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农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4:44:32

科技助农

科技助农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结合全县实际情况,细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助农增收工作顺利推进落实。

二、目标任务

加大助农增收工作力度,创新助农增收模式,全年完成既定科技项目的实施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扎实推进既定科技扶贫示范村级示范户建设,确保培育出农牧民经济收入新的增长点;积极探索建立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全年开展科普活动15场次,培训新型农牧民上3500人次;全年完成50人的科技人才以科技成果、专业技术入股或承包等形式开展助农增收工作;积极做好全县涉农项目奖补验收工作,确保农牧民经济收入明显增长。

三、主要工作

(一)大力抓好科技项目实施

1.年内完成完成赤芍、藏红花等中药材的试种与推广、高原有机夏秋草莓产业化示范与推广、蓝莓产业化示范与推广及其他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等科技项目申报、立项等工作。2.全年完成与我县相关民营科技企业或合作社签订扶贫培训及务工合同,扶持部分贫困人员发展产业项目2-3件,有效解决贫困人员200人的就业增收问题。

(二)有效推进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建设

年内完成在全县确立的7个科技扶贫示范村积极发展中(藏)药材、有机蔬菜、草莓、蓝莓、藏香猪及高原牦牛等产业,探索建立“龙头企业+科技基地+专合组织+贫困户”的科技扶贫新模式,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农牧民经济收入新的增长点,扎实推进7个科技扶贫示范村、35户示范户的建设。

(三)探索建立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作用,为全县农牧民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政策咨询,积极探索建立全县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四)有效开展农牧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根据全县人民群众实际需求,积极举办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班,加强农牧民群众务工、务农就业技能培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效利用科技下乡、科普宣传月、科技活动周等活动,扎实开展全民科学文化知识普及,进一步提高全民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文化素质,努力使人民群众在知识思想上脱贫。全年开展科普活动15次,培训新型农牧民上3500人次,有效畅通技术进村入户到人渠道。

(五)积极鼓励科技人才开展助农增收工作

全年完成50人的科技人才以科技成果、专业技术入股或承包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结对帮扶等助农增收工作,对于在助农增收工作中所取得的收益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同时对在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的科技人才,由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奖励。

(六)协同相关单位,组织人员,全面有效完成全县涉农项目奖补验收工作。

四、组织保障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领导责任。成立由局“一把手”为组长,副局长、纪检组长为副组长,其余干部职工为成员的助农增收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对单位全年助农增收工作负总责,抓实抓好组织部署、督促落实等工作。副组长积极协助组长开展各项工作,负责具体工作的推进落实。

科技助农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按照县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围绕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县目标,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推进畜牧科技进村、到场、入户,提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水平,达到科技助农增收的目的。

二、工作原则

(一)全面参与。广泛发动乡镇畜牧兽医站、村级防疫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畜牧龙头企业等多方力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畜牧科技助农增收活动。

(二)统一部署。县局制定实施方案,统一部署、统筹实施。

(三)突出重点。开展畜牧科技助农增收工作要把基地建设、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统一起来,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为提升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的着力方向,不断探索创新“两个带动”机制模式,扩大对养殖农户的带动面、参与面和收益面。畜牧科技助农增收工作要把组织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提农民组织化程度作为“为农服务、教农学技、带农入市、助农增收”的重要工作,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落实政策、落实措施、落实服务、创新思维、创新管理、创新机制,不断提指导畜牧经济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服务基层农民群众的科技水平,加快我市畜牧业由速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方向转变,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方向转变。

三、主要目标任务

畜牧科技助农增收行动围绕我县制定的畜牧业发展“十二五”发展目标,紧密结合畜牧生产建设项目所提供的资金条件,重点加强畜牧实用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县畜牧兽医局对今年申报省、市标准化示范创建场进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技术培训,并结合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在春秋两季对规模养殖小区(场)各举办一期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技术培训,培训面达90%以上。全县畜牧系统参与畜牧科技助农增收行动的畜牧兽医科技人员为43名,其中县级13名,乡镇科技人员30名。每个技术人员联系6户农户,共联系258户养殖农户(场)。通过活动,要求完成联系户人均增收200元的目标任务。各乡镇及机关股室科技助农增收目标任务分解表见附件。

四、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畜牧兽医实用技术推广,提养殖技术水平。

(二)强化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我县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有机对接。加强对畜牧兽医技术骨干的培训,并在畜牧科技促进年活动中发挥技术引领与支撑作用,提全县科学养殖水平。

(三)注重畜牧技术培训,确保畜牧科技进村入户。各乡镇要组织畜牧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推广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面向养殖农户的技术培训。各站股及县局分管领导和科技人员要有自己的联系户,要结合畜禽养殖项目,为养殖户送政策、送技术、送良种、送知识,确保畜牧科技进村入户。

(四)完善畜牧科技助农增收行动的管理。县局进一步完善畜牧科技助农增收行动的管理、检查和督导制度,坚持季度检查、半年小结、年度考核等各项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对在畜牧科技助农增收行动中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表彰奖励。

科技助农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以“富民、惠民”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平台,不断提高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为实现我区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率先发展作出贡献。

二、建设内容

1、开展对区属范围内的农业资源的摸底调查,全面掌握我区特色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等农村科技资源情况,为我区科技助农直通车建设提供基础性资料。

2、开辟区科技助农直通车网站,依托区远程教育服务资源优势,将农村科技信息资源辐射到特色农业生产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和农民手中,并提供便捷、快速的农村科技服务。

3、组建农村科技合作社,打造4家以上特色农业生产的科技合作组织,建立我区蔬菜、花卉苗木、食用菌种植和匙吻鲟养殖等特色农业的科技合作队伍。

4、开展对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组织支农、助农专家现场解难释惑,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

三、建设步骤

1、年7月下旬—9月下旬

完成全区农业生产资源的调查,全面摸清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情况。

2、年10月上旬—12月下旬

初步建成区科技助农直通车网站,并加强基层甚至农户科技助农直通车联网工作,确保直通车联乡、联基地、联企业。

3、年

启动科技助农直通车联户工程,并加强科技信息的对接服务,组建区内助农专家服务库,整合各方资源,开展支农、助农服务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发挥我区科技助农直通车信息服务作用。

四、组织领导

为加快我区科技助农直通车建设工作,拟成立区科技助农直通车领导小组。由副区长任组长,区委组织部、区政府办、区科技局、区农林水局、涉农街乡镇为成员单位。并下设办公室,由夏杨同志任主任。工作分工如下:

1、区科技局、区农林水局和涉农街乡镇负责开展农业生产资源调查,并组建农村科技专家服务库。

科技助农范文篇4

“金桔在寒冷天气来临时应该注意什么事项?”“怎么做好金桔后期技术管护……”近日,我县将农技培训班搬到该县“百里新村”沿线的白沙镇万亩金桔示范基地,100多名群众在冷风中津津有味地听金桔冬季管护技术课。自从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以来,该县以助农增收为最终目的,通过科技服务、科技攻关、科技示范“点燃”了秋冬农业生产的火焰。

加强科技服务,确保农民增收有保障。11月1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培训课在该县金宝乡大水田1000亩金桔基地开讲。该乡把每月的6日和29日定为“科技圩”,聘请市、县农业专家在乡党校上农业实用技术课。据网悉,1至11月中旬,该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53期,培训党员群众4417人次,发放农业技术资料3.5万份。同时,该县组织秋冬季助农增收科技服务小分队9个,深入田间地头或利用晚上到农户家开展科技帮扶,还通过党员远程教育网、科技信息“三网通”开展科技培训,切实解决群众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增收难题。10月以来,该县还在各乡镇开展声势浩大的科普“三下乡”为民服务活动,共展出科普图片200多幅,放映科技录像120多场,发放科技资料16万多份,接受群众咨询40000多人(次),解答群众140多个技术难题,有力地助推了秋冬农业生产。

做好技术攻关,壮大支柱产业。获全国地理标志产品的金桔产业是该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面积达6.8万亩,年产量5.8万吨,年产值达4.6亿元。然而,金桔成熟期间遇雨、遇晒、遇寒容易裂果、落果。在区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该县积极组织科技专家通过数年的科技攻关,成功研究出了“三避”(避雨、避寒、避晒)技术来解决金桔遇雨、遇晒、遇寒容易裂果、落果难题。今年上半年,广西区农业厅金桔“三避”技术座谈会在阳朔隆重召开,目前该县的金桔“三避”技术面向全区推广。今冬,该县已有90%以上的金桔园采用“三避”技术安全过寒冬,一片片穿上“新衣服”(尼龙膜)的金桔园正“享受”着该县科技攻关的“甜头”,且成熟的金桔果已陆续上市,以每公斤4至14元价格俏售全国各地。

抓好科技示范,以点带面促全局。今年10月份以来,福利镇锁石村民在科技、扶贫部门的帮助下,科学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仅用一个半月时间连片开垦荒山700亩用于种植油茶,预计明年可建成1000亩良种高产稳产油茶示范基地。金宝乡建立了2个面积50亩以上的高产稳产蔬菜示范点,全乡蔬菜冬种面积达6500亩。杨堤乡杨堤村委在新农村建设后盾单位的帮助下建立了80亩反季节蔬菜科技种植示范点,全乡蔬菜种植面积达2500多亩。该县9个乡镇均建立了1至3个蔬菜科技种植示范点,全年蔬菜种植面积突破29万亩;另外,全县种绿肥5.5万亩,其中“百里新村”连片示范基地有10000亩高产绿肥。

科技助农范文篇5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在省、州科技部门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来,我县充分发挥中藏药科技产业的资源整体化优势,着力解决制约我县中藏药科技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大力推进中藏药科技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止2013年底,全县中藏药材种植在地面积达到近57700余亩,其中大黄4000亩、羌活2500亩、秦艽2000亩、贝母2700亩、“三木”药材45000亩,其他类药材1500亩,涉及全县25个乡(镇)、143个村,拥有国家gap基地一个,民营科技企业3家,中药材种植合作社6家。中藏药科技产业已成为我县农牧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

二、主要措施与做法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中藏药科技产业工作,县政府召开常务会、县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道地中(藏)药材种植发展,2013年12月,县委、县政府组织省中医药科学院、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省农业厅、州科技局等20多名专家,在成都对《县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进行了评审。规划我县2014-2020中药材发展96500亩,总投资估算13532万元。

(二)推行以奖代补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农牧民药材种植积极性和种植效果,2012年我县开展了中药材种植奖补试点工作。由农户自发种植,经验收合格后,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补,奖补金额直接与农牧种植品种、种植效果挂钩,极大地调动种植农户的积极和责任心。2013年全县共验收2612.7亩,对种植农户兑现奖补资金52.3万元,对民营科技企业、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基础设施实行奖补(按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的25%给予补助),奖补资金达32万元,两项共计84.3万元。采用该模式种植效果得到了巨大的提升。2014年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中药材种植奖补力度,县本级财政划拨中药材种植奖补资金550万元(其中种植奖补450万,基础设施补助100万元),计划发展种植8000亩,同时加大了中药材种植的奖补力度,大黄由2013年150元/亩增至350元/亩,羌活由200元/亩增至550元/亩,充分调动了农牧民种植积极性,仅今年上半年已完成种植5300亩。

(三)狠抓重点品种,打造核心示范基地。以道地优势品种——川贝母为主,依托药业企业狠抓种植技术研究与攻关,制定了相关种植技术标准,建立了川贝母规范化种植基地两个——卡卡沟川贝母种植基地(国青科技)、龙让沟川贝母种植基地(新荷花),新荷花川贝母种植基地成为国内首家通过gap认证的川贝母基地。新荷花现种植面积2700余亩,建立了11个川贝母现代温室育苗大棚,面积3000余平米,主要用于川贝母两年生幼苗的繁育,可以大幅提高幼苗的保苗率,降低种植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国青公司瓦布贝母种植已初见成效。

(四)狠抓“三木”药材人工抚育基地,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为进一步发展林下经济,我县依托县白羊、小河、施家堡3个乡原有“三木”药材资源优势,现已在3个乡共建立了“三木”人工抚育基地4.5万亩,并在林下套种大黄、木香等药材,中药材的种植已成为3个乡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五)以公司为依托,严格种植技术规程。以生产无化残、农残及重金属残留道地中(藏)药材为标准,以国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荷花川贝母生态药材有限公司为技术依托,种苗采取集中培育,严把技术关,严格按照国家中药材标准生产,促进我县道地中(藏)药材进一步的合理开发,创立地域品牌,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

(六)转变工作作风,强化科技管理。为进一步促进中藏药科技产业发展,加强科技管理工作力度,一是在产业推广上做好主动作为。二是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调动农牧民种植积极性。大力宣传相关惠农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户推广种植,我局编制了《中药材种植技术规程》,印制了3万本,2013年至今已向农牧民发放了2万多本。

科技助农范文篇6

(一)活动主题。以“兴渔牧,送服务,促增收,保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秋冬季农业生产和全年农民增收目标,层层组织工作队,深入基层和农业农村一线,采取各种形式,认真抓好基础建设、产业开发、技术服务、就业创业、防病减灾、推介促销、政策落实等重点工作,从而推动我市水产畜牧业基础有新加强、特色产业有新提升、农民收入有新增长、“三农”服务上新水平。

(二)目标任务。市水产畜牧兽医系派出的2388名工作队员与12名自治区级工作队员,共2400名工作人员,组成自治区、市、县(区)、乡(镇)、村五级工作队,深入全市各村屯开展秋冬季助农增收活动。活动期间,计划完成以下工作目标任务:一是培训农民12000人次;二是推广应用8项先进实用技术;三是水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保持较高水平;四是新增加能繁母猪5000头以上,生猪良种补贴2万头,力争全市短期养殖项目养殖量比上年增加30%以上,增加农民养殖收入4.75亿元,人均增收97元。

二、活动时间和要求

活动时间从2009年8月中旬起至2009年12月中旬止,为期4个月。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组织动员阶段(8月下旬)。按照市委、市政府和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县、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主管局)各有关部门根据统一部署和要求,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成立机构,组建工作队,做好规划,明确秋冬季水产畜牧业发展重点、项目和规模,落实建设重点、资金安排等前期准备工作。

(二)行动服务阶段(9月初至11月底)。工作队按计划进驻各县乡镇深入村屯开展调查研究,与当地党委政府、对口部门衔接,按照方案总体要求,全面做好活动开展和项目实施,组织开展相关技术培训,认真抓好各种典型培育。确保助农增收各项行动落到实处。

(三)检查总结阶段(12月上旬)。各县、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主管局)进行自查,评选出先进个人,对活动进行全面总结,提出下一步发展意见建议和明年春季渔牧业生产思路,于12月18日前将总结材料电子邮件报送*市水产畜牧兽医局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邮箱:*)。

三、活动的主要内容

秋冬季是全年水产畜牧业生产的关键时刻,对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十分关键。各县、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主管局)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区、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年中工作会议以及我局相关工作部署,突出抓好“两大重点助农增收项目”和“八个助农增收活动”,科学安排,统筹推进,努力实现全年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

(一)两大重点助农增收项目

——短平快养殖产业项目。扶持发展秋冬生猪、家禽、山羊、鹅、兔以及大规格鱼种培育等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重点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通过实施今年农村养殖设施建设项目,农业养殖产业化项目,生猪龙头企业贴息贷款项目、生猪良种化项目等,新增生猪养殖量30万头,家禽养殖量1500万羽。依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由牛、羊、兔、鹅等草食动物,加大牛品改力度,积极推进龟鳖庭院养殖发展。近期我局将召开一次特色养殖现场会,总结推广我市特色养殖典型经验,力争秋冬季兔、鹅养殖量长30%;龟鳖庭院养殖量增加30%。力争全市短期特色产业养殖量比上年增加30%以上,大幅增加农民养殖收入。

——产业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加快发展设施渔业,启动中低产鱼塘改造工程。在今年秋冬季要建设一批鱼种越冬大棚,培育大规格鱼种1.36亿尾以上,改造中低产池塘3.63万亩,为明年渔业生产打下良好基础。

(二)八个助农增收活动

——落实政策助增收活动。今年以来,中央和自治区、*市进一步加大水产畜牧业投入,各种支农资金不断增加。要通过*市开展助农增收大行动,推动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水产畜牧业的各项惠农政策,使惠农政策100%覆盖所有行政村。要严格按照程序要求和管理办法,及时组织水产畜牧业补贴资金的申报和发放,重点落实800万元新农村建设养殖基础设施改造建设项目,200万元生猪重点龙头企业贴息贷款任务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进一步完善罗非鱼产业化扶持政策,把扶持资金用好,尽可能发挥促进产业发展作用;加强与发改委、财政等部门的配合,组织开展项目落实情况督查,加快扶持资金的使用,促使扶持政策在推动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效益,确保渔牧民享受最大实惠。

此项工作由局市场信息与科技科牵头,各业务科室、局属各单位、各县、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主管局)配合。

——特色养殖助增收活动。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牛、羊、兔、鹅、草食性鱼类为主的草食动物产业,加大牛品种改良力度,加快草食动物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做大做强奶水牛产业,努力把奶水牛产业培育成为水产畜牧业经济的新兴产业。加快罗非鱼等出口优质水产品产业开发,积极推进龟鳖庭院养殖发展。

此项工作由局渔业生产管理科、畜牧与饲料科分头负责,各县、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主管局)配合。

——科技推广助增收活动。重点推广牛杂交改良、粗饲料加工利用、牛病综合防治、优良牧草、罗非鱼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养殖技术,亚冷水性鱼类养殖技术、龟鳖庭院养殖技术,向科技要效益,以技术促增收,全面完成全年肉、奶、蛋、鱼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目标任务。充分利用农事村办、“农家课堂”、科技特派员、驻村指导员等多种比较成熟的培训带动模式,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

此项工作由局渔业生产管理科、畜牧科牵头负责,各业务科室、相关直属单位以及各县、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主管局)配合。

——就业创业助增收活动。以组织实施水产畜牧业“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和“无公害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项目”为载体,围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在全市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大培训,提高渔牧民的就业创业技能。继续加大返乡农民工培训力度,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协助有关部门解决贷款、用地、收费、工商登记、纳税服务等困难问题。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结合实际,发展特色养殖业。

此项工作由局市场信息与科技科牵头,局人事科、市水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各县、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主管局)配合。

——产销对接助增收活动。加大我市优势渔牧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利用广西水产畜牧信息网及各种媒体,重点宣传推介生猪、家禽、罗非鱼、对虾、水牛奶等大宗农产品,努力打响我市优质渔牧产品品牌,促进销售增收。不定期在网上主要养殖产品市场信息,吸引经销商前来采购、经销。因地制宜组织参加各种类型农产品展销促销活动,促使全市渔牧产品商品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扎实推进“一企一策”活动,抓好肉类水产加工等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培育发展,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快农民专业合作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促销作用,牵线搭桥,引进客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建立和完善市场信息网络。

此项工作由局渔业生产管理科、畜牧与饲料科、市场信息与科技科分别负责,各县、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主管局)配合。

——防病减灾助增收活动。宣传国家防控政策,使群众明白防疫是养殖者的义务;宣传防控知识,实现群防群控;宣传对病死畜禽实现“四不准一处理”,使群众自觉不出售、不转运、不宰杀、不食用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从源头上防止疫病发生。切实抓好秋冬季动物免疫工作,扎实开展高致性猪蓝耳病突击月活动和规模养殖场疾病净化工作。严格执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加强动物防疫,确保全市禽流感、口蹄疫免疫密度达100%。做好水产畜牧养殖灾害防御工作。同时,加大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力度,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开展提供组织和人力保障。

此项工作由局防疫检疫监督科、渔业生产管理科、畜牧与饲料科、兽医医政药政科分别负责,各县、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主管局)配合。

——安全监管助增收活动。一是切实做好苗种、饲料、兽药等养殖生产物资的市场供应,及时主要渔牧产品市场需求预测、价格等信息,引导和帮助农民合理安排秋冬养殖计划。二是组织开展“苗种、饲料、兽药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各县、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主管局)从8月下旬开始会同当地农业、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开展农资市场大检查,集中力量对苗种、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主体开展拉网式排查,全面清理整顿无证无照和标签标识不规范等不合格市场主体。组织开展饲料兽药市场专项检查,重点整治经营违禁药物及“四无”饲料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加强兽药经营、使用管理,组织清查违禁兽药、假劣兽药。8~10月,统一组织对重点地区的饲料、兽药进行质量监督抽检,抽检与查处联动,对制售假冒伪劣饲料、兽药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确保水产畜牧业生产安全,维护农民利益。三是开展水产畜牧产品质量抽检,确保渔牧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切实抓好渔业安全生产和防台风工作。

此项工作由兽医医政药政科、畜牧与饲料科、渔业生产管理科按职能分别负责,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以及各县、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主管局)配合。

——和谐发展助增收活动。妥善解决灾区、贫困地区渔牧民和返乡农民工的实际困难,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其发展生产,多方增收。落实救灾救济措施,帮助困难渔牧民解决好生产所需资金和物资等难题。协助各地积极疏导排解各种不安定因素和矛盾,切实重视做好渔牧民信访工作,为水产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环境,确保农村社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期间的稳定。

此项工作由局办公室负责,各县、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主管局)配合。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活动各项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市水产畜牧兽医局成立深入农村开展秋冬季助农增收大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立4个小组,组织派出12个宣讲服务工作组。

*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县、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主管局)要高度重视,切实把秋冬季助农增收大行动作为下半年“三农”工作重点。尽快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各县(区)水产畜牧兽医局领导要率先垂范,每人联系指导1-2个村屯开展工作。各科室、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带头参加工作组(队),靠前指挥,并抽调业务骨干及时组成工作队,尽快深入基层开展活动。

(二)落实经费,分片包干。各县(区)水产畜牧兽医部门要以此次活动作为检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内容,层层落实责任制,实行分片包干负责制。各工作组(队)要根据实际,制订、细化活动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工作要求,确保领导、人员、资金、物资、技术、服务“六个到位”。

(三)加强合作,密切配合。各县、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主管局)要积极履行职责,加强与农业、公安、工商、质监、物价等部门的协作,各负其责,相互支持。水产畜牧兽医系统内部各单位要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全力加快推进工作进度。

(四)创新形式,突出主题。积极创新活动载体,紧密结合地方实际,举办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带动明显的助农增收活动,迅速掀起秋冬季水产畜牧业生产高潮。一是开展“三下乡”集中行动。活动期间,各工作组要与所负责的县(区)开展1~2次“三下乡”集中行动,开展科技咨询、培训服务、问计访谈、赠送科技书刊、光盘、手册等丰富多彩的科技、法律、物资下乡活动。二是开展助农扶农主题实践活动。9~11月,各县(区)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开展1—2次助农增收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各种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多为农民办实事好事,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和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五)培育典型,点面推进。各县、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主管局)要积极挖掘和培育活动典型,认真总结活动亮点、先进人物事迹和成功经验,为探索形成农民持续增收新机制新路子积累经验。充分发挥典型引路、样板激励和示范带动等作用,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纸等载体,开辟专栏,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进行广泛宣传,弘扬先进,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形成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助农增收的良好氛围。加大部门、地区、工作队之间的经验交流,确保各地活动齐头并进,平衡发展。

(六)转变作风,热情服务。全市水产畜牧兽医干部、技术人员特别是工作队队员,要切实转变作风,一要轻车从简,二要抓点示范,三要做好服务,让农民满意,基层干部满意。

科技助农范文篇7

一、加强品牌打造

(一)狠抓重点品种,打造核心示范基地。以道地优势品种——川贝母为主,依托药业企业狠抓种植技术研究与攻关,制定了相关种植技术标准,建立了川贝母规范化种植基地两个——卡卡沟川贝母种植基地(国青科技)、龙让沟川贝母种植基地(新荷花),新荷花川贝母种植基地成为国内首家通过gap认证的川贝母基地。新荷花现种植面积2700余亩,建立了11个川贝母现代温室育苗大棚,面积3000余平米,主要用于川贝母两年生幼苗的繁育,可以大幅提高幼苗的保苗率,降低种植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国青公司瓦布贝母种植已初见成效。

(二)以公司为依托,严格种植技术规程。以生产无化残、农残及重金属残留道地中(藏)药材为标准,以国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荷花川贝母生态药材有限公司为技术依托,种苗采取集中培育,严把技术关,严格按照国家中药材标准生产,促进我县道地中(藏)药材进一步的合理开发,创立地域品牌。

二、注重市场对接、开拓

有效运用现代农业品牌塑造理念,将品牌建设作为公司(组织)、农户与市场对接的有效抓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对接、媒体造势、专家助力,川贝母品牌越来越响,名气越来越大,从而大幅提高川贝母销售价格,促进了农牧民增收致富。

科技助农范文篇8

资源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资源配置,二是内部资源配置。高职院校作为产学研的整合体,在资源配置上具有较强的整合优势。为发挥高职院校在资源配置上的整合优势,农经学院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服务“三农”多方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三环”联动服务机制。积极探索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学院作为教育厅确立的6所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院校之一,组织开发了2个贯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12所中职学校开展了贯通培养试点,2013年联合招生282人。免费接收集团成员院校学生实训1184人次、692学时,培训师资60人次,指导6个职教中心涉农专业和基地建设;为牡丹江师范学院开出公选课19门;主持完成省食用菌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换届选举。

二、发挥在科教成果上的高产优势

2013年完成50项省级课题的结题工作,其中教学改革项目38项,人文社会科学类课题4项,自然科学类课题8项;成功立项新课题29项;组织教研科研成果参加上级部门评奖,共获奖37项,其中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黑龙江省农委科技奖5项,牡丹江市科技奖2项,省级以上各类学会教学成果奖28项。总结完善“教师承担项目、项目对接课程、学生参与管理、生产实训同步”的校内基地运行管理模式,调动师生参与项目管理和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和持续性。近三年,农经学院教师自主培育“农经苦瓜1号”和“农经木耳1号”农作物新品种2个;主持完成“乐斯本防治水稻潜叶蝇应用技术的研究”等应用技术研究课题20项,其中“黑龙江山药深耕、垄作优质栽培技术”等3个农业新技术获牡丹江市科学技术奖。为周边农户提供种蛋31万枚、种苗20万株。同时科技丛书、服务手册编写,讲座光盘制作全面展开,农经学院编写的农家书屋“服务三农科技致富”系列农业科普丛书33部已正式出版;编写服务“三农”科技致富系列手册10种。

三、发挥在科技推广上的平台优势

1.搭建农业信息推广平台。

注重实践,强化产教相结合,农经学院开展农教结合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打造“科技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即农经学院、农业企业、科研院所联手合作,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从而实现服务“三农”的目标。深化校企合作,吸引动漫制作企业海越天飞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入驻校园,与正大、联想集团、珍宝岛药业等继续开展订单培养紧缺人才,为黑龙江阿妈牧场农业有限公司设立猪样抗体监测与病原检测实验室和产学研合作中心,学院成为了多家企业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持单位。二是多措并举与地方政府联合打造科技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信息开展农业科技宣传服务,农经学院与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联手打造《农经大讲堂》电视专栏94期,以“依农时、传农技、解难题、保丰产、促丰收”为原则,为牡丹江市周边地区150万农民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与牡丹江市委组织部联合制作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专题讲座(远程教育课程)10期;实施“农业科技普及工程”,编印发放服务“三农”科技致富系列手册5千册、科普光盘3千张。这些科技服务提高了牡丹江市农业生产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

2.搭建农业科技助农平台。

农经学院与地方农业教育与科技资源整合成立的牡丹江农业科学院,成功打造黑龙江省东南部的农业科技助农平台,主要包括农业专家信息资源库、科技研发共享平台、科研成果推广平台。平台开设5支专家热线,内容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农机、法规、农村政策。与农业县(市)结盟,建立并深化“院市(县)共建”长效机制,先后派出两名干部挂职海林、桦南科技副市(县)长,投资240万元建立2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先后对海林市山市镇长胜村、海南乡红旗村、宁安市宁安镇福荣村、林口县奎山乡进行科技帮建。通过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运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农业科技培训、农业实用新技术推广等举措,从农业生产、农技推广、农民指导等方面为农业科技助农平台提供了坚实基础,彰显了农科教一体化的合力。

3.搭建农企农户对接平台。

农经学院运行“学院+农企+农户”对接平台。2008年学院与牡丹江正大实业有限公司联手,对肉鸡养殖创业者进行培训。公司需要发展养殖户,而农民苦于没有技术,经过学院的中间调节,实现了资源共享、技术互补、跟踪服务、快见实效的培训理念,培训的80名学员都已成功创业。这种“学院+农企+农户”对接平台的建立,为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有效的致富渠道。2009年农经学院绿色农业系启动了“种植类专业教师包村包户”的专业与村对接工程。此项工程实现了学院教师的技术专长与帮扶户经营产业对接,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跟踪服务,起到了提供科技致富信息,指导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支持等作用,目前运转情况良好。这既是一种有效的探索,也更加有力地强化了学院科技推广平台优势。

四、发挥在农民培训上教育优势

1.开展多维农民培训,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农经学院拥有一套完善的农民培训体系,涉农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完善的种养加管一条龙实训基地。开展多层次多梯度的农民培训,成效显著。农经学院与牡丹江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农村干部基础科专业函授班,培养农村基层管理干部101人。实施“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培训农民720人;实施“农业科技带头人培训工程”,培训农业科技带头人203人;与牡丹江市委组织部联合培训村党支部书记282人;承担政府部门委托培训778人;培训农村经营管理人才666人。通过乡村干部培训,大幅提高了牡丹江地区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保障了牡丹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建设;通过集中办班、交流研讨、参观考察、现场实训等方式,培养现代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培训现代农业科技新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现信息化技术、农业农村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推进地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2.开展村村大学生工程,培养高学历的乡土人才。

科技助农范文篇9

一、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肯定成果、正视差异

大力实施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中,去年以来。全市上下大力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对瞅准的事,坚持不懈,扭住不放;对定了事,不遗余力,一抓到底,干了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要事实事。

(一)宣传发动得力。各级各部门多形式、多途径、多渠道在受灾群众中广泛宣传助农增收政策。积极参与灾后重建。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使广大受灾群众主动投身到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中来。日报等媒体开辟专栏做了深入细致的报道,特别是对典型事例、先进个人做了专访,对落后的地方充分曝光,使“助农增收、致富还贷”相关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摸底排查完全。市级各部门依照市委安排安排。会同乡镇干部进村入户,与村、组干部进行了拉网式”逐户调查,对地震受灾农户特别是农房重建户的人口状况、劳动力状况、经济收入及构成状况等情况,一户一卡”进行了登记,建好了电子档案。完成了地震受灾农户重建户基本情况统计表》地震受灾农房重建户灾后重建与发展规划表》等统计,就助农增收、致富还贷总体目标中的五个一”和“不欠贷”基本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的摸底排查。

(三)规划科学具体。各县区围绕受灾农户达到五个一”和“不欠贷”目标。结合区域发展产业布局,以户为单元、村为基础、乡镇为单位作了专业规划,把“五个一”内容规划到户、项目、年度。实行了以户建卡、以村造表、以乡造册、以县汇总,做到一户一卡、一村一表、一乡一册。

(四)责任落实到位。各乡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了工作主体作用。见到实效,各县区采取了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的方法,落实了帮扶措施;市级各部门认真落实了专门领导和专职干部驻乡抓帮扶工作;市县区农工委对全市“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进行了综合协调、指导考核,打好了总体战。

(五)五个一”发展效果显著。全力攻坚,助农增收效果显著。截止目前,全市农民灾后重建贷款总额38.96亿元,还款15.22亿元,共培育熟练掌握一门实用技术的明白人23万人、建立经济园18万多亩、终年转移输出务工人员78.8万人,户平年增收1万元以上。

(六)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各县区在认真实施“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中。有效地推进了工作开展。特别是剑阁县委、县政府抓“助农增收、致富还贷”工作有目标,有思路,有措施,有效果。上午大家都参观了现场,看主要体现了四个特点:一是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实现了多渠道增收;二是突出了产业发展主题,烟叶、蔬菜、畜牧、旅游等产业发展都卓有成效;三是助农增收工作的领导力量强,责任得到具体落实;四是农户增收还贷信心足,积极性高,效果好。其他县区也分别在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实践过程中有一些好的做法,值得我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实施“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以来,总之。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为灾后重建发展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一分为二地看,工作中也还存在许多差别和不足,局部工作效果还不够理想,县区与县区、部门与部门之间工作进展不平衡,加快发展的压力巨大。

全市累计发放农房重建贷款38.96亿元、154347户,一是农房重建不良贷款数额较大。截至2010年4月末。其中:贫困农户建房贷款10.07亿元、35712户;累计收回农房重建贷款15.22亿元、48696户。随着前期发放的局部农房重建贷款陆续到期,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农户日益增多,农房重建贷款风险逐渐显现。截至4月末,逾期贷款9548万元、农户5083户,分别占当期农房重建贷款余额和户数的4.8%和4%未按期结息的农户46500户,占当期贷款户数44%拖欠贷款利息3937万元,欠息率32.9%其中,欠本欠息农户4575户,拖欠本息8972万元。从贷款质量看,4月末不良贷款(按五级分类)4210万元,占当期该类贷款余额的1.78%分县区不良率看,元坝区5.1%苍溪县4%朝天区3.4%剑阁县2.1%利州区2%旺苍县0.7%青川县0.07%分乡镇看,青川县的骑马乡、旺苍县的燕子乡、元坝区的卫子镇、剑阁县的上寺乡、朝天区的马家乡不良率较高。

特别是局部乡镇存在大面积的欠息,二是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地方的助农增收工作之所以滞后。台账建立不完善,这与工作作风有很大关系。表示在工作中,就是责任不落实,工作不深入,害怕和群众打交道,工作效能低下,对市委、市政府安排的工作拖拖拉拉,工作节奏不能适应加快发展的要求。这些问题,必需引起各县区、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研究,着力解决。

二、突出重点,明确任务。扎实推进“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下阶段工作

致富是目标,开展“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增收是核心。还贷是义务。扎实推进“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下阶段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及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全局,掌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工作基调,坚持“五个一”基本思路,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目标,突出提速加快、又好又快主基调,把“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同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发展农业产业化等紧密结合,整合资源,整合项目,统筹推进。力争今年底基本实现“五个一”即:有一至二个熟练掌握一门实用技术的明白人、建立一个经济园、有一至两个农业增收项目、终年转移一至二个务工人员,户平年增收一万元以上)2011年巩固提高,2012年全面实现预期目标。

要坚持多措并举,打好“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下阶段攻坚战。努力开辟增收途径。

(一)抓核心。

增加经营性收入。要充分依托绿色、特色、生态农产品优势,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积极实施农产品“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不时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区域性特色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市场、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开展信息服务。积极培育农村市场流通主体,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提供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营销服务。各级干部要积极主动地协助开辟农产品流通市场,主动参与农产品流通,充任经纪人,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增加劳务性收入。去年全市劳务收入47.2亿元,扎实抓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全市农民人均年实现劳务收入1919元,同比增收139元,劳务性收入助农增收效果明显。今后要进一步层层落实责任,有计划、有组织地搞好劳务开发。认真加强劳务基地建设和品牌培育,扩大、提高劳务输出规模和质量,促进农民特别是受灾群众有序转移。努力营造全民守业氛围,吸引、鼓励和支持更多有成就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参与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行动中来。

增加财富性收入。充分用够、用好、用活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梯级试点市先行先试的核心政策资源。凡是有利于农民增收、农民得实惠、农民群众满意的改革探索,有效推进农村改革创新。都要鼓励支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力推进农村产权为核心的制度改革,承包地、宅基地、林地、水面等经营机制方面大胆探索创新,为农民享有财富性收入发明条件。重点是强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维护,规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同时要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方面进行探索,激活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努力增加农民特别是受灾农户的财富性收入。

增加政策性收入。要及时、全面兑现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灾后重建扶持政策。同时,认真兑现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强化对受灾农户的政策扶持力度。市委、市政府已就财政支持、项目资金布置、金融信贷、劳动保证、民政救济等方面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扶持优惠政策。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同时,还可以结合各地实际,制订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加以推进。

(二)抓根本。

市优势特色产业助农增收明显。去年全市特色产业实现产值55.37亿元,近年来。同比新增纯收入3.54亿元,为农民人均新增纯收入148元。今后要进一步抓住产业发展这个根本,以七绝为核心,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米仓山茶叶、朝天核桃等为重点,加快“七绝”整合重组。要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产业带,加快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引导各类专合组织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深入推进农业规范化生产,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业品牌认证工作。

(三)抓主线。

推进激进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工作抓手和主线。要强化规划导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市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优化规划布局,加速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集中发展区;强化产业基础,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强化资源整合,重点整合土地、产业、资金、科技等资源;强化农民主体,使农民成为基地和园区的建设主体和发展成果的享有主体;强化统筹结合,实现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相配套,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相统一,提升建设综合效益。坚持“多园一业、块状覆盖,园区农业与庭园农业共生互促”建设模式,走好“建园区带基地、兴产业促增收”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路子,带动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基地发展。

(四)抓重点。

当前全国、全世界正在大力建议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农业。低碳农业不只要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激进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而且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更加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植树造林,大力发展森林经济。去年全市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森林蔬菜业、森林果业、森林畜牧业和森林加工业等林业特色产业,实现林业产值39.8亿元,山区农民人均从林业上的收入达680元,同比增加80元。今后要继续依照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和林业资源转化的要求,紧紧围绕“6+3特色林业产业体系,充分考虑绿化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大力营造生态经济兼用林,推进低碳农业继续健康发展。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效果转化和实用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建议低碳生活,搞好老式沼气的改造和新式沼气的大力推广,利用好“家电下乡”搞好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既维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又增加群众收入。

(五)抓机制。

做好每一户产业发展、增收致富还贷工作。市级各部门要继续紧紧围绕“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认真落实专门领导和专职干部驻乡抓帮扶,各县区要继续采取县级领导包片包乡、部门包乡包村、乡干部包户、党员和机关干部结对帮扶的方法。完善帮扶机制,搞好指导、协调、督促,有效开展工作。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帮扶责任,落实具体任务,使帮扶工作不走过场。通过“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的深入开展,让扶贫解困明显推进、灾后重建明显加快、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基层组织明显加强。

(六)抓导向。

重点宣传农房重建贷款性质。向农户讲明农房重建贷款是商业贷款,要做好政策宣传和引导。内容上。而不是财政补助、扶贫资金;要强化农户诚信知识,增强欠贷必还意识。对象上,要做到对所有农户全覆盖。重点针对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建房农户群体,特别是有钱不还和等待观望的农户。同时要树立积极还贷的典型进行广泛宣传。方式上,金融机构要积极主动,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广泛、集中开展大规模、有声势的诚信和政策宣传活动,同时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载体,保证继续、有力度、全方位的宣传。措施上,要开展一次全市范围农房重建贷款的调查,完全摸清贷款农户目前家庭收支情况、信用状况和还贷能力;对到逾期贷款和欠息农户进行逐一排查,根据调查资料划分出无力偿债农户、有一定收入但暂时还款困难农户、有偿付能力而还款意愿较差农户,采取“一户一策”制定清收措施;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贷款管理责任制,及时完善相关贷款手续和档案资料,确保每一笔贷款责任落实到人,并加强对农房重建户经济活动跟踪,建立相关记录并加强农房重建贷款贷后检查,定期进行分析评估,做到对风险心中有数。

三、逗硬作风,加强领导。确保完成“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目标任务

摆在突出位置,一要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助农增收、致富还贷切实纳入灾后重建、全面夺取双胜利、重建美好新的重要工作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亲自抓,抓关键环节、抓重点工作、抓带共性的重大问题的解决和政策的落实。各级各部门都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发挥作用,积极为继续深入实施好“助农增收、致富还贷行动”出实招、下真功,贡献力量。

科技助农范文篇10

一、加强领导

我局领导十分重视助农科学储粮工作,多次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力求将小粮仓建设纳入政府的“惠民行动”项目。同时结合县政府把“三村建设”工作点调整到石梯镇四垭村的实际,提出了“突出重点,多措并举实效惠农”的工作方针。并成立了由局党组书记、局长肖胜安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助农科学储粮”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措施具体,责任明确,考核到位的实施意见。指定办公室、业务股为具体承办股室。

二、强化宣传

为了指导农民科学储粮,降低粮食产后损失,增加农民收入,丰富新农村建设内容,年初王涛副局长带领有关人员到石梯镇四垭村,了解该村现状和“三村建设”规划。与石梯镇党委、政府商讨,共同提出了“集中打造、突出特色、增加亮点、经济实用”的工作思路,为该村的“三村建设”找准方向,为我局的助农科学储粮工作落实着力点。同时在该村发放“农村储粮简易防虫技术”资料800份,“粮油食品安全小常识”资料500份,农村储粮技术培训2次100人参加,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宣传黑板报四期。并借五月中旬开展的“科技活动周”活动,指导所属的12个粮食购销企业,在中心场镇发放“农村储粮简易防虫技术”资料15000份。在定点扶贫乡——虎让乡召开的村、社两级干部“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上,吴应强同志作了“农村科技储粮技术”专题宣讲,其内容通俗易懂,深受农民朋友欢迎。

三、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