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捐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22:33:34

救灾捐赠

救灾捐赠范文篇1

第一条为了规范救灾捐赠活动,加强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保护捐赠人、救灾捐赠受赠人和灾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救灾募捐主体开展募捐活动,以及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救灾捐赠受赠人捐赠财产,用于支援灾区、帮助灾民的,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救灾募捐主体是指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募基金会。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救灾捐赠受赠人包括: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及其委托的社会捐助接收机构;

(二)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认定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组织。

第四条救灾捐赠应当是自愿和无偿的,禁止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得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活动。

第五条救灾捐赠款物的使用范围:

(一)解决灾民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

(二)紧急抢救、转移和安置灾民;

(三)灾民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

(四)捐赠人指定的与救灾直接相关的用途;

(五)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直接用于救灾方面的必要开支。

第六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管理全国救灾捐赠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救灾捐赠工作。

第七条对于在救灾捐赠中有突出贡献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予以表彰。对捐赠人进行公开表彰,应当事先征求捐赠人的意见。

第二章组织捐赠与募捐

第八条国务院民政部门可以根据灾情组织开展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部署组织实施。

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救灾捐赠活动,但不得跨区域开展。

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开展的救灾捐赠活动中,同级人民政府辖区内的各系统、各部门、各单位在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内组织实施。

第九条开展义演、义赛、义卖等大型救灾捐赠和募捐活动,举办单位应当在活动结束后30日内,报当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备案内容包括:举办单位、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及款物用途等。

第十条具有救灾宗旨的公募基金会,可以依法开展救灾募捐活动,但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所募集的资金不得用于增加原始基金。

第三章接受捐赠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受救灾捐赠款物,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指定社会捐助接收机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组织实施。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受县(县级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委托,可以组织代收本行政区域内村民、居民及驻在单位的救灾捐赠款物。代收的捐赠款物应当及时转交救灾捐赠受赠人。

第十二条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向社会公布其名称、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银行账号等。

第十三条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救灾捐赠受赠人捐赠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其自产或者外购商品的,需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应当提供相应的发票及证明物品质量的资料。

第十四条救灾捐赠受赠人接受救灾捐赠款物时,应当确认银行票据,当面清点现金,验收物资。捐赠人所捐款物不能当场兑现的,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与捐赠人签订载明捐赠款物种类、质量、数量和兑现时间等内容的捐赠协议。

捐赠人捐赠的食品、药品、生物化学制品应当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卫生行政等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救灾捐赠受赠人接受救灾捐赠款物后,应当向捐赠人出具符合国家财务、税收管理规定的接收捐赠凭证。

第十六条对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救灾捐赠,捐赠人凭捐赠凭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具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

第四章境外救灾捐赠

第十七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对境外通报灾情,表明接受境外救灾捐赠的态度,确定受援区域。

第十八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接受境外对中央政府的救灾捐赠。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接受境外对地方政府的救灾捐赠。

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接受境外救灾捐赠,应当报民政部门备案。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九条救灾捐赠受赠人接受的外汇救灾捐赠款按国家外汇管理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境外救灾捐赠物资的检验、检疫、免税和入境,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对免税进口的救灾捐赠物资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让、出售、出租或者移作他用。

第五章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和使用

第二十二条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对救灾捐赠款指定账户,专项管理;对救灾捐赠物资建立分类登记表册。

第二十三条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应当按照当地政府提供的灾区需求,提出分配、使用救灾捐赠款物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接受监督。

第二十四条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组织开展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中,国务院民政部门可以统一分配、调拨全国救灾捐赠款物。

第二十五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调拨的救灾捐赠物资,属境外捐赠的,其运抵口岸后的运输等费用由受援地区负担;属境内捐赠的,由捐赠方负担。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调拨的救灾捐赠物资,运输、临时仓储等费用由地方同级财政负担。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灾情和灾区实际需求,可以统筹平衡和统一调拨分配救灾捐赠款物,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计。

对捐赠人指定救灾捐赠款物用途或者受援地区的,应当按照捐赠人意愿使用。在捐赠款物过于集中同一地方的情况下,经捐赠人书面同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调剂分配。

发放救灾捐赠款物时,应当坚持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等程序,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手续完备,并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会同监察、审计等部门及时对救灾捐赠款物的使用发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捐赠人有权向救灾捐赠受赠人查询救灾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捐赠人的查询,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如实答复。

第二十七条对灾区不适用的境内救灾捐赠物资,经捐赠人书面同意,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后可以变卖。

对灾区不适用的境外救灾捐赠物资,应当报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变卖。

变卖救灾捐赠物资应当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应当采取公开拍卖方式。

变卖救灾捐赠物资所得款必须作为救灾捐赠款管理、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八条可重复使用的救灾捐赠物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回收、妥善保管,作为地方救灾物资储备。

第二十九条接受的救灾捐赠款物,受赠人应当严格按照使用范围,在本年度内分配使用,不得滞留。如确需跨年度使用的,应当报上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第三十条救灾捐赠款物的接受及分配、使用情况应当按照国务院民政部门规定的统计标准进行统计,并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第三十一条各级民政部门在组织救灾捐赠工作中,不得从捐赠款中列支费用。经民政部门授权的社会捐助接收机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自身组织章程,在捐赠款中列支必要的工作经费。捐赠人与救灾捐赠受赠人另有协议的除外。

第三十二条救灾捐赠、募捐活动及款物分配、使用情况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一向社会公布,一般每年不少于两次。集中捐赠和募捐活动一般应在活动结束后一个月内向社会公布信息。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捐赠人应当依法履行捐赠协议,按照捐赠协议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将捐赠财产转移给救灾捐赠受赠人。对不能按时履约的,应当及时向救灾捐赠受赠人说明情况,签订补充履约协议。救灾捐赠受赠人有权依法向协议捐赠人追要捐赠款物,并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告说明。

第三十四条挪用、侵占或者贪污救灾捐赠款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退还所用、所得款物;对直接责任人,由所在单位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依照前款追回、追缴的款物,应当用于救灾目的和用途。

第三十五条救灾捐赠受赠人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致使捐赠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由所在单位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在境外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时,需要组织对外援助时,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参照本办法组织实施社会捐赠,统一协调民间国际援助活动。

救灾捐赠范文篇2

第一条为了规范救灾捐赠活动,加强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保护捐赠人、救灾捐赠受赠人和灾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发生自然灾害时,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救灾捐赠受赠人捐赠财产,用于支援灾区、帮助灾民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救灾捐赠受赠人包括: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二)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认定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社会团体。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条救灾捐赠应当是自愿和无偿的,禁止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得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活动。

第五条救灾捐赠款物的使用范围:

(一)解决灾民无力克服的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

(二)紧急抢救、转移和安置灾民;

(三)灾民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

(四)捐赠人指定的与救灾直接相关的用途;

(五)其他直接用于救灾方面的必要开支。

第六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管理全国救灾捐赠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救灾捐赠工作。

第七条在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情况下,国务院民政部门组织开展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组织实施。

在本行政区域发生较大自然灾害情况下,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救灾捐赠活动,但不得跨区域开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一组织救灾捐赠工作,各系统、各部门只能在本系统、本单位内组织救灾捐赠活动。

第八条对于在救灾捐赠中有突出贡献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予以表彰。对捐赠人进行公开表彰,应当事先征求捐赠人的意见。

第二章接受捐赠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受救灾捐赠款物,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指定专门机构或者设立临时机构组织实施。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受县(县级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委托,可以组织代收本行政区域内村民、居民及驻在单位的救灾捐赠款物。

第十条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向社会公布其名称、地址、银行账号等。

第十一条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救灾捐赠受赠人捐赠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其自产或者外购商品的,应当提供相应的发票及证明物品质量的资料。

第十二条救灾捐赠受赠人接受救灾捐赠款物时,应当确认银行票据,当面清点现金,验收物资。捐赠人所捐款物不能当场兑现的,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与捐赠人签订载明捐赠款物种类、质量、数量和兑现时间等内容的捐赠协议。

捐赠人捐赠的药品、生物化学制品应当符合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救灾捐赠受赠人接受救灾捐赠款物后,应当向捐赠人出具凭证。

第十四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救灾捐赠接受凭证格式,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制作。

第十五条救灾捐赠情况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境外救灾捐赠

第十六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对境外通报灾情,表明接受境外救灾捐赠的态度,确定受援区域。

未经国务院民政部门批准,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境外通报灾情或者呼吁救灾援助,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七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接受境外对中央政府的救灾捐赠。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接受境外对地方政府的救灾捐赠。

经认定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可以接受境外救灾捐赠,但应当报民政部门备案。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救灾捐赠受赠人接受的外汇救灾捐赠款应当全部结售给指定的外汇银行。

第十九条境外救灾捐赠物资的检验、检疫、免税和进境,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对免税进口的救灾捐赠物资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让、出售、出租或者移作他用。

第四章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和使用

第二十一条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对救灾捐赠款指定账户,专项管理;对救灾捐赠物资建立分类登记表册。

第二十二条经认定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接受救灾捐赠款物的情况应当报民政部门,由民政部门负责统计汇总、制定分配方案,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三条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组织开展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中,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将接受的救灾捐赠款逐级上划,将接受的救灾捐赠物资清单分批逐级上报,由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分配、调拨。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组织开展救助本行政区域灾区的救灾捐赠活动,接受的救灾捐赠款物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分配、调拨,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调拨的救灾捐赠物资,属境外捐赠的,其运抵口岸后的运输等费用由受援地区负担;属境内捐赠的,由捐赠方负担。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调拨的救灾捐赠物资,运输、临时仓储等费用由地方同级财政负担。

第二十六条救灾捐赠款物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灾情和灾区实际需求,统筹平衡,统一调拨分配。

对捐赠人指定救灾捐赠款物用途或者受援地区的,应当按照捐赠人意愿使用。在捐赠款物过于集中同一地方的情况下,经捐赠人同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调剂分配。

发放救灾捐赠款物时,应当坚持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等程序,做到账目清楚,手续完备、制度健全,并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会同监察、审计等部门及时对救灾捐赠款物的使用发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捐赠人有权向救灾捐赠受赠人查询救灾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捐赠人的查询,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如实答复。

第二十七条对灾区不适用的境内救灾捐赠物资,经捐赠人书面同意,报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后可以变卖。

变卖救灾捐赠物资应当由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变卖救灾捐赠物资所得款必须作为救灾捐赠款管理、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八条可重复使用的救灾捐赠物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回收、妥善保管,作为地方救灾物资储备。

第二十九条救灾捐赠款物的接受及分配、使用情况应当按照国务院民政部门规定的统计标准进行统计,并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第五章附则

救灾捐赠范文篇3

第一条为了规范救灾捐赠活动,加强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保护捐赠人、救灾捐赠受赠人和灾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发生自然灾害时,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救灾捐赠受赠人捐赠财产,用于支援灾区、帮助灾民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救灾捐赠受赠人包括: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二)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认定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社会团体。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条救灾捐赠应当是自愿和无偿的,禁止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得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活动。

第五条救灾捐赠款物的使用范围:

(一)解决灾民无力克服的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

(二)紧急抢救、转移和安置灾民;

(三)灾民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

(四)捐赠人指定的与救灾直接相关的用途;

(五)其他直接用于救灾方面的必要开支。

第六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管理全国救灾捐赠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救灾捐赠工作。

第七条在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情况下,国务院民政部门组织开展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组织实施。

在本行政区域发生较大自然灾害情况下,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救灾捐赠活动,但不得跨区域开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一组织救灾捐赠工作,各系统、各部门只能在本系统、本单位内组织救灾捐赠活动。

第八条对于在救灾捐赠中有突出贡献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予以表彰。对捐赠人进行公开表彰,应当事先征求捐赠人的意见。

第二章接受捐赠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受救灾捐赠款物,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指定专门机构或者设立临时机构组织实施。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受县(县级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委托,可以组织代收本行政区域内村民、居民及驻在单位的救灾捐赠款物。

第十条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向社会公布其名称、地址、银行账号等。

第十一条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救灾捐赠受赠人捐赠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其自产或者外购商品的,应当提供相应的发票及证明物品质量的资料。

第十二条救灾捐赠受赠人接受救灾捐赠款物时,应当确认银行票据,当面清点现金,验收物资。捐赠人所捐款物不能当场兑现的,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与捐赠人签订载明捐赠款物种类、质量、数量和兑现时间等内容的捐赠协议。

捐赠人捐赠的药品、生物化学制品应当符合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救灾捐赠受赠人接受救灾捐赠款物后,应当向捐赠人出具凭证。

第十四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救灾捐赠接受凭证格式,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制作。

第十五条救灾捐赠情况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境外救灾捐赠

第十六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对境外通报灾情,表明接受境外救灾捐赠的态度,确定受援区域。

未经国务院民政部门批准,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境外通报灾情或者呼吁救灾援助,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七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接受境外对中央政府的救灾捐赠。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接受境外对地方政府的救灾捐赠。

经认定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可以接受境外救灾捐赠,但应当报民政部门备案。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救灾捐赠受赠人接受的外汇救灾捐赠款应当全部结售给指定的外汇银行。

第十九条境外救灾捐赠物资的检验、检疫、免税和进境,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对免税进口的救灾捐赠物资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让、出售、出租或者移作他用。

第四章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和使用

第二十一条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对救灾捐赠款指定账户,专项管理;对救灾捐赠物资建立分类登记表册。

第二十二条经认定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接受救灾捐赠款物的情况应当报民政部门,由民政部门负责统计汇总、制定分配方案,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三条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组织开展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中,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将接受的救灾捐赠款逐级上划,将接受的救灾捐赠物资清单分批逐级上报,由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分配、调拨。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组织开展救助本行政区域灾区的救灾捐赠活动,接受的救灾捐赠款物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分配、调拨,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调拨的救灾捐赠物资,属境外捐赠的,其运抵口岸后的运输等费用由受援地区负担;属境内捐赠的,由捐赠方负担。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调拨的救灾捐赠物资,运输、临时仓储等费用由地方同级财政负担。

第二十六条救灾捐赠款物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灾情和灾区实际需求,统筹平衡,统一调拨分配。

对捐赠人指定救灾捐赠款物用途或者受援地区的,应当按照捐赠人意愿使用。在捐赠款物过于集中同一地方的情况下,经捐赠人同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调剂分配。

发放救灾捐赠款物时,应当坚持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等程序,做到账目清楚,手续完备、制度健全,并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会同监察、审计等部门及时对救灾捐赠款物的使用发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捐赠人有权向救灾捐赠受赠人查询救灾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捐赠人的查询,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如实答复。

第二十七条对灾区不适用的境内救灾捐赠物资,经捐赠人书面同意,报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后可以变卖。

变卖救灾捐赠物资应当由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变卖救灾捐赠物资所得款必须作为救灾捐赠款管理、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救灾捐赠范文篇4

通过多年来开展救灾捐赠活动,我们归纳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拿出来与大家交流,研讨。

一、救灾捐赠概述

救灾捐赠工作在我国有着古老的渊源,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和进步,以及救灾工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救灾捐赠得到蓬勃发展,成为救灾工作社会化的一块前沿阵地,在国内乃至国际社会吸引了众多人士参与,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和影响。

救灾捐赠,就其现代的意义而言,是指有组织、有管理、有发动的以救灾为目的,而开展的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扶危济困,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每当发生天灾人祸,邻里、乡亲、亲友之间会互相接济,携手度过难关,体现出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一些宗教寺庙、大户和官宦人家也怀着行善积德、善有善报的心理,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但这些民间的互助互济行为多是自发的、零散的、局部和偶然的,难以成为大的凝聚力的群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救灾工作的新需要,救灾捐赠工作向着社会化和规范化迈进。在这个时期,救灾捐赠不断开拓领域,扩大影响,并在组织、发动、管理、宣传等方面得到加强,成为救灾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同时加强了对救灾捐赠政策、管理和组织发动的领导,形成救灾捐赠立体化的新格局。

二、救灾捐赠特点

救灾捐赠既是社会救助事业的一部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它具有实务性和操作性。在救灾捐赠中,救灾是目的,捐赠是手段,前者决定了救灾捐赠的动机、时效、计划、目标,并使之区别于一般社会捐赠等社会公益事业,后者则决定了它的行动范围和方式。

救灾捐赠工作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捐赠一般没有长期具体的计划,而是受着突发事件的制约,其结果也难以预测。救灾捐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对每次受灾的重灾民进行有效的救济,其服务对象往往是特定范围内的某些灾民群体,而在救灾捐赠中受到救济的灾民也是一次性的,具有救急的特点。第二,捐赠的发动对象是整个社会,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是潜在的捐赠者。捐赠行为完全是出于捐赠单位或个人的自愿,且是无偿的支付,它只产生社会效益,无论是捐赠者还是管理者都不在其中追求任何直接的经济效益。

三、救灾捐赠作用

救灾捐赠工作对灾区和救灾工作的作用,已随着救灾捐赠规模的扩大而变得举足轻重,对社会的影响也日益广泛和深入。通过多年开展救灾捐赠活动,我们认识到它能起到的五大基本作用。

第一,通过捐赠募集的大量资金和物资,有力的支援了灾区人民抗灾救灾、重建家园,同时也大大弥补了单靠国家财政拨款救济灾民,救灾经费严重不足的缺陷,体现了现代“立体救灾”观念的实践。

以2008年“5.12”汶川8.0级大地震为例,仅通过开展社会各界救灾捐赠募集到的救灾资金就达550多亿元,这笔数额巨大的资金,对救济震区灾民和灾后重建等各项救灾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救灾款物使灾区的恢复时间大大缩短,增强了灾区人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对于稳定灾区的政治和经济秩序以及灾区的人心作用很大。灾区人民能够迅速摆脱灾害的影响,重建家园,发展经济,有利于保证全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差距,适应全社会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

第三,救灾捐赠能体现全社会对灾区的关心,在精神上极大的鼓舞了灾区人民,使他们从极端的困境中崛起,以满腔的热情和必胜的信心投入到抗灾自救的斗争中去。同时,通过捐赠活动还能密切城乡关系、干群关系,体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

第四,通过开展救灾捐赠活动,使全民共同参与救灾工作,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使全社会的防灾抗灾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大大增强。自1998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2007年淮河流域百年不遇的洪涝灾,2008年年初的南方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社会各界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对灾害的发生与危害、灾民的困难情况,都更加了解和关心,并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向灾区人民捐款已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第五,救灾捐赠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全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通过捐赠,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的爱国主义热情得到充分的体现,爱国热情和民族纽带得到增强。救灾捐赠还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文明水平和精神素质。一方面,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救灾捐赠才有了社会基础,因此,救灾捐赠等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往往是一个社会文明标尺;另一方面,兴旺发达的救灾捐赠事业又能反过来促进全民精神文化的发展和道德水准的提高。

四、捐赠活动开展

(一)加强领导是做好救灾捐赠工作的前提.

开展救灾捐赠活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重要途径。救灾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民生工程,同时又承担着抗灾救灾综合协调职能,而开展捐赠活动又是这项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政部门要提高认识,积极协调,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抽调专门力量,全力以赴开展捐赠活动。

2007年汛期期间,淮河流域水位全线上涨,我县境内也连续遭受大暴雨袭击,致使境内的北淝河、涡河、南芡河三条主要河流水位上涨,田间积水得不到有效排除,全县农作物大面积出现内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面对这次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各位副县长任副组长,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抗洪救灾领导小组,在做好救灾各项工作的同时,在全县干部群众中掀起开展“支援灾区,奉献爱心”的捐款捐物活动高潮。在开展社会捐助活动期间,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提出明确要求: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大力支支持和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捐赠工作。要依靠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军队、街道广泛动员,发动和组织群众积极参与捐助活动。各新闻媒体要主动做好宣传报道工作,树立典型,加强引导,使踊跃参加社会捐助活动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广大干部群众踊跃捐款捐物。我们累计接收社会捐款41.97万元。其中,县直单位捐款33.247万元,乡镇捐款8.723万元。在接收本级捐款的同时,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灾情,得到上级各有关单位的支持,接收省纪委等八家省直单位的对口帮扶的捐赠现金74.3万元(其中60万元用于庄周办事处、楚村镇敬老院建设),物资折款7.2万元;接收市直对口帮扶单位捐赠现金3.306万元,棉被112床,棉衣210件;省三体医药保健品公司也伸出爱心之手,捐赠面粉5万斤,折合人民币5.4万元。这些爱心捐款(物),有力的支援了全县的抗洪救灾工作,为保障灾民基本生活,帮助灾民早日恢复生产提供了大的帮助。

(二)广泛宣传、全民发动是扩大救灾捐赠影响的途径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灾难突降,举国关注,举世震惊。我县人民在热切关注震区一线的最新进展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省、市号召,迅速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抗震救灾捐赠工作,号召全县人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积极奉献爱心,踊跃捐献,支援灾区。

面对四川地震灾区的严重灾情,我县于5月14日由县文明委牵头,首先组织第一人民医院、国税局等八家全省文明单位,在圣人殿广场进行抗震救灾现场捐赠仪式。捐赠现场,县几套班子领导率先垂范,给全县人民抗震救灾捐赠活动带了一个好头。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现场接收捐款34.7万多元,从而拉开了全县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抗震救灾捐赠活动的高潮。我县广电局和教育电视台把抗震救灾和救灾捐赠作为每天日常播报的重要内容,在第一时间和黄金时段不间断滚动向全社会公布最新的捐赠款接受情况和款物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为方便广大群众捐款,民政局除在本单位设立捐赠点外,特在人流量最多的圣人殿广场设立第二个捐赠点,其中民政局捐赠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天候接收社会各界的捐赠。

在整个抗震救灾捐赠活动期间,涌现出很多感人的场面。前来献爱心的有工人、农民、干部、老师、学生、有退休多年的老人,蹒跚学步的孩子,更难得的是还有城市低保户在基本生活都很难保障的情况下纷纷解囊,进行捐款,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表达对灾区人民的祝福。据统计,我们共计接收社会各界捐款515.2万元,棉被172床,棉衣585件、毛衣120件、单衣600件,开创了我县开展捐赠活动以来最辉煌的一页。同时,我们还组织全县党员干部交纳特殊党费支援抗震救灾工作,全县共接收特殊党费271.32万元。

(三)严格管理,规范接收和拨付是做好救灾捐赠的保障

我们在做好捐赠款物接收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捐赠款物的拨付和管理工作,向社会明确捐赠款物的使用范围,及时把捐赠款物拨付到最需要救助的灾民手中。接收捐款时,我们给捐款者开具《省慈善捐赠专用收据》,并且每天及时把接收到的捐助款汇总,缴款到县工行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捐赠专用账户;把接收到的捐赠物资送入仓库,妥善保管。发放救灾捐赠款物时,我们坚持“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程序”的原则;做到账目清楚,手续完备、制度健全,及时向社会公布。监察、审计等部门关口前移,提前介入,对捐赠款物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及效果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及时对救灾捐赠款物的使用发放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并定期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告。

对捐赠人的捐赠款物有明确指定接收地区的,让捐赠者本人出具定向捐赠的有关手续,按照本人意愿拨付使用。对于捐赠人的合理查询,主张救灾捐赠受赠人如实答复。多年来,在各级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县的救灾捐赠工作没有发现一例违规违纪行为。

五、进一步做好救灾捐赠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救灾捐赠工作的透明度。

救灾捐赠工作社会性、群众性、政策性都很强,民政部门是救灾捐赠工作的职能部门,在捐赠工作中要进一步提高组织水平,切实组织好救灾捐赠工作,做好救灾捐赠的服务工作,及时公布捐赠情况。在救灾捐赠活动中可能出现一些诸如募捐渠道混乱,捐赠款物分配多头等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不仅会挫伤社会各界的捐赠积极性,严重影响救灾捐赠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且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影响整个救灾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因此,必须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公示制度,提高捐赠活动各个环节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的监督。

(二)进一步发挥舆论作用,广泛发动群众

把握第一时间舆论主导权,突发事件发生后,广播电视媒体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报道,已经成为国家应急救灾体系的一部分,起到了引导舆论、凝聚人心、遏制谣言、动员国家和民间力量的重要作用,成为党和政府在特殊时期权威信息、开展应急指挥的重要平台。

救灾捐赠范文篇5

一、救灾捐赠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发展失调

目前,虽然各级救灾捐赠机构都使用了信息技术来对档案进行管理,但是由于这些机构都属于非营利机构,所以在设备配置方面都比较落后,很多地区的计算机配置都过低,而且与档案管理相关软件很多都没有配齐,或者是版本过于落后,这些情况都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的效果与质量。另外,救灾捐赠机构也有大小之分,大的机构因为在社会上有知名度,所以得到的社会支持比较多,这样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也就比较顺利,而像居委会层面上的救灾捐赠机构,很多条件都比较差,甚至有的地方还是人工进行档案整理。

(二)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救灾捐赠工作站属于非营利的机构,所以档案管理岗位的薪酬相对比较低,福利补贴也非常少,这就造成很多档案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兼职人员,对档案管理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比较差,导致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限制,不仅在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种疏忽,而且还不能高效地完成任务;另外,救灾捐赠工作站在人员素质培训方面做得比较欠缺,并未根据救灾捐赠工作的性质和工作需求开展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工作,使得工作人员不能够及时接触到最新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技术,从而影响了整项工作的效果。

(三)配套设备不健全

由于我国救灾捐赠机构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时间比较短,在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之前,所有的档案都是纸质形式,要想真正实现机构档案信息化管理,就必须将这些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为电子档案,这项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程序复杂,需要进行协调的环节非常多,不仅需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还需要有健全的配套设备,但是从目前的实践工作来看,与档案信息化管理相关的配套设备非常不健全,不仅在速度上比较慢,而且功效很低,远远不能满足将纸质档案在短期内转化为电子档案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效果。

二、加强救灾捐赠工作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一)要在思想上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意识

首先,各级领导要重视救灾捐赠工作中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各级民政部门的领导要及时了解下级救灾捐赠机构的工作情况,并及时将了解的情况向上级汇报,为各级救灾捐赠机构征得上级的重视和财政上的支持,为各级机构配置先进的技术设备,并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从而改变区域不平衡的现状。其次,各级救灾捐赠机构中的人员在思想上要具有一定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意识,机构积极组织相关的技术培训来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而工作人员也需要在档案信息化工作中秉承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认真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学习和应用。

(二)在技术上要保证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

首先,救灾捐赠机构中的人员要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做到不为个人利益将机构档案资料外泄;其次,机构在内部要铺设能够进行物理隔离的内外局域网,内网的作用主要是将国内的档案信息与国外互联网进行隔离,保证救灾捐赠信息不泄露给外国;而外网则主要实现不同级别机构之间的纵向联系,共享资料。为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内外局域网不能够交叉使用。(三)工作人员要不断提升业务水平首先,救灾捐赠工作由于物资来源多,业务量巨大而且处理起来非常繁琐,所以各级机构工作人员要在工作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及时将档案进行接收、录入、处理以及存储等,并且还需要加强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其次,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及时对重要档案文件进行备份,防止信息丢失,并且进一步创新服务手段,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化管理在救灾捐赠工作中的作用;最后,救灾捐赠机构要积极引入具有专业档案信息管理能力的人才来进行就职,这样才能够保证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能够顺利开展。

三、结论

为了真正提高救灾捐赠工作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需要树立正确的信息化管理理念,通过档案信息化实现救灾捐赠工作的系统化、一体化。不但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更需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设备,为救助捐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推动救灾捐赠工作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现。

作者:于茜 单位:齐齐哈尔市救灾捐赠接收工作站

参考文献:

救灾捐赠范文篇6

自去年8月下旬以来,我县遭遇60年不遇的大旱久旱天气,给全县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目前旱情仍在持续、灾情仍在加剧,形势十分严峻。灾害已造成193232亩农作物基本绝收,240300亩人工草地70%以上需重新补种,31500亩营造林80%树苗已枯死,12587亩茶园80%的茶苗已干死,春茶减产,2500箱烟苗需补水,226510人/152979头(匹)大牲畜、210165只羊饮水困难,因缺草料、缺水死亡羊群9000多只,118所学校、947个班级、45234名学生在校饮水困难。目前已有100多个村民组因无水源需送水或远距离去背水,极度饮水困难已超3万人,其余大部分村寨需排队等水或村寨互相调剂用水。目前,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亿多元。

灾情出现以来,全县各级各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加大投入、加强调度、加强督查,采取果断措施,积极应对,确保了全县稳定,没有出现非正常情况。先后启动《晴隆县抗旱工作预案》ⅲ级、ⅱ级应急响应,出台了抗大旱助增收保民生工作意见,开展抗旱救灾工作。目前,已投入资金329万元用于县城供水、乡镇人畜饮水、蔬菜基地、茶叶苗圃及烤烟抗旱保苗、羊群饮水、森林防火等,投入武警人力316人次、应急分队528人次、消防警察82人次、森林防火民工1165人次、地方干部1200人次、县直机关组建工作队14个203人深入一线开展抗旱救灾工作。

旱情就是命令。全县上下必须再接再厉,顽强拼搏,全力做好抗大旱、助增收、保民生的各项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宣传动员广大群众搞好生产自救,组织群众立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打赢这场“抗旱攻坚战”。

二是加强县级干部指导、督查、包保力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强化包保责任,坚决保住“三无”对象的饮水。

三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抢抓时令,搞好蔬菜种植,千方百计降低损失。

四是强化对口帮扶部门的帮扶力度。发动广大干部职工踊跃捐赠,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当前的抗旱救灾工作中来,用爱心和真情展现共产党人解民困、化民忧、助民富的崇高风尚。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帮助全县的抗旱救灾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要充分发挥好党委、政府联系广大职工、青年、妇女和社会各界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好、动员好、发动好广大工人、青年、妇女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到抗旱救灾工作中,积极献计出力、出钱、出物,帮助受灾群众度过难关。公务员之家:

五是做好春耕备耕工作,科学分析旱情发展趋势。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科学应对,搞好种植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含量,确保“小季损失大季补”的目标得到实现,努力减少旱灾带来的损失,确保大旱之年农民不减收。

救灾捐赠范文篇7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强烈地震后,我市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情系灾区人民,纷纷慷慨解囊,迅速掀起了捐款捐物献爱心的热潮,充分发扬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为切实组织好救灾捐赠工作,规范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现就加强救灾捐赠管理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加强对救灾捐赠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救灾捐赠工作,精心安排,周密部署,确保捐赠工作规范有序进行。除民政部门、红十字会、慈善会可以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募捐活动外,未经民政部门同意,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社会上开展任何形式的募捐活动。各系统、各部门只能在本系统、本单位内组织救灾捐赠活动。开展救灾捐赠工作,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不得搞行政命令、硬性摊派。民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能,切实加强对救灾捐赠工作的管理。

二、严格管理使用救灾捐赠款物

接收救灾捐赠必须做到手续完备、专账管理、专人负责、账款相符、账目清楚。接收的每一笔捐款,都要当面核实清楚,开具收据。救灾捐赠款物要坚持专款专物专用、集中使用、统一管理、统一调拨、分头组织实施的原则。定向捐赠的救物,必须按捐赠者意愿使用。

各乡镇、各部门要将救灾捐赠的接收情况及时报市民政局,由民政局负责统计汇总,统筹安排。

救灾捐赠范文篇8

尊敬的书记、队长,尊敬的各位领导:

“会师大地涌春潮,天山圣水酿琼浆”,在这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美好季节,XxXx集团公司的书记一行不远万里,满载边疆人民对老区群众的深情厚谊和集团员工对Xx师生的无限关爱,向我们遭受严重旱灾的14乡镇的全体师生捐赠价值500万元的高品质饮品,在此,我谨代表受赠乡镇的全体师生向书记一行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集团公司的全体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情的祝福!

Xx地处甘肃中部,是部级贫困县。这里山大沟深,梁峁纵横,地贫民瘠,干旱少雨,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发展缓慢,自古就有“苦甲天下”的称谓。发生在去冬今春之际的严重旱灾,波及数省,历时数月,靠天吃饭,十年九旱的Xx当属灾中之重,全县近20万人民备受其苦:地因干旱而皴裂,人因干旱而愁思,畜因干旱而嘶鸣,禽因干旱而啼呜。如此严重的灾情,给Xx教育也带来了难以预想的困难:数万师生饮水出现问题,部分学校甚至因缺水而无法正常开学!各级领导为此焦虑,广大教师为此揪心,无数学生为此担忧!在这久旱逢甘霖的热切期盼中,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领导和全体员工急我们所急,想我们所想,将目光聚焦到Xx教育,将爱心播撒到师生心灵,为我们受灾学校师生慷慨解囊,无私奉献!这种善举义行无异于雪中送炭,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滴滴清泉,杯杯甘露,更是对我们师生的无限关爱和对我们Xx教育的莫大支持!此时此刻,我们倍感激动和幸福!

教育是一项社会事业,Xx教育之所以孕育出“三苦两乐”教育精神,创造出神奇的“Xx教育现象”,正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的结果。“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学习Xx追求“更香、更纯、更浓”高品质的至高精神和“建设一流企业,争创全国名牌”的目标意识,克服困难,团结拼搏,树立信心,凝聚力量,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践行精致教育理念,为打造金色教育品牌增光添彩!以优异的成绩回报Xx集团公司的领导和全体员工对我们的厚爱!

救灾捐赠范文篇9

尊敬的书记、队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公务员之家

“会师大地涌春潮,天山圣水酿琼浆”,在这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美好季节,XxXx集团公司的书记一行不远万里,满载边疆人民对老区群众的深情厚谊和集团员工对Xx师生的无限关爱,向我们遭受严重旱灾的14乡镇的全体师生捐赠价值500万元的高品质饮品,在此,我谨代表受赠乡镇的全体师生向书记一行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集团公司的全体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情的祝福!

Xx地处甘肃中部,是部级贫困县。这里山大沟深,梁峁纵横,地贫民瘠,干旱少雨,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发展缓慢,自古就有“苦甲天下”的称谓。发生在去冬今春之际的严重旱灾,波及数省,历时数月,靠天吃饭,十年九旱的Xx当属灾中之重,全县近20万人民备受其苦:地因干旱而皴裂,人因干旱而愁思,畜因干旱而嘶鸣,禽因干旱而啼呜。如此严重的灾情,给Xx教育也带来了难以预想的困难:数万师生饮水出现问题,部分学校甚至因缺水而无法正常开学!各级领导为此焦虑,广大教师为此揪心,无数学生为此担忧!在这久旱逢甘霖的热切期盼中,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领导和全体员工急我们所急,想我们所想,将目光聚焦到Xx教育,将爱心播撒到师生心灵,为我们受灾学校师生慷慨解囊,无私奉献!这种善举义行无异于雪中送炭,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滴滴清泉,杯杯甘露,更是对我们师生的无限关爱和对我们Xx教育的莫大支持!此时此刻,我们倍感激动和幸福!公务员之家

教育是一项社会事业,Xx教育之所以孕育出“三苦两乐”教育精神,创造出神奇的“Xx教育现象”,正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的结果。“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学习Xx追求“更香、更纯、更浓”高品质的至高精神和“建设一流企业,争创全国名牌”的目标意识,克服困难,团结拼搏,树立信心,凝聚力量,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践行精致教育理念,为打造金色教育品牌增光添彩!以优异的成绩回报Xx集团公司的领导和全体员工对我们的厚爱!

救灾捐赠范文篇10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所有已经接收救灾捐赠款物的单位,包括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各单位、各人民团体及各类全国性社会组织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组成部门、人民团体和民政部门批准的各类社会组织。

第三条民政部门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综合统计汇总单位。民政部负责统计汇总中央级单位(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各单位、各人民团体及各类全国性社会组织)和省级民政部门汇总上报的救灾捐赠款物信息。地方各级民政部门负责统计本区域内同级社会接收捐赠机构(党委、政府组成部门、人民团体和民政部门批准的各类社会组织)的捐赠信息和直接下级民政部门汇总的捐赠信息。

第四条按照谁接收、谁统计的原则,实行在地统计管理。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各单位、各人民团体及各类全国性社会组织,只统计本级实际接收到的捐赠款物及其分配、使用情况;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组成部门、人民团体和民政部门批准的各类社会组织,也只统计本级实际接收到的捐赠款物及其分配、使用情况。

第五条统计内容。本办法统计调查内容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社会捐赠款物信息。有关部门和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支援灾区的,作为财政投入,不作为救灾捐赠进行统计;进入财政专户的救灾捐赠资金,财政部门回拨给民政部门时,不再统计为财政投入。

第六条统计对象。包括已经接收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的各级党委、政府组成部门、人民团体及各类社会组织。

第七条报送渠道。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各单位、各人民团体及各类全国性社会组织接收捐赠情况直接报送民政部;地方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将接受捐赠信息报送同级民政部门。

地方民政部门按照本办法,逐级汇总统计本行政区域内各接收单位的捐赠信息并上报,由省级民政部门汇总统计后报民政部。中央垂直管理单位也按照在地统计原则,向所在地本级民政部门报送资料。

为避免重复,已经将接收的捐赠款物全部转交给其他捐赠接收机构并不再接收救灾捐赠的,不用报送捐赠统计信息。

第八条报送时间。凡是已经接收救灾捐赠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各类社会组织,均需详细填写有关信息,及时报送同级民政部门。中央级单位和省级民政部门在每日10时前,将截至前一天12时的接收捐赠信息报民政部。

第九条填报要求。捐赠款物按来源分直接接收的捐赠和间接接收的捐赠统计。直接接收的捐赠是指接收捐赠机构直接接收的社会各界单位和个人捐赠的款物,间接接收的捐赠款物是指其他接收捐赠机构转来的捐赠款物。直接接收的捐赠款物和间接接收的捐赠款物要分别填报,以避免重复统计和错报、漏报。

直接支出捐赠中的现金支出应按照国办院办公厅《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资金使用指导意向》(国办发[2008]51号)要求,分项目填报。

第十条统计时点和频率。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信息统计起始日期为2008年5月12日,统计周期为日报,统计时点为截止到每日中午12点整。捐赠款物数量为累计数。民政部可以根据救灾捐赠工作进展情况,适时调整统计周期和报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