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理念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1:23:21

课程理念

课程理念范文篇1

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鉴赏在新课程理念下,诗歌教学如何开放性地实践?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于情感的文学样式。因此,在整体感知、理解诗意——朗读指导——语言品味——对比探究的过程中,诗歌教学应始终贯串一条线索——情。传统的诗歌教学,当然也不可能忽现诗歌中的“情”,但它通常是教师硬“塞”给学生,在讲授分析中常常将诗情弄得支离破碎,而很少尊重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自己感悟、赏析的权利,在客观上难于培养学生用心灵去感受、体验、赏析的权利,影响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理念新建水害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感受作者感情的基础上点燃学生心灵的激情火花,在与文本、与诗人的对话中达到共鸣的效果,在鉴赏的基础上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整体感知、理解诗意这一环节,在把握意象、领悟感情、探讨意境的过程中,教师宜淡化讲析(适时引导即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象明确,不难抓住,学生完全可以自己领悟。稍难的是用“花溅泪、鸟惊心”的意象传达什么样的感情。诗人用这个意象的匠心之所在。学生在探究中可以发现“溅泪”“惊心”的直接原因是“时”、“别”战乱时的时局,妻离子散的痛苦,给人民带来了太多苦难(当然也包括诗人对自己颠沛流离的切身感受)。而人之“感”,人之“恨”不以人直接表达,而借“花”、“鸟”来传情(其实本句当为互文见义,即“感时恨别,连花都溅泪,鸟亦惊心”),不仅更形象、更可感、更富文采,在感伤程度上也达到更深刻的表达效果,花草尚且如此,人何以堪?而诗人的头发“越搔越短,越搔越少,以至连发簪都插不上了。”

则又是一个意象,形象地表达出深深的忧虑之情;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忧虑,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这正是诗歌的“意”之所在,也是作者的“情”之所在。“情”把握住了,诗歌的意境则昭然若揭。当然,学生要领悟到这个层面不会太轻松,但教师“点一点”,学生“跳一跳”,还是可以达到的。而且正是这种“不轻松”,更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探究热情。阅读中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自主探究),通过渗入学生对话(合作探究),师生对话(教师引导提示,学生质疑问难),阅读、感知、理解的过程就成为学生与完整作品(不是被分析行支离破碎)正面接触的过程,对诗歌的一以贯之的情感体验会更加强烈、深入。因为诗歌意境的理解、领悟本身是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以形象思维特点的诗歌艺术,“意”和“境”是融合在一起的,“境”中有“意”,“意”以“境”传,密不可分,许多情况下,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强加分析,只会破坏诗歌整体的意境美、艺术美,冲淡诗歌特有的韵味。弱化学生审美情趣,妨碍审美主体审美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为了更深入地领悟诗人的“情”,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与诗人“对话”,“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来还”,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的边关,但是驻守万里长城的将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鉴赏唐微凌(平江三中湖南岳阳414506)需要小组讨论,有的问题不仅要动脑,还要动口动手……作为教者则需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大胆取舍,对于理性含量低的问题则大胆删去。否则,孩子就变成了回答问题的工具,他怎么会在课堂上多元学习、活跃思维,出现令人无法预测的精彩呢?如在学习《七颗钻石》(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一课,我梳理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小姑娘的水罐是神奇的,神奇在哪里?(2)作者为什么要把水罐写得这样神奇呢?(3)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美好愿望?学生通过这三个问题,得出了一个结论: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寻找特质,以点带面许多课文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则作为教师,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读者,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被赋予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所以教者则必须得发现每篇课文其自身所特有的东西,也许是这篇课文区别于其它课文的特色,也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制动点,“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找准课文的特质,进行点面结合的处理,是一种融“整体把握”和“重点理解”于一体的教学艺术。这里的“点”指的是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基点。这里的“面”指的是课文的基本内容,点面结合,可以从点切入,再到面,再步步深入到点,串点成线成面;也可以从面切入,再到一个个点,串点成线成面。这样可以打破以往"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走出“随意”的泥潭,使整个课堂思路清晰、层次鲜明。如我校有老师上《斑羚飞渡》(人教版八年级)一课非常精彩,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主要是想通过老羚羊以自己的死亡换取小羚羊的生命,折射出生命的伟大、神圣。老师主要抓住“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由这一句生发开来,既囊括了全文的内容,又进行了情境想象,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升华了文章的情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课程理念范文篇2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人文关怀

教育的人文价值,就是把培养或完善健全的人格放在首位,它关注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全面发展,是否具备独立人格,它强调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个性的彻底解放,它要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而且还是一个有明确生活目标和高尚审美情趣,既懂得创造又懂得享受的人。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融入人文观念,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终身体育”的思想,越来越重视对于人的现代化的积极作用,突出人是教育的基础更是教育的根本,学校体育必将从单纯的健身与单纯的传技中解放出来,大大地突出其人文性。为此,我们在学校体育课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注入人文关怀、加强人文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共事、对群众和社会有责任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以提高。

一、对人文关怀的理解

关于“人文”的概念,东西方的理解是不同的。中国古代有人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礼教文化,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西方的“人文”、“人性”、“人道”都是近义词,是相对于神学而言的,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它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和自由等。“人文关怀”一词是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因而也称作人本主义。其主要内容是:肯定和注重人与人性,要求在各个文化领域里把人与人性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高贵,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独裁方式和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等。人文主义的含义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对人类命运、幸福与痛苦,对人的存在、价值与尊严的强烈关怀和承担责任的精神。可见,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人本文化,是浸透了人的意志、情感、潜意识中的对他人的爱与关怀,不应有任何的强制与虚假,也拒绝任何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

二、课程呼唤人文关怀

课程体现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指出追求人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学校教育作为促进和完善人的重要手段,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学校课程必将融入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

课程体现人文关怀,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转型,原有的教育体系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对科技人才的知识素质、文化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改革的潮流已经不可竭止地冲击着学校课程的发展。学校课程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掌握熟练的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前途命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会对他人的尊重,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学校课程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的教育。课程体现人文关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2000年开始,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是基于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积极倡导课程理念的转变,从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需要出发,以培养和完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价值尺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的根本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修养,并将人文关怀渗透于课程改革和学科教学中,可见在课程中体现人文关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人文关怀的融入也必将为学校课程的改革注入生机。

三、体育课程理念的人文关怀

(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怀进人了新的阶段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健康第一”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赋予学校体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思想。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体现了对学生情感与终生的关怀

兴趣是激发、保持学生体育行为的初始动机和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以及最终效果的重要因素,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了对学生教学主体性的关怀

传统教学中最大的弊端往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下转第54页)(上接第79页)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标志。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体现了对学生作为个体人的关怀

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不足,关怀每一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强烈的情感体验,体会到生存的意义及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自主和谐的发展。要唤起学生对自然与生命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友谊的珍重,对同学的宽容以及重视同学间合作的重要性。

四、结语

新课标下的学校体育课程必须从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理念,在体育课程中注入人文关怀,使学生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以情感关怀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要求需要人文关怀,人不能只关心自然、只关心社会,而忽略了关心人自己。忽略对人的关心,忽略对人类的关怀,必然使有关体育和教育的研究在学术界长期滞留于浅薄的层面,也使体育和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每况愈下。跨世纪的学校课程呼唤人文关怀,要求人类必须学会关心人,以人为本,实施关怀。

参考文献

[1]高唤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尹华丁,周应德.社区体育与人文关怀[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课程理念范文篇3

微课教学对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和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教学价值,具体表现为:首先,增强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微课程就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和网络技术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微课程教学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地理运算充满兴趣,创新式的教学手段能够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丰富了地理教学内容。其次,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培养他们良好地理学习素养。将微课程应用到高中学校地理教学中,可以使高中地理教学更加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一方面,将地理教材知识演变成动画内容,使地理推演更加直观、立体的展现在课堂上。最后,微课程教学还可以将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进行罗列,帮助学生梳理地理学习层次,既能明确课堂教材的教学重点,又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的难点和重点,更好的培养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应用微课程理念开展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2.1利用微课程演示复杂的地理知识。微课程作为一种课堂辅助性的教学方式,在形式上多种多样,内容上丰富多彩,教师在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地理空间模拟等知识融入到微课程视频教学中,利用微课程进行视频演示教学以达到教学目的。这样做是为了更好的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并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当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比如说,在讲解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相关知识的时候,由于地表形态形成具有缓慢性,可以通过微视频课程进行浓缩与快放,展示不同地表形态的地理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相关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地表形态方面的微课程视频设计时,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的状况,选取典型的地形案例进行视频制作,力求所设计的微课视频实用简单,明确视频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2.2让学生利用微视频进行主动性学习。创新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微课程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其本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教师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使用微课程教学的频率,在相关难点重点题型的讲解上,教师要利用微课程教学的形式,将主要的地理学习环节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让学生自行寻找重点难点题型进行讲解。比如说,在讲解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容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一人负责一个地域版块,共同制作微课程,然后在课堂上与大家进行分享学习,学生可以更好的对区域联系与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行控制学习的进度,并利用小组力量协作解决地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提升他们对学习地理知识的认知能力。2.3线上线下综合利用地理微课程。在开展地理教学中,不仅要在课堂上利用微课程,在课下也要积极引入微课程开展教学,将微课程教学应用到高中地理课后复习中,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复习指导。首先,地理课堂对地理知识的演示和讲解时间有限,将微课程利用到高中学生的课后复习时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课堂上所学习的地理教材知识,突破课堂上的学习限制。其次,微课程应用到课后复习中,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学习的重点,完成拓展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最后,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高中学校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修正,与学生一起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课后的地理复习指导,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提升高中地理微课程教学效果,实现教学创新的目标。

综上所述,微课程能够有有效的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习素养。将微课程应用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大大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因此,应该加强将微课程应用到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改革和创新地理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微课程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广泛应用,从而不断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智华,“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7(03)

课程理念范文篇4

关键词:“学术英语”;研究生英语;学术交流;专业知识

学术英语(AcademicEnglish)或EAP(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简称EAP)专注于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特别强调在专业领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习学术交流常用的表达方式、沟通形式,培养在所学专业领域基本的英语交际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感兴趣的学科补充知识,同时潜移默化地输入学科英语语言,并且锻炼批判性思维,拓展国际视野。事实上,学术英语课程存在于高端学生的需求,适合研究生英语教学。

一、“学术英语”教学启思维、学语言、习技能

学术英语课程仍然以英语语言学习为主,同时侧重学术技能和学术范式的培养与训练。学术英语教学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同时还包括更高层次的作调研的能力(researchskills)、批判性思维的能力(criticalthinkingskills)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creativethinkingskills)等。研究生阶段学生需要提高学术英语写作能力,轻松完成论文、报告、个案分析等常见写作任务。学术英语教学内容涉及学术英语写作的规范和技巧,包括语言风格、文献索引等,将语言能力和学科领域内容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写出规范和富于创见性的学术文章。研究生英语应以通用学术英语能力培养目标为核心,教学设计结合核心学术英语技能相关的知识、概念、应用、典型范例,例如主题相关的学术文章和学术讲座,研究生课堂上应呈现思辨、阅读、听说、写作、词汇的模块化结构,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学习学术英语。研究生英语应注重培养学生在学科学术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教学设计应结合知识、概念、应用和与核心学术英语技能相关的实例。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应从学术思辨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基本知识、概念和应用;继而进行学术阅读,从获取信息入手,培养学生用英语搜索查阅资料然后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能力;从输入信息到输出信息,扩展学术英语听说、表达与交流能力;再促进学术英语写作,从句子到章节,培养学生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写作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在专业和学术领域的英语语言技能以及技能的应用和内化。

二、“学术英语”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的定位与目标。学术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有效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初步的专业知识学习以及学术交流的能力,其中包括听英语讲座、阅读英语专业文章、用英语进行学术讨论、学术发言、论文写作等。其目标是为学生今后使用英语进行更深层次的专业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和实现顺利过渡。2.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生学术英语可以采用小班化教学,分EAP和Skills两种课型。EAP课型以读写为主,教学生如何阅读学术文章,抓住作者的观点,并学会正确引用文献并如何收集数据以及撰写符合国际标准的学术论文。Skills课型培养学生听说技能,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学术演讲、小组讨论及辩论的能力。教学形式除小班教学和自学外,还应开设大型讲座,讲授一些学术写作基本知识,包括篇章、句法、词汇的运用。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学术英语教学设计的语料应主题多样,相关专业知识内容丰富。所有阅读材料都应涵盖专业相关词汇,确保英语语料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研究生英语教师应提供内容丰富、学习便捷、交互性强的学术词汇、短语释义、难句解析等资源,在培养学术英语技能的同时夯实语言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内容依托式教学法,以期通过EAP课程的学习,达到学生可以轻松应对英语原版教材和专业文献阅读的目的,同时使学生具备用英语完成一项专业主题论文的能力。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的开设以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为目的,重点是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及学术交流的能力。学生能够阅读英语原版教材和专业文献、听英语学术讲座、围绕专业课题用英语进行小组讨论并发表见解、运用英语流畅地撰写本专业论文,从而为今后的进一步专业学习、研究和国际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3.研究生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开设学术英语课程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虽然教学的重点仍然是注重学生英语语言的提高,但在教授语言时侧重点不再是语法、词汇甚至语言赏析类的教学,而是学术能力的培养,这需要教师通过适当地培训来转变观念,更新理念,结合课堂实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研究生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团队合作精神,每个专业方向小组中的教师都应献计献策,搜集相关资料,与团队的教师共享,且所有资料和讲义都应存放于学校内部网络内供其他专业教师参考以及为今后教学作参考。研究社英语教师应探讨教学内容和设计,保证教学的统一性,保证新教师按照语言中心的标准实施教学,避免随意性和非标准性。此外,还应不断尝试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了解专业课教学的方向甚至内容,并与专业课教师探讨如何使研究生学好英语课以及更好地帮助他们学好专业课。

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研究生英语作为高校的基础课程,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学术英语”课程观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已得到进一步探讨,但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教师的观念和知识结构却还没有准备好。因此,如何使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适合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国际化发展,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曾蕾,尚康康.学术英语教学与学科英语研究的互动模式探讨[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3).

[2]龚嵘.中外高校本科生EAP教学概念谱系对比探究[J].外语界,2018(2).

课程理念范文篇5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页|最新|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音乐|体育|美术|科学|计算机|公文|

论文搜索:[热门]素质教育写作总结说课计划心得体会教案操行评语

首页>>数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

-

【加入收藏夹】【搜索相关的文章】【关闭窗口】

(甘肃省镇原县平泉中学刘永强744517)

摘要:数学新课改要求教学中讲背景来源,讲思想方法,注重过程,联系实际,突出应用,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数学新课改、更新观念、关注过程,应用、提高创新能力。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评价及要求也在不断地发展。数学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讲背景来源,讲思想方法,注重过程,联系实际,突出应用,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教材编排上也从封面设计,导引,章头图及正文的“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都体现了数学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通过两年多的试改,感受颇深:

1、教师观念更新,提高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改以往的角色,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而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下产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也能发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首先,过去对于教师的“主导”地位问题,是课堂评价的一个论据,而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对我们理解更会有不同侧面和深刻程度上的差异,所以,当教师把自己变为课堂活动的一名合作者、参与者时,也将自己和学生放在了同一水平上,才能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背景,每个学生的现实基础,认知水平等进行教学,从而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其次,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对学生的地位也有了新的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是动态的,不再起什么“主导”与“主体”性作用,这一定位,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过去我们评价一节课只看表象,评课者只关注教师在这节课中“戏”演得是否令观众满意,再看观众反应如何,来评这节课的成功与否,注重了数学教学的系统结构和形式化,而较少关注从“感知数学情景、体验数学本质、概括数学抽象、反思数学应用。”的完整数学学习过程,这种形式化教学搞得教师手忙脚乱,学生也无所适从,且看美国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案例:

在美国西雅图一节高二数学课上,老师讲的就是一个测量塔高度的问题,一上课,老师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说塔是高不可及的朵想办法测量这个塔的高度。学生听完以后就每个人拿了一个图形计算器,分成四、五个人一个小组就开始做了。看到这道题我觉得好笑,这不正是前几天才给学生上的一节课吗?是初三数学中的一道应用问题,稍微差不多的学生都很快得出答案。可问题是人家高二学生却做得津津有味,全班同学分完工以后,老师没有做任何提示,学生就开始做这件事情,且没有几个学生去努力找一个公式,绝大多数都在按分工试算:这塔多高呢?有的学生就先设它为100米,找测量点,发现凑不出准确答案,就开始分工,甲把塔放高一点,已把塔变矮点儿,丙把第一个测量点往前点,丁把测量点往后变,四个人分工做,到下课全班还不到10个学生得出结果,老师说:“我们继续去做”。

而这节课在我们教育界的评价会是怎么样呢?没效率,没结果。对比我们的评价方式,我不明白碰撞点在什么地方,如何看待这节课,曾有专家这样认为: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大家分工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索的过程,根据别人的信息来改进自己探索方向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比知识更重要。这就使我想到为什么美籍华人杨振宁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06年相当于数学诺贝尔奖的“菲尔茨奖”获得者又是澳籍华人,年仅31岁的陶哲轩,而我们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却没有,这一切不就说明教育改革,观念更新的可行性吗?

让我们思考我们的数学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学数学教育现状,从评价体系的导向上就决定了我们的数学教育是为“应试”而备的,从小学到中学,全部是模块化的:考什么,教什么。而对数学的发展,她的文化价值大概问起来没几个人会知道,对现行新课程知道的又有多少呢?教师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在拼时间,讲题型,抓训练,学生为了一个“愿望”,在这个“愿望”的奴化下,麻木的、机械的、毫无生机的学习,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我所在地方的农村初三学生每周周内学习数学的时间至少在800分钟以上,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平均是217分钟,我们的代价是多么的大啊,可效果怎么样,我只能用少得可怜来说。

在学习了“中美高层教育交流”研讨后,我对自己八年的数学教学作了回顾,深感自己只不过是个知识的“二道贩子”不停地学习,再将我知道最多,自认为最好的、最得意的东西传授给学生,并告诉他们“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并举了数学家苏步青当年为了考取国际上有名的日本帝国大学,对解析几何、微分两门课做了近万道题,结果以双百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传说中王羲之练干了三缸水,若非如此若练,他岂能丰为书圣。可是我们学生苦了,力也出了,成绩怎么样,全县5000多学生参加高考,几年才培养出一个清华学生,而有关部门就认为质量可观,大力宣扬。

2005年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农村中学数学教育也受到影响,但波动不大,广大农村教师只是从课本上的变化中感觉到了课改的气息,因为受各种因素制约,我们绝大多数都没有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这就使的我们的课改还要加大力度。

2、关注数学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这是数学课程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反复强调“归纳与创新”,学生思维的过程远比简单的数学结果重要。2006年9月6日和7日,“中美数学教育的高层交流”在北京举行,美国学者介绍了他们的数学课上教师讲得很少,主要是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索,在我国偏远的农村学校,数学课堂上仍是教师讲为主,学生的自主性很难发挥,他们自小就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而新课标下的教材在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为农村数学教育提供了方便,给学生给了更多的思维空间。

在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的更新,必然带来教学行为的变化,只要我们时时做个教学有心人,了解数学发展方向,数学价值,不失时机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就可积极稳妥地解决好新与旧的关系。

参与文献:

课程理念范文篇6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班主任;教学管理

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提出了各种新要求。班主任的教学管理是协调学校课程和学生事务的关键。班主任的工作要对新的教学要求有所了解,改变以往单一不符合现在实际情况的方法,探索出更好的教学管理方法,提升对学生的教育水平。如何优化和改善初中班主任的工作是下一步的讨论。

一、初中班主任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初中的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需要开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建立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样的培养和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不应该只关注到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对于学生学习素质最初的建立要付出同样的关注。这些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重要基础。班主任的工作还要对班级的整体情况有所关照,班级的环境由班主任来打造,活跃班级的气氛,营造好学和互助的班级氛围,组织更多的班级活动来让学生的课业生活更加丰富,同时帮助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同学关系。有效的班级管理可以极大地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班级的整体情况需要班主任来统筹管理,这需要班主任投入很大的关注和精力。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发展个人特征,这与以往的统一教学方法有很大不同。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特色,同时了解自身的不足。班主任要对每一个学生有所关注,不能用一套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对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有所了解之后,对其采用适用的方法,让学生发挥自身的长处,同时补足自身的不足。班主任管理对于学生的日常学习有着很大影响,能否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班级进行管理对于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

二、初级班主任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

(一)自身建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往的教育方法中的缺点需要得到班主任的重视,对于限制学生自身个性化发展的种种行为要进行避免。不能把成绩的提升视为唯一的任务,仅仅关注课堂上的知识讲授情况,要将对学生的观察视角放得更加广阔。在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学生的个人知识体系、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指导,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优于单一的教学知识。它还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持久的帮助。(二)加强家庭教育的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的教育同等重要。在现今的互联网时代,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世界里,每天接收各类信息。对于初中生而言,分辨各类信息的能力还不够强,这就需要有父母的好的引导。不能限制学生接触多样信息的自由,但同时要将其往好的方向指导,帮助学生自己建立起正确的分辨信息的能力。将家庭教育与班级教育结合起来,与家长之间做定期的稳定的联系,班主任及时的与家长之间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沟通,能使教育工作做得更加全面和高效。(三)采用多样化管理。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活动不能局限于班级的每周会议,班级老师的班级管理应该每天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需要走近班级,需要多花时间进入到班级中,了解课堂之外的学生,与学生做更多更深入的交流。学生的咨询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必须的,以便让学生和班主任之间有一个良好的关系。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教育工作更有效率。班主任可以创造更多新的班级管理方式,例如创造班歌,提升班级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创造班主任与学生良好沟通的机制,让学生对班级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有一个传达到班主任那里的通道;建立班级管理机制,使学生自身可以融入自己班级的建设管理。多组织开展课外集体活动,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做一些对周围社区有助益的公益活动,这能让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有所提升。还可以离开学校的舒适环境,对学校外的社会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另外集体活动对班级同学之间的友谊的建立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对学生友好互助等等个人优良的品格的建立也会有所帮助。这些新的类管理方法可以对班级的管理产生很好的影响。

三、结束语

班主任的工作在班级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班级管理,初中班主任要抓住新课程理念的要义,对自身的工作做出及时调整,创新工作方法,重视新的教学理念,将家庭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丰富教学模式和课堂管理方法,最重要的是将每个学生自身的发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一切围绕学生的成人成才,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自斌.关于初中班主任教育管理艺术的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6).

课程理念范文篇7

(一)项目课程定义项目课程是一种课程模式。教育学者将其定义为“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该模式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始终以工作任务为重点,以项目设计为核心,采用模拟情景教学法激发学习者学习热情,完成由单个教学项目所组成的综合模块,最终获得本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以此为根据,高职饭店英语项目课程的定义为:“以饭店对客服务为课程设置与授课过程选择的参照点,以饭店各个岗位服务用语和技巧为基本单位,以前厅、客房、餐饮三大一线部门为组织模块,以三大部门的项目活动情景对话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

(二)项目课程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应用项目课程理论已经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和采纳,但其教学法的实践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无现成的模式可搬,无成熟完善的经验可借鉴。我们更要注重的是项目课程从宏观架构上对课程体系进行的分析和探讨,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徐国庆认为,项目课程的理论框架可以概括为联系论、结构论和结果论。职业教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形成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要依赖具体工作环境,突出具体工作任务,使学习者身临其境,能够自己体会并构建所学课程和实际工作的各种内部关联,实现个体的成长。因此联系论回答的是何谓职业能力的形成机制。项目课程设计的关键是如何最有效地建立、促进知识与任务的联系。在职业教育课程中,教师必须破旧立新,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只是按照教材结构组织教学,而是要采用知识模块结构的教学理念,在关注学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方式。结果论是以教学效果来探寻学生的有效学习过程,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项目课程理论认为实践是在特定工作情境中进行的活动,并且每一个特定的工作情景都要完成一项设计好的、具体的产品或服务。所以说实践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体。郝超与蒋庆斌认为,项目课程的功能更侧重于实践体系,其以工作体系为基础,基于工作岗位任务建立各项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牢固掌握整个工作流程,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与工作体系密切相关的是工作结构,工作结构决定了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与之相关的知识模块结构。项目课程就是注重各种知识的联系论、结构论和结果论,其中联系论是重中之重。

饭店英语项目课程改革目标及实施方法

(一)课程改革目标饭店英语项目课程要以国际星级饭店岗位群需求和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深入到职业英语教育课程的本质,以应用英语能力为主线,以饭店需求为依据,顺应世界酒店业的发展潮流,及时更新知识,激发学生从事饭店工作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零距离对接。本项目课程设计要符合高职学生思维和学习的特点,教学内容要以国际星级饭店实践岗位要求进行设计;教学组织形式要在具有职业特点的环境中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考核方式要以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目标。新型的教学模式要逐步解决高职学生厌学、学习动机不强的问题,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培养专业化、全面发展的饭店人才为课程的最终目标。在激发学生从事饭店工作的热情之上,全面向学生展示知识框架,让学生掌握除了饭店英语之外也是极其重要的相关背景类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去饭店工作之前就对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了如指掌,这样才能使其在工作中信心百倍,应对自如。

课程理念范文篇8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层次分析;不和谐因素;对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历时五年,从实验区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课程改革已成为新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的一次教育改革,也是最深人的一次教育改革。新课程能否落实,教师素质是关键,其中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前提。教师只有摒弃原有的教育观念,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才能保证此次改革的成功。

一、教师新课程理念现状及其层次化分析

(一)现状

推行新课程五年来,教师普遍有了课改意识,但对课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因各种情况的不同而存在着认识上的差距,教育价值观处于不同的层次。据调查,对新课改的认识有近95%的教师认为新课改有必要进行;约87.5%的教师对新课改的前景看好;将近60%的教师能面对新课改带来的挑战,并能自觉参加课改;13%的教师对新课改的真实含义表示模糊,并指出新课改应与地区的实际条件相结合。可以看出,在大势所趋下,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还存在着不和谐的音符,对新课程的认识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主要情况如下:

①抵触情绪。主要来自于教师传统的职业习惯。其中中老年教师在教学工作岗位上耕耘多年,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但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这些教师中也已经根深蒂固,这成为进行新课改的主要障碍之一。

②“等靠要”思想。长期以来,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十教科书的课程模式为广大教师所熟悉,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养成了“忠实取向”(即衡量教师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是教师是否忠实地实施了上级提供的课程,忠实程度越高,则教师越成功)的惯性。但当新课程要求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时,教学大纲+教科书的课程模式就显得不适宜了,而一些教师还没有在课程实施上形成“相互适应取向”(即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国家、地方与学校彼此之间相互适应的过程)和“课程创生取向”(即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本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创生适合足迹与需求足迹的过程,国家、地方提供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的选择性的课程资源),他们仍要求上级提供关于活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反映出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是有限的。

③认可但缺乏实践。许多教师也认为课改有必要进行,他们普遍认为如果抛开考试,真正按照课程目标实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又认为实际上不能忽视“双基”教学,否则会把学校搞垮,家长也不答应。

(二)对新课程理念的层次化分析

借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情感目标分类体系,笔者将新课程理念按其接受程度分为五个层次:

1.接受。即指教师已经感受到了新课程的存在,留心它们,愿意接受它们。

2反应。指教师对出现在他面前的各种信息已经不只是注意到,而是产生了积极的动机,表示出默认、服从、愿意合作,或自愿采取相应的行动,并从中得到个人的满足。

3.价值评估。指教师确认新课程是有价值的,将外在的价值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形成了对新课程的价值观和信念,并以此来指引他的行为,因而他的行为能够一贯地符合新课程价值观。

4.组织化。即教师成功地内化新课程价值时,他需要将其与以往形成的内化了的教育价值如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终身教育等价值组成一个体系,再确定各种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确立占主导地位的、带有普遍性的价值。

5.价值性格化。指包括新课程的各种价值已经在个体内在的价值层次结构中固定下来,已经被组织成为一种内在一致的体系,长期控制个体的行为,使其长期地以某种方式去行动,即成为他性格的一部分,并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使自己的情趣性格化。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教师新课程理念的确立应以价值性格化为最终目标。而目前我国新课程理念现状是少数教师不接受,多数处于接受、反应阶段,一部分达到价值评估水平,应该说新课程理念的形成尚处于初级阶段。要上升达到价值性格化,还需一个螺旋上升形成的过程,这决定了教师新课程理念的养育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教师新课程理念内化程度不高,与终极目标有较大的差距,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与其所实施的外部环境不和谐。因而创设出新课程实施的和谐氛围是教师新课程理念生成、内化的重要条件。

二、不和谐因素及对策

(一)师范教育改革滞后,改革师范教育是教师生成新课程理念的根源

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培养出高质量的、具有全新观念的教师才能使新课程改革持续地进行下去。但是目前师范教育改革滞后,传统的师范院校培养模式已经严重地阻碍着新课程的改革。因而,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资时,应该按照新课程理念对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加强教材教法的改革,强化师范生技能的训练,延长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等。只有形成科学的教师资源产地,新课改才能以一种正常的惯性向前滚动发展。

(二)教师培训流于形式,建设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是深人内化新课程理念的必需

教师培训作为一种外在的指导,对促进教师理念与行为的转变,对教师了解并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目标,意识到课改的必要性,增加对课改的适应性与信心,做好实施课.改的准备有着重要作用。但实际上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走过场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真实思想。同时,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也不符合教师的实际需要和特点。在教师培训中,“讲授”和“作报告”“开讲座”这种较简单易行的培训方式成为主要手段,它对教师的通识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却忽视了教师作为课改主体的作用,不利于教师深层次地理解、把握新课程思想。所以,如何培训使之更切合教师实际,对教师新课程理念的确立更有效,就需要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也需要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因时、因情、因地制宜地开展,建立全面的、较完善的培训机制是必需的。

(三)落后的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是制约新课程理念落实的瓶颈,必须重建课程评价与教学管理制度

目前,考试作为指挥棒的作用已经对新课改构成一个巨大的羁绊与束缚。教育理念的更新,课改的落实需要相应的课程评价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要促进课程改革,国家要出台与新课程理念相应的考试政策,进行考试改革。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函需制定相关的措施,创设一种适宜的土壤,使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健康成长。

(四)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建设学习型组织,形成一定的学术氛围,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持续发展

课程理念范文篇9

关键词:人学;大学体育;课程理念;分析研究

人学这一概念包括内容较多,无论是宗教、人本,或是精神、伦理,一切以人的思想与本体为出发点的学术研究均可归类在人学范畴内。人学的基础研究对象是对立于科学的,其侧重于客观事实及普遍科学相对的人类思想与智慧思维。可以说,人学是直面自身的科学,其探究的是人类本身思想、精神与身体的发展与完善。纵观当今世界,人学意识的觉醒正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完善,特别是将人学思维贯彻于教育教学之中,将促使教育教学思维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务实。因此,崇尚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于体育教学中融合人学思维至关重要。探究体育课程理念的变化,认知人学对体育课程理念变革的影响,从实际教学的角度,有机融合人学与体育课程教学,既是本文探讨的主要课题,也是大学体育课程理念发展的科学方向。

一、大学体育课程理念的演化

现代教学思维变革促使大学体育教学理念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学思维的融合令大学体育课程理念趋向于人本化。然而,体育课程教学开展历史悠久,大学体育课程理念的变化也并非一成不变。对此,细数大学体育课程理念的演化历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其一,科学中心论的贯彻与执行。科学中心论源于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教育思维。在其教育理念中,教师与教育组织的教学地位不容动摇,以“教”为基础开展的体育教学,将素质、技能、知识的灌输作为教学的重点。该理念注重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认为教育重点在教师的传授,教师主导地位被明确标注,教师的教育能力被规范化及纪律化。该教育理念虽然具有一定的教师培养作用,但却全盘否定并排斥体育的自然主义思维,过分注重教育的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造成体育课程教学开展出现难以调停的两极矛盾,最终桎梏了体育教育的科学发展。其二,简单生物体育观的萌芽与发展。面对科学中心论遭遇的瓶颈,大学体育课程理念发展逐步向突破瓶颈的方向发展,由此,简单生物体育观逐步形成。在该观念中,体育课程教学完全趋向于身体素质的培养,逐步演化并发展出强身健体的主导思维。这一时期的体育课程理念中已经出现了思想培养方面的意识,但过分注重身体素质的教育促使思想培养仅停留在口号阶段,并未真正落实于体育课程教学中。其三,竞技体育观的融合与应用。大学体育课堂理念发展到这一时期,体育教学方向逐步倾向于规范化与制度化,但其修订与革新的方向却仍集中于教学方面,其培养的目标也以“竞技”这一目的展开。因此,在此阶段的体育教育中注重“教”的体能训练仍为主流,对思想观念的落实与贯彻仍未凸显,因此,从本质而言,大学体育课程理念至此仍未有过多改变,仍然以凯洛夫的教学思想为核心。

二、人学视域下的大学体育课程理念变革

从大学体育课程理念的演化不难看出,大学生体育课程理念在发展过程中根据指导思想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思维,虽基本以凯洛夫的教学理念为基础核心,但是不同时期的教学任务仍然十分迥异。只不过,即使教学任务有所差异,传统的大学体育课程理念仍然着重于生理功能的培养与社会能力的培育,教学目标着重于现实社会需求的满足。可以说,无论是体育功能的灌输,或是身体素质的培养,再或是健康竞技的贯彻都仅停留在体能培育与社会供给思维上,并未对受教者本身的精神与思想进行引导与锤炼。然而,人本思想的觉醒,人学意识的采用,对现代大学体育课程理论引导而言意义重大。认真分析人学理论不难看出,人文基础的世界观构建是人学贯彻的关键所在,剖析“人”这一个体的身体情况与心理诉求,实现体育教育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实质性目标。不再强调体育的师本教育理念,而是从人本教育角度出发,真正促使体育教育落实于育人之中,促进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强化受教者精神意识,是实现体育课程价值的关键所在。因此,借助人学思维,以开拓大学体育课程理念为方向,拓展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视野,融入现展原理,实现体育教育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对此,本文从人学的视域角度探究大学体育课程理念的变革,认为贯彻人学思维可从三方面出发。其一,创新思维。体育课程理论从传统发展而来,其凸显出的显著特性是具备极强的创新意识。因此,现代大学体育课程理念融汇人学思想,将创造与开拓的视野落实于人类意识培养之上,不仅注重生理上的培养,同时还侧重于心理与精神上的锤炼,创新心理与精神的教育思维,凸显人学引导的成效,确保体育课程理论迎合大学生发展需求。实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其二,构筑体系。在思维创新的基础上,人学理念将促进体育课程构筑人学体系,真正由点出发、以线为始,覆盖全局,保证体育课程理念不再狭隘地注重生物性能力培养与社会性需求满足,而是真正站在人类发展的视野上,结合生理基础与精神培养双方面元素,打造迎合时展的全新体育理念。其三,活化内容。在思维创新与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体育课程内容将更加注重推动受教者发展,人本思想的落实可保证体育教学内容的人文化、现代化及生活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更具备启迪性与思考性,教学侧重将倾向“育”人而不是“教”人,学生能动性的调动将成为主旋律,自主与自律将成为体育课程培养的重点内容。

三、人学融合下大学体育课程理念的实践路径

人学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理念的改革会促使教学思维、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得到全方位的变革。因此,人学思维以人本化的形式贯彻到大学体育课程的理念中,科学促进大学体育课程理念的发展与完善。对此,改革完善后的大学体育课程理念落实于实践教学之中,引发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包括以下两方面:

1.以生为本思维下大学体育课程的兴趣化

人学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发展逐渐注重人本化的思想落实,结合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本的基础,现代大学体育课程理念将“以人为本”逐步细化为“以生为本”。从素质教育深化改革核心理念的角度出发不难看出,“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作为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已然明确了“生本发展”的教育思维。因此,大学体育课堂注重人学融合,确定生本课堂打造是其发展的必然之路。因此,生本课堂的内核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思考,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课程内容,无论是篮球竞技还是跑步训练,其培养的出发点都是迎合学生的兴趣。所以,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至关重要,时刻站在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角度,运用科技及教育手段,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从兴趣出发,实现人学化大学体育课程理念的落实贯彻。例如,通过观看世界杯、世锦赛、欧洲杯等足球赛事激发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足球训练场所,组织学生参与到足球的练习与对抗赛中,并通过足球赛来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精神、组织协作精神与责任担当意识,进而在培养学生体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建设学生心灵。

2.身心培养思维下大学体育课程的实效化

以生为本促使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兴趣化发展,不仅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借助体育课堂学习逐步培育自身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可以说,人学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理念促使大学生体育教学倾向于身心培养的思维高度,单纯的生理培养与技能培训不再是体育教学关注的焦点,借助体育教育来实现身心的共同培育已成为体育学科应用的关键。如普通的跑步运动不再仅为培养耐力的教学科目,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坚持到底的重要手段;篮球运动也不再是简单的体育游戏,而是强化学生协调性,提高学生团体协作能力与默契度的手段。综合而论,利用身心培养思维,体育运动培养的本身便可成为受教者身心与精神的多元培养利器。合理认知体育课堂的培育效果,发挥融合人学思维的大学体育课堂理念作用,确保大学体育课堂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培养第一要务,可有效落实身心培养思维,促使大学生体育课程教育的实效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体育课程理念变革发展因时代而动,随人学思想的贯彻逐渐倾向于“生本化”发展。科学落实人学思维到大学体育课程理念中,合理认清生本化发展下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方向,行之有效地践行生本思维与身心发展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无论对大学体育教育科学发展,或是教学培养受教者身心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确保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科学发展、课程理念贯彻始终的关键。

作者:贾新建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健,潘凌云.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体育科学,2014,(11):17—27.

课程理念范文篇10

一、开放

1.开放命题形式

命题创作首先必须限定一个题目,然后围绕题进行美术创作。难度太大或脱离生活的命题往往会使学生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适当改变传统的由教材、教师命题的方法,把命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出“母题”,再由学生出“子题”:如苏教版第3册“夏日印象”一课,教师可以以“我与暑假生活”为主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回忆假日趣事后自由拟题,于是作业时“神奇之旅”、“我和鱼儿一起游”、“我买的大西瓜”等等,一大批各具情趣的命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很好的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欲望。

又如“梦中的另一个我”一课教学时,学生在自由出题时更是如鱼得水,“10年后的电脑专家”、“名模—我的梦想”“2008的超级拉拉队”等别有情趣的命题跃然眼前;纸版画、剪贴画、泥塑等作品形式多样、独具创意。

2.开放题材形式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题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形式的表现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在题材、形式表现上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

例如在部分设计制作课单元,可以激发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兴趣的做起,如“给自己最喜欢看的一部电影画一张宣传画”、“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以下,重新设计并画出来”。这些形式比起美术课本里的纹样设计、二方连续设计等有趣的多。在制作新年贺卡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刮色、涂蜡、撒盐、吹色、压印等技法,是学生在变化莫测的游戏中,达到兴奋点。

3.开放教学内容。

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写生课不妨带学生装去热闹的街心公园、农贸市场去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特征;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欣赏课,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个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美术知识指导欣赏活动。

4.开放教学程序

大胆突破从低—中—高年级的年级界限,采用有序、无序的教与学有机结合,互补共存。例如在低年级可以大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和空间现象,培养他们的空间知觉感;可以灵活结合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光与色彩的关系、色彩的情感与冷暖等;引导学生尝试大胆用水粉颜料表现变化的笔触和变化的色彩。学生同样感到新奇而快乐,作业效果也会令人吃惊:太阳火红的骄艳、彩虹的七色眩目……。

二、沟通

1.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和改革的趋势,美术课也要打破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界限,统整学生的知识,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例如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欣赏美术名作;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对音乐、舞蹈的欣赏可以使画面充满韵律感。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利用美术与语文学科联系:进行故事插画、日记画、诗配画……;与音乐学科联系:制作会跳舞的小纸人、线的交响乐……;与自然学科联系:表现有趣的昆虫、我和动物朋友……,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2.沟通课堂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像来滋养学生的意识。”如在第十一册创作画《家园》一课学习时,课前让学生收集、阅读我们的家乡——溧阳的历史变化、风土人情,并运用作文的方法描写自已的家园。课上再结合欣赏有关表现家园的作品、诗歌、音乐,最后让学生带着一份美好的情感来表现自已的家园,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表现在画了一张好的绘画作品中。

此外还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如在学校定期举行手抄小报、校园美术节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热点话题”:如“我们周围的环保”、“我与e网”、“新世纪畅想”等,促进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主动参与,让学生有内容可画,有感而发。

三、合作

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的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相互依靠、共同激励、竞争提高的过程。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合作”,以及“男女生合作”的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叉活动的自由空间,允许窃窃私语,允许寻求教师、同学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