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6:39:59

看待范文篇1

信访与上访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不同,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人们往往在很久以前才能看到信访,现在则大多数是上访了。对于上访问题,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是吉是凶,是祸是福,尚难以断定,但我相信如果措施得力,就可以化凶为吉,因祸得福。

要正确看待上访工作。群众上访是好事,只有官僚主义严重的人才会害怕接触群众,这也是接触群众的一个途径。同时也表明,群众还是相信党和政府的,有了这个基础,什么样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否则,如果群众对党和政府失去了信心,因此不去找各级政府申冤诉苦,脱离了群众,就会失去民心,那么,才是执政党最为可怕的事情。

对于上访工作,目前有很多人进行研究,有人认为信访工作可能妨碍司法公正,有人认为需要从机构、编制、法律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事实证明,简单地取消信访工作或者加强信访工作,都难以有效地解决目前上访趋增问题。

首先,取消信访制度的论断是不可取的。

取消信访工作的一个前提是目前的信访制度权威确立之日,就是整个政府系统的权威和信用颠覆之时,不利于司法公正和政治现代化等。目前,上访事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工作,但是我们应该辩证地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从上访的情况来看,表面上是一些干部不负责任,不执行中央有关政策造成的,但从本质上看,主要是司法腐败,司法不公原因才造成群众上访。至于有损司法公正的问题,哪有公正的司法怕舆论公开监督的?只有司法腐败问题严重才怕公众监督!请看上访者往往都是通过自身的经历对司法腐败的控诉,是对司法不公正的揭露,那些被领导批示通过舆论监督的案件往往都是对司法腐败的揭露,都是通过公众舆论监督确保了司法的公正。可以讲恰恰是信访制度纠正了一些司法不公,发现了一些司法腐败问题,却怎么能讲上访妨碍了什么司法公正呢?如果这样的司法现状搞得太不象话而且还要维护什么所谓的司法程序,不仅不是保障人们的正常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尊严,简直起到了维护司法腐败的帮凶作用,就根本没有把群众的利益放到首位,完全丧失了宗旨意识,对于这样的情况,领导过问一下,不应该说是妨碍什么所谓的“司法公正”!而应该确切地讲妨碍了那些司法不公更为妥当。

群众为什么要放弃信访而不惜一切代价地费时费力费钱地上访,因为信访已经难以解决问题了,是因为现在许多官员不怕下面而怕上面,上面一句话就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当上下勾结的时候,群众就会再冒险找上面的上面了,一级一级找上去,求得一个公正合理的说法,求得一个青天似的人物来解决他们的怨望诉求,这应该是一个公民应有的权利。上访不是群众的错误,而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所造成的,反映出所在地党委政府,特别是司法部门工作的不足,所以,作为司法监督的一个途径来讲,信访机构不能撤!上访人员不能堵!合理要求不能拖!否则,就是犯罪,就是对群众的极端不负责任,严重违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缺乏了信访这个社会安全阀门,就会因此而形成一个个随时都会爆炸的火药桶,随时都会出现问题。信访机构不但现在不能撤,将来也不能撤!永远都不能撤!这就是中国国情。

其次,另一种就是要求进一步强化信访制度,甚至有些人建议出台什么信访法?也不十分妥当,至于有人建议两访终访制的问题,更是无稽之谈。上访的实质在哪里,在一些单位和领导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犯法,人情大于法问题严重等问题,那么多法律条文都不管用,再出台什么信访法,就能够起到翻天覆地的作用?就能够解决基层司法腐败、司法不公和群众上访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司法腐败的问题,你就是再出台再多的信访法,还能多过现有法律?能建立第二部法律体系?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访问题,而去搞什么加强信访部门权力建设,出台什么信访法,试问,能解决日益增多的上访问题吗?解决得完吗?解决得好吗?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就根本解决不了上访趋增的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产生更多的冤假错案,导致更多的人加入到上访队伍之中,导致过多矛盾的积累。那种两访终访制更是滑稽,简直是拍头、拍胸、拍屁股的应景杰作,不仅无助于解决上访问题,而且还会激化矛盾,将受到冤枉的群众推向无助的境地,导致更加严重的情绪对立,更加汹涌的上访大潮,根据我国的国情,群众有了意见或者问题,找国家机关反映并要求解决是很自然的事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制度的优越性,连历代封建王朝都不敢说不让老百姓上访申冤,更何况我们的社会主义政党,这是执政党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也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群众到政府上访这不是问题的根本,关键是如何引导上访群众依法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

可以讲,目前的关于信访方面的两种观点,都是极端不负责任的片面之词,都有较大的副作用,都有不可取之处。信访工作可谓按下葫芦浮起瓢,久托难解,但并不是无解。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应该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往常之所以没有落实到位,是因为人们仅仅把这句口号当作了口号,而那些领导重视的信访人员,往往都会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人们青天情节严重的一个原因。具体是在现有信访部门之外成立广泛的律师援助团队。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查,同时成立工作组,成立律师工作团,每个工作组必须具有精通法律、具有律师职业许可证的工作人员,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挑选具有责任心的、最好是拟提拔的干部或者直接从基层抽调合格干部对上访问题严重的地区进行地毯式调查了解,发动群众,公开曝光,在证据确凿、依法取证的前提下,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惜更换所有涉案干部,为群众主持公道,真正做到高度重视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实际行动上。

二是对于负有责任的司法部门和个人,坚决依法予以追究领导者的责任。上访泛滥除了现在各地没有做好工作、履行好自身职责外,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缺乏一种操作性较强的责任追究制度,那些有职有权的部门领导不负责任地不予解决上访者的问题,难以依法受到任何责任追究,导致执法犯法者的行为成本过小,一些地方要么不顾事实的顶着不办,要么无原则的息事宁人,才诱发了越来越多的违纪事件,才有越来越多的上访问题,形成上访趋增。上访问题难以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访人员上访时间越久,越长,越多,得罪牵连的领导就越多越广,有如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一样,会形成上下联手的关系网,司法部门处理问题往往受到过多的权利、人情的干涉,这种现象需要坚决彻底予以突破。从目前群众上访情况来看,上访增多问题关键在于基层司法部门工作不利,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执法犯法问题,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彻底解决,我们的各级党委政府就是严重失职,严重脱离群众,大量上访人员就会涌向上一级有关部门和信访部门,信访部门工作就会陷入极大的被动之中,失去大众的信任,这将直接影响到群众对地和政府的信赖,就不是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政府能否受到群众拥护的问题,是影响到我们的党和政府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三是要有不惜一切代价遏制上访增长势头的决心,打赢反腐败第一仗。

上访人员的多少并不能简单地说明事情的好坏,但从一些上访人员依法提供的证据中,就会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可以指导我们今后的具体工作。有人讲,一些上访事件可能牵连到太多的干部,可能会造成一些地方的不安定,这句话表面上看似乎有些道理,但实际上是难以立住脚的,我们的安定团结靠谁来维护?靠贪官?只能靠广大的人民群众。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正气不申,邪气盛行,是非不明,指望这样的机构能够确保社会稳定?简直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是不现实的。只有依法解决了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理顺了干群关系,人民才能真正答应、满意和高兴,我们的事业才会真正兴旺发达起来,才会永葆安定祥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否则,顶多是回光返照式的一时之态,必将给社会带入更加混乱的泥潭之中。试想,如果失去了民心,我们的经济建设又有什么意义,这是牵涉到党和政府生死存亡的大事,要有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更何况解决司法腐败上访问题本身就可以激发更多人的热情,人心顺,人气旺,就会更加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为全社会发展奠定社会基础。否则,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会因此而难以维持,摆脱不了最后失败的下场,因为失去民众的支持的制度迟早会发生嬗变而祸害社会的。

四是利用高科技手段,促进群众信访工作的开展。我国的信访制度是适应中国国情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制度,没有必要说长道短,削足适履,关键是真正发挥信息平台的公开作用。在现行的信访体系之下,需要保留现有各单位和部门的信访机制,但要以现有国家信访部门为主,利用高科技信息手段,建立信访信息平台,现有的信访联席制度也需要保留,关键在于通报各单位信访情况,了解信访动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建立全国信访信息平台这项工作已经可以轻易得到解决,由地位超然的律师团对上访者个人的申诉材料进行评议,提供法律信息援助,建议等,通过公开的信息平台,对于不实的情况,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对于真实的问题,确实存在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信息平台扩大其影响面,形成广泛的公众舆论监督,促进早日公正、合法地存在的解决。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看待范文篇2

一、对于和谐政党关系的理解

理解这一问题,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和谐的政党关系”?和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以矛盾和差异为基础的,承认矛盾和尊重差异,正确认识和处理差异,矛盾的双方就能和谐共处;否则,矛盾的双方不仅难以和谐,而且会在一定条件下走向对抗。在我国政党关系中,中国共产党和派之间在共同理想、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一致的基础上,也存在着性质、纲领、社会基础与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差异”。否认这种区别,或者使这种差异超出合理的范围,都会造成政党关系之间的不和谐,都会动摇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或者否定派的参政党地位。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不能忽视或否认这种矛盾,必须正视这种矛盾。

其次,政党间关系和谐有具体丰富的内涵,政党和谐的内容应包括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彼此满足、互为补充。从和谐的内涵来看,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中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合作的双方在规模上能给人以匹配和相互适宜的印象;二是合作双方地位作用的优势互补;三是合作双方均本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精神,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勇于担纲,共同承担历史与现实的责任。

第三,政党和谐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还表现为和谐的程度上。如监督到什么程度、哪些层面?不仅表现为合作,还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竞争;不仅表现为公平,还表现为正义;和谐既是一种主观评价,同时是一个客体的评价,而客体的评价更关键;合作关系中的相互依存程度,两者不能和为一体,但又不能彼此分离;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竞争型政党就没有和谐,如认为美国两党制下的相互竞争就是不和谐。对于西方政党关系是否和谐、有没有和谐、在什么情况下会比较和谐等,需要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比如德国的基民盟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它们在传统上是相互对立的两党,但在现实政治中共组“大联合政府”,共同担负政府的责任。所以对西方多党制要做具体的分析,不应从主观意志出发简单化地对其利弊得失下结论。

二、我国政党关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从历史角度看,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和谐的政党关系;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给政党关系带来了巨大影响,使我国和谐政党关系建设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首先,从政党制度本身看,和谐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本质特点,但这并不是说和谐的政党关系能够自然而然地实现。因为多党合作制度只是提供了实现政党关系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真正做到政党关系和谐,还需要我们作艰苦的努力。我国的政党制度本身既存在着和谐的前提、基础和根据,又包含或者说潜藏着某些导向不和谐的因素和可能,如容易出现忽视参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把参政党的合作作为一种“摆设”的危险;在缺少竞争压力下,执政党的各级组织难以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和激发参政党的活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架构中,参政党会对执政党形成惯性的依赖等等,这些都会成为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实际障碍。

其次,在社会多重转型期与发展期,社会利益急剧分化、多样化,我国的政党制度需要不断强化政党的民意表达、利益整合功能,拓宽和深化政治参与的渠道,使多党合作制度确实成为表达民意的平台。这就要不仅在口头上,而且在政治生活运行机制的每一环节上强调派的监督职能和作用。这样做一则可以提高我国政党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二则可以充分发挥政党监督这一预防和惩治腐败利器的作用。

看待范文篇3

虽然当前B股是整个证券市场的热点,但是从各个方面看,这只是短期的现象,A股市场的暂时冷清依然不能改变其在证券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1、AB股价格差距是B股上涨的源动力:长期以来AB股价格存在较大差距,这是一种不合理现象。在本次B股暴涨以前AB股价格差距很大,如果从A股价格和B股价格的比价看,就个股而言,小者在2、3倍,大者在7、8倍;到上周五,价格差距依然较大,小者在2倍左右,大者在6倍,ST板块大多在3、4倍;周二价格差距大的在5倍左右,小的在1.5倍左右。可以说,AB股之间巨大的价格差距是B股市场不断走强甚至产生暴涨行情的源动力或者说根本原因。随着AB股价格差距的快速、大幅缩小,B股市场将日趋平稳,即使有潜力的个股也将以震荡上行的方式替代暴涨走势。从本周走势看,经过上周三个交易日的暴涨,周一成交量明显放大,并有绩差股被打开涨停,周二一开市就出现了分化走势,意味着B股市场已经进入震荡整理阶段。

2、AB股价格之间理应存在一定的折扣:虽然B股价格就整体而言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但是这并非意味着B股在短期内就能与A股价格很接近,更不可能超过A股的价格水平。这是因为:从资金成本看,外汇利率高于人民币利率,按照机会成本原理理应有一个折让;从上市公司质地和经营业绩看,就整体而言,B股上市公司大多属于传统行业,无论行业成长性和经营业绩看,都不如A股上市公司,在115家B股上市中,上海和深圳两地的公司分别占有两市70%和40%以上的比例,B股上市公司质地的提高与两地政府的支持力度密切相关;从投资主体和投资理念看,国外投资者和部分国内机构原先就握有大量筹码,在高位对绩差股套现应该是正常的行为,如果盲目追入,B股市场又将上演一幕套现和被套的戏;从AB股合并的节奏来看,虽然合并是一大趋势,但是要实现真正的合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是越接近合并,AB股的价格差距将越小;从AB股的定价标准看,AB股市场定价有共性的因素即市盈率,但依然存在着个性因素,其作用不可小视。至于到底多少折扣才算合理,笔者认为,用同样的货币计量,B股价格为A股的80%左右较为合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3、B股市场容量无法替代A股主导地位:虽然经过暴涨,B股总市值比原来有50%左右的涨幅,周二沪市AB股成交量旗鼓相当,但是与A股市场相比,B股占整个市场的比例依然很小,难以满足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

4、B股价格大幅上涨支持A股底部确立:B股价格快速、大幅上扬,大大促进了市场中期底部的确立。一方面两大市场综合指数本身受益于B股价格的大幅上扬,另一方面,在大盘回调之际,开放B股市场本身是对后市有信心的表现,而且出于买不到B股和外汇管制原因,不但没有对A股造成冲击,反而激发了持币观望者购买A股的愿望。

看待范文篇4

「关键词」中国崛起/轨迹/基本条件/绿色发展

1.中国崛起:从梦想到现实

中国崛起是历年来中国仁人志士追求的一个梦想,即中国梦。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已有一代人的时间了,这在人类历史和中国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中国却发生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总量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已经出人意料地提前实现了邓小平同志80年代初提出的“三步设想”的前两个设想。这一设想就是旨在现代中国崛起的大战略。

现代中国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也引起全球各国的极大关注。国际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中国机遇论或中国贡献论,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崛起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对世界发展做出愈来愈重要的贡献;二是中国威胁论或中国风险论,有些人声称中国的发展壮大会构成某种威胁。无论如何,人口规模巨大的、经济迅速崛起的中国将是21世纪人类发展最重大的事件。我们认为,中国崛起会给中国和世界带来难以估计的发展机会,中国崛起必然伴随着极不确定的难以解决的重大发展挑战。可以说,中国崛起速度太快,崛起规模太大,崛起环境太复杂,不仅中国自己没有来得及准备好,世界各国也没有预想到更没有对此做好准备。中国发展的成功就是世界发展的成功;反之,中国发展的失败就是世界发展的失败。

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经济社会,中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之大、矛盾之多、问题之复杂,是不易认识的,也不是朝夕之间就能解决的。中国崛起首先涉及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是中国能否崛起或继续崛起?二是能否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以新的发展模式崛起?讨论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国内的发展态势,二是国际环境。提高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获得其他国家的尊重,是每个国家都期望的,但并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够如愿实现的。一个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是与自身的综合国力高度一致的。国力强大,就会享有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尊重;相反,国力衰微,就会被国际社会所遗忘,甚至落入“落后就要挨打”的境地。中国在过去几千年,特别是最近二百年中的历史发展轨迹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中国要想和平崛起于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立足自身,放眼世界。如果没有自身力量的提升,就谈不上崛起,更谈不上和平崛起。因此,中国在谋求和平崛起时,首先要敦实崛起的国内基础。

2.中国崛起的轨迹与效应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纵观全球化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段,几乎在全球化浪潮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总有一些后进经济体能够通过恰当的贸易与投资战略有效利用全球化的发展机遇,积极推动本国产业分工的升级和深化,全面发挥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进而创造出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在经济总量和人均生活水平方面的赶超,成为全球市场中处于重要地位的新全球化经济体。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进入经济起飞阶段,探索新的经济发展道路,这标志着中国实现真正的经济追赶的过程。

在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互动过程中,中国经历并将经历不同的四大发展时期:经济强国和世界经济的中心期(1400~1800年)、现代化落伍者与经济大国的衰落期(1820~1950年)、经济追赶期(1952~2020年)与经济强国期(2020~2050年)。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互动关系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全球经济的参与程度和影响力。在世界经济的中心期,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和全球贸易的主导者。在经济大国的衰落期,中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与全球贸易中所处的地位发生了显著逆转。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发动工业化和现代化,也开始了经济追赶过程。从对世界经济参与的程度来看,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阶段:第一阶段是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追赶阶段(1950~1978年),这基本上是一个有所成效的经济追赶的“计划经济实验”,当时脱离了以分工与贸易为基础的一体化发展的轨道。第二阶段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追赶(1978年至今),这是一个引入新的历史转型阶段,存在明显不平衡性而又充满巨大发展潜力。在经济追赶期与大国复兴期,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的显著变化将呈现“∪”字型曲线轨迹变动。

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个工业化追赶与竞争的历史。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演进历史来看,在现代化过程中有许多国家“后来居上”,实现了工业化追赶或超过现代化先行国,先后出现了4次后进国追赶现代化先行国的成功典范。美国是第一个成功追赶的典范。美国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经济开始起飞,花了43年的时间追赶上英国。日本是第二个成功追赶的典范。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开始崛起,人均GDP花了40年的时间赶上美国,被视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追赶国家。亚洲“四小龙”是第三个成功追赶的典范。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花了30年的时间追赶上西欧国家。中国将是第四个成功追赶的范例。中国经济从1978年开始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加速追赶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逐步缩小与这些国家间的发展差距,1978~1995年西欧12个国家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中国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5%,GDP年平均增长速度是西欧12个国家的4.4倍,到1995年中国人均GDP相当于西欧12个国家人均GDP水平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9.1%上升为1995年的19.0%.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化后来者,发动工业化时间晚,进入工业化时代大为滞后。如果从1750年算起的话,欧洲和北美陆续开始工业化,而中国发动工业化的时间滞后了100~200年,直到1950年中国才开始正式发动工业化。中国不仅发动工业化的时间晚,而且工业化水平起点极其低下。根据安格斯·麦迪森最新研究,1820年中国人均GDP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90%,1950年已经降至21%,到2001年又上升为59%;中国与美国的人均GDP相对差距,1820年为2倍,1950年扩大为22倍,2001年又缩小为8倍。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1820年为33%,1950年降至为5%,2001年上升为12%(见表1)(注:AngnsMaddison,"MensuringandInterpretingWorldEconomicPerformance:1500-200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2004-9-28.)。综上所述,中国是一个后进国追赶现代化先行国的成功范例,其经济增长率都不同程度高于前三次后进国追赶先行国的经济增长率。

资料来源:AngusMaddison,2004,TheWorldEconomy:HistoricalStatistics,OECD.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全面发挥将有效实现中国经济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趋同”,从而改变1820~1950年期间长期趋异的状态。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符合国家生命周期(注: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永久性的强国,也没有永久性的弱国。国家就像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其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存在一个生命周期,大体可以经历五个时期:经济发展准备期或准备成长期;经济发展迅速期或迅速成长期;经济发展强盛期或鼎盛期;相对发展缓慢期;国力衰落期。),也符合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应战”模式,如果我们能够对现代化挑战做出积极主动的应战,中国将继续走向强盛。21世纪前半期是中国经济社会步入快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在中国国内条件基本具备、国际环境相对有利的基础上,全面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努力实现后发优势,充分参与全球经济体系,则实现速度快、效益好的跨越式发展是必要的和可能的。

3.中国崛起的基本条件

通过考察中国的发展轨迹,我们认为1950~1980年是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准备阶段,它的基本任务就是建立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80~2020年是中国现代经济高增长或经济起飞阶段,将由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过渡,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进行全面深刻的变革,储蓄率、积累率保持较高增长成为经济增长基本动力。从2020年后中国可以进入现代经济稳定增长阶段。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我们认为主要面临四大挑战:人口继续膨胀与迅速老化,就业负担沉重;自然资源日益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环境污染迅速蔓延与自然生态日益恶化;粮食需求迅速扩张与粮食增产举步维艰。由于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中国选择新的现代化模式,不同于欧美式的高资源消费、高污染排放(指人均污染物排放量)、高消费为特征的传统现代化道路。这一非传统现代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实行低度消耗能源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经济体系;保证社会效益与社会公平的社会体系;不断创新,充分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适用技术体系;促进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的,更加开放的贸易与非贸易的国际经济体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平衡。该发展模式的资源消耗和生活消费特点是,在本世纪内和下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均各类主要资源消费水平大体保持目前的水平或略有提高,并在上述消费数量的约束下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在积累与消费水平的长期选择上,应保持较高的积累和适度的消费。

走向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重大转型时期,这包括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体制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中国经济起飞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第一,从资本存量和资本来源看,中国保持着较高的投资率和储蓄率,利用外资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和开辟了新的渠道;第二,从工业基础看,中国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第三,从社会基础设施看,中国的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城市公用事业有了相当的改观;第四,从国内市场条件看,市场巨大无疑是中国的重要优势;第五,从人力资源看,中国人力资源极其丰富。以上因素决定了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起飞不同于其他国家,它将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大国(注:胡鞍钢。胡鞍钢集——中国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十大关系[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243-247.)。

中国的崛起对世界具有深刻影响。中国的起飞意味着世界1/5的人口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的起飞将影响和改变21世纪的世界格局,并对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注:胡鞍钢。胡鞍钢集——中国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十大关系[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243-247.)(244-247)。具体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高于先进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以承载世界人口1/5的大国规模,打破了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后进国家中经济增长相对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记录;中国的经济结构指标变动率快于先进国的速度,经济快速增长不仅为整个国家带来变化,而且引起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重大变化,加速增长会促进劳动力向更高的生产力部门转移,而结构变化又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中国从改革前的极端闭关自守发展到赶上世界大国标准的水平,参与经济一体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体现出开放的重大效应;同时,中国市场化程度由改革初期的1/4上升到20世纪末的3/4,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经济运行已基本奠定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之上(注:胡鞍钢等。大国战略——国家利益与使命[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242-249.)。

中国崛起有两种不同的追赶战略(见表2),一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追赶战略,包括20世纪50年代的“赶英超美”战略构想和60年代的“四化”战略构想;二是转轨时期的追赶战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三步构想”,这一战略比较符合中国国情,加速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大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但是,这一战略仍然以物为中心,追求经济高增长为最重要、最优先的目标,是以资本高投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为代价的,也出现了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以及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在世界上上升幅度最大。

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崛起的大战略应吸取新的原则和思想,立足于中国国情,基于本地区实际情况创新性地提出新的发展思路,这就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类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共同富裕为主题(见表2)。根据我们对大国综合国力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国过去20多年的崛起是迅速崛起、全面崛起、全方位崛起,但却是不平衡崛起、不协调崛起、不匹配崛起。具体地说:中国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综合国力国家,与美国的相对差距迅速缩小,由1980年的5倍减少到2000年的2.5倍。中国今后的长期发展目标之一就是使综合国力再上一个大台阶,进一步缩小与美国在综合国力和各类战略性资源方面的相对差距。

表2中国不同时期的追赶战略

资料来源:胡鞍钢等:《大国战略——国家利益与使命》,第263页。

中国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按实际购买力平价1990年国际美元计算,1978年以后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迅速上升,由1978年的5%上升为2000年的12.5%.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或超过世界人均水平,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6左右,将建成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业生产第一大国。目前,中国主要工业产品(除发电量、汽车等少量工业产品之外)产量已位居世界首位,中国工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从1975年的3.4%迅速上升到2002年的21.5%,已经大大超过美国(为17.1%)。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投资国。按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国内投资额占世界总量比重由1980年的4.4%上升为2000年的18.2%,已经超过美国(为16.2%)。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吸引国。2003年外贸额超过8500亿美元,2003年中国出口额4382亿美元,接近于美国1992年的出口额(4480亿美元),而1978年中国出口额为97.5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50年代初期的出口额(1950~1955年为90亿~110亿美元)。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贸易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0%以上。

中国已经是世界人力资本最大的国家。其总人力资本(指15岁到64岁人口与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乘积)在过去20年翻了一番,是建国初期的近20倍。中国总人力资本占世界总量的比重由1980年的17.6%提高到2000年的24.0%.中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几乎增长了近10倍。

中国面临最大的发展难题就是为占世界总劳动力1/4的各类劳动人口提供就业岗位。中国在比工业化国家收入水平低得多和老年人口总数大得多(将近2倍左右)的条件下快速进入老年社会,其挑战性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今后,人口与资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成为中国未来现代化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由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实物经济体和制造业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加速,中国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度上升,资源供需矛盾,尤其是对土地、水资源、优质能源和大宗矿产品的需求压力尤为突出。中国各类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同程度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但却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损失最大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耗水量第一大国(占世界用水总量的15.4%),每日污水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相当于美国的3倍),能源消费和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必须摆脱和抛弃黑色发展之路,既不能沿袭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苏联式的重工业化模式,也不能模仿和采用高消费、高消耗、高排放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必须选择适合国情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有效利用、节约利用稀缺的自然资源,大力引进和开发知识资源。中国需要选择非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应该是:较高的人文发展指标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消除收入贫困、人类贫困和知识贫困,避免在经济财富和知识资源的贫富两极分化;走绿色发展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适度消费、公平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体系;确保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实现充分就业,促进人类发展。

4.现代中国崛起的六大目标及发展模式

鉴于中国基本国情的独特性,中国的发展道路不同于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苏联,也不同于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片面强调重工业化的苏联模式和追求高消耗、高消费、高增长的美国模式均不适合中国,中国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实现和平崛起,就需要找到属于中国的发展道路。我们认为,绿色发展就是中国的崛起之路,追求绿色发展,提供绿色贡献,实现绿色和平,则绿色崛起就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必由选择。

纵观已经或大体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的传统发展战略,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尽管各自的国情特点、发展条件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仍有两个显著的发展特征:一是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二是对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刺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们称之为传统的发展模式。总结而言,这一传统的发展模式遵循着效率优先、增长优先、竞争优先和物质生产优先的原则,具体地说:追求资本生产率忽视资源生产率,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对环境的负外部影响;简单地认为GDP的增长就可以最大限度提高人类福利而不考虑分配不公平和自然资源的损失;追求工厂规模更大、效率更高、产品更多、竞争优势更大,但同时忽视对自然、人体健康、外部环境的损害和对贫困人口的人类关怀;强调大批量生产、大批量消费、大批量排放、大批量浪费,忽视服务和使用价值。其结果必然是,忽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潜在成本。然而,某些环境破坏具有不可逆转性,即使可以逆转,它对于人类的福利仍然是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对穷人和弱势群体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受到的伤害最大,环境破坏直接摧毁了他们的生存基础。

对比中国的条件,我们认为,中国不可能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现代化,从而实现国家的崛起,这不仅是因为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而且有着中国自胶的独特理由。具体地说:第一,欧美、日本等在发动工业化时,就积极参加了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相互联系起来,以战争和殖民方式积累原始工业资本,开拓国际市场,靠工业化和国际贸易两个轮子促使经济起飞。中国经历了百年磨难开始对外开放时,国际市场早就分割完毕,以初级产品为主的贸易结构使之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第二,中国发动工业化的时间晚,经济发展起点低,与工业化国家相比,生产技术和开发、利用资源能力差距甚大,虽有后发优势,但障碍重重;第三,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只及欧美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没有条件实现高消耗资源生产型、高消费生活型的物质高度现代化;第四,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第五,中国不可能像过去的工业化国家那样通过战争和资源掠夺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只能从中国的内部改革和发展之中寻找出路;第六,按照传统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增长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注:胡鞍钢。中国走向21世纪[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149-158.)。

鉴于此,中国的发展战略必然要不同于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而应采取符合中国国情的非传统现代化发展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实行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经济体系,保证社会效益与社会公平的社会体系,不断创新、充分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技术体系,促进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的、更加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等(注:胡鞍钢。中国走向21世纪[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149-158.)。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代表着我们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也代表着我们对非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探索,代表着我们对基于中国基本国情的战略选择。这是中国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国际关系与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是中国摆脱人口、资源、环境危机的唯一出路,是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非传统发展模式,它以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为核心,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必由之路。我们认为,绿色发展将是支撑中国崛起的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模式与新领导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相辅相成的,绿色发展应被视为新一展战略的核心,我们称之为“中国之路”。

走绿色发展之路,则中国将会为全球发展做出巨大的绿色贡献。中国将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国内社会将更加趋于公平,国家更加强调科技发展,个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从而更加有效地减少生态赤字,消除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距,以绿色发展道路追求和平崛起,最终实现绿色的和平。

走绿色发展之路,需要实行绿色改革。绿色改革是绿色发展的基石和制度基础。所谓绿色改革就是“基于主动的环境政策和社会伙伴关系的、更平等地分享经济变革带来的益处的政策”。换言之,它是基于市场机制的改革,基于公平原则的改革,基于良治的有效管理的改革。为此,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提出综合的环境和经济政策;二是政府和社会间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和互动机制,共同为环保发挥作用,这需要通过一种社会制度的创新来实现;三是必须发展绿色工业和绿色消费;四是要通过技术创新,能使新技术更多地考虑环境,包括设计本身和循环经济问题。

绿色发展需要使用绿色GDP核算发展成绩。所谓绿色GDP是区别于名义GDP,它是指在名义GDP中扣除了各种自然资本消耗之后的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也称绿色国内生产净值(EDP)。实行绿色GDP是实行绿色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它意味着从传统的大量消耗资源排放污染的名义GDP核算单位转向扣除自然与环境成本的绿色GDP.绿色发展的目标是: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收入分配平等指数(人口中收入最低的20%的人口与收入最高的20%的人口的平均收入之比)上升,贫困人口减少,水的使用量有所下降,用水的效率明显提高,二氧化碳的排放不断减少,水的污染有所控制,空气污染有所控制,生态系统进一步改善,森林面积增加,林木蓄积量扩大,草原有所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治理,从而为中国崛起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基础之上,2020年中国非传统发展模式的基本目标设定为“增长、强国、富民、国家安全、提高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六大目标。具体地说:第一是经济增长目标。经济总量实现翻两番,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约占世界GDP总量的1/5左右,贸易额占世界总额比重10%左右(2003年已超过5%)。

第二是综合国力目标。综合国力再上一个台阶,与美国的综合国力的相对差距缩小在两倍以内,成为在强大综合国力基础上的具有主导能力的世界强国。

第三是富民目标。由目前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进入到中等或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类发展指数由目前的中上发展水平进入到较高发展水平。

第四是国家安全目标。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提高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和战略技术,实现军队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第五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目标。由目前的排位世界30~40之间进入到世界前列(前10位)。

第六是可持续发展目标。2020年人口增长进入零增长阶段,森林覆盖率达到23.4%.加强防御各种灾害的安全网建设,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和紧急救援体系。

看待范文篇5

笔者在审判工作中就接触了一件炒卖楼号引发纠纷的案例:200*年5月,甲与乙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合同约定:“甲将丙房以十万元的价款卖给乙。丙房为甲所在单位一套80平米的集资房。合同签订当天,乙应向甲支付合同款一万元,余款于房屋开工修建前付清。该协议一经双方签订即具有法律效力。”合同签订时,甲告知乙,该集资房屋尚未修建,具体何时开工也不清楚。合同签订后,至200*年3月开工,乙先后向甲支付了全部房款。目前该房仍处于修建中。但在今年6月,甲告知乙:我反悔不想卖房了,况且房屋没有产权证,我们的合同本来就没有法律效力,我愿意退还你全部房款,并赔偿损失一万元。乙觉得现在房价涨了那么多,得不到房自己太吃亏要求甲要么交房,要么补房屋的差价。

那么,该合同是否有效呢?这是本案争议的焦点。

《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而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未依法登记领取权属证书的房地产不得转让。那么此条是否属于上述所指的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根据此条就会导致合同无效呢?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此问题。

第一,从承认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维护交易安全、鼓励交易的角度出发,除非合同严重损害国家利益或第三者的利益,现行法律如合同法和商品房买卖的司法解释并不主张动辄令合同无效。因此,我们在分析案件的时候也应尽量保护当事人之间的真实意思表示。

第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此条规定的是未依法登记领取权属证书的房地产—不得转让,而并非直接等同于转让无产权证房地产的合同无效。笔者认为此处的“不得转让”指的究竟是直接引起所有权变动的登记过户行为即物权不得变动,还是债权范畴的不得买卖、转让,本身是存在疑问的。因此,就本条认定为债权行为的违反强制性规定的理由并不充分。

第三,根据《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为法释【200*】7号),第19条规定:“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或者《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33条规定的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的期限届满后超过一年的,由于出卖人的原因,导致买受人无法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以及第18条第1款规定:“由于出卖人的原因,买受人在下列期限届满未能取得房屋权属证书的,除当事人有特殊约定外,出卖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一)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的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的期限;(二)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为尚未建成房屋的,自房屋交付使用之日起90日;(三)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为已竣工房屋的,自合同订立之日起90日。”这两条都明确地告诉我们:房屋买卖合同签订时,尽管该房屋尚未办理所有权登记,合同也有效。尽管这是针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但笔者认为普通房屋买卖类似情况应该比照处理。因此,即使《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表达的意思是无产权证房不得发生债权转让,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也应适用最新司法解释确认合同有效。这是法律适应时展的体现。

看待范文篇6

取消农业税目标的提前实现,对于我们这个处于转型期、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社会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围绕农业税看农业税,而应该结合整个社会的发展现状和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来看待提前实现取消农业税目标的意义。

首先,提前实现取消农业税的目标并不必然缩小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现实,或者说,如果没有配套措施,很难保障城乡居民福利水平的同步增长。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4∶1、1985年的1.7∶1,扩大到2002年的3.1∶1。如考虑到供水供电、交通通讯、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分配上的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人估计实际上达到6∶1以上。要知道,按照国际管理,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1000美元时,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大体上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1.7倍。取消农业税,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距过大的问题,没有更坚决的措施是不可能的。

其次,取消农业税并不必然带来农民享受各种社会公共资源能力的增强,更不能保障农村基本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的提高。经济连续25年快速增长,而财政投资公共医疗的幅度却没有相应增加。1978年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是85%左右,目前还不到20%。不适当的医疗市场化使一些农村低收入者买不起药,看不起病。农村居民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缺乏有效的社会安全网,难以应对社会上的各种风险因素。事实上,目前对农村的贫困线定的过低,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城乡收入差距。2000年,中国农村的贫困线为635元,而国际上通常认定的发展中国家贫困线为每天一美元或者两美元,两者差距还是很大的。农民对于社会现代化的贡献程度和社会应该对农民的回报程度不成比例,违背了公正准则。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看待范文篇7

陈锡文近日在江西省举办的粮食发展高层论坛上说,今年上半年中国粮食获得恢复性增长,但中国的粮食问题不是一年的增产就能够解决的,必须坚持四个观点全面看待中国的粮食问题。

——看待中国粮食问题必须有全局意识。

陈锡文认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如果受到威胁,波及的后果每个人都逃不掉。如果各地自顾自,中国的粮食问题很难解决。所以,一定要在粮食问题上树立全局意识。粮食主产区应尽可能多产粮,产好粮,以保证国家的粮食市场整体平衡。粮食主销区内的粮食主产市、县,也要有全局观念,尽可能多生产粮食。由于过去几年粮食供过于求,一些地方对粮食安全的危机感不如对水资源、能源安全的危机感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任何一个地方都应该有抓粮食生产的全局意识。

——看待中国粮食问题必须有统筹观念。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村普遍进行了战略性的结构调整。但从去年底开始,中国开始突出强调粮食生产,一些地方错误地认为增加粮食生产将影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陈锡文对此表示,农业结构调整并不是简单的播种面积、作物品种的调整,而是要在结构调整中使整个农业的竞争能力、经济效益上一个台阶。目前,中国农业结构调整中发展最快的是畜禽、水产等产业,但没有足够的粮食作为基础,结构就无法调整。各地必须对粮食在统筹城乡、工农协调发展中的战略作用有清醒的认识,绝不能把强调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对立起来。

——看待粮食问题必须有长远的考虑。

改革开放26年,中国粮食生产出现过3次供大于求。第一次是1984年,稻谷价格跌到统购价以下,农民的积极度性受到极大挫伤。第二次是1990年,国家及时出台了保护价、专项储备等政策。第三次是1996年。每次供大于求之后都带来了更长时间的粮食产量徘徊。在经历7年的粮价低迷之后,去年国庆节后粮食价格上涨。

陈锡文综合分析认为,市场价格反弹结合国家粮食生产优惠政策的出台,促使中国今年粮食获得恢复性增长,但粮食播种面积还只回升了几千万亩。因此从长期看,中国的粮食生产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中国的粮食问题不是今年粮食的恢复性增产就能解决的,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还有很长的路,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要有地、水、科技等方面的长远考虑。

看待范文篇8

一直以来,有不少部队和报道

员把发表稿件的“GDP”当作衡量其工作成绩的主要依据。不错,用稿的数量确实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指标,无论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都一目了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新闻数量的持续攀升,不等于新闻质量的跃升。一个单位或通讯员如果一年中发表的稿件数量足够多,甚至破了纪录,这只从一个方面反映其工作的情况,但不能反映其报道工作的真正成绩。新闻报道最重要的还是它的质量,关键是要追求有效传播,能够对受众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一篇简讯与一篇通讯的宣传效果,往往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同样,一则消息,刊登在头版头条位置、配发评论或加框处理,与放在报缝里刊用,其指导性与影响力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倒不是要求我们的报道员一味去追求用稿的版面位置,而是提倡从根本上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

要提高稿件的质量,途径是多

方面的,关键是要有质量意识,决不能以完成某一级规定的用稿量为目标。对于我们今天的媒体来说,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是提高新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长久以来,我们一些报道员在报道的时效性上重视不够。新闻新闻,关键是一个“新”字。尤其是在信息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以分或秒来计算。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崛起,新闻传播的速度可谓争分夺秒。如果不重视新闻报道的时效,就会眼睁睁地看到一条新闻“活鱼”变成了“死鱼”。这就需要我们的基层报道员发现新闻尤其是事件性新闻后,要快采、快写、快摄、快传,以便媒体快发。

在新闻报道工作实践中,我们

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同样的一种新闻素材,由不同的作者来写,有人只能写成一个“豆腐块”,有人却能写出很有影响的深度报道。这除了作者新闻敏感、采写经验与知识积累的区别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些同志只想写出一篇稿子交差了事,他们追求的是用稿的数量;而有些同志是想尽可能把某一题材的文章做足,发掘其最大的社会价值,他们追求的是稿件的质量。有什么追求,就会有什么结果。重视新闻稿件质量的作者,常常能够从那些不起眼的新闻素材中,挖掘出有分量的报道来。这样,他采写的1篇稿件,其影响力可能比他人采写的10篇稿件的影响力都大。

我们的媒体是党的“耳目喉

舌”,是为广大官兵提供“精神食粮”的,其发表的稿件尤其是工作报道,必须具有指导性。质量越高的稿件,其指导性也越强。而新闻稿件的指导性常常是通过可读性来实现的,如果受众都不关心你的稿子,那又怎么能够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呢?所以我们的报道员写稿,还是要从服务官兵出发,坚持“三贴近”原则,通过采写反映身边新人新事新风尚的稿件,让官兵在阅读中产生心理上的接近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新闻内容的影响和教育。要提高稿件的质量,就要把握指导性与可读性的关系,寓指导性于可读性之中。如果把新闻报道写成工作总结或经验材料,缺乏可读性,无人问津,那么指导性就无从谈起。

看待范文篇9

惠普:附求职信没有必要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说,附求职信没有必要,我不知道求职信意味什么。我们也看到过一些求职信,里面有一些豪言壮语,一些很浪漫的话或表决心的话,什么“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让我们风雨同舟”,“给我一个机会,我会还你一个惊喜”。我觉得应聘者应该对症下药,如果你去的是一个广告公司,你比较有创意,文字比较华丽,可能会有一些帮助。而我们这儿是搞工程的,没有必要搞这些东西。

富士通:有没有求职信没关系

富士通认为不附求职信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富士通看的是应聘者的条件符不符合职位的要求,如果求职者愿意写也没有关系,但公司并不会因为有无求职信而左右对应聘者的判断。

欧莱雅:求职信作用不大

欧莱雅(中国)人力资源总监说,求职信的作用是不大的。人力资源部要处理大量的简历,我们的筛选标准是根据事实依据,比如看应聘者的教育程度、工作背景和专业水平等是否符合岗位需求,我们不会看重应聘者的语言措辞。

IBM:写得不好不如不写

IBM(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招聘经理说,求职信如果写得好,确实能吸引注意力,附上也可,如果写得不好那就不如不写。一般求职信都是非常简短地介绍一下自己的特点以及希望应聘的职位,还会有一些问候之类的话。以前这在国际上是非常通行的做法,在简历前面用很短的文字吸引招聘者的注意。但是,近几年来我看到的从美国校园来的简历好像都没有附求职信。一般都是一个e—mail,然后写上几句话,附上一份自己的简历,仅此而已。

微软:不强调附求职信

微软并不强调附求职信,关键看应聘者如何在求职信中介绍自己。如果要附上求职信,一定要在上面很清楚地说明自己的特点,罗列出自己的强项,以及可以引起主考官或面试人员兴奋的东西,如果求职者很泛泛地写了一封求职信,那么很容易就会被翻过去直接看简历了,起不到求职信真正的作用。

礼来:求职信没有多大意义

礼来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说,我个人觉得求职信没有太多意义。对公司来说,初步了解应聘者的最好工具就是简历,如果简历能够充分体现应聘者的关键信息,这就足够了。人力资源部每天收到大量求职简历,工作人员不可能花很长时间,在看完应聘者的简历后,还仔细地阅读没有更多新内容的求职信。我们会有自己的筛选技巧,会根据简历上的主要信息最后做出一个综合判断。现在的求职信中,有不少人喜欢誓言类的语句,比如“给我一片天空,我将怎么怎么样”等,但事实上这样的语言修辞并不能给招聘人员带来什么有效信息,公司不会关心这样的目标,也不会因此而感动。

NEC:附求职信是画蛇添足

NEC认为,在求职简历中附上求职信没有必要,是画蛇添足。撰写简历的主要目的就是应聘者把自己的个人信息传递给公司,投送简历本身就已经表明了求职者想加入这家公司的强烈愿望。用较小的篇幅传递最大量的信息是最明智的,重要的是尽可能在简历的第一页把最重要的信息传达清楚。

西门子:不能千篇一律

求职信写得好,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只是简单写一点,或者千篇一律,你抄我我抄你,或者是从网上下载下来的那种,参考价值就不大。应聘者如果一定要附上求职信的话,一定要抓住自己的“亮点”,如果人人都说自己团队精神很好,怎么勤奋学习、努力向上等,就没有特别的意义,并不能突出某个应聘者自己的特点。

看待范文篇10

大家好!

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建工作的基础,是“三个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是组织党员直接参与、服务企业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是党联系广大员工的桥梁和纽带。党支部书记更是支部工作的组织者与领头羊,是领导核心中的核心,一个好的党支部书记,能够使组织更加有力,同样也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党员队伍,发挥好党员队伍的积极作用。

我有幸能够成为一名党员,已经非常容易,而能够担任党支部书记更是对我工作能力的充分肯定,是组织及公司全体上下对我的支持和厚爱。作为党支部书记,我深知自己的职责非常重要,不仅要是一个优秀的职工与领导,具有优秀的组织、协调、领导能力、精湛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更加要是一个优秀党员,在单位发挥着模范带头的作用。同时,还必须具有较高的党性原则,党的理论知识,对党的各项方针方向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能指导大家将其结合到工作之中去。在基层单位中,可以说党支部书记就代表党,党的方针政策必须原汁原味地传达到党员头脑中。因此,我必须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加强与行政负责人的沟通和交流,为行政工作出谋划策和排忧解难,为行政服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