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5:28:30

计算机基础课

计算机基础课范文篇1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针对学生学习起点不一的状况,对计算机基础课实施分级教学改革能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计算机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

一、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文化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近几年的教学状况和教学效果来看,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起点不一

许多城市的中学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而日益增加的家庭计算机又为部分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使相当多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部分学生对计算机非常精通。来自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水平普遍高于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入学前程度低的学生又感到听不懂、跟不上,课后难以消化。学生学习起点不一,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教学内容过于系统

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是为了将计算机作为工具来使用,他们今后是计算机的应用者,因此,他们所需的计算机知识应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目前教学使用的教材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过于完整和系统,从二进制的转换、操作系统发展到网络体系结构,使理论授课内容非常庞杂,难以突出重点。另外,在授课的安排上,因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内容不是面向应用的,而是一大堆的概念和术语,使学生原本认为非常有趣的事变得十分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应有的学习热情。

3、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

计算机基础课虽然改进了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表达趋于直观,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教与学的关系还是“你教我学”,所不同的是将教材的内容搬上了计算机投影的大屏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获取的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只能来自于课堂上的教师讲授。事实上,学生缺乏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另外,由于同一学习起点的学生也存在着学习上的差异,采取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难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利于因材施教。因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分级教学的改革思路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我们必须对现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根据学生计算机水平的高低实施分级教学,分级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是改革计算机教学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在学生计算机水平大致相等的班级,教师比较容易地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输入,不论是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基础差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1、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进行分级教学

新生入学伊始,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设计一些基础理论和操作题进行水平测试,达到合格成绩的学生可允许免修本门课程,并取得本课程相应的学分;同时,对合格分数以下的同学根据考试成绩分快班和正常班。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针对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对于进入快班课程学习的学生,一方面缩短上课学时,另一方面多提供上机和上网学习的机会,使这些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正常班学生,加大学习内容的辅导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当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达到基本上的均衡,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学习内容还要进行实质性的调整,教学形式逐渐过渡到以自学为主,学生完成相应的作业,学校组织考核。

2、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相结合的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班级授课与学生自主网上学习相合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基础多媒体课件和相关知识、链接放在校园网上,并提供学生自由上网学习的环境,改变学生单渠道从教师那里获得学习信息的状况。同时精减正常班理论授课学时,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上网进一步对课程自主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权。

3、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结合

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设计一些练习和作业,而不必采用教材中的例子或作业。如财会专业的学生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财务报表、账单;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做一些文字处理和表格处理;网络专业的学生可以做一个简单数据库网页;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意识。三、分级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学生对分级教学的正确认识

经过分级后,被分到慢班低层次的学生或许会产生自卑心理,再加上同班同学的层次较近,缺乏一种互相激励的环境,他们中有些人可能会自暴自弃。因此,课前加强学生对于分级教学的正确认识,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分级教学是为了他们的学习,也要让他们明确经过努力学习后,低层次进入高层次学习的机会绝对是有的,分级教学对于每个学生是公平的。

2、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分级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学习的任务只能靠学习者自己去完成。只有学生充分了解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在学习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把教师的教学目的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的,同时在此基础上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将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中,不但可以学习已框定的课程内容,也可以通过网上查询,链接到相关网站,获取相关的学习信息,完全打破了单向获取知识的渠道。在这里,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完全由学生自己实践和寻求,不必按教材系统去学。它将包含两种能力的锻炼:一是信息的获取;二是信息的运用。另外,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还使自己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4、把握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师要针对学习者不同的语言能力、认知风格、动机、态度和性格等个体差异来施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此激励,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满足”。当然,要做到因材施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和不断地学习。教学要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尤其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应与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今后我们将面临许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计算机基础的分级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尹志军.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卷(第6期)52-53.5923.

[2]刘涛新编计算机基础案例教程[J]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978-7-5308-4545-5.

[3]何迪.关于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4):224-225.

[4]关心.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黑龙江教育.,2006,3:44-45.

计算机基础课范文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教材建设

近年来,我国技工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主要培养全国高级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大部分是技工院校,所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和关心技工院校的发展。但是,全国计算机教材方面的发展是相对落后的,技工院校的尤为明显。而比较突出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建设,很明显,不尽人意。

一、归纳目前教材建设出现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太过陈旧

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特别是近几年。但是教材的内容有些已经明显过时,如很多教材在讲解微机操作系统这一章节的时候仍以windows2000为蓝本;在讲解办公自动化软件时以office2000或2003为基础。但是市场应用的主流是windows7和office2007,显然教材知识已与市场脱节。还有一些教材内容大部分都是理论讲解,繁琐高深甚至无用。然而计算机这门学科就是要求实践性的,正是因为实践,才推动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更新进步。如果教材内容知识忽视了实践应用只注重讲究理论的话,那就导致计算机的学习就没有任何意义。

(二)对学生了解不足,忽略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应该对计算机教材使用的学生充分了解,更深层的调研。主要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水平,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内容进行准确把握。然而很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层次结构混乱,内容极端的困难和简单,已经忽视了教材使用者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和计算机专业技能。还有一些理论叙述的有些过于苍白,没有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示,进而导致学生没有很大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针对问题提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编写意见

(一)以就业为目的,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

遵照国家颁发的技工院校培养目标,坚持质量第一的标准,从就业岗位角度出发。所以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开拓引进新技术方法和技能技巧,注重实践应用以及动手能力,转变高深无趣的理论知识,丢掉陈旧无用繁琐的理论知识。以计算机岗位为中心给学生设定一定的工作岗位的角色,例如数据分析员和报表制作员等岗位,可以给他们分配相应任务,让学生提前感受工作,了解工作内容。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学生个别指导。对于普遍出现的问题,统一讲解,使所学内容简单化。这样能提前适应和学会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毕业以后奠定了基础。提升了学生积极性,学以致用,提高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坚持以学生实际水平出发,授之以渔,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材编写者应该想办法让学生能更快的吸收书中营养,让教材内容符合学生实际。在进行教材建设的初期,应该利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技工院校的学生的已掌握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及其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其所有的知识结构这样重要的信息展开调研工作,教材的建设尽量站立在学生的角度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讲解方式。尤其是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基础这一部分的知识,理论性的东西比较多且复杂,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接受承受能力。所以一定要简单通俗易懂,实用性强些。从“学术型”转为“应用型”,一定要加强实践训练。

(三)建设一批高素质水平的教师队伍

在技工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计算机知识更新换代太快,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达到提升教师水平的目的。要激励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大胆改革,自主创新,积极进取,让计算机基础课突出自身特色。技工院校重要的基础建设值之一就是教材建设,它能直接影响着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准,进而就能直接的看出一个学校的办学能力以及水平。教材把教师和学生连接起来,所以这就要求高质量的教材。计算机基础课教材要彻底摒弃“学科体系式”的教材编写理念,突出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培养,符合“项目导向、情景教学、探究学习、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总之,技工院校的教育发展中更加要重视使用技能的培养,教学必须要更加务实,如何改进计算机基础进行有效地教学,是每一位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都值得去探究的问题和研究项目。“项目导向、情景教学、探究学习、教学做一体化”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教学革新的一种理念,值得研究和推广。

作者:赵海燕 单位: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单嵩麟.对两年制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2.

[2]卢红学.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思路[J].职教论坛,2005,5.

计算机基础课范文篇3

关键词:计算机;精品课;技术基础;课程体系

1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

(1)计算机技术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自1985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课和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课就被列为大连水产学院的重要基础课。十多年来,修读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学生由最初的8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的372人,发展到现在的30个本科专业1800多人。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不仅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前导课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基本途径。该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今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已经不仅仅是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它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课,特别是在对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起到了其它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课程教学的着眼点转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上来,课程体系也由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改为两门必修课和多门选修课的形式。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国家等级考试的变化、就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革,适应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基础教研室多年来一直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活动。自1985年开始组织规范的教学研究活动,每月一至二次。课程设置由原来的Basic语言、Fortrain语言发展到今天的C语言,由Foxpro发展到今天的VisualFoxpro。选修课程也由原来的一门单片机原理发展到今天的多门课程,如VC、VB、PowerBuilder程序设计、Java、网络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教学研究课题,“水产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2年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大连水产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教研室现在正在进行水院教改项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和重点建设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通过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不断改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适应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提高了课程建设的水平。

(3)师资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自98年以来,计算机基础课程组新进教师6人,其中研究生4人,本科2人。课程组8人中有2人在读博士、正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2人。教师队伍年轻化,适合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的需要。课程组全体人员,既承担理论课教学,又承担实验课教学,人均年教学工作量300多学时。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超额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得到了学生与老师的赞誉和好评。

(4)高度重视教材的使用与建设、保证实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使用的是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优秀教材,符合国家教委的白皮书的要求,与国家等级考试紧密接轨。2002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材编写工作会议,进行了有关教材方面的深入研究与探讨。2003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计算机公共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编写工作。2006年,我们作为副主编参与了十一五规划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的编写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材的内容老化逐年显现,尤其计算机技术的概念和方法不能得到足够的反映,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此我们在多次讨论和调研的基础上,于2004年自编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

2多方位进行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1)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重新审视水产院校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题,我们认为计算机技术基础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后续课打基础,而且更应该在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从而提高了全校师生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认识。

(2)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

多年来,计算机技术基础仅开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我们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既对各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有利、又对学生毕业设计有利的一些选修课程,如C++、PB、JAVA等。我们已申报校教改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将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大范围的整改,这将对各院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在已确立了以必修课为主,以若干门2或2.5学分的选修课为辅,因材施教的新课程体系。

(3)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确定了必修加选修的课程体系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必修课中讲哪些内容、选修课中讲哪些内容、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接口”如何设置。我们认真研究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结合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基础的要求,配合教学计划及教学时数的调整,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及科学的组合,力求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具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特点。同时,介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及新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选用了适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21世纪优秀教材,将讲课内容进行了改革,对等级考试和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有利的内容多讲、细讲,对教材后面的新增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为选修课设置了必要的“接口”。

(4)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

计算机技术基础中蕴含着很多科学的思维方法,而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也是适用的,所以领会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些方法的学习就是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具体内容。为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彻底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学到什么”向“如何学”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学式教学法等方式,引导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运用发现法教学,使学生把自己作为一个发现者,探索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创性。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考虑到土木、船舶、机械类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往往要进行大量的复杂的科学计算,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加强了学生在计算方法与数值分析中的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相应的计算工具;对于电子、通信、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强化了学生在基本位运算、硬件地址等相关内容的教学,为学生在将来的电路系统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海洋、环境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统计分析、方差回归等教学;外语系、经济管理学院侧重数据库理论、图形设计等教学。此外,为了满足学生对于更高层次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穿插进行了关于本课程的提高版本C++以及相关热点领域的介绍和讲解,深受学生的关注和好评。对于部分能力出众的学生采取单独指导,让他们借助参考资料学习更深一层的内容等。

针对目前课时紧张,教授内容较多的情况,我们要求教师充分备课,准备好电子教案,选择恰当的例题、习题进行精讲;尽量多的采用电子演示文稿、大屏幕多媒体联机演示等先进教学方式,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可省下大量的教学时间;在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课件课件已放到校园网上,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向学生公布主讲教师邮箱,利用网络资源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即将开通BBS教师论坛供教师们讨论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整体水平。

(5)考试方法的研究

引进了考试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利用计算机网络定期对学生进行模拟考试和期中期末考试。

计算机技术基础包括两部分,一个是理论课,另一个是实验课。前者是考试课,后者是考察课。由于理论课讲授中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知识,期末试卷测试中采用与二级等级考试相似的题型。成绩划分为平时成绩、期中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主要评分依据为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出勤情况等。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期末突击学习现象的发生。实验课考核分平时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均利用考试系统进行。同时要求学生作关于课程的综合设计的大作业,综合所学程序设计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运用能力。

3教学效果

近几年,由于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教研室老师严重短缺,每位老师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都处于超负荷工作。但是,由于教研室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改革,繁重的教学任务并没有降低教学效果,相反,我们的课程受到了校内同事的一致好评和学生的欢迎。学生在辽宁省非计算机专业二级等级考试水平考试中多次取得较好成绩,有些班级的通过率达100%。课程组全体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时时渗透国考的题型,将讲课内容与国家教育部的白皮书及等级考试紧密结合在一起。虽然2005年我校等级考点刚刚申请下来,但经过短短的一年时间,我校学生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提高了17.44个百分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校督导组多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听课,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近三年的期中教学检查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师的评价很好,主讲教师的学生打分的优秀率达100%。

兄弟院校的同行们对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在如此缺少课时的情况下,面对这么多的学生,超额完成教学任务,感到非常钦佩。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赞誉,我们并没有骄傲与自满,感到自身的担子更重了。因为我们深知,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为深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入门课程。所以我们必须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进取。在参加全国农林院校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学和教材研讨会上,我们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与会的全国其他院校同行的一致赞同。我们编写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已在全国多所农林院校使用。

计算机基础课范文篇4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课程体系

Abstract:Thecomputer-basedtechnologyproductsonthebasisofbuildingcourses,andcoursesfromthesystem,contentsandmethodsofteachingandteachingmethods,teachingmaterialsinsuchareasascomputertechnologyonthebasisofthequalityofthecurriculumbuilding,whichimprovethequalityofteachingPlayedaveryimportantrole.

Keywords:computer;-basedtechnology;classquality;curriculum

1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

(1)计算机技术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自1985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课和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课就被列为大连水产学院的重要基础课。十多年来,修读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学生由最初的8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的372人,发展到现在的30个本科专业1800多人。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不仅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前导课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基本途径。该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今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已经不仅仅是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它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课,特别是在对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起到了其它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课程教学的着眼点转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上来,课程体系也由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改为两门必修课和多门选修课的形式。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国家等级考试的变化、就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革,适应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基础教研室多年来一直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活动。自1985年开始组织规范的教学研究活动,每月一至二次。课程设置由原来的Basic语言、Fortrain语言发展到今天的C语言,由Foxpro发展到今天的VisualFoxpro。选修课程也由原来的一门单片机原理发展到今天的多门课程,如VC、VB、PowerBuilder程序设计、Java、网络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教学研究课题,“水产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2年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大连水产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教研室现在正在进行水院教改项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和重点建设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通过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不断改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适应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提高了课程建设的水平。

(3)师资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自98年以来,计算机基础课程组新进教师6人,其中研究生4人,本科2人。课程组8人中有2人在读博士、正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2人。教师队伍年轻化,适合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的需要。课程组全体人员,既承担理论课教学,又承担实验课教学,人均年教学工作量300多学时。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超额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得到了学生与老师的赞誉和好评。

(4)高度重视教材的使用与建设、保证实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使用的是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优秀教材,符合国家教委的白皮书的要求,与国家等级考试紧密接轨。2002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材编写工作会议,进行了有关教材方面的深入研究与探讨。2003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计算机公共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编写工作。2006年,我们作为副主编参与了十一五规划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的编写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材的内容老化逐年显现,尤其计算机技术的概念和方法不能得到足够的反映,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此我们在多次讨论和调研的基础上,于2004年自编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

2多方位进行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1)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重新审视水产院校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题,我们认为计算机技术基础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后续课打基础,而且更应该在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从而提高了全校师生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认识。

(2)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确定了必修加选修的课程体系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必修课中讲哪些内容、选修课中讲哪些内容、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接口”如何设置。我们认真研究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结合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基础的要求,配合教学计划及教学时数的调整,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及科学的组合,力求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具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特点。同时,介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及新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选用了适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21世纪优秀教材,将讲课内容进行了改革,对等级考试和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有利的内容多讲、细讲,对教材后面的新增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为选修课设置了必要的“接口”。

(3)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

多年来,计算机技术基础仅开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我们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既对各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有利、又对学生毕业设计有利的一些选修课程,如C++、PB、JAVA等。我们已申报校教改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将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大范围的整改,这将对各院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在已确立了以必修课为主,以若干门2或2.5学分的选修课为辅,因材施教的新课程体系。

(4)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

计算机技术基础中蕴含着很多科学的思维方法,而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也是适用的,所以领会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些方法的学习就是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具体内容。为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彻底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学到什么”向“如何学

”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学式教学法等方式,引导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运用发现法教学,使学生把自己作为一个发现者,探索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创性。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考虑到土木、船舶、机械类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往往要进行大量的复杂的科学计算,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加强了学生在计算方法与数值分析中的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相应的计算工具;对于电子、通信、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强化了学生在基本位运算、硬件地址等相关内容的教学,为学生在将来的电路系统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海洋、环境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统计分析、方差回归等教学;外语系、经济管理学院侧重数据库理论、图形设计等教学。此外,为了满足学生对于更高层次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穿插进行了关于本课程的提高版本C++以及相关热点领域的介绍和讲解,深受学生的关注和好评。对于部分能力出众的学生采取单独指导,让他们借助参考资料学习更深一层的内容等。

针对目前课时紧张,教授内容较多的情况,我们要求教师充分备课,准备好电子教案,选择恰当的例题、习题进行精讲;尽量多的采用电子演示文稿、大屏幕多媒体联机演示等先进教学方式,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可省下大量的教学时间;在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课件课件已放到校园网上,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向学生公布主讲教师邮箱,利用网络资源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即将开通BBS教师论坛供教师们讨论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整体水平。3教学效果

近几年,由于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教研室老师严重短缺,每位老师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都处于超负荷工作。但是,由于教研室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改革,繁重的教学任务并没有降低教学效果,相反,我们的课程受到了校内同事的一致好评和学生的欢迎。学生在辽宁省非计算机专业二级等级考试水平考试中多次取得较好成绩,有些班级的通过率达100%。课程组全体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时时渗透国考的题型,将讲课内容与国家教育部的白皮书及等级考试紧密结合在一起。虽然2005年我校等级考点刚刚申请下来,但经过短短的一年时间,我校学生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提高了17.44个百分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校督导组多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听课,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近三年的期中教学检查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师的评价很好,主讲教师的学生打分的优秀率达100%。

兄弟院校的同行们对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在如此缺少课时的情况下,面对这么多的学生,超额完成教学任务,感到非常钦佩。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赞誉,我们并没有骄傲与自满,感到自身的担子更重了。因为我们深知,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为深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入门课程。所以我们必须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进取。在参加全国农林院校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学和教材研讨会上,我们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与会的全国其他院校同行的一致赞同。我们编写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已在全国多所农林院校使用。

4结论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课程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必要渠道,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课程建设要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将为分级分类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实践基础。课题组教师在多年计算机技术基础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新的课程体系的架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5)考试方法的研究

计算机基础课范文篇5

1.1新生的计算机基础良莠不齐。在我们国家,不同地区对于计算机的基础教育有着严重的不同,大部分城市已经在中学甚至是小学就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家庭也基本都有电脑,有的甚至已经参加过不少计算机类的比赛,水平已经相当高。而在部分边远地区,配套硬件设施尚不能完善,更何谈计算机基础教育,以至于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连键盘鼠标都没有摸过。

1.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一般都是采取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理论课大部分都是在教室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虽然这种授课方式能够比较生动形象的将需要学习的内容展示出来,以此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学习的热情,但在实质上还是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单纯的为学生进行填鸭式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很是被动。而实验课的进行,大部分都是教师简单的进行一点讲解,之后给学生时间自己上机练习,从而完成教学大纲。但目前高校基本上都是大课堂,学生众多,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以至于学生的问题不能得到教师及时有效的解答。与此同时,学生作业的批改和问题反馈也难以很好的实现。

1.3计算机课程未与专业相结合。在现今的高校里,不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其他非计算机专业,诸如医学类、艺术类等,所有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都是一样的,所使用的教材也是统一的,这其实是忽略了各个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差异。事实上,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其目的应不仅仅是掌握一些基础知识,而更多的是应将计算机视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辅助工具,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中,工具能发挥不同的作用。而我们目前的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极少有能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开设,使得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和使用只停留在基础操作的层面上。

二、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多样化的实现

2.1课程体系设置多样化。针对新生的计算机基础差异,可以在入学初期对学生进行一次摸底调查或考试,根据学生水平的高低分为3档。水平最差的学生必须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在结课时进行考试从而获得学分;水平中等的学生可以不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只需在结课时进行考试获得学分;而已经具备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学生可以给予课程的免修直接获得学分。这样的安排,既可以节约教师资源,也可以使高水平的学生不必再进行已熟悉的课程的学习,从而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2.2教学方法多样化。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课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必不可少,但课件不能只是简单的将书本中的知识进行重复再现,而是应文字简洁,以图片、图表为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消化。而实践课可以采取学生结组和分发任务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每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互相学习、互相督促,教师可以每堂课给每个组几个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最后由教师进行比赛成绩的评比和讲解。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并且学习效果会比单纯的自己练习要好得多。此外,现今通讯十分发达,教师可以建立QQ群或微信群,学生可在群中提问或者发表建议,这样教师就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并进行解答。

2.3开设结合专业的多样化课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由于使用专业应用软件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所以在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可以开设后续的与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课程。根据各所院校的专业设置,可拟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有代表性、通用性强、使用面广的学科工具软件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所需,以便应用计算机为自己的专业服务。

三、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范文篇6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创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已经是中等职业学校必开的一门基础公共课,是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面临入校新生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教育又如此贴近生活,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和普极性。如果计算机基础教学还停留在照本宣科的阶段,势必打消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影响其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专的计算机教师,又该怎样上好计算机基础课,让课堂更具吸引力呢?我认为应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创新。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提升计算机课讲授的新层次。经过几年教学的实践,现将有关个人观点总结如下: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多设置“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针对中专生以“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办学方针,中专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主要设置了office办公软件、Internet应用、多媒体应用等常见操作软件。这些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对于经常接触电脑的同学已经略知一二,但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前,对知识的理解只是一知半解,知道的不够深入。如果我们再去重复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就有点“白痴”化的教学。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比如说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排版时,按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不是孤立地介绍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而是将所有内容设计具体的任务,教师通过讲解如何设计图文并茂的板报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时,重点难点突出,而且授课顺序就是制作板报排版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如果每—节课都给学生下达—个具体任务,学生在思想就有—种必须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在自己去操作、尝试,去创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充分激发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但要注意的是在选择任务时要注意任务的难易程度,具体情况应该根据课程的进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的布置任务。比如在初次讲解Photoshop的选择工具时,应先让学生选择背景比较单一的图像,使用魔棒工具选择对象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操作,这样在掌握了一种选择工具之后,再对其他工具进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习。既增强了学生学习软件的积极性,又增强了自信心,不会让学生因摸不着头脑而产生恐惧心理,放弃学习。至于任务的难易程度如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间和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此外,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尽可能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的任务,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

二、注意知识引申,给学生一点“小”惊喜

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的特点,在授课之前,一些基础的知识学生已经了解。如果教师还按部就班的讲授课本上的知识,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让课堂变得引人入胜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公备好课,在讲授好课本知识之外,穿插讲解软件使用的小技巧,提高上课的吸引力。

比方在讲解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2003时,我们平常所添加的按钮填充的是一种颜色,按钮的美观度和专业性不强。但如果给按钮设置一大一小两个渐变填充的按钮(注意渐变的颜色相同,但方向要反向),小按钮放在大按钮之上,这样一个精致、专业的按钮就做出来了。理论性不强,学生很容易上手,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要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软件解决问题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有紧密性和关联性,在掌握好基础知识之后,就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时,我们大多是按章节或模块进行授课。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很难想到同时应用多个软件,这就要求老师要多加引导,有意识的启发学生培养信息整合意识。比如在制作讲解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时,需要插入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但可能会出现图片不美观,音频、视频格式不能插入等情况,好多同学选择放弃。其实,学习过多媒体技术应用之后,这些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如果图像需要截取,就用hypersnap软件;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美化和转化格式。音频、视频文件也用相应的软件进行格式的转换,那么这些多媒体素材就会任你所用。

四、给学生点自由空间,还你个“皆大欢喜”

中专学生正处青春期,他们思想活跃,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喜欢上计算机课。但他们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目标不明确,有时候把握不住自己。认为上计算机课,就是听音乐、上网。

学生在网上看电影、聊天是因为他们对网络没有需求,不会利用网络资源,不知道怎么学习。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老师不必大动干戈,一棍子打死。我们可以利用下载QQ软件学会“下载”,利用“聊天”形式提高汉字录入速度,利用观看视频学会搜索,利用制作网页提高word技巧,利用保存来巩固windows操作,等等诸如此类地把枯躁、单调的学习内容建立在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中,事半功倍,效果显著。

五、教师精讲,学生多练

计算机基础课范文篇7

本科院校的学生偏重理论研究,在校学习的是理论知识。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改革势在必行。这里讲的计算机基础课改革不是取消这门课程,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现状

(1)教材内容设计不合理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落实课程改革思想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现在的课程偏重理论,而忽视实际应用,不适应高职应用型教育的模式。(2)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现在教师上课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在讲台上和学生面对面的授课,上机操作也是要求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重复和再现,这种实验教学都是按照书本上的步骤进行,缺乏对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一旦实验参数和实验环境变化,学生就无法应对。(3)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现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一个学期,每周是4小时,两次课,基本上理论和上机各两节。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科,需要不断的操作。理论与实践时间间隔较长,往往导致新讲授的内容得不到及时练习,而使学生无法及时地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计算机课程只安排一个学期,这个安排不够合理,应该把时间延长到一学年。要把课时偏重在上机操作中,理论与上机的时间比控制在1:2左右,这样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上机操作和实践。

3.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方法

计算机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无处不在,与我们息息相关。如何改革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是每个从事高职计算机教学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要面向社会,培养适合于各行各业的应用型人才,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改革课程定位和目标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服务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应用性、技能性、操作性,以提高计算机技能培养为主线,适应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技能型人才。应以“实用”和“有用”为主导思想,构建以案例项目为中心,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学习和实际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的目的。(2)深化计算机基础教材改革,突出高职特色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所以,高职教材改革必须突出它的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一些应用性强的科目,要尽量将它们与相关专业的应用相结合,做到主教材和上机实验教材相配套,主教材内容分布合理,实验教材贴近实际。(3)更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内容现在计算机基础课不能简单的传授办公软件,这样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无味。应该实行项目教学,老师布置一个书本以外的项目,该项目要紧扣实际生活,又不能脱离书本上的知识,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项目完成后,这样不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挖掘学生的潜能。(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好的教师,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建立相关制度,引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应用型的人才,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计算机师资队伍,是使计算机水平跃上新台阶的关键。

计算机基础课范文篇8

1.1课程定位不准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不够准确、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院校认为学员在中学已学过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简单,学不学都无所谓。作为公共基础课,只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导致部分学员学习热情不高、兴趣不大。

1.2学员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员计算机水平有明显提高,但由于地区差异造成学员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对广州指挥学校2012级学员的调查,我们发现2%的学员未接触过计算机,51%的学员进行过网页浏览、即时通讯、网络购物,41%的学员使用过Word排版、Excel处理、PPT制作,6%的学员能进行Photoshop图片处理、Flash动画制作、程序设计。

1.3教材内容滞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知识也随之更新,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的内容明显滞后。例如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Windows7操作系统和Office2010办公软件,而教材内容还是WindowsXP和Office2003。教材内容的滞后让学员感觉课程与现实脱节。同时,与部队联系紧密的计算机知识很难在市面上找到合适的教材,造成教材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1.4专业结合不紧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不同学科对计算机的要求不同。计算机基础教学处于知识普及型向服务专业应用型的转型时期,多数院校沿用以“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为基本框架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在知识分层和专业分类教学方面体现专业应用需求的导向不够明确。部队院校对不同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几乎与地方院校相同,教学内容设置上忽略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造成教学缺乏针对性。

1.5教学模式陈旧

随着信息技术在部队院校的推广,虽然多媒体课件代替了传统板书,但教学模式改变不大,学员主动参与教学较少,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学时的关系,学员只是照搬教员讲授的方法,不能举一反三,缺乏自主思考。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不利于学员的可持续发展。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2.1明确课程地位

《基本要求》提出进一步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正确认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明确课程地位,对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前导课程,是培养学员实践动手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课。其目标是培养学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员利用计算机查找、处理数据能力,培养学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其他学科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对学员科学素质的培养起到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部队院校的校领导、系领导、任课教员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并引导学员认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2.2转变教学理念

“学习金字塔(ConeofLearning)”由美国著名的学习专家埃德加•戴尔(EdgarDale)1946年率先提出;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NationalTrainingLaboratories)做过类似研究,提出学习金字塔(LearningPyramid)理论,结论与戴尔相似;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用数字形象显示了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从“学习金字塔”模型可看出,用听讲的方式,学员两周后只记得5%,这是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员的参与度也最低。从第一种到第四种都是被动的学习方式,学员参与度低,学习保持率无法超过30%。从第五种到第七种都是主动的学习方式,学员参与度高,学习保持率超过50%,最底端的学习方式保持率高达90%。从“学习金字塔”模型可看出,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地位,让学员积极参与教学,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学员有机会把学习的知识立即应用,或让学员当小教员,效果非常明显。学员以小教员的身份对他人进行教学,不仅要对内容相当熟悉,同时也要通过语言的逻辑来进行沟通。学员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经过独立思考,将内容转化为让他人能理解的表达形式,同时也提升了自身潜在智能的发展。

2.3差异性教学

《基本要求》提出不断探索“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由于专业差异,导致各专业对计算机的要求各不相同。如果在教学内容上不区分专业差异,容易让学员误解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万金油”,对自己的专业课程作用不大,导致学员学习动力不足。在课程规划上,通过对非计算机专业能力需求和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调研,按照“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知识普及型”课程和“专业应用型”课程。“知识普及型”课程是计算机文化基础,面向所有专业的学员,可安排在大一授课;“专业应用型”课程是根据专业特色量身定做,面向不同专业的学员,可安排在大二、大三授课。由于学员个体差异,在学习中会产生“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现象。教员如果忽略这种情况,采用同一起点授课,造成基础好的学员不想听,产生厌学情绪,计算机水平无明显提高;基础差的学员跟不上,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学习动力。在教学安排上,参考新学员计算机水平问卷调查的结果、遵循自愿原则,利用课程测试将学员分为免修“知识普及型”课程和必修“知识普及型”课程两类。例如利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来测试免修“知识普及型”课程的学员,如果考试合格即可免修“知识普及型”课程;如果不合格则必修“知识普及型”课程。鼓励免修“知识普及型”课程的学员选修自己感兴趣或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应用型”课程来学习,激发这部分学员兴趣、让基础好的学员有新的学习动力。对不能免修的学员则认真地讲授“知识普及型”课程,通过测试后继续选修自己感兴趣或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应用型”课程。通过将课程分类来解决学员“吃不饱”和“吃不消”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员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采取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的形式来开展差异性教学,既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又丰富课程内容,使学员对计算机课程保持浓厚兴趣。我们在2012年通过开展兴趣小组和第二课堂,提高了学员兴趣,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2.4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极大约束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学习金字塔”模型中可以看出高效的教学模式应建构以学员为中心,由教员组织、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动力,让学员主动、积极、愉悦地学习。

2.4.1加强实践教学

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实践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基本要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教学环境建设”的要求。教员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具体的上机实践任务,让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开展以学员为主体的互动式实践教学,做到精讲精练。广州指挥学校2012年通过增加上机实践学时,同时在机房增加辅助教员,让学员能及时与教员交流上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4.2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以学员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教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并提出任务,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对提出的任务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并设法完成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任务,要考虑学员的实际情况,只有学员在进行探索、分析、研究之后才能完成任务,这样才达到任务驱动的效果。例如在学习Word排版时,让学员设计一份个人简历;在学习Excel时,让学员用函数来统计打靶成绩。

2.5优化考核模式

计算机基础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传统考试不能体现学员真实水平,应侧重于动手实践能力考核。优化考核模式可进一步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避免学员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注重培养学员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提高学员综合能力。我们将学员成绩评定分为4个部分:平时成绩、小组成绩、上机成绩、笔试成绩,比例为20%、20%、30%和30%。平时成绩体现对学员的严格要求,让学员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小组成绩体现学员的团队协作、创新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员指导下,以小组的形式,综合运用和发挥所学知识,完成一份具有实际意义的小组作业设计;上机成绩体现学员上机操作技能;笔试成绩体现学员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

3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范文篇9

1.1课程定位不准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不够准确、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院校认为学员在中学已学过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简单,学不学都无所谓。作为公共基础课,只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导致部分学员学习热情不高、兴趣不大。

1.2学员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员计算机水平有明显提高,但由于地区差异造成学员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对广州指挥学校2012级学员的调查,我们发现2%的学员未接触过计算机,51%的学员进行过网页浏览、即时通讯、网络购物,41%的学员使用过Word排版、Excel处理、PPT制作,6%的学员能进行Photoshop图片处理、Flash动画制作、程序设计。

1.3教材内容滞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知识也随之更新,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的内容明显滞后。例如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Windows7操作系统和Office2010办公软件,而教材内容还是WindowsXP和Office2003。教材内容的滞后让学员感觉课程与现实脱节。同时,与部队联系紧密的计算机知识很难在市面上找到合适的教材,造成教材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1.4专业结合不紧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不同学科对计算机的要求不同。计算机基础教学处于知识普及型向服务专业应用型的转型时期,多数院校沿用以“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为基本框架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在知识分层和专业分类教学方面体现专业应用需求的导向不够明确。部队院校对不同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几乎与地方院校相同,教学内容设置上忽略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造成教学缺乏针对性。

1.5教学模式陈旧

随着信息技术在部队院校的推广,虽然多媒体课件代替了传统板书,但教学模式改变不大,学员主动参与教学较少,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学时的关系,学员只是照搬教员讲授的方法,不能举一反三,缺乏自主思考。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不利于学员的可持续发展。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2.1明确课程地位

《基本要求》提出进一步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正确认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明确课程地位,对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前导课程,是培养学员实践动手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课。其目标是培养学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员利用计算机查找、处理数据能力,培养学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其他学科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对学员科学素质的培养起到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部队院校的校领导、系领导、任课教员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并引导学员认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2.2转变教学理念

“学习金字塔(ConeofLearning)”由美国著名的学习专家埃德加•戴尔(EdgarDale)1946年率先提出;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NationalTrainingLaboratories)做过类似研究,提出学习金字塔(LearningPyramid)理论,结论与戴尔相似;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用数字形象显示了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从“学习金字塔”模型可看出,用听讲的方式,学员两周后只记得5%,这是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员的参与度也最低。从第一种到第四种都是被动的学习方式,学员参与度低,学习保持率无法超过30%。从第五种到第七种都是主动的学习方式,学员参与度高,学习保持率超过50%,最底端的学习方式保持率高达90%。从“学习金字塔”模型可看出,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地位,让学员积极参与教学,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学员有机会把学习的知识立即应用,或让学员当小教员,效果非常明显。学员以小教员的身份对他人进行教学,不仅要对内容相当熟悉,同时也要通过语言的逻辑来进行沟通。学员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经过独立思考,将内容转化为让他人能理解的表达形式,同时也提升了自身潜在智能的发展。

2.3差异性教学

《基本要求》提出不断探索“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由于专业差异,导致各专业对计算机的要求各不相同。如果在教学内容上不区分专业差异,容易让学员误解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万金油”,对自己的专业课程作用不大,导致学员学习动力不足。在课程规划上,通过对非计算机专业能力需求和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调研,按照“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知识普及型”课程和“专业应用型”课程。“知识普及型”课程是计算机文化基础,面向所有专业的学员,可安排在大一授课;“专业应用型”课程是根据专业特色量身定做,面向不同专业的学员,可安排在大二、大三授课。由于学员个体差异,在学习中会产生“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现象。教员如果忽略这种情况,采用同一起点授课,造成基础好的学员不想听,产生厌学情绪,计算机水平无明显提高;基础差的学员跟不上,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学习动力。在教学安排上,参考新学员计算机水平问卷调查的结果、遵循自愿原则,利用课程测试将学员分为免修“知识普及型”课程和必修“知识普及型”课程两类。例如利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来测试免修“知识普及型”课程的学员,如果考试合格即可免修“知识普及型”课程;如果不合格则必修“知识普及型”课程。鼓励免修“知识普及型”课程的学员选修自己感兴趣或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应用型”课程来学习,激发这部分学员兴趣、让基础好的学员有新的学习动力。对不能免修的学员则认真地讲授“知识普及型”课程,通过测试后继续选修自己感兴趣或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应用型”课程。通过将课程分类来解决学员“吃不饱”和“吃不消”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员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采取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的形式来开展差异性教学,既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又丰富课程内容,使学员对计算机课程保持浓厚兴趣。我们在2012年通过开展兴趣小组和第二课堂,提高了学员兴趣,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2.4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极大约束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学习金字塔”模型中可以看出高效的教学模式应建构以学员为中心,由教员组织、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动力,让学员主动、积极、愉悦地学习。

2.4.1加强实践教学

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实践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基本要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教学环境建设”的要求。教员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具体的上机实践任务,让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开展以学员为主体的互动式实践教学,做到精讲精练。广州指挥学校2012年通过增加上机实践学时,同时在机房增加辅助教员,让学员能及时与教员交流上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4.2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以学员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教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并提出任务,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对提出的任务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并设法完成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任务,要考虑学员的实际情况,只有学员在进行探索、分析、研究之后才能完成任务,这样才达到任务驱动的效果。例如在学习Word排版时,让学员设计一份个人简历;在学习Excel时,让学员用函数来统计打靶成绩。2.5优化考核模式计算机基础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传统考试不能体现学员真实水平,应侧重于动手实践能力考核。优化考核模式可进一步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避免学员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注重培养学员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提高学员综合能力。我们将学员成绩评定分为4个部分:平时成绩、小组成绩、上机成绩、笔试成绩,比例为20%、20%、30%和30%。平时成绩体现对学员的严格要求,让学员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小组成绩体现学员的团队协作、创新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员指导下,以小组的形式,综合运用和发挥所学知识,完成一份具有实际意义的小组作业设计;上机成绩体现学员上机操作技能;笔试成绩体现学员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

3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范文篇10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翻转课堂;课程设计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劳动者必备的一项技能,在我国高等院校当中以把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标准。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生普遍要学习的一门基础性课程,针对不同地区学生接受的教育水平不同,差异性很大,教学难于统一。因此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去组织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由之路。翻转课堂模式正是为解决学生差异性提供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个性化教育而提出的。笔者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多年,研究了利用翻转课堂理论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1课程学习内容的设计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化素养,使用计算机解决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内容的设计时,围绕学习的目标,设定本次教学的学习任务,并形成任务单。采用情景导入问题提出,案例分析对问题分解,并对案例中设计的理论知识逐一介绍。使得学生有针对性和方向性的学习,可以很好地避免了学习注意力的转移,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1]。1.1视频内容的设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选用模块化的实例组织教学。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设计时,每章节都会设有一个学习的主要任务,任务当中涵盖了针对本章节得重要知识点,同时根据学习目标细化学习任务。通过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分析,在教学内容的时间上,则平均在8分钟左右,并在内容学习结束后,设计了有针对性的2个以上的小问题,用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2]。1.2课程学习资源的开发。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大多以实例为主,通过大量的实例制作讲解,突出软件的操作功能。因此,在视频制作中,围绕课程内容突出课程重点,统一了视频操作规范。在录制过程中,准备了本次课程的素材,围绕不同的章节中的案例,制作了丰富的教学视频。同时设计开发相关的资源学习包,这包括相关的练习题、测试题以及反馈调查试卷等,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开展自学。

2自主学习环节设计

计算机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学生对基本操作掌握的不尽相同。为了培养学生创造独立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各基础实例的研究中,学生可以通过对照学习任务学习视频内容更好学习。因此设计了以下流程:1)打开本次课程的学习任务单,通过阅读任务单,明确学习目标,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去播放教学视频。2)打开指定文件夹中的练习题,开展自学和练习,熟练计算机基础软件使用,巩固课程知识点。3)分组讨论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问题反馈给组长汇总,集中反馈给老师。

3课堂环节设计

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及时分析和解决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十分必要。因此在学生自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的组织学生对自学成果分组汇报。具体由各组长汇报学习情况,这包括小组通过协作完成的实例作品展示,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协作的情况,课程内容完成的质量,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等,同时将产生的问题以文件的形式反馈给老师。老师针对学生的作品分别点评及时反馈,总结各组共性问题进行梳理、讲解及答疑。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加强练习,通过总结分组汇报,一方面,可以在小组间对学习的成果进行交流,强化学习内容的掌握,在交流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增进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3]。

4评价环节设计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要采用翻转课堂中的评价体制,教师在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中,更要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关注学生每一次提交的作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在课程评价设计中,我们将平时考勤状况设定为10分,平时表现情况设定为40分,期末考试结果设定为50分。为了更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考查内容从学生在知识理论上机操作以及综合两个方面考虑。要求每名小组成在独立完成一项作品的同时,还要在课程结束时要交一份集中反映小组水平的作品[4]。

5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课翻转课堂模式的尝试,有了一定收获,取得了预期的学习效果,对持续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有了信心。总结经验的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比如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实例的选择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对习题的编排上还要有更加针对性的习题供练习,同时自主学习视频有待进一步优化。课程资源的选择和设计上还需通过实践去不断完善,课程设计还不够生动等。相信在今后不断实践探索中,不断优化课程的设计和实践,期待课程改革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代成,黄剑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新模式探究[J].科技信息,2011(17):286.

[2]丁建英,黄烟波,赵辉.翻转课堂研究及其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1):88-91.

[3]黄发国,张福涛.翻转课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