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0:37:55

机械教学

机械教学范文篇1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想学、乐学,学有所得。机械专业的课程既来源于实践又直接服务于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如可以利用洗衣机讲解带传动的应用,为什么脱水的衣服会贴在滚筒壁,那是因为圆周运动的物体会受到离心力的作用,所以带传动的带速不能过高,否则离心力会降低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从而导致带传动传动能力的降低。又比如可利用自行车讲解链传动的组成,以及滚子链的结构,此外,还可以利用学生骑自行车的体会讲解内啮合棘轮的超越。再比如可以利用饮水机讲解凸轮机构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学中充分联系实践,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勤动手勤思考,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优化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机械专业通常的课程结构是:先文化基础课,再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往往分开教学,习惯于先理论学习,再安排技能训练。在理论学习时,由于缺少感性认识,学生只能对枯燥的书本知识死记硬背,难以深入理解,更不会举一反三,学生有了畏难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理论教学也由此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到了实习课时,学生有了实践的机会,也有了学习的兴趣,可是之前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大多都忘了。甚至有的在上实践课时,还没有学过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实践时,缺少理论的支撑,也只能是知其表而不知其里。学生实践课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新的教学模式提倡模块化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完理论,学生能够及时实践,这样,学生既能及时验证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又能动手动脑,锻炼综合技能。如学习齿轮变速机构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车工实习时为什么车床主轴可以输出多种转速,还有为什么手动档汽车挂不同的档位可以输出不同转速,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从中学习到车床和汽车的变速机构之所以能够变速是因为改变了齿轮的啮合方式。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时,可以鼓励学生边学习边动手制作教具,在制作四杆机构的过程中,体会杆长和取不同的杆作为机架对四杆机构运动形式的影响。自行车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常见了,通过学生骑车的感受可以体会内啮合棘轮的超越作用,还可以看到链传动的原理,还可以通过拆装链条,看到链传动的组成以及滚子链的结构。机械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多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少一些抽象,多一点直观,感觉到学习并不是那么难的事。

三、教学手段多元化,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课堂教学要生动活泼,多给学生说和做的机会,不能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除了上述的鼓励学生自制教具以及拆装设备之外,在讲解轴和轴承的结构和种类时,我们还可以采用实物讲解。在缺乏教具和设备的情况下,我们多采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辅助教学,一些机构的运动,如四杆机构、棘轮机构以及凸轮等机构的运动通过动态演示都可以清晰直观的表达从而容易被学生接受。这种声、像、文、图并茂的教学信息,使课堂教学有了艺术感,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教学可以不拘泥于课堂,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进行现场参观教学。参观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实物,使教学活动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参观齿轮的加工,可以使学生了解切削法加工齿轮的过程,参观牛头刨床、插床等往复工作的机械,学生可以看到进刀时慢,退刀时快,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急回特性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和意义。

四、结束语

机械教学范文篇2

1.1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就是在制图教学中运用模型、实物、挂图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理论和复杂视图,变得形象、具体、直观。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掌握、记得牢。例如:在组合体的形体分析,内容教学中,让学生先看一些简单、典型的基本形体。如长方体、棱柱、梭锥、圆柱、圆锥,对照这些形体,熟悉这些空间形休所对应的视图,实现从空间到平面的思维转换,帮助学生将复杂视图分解成简单图形,为识读和绘画组合体视图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直观教学,学生更容易理解投影规律,认识实物与图形之间的关系,使投影要素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印象,有效地培养空间思维想像力,提高了读图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2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以及音像资料有机结合,运用到教学当中,比传统方式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手段更完善、收效更显著。逼真的三维立体呵与抽象的二维工程图相对照,一幕幕动画展示、显现着投影理论、图示方法、绘图技术等,使那些用传统手段无法讲清或难于讲清的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的视图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优化了教学过程,解决了课时减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节省了教师课堂板书的时间,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使教学获得最大的效率。例如:讲“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时,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接受,而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将,正投影”的投影原理和三视图的“看图方法”有机地结合。同时,将三视图的“形成”及“展开”过程也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

1.3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法包括思维参与和实践参与,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它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思维参与也就是提问式讲课方式,教师在讲课中可以采用自己提问和回答方式来叙述科学或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和转折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听课时能积极思考问题;另一种是教师提问,请学生回答;第三种是学生提问,教师自己或请同学回答。实践参与有角色扮演方法和情景模拟体验方法,机械制图常用情景模拟体验方法。例如,在讲解基本体的截切问题,让学生参与模型制作,并亲自动平截切,然后观察截交线的形状,引导学生寻找截交线的求作方法。2《机械制图》教学原则

2.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科学性”指的是讲课概念要清晰,语言表达要准确。引用论据要真实,论证方法要正确。例如在几何作图时,已知椭圆的长短轴,一般采用四心法来画近似椭圆,讲课时就要注意不要把“近似椭圆”讲成“椭圆”;又如两不等直径圆柱轴线正交,其相贯线为一封闭的空间曲线,但为了简化作图,往往用圆弧代替,但从概念上就不能说成其相贯线是一段圆弧。“思想性”指的是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讲绪论时,除了使学生了解课程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外。可根据当前形势,穿插进行社会发展、就业前景、行业机遇等方面的教育,这样就能有力地感染学生奋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这一原则体现了专业技术知识与思想教育的统一。在教学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组织、安排和讲授,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正确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结合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专业技术教育。将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学生的学习是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过程,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过程。为此,落实这一原则,首先要重视理论教学,理论要联系实际。《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必须掌握好基本理论知识。但掌握好基本理论知识,是为了指导识图绘图实践,为生产服务,将来在生产一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对实践性强而又反映实际知识的章节如零件测绘、装配体测绘等内容。适当加强。

2.3直观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机械制图》主要研究两个内容:一是研究由空间物体转换为平面图形的规律。即绘图;二是研究由平面图形)转换为空间物体的规律,即识图。而落实直观性原则,即通过具体的实物、模型、挂图展示,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上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这是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和阶梯。启发性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除了自己要有渊博的知识外,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性格特点,讲课时要循循诱导,富有启发性,而不是简单地灌输。学生作为认识客观的主体,应使他们在教师指导下,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逐步去发现和掌握规律,在积极接受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同时,融会贯通,积极思考创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械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设计;陶瓷机械;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针对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实施的专门性认证,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1]。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关注重点,为进一步提高工科专业教学质量,对标国际标准,教育部于2006年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13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2016年正式加入国际工程教育组织[2]。“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培养学生综合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3]。课程主要任务为简单结构运动分析,简单的机械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整合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所学知识:机构运动简图、基本零部件设计校核、传动方案设计等,以期培养学生工科思维。如何对“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时代工程教育认证的新要求,是摆在各工科院校面前的一大挑战。

1对“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现状的分析

“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作为机械专业学科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课程设计大纲明确了常用机械零部件、机械传动系统、联系实际设计过程、正确的设计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要求指标。但传统的课程设计难以满足新时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本校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①机械课程设计的选题较为单一。“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只是对典型机构、四杆机构或凸轮机构运动分析。“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一直以来都是以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作为设计题目。题目传统单一,学生抄袭现象严重,不求甚解风气较重。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尚有差距。机械作为一门工科,理应与实际接轨,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充分体现出各地区高校的机械专业特色。②机械课程设计的相关性不足。虽然机械原理中的执行机构和机械设计中的零部件设计都得到了训练,但学生学完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后,缺乏对整体机械的认识,“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着重于运动分析,“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着重于机构零部件性能参数,二者甚至不在同一机构中,两门课程没有建立必要的对接点,使学生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工程的认识以及掌握机器设计的完整过程。

2课程设计改革探索

[4]景德镇陶瓷大学于2019年全面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正是培养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之一。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考虑将“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在选题和内容上加以融合,实行统一题目,并且结合立足于本校特色的陶瓷机械,以期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毕业要求等要求。对照标准,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组织实施上提升对机械课程设计的改革。2.1教学内容的改革。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培养目标标准:突出学校特色、学校课程特色。根据本校培养方案和要求指标,教研组对课程设计大纲进行探讨,将课程设计的选题立足于极具本校的陶瓷机械特色。从实际陶瓷机械中提炼难度适中又符合机构运动和传动教学重点来自陶瓷生产中实际的设计题目,如颚式破碎机、高压注浆机、厢式压滤机、真空练泥机等。并且带学生进入现场参观陶瓷生产过程,讲解陶瓷机械的内部结构和动作。例如讲解颚式破碎机连杆机构的粉碎黏土材料过程,辊压机的电机到辊轴上的传动过程,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与实际结合、与陶瓷特色相融合。另一方面,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拟定合适的课程设计题目,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经验和兴趣自己拟定课程设计选题。2.2教学目标的改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标准为工程类专业课程要体现整体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本课题课程设计的选题需具有综合性,全面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所选的设计题目所需的机构应覆盖“机械原理”课程中所学的主要机构和“机械设计”重点讲授的带传动系统。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指导下,将“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结合起来,统一题目,完成设计的全过程训练。使学生将“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为相同机构的不同题目,例如高压注浆机机构及传动装置设计、厢式压滤机机构设计及传动装置设计、真空练泥机机构设计及传动装置设计、颚式破碎机机构及传动装置设计,如图1所示。内容之间逐步递进,深入完成课程设计,并且题目贯穿两个课程,由浅而深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完成综合性的课程设计。2.3组织实施的改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工程能力和工程要求标准:能否解决简单的实际工程问题,能否就复杂工程问题和同行、其他专业人士及社会公众有效沟通。考核的标准重点分别放置在如下方面:①学生的工程实践性。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设计计算的能力,学生对设计课题的理解程度,传动方案和执行机构是否可行。特别关注受力分析、材料选择、工作能力计算、主要参数及尺寸确定、结构设计、设计资料和标准的运用等。鼓励利用计算机二维CAD或者等三维软件进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对未来工程挑战。②学生撰写报告、文稿设计和发言表达能力,答辩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问题的论述能力。并全面分析所设计的机构的优缺点。剖析整个设计计算过程,对设计资料和标准的运用情况的表述,提出今后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并设想出改进方案。通过这个综合课程设计掌握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发现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程设计具体实施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提倡的是“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和“以工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期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以“化整为零”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设计改革,结束“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学习后再将相关课程设计的集中式设计模式,变为先分散再集中的设计模式,使课程设计所进行的理论设计计算与结构分析设计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具体措施如下。在开始学习“机械原理”课程时,介绍“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和设计要求,让学生按自愿组合的方式组成研究学习小组,一般为3~5人,并要求学生优先选择从陶瓷机械中广泛搜集的合适的综合性课程设计题目。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结束后,进入综合设计的第一阶段,时间为1周。此阶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方案设计,典型机构的分析与综合。方案设计阶段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参观讨论,在分析机器的结构、传动方式、工作原理以及各部件的功能顺序的基础上,绘制机器运动循环图,确定最佳设计方案;机构的分析与综合阶段主要是从设计方案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机构,进行机构的尺寸综合、机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并初步确定其传动方案,编写机构设计说明书,准备第一阶段答辩。“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结束后,进入综合课程设计的第二阶段——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部分,时间为3周。针对第一阶段确定的最佳设计方案中的执行机构及其传动方案,在理论教学中,以课外作业形式要求学生完成挠性传动、齿轮传动、键、轴、轴承等零件的设计计算和选用;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结束后的集中设计阶段,学生利用所学的零件设计的相关知识,评价在第一阶段初定的传动方案的合理性,并加以优化改进。传动方案确定后,进行传动装置的设计计算、零件的结构设计和强度校核,然后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编写此阶段的设计说明书,准备第二阶段答辩。明确有目的性的考核。增大课程设计在总分中的比例,以还原工科课程实际工作时的能力要求。考核的标准重点放置在学生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上,主要考察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机械设计计算能力。其中课程期末考试占40%,课程设计占40%,平时成绩占20%。鼓励学生学习并且利用CAD完成课程设计,或者用ADAMS、UG等三维软件进行三维建模或仿真设计,对做出正确仿真的学生给与一定加分。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能力,刻意地引导学生解决可提升实际运用能力的问题[5]。

4结束语

传统机械课程设计已然无法满足新时期的工程要求,对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改革迫在眉睫。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手段,是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工程教育的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实现工程教育标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在学习中走向实践,在实践中把知识反馈给社会,还需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成.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导向的机械原理课程改革与创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1):75-77.

[2]张自强,赵京.科研思维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56):197-198.

[3]刘艳艳,梁医,赵建平.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2):90-92,95.

[4]司慧.改革机械原理和设计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uppl1):39-41.

机械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成效分析

随着现代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行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面临着诸多挑战。课程涉及的实验设备、教学内容、评量方式以及学生积极性都对教学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如何全面提升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致力于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程改革背景

1.1实验教学概况。教研室遵循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两个专业中开设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共计48学时教学外加36学时(两周)课程设计,课程涵盖的实验主要包括以下三类:1.1.1演示类实验。包含机构运动演示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前者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构件间运动关系及主动件、从动件概念,并深化机构及其组成概念;后者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比例尺运用、视图选取、运动副符号及自由度计算等方面。1.1.2验证类实验。包括齿轮范成原理实验和齿轮参数测绘实验,前者要求学生使用范成仪绘制正、负变位齿轮和标准齿轮,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了解标准齿轮与变位齿轮的区别;后者要求学生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奇、偶数齿轮基本参数,了解齿数、模数、分度圆、齿顶圆、齿根圆、齿距等参数和尺寸计算基本知识。1.1.3减速机拆装试验。该实验为演示性试验,10-20人一组,部分同学拆装,部分同学观看,主要了解减速机的结构、轴上零件的装配关系、窥视孔、放油塞、油标尺、放气孔、及吊钩等附件的位置、尺寸大小等,为减速机设计奠定基础。1.2教学改革前存在问题。1.2.1部分实验设备老化,无法满足实验要求。由于实验室搬迁和设备自身老化,部分实验设备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不足,此前开设的相当一部分演示与测绘实验已无法开出,教学效果受到了较大影响。课程相关实验在一段时间里主要是减速机拆装实验,但由于设备有限,分组时每组学生较多,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1.2.2教学方法较为模式化。多数实验教学模式较为固定,学生严格按照步骤详细、易于操作的实验指导书完成实验,教师主要指出原则性错误并负责学生安全。该模式在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素养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与激发学生求知欲、树立其创新精神并最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矛盾。1.2.3个性化考核方式有待实现。目前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完成度和按时到课情况。实验内容的设定方面未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水平差异,学生完成的实验项目以及实验报告内容基本相似,而考勤情况相同的学生基本会取得相同的实验成绩。评量方式与因材施教、个性化评估的初衷存在冲突。1.2.4学生的学习重视度有限。由于上述原因,外加本课程实验为课内实验,并未单独设置考核学分,学生对实验环节的重视程度有限,直接导致日后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毫无头绪,也对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学历提升方面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思路

基于上述问题,在学校和分院的支持下,我们从软硬件建设、实验教学运行制度、教师素质方面推进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力求使学生在理实一体、个人素质、团队协作和不断创新思维、创新设计方面得到切实提升。2.1整合提升软硬件建设。2.1.1整合实验教学设备,开设各类综合实验。在认知类实验中,购置现代化的机械原理演示设备和贴合行业企业应用的机械机构模型,提升学生对行业企业发展状况与趋势的认知度;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和相关软硬件资源,起到辅助教学和增强实验直观度的作用;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小型车床、铣床、钻床等加工设备加工构件,将教学软件应用和实践动手环节充分结合。在此基础之上,开设机构创新设计、机构组合方案设计和机构运动分析及参数测量等实验,学生根据指导书搭建基本机构后,能够自主进行模组拆分、简图绘制、参数测量和误差分析等实验环节。2.1.2结合网络在线资源,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利用网络平台上教师上传的理论知识、实验指导书、实验课件和实验设备资料,做好预习复习,同时引入一定数量切合实验内容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内容,丰富学习素材。同时,利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开发虚拟实验项目,如机构运动分析及参数测量虚拟实验,机构组合方案和机构创新设计虚拟实验,V带传动与链条传动仿真实验,齿轮的加工方法及参数测量仿真实验等。将实体设备与仪器上运行的实验与信息化手段充分融合,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接受度。2.2改革实验教学运行制度。2.2.1实验类别从验证型向研究创新和综合设计型转化。综合设计实验内容,从以往的验证型实验向研究创新型实验转化,例如将机构创新设计,机构组合方案设计和机构运动分析及参数测量转化为研究性实验;将齿轮范成原理与齿轮参数测绘实验转化为综合设计性实验;将减速机拆装实验纳入到减速机设计当中,引导学生结合现有减速机设备修正优化手工绘制的减速机设计图纸。转化后的实验主要采用开放方式,学生在其中通过自行设计机构、改变构件的结构尺寸、运动副形式和机架并最终调试成功,在强化基本概念、掌握机构基本组成和各种演化手段的基础上,建立机构运动简图和工程实际结构的联系,不断提升自身在实践过程中的研究创新能力。2.2.2推进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有机结合课内外实验。推动最新的教科研成果和各类大赛优秀学生作品向教学资源转化,相比于成果内容介绍,更注重成果获取过程中值得借鉴的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设计灵感,拓展学生在机构制作创新方面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以此结合虚拟试验和网络平台,将部分开放性实验和优秀教学资源的学习任务放在课外完成,使学生不必完全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实验及学习。在课程结束之前,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实验室和计算机房等设施完成各类实验任务。2.2.3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正式纳入课程设计考。机械原理方案的实现是机械设计的关键,通过将实验项目纳入课程设计考核提升学生对实验环节的重视。教师参考学生在运动分析、结构设计、受力分析、强度和自由度计算环节后于实验室拼装的机构,结合其运动特性重点考核学生在机构设计合理性、经济型和实用性方面的优秀程度。实验指导教师通过针对性的意见建业以及公开量化的评分标准,一方面提升学生对于自身作品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将优秀机械设计的标准以较为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2.3实现理论实验教师“双师化”。实验教学由专职实验人员负责向实验员与“双师型”教师共同负责转化。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的实验内容除了综合性实验之外,还包含开课前由理论授课教师在机械原理实验室开展的“认知实验”,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对机构的感性认识;根据理论授课的进度安排,也会统一安排学生前往校内机械类相关的实验室和加工中心进行参观学习,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对先进机械设备在总体设计和操作规范方面的直观认识。上述教学过程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掌握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熟悉各类行业企业先进设备,并将其原理和相关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更多教师“双师化”,在实验教学场所由专职实验人员和“双师型”教师共同完成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效。

3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分析

经过课程组教师的不懈努力,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之下,课程的教学改革在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验设备和教学环境方面,通过充分发挥演示陈列室功能,全面整合新老设备,目前开出的实验项目能够充分实现实验教学目标,外加新配备的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实验教学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实验教学方法方面,新增的各类综合实验内容较为开放,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主要进行方向引导、兴趣激发和工程问题情境创设等方面的工作,学生在方案设计、软件应用和设备操作方面具有较高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并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应的成绩考核方面,由于自主性高的实验过程具有众多潜在的评分细节,同时采用2-3人的小组人数,指导教师能够全面细致地评价每一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情况,最终给出充分体现学生个人水平的考核成绩。最后实验室全开放制度持续推行,目前已有10名学生长期参与实验室管理工作,并结合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大赛等项目中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并获得各类奖励。这些成果起到了一定示范辐射作用,大部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实验室的全面开放不断改善,整体教学效果逐渐提升。

4结语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的实验教学改革不仅需要充分认识课程的教学概况和存在问题,还需要有科学清晰的教学改革思路,将软硬件条件、实验教学运行制度和教师素质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整体设计。但整个教学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校为实验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了学生们积极学习的良好作风;课程组教师用先进知识武装自己,不断提升自身“双师”素质;全体学生主动学习、重视创新,不断探索新知、锐意进取。

总之,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培养高素质军工特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将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雨,王英,王恒,等.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机械原理实验教学系统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1):109-112.

[2]曾小虎,曹亚轩.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分析[J].湖北农机化,2019(13):71.

[3]武照云,马晓录,李丽,等.基于互联网+的机械原理与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J].高教学刊,2019(14):75-77.

[4]吕蒙,毛胜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J].山东工业技术,2018(21):241.

[5]武照云,李丽,朱红瑜,等.机械原理与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8):121-124.

[6]杨许.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3):159.

[7]赖雄鸣.机械原理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17(5):203-205.

机械教学范文篇5

一、课程整合的原则

课程的整合绝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相加或混合,而是以能力为主线,遵循整体优化的原则,改变原有知识体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有必要的取舍,重组知识体系,通过“项目”或“任务”,以完成专业技术工作的过程、行为为导向,将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在一起,浑然一体,形成一门新的课程。课程在形式上,要体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根据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逐步培养工作能力;在内容上,必须涵盖相关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在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上,要创新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编写新教材。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整合方案

(一)整合的依据

课题组走访了唐山北车集团、小型机加工厂、民营焦化厂等单位,并对近几年从事机械技术操作工作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重新修订了课程标准,明确了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国家制图标准并能正确使用国家制图标准绘制机械图样和进行尺寸标注;掌握正投影规律并能用于解决“由物画图”和“由图想物”的问题;掌握零件基本的测绘方法和测量工具的使用;熟练掌握AutoCAD机械绘图软件的使用。学生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应具备的能力:(1)使用绘图工具并按国家标准正确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1)正确阅读机械图样的能力;(3)根据零件图拆装装配图的能力;(4)熟练使用计算机绘图软件CAD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

(二)整合方案

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主,将三门课程的学习内容系统的划分为三大知识模块、六个学习情境;将计算机绘图与所学制图理论相结合;公差配合知识与零件图绘图理论相结合,从而实现三门课的知识相互融入,自然衔接,使理论教学和实践实训教学完美结合。

(三)具体做法

1、对原有《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计算机绘图》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改革,简化投影法、三视图及点线面的理论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2、由传统手工制图、徒手绘制草图逐步过渡到计算机绘图,对学生进行制图技能的三重训练,重点强化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绘图。3、以模型、实物为依托,将抽象的图样与手中可测量的模型、零件实物联系起来,熟练掌握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基本测量技能,为机械加工实训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并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4、以装配图或实际的零部件为样本,掌握表面粗糙度、形状公差、位置公差、符号及标注方法,将抽象的概念转变成可摸、可见的具体实物。

三、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机械教学范文篇6

“功能”是机器的灵魂。功能原理设计的重点在于提出有创新的构思,是对后续的产品设计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工作,使机器的品质发生根本性和革命性的变化。好的功能原理设计既应该有创新构思,同时,又应周全考虑其市场的竞争潜力,脱离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盲目创新是死路一条、没有任何意义的。“综合”是功能原理设计的良策。“综合”是不可能有现存的、任何约定方法的;即:不可能只需按某种“方法”去做,就可以寻找到好的解法;功能原理设计的问题往往是有多解的问题,既不可能只有唯一解,也不可能绝对无解。这是如何教与如何学的难点所在。广义功能原理设计的思想引入学习中。千百年来人们洗衣都是靠手工搓,擦板擦、刷子刷,更原始的方法是用棒打或脚踩。洗衣的目的是解决附着在衣物表面的污垢脱落问题。为了分离污垢和衣物物料,可以设计多种功能原理来实现,搅拌式洗衣机就是常见的解决方案:即在洗衣筒中心装上一竖直的立轴,在其轴上部靠筒底处安置摆动翼,由传动机构带动,使它周期地正反向转动,使水流和皂液能与衣物不断相互摩擦、碰撞冲击、翻搅等,这样就能达到洗涤的目的。人们总希望洗衣机的功能越全越好,后来又出现了集洗涤、漂洗和脱水功能于一身的全自动洗衣机。近年来,洗衣机家族越来越庞大,种类越来越多,新出现的洗衣机有:冷沸腾洗衣机(绿色环保,不需要洗涤剂)、烘干洗衣机、电磁洗衣机、气流洗衣机、仿生搓板式洗衣机、模糊逻辑洗衣机等。这些都是广义功能原理的设计成果。在打印机的打字功能发展的历史上,原来的纯机械式打字机由于受惯性作用的约束而难以提高打字速度,一开始人们只从纯机械的角度来解决问题,于是出现了字球式打字功能原理和菊花瓣式字盘打字功能原理的打字机;这两种纯机械式的打字功能原理在提高打字速度方面的潜力是很有限的。其后出现了针式打印功能原理的打字机,这种针式打印功能原理引进了电磁对针的控制,基本还是纯机械的,但是它却是作为一种纯机械向广义物理效应过渡的类型,因为它打破了字头打印方式的局限而采用了点阵方式,这就为随后的喷墨打印和激光打印开辟了成功的途径。喷墨打印和激光打印则是典型的广义物理效应的应用。打印机的发展历史很好地证明了广义功能原理以及广义设计学思想的成功运用。

2案例教学实践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颇具绩效。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实用化设计是在功能原理的基础上,将原理方案进行结构化、转化为实体,使原理构思一步一步地转化为有实用价值的实体机械产品,达到实用的目的要求。对于机械产品来说,工作原理确定后,首先要进行工艺动作构思和分解,初步拟定各执行构件大动作和各动作的相互协调关系,即进行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和机械简图设计。总体布局的原则主要有:(1)有利于功能的实现;(2)结构紧凑;(3)动力传递路线力求简短、直接、提高传动效率;(4)各零、部件的位置安排布局应该方便拆卸、装配、调整、维修等,提供高度可靠的安全保护。总体布局此时引入案例教学恰到好处。如轮式装载机、开式压力机的案例。轮式装载机的总体布局为水平方向,工作头在前部、发动机在后部、中间是司机室,布局非常合理,有利于提高作业稳定性、有利于作业准确、有利于安全生产。而开式压力机则为垂直上下的总体布局形式,该机的动力布置在上部,下部有机身和工作台,便于操作,整机的稳定性好,方便冲压成型作业。在机械运动协调设计方面,不同行业的作业机械大有不同。如起重机械广泛应用于企业、港口码头、建筑工地等;起重机械不仅可以作为典型的辅助生产设备,完成原料、半成品、制成品的装卸搬运作业,还可以完成机电设备的安装、维修等,而且也是一些流程作业(如钢铁冶金生产)中的必需关键重点设备;而起重机械一般由四大机构(起升机构、变幅机构、运行机构、回转机构)、金属结构、动力设备等组成;四个独立的机构只能采用“集中控制、分散驱动”的设计。而在比较小型的机器设备中,如点钞机、家用缝纫机、蜂窝煤成型机等,一般均采用“集中驱动、分散控制”的设计,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分配轴设计。

3商品化设计教学实践

竞争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也是促进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源泉,机械设计要提出创新构思并使之迅速转变为有竞争力的产品,要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和生命力。检验设计成功的唯一标准是市场。设计的产品进入商品市场:(1)首先给人以直觉印象的就是其外观造型和色调。普遍心理选择是先入为主。在市场经济的竞争背景下,某商品的外观一旦被看得“入眼”,极大可能地通过“预选”、获得参加“决赛”的资格。如林林种种的各色轿车和城市SUV,均有各自的拥磅者和消费群。(2)要使设计的产品胜于其它,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就要力求做到“价廉、物美”。价廉必须降低成本;物美必须保证质量和优越的性能,就要运用“价值工程原理”进行价值优化设计。(3)产品的通用性是现代产品不可忽视的问题。为缩短设计周期,使设计的产品以高速度、高质量、多品种去参与竞争,产品的结构件和组合件要实现三化: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4)适用性是争取用户的重要手段,可以拓宽面向,考虑一机多用和具备多功能,更新产品以满足市场不同需求。(5)绿色环保的要求、可回收设计,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的机械产品。以前的机械设计教学不太重视机械产品的实用化、商品化,现在尤其应该改变这种固有的观念,要让学生懂得功能原理设计、实用化设计、商品化设计都是同样重要的。

4结束语

机械教学范文篇7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理解功率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说明与建议

学生已经学过了电功、机械能,知道了一些能量的知识,“功”的讲解应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入手。课本图14.3-1中的三幅图表示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动能或势能发生了变化,说明力对物体做了功。课本图14.3-2中,物体虽然受力,但是它的动能或势能都没有变化,就不能说力作了功。让学生理解做功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在第十二章“力和机械”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使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可先复习一下有关简单机械的知识。

用手直接把物体举高与使用简单机械把物体举高相同的距离,物体的势能的增加是一样的,而物体势能的增加是通过力来完成的。通过对定滑轮做功的演示、分析,得出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不变量,给出功的定义。这里还可进一步用杠杆做演示,表明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

教师也可尝试用探究的方式来教学,向学生说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由于做功的多少表示能量转换的多少,所以功的单位与能的单位是一样的,都是焦耳。把一个普通大小的苹果举高1m,做的功大约是1J,让学生对焦耳的大小有大致的概念。

想想议议

这个讨论主要是要使学生认识功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两个因素决定的。如果力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力就没有做功。在课本图14.3-2动中,人提着桶虽然很费力,但是人的拉力没有在拉力方向(竖直方向)上移动距离,所以人的拉力没有做功。

功率

这里可先复习一下电功率的概念,学生已经学过了“电功率”,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也就是电流做功(电能转换成其他能量)的快慢。课本用与速度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及其计算公式,使学生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懂得它是一个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这里要强调刚才学的“功”和“功率”,与以前学过的“电功”和“电功率”的含义、单位、符号都是一样的。

课本上介绍了一些功率值,意在加深学生对功率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个具体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想想议议

这个讨论意在让学生了解比值的方法是物理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在其他方面也有许多应用。在物理学中,振动次数与时间之比表示振动的快慢、熔化温度与时间之比表示熔化快慢等;在生活中,从媒体中经常可以听到的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都表示物理量变化的快慢。

课本列举了一个计算功率的例题,意在练习功和功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认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动手动脑学物理

1.25kW×4h=0.4kW×t,t=250h。

2.不能。甲先到达山顶表明甲用的时间较短,但是甲和乙哪个做的功多并不知道,而功率是由功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的,所以不能判定哪个人的功率大。

3.3.6kw。

机械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机械教学;教育

当今社会,计算机正逐渐成为各行各业日常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社会的发展和课改的推进,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的发展,传统的机械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走信息化的教学道路,是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必然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和机械教学的结合,就是对信息化教学道路的践行。因此,对多媒体教学与机械教学的结合途径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传统机械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多媒体教学的发展趋势

机械教学的所需学习的课程种类较多,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以及机械制图等。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地方的教学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以机械制图为例,要进行制图,首先就要有模型作为参考,然而由于找不到模型,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就很难将模型的细节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描述来进行制图。由于不同的学生的思维不同,对于教师语言的理解不同,因此制图的结果也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部分学生由于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单靠教师的描述根本无法完成制图。一些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将模型画在黑板上,结果往往模型还没有画完就下课了,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再比如金属工艺课,由于缺乏实践过程,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很低,教师花费很大精力对教学内容进行描述,效果仍然很不理想。尽管长期以来机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从未停止,但收效甚微,课堂教学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多媒体教学的产生,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和新课改的要求,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于教师而言,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起到替代板书的作用,教师无需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奋笔疾书上,只需根据课件PPT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即可,为教师安排课堂教学时间留出了更多的余地。对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能够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带给学生全面而直观的感受,化抽象为形象,让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大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同时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形象化和具体化。通过多媒体技术,枯燥难懂的知识化为生动有趣的图片、影像、动画等等。举例来说,语文教学中往往会涉及到古诗文或现当代作家作品朗诵,这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配乐,并通过幻灯机投射出作品场景的图片,甚至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为学生营造朗读意境;化学课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动画来全程演示实验过程,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易于掌握和理解。有了多媒体教学的补充,机械教学枯燥、刻板、缺乏灵活性的问题得到了大大地改善,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的同时,也带给了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

2动画模拟

机械教学是一门与实践操作密切相关的课程,从模型的详细结构,到操作步骤的演示,单纯依靠语言讲解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而多媒体动画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来制作PPT,以动画的形式来呈现模型,演示步骤,通过图片的移动来讲解操作流程,在具体讲解某一环节的时候则将动画定格,通过模型不同区域色彩的划分,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模型进行分析等等。还是以机械制图为例,教师可借助外飞技术,先给学生展示基本几何体,然后在此基础上挖切、叠加,直至立体图形形成,这样学生既能掌握图形形成的整体流程,又能具体掌握每一个步骤的要点。又如,教师在讲解力学课程的时候,可以在PPT中用颜色对主动力和约束力的箭头进行区分,并滑向指示到该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动力和约束力的概念。可见,动画模拟对于机械教学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扭转教师语言描述和学生理解想象不到位的不利局面,使机械教学变得更直观和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同时也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3分层显示

机械教学的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音频技术和视频技术,将教学内容作分层展示,从易到难,从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各层级知识点的同时,对于课程理论的知识结构做到整体把握,提高学习的系统性。以机械教学的课件为例,在设置分层的时候,第一层应以基础知识点为主,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用颜色加以区分,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这些项目;第二层应以思考题和例题为主,设计题目列表页,学生可通过点击来查看该思考题或者例题的讲解;第三层的内容是对第二层题目的讲解,学生点击进入第三页以后,可以看到题目的解决思路等具体内容。如此层层递进,为学生进行学习提供了条理清晰的思路和线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从而锻炼和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4结语

在教育科技不断发展,教学方法不断创新的今天,多媒体教学与机械教学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有了多媒体技术的帮助,机械课程的教学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课堂灵活性和师生互动也得到了改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机械教学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机械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机械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现实需求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反映出中国制造业日益国际化的趋势[1]。当前,随着机械行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应用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机械专业英语课程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起来。它不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而成为了一门重要课程,与学生的学业、未来职业等都紧密挂钩。机械专业英语是一种用英语阐述机械工程专业中的理论、技术、试验和现象的英语体系[2],由于其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对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都较高,导致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并不太乐观,也因此成为了高校机械专业教育课程中的短板。为更好地满足日益迫切的人才需求,输送更多优秀的机械专业国际化应用人才,本文探讨了机械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

1机械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为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高校对机械专业英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各领域跨文化交流程度也不断加深,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化应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地对人才有了更高、更具体、更严格的要求和标准。全球化视域下,机械类国际化应用人才应同时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和扎实的双语交流能力。虽然国内多数高校已开设机械专业英语课程,但学生整体专业英语水平尚未能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形势[3]。而机械专业英语教学大多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方式,越来越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教学与实践产生了严重脱节现象。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国家制造业的突飞猛进和“制造强国”战略任务部署要求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发展水平,则机械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成为高校机械专业改革任务中的重要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4]。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推进和实施这一战略带来迫切的人才需求。2015年3月5日,在全国两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力争用10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其中第9项提到“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这就对机械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化水平,还需要更高的国际交流能力。机械专业快速发展需要更多能够跨文化交流的科研人才和技术骨干,迫切需要大学机械专业紧跟国际化发展趋势,努力推进机械专业英语教学。高校和企业是机械类科研人才和技术骨干的集聚地,为获得实用全面的学术信息和最新的科学技术能力,专业英语在机械专业快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对现有的科研人才和技术骨干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对未来的科研人才和技术骨干也有着重要的培养和储备作用。科研人才和技术骨干除了掌握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外,还急需熟练掌握运用一门外语。因此,改革机械专业英语教学,成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机械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

2机械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专业英语是集机械类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于一体的课程。当前大多数高校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不高,教学方式更加偏向于传统“注入式”讲授教学。教学任务一般要求学生掌握机电方面的专业词汇,看懂一般性的机器使用说明书,理解基本的文献材料和科技杂志等,与外方专家能进行基本的交流。专业英语教学缺乏对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教师授课比较随意,考核简单,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重视度不高,导致课程教学效果欠佳。当前机械专业英语教学已适应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专业发展的新趋势。

2.1教师自身水平有限,教师队伍匮乏

机械专业英语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机械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英语语言能力。当前一般性高校开设机械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都由两种教师进行教授,一种是由机械类专业的老师任教,一种是由英语专业毕业的外语老师任教。两种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高校机械专业老师都是非英语专业毕业,大多没有国外留学经历,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不够硬。高校老师也大都没有涉外企业实战经验,日常工作中除了阅读英文文献、科技杂志、发表国际科研论文使用专业英语外,基本上很少用到专业英语,这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时生硬照搬教科书,僵硬地模拟英语场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对于英语专业毕业的外语教师,虽然英语语言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语言能力都很扎实,但缺少机械专业的基础知识,对机械专业术语知之甚少,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实现英语与机械专业常用表达的顺利切换,二者结合不够欠流畅,更缺少灵活应用的实际场景。此外,高校专业英语教学队伍大都比较匮乏,甚至一般性高校可能只有一位专业英语教师,这就造成了专业英语教师之间可能为零交流,更谈不上教师团队协同作战,相互研究改善机械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2.2教学方法呆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目前机械专业英语课的教学方式大多以“注入式”讲授为主,辅以讨论、习题等。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单调、固化,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演说,单向地将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缺少主动的学习过程。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加上专业英语内容的枯涩难懂特征,学生上课经常提不起精神,有些学生按照教师呈现在PPT里面的知识不动脑筋地被动记笔记,有些学生甚至干脆逃课。课堂上师生之间除了简单的对话,缺少生动的专业英语实际场景模拟,教师与学生互动欠缺。而学生的英语水平本就参差不齐,教师难以在课堂上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机械专业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也不够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学生将专业英语课程当作获得学分的一门普通课程,而不是机械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专业技能。这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上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不够用心。

2.3考核方式单一,无法真实反映教学效果

专业英语课程考核方式不够灵活,无法真实反映教学效果。大多数高校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依照的是普通大学英语的考试形式,考察内容大多是基本的专业词汇、语法知识和句子翻译等方面,学生仅凭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考试。这种考核方式仅仅对学生专业英语的读和译进行了考察,对听、说、写方面的能力考察不够全面,更别说对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因此无法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

3机械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3.1加强教学调研,合理设置课程目标

机械专业英语课程应以培养国际化应用人才为使命,主动服务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能力培养和现实需求。教学服务实践,实践反哺教学,高校应建立和完善机械类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了解机械类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来确定课程目标。通过对机械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的调查来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机械工程方面的涉外活动和外贸往来近些年不断增加,因此对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涉外活动和外贸往来中用英语进行项目交流成为了新增加的重点教学目标之一。此外,教师在上课前,需对整体学生的机械专业水平有所了解。因为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是机械专业英语教学的前提,如果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不足,导致难以理解机械专业课程内容,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只有在全面掌握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上,进行有目标的教学内容准备,设置合理适当的教学目标,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根据大学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属性考虑,机械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应科学合理,建议安排在第四个学期较为适宜。一是考虑到学生整体的专业基础,二是能在找工作就业前期快速地找到专业英语的应用价值和技能的重要性。

3.2丰富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课堂的积极组织者和教学实施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机械专业英语因其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要求任课老师拥有扎实的机械专业基础,同时具备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目前大部分高校均选择具有扎实机械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师担任机械专业英语教学任务。为了丰富校内专业英语授课教师队伍,机械专业要努力引进兼具优良机械专业教育背景和熟练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高水平师资来充实教学团队,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专业英语教师授课的实际水平,学校应对专业英语授课教师进行英语教学前的培训,学习英语教学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技能。此外,高校可选派教师参加国外高校进修与访问,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选派教师到涉外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熟悉企业运营流程,了解机械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场景,进而反馈于教学。高校教师也有责任和义务将机械专业英语教学细化、优化及强化[5]。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机械专业应加强校企合作,聘请有外企丰富工作经验且英语水平较高的机械专业优秀人才加入机械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团队,担任兼职教师,丰富教学素材,促进机械专业英语课程建设,改善教学脱离实践的境况。

3.3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应当减少“注入式”教学方法,更多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打破教师“一言堂”,采用合适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个性并对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进行认真调研,经常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通过建立和完善学生指导和帮扶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和潜力,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机械专业英语来说,按照认知的一般规律,可以采用图片、视频、动画、实物、图表等更易接受的方式授课,改变教师生硬地照本宣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6]。例如学习机械零部件时,可以通过图片、动画或实物进行情景式教学;学习车床和车削加工等机械制造时,可以课堂解说英文的机械加工视频,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展校企合作,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就实际加工过程进行现场英语教学,促进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提高学习主动性;关于模具、数控、汽车等部分,可以进行案例教学,对行业领头企业进行分析;机械专业商务英语部分可以采取情景式教学,通过模拟现实商务洽谈场景,寓教于乐。为让学生充分体验专业英语的实用性与必要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英语知识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还可以通过校企项目合作,来进行创新创业项目教学。

3.4完善考核方式,有效监控教学效果

机械专业英语课程可以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采取柔性的多层次考核方式,以此更好地反馈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来健全机械专业英语的考核体系。笔试安排在期末进行,采取闭卷考试,主要评定学生专业英语的读、写和译能力,考察内容主要是专业英语词汇、专业知识的阅读理解、英汉互译和应用文写作。口试安排在平时课堂上考察,以分组进行场景模拟形式进行,主要评定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通过提前告知学生分组情况和场景概况,按场景模拟的级别、专业知识的运用情况、学生角色扮演比重和听力口语情况进行综合评定。通过机械专业英语的柔性多层次考核方式,对考核结果进行充分分析,能有效地监控教学效果,达到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目标。

4结语

机械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是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国际化应用人才需求和机械专业快速发展所做出的必然选择。如何培养机械专业国际化应用人才,提高专业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需求,不仅需要机械专业英语教师不断分析和总结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努力提升自身水平,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还需要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和英语教学单位协助制订切实可行的机械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和提供有力措施引导教学改革科学化进行,实现机械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明显提高。

作者:李时春 陈冰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加明.机械专业英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周开俊.浅谈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机械管理开发,2009(2):157-158.

[3]刘慧芳,王洁,李延斌,等.面向培养工程应用能力的机械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24):161-162.

[4]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0-09-12].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机械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技工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

机械加工专业应用性强,开展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高效理解理论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指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技术。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机械加工的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决定了未来机械加工领域内的人才必须专业,能够熟练掌握机械技术。而要想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创新机械加工实践教学至关重要,

一、技工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技工学校机械加工教学中一直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忽略实践教学,没有结合机械加工专业特点来开展教学,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随着机械加工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基于社会需求,技工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创新刻不容缓。只有加大技工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创新,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进而促进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技工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技工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但就目前来看,许多技工学校没有建立与机械加工专业相匹配的实训基地,从而造成机械加工的实践教学演变成为口头讲授,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二)教学方法落后。在机械加工实践教学中,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然而就目前来看,教师在机械加工实践教学中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来开展教学,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实践操作,这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发展[2]。(三)专业的教师不足。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其对教学质量、学生素质的影响较大。就目前来看,虽然技工学校机械加工专业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其知识结构相对落后,不具备新知识、新技术,在机械加工实践教学中无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三、技工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创新措施

(一)建立实训基地。基于机械加工专业的特点,建立实训基地十分重要。实训基地是学生参与实践的重要场所,学校只有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地方,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对此,技工学校要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首先,技工学校要根据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需要,加大投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购买先进的设备、设施,成立实验室,进而为机械加工实践教学提供支持;其次,要明确实训基地操作规则,做好相关设施、设备的管理,确保其能够满足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需要。(二)革新教学方法。在技工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机械加工专业的实践应用性非常强,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如在“机械制图”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运用模型制作软件展示一个机械模型,让学生进行机械制图,以此来培养学生专业的技能[3]。另外,基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技工学校还可以推行校企合作模式,结合机械加工专业方向,寻找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了解新设备、新技术,培养实践能力。(三)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的教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进而提高教学实效。对此,技工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学校要注重教师能力的培训,定期开展各种学术研讨会,就机械加工实践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制定科学的方案;其次,要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的能力;最后,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了解先进的机械加工技术和设备,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4]。作为教师,更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将自己打造成为合格的教师。

综上所述,基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技工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创新刻不容缓。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机械加工实践教学中,技工学校要切实履行创新理念并积极施行,进而促进机械加工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邵俊吉.中职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创新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19):156.

[2]刘磊.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创新性探析[J].四川水泥,2016(10):209.

[3]黄灿阳.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分析[J].中国市场,2015(50):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