开展创业指导、优惠政策、项目运作、法律常识等专题讲座,从不同方面满足创业者的实际需要。在实践培训中重点锻炼劳动者的自主创业的实际操作能力。在促进他们自身就业的同时,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劳动人事局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扶持等服务。主要做法是:通过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和提供政策扶持,使其明确创业思路,掌握创业方法,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逐步实现自主创业。结合我县的实际,以阿苇菇种植、大棚蔬菜种植、牛羊育肥、獭兔养殖,小店经营管理为主要内容。力争创业成功率达到60%以上,每个成功创业者提供2个以上的就业岗位。

(六)加快发展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步伐,建设符合我县经济发展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职业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劳动法》、《职教法》为依据,紧紧围绕我县工矿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市场化的办学行为和灵活办学机制的改革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进一步扩大培训中心与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本着“盯着市场办培训、瞄准岗位设课程、绑着企业办职教”的工作思路,开展“1+2”1+3”制学历教育培班,即,第一年在培训中心学习基础文化课;后两年在联合办学的院校学习专业课程,并进厂实践操作学习,学员合格毕业后将由院校推荐安置就业。重点对我县未能继续升学又有学习愿望的、因家庭困难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开设学历教育和职业高中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中职学历教育进一步加大与各院校合作,职业高中课程设置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学习期满经考核鉴定后发放相应的职业工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重点确定几个与培训工种相适应的重点企业,将企业的生产、加工基地作为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培训实习基地,并建立与之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站。逐步形成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推荐就业于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发挥资源整合优势,继续做好村干部学历教育工作。

(七)根据实际需求,做好实用技术培训。立足本县实际,配合我县“农牧民党员能力建设工程”,结合农牧业经济发展状况,根据农村劳动力自身需求,利用时间差,开展适合我县农村的特色实用技术培训,如晚熟哈密瓜种植技术、反季节蔬菜生产技术、食葵种植技术、打瓜种植技术、大棚阿魏菇种植技术、青贮玉米种植和獭免养殖等,使农村的种养殖逐步由小家庭人作坊式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农机方面,围绕饲草料加工机械技术、激光平地机推广、联合收割机操作技术进行培训。三年拟培训实用技术人员2000人。

(八)以提高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翻译培训教材为突破口,进一步解决少数民族学习技能的困难。少数民族的就业难问题是当前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难点,目前我县哈萨克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70%,有近45%的少数民族没有汉语表达能力。因语言不通,缺乏就业技能,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因此解决少数民族的语言关、文字关是关系少数民族能否学好技术技能的关键所在。对有学习技能愿望的少数民族开展短期的基础汉语培训,以解决少数民族听课难的问题。尽可能订购哈语培训教材以便哈萨克参训人员方便学习知识,尽快掌握技能。

四、工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