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8:34:53

可靠性范文篇1

配网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可靠性将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用户停电故障中的80%是由于配电网故障引起的。因此,如何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配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是衡量供电系统对用户持续供电的能力的一个主要指标,它指在统计期间,10kV配电网对用户有效供电时间总小时数与统计期间小时数的比值:供电可靠率=[1-∑(每户每次停电时间)/(总用户数×一年的小时数)]×100%。配电系统直接与用户相连,是电力系统向用户供应电能和分配电能的重要环节。中压配电网覆盖每条街道,再通过低压配电网延伸至每个用电客户,一旦配电系统或设备发生故障或进行检修、试验,就会造成系统对用户供电中断,会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配电网的发展有些滞后,不能适应广大客户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强对配电网的建设与改造,提高供电可靠性以适应电力行业发展的要求。

二、提高配网供电可靠性的措施

(一)从技术入手,提高供电可靠性

1.加强技术措施,大力推广使用新产品

(1)在农村电网改造中逐步使用高压电缆及绝缘导线。在农网改造中使用不同规格的电缆约2.96km,在安全距离不够处使用绝缘线,规格从35~120mm,低压绝缘线,规格从35~95mm,使故障率大为降低,对电网可靠性及安全性提高起到了较大作用。

(2)用棒式绝缘子替换针式绝缘子,针式绝缘子因耐压能力差,在雷雨季节,经常发生击穿,引起单相接地,且故障点不易寻找,延长了停电时间,用棒式绝缘子后,情况大有好转。

(3)用真空断路器替换油断路器。真空断路器技术性能及安全性远远高于油断路器。

(4)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替换阀式避雷器,以增强线路避雷和防止过电压能力。

(5)采用全密封式变压器,原S7型变压器,投入运行后,使变压器吸入太多水分,影响变压器寿命和运行安全。现在逐步使用全密封式变压器,此类变压器安全、可靠、经济,应用后变压器事故有所减少。2.采用先进设备,实现配网自动化。采用先进设备(自身故障率低),通过通信网络,对配网进行实时监测,随时掌握网络中各元件的运行工况,故障未发生就能及时消除。实现配电网络自动化,能自动将故障段隔离,非故障段恢复供电,通过选择合理的与本地相适应的综合自动化系统方案,在实施一整套监控措施的同时,加强对电网实时状态、设备、开关动作次数、负荷管理情况、潮流动向进行采集,实施网络管理,拟定优化方案,提高了配网供电可靠性,使99.99%的供电可靠率得以实现。另外,联络开关与切换开关相互配合,可使由故障造成的部分失电负荷转移到其它系统,恢复供电,从而缩短非故障线路的停电时间。

3.重视施工及检修质量。施工、检修质量是提高配网可靠性非常重要的环节,必须严格把关,减少故障率。特别是配网使用的非标准金具的设计及镀锌材料的质量,是当务之急。否则,紧接着大量严重的锈蚀金具更换,工作量特别繁重,供电可靠性得不到保证。这一项极易疏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用高度可靠的发、供电设备,做好发、供电设备的维护运行工作。

4.提高供电线路可靠性,对系统中重要线路采用双回线。目前农电配网中,架设双回线的还比较少,双回线路供电,输送能力大,输电线路可靠性很高。主干线增设线路开关,架设分支,把分支线路故障停电范围限制在支线范围内,减少停电范围。

(二)加强管理,提高供电可靠性

1.建立决策管理层、指标控制层和支持层三级保证体系。供电企业应成立可靠性领导小组,由办公室、企管、生技、营销、财务、调度及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可靠性专责人员参加,主要负责制定和落实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各项管理、技术措施及配电网络建设规划方案的讨论、制订,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相关规定和办法,切实完成可靠性指标。各相关部门亦配备相应的可靠性兼职人员,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供电可靠性的规章制度、考核细则,督促完成公司下达的可靠性考核指标。各有关部门可靠性管理兼职人员组成供电可靠性管理网络,负责可靠性的各项具体管理工作,使信息传递和有关资料整理、上报工作,及电网规划、设计、基建、施工、生产运行等相关工作有条不紊。

2.改革停电检修制度,计划管理停电。加强停送电管理。实行每周生产例会制度,由分管生产的领导统一安排停电检修工作,加强部门间停电信息沟通,实现一次停电,多家配合,避免重复停电,严禁计划外停电,彻底杜绝随意性停电。及时制订上报月度计划、周计划,由调度部门统一管理和协调,编制合理的停电检修计划,使变电、线路、业扩、农网改造等停电有机结合起来。

3.实现配网自动化和计算机管理。

(1)调度自动化:实现配网自动化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必然趋势,在目前条件下,首先使开关站和变电站实现调度自动化。开关站的远动情况是:遥分,遥合,开关合分状态,各种信号继电器的信号量,10kV母线电压及10kV进出线电流。终端RTU采用RTS-200型交流采样分布式模块化结构,调度端为SWJ-700型系统,无线通道,附有一部无线电话。

可靠性范文篇2

关键词:财务信息;利用价值

财务管理是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最重要的改革点。企业的发展,是会与时俱进的,也将是把新的科学技术和理论相互结合的产物。所以,财务信息的利用将会在会计领域里面显得尤其重要,更多高效的方式方法也便于财务管理的实施。金融工作方式的不断变化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由此可见,财务工作的影响力将变大。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财务工作也要去其糟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财务工作也希望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与鼓励来促进其健康发展,经济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支持企业成长的重要支柱之一。

一、财务会计信息的有关定义解释

财务会计是反映一个公司资金活动的日常工作,会清晰明了的反映出一个公司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态。财务会计信息建立在会计凭证、账簿、相关报表、工作性文件、财会计算机软件等。这是现代公司价值运动及其特征和拥有的特殊要点的客观描述。相应地,会计信息失真是传统的问题,即会计信息不确定性或会计信息具有欺骗性。我们一定要将会计信息的失真现状进行遏制,不断加强专业人员应对公司真实可靠的财务状况。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信息质量及相关法规制度侧重点的偏向,不可能处理各种经济管理服务,比如:财务,生产和经营,资金的运转等都得到了真实而全面的反映。由于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公司信息披露不可靠或不及时,表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二、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特征

(一)可核对性。在国际会计准则逐渐健全的现实状态之下,合理运用多种计量学家使用的信息能够检查和高效地表示出财务会计信息。在财务会计运用过程的范围之内,由于测试方法的不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财务会计结论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所以,为了更好地展现统一的计量方式和标准模式是如何运用,就要更好地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这一重点内容。由此得出结论,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绝大程度上会展示出科学有效的会计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合理结合来得出我们所需的理论结果。(二)中立状态下的会计信息特点。在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专业化中,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保持中立态度。信息用户可以获得可靠的财务信息,而科学,准确和财务会计信息失去了应用的实际意义。但是,现实并不乐观。因此,我们利用这种传统手段在一个特殊时期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使财务会计信息迅速成为企业经济运行中可靠,可靠的反映载体。(三)突出显示财务会计信息内容的真实性。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应基于实际和常规目标和基本特征。还有一方面就是在真实性的前提下生成各种具体的财务会计相关数据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企业决策和投资的参考条件之一。这将在一些方面更好地保证这些财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将这些财务数据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三、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外部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会计的数据估计和相关的会计准则还没有得到准确的实施与应用。之所以这样,恰恰是因为企业管理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所有这些都需要会计估算。这也是囊括了计算坏账比例和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加上资产减值。在会计估计中,存在一个问题,即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与创新是不相容的。会计原则主要是权责比例的不正当运作,收入支出的争议和资本支出的归属。(2)收入,利润及费用的不当操作。在处理会计信息的过程中,收入基于国际会计准则,收费与收入的比例与企业现有的资本化条件不符。

四、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的内在和潜在原因

(一)企业治理机制中的问题。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公司治理由董事会和管理层直接控制。与此同时,公司治理结构也不够合理。相对集中,稳定,高层领导不可避免地直接干预财务会计部门。从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来看,因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通向关系,不能够将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横向沟通,使企业的会计信息隐藏或不可信。(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企业之内人员管理系统依旧存在不少漏洞。会计经理的道德素质难以迅速提高,导致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和不可靠。(三)内部监管中的问题。在企业自身的监督管理体制中,内部审计部门缺乏自觉性、专业性和可信性。信息使用者要依据财务管理部门的专业知识和行业判断,会在一定方向做出反应,健全内部审计和监督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会计信息失真和信息可靠性的风险将大大降低。五、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改进的要点首先是公司必须完善其财务会计监督制度。在理解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过程中,应从三个方面将财务会计监督作为加强财务会计信息监管的基本途径:(1)企业内部的监督。运营商运用民主科学管理理论知识实现财务会计监管,为企业管理和提升企业软实力铺平了道路。建立健全金融制度,会计监督法规和内部审计监督条款,实现对企业资金收支的透明化,通过对收支活动等财务活动的会计和监督,最大程度上来发掘出公司的潜在优势,进一步将公司的经济效益拉升到高一层次。(2)社会的监督。注册会计师在专业知识方面能够成为会计监督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解决国有资产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这就会形成了一种自我约束机制,也能够最大程度实现财务会计监督的存在意义。因此,合理使用监管可以更快地加快政企分离,也最大限度地反映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3)规范国家监督。国家审计应调整审计范围,加强政府机构的宏观审计,以更好地消除和避免财政资金的浪费。第二是讲明产权在产生财务会计信息过程中的主要意义是什么。规定企业的产权有助于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将所有者能够最大化资产回报和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经济合同计划,使企业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会计主体能够根据独立的会计准则选择,将会计激励相结合,实现最大化、约束、资源和收入再分配。此外,在产权主体确定的情况下,企业会计主体要更加健康地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改善原有会计制度的缺陷,有效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第三是健全财务会计法规体系。在提高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会计结构不足的影响和会计信息的影响,加快财务会计制度的完善和制度建设。政府应成为财务会计准则和修订的参与者和主体,使财务会计的各个方面都能接受会计准则,从而可以从各个方面获得合作的好处。保障公司能够发表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将扭曲的财务会计信息会提供给财务激励的方式进行彻底改变。第四是优化财务报告模式。财务报告的黄金含量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有很大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在不同层面进行合理的变更:(1)现金流量表是衡量一个企业的利润占比,资金变现能力,偿付能力和财务灵活性的相关标准,所以会受到信息用户的广泛关注。由此可见,是非常有意义增加现金流量信息的报告和评析,将公司的报告现金流量表每月整理,并增加净现金流量与利润和营业额的占比。它将会把公司现金流的状况用最直接的数字表示出来。(2)简化财务报表的项目。财务数据的分析内容,是非常有必要在科学分析的层次之上为财务会计信息用户提供真实有用的相关的数据资料,就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接纳和识别财务会计信息的用户。同时,财务报表数据分析应基于科学,全面的企业收益分析,成本和财务状况数据,以获取真实有用的信息。(3)增强财务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在财务会计报表的内容中,报表中的描述是最重要的。为此,编制信息者绝对要在财务报表中适当增加相关附注,让财务报告与国际会计惯例相适宜,而不仅仅表现在财务数据单一方面。还可以提供与测试相关的非财务信息,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透明度。第五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素之一,保证会计员素质,因为会计工作是一种政策影响力度较大的行业,高度遵守法律法规的工作内容,当会计师缺少较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也就不能确保自己拿出的财务会计信息是能高效有用的。同时,强化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处理违反法律、纪律的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合法取消违反法律、纪律的人员的合格证明。并使用激励措施来更好地激励财务会计师。

【参考文献】

[1]刘嵘.如何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8(7):138-139.

可靠性范文篇3

一、集团公司所辖农村电网的现状及开展县级供电企业可靠性管理工作的难点

1、由云电集团公司管理的县级供电企业的农村电网结构都比较薄弱,许多农网变电站之间缺乏联络线路,若遇恶性事故或站内设备检修,都将出现大面积停电。尤其是10千伏线路更为脆弱,有的一条线路连接数十个重要用户,一旦发生故障,将会引起大面积停电事故。

2、检修工艺陈旧,停电检修随意性强。许多县级供电企业电力检修队伍技术设备落后,检修输变电设施都必须在停电状态下才能进行,缺乏带电检修设备和技术。县级供电企业落后的检修方式必然严重影响着农村电网的供电可靠性水平。

3、各县级供电企业的电网基础都比较薄弱,由于农网改造资金有限,一些企业的部分低压供电线路还缺乏资金进一步进行改造,这也是导致农村电网的供电可靠率指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4、目前相当一部分县级供电企业主管领导对企业开展可靠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企业开展这项工作没有给予必要的支持,可靠性管理机构涣散,专责人员没有到位,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和手段,有的甚至连计算机都没有配备,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更谈不上达到应有的深度。

5、建立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三级管理网络是关系到集团公司农网可靠性管理工作能否真正运转的前提保证,目前许多供电局的农电机构也不健全,人员编制较少,大部分农电可靠性管理岗位都是原来的统计人员兼任,专业培训工作难以开展,无法指导县级供电企业开展好农网供电可靠性数据的统计及分析工作。

二、加强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管理工作的建议

1、领导重视、网络健全是开展可靠性管理的重要基础

根据《电力可靠性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集团公司从省公司到基层发供电单位,都成立了可靠性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从省公司到各发供电单位、车间、班组的四级可靠性管理网络,配备了可靠性管理专(兼)责人员和专用的计算机设备,并由分管生产的领导主管可靠性管理工作,各单位都普遍建立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或标准,严格要求,认真考核,使可靠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因此县级供电企业可靠性管理工作也必须借鉴这套比较成熟的管理经验,从提高领导的认识入手,全面加强农网可靠性管理网络的建设,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2、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可靠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可靠性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管理工作,无论是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还是相关的专业知识方面,都必须不断更新提高。一方面是可靠性理论知识的培训,任何工作如果没有理论作指导,很难向深度发展,我们应很好地发挥科研院所的力量。另一方面是规章制度和规程的学习,要很好地理解、掌握规程,才能提高可靠性数据填报的准确率。因此,县级供电企业在开展可靠性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强对可靠性管理专责人员的业务培训,每年至少一次集中培训、交流工作,使大家对可靠性管理的有关规定、规程、管理软件的应用等深入理解,学习交流中还着重于解决平时上报数据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理清有关规定中不太明确的内容,对评价规程和事件编码等进行学习、讨论、研究,使可靠性管理专责人员对评价规程、编码的熟悉程度得到有效提高。此外,对生产人员也进行供电设备可靠性管理的业务培训,确保运行人员能准确判断发电设备的可靠性状态,正确填写可靠性记录并在运行中努力提高发电设备的可靠性;提高检修人员的可靠性管理意识,认识各种可靠性状态对可靠性指标的影响,努力在检修工作中提高发供电设备的检修质量,确保可靠性指标目标值的完成。

3、加强管理与检查,提高可靠性数据的“三性”

为了确保可靠性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称“三性”),除了在各种形式的会议、培训、检查与考核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外,还应采取相互检查和突击性检查等方式对有关单位的可靠性管理工作和可靠性数据的“三性”进行检查,查看各种运行和检修材料,对可靠性数据和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和指导,同时,结合调度中心的有关记录,对有关可靠性数据进行复核,确保可靠性指标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在数据流程中应实行逐级采集、逐级上报、逐级审核、逐级把关制度,保证可靠性统计数据准确无误。

4、加强设备管理与考核,指标分解、实行目标管理,提高设备可靠性

借鉴集团公司管理经验,将可靠性指标分解下达,列为本单位的目标管理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中,同时各单位根据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将主要可靠性指标按月按部门再分解,根据指标完成情况,在单位经济责任制中进行考核,使可靠性指标的完成实绩与部门和个人的奖金挂钩,做到有奖有罚,各单位定期进行可靠性指标分析,针对影响可靠性指标的因素,提出改进建议。

5、依靠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设备可靠性水平

可靠性指标的提高,除了加强管理外,另一个重要措施是加大设备技术改造的力度,从根本上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水平。目前重点是抓好农网的建设与改造,解决电网落后面貌,改善电能质量,提高供电可靠性。

6、加大可靠性分析力度,及时反馈可靠性信息。

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关注可靠性指标完成的好坏,而应向深层次发展,每个电力企业可靠性领导小组,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向可靠性指标的在线监测过渡,分析上要力求做到点面结合,即要对本企业的可靠性现状分析,进行可靠性评估,也要跟踪一些难点、重点设备,实行全寿命跟踪管理,拓展可靠性管理的深度。

三、对农网供电可靠性考核指标计划的建议:

目前我省农网改造任务还相当重,农村电网存在着改与未改、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县城与偏僻村庄以及管理与运行水平上的差别,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建议对县级供电企业可靠性管理指标的核定采取两步走,即过渡与提高两个阶段:

1、过渡阶段

用1-2年的时间,在县级供电企业中建立健全可靠性管理网络,加强人员培训,强化可靠性管理工作,认真审核、上报可靠性数据,逐步摸清可靠性管理数据的底数。在这一阶段中,建议集团公司以支持、扶助为主,考核为辅,因此考核指标宜制定得低一些,参考省外网省局的指标,建议城市(市中心+市区+城镇)供电可靠率设定为98.0%(或者稍低一些),农村(农村)供电可靠率设定为96.5%(或者稍低一些),以便准确了解其可靠性管理真实情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目标打下基础。

可靠性范文篇4

一、供电可靠性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1、基础数据和编码式网络拓扑关系全为人工录入,难以保证数据完整、准确。

2、统计数据需人工描述和录入,难以保证数据实时准确。

3、系统以中压配变为用户单位进行统计,难以扩展至低压用户统计单位。

针对以上问题广州海珠供电局开发了中、低压供电可靠性管理系统,以实现供电可靠性统计到计费用户为目标,实现对中、低压客户供电可靠性数据的实时自动采集、统计、分析。二、供电可靠性管理向低压扩延的必要性

依靠科技进步对可靠性管理的要求,向低压扩延是非常必要的。

1.实施客户可靠性管理向低压网络扩延,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我国长期以来对低压客户供电可靠性一直缺乏准确、有效的统计手段,低压客户实际供电管理状况分析缺乏真实理论依据。作为以“户”为统计单位的可靠性管理若继续只统计到中压客户是不完整的,不能全面反映各类客户实际的供电可靠性水平,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供电可靠性统计到低压客户。

2.实施客户可靠性管理向低压网络扩延,是深化优质服务,树立企业形象的需要加强对所有客户的实际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的统计和分析,达到对客户的供电可靠性管理的在线分析、控制,是提高对客户服务水平,树立良好企业信誉的重要途径。

3.实施客户可靠性管理向低压网络扩延,是开拓电力市场、提高供电企业效益的需要可靠性管理指标数据有助于及时发现供电企业在系统规划、设计、基建、施工、设备选型、生产运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协助供电企业对所应用的机械、通讯、电子等行业领域的产品进行质量跟踪统计和评估,从而全方位的促进供电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对广大客户的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是供电企业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提高自身效益的有效途径。

三、中、低压供电可靠性管理系统的设计

根据《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规程》的要求,海珠供电局开发的中、低压供电可靠性管理系统,能够自动建立统计所需数据,实现准确、实时的自动统计和分析、预测功能。

1、中、低压供电可靠性管理系统研究开发情况介绍中、低压供电可靠性管理系统是建立在已有的GIS营配信息管理系统、配网生产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和自动抄表系统的基础上,与这三个系统建立数据接口,进行数据库交互共享数据。系统与GIS营配信息管理系统接口自动完成分站、分线、分台区、分电压等级的总客户数的准确统计;与配网生产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接口,自动调用调度运行日志和急修运行日志的事件记录,触发统计停电的客户数量和停电时长,并可在停电计划模块上写入计划数据进行可靠率计算和预测,有利于综合停电管理;与自动抄表系统接口,采集停电的低压用户的具体数据和停电时长。该可靠性管理系统能够自动计算中压、低压和综合性供电可靠率等主要可靠性指标和参考指标,同时实现分电压等级、分停电性质、分设备类型、分故障类型等,在线指标计算、分析,指导配电网络的规划和工程建设的投资方向。为今后广州供电局探索可靠性电价,为高可靠性要求的用电客户提供有偿服务等国际先进供电服务和经营策略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2、应用GIS营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准确的基础台帐数据作为中、低压可靠性管理系统的支撑数据系统,必须建立完整、准确的中、低压设备台帐及用电客户台帐,为可靠性管理系统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源。应用GPS差分定位,实测配电设备的地理坐标,在GIS营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设备模型,同时在系统上完善所管辖10千伏、380伏配电线路及设备的基础资料,健全设备的铭牌资料,健全供电区域及低压线路走向图,保证GIS数据平台上的配电线路和设备资料实时、准确。全面核查、健全营销MIS系统的客户台账资料,在GIS营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用电客户模型,建立配电网络与客户网络的连接关系,做到客户与电表对应、电表与供电线路对应、供电线路与配电变压器对应、变压器与电源对应,使供电的物理网络与客户的逻辑网络相联。

3、应用配网生产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在线建立的配网运行模型,提供实时、准确的运行状态数据配网生产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贯穿于整个配电生产管理,包括调度运行、急修管理、停电管理等生产模块,是产生停电事件的源头,停电时间、停电类型、事件性质等信息一应俱全,完整地展现了设备运行状态。与GIS营配信息管理系统结合,在线建立了配网实态模型,有利于提高供电可靠性各个指标计算的速度。

4、应用自动抄表系统,实现供电可靠性管理数据的采集为了减少投资,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应用自动抄表系统实现供电可靠性管理数据的采集,在对客户实现自动抄表的基础上,增加单相电子表记录停电时长的功能,实现应用电子表统计居民用户可靠性的功能,实现远程获取每户停电数据,达到供电可靠性统计到低压用户的目的。

四、中、低压供电可靠性管理系统的功能

海珠供电局在《中、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设计中强调了为企业管理服务的特点,使系统具备了在线分析和控制的功能。

1、供电系统运行设备统计功能

系统能够在线自动进行不同类型配电设备的分时段、分电压等级、分区域数量统计。对统计设备的类型划分为:断路器、电缆线路、架空线路、负荷开关、配电变压器、跌落式熔断器、低压开关、低压线路、低压电缆、低压户表等。对统计分区的划分,系统允许分变电站、分馈线、分台区进行统计。也允许用户在GIS平台中自定义统计区域和范围。通过这一功能,管理人员在系统界面上可清晰、直观地了解到供电网络的每一面、每一层、每一点的设备数量、容量及分布情况,对供电网络的基础台帐一目了然。系统还可在线分析线路的实际负载与装见容量的比例,画出分时图,具体分析单条线路供电结构的合理性,并可设定限值条件,以助整理、分析。

2、供电系统停电事件统计功能

系统能在线自动统计停电事件。统计同样可以分时段、分电压等级、分区域(包括分变电站、分馈线、分台区,自定义分区等)进行分类统计。系统的停电原因分类为:故障停电、预安排停电、限电等,其中,故障停电还可按故障的设备类型进行分类和统计。系统能以树状图的方式显示统计结果,能清晰、直观地分类罗列停电事件,扼要简明地表述事件内容,统计每个停电事件的停电时间及不同电压等级停电户数,可以详细说明并在GIS系统上显现停电影响的地理范围。既为可靠性指标的统计打下基础,也为运行管理人员准确提供实时数据,有利于发现及分析运行管理中的问题,提高运行维护的管理水平。

3、供电系统可靠性运行情况统计功能

系统可以直接调用GIS系统,展现停电区域及停电时间、停电次数、停电户数,以颜色标注。可以对停电时间进行分类累加统计,并应用柱状图、饼图等形象地表达各类型的停电时间、停电次数、停电容量、缺供电量,作横向、纵向的对比。该功能既可以帮助运行管理人员分析不同类型和品牌设备的可靠性和故障原因,也可分析各个区域(按站、馈线、台区)的供电可靠性水平。经过一定时间的统计数据积累,有助于管理人员发现日常维护管理中的深层缺陷,指导设备检修维护管理,使设备维护工作从传统的定检定维模式提高到“以可靠性维中心的维护机制(RCM)”的国际先进水平。系统保存的基础数据,还有助于分析供电区域的合理性,为配电网规划、改造提供了依据,指导配电网络的建设工程。对于工程原因停电的可靠性统计,还能让我们掌握和评估各类工程建设所需时间,能清晰地掌握施工单位的工程管理水平和施工力量,评价施工单位的质素,从而指导管理单位控制工程计划停电时间,有针对性地对质素差的施工单位加大验收管理力度,保证施工质量和停电时间,促进施工水平的提高。

4、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指标统计功能

在前三个功能模块的统计数据基础上,系统可以实现对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指标的全面统计,提供各种统计口径的系统可靠性指标。根据《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规程》,系统可以得出供电可靠率指标(RS-I,II,III),停电频率指标(SAIFI-I、II、III),损失电量指标(EENS,AENS)等全面的可靠性指标体系的准确统计数据。该系统不但可以中压用户为统计单位进行供电可靠性指标作统计,还增加了对低压用户的供电可靠性指标的计算及统计,并能以计量用户为单位进行中、低压用户综合供电可靠性指标的统计,并形成指标统计表。

5、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指标汇总功能

根据《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规程》,系统对中压用户供电可靠性指标作了汇总,同时增加了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指标汇总和中、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综合指标汇总功能。该功能将各项的主要指标、参考指标、设备指标以表单和树图方式分类列出,使管理人员查询、上报方便明了。

6、自定义区域用户供电可靠性统计功能

该可靠性系统能直接调用GIS环境,对用户在GIS平台上任意选定的区域进行可靠性统计,包括区域运行设备和装变容量统计、区域的供电可靠性运行情况统计等。系统还特别设计了区域供电方案分析功能。可以调用自动抄表系统数据,提供用户自定义区域的负荷特性(最大负荷、负荷曲线、年电量等)。可以通过拓扑分析,提供自定义区域的供电电源情况(供电馈线和变电站,各供电馈线的可供电容量等)。每个自定义区域的统计结果均可保存为案例。用户针对同类型的区域(如同类型的小区或办公大楼等)形成多个案例后,运行和规划人员通过对上述电网结构数据、负荷数据、运行和设备可靠性数据的综合分析和比较,可以分析和掌握不同用户的负荷特性,形成最优的设备选型和供电方案。从局部角度,可以指导新用户接入方案的选择。从全局看,可以指导中、远期变电站布点和负荷预测。

7、供电可靠性预测功能

系统此项功能针对计划停电,分析其对供电可靠性的影响,并预测其对用户供电可靠性指标的影响。对于每条计划停电记录,系统可以分析受影响的各种设备数量,可能的停电范围、停电户数、停电容量、停电次数等,预测选定的停电计划对供电可靠性指标的影响及每条记录所占的比例。对停电次数多的或者涉及保供电客户的停电计划给出报警提示。此功能可嵌入到安排计划停电的工作模块中,经确认后可完成计划停电的安排工作。这样有助于在线控制供电可靠性指标,做到预控在先,心中有数,有措施、有目标地完成供电可靠性指标。

8、供电可靠性报表功能

供电可靠性指标是一个贯穿生产全过程的综合性指标。为适应各种不同需求的统计,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统计手段。允许在基础数据中选择各种类型的数据组合,形成自定义的报表。可形成各种统计图形,可以导出到EXCEL文档保存,也可直接打印。根据中电联的《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规程》的规定,系统还可按规范形成各类型的报表,为提高供电可靠性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和管理支撑平台。

五、中、低压供电可靠性管理取得的效益

海珠供电局在低压供电可靠性管理系统实施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1、促进了优质服务水平的提高。实施低压客户可靠性统计,便于分析停电原因,找出在生产运行管理等环节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缩短对客户的停电时间。

2、促进了可靠性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低压可靠性指标统计试点,达到可靠性的自动统计分析,提高了统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实现了与国际上的接轨,并与高、中压客户可靠性统计指标结合,探索出了实现面向所有客户的全口径可靠性指标统计较为可行的方案,为进一步提高客户供电可靠性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可靠性范文篇5

1.1可靠性优化设计的基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机械优化设计获得了最广阔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了机械优化设计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优化设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工程设计领域,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学规划理念的不断成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具体来讲,所谓可靠性优化设计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产品的质量、成本和可靠度。可靠性优化设计从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对产品的可靠度进行分析,并对其性能进行约束与优化,在确保产品性能和质量的前提下,将产品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有机结合,从而使得产品的可靠度实现最大化。通过可靠性优化设计,在满足产品可靠性的同时,还使得能源以及资源获得充分的利用,避免了能源和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及浪费现象。采用可靠性优化设计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的特点,并使用节能材料,顺应当前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趋势。对机械产品进行优化设计的根本宗旨,即为了满足安全的需要或者为了实现特定的预期点,通过最优化的方式,对产品进行处理。在进行优化设计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给产品性能带来的影响,其中需要注意的两点即结构参数以及各种载荷的随机性。

1.2近年来可靠性优化设计发展

近年来,高新科技不断融入机械设计领域,许多现代化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应运而生,可靠性设计和优化设计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然而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可靠性设计和优化设计是设计的两个不同方面,而对于机械产品的设计来说,如果单纯地考虑其中的一方面是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的。这就需要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将两者相结合,从而发挥其潜在的巨大作用。可靠性设计不同于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是以产品的可靠性为设计宗旨的,因此设计的结果并非其工作性能或参数的最佳点。此外,优化设计有别于可靠性设计,优化设计并不考虑产品的可靠性,因此有可能导致事故,造成经济损失。另外,单纯的优化设计也无法保证产品在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达到预期的功能或目的。机械产品的结构通常都比较复杂,所涉及到的设计参数也非常多,而单纯的可靠性设计并不十分适用于多个设计参数的系统设计。因此,在进行可靠性优化设计时,要分清设计的重点以及明确设计的步骤,在保证机械产品可靠性的前提下,实现产品工作性能和设计参数的最优化。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既满足可靠性又符合最优化性能的机械产品,实现产品性能与成本的统一。

2机械设计不同时期的可靠行设计

2.1计划期的可靠性设计

计划期的工作依据是新型科研成果、市场需要程度与客户订货实际情况。设计工作人员要利用准确翔实的市场情报与技术指标,制定出可行性技术方案,对多种方案进行利弊比较,综合考虑到可靠性、适用性与经济性指标,完成合理的设计任务目标制定工作。在这一时期,可靠性工作实际上就是产品可靠性展望。此工作目的有两个,一是找出产品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给接下来的技术设计时期提出纠正指导。二是寻找到值得改进的方向,使产品再度开发成为可能。可靠性展望若想完成指标的分配确定,需要根据产品自身的功能及客户的实际要求,完成相对应的指标数据值建立,比如说寿命、可靠程度、失效率等等。再按照特定的方法原则,逐步分配可靠指标。

2.2方案期的可靠性设计

在这一时期,需要正确处理创新同借鉴的关系。第一要分析机械的功能,第二是由设计人员提出各种可行性方案,第三是把不同的方案进行技术分解,寻找到最佳的组合形式。在方案设计期,是对机械整体进行初始设计,在此阶段,机械设计工作人员一定要对准备解决的方案进行正确评价。可靠性评价及可靠性设计指的是同一体系内,根据工作原理图、拟定方案,进行抽象简化而得出来的设计体系。如果从可靠性指标来看,越复杂的机械系统,其可靠程度就会越低。若想保证系统可靠,就一定要增加并联系统,而这样做,当然会使产品成本上升。所以在这一阶段,可靠性方法的确定需要拟定系统初步的验算分析,继而确定系统整体事件,及整体同部分之间的关联。

2.3技术期的可靠性设计

机械设计的技术期发展目标是形成总装配图以及各个部件的装配图,用草图的设计来确定各个零件的基本尺寸与外形,还包括每一部件间的相连方式,部件外形与尺寸等等。最后,需要确定零件的总装配图、分部件装配图、工作流程图。这一时期首先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动力与运动设计,在此基础上完成零部件的设计,并对重点部位及零部件进行工作性能校验,接下来设计分部装配草图以及总装配草图。所有草图完成之后,需要进行精确性核验。正因为技术期是整个机械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时期,所以,这个时期的可靠性工作就相对比较多。对于单个零件设计来说,这个阶段已经确定了其荷载,同时根据刚度、强度、稳定性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出零部件的设计尺寸范围,这样才能够保证零件的质量。

2.4编制期的可靠性设计

上面的工作基本就是通过相关的数据和经验来进行机械设计,而这个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对机械产品采取一些方法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仔细分析,得出产品的性能。把机械设计的可靠性理论研究运用到实际的可靠性实践当中,能够更好地提高机械设计的可靠性,提高产品质量。但是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具体的实践操作进行指标确认,并把得出的数据编制到生产的技术文件当中,进而给可靠性生产提供支持。

2.5保养期的可靠性设计

保养期是机械设计的最后一个阶段,做好机械的维护和保养能够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但这一阶段总容易所被忽略,一些大型的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这个阶段的费用往往会很高且十分复杂,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机械设计可靠性在这个阶段的重点内容。例如,制定机械设计保养计划、维修计划以及确定机械产品的实际适应情况。机械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随着年限的增长会导致使用性逐渐下降,甚至会影响到正常工作。为了延长机械设备使用的年限,我们必须重视机械设计的保养期工作,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3机械设计可靠性的发展方向

3.1可靠性灵敏度设计

可靠性灵敏度设计建立在可靠性之上,有效映射不同设计参数对机械零件的实际影响程度,进而确定对机械零件灵敏度影响程度最大的随机变量,并重新分析和设计此参数。预估设计变量变差以及约束变差对产品效能指标的影响程度,调整对产品设计参数影响程度相对较大的设计参数,进而使产品失去对因素变差的灵敏性。这种设计以极限状态方程为基础,然后求解出设计参数相应的偏导数,获得灵敏度计算公式,从而明确每个设计参数的灵敏度,并以此为依据,不断修整设计,调整参数。

3.2可靠性优化设计

可靠性优化设计也是建立在可靠性之上,这种设计模式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产品投入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还能优化产品外观尺寸、加工成本以及安全性等参数,进而使产品预估效能更加接近实际效能。此种方法有效融合可靠性分析理论和规划方法,以可靠度为基础构建优化目标函数,调整机械零件的外形尺寸、成本等参数,实现最小化,然后以刚度、强度等设计要求充当约束条件,构建数学模式,参照数学模型合理选择具体的优化方法,最终求解最理想的设计变量。

3.3可靠性试验

现阶段,可靠性理论趋于成熟,然而可靠性试验尚不健全。可靠性试验是一种考察、分析和评判产品可靠性的手段,旨在通过可靠性试验及时发现产品设计、原材料以及加工工艺存在的缺陷,进而进一步完善产品,提升成功率,降低维修养护成本,判断其是否满足可靠性定量要求。然而一旦具体的设计方案出现变更,则应重新开展试验分析,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高性能软件,缩减试验次数,节省成本。

4结语

可靠性范文篇6

[关键词]GDP;统计方法;可靠性

一、背景

中国GDP持续多年保持着增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后,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GDP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更是呈现出一枝独秀的态势,这不免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经济学家的质疑———中国GDP总量和增长率的官方数据是否可信?中国GDP的统计方法是否科学可靠?

2008年世界各国GDP前10位排名如下(单位:万亿美元):

国家GDP实际增长率

[—]欧盟18.931.5%

[1]美国14.331.4%

[2]日本4.8440.7%

[3]中国4.2229.0%

[4]德国3.8181.7%

[5]法国2.9780.9%

[6]英国2.7871.1%

[7]意大利2.3990.0%

[8]俄罗斯1.7576.0%

[9]西班牙1.6831.3%

[10]巴西1.6655.2

(一)GDP的概念GDP(GrossDomesticProduct),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该指标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二)中国GDP核算体系简介

国际间存在两种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种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又称东方体系,简称MPS,主要是原苏联和东欧等计划经济国家采用的核算体系,指标主要有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净产值、积累和消费等;另一种是国民帐户体系,又称西方体系,简称SNA,主要是市场经济国家采用的核算体系,指标主要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值、最终消费(也称总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也称总投资)和净出口等。

结合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2-1984年即计划经济时期,采用MPS体系;第二阶段为1985-1992年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是MPS与SNA两种核算体系并存;第三阶段为1993年至今即市场经济时期,取消MPS,采用SNA。

作为SNA体系中的重要指标GDP,其核算方法共有三种:*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GDP=各行业增加值总和*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支出法: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来核算。理论上,这三种方法计算出来的GDP应该是相等的,但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往往得不到相同的结果,正因为实际操作中会产生很多误差,所以一次核算的结果往往是不太可靠的,我国GDP官方数据一般是要经过初步核算数、初步核实数、最终核实数和历史数据调整数四步才能最终确定。

对于核算数据质量,我们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自我否定。我们认为通过长期以来的不断规范,总体上是真实可信的,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譬如受资料来源的制约和历史数据可比性的影响,中国GDP核算范围仍然存在不完整的方面,部分核算方法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而且中国经济同时具有转轨经济和发展中经济的特征,这些问题形成了未观测经济的可能空间,造成了GDP数据的失真,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及国际通行做法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那么差距究竟在哪里呢?我们来进一步分析一下。

二、差异分析

(一)理论差异1、核算原则(1)生产法分类不同———产业和部门分类,进而导致以下概念的定义不同:1)总产出2)中间投入3)增加值举例说明:我国的工业分类比SNA的分类要粗,不管一个工业企业(企业集团除外)从事多少种类型工业生产活动,都作为一个基层统计单位,而不再细化为更加同质的不同类型统计单位,而SNA是把从事相同类型的生产活动的部门作为一个基层统计单位。在对基层单位界定不同的情况下,对总产出、中间投入和增加值的定义也会产生差别,因为这三者的总量都是由基层单位的数量汇总得来的,即我国都是将企业最为基层单位来统计,而SNA是以比企业更小的单位来统计,这就意味着我国工业产值在总量上很容易被低估。而且,我国计算增加值所使用的价格与SNA也不同。

SNA:按基本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按基本价格估价的总产出-按购买者价格估价的中间投入。

我国目前状况: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按生产者价格估价的产出-按购买者价格估价的中间投入。

按基本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消除了不同产业部门总产出支付产品税和获得的产品补贴的差异对增加值所产生的扭曲,这就意味着用基本价格计算能够得到更真实的数据,而我国用生产者价格计算增加值时,有可能存在高估。

(2)收入法

SNA的GDP核算中的雇员报酬不是所有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其中不包括自营职业者的劳动报酬,而我国GDP核算中的劳动者报酬则包括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GDP核算中劳动者报酬的口径大于1993年SNA的。

(3)支出法

A.最终消费包括的内容不同SNA用的实际最终消费=住户最终消费支出+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的最终消费支出+政府关于个人消费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我国缺少的是政府关于个人消费货物和服务最终消费支出的资料,所以没引入这一概念,这意味着用支出法核算时,我国GDP总量又会存在低估问题。

B.计算固定资产的价格不同

SNA的GDP核算中,固定资本消耗是按照使用固定资产时的当期市场价格,即所谓重置价格计算的。我国GDP核算中的固定资产折旧仍是按照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价格计算的。如果当期价格与历史价格差异很大,我国的GDP就有可能被低估或高估。

C.计算机软件

SNA建议企业从市场上购买的和内部开发的计算机软件都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我国企业单独购买以及自己设计的软件没有包括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这意味着用支出法核算时,我国GDP总量又可能存在低估问题。

D.建筑工程

SNA建议将生产者自己最终使用和根据销售合同进行的建筑工程逐步计入固定资本成总额,其他的建筑工程在其所有权转移给最终用户前属于生产者存货增加的构成部分。我国是所有建筑工程都计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由我国现行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决定。

E.贵重物品———贵金属、宝石、古董和其他艺术品SAN将其作为支出法GDP中资本形成总额的一个独立构成部分我国GDP核算尚未设置该项目,但一部分是作为企业的存货增加反映在资本形成总额中,另一部分是作为居民消费处理。

F.娱乐、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

SAN建议把娱乐、文学和艺术品原件的获得作为资本形成处理。我国没有作为资本形成处理,或计入存货增加或作为中间投入处理。

可见,前三项差异对导致我国GDP总量数据存在低估,但后三项只是处理方式不同,并不会对数据总量造成实质影响。

虽然我国GDP核算体系与SNA体系之间还存在上述若干方面的差异,但我们不必把这些问题看得太严重,也不要因此而认为我国的GDP数据与其他国家的GDP数据之间缺乏可比性。因为,即使那些长期采用SNA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GDP核算与1993年SNA的GDP核算也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差异,人们并没有把这些国家的相应问题看得有多么严重,也并没有否认这些国家的GDP数据的国际可比性。

(二)核算方法———不变价核算

(1)不变价核算简介GDP是指生产总值,除了统计出数量,还需要给各个量赋予合适的价格,才能准确地衡量出生产总值,也就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变动包括生产变动和价格变动两方面因素。

现行价格是产品在生产和交换的时候,在市场上实际发生的交换价格,不变价格是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作为计算产品价值量的固定不变尺度而选定的某一时期或时点的价格,

是把按当期价格计算的GDP及其构成项目折算成按某个固定时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不变价GDP核算的目的是为了剔除按现期市场价格衡量的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以反映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实际变动。

不变价统计的核算方法。

>价格指数缩减法:通过价格指数剔除掉价格变动因素,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受总产出价格和中间投入价格的双重影响(在价格指数缩减法旁标注总产出价格和中间投入价格),因此,价格缩减法分为双缩法和单缩法。

>双缩法:分别用以上两方面的价格指数缩减现价总产出和中间投入,得出不变价的,不变价GDP=不变价总产出-不变价中间投入。

>单缩法:假定中间投入的价格变化与总产出的价格变化基本上保持相同的幅度,都是通过价格指数将计算期的现价GDP换算成按基期价格计算的GDP。

>物量指数外推法我国几乎没用到,在此就不作介绍了。

(2)中国不变价GDP核算存在的问题

A.使用单缩法较多单缩法的假设前提是:在生产过程中总产出价格变动与中间投入的价格变动趋势及幅度都是相同的。在现实社会中,这一假定显然非常牵强。一旦总产出价格与中间投入价格变动趋势与幅度不同,我国的GDP核算就会出现偏差,通常是会高估GDP的增长。

B.生产法不变价GDP核算存在潜在的混合基期问题生产法不变价GDP核算存在潜在的混合基期问题———各个部门使用的核算方法不同,有的外推、有的缩减、有的混合,我们知道选择的基期不同,算出的增长率也会不同。

C.支出法不变价GDP计算存在一些困难———多使用替代指标支出法不变价GDP计算存在一些困难———价格指数编制不完善,只多处只能使用替代指标,例如:大部分服务行业没有对应的消费价格指数,所以采用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对应的服务项目来作为价格指数,这必然导致在统计服务业的产值时出现偏差。

D.指数编制存在问题

指数编制问题与第三个问题是相互连接的,正因为我国目前还没有编制服务业生产者的价格指数等,所以导致不得不适用替代指数来核算。

E.不变价GDP数据序列存在一定程度上不可比性。

因为我国的不变价GDP核算方法一直在改变,核算数据会产生较大的波动,从而造成历史数据的不可比,例如:2004年前,生产法工业不变价增加值的计算方法为单物量外推法,使用的物量指数是拉氏定基产出指数,而新方法中使用的价格指数类似于拉氏定基价格指数,因此间接得到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会被高估,另外,单缩法的使用在目前中间投入价格指数远远高于产出价格指数的情况下,会加大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被高估的程度。

在E问题中我们提到了一个重要概念———指数。对于不变价核算中使用的指数许多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给出了一些很好的指数公式。这些指数虽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状况,但是选择不同的指数公式往往会得到不同的计算结果,有时甚至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不变价核算好坏的关键在于指数编制的好坏,而指数的好坏取决于产品项目分类、数据质量好坏、指数质量调整等许多方面,要想提高不变价核算必须提高指数的质量。

但中国指数编制与国际通行做法还存在不少差异,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的环比价格指数与定基价格指数所使用的公式与国际不同。中国环比价格指数是同比指数,所以通过其连乘得到的中国定基价格指数无法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时间序列数据。

2)工业品和农业品的价格指数编制方法也有所不同。

3)中国的价格指数分类较粗、国际非常细。

到目前为止,我们介绍的都是中国GDP核算在理论层面与国际通行做法的一些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已经找到部分导致我国GDP官方数据令人质疑的原因,在这样一个理论框架下,我国在实践GDP核算时会不会也有问题呢,让我们继续探究一下。

三、实践差异———统计体系

(一)统计调查方法———我国使用的是全面统计报表全面统计报表具有行政性,需要企业自下而上必须按时报送,这就意味着它存在以下缺陷:成本较高;企业会有意歪曲数据;没有制度保证企业配合统计,尤其是私企、个体户等;即便企业填了,小企业、个体户也常因记录不全无法提供准确信息,且这些类型企业占国民既经济的比重呈上升。这些缺陷都会导致数据质量有问题。

(二)统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统计不足i、服务业统计不足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新增长点。尽管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增长迅速,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我国的服务业统计更是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亟须探索服务业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借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

我国的产业统计长期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统计,相对滞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突出地显示了这一方面的问题(见表1)

1)统计范围存在缺口服务业包括除了农业(这里指的是大农业,即农、林、牧、渔等各业)、采掘业(采矿业)、制造业、电气水业和建筑业五大产业门类之外的所有门类。但从统计和核算的角度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根据服务业涵盖范围,除有关业务管理部门负责开展的服务业统计外,为了弥补服务业统计范围缺口,国家统计局对服务业重点行业的法人企业和个体户开展了抽样调查。从该表格和国际产业分类对比,仍有相当一部分服务业活动没有纳人统计调查范围,如知识产权服务、雇佣关系居民生活提供的各种免费或廉价服务(如幼儿园)以及研发等等。

2)服务性企业没有建立经常性的统计调查制度由于周期性普查要间隔5年或10年才进行一次,所以尽管能够获得比较全面详细的统计资料,但由于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通常不能满足反映经常性变化的需要。因此,抽样调查方法更适用服业统计。但这种调查方法在我国目前的服务业统计中还没有得到充分使用。因此需要企业建立经常性的统计调查制度。特别是私营和个体经营单位从事的物业管理、计算机服务、律师服务、商务服务、信息咨询、会计师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

3)重实物量统计、轻价值量统计,无法满足GDP统计的需要从部门统计制度看,只有少数部门统计内容比较全面,既有实物量指标,又有比较详细的价值量指标,有的部门统计甚至设置了增加值指标。绝大部分部门统计内容比较简单,只有一些实物量指标,基本上没有价值量指标,难以满足GDP核算的需要。

4)服务业价格统计有待完善

目前,价格统计主要由国家统计局负责。从我国价格统计现状看,服务业价格统计缺口较大,除已建立了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交通运输业价格指数(试行)、房地产价格指数外,其他服务业价格指数仍是价格统计的空白。

5)统计资料时效性差

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下,有关管理部门之间独立地开展统计工作,在统计范围、指标设置、数据衔接、资料报送等方面协调性和实效性均较差,难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和社会公众的需要。现行部门统计主要为了满足部门管理的需要,统计资料时效性较差,难以满足GDP核算的需要。

6)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方法欠缺

我国年度服务业增加值一直采用收人法计算,至今也没有建立起生产法核算制度。由于核算方法的缺陷,按收人法计算的服务业增加值数据无法从服务生产角度进行验证。

ii、三大产业统计存在问题

1)工业分类较粗、统计体系不健全一般而言,工业产品实物量统计数据是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统计的基础,又并非各级政府所关心的政绩指标,因而其可信度应当高于总产值或增加值指标。

在工业统计方面,乡镇企业、村及村以下企业统计体系不健全。一般企业根本没有不变价格目录,只能以现价代替不变价计算工业产值,又没有统计台帐。这必然给工业增长速度的冒估和虚增创造了条件。当地方领导人需要虚报统计数据时,很容易靠扩大这些企业的产值来实现。

分类方面比较粗,还未达到国际标准,比如由于小型和个体工业企业统计缺少细分类资料,全部工业增加值尽管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40%以上,但却没像国际标准那样划分为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细行业;在计算方法上仍保留着部分传统方法;在数据上还不够及时完整,透明度不够。

2)规模以下工业不在统计范围之内低于500万销售收入的企业都叫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也包括国有或非国有的一切工业企业,比如小型个体工业企业。规模以下工业不在国家统计局的直接统计调查范围之内,相关数据来自有关管理部门,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发现其中的农村工业统计数据存在明显的高估现象。为了提高这部分数据的质量,国家统计局从1999年开始对规模以下工业进行抽样调查,但是仍然没有常规性统计资料的来源。

3)农业数据质量不高,没有常规性统计资料来源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农业涉及面广,底层干部素质不高,农民意识薄弱,导致数据质量不高。

4)工农业不变价增加值的计算方法问题: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损害了数据的历史可比性根据国家统计局部署,从2004年起我国的工农业增加值核算方法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工农业发展。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采用不变价格计算工业发展速度。在这种现行工业生产发展速度计算方法的客观基础已经丧失的情况下,再以定期统一编制的工业品不变价格目录为计算依据来计算工业发展速度,已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工业生产活动成果的综合变动情况。而采用价格指数法则可以消除上述的弊端,准确计算出可比价的工业总产值,并以此计算出工业发展速度。但价格指数缩减法本身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损害了数据的历史可比性。

Iii、某些固定资产投资没有建立起统计制度如果考虑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也包括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不包括的投资活动,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更大。下面三个方面的支出计入固定资本但不在投资的统计范围只能:第一,城镇和农村非农户50万元以下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第二,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等无形生产资产方面的支出。第三,房地产开发商的房屋销售收入和房屋建造投资成本之间的差额。

iv、消费统计不足

居民消费统计是将住户调查资料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资料这俩分类不同的数据结合起来计算。中国的政府消费统计主要利用财政决算资料计算,但财政决算资料与国际标准分类不一致。还没有建立资质等级以下建筑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经常性调查制度。

(2)统计数据的时效性

我国GDP统计目前存在着滞后性,导致统计不及时,数据不准确。

(3)统计的独立性

(4)地区与国家统计数据的不衔接问题今年上半年,地方GDP之和高出全国核算数据约1.4万亿元。各地数据显示,只有5个省份低于7.1%的全国速度,1个持平,1个未最后核定,24个省份高于全国速度,其中15个省份的增速超过10%。各地数据加总后,高出全国数据达9.9%。地方GDP增长数字高于全国的现象,过去一直存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黄振奇指出,2003年国家统计局最终核实的全国GDP增长数字是9.3%,但当时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GDP增长率低于9.3%的只有两个,高于9.3%的有29个。

这29个中,高于10%的有27个。这说明,地方的GDP统计中有些水分。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方法、统计程序的改革是必要的。

存在这种现象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A.GDP统计独立性,政府隐性的政绩评估体系以GDP为主要指标在人事、预算和程序等方面,中国统计局系统缺乏相对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独立性,而且国民经济统计采取国家和省两级核算体制,这使得统计局系统无法有效地保证GDP统计的独立性。

一个重要的体制原因,地方政府的隐性的政绩评估体系实质上以GDP为主要指标,某些地区领导片面追求政绩,人为干预统计数据,这就使得各级地方政府有动力来虚报本地区GDP数据,造成地区GDP汇总数据和增长率高估;中央政府也将GDP以量化形式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这使得中央政府可能会默许GDP数据高估。GDP统计独立性不足,使得这种动力有足够的空间成为现实。

地方上统计地方的,国家则是自己国家独立统计。地方GDP加总数与全国核算数有些出入本是正常的,但地方数据长期单向偏高较多的状况就不能说是正常的了。国家统计局的许多数据自己收集、统计,比较准确。而在考核压力下,一些地方官员还是有GDP攀比现象,一些地方经济指标定得也脱离了实际。

在究竟是国家为了压低经济偏快而少报GDP,还是地方上为政绩而“注水”的问题上,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祁京梅表示:统计的途径、渠道不一样,国家统计局掌握着纵向各部门的统计数据,而地方上只能按横向的本地区范围统计,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相对准确一些。

B.跨地区经营企业经济活动的重复统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跨地区企业越来越多,尽管统计制度不允许重复统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子公司所在地区统计了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公司总部所在地区一般并不愿意剔除这些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C.在计算工业增加值上两者的处理方法不一致

1)价格因素:在我国目前的工业增加值的核算中,工业产品不变价同意以1990年价格作为基期,但十多年来,很多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而地方统计部门依然按照1990年较高的价格计算工业总产值,这样增加值必然高估。而国家统计局考虑到这些情况,在核算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2)增加值率的选取:各地在核算过程中,增加值率的选取不够规范,有一定的随意性,这就为调整工业增加值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3)规模一下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的选取:国家统计局在核算该数据时,主要采用企业调查总队经过对规模以下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得到的增长速度,而地区做法各异。

4)国家统计局会对地区汇总数据挤“水分”:近年来,国际统计局在计算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时,并不是对各地区计算的简单汇总,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挤水分。

D.专业和部门统计数据的不衔接问题

1)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与使用方面的统计数据不衔接例如,固定资产投资额统计数一般偏高,而作为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原材料的钢材和水泥生产统计数据一般偏低。

2)消费方面的统计数据不衔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统计数据一般偏高,而住户调查中商品性消费一般偏低。

3)收入分配与储蓄存款数据不衔接,与居民储蓄存款数据相比,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收入数据偏低。

可靠性范文篇7

关键词: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

1问题的提出及讨论的基点

相关性与可靠性是构成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两大主要质量特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以下简称FASB)指出,为了对决策有用,相关性与可靠性缺一不可,两者都是重要的。如果不具有相关性,则人们寻求会计信息而为之花费的成本等于白费;反之,没有可靠性,相关性就无从谈起。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往往无法兼顾,我们时常面临着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谁更重要的判断。要判别相关性与可靠性究竟谁更重要,必须从它们统一时的先后问题和对立时的取舍问题进行探讨。

2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内涵及外延

(1)相关性。美国FASB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相关性所下的定义为:“信息导致差别的能力”。国际会计准则(IASC)中列示相关性的判断标准为:“当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根据IASC和FASB的定义,相关性包括以下几点涵义:①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联,并具有影响使用者经济决策的能力。②信息对决策所起的作用,是指将相关的信息输入预测过程,从而增强决策者预测的能力,证实或纠正过去的评价。③信息对决策有用,必须要在信息失去其决策作用前及时地提供给决策者,否则相关的信息也变得不相关。现阶段,我国仅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4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相比之下,可以说会计信息相关性这一质量特征在我国是残缺不全的,至少可以说是不够完善的。

(2)可靠性。美国FASB认为可靠性是指,信息应稳妥地避免错误和偏见,如实反映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现状。国际会计准则(IASC)中对可靠性的判别标准为:“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且能够如实反映其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根据IASC和FASB的定义,可靠性包括以下几点涵义:①信息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事项。②信息必须没有偏向。没有偏向亦即信息必须具有中立性。③信息必须没有重要错误。比较而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0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里可靠性的概念过于单薄,似乎只以如实反映或真实性作为可靠性的唯一内涵。

3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内在矛盾及解决办法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既有相辅相成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共同点体现在:首先,它们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这两种质量,信息的相关性强,但不真实可靠,则会使投资者产生错误判断,甚至误导决策;反之,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强,但相关性差,这样的信息再完整,再可靠,也无多大用处。其次,相关性与可靠性都是从信息使用者角度提出的。相关性回答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而可靠性使信息使用者能对会计信息充分信任而放心使用。再次,相关性与可靠性都要受成本效益原则、重要性原则的制约。相关性与可靠性常常又是矛盾的,体现在:(1)历史与未来的矛盾。可靠性是面向历史的,它要求如实反映过去发生的经济事项;相关性更多的是面向未来,带有较多的估计和判断,强调预测价值、反馈价值,注重及时性。历史与未来、主观与客观这些对立的因素也就决定了可靠性与相关性无法完全兼容,决定了在某些情况下对两者的重要程度必须做出选择。(2)及时与精确的矛盾。作为相关性的附属特征,及时性在保证财务信息有用性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要提高及时性,财会人员必须减少耗时的认证、核算工作,代之以大量的主观估计、判断,迅速产生一些近似的财务指标来满足需要,这一作法从本质上说又损害了可靠性。如资产计价中采用历史成本还是现行成本就充分体现了可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是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一要可靠二要相关早已成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识,我们必须对这两者都予以高度的重视。提高信息相关性的举措,绝不能以降低或失去可靠性为代价,而任何强化可靠性的做法,也绝不能离开相关性的导向。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相关性和可靠性不可能完全协调。对相关性和可靠性问题的实际处理,其难度明显地大于理论探讨。因此,要根据情况有所取舍。笔者赞同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在其发表的财务报告原则——若干问题解答中的观点,如果出现矛盾,应当选取“那些具有可靠性中最为相关的项目”(ASB,1999)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最相关的信息,也是近年来源源不断的公司财务欺诈案件给予我们的教训。相关性固然重要,但离开可靠性这个前提,会计信息如何能据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在可靠性得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下再尽量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直至最终实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应当是一种理想而现实的选择。

4从我国会计现状看相关性与可靠性

会计信息失真,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已成为上市公司、投资者、中介机构、证券管理部门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李爽,2002)以1996年琼民源事件为起点,从红光事件、郑百文事件到银广厦造假案再到东方电子公然造假案,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丑闻接连被暴光。实际上,不要说这些中国会计造假的典型案例,就一般层面上,中国会计信息失真也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发生了这么多的会计信息舞弊事件,使人们不得不再次思考会计信息出了什么问题。如果会计信息的质量以相关性和可靠性来表达,那么,是相关性的问题还是可靠性的问题?相信不言自明。所以,从我国目前的会计现状来看,可靠性问题更加突出,更迫切需要解决。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认为“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会计信息要有助于降低投资者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促进社会资源趋利性流动,必须具备可靠性。总之,相关性与可靠性均为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比较而言,可靠性是基础、是前提,是会计信息的第一质量特征。

5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措施

第一,完善财会法规体系,加大对管理当局财务造假的惩治力度。财务欺诈的一个可能原因是管理当局从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中获得的预期短期收益将超过其预期成本。具体到我国,曾涉嫌财务欺诈的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在中饱私囊之后并无人因此入狱,也鲜有人因此而受到刑事处罚。加大惩罚力度,可增加管理当局财务作假的机会成本。

第二,尽量减少会计政策的可选择空间,防止会计信息的技术性失真。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为了转换不确定性,会计上需要一系列基本假设,也需要限定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对象。限定会计处理对象,是为了防止无限制地拓宽财务会计的边界,导致会计信息披露日益庞杂,在提高相关性的同时导致会计信息可靠性受到削弱。会计信息系统的一系列程序、方法的存在,制约着单一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却未必能够必然衍生出最终整体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为其间会计人员的估计、判断等人为因素和不确定性大量存在。因此,事前通过公共契约如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等形式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出基本要求、降低使用者决策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第三,提高会计人员的诚信道德水平,增强其专业胜任能力。这其中,提高会计人员的诚信道德水平尤为重要,当前会计信息被人们广泛地用于经济决策和日常经营管理,完全是由于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予以充分的信任和肯定。会计信息成了现代企业的生命,而会计诚信是会计的生命,朱镕基总理的“不做假账”道出了会计真谛。

参考文献

可靠性范文篇8

一、公允价值及其确定方法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在不受任何非正常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假定企业在报告日出售某项资产或解除某项负债所估计的成交价格(estimatedexitprice)。公允价

值被定义为估计成交价格是因为只有在真正成交时才会有交易价格。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交易很频繁,其公允价值就会比较容易估计并且也会比较准确,但这仍然是估计值,其后发生的交易仍有可能改变其价格。有时候,交易价格并不能很好的代表公允价值,例如当交易一方或双方正处于财务困境时达成的价格,或是关联交易的价格。

有些资产或负债没有交易价格可供参考,此时确定公允价值的最好的方式可能就是采用定价模型或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的方法。未来现金流量指的是如果将来在与现在的市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置该项资产或负债所产生的现金流量。计算现金流量时应考虑风险。市场缺陷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这些信息可以获得,应据以对现值进行调整。

二、公允价值的相关性

根据Fama的结论,在有效的市场中,交易价格可以充分地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所有最新的信息都会被价格迅速地无偏地反映出来。用数字模型来表示是这样的:

其中:

表示证券j在第t+1期的非正常报酬;

表示证券j在第t十1期的实现的报酬;

表示根据预期的证券j在第t十l期的报酬;

表示被证券价格充分反映第t期的信息。

因此,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特定的时点和特定的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而公允价值的变化,也反映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所认可的变化。在完善的市场中,市场定价反映的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期望值,是一个统计上具有无偏性的指标,这个价值指标中包含了所有影响该资产或负债价值的信息。而历史成本反映的是在资产获得时或者负债形成时市场对其价值的评价。而市场对其定价所发生的变化只有在资产转让清算或负债偿还时才被反映出来,即被确认为利得或损失。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是格格不入的,更何况,转让清算或偿还并不是导致损失或利得发生的事项。

在预测功能方面,公允价值也有历史成本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根据现金流量模型,公允价值代表的是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即:

其中:

表示证券j在t时刻的价格或公允价值;

CFn表示证券j在n时刻产生的现金流量;

i表示折现利率。

因此,投资者只要知道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并估算出市场利率,就可以计算出资产或负债在将来某个时点的期望值。由于公允价值是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所以其决策价值要明显优于历史成本。首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购买(或形成)时间和历史成本都不会影响后续计量,只有报告日的市场条件、债务人的信誉等因素才会影响到公允价值。其次,公允价值也不会受资产或负债持有人及其持有目的等因素的影响,这样可避免资产或负债计量中的一些武断的标准并减少管理当局操纵会计数字的空间。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却会使相同的金融资产变得不同,使不同的金融资产变得相同,甚至会误导决策。由于公允价值是市场的无偏定价,所以同一会计主体各个会计期间以及不同会计主体之间,计量技术都是一致的,使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大大增强。

三、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在公允价值信息的质量特征方面,最大的挑战来自可靠性而不是相关性。但对可靠性的评价会间接影响对相关性的评价,不可靠的信息其相关性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可靠性往往是很抽象的,所以会计中还引入了客观性这个原则。客观性意味着不会因为编制财务报告的个人主观判断而发生偏差,如果多个人重复这项会计处理,其结果应该是一致的。计算结果的分散程度可以作为衡量客观性的指标。井尻雄主和Jaedicke以此定义了客观性V:

其中:n表示计量结果样本的容量;Xi表示第i个计量结果。

如上图所未的情况,计量A的客观性优于计量B。

如果真实值是x*,则可靠性R可表示为:

或可以通过下式等价表示:

也就是说,可靠性等于客观性加上期望值的偏差项。如下图所示,客观性高的计量结果偏差也会比较大,因此,会计人员往往需要在二者之间权衡。

这样,就在理论上确定可靠性的评判标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论述了可靠性及其和相关性的关系:“信息要有用,还必须可靠。当其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信息可能会具有相关性,而在性质或反映上却不可靠,致使确认这种信息有可能使人发生误解。”随着金融学、财务学、数量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不仅有了足够可靠的计量模型,而且这些模型的应用也日益普及。例如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摩根银行把VAR计算的软件放在了网站上,可以免费下载,摩根银行还会提供数据库和其他方面的技术支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的可靠性也都获得了大量经验证据的支持,应用也日益广泛。

坚持历史成本原则获得的只是客观性而不是真正的可靠性,会计准则需要权衡客观性和偏差的大小,但对于金融工具而言,较小的偏差应该优于客观性。有人认为公允价值是估计的结果,肯定不准确,并以此为借口来排斥公允价值,其实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估计是会计中固有的技术,如估计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残值、估计产品的完工程度等。关键问题仍在于估计的结果是否足够可靠,而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也已经被大量经验证据证实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第86段提到:成本或价值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估计,合理的估计是报表编制工作的一部分。这并不会贬低其可靠性。

另一种对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怀疑来自公允价值的波动性。有人认为金融工具的价格会忽高忽低,例如12月30日的价格为60万元,12月31日的价格突然飙升到100万元,而1月1日又回落到60万元,如果在年报中报告此项金融工具的价格为100万元,便不可靠。这种论断也是没有理论根据的。因为价格是市场参与者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所作的理性预期,由于不断会获得新的信息,预期会不断变化,所以波动性是金融工具价格的基本属性,会计人员既没有资格怀疑价格的合理性,也没有资格在财务报告中使其平滑化(smoothing)。当然,披露这种波动性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经验证据的支持

将公允价值引入会计计量早已成为会计界关注的问题,许多会计学者都结合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对此进行过实证研究,为公允价值的推广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支持。

Ahmed等人选取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美国股票交易所(AMEX)和NASDAQ上市的152家银行控股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市场反应。研究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净资产中其他项目的利率敏感性之后,未实现损益的变化对银行的股票报酬的影响为正并且显着。他们还发现在正常情况下,已实现损益对商业银行股票回报的影响也为正并且显着;但在资本充足率比较低或资产报酬率比较低时,已实现损益对商业银行股票回报的影响显着性比较低。该研究表明投资者更关心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公允价值的信息。

Barth等人在美国银行统计年鉴中选取了1971年到1990年的数据,大约每年都有100个数据,对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公允价值的解释能力明显比历史成本强;并且通过计量误差模型的测试,他们发现公允价值的计量误差比历史成本小。研究发现,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对商业银行的投资者是相关的和可靠的。但当进一步对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的损失和利得进行检验时,结果却很难解释。

可靠性范文篇9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

为了保证机械制造工艺过程更加可靠,部分专家学者主张落实质量检验工作,虽然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却无法保证工业产品的可靠性,需要关注机械制造工艺本身对产品可靠性的影响[1]。若是产品生产出来,其品质就已确定,需要重视工艺的科学化管理,以此提升产品可靠性。机械制造阶段所运用到的技术等,可以通过校验的方式方法对产品品质稳定性进行把关。

1机械制造工艺对可靠性产生的影响

(1)参数和可靠性指标关系。现阶段机械理论对产品可靠性和工艺参数存在的关系加以论证,但是尚未清楚的阐述提升可靠性的相关问题。子产品可靠性和质量指标间存在的关系非常复杂,耗损会发生于产品制造阶段,产品生产本身就是一个工艺技术错综复杂的过程,加之机械技术本身的复杂程度,使得产品可靠性得不到保障。针对于产品可靠性来说,工艺方式及设计工作的重要性相当,如果工艺过程中未能清楚的理解可靠性指标,将会影响到后续的工作开展。(2)参数对耐磨性的影响。产品本身的材料属性就是工业产品耐磨性受到影响的关键,其化学成分、物理成分等,都是影响到产品耐磨性的重要因素[2]。需要重视生产材料的冶金过程,明确影响到耐磨性的几何参数和物理化学参数等,因为不同参数的关系随机,所以材料中各个成分的分布情况及零件加工状态等是需要考虑的方面。

2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可靠性概述

因为工艺过程较为复杂,在整个过程中会涉及到多种设备的运用,加之运输车辆的调配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可靠性备受关注。因为工艺过程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泛,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工艺过程可靠性的提升面临着难度。近些年,部分学者对工艺过程可靠性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其认为此观点就是让工艺过程完全的迎合技术要求。工艺过程可靠性本身就是动态化的过程,其中包含着加工精度和工艺稳定性等多个方面。(1)系统特性。想要实现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可靠性,应该重视其整个过程,作为系统性的工作,在机械产品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明确基本的工艺技术,同时结合使用过程等不同的方面加以阐述,分析其存在的联系和产生的影响,依照工程理论做出判断。系统主要是经过不同的部分组合而成,因此成为了具备着特定功能的整体,机械制造过程的特点应该缜密分析,保证让工艺可靠性全面覆盖,从而更好的实现优化组合,促使产品可靠性能够稳步的提升。(2)综合特性。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可靠性的体现属于综合特性的一个方面,在机械产品的制造中,产品设计可靠性逐步的延伸,能够为其可靠性奠定重要保障[3]。机械产品工艺可靠性和产品的设计阶段密不可分,需要重视细节上的处理,保证设计流程和开发环节、其他要求等都能被纳入到全面分析的范畴之中。工艺可靠性和其他工作可以实现密切的联系,通过有效的结合,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保证完成信息共通的目的,稳步的提升基本效率,促使设计和制造成本得以节约。(3)过程特性。作为机械制造工艺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在涉及到的阶段性工作时,需要明确工艺过程可靠性提升的方案。工艺可靠性工作会始终的贯穿于机械产品工艺设计的整个流程,还涉及到制造和使用的不同阶段,因此需要全面的考虑并分析,明确不同阶段工艺可靠性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出细节问题所在,全面的了解机械产品整个过程可靠性的提升。

3机械工艺过程可靠性评定方式

随着机械工艺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步拓宽,与此项工艺技术存有密切联系可靠性评定方式成为值得探讨的课题,如同评定其他系统可靠性一般,机械工艺过程的可靠性评价体现出极为明显的普遍性特征。应该明确的是工艺过程中无事故发生率则被视为可靠性的指标。工艺系统故障会循序出现,如果未能采取积极的措施,将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所以需要正视工艺系统故障所在,明确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说设备、工具和工装等出现了严重的磨损,未能及时进行处理,导致系统出现了故障问题,影响到后续的进展[4]。再就是因为温度和化学作用等导致的系统故障,在未能抑制相应态势的时候,使得故障问题影响到整个施工流程。突发状况也是影响到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可靠性的关键,比如调整工序、配套产品存有缺陷等,都会导致相应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到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的可靠性提升。综合上述的分析,应该明确制定可靠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只有具备着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将故障逐步降低至最低程度,避免其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的可靠性产生较为负面的影响。

4结语

本文重点分析了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可靠性,结合着工艺产品的生产情况,明确提升工艺过程可靠性的作用。纵观机械制造工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想要保证工艺过程可靠性有所提升,需要明确部分细节性的问题。因为其与制造工艺密切相关,特别是零部件及产品末端工序影响较大,需要在细节上重视这些方面的问题。工业产品的可靠性及加工设备类型等方面存有联系,为了保证工艺过程可靠性有所提升,同时促使产品可靠性有所提高,需要关注机械生产的自动化程度,积极的创造科学的工艺使用环境,让设备保养工作质量可以提升,以此适应制作工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陈白帆,肖飞,陈汐,陈俊峰.浅谈工程用电子元件产品的制造可靠性问题[J].机电元件,2017,37(05):40-49+56.

[2]陈白帆,苏磊,李野川,王欣巍,李江涛.浅谈高精度惯性仪表制造技术特征中不可忽视的制造工艺固有特性问题[J].导航与控制,2017,16(04):83-89.

[3]江苏金陵机械制造总厂模块修理技术研究室[J].航空维修与工程,2017(06):4.

可靠性范文篇10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评价指标

机械制造过程是指利用各种技术、工具和设备对原材料、半成品进行机械加工或处理,使之成为最终产品的制造过程。具体来说,制造任务根据用户需求确定,是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动态过程,受到多种工艺因素的动态影响,机械制造过程要在这样复杂的动态背景下生产出具备高可靠性的产品,并保证产品的可靠性,面临巨大的挑战。

1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定义及评定指标

机械制造产品研制包括从设计到制造全过程,涉及人员、机器、材料、工艺、测量、等,是将产品的设计转化为产品实体的生产阶段。对于机械制造过程这种复杂的系统,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对其工艺可靠性研究还缺乏系统的认识,没有评定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的合适指标,对产品可靠性指标与机械制造过程可控变量模糊,对产品可靠性的保障效果评定方法缺乏理解,缺乏小样本条件下可靠性指标验证方法。基于以上这些问题,在设计过程中确定的可靠性指标,为及时改进相应工艺提供有效支持。机械制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机械制造过程就是产品的机械加工阶段,结合机械制造过程的特点,实现制造任务所需的所有设备的要求,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产品的相关要坟,以保证产品具有规定的可靠性水平的能力。产品可靠性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规定的条件下,产品设计、工艺和使用可靠性通过对机械制造过程的控制都是该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这个原则,这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各自具有自身的特性和内在规律,有机集成各要素,优化组合,统一协调,是产品可靠性的重要保证,实现保障产品可靠性的最终目标。工艺可靠性涉及到多门学科,应与其它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必须全面考虑。充分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及早发现,及时纠正故障,以避免矛盾、减少重复、防止反复,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提高效率、节约经费。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是抽象的概念,要考虑工艺可靠性要求的各个方面,对一个具体的加工过程,要能够与机械制造过程的运行机制相适应,需全面客观地评价其工艺可靠性水平,能在实际机械制造过程中进行定量计算,要求在理解机械制造过程功能的基础上,对机械制造过程完成规定功能起作用,确定评价制造过程,指标体系应能够适用于大多数制造过程,保障产品可靠性能力的定量指标。考虑其多加工设备和多工序的特点,满足技术规范要求的程度,应该尽量避免工艺故障的发生,具备要求的精度和偏差,确保加工误差在工艺文件允许的范围内,符合可靠性要求产品的效率。

2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建模

产品可靠性在工件孔位特征加工过程形成,根据可靠性的定义,是否符合工艺规范的要求,定义孔位特征加工的任务可靠性为在机械制造过程中获得保障。孔位特征的加工过程在规定的加工时间内,保证产品生产满足技术规范要求,根据关键孔位特征加工过程的任务相应的概率度量,建立对产品的物理失效机制充分掌握基础。对给定的产品进行分析有显著影响的孔位特征过,确定专家对给定的产品可靠性指标与孔位特征,结合实际产品进行判断。工艺可靠性模型在实际加工过程中,通过工艺可靠性框图,依据多种因素的影响,将不同关键孔位特征加工过程的、工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工艺可靠度与机械制造过程建立准确的工艺可靠度表达式,并以将工艺可靠度的关系表示出来,通过以上的内容实现计算工艺可靠度基础。根据前面建立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模型,保障产品可靠性的目标,工艺可靠度能否达到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关键孔位特征加工的任务可靠度,面对大量的影响因素,是否具备要求的水平,应采取定性信息定量化分析的方法,保障关键孔位特征加工的任务可靠度。

3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评定

制造过程工艺可靠性指标验证是重要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工艺可靠性指标只有在验证通过之后,利用制造过程中收集的数据,确保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具备的要求,在可靠性试验获得零失效数据的基础上保障制造出来的产品的可靠性达到要求。机械制造过程开始运行的阶段,在实际工作中是最容易出现工艺故障的阶段。要在小样本工艺故障数据的条件下,通过制造过程前期运行的信息,提出评定所需满足的假设条件,来评定稳定运行阶段的工艺故障发生率。为了估计产品可靠性,通过对工艺故障发生率的评定,在给定分布的条件下,从系统的角度来综合评价影响因素,可以为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水平验证其未知参数如期望,评定提供参考。当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试生产数据验证工艺可靠性指标。

作者:王伟 单位:长春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