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7:19:30

溃疡病

溃疡病范文篇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57例,男104例,女53例,男女比为2:1;年龄3~15岁。其中3~6岁学龄前儿童41例,7~15岁学龄期儿童116例;有独生子女101例,不良生活饮食习惯89例,有饮酒习惯3例、有吸烟习惯5例。服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35例,服用非甾体类药物20例;患有重症肺炎5例、大面积烧伤2例、脑挫伤2例、感染性休克1例;胃溃疡33例,十二指肠溃疡124例;病史最长6年,最短1天;有家族史49例;父母离异4例。全部患儿经精心治疗和护理,症状基本消失,其中92例患儿1~3月后胃镜复查结果提示已治愈。

1.2临床表现:均有上腹部隐痛不适、饱胀、嗳气、泛酸;31例学龄前患儿消瘦、发育迟缓;86例患儿有呕吐,其中16例为咖啡色液或暗红色血性液,其余呕吐物为胃内容物;60例大便潜血呈阳性;26例有黑便史。

2诱因分析

表1157例儿童溃疡病的诱因分析

*

溃疡病患儿常由某一诱因致病或几种诱因共同致病,几种诱因往往同时并存。

2.1学习、精神紧张等因素:从表1可见达75.16%,学龄期患儿较学龄前显著增多,本组占73.89%,可能与此年龄段患儿学习任务重、竞争激烈、各方面压力大,长期持续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抑郁及部分患儿的父母期望高,经常打骂,教育方法粗暴或父母长期争吵、离异有关。因患儿长期受到心理应激可诱发溃疡。[1]

2.2不良生活饮食习惯:表1达56.69%,本组中独生子女占64.33%,可能与独生子女普遍娇宠,养成挑食、偏食、喜吃零食、少吃主食、爱吃冷饮、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因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可使儿童胃黏膜抵抗力下降、易受刺激损伤而发生溃疡。[1]

2.3药物因素:表1达35.03%,本组服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占22.29%,服用非甾体类药物占12.74%,可能与此有关。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引起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胃黏液分泌抑制,胃肠黏膜的抵抗力降低,易使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形成,[2]短期内大量使用可以促使溃疡出血穿孔;非甾体类药物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及抑制胃黏膜合成内源性前列腺素分泌引起溃疡。[2]据有关报道服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药物引起上消化道溃疡者为正常人的2~7倍。[1]

2.4应激性溃疡:表1达8.62%,本组中重症肺炎占3.18%,大面积烧伤、脑挫伤各占1.27%,感染性休克占0.64%,可能与这些疾病有关。因这些疾病可引起交感神经强烈兴奋,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使胃肠道血管平滑肌、黏膜缺血缺氧损伤致通透性改变,垂体—肾上腺轴释放大量糖皮质激素,使胃酸分泌增加,蛋白质合成抑制,阻碍黏膜上皮细胞的再生修复引起溃疡。[3]

2.5其他:表1达35.03%,其中有家族史的占31.21%,可能与遗传因素及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有关。有文献报道7岁以下儿童Hp感染占35%,10岁占50%,且Hp感染往往有家庭聚集现象,通过接吻、口嚼喂食等传染[4]。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Hp对十二指肠溃疡的作用比胃溃疡大[5]。此外本组男性发病显著高于女性,为2:1[6];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124例)显著高于胃溃疡(33例),这些与有关文献相符[5]。

3护理对策

3.1针对患儿不同的特点和心理需求施护,培养患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本组典型病例1,女,13岁,该患儿年年是三好生,父母的期望很高,每天除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学钢琴、英语,一天的时间排得满满的。据此分析认为该患儿长期持续的学习负担过重、精神紧张是引起本病的诱因之一,入院后我们除常规护理外,详细了解患儿的兴趣、爱好,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针对患儿的好胜心,耐心说教,正确引导患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克服易兴奋、易冲动、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与患儿交知心朋友,诱导其倾吐内心的担忧、顾虑,多鼓励、多表扬,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争取家长、老师的支持帮助,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切不可苛求孩子,应保证其足够的睡眠及玩耍时间,并将家长和老师的积极态度反馈,使患儿的紧张心理得到松弛和缓解,半月后症状缓解。

对患儿教育方法粗暴的父母,我们耐心说服其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避免打骂,多进行循循善诱的说理开导,耐心教育患儿,以减轻其心理压力;对父母长期争吵甚至离异的孩子,我们根据情况做好其父母的工作,尽量减少对孩子的心理创伤,主动关心、照顾患儿,并鼓励患儿专心学习,保持乐观的情绪,以利身心健康。

3.2利用与患儿接触的机会,采用各种形式,引导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同时重视家长的配合,将预防及易导致溃疡病的正反面资料,编成活泼有趣的卡通片、科教片,每周2~3次定期在宣传室播放,请家长和患儿一起观看。让家长及患儿明白,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的重要性,使家长懂得不能用溺爱代替理智的教育。

3.2.1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在家长的配合下,指导并督促患儿养成晚上按时睡觉、早晨按时起床;定时、定量进餐;合理安排玩耍时间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针对性地给患儿讲沉迷玩电子游戏机的危害、边看电视边吃饭的不良饮食习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道理;耐心教育有饮酒、吸烟等坏习惯的患儿,讲明饮酒、吸烟的危害,劝其戒除。出院后随访证实5例吸烟患儿没有再吸烟现象;3例饮酒者已有2例戒酒。

3.2.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本组典型病例2,男,5岁,脾气执拗,夏天长期吃冰淇淋,每天6~8合,几乎不吃主食。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该患儿主要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引起。入院后我们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向家长及患儿进行健康宣教:①转变观念。不是患儿要吃什么就给什么,而是患儿应吃什么,保证各营养比例合理,品种齐全。②定时进餐。合理安排进餐时间,从小养成细嚼慢咽,专心进餐的吃饭习惯,纠正边吃边玩、边说、边看电视的不良习惯。③创造安静、舒适、轻松的进餐氛围。调节良好的进餐情绪,避免家长在吃饭时打骂训斥孩子。④重视早餐。早餐应吃饱、吃好,纠正不吃早餐、随便塞点食物或给钱让孩子自买的不良习惯。⑤家长以身作则,带头吃营养合理的各种饮食。吃好主食,少吃零食、冷食、甜食,纠正偏食、暴饮暴食、喜食刺激性强的酸辣食物等不良饮食习惯。⑥让孩子参与饮食安排。让孩子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尽可能为患儿提供温、软、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通过我们反复耐心的宣教,逐渐使患儿改掉了不良的饮食习惯,其症状入院2周后就缓解了,1月后复查已痊愈。

溃疡病范文篇2

KeywordsUlcerinchildPredispoingfactorNursing

溃疡病可发生于儿童的任何年龄,由于纤维内窥镜技术日臻完善,确诊率不断提高。为提高小儿溃疡病的治愈率,作者对我院1995~1997年经胃镜确诊的157例患儿进行诱发因素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57例,男104例,女53例,男女比为2:1;年龄3~15岁。其中3~6岁学龄前儿童41例,7~15岁学龄期儿童116例;有独生子女101例,不良生活饮食习惯89例,有饮酒习惯3例、有吸烟习惯5例。服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35例,服用非甾体类药物20例;患有重症肺炎5例、大面积烧伤2例、脑挫伤2例、感染性休克1例;胃溃疡33例,十二指肠溃疡124例;病史最长6年,最短1天;有家族史49例;父母离异4例。全部患儿经精心治疗和护理,症状基本消失,其中92例患儿1~3月后胃镜复查结果提示已治愈。

1.2临床表现:均有上腹部隐痛不适、饱胀、嗳气、泛酸;31例学龄前患儿消瘦、发育迟缓;86例患儿有呕吐,其中16例为咖啡色液或暗红色血性液,其余呕吐物为胃内容物;60例大便潜血呈阳性;26例有黑便史。

溃疡病患儿常由某一诱因致病或几种诱因共同致病,几种诱因往往同时并存。

2.1学习、精神紧张等因素:从表1可见达75.16%,学龄期患儿较学龄前显著增多,本组占73.89%,可能与此年龄段患儿学习任务重、竞争激烈、各方面压力大,长期持续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抑郁及部分患儿的父母期望高,经常打骂,教育方法粗暴或父母长期争吵、离异有关。因患儿长期受到心理应激可诱发溃疡。[1]

2.2不良生活饮食习惯:表1达56.69%,本组中独生子女占64.33%,可能与独生子女普遍娇宠,养成挑食、偏食、喜吃零食、少吃主食、爱吃冷饮、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因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可使儿童胃黏膜抵抗力下降、易受刺激损伤而发生溃疡。[1]

2.3药物因素:表1达35.03%,本组服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占22.29%,服用非甾体类药物占12.74%,可能与此有关。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引起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胃黏液分泌抑制,胃肠黏膜的抵抗力降低,易使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形成,[2]短期内大量使用可以促使溃疡出血穿孔;非甾体类药物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及抑制胃黏膜合成内源性前列腺素分泌引起溃疡。[2]据有关报道服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药物引起上消化道溃疡者为正常人的2~7倍。[1]

2.4应激性溃疡:表1达8.62%,本组中重症肺炎占3.18%,大面积烧伤、脑挫伤各占1.27%,感染性休克占0.64%,可能与这些疾病有关。因这些疾病可引起交感神经强烈兴奋,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使胃肠道血管平滑肌、黏膜缺血缺氧损伤致通透性改变,垂体—肾上腺轴释放大量糖皮质激素,使胃酸分泌增加,蛋白质合成抑制,阻碍黏膜上皮细胞的再生修复引起溃疡。[3]

2.5其他:表1达35.03%,其中有家族史的占31.21%,可能与遗传因素及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有关。有文献报道7岁以下儿童Hp感染占35%,10岁占50%,且Hp感染往往有家庭聚集现象,通过接吻、口嚼喂食等传染[4]。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Hp对十二指肠溃疡的作用比胃溃疡大[5]。此外本组男性发病显著高于女性,为2:1[6];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124例)显著高于胃溃疡(33例),这些与有关文献相符[5]。

3护理对策

3.1针对患儿不同的特点和心理需求施护,培养患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本组典型病例1,女,13岁,该患儿年年是三好生,父母的期望很高,每天除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学钢琴、英语,一天的时间排得满满的。据此分析认为该患儿长期持续的学习负担过重、精神紧张是引起本病的诱因之一,入院后我们除常规护理外,详细了解患儿的兴趣、爱好,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针对患儿的好胜心,耐心说教,正确引导患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克服易兴奋、易冲动、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与患儿交知心朋友,诱导其倾吐内心的担忧、顾虑,多鼓励、多表扬,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争取家长、老师的支持帮助,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切不可苛求孩子,应保证其足够的睡眠及玩耍时间,并将家长和老师的积极态度反馈,使患儿的紧张心理得到松弛和缓解,半月后症状缓解。

对患儿教育方法粗暴的父母,我们耐心说服其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避免打骂,多进行循循善诱的说理开导,耐心教育患儿,以减轻其心理压力;对父母长期争吵甚至离异的孩子,我们根据情况做好其父母的工作,尽量减少对孩子的心理创伤,主动关心、照顾患儿,并鼓励患儿专心学习,保持乐观的情绪,以利身心健康。转

3.2利用与患儿接触的机会,采用各种形式,引导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同时重视家长的配合,将预防及易导致溃疡病的正反面资料,编成活泼有趣的卡通片、科教片,每周2~3次定期在宣传室播放,请家长和患儿一起观看。让家长及患儿明白,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的重要性,使家长懂得不能用溺爱代替理智的教育。

3.2.1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在家长的配合下,指导并督促患儿养成晚上按时睡觉、早晨按时起床;定时、定量进餐;合理安排玩耍时间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针对性地给患儿讲沉迷玩电子游戏机的危害、边看电视边吃饭的不良饮食习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道理;耐心教育有饮酒、吸烟等坏习惯的患儿,讲明饮酒、吸烟的危害,劝其戒除。出院后随访证实5例吸烟患儿没有再吸烟现象;3例饮酒者已有2例戒酒。

3.2.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本组典型病例2,男,5岁,脾气执拗,夏天长期吃冰淇淋,每天6~8合,几乎不吃主食。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该患儿主要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引起。入院后我们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向家长及患儿进行健康宣教:①转变观念。不是患儿要吃什么就给什么,而是患儿应吃什么,保证各营养比例合理,品种齐全。②定时进餐。合理安排进餐时间,从小养成细嚼慢咽,专心进餐的吃饭习惯,纠正边吃边玩、边说、边看电视的不良习惯。③创造安静、舒适、轻松的进餐氛围。调节良好的进餐情绪,避免家长在吃饭时打骂训斥孩子。④重视早餐。早餐应吃饱、吃好,纠正不吃早餐、随便塞点食物或给钱让孩子自买的不良习惯。⑤家长以身作则,带头吃营养合理的各种饮食。吃好主食,少吃零食、冷食、甜食,纠正偏食、暴饮暴食、喜食刺激性强的酸辣食物等不良饮食习惯。⑥让孩子参与饮食安排。让孩子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尽可能为患儿提供温、软、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通过我们反复耐心的宣教,逐渐使患儿改掉了不良的饮食习惯,其症状入院2周后就缓解了,1月后复查已痊愈。

3.3精心护理易发生应激性溃疡的患儿,注意观察有关药物的副作用:对患易发生应激性溃疡疾病的患儿,除输液、吸氧等常规护理外,还合理掌握禁食时间,对食欲差的患儿,予以少量多餐,鼓励进米汤、豆浆等易消化的流质,切断垂体—肾上腺轴释放大量糖皮质激素,改善胃黏膜缺血缺氧。对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药物的患儿,重视此类药物的副作用,正确掌握其剂量、用药时间,予以饭后服用。同时注意观察此类患儿有无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必要时按医嘱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和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胃舒平、硫糖铝、雷尼替丁等,以减少上消化道溃疡的发生。

3.4加强科普知识宣传,阻断Hp传播途径,及时治疗Hp感染的患儿:我们通过广告栏、宣传室等各种途径,让患儿及家长了解有关饮食卫生知识。有家族史的实行分餐制,餐具予以严格消毒,不口嚼喂食、不接吻孩子,以切断人—人传播。对Hp感染的患儿实行消化道隔离,按医嘱服用灭滴灵、阿莫灵、三钾二橼酸铋等能杀灭Hp的药物,并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促进痊愈。

参考文献

1,杜嗣廉,郑明新主编.小儿胃肠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1.

2,江明性主编.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1995.288.

3,徐晓华,刘凤霖,高敏.儿童急性胃黏膜病变的急诊胃镜检查.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8,15(2):169.

4,黄爱芬,胡伟国,林冬女,等.溃疡病高发地区幽门螺旋杆菌与小儿胃病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消化病杂志,1998,10(1):37.

溃疡病范文篇3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治疗洛赛克阿莫西林

一、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我们选自2008年2月~2009年12月内科门诊,经胃镜确诊消化道溃疡60例,凡溃疡直径在1cm左右病人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在22岁~55岁间,十二指肠溃疡34例,胃溃疡26例。

1.2Hp的检查方法

上消化道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GU和DU的病人,于上消化道纤维胃镜检查时,在胃窦部距幽门口约2cm处取胃粘膜组织2块,其中1块用快速尿素酶法检查Hp,阳性者进一步用病理检查法(HE染色和嗜银染色)检查Hp。上二项检查均阳性,可作为观察对象。疗程结束时重复上述检查,此次只作病理检查,上二项检查均阴性者为Hp清除的病人。

1.3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二组,第一组为治疗组,采用Losec治疗,剂量20mg清晨1次口服,4周1疗程;第二组采用Cimetidine作为对照组,800mg睡前1次口服,治疗4周。4周后分别作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服药及观察方法,单独用药组给洛赛克(阿斯特拉无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mg,每日1次,口服,连服4周。联合用药组给洛赛克20mg,每日1次,口服,连服4周,同时服用阿莫西林500mg,每日3次,口服,连服2周。每周详细记录症状变化1次,4周后重复上消化道纤维胃镜检查,记录溃疡愈合情况,并取胃粘膜组织用上述方法观察Hp的清除情况。PU愈合后的病人追踪观察半年,半年后行上消化道纤维胃镜检查,观察PU复发的情况。

1.4疗效评定:(1)痊愈:溃疡愈合,周围炎症消退。(2)显效:溃疡愈合。周围炎症仍在。(3)好转:溃疡大小缩小超过原来50%以上者。(4)无效:溃疡缩小不到原来50%或无变化者。愈合率以1、2项合并计算。

二、结果

2.1Losec与Cimetidine治疗消化道溃疡愈合情况:Losce组30例,其中十二指肠溃疡16例,胃溃疡14例;愈合28例,愈合率(28/30)93.3%;未愈合2例,为(2/30)6.7%。对照组30例,其中十二指肠溃疡18例,胃溃疡12例;愈合20例,愈合率(20/30)66.7%,未愈合10例,为(10/30)33.3%。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非常显著意义,说明Losec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愈合率明显高于Cimetidine组。

2.2Losec与Cimetidine组治疗十二指肠溃疡(DU)和胃溃疡(GU)疗效对比:(1)DU愈合情况:Losec治疗DU16例,愈合15例,愈合率(15/16)93.8%,而Cinetidine组DUl8例,愈合12例,愈合率(12/18)66.7%,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非常显著意义,表明Losec组治疗DU的愈合率明显高于Cimetidine组。(2)GU愈合情况:Losec组治疗GU14例,愈合13例,愈合率(14/14)92.9%,而Cimetidine组治疗GU12例,愈合率8例,愈合率(8/12)66.7%,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非常显著意义,表明Losec治疗GU的愈合率明显高于Cimetidine组。

三、讨论

消化性溃疡基础病因是胃酸分泌过多,导致局部粘膜侵蚀。洛赛克是一种强抑酸剂,每日20mg,即能有效地抑制壁细胞(H+/K+)-ATP酶,阻断壁细胞受体任何刺激,而发挥强大的抑酸分泌作用。能使24小时胃酸持久被抑制,胃内PH值4以上,为溃疡愈合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就是洛赛克快速,高效愈合溃疡的机制。本文报导Losec治疗消化性溃疡4周愈合率为93.3%,对照组66.7%,这与国内陈寿玻等报道。20mg/日,4周愈合率96.8%相仿。治疗30例消化性溃疡,仅有1例病人口干,提示洛赛克疗效可靠,副作用少,近期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药物。

胃镜是确诊消化性溃疡的首选检查方法,对鉴别良、恶性溃疡有很高的准确性,并可检测幽门螺杆菌。典型的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溃疡深浅不一,边缘光整,底部洁净,上覆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渗出物。活动性溃疡周围黏膜常有炎症水肿。溃疡愈合期边缘上皮细胞增生,肉芽组织纤维化变成瘢痕,瘢痕收缩使周围黏膜皱襞向其集中。根据溃疡表面和边缘的不同情况,内镜下将溃疡分为活动期(A)、愈合期(H)和瘢痕期(S),其中每个病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可鉴别良性溃疡抑或恶性溃疡,尤其是胃溃疡患者一定要作为必查项目。

在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中,溃疡病出血居首位,胃酸分泌的抑制对控制和预防胃十二指肠出血在理论上有很大意义,体液及血小板诱导的止血作用只有在pH>6.0时,才能发挥。在少量酸的情况下,血小板的聚集及凝血块的形成就会受到抑制,新形成的凝血块在胃液pH<5.0时会迅速被消化,故抑酸剂的应用对控制消化性溃疡出血有效。故H2-受体阻滞剂雷尼替丁及质子泵抑制剂洛赛克的使用起到关键的作用。但H2受体阻滞剂雷尼替丁不能完全抑制胃酸的分泌,特别是不能抑制餐后及五肽胃铋素刺激的酸分泌,24h对胃酸抑制程度为35%,而洛赛克作为H+-K+ATP酶的抑制剂,抑制胃壁细胞泌酸的终末环节,每日静脉注射洛赛克80mg,可使胃内pH>6的时间占24h的89%~95%,可基本消除胃酸对血凝块或血痂的消化溶解作用,加强止血作用。

消化性溃疡的预防: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甚为重要,如精神刺激、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饮食不调、吸烟与酗酒等。消化性溃疡经药物治疗后达到症状缓解、溃疡愈合,仍需要继续给予维持量的药物治疗1~2年,对预防溃疡复发有积极意义。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在应用降低胃酸药物的同时,给予有效的抗菌药物,根除Hp感染也是预防溃疡复发的重要环节。注意腹部保暖,避免使用加重溃疡的药物如如NSAID、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情绪波动时,可适当服用一些镇静药,如地西泮等。在正规治疗时要培养良好的依从性,理解消化性溃疡若治疗不彻底容易复发。

参考文献:

[1]曹世植.现代消化性溃疡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04.

[2]郭道成,孙杰.洛赛克静推注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8例临床疗效观察.临床荟萃,1994,14(21):992.

溃疡病范文篇4

我县现有柑桔(脐橙为主)面积7万亩。经我站及各乡镇普查,柑桔溃疡病发病面积0.331万亩,占总面积的4.72%。其中发病最重的果园病株率22.5%,最低病株率为2.2%,平均病株率4.2%,主要分布在乡、镇、镇三个乡镇,其中乡发生面积2750亩,镇发生面积470亩,镇90亩,比去年减少90亩。柑橘黄龙病发生面积0.0002万亩,主要发生在乡。全县柑桔防控面积达5.5万亩次,全县重点防控果园数46个,防控效果达93%以上。通过防控柑桔溃疡病全年平均减少防治用药1.2次,亩节约成本16-18元左右。

二、检疫管理措施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范意识

我县充分利用专题讲座、印发科普小册子、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和农户广泛宣传柑桔溃疡病、柑橘黄龙病等检疫性病虫害的识别、预防控制等知识以及柑桔溃疡病、柑橘黄龙病等检疫性病虫害的严重危害性,使农户有自觉防范意识。

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防治水平

重点向农户推广普及疫情控制技术培训工作,举办有针对性地现场实用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户了解柑桔溃疡病、柑橘黄龙病的危害特征,掌握基本防治技术,指导农户开展防控工作,确保防治措施适时、科学、有效。

3、加强苗木的市场检疫

在苗木上市期间,我站严格按照植物检疫条例有关规定执行。加强外来苗木的市场检疫。

三、防控技术措施

1、对发病株率在15%以上的果园,我站会同果茶局技术人员下到农户果园,责成农户将病树连同四周10米范围内的柑桔树在下一季新梢抽发前全部销毁,并做好疫情的封锁工作,同时要求拾净落地枝叶,除净杂草,就地烧毁。做到用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消除残余病原。对未发生柑桔溃疡病、黄龙病的树进行喷药保护,并加强肥水管理。

2、化学防治。强调农户在苗木种植时,对苗木和幼龄树以保护新梢为主,对成年树以保果为主。苗木和幼龄树在春、夏、秋梢萌发长1厘米左右喷第一次药,以后每隔7天喷一次,春梢连喷2~3次,夏、秋梢3~4次。成年树应在落花后10天、30天、50天各喷一次。

3、对已发生溃疡病、黄龙病的果园进行喷药防治的同时对其进行监测,发现新发病株,及时处理,严防疫情的大面积流行和传播。

四、强化疫情发生区管理

溃疡病范文篇5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杨树食叶害虫防治要坚持以适地适树和抗性树种为主的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制剂、仿生农药和植物性杀虫剂为主导、协调运用人工、物理和化学的防治措施,降低虫口密度,压缩发生面积,切实控制其蔓延危害。根据系统调查结果,预测杨树食叶害虫各虫态的发生期,为防治时机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大部分杨树食叶害虫一年多代,而以第一和第二代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较高,所以重点抓好前二代的防治。防治时机应遵循虫龄低、虫态相对整齐和采取的措施要效率高、可操作性强的原则。

1.1人工物理防治越冬(越夏)是应用人工措施防治的有利时机,由于杨树树体高大,加强对蛹和成虫的防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收集地下落叶或翻耕土壤,以减少越冬蛹的基数,成虫羽化盛期应用杀虫灯(黑光灯)诱杀等措施,有利于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根据大多数种类初龄幼虫群集虫苞的特点,组织人力摘除虫苞和卵块,可杀死大量幼虫。也可以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通过震动树干捕杀下落的幼虫。对于春尺蠖等成虫需爬行上树产卵的害虫,可在成虫羽化前在树干绑扎塑料布等方法阻隔成虫上树产卵。

1.2Bt等生物防治在幼虫3龄期前喷施生物农药和病毒防治。地面喷雾树高在12m以下中幼龄林,用药量Bt200亿国际单位/亩、青虫菌乳剂1-2亿孢子/ml、阿维菌素6000-8000倍。高大的片林,如有机场条件,可考虑利用飞机防治。片林和海防林,卵期释放赤眼蜂防治。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害虫产卵初期,50个/hm2放蜂点,放蜂量25-150万头/hm2。

1.3仿生等药剂防治灭幼脲为主的仿生农药喷雾防治。20%灭幼脲Ⅲ号25g/亩,1.2%烟.参碱乳油1000-2000倍。仿生药剂使用要注意把握用药时间,虫龄越小越好。

1.4打孔注药防治对发生严重,喷药困难的高大树体,可打孔注药防治。利用打孔注药机在树胸径处不同方向打3-4个孔,注入疏导性强的40%氧化乐果乳油、50%甲胺磷乳油、40%久效磷乳油、25%杀虫双水剂。用药量为2-4ml/10cm胸径,原药或1倍稀释液。注药后注意封好注药口。

2茎点菌溃疡病的防治

病害症状:该病主要危害1-2年生苗木,尤其是危害苗木木质化程度较低、冬季遭受冻害的苗木。一年生枝条和3-5年生幼树也可感病。发病初期在树干可见褐色浸润病斑,随着上下扩展,可产生5-15cm长稍微陷洼的梭形溃疡病斑,有时在感病的主侧枝上不呈现梭形溃疡病斑、而呈树皮大块变色坏死。发病后期,感病枝干的树皮组织逐渐呈淡黄色,同时在受害部密生隆起的黄色小颗粒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约在5月中旬以后,分生孢子器逐渐成熟开裂,溢出土黄色丝状的分生抑、孢子角,发病严重时,病斑围绕树干使植株枯死。病原菌:该病病原菌属球壳孢目球壳孢科拟茎点菌属为拟茎点菌。其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寄主组织表皮下,单生或聚生在子座内,呈扁球形或不规则形。分生孢子有2种形状,纺锤形孢子、线形孢子,均为无色透明,分生孢子梗单枝,较短。该菌在13-32℃温度范围均能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32℃,其中最适宜温度为30℃。发病规律:4月中、下旬开始发病。5月初,病斑纵横逐渐扩大成梭形。5月下旬或6月初,分生孢子器开始成熟开裂,可溢出淡黄色的丝状分生孢子角,遇雨水易溶,被昆虫和雨水溅射而随风吹散传播。7月中旬后,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随感病树皮失水干缩全部脱落。8月停止发病。防治方法:①在分生孢子器开始成熟开裂前,对发病部位用利刀刮除,喷涂化学农药,可用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等200倍液喷1-2次。②选用优质苗造林,保持苗木的含水量,提高造林苗木的成活率和增强生长势,是防治和减轻该病发生的有效途径。3杨树球二孢溃疡病防治分析

病害症状:该病多发生在幼树20-30cm的主干和分枝上。发病初期,感病部位出现变色病斑,逐渐扩大,树皮色泽加深呈黑褐色。病、健组织色泽有明显差异,树皮微下陷,产生梭形的溃疡病斑,树皮坏死,开裂。小枝感病后,很快被围绕一周,不产生溃疡斑,病部以上常呈枯枝或整株枯死。感病后期,病组织变淡黄色,发病部位密生淡黄色圆形颗粒状突起,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成熟开裂,溢出炭黑色、粉末状的分生孢子堆。发病初期往往与杨树烂皮病和杨树拟茎点菌溃疡病很容易混淆。病原菌:该病病原菌为球壳孢目、球壳孢科、球色单隔孢属杨球二孢菌。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寄主组织表皮下,单生或聚生在子座内,扁球形、椭圆形、不规则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产生分生孢子的类型为环痕型,其分生孢子初无色,后呈浅褐色,单胞或双胞,横隔处无缢缩,圆形和长椭圆形。分生孢子梗短、直立,不分枝。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5-28℃,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其中最适温度为25℃。发病规律:4月下旬开始发病。5月初,病斑逐渐扩展,树皮色泽变浅呈淡黄色,产生颗粒状的分生孢子器。6月下旬后,分生孢子器全部开裂溢出炭黑色的分生孢子,遇雨水易溶,被昆虫和雨水溅射随风吹散传播。防治方法:①喷50%多菌灵、40%福美砷、70%甲基托布津等200倍液1-2次。②通过营林措施,保持苗木水势平衡,增强树木生长势,提高树木抗病性。

4细菌性溃疡病的防治

病害症状:常发生在移栽的大苗和弱树上。初期在树干形成椭圆形、光滑的小瘤,直径约1cm,逐渐增大,形成明显肿瘤,表面粗糙,纵向开裂,颜色由浅绿色,变成灰绿色。后期,肿瘤可环绕树干一周,形成一个梭形瘤或长圆柱形瘤。夏季从肿瘤开裂处流出棕色粘液,有臭味。粘液可沿树干流出到地面。病害严重时,可引致树皮全部腐烂,破坏疏导组织致使全株枯死。病原菌:该病病原菌属假单胞菌科、黄单胞菌属。发病规律:4月开始发病,一年有两次发病高潮,5-6月为发病盛期,7-8月发病缓慢,9月再次盛发。病原菌在树皮内越冬,由雨水、昆虫等传播,经皮孔、伤口侵入危害,潜育期1-2个月。防治方法:①强化营林措施,营造混交林或栽植抗性强树种,如栽植抗病、抗逆性强的杨树品系。及时伐除病木,减少侵染来源。②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避免创伤。③早春用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1:160波尔多液喷干,预防感染。发病初期,可刮去溃疡斑,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溃疡病范文篇6

关键词山核桃溃疡病;发生;防治

山核桃(CaryacathayensisSarg)是我国北亚热带地区著名干果和木本油料树种,具有寿命长、产量高的特点,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山核桃溃疡病(DothiorellagregariacankerofCarya)是山核桃的一种主要病害,近年来发生较为严重,特别是2002年春季,山核桃产区普遍发生该病。以宁国市为例,危害面积达到1.1万hm2,其中严重危害面积0.2万hm2,受病植株不仅影响当年的产量,而且削弱树势,导致结果树木枝条早衰,部分幼树死亡[1]。现将该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症状

主要危害山核桃2m以下主干,发生严重时,可危害2m以上主干或大枝。初期枝干受害部位产生水渍状病斑,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并逐渐扩展,后失水下陷,出现病菌褐色或黑色子实体。病部有时出现纵裂,皮层脱落。受病树皮的韧皮部和内皮层腐烂坏死,呈褐色或黑褐色,腐烂部位有时深达木质部2~3cm。危害严重的树干,由于病斑过大或病斑密集联合,影响养分输送,导致整株死亡[2]。

2病原

山核桃溃疡病属水渍型溃疡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腔胞纲球壳胞目的群生小穴壳菌。

3病程

山核桃溃疡病主要以菌丝体形态在当年感病树皮内越冬,一般3月下旬开始发生,以老病斑复发为多,该病在一年当中的发展有明显的周期性,第1个发病高峰出现在4月中下旬(个别年份可持续到6月),7月下旬气温升高、树体生长旺盛时停止发展,病斑周围形成愈伤组织,翌年病斑在愈伤组织上继续扩展,然后周围又形成新的愈伤组织,如此年复一年进行,病部形成明显的长椭圆形盘状同心环纹。第2个发病高峰出现在8月上旬至9月中旬,一般11月上旬病程结束。

4发生规律

3.1病害发生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适宜该病发生的气候条件是:暖冬,春季多雨,温度偏高。由于2000、2001年连续2年冬季温度偏高,造成病原数量增多,2002年春季连绵阴雨,温度偏高,这是造成当年病害暴发的主要原因。

4.2病害发生与立地条件的关系

土壤瘠薄、郁闭度低、光照强烈、风口、水土流失严重的林分,该病发生严重。海拔高于600m的山场,发病相对轻微,未见危害严重的林分。该病为弱寄生菌,树势与病害发生关系密切。

4.3病害发生与树龄的关系

该病发生程度与树龄密切相关,中幼龄树危害严重,较老的枝干则有坚厚的木栓层保护,50年以上的山核桃危害十分轻微。

4.4病害发生与经营方式的关系

施用农家肥的山核桃抗性强。经营强度大的山场,特别是过早垦复、间种的幼林,集约经营水平高,树木所受人为伤害以及光照、风的影响较大,树皮各种各样的伤口数量增多,增加感染机率。另外,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流行注干法防治山核桃病虫害,造成部分成龄树伤口过多,这一部分树木受害相对较重[3]。

4.5病害发生与产量的关系

结果林分,病害发生程度与产量成正比,产量高的林分,发生严重,大年后,翌年春季发生严重。

4.6病害发生与苗木来源的关系

人工林发生较天然林为重,天然林中管理粗放、产量低的林分发生轻微。

4.7病害发生与所处位置的关系

由于林缘林木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受光照强烈等因素的影响,发生较林内树木为重,路边孤立木特别是中、幼树发生严重。

5防治方法

5.1营林措施

创造有利于林木生长发育的条件,增强寄主的抗病能力,强调适地适树。幼林尽量采用块状抚育,保留杂灌,促进提前郁闭,间种时要注意与树木保持一定距离,增施有机肥,施肥时要注意与树干保持一定距离。在大面积营造纯林的山场,可以在林分边缘种植保护林带;林间种植紫穗槐等绿肥。

5.2化学防治

该病特点为进程不快,但病菌顽固,药剂防治只能是辅助性的,只有在加强管理、提高树势基础上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通过冬季药剂防治加以控制,可以使用30~50倍27%“908”溶液均匀喷洒主干,而用石硫合剂预防效果不佳。

6参考文献

[1]潘志强.立地条件对山核桃溃疡病发生影响的探讨[J].林业实用技术,2008(8):31-32.

溃疡病范文篇7

关键:词山核桃溃疡病;发生;防治

山核桃(CaryacathayensisSarg)是我国北亚热带地区著名干果和木本油料树种,具有寿命长、产量高的特点,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山核桃溃疡病(DothiorellagregariacankerofCarya)是山核桃的一种主要病害,近年来发生较为严重,特别是2002年春季,山核桃产区普遍发生该病。以宁国市为例,危害面积达到1.1万hm2,其中严重危害面积0.2万hm2,受病植株不仅影响当年的产量,而且削弱树势,导致结果树木枝条早衰,部分幼树死亡[1]。现将该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症状

主要危害山核桃2m以下主干,发生严重时,可危害2m以上主干或大枝。初期枝干受害部位产生水渍状病斑,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并逐渐扩展,后失水下陷,出现病菌褐色或黑色子实体。病部有时出现纵裂,皮层脱落。受病树皮的韧皮部和内皮层腐烂坏死,呈褐色或黑褐色,腐烂部位有时深达木质部2~3cm。危害严重的树干,由于病斑过大或病斑密集联合,影响养分输送,导致整株死亡[2]。

2病原

山核桃溃疡病属水渍型溃疡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腔胞纲球壳胞目的群生小穴壳菌。

3病程

山核桃溃疡病主要以菌丝体形态在当年感病树皮内越冬,一般3月下旬开始发生,以老病斑复发为多,该病在一年当中的发展有明显的周期性,第1个发病高峰出现在4月中下旬(个别年份可持续到6月),7月下旬气温升高、树体生长旺盛时停止发展,病斑周围形成愈伤组织,翌年病斑在愈伤组织上继续扩展,然后周围又形成新的愈伤组织,如此年复一年进行,病部形成明显的长椭圆形盘状同心环纹。第2个发病高峰出现在8月上旬至9月中旬,一般11月上旬病程结束。

4发生规律

4.1病害发生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适宜该病发生的气候条件是:暖冬,春季多雨,温度偏高。由于2000、2001年连续2年冬季温度偏高,造成病原数量增多,2002年春季连绵阴雨,温度偏高,这是造成当年病害暴发的主要原因。

4.2病害发生与立地条件的关系

土壤瘠薄、郁闭度低、光照强烈、风口、水土流失严重的林分,该病发生严重。海拔高于600m的山场,发病相对轻微,未见危害严重的林分。该病为弱寄生菌,树势与病害发生关系密切。

4.3病害发生与树龄的关系

该病发生程度与树龄密切相关,中幼龄树危害严重,较老的枝干则有坚厚的木栓层保护,50年以上的山核桃危害十分轻微。

4.4病害发生与经营方式的关系

施用农家肥的山核桃抗性强。经营强度大的山场,特别是过早垦复、间种的幼林,集约经营水平高,树木所受人为伤害以及光照、风的影响较大,树皮各种各样的伤口数量增多,增加感染机率。另外,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流行注干法防治山核桃病虫害,造成部分成龄树伤口过多,这一部分树木受害相对较重[3]。

4.5病害发生与产量的关系

结果林分,病害发生程度与产量成正比,产量高的林分,发生严重,大年后,翌年春季发生严重。

4.6病害发生与苗木来源的关系

人工林发生较天然林为重,天然林中管理粗放、产量低的林分发生轻微。

4.7病害发生与所处位置的关系

由于林缘林木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受光照强烈等因素的影响,发生较林内树木为重,路边孤立木特别是中、幼树发生严重。

5防治方法

5.1营林措施

创造有利于林木生长发育的条件,增强寄主的抗病能力,强调适地适树。幼林尽量采用块状抚育,保留杂灌,促进提前郁闭,间种时要注意与树木保持一定距离,增施有机肥,施肥时要注意与树干保持一定距离。在大面积营造纯林的山场,可以在林分边缘种植保护林带;林间种植紫穗槐等绿肥。

5.2化学防治

该病特点为进程不快,但病菌顽固,药剂防治只能是辅助性的,只有在加强管理、提高树势基础上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通过冬季药剂防治加以控制,可以使用30~50倍27%“908”溶液均匀喷洒主干,而用石硫合剂预防效果不佳。

6参考文献

[1]潘志强.立地条件对山核桃溃疡病发生影响的探讨[J].林业实用技术,2008(8):31-32.

溃疡病范文篇8

关键词:杨树;病害;发生规律;防治

近年来,随着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淮北市杨树造林面积逐年增大。由于树种单一化,管理粗放化,使得杨树病害发生日趋严重,给杨树生产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仅2003-2005年期间,每年有20-30%的杨树发生病害,面积达8-10万亩,导致枯枝、枯梢发生,有的甚至整株枯死。因此,对杨树病害进行调查,掌握其发生规律,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对杨树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杨树拟茎点菌溃疡病

病害症状:该病主要危害1-2年生苗木,尤其是危害苗木木质化程度较低、冬季遭受冻害的苗木。一年生枝条和3-5年生幼树也可感病。发病初期在树干可见褐色浸润病斑,随着上下扩展,可产生5-15cm长稍微陷洼的梭形溃疡病斑,有时在感病的主侧枝上不呈现梭形溃疡病斑、而呈树皮大块变色坏死。发病后期,感病枝干的树皮组织逐渐呈淡黄色,同时在受害部密生隆起的黄色小颗粒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约在5月中旬以后,分生孢子器逐渐成熟开裂,溢出土黄色丝状的分生抑、孢子角,发病严重时,病斑围绕树干使植株枯死。

病原菌:该病病原菌属球壳孢目球壳孢科拟茎点菌属为拟茎点菌(PhomopsismacrosporaKobay&Chiba)。其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寄主组织表皮下,单生或聚生在子座内,呈扁球形或不规则形。分生孢子有2种形状,纺锤形孢子、线形孢子,均为无色透明,分生孢子梗单枝,较短。该菌在13-32℃温度范围均能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32℃,其中最适宜温度为30℃。

发病规律:4月中、下旬开始发病。5月初,病斑纵横逐渐扩大成梭形。5月下旬或6月初,分生孢子器开始成熟开裂,可溢出淡黄色的丝状分生孢子角,遇雨水易溶,被昆虫和雨水溅射而随风吹散传播。7月中旬后,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随感病树皮失水干缩全部脱落。8月停止发病。

防治方法:(1)在分生孢子器开始成熟开裂前,对发病部位用利刀刮除,喷涂化学农药,可用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等200倍液喷1-2次。(2)选用优质苗造林,保持苗木的含水量,提高造林苗木的成活率和增强生长势,是防治和减轻该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2、杨树球二孢溃疡病

病害症状:该病多发生在幼树20-30cm的主干和分枝上。发病初期,感病部位出现变色病斑,逐渐扩大,树皮色泽加深呈黑褐色。病、健组织色泽有明显差异,树皮微下陷,产生梭形的溃疡病斑,树皮坏死,开裂。小枝感病后,很快被围绕一周,不产生溃疡斑,病部以上常呈枯枝或整株枯死。感病后期,病组织变淡黄色,发病部位密生淡黄色圆形颗粒状突起,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成熟开裂,溢出炭黑色、粉末状的分生孢子堆。发病初期往往与杨树烂皮病和杨树拟茎点菌溃疡病很容易混淆。

病原菌:该病病原菌为球壳孢目、球壳孢科、球色单隔孢属杨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populeaZ.K.zhong)。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寄主组织表皮下,单生或聚生在子座内,扁球形、椭圆形、不规则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产生分生孢子的类型为环痕型,其分生孢子初无色,后呈浅褐色,单胞或双胞,横隔处无缢缩,圆形和长椭圆形。分生孢子梗短、直立,不分枝。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5-28℃,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其中最适温度为25℃。

发病规律:4月下旬开始发病。5月初,病斑逐渐扩展,树皮色泽变浅呈淡黄色,产生颗粒状的分生孢子器。6月下旬后,分生孢子器全部开裂溢出炭黑色的分生孢子,遇雨水易溶,被昆虫和雨水溅射随风吹散传播。

防治方法:(1)喷50%多菌灵、40%福美砷、70%甲基托布津等200倍液1-2次。(2)通过营林措施,保持苗木水势平衡,增强树木生长势,提高树木抗病性。

3杨树细菌性溃疡病

病害症状:常发生在移栽的大苗和弱树上。初期在树干形成椭圆形、光滑的小瘤,直径约lcm,逐渐增大,形成明显肿瘤,表面粗糙,纵向开裂,颜色由浅绿色,变成灰绿色。后期,肿瘤可环绕树干一周,形成一个梭形瘤或长圆柱形瘤。夏季从肿瘤开裂处流出棕色粘液,有臭味。粘液可沿树干流出到地面。病害严重时,可引致树皮全部腐烂,破坏疏导组织致使全株枯死。

病原菌:该病病原菌属假单胞菌科、黄单胞菌属(XanthomomaspopuliSubsppopuli)。发病规律:4月开始发病,-年有两次发病高潮,5-6月为发病盛期,7-8月发病缓慢,9月再次盛发。病原菌在树皮内越冬,由雨水、昆虫等传播,经皮孔、伤口侵入危害,潜育期1-2个月。

防治方法:(1)强化营林措施,营造混交林或栽植抗性强树种,如栽植抗病、抗逆性强的杨树品系。及时伐除病木,减少侵染来源。(2)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避免创伤。(3)早春用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1:160波尔多液喷干,预防感染。发病初期,可刮去溃疡斑,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4杨黑斑病

病害症状:发病部位以叶片为主,叶柄、嫩梢、果穗发病较轻。发病初期,多在叶面上出现圆形或近圆形针刺状红色小斑,两天后小斑凹陷,显著特点是病叶上病斑细小,直径不超过1mm,黑褐色或褐色,常长一个突起发亮的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斑连片时成多角形斑或大圆斑,严重时叶片变黑、枯死。在叶柄及嫩茎上的病斑,呈梭形、黑褐色,中央稍凹陷。此病害的小斑点常汇成较大黑色斑块或全叶变黑枯死,故称黑斑病。

病原菌:该病病原属半知菌类,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盘二孢属(Marssoninabrunnea)。

溃疡病范文篇9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食叶虫、茎点菌溃疡病、杨树球溃疡病、细菌性溃疡病等四种病害的发生进行了分析,并针这几种病害的预防治理提出了具体措施。

0引言

随着造林工作的不断深入,防护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日益突出。现就杨树病害情况进行分析:

1食叶虫防治措施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杨树食叶害虫防治要坚持以适地适树和抗性树种为主的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制剂、仿生农药和植物性杀虫剂为主导、协调运用人工、物理和化学的防治措施,降低虫口密度,压缩发生面积,切实控制其蔓延危害。根据系统调查结果,预测杨树食叶害虫各虫态的发生期,为防治时机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大部分杨树食叶害虫一年多代,而以第一和第二代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较高,所以重点抓好前二代的防治。防治时机应遵循虫龄低、虫态相对整齐和采取的措施要效率高、可操作性强的原则。

1.1人工物理防治越冬(越夏)是应用人工措施防治的有利时机,由于杨树树体高大,加强对蛹和成虫的防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收集地下落叶或翻耕土壤,以减少越冬蛹的基数,成虫羽化盛期应用杀虫灯(黑光灯)诱杀等措施,有利于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根据大多数种类初龄幼虫群集虫苞的特点,组织人力摘除虫苞和卵块,可杀死大量幼虫。也可以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通过震动树干捕杀下落的幼虫。对于春尺蠖等成虫需爬行上树产卵的害虫,可在成虫羽化前在树干绑扎塑料布等方法阻隔成虫上树产卵。

1.2Bt等生物防治在幼虫3龄期前喷施生物农药和病毒防治。地面喷雾树高在12m以下中幼龄林,用药量Bt200亿国际单位/亩、青虫菌乳剂1-2亿孢子/ml、阿维菌素6000-8000倍。高大的片林,如有机场条件,可考虑利用飞机防治。片林和海防林,卵期释放赤眼蜂防治。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害虫产卵初期,50个/hm2放蜂点,放蜂量25-150万头/hm2。

1.3仿生等药剂防治灭幼脲为主的仿生农药喷雾防治。20%灭幼脲Ⅲ号25g/亩,1.2%烟.参碱乳油1000-2000倍。仿生药剂使用要注意把握用药时间,虫龄越小越好。

1.4打孔注药防治对发生严重,喷药困难的高大树体,可打孔注药防治。利用打孔注药机在树胸径处不同方向打3-4个孔,注入疏导性强的40%氧化乐果乳油、50%甲胺磷乳油、40%久效磷乳油、25%杀虫双水剂。用药量为2-4ml/10cm胸径,原药或1倍稀释液。注药后注意封好注药口。

2茎点菌溃疡病的防治

病害症状:该病主要危害1-2年生苗木,尤其是危害苗木木质化程度较低、冬季遭受冻害的苗木。一年生枝条和3-5年生幼树也可感病。发病初期在树干可见褐色浸润病斑,随着上下扩展,可产生5-15cm长稍微陷洼的梭形溃疡病斑,有时在感病的主侧枝上不呈现梭形溃疡病斑、而呈树皮大块变色坏死。发病后期,感病枝干的树皮组织逐渐呈淡黄色,同时在受害部密生隆起的黄色小颗粒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约在5月中旬以后,分生孢子器逐渐成熟开裂,溢出土黄色丝状的分生抑、孢子角,发病严重时,病斑围绕树干使植株枯死。病原菌:该病病原菌属球壳孢目球壳孢科拟茎点菌属为拟茎点菌。其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寄主组织表皮下,单生或聚生在子座内,呈扁球形或不规则形。分生孢子有2种形状,纺锤形孢子、线形孢子,均为无色透明,分生孢子梗单枝,较短。该菌在13-32℃温度范围均能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32℃,其中最适宜温度为30℃。发病规律:4月中、下旬开始发病。5月初,病斑纵横逐渐扩大成梭形。5月下旬或6月初,分生孢子器开始成熟开裂,可溢出淡黄色的丝状分生孢子角,遇雨水易溶,被昆虫和雨水溅射而随风吹散传播。7月中旬后,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随感病树皮失水干缩全部脱落。8月停止发病。防治方法:①在分生孢子器开始成熟开裂前,对发病部位用利刀刮除,喷涂化学农药,可用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等200倍液喷1-2次。②选用优质苗造林,保持苗木的含水量,提高造林苗木的成活率和增强生长势,是防治和减轻该病发生的有效途径。3杨树球二孢溃疡病防治分析

病害症状:该病多发生在幼树20-30cm的主干和分枝上。发病初期,感病部位出现变色病斑,逐渐扩大,树皮色泽加深呈黑褐色。病、健组织色泽有明显差异,树皮微下陷,产生梭形的溃疡病斑,树皮坏死,开裂。小枝感病后,很快被围绕一周,不产生溃疡斑,病部以上常呈枯枝或整株枯死。感病后期,病组织变淡黄色,发病部位密生淡黄色圆形颗粒状突起,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成熟开裂,溢出炭黑色、粉末状的分生孢子堆。发病初期往往与杨树烂皮病和杨树拟茎点菌溃疡病很容易混淆。病原菌:该病病原菌为球壳孢目、球壳孢科、球色单隔孢属杨球二孢菌。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寄主组织表皮下,单生或聚生在子座内,扁球形、椭圆形、不规则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产生分生孢子的类型为环痕型,其分生孢子初无色,后呈浅褐色,单胞或双胞,横隔处无缢缩,圆形和长椭圆形。分生孢子梗短、直立,不分枝。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5-28℃,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其中最适温度为25℃。发病规律:4月下旬开始发病。5月初,病斑逐渐扩展,树皮色泽变浅呈淡黄色,产生颗粒状的分生孢子器。6月下旬后,分生孢子器全部开裂溢出炭黑色的分生孢子,遇雨水易溶,被昆虫和雨水溅射随风吹散传播。防治方法:①喷50%多菌灵、40%福美砷、70%甲基托布津等200倍液1-2次。②通过营林措施,保持苗木水势平衡,增强树木生长势,提高树木抗病性。

溃疡病范文篇10

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同属上消化道溃疡。其发病机制上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在治疗上有很多共同点。目前在治疗上消化道溃疡药物方面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粘膜保护剂。这类药物应用较多的有日本进口的麦滋林-S;德国进口的胃必治、胃必妥;国产的乐得胃、胃速乐、胃康宁、三九胃泰、迪乐、得乐等。在粘膜保护剂的应用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没有什么不同,服药方法、应用剂量大致一样。副作用是有致腹泻的作用,服用时应向患者讲明。得乐和迪乐是通过所含胶体铋而针对幽门螺旋菌起作用的,麦滋林-S主要含有从绿色植物中提炼的某种氨基酸,有促进上皮组织的再生和修复作用,且药物的副作用小,服用方便。氢氧化铝,除了具有中和胃酸的能力外,还有增加胃粘液分泌的作用。从而可以保护胃粘膜使其免遭进一步的损害。2000年,第一个利用手性化合物氧化合成技术研制的纯左旋体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问世。此药物是一种具有单一定向结构的纯手性药物,具有显著的生物代谢和临床优势。

2用药误区

2.1用药单一:用一种抗生素治疗,如口服庆大霉素、青霉素V钾片剂、红霉素等,若抗生素选用不当或单独使用,容易造成抗药菌株,为以后的治疗造成困难。

2.2打输液代替服药:治疗溃疡病无须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口服药物的效果很好,且经济和方便。

2.3接力赛式用药:在多种正确的用药方案中,各种药物均应在1日内同时服用。然而,有的病人单服一种药1~2周,接着再服另一种药1~2周。这种接力赛式的用药方法效果差,且易造成抗药性。

2.4延长用药时间:一般说来,用药1~2周就会产生药效。而靠延长用药时间以求提高疗效,缺乏科学依据。另外,延长用药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3用药禁忌和注意事项

3.1用药禁忌:

3.1.1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长期或较大剂量服用可诱发胃溃疡,甚至引起胃出血。此外,消炎痛、芬必得、英太青、消痛灵、炎痛喜康、保泰松、痛灭定等解热镇痛药也应慎用。

3.1.2肾上腺皮质激类素药物。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倍他米松、去炎松等,这些药物可诱发和加重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严重时可发生出血或穿孔。

3.1.3抗凝血药。肝素、双香豆素等,这些药物能抑制凝血机能,可造成溃疡出血。

3.1.4盐酸及促进胃酸分泌的药物。如稀盐酸、利血平、胍乙啶、组胺和烟酸等。胃酸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能促进胃酸分泌的药物对溃疡的愈合都有不良影响。

3.1.5其它药物。如碳酸氢钠(小苏打)是一种弱碱性物质,服用后虽能中和胃酸,降低胃酸对胃粘膜的刺激,但在中和胃酸的同时能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会引起腹胀、嗳气、胃内压力升高,对严重溃疡病患者有引起胃穿孔的危险。

此外,溃疡病人也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维生素D和维生素E。溃疡出血时,不宜用氢氧化铝凝胶,因它能与血液结成凝块引起肠道梗阻。

3.2注意事项:溃疡病的发作与胃酸的分泌密切相关,所以抓住胃酸分泌的高峰期及时用药,对治疗效果的提高非常重要。但是,在临床上许多溃疡病患者由于不知何时是用药的最好时间,而使药物疗效得不到充分发挥,致使溃疡病久治不愈。

碱性抗酸药不能长期使用,尤其是心、肾功能减退的患者更需小心。

碱性抗酸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除了取决于剂量外,关键是掌握好服药时间。应用抗酸药应采取多次服药方法,即每次餐后1小时和3小时及睡前各服一次,这样可使胃液的pH值保持在3以上。这样做是因为食物本身可以中和胃酸,因此餐后初期胃内pH值会短期上升。然而食物也会刺激胃酸的生理分泌,一般在餐后1小时胃酸分泌明显增多,所以选用此时服用抗酸药才能有效防止胃内pH值的下降。又因为抗酸药的作用时间通常只有1到2个小时,所以要在餐后3小时再服一次抗酸药才能维持抗酸作用。但是由于人体胃酸分泌是持续的,夜间也有胃酸分泌,因此睡前加服一次有利于中和夜间的胃酸分泌,这特别适合夜间疼痛的溃疡病人,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病人。

抗酸药的服用与进餐有明显关系,一定要注意在餐后服用,空腹服药的疗效比餐后差,因为抗酸药的作用与药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有关,空腹服药会很快从体内排出,起不到中和胃酸的作用。除了时间外,还与剂型有关,同一种抗酸药片剂不如粉剂和水剂,所以口服片剂是应先嚼碎后再服,不宜整片服用。

4药物经济学比较

从纵向来说,可以比较使用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在达到同样治疗效果时花费的差异。单纯使用法莫替丁花费最少,可效果最差;使用法莫替丁加立止血有一定效果,而且花费比较低;使用奥美拉唑效果很好,花费却比前两种高;最后使用奥美拉唑加立止血,效果与单纯使用奥美拉唑无显著差异,花费却要多。由此可见,第二和第三方案是比较合理的。对于总支付能力确有困难的患者,应该选择法莫替丁加立止血的方法。而对于有支付能力的患者,单纯使用奥美拉唑更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