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8:33:58

可靠范文篇1

配网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可靠性将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用户停电故障中的80%是由于配电网故障引起的。因此,如何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配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是衡量供电系统对用户持续供电的能力的一个主要指标,它指在统计期间,10kV配电网对用户有效供电时间总小时数与统计期间小时数的比值:供电可靠率=[1-∑(每户每次停电时间)/(总用户数×一年的小时数)]×100%。配电系统直接与用户相连,是电力系统向用户供应电能和分配电能的重要环节。中压配电网覆盖每条街道,再通过低压配电网延伸至每个用电客户,一旦配电系统或设备发生故障或进行检修、试验,就会造成系统对用户供电中断,会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配电网的发展有些滞后,不能适应广大客户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强对配电网的建设与改造,提高供电可靠性以适应电力行业发展的要求。

二、提高配网供电可靠性的措施

(一)从技术入手,提高供电可靠性

1.加强技术措施,大力推广使用新产品

(1)在农村电网改造中逐步使用高压电缆及绝缘导线。在农网改造中使用不同规格的电缆约2.96km,在安全距离不够处使用绝缘线,规格从35~120mm,低压绝缘线,规格从35~95mm,使故障率大为降低,对电网可靠性及安全性提高起到了较大作用。

(2)用棒式绝缘子替换针式绝缘子,针式绝缘子因耐压能力差,在雷雨季节,经常发生击穿,引起单相接地,且故障点不易寻找,延长了停电时间,用棒式绝缘子后,情况大有好转。

(3)用真空断路器替换油断路器。真空断路器技术性能及安全性远远高于油断路器。

(4)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替换阀式避雷器,以增强线路避雷和防止过电压能力。

(5)采用全密封式变压器,原S7型变压器,投入运行后,使变压器吸入太多水分,影响变压器寿命和运行安全。现在逐步使用全密封式变压器,此类变压器安全、可靠、经济,应用后变压器事故有所减少。2.采用先进设备,实现配网自动化。采用先进设备(自身故障率低),通过通信网络,对配网进行实时监测,随时掌握网络中各元件的运行工况,故障未发生就能及时消除。实现配电网络自动化,能自动将故障段隔离,非故障段恢复供电,通过选择合理的与本地相适应的综合自动化系统方案,在实施一整套监控措施的同时,加强对电网实时状态、设备、开关动作次数、负荷管理情况、潮流动向进行采集,实施网络管理,拟定优化方案,提高了配网供电可靠性,使99.99%的供电可靠率得以实现。另外,联络开关与切换开关相互配合,可使由故障造成的部分失电负荷转移到其它系统,恢复供电,从而缩短非故障线路的停电时间。

3.重视施工及检修质量。施工、检修质量是提高配网可靠性非常重要的环节,必须严格把关,减少故障率。特别是配网使用的非标准金具的设计及镀锌材料的质量,是当务之急。否则,紧接着大量严重的锈蚀金具更换,工作量特别繁重,供电可靠性得不到保证。这一项极易疏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用高度可靠的发、供电设备,做好发、供电设备的维护运行工作。

4.提高供电线路可靠性,对系统中重要线路采用双回线。目前农电配网中,架设双回线的还比较少,双回线路供电,输送能力大,输电线路可靠性很高。主干线增设线路开关,架设分支,把分支线路故障停电范围限制在支线范围内,减少停电范围。

(二)加强管理,提高供电可靠性

1.建立决策管理层、指标控制层和支持层三级保证体系。供电企业应成立可靠性领导小组,由办公室、企管、生技、营销、财务、调度及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可靠性专责人员参加,主要负责制定和落实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各项管理、技术措施及配电网络建设规划方案的讨论、制订,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相关规定和办法,切实完成可靠性指标。各相关部门亦配备相应的可靠性兼职人员,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供电可靠性的规章制度、考核细则,督促完成公司下达的可靠性考核指标。各有关部门可靠性管理兼职人员组成供电可靠性管理网络,负责可靠性的各项具体管理工作,使信息传递和有关资料整理、上报工作,及电网规划、设计、基建、施工、生产运行等相关工作有条不紊。

2.改革停电检修制度,计划管理停电。加强停送电管理。实行每周生产例会制度,由分管生产的领导统一安排停电检修工作,加强部门间停电信息沟通,实现一次停电,多家配合,避免重复停电,严禁计划外停电,彻底杜绝随意性停电。及时制订上报月度计划、周计划,由调度部门统一管理和协调,编制合理的停电检修计划,使变电、线路、业扩、农网改造等停电有机结合起来。

3.实现配网自动化和计算机管理。

(1)调度自动化:实现配网自动化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必然趋势,在目前条件下,首先使开关站和变电站实现调度自动化。开关站的远动情况是:遥分,遥合,开关合分状态,各种信号继电器的信号量,10kV母线电压及10kV进出线电流。终端RTU采用RTS-200型交流采样分布式模块化结构,调度端为SWJ-700型系统,无线通道,附有一部无线电话。

可靠范文篇2

关键词:财务信息;利用价值

财务管理是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最重要的改革点。企业的发展,是会与时俱进的,也将是把新的科学技术和理论相互结合的产物。所以,财务信息的利用将会在会计领域里面显得尤其重要,更多高效的方式方法也便于财务管理的实施。金融工作方式的不断变化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由此可见,财务工作的影响力将变大。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财务工作也要去其糟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财务工作也希望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与鼓励来促进其健康发展,经济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支持企业成长的重要支柱之一。

一、财务会计信息的有关定义解释

财务会计是反映一个公司资金活动的日常工作,会清晰明了的反映出一个公司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态。财务会计信息建立在会计凭证、账簿、相关报表、工作性文件、财会计算机软件等。这是现代公司价值运动及其特征和拥有的特殊要点的客观描述。相应地,会计信息失真是传统的问题,即会计信息不确定性或会计信息具有欺骗性。我们一定要将会计信息的失真现状进行遏制,不断加强专业人员应对公司真实可靠的财务状况。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信息质量及相关法规制度侧重点的偏向,不可能处理各种经济管理服务,比如:财务,生产和经营,资金的运转等都得到了真实而全面的反映。由于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公司信息披露不可靠或不及时,表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二、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特征

(一)可核对性。在国际会计准则逐渐健全的现实状态之下,合理运用多种计量学家使用的信息能够检查和高效地表示出财务会计信息。在财务会计运用过程的范围之内,由于测试方法的不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财务会计结论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所以,为了更好地展现统一的计量方式和标准模式是如何运用,就要更好地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这一重点内容。由此得出结论,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绝大程度上会展示出科学有效的会计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合理结合来得出我们所需的理论结果。(二)中立状态下的会计信息特点。在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专业化中,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保持中立态度。信息用户可以获得可靠的财务信息,而科学,准确和财务会计信息失去了应用的实际意义。但是,现实并不乐观。因此,我们利用这种传统手段在一个特殊时期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使财务会计信息迅速成为企业经济运行中可靠,可靠的反映载体。(三)突出显示财务会计信息内容的真实性。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应基于实际和常规目标和基本特征。还有一方面就是在真实性的前提下生成各种具体的财务会计相关数据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企业决策和投资的参考条件之一。这将在一些方面更好地保证这些财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将这些财务数据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三、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外部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会计的数据估计和相关的会计准则还没有得到准确的实施与应用。之所以这样,恰恰是因为企业管理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所有这些都需要会计估算。这也是囊括了计算坏账比例和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加上资产减值。在会计估计中,存在一个问题,即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与创新是不相容的。会计原则主要是权责比例的不正当运作,收入支出的争议和资本支出的归属。(2)收入,利润及费用的不当操作。在处理会计信息的过程中,收入基于国际会计准则,收费与收入的比例与企业现有的资本化条件不符。

四、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的内在和潜在原因

(一)企业治理机制中的问题。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公司治理由董事会和管理层直接控制。与此同时,公司治理结构也不够合理。相对集中,稳定,高层领导不可避免地直接干预财务会计部门。从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来看,因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通向关系,不能够将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横向沟通,使企业的会计信息隐藏或不可信。(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企业之内人员管理系统依旧存在不少漏洞。会计经理的道德素质难以迅速提高,导致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和不可靠。(三)内部监管中的问题。在企业自身的监督管理体制中,内部审计部门缺乏自觉性、专业性和可信性。信息使用者要依据财务管理部门的专业知识和行业判断,会在一定方向做出反应,健全内部审计和监督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会计信息失真和信息可靠性的风险将大大降低。五、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改进的要点首先是公司必须完善其财务会计监督制度。在理解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过程中,应从三个方面将财务会计监督作为加强财务会计信息监管的基本途径:(1)企业内部的监督。运营商运用民主科学管理理论知识实现财务会计监管,为企业管理和提升企业软实力铺平了道路。建立健全金融制度,会计监督法规和内部审计监督条款,实现对企业资金收支的透明化,通过对收支活动等财务活动的会计和监督,最大程度上来发掘出公司的潜在优势,进一步将公司的经济效益拉升到高一层次。(2)社会的监督。注册会计师在专业知识方面能够成为会计监督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解决国有资产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这就会形成了一种自我约束机制,也能够最大程度实现财务会计监督的存在意义。因此,合理使用监管可以更快地加快政企分离,也最大限度地反映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3)规范国家监督。国家审计应调整审计范围,加强政府机构的宏观审计,以更好地消除和避免财政资金的浪费。第二是讲明产权在产生财务会计信息过程中的主要意义是什么。规定企业的产权有助于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将所有者能够最大化资产回报和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经济合同计划,使企业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会计主体能够根据独立的会计准则选择,将会计激励相结合,实现最大化、约束、资源和收入再分配。此外,在产权主体确定的情况下,企业会计主体要更加健康地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改善原有会计制度的缺陷,有效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第三是健全财务会计法规体系。在提高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会计结构不足的影响和会计信息的影响,加快财务会计制度的完善和制度建设。政府应成为财务会计准则和修订的参与者和主体,使财务会计的各个方面都能接受会计准则,从而可以从各个方面获得合作的好处。保障公司能够发表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将扭曲的财务会计信息会提供给财务激励的方式进行彻底改变。第四是优化财务报告模式。财务报告的黄金含量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有很大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在不同层面进行合理的变更:(1)现金流量表是衡量一个企业的利润占比,资金变现能力,偿付能力和财务灵活性的相关标准,所以会受到信息用户的广泛关注。由此可见,是非常有意义增加现金流量信息的报告和评析,将公司的报告现金流量表每月整理,并增加净现金流量与利润和营业额的占比。它将会把公司现金流的状况用最直接的数字表示出来。(2)简化财务报表的项目。财务数据的分析内容,是非常有必要在科学分析的层次之上为财务会计信息用户提供真实有用的相关的数据资料,就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接纳和识别财务会计信息的用户。同时,财务报表数据分析应基于科学,全面的企业收益分析,成本和财务状况数据,以获取真实有用的信息。(3)增强财务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在财务会计报表的内容中,报表中的描述是最重要的。为此,编制信息者绝对要在财务报表中适当增加相关附注,让财务报告与国际会计惯例相适宜,而不仅仅表现在财务数据单一方面。还可以提供与测试相关的非财务信息,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透明度。第五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素之一,保证会计员素质,因为会计工作是一种政策影响力度较大的行业,高度遵守法律法规的工作内容,当会计师缺少较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也就不能确保自己拿出的财务会计信息是能高效有用的。同时,强化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处理违反法律、纪律的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合法取消违反法律、纪律的人员的合格证明。并使用激励措施来更好地激励财务会计师。

【参考文献】

[1]刘嵘.如何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8(7):138-139.

可靠范文篇3

一、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1.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能够支持审计人员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是审计人员为形成审计意见所需要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从数量上说,考虑到审计证据取得的经济性,审计证据并不是越多越好,审计人员通常把需要足够数量的审计证据的范围降低到最低限度。在审计时,审计人员不能获得最为理想的审计证据时,可考虑通过其他的途径或采用其他的审计证据来替代。

2.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由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决定的,不同的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的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被认为较容易出现舞弊的被审计单位,审计证据的数量一般要求较多。譬如,在对某财务公司的审计时,审计人员发现该公司的内部控制相对薄弱,经营业务风险也很大(涉及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等高风险经营业务),财务人员会计素质较低,审计人员还了解到以前年度该公司受到过当地人民银行及税务机关的处罚,报表反映连续三年略有盈利。通过上述信息,可以看出:该公司内部控制不够健全,同时又经营高风险的投资业务,因此审计风险就相对较大,就必须搜集更详细、更多、更有力的审计证据;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低,在账务处理方面可能存在错误,就需要审计人员对会计账务处理多加关注;由于该公司受到过金融、税务部门的处罚,因此,该单位可能存在较严重的违法行为,舞弊现象可能很严重,可能说明了该公司经营层的可信赖程度较低,不够诚信,所以必然要求采用充分的审计证据。

3.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建立在审计证据的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审计证据的整理、运用是连接审计证据的纽带。由于审计项目是由不同的审计人员来执行,从而会得出各自分散的、独立的审计证据。而最终形成审计结论和发表审计意见时,必须把不同人员搜集来的审计证据有机的串联起来,以便对整体审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而这种串联必须借助于审计证据的分析整理。可以说,审计证据的整理与分析也就是审计证据的取舍过程。一般来讲,审计证据的取舍可从金额和性质量方面来考虑:从量的方面来说,对于达到重要性水平余额的项目,它一般会对审计结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应当作为重要的审计证据来考虑;从性质来看,有些单笔金额小于会计报表项目或账户的重要性水平,但是性质主要,譬如涉及到贪污、舞弊等违法行为,影响评价指标临界点波动趋势等等,也应当作为重要的审计证据来采用。审计证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同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往往在蛛丝马迹中找出十分重要的证据,在复杂的经营活动中找出舞弊证据的突破口,从一般审计人员往往忽略的或被舍弃的审计证据中得出有价值的审计证据,从而为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提供过硬的证据基础。然而,这种职业能力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而形成的。

二、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1.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审计证据的相关与可靠性程度越高,则所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就越少;反之,就要相应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

可靠范文篇4

一、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1.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能够支持审计人员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是审计人员为形成审计意见所需要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从数量上说,考虑到审计证据取得的经济性,审计证据并不是越多越好,审计人员通常把需要足够数量的审计证据的范围降低到最低限度。在审计时,审计人员不能获得最为理想的审计证据时,可考虑通过其他的途径或采用其他的审计证据来替代。

2.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由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决定的,不同的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的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被认为较容易出现舞弊的被审计单位,审计证据的数量一般要求较多。譬如,在对某财务公司的审计时,审计人员发现该公司的内部控制相对薄弱,经营业务风险也很大(涉及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等高风险经营业务),财务人员会计素质较低,审计人员还了解到以前年度该公司受到过当地人民银行及税务机关的处罚,报表反映连续三年略有盈利。通过上述信息,可以看出:该公司内部控制不够健全,同时又经营高风险的投资业务,因此审计风险就相对较大,就必须搜集更详细、更多、更有力的审计证据;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低,在账务处理方面可能存在错误,就需要审计人员对会计账务处理多加关注;由于该公司受到过金融、税务部门的处罚,因此,该单位可能存在较严重的违法行为,舞弊现象可能很严重,可能说明了该公司经营层的可信赖程度较低,不够诚信,所以必然要求采用充分的审计证据。

3.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建立在审计证据的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审计证据的整理、运用是连接审计证据的纽带。由于审计项目是由不同的审计人员来执行,从而会得出各自分散的、独立的审计证据。而最终形成审计结论和发表审计意见时,必须把不同人员搜集来的审计证据有机的串联起来,以便对整体审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而这种串联必须借助于审计证据的分析整理。可以说,审计证据的整理与分析也就是审计证据的取舍过程。一般来讲,审计证据的取舍可从金额和性质量方面来考虑:从量的方面来说,对于达到重要性水平余额的项目,它一般会对审计结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应当作为重要的审计证据来考虑;从性质来看,有些单笔金额小于会计报表项目或账户的重要性水平,但是性质主要,譬如涉及到贪污、舞弊等违法行为,影响评价指标临界点波动趋势等等,也应当作为重要的审计证据来采用。审计证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同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往往在蛛丝马迹中找出十分重要的证据,在复杂的经营活动中找出舞弊证据的突破口,从一般审计人员往往忽略的或被舍弃的审计证据中得出有价值的审计证据,从而为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提供过硬的证据基础。然而,这种职业能力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而形成的。

二、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1.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审计证据的相关与可靠性程度越高,则所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就越少;反之,就要相应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

可靠范文篇5

一、充分认清电网建设的形势和任务

建设坚强电网是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到2010年,实施海滨开发、城乡一体化战略,加快建设长三角经济强市、杭州湾滨海新市、江南水乡文化大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达到2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2%,人均GDP8000美元左右,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生活用电负荷增长更加迅速,全社会用电需求将继续保持旺盛势头。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预见到,一旦电源缓解放开,用电量剧增,我市电网滞后可能将成为新一轮供电瓶颈。按照**市发展规划,当前,我市正处于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台阶向5000美元跨越的起点上,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今后5年是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对电力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今后的电网建设的投资体制也可能会面临一些新的变数。因此,我们更要抓住当前我市电网建设的有利时机,争取主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的电网投资项目,适当超前地建设好现代化的**电网,为实现**市**发展宏图做出贡献。

建设坚强电网是保证电力送得出的重要支撑。浙江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加快电力发展问题,2003年初就专题研究了电力发展规划问题,并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三个一千万,一个五百亿”的建设目标,即2003-2007年电厂建成投产1000万千瓦、开工建设1000万千瓦、开展前期工作1000万千瓦,电网投资500亿元。到2007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比翻一番,缺电状况基本缓解;到2010年,全省人均装机容量1千瓦,电力供需基本平衡,并力争适度超前,电力结构进一步优化。这就意味着从2005年到2007年三年时间,浙江投产的大机组将达到1800万千瓦,是全省装机容量的二倍,现在**就有近6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电厂和秦山核电还大容量的扩建项目。浙江省到2010年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相当于现在韩国的装机容量,到2020年装机容量将达到8000万千瓦,将成为华东第一。今后几年内电源投资十分巨大,没有坚强的电网作支撑和配套,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建设坚强电网是促进电网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有些地区由于电网建设政策处理解决困难,已经出现了有电用不上的被动局面。有些地区由于电网建设滞后卡脖子,造成供电形势紧张,电网的安全运行危险加大。我市地处沿海长三角腹地,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前两年,电网滞后被缺电掩盖着,电力缓解之后,将会再次暴露电网卡脖子问题。电力供应保障不力,将会影响投资环境,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政府、社会、群众都有不满意,最终损害供电企业的形象,制约供电企业自身的发展。由此可见,没有坚强的电网,电网企业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根据**电网远景规划,到2020年,**市最高负荷将达到800万千瓦,年供电量将达到400亿千瓦时,拥有4座500千伏变电所,形成一个强大的超高压电网。在**期间,**电网建设将投资45亿元,新建3座500千伏变电站,优化电网结构,提升500千伏电网的受电能力。新建9座220千伏变电所,按分层分区原则接入系统运行。新建37座110千伏变电所。新增110千伏以上输变电容量容量1156万千伏安,新增11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长度1700公里。淮南-皖南-浙北-上海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工程和规划中的直流特高压±800千伏向家坝-上海的线路经过**,这些特高压工程建成后,将大大增加我市500千伏电网的供电能力,进一步提高**电网的安全可靠性。

在**期间,**电网建设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识,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举全市之力,齐心协力打一场电网建设攻坚战。

二、认真分析电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十五”期间,我市电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投入电网建设与改造资金35.2亿元,新增500千伏变电所在1座,220千伏变电所6座,110千伏变电所32座。增加110千伏以上变电容量625万千伏安,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1276千米。到2005年底,**电网拥有110千伏及以上变电所91座,主变容量957.95万千伏安,比“九五”末,增长了近3倍。但是,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电网建设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

电网建设速度和规模仍存在差距。我市的电网建设纵向比进步明显,但与周边城市相比,在建设速度、发展规模等方面的差距还比较大。在建设规模上,2003年以来,每年投产输变电容量都在200万千伏安左右,占全省计划投产容量比例并不大,目标还是比较低的。在建设速度上,特别是在220千伏层面上,项目进展速度明显落后于110千伏项目。在电网结构上,变电容量结构和变电所布点也不尽合理,单线单变问题较突出,局部地方设备经常处于高负荷运行。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电网建设要再上一个大台阶,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电网建设的步伐。

政策处理和征地拆迁已成为制约当前加快电网建设的最大障碍。近年来随着电网建设规模的扩大,面对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土地控制从严,“三农”问题凸现,农保田保护严厉,补偿标准低问题,以及媒体有关电磁辐射报道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了电力通道走线难、电力项目征地难,特别是农民拆迁和政策处理难已成为电网建设的难中之难。农民漫天要价,线路路径经常改动,电网建设遇到层层阻力,而且有越来越加剧的趋势,直接影响了工程项目的进展。有的项目工期一拖就是几个月甚至一年,造成前期工作滞后,项目延期投产,增加了建设成本。**期间,国家将开工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妥善解决,必将影响我市**电网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影响国家重点工程进度,影响我们争取新的电网建设项目和资金。

地方发展规划与电网规划之间的矛盾,增加了电网建设不确定性。我市是城乡一体化的先行之地,**期间,**的城市范围将扩大到10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将达到600万左右,城市化水平60%以上。城市规划做了重大调整,但电网规划的应变能力不足,造成目前一些项目该上的没有上,没条件上的反倒列上了。如部分城网工程将延期建设或者取消,在输电线路施工中,由于一些局部区域规划变化或与局部利益冲突等情况,导致近几年几乎每条线路的施工都不得不改道,直接造成工期一拖再拖,工程造价居高不下。

三、攻坚克难建设坚强可靠的现代化电网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电力工作的领导。实行电网建设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将电网建设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电网发展规划,实现电网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同步、有机衔接,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各城镇的规划;要将电网建设项目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政府的重点工程项目、实事工程项目。各级政府的规划、国土资源、环保、交通、建设、水利、消防、公安等有关职能部门,要依照有关规定,优先为电网建设项目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改进服务,形成共同推进电网建设的合力。

必须高度重视电网建设政策处理工作。近年来随着电网建设规模的扩大,面对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等新情况,土地控制从严,“三农”问题凸现,农保田问题、补偿标准问题以及受部分媒体有关电磁辐射的片面报道影响,造成电力通道走线难、电力项目征地难,特别是农民拆迁和政策处理难已成为电网建设的难中之难。

变电所站址用地、电力线路走廊安排和政策处理,是保证电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这项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许多局部利益,难度大,工作量大,政策性强,特别需要各级政府大力支持,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人民群众的理解。由于电力建设的特殊性,电网建设项目要按照国家重点工程的有关政策,由地方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一政策,统一拆迁。**市政府规定,电网建设征迁工作实行政府属地管理负责制。各县(市、区)政府作为电网建设前期征迁工作的责任主体,要严格落实领导全程督察制度,切实做好征迁工作。拆迁费用由市、区两级政府与市电力局共同核定后拨付拆迁单位,实行费用包干责任制。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解决所辖范围内建设的110千伏及以下变电所的建设用地指标,要尽量减少或不发生变电所建设用地的带征地;各级政府推荐的220千伏及以下线路通道要合理,要符合规划,要满足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如通道确需跨越民房和其它建筑物的,各级政府负责做好被跨越居民和单位的工作,或者拆迁民房,电力部门要在技术上保证被跨越民房和建筑物的安全;经审查批准的输变电工程,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单位和电力部门要保护、控制好所址和路径,不得随意改动,如确需改变,要经过一定程序,要承担改动引起的差价;在新建、扩建、改建道路桥梁时,应会同电力部门同步按规划建设电缆沟;对电网建设项目免收基础设施配套费、拆迁管理费、建筑垃圾费、征地管理费、道路(公路)接口(开口)费、乡镇自来水增容费、市政线路坐标放样费、城市道路占用和开挖费,涉及占用绿化带施工的,免交绿化异地补偿和临时借地补偿费。实践证明,政策处理尽管难度较大,有些方面还不如人意,但是,实施这些政策规定,政府处理工作就会变得积极主动、规范有序了。

可靠范文篇6

一、集团公司所辖农村电网的现状及开展县级供电企业可靠性管理工作的难点

1、由云电集团公司管理的县级供电企业的农村电网结构都比较薄弱,许多农网变电站之间缺乏联络线路,若遇恶性事故或站内设备检修,都将出现大面积停电。尤其是10千伏线路更为脆弱,有的一条线路连接数十个重要用户,一旦发生故障,将会引起大面积停电事故。

2、检修工艺陈旧,停电检修随意性强。许多县级供电企业电力检修队伍技术设备落后,检修输变电设施都必须在停电状态下才能进行,缺乏带电检修设备和技术。县级供电企业落后的检修方式必然严重影响着农村电网的供电可靠性水平。

3、各县级供电企业的电网基础都比较薄弱,由于农网改造资金有限,一些企业的部分低压供电线路还缺乏资金进一步进行改造,这也是导致农村电网的供电可靠率指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4、目前相当一部分县级供电企业主管领导对企业开展可靠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企业开展这项工作没有给予必要的支持,可靠性管理机构涣散,专责人员没有到位,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和手段,有的甚至连计算机都没有配备,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更谈不上达到应有的深度。

5、建立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三级管理网络是关系到集团公司农网可靠性管理工作能否真正运转的前提保证,目前许多供电局的农电机构也不健全,人员编制较少,大部分农电可靠性管理岗位都是原来的统计人员兼任,专业培训工作难以开展,无法指导县级供电企业开展好农网供电可靠性数据的统计及分析工作。

二、加强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管理工作的建议

1、领导重视、网络健全是开展可靠性管理的重要基础

根据《电力可靠性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集团公司从省公司到基层发供电单位,都成立了可靠性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从省公司到各发供电单位、车间、班组的四级可靠性管理网络,配备了可靠性管理专(兼)责人员和专用的计算机设备,并由分管生产的领导主管可靠性管理工作,各单位都普遍建立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或标准,严格要求,认真考核,使可靠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因此县级供电企业可靠性管理工作也必须借鉴这套比较成熟的管理经验,从提高领导的认识入手,全面加强农网可靠性管理网络的建设,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2、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可靠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可靠性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管理工作,无论是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还是相关的专业知识方面,都必须不断更新提高。一方面是可靠性理论知识的培训,任何工作如果没有理论作指导,很难向深度发展,我们应很好地发挥科研院所的力量。另一方面是规章制度和规程的学习,要很好地理解、掌握规程,才能提高可靠性数据填报的准确率。因此,县级供电企业在开展可靠性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强对可靠性管理专责人员的业务培训,每年至少一次集中培训、交流工作,使大家对可靠性管理的有关规定、规程、管理软件的应用等深入理解,学习交流中还着重于解决平时上报数据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理清有关规定中不太明确的内容,对评价规程和事件编码等进行学习、讨论、研究,使可靠性管理专责人员对评价规程、编码的熟悉程度得到有效提高。此外,对生产人员也进行供电设备可靠性管理的业务培训,确保运行人员能准确判断发电设备的可靠性状态,正确填写可靠性记录并在运行中努力提高发电设备的可靠性;提高检修人员的可靠性管理意识,认识各种可靠性状态对可靠性指标的影响,努力在检修工作中提高发供电设备的检修质量,确保可靠性指标目标值的完成。

3、加强管理与检查,提高可靠性数据的“三性”

为了确保可靠性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称“三性”),除了在各种形式的会议、培训、检查与考核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外,还应采取相互检查和突击性检查等方式对有关单位的可靠性管理工作和可靠性数据的“三性”进行检查,查看各种运行和检修材料,对可靠性数据和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和指导,同时,结合调度中心的有关记录,对有关可靠性数据进行复核,确保可靠性指标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在数据流程中应实行逐级采集、逐级上报、逐级审核、逐级把关制度,保证可靠性统计数据准确无误。

4、加强设备管理与考核,指标分解、实行目标管理,提高设备可靠性

借鉴集团公司管理经验,将可靠性指标分解下达,列为本单位的目标管理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中,同时各单位根据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将主要可靠性指标按月按部门再分解,根据指标完成情况,在单位经济责任制中进行考核,使可靠性指标的完成实绩与部门和个人的奖金挂钩,做到有奖有罚,各单位定期进行可靠性指标分析,针对影响可靠性指标的因素,提出改进建议。

5、依靠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设备可靠性水平

可靠性指标的提高,除了加强管理外,另一个重要措施是加大设备技术改造的力度,从根本上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水平。目前重点是抓好农网的建设与改造,解决电网落后面貌,改善电能质量,提高供电可靠性。

6、加大可靠性分析力度,及时反馈可靠性信息。

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关注可靠性指标完成的好坏,而应向深层次发展,每个电力企业可靠性领导小组,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向可靠性指标的在线监测过渡,分析上要力求做到点面结合,即要对本企业的可靠性现状分析,进行可靠性评估,也要跟踪一些难点、重点设备,实行全寿命跟踪管理,拓展可靠性管理的深度。

三、对农网供电可靠性考核指标计划的建议:

目前我省农网改造任务还相当重,农村电网存在着改与未改、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县城与偏僻村庄以及管理与运行水平上的差别,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建议对县级供电企业可靠性管理指标的核定采取两步走,即过渡与提高两个阶段:

1、过渡阶段

用1-2年的时间,在县级供电企业中建立健全可靠性管理网络,加强人员培训,强化可靠性管理工作,认真审核、上报可靠性数据,逐步摸清可靠性管理数据的底数。在这一阶段中,建议集团公司以支持、扶助为主,考核为辅,因此考核指标宜制定得低一些,参考省外网省局的指标,建议城市(市中心+市区+城镇)供电可靠率设定为98.0%(或者稍低一些),农村(农村)供电可靠率设定为96.5%(或者稍低一些),以便准确了解其可靠性管理真实情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目标打下基础。

可靠范文篇7

一、供电可靠性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1、基础数据和编码式网络拓扑关系全为人工录入,难以保证数据完整、准确。

2、统计数据需人工描述和录入,难以保证数据实时准确。

3、系统以中压配变为用户单位进行统计,难以扩展至低压用户统计单位。

针对以上问题广州海珠供电局开发了中、低压供电可靠性管理系统,以实现供电可靠性统计到计费用户为目标,实现对中、低压客户供电可靠性数据的实时自动采集、统计、分析。二、供电可靠性管理向低压扩延的必要性

依靠科技进步对可靠性管理的要求,向低压扩延是非常必要的。

1.实施客户可靠性管理向低压网络扩延,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我国长期以来对低压客户供电可靠性一直缺乏准确、有效的统计手段,低压客户实际供电管理状况分析缺乏真实理论依据。作为以“户”为统计单位的可靠性管理若继续只统计到中压客户是不完整的,不能全面反映各类客户实际的供电可靠性水平,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供电可靠性统计到低压客户。

2.实施客户可靠性管理向低压网络扩延,是深化优质服务,树立企业形象的需要加强对所有客户的实际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的统计和分析,达到对客户的供电可靠性管理的在线分析、控制,是提高对客户服务水平,树立良好企业信誉的重要途径。

3.实施客户可靠性管理向低压网络扩延,是开拓电力市场、提高供电企业效益的需要可靠性管理指标数据有助于及时发现供电企业在系统规划、设计、基建、施工、设备选型、生产运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协助供电企业对所应用的机械、通讯、电子等行业领域的产品进行质量跟踪统计和评估,从而全方位的促进供电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对广大客户的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是供电企业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提高自身效益的有效途径。

三、中、低压供电可靠性管理系统的设计

根据《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规程》的要求,海珠供电局开发的中、低压供电可靠性管理系统,能够自动建立统计所需数据,实现准确、实时的自动统计和分析、预测功能。

1、中、低压供电可靠性管理系统研究开发情况介绍中、低压供电可靠性管理系统是建立在已有的GIS营配信息管理系统、配网生产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和自动抄表系统的基础上,与这三个系统建立数据接口,进行数据库交互共享数据。系统与GIS营配信息管理系统接口自动完成分站、分线、分台区、分电压等级的总客户数的准确统计;与配网生产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接口,自动调用调度运行日志和急修运行日志的事件记录,触发统计停电的客户数量和停电时长,并可在停电计划模块上写入计划数据进行可靠率计算和预测,有利于综合停电管理;与自动抄表系统接口,采集停电的低压用户的具体数据和停电时长。该可靠性管理系统能够自动计算中压、低压和综合性供电可靠率等主要可靠性指标和参考指标,同时实现分电压等级、分停电性质、分设备类型、分故障类型等,在线指标计算、分析,指导配电网络的规划和工程建设的投资方向。为今后广州供电局探索可靠性电价,为高可靠性要求的用电客户提供有偿服务等国际先进供电服务和经营策略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2、应用GIS营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准确的基础台帐数据作为中、低压可靠性管理系统的支撑数据系统,必须建立完整、准确的中、低压设备台帐及用电客户台帐,为可靠性管理系统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源。应用GPS差分定位,实测配电设备的地理坐标,在GIS营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设备模型,同时在系统上完善所管辖10千伏、380伏配电线路及设备的基础资料,健全设备的铭牌资料,健全供电区域及低压线路走向图,保证GIS数据平台上的配电线路和设备资料实时、准确。全面核查、健全营销MIS系统的客户台账资料,在GIS营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用电客户模型,建立配电网络与客户网络的连接关系,做到客户与电表对应、电表与供电线路对应、供电线路与配电变压器对应、变压器与电源对应,使供电的物理网络与客户的逻辑网络相联。

3、应用配网生产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在线建立的配网运行模型,提供实时、准确的运行状态数据配网生产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贯穿于整个配电生产管理,包括调度运行、急修管理、停电管理等生产模块,是产生停电事件的源头,停电时间、停电类型、事件性质等信息一应俱全,完整地展现了设备运行状态。与GIS营配信息管理系统结合,在线建立了配网实态模型,有利于提高供电可靠性各个指标计算的速度。

4、应用自动抄表系统,实现供电可靠性管理数据的采集为了减少投资,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应用自动抄表系统实现供电可靠性管理数据的采集,在对客户实现自动抄表的基础上,增加单相电子表记录停电时长的功能,实现应用电子表统计居民用户可靠性的功能,实现远程获取每户停电数据,达到供电可靠性统计到低压用户的目的。

四、中、低压供电可靠性管理系统的功能

海珠供电局在《中、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设计中强调了为企业管理服务的特点,使系统具备了在线分析和控制的功能。

1、供电系统运行设备统计功能

系统能够在线自动进行不同类型配电设备的分时段、分电压等级、分区域数量统计。对统计设备的类型划分为:断路器、电缆线路、架空线路、负荷开关、配电变压器、跌落式熔断器、低压开关、低压线路、低压电缆、低压户表等。对统计分区的划分,系统允许分变电站、分馈线、分台区进行统计。也允许用户在GIS平台中自定义统计区域和范围。通过这一功能,管理人员在系统界面上可清晰、直观地了解到供电网络的每一面、每一层、每一点的设备数量、容量及分布情况,对供电网络的基础台帐一目了然。系统还可在线分析线路的实际负载与装见容量的比例,画出分时图,具体分析单条线路供电结构的合理性,并可设定限值条件,以助整理、分析。

2、供电系统停电事件统计功能

系统能在线自动统计停电事件。统计同样可以分时段、分电压等级、分区域(包括分变电站、分馈线、分台区,自定义分区等)进行分类统计。系统的停电原因分类为:故障停电、预安排停电、限电等,其中,故障停电还可按故障的设备类型进行分类和统计。系统能以树状图的方式显示统计结果,能清晰、直观地分类罗列停电事件,扼要简明地表述事件内容,统计每个停电事件的停电时间及不同电压等级停电户数,可以详细说明并在GIS系统上显现停电影响的地理范围。既为可靠性指标的统计打下基础,也为运行管理人员准确提供实时数据,有利于发现及分析运行管理中的问题,提高运行维护的管理水平。

3、供电系统可靠性运行情况统计功能

系统可以直接调用GIS系统,展现停电区域及停电时间、停电次数、停电户数,以颜色标注。可以对停电时间进行分类累加统计,并应用柱状图、饼图等形象地表达各类型的停电时间、停电次数、停电容量、缺供电量,作横向、纵向的对比。该功能既可以帮助运行管理人员分析不同类型和品牌设备的可靠性和故障原因,也可分析各个区域(按站、馈线、台区)的供电可靠性水平。经过一定时间的统计数据积累,有助于管理人员发现日常维护管理中的深层缺陷,指导设备检修维护管理,使设备维护工作从传统的定检定维模式提高到“以可靠性维中心的维护机制(RCM)”的国际先进水平。系统保存的基础数据,还有助于分析供电区域的合理性,为配电网规划、改造提供了依据,指导配电网络的建设工程。对于工程原因停电的可靠性统计,还能让我们掌握和评估各类工程建设所需时间,能清晰地掌握施工单位的工程管理水平和施工力量,评价施工单位的质素,从而指导管理单位控制工程计划停电时间,有针对性地对质素差的施工单位加大验收管理力度,保证施工质量和停电时间,促进施工水平的提高。

4、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指标统计功能

在前三个功能模块的统计数据基础上,系统可以实现对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指标的全面统计,提供各种统计口径的系统可靠性指标。根据《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规程》,系统可以得出供电可靠率指标(RS-I,II,III),停电频率指标(SAIFI-I、II、III),损失电量指标(EENS,AENS)等全面的可靠性指标体系的准确统计数据。该系统不但可以中压用户为统计单位进行供电可靠性指标作统计,还增加了对低压用户的供电可靠性指标的计算及统计,并能以计量用户为单位进行中、低压用户综合供电可靠性指标的统计,并形成指标统计表。

5、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指标汇总功能

根据《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规程》,系统对中压用户供电可靠性指标作了汇总,同时增加了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指标汇总和中、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综合指标汇总功能。该功能将各项的主要指标、参考指标、设备指标以表单和树图方式分类列出,使管理人员查询、上报方便明了。

6、自定义区域用户供电可靠性统计功能

该可靠性系统能直接调用GIS环境,对用户在GIS平台上任意选定的区域进行可靠性统计,包括区域运行设备和装变容量统计、区域的供电可靠性运行情况统计等。系统还特别设计了区域供电方案分析功能。可以调用自动抄表系统数据,提供用户自定义区域的负荷特性(最大负荷、负荷曲线、年电量等)。可以通过拓扑分析,提供自定义区域的供电电源情况(供电馈线和变电站,各供电馈线的可供电容量等)。每个自定义区域的统计结果均可保存为案例。用户针对同类型的区域(如同类型的小区或办公大楼等)形成多个案例后,运行和规划人员通过对上述电网结构数据、负荷数据、运行和设备可靠性数据的综合分析和比较,可以分析和掌握不同用户的负荷特性,形成最优的设备选型和供电方案。从局部角度,可以指导新用户接入方案的选择。从全局看,可以指导中、远期变电站布点和负荷预测。

7、供电可靠性预测功能

系统此项功能针对计划停电,分析其对供电可靠性的影响,并预测其对用户供电可靠性指标的影响。对于每条计划停电记录,系统可以分析受影响的各种设备数量,可能的停电范围、停电户数、停电容量、停电次数等,预测选定的停电计划对供电可靠性指标的影响及每条记录所占的比例。对停电次数多的或者涉及保供电客户的停电计划给出报警提示。此功能可嵌入到安排计划停电的工作模块中,经确认后可完成计划停电的安排工作。这样有助于在线控制供电可靠性指标,做到预控在先,心中有数,有措施、有目标地完成供电可靠性指标。

8、供电可靠性报表功能

供电可靠性指标是一个贯穿生产全过程的综合性指标。为适应各种不同需求的统计,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统计手段。允许在基础数据中选择各种类型的数据组合,形成自定义的报表。可形成各种统计图形,可以导出到EXCEL文档保存,也可直接打印。根据中电联的《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规程》的规定,系统还可按规范形成各类型的报表,为提高供电可靠性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和管理支撑平台。

五、中、低压供电可靠性管理取得的效益

海珠供电局在低压供电可靠性管理系统实施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1、促进了优质服务水平的提高。实施低压客户可靠性统计,便于分析停电原因,找出在生产运行管理等环节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缩短对客户的停电时间。

2、促进了可靠性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低压可靠性指标统计试点,达到可靠性的自动统计分析,提高了统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实现了与国际上的接轨,并与高、中压客户可靠性统计指标结合,探索出了实现面向所有客户的全口径可靠性指标统计较为可行的方案,为进一步提高客户供电可靠性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可靠范文篇8

1.1可靠性优化设计的基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机械优化设计获得了最广阔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了机械优化设计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优化设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工程设计领域,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学规划理念的不断成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具体来讲,所谓可靠性优化设计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产品的质量、成本和可靠度。可靠性优化设计从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对产品的可靠度进行分析,并对其性能进行约束与优化,在确保产品性能和质量的前提下,将产品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有机结合,从而使得产品的可靠度实现最大化。通过可靠性优化设计,在满足产品可靠性的同时,还使得能源以及资源获得充分的利用,避免了能源和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及浪费现象。采用可靠性优化设计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的特点,并使用节能材料,顺应当前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趋势。对机械产品进行优化设计的根本宗旨,即为了满足安全的需要或者为了实现特定的预期点,通过最优化的方式,对产品进行处理。在进行优化设计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给产品性能带来的影响,其中需要注意的两点即结构参数以及各种载荷的随机性。

1.2近年来可靠性优化设计发展

近年来,高新科技不断融入机械设计领域,许多现代化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应运而生,可靠性设计和优化设计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然而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可靠性设计和优化设计是设计的两个不同方面,而对于机械产品的设计来说,如果单纯地考虑其中的一方面是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的。这就需要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将两者相结合,从而发挥其潜在的巨大作用。可靠性设计不同于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是以产品的可靠性为设计宗旨的,因此设计的结果并非其工作性能或参数的最佳点。此外,优化设计有别于可靠性设计,优化设计并不考虑产品的可靠性,因此有可能导致事故,造成经济损失。另外,单纯的优化设计也无法保证产品在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达到预期的功能或目的。机械产品的结构通常都比较复杂,所涉及到的设计参数也非常多,而单纯的可靠性设计并不十分适用于多个设计参数的系统设计。因此,在进行可靠性优化设计时,要分清设计的重点以及明确设计的步骤,在保证机械产品可靠性的前提下,实现产品工作性能和设计参数的最优化。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既满足可靠性又符合最优化性能的机械产品,实现产品性能与成本的统一。

2机械设计不同时期的可靠行设计

2.1计划期的可靠性设计

计划期的工作依据是新型科研成果、市场需要程度与客户订货实际情况。设计工作人员要利用准确翔实的市场情报与技术指标,制定出可行性技术方案,对多种方案进行利弊比较,综合考虑到可靠性、适用性与经济性指标,完成合理的设计任务目标制定工作。在这一时期,可靠性工作实际上就是产品可靠性展望。此工作目的有两个,一是找出产品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给接下来的技术设计时期提出纠正指导。二是寻找到值得改进的方向,使产品再度开发成为可能。可靠性展望若想完成指标的分配确定,需要根据产品自身的功能及客户的实际要求,完成相对应的指标数据值建立,比如说寿命、可靠程度、失效率等等。再按照特定的方法原则,逐步分配可靠指标。

2.2方案期的可靠性设计

在这一时期,需要正确处理创新同借鉴的关系。第一要分析机械的功能,第二是由设计人员提出各种可行性方案,第三是把不同的方案进行技术分解,寻找到最佳的组合形式。在方案设计期,是对机械整体进行初始设计,在此阶段,机械设计工作人员一定要对准备解决的方案进行正确评价。可靠性评价及可靠性设计指的是同一体系内,根据工作原理图、拟定方案,进行抽象简化而得出来的设计体系。如果从可靠性指标来看,越复杂的机械系统,其可靠程度就会越低。若想保证系统可靠,就一定要增加并联系统,而这样做,当然会使产品成本上升。所以在这一阶段,可靠性方法的确定需要拟定系统初步的验算分析,继而确定系统整体事件,及整体同部分之间的关联。

2.3技术期的可靠性设计

机械设计的技术期发展目标是形成总装配图以及各个部件的装配图,用草图的设计来确定各个零件的基本尺寸与外形,还包括每一部件间的相连方式,部件外形与尺寸等等。最后,需要确定零件的总装配图、分部件装配图、工作流程图。这一时期首先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动力与运动设计,在此基础上完成零部件的设计,并对重点部位及零部件进行工作性能校验,接下来设计分部装配草图以及总装配草图。所有草图完成之后,需要进行精确性核验。正因为技术期是整个机械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时期,所以,这个时期的可靠性工作就相对比较多。对于单个零件设计来说,这个阶段已经确定了其荷载,同时根据刚度、强度、稳定性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出零部件的设计尺寸范围,这样才能够保证零件的质量。

2.4编制期的可靠性设计

上面的工作基本就是通过相关的数据和经验来进行机械设计,而这个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对机械产品采取一些方法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仔细分析,得出产品的性能。把机械设计的可靠性理论研究运用到实际的可靠性实践当中,能够更好地提高机械设计的可靠性,提高产品质量。但是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具体的实践操作进行指标确认,并把得出的数据编制到生产的技术文件当中,进而给可靠性生产提供支持。

2.5保养期的可靠性设计

保养期是机械设计的最后一个阶段,做好机械的维护和保养能够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但这一阶段总容易所被忽略,一些大型的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这个阶段的费用往往会很高且十分复杂,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机械设计可靠性在这个阶段的重点内容。例如,制定机械设计保养计划、维修计划以及确定机械产品的实际适应情况。机械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随着年限的增长会导致使用性逐渐下降,甚至会影响到正常工作。为了延长机械设备使用的年限,我们必须重视机械设计的保养期工作,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3机械设计可靠性的发展方向

3.1可靠性灵敏度设计

可靠性灵敏度设计建立在可靠性之上,有效映射不同设计参数对机械零件的实际影响程度,进而确定对机械零件灵敏度影响程度最大的随机变量,并重新分析和设计此参数。预估设计变量变差以及约束变差对产品效能指标的影响程度,调整对产品设计参数影响程度相对较大的设计参数,进而使产品失去对因素变差的灵敏性。这种设计以极限状态方程为基础,然后求解出设计参数相应的偏导数,获得灵敏度计算公式,从而明确每个设计参数的灵敏度,并以此为依据,不断修整设计,调整参数。

3.2可靠性优化设计

可靠性优化设计也是建立在可靠性之上,这种设计模式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产品投入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还能优化产品外观尺寸、加工成本以及安全性等参数,进而使产品预估效能更加接近实际效能。此种方法有效融合可靠性分析理论和规划方法,以可靠度为基础构建优化目标函数,调整机械零件的外形尺寸、成本等参数,实现最小化,然后以刚度、强度等设计要求充当约束条件,构建数学模式,参照数学模型合理选择具体的优化方法,最终求解最理想的设计变量。

3.3可靠性试验

现阶段,可靠性理论趋于成熟,然而可靠性试验尚不健全。可靠性试验是一种考察、分析和评判产品可靠性的手段,旨在通过可靠性试验及时发现产品设计、原材料以及加工工艺存在的缺陷,进而进一步完善产品,提升成功率,降低维修养护成本,判断其是否满足可靠性定量要求。然而一旦具体的设计方案出现变更,则应重新开展试验分析,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高性能软件,缩减试验次数,节省成本。

4结语

可靠范文篇9

精神依据是指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国家的法律、法规,上级领导机关所颁布的相关政策、规定以及其他有关的文件精神。

事实情况包括直接发生的和间接转引的。公文中所反映的情况主要指直接发生的、发现的、总结概括的事实情况,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遇到的问题、发生的事情(过程、动向)、工作的进程(作法、经验)种种。它在公文里表现为具体事例、现象概括、数字统计等形式。这种直接发生的事实情况,是第一手材料。此外,公文的事实情况里也包括间接转引来的事例、概述、数字、经验、成果等。

无论哪一类材料,都要求做到真实、准确、可靠。“情况确实”,是写好公文的基本要求。这在新旧两个《办法》中是一致的。为了做到材料可靠、情况确实,我们在材料准备上一般要抓好四个环节的工作:占有、筛选、核实、加工。

(一)详尽占有材料

写好公文必须详尽地占有材料。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事实、数字,这都是公文表达出来的“干货”,当然十分重要。“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清·刘大:《论文偶记》)写公文如巧匠有具有禾无材无料也做不成东西。以上是从形成与表达两方面说的。

所谓详尽地占有材料,一是要“尽”,就是尽可能广泛地占有材料,“贪多务得”、“竭泽而渔”、“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二是要“详”,就是详细具体。一件事情的起因、过程、结果、多种因素的干扰、正反影响效果;一件工作的动因、背景;一个问题的正反观点、来龙去脉,都要尽可能详细具体地占有,写出来的才有说服力。

占有材料,就公文写作而言,有三条途径:

1.平时积累,就是积学储材。平素注意学习、观察积累,用时才能厚积薄发。古人所谓“积学”,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清·袁守定:《占毕丛谈》;“占”,看;“毕”,简册),说的是一个道理。平时学习、观察积累丰富,知识面广,写作时其构思就容易触类旁通、思路开阔,择优而用,妙绪泉涌。

2.受领任务后,查阅文件,搜集资料。这样得来的材料,就是间接材料。搜集资料时应注意与撰写任务、与公文主旨的相关性,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方向、范围。操作方法是首先学习相关的中央文件,进一步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查阅上级领导机关所颁布的相关政策、规定,最后翻阅手册、年鉴等工具书及报刊、杂志上相关的情况报道和国内外研究成果。这一过程中,始终应注意查阅、收集围绕本单位工作的各项统计数字以及信息、简报、总结、报告、会议纪要等相关资料,做到:上下通达,全局了然于胸,命笔瞻前顾后。

3.构思之前,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情况。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一般情况,也要调查了解,不仅可以核实已掌握的材料,而且可以发现新问题、新经验、新动向;重点情况,尤其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实践证明,组织召开座谈会、调查会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方法。如果发现实际调查的情况与撰写者已经掌握的情况有出入,可以修正;出入较大,要尊重实际。即使发现实际情况与领导意图相抵触,也要尊重客观实际,采用恰当的方法,妥善协调。这是唯物主义者应有的态度,也是党性的表现。

(二)严格筛选材料

调查、搜集、积累而来的材料,不是堆砌在写字台上,而是要不断地分类整理,分析研究,爬梳剔抉,进行筛选。筛选材料,贵在一个“严”字,重在一个“新”字。主要是根据以下三个标准:

1.材料的相关性

这是以写作要表现的主旨,即写作意图和逐步形成的观点为依据来区别对待不同材料的。与公文主旨有关联的材料,取;无关的材料,舍。在已经选取的材料中进一步筛选:与表现主旨、说明观点十分有力、紧密相关的材料,要详,要具体、充分;与表现主旨、说明观点虽有关系、必不可少,但是关系又比较一般的材料,要略,要概括。有的论者提出“实则详,虚则略;新则详,旧则略;特点详,一般略”;或主张“重则详,轻则略;近则详,远则略;点则详,面测略”。这些来自实践经验的认识,是颇有见地的。材料的取舍、详略,对于公文构思十分重要。不经过这一步,就很难搭起架子。

2.材料的典型性

这是要求筛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材料来表现主旨,说明观点。典型一词,在不同领域里有不同的含义,在公文写作中就是指代表性强。一份材料,它在自身所属的某一类事物中,最能体现该类事物的总体本质特征,并且预示着该类事物总体的发展方向,那么这份材料就是典型性强、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只有筛选出典型性的材料,使用最有代表性的材料,才能使公文的观点鲜明,主旨突出,增强内在的说服力。所以,筛选典型性强的材料对于构思公文十分重要,它可以使公文的文稿在下笔之初就标定出质量的较高起点。所谓“七分材料三分写”,指的就是材料的质量对于整篇公文质量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3.材料的新颖性

这是要求筛选材料时应先注重选用那些在现实发展中出现的新材料。这些新材料可以是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也可以是亟待重视的新典型、新经验或者需要摄取的新视角、新观念、新思路、新见解,总之是一切新事物,特别是那种代表了新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对于已知的材料,采用新视点来“烛照”,也可能会发现它具有现实启发意义,这也是新颖的;“熟知未必真知”(列宁),从新的角度对常见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也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这同样是新颖的。应当注意到一个时期领导和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敏感点”,也往往是行政领导研究工作的“兴奋点”、“新鲜点”,作为负责公文起草的秘书人员、公务员都要重视选用这些新颖的材料。惟新颖,才引人。构思之初,就要考虑到这种“收视率”。

(三)认真核实材料

对于材料的核实工作,贯穿于材料准备过程中的占有、筛选、加工等各个环节。这里集中研究一下是必要的。

一切虚构的、生编乱造的、未经核实的材料,包括情况、数字、引文等都不能用于公文。新《办法》特别提出,材料中的人名、地名、数字、引文等一定要准确。一旦发现疑点就要更正或删除,这是件严肃的工作。否则一字之差,后果不堪设想。惟其如此,才能保证做到材料可靠,情况确实。

联系近年来一些公文中出现的差错,更会使我们认识到核实材料的重要意义,体会到核实工作要由始至终,要全方位,无论反复几遍但都须态度认真,抱着强烈的责任心,这一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我们还要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分析方法。例如,一件事情的发生,有其起因、背景、过程与影响,有多种因素与内在联系,这都要核实;一件工作的动因、作法、进程与效果,有其主观与客观因素,有其远因和近因,这在核实中也必须予以注意。再如,一个统计数字,不能仅仅停留在它的计算是否准确、精确度是否一致、是否能在公文中起到证明观点的作用,而且还要核实一下真假与误差:它的统计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合乎中国的当代的现实,用在某一地区、某一专业或行业是否适合,等等;它的统计口径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涵盖该种类对象特征,是否与实际情况不符,是否有所遗漏或隐瞒,等等;它的计算方法,特别是经常采用的“算术平均加权系数”的界定,是否准确合理,在反映差别上是否科学恰当,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能够反映现实中的差异和问题,等等。无差异即无信息,信息量当然与信息价值成正比。一个材料无信息、无价值,用它干什么!而且,在数字的运用上,能否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证明观点的作用,则是比较复杂的核实工作了,那需要在审核文稿阶段进一步核实。应该提醒注意的是,当前有些上行公文以及工作总结、调查报告中,不仅情况不确实,而且数字也不准确,站在这样不可靠的材料基础上,很难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

(四)合理加工材料

选定材料经过核实之后,还应该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然后再用到文稿里去。实际操作中可以对材料进行三个方面的加工:

1.适体剪裁加工

通读材料,删削冗赘,化长为短,变详为略,将交待过多、议论过多的无关的描述、罗嗦的废话去掉。套话、空话,一律删除。

变换体裁角度,将描写、抒情及无必要的议论改写为叙述或说明,在表达方式上变“曲笔”为“直笔”,直述不曲才适合公文体式。

2.合并提高加工

同一问题,散见于若干材料中,可以摘取概括,变为概述,或者保留一个“点”的材料,把其他相似材料综合成“面”,点面结合。

同类数字,可以相加,抽取合并后变成一个综合数字。

变换角度“提高”原材料可用性。例如,某一活动,在工厂写的材料中是工人资金短缺,向银行贷款后“借鸡下蛋”,搞活全厂;而在银行的材料中是贷款给工厂,“放活水养肥鱼”,提高了使用率,盘活了存款。将这两个材料放在一起,针对同一活动,从行政机关角度去分析,则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效果。

可靠范文篇10

[关键词]GDP;统计方法;可靠性

一、背景

中国GDP持续多年保持着增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后,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GDP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更是呈现出一枝独秀的态势,这不免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经济学家的质疑———中国GDP总量和增长率的官方数据是否可信?中国GDP的统计方法是否科学可靠?

2008年世界各国GDP前10位排名如下(单位:万亿美元):

国家GDP实际增长率

[—]欧盟18.931.5%

[1]美国14.331.4%

[2]日本4.8440.7%

[3]中国4.2229.0%

[4]德国3.8181.7%

[5]法国2.9780.9%

[6]英国2.7871.1%

[7]意大利2.3990.0%

[8]俄罗斯1.7576.0%

[9]西班牙1.6831.3%

[10]巴西1.6655.2

(一)GDP的概念GDP(GrossDomesticProduct),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该指标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二)中国GDP核算体系简介

国际间存在两种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种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又称东方体系,简称MPS,主要是原苏联和东欧等计划经济国家采用的核算体系,指标主要有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净产值、积累和消费等;另一种是国民帐户体系,又称西方体系,简称SNA,主要是市场经济国家采用的核算体系,指标主要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值、最终消费(也称总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也称总投资)和净出口等。

结合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2-1984年即计划经济时期,采用MPS体系;第二阶段为1985-1992年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是MPS与SNA两种核算体系并存;第三阶段为1993年至今即市场经济时期,取消MPS,采用SNA。

作为SNA体系中的重要指标GDP,其核算方法共有三种:*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GDP=各行业增加值总和*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支出法: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来核算。理论上,这三种方法计算出来的GDP应该是相等的,但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往往得不到相同的结果,正因为实际操作中会产生很多误差,所以一次核算的结果往往是不太可靠的,我国GDP官方数据一般是要经过初步核算数、初步核实数、最终核实数和历史数据调整数四步才能最终确定。

对于核算数据质量,我们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自我否定。我们认为通过长期以来的不断规范,总体上是真实可信的,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譬如受资料来源的制约和历史数据可比性的影响,中国GDP核算范围仍然存在不完整的方面,部分核算方法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而且中国经济同时具有转轨经济和发展中经济的特征,这些问题形成了未观测经济的可能空间,造成了GDP数据的失真,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及国际通行做法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那么差距究竟在哪里呢?我们来进一步分析一下。

二、差异分析

(一)理论差异1、核算原则(1)生产法分类不同———产业和部门分类,进而导致以下概念的定义不同:1)总产出2)中间投入3)增加值举例说明:我国的工业分类比SNA的分类要粗,不管一个工业企业(企业集团除外)从事多少种类型工业生产活动,都作为一个基层统计单位,而不再细化为更加同质的不同类型统计单位,而SNA是把从事相同类型的生产活动的部门作为一个基层统计单位。在对基层单位界定不同的情况下,对总产出、中间投入和增加值的定义也会产生差别,因为这三者的总量都是由基层单位的数量汇总得来的,即我国都是将企业最为基层单位来统计,而SNA是以比企业更小的单位来统计,这就意味着我国工业产值在总量上很容易被低估。而且,我国计算增加值所使用的价格与SNA也不同。

SNA:按基本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按基本价格估价的总产出-按购买者价格估价的中间投入。

我国目前状况: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按生产者价格估价的产出-按购买者价格估价的中间投入。

按基本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消除了不同产业部门总产出支付产品税和获得的产品补贴的差异对增加值所产生的扭曲,这就意味着用基本价格计算能够得到更真实的数据,而我国用生产者价格计算增加值时,有可能存在高估。

(2)收入法

SNA的GDP核算中的雇员报酬不是所有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其中不包括自营职业者的劳动报酬,而我国GDP核算中的劳动者报酬则包括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GDP核算中劳动者报酬的口径大于1993年SNA的。

(3)支出法

A.最终消费包括的内容不同SNA用的实际最终消费=住户最终消费支出+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的最终消费支出+政府关于个人消费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我国缺少的是政府关于个人消费货物和服务最终消费支出的资料,所以没引入这一概念,这意味着用支出法核算时,我国GDP总量又会存在低估问题。

B.计算固定资产的价格不同

SNA的GDP核算中,固定资本消耗是按照使用固定资产时的当期市场价格,即所谓重置价格计算的。我国GDP核算中的固定资产折旧仍是按照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价格计算的。如果当期价格与历史价格差异很大,我国的GDP就有可能被低估或高估。

C.计算机软件

SNA建议企业从市场上购买的和内部开发的计算机软件都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我国企业单独购买以及自己设计的软件没有包括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这意味着用支出法核算时,我国GDP总量又可能存在低估问题。

D.建筑工程

SNA建议将生产者自己最终使用和根据销售合同进行的建筑工程逐步计入固定资本成总额,其他的建筑工程在其所有权转移给最终用户前属于生产者存货增加的构成部分。我国是所有建筑工程都计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由我国现行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决定。

E.贵重物品———贵金属、宝石、古董和其他艺术品SAN将其作为支出法GDP中资本形成总额的一个独立构成部分我国GDP核算尚未设置该项目,但一部分是作为企业的存货增加反映在资本形成总额中,另一部分是作为居民消费处理。

F.娱乐、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

SAN建议把娱乐、文学和艺术品原件的获得作为资本形成处理。我国没有作为资本形成处理,或计入存货增加或作为中间投入处理。

可见,前三项差异对导致我国GDP总量数据存在低估,但后三项只是处理方式不同,并不会对数据总量造成实质影响。

虽然我国GDP核算体系与SNA体系之间还存在上述若干方面的差异,但我们不必把这些问题看得太严重,也不要因此而认为我国的GDP数据与其他国家的GDP数据之间缺乏可比性。因为,即使那些长期采用SNA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GDP核算与1993年SNA的GDP核算也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差异,人们并没有把这些国家的相应问题看得有多么严重,也并没有否认这些国家的GDP数据的国际可比性。

(二)核算方法———不变价核算

(1)不变价核算简介GDP是指生产总值,除了统计出数量,还需要给各个量赋予合适的价格,才能准确地衡量出生产总值,也就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变动包括生产变动和价格变动两方面因素。

现行价格是产品在生产和交换的时候,在市场上实际发生的交换价格,不变价格是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作为计算产品价值量的固定不变尺度而选定的某一时期或时点的价格,

是把按当期价格计算的GDP及其构成项目折算成按某个固定时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不变价GDP核算的目的是为了剔除按现期市场价格衡量的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以反映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实际变动。

不变价统计的核算方法。

>价格指数缩减法:通过价格指数剔除掉价格变动因素,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受总产出价格和中间投入价格的双重影响(在价格指数缩减法旁标注总产出价格和中间投入价格),因此,价格缩减法分为双缩法和单缩法。

>双缩法:分别用以上两方面的价格指数缩减现价总产出和中间投入,得出不变价的,不变价GDP=不变价总产出-不变价中间投入。

>单缩法:假定中间投入的价格变化与总产出的价格变化基本上保持相同的幅度,都是通过价格指数将计算期的现价GDP换算成按基期价格计算的GDP。

>物量指数外推法我国几乎没用到,在此就不作介绍了。

(2)中国不变价GDP核算存在的问题

A.使用单缩法较多单缩法的假设前提是:在生产过程中总产出价格变动与中间投入的价格变动趋势及幅度都是相同的。在现实社会中,这一假定显然非常牵强。一旦总产出价格与中间投入价格变动趋势与幅度不同,我国的GDP核算就会出现偏差,通常是会高估GDP的增长。

B.生产法不变价GDP核算存在潜在的混合基期问题生产法不变价GDP核算存在潜在的混合基期问题———各个部门使用的核算方法不同,有的外推、有的缩减、有的混合,我们知道选择的基期不同,算出的增长率也会不同。

C.支出法不变价GDP计算存在一些困难———多使用替代指标支出法不变价GDP计算存在一些困难———价格指数编制不完善,只多处只能使用替代指标,例如:大部分服务行业没有对应的消费价格指数,所以采用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对应的服务项目来作为价格指数,这必然导致在统计服务业的产值时出现偏差。

D.指数编制存在问题

指数编制问题与第三个问题是相互连接的,正因为我国目前还没有编制服务业生产者的价格指数等,所以导致不得不适用替代指数来核算。

E.不变价GDP数据序列存在一定程度上不可比性。

因为我国的不变价GDP核算方法一直在改变,核算数据会产生较大的波动,从而造成历史数据的不可比,例如:2004年前,生产法工业不变价增加值的计算方法为单物量外推法,使用的物量指数是拉氏定基产出指数,而新方法中使用的价格指数类似于拉氏定基价格指数,因此间接得到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会被高估,另外,单缩法的使用在目前中间投入价格指数远远高于产出价格指数的情况下,会加大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被高估的程度。

在E问题中我们提到了一个重要概念———指数。对于不变价核算中使用的指数许多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给出了一些很好的指数公式。这些指数虽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状况,但是选择不同的指数公式往往会得到不同的计算结果,有时甚至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不变价核算好坏的关键在于指数编制的好坏,而指数的好坏取决于产品项目分类、数据质量好坏、指数质量调整等许多方面,要想提高不变价核算必须提高指数的质量。

但中国指数编制与国际通行做法还存在不少差异,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的环比价格指数与定基价格指数所使用的公式与国际不同。中国环比价格指数是同比指数,所以通过其连乘得到的中国定基价格指数无法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时间序列数据。

2)工业品和农业品的价格指数编制方法也有所不同。

3)中国的价格指数分类较粗、国际非常细。

到目前为止,我们介绍的都是中国GDP核算在理论层面与国际通行做法的一些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已经找到部分导致我国GDP官方数据令人质疑的原因,在这样一个理论框架下,我国在实践GDP核算时会不会也有问题呢,让我们继续探究一下。

三、实践差异———统计体系

(一)统计调查方法———我国使用的是全面统计报表全面统计报表具有行政性,需要企业自下而上必须按时报送,这就意味着它存在以下缺陷:成本较高;企业会有意歪曲数据;没有制度保证企业配合统计,尤其是私企、个体户等;即便企业填了,小企业、个体户也常因记录不全无法提供准确信息,且这些类型企业占国民既经济的比重呈上升。这些缺陷都会导致数据质量有问题。

(二)统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统计不足i、服务业统计不足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新增长点。尽管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增长迅速,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我国的服务业统计更是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亟须探索服务业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借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

我国的产业统计长期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统计,相对滞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突出地显示了这一方面的问题(见表1)

1)统计范围存在缺口服务业包括除了农业(这里指的是大农业,即农、林、牧、渔等各业)、采掘业(采矿业)、制造业、电气水业和建筑业五大产业门类之外的所有门类。但从统计和核算的角度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根据服务业涵盖范围,除有关业务管理部门负责开展的服务业统计外,为了弥补服务业统计范围缺口,国家统计局对服务业重点行业的法人企业和个体户开展了抽样调查。从该表格和国际产业分类对比,仍有相当一部分服务业活动没有纳人统计调查范围,如知识产权服务、雇佣关系居民生活提供的各种免费或廉价服务(如幼儿园)以及研发等等。

2)服务性企业没有建立经常性的统计调查制度由于周期性普查要间隔5年或10年才进行一次,所以尽管能够获得比较全面详细的统计资料,但由于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通常不能满足反映经常性变化的需要。因此,抽样调查方法更适用服业统计。但这种调查方法在我国目前的服务业统计中还没有得到充分使用。因此需要企业建立经常性的统计调查制度。特别是私营和个体经营单位从事的物业管理、计算机服务、律师服务、商务服务、信息咨询、会计师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

3)重实物量统计、轻价值量统计,无法满足GDP统计的需要从部门统计制度看,只有少数部门统计内容比较全面,既有实物量指标,又有比较详细的价值量指标,有的部门统计甚至设置了增加值指标。绝大部分部门统计内容比较简单,只有一些实物量指标,基本上没有价值量指标,难以满足GDP核算的需要。

4)服务业价格统计有待完善

目前,价格统计主要由国家统计局负责。从我国价格统计现状看,服务业价格统计缺口较大,除已建立了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交通运输业价格指数(试行)、房地产价格指数外,其他服务业价格指数仍是价格统计的空白。

5)统计资料时效性差

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下,有关管理部门之间独立地开展统计工作,在统计范围、指标设置、数据衔接、资料报送等方面协调性和实效性均较差,难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和社会公众的需要。现行部门统计主要为了满足部门管理的需要,统计资料时效性较差,难以满足GDP核算的需要。

6)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方法欠缺

我国年度服务业增加值一直采用收人法计算,至今也没有建立起生产法核算制度。由于核算方法的缺陷,按收人法计算的服务业增加值数据无法从服务生产角度进行验证。

ii、三大产业统计存在问题

1)工业分类较粗、统计体系不健全一般而言,工业产品实物量统计数据是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统计的基础,又并非各级政府所关心的政绩指标,因而其可信度应当高于总产值或增加值指标。

在工业统计方面,乡镇企业、村及村以下企业统计体系不健全。一般企业根本没有不变价格目录,只能以现价代替不变价计算工业产值,又没有统计台帐。这必然给工业增长速度的冒估和虚增创造了条件。当地方领导人需要虚报统计数据时,很容易靠扩大这些企业的产值来实现。

分类方面比较粗,还未达到国际标准,比如由于小型和个体工业企业统计缺少细分类资料,全部工业增加值尽管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40%以上,但却没像国际标准那样划分为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细行业;在计算方法上仍保留着部分传统方法;在数据上还不够及时完整,透明度不够。

2)规模以下工业不在统计范围之内低于500万销售收入的企业都叫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也包括国有或非国有的一切工业企业,比如小型个体工业企业。规模以下工业不在国家统计局的直接统计调查范围之内,相关数据来自有关管理部门,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发现其中的农村工业统计数据存在明显的高估现象。为了提高这部分数据的质量,国家统计局从1999年开始对规模以下工业进行抽样调查,但是仍然没有常规性统计资料的来源。

3)农业数据质量不高,没有常规性统计资料来源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农业涉及面广,底层干部素质不高,农民意识薄弱,导致数据质量不高。

4)工农业不变价增加值的计算方法问题: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损害了数据的历史可比性根据国家统计局部署,从2004年起我国的工农业增加值核算方法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工农业发展。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采用不变价格计算工业发展速度。在这种现行工业生产发展速度计算方法的客观基础已经丧失的情况下,再以定期统一编制的工业品不变价格目录为计算依据来计算工业发展速度,已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工业生产活动成果的综合变动情况。而采用价格指数法则可以消除上述的弊端,准确计算出可比价的工业总产值,并以此计算出工业发展速度。但价格指数缩减法本身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损害了数据的历史可比性。

Iii、某些固定资产投资没有建立起统计制度如果考虑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也包括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不包括的投资活动,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更大。下面三个方面的支出计入固定资本但不在投资的统计范围只能:第一,城镇和农村非农户50万元以下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第二,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等无形生产资产方面的支出。第三,房地产开发商的房屋销售收入和房屋建造投资成本之间的差额。

iv、消费统计不足

居民消费统计是将住户调查资料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资料这俩分类不同的数据结合起来计算。中国的政府消费统计主要利用财政决算资料计算,但财政决算资料与国际标准分类不一致。还没有建立资质等级以下建筑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经常性调查制度。

(2)统计数据的时效性

我国GDP统计目前存在着滞后性,导致统计不及时,数据不准确。

(3)统计的独立性

(4)地区与国家统计数据的不衔接问题今年上半年,地方GDP之和高出全国核算数据约1.4万亿元。各地数据显示,只有5个省份低于7.1%的全国速度,1个持平,1个未最后核定,24个省份高于全国速度,其中15个省份的增速超过10%。各地数据加总后,高出全国数据达9.9%。地方GDP增长数字高于全国的现象,过去一直存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黄振奇指出,2003年国家统计局最终核实的全国GDP增长数字是9.3%,但当时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GDP增长率低于9.3%的只有两个,高于9.3%的有29个。

这29个中,高于10%的有27个。这说明,地方的GDP统计中有些水分。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方法、统计程序的改革是必要的。

存在这种现象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A.GDP统计独立性,政府隐性的政绩评估体系以GDP为主要指标在人事、预算和程序等方面,中国统计局系统缺乏相对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独立性,而且国民经济统计采取国家和省两级核算体制,这使得统计局系统无法有效地保证GDP统计的独立性。

一个重要的体制原因,地方政府的隐性的政绩评估体系实质上以GDP为主要指标,某些地区领导片面追求政绩,人为干预统计数据,这就使得各级地方政府有动力来虚报本地区GDP数据,造成地区GDP汇总数据和增长率高估;中央政府也将GDP以量化形式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这使得中央政府可能会默许GDP数据高估。GDP统计独立性不足,使得这种动力有足够的空间成为现实。

地方上统计地方的,国家则是自己国家独立统计。地方GDP加总数与全国核算数有些出入本是正常的,但地方数据长期单向偏高较多的状况就不能说是正常的了。国家统计局的许多数据自己收集、统计,比较准确。而在考核压力下,一些地方官员还是有GDP攀比现象,一些地方经济指标定得也脱离了实际。

在究竟是国家为了压低经济偏快而少报GDP,还是地方上为政绩而“注水”的问题上,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祁京梅表示:统计的途径、渠道不一样,国家统计局掌握着纵向各部门的统计数据,而地方上只能按横向的本地区范围统计,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相对准确一些。

B.跨地区经营企业经济活动的重复统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跨地区企业越来越多,尽管统计制度不允许重复统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子公司所在地区统计了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公司总部所在地区一般并不愿意剔除这些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C.在计算工业增加值上两者的处理方法不一致

1)价格因素:在我国目前的工业增加值的核算中,工业产品不变价同意以1990年价格作为基期,但十多年来,很多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而地方统计部门依然按照1990年较高的价格计算工业总产值,这样增加值必然高估。而国家统计局考虑到这些情况,在核算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2)增加值率的选取:各地在核算过程中,增加值率的选取不够规范,有一定的随意性,这就为调整工业增加值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3)规模一下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的选取:国家统计局在核算该数据时,主要采用企业调查总队经过对规模以下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得到的增长速度,而地区做法各异。

4)国家统计局会对地区汇总数据挤“水分”:近年来,国际统计局在计算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时,并不是对各地区计算的简单汇总,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挤水分。

D.专业和部门统计数据的不衔接问题

1)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与使用方面的统计数据不衔接例如,固定资产投资额统计数一般偏高,而作为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原材料的钢材和水泥生产统计数据一般偏低。

2)消费方面的统计数据不衔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统计数据一般偏高,而住户调查中商品性消费一般偏低。

3)收入分配与储蓄存款数据不衔接,与居民储蓄存款数据相比,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收入数据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