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审计证据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0:15:47

可靠审计证据

可靠审计证据范文篇1

一、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1.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能够支持审计人员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是审计人员为形成审计意见所需要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从数量上说,考虑到审计证据取得的经济性,审计证据并不是越多越好,审计人员通常把需要足够数量的审计证据的范围降低到最低限度。在审计时,审计人员不能获得最为理想的审计证据时,可考虑通过其他的途径或采用其他的审计证据来替代。

2.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由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决定的,不同的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的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被认为较容易出现舞弊的被审计单位,审计证据的数量一般要求较多。譬如,在对某财务公司的审计时,审计人员发现该公司的内部控制相对薄弱,经营业务风险也很大(涉及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等高风险经营业务),财务人员会计素质较低,审计人员还了解到以前年度该公司受到过当地人民银行及税务机关的处罚,报表反映连续三年略有盈利。通过上述信息,可以看出:该公司内部控制不够健全,同时又经营高风险的投资业务,因此审计风险就相对较大,就必须搜集更详细、更多、更有力的审计证据;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低,在账务处理方面可能存在错误,就需要审计人员对会计账务处理多加关注;由于该公司受到过金融、税务部门的处罚,因此,该单位可能存在较严重的违法行为,舞弊现象可能很严重,可能说明了该公司经营层的可信赖程度较低,不够诚信,所以必然要求采用充分的审计证据。

3.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建立在审计证据的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审计证据的整理、运用是连接审计证据的纽带。由于审计项目是由不同的审计人员来执行,从而会得出各自分散的、独立的审计证据。而最终形成审计结论和发表审计意见时,必须把不同人员搜集来的审计证据有机的串联起来,以便对整体审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而这种串联必须借助于审计证据的分析整理。可以说,审计证据的整理与分析也就是审计证据的取舍过程。一般来讲,审计证据的取舍可从金额和性质量方面来考虑:从量的方面来说,对于达到重要性水平余额的项目,它一般会对审计结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应当作为重要的审计证据来考虑;从性质来看,有些单笔金额小于会计报表项目或账户的重要性水平,但是性质主要,譬如涉及到贪污、舞弊等违法行为,影响评价指标临界点波动趋势等等,也应当作为重要的审计证据来采用。审计证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同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往往在蛛丝马迹中找出十分重要的证据,在复杂的经营活动中找出舞弊证据的突破口,从一般审计人员往往忽略的或被舍弃的审计证据中得出有价值的审计证据,从而为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提供过硬的证据基础。然而,这种职业能力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而形成的。

二、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1.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审计证据的相关与可靠性程度越高,则所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就越少;反之,就要相应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

可靠审计证据范文篇2

一、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1.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能够支持审计人员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是审计人员为形成审计意见所需要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从数量上说,考虑到审计证据取得的经济性,审计证据并不是越多越好,审计人员通常把需要足够数量的审计证据的范围降低到最低限度。在审计时,审计人员不能获得最为理想的审计证据时,可考虑通过其他的途径或采用其他的审计证据来替代。

2.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由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决定的,不同的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的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被认为较容易出现舞弊的被审计单位,审计证据的数量一般要求较多。譬如,在对某财务公司的审计时,审计人员发现该公司的内部控制相对薄弱,经营业务风险也很大(涉及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等高风险经营业务),财务人员会计素质较低,审计人员还了解到以前年度该公司受到过当地人民银行及税务机关的处罚,报表反映连续三年略有盈利。通过上述信息,可以看出:该公司内部控制不够健全,同时又经营高风险的投资业务,因此审计风险就相对较大,就必须搜集更详细、更多、更有力的审计证据;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低,在账务处理方面可能存在错误,就需要审计人员对会计账务处理多加关注;由于该公司受到过金融、税务部门的处罚,因此,该单位可能存在较严重的违法行为,舞弊现象可能很严重,可能说明了该公司经营层的可信赖程度较低,不够诚信,所以必然要求采用充分的审计证据。

3.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建立在审计证据的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审计证据的整理、运用是连接审计证据的纽带。由于审计项目是由不同的审计人员来执行,从而会得出各自分散的、独立的审计证据。而最终形成审计结论和发表审计意见时,必须把不同人员搜集来的审计证据有机的串联起来,以便对整体审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而这种串联必须借助于审计证据的分析整理。可以说,审计证据的整理与分析也就是审计证据的取舍过程。一般来讲,审计证据的取舍可从金额和性质量方面来考虑:从量的方面来说,对于达到重要性水平余额的项目,它一般会对审计结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应当作为重要的审计证据来考虑;从性质来看,有些单笔金额小于会计报表项目或账户的重要性水平,但是性质主要,譬如涉及到贪污、舞弊等违法行为,影响评价指标临界点波动趋势等等,也应当作为重要的审计证据来采用。审计证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同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往往在蛛丝马迹中找出十分重要的证据,在复杂的经营活动中找出舞弊证据的突破口,从一般审计人员往往忽略的或被舍弃的审计证据中得出有价值的审计证据,从而为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提供过硬的证据基础。然而,这种职业能力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而形成的。

二、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1.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审计证据的相关与可靠性程度越高,则所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就越少;反之,就要相应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

可靠审计证据范文篇3

[论文摘要]审计证据的取得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整个审计工作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审计证据、鉴定审计证据并作出判断的过程。因此,充分了解审计证据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审计证据的概念及意义,并简要介绍了审计证据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一、审计证据的概念及其意义

审计证据(auditevidence)是审计人员在执行某项审计业务的过程中,为形成审计意见而获取的各种凭据。审计证据对整个审计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必须以审计证据为基础,离开审计证据而得出的任何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都是不切实际的、不能令人信赖的。同时,审计证据也是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工具,审计业务负责人可以通过查阅审计证据判断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

从审计证据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审计证据是审计意见形成的重要基础,审计证据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审计意见。通常审计证据的获得,都是相对应于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不同的会计报表认定,需要不同的审计证据来证实。审计证据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整个审计程序可以看成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收集审计证据、鉴定审计证据并作初判断的过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量急剧增加,大量金融工具的出现,审计报告越来越受到需求者的关注。同时,大量的审计诉讼不断出现,审计责任越来越重大,这使得审训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风险越来越大。为了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人员必须获取符合特定标准的审计证据,这种标准就是指审计证据的特征。确定了审计证据的特征,能够更好的引导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评估审计风险并且降低审计风险提供参照标准。

二、审计证据的特征

审计证据的特征也称之为审计证据的总体要求,包括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一)关于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针对于审计证据的数量而言的,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必须建立在足够数量的审计证据的基础之上。审计证据的数量实际上是指审计人员能够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审计证据是否充分,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审计风险。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成正向变动关系:审计风险越大,对充分性要求高,即需要审计证据的数量就越多。同时,审计证据数量的增多,能够降低检查风险,最终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2.审计项目的重要性。通常重要的审计项目要求的审计证据就越多,因为一旦这些项目上出现判断错误,就会容易导致审计结论的失误。

3.审计经验。对于一项审计业务而言,除了要求审计人员要有专业审计知识以外,还要求审计人员有丰富的审计经验,经验可以减少审计人员对审计的证据的以来程度,也就是说,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所需要的证据相对就能够减少。

4.审计证据的质量。通常审计证据的质量是指审计证据的证明力。不同类型的审计证据证明力各不相同,不同途径获取的审计证据证明力也各不相同。但不论是何种类型、何种途径获得的审计证据,只要审计证明力强,审计人员所需要获得的这类审计证据就可以减少;反之,审计证据就需要增多。

5.成本效益原则。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审计证据的收集,一定要考虑到审计成本,过多的审计证据会造成审计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审计成本的耗费也并不是越少越好。对于重要的审计项目,则需要一定的审计成本的投入,以保证审计质量。

(二)关于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针对于审计证据的质量而言的,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管理当局的相关认定,或发现其中存在错报、漏报方面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1.相关性。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指审计人员所收集的审计证据要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严格来说,每一个审计证据都与审计目标相关,只是相关性强弱不一样。当然,审计人员需要收集相关性强的审计证据,因为这种证据说服力较强。另外,审计证据的相关性主要是针对具体项目的审计目标而言的,例如:存货监盘的结果与存货的存在性相关,而与存货的计价和所有权显得相关性很弱。

2.可靠性。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能否如实反映客观事实,即审计证据的可信程度。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有赖于它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客观性。具体来说:第一,真实性是指审计证据必须能够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要想审计证据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来取得证据。同时,审计证据的真实性也要求审计证据不带有任何偏向,即具有中立性。这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能将个人的情绪或偏向带入决策或判断中。第二,合法性指审计证据是在充分考虑审计人员独立性的前提下,依照审计准则和审计程序而取得的。只有这样,取得的审计证据才具有法律的效力,才能够作为可靠的审计证据。第三,客观性指审计证据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同时审计证据还能够证明客观存在的事实。客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审计证据本身必须是客观的,无论是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或者环境证据,都具备一定的客观的外在载体。另一方面,审计证据反映的内容必须是客观的,即反映的情况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臆想、猜测的。

三、审计证据的经济性原则

在不考虑收集审计证据的成本以及客观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应该取得足够的审计证据来支持审计结论,也就是说,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可靠的审计证据是越多越好。但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审计人员很难不考虑收集审计证据的成本,并且基于各方面条件,审计证据并不总是可靠的,因此审计证据还要充分考虑到经济性。

经济性原则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审计证据不是越多越好,审计人员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内将被审单位的全部信息收集起来是不现实的,过多的审计证据会成为审计负担。比如:全部盘点总是比部分盘点得到更加可靠的审计证据,但是考虑到经济性,审计人员大多选择重要的项目进行部分盘点。另一方面审计成本不是越少越好,对于一些必须要重点审查的项目,为了获得更加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则应该投入一定的成本,如数额巨大的应收账款,尽管获取审计证据需要一定的成本,但基于该项目的重要性,则一定的成本耗费是必要的。

总之,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的总体要求,但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审计证据的经济性。充分性和适当性在获取审计证据的过程中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相关性和可靠性较强的审计证据,所需的审计证据就会较少;反之,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就会较多。同样,只有数量充足的审计证据才能够全面反映被审计对象的情况,有助于甄别、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保证其适当性。审计质量是否充分和适当,决定了审计结论是否正确。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时不能一味的只关注总体要求的某一方面,偏废另一方面,两者应当兼顾。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K.莫茨,[埃及]侯赛因,A.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M].文硕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2]蒙哥马利审计学翻译组,蒙哥马利审计学(上)[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3]余玉苗,审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可靠审计证据范文篇4

关键词:审计证据充分性适当性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产生的会计信息经过收集、评价、使用,得到的可以作为出审计意见的依据。在独立审计中,审计证据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必要支持,在审计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独立审计的核心内容。对审计证据的总体要求是规范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的需要,提供审计人员收集和判断审计证据工作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为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发表合理审计意见提供指导。

一、确立审计证据总体要求的意义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审计证据的定义是,“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审计证据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审计意见,而这一目标是与整个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目标相一致,而且不但会计信息是形成审计意见的依据,会计信息以外的信息,如被审计单位会议记录,内部控制手册等也是佐证审计意见的依据,本文将这两类信息称为审计信息。发表审计意见是依照一系列的审计工作程序来完成的,审计人员接触审计工作最先面对的是被审计单位繁多的审计信息,最终得到的是依据原始的审计信息出具的审计意见。从审计信息到审计意见实际上是一个信息的再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计信息成为审计证据是一种质的飞跃,这凝聚了审计工作的大量努力,包括对审计信息的收集、评价、使用。最初的审计信息是大量零散的,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不便于存储、查找和利用。而形成的审计证据是要进行综合归纳的。因此,存在一种统一的审计证据总体要求,有助于提高独立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为实现审计信息转化为审计证据提供一致的标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量急剧增加,大量金融工具的出现,独立审计的结果——审计报告越来越受到需求者的关注,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诉讼大量出现,审计责任越来越重大,这就为审计报告的供给方——审计人员带来了审计风险。在此种情况下,审计证据的获取就不得不充分考虑风险的影响。在实际审计工作的程序中,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实施控制测试以及实质性程序艘是为了避免风险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损失,然而实际上风险是无法被消除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被降低。为了使审计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获取的审计证据就应当符合特定的标准,这一标准就是对审计证据的总体要求。明确了审计证据的总体要求,就为审计人员在评估审计风险,获取审计证据提供了引导,为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了参照标准。

二、审计证据的总体要求

在明确了审计证据总体要求产生的必要意义后,本部分主要探讨审计证据总体要求的含义及其作用。关于审计证据的总体要求,国内外审计理论界、审计准则都提出了相应的解释,被广泛接受的内容是审计证据总体要求或称为审计证据特征,包括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一)对于审计证据充分性的考虑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描述审计证据的数量特征,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使审计证据在数量上能够满足形成审计意见的需要。审计过程中对于审计证据数量的要求是获取审计证据的首要条件,只有取得充分数量的审计数据,审计工作才能正常开展,才能形成有佐证的审计意见。当然,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决不是对审计证据无限量的要求,还应当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

1.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对审计证据充分性的影响表现在:审计风险越大,对充分性要求高,即需要审计证据的数量可能越多。从一般意义上讲,风险与证据数量呈正相关关系,风险大的审计项目其存在风险的审计信息分布较散,涉及较多的审计信息,为获取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必然要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另一方面,审计证据数量的增多有助于发现被审计单位不易发现的舞弊行为,规避审计风险。

2.审计项目。

审计证据的数量,还与审计项目的特征有关。通常,重要的审计项目要求的审计证据越多。例如:对建设项目的审计,其本身就是一个包含复杂数据信息的工程,而且建设项目在整个企业的战略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占有企业大量人力、物力的项目,也是整个审计工作的重点,显然要对这样的审计对象实施审计获取相当数量的审计证据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3.成本效益。

对审计证据充分性的要求并不意味着审计证据可以无限制的多。在获取审计证据的同时,审计人员需要耗用大量精力甚至财力,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内将企业长时间积累的审计信息全部用于辅助审计证据是不现实的,况且某些审计证据的取得并非是免费的,过多的审计证据会成为审计负担。成本效益因素的另一层含义是审计成本的耗费并不是越少越好。对于一些必须要重点审查的项目,如数巨大的应收账款,尽管取得该审计证据存在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成本,但该项目的重要性决定了耗用成本的必要性。

(二)对于审计证据适当性的考虑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定义为,“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的相关认定,或发现其中存在错报方面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审计证据对于质量的考虑是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角度来看的,这似乎是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相吻合,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服务于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的,而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要符合审计目标即作为出具审计意见的依据,“不相关”、“不可靠”的会计信息并不意味着审计证据的“不相关”、“不可靠”,正是这样的会计信息揭示了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可能舞弊的行为,是值得审计人员高度重视的。

1.审计证据的相关性。

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是与审计目标密切联系的,是指审计证据的获取应能为做出审计意见提供佐证,也就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认定。对于符合性测试获取的审计证据,其相关性的决定因素包括:内部控制的存在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的遵守情况。对于实质性测试获取的审计证据,其相关性在于对会计报表的认定及认定报表中列示项目的存在,权责关系,业务发生,完整性,计量,信息披露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审计证据相关性的原则要求是:“特定的审计程序可能只为某些认定提供相关的审计证据,而与其他认定无关;针对同一项认定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取审计证据或获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只与特定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并不能替代与其他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按照相关性的要求对审计信息加工形成有证明力的审计证据是对审计证据质量要求的体现。

2.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的可信程度,即审计证据能否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这是从审计证据质量的另一个方面来考虑的。符合相关性的审计证据是对会计报表事项的认定,这种认定的前提是审计证据的真实可靠。如果获取的审计证据不可靠,那么对于证据内容的认定就是无意义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审计证据可靠性的原则要求是:“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以文件记录形式(无论是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传真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的总体要求。两者在获取审计证据的过程中同样重要,缺一不可。数量不足的审计证据无法全面反映被审计对象的情况,不足以形成有力的证据;不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特征,即使审计证据数量再多也无法对出具审计意见提供佐证。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与审计证据的质量相互影响。审计证据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就需要大量的审计证据全面揭示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是不能一味的只关注总体要求的某一方面,偏废另一方面,两者应当兼顾。

可靠审计证据范文篇5

一、说服性审计证据的形成原因

(一)审计程序的性质审计程序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某个时期,对将要获取的审计证据如何进行搜集的详细指令。审计程序的性质是指审计程序的目的和类型。一是审计程序的目的。注册会计师通常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按照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规定,重大错报风险由被审计单位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只能通过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进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还应实施控制测试,以获取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根据控制测试的结果对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得到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水平作进一步修正,并相应修正拟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控制检查风险的实际水平,最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二是审计程序的类型。审计程序的类型包括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注册会计师可以运用具体的方法和手段,获取发表审计意见所需的审计证据,但实施这些审计程序大多只能收集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审计证据。

(二)审计程序的时间审计程序的时间是指注册会计师何时实施审计程序,或审计证据适用的期间或时点,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分析说服性审计证据的形成原因。注册会计师无法在资产负债表日执行所有的审计程序,有时由于审计委托的滞后,全部审计工作都只能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开始,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执行审计程序时获取的审计证据推断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的有关情况。例如,注册会计师在资产负债表日后盘点现金,再根据盘点结果和资产负债表日至盘点日的现金收支情况(可能存在重大错报)倒推出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表日的现金余额,此时盘点现金获取的审计证据对于资产负债表日现金的“真实性”审计目标而言是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

(三)审计程序的范围审计程序的范围是指实施审计程序的数量,包括抽取的样本量,对某项控制活动的观察次数等。在审计工作中,注册会计师可以使用审计抽样、选取特定项目和选取全部项目的方法,确定测试项目。出于成本和时间等因素的考虑,注册会计师通常大量运用审计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选取样本进行测试,再通过样本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审计抽样将导致抽样风险的存在,可能与总体全部项目实施同样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因此,通过审计抽样获取的审计证据是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根据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所测试总体的特征等,注册会计师可以从总体中选取大额或关键项目、超过某一金额的全部项目、被用于获取某些信息的项目或被用于测试控制活动的项目等进行测试。当总体由少量的大额项目组成,或存在特别风险且其他方法未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或由于信息系统自动执行的计算或其他程序具有重复性,对全部项目进行检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时,注册会计师还可能考虑选取全部项目进行测试。无论是选取特定项目还是选取全部项目进行测试都不会导致抽样风险,但由于注册会计师不是鉴定文件记录真伪的专家,或可能采用不适当的审计程序,或因误解审计证据而没有发现误差等,非抽样风险总是存在的,注册会计师仍可能得出错误结论,获取的审计证据只是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

二、审计证据说服力的决定因素

(一)适当性证据的适当性是指证据可信的程度。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证据非常适当,这些证据会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确信财务报表的列示公允。例如,注册会计师盘点存货所取得的证据比管理当局向注册会计师提供的数据更为适当,证据的适当性只与选择的审计程序有关,选择较大的样本规模或者不同的总体项目不能提高证据的适当性,只有通过选择含有适当性证据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高质量的审计程序才能够提高。一是相关性,可靠的审计证据必然会与注册会计师测试的审计目标相关。例如,注册会计师关注客户对已发货物但没有向顾客开出账单的情况,注册会计师选取一定数量的销售发票副联并将每张销售发票与有关的发货凭证进行核对,所取得的证据与完整性目标无关,则不能认为是该目标的可靠证据。相关的程序应是抽取一定数量的发货凭证并与相关的销售发票副联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每张发货凭证均已开出发票。第二个审计程序是相关的,而第一个程序不相关,因为发货是用于确定销售业务是否发生以及应开出账单的一般标准。通过将发货凭证与销售发票副联进行核对,注册会计师可以确定发出的货物是否已经开出账单给顾客。注册会计师只能在某一具体审计目标条件下考虑相关性,大多数审计证据与多个审计目标是相关性的。二是提供者的独立性。从企业外部的渠道取得证据比从企业内部的渠道取得证据更为可靠。例如,一般外部证据(如注册会计师与银行,律师与顾客进行的信息沟通)比询问客户取得的答复更为可靠。同样,来自于客户以外的单位的凭证比客户编制并且从未离开过客户的凭证更为可靠。三是客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客户内部控制有效时所取得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情况下取得的证据更为可靠。例如,与存在缺陷的内部控制相比,如果销售和开单的内部控制有效,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销售发票和发货凭证取得更适当的审计证据。四是注册会计师直接取得的信息。注册会计师通过监盘、观察、计算和审阅直接取得的证据比间接取得的信息更为可靠。五是提供信息的人员的资格。尽管信息来源于独立的渠道,只有在提供信息的人员具备相应资格的情况下,取得证据才是可靠的。因此,与律师的沟通和向银行寄送询证函比向不熟悉业务的人员进行应收账款函证更为可靠。如果注册会计师没有能力评价证据,那么注册会计师直接取得的证据也可能是不可靠的。六是客观性。客观的证据比需要大量判断以确定其是否正确的证据更为可靠。客观证据的例子包括应收账款和银行存贷款余额的函证、实地盘点证券和现金、加总应付账款清单以确定合计数是否与总账余额一致。主观证据的例子包括:客户律师提供的、讨论针对客户的未决诉讼可能结果的信函、监盘存货时观察过时存货、询问信用部门经理长期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评价主观证据的可靠性时,提供证据的人员是否具备相应资格至关重要。七是及时性。审计证据的及时性指的是搜集证据的时间或者审计涵盖的期间。对于资产负责表账户来说,接近资产负责表日取得的证据比较可靠。例如,注册会计师在资产负责表日盘点可流通证券所取得的证据比资产负责表日之前两个月进行盘点更为可靠。对于利润表账户来说,从被审计的整个期间选取样本所取得的证据比从该期间的某一时段选取样本更为可靠。如对全年的销售业务随机抽样所取得的证据比从该年前6个月选取样本更为可靠。

(二)充分性取得证据的数量决定了证据的充分性。主要通过注册会计师选取的样本规模来衡量证据的充分性。对于某一审计程序,从100个样本中取得的证据通常比从50个样本中取得的证据更为充分。决定恰当审计样本规模的因素有多个,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注册会计师对错报的预期值和客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例如,假定在审计某公司时,注册会计师认为由于客户所从事行业的性质,该公司很可能存在过时的存货,注册会计师在这类公司的审计中抽取的,关于过时存货的样本比那些存货过时可能性低的公司要多。同样,与记录固定资产业务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相比,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客户方面的内部控制有效,在固定资产购置业务的审计中就可以采用较小的样本规模。除了样本规模以外,被测试的单个项目也会影响证据的充分性。包含大额项目、发生错误可能性高的项目和能够代表总体的项目的样本对应的证据通常是充分的证据。相反,很多注册会计师认为只有在总体中金额较大的项目占其合计比例较高时,仅包含这些金额较大项目的样本对应的证据才是充分的。

可靠审计证据范文篇6

[论文摘要]审计证据的取得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整个审计工作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审计证据、鉴定审计证据并作出判断的过程。因此,充分了解审计证据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审计证据的概念及意义,并简要介绍了审计证据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一、审计证据的概念及其意义

审计证据(auditevidence)是审计人员在执行某项审计业务的过程中,为形成审计意见而获取的各种凭据。审计证据对整个审计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必须以审计证据为基础,离开审计证据而得出的任何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都是不切实际的、不能令人信赖的。同时,审计证据也是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工具,审计业务负责人可以通过查阅审计证据判断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

从审计证据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审计证据是审计意见形成的重要基础,审计证据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审计意见。通常审计证据的获得,都是相对应于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不同的会计报表认定,需要不同的审计证据来证实。审计证据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整个审计程序可以看成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收集审计证据、鉴定审计证据并作初判断的过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量急剧增加,大量金融工具的出现,审计报告越来越受到需求者的关注。同时,大量的审计诉讼不断出现,审计责任越来越重大,这使得审训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风险越来越大。为了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人员必须获取符合特定标准的审计证据,这种标准就是指审计证据的特征。确定了审计证据的特征,能够更好的引导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评估审计风险并且降低审计风险提供参照标准。

二、审计证据的特征

审计证据的特征也称之为审计证据的总体要求,包括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一)关于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针对于审计证据的数量而言的,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必须建立在足够数量的审计证据的基础之上。审计证据的数量实际上是指审计人员能够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审计证据是否充分,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审计风险。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成正向变动关系:审计风险越大,对充分性要求高,即需要审计证据的数量就越多。同时,审计证据数量的增多,能够降低检查风险,最终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2.审计项目的重要性。通常重要的审计项目要求的审计证据就越多,因为一旦这些项目上出现判断错误,就会容易导致审计结论的失误。

3.审计经验。对于一项审计业务而言,除了要求审计人员要有专业审计知识以外,还要求审计人员有丰富的审计经验,经验可以减少审计人员对审计的证据的以来程度,也就是说,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所需要的证据相对就能够减少。

4.审计证据的质量。通常审计证据的质量是指审计证据的证明力。不同类型的审计证据证明力各不相同,不同途径获取的审计证据证明力也各不相同。但不论是何种类型、何种途径获得的审计证据,只要审计证明力强,审计人员所需要获得的这类审计证据就可以减少;反之,审计证据就需要增多。

5.成本效益原则。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审计证据的收集,一定要考虑到审计成本,过多的审计证据会造成审计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审计成本的耗费也并不是越少越好。对于重要的审计项目,则需要一定的审计成本的投入,以保证审计质量。

(二)关于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针对于审计证据的质量而言的,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管理当局的相关认定,或发现其中存在错报、漏报方面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1.相关性。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指审计人员所收集的审计证据要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严格来说,每一个审计证据都与审计目标相关,只是相关性强弱不一样。当然,审计人员需要收集相关性强的审计证据,因为这种证据说服力较强。另外,审计证据的相关性主要是针对具体项目的审计目标而言的,例如:存货监盘的结果与存货的存在性相关,而与存货的计价和所有权显得相关性很弱。

2.可靠性。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能否如实反映客观事实,即审计证据的可信程度。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有赖于它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客观性。具体来说:第一,真实性是指审计证据必须能够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要想审计证据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来取得证据。同时,审计证据的真实性也要求审计证据不带有任何偏向,即具有中立性。这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能将个人的情绪或偏向带入决策或判断中。第二,合法性指审计证据是在充分考虑审计人员独立性的前提下,依照审计准则和审计程序而取得的。只有这样,取得的审计证据才具有法律的效力,才能够作为可靠的审计证据。第三,客观性指审计证据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同时审计证据还能够证明客观存在的事实。客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审计证据本身必须是客观的,无论是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或者环境证据,都具备一定的客观的外在载体。另一方面,审计证据反映的内容必须是客观的,即反映的情况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臆想、猜测的。

三、审计证据的经济性原则

在不考虑收集审计证据的成本以及客观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应该取得足够的审计证据来支持审计结论,也就是说,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可靠的审计证据是越多越好。但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审计人员很难不考虑收集审计证据的成本,并且基于各方面条件,审计证据并不总是可靠的,因此审计证据还要充分考虑到经济性。

经济性原则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审计证据不是越多越好,审计人员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内将被审单位的全部信息收集起来是不现实的,过多的审计证据会成为审计负担。比如:全部盘点总是比部分盘点得到更加可靠的审计证据,但是考虑到经济性,审计人员大多选择重要的项目进行部分盘点。另一方面审计成本不是越少越好,对于一些必须要重点审查的项目,为了获得更加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则应该投入一定的成本,如数额巨大的应收账款,尽管获取审计证据需要一定的成本,但基于该项目的重要性,则一定的成本耗费是必要的。

总之,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的总体要求,但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审计证据的经济性。充分性和适当性在获取审计证据的过程中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相关性和可靠性较强的审计证据,所需的审计证据就会较少;反之,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就会较多。同样,只有数量充足的审计证据才能够全面反映被审计对象的情况,有助于甄别、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保证其适当性。审计质量是否充分和适当,决定了审计结论是否正确。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时不能一味的只关注总体要求的某一方面,偏废另一方面,两者应当兼顾。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K.莫茨,[埃及]侯赛因,A.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M].文硕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2]蒙哥马利审计学翻译组,蒙哥马利审计学(上)[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3]余玉苗,审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可靠审计证据范文篇7

审计证据是内审人员用以佐证审计结论,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所获取、处理的依据。包括书面证据、实物证据、电子视听证据、口头证据、环境证据。审计证据必须具有充分性、相关性、可靠性,才能形成合理的审计结论,能够支持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揭示的问题,让管理层认可,改善经营管理。首先,为保证审计证据质量,取证之前要系统分析决策,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特点,行业特点,制订详细可行的审计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不能仅凭经验盲目取证。综合考虑审计风险,兼顾成本效益原则,尽可能去满足所可能提出的一切合理的疑问。例如对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等实物要实地监盘,取得详细的一手资料。不能因为节省时间和成本,仅仅要求经办人员在存货程序表上签字,或直接取得存货盘点表加盖公章,这些减少审计程序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要予以坚决杜绝。其次,在内部审计三个标准中,相关性是特别强调的标准。内审人员必须首先明确审计目标,在选择审计证据时,处处围绕审计目标展开,规避审计风险。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和费用,又保证了审计证据的相关性。不同证据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合理的证据链,又提高了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再次,要使审计证据可靠,就必须使审计证据能够充分反映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因此选择审计证据时,审计人员应当收集能够证明审计事项的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不能或者不宜取得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的,可以采取文字记录、摘录、复印、拍照、转储、下载等方式取得审计证据。尽可能采用实物证据,避免口头证据。最后,为使审计证据可靠,还必须采取适当的取证方法。这需要内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考虑审计目标、被审单位内部管理状况、审计方式等因素,合理选择,节省时间和成本,降低审计风险。

二、地勘单位应制定《内部审计质量考核办法》,建立考核指标体系

当前地勘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受单位负责人的个人意愿指挥。内审人员违规或者失职的惩罚成本太低,基本处于“无风险状态”,仅靠内审人员的道德自律软指标来约束,没有建立审计责任倒查追究制度,上升到制度硬指标层次,使得内审工作质量大打折扣。为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建议地勘单位制定《内部审计质量考核办法》。该办法从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创新管理方面出发,设立一级指标,予以量化考核。在一级指标下,再细化出各项二级质量性指标,每个质量性指标2-5分,总分值100分。三个部分分别占总分值的30%、40%、30%。按照考核得分排名,确定考核等级:优秀(占20%)、良好(占40%),一般(占30%)和较差(占10%)。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优秀人员予以奖励,一般人员进行再培训教育,较差人员考虑转岗,不再从事内审工作。《内部审计质量考核办法》可由考核指导思想与原则、考核内容与计分办法、考核依据、组织领导、奖惩规定等五章组成,后附设计的百分考核表。工作态度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按照审计设计要求,认真参与并及时报送审计项目成果资料,报送资料满足规定要求;是否按时报送审计工作计划、总结、报表;是否主动参与审计理论、审计课题研究,完成分工任务,是否在省级以上期刊登载发表审计专业论文、课题成果,积累经验;是否积极参加审计培训;是否对上级部门下达的审计任务提供积极配合,及时、准确提供审计组需要的资料、数据,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是否重视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对审计任务开展组织是否得力。工作业绩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目标、审计工作方案、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成果和审计责任追究六个方面。具体考核通过审计工作程序实施审计实施方案,获得的审计成果是否使审计目标得以实现;审计成果是否产生良好的审计效果,审计建议采纳情况;审计程序是否规范;审计技术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审计差错造成重大审计风险的情况发生;是否重视审计成果运用,建立审计成果运用机制;审计整改率是否达到100%。创新管理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工作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方面。审计制度建设是否完善,执行是否有力;是否在日常管理中全面贯彻落实审计制度相关规定和要求;是否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供技术支持、资源支持,完善本单位的审计信息系统建设;优秀审计人才在本单位使用情况,是否发挥作用;审计工作合理化建议利用情况。地勘单位可由队领导、各部门负责人、职工代表组成考核小组,采取打分的办法,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考核。部门领导打分结果占60%,其他人员占40%,加权平均计算出考核结果,并对外予以公布。

三、结语

可靠审计证据范文篇8

一、审计职业判断的主要依据

审计人员在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的过程中,应当选择具有客观性、适用性、相关性和公认性的标准,作为审计职业判断的依据。

审计职业判断所选用的标准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其一是国家层面的有关标准,主要包括:国家现行的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国家有关方针和政策;国家有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国家有关技术标准等。其二是同行业层面的有关标准,主要包括:具有行业权威的公认的业务惯例或者良好的实务指南;专业机构或者同行业专家的鉴定意见;同行业通行的有关技术标准等。其三是审计对象自身层面的有关标准,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年度预算、计划和重要经济合同;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目标;被审计单位的历史经济指标数据和经营业绩等。

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用于审计职业判断的主要标准的适用性。所谓适用性即要求用于审计职业判断的标准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即所引用的标准必须是合法的、可靠的和现行有效的。当审计职业判断所引用的主要标准之间相互矛盾时,审计人员应该采用权威的和公认程度高的标准,来作为审计职业判断的依据。

二、审计职业判断的具体内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审计职业判断几乎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和实施审计阶段等,都应当运用审计职业判断,它对于查找审计风险领域或风险点,以及确定重要审计风险领域或重要风险点等,显得尤为必要。那么,审计职业判断的具体内容包括些什么呢?

一是判断审计风险领域或风险点,即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审计人员可以从被审计单位所有制性质、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或职责范围、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财政财务和业务管理体制、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相关信息处理系统情况、经济环境和同行业发展状况,以及行业适用的业绩指标评价体系等方面,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审计人员应当结合适用的标准,分析调查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判断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是判断审计重要风险领域或重要风险点,即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问题的重要性。审计人员应根据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问题的性质、数额及其发生的具体环境,判断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问题的重要性。审计人员在判断重要性时,可以关注以下因素:是否属于涉嫌犯罪的问题;是否属于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所禁止的问题;是否属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者有关责任人故意行为所产生的问题;可能存在的问题所涉及的数量或者金额是否巨大;是否涉及的宏观经济政策、管理体制或者机制存在严重缺陷;是否属于信息系统设计缺陷;是否属于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管理机关及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事项等等。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应该根据重要性判断的结果,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并持续关注已经作出的重要性判断和对重要问题可能性的评估是否恰当。

三是判断所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审计范围等审计应对措施。为了满足审计准则的要求和收集审计证据的需要,审计人员通过评估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以判断确定具体的审计事项和审计应对措施。审计范围包括审计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审计的时间范围即审计所属的会计期间,也就是实施审计的起止会计年度。虽然审计人员对某些审计事项可能会追溯到以前会计年度,但是审计人员不会对未经审计的会计年度发表审计意见。审计的空间范围即实施审计的具体内容,也就是具体的审计事项。审计人员可以先测试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再进行实质性测试,也可以针对审计事项直接进行实质性审查。审计组长在分配审计资源时,对于重要的审计事项,应该安排富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参与,并安排充足的审计时间。对于特定的审计事项,应考虑是否利用外部专家的工作。这些审计应对措施都需要运用职业判断才能作出决策。

四是判断是否已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及是

否需要执行更多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应该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和确定的总体审计目标,运用审计职业判断,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是否具有适当性和充分性。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它是指审计证据在支持审计结论方面应当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也即审计证据必须真实、可信,并应与所要实现的审计目标之间具有实质性联系。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充分性亦称足够性,是指审计人员为完成审计目标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审计人员在评估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和审计证据质量的基础上,运用职业判断,确定应当获取审计证据的数量。当审计人员判断认为所获取的审计证据不够适当或者不够充分时,应该考虑执行更多的替代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可靠审计证据范文篇9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说明审计事项真相,形成审计结论基础的证明材料。

第三条审计证据有下列几种:

(一)以书面形式存在并证明审计事项的书面证据;

(二)以实物形式存在并证明审计事项的实物证据;

(三)以录音录像或者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证明审计事项的视听或者电子数据资料;

(四)与审计事项有关人员提供的口头证据;

(五)专门机构或者专门人员的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

(六)其他证据。

第四条审计人员收集的审计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客观性是指审计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材料。

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之间有实质性联系。

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足以证明审计事项并形成审计结论。

合法性是指审计证据必须符合法定种类,并依照法定程序取得。

第五条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收集审计证据。

检查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和其他书面文件的审阅与复核。

监盘是审计人员现场监督被审计单位各种实物资产及现金、有价证券等的盘点,并进行适当的抽查。

观察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关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等所进行的实地察看。

查询是审计人员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单位或者个人进行的书面或者口头询问。

函证是审计人员为证明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所载事项而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发函询证。

计算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中的数据所进行的验算或者另行计算。

分析性复核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者趋势进行的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项目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者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

第六条审计机关应当收集、取得能够证明审计事项的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等原始证据;不能或者不宜取得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的,可以采取文字记录、摘录、复印、拍照等方式取得审计证据。

第七条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如有特殊需要,可以聘请专门机构或者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对审计事项中某些专门问题进行鉴定,取得鉴定结论,作为审计证据。

第八条审计人员收集的有关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其他重要事项的审计证据,应当由有关单位、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第九条审计人员对证据提供者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审计证据,应当注明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原因和日期。拒绝签名或者盖章不影响事实存在的,该审计证据仍然有效。

第十条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或者有关人员有异议的审计证据,应当进行核实。对确有错误和偏差的,应当重新取证。

第十一条审计组在提出审计报告前,应当对收集的审计证据进行归纳、分析和判断,形成审计结论。

审计组对收集的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进行鉴定,如果发现审计证据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进一步取证。

第十二条审计人员运用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审计证据相互印证、来源的可靠性程度。

第十三条审计人员应当将获取审计证据的名称、来源、内容和时间等清晰、完整地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

审计证据经过鉴定、整理后,附在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之后。

第十四条审计人员在收集审计证据时,对认为必要的审计证据应当及时取证;在当时不能取得而以后审计证据可能灭失或者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

第十五条审计组在审计过程中,有根据认为被审计单位可能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电子数据、数据结构文档和其他资料的,有权采取取证措施;必要时,经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有权暂时封存被审计单位与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账册资料。

可靠审计证据范文篇10

所谓审计证据是用来证实审计事项与有关既定标准相符程度并作为审计结论基础的一切凭据。收集审计证据必须坚持五个方面的原则:

(一)目标明确。一是根据法律程序、审计项目需获取哪些证据;二是根据审计方案要求,确定收集的审计证据达到什么目标。按照证据的形式可分为物证、书证、证人及证言、被审汁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对于重大的违法违纪案件和个人的经济案件,一般必须取得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审计人的陈述、视听资料、鉴定结论等。

而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则以书面证据和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为主。

(二)及时准确。审计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但也有时间上的要求,有些证据会在短期内会因各种客观因素导致证据的消失。在审计过程中,对发现的重大违纪线索必须保护好现场资料,审计人员认为必须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及时取得书面证据和被审计人的证言以及实物资料。根据需要,在报经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的情况下,迅速做出是否采用封存财务会计资料、先行登记保存银行存款、有价证券、找相关人取得证人证言等手段,及时抓住战机,防止串供、更改账目、作伪证等情况的发生,确保审计工作处于主动的地位。

(三)客观全面。所谓客观全面是指在审计职责的范围内,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收集证据,不夸大、不缩小、不先人为主,对审计调查不采取威胁、诱导等方式来收集证据。在审计底稿对问题的综合分析利用方面,必须以记录事实为主。对于人民来信中反映的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收集证据,从证据上能看出反映的问题是否属实,定性是否准确,出入在什么地方,其问题的性质及危害程度等。

(四)科学细致。在证据的收集过程中必须做到细致认真,抓住一些细小的环节进行分析对比,使获取的证据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合法性和充分性,便于分清罪与非罪、违法与违纪、违规与账目差错的界限。科学可靠在收集证据前拟采用何种方法和手段。如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是先从被审计单位的外部收集,还是从内部收集,是先向当事人收集,还是向被审计单位收集的决策,并做到收集证据的过程、结果必须科学可靠;科学细致对于发现审计线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稍纵即逝的违纪违规问题,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可以从中发现线索。

(五)严格依法。一是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必须是依法授权的项目或具有审计管辖权的项目;二是必须由法定的机关和指定二人以上的审计人员进行;三是审计取证的方法、手段、程序必须依法进行。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收集的审计证据才具有合法性。

二、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及要求

(一)询问法。询问法是对当事人和证明人进行询问取得的言词证据。

1、收集的证据的内容:

(1)根据犯罪当事人违法行为收集证据,如口供提供的犯罪,就要围绕犯罪人嫌疑人的地点、时间、来源、在场人员等来询问。

(2)根据当事人的情节收集证据。

(3)根据当事人提供的线索收集的证据。

(4)根据当事人的辩解收集的证据。提供的证据一般会出现全真、全假、部分真、部分假的情况,只能通过辩解、分析、查证,才能进一步证实真实性。

2、询问法的要求:一是系统性,在时间上不留空档,地点上不出现挪位,弄清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因、何果;二是可查性,确定纳入调查的口供注意深问、细问,避免因事实不清而在调查中走弯路;三是可证性,即提供的证据的真假能得出肯定和否定的结论。

3、询问的方法;

(1)让当事人、证人自由陈述所知道的情况,通过当事人、证人自由的陈述畅所欲言,有时还会取得意外的收获。

(2)询问人提问由当事人、证人回答问题,这种方法言简意赅,收集的证据具有条理性,系统性。

(3)询问与陈述问答相结合。

(二)勘察法。指在对作案现场进行勘察审验,以发现是否留有作案的线索。如对销毁的书信、邮件、会计资料进行勘验、提取指纹、血液、对基建工程量实地查看等。其要求是:细致、认真,并具有一定的专业判断能力。

(三)搜查、检查法。搜查法是法律赋予司法部门的特权,审计部门不能单独行使。但与公安、检察等部门联合办案时,按照法律程序可使用。检查法在审计部门广泛使用,不在这里赘述。

(四)鉴定法。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真假、技术参数、事故程度、质量等级等方面由专门的机构指派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别而得出的鉴定结论。鉴定的方法在审汁部门具有广泛的用途,如票的真假、合同的真伪、笔迹的鉴定、基本建设项目质量、产品质量的确认,单位公章、私人印章的确认等。它对查处假发票、虚报冒领、贪污侵占等大案要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辨认法。是对获取的证据的相关性、可靠性、合法性和充分性进行辨认,确定对已收集的各种材料是否真实、准确,或通过辨认以发现新的证据。

三、审计证据保全的方法及要求

审计证据的保全是指在审计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保护措施。证据保全的方法通常有:

(1)制作笔录。其要求是必须有固定的专用笔录格式,必须有当事人和纪录入的签字。

(2)拍照。拍照要有文字说明,注明拍摄的地点、时间、面积等。

(3)绘图。绘图要有文字说明,注明绘图的时间、地点、当事人及绘图人的签名。

(4)录音。在正常情况下,录音应当取得当事人的同意。

(5)录像。

(6)技术鉴定。鉴定人进行鉴定后,鉴定单位必须出具鉴定结论,鉴定人并且签名,鉴定人与鉴定事项有经济利益和其他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7)复制、复印。复制、复印应该注明资料来源,提供者的签名,是在有关单位复制、复印的,复制、复印件上加盖该单位的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