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1:49:41

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物流管理;《物流快递》;课程教学

1我国快递行业面临的机遇

1.1市场化改革进程的逐步推进,物流快递成为市场流通的中间环节。自1979年中国第一家快递企业成立距今已有四十年了,回望中国快递业的这风雨四十年,伴随着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春风,1993年顺丰的创始人王卫先是以私人夹带快件的方式奔波于深港两地,开启了民营快递的元年,几乎在同时期素有“民营快递之乡”的桐庐涌现出诸如宅急送的陈平、聂腾飞等创业者,随着中国市场对于快递的需求上涨,中国快递业又经历了低成本快速扩张及市场的优胜略汰的洗礼。1.2政府关于快递物流的顶层设计,形成良性运行循环机制。在中国快递业经历生死搏杀的时候,中国政府为了规范快递行业的运行,从2010年到现在,中国政府相继颁布了《快递暂行条例》及《关于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在政府的指引下中国快递业逐渐走向规范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2《物流快递》课程性质及教学目标

为了满足市场对于快递人员的需求,也为了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们能够毕业后与市场精准对接,经济管理系教研室在2015年修订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首次增加了《物流快递》这门课程。《物流快递》是经济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运输方向和物流仓储方向的学生必修的专业拓展课。同时近邻宝于2017年作为物流专业学生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物流快递》是物流管理高职专业学生大三的必修专业课,是学习和掌握快递人员职业道德和快递基本流程的基本理论,为快递及相关物流企业培养全面掌握快递各环节业务的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交叉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解决与客户沟通的能力及对于快递业的国内外发展历史、网点业务及管理、分拨中心业务及快递运输管理知识的掌握。

3《物流快递》课程基本知识体系

3.1第一部分:快递概述及快递人员应具备的服务理念。这部分主要学习快递的历史、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了解国内外快递业发展的历史,理解近几年国内快递业迅速发展的原因。熟悉国内外几大快递公司的介绍和发展历程。掌握快递人员职业道德和快递服务礼仪的基本要求,同时了解快递行业的基本法律发挥基本知识;是物流快递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部分。3.2第二部分:快递基本业务流程。这部分主要介绍快递业务的基本流程,也是《物流快递》课程的重点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实训的环节。主要讲授各种物品及函件的受理接单、收取、分拣及派送业务,掌握接待客户查询及处理客户投诉业务,熟悉快递管制品、危险品、脆弱品及贵重物品的特征,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地绘制快递业务的流程图。3.3快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本部分主要介绍快递企业人力资源的独特性,快递企业对人员招聘的要求和渠道以及快递企业招聘的流程和快递企业培训的流程和方式。这部分是《物流快递》课程的拓展环节。

4《物流快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实践性和应用性难以拓展。《物流快递》课程教学目标对于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对于快递的知识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环节,更注重实践和应用,课程的重点之一就是学习如何处理客户的投诉及结合就业指导课程,如何来进行面试的技巧学习,但因为学校目前只有近邻宝这样一个实训基地,造成其全面的实践性项目较难拓展。4.2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相脱节,供需矛盾突出。《物流快递》课程是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大三的第一学期开设,但是由于学校对于大三学生普遍只安排为期十周,每周两节的课程教学学时,很多老师只能基本讲授完理论部分,而薄弱的基础知识不足以支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上手能力差从而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4.3教学方式和考核形式单一。由于《物流快递》课程在大三开设,此时部分学生的心思已经不在课堂上,导致部分老师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讲课,枯燥、乏味,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不能达到基本的教学满意度。而考试形式均以期末纸质试卷为唯一考试形式。

5改善《物流快递》课程教学的对策建议

5.1专业定位目标要与市场需求相一致,提升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物流快递》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应该在应用环节。目前市场对于快递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应该根据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和人才发展规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训环节,对于近邻宝校园快递中心的业务应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传帮带式的实训指导。5.2加强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方式的多样化。作为大三的学生,他们面临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所以在课程教学方式上应该尽量的多样化,如:多媒体视频教学、参观及竞赛等多种方式,加强本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应该多元化,不局限在期末纸质卷面的答题情况,可以通过设计方案的解决问题能力去考核学生的教学效果。如如何提高校园快递的分拣速度的方案设计,如何进行快递员形象设计的方案等。5.3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学科竞赛。随着电商平台的大量涌入市场以及无人化和自动化输送设备在分拨中心的使用,市场对于快递员的业务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老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或者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们能够在比赛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团队协作等素养,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够和物流市场无缝对接,更快的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参考文献

课程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思维导图;职校;微信平台;微课程

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无线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利用手机玩微信已经成为职校生的一种习惯。教师不妨将制作好的微课程到微信平台,让微信与微课程有机结合,以便学生在微信上网中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微信学习模式容易出现知识点片段难以前后贯通的问题,而思维导图恰能增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度,从而将这些知识点片段有机联系起来。因此,如何利用好思维导图,使其辅助微信平台支持下的微课程教学,是一个颇具应用价值的研究问题。

1思维导图辅助微信平台下的职校微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1职校生微信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笔者曾向浙江省部分已开通微信的职校学生共发放450份自编《职校学生微信使用现状的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18份,有效率为92.8%,问卷主要从学生微信使用习惯、对利用微信学习的态度与需求这两个维度调查。此外,还采用访谈形式与部分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调查结果大致如下:(1)学生对微信的使用习惯当问及“您使用微信多久了”这一问题时,回答“1至2年”、“2年以上”的学生分别占到57.89%、26.32%,可见,大部分学生开始使用微信还是比较早的。此外,28.95%的同学表示自己每天用微信,并且使用频繁,而50%的同学表示自己虽只是偶尔查看微信信息,但也每天都在使用微信。不过,在回答“您平均每天上微信的时间有多久”时,44.74%的学生选择“半小时以下”,36.84%的学生选择“半小时至一小时”,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使用微信,但其实花在微信上的时间不多。另外,对于微信上推送分享的信息,44.74%的学生每天都会查看,但只会认真阅读标题引起自己感兴趣的信息,44.73%的学生则很少查看或者基本不看,仅有10.53%的学生只要信息有更新就会认真阅读。这表明,微信推送的信息主题应紧扣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沟通,抒发自己的见解,增强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在回答“在下列微信功能中,您最常使用的是【可多选】”这一问题时,选择“微信支付”的学生竟然达到89.47%。因此,学生目前尚未养成利用微信学习的习惯。(2)学生对利用微信学习的态度与需求在回答“您更倾向于微信上推送分享哪些形式的内容【可多选】”这一问题时,63.16%的学生倾向于在微信上推送分享视频类内容,60.53%的学生倾向于在微信上推送分享图文类内容、音频类内容,其他内容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分别是39.47%、23.68%,倾向于文本类内容所占的比例最低,只占7.89%。因此,微信推送的内容在多元化前提下,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设计类型应以视频和图文为主。此外,36.84%的学生表示自己愿意利用一天中的中午时间通过微信进行学习,而31.58%的学生则愿意在下午时段通过微信学习。可见,肯用微信学习的学生在中午与下午时段最多,因此,课程信息内容可选择在这些时间段推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沟通学习。还有,当问及“如果有一门在微信上进行学习的课程,您希望学习时长为多久”这一问题时,回答“3分钟以下”、“3-5分钟”、“5-8分钟”的学生分别占到42.11%、5.26%、39.47%,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微信学习的时长控制在8分钟以内,这与微课通常的时长相仿,因此,在微信上推送分享微课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当教师每天通过订阅号课程内容,78.95%的学生表示自己将会时刻关注,这表明多数学生愿意接受这种微信学习模式。当然,在访谈中,也有学生表示自己的自制能力弱,无法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影响微信学习的效果,所以,如何有效地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1.2职教课程可应用一种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模式。通过对职校学生微信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微信俨然成为职校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交流工具。微课程往往短小精悍,也正好符合微信对的课程信息容量小的要求。对职校学生来说,在专业课学习中会遇到比较多的专业术语,尤其是对一些概念原理甚至公式要先理解并牢记再灵活应用。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最佳的专业课教学效果,不妨将传统教学与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相结合,在发挥教师主导教学过程的作用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实现混合式学习[1]。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模式的到来正是要让学生利用手机这类移动设备进行混合式学习成为可能。1.3思维导图辅助微信平台下的职校微课程教学的应用优势。作为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以逻辑推理的形式完整地呈现各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展示了整个思维的动态生成过程,凭借与具体的教学过程相吻合,能起到优化教学的效果[2]。通过分层级的线条串联各知识点,思维导图勾勒出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促进系统知识的整合,既有便于资源提供者统筹安排各类学习资源,也有又便于学习者从整体结构上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内容。学习资源间的松散则是微信平台支持下的微课程资源最容易出现的短板。因此,思维导图可谓是促进微信平台支持下的微课程教学的助推器。

2思维导图辅助微信平台下的职校微课程的教学应用

2.1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设计最优的微课程。微课程设计通常涉及到适用对象、技术手段等多重要素,而这些要素的具体内容及实现手段就可通过思维导图作进一步明确,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对微课程设计的要素进行全面掌握,还可以促进整个教学过程安排的最优化。其次,教师利用微信平台微课程。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已经制作好的微课程或分享微课视频的网页链接,在微信群讨论组向学生抛出具体的学习任务,浏览学生的互动记录,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根据学生的知识盲点反馈做针对性准备[3]。当然,教师在微信推送分享的应倾向于视频类、图文类内容或音频类内容,同时,最好在中午或下午向学生推送课程信息内容。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微课程资源进行在线预习。2.2课中教学。课堂上可用六段式微课程课堂教学法,即:一是播放视频提出新问题;二是播放视频复习原有知识点;三是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四是学生选代表展示各组的学习成果;五是学生各小组进行学习互价;六是教师通过视频呈现答疑过程并总结评价。此外,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允许学生随意加入个人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想。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让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有趣生动。这样,学生便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更好地获取知识。此外,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就感,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从而使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并得到巩固。通过思维导图的展示活动,可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4]。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深入,作业是学生巩固和消化课堂知识的必要环节。绘制思维导图是一类较为开放的作业形式,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复习巩固所学内容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看法,进而培养积极思维的意识,并促进个性的发展。2.3课后延伸。一旦课堂教学结束,学生可运用微信平台的微课程资源在线复习、巩固和提升。当然,微课程资源应该是针对不同基础学生的,既设计简单的问题,也设计稍微复杂的问题。较为复杂的问题主要是提供学生选做的,皆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在这个阶段,教师与学生要充分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在线交流,促进学生在掌握现有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更系统化,教师不妨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建立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譬如,对于实训类课程,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以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实训报告的撰写,这样,学生不仅对各个实训项目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而且更容易让自己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更有助于自我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增强对知识点记忆的有效性。当然,在实训类课程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不能仅仅依托实训报告和思维导图来体现,还要将平时实操表现也纳入成绩评价的体系中。尽管如此,教师根据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更容易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跟进教学活动。

3结语

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微信平台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调查也发现,职校生普遍尚未养成利用微信学习的习惯,学习上的自制能力也弱,往往无法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实现思维导图辅助微信平台下的微课程模式在职校教学中的推广应用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程超,李国林,石秋香.微信公众平台下的微课程开发与应用———以《教育统计与测评》课程为例[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5,(1):29-33.

[2]闫守轩.思维导图:优化课堂教学的新路径[J].教育科学,2016,(3):24-28.

[3]闫晓甜,李玉斌.微信平台支持下的高校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5,(7):52-57.

课程教学范文篇3

汽车构造是学生较为深入认识汽车的第一课,是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对于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深远影响,作为任课教师责任重大,无论丛课程本身还是从专业都要求有一个好老师。然而教好汽车构造并非容易之事。汽车构造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需要机械、制造、化工、电工电子、发动机原理、汽车理论、汽车使用和维修等相关知识的支撑。汽车构造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与实际非常紧密的课程,更需要有实际经验的教师。汽车构造是伴随着汽车的进步不断变化着,教师不仅要教授结构与原理,还应该是先进技术的传授者,这要求教师还必须是汽车新技术的跟随者。汽车构造不仅是介绍汽车的构造、功能和工作原理的一本书,它更是凝聚汽车先辈辛苦、智慧和创造精神的历史,是难得的启迪学生的好材料。在讲授汽车部件构造知识的同时,利用创意性材料去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激情,让学生陶冶在汽车构造带给一串串智慧之中,让汽车构造课程学习成为他们终身难忘的经历。

2.在校园内开展广泛而自主的汽车知识学习研究

在大学里,关于汽车知识开设的课程大多局限于技术和理论的介绍,而关于汽车文化教育是一个空缺。有些院校已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正在增设汽车文化课程教学,但汽车知识涵盖面很广,仅靠开设一两门专业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学生范围内展开广泛地自主地汽车知识学习。在汽车类专业的学生中开展广泛而自主的汽车知识学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汽车知识,对汽车构造课程等专业课的教学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形成学习汽车的风气,对创建有汽车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有重要作用。对于汽车知识的学习研究可采取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学校可给出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年级高低、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校成立汽车学习研究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学习交流,帮助学习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学校定期举办汽车作品展,加强汽车知识交流,达到相互补充相促进的目的。在低年级可开展汽车史学习、汽车摄影、汽车品牌、汽车模型等方面的学习研究。在高年级可开展发动机技术、车身模型、变速器、制动系统技术等学习研究。这种对汽车的学习研究经过几批学生的努力必将变得丰富多彩。

3.把专业实验室建成学习汽车和进行汽车文化教育的基地

在开设汽车构造课程的学校都建有汽车构造实验室,以进行汽车构造和汽车原理的学习,这是汽车构造实验室的主要任务。然而这些实验室的专业气氛太浓,对于初学汽车构造的学生显得过于单调,这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汽车历史也极为不称。汽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有许多让人奋进感人的故事,在汽车构造实验室中嵌入汽车的文化元素,对于增添学习汽车的趣味性,扩展汽车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灵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汽车文化渗透于汽车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把汽车结构实验室变成汽车知识学习和进行汽车文化教育的园地。

4.成立课程委员会

汽车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各高等院校因而开设与汽车相关专业。作为介绍汽车构造原理的汽车构造课程也就成为开设广泛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因此汽车构造课程的好坏对专业教学影响巨大。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专门的研究汽车构造课程的学术组织,迫切需要成立课程学术组织———课程委员会。成立课程教学委员会是汽车构造课程大事,也是汽车相关专业的大事,它标志着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引入系统科学的轨道。课程教学委员会可从教材编写、课程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考核、教学模式、教师培养等方面展开探讨与研究,定期开展课程学术交流,从而使汽车构造课程进入有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的新里程。

5.小结

课程教学范文篇4

“DSP原理及应用”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具有内容多、综合性强等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关键技术并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是摆在每一位课程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①该课程在我校的开设时间并不长,如何抓住教学重点以及改进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并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这使得对DSP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DSP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不够合理。DSP课程的总课时为30课时左右,由于课时少,加之该课程开设时间较短,较难找到合适的优秀教材。目前的教学基本是按照所选教材内容结构进行教授,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2)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某些专业的DSP课程实践学时不足10学时甚至更少,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缺乏足够的实践确实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无法充分利用有限的实践机会加深理解专业理论。

(3)考核方式过于死板。目前的考核方式多为试题考试加平时成绩,很少体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所掌握的理论与实际相脱离较为严重,存在“高分低能”现象。

(4)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勤现象严重。前面一系列原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同时该课程的开设时间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半学年或大四上半学年,学生由于就业和考研而忽略课程学习,经常出现到课率不高的情况。

针对DSP课程教学的特点和现状,国内许多高校的专家学者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②③在充分研究他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校DSP课程的现有条件和实际情况,通过研究教学内容的优化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改善了我校该课程教学现状,提高了教学效果。

2优化DSP课程教学内容

(1)抓住CPU寄存器这条主线。提出寄存器是开发人员的“人机接口”,强调对CPU寄存器的讲解要详细到位,它作用就像这个芯片的摘要,涉及到课程的各个部分。学生对该部分进行很好的理解,将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很有帮助,后续的讲解也要经常反复涉及到CPU寄存器。因此,抓住了这条主线,就能够很好地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该课程的学习。

(2)围绕DSP芯片的软硬件设计是以提高运算速度、适合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为目的这一中心。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惑:DSP芯片硬件上为什么要采用MAC、EXP等特殊的单元电路?为什么指令系统中需要设计MAC、EXP等特殊指令?要消除这些疑问,在授课的过程中须经常提到DSP芯片是为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而设计的,在这些算法中,要经常用到乘累加等运算,采用MAC这样的硬件单元可以在1个机器周期内完成一次乘累加运算,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硬件,在指令系统中才能设计MAC这样的单周期指令。如此介绍,可以理清学生学习的头绪。

(3)突出教学重点。DSP课程教学要做到面面俱到非常难,这样也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DSP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微机原理、单片机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内容与DSP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可以稍稍提及。而对于能体现DSP特点和优势的知识点要做详细讲解,如在讲解寻址方式时,立即寻址、绝对地址寻址等常见方式可以简要介绍,而对于特殊的寻址方式如循环寻址和位倒序寻址则需要重点介绍。

(4)结合实际案例讲授。某些内容的授课需要结合实际案例才能讲解透彻,如在介绍软件开发过程这一内容时,如果不结合一个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将汇编、链接及运行过程等内容都分裂开来介绍,学生将会难以理解。通过实际案例则可以将整个开发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来介绍,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把软件开发的步骤掌握住。

3改进DSP课程教学方法

(1)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设置问题,可以采用提问和简短课堂作业方式,学生不是一味被动的接受,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转而主动去学习,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DSP课程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虽然有些教材提供课件,但这些课件把大量的信息放在课件中,授课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从而产生厌烦感觉,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授课课件务必结合讲义自行开发,以求做到简明扼要地介绍课堂讲授的内容,对于需重点介绍的内容,应该增加实例,将图表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使其变得通俗易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比重,将科研融入教学过程。在实践课时较少甚至没有的情况下,结合科研实际案例,将DSP方面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将科研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穿插在课堂进行讲授,使学生对DSP应用系统的开发有感性认识,并对学生的课外实践提供指导。

(4)改革考核方式。DSP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单纯的试卷考试很难考核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应当着力研究试卷考核的内容和形式,如可以采用开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不是考一些“死记硬背”的内容。同时,可以增加实践能力考核内容,将其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

课程教学范文篇5

(一)重理论知识教授,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在一些高等院校里,大部分Java课程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突出理论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受到课时限制,现行Java课程教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主要采用多媒体辅以板书进行教学,课上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获取知识。尽管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些教师与学生交互的部分,如提问、讨论、布置作业等,但总体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理论知识教授,这对于对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Java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此外,高等院校本身又缺乏项目实践的软、硬件环境,加之能有机会参加企业实训的学生数量有限,所以现行的Java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大部分是在学校的实验室完成。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只是照搬网络、教材上的案例在机器上运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二)教师缺少项目实践经验

一方面,高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招收新人充实师资队伍时,过分注重学历门槛,轻视实践经验,导致高等院校绝大部分教师都是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大多缺少大项目开发的经验,指导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另一方面,软件开发人员又不大适合教学工作。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积极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努力提高自身实践技能。

(三)Java技术课程单一,尚未形成体系

现在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针对Java技术的课程设计,一般仅开设了Java语言程序设计及Jsp等相关课程,而鲜有开设J2ee、JavaME等Java技术的后续课程[3]。由于没有后续课程的支持,很多学生无法自学J2ee-、JavaME等Java技术,导致学生无法较全面系统地掌握Java技术。J2ee、JavaME等相关知识及应用开发经验的欠缺,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以致毕业后职业竞争能力不强。

(四)缺少合适的Java教材

教师在授课前往往面临一个难题,就是没有合适的教材。据不完全统计,约90%以上的现行Java教材的课程设计顺序趋于一致,即课程内容以语法知识为主,实例以数学问题和经典算法为主,课程的知识结构设计仍然停留在学科体系阶段。课程内容如此序化,将程序设计所需的一体化知识孤立化了,导致学生不能较全面地理解Java技术。

二、面向企业需求的Java教学改革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Java技术的兴趣

展示Java技术魅力,让学生初识Java技术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首先可以通过展示多个有趣的案例、好玩的游戏、优秀的网站或学生熟悉且使用过的某个管理系统,让学生真切地感到Java技术的魅力,让学生刚一接触Java技术,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是通过Ja-va、.net等IT业主流技术所占的市场份额,薪酬排名,成长空间,辅以优秀人才成才经历等翔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学好Java技术对个人的成长、职业去向乃至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性。

(二)创新现行教学模式

1.以项目为依托,围绕典型的项目开发过程授课。Java课程内容既丰富又零散,既有抽象的概念,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以成型的项目案例为依托,将书本上孤立的知识点通过项目串联起来,逐步演示项目案例的开发步骤,直至最终完成整个项目,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同时,要求教师当场编写程序,演示分析、排错、推导、调试过程,学生与教师同步编程。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对项目的分析、规划、实施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2.改大班授课为小班授课。现行的Java课程教学不论是理论授课,还是上机试验多以大班为主,课堂上往往一个教师要应付六七十个学生,甚至更多。这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却得不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应改变大班授课和大班上机实验的现状,改以小班为主,保证学生在课堂及上机实验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解答。3.教学内容不拘泥于固定的教材。Java语言的知识点多、散、更新快,市场上的Java语言教材多是面向基础理论加几个编程案例的课程设置模式,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较厚的学习指南类书籍又难以用于学时有限的大学课堂教学。要达到让学生既能学懂基础知识,又能提高实践能力,就要求教师不能完全拘泥于一本教材,要广泛涉猎相关知识,不断归纳总结,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三)改革现行成绩考核模式

现行的Java课程成绩考核一般是在学期末,以笔试考试的形式进行,这对一门实践性很强的Java课程来说存在一定的缺陷。成绩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态度影响很大。如果只采取笔试考核的形式,为了应对期末考试,很多学生学习Java知识可能仅限于教师授课内容;而只用开放实验或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成绩考核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抄袭现成的代码而不求甚解。笔者认为期末考核成绩应由两部分组成,即“笔试+程序演示”。所谓的程序演示就是授课期末,学生应上交一个自行开发的小程序并现场演示,同时解释程序所用到的相关知识及自己开发程序的心得体会等,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演示效果对其进行评分。

(四)多渠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成立Java兴趣小组或项目开发小团队。鼓励学生成立Java兴趣小组或项目开发小团队,通过开发小游戏、小程序或虚拟项目等形式分工协作,体会从需求论证、系统设计、建立模型、代码编写、系统测试等项目开发的全过程。通过定期交流、分享心得、总结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2.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教学外,学校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争取IT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岗位,并延长实训时间,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实训平台覆盖学生的数量有限或根本不具备校企合作条件的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周末、节假日时间,通过多种渠道参加软件开发,增强实战能力,为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

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各级Java编程竞赛[4],如:ita(t全国大学生编程比赛)、robocode(IBM的坦克机器人战斗仿真引擎)等。通过竞赛,一方面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得到检验和提高,增强学生学习Java技术的兴趣,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六)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企业实训,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课程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社会保险课程;教学方案;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探索与实践

随着我国社会保险涵盖项目的拓展和社会保险覆盖人群的急剧增加,社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来从事与社会保险相关的各种工作,这给我国高等学校的社会保险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各个单位培养出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社会保险基础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地掌握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才能够与时俱进地从事好相关的社会保险工作。[1]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不论其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还是社会实践都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一部好的教材并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采用适宜的方式进行教学,对社会保险的人才培养质量尤为重要。[2]然而,由于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正在逐步地健全和完善之中,很难有教材及时地将近几年我国颁布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列入其中。社会保险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学习目的旨在应用,把我国近几年颁布并大规模实施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排斥在授课内容之外,将导致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理论与实践脱节。[3-8]因而笔者依托当前我国一些著名高校学者编著的教材,结合国家最近几年出台的各项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险制度,构建了社会保险学课程讲授内容和授课方式框架体系。试图弥补新形势下由于教材原因而导致的社会保险人才培养问题,使所培养的社会保险人才能够尽快地适应当前我国各种社会保险工作的需要。

一、社会保险学课程教学框架设计

(一)课程教学设计原则。虽然社会保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但如果不能对社会保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很好地掌握,就无法很好地理解和领悟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并在实践中熟练地运用。由于不同社会保险制度是针对劳动者的不同收入风险损失制定的,只有将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合起来才能有效规避劳动者的各种收入损失风险。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外,作为企业补充保险的商业保险对劳动者收入风险也有一定程度的防范作用。因而笔者遵循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重点突出与统筹兼顾相结合、课堂教授与教学基地实训相结合及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原则就社会保险学课程教学进行设计,旨在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社会保险理论知识熟练地运用各种社会保险制度。(二)课程教学框架设计。教材编订中没有涉及且在近几年由国家颁布并运行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嵌入到教学内容中,以期让学生深刻领会并掌握相关的社会保险知识和各种社会保险制度。(见图1)社会保险学课程教学设计主要涵盖课程内容和授课手段两个方面。课程内容设计主要分为理论篇、制度篇和应用篇三部分。授课方式设计主要采用板书讲授、保险软件模拟和教学基地强化训练等几种手段。针对一些学生需要扎实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社会保险制度采用板书教学,以便学生能够记录相关内容并在课后进行复习。对于需要学生了解的社会保险知识及社会上一些与讲授内容紧密相关的保险案例,采用保险软件模拟讲授,采用保险软件模拟既能够让学生更深一个层次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各种社会保险制度,又有效地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在此基础上,采用学校或学院建立的相关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这些实际应用部门具体操作。通过实践基地指导老师的教导和自己的领悟,强化学生在具体实践应用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及对课堂教授内容的更进一步理解。

二、课程讲授内容的探索与实践

(一)理论篇。当前使用教材中几乎所有教材都是从社会保险的起源、内涵、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及联系、社会保险基金运营、社会保险的待遇确定及社会保险待遇标准调整等方面来进行编著的,对社会保险学的相关学科理论设计较少,从而导致学生在理解上难以准确地界定社会保险的风险范畴,也不明白这种风险具有什么特性。另外,在针对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中没有从理论根源上对社会保险的产品属性和商业保险的产品属性进行讲解,致使学生对社会保险的产品属性定位不够明确。为此,笔者在社会保险学的理论教学部分添加了收入风险理论、准公共产品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在收入风险理论中界定了社会保险所要保障的风险范畴,社会保险并不是对劳动者的所有收入风险进行保障,它只针对劳动者都有可能遇到的收入中断风险,也就是说这种风险对所有劳动者来说都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除了收入风险理论而外,对社会保险的产品属性定位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社会保险的内涵。通过对社会产品种类的分类介绍和不同社会产品属性的定位讲授,再结合社会保险的特性,从概念上和理论上向学生讲明社会保险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并在此基础上讲解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和政府对准公共产品为何进行补贴等,从而有利于学生对后面的社会保险筹资模式、筹资渠道、筹资比例等内容进行理解。只有对学生充分地讲明了社会保险的相关学科理论,并让学生理解这些相关学科理论后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其他社会保险基础知识和各种社会保险项目的内容。(二)制度篇。在对社会保险相关学科理论及基础知识讲授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社会保险的保险范畴和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这样就有利于在制度篇上让学生领会为什么我国的社会保险项目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种社会保险项目。鉴于具体社会保险项目的内容差异较大,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且养老保险从社会保险的筹资渠道、筹资模式、待遇确定和保险模式上相对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要更为复杂,内容更多。因而,以养老保险为例,就社会保险的主要保险模式、筹资渠道、筹资模式和待遇确定等进行讲授,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中外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来源和主要内容。在解释每一类社会保险模式前介绍这一保险模式产生的时代背景,为什么这一模式在这个国家首先出现,这一模式在其他国家有没有复制型,这一模式为什么在这些国家能够成功。在对国外主要的社会保险模式讲授后,就我国的养老保险模式进行讲解,基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讲授为什么我们国家社会保险经历了一个制度转型,社会保险模式与经济体制有什么样的关系,我国当前实行的“社会统筹+个人账户”模式主要来源于国外哪一种社会保险模式。在对“社会统筹+个人账户”模式的主要内容讲授完毕后,就当前我国主要实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详细讲解,并对不同养老保险制度为什么不同,在哪些方面不同进行透彻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当前为什么我国会存在三种不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三种不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社会和经济根源是什么,这一制度在设计上如何在将来实现一体化,当前制度在将来实现一体化有哪些有利或难以衔接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在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例对社会保险进行讲授的基础上,就其他社会保险项目进行介绍。针对其他社会保险项目与养老保险项目相同或不同的地方进行分析,或者针对一种社会保险项目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的不同之处进行充分地讲解。既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社会保险各个项目主要内容的相同之处,也让学生掌握不同的社会保险项目,便于将来在社会实践和工作中进行运用。(三)应用篇。在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各种不同的社会保险项目之后,还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保险问题,这不仅需要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各种社会保险制度熟练掌握,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有效地从事相关工作。因此,笔者在制度篇和理论篇之外又添加了一个应用篇,就是在讲授完我国当前实施的每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后,根据现实生活中这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选取一些典型案例在课堂讨论分析,让学生在今后再遇到同类问题时知道如何判断和解决。[9]在此基础上,利用暑假和寒假学生实习的机会,和各个从事社会保险工作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社会保险教学实践基地,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教学实践基地实习。采用双导师制,在教学实践基地让具体从事相关社会保险的老师指导学生,与此同时还让担任社会保险学教学课程的教师也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通过教学实践基地导师和教学导师的沟通及协力合作,让学生提前参与到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具体运行工作中去,让学生将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具体运行中遇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与实践指导老师或教学指导老师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自行解决,并在这一过程中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和在社会保险运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作为今后课堂案例分析的授课内容,这样既丰富了授课老师将来在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内容,又锻炼了学生将来从事社会保险工作时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尽快地适应与社会保险相关的就业岗位。[10]

三、课程授课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采用适宜的授课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授课方式必须紧紧围绕授课内容展开。根据笔者设计的社会保险学授课内容,可将授课内容根据需要学生掌握的程度和需要学生理解的程度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授课。社会保险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各项社会保险项目,还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各项社会保险内容灵活熟练地应用各种社会保险制度,并解决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在运行中遇到的复杂问题。为此,笔者将社会保险学授课内容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需要学生牢牢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各种社会保险制度。笔者对社会保险学的相关学科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和国内外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均采用板书讲授方式,并要求学生将比较重要的内容全部记笔记,特别针对当前在我国大规模实施但在教材中没有涉及的一些社会保险制度,将比较重要的内容书写在黑板上并详细讲解便于学生记笔记并牢牢掌握,对于一些特别重要的授课内容反复讲解,直到学生完全理解内容并将其记录在笔记本上。第二类是针对每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在运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采用课堂案例教学方式,并应用多媒体课件,把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保险案例对学生进行讲解。这部分内容不要求学生识记,只需要学生在今后遇到同类问题时如何解决,目的在于通过保险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处理各种社会保险问题的能力。在讲授方式上,授课老师预先将保险案例复制到多媒体课件上,要求学生根据相关的社会保险知识对每个保险案例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该保险案例的理解、判断及如何处理,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该保险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理解并领会该保险案例代表的意义,使其在以后的相关工作中能够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既有效地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又通过保险案例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这种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强化了对社会保险内容的掌握,也增强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各种社会保险问题的能力。第三类是采用教学实践基地,对学生所学的社会保险知识进行系统化、集中化的实践训练。经过课堂板书教学和案例分析教学后,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社会保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对一些社会保险问题的解决能力,但这还远远达不到从事社会保险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因而,学院或学校在一些社会保险的实际工作部门建立社会保险基地,并采用假期集中统一实训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和社会保险制度在实际中是怎么样运行的,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应该怎么样处理和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向授课老师或实习指导老师请教,学生在通过一段系统集中的教学基地实训后,基本上就可以从事相应的基本社会保险工作了。鉴于过去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在社会保险中存在着重城镇轻农村问题,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健全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近年来我国针对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村居民也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险制度,这些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需要大量从业人员。文章在制度篇中增加了这一部分内容,并在应用篇中采取课堂案例分析、教学基地实训等方式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及其在运行中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强化了学生对这些保险制度的识记、理解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一教学设计方案有效地解决了当前我国因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完善而造成的教材难以及时更新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问题。实施五年以来,在社会保险课程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毕业学生在相关就业岗位上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公衍勇.《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205-207.

[2]陆昉.推进课程共享与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大学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4,(01):8-12.

[3]史潮.社会保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7.

[4]孙树菡,朱丽敏.社会保险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邓大松.社会保险(第三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6]林义.社会保险(第四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

[7]丁雪娜.社会保险实务实训教程[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

[8]邵文娟,奚伟东.社会保险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9]张蕙多.维度立体化课后作业模式构建研究———基于“统计学”课程的探究[J].高教探索,2015,(02):80-82.

课程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冷链物流;教学;课程建设

1引言

上海海洋大学在“十三五”中的办学目标是: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优势明显,理工农经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学科研并重,国际化、开放性的一流的高水平特色大学[1]。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新鲜、健康、营养的食品,对于冷链物流的需求不断增大,但是我国的冷链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对冷链物流人才的需求将会不断扩大。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上海海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在分析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本着“错位发展,立足优势”的原则,确立了专业以培养面向制造业、食品行业所需的应用型物流人才为目标[2]。《冷链物流》课程为立足于市场需求,围绕上海海洋大学特色,实现物流工程学科与水产、食品等学科知识融合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型课程。自2015年正式开设以来,“冷链物流”已成为上海海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重在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冷链基本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在冷链物流中综合应用物流工程专业知识的能力。

2教学内容安排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大国,我国每年约生产各类易腐食品近10亿吨。但由于专业化分工的发展,易腐食品产销地的分离,大量食品需在专业物流作业后才能抵达消费者手中[3]。“冷链物流”即指冷藏冷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4]。冷链物流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除了一般的物流知识以外,还涉及到其它的学科,例如,动植物生理学、食品安全、冷藏技术、保鲜技术等。由于学校对课程的课时要求和限制,目前的冷链物流课程总课时控制在十六个课时。那么,如何使学生在如此少的学时条件下,在已经学习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和构建冷链物流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今后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是该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的重要关注点。文章通过对物流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分析,梳理了冷链物流的基本知识体系,如图1所示。如图1所示,《冷链物流》课程可分成三大块主要内容:一是冷链相关的制冷技术和冷冻工艺,这部分知识有《食品包装技术》作为先导,学生提前对生鲜食品的相关知识以及其他辅助性知识有一定认识;二是冷链仓储和冷链运输,这部分是课程的核心,基于冷冻技术、制冷工艺以及先导课程《食品仓储与配送》、《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现代物流装备》等,主要讲授冷链物流主要环节的运作和管理;三是冷链物流信息化,这部分知识有《物流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等课程作为铺垫,所以,学生在学习“冷链物流”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信息化硬件技术,如RFID、传感器、GPS等信息采集和传输方法以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知识,如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的基本流程。学生可以应用这么课程上所学到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先导知识,从冷链库存管理、冷链作业流程规划、冷链配送中心布局优化、冷链配送路线规划、冷链监控管理、冷链信息追溯和冷链大数据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从而提高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基于以上分析,课程采用模块化方式开展教学,内容如下:在所设定的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先导课程所学,对冷链物流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如:结合《系统工程》中的系统分析和系统动力学方法,讨论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冷链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物流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软硬件知识,分析冷链物流信息与质量追溯系统的设计等。

3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手段上,课程实行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每章教学由理论授课、案例分析、讨论、课外调查等环节构成。教师在课堂上对冷链物流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冷链仓储和运输装备进行必要的讲授,通过理论教学对上述知识进行讲述使学生对整个冷链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此外,通过冷链的实际案例展示、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方式将各种冷链装备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对其工作原理有较具体的认识,同时课堂讲授将精力和时间更多地集中在结合制冷技术、冷冻工艺学的冷链仓储及运输方案分析的讲解上,让学生能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量。上海海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建有专门的水产品物联网沙盘,为课程的教学演示、实验设计、实践创新等环节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为提高学生的冷链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能力、掌握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为了促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大作业。通过对一些典型的行业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4小结

《冷链物流》是与上海海洋大学的办学特色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理解易腐货物的理化性质和冷藏原理,掌握冷链物流相关的制冷原理和制冷技术,掌握食品冷链追溯系统的原理和应用方案等。我们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金立,郭亚贞.图书馆发展对促进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思考———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03):142-144.

[2]李军涛,张丽珍,曹守启,杜战其.物流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3(12):261-263.

[3]何思远,卢敏.浅谈应用型大学培养冷链物流人才的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6):73,75.

课程教学范文篇8

1.混淆立体构成和综合材料构成的概念

材料构成了形体空间,决定了形体空间的色彩、肌理和形态,对材料的加工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视觉要求。包豪斯时代对立体构成是极其重视的,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产生了影响。而在现代艺术运动的观念和变革过程中综合材料的出现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传统的美学审美标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导致了在开展综合材料课程教学时,部分学生难以区分立体构成和综合材料的定义,进而使学生在操作课程设计方案时显得保守。笔者认为,立体构成是通过对各类材质的排列达到一定的视觉效果,而综合材料是艺术家通过对各类趣味材料的应用,展现自己的审美理念。另外,综合材料对“非理”之美是十分注重的,追求视觉上的反抗和冲突,强调人与环境、材料的融合与交流,对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荒唐”和“匮乏”进行深刻解释。

2.综合材料课程设置上的困惑

综合材料课程教学作为创新型课程,主要锻炼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材料创设视觉空间,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综合材料教学的开展涉及艺术发展学、视觉艺术学和物质材料学,加之综合材料教学自身发展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对综合材料教学的设置构成造成困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教学大纲的条例性和规范性对综合材料教学的作业设计产生不利影响,如学生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受到观念和表现方法的局限性的影响。同时,学生难以拥有广阔的创作空间,无法产生多样化的风格。其二,综合材料教学的动态发展性与教师教学的矛盾产生不利影响,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难免会融入个人思维方式,对学生的视觉和知觉的敏捷性造成不利影响,使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往往保守、程式化和缺乏创新精神。

二、综合材料课程教学的内容分析

1.在布上材料上训练

以油画材料为主的西方绘画材料构成了布上材料,将油画材料视为综合材料是为了将其艺术领域所属的范围进行不断扩大和延伸。在综合材料教学中布上材料采用的多样化是自主行为的表现,是进行精神传达和观念推广的重要方式,如对画布、油画色、媒介物质的运用,以及对笔、刀、粉和胶的巧妙使用。为此,在进行布上材料训练时可以采取如下步骤:第一,对各流派大师的作品进行学习和研究分析,区分彼此的特点和差异,如对现代主义、印象主义、写实主义和当代艺术的学习;第二,从视觉和触觉对画布的材质进行感受,将画布的材质与表现手法融合在一起。

2.在纸上材料上训练

进行绘画的纸品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彼此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视觉上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精神感悟。在开展纸上材料训练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对纸的材质和色彩进行了解,然后对表现方法进行学习和掌握,因而在综合材料的纸上材料训练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个体思维意识对各种表现手法进行掌握,并通过不断的训练促进学生对材料的性能、质感进行再认识,实现在综合材料的运用中展现个性化。

3.在板上材料上训练

相比于布上材料和纸上材料,板上综合材料涉及的因素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各种石材,还包括各种金属。同时,板上综合材料是立体层面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厚重感、空间感和视觉效果,不要单纯局限于木板本身,还可以在平面成品、半立体板面和石板上展现创造意图。另外,在综合材料的板上材料训练过程中,教师要锻炼学生对多种材料的组合能力,创造出多层次的艺术形式,让学生在综合材料的学习中进行自由发挥和自由联想。

三、结语

课程教学范文篇9

一、职业院校视唱练耳课程的功能及教学中的制约因素

视唱练耳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音程、节奏、和弦、和声进行、织体等各种音乐艺术现象的听辨和视唱能力。它不仅引导学生形成对上述各种音乐艺术现象的内心听觉印象,并且能动地培养学生运用声乐手段对上述多种音乐艺术现象予以表现的实用技能,最终达到扎实有效培养学生乐感之目标。所以,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效果,将关系到学生在唱、奏实践中所表现出的音高、节奏、节拍、速度是否准确,和弦的构成是否合乎乐理的规范,音色的表现是否合乎审美理想。由此可见,视唱练耳课程在音乐能力培养体系当中,也发挥着关键的基础作用。然而,视唱练耳课程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而导致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得到持续提升。在这些制约因素当中,较为突出的瓶颈因素大致有两点:其一,视唱练耳的教学训练无诀窍可言,只有三个字:天天练。日复一日地听辨和视唱训练容易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其二,视唱练耳课程往往局限于视唱而视唱,局限于练耳而练耳,缺乏相关音乐理论的支持和引导,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

二、职业院校视唱练耳教学改革的着力方向与措施

从上文所提出的这两项视唱练耳课程开展的制约因素来看,要推动本门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其着力方向就应是促进视唱练耳和乐理这两门课程的相互融合,同时下大力气丰富视唱练耳的曲目选择,以期强化本门课程教学、训练的趣味性和系统性,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在视唱练耳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引入了微课这种视频资源,努力构建模块化的课程内容,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其具体方法是:首先将本课程讲授的音阶、调式、旋律、和声等方面的视唱、模唱、构唱、听辨等教学内容分解开来,分项录制成微课视频。比如,大小三和弦的视唱、模唱、构唱、听辨等教学内容,全都按照各种大小调式的类别,搭配相应的练习曲片段,录入笔者的语音讲解,录制成一系列微课视频,构成三和弦视唱、听辨的微课视频体系模块。在利用微信将上述这些体系化的微课视频推送给学生之后,学生即可在课余时间展开对于视唱、听辨内容的自主性学习和训练。而在课堂教学阶段,笔者作为教师,则依托推送给学生们的微课视频展开回课式的测查和分类指导的总结讲解,并补入新的微课视频及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示范和训练,以此来加大学生视唱、听辨训练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视唱练耳课程的各教学内容模块基本构建完成之后,笔者开始同样采取录制微课视频的方式,构建起基本乐理课程的音级、音程、音阶、调式、节奏等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微课模块体系。接下来,就将这些基本乐理的视频模块分类穿插到相应的视唱练耳教学模块当中,以微课视频作为桥梁和纽带,促成乐理教学内容和视唱练耳教学、训练内容之间丝丝入扣的对应和匹配。引导学生在温习乐理知识的基础上顺利接入视唱练耳课程相关内容的教学和训练,达到温故知新,促成乐理与视唱练耳这两门课程教学的有机联动与初步融合。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改革探索,笔者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将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这两门课程的内容联系起来加以探索,初步展现了融会贯通掌握两门课程知识的趋势。接下来,则是在视唱练耳及乐理的微课内容模块体系中引入各种民族五声音乐曲目,来拓展学生的艺术眼界,增强视唱练耳课程对学生的亲和力。此前,受高职视唱练耳课程学时的限制,民族五声曲目的教学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开展。在借助微课资源构建模块化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后,本课程的教学时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变相拓展,因此也具备了开展五声曲目视唱、听辨教学与训练的基本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微课为基础构建模块化视唱练耳课程内容体系的教学改革探索,不仅打造了贯通课上、课余时段的“全天候”教学与训练体系,有效拓展了职业院校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时数;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乐理和视唱练耳这两门课程的融合教学以及学生在温故知新基础上对于视唱练耳训练的能动探索,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因此,借助微课资源来构建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对应、联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创新改革职业院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可行之路,值得予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孟云英.高职高专视唱练耳教学改革初探[J].黄河之声,2019(17).

课程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CDIO理念;独立学院;财务分析;教学反思

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更高需求,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更侧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知识。财务分析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借鉴CDIO教育理念结合独立学院财管专业培养目标,有助于提高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知识理解、能力应用等素质并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教学反思深化CDIO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以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独立学院财务分析课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教学理念需要更新。现阶段独立学院在《财务分析》的课程设计中更偏向于理论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教学,学生掌握的更多的是各类公式和财务数据的计算能力,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却因课时安排而被忽略了。针对这类情况,比较常见的处理办法是额外开设财务分析实训类课程或者把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纳入期末考核范围中,然而这样的方式在课程设计之时就缺少系统性的培养计划,因此并不能完全弥补学生在分析能力上的不足。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很难满足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降低了学生毕业后的竞争能力,所以应当找到适应现阶段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理念,更新教学模式与授课方法,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二)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现阶段的财务分析授课方式大多采用讲授法,实际授课过程中,讲授法的确是最简单、最传统也是最直接的方法。但也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拥有课堂上的绝对话语权,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可能适合应试教育或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但财务分析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比较高。在财务分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满堂灌”、缺乏实际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发展自身的长处及其创新能力,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及主动学习的能力。(三)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财务分析课程的学习渠道通常仅仅依赖于每周一次或者两次的课堂教学,尽管教师在课前已经充分准备好了该堂课程的教学设计,争取抓住课堂的每一分钟,以达到教学目标,但是难免会有部分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接受其中的知识点。课堂之外,学生想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或者某些知识点的盲区只依靠翻阅课本恐怕很难理解,并且由于大学的模式与中学不同,时间和空间是相对自由的,且有其他课程的任务,想要去找教师咨询没有中学时期方便。久而久之,无法消化的知识点逐渐累积,会使得学生对于财务分析课程的兴趣大大降低,容易导致该门课程的学习效率降低。(四)考核方式不够灵活。目前独立学院财务分析课程习惯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传统模式来考核学生的掌握水平,平时成绩部分主要包括学生出勤率以及作业完成情况,一般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为闭卷形式,内容主要为对理论知识及相关指标计算的考核,对学生综合能力如财务数据的挖掘与整理、实际案例的分析等相关能力的考核较为缺乏,在这种情况下评价学生的成果难免较为片面。学生在应对期末考试时,只需要在考前一段时间集中背诵复习相关内容、公式,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因此,他们对平时的课堂学习与练习不太重视,长此以往,形成一种惯性思维,课堂的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

二、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的反思与建议

(一)将CDIO理念应用于财务分析课程教学中。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侧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满足企业日常经营所需要的财务人员,应当将CDIO理念应用于财务分析课程教学中。在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相差不大的前提之下,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便成为快速提高学生竞争力的法宝。通过将CDIO理念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分析财务报表之前对企业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实际经营状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在案例中充分运用风险识别模型和分析评价工具能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分组进行的案例讨论能够加强学生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此外根据培养方案的需要还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对企业后续的生产经营提出进一步的优化建议并作出书面报告,开拓其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二)课堂以案例教学为主导。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由导学案例+n个小型案例+综合案例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就导学案例而言,教师应该挑选能够巩固上节课知识点同时可以引入本节课所要讲的重点知识的案例,使同学们在能够复习上节课知识的同时了解到本堂课的重点,挑选合适的案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就课中的n个小案例来说,案例的深度要适中,倘若太难,不仅会影响课堂进度,也会致使学生的积极性降低,要以能够融合所要讲解的知识点为主,将知识点在案例中体现。关于综合案例的挑选,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挑选感兴趣的主题,按照选择案例-资料搜集-小组分工-整合分析-课堂呈现-整体讨论-总结的模式整理综合案例。所有案例的选择,最好能够有实际的事件做支撑,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三)开放多渠道学习平台。在课堂之外,学校可以配合教师设计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网页,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将财务分析教学所用的课件、案例、作业等及时上传至平台,以便学生查询并及时完成。同时,用某个固定的平台开设网上答疑、网上论坛专栏,方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经常在平台上为学生推荐一些较好的搜集数据的网站,如中国证监网等,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案例所需的企业的数据。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每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课后为学生精心挑选相应的网上精品课程,上传至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随时学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对财务分析课程更有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四)改进课程的考核方式。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查时,不能仅局限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是否拥有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小组案例分析环节中的团队协作能力,搜集企业相关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是否熟练,整理分析相关数据、完成报告并提出优化建议时的文字表达能力,将CDIO理念与考核目标的有机结合能够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总的来说,财务分析课程考核可以沿用"平时成绩+期末考核"的方式,但是在比例安排及内容上可做调整,应当加大财务分析课程平时成绩的占比,同时在考核中侧重于考核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平时成绩的考核除了考勤率、作业等常规内容的基础上可将课堂讨论表现、小组案例分析汇报成果、随堂小测验加入其中;期末考核除了基础理论及公式运算,可以将案例分析的比重提高,从而检验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

《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对独立学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对教师而言,采用引入真实公司财务信息的案例教学法对自身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恰当地组织学生学习,正确的利用案例,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对学生而言,真实、全面的案例分析教学能帮助其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了解企业实际需要,满足社会各方面对财务人才的需求。通过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教师应当将案例教学法与本专业的实际办学条件相结合,积极投身于案例式教学课堂的开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渐认可这种方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将CDIO理念较好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去,最大程度上实现案例式教学目标,从而提升应用型高校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朱倩.《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改进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36):160–161.

[2]吴彩英,代家亿.大数据时代下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2):141.

[3]高靖宇.“互联网+”背景下财务分析案例教学改革研究[J].国际公关,2019(11):59–60.

[4]温琳,蔡伟,夏继旭.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30):181–182.

[5]杨乐.基于CDIO理念的《财务分析》课程案例教学法改革研究——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18(06):132–133.

[6]曹亮艳.应用型高校《财务分析》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12):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