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23:34:27

宽松范文篇1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爆发的年金融危机将全球各大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卷入其中,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各国央行不断降息,短期利率近零,美联储在雷曼兄弟倒闭后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主要购入长期国债和其他方式向经济注入巨大流动性以应急日益崩溃的市场和各大企业,其关键是在于稳定银行体系,这种极端性政策通常是在利率无效时才推出。尽管早在年日本首次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后惨遭败局,在美作出这一决策后,日、英和其他主要经济体还是纷纷进入量化宽松,以此谋求金融市场稳定。这是经济危机历史上首次全球大规模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但此政策很难把控,风险非常大,难免对全球经济金融产生深远影响并在各个层面引发恶性循环式的共振。

一般来说在正常情况下,央行降息会引发一系列资产替代,而导致证券收益率下降,而经济衰退时期就多可能出现短期利率近零,由于利率再无法下调,重复操作上述措施就可能失效,或形成瘫痪,陷入流动性陷阱。如今对于凯恩斯的这个理论存在一些争议,但无论是否有流动性陷阱,在低利率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传导变得非常困难,因而量化宽松变成一个有效的措施。然而就其本质而言,量化宽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央行承担经济风险的程度,一旦经济无法复苏,央行承担的风险就很可能爆发,而最终由社会承担;假如经济得到复苏,其逆向操作在使市场正常化的过程中则会出现通货膨胀,引发新的恶性循环。

然而在第一次量化宽松过程中各央行背负了大量不良资产之后,经济虽然得到持续复苏,但形势疲弱,近两年来未摆脱短期利率近零状态,而通货膨胀问题仍然存在,美国在接受了这一事实和适应了这种“慢性病”后。奥巴马内阁出于一部分政治因素,提出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继续忽视通胀率和试图减轻对中国这个最大的债务对象的还贷压力。

二、二次量化宽松对美国和全球的影响

由于美国经济复苏缓慢乏力,就业增长迟缓,失业人口数字依然庞大,各种数据均不乐观,奥巴马内阁救援经济力不从心,中期选举失利,因而不难想象二次量化宽松这剂非常规激素被迫打入。新一轮的量化宽松通过将本来近零的基准利率再压零边,以大量买入国债和机构债券等中长期债券的方式来增加基础货币供应,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提出二次量化宽松政策不久后,G20(二十国集团会议)便在韩国举行,本次与会中有不少新兴经济体,白宫委托美联储在会上提出此政策,被“G19”联合围攻,各国央行纷纷表示担忧量化宽松既无担保又无助于应对美国以致全球的经济问题,而本,伯南克则声称-、此举是为拯救全球经济(并不只为了标治美国就业问题)。事实上此政策在美国金融投资界也引起很大轰动,美国多位来自各个金融与投资机构的投资家,基金会长,以及著名大学的经济学家联名写给伯南克一封关于反对量化宽松政策的公开信,而伯南克只是在华盛顿邮报上轻描淡写地表示:美联储并不能够独自解决所有危机。从美国方面对量化宽松的反应中可以看到,假如不印刷新货币,大量放债将会引发经济走向通货紧缩的边压中,而美国承诺的可承受的3%通胀率未必就能够使经济的多方面矛盾走向平衡。二次量化宽松不仅使美元再度贬值,还会让美联储地位和美元可信度走上危机边缘,同时界内巨大的争议还将带来偏见和误解,而导致未来经济市场的混乱和扭曲,即使美联储能够利用量化宽松政策解决一时需要,在量化宽松逆向操作中推出正常化政策时极有可能再次进入另一个恶性循环。

美元继续贬值必然伤害出口型经济体的复苏,这些国家尤其是一些高度依赖出口的新兴经济体为了稳定汇率将被迫跟随美元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日本已作出反应调整日元汇率,而英国方面也表示不应为缓慢的经济增长而担心通胀,暗示英国央行可能再次跟随最化宽松政策,直接注入流动性,而澳大利亚央行则宣布停止加息行动,在这之前他们是最早退出货币宽松政策的国家。

新的问题总会不断出现,美国政府是否能保证实利主义不会引起一个“美元危机”?即使美国政府不担心再通胀问题,声称早巳做好准备并认为通胀率本该再提升,而简单化的分析逻辑(或者单纯是应急措施)必然忽略美国货币基础的结构性变革,尤其是货币乘数下降和新的经济衍生品监管制度的日益严格和变迁,现在为通胀下结论还太早。根据经济学家佛里德曼所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过度发行货币必然是会导致通胀的。

三、量化宽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在前段时间已和美国就人民币对美汇率的再次提升大干了一场,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挺住了汇率跟随,却迎来3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可以说被动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已经无法避免,若不选择跟进,人民币很可能产生更大的升值压力,这意味着上半年与美国的周旋徒劳无功,并且,美国给予的3%通胀压力,中国每承担1%,都会损失数千亿外汇储备。尽管中国货币供应量充足,但假如经济复苏慢于货币增长,将有可能出现虚拟扩张或滞涨,其次量化宽松会带来中国海外资产风险系数的增加。为此中国必须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增加赤字并降低贸易顺差的方式来应对这个危机,而如今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过程中,又需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来避免持续的巨大顺差。

宽松范文篇2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爆发的2008年金融危机将全球各大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卷入其中,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各国央行不断降息,短期利率近零,美联储在雷曼兄弟倒闭后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主要购入长期国债和其他方式向经济注入巨大流动性以应急日益崩溃的市场和各大企业,其关键是在于稳定银行体系,这种极端性政策通常是在利率无效时才推出。尽管早在2001年日本首次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后惨遭败局,在美作出这一决策后,日、英和其他主要经济体还是纷纷进入量化宽松,以此谋求金融市场稳定。这是经济危机历史上首次全球大规模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但此政策很难把控,风险非常大,难免对全球经济金融产生深远影响并在各个层面引发恶性循环式的共振。

一般来说在正常情况下,央行降息会引发一系列资产替代,而导致证券收益率下降,而经济衰退时期就多可能出现短期利率近零,由于利率再无法下调,重复操作上述措施就可能失效,或形成瘫痪,陷入流动性陷阱。如今对于凯恩斯的这个理论存在一些争议,但无论是否有流动性陷阱,在低利率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传导变得非常困难,因而量化宽松变成一个有效的措施。然而就其本质而言,量化宽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央行承担经济风险的程度,一旦经济无法复苏,央行承担的风险就很可能爆发,而最终由社会承担;假如经济得到复苏,其逆向操作在使市场正常化的过程中则会出现通货膨胀,引发新的恶性循环。

然而在第一次量化宽松过程中各央行背负了大量不良资产之后,经济虽然得到持续复苏,但形势疲弱,近两年来未摆脱短期利率近零状态,而通货膨胀问题仍然存在,美国在接受了这一事实和适应了这种“慢性病”后。奥巴马内阁出于一部分政治因素,提出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继续忽视通胀率和试图减轻对中国这个最大的债务对象的还贷压力。

二、二次量化宽松对美国和全球的影响

由于美国经济复苏缓慢乏力,就业增长迟缓,失业人口数字依然庞大,各种数据均不乐观,奥巴马内阁救援经济力不从心,中期选举失利,因而不难想象二次量化宽松这剂非常规激素被迫打入。新一轮的量化宽松通过将本来近零的基准利率再压零边,以大量买入国债和机构债券等中长期债券的方式来增加基础货币供应,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提出二次量化宽松政策不久后,G20(二十国集团会议)便在韩国举行,本次与会中有不少新兴经济体,白宫委托美联储在会上提出此政策,被“G19”联合围攻,各国央行纷纷表示担忧量化宽松既无担保又无助于应对美国以致全球的经济问题,而本,伯南克则声称-、此举是为拯救全球经济(并不只为了标治美国就业问题)。事实上此政策在美国金融投资界也引起很大轰动,美国多位来自各个金融与投资机构的投资家,基金会长,以及著名大学的经济学家联名写给伯南克一封关于反对量化宽松政策的公开信,而伯南克只是在华盛顿邮报上轻描淡写地表示:美联储并不能够独自解决所有危机。从美国方面对量化宽松的反应中可以看到,假如不印刷新货币,大量放债将会引发经济走向通货紧缩的边压中,而美国承诺的可承受的3%通胀率未必就能够使经济的多方面矛盾走向平衡。二次量化宽松不仅使美元再度贬值,还会让美联储地位和美元可信度走上危机边缘,同时界内巨大的争议还将带来偏见和误解,而导致未来经济市场的混乱和扭曲,即使美联储能够利用量化宽松政策解决一时需要,在量化宽松逆向操作中推出正常化政策时极有可能再次进入另一个恶性循环。

美元继续贬值必然伤害出口型经济体的复苏,这些国家尤其是一些高度依赖出口的新兴经济体为了稳定汇率将被迫跟随美元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日本已作出反应调整日元汇率,而英国方面也表示不应为缓慢的经济增长而担心通胀,暗示英国央行可能再次跟随最化宽松政策,直接注入流动性,而澳大利亚央行则宣布停止加息行动,在这之前他们是最早退出货币宽松政策的国家。

新的问题总会不断出现,美国政府是否能保证实利主义不会引起一个“美元危机”?即使美国政府不担心再通胀问题,声称早巳做好准备并认为通胀率本该再提升,而简单化的分析逻辑(或者单纯是应急措施)必然忽略美国货币基础的结构性变革,尤其是货币乘数下降和新的经济衍生品监管制度的日益严格和变迁,现在为通胀下结论还太早。根据经济学家佛里德曼所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过度发行货币必然是会导致通胀的。

三、量化宽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在前段时间已和美国就人民币对美汇率的再次提升大干了一场,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挺住了汇率跟随,却迎来3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可以说被动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已经无法避免,若不选择跟进,人民币很可能产生更大的升值压力,这意味着上半年与美国的周旋徒劳无功,并且,美国给予的3%通胀压力,中国每承担1%,都会损失数千亿外汇储备。尽管中国货币供应量充足,但假如经济复苏慢于货币增长,将有可能出现虚拟扩张或滞涨,其次量化宽松会带来中国海外资产风险系数的增加。为此中国必须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增加赤字并降低贸易顺差的方式来应对这个危机,而如今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过程中,又需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来避免持续的巨大顺差。

宽松范文篇3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爆发的2008年金融危机将全球各大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卷入其中,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各国央行不断降息,短期利率近零,美联储在雷曼兄弟倒闭后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主要购入长期国债和其他方式向经济注入巨大流动性以应急日益崩溃的市场和各大企业,其关键是在于稳定银行体系,这种极端性政策通常是在利率无效时才推出。尽管早在2001年日本首次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后惨遭败局,在美作出这一决策后,日、英和其他主要经济体还是纷纷进入量化宽松,以此谋求金融市场稳定。这是经济危机历史上首次全球大规模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但此政策很难把控,风险非常大,难免对全球经济金融产生深远影响并在各个层面引发恶性循环式的共振。

一般来说在正常情况下,央行降息会引发一系列资产替代,而导致证券收益率下降,而经济衰退时期就多可能出现短期利率近零,由于利率再无法下调,重复操作上述措施就可能失效,或形成瘫痪,陷入流动性陷阱。如今对于凯恩斯的这个理论存在一些争议,但无论是否有流动性陷阱,在低利率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传导变得非常困难,因而量化宽松变成一个有效的措施。然而就其本质而言,量化宽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央行承担经济风险的程度,一旦经济无法复苏,央行承担的风险就很可能爆发,而最终由社会承担;假如经济得到复苏,其逆向操作在使市场正常化的过程中则会出现通货膨胀,引发新的恶性循环。

然而在第一次量化宽松过程中各央行背负了大量不良资产之后,经济虽然得到持续复苏,但形势疲弱,近两年来未摆脱短期利率近零状态,而通货膨胀问题仍然存在,美国在接受了这一事实和适应了这种“慢性病”后。奥巴马内阁出于一部分政治因素,提出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继续忽视通胀率和试图减轻对中国这个最大的债务对象的还贷压力。

二、二次量化宽松对美国和全球的影响

由于美国经济复苏缓慢乏力,就业增长迟缓,失业人口数字依然庞大,各种数据均不乐观,奥巴马内阁救援经济力不从心,中期选举失利,因而不难想象二次量化宽松这剂非常规激素被迫打入。新一轮的量化宽松通过将本来近零的基准利率再压零边,以大量买入国债和机构债券等中长期债券的方式来增加基础货币供应,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提出二次量化宽松政策不久后,G20(二十国集团会议)便在韩国举行,本次与会中有不少新兴经济体,白宫委托美联储在会上提出此政策,被“G19”联合围攻,各国央行纷纷表示担忧量化宽松既无担保又无助于应对美国以致全球的经济问题,而本,伯南克则声称-、此举是为拯救全球经济(并不只为了标治美国就业问题)。事实上此政策在美国金融投资界也引起很大轰动,美国多位来自各个金融与投资机构的投资家,基金会长,以及著名大学的经济学家联名写给伯南克一封关于反对量化宽松政策的公开信,而伯南克只是在华盛顿邮报上轻描淡写地表示:美联储并不能够独自解决所有危机。从美国方面对量化宽松的反应中可以看到,假如不印刷新货币,大量放债将会引发经济走向通货紧缩的边压中,而美国承诺的可承受的3%通胀率未必就能够使经济的多方面矛盾走向平衡。二次量化宽松不仅使美元再度贬值,还会让美联储地位和美元可信度走上危机边缘,同时界内巨大的争议还将带来偏见和误解,而导致未来经济市场的混乱和扭曲,即使美联储能够利用量化宽松政策解决一时需要,在量化宽松逆向操作中推出正常化政策时极有可能再次进入另一个恶性循环。

美元继续贬值必然伤害出口型经济体的复苏,这些国家尤其是一些高度依赖出口的新兴经济体为了稳定汇率将被迫跟随美元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日本已作出反应调整日元汇率,而英国方面也表示不应为缓慢的经济增长而担心通胀,暗示英国央行可能再次跟随最化宽松政策,直接注入流动性,而澳大利亚央行则宣布停止加息行动,在这之前他们是最早退出货币宽松政策的国家。

新的问题总会不断出现,美国政府是否能保证实利主义不会引起一个“美元危机”?即使美国政府不担心再通胀问题,声称早巳做好准备并认为通胀率本该再提升,而简单化的分析逻辑(或者单纯是应急措施)必然忽略美国货币基础的结构性变革,尤其是货币乘数下降和新的经济衍生品监管制度的日益严格和变迁,现在为通胀下结论还太早。根据经济学家佛里德曼所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过度发行货币必然是会导致通胀的。

三、量化宽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在前段时间已和美国就人民币对美汇率的再次提升大干了一场,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挺住了汇率跟随,却迎来3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可以说被动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已经无法避免,若不选择跟进,人民币很可能产生更大的升值压力,这意味着上半年与美国的周旋徒劳无功,并且,美国给予的3%通胀压力,中国每承担1%,都会损失数千亿外汇储备。尽管中国货币供应量充足,但假如经济复苏慢于货币增长,将有可能出现虚拟扩张或滞涨,其次量化宽松会带来中国海外资产风险系数的增加。为此中国必须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增加赤字并降低贸易顺差的方式来应对这个危机,而如今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过程中,又需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来避免持续的巨大顺差。

宽松范文篇4

一、资管新规实施后,资金初现脱虚入实

从“去通道化”到资管新规,监管层与银行资金空转的现象可谓斗智斗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初见效果。数据显示:2018年7月份,由于非标资产压缩,信托、委贷贷款大幅下降2142亿元,拖累表外融资大降4566亿元(已连续两个月大幅下降)。与此同时,企业贷款新增6501亿元,资金脱虚入实迹象明显。此外,7月份央行2万亿元的货币投放量,除社融1万亿元、企业贷款0.65万亿元,个人贷款增长也占据0.63万亿元,其中住户中长期贷款4576亿元,增长较快。住户中长期贷款以购置房地产贷款为主,可见货币宽松部分资金已经流入了房地产领域。相较投资直接对经济增长产生拉动作用的“铁公基”等基础设施领域“好的货币宽松资金”,流入住户中长期贷款领域“坏的货币宽松资金”更值得我们关注。

二、货币宽松对住宅市场的影响

货币宽松对住宅市场的影响有多大?业内普遍认为,2008年以后,中国的住宅消费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已从补偿欠债型向资金推动型转变。在楼市得到政策扶持的大背景下,2008-2009年的货币宽松政策对住房消费增长的推动效应是非常显著的。2008年的货币量化宽松使得2009年全国住宅成交量环比增长了52.87%,全年销售额更是达到了4万亿元。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货币宽松刺激楼市活跃,相当于让居民部门加杠杆,那么从2009年至今的十年时间里,居民部门在购房方面的实际杠杆水平到底如何?

三、居民杠杆上升空间有限

我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2009年为4.89万亿元,到2018年6月底达到23.84万亿元,涨幅为388%;同期名义GDP分别为34万亿元和82.7万亿元,涨幅为143%。两者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即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增长速度大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参考另一个更贴近居民实际购买力的指标: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09年为17175元,2017年增长到25974元,涨幅仅为51.2%。所以对于增长幅度未跑赢GDP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来说,居民杠杆的大幅快速上升更是一种危机。此外,2017年底我国居民宏观杠杆率已达到54%,虽然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居民杠杆率相比依然有上升空间,但与同样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墨西哥不足25%的杠杆率相比已经翻倍。历史经验显示:居民杠杆率超过100%,出现经济危机的概率大增,所以国内进一步提高居民杠杆率,特别是在经济增速有可能进一步下滑的情况下提高居民杠杆率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具体是哪部分居民的杠杆率在推升。

四、货币宽松已对部分城市楼市产生影响

虽然2016年数据显示,相较一、二线城市居民债务在该城市GDP中60%-70%的占比,以及居民债务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的比值,三、四线城市上述两个数值仅为30%、0.6,风险相对来说更小。但是2017年开始的三、四线城市楼市轮番上涨的热潮,已经让这些中小城市的楼市也处在了高危状态。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全国城市房价均值排名前50名中有28个是三线以下城市,全国有两百个县城新建商品住宅销售均价超过9000元/平方米。即使2018年二季度全国严厉的楼市宏观调控政策频出,也挡不住市场的热情。最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7月份一、二、三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分别上涨0.2%、1.0%和1.1%。三线及以下城市依然领跑全国楼市价格上涨。在此次货币宽松带来的全国范围楼市的价格异动中,为何一、二线城市表现比较平淡?这与最近几年上述城市经历的多轮楼市严厉宏观调控累积下来的“限购”、“限企”、“限贷”、“限售”以及“限价”等措施有关,现简单分析如下。

1.限贷政策:限贷政策是最为直接对冲货币宽松的楼市调控政策。目前一、二线热点城市大多执行限贷政策,具体为首套购房三成首付+基准利率、二套购房五至七成首付+上浮利率。限贷能够有效地降低购房群体利用贷款杠杆购房的可能,对于削弱和抑制非理性购房需求起到重要的作用。

2.限购和限企:全方位围堵不合理购房需求。2010年“国八条”(《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就明确提出了限购政策,随后一线城市和众多热点二线城市纷纷加入限购行列,通过限制购房套数抑制本地居民住房不合理需求以及通过设置购房门槛抑制外来群体投资投机性购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随着个人设立企业门槛的不断降低,不少受限购影响的人士通过自己掌握的企业进行购房,绕过了个人限购的政策障碍。2017-2018年,一些热点城市纷纷出台限制企业购房的政策,升级限购壁垒,对楼市需求端不合理诉求进行全方位遏制,有利于对冲货币宽松带来的相关影响。

3.限售和限价:实施供给侧改革掌控市场供给节奏。如果说限贷、限购和限企是在楼市需求端进行干预的话,那么限售和限价则是在供给端进行干预。限售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目前已经演变为对一、二手房全覆盖的政金融财税策。一手房主要是与限价相结合,通过预售许可证管理,管理层有效地掌控了市场供给的节奏,减缓了由于供给量结构性短缺和供给价格结构性异动对市场预期的影响。对于二手房,部分城市主要是通过限制购买一、二手房后再次出售的时间来抑制投机投资购房者的进入。供给侧的限售和限价虽然对货币宽松无直接的对冲效果,但可以通过干预市场、稳定预期的方式,减缓货币宽松对楼市的冲击。由此可见,五限政策是目前一、二线城市楼市保持相对稳定的定海神针,也是从供给端、需求端对冲货币宽松对楼市影响的有力工具。然而,目前市场火爆、价格上涨幅度居前的三、四、五线城市大多并未实施五限政策,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城市依然有一定的房地产去库存压力。

五、如何解决中小城市去库存与货币宽松冲击的两难问题

由于一、二线城市地价高企,同时国家在2009-2010年间对投资性购房逐步采取限制措施,在2010年左右不少开发商提出了“逃离北上广”到三、四线城市拿地开发的口号。然而,当大量开发商进驻三、四线城市,首波开发形成供给之后,却惊奇地发现,三、四线城市本地居民对持续购房的改善需求并不是非常旺盛,加之人口不断净流出、房价长期稳定、投资需求低迷,导致三、四线城市住宅市场迅速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2015年11月,国家提出了楼市“去库存”的策略。那么,如何在住房消费诉求低迷的三、四线城市“去库存”?除了通过税费减免、购房补贴等手段鼓励消费性需求尽早入市,通过允许一定幅度的价格上涨拉动投资需求也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去库存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底,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为5892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3%,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同比下降25.1%。那么,在库存压力得到一定缓解的背景下,如何应对货币宽松对三、四线城市楼市的影响?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土地供给:三、四线城市土地供给量过大是前期库存量大幅快速增长的源头问题。所以在库存压力缓解的背景下,一定要关注土地的供给节奏和供给结构问题。减少容易形成库存的供给,增加市场上急需的供给,避免再次形成库存压力。

宽松范文篇5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历时已经4年半,其主要影响表现在: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极度膨胀。到2013年5月中旬,美联储的资产总规模已经接近3.4万亿美元,其中两块最大的资产是美国国债1.84万亿美元和MBS1.15万亿美元。2012年9月雷曼危机以来,美联储负债中银行储备金余额度增加了1.8万亿美元,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增加了3500亿美元。维持了长期低利率政策。美联储的工具箱中的价格工具,通常只有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在2008年12月16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调整到0.25%以后,价格工具再没有进行过调整。而对于长期利率的调整,4轮量化宽松和2轮OT则功不可没。到2013年,30年期国债收益率压到了3%的极低水平,30年期按揭贷款利率也被压到了3.5%~3.6%。量化宽松政策尚未带来通胀。量化宽松政策启用之初,学术界就对未来可能带来通胀的问题争论不休,一种观点认为量化宽松必定带来通货膨胀;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经济需求的低迷只会令货币在金融体系中循环,在需求强劲恢复前,不会带来通胀。现在来看,确实由于经济需求的长期低迷,通胀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但货币如关在笼子中的老虎一样,需求的回升依然有能在未来提升通胀水平。低利率低通胀环境逐步刺激消费及地产。次贷危机以来,居民及企业的去杠杆过程极其漫长,但长期的低利率和低通胀环境正在逐步刺激美国的消费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从而带动美国经济稳固经济复苏的势头。

二、日本的量化宽松及其影响

(一)日本量化宽松政策的内容至2012年底,日本宣布推行了10轮量化宽松1,规模达到101万亿日元;2013年初,在安倍的强势干预下,日本宣布实施“开放式”的量化宽松政策,将从2014年开始每月买入13万亿日元金融资产,其中,每月买入大约10万亿日元短期债券,买入大约2万亿日元国债。日本的量宽引入了“价格稳定目标”,将2%的通胀水平作为中短期货币政策操作的目标。

(二)日本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在日本“激进式”的宽松政策推动下,日元相对美元自2012年12月以来持续大幅贬值,贬值幅度高达到25%;从实体经济的情况看,日元贬值确实促进了日本的出口,自去年12月以来,日本对主要大经济体的出口出现了改观,受此拉动,2013年一季度经济增速达到4.1%。尽管日本短期获取了激进政策的“收益”,但是考虑到政策边际效果的衰减,以及日本产业向海外转移的趋势没有发生改变,中长期看,日本的经济增长仍是大问题。

三、欧洲、英国量化宽松的实施

宽松范文篇6

一、深化思想认识,牢固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众所周知,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就我市而言,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5.7万之多,占全市总人口的10%左右。一批接一批从繁忙工作岗位退下来的老干部、老知识分子和老职工,急需建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生活节奏,以消除他们骤然离岗而产生的空虚感、寂寞感、孤独感和失落感。这些老年人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呵护,我们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有责任、有义务为这些老年群体办实事、办好事。恢复和办好老年人大学,就是进一步从政治上更好地关心老同志,科学地安排他们的晚年生活,使他们幸福地安享晚年。这既是新时期的新要求,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

一是办好老年大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认为,办好老年人大学,提高老年人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发挥余热的本领,就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之获得终身教育机会和享受社会发展的文化利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直接为特殊的老年群体服务,提高和改善他们的晚年生命生活质量,引导科学养老、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

二是办好老年大学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面对日益增多的老年群体,如何更好地保证他们离退休后政治坚定、理想永存、思想常新已经成为我们各级党委、政府需要解决的一个迫切而又重大的任务。恢复和办好老年大学,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既能够使这一特殊群体继续保持积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又能够引导他们融入到新的社会生活,提升文化品位,增添生活情趣,激发他们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热情,再铸造福社会业绩,实现自我价值。

三是办好老年大学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六个老有”的有效举措。老干部工作的宗旨是“六个老有”,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恢复和办好老年大学,既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和最有效的载体,又可以有力地促进其它几个“老有”的实现,可以丰富老有所养的内涵,增进老有所医的效果,开发老有所为的潜力,提高老有所乐的品位。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始终把办好老年大学作为全市社会建设的一项重中之重,坚持“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把这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学校办成我市老年人思想教育的阵地、更新知识的课堂、文化娱乐的场所、延年益寿的乐园,切实让广大老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实现富强文明老河口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二、强化组织领导,大力营造浓厚的办学氛围

老年大学是一项社会福利性很强的事业,要办好这样的一所学校,更需要有坚强的组织领导作后盾。为此,我们按照“组织部主管、老干部局主办、社会各界协办”的思路,不断加强老年大学的组织领导。2005年10月,我们以河办发形式,专门行文,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包德斌、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李诗、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程少勇任名誉校长,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路德任校长、原市纪检书记李行安任常务副校长,组织、人事、老干部和党校、财政、卫生、民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副校长的校委会。校委会下设办公室,并由市委老干部局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配合校长、常务副校长负责搞好学校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恢复之初,学校既没有资金,也没有办公地点,我们召开了协调会,市委副书记包德斌同志、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程少勇亲自到老干部局坐阵安排,召集组织、人事、财政、党校、司法、文化、卫生、物价等部门负责人,具体研究解决学校的校址、资金、招生的方式和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的聘请工作。

2006年4月6日,我市老年大学在市委党校隆重举行了“老河口市老年大学恢复暨开学典礼”,刚刚到任的市委书记陈万波带领市“四大家”主要领导全部出席,襄樊市老年大学领导到会祝贺,全市乡局级以上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学校全体师生参加了典礼。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程少勇主持典礼,市委书记陈万波和襄樊市老年大学校长为学校揭了牌,市委副书记包德斌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大力宣讲了创办老年人大学的重大现实意义,号召全市各级各单位对老年人大学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2006年12月,我们又在市委党校隆重举行了毕业典礼,市委副书记包德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程少勇出席,全市各级各单位负责人和学校全体教师、学员参加。毕业典礼后,市委将副书记包德斌同志的讲话以河办通报形式进行了转发,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办学氛围。

我市老年大学步入正常的教学管理轨道后,每届招生坚持由市委组织部专门发文,明确招生的对象、要求和课程安排;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每学期开学、毕业典礼亲自出席,并亲自为老年学员做两次全市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报告会,安排部署每期两次的参观考察事宜;市委副书记、市长施李国同志经常过问老年大学的工作情况,竭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正是因为有这一坚强有力的组织作保证,我市老年人大学才得到了生机勃勃、健康有序地发展。目前,己经形成了老同志乐意上,并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三、加强基础建设,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我市老年人大学建立早,恢复起步比较晚,因此基础比较薄弱,缺钱少物,既无资金,又无场地,也无设备,更无经验。几年来,我们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大力支持市老年人大学的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改善教学环境,保证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一是努力筹集经费,认真解决资金问题。针对经费缺口的实际,我市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进行解决。即市财政拿一点,恢复之初,市政府投资7万余元,由市采购办负责,高标准、高质量地为学校购置了崭新的桌椅、电视、电脑、空调等教学办公设施和用品,将老年大学每年3万元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分年度、按季度及时划拨。向学员收一点,根据物价部门审批,每届每名学员缴纳300元的学费,并由学员所在单位负责承担,以弥补资金缺口;社会赞助一点,号召全市各级各单位进献爱心,支持老年教育事业。“三个一点”的办法为促进我市老年大学持续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实行资源互补,认真解决场地问题。针对学校没有办公室和教室的实际,我市将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的3间面积达110余平方的活动室和1间20多平方的房间提供出来,作为市老年人大学的教室和办公室。2006年,市委副书记包德斌同志亲自协调,将市委党校一间多功能教室和市劳动就业局电脑培训中心作为老年大学的政治理论、基础电脑课程教室,将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多媒体报告厅作为老年保健课堂,从而使学校实现了小课不出院,大课有位置,基本满足了学校的教学需要,保证了学校的教学活动正常运转。

三是改善教学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了给广大老同志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对市老年人大学教室和办公室进行了全面改造,在老年大学教室内安装了两台柜式大空调,一台31英寸大电视,并将学校的《章程》、《学校工作职责》、《教师工作职责》和《学员学习制度》制作成牌,悬挂上墙,将名人名言利用匾牌形式悬挂在教室四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四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不断规范学校的管理服务工作。我市老年大学在建立完善《章程》、《学校工作制度》、《教师工作职责》和《学员学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并坚持了向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委组织部请示汇报工作制度,教师、学员代表座谈交流制度,学员学籍管理制度,教学研讨制度和档案管理等制度,从而使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档可查。

四、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学校的吸引力

老年大学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接受能力差,综合能力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强烈的实际。对此,我们坚持把学员是否满意作为办好老年大学的根本标准,一切以学员为中心,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老人,积极探索和把握老年教育规律和需求,坚持以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的要求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与能力的强弱,决定着老年大学办学的质量与水平。为此,我市把配齐配强教师队伍作为办好老年大学的关键,专门聘请了威望高、能力强、作风好、经验丰富、乐于奉献的18名专兼职人员在学校长期任教。18名教师中,七十高龄的绘画教师朱芒曾编排大型电视连续剧《飞虎情》,八十高龄的书法教师刘毅是远近闻名的书法名人,他的书法作品在2007年入选全国老年书画展,原市文联主席、书法课教师余鸿声是享誉鄂西北地区的书法、文学名人,9名保健教师都是我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骨干。多年来,我市老年大学所聘请的各任课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荣誉感对待教学工作,全身心扑在教学上。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诚恳耐心的品质、渊博丰富的知识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既推进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又赢得了广大学员的一致好评。一些学员反映,没参加老年大学学习前,自以为还懂的不少,学习后,反而觉得欠缺的东西太多了。

二是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在设置教学内容上,我市老年大学根据学员需求,开设了时事政治、老年保健、老年文体、盆景花卉和法律知识、电脑基础等8门课程,以后,又增设了书法、绘画、太极、歌吟,不断满足学员学习的要求;在开课时间上,根据学员实际,我们坚持每周二全天授课,对学员们感兴趣的课程,我们适当增加课时。两年来,累计开展教学活动近200个课时;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学员特点,我市老年大学一方面要求教师做好“三备”(即备好课程、备好教材、备好学员情况),另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两放慢、两保证”要求,即讲课速度放慢、保证学员能听清,板书速度放慢,保证学员能记录;同时,坚持采取教师引导问、学员积极答的课堂互动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融思想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力求学员爱听、愿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办学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老年大学深入发展。学校从创办之初的8个课程发展到现在的11门,每节课老同志学员的出勤率也由过去的70%上升到现在的90%。许多学员反映,到老年大学学习,使我们交流了感情,发展了爱好,特别是学习诗歌楹联、老年歌咏、书画艺术、基础电脑后,闲着总想吟两首诗词、唱两首革命老歌、来副对联、写几幅“作品”、同孙子们一起玩玩电脑,感觉不到寂寞了。2007年,我市老年大学组建的老年太极队荣获了2007年度襄樊市老年文体表演团体、个人第一、二名的好成绩,毛有昌、罗兆林等12名学员的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省各地的书画展览,被展出单位和展出地收藏。我市文联将学员的书画、学习文章、学习心得体会汇集整理起来,出编了一期《鄂西北文学—老年大学专版》,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市内外各界的一致好评。

宽松范文篇7

第一,根据WT0国民待遇原则,修改完善了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规定,统一了中,外资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政策。

外汇账户管理是我国外汇管理和结售汇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我国外汇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随着外汇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外汇账户管理政策将逐步从强制结汇向意愿结汇过渡,并朝着便利企业经营的方向逐步调整。

为了适应加入WTO后涉外经济主体不断增加和对外经贸往来日益频繁的形势,创造中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今年10月份,我们出台了《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放宽开户标准,主要内容是:第一,规定有涉外经营权或有经常性外汇收入的境内机构,包括中资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其他境内机构,都可向外汇局申请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统一了中外资企业开户条件。第二,合并了账户种类。以前经常项目外汇账户按照功能划分,分两大类20多种账户,这些账户收支范围、限额各不相同,造成企业资金分散,使用不便,银行操作复杂。这次政策调整,将经常项目结算账户、专用账户合并为“经常项目外汇账户”;把原来由于管理需要分设的账户,改由企业根据实际经营需要主动申请开户。这样,减少了企业管理成本,方便了企业经营,提高了企业竞争力。第三,对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实行统一的限额管理。这次政策调整,统一了中外资企业账户限额的管理: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限额,按照上年度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20%核定;捐赠、援助、国际邮政汇兑等特殊来源和指定用途的外汇账户,其限额按照上述特殊来源外汇收入的100%核定;符合规定条件,但上年度无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境内机构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外汇局可以为其核定初始限额,原则上不超过10万美元。这样,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在外汇局核定的外汇账户限额内,可以卖给银行,也可以保留现汇,但超出限额则必须结汇。第四,推进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为保证此次外汇账户改革的顺利实施,我们在全国逐步启用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外汇局账户审批与银行开户电子信息的核对,外汇局可通过这个系统及时监控开户情况、账户余额以及收支明细数据及信息,增强了外汇局监管水平,为外汇账户政策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二,推广了境内居民个人购汇管理系统。调整了居民个人购汇管理政策,统一了中外资银行办理居民个人购汇业务的管理政策。

一直以来,银行办理居民个人售汇业务都是手工操作,手工统计。为防止重复购汇,外汇局一直指定中国银行独家办理居民个人售汇业务。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对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新形势下既不符合WTO国民待遇原则,也不利于银行间的公平竞争。为此,我们设计开发了“境内居民个人因私购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外汇局和银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监管。

为配合该系统,指导银行业务操作,规范居民个人购汇行为,《境内居民个人购汇管理实施细则》于今年8月1日起开始实施。基本内容是:第一,公布了银行申办居民个人购汇业务的技术条件和业务条件,明确了只要满足上述条件的中外资银行,均可申请开办此项业务的政策,为中外资银行居民个人购汇业务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第二,规范了购汇种类,确定了旅游、探亲会亲、自费留学等16个购汇项目。居民个人16个项日内的出国(境),均可持相关的证明材料,到开办此项业务的银行网点办理购汇手续。第三,统一了购汇限额。除自费留学规定限额为2万美元、境外邮购、境外直系亲属救助和赴港澳地区标准为1000美元外,其他项目的限额均为2000美元。此外,该细则还简化了部分购汇凭证,放开了异地购汇。此次政策调整,对银行来说,统一了中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规则,规范了银行操作,为银行间公平竞争创造了前提条件。同时该系统实行了电子化管理,改变了过去多年延续下来的手工操作,有利于提高外汇局监管水平和银行工作效率。对居民个人来讲,放开购汇银行限制、放开购汇地域限制、简化购汇凭证等措施,将极大地方便居民个人出国(境)购汇。

为了配合国务院《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更好地规范旅游外汇收支行为,保障出境游客合法权益,今年6月,我们下发了《关于调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购汇政策的通知》,将原来必须由旅行社代居民个人购买零用费改为可由居民个人自行购买,有利于维护出境旅游市场的正常秩序,堵塞了个别旅行社骗购和倒卖外汇的渠道,有利于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降低旅行社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

第三,填补了保险业务外汇管理空白,出台了《保险外汇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统一了中外资保险经营机构外汇业务的管理政策。

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将根据GATT规定,在市场准入、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方面作出承诺,这必将使保险业的竞争更为激烈。而保险的外汇业务管理,一直以来是外汇管理的真空地带。为了有效管理保险外汇市场,为中外资保险公司提供健康的竞争政策环境,今年10月我们与保监会联合下发了《保险业务外汇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明确了外汇局和保监会的监管职责分工,统一了中外资保险经营机构外汇市场准入和退出管理;规范了保险经营机构外汇业务范围和种类,填补了保险外汇管理的空白,全面规范了保险公司外汇业务行为,规范了保险经营机构的结售汇管理,规范了保险机构和经纪机构的外汇收支管理。上述政策的出台,必将为中国保险外汇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第四,规范了边境贸易、包机贸易的外汇管理,促进贸易多元化健康发展。

中国疆域辽阔,与多个国家接壤。国家间、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决定了边境贸易自发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为了带动出口,推动边境贸易的发展,繁荣边境地区经济,规范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边境小额贸易,抑制外汇非法交易,今年10月我们下发了《关于我国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边境小额贸易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建立并完善了边境地区银行结算机制,引导我国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边境小额贸易纳入银行结算渠道,逐步取缔“地摊银行”;采取了灵活的核销政策,对不同的结算方式提出了相应的核销要求;要求商业银行增加结售汇网点,便于经营者办理各种结算业务。这次政策调整,进一步规范了北方边境地区边境贸易外汇管理政策,有利于将长期游离于银行体系外的边境贸易结算纳入银行结算体系,改善过去“地摊银行”状况,降低经营风险,促进边境小额贸易健康发展,为我国进一步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创造良好条件。

包机贸易是又一个新形势下自发形成的新的灵活贸易品种,对带动出口,抢占海外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对以俄罗斯为目的地、个体户为经营主体、包民航飞机为运输方式的包机贸易进行了深入调研,11月开始实施《关于包机贸易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对包机贸易实施厂便利的出门收汇核销政策,采取疏堵并举的办法,一方面为出口提供各项便利,另一方面加大打击非法外汇交易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严禁外币流通。通知的,将解决包机贸易中出口核销难的状况,为方便出口,推动我国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发展,开拓新的市场打下良好基础。

第五,进一步提高进出口核销监管效率,扶持出口,为企业提供更快捷的服务。

多年来的核销工作实践表明,进出口核销对违规企业逃套汇行为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和控制。随着交易主体和交易形式日益多样化,核销工作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为了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对外经贸快速发展,使企业轻装参与国际竞争,今年8月1日起,我们实施了《关于进一步调整进出口收汇核销管理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调整并简化了部分核销手续。放宽了远期出口收汇备案期限,取消了部分进口付汇备案类别,调整了核销原始凭证的管理规定,简化了行政审批手续,大大提高了外汇局和企业的工作效率。

今后,核销工作将会更方便、快捷。在对企业实行分类管理的前提下,实施“自动核销企业”制度,从海关、税务及国际收支评定出的优秀企业中筛选出“自动核销企业”名单,这些企业不需到外汇局领核销单,不需到外汇局办理出口收汇核销,外汇局通过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将货物报关数据与国际收支系统采集的银行收汇数据自动撮合,总量核销。此外,我们还在开发、论证核销单自打、进出口核报系统工作,这将是核销制度在新技术支持下的又…次革命,必将对企业提供更快捷的服务,使进出口核销监管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第六,提高政策透明度,加快职能转变,制定操作规程,减少行政审批。

宽松范文篇8

第一,根据WT0国民待遇原则,修改完善了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规定,统一了中,外资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政策。

外汇账户管理是我国外汇管理和结售汇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我国外汇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随着外汇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外汇账户管理政策将逐步从强制结汇向意愿结汇过渡,并朝着便利企业经营的方向逐步调整。

为了适应加入WTO后涉外经济主体不断增加和对外经贸往来日益频繁的形势,创造中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今年10月份,我们出台了《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放宽开户标准,主要内容是:第一,规定有涉外经营权或有经常性外汇收入的境内机构,包括中资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其他境内机构,都可向外汇局申请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统一了中外资企业开户条件。第二,合并了账户种类。以前经常项目外汇账户按照功能划分,分两大类20多种账户,这些账户收支范围、限额各不相同,造成企业资金分散,使用不便,银行操作复杂。这次政策调整,将经常项目结算账户、专用账户合并为“经常项目外汇账户”;把原来由于管理需要分设的账户,改由企业根据实际经营需要主动申请开户。这样,减少了企业管理成本,方便了企业经营,提高了企业竞争力。第三,对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实行统一的限额管理。这次政策调整,统一了中外资企业账户限额的管理: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限额,按照上年度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20%核定;捐赠、援助、国际邮政汇兑等特殊来源和指定用途的外汇账户,其限额按照上述特殊来源外汇收入的100%核定;符合规定条件,但上年度无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境内机构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外汇局可以为其核定初始限额,原则上不超过10万美元。这样,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在外汇局核定的外汇账户限额内,可以卖给银行,也可以保留现汇,但超出限额则必须结汇。第四,推进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为保证此次外汇账户改革的顺利实施,我们在全国逐步启用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外汇局账户审批与银行开户电子信息的核对,外汇局可通过这个系统及时监控开户情况、账户余额以及收支明细数据及信息,增强了外汇局监管水平,为外汇账户政策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二,推广了境内居民个人购汇管理系统。调整了居民个人购汇管理政策,统一了中外资银行办理居民个人购汇业务的管理政策。

一直以来,银行办理居民个人售汇业务都是手工操作,手工统计。为防止重复购汇,外汇局一直指定中国银行独家办理居民个人售汇业务。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对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新形势下既不符合WTO国民待遇原则,也不利于银行间的公平竞争。为此,我们设计开发了“境内居民个人因私购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外汇局和银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监管。

为配合该系统,指导银行业务操作,规范居民个人购汇行为,《境内居民个人购汇管理实施细则》于今年8月1日起开始实施。基本内容是:第一,公布了银行申办居民个人购汇业务的技术条件和业务条件,明确了只要满足上述条件的中外资银行,均可申请开办此项业务的政策,为中外资银行居民个人购汇业务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第二,规范了购汇种类,确定了旅游、探亲会亲、自费留学等16个购汇项目。居民个人16个项日内的出国(境),均可持相关的证明材料,到开办此项业务的银行网点办理购汇手续。第三,统一了购汇限额。除自费留学规定限额为2万美元、境外邮购、境外直系亲属救助和赴港澳地区标准为1000美元外,其他项目的限额均为2000美元。此外,该细则还简化了部分购汇凭证,放开了异地购汇。此次政策调整,对银行来说,统一了中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规则,规范了银行操作,为银行间公平竞争创造了前提条件。同时该系统实行了电子化管理,改变了过去多年延续下来的手工操作,有利于提高外汇局监管水平和银行工作效率。对居民个人来讲,放开购汇银行限制、放开购汇地域限制、简化购汇凭证等措施,将极大地方便居民个人出国(境)购汇。

为了配合国务院《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更好地规范旅游外汇收支行为,保障出境游客合法权益,今年6月,我们下发了《关于调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购汇政策的通知》,将原来必须由旅行社代居民个人购买零用费改为可由居民个人自行购买,有利于维护出境旅游市场的正常秩序,堵塞了个别旅行社骗购和倒卖外汇的渠道,有利于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降低旅行社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

第三,填补了保险业务外汇管理空白,出台了《保险外汇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统一了中外资保险经营机构外汇业务的管理政策。

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将根据GATT规定,在市场准入、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方面作出承诺,这必将使保险业的竞争更为激烈。而保险的外汇业务管理,一直以来是外汇管理的真空地带。为了有效管理保险外汇市场,为中外资保险公司提供健康的竞争政策环境,今年10月我们与保监会联合下发了《保险业务外汇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明确了外汇局和保监会的监管职责分工,统一了中外资保险经营机构外汇市场准入和退出管理;规范了保险经营机构外汇业务范围和种类,填补了保险外汇管理的空白,全面规范了保险公司外汇业务行为,规范了保险经营机构的结售汇管理,规范了保险机构和经纪机构的外汇收支管理。上述政策的出台,必将为中国保险外汇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第四,规范了边境贸易、包机贸易的外汇管理,促进贸易多元化健康发展。

中国疆域辽阔,与多个国家接壤。国家间、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决定了边境贸易自发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为了带动出口,推动边境贸易的发展,繁荣边境地区经济,规范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边境小额贸易,抑制外汇非法交易,今年10月我们下发了《关于我国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边境小额贸易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建立并完善了边境地区银行结算机制,引导我国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边境小额贸易纳入银行结算渠道,逐步取缔“地摊银行”;采取了灵活的核销政策,对不同的结算方式提出了相应的核销要求;要求商业银行增加结售汇网点,便于经营者办理各种结算业务。这次政策调整,进一步规范了北方边境地区边境贸易外汇管理政策,有利于将长期游离于银行体系外的边境贸易结算纳入银行结算体系,改善过去“地摊银行”状况,降低经营风险,促进边境小额贸易健康发展,为我国进一步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创造良好条件。

包机贸易是又一个新形势下自发形成的新的灵活贸易品种,对带动出口,抢占海外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对以俄罗斯为目的地、个体户为经营主体、包民航飞机为运输方式的包机贸易进行了深入调研,11月开始实施《关于包机贸易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对包机贸易实施厂便利的出门收汇核销政策,采取疏堵并举的办法,一方面为出口提供各项便利,另一方面加大打击非法外汇交易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严禁外币流通。通知的,将解决包机贸易中出口核销难的状况,为方便出口,推动我国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发展,开拓新的市场打下良好基础。

第五,进一步提高进出口核销监管效率,扶持出口,为企业提供更快捷的服务。

多年来的核销工作实践表明,进出口核销对违规企业逃套汇行为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和控制。随着交易主体和交易形式日益多样化,核销工作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为了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对外经贸快速发展,使企业轻装参与国际竞争,今年8月1日起,我们实施了《关于进一步调整进出口收汇核销管理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调整并简化了部分核销手续。放宽了远期出口收汇备案期限,取消了部分进口付汇备案类别,调整了核销原始凭证的管理规定,简化了行政审批手续,大大提高了外汇局和企业的工作效率。

今后,核销工作将会更方便、快捷。在对企业实行分类管理的前提下,实施“自动核销企业”制度,从海关、税务及国际收支评定出的优秀企业中筛选出“自动核销企业”名单,这些企业不需到外汇局领核销单,不需到外汇局办理出口收汇核销,外汇局通过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将货物报关数据与国际收支系统采集的银行收汇数据自动撮合,总量核销。此外,我们还在开发、论证核销单自打、进出口核报系统工作,这将是核销制度在新技术支持下的又…次革命,必将对企业提供更快捷的服务,使进出口核销监管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第六,提高政策透明度,加快职能转变,制定操作规程,减少行政审批。

宽松范文篇9

作为综合反映自身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是衡量和判断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中央银行财务实力影响程度的重要窗口。随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相关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可预计的将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也必将给上述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对美联储、日本央行和英格兰银行所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行了梳理和回顾,简单总结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央行资产负债表产生的影响,并对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进行了探索性分析,以期为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表的主动管理,前瞻性地做好应对措施提供有益参考。

二、主要经济体央行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回顾

(一)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回顾。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已推出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下简称“QE1”)开始于2008年12月,美联储在执行期间共购买了1.725万亿美元的资产,包括政府支持企业(包括房利美、房地美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与房地产有关的直接债务,以及由房利美、房地美和联邦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所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以下简称“MBS”),目的在于通过购买问题金融资产,重建金融机构信用,稳定信贷市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以下简称“QE2”)开始于2010年11月,购买的资产为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目的在于通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解决美国政府的财政危机。自2011年9月起,美联储开始执行“扭曲操作”(以下简称“OT”),先后买入6670亿美元剩余到期时间在6年至30年之间的长期国债,卖出了同等价值剩余到期时间为3年或以下的短期国债,力求压低长期国债收益率,从而降低与长期利率挂钩的贷款利率。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下简称“QE3”)开始于2012年9月15日,内容为每月采购400亿美元的MBS,在此基础上,2012年12月13日,美联储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下简称“QE4”),自次月起每月增加采购45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截至目前,随着美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增强,就业情况好转,同时量化宽松刺激效应递减,成本压力加大,美联储正逐步缩减每月购债规模。

(二)日本央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陷入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尤其是2009年GDP出现了5.5%的负增长,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GDP增长新低,日本央行于2008年12月重新启动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提高了每月购买长期国债的规模,并于次月起逐步扩大了购买资产的范围。2010年10月,日本央行设立资产购买基金,实施了长达31个月的“资产购买计划”,买断式购入政府债权、商业票据、公司债券等各类金融资产。此后,日本央行将该计划总额由初始的35万亿日元先后9次上调至最后的101万亿日元。安倍政府上台以来,为了摆脱通货紧缩,日本央行于2013年1月推出了更为激进的“无限期资产买入计划”,设定通货膨胀率达到2%的目标条件,宣布自2014年起每月购入13万亿日元的金融资产。2013年4月3日至4日,黑田东彦在担任日本央行行长后的首次货币政策会议上,宣布推出“质化和量化”货币宽松政策,一是放弃无担保同业拆借利率接近于零的政策工具,改用基础货币政策工具,计划两年内将基础货币总量由2013年3月份的134.7万亿日元,至2014年底扩充到270万亿日元。二是增大国债买入额并延长购入国债期限,其中长期国债保有余额每年增加约50万亿日元,同时将保有的国债平均期限由目前的不足3年增加至7年。三是增加对风险较高的股市投资信托(以下简称“ETF”)和不动产投资信托(以下简称“J-REIT”)的购买,将保有额年均提高1万亿日元和300亿日元。

(三)英格兰银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2009年1月30日,英国政府宣布授权英格兰银行建立“资产购买便利基金”,计划通过特设机构“英格兰银行资产购买便利基金有限公司”3从英格兰银行借款购买金融资产。最初确定的可被购买的合格金融资产包括商业票据、公司债券、按信用担保计划发行的票据、根据可行的证券化结构创立的辛迪加贷款以及资产支持证券。2009年3月5日,英格兰银行被正式授权启动“资产购买便利”,合格金融资产的范围扩大至在二级市场交易的政府债券,购买资产的规模确定为750亿英镑。随后的几年中,购买资产的规模被先后6次上调至3750亿英镑。根据英格兰银行2013年7月16日公布的“资产购买便利基金”情况,该基金当时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全部为政府债券。

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其退出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一)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1、证券类资产规模急剧扩大。

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执行期间,购买国债、机构债等证券类资产成为推动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例如,2008年末,美联储仅持有证券类资产5821.89亿美元,在总资产规模中的比重为25.92%。经过先后4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截至2013年末,美联储累计买入了约3.5万亿美元的证券资产,推动证券类资产规模达到3.95万亿美元,增长近6倍,在总资产规模中的比重达到98.22%。2008财年末,日本央行所持有的国债仅为64.27万亿日元,2013财年末,日本央行持有的国债规模升至198.34万亿日元,占总资产规模的比重达到82.10%。英格兰银行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操作属于表外业务,不反映于英格兰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只是将向英格兰银行资产购买便利基金有限公司的贷款纳入了“其它贷款及垫款”科目核算。在2007财年末时,该科目规模仅0.04亿英镑,至2013财年末已增长至3751.97亿英镑,其中3751.93亿英镑为英格兰银行对英格兰银行资产购买便利基金有限公司的贷款。假设上述贷款的转账与英格兰银行资产购买便利基金有限公司购买资产的支付是同时发生的,或者后者紧随前者,那么截至2013年末英格兰银行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购买资产的规模占总资产规模的比重达到81.65%。

2、资产负债表结构更加丰富。

根据美国联邦储备法,美联储能够购入的证券仅包括美国国债(包括国库券、中长期国债和通胀联结债券)、联邦机构债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下简称“MBS”),但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前,美联储几乎只购买低风险的美国国债。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6年末,美联储持有7836.19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占当期总资产规模的89.72%,持有的联邦机构债和MBS可以忽略不计。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美联储大量买入了联邦机构债和MBS,使得两种资产在总资产规模中的比重达到39.59%,持有的美国国债占总资产规模中的比重下降到58.63%。日本央行在实施第一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期间,为了改善金融机构因资产缩水而惜贷的情况,直接购买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股票以及资产抵押证券,在资产负债表中首次单独出现了“作为信托资产持有的股票”和“资产抵押证券”两个科目。在实施第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期间,为了缓解企业因金融危机导致的筹资难的问题,首次开始购买商业票据、ETF、J-REIT等金融资产,并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向下增加了相应科目进行了单独列示。美联储和日本央行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不但在缓解金融机构流动性紧张和惜贷行为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相关资产的交易市场,达到了弥补市场流动性、降低风险溢出效应的目的。

3、金融机构存款成为推动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之前,美联储最主要的负债科目是流通中的货币,占总负债规模的90.15%,金融机构存款仅占总负债规模的2.36%。随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金融机构存款科目由207.67美元增长至约22490.70亿美元,增长107倍,在总负债规模中的比重上升至56.66%,成为美联储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同期,流通中的货币规模仅增长4035.10亿美元,增幅50.97%。2007财年至2013财年,金融机构在日本央行的存款规模由14.28万亿日元增长至132.35万亿日元,增长了8.27倍,占总负债增长规模的比重达到108.33%,而同期流通中的货币仅增长13.30%,占总资产增长规模的比重为7.95%。2008年2月至2014年2月,金融机构在英格兰银行的存款增加了2722.52亿英镑,增幅超过10倍,占同期资产负债表规模增长的比重为71.32%。而流通中的货币规模仅增长56.57%,占同期资产负债表规模增长的比重为5.70%。可以看出,上述央行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注入的绝大部分资金并未经过银行体系转化为流通中的货币,而是被金融机构重新存入央行。这一方面反映了危机期间金融机构对流动性的较高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金融机构对私人部门风险的规避。

(二)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展望。

1、缩减证券类资产规模。

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必然需要停止资产采购,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央行资产负债表上证券类资产的规模立即转向收缩,因为美联储等央行仍在执行再投资政策,即将持有到期的机构债务、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的收益继续投资于有关证券,同时对到期国债进行展期,这些操作将使得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维持不变。因此,当各央行结束资产购买后,资产负债表规模将进入一段相对平稳的观察期。如果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确认经济复苏的形势得以持续,央行则可以宣布停止再投资政策,此时其证券类资产规模也将随着所持证券的到期或处置而收缩。但由于美联储、日本银行和英格兰银行所持有的金融资产以长期资产为主,若将这些债券持有到期,资产负债表的缩减必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以美联储为例,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及扭曲操作,其所持有的证券类资产以长期国债、联邦机构债和MBS等长期资产为主,短期国债等短期资产的规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根据2013年8月21日美联储持有的资产期限结构数据,未来一年内到期的证券类资产约245亿美元,1-5年内到期的证券类资产约6615亿美元,5-10年内到期的证券类资产约8746亿美元,10年期以上的证券类资产约18204亿美元。如果美联储自2014年停止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打算将上述证券类资产持有至到期,其资产负债表规模未来5年内仅缩减约17%,未来10年内缩减约38%,仍远高于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如果美联储直接出售证券类资产,由于规模巨大,将大幅压低有关资产的价格,给金融市场和自身财务健康水平带来一定的冲击,同时导致长期利率上升,从而抑制投资,不利于经济企稳复苏。我们预计美联储选择直接出售证券类资产的可能性较低。美联储也可以选择其它的处理方式,例如,可以选择执行反向的扭曲操作,即减持长期资产的同时增持短期资产,加快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的步伐,同时可降低对市场流动性的冲击。

2、部分为执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创设的科目将消失。

例如,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后,日本央行将不再补充购入商业票据、ETF、J-REIT等资产,随着存量资产的到期,专门为反映上述资产所创设的科目将逐步缩减直至消失。

3、对负债方科目的影响。

在执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期间,各央行主要通过吸收金融机构存款等方式补充资金来源。央行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一方面货币市场利率将逐渐回复到正常范围,央行对超额准备金付息的政策将失去吸引力,另一方面,随着实体经济持续实质性好转,银行放贷意愿将会增强。从以上两个方面看,金融机构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巨额存款存在流入信贷市场的巨大动力。为防止流动性涌入实体经济所引发的经济过热或通货膨胀,各央行可能采取执行大规模逆回购、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吸收流动性,避免货币供应量短期内快速增长,从而引起逆回购、央行票据等科目规模出现一定的增长,对金融机构存款规模的下降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抑制流通中的货币规模上升。

4、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间接影响。

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会降低本国国内的流动性供给,提升各类资产的收益率,带动本国货币升值。由于美元、日元和英镑等货币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随着上述货币的升值,以其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可能出现一定的回落。因此,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会对整体经济金融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间接影响央行资产负债表。一是持有的证券类资产的价值可能出现下降。无论央行选择将证券类资产卖出或者是持有至到期,受到流动性支持下降以及被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压低的利率水平回升等因素影响,国债、商业票据、MBS等证券类资产的市场价值都将会出现一定的下降压力,央行将面临一定的损失风险。二是财政部门存款可能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一方面,随着央行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被压低的国债利率也将逐渐回归到正常水平,财政部门的利息支出将会随之上升。考虑到美国、日本和英国的政府债务水平、财政赤字水平均相对较高,我们预计国债利率上升将给上述国家的财政支出造成一定压力。另一方面,流动性规模的缩减以及利率水平的上升将给企业利润造成一定影响,可能降低企业和个人收入,从而减少财政税收。但是,由于美国、日本等国家均属于资源进口国,进口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企业利润。三是对外汇储备的影响。以日本央行的美元储备为例,假如日本维持现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变,当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由于美元流动性的收紧带动美元升值,将会提高以美元计价的资产的吸引力,国际资本会从日本流向美国,造成日元的相对贬值,日本央行的美元储备将会出现一定的浮盈。同样,当日本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假如当时美国已经完成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日元流动性的收紧将会带动日元升值,国际资本会从美国流向日本,造成美元的相对贬值,日本央行的美元储备将会出现一定的浮亏。

四、对我国的启示

综上可见,就应对危机而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主动扩大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和改变资产负债表结构,在提供市场流动性、稳定市场信心、防止和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也应注意到,由此项政策所带来的央行资产负债表急剧膨胀以及流动性大量投放会造成通货膨胀压力等一系列问题,从长期看,该政策必然会随着经济的复苏和信贷信心的恢复而逐步退出。美联储、日本央行和英格兰银行等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如何完成其资产负债表内庞大的资产和负债消减,逐步将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恢复至正常,成为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过程中释放通胀压力、稳定物价、实现经济平稳回升的关键。这种将资产负债表规模管理、结构管理和风险水平调整相结合,通过灵活、高效的资产负债表管理实现货币政策目的的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在具体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在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管理中进行了大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将MBS、公司债券、股票、投资信托等金融资产纳入了自身的资产负债表中,直接干预了其所创造的广义流动性的价格形成机制,成为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失效后,央行开展经济金融调控的重要政策选择。我们预计,其中部分工具可能会被作为央行调控经济的有益补充而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结束后继续保留。随着我国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各类证券、债券等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所创造的广义流动性对人民银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调整所产生的影响日趋明显。在如何加强对其管理方面我们同样可以从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的实践中吸取一定的经验。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具体执行和操作过程中,发达经济体央行在如何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寻求社会公众有效配合等方面的经验同样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对传统货币政策的大胆创新,其运行机制、功能、影响等并不为公众所熟知,容易导致高层决策者和社会公众对政策效果预期产生偏差,使得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适应和配合度较低,从而影响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

宽松范文篇10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利率;股市

一、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货币供应量增加及其对股市的影响

1.存款准备金下调。2008年12月22日,人民银行宣布,从12月2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从2008年9月份起第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人民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地增加。

2.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净投放资金。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央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2009年第一季度,央行向市场净投放了1492.25亿元资金,而在第三季度,央行共计向市场净投放资金4584.21亿元,为前6个月总和的1.34倍。

3.人民币贷款增加。2009年前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前三季度货币信贷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9年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增长21.33%,创出历史天量,而且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8.67万亿元,同比多增5.19万亿元。

截至2009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8.5万亿元,同比增长29.3%,增速比上年同期高出14.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0.2万亿元,同比增长29.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出20.1个百分点。存款保持较快增长,活期化倾向较为明显。

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货币供应量增加打破原有资产组合均衡,改变了货币与股票等资产的边际效用比率,追求投资效用最大化的投资者会重新调整货币与股票等资产之间的比例,以提高资产的收益率。从风险角度来说,货币是最安全的资产,持有货币数量增加,从而安全资产比例提高,投资者将增加持有风险资产,以达到最佳的风险收益均衡,在风险资产供给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这将导致风险资产价格上升。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股票价格将上升。二是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社会商品的价格上涨,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及利润相应增加,从而使得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股利会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使股票需求增加,从而股票价格也相应上涨。三是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使人们产生通货膨胀的预期,而通货膨胀影响资金成本,由于物价与持币成本成正相关关系,即在一定基准利率下,通货膨胀水平越高,持币成本越高,这样投资者倾向于将货币投向黄金等贵重金属、不动产和短期债券上用以保值,由于股票具有一定的抗通货膨胀能力,股票需求量自然也会增加,从而使股票价格也相应增加。

二、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利率下调及其对股市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以来存贷款利率都在下调。2008年11月27日下调存款利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至2.52%,相比2007年12月21日该利率高点4.14%,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了39.13%。

利率下降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利率下降引起资产组合的替代效应,利率下降使得存款收益率下降,持有银行存款与债券的机会成本提高,这时股票显得更有吸引力,导致资金流入股市,股票需求提高,股价上涨。二是利率对上市公司经营的影响,进而影响公司未来的估值水平:贷款利率降低,企业的债务利息负担减轻,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进而增加股票分红派息,上市公司业绩的提高以及分红派息的增加,股票收益率增加,股价上涨。

综上,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实施的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在回暖的同时,也带来了股市的强劲反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促使资金流入股市,股票需求量增加,股价上涨。利率下降改善了股票的基本面,股票的替代资产存款,债券等由于利率下降收益率下降,股票的吸引力提高,这也是资金流入股市推高股价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