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物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9:15:33

静物画范文篇1

当画家把一笔笔颜色画到画布上、纸上时,每一笔颜色就必然触及到下一些要素:色相、纯度、明度、面秋、体积、肌理、构图、与四周颜色间的关系、视觉感受的冲击、情感力气的发泄等等。这种发明性理论必然表现着艺术家关于艺术规律的认识,及其聪慧和功力,反映了艺术家的创作认识,方式处置上的个性,构成的艺术。

静物画应该是培育控制物体的丰厚颜色和自然变化,与颜色谐和的统一即颜色变化规律。“一也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淮南子》”统一可谓专注,即颜色的统一谐和。

静物画既能够表达山本人的心情和阅历的情感,也能够释放那熟练技艺的功底能量,是艺术家经常锻炼记忆的技术于段。写实的景物画的言语体系,十分注重绘画技巧,防止做作、有强悍的颜色外型认识,注重颜色生动性和闪烁感。重感受发挥直觉的能动性,艺术家将感受倾于画布之间更所谓是:“小”物件见“大”肉体。重表现力不拘于方式的表现,更是写意的传达,对物体奇妙的描写更是对历史时期的怀旧和再现。重作品肉体气质可以表现出物体旺盛的生命力和时期生命的持续。一件物体的选择不应仅仅局限于形体外表而在丁其必需负载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才干更好的更深入的描写表现物体的内在的肉体气质和肉体风貌,使物体客观的发出生命的韵律,正所谓是“物当人画”,而赋予物体的内心世界和生命力。

我偏爱写实油画作风的研讨这主要是写实油画的魅力吸收我个人性格气质及艺术价值的取向。借助这一艺术言语方式,我找到了诉说我内心种种感受和语境,用直白的写实手法展示给观众是以“物”来抒情的,透过外表的形态更重要是画自身体玑的意境。红酒、长笛、丝绸、秋天的枫叶这自然构成了一首美妙的抒情歌和一首长篇叙说诗它的唯美、温馨、宁静是我欲传达给观者的一种愉悦悲观的心情。《长笛》是带着这种激情创作而生的,在生活工作节拍日益快速的时间上,我只愿我的作品能带给人们在宁静一刻享用视觉的愉悦,传达美妙的追求,品味高雅的风格,净化人们的心灵。

静物画范文篇2

关键词:塞尚静物画

塞尚(1839—1906),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他的出现使西方传统写实主义绘画体系土崩瓦解。塞尚将画笔当作认识自然本质、探索自然规律的武器,从而将西方艺术引上了一条以科学研究为主旨的现代形式主义艺术之路。对于塞尚来说,静物画就是他策动造型、透视革命的发源地。

塞尚的绘画是具象的,他的绘画题材有人像、静物和风景,但他无意描摹对象的外在形貌,也不揭示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思想感情。在他眼里,人像和静物的意义是相同的,他只注重它们共同的作为形体的物理学价值。他要透过对象的外表,揭示出对象内在的带有普遍性、永恒性的结构形体——亦即他所说的圆柱体、球体和锥体。虽然我们在塞尚的画中看不到纯粹的几何形体,但正如画家本人另外所补充的,“画家在把自己的感觉译成他所特有的光学语言时,就给了他所再现的自然以新的意义。他画的是尚未画过的东西,他创造着绝对的绘画,也即是说他创造的是真实而不是别的,而这就已经不是庸俗的模仿了。”塞尚创造的是一种纯形式的绘画。他从各种素材中抽出合乎他要求的形式因素,经分析后再使之构成画面,呈现在画面上的是纯粹的形与色,别无其他故事情节等文化性的内容。对于他来说,内容就是形式。正如有人所说,“塞尚将原来作为绘画手段的造型,如今变成了绘画的目的”。而另一种说法则将塞尚的形式主义艺术称作“为艺术的艺术”。

塞尚的艺术既不表现神话和宗教主题,也不表现社会和政治内容,而是将探索自然的奥秘作为自己的中心主题。众所周知,在各类题材中,塞尚的静物画最出色,这不仅因为摆在那里的静物,可以任他长期地去推敲设想他所要达到的视觉效果,而且就题材本身看,静物画毕竟是以形式美见长的,这正是塞尚最感兴趣的方面。

塞尚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他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作品中,他对对象采用了变形和几何化的方法。他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按球体、圆锥体、圆柱体的形式塑造出来的;应该学习在这些普通的形态上作画,而如果你们学会了掌握这些形式,那么你们就会做到一切想做的事情。”因此,他在创作中也经常使用具有这些形状的物体,如苹果、瓶子、盘子等。而且塞尚的静物,画来画去无非就是桌子、桌布、杯子、瓶子、盘子,还有一大堆苹果或者加上几个橘子。塞尚通常要花许多时间安排静物,然后用很长时间去画。对于这些静物的不厌其烦的描绘,大卫·西尔维斯特曾说:“一个苹果或者橘子可能是最适合塞尚表现的主题:首先,即使是面对自然来工作,他仍然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它;其次,由于苹果或橘子不带有强烈的情感暗示,就不会干扰画家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感觉;再次,这些物体具有比风景更加清晰和规则的形式,很像建筑的秩序,这是创作一种纪念碑式的艺术所必需的。”迈耶·夏皮罗也认为,塞尚对苹果的偏爱是:“一个性格内向的美术家的花招,他在这里为他的再现艺术找到了一个客观的领域。在这一领域里他觉得信心十足,得心应手,既不受制于其他人带来的使人不安的冲动和烦恼,又可以获得新的感觉。”

由此看来,塞尚静物画中的苹果并不是偶然出现的,在塞尚潜心探讨色彩与造型之间的关系的时候,苹果鲜艳的红色和圆圆的形体正符合要求。例如,塞尚的《有苹果的静物》就丝毫没有把水果、盘子和桌子等的布置同我们所熟知的餐饮或室内场景中的任何方面联系起来的意向。相反,他旨在将自身与功用完全脱离开来:水果的分布除了要形成画面布局上的构架外并无任何其他的道理可言。餐巾上的皱褶和波浪起伏似的台布使得餐桌不至于看上去像是人们熟悉的居家用品,同时也掩盖其四四方方的形状;桌面画得既不完整也不合理,桌子的右边就比与画框相连起来的左边要低得多。事实上,物体都不是从一个固定的视点来表现的,这使物体获得了一种独特的生命力。通过这种方式,塞尚就把静物从它原来的环境中转移到绘画形式中的新环境里来了,这种方法是塞尚经常采用的。美术史家文图里指出:“塞尚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不同于立体派画家,这里的艺术观察和普通观察是相符合的;而立体派画家则是利用塞尚的‘变形’手法来肢解自己的观察。”①塞尚的静物画确凿地向我们证明:他的“变形”观察比普通人对现实事物的知觉要更真实、更可信和更生动。餐巾有使位置迷乱的作用:将物品可能适得其所的空间隐藏起来,同时使这些物品进入审美的空间,从而成为专门观赏的对象。就它们本身的几何性而言,其重构的依据是绘画内在的杰作:例如弧形和圆圈之间的变化、黄褐色和柠檬色之间的跳动,以及黄绿色与棕色、红褐色之间的对比等。这是展示,而不是再现:因为他与卡拉瓦乔一样,所显现的东西只是在画面中才具有了生命。在作品《苹果和橘子》中,塞尚完全抛弃了以明暗造型的传统手法,只用色彩的冷暖转折来造型。画面找不到传统绘画的光影,也缺少空间透视。色彩单纯,白色的桌布与鲜艳的水果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出色彩的冷暖关系。圆形、半圆形、方形和菱形相互衬托;弧线、竖线、斜线互为交错,画家没有表现物体的质感,而是刻意塑造了每个物体的结构,使物体具有坚实、永恒的性格。为了探索各种静止物体的“基本结构”,塞尚往往画得水果“缩了水”。他曾对拉尔盖说过:“画面——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诸种关系的和谐。”和谐的结构所酝酿的正是一种抽象的美,其中已包含了立体主义的因子。

“为艺术的艺术”是相对于传统的“为宗教的艺术”和“为政治的艺术”而言的。塞尚不仅把艺术的任务限制在主要是追求“视觉感受”的领域里(他要探求的“本质”,不是事物的社会性本质,而是通过形体、色彩表现出来的“结构”的本质),同时他还提出了把人们通常感到的真实形象重新加以安排的要求。由此,“眼见为实”的传统观念被动摇了。因此,塞尚艺术的真正意义不在风格上的变化,而在于艺术的功能和目的上的转变。

注释:

①(意)利奥奈洛·文图里著.佟景韩等译.欧洲近代绘画大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1.第359页.

参考文献:

[1](英)赫伯特·里德著.朱伯雄,曹剑译.现代艺术哲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静物画范文篇3

关键词:静物写生寄情于物

作为一个特殊形式的绘画艺术——静物画,大约产生在古希腊时期,到17世纪初静物画发展基本成熟。17世纪以后在意大利、荷兰、佛兰德斯、法国等地景物画逐渐发展成为绘画的主要样式之一。在现实生活中,静物画常常以生活里使用的器物、花卉植物和动物作为描写对象而进行的绘画,不同时期的静物画体现着不同时代的形式和风格,体现着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静物写生时,构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基本要求是必须美观。美观有无数个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怎么说,最终要使观众认可,比如画面构图稳定或者富有动感等。静物画要体现出作者的审美观,让别人能从画面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通过画面中物体的摆放看出作者的匠心。所以,对待静物,我们要能寄物于情,寄情于物,把物拟人化。一组好的静物画构图,使人感觉到它们不是物,而是能表现出像人一样的组合,或者和谐,或者相互欺压,或者亲近,或者关系疏远,实际上这都体现了作者对物的一种感悟,一种赋之于人性的表现,也就是物我合一,心与神遇——从物中反映出画家所寄托的情思。这一点,在很多大师的静物绘画里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17世纪荷兰小画派的静物画家们,他们描写鱼、水果、花卉等物,虽画幅不大,但构图安排巧妙,使荷兰人看着特别亲切,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荷兰市民生活的安宁以及与自然物的亲密关系。静物虽然是些普通的东西,但它是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成果和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天然物品。画家通过绘画表达了心中的情感,才更容易引起人们对自然的共鸣。可见任何一幅优秀的静物绘画作品都离不开画家的情感表现,可是如何才能在绘画中寄情于物呢?

一、寄情于物要在物象组合及色调设计中体现。静物写生创作中,对整幅画的色调设计是应赋之于情感,色调设计必然是由画面中组合的所有物体的色相合成。唐代张彦远认为“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因而在构图时,不同色相的物体摆放穿插组合需要周密考虑,不仅要考虑物体之间的高与低、宽于窄、方于圆的搭配,还要考虑物与物之间的色彩冷暖对比、色彩和谐、色调情趣等综合因素。例如,后期印象派画家凡·高的静物画《向日葵》之所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就是因为他的画面里总是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呼喊。凡·高一生画了多幅向日葵静物油画,但都表现出了生命对金黄色的日出和日落的光芒的向往,对太阳的光明的迷恋。对他来说,黄色就是太阳的颜色,就是光和热的象征,是光明和辉煌的象征。他通过绘画告诉了人们他一生都在追求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又是最不平凡的东西,这就是太阳。在他的静物画里,他把颜料中的黄色“家族”运用得五彩缤纷、绚丽夺目。他的《向日葵》似乎把自己的爱情都灌入静物画里,让我们看到他仿佛在怀着火一样炽热的感情在描绘静物。我们可以看出,凡·高的静物画很注重自我精神的抒发和对创作主体的客观写意,因而在他的静物写生创作中,色调设计是重要的环节。

二、寄情于物要在铺大色调中去把握。在静物写生过程中,铺大色调时就应考虑寄情的因素来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大的色相区别。另外,我们还要根据摆放的静物色彩组合,去分析、去感觉总体画面的调子到底是蓝灰还是黄灰,是绿灰还是红灰等,或者说是冷调还是暖调。它有时像音乐曲调一样能表现低沉、欢快、高昂、优雅和抒情等情调。画大色调时,用笔、用色要概括,要抓住大体的明暗关系中的色彩冷暖关系,对于初学者而言,要遵循素描中的五调子关系去分析色彩,去观察色彩,才能真正使色彩依附于形体,才能学会用色彩去表现物体的体积感、量感。此外,对物体进行概括归纳,对块面色彩推移,不要顾及小的细节,小的色点,要学会捕捉大的色相关系,从宏观入手,就像木匠师傅对一棵带有树皮的木头,首先根据需要劈出方形还是圆形的大致轮廓,而不是一开始就去精雕细刻。木匠如此,画家也应如此,做任何一件事都是遵守这样的规律。静物写生要寄物于情就必须在确定大色调的基础上再对每一个物体进行深入的刻画。

三、寄情于物在深入刻画中去追求。何谓深入刻画?木匠师傅建盖一间木头房子,先是把房子的总体框架穿抖竖立起来,然后再钉椽子、上瓦、装修门窗、放玻璃,最后做精细的雕饰。一幅画的深入刻画过程跟建盖房子的过程基本相同,在铺完大色调的基础上,才能对各个物体仔细刻画。深入刻画过程中,应该如何寄寓自己的情感,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深入刻画时要注意保留第一印象。一般来说,在刻画中要尽量学会保留铺大色调时的色块,想办法在综合观察画面后,在刻画的部位寻找色阶的过渡面。这样的方法,既保留了一部分铺大色调时的色块,又保持着第一感觉,而且塑造速度快,画面会更生动。在绘画过程中,一方面尽可能地充分表现出物象精神实质的形象和色彩,另一方面更要珍惜和注意保留第一印象。

2.整体观察、局部进行。在大色块的基础上,在大面里寻找小面塑造,注意色彩关系的推移,色阶的过渡。初学者往往出现两方面的错误:一是在刻画时不认真去刻画细部,而且重复画大调,不去寻找形体变化和色彩渐变,这是方法欠缺或者造型能力差的表现。二是能深入刻画下去,但忘记了大的对比关系而孤立进行。最后,整个画面既无体感,更无色彩对比,处于混乱的局面,就像唱一首变调的乐曲。3.刻画物体的暗部要与亮部进行对比,刻画一定要符合大面所处于的关系。在色彩塑造中,要注意色彩的力度、色味,(转第131页)(接第118页)注意物体的体感、量感等。由于每一个物体的色彩关系都很重要,不仅要做到单个物体本身色彩和谐,还要与其他物体的色彩协调。与此同时,还要把握好虚实关系、色彩的强弱变化以及节奏与情调。钱松岩先生说:“章法,千言万语,不外‘虚’‘实’二字,其他疏密、轻重、浓淡、大小、长短、横竖同理,可体味音乐的节奏,当实则实,当虚则虚,即是多样的统一。”音乐是靠每一个音符去组合成曲调,一幅画的情调是由画面中的每一物体的神态来构成。因而在刻画每一物体的过程中应关注画面的和谐统一是否体现着情感的因素。

4.寄情于物立足于最后阶段的调整。静物写生的最后阶段是调整,这是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画家很难处理的阶段。这涉及画者的审美观的高低,因此,我们要博览群书,多学习前辈作品的艺术表现规律,要明确自己追求什么样的画面效果,让观众从画面中看出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表现意图。要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调整,在深入刻画中注意细节,更不能忽视大的整体关系,调整过程中要把影响整体画面的东西去掉。然后再根据画面的情感需要去加强塑造某些物体的部位和调整某些物与物之间的色彩关系。伟大的画家塞尚,他画静物就是为了表现物象的本质,在画面的调整中往往是删繁就简,夸张提炼,用圆柱、圆球和圆锥几何体处理画面的各种物象,力求表现出一种永恒和有秩序的情感。他在静物绘画创作中追求绘画的形式感、造型的结构感和色彩的坚实感,创造出静物画的新形式并赋予情感。在欧洲静物画坛上,除了凡·高和塞尚,还有夏尔丹、高更、莫奈、马蒂斯等画家,他们的静物写生创作也都赋予自己内心的情怀。他们终生致力于静物画的探索,留给后人许多不朽的惊世之作。调整阶段是一个很难的阶段,它体现作者的思想、追求的目的和个人审美意识,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中国宋代画家李嵩在他的《花篮图》中就精心描绘了堆满花篮的各种春花,给人以春意盎然、百芳争艳、万物复苏的感觉。现代画家齐白石在他的《蔬菜》里,虽寥寥数笔,却深刻地抒发了画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这让观者自然联想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触和所需的一些物,联想到江南初夏麦黄季节的美好图景。就是这样,绘画大师总能在他的作品里寄予着一定时代的生活情趣和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他们在画器物、动物、植物花卉中,每一幅画可谓画物寄情,睹物思人,画面总能体现出一种情思,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这些事例都说明只有寄情于物的艺术作品才能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才更能打动观众。

总之,在静物写生创作中,无论用油画还是用国画、水彩水粉等绘画形式来表现静物,这只是形式上的区别,都应该赋予情的追求,不要为画物而画物。无论在画面表现上追求写实还是写意,无论笔触是快慢疾驰还是粗糙细腻都要体现作者绘画时的情感变化。所以,作者在静物写生过程中,无论是画面的物象组合、色彩对比还是笔触肌理变化都能展现出作者画物的情感追求,这才做到了物为我用,借物抒情。

参考文献:

[1]吴作人.怎样画静物[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2]陈通顺.美术鉴赏[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静物画范文篇4

关键词:塞尚静物画

塞尚(1839—1906),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他的出现使西方传统写实主义绘画体系土崩瓦解。塞尚将画笔当作认识自然本质、探索自然规律的武器,从而将西方艺术引上了一条以科学研究为主旨的现代形式主义艺术之路。对于塞尚来说,静物画就是他策动造型、透视革命的发源地。

塞尚的绘画是具象的,他的绘画题材有人像、静物和风景,但他无意描摹对象的外在形貌,也不揭示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思想感情。在他眼里,人像和静物的意义是相同的,他只注重它们共同的作为形体的物理学价值。他要透过对象的外表,揭示出对象内在的带有普遍性、永恒性的结构形体——亦即他所说的圆柱体、球体和锥体。虽然我们在塞尚的画中看不到纯粹的几何形体,但正如画家本人另外所补充的,“画家在把自己的感觉译成他所特有的光学语言时,就给了他所再现的自然以新的意义。他画的是尚未画过的东西,他创造着绝对的绘画,也即是说他创造的是真实而不是别的,而这就已经不是庸俗的模仿了。”塞尚创造的是一种纯形式的绘画。他从各种素材中抽出合乎他要求的形式因素,经分析后再使之构成画面,呈现在画面上的是纯粹的形与色,别无其他故事情节等文化性的内容。对于他来说,内容就是形式。正如有人所说,“塞尚将原来作为绘画手段的造型,如今变成了绘画的目的”。而另一种说法则将塞尚的形式主义艺术称作“为艺术的艺术”。

塞尚的艺术既不表现神话和宗教主题,也不表现社会和政治内容,而是将探索自然的奥秘作为自己的中心主题。众所周知,在各类题材中,塞尚的静物画最出色,这不仅因为摆在那里的静物,可以任他长期地去推敲设想他所要达到的视觉效果,而且就题材本身看,静物画毕竟是以形式美见长的,这正是塞尚最感兴趣的方面。

塞尚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他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作品中,他对对象采用了变形和几何化的方法。他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按球体、圆锥体、圆柱体的形式塑造出来的;应该学习在这些普通的形态上作画,而如果你们学会了掌握这些形式,那么你们就会做到一切想做的事情。”因此,他在创作中也经常使用具有这些形状的物体,如苹果、瓶子、盘子等。而且塞尚的静物,画来画去无非就是桌子、桌布、杯子、瓶子、盘子,还有一大堆苹果或者加上几个橘子。塞尚通常要花许多时间安排静物,然后用很长时间去画。对于这些静物的不厌其烦的描绘,大卫·西尔维斯特曾说:“一个苹果或者橘子可能是最适合塞尚表现的主题:首先,即使是面对自然来工作,他仍然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它;其次,由于苹果或橘子不带有强烈的情感暗示,就不会干扰画家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感觉;再次,这些物体具有比风景更加清晰和规则的形式,很像建筑的秩序,这是创作一种纪念碑式的艺术所必需的。”迈耶·夏皮罗也认为,塞尚对苹果的偏爱是:“一个性格内向的美术家的花招,他在这里为他的再现艺术找到了一个客观的领域。在这一领域里他觉得信心十足,得心应手,既不受制于其他人带来的使人不安的冲动和烦恼,又可以获得新的感觉。”由此看来,塞尚静物画中的苹果并不是偶然出现的,在塞尚潜心探讨色彩与造型之间的关系的时候,苹果鲜艳的红色和圆圆的形体正符合要求。例如,塞尚的《有苹果的静物》就丝毫没有把水果、盘子和桌子等的布置同我们所熟知的餐饮或室内场景中的任何方面联系起来的意向。相反,他旨在将自身与功用完全脱离开来:水果的分布除了要形成画面布局上的构架外并无任何其他的道理可言。餐巾上的皱褶和波浪起伏似的台布使得餐桌不至于看上去像是人们熟悉的居家用品,同时也掩盖其四四方方的形状;桌面画得既不完整也不合理,桌子的右边就比与画框相连起来的左边要低得多。事实上,物体都不是从一个固定的视点来表现的,这使物体获得了一种独特的生命力。通过这种方式,塞尚就把静物从它原来的环境中转移到绘画形式中的新环境里来了,这种方法是塞尚经常采用的。美术史家文图里指出:“塞尚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不同于立体派画家,这里的艺术观察和普通观察是相符合的;而立体派画家则是利用塞尚的‘变形’手法来肢解自己的观察。”①塞尚的静物画确凿地向我们证明:他的“变形”观察比普通人对现实事物的知觉要更真实、更可信和更生动。餐巾有使位置迷乱的作用:将物品可能适得其所的空间隐藏起来,同时使这些物品进入审美的空间,从而成为专门观赏的对象。就它们本身的几何性而言,其重构的依据是绘画内在的杰作:例如弧形和圆圈之间的变化、黄褐色和柠檬色之间的跳动,以及黄绿色与棕色、红褐色之间的对比等。这是展示,而不是再现:因为他与卡拉瓦乔一样,所显现的东西只是在画面中才具有了生命。在作品《苹果和橘子》中,塞尚完全抛弃了以明暗造型的传统手法,只用色彩的冷暖转折来造型。画面找不到传统绘画的光影,也缺少空间透视。色彩单纯,白色的桌布与鲜艳的水果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出色彩的冷暖关系。圆形、半圆形、方形和菱形相互衬托;弧线、竖线、斜线互为交错,画家没有表现物体的质感,而是刻意塑造了每个物体的结构,使物体具有坚实、永恒的性格。为了探索各种静止物体的“基本结构”,塞尚往往画得水果“缩了水”。他曾对拉尔盖说过:“画面——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诸种关系的和谐。”和谐的结构所酝酿的正是一种抽象的美,其中已包含了立体主义的因子。

“为艺术的艺术”是相对于传统的“为宗教的艺术”和“为政治的艺术”而言的。塞尚不仅把艺术的任务限制在主要是追求“视觉感受”的领域里(他要探求的“本质”,不是事物的社会性本质,而是通过形体、色彩表现出来的“结构”的本质),同时他还提出了把人们通常感到的真实形象重新加以安排的要求。由此,“眼见为实”的传统观念被动摇了。因此,塞尚艺术的真正意义不在风格上的变化,而在于艺术的功能和目的上的转变。

注释:

①(意)利奥奈洛·文图里著.佟景韩等译.欧洲近代绘画大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1.第359页.

参考文献:

[1](英)赫伯特·里德著.朱伯雄,曹剑译.现代艺术哲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静物画范文篇5

关键词:塞尚静物画

塞尚(1839—1906),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他的出现使西方传统写实主义绘画体系土崩瓦解。塞尚将画笔当作认识自然本质、探索自然规律的武器,从而将西方艺术引上了一条以科学研究为主旨的现代形式主义艺术之路。对于塞尚来说,静物画就是他策动造型、透视革命的发源地。

塞尚的绘画是具象的,他的绘画题材有人像、静物和风景,但他无意描摹对象的外在形貌,也不揭示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思想感情。在他眼里,人像和静物的意义是相同的,他只注重它们共同的作为形体的物理学价值。他要透过对象的外表,揭示出对象内在的带有普遍性、永恒性的结构形体——亦即他所说的圆柱体、球体和锥体。虽然我们在塞尚的画中看不到纯粹的几何形体,但正如画家本人另外所补充的,“画家在把自己的感觉译成他所特有的光学语言时,就给了他所再现的自然以新的意义。他画的是尚未画过的东西,他创造着绝对的绘画,也即是说他创造的是真实而不是别的,而这就已经不是庸俗的模仿了。”塞尚创造的是一种纯形式的绘画。他从各种素材中抽出合乎他要求的形式因素,经分析后再使之构成画面,呈现在画面上的是纯粹的形与色,别无其他故事情节等文化性的内容。对于他来说,内容就是形式。正如有人所说,“塞尚将原来作为绘画手段的造型,如今变成了绘画的目的”。而另一种说法则将塞尚的形式主义艺术称作“为艺术的艺术”。

塞尚的艺术既不表现神话和宗教主题,也不表现社会和政治内容,而是将探索自然的奥秘作为自己的中心主题。众所周知,在各类题材中,塞尚的静物画最出色,这不仅因为摆在那里的静物,可以任他长期地去推敲设想他所要达到的视觉效果,而且就题材本身看,静物画毕竟是以形式美见长的,这正是塞尚最感兴趣的方面。

塞尚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他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作品中,他对对象采用了变形和几何化的方法。他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按球体、圆锥体、圆柱体的形式塑造出来的;应该学习在这些普通的形态上作画,而如果你们学会了掌握这些形式,那么你们就会做到一切想做的事情。”因此,他在创作中也经常使用具有这些形状的物体,如苹果、瓶子、盘子等。而且塞尚的静物,画来画去无非就是桌子、桌布、杯子、瓶子、盘子,还有一大堆苹果或者加上几个橘子。塞尚通常要花许多时间安排静物,然后用很长时间去画。对于这些静物的不厌其烦的描绘,大卫·西尔维斯特曾说:“一个苹果或者橘子可能是最适合塞尚表现的主题:首先,即使是面对自然来工作,他仍然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它;其次,由于苹果或橘子不带有强烈的情感暗示,就不会干扰画家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感觉;再次,这些物体具有比风景更加清晰和规则的形式,很像建筑的秩序,这是创作一种纪念碑式的艺术所必需的。”迈耶·夏皮罗也认为,塞尚对苹果的偏爱是:“一个性格内向的美术家的花招,他在这里为他的再现艺术找到了一个客观的领域。在这一领域里他觉得信心十足,得心应手,既不受制于其他人带来的使人不安的冲动和烦恼,又可以获得新的感觉。”

由此看来,塞尚静物画中的苹果并不是偶然出现的,在塞尚潜心探讨色彩与造型之间的关系的时候,苹果鲜艳的红色和圆圆的形体正符合要求。例如,塞尚的《有苹果的静物》就丝毫没有把水果、盘子和桌子等的布置同我们所熟知的餐饮或室内场景中的任何方面联系起来的意向。相反,他旨在将自身与功用完全脱离开来:水果的分布除了要形成画面布局上的构架外并无任何其他的道理可言。餐巾上的皱褶和波浪起伏似的台布使得餐桌不至于看上去像是人们熟悉的居家用品,同时也掩盖其四四方方的形状;桌面画得既不完整也不合理,桌子的右边就比与画框相连起来的左边要低得多。事实上,物体都不是从一个固定的视点来表现的,这使物体获得了一种独特的生命力。通过这种方式,塞尚就把静物从它原来的环境中转移到绘画形式中的新环境里来了,这种方法是塞尚经常采用的。美术史家文图里指出:“塞尚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不同于立体派画家,这里的艺术观察和普通观察是相符合的;而立体派画家则是利用塞尚的‘变形’手法来肢解自己的观察。”①塞尚的静物画确凿地向我们证明:他的“变形”观察比普通人对现实事物的知觉要更真实、更可信和更生动。餐巾有使位置迷乱的作用:将物品可能适得其所的空间隐藏起来,同时使这些物品进入审美的空间,从而成为专门观赏的对象。就它们本身的几何性而言,其重构的依据是绘画内在的杰作:例如弧形和圆圈之间的变化、黄褐色和柠檬色之间的跳动,以及黄绿色与棕色、红褐色之间的对比等。这是展示,而不是再现:因为他与卡拉瓦乔一样,所显现的东西只是在画面中才具有了生命。在作品《苹果和橘子》中,塞尚完全抛弃了以明暗造型的传统手法,只用色彩的冷暖转折来造型。画面找不到传统绘画的光影,也缺少空间透视。色彩单纯,白色的桌布与鲜艳的水果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出色彩的冷暖关系。圆形、半圆形、方形和菱形相互衬托;弧线、竖线、斜线互为交错,画家没有表现物体的质感,而是刻意塑造了每个物体的结构,使物体具有坚实、永恒的性格。为了探索各种静止物体的“基本结构”,塞尚往往画得水果“缩了水”。他曾对拉尔盖说过:“画面——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诸种关系的和谐。”和谐的结构所酝酿的正是一种抽象的美,其中已包含了立体主义的因子。

“为艺术的艺术”是相对于传统的“为宗教的艺术”和“为政治的艺术”而言的。塞尚不仅把艺术的任务限制在主要是追求“视觉感受”的领域里(他要探求的“本质”,不是事物的社会性本质,而是通过形体、色彩表现出来的“结构”的本质),同时他还提出了把人们通常感到的真实形象重新加以安排的要求。由此,“眼见为实”的传统观念被动摇了。因此,塞尚艺术的真正意义不在风格上的变化,而在于艺术的功能和目的上的转变。

注释:

①(意)利奥奈洛·文图里著.佟景韩等译.欧洲近代绘画大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1.第359页.

参考文献:

[1](英)赫伯特·里德著.朱伯雄,曹剑译.现代艺术哲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静物画范文篇6

一、活动目的

通过美术兴趣小组的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二、活动时间

每双周的星期五的下午第七节课,小组成员必须准时到达美术教室。

三、活动步骤

美术兴趣小组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可塑性,因而学生非常喜欢参加。但是它比较容易受到考试或者其他活动的限制和冲击,教师和学生往往不能有始有终,保质保量地坚持到底。要办好美术兴趣小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将美术兴趣小组办的有声有色。所以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着手。公务员之家:

(一)组织健全美术兴趣小组

我校美术兴趣小组的成员在30人左右,所以参加这次兴趣小组的人员除了自愿以外还是美术方面比较有特长的学生。活动要固定,每周一次,由于种种因素,活动时间安排在星期五的下午,而且不能轻易暂停,除了特殊情况外。教师要做到精心计划,精心备课,精心上课,这样才能保证兴趣小组的深度、广度和力度。

(二)具体小组活动内容计划

美术是一个很广的课程,设计、绘画、欣赏等都是学习的内容。学的多不如学的精,所以我们给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内容,而这次的兴趣小组学习的内容主要从简笔画方面着手,以素描为主。所以,小组具体的活动内容分为三个:

(1)重点辅导学生运用线条方面的学习,

(2)欣赏世界名人名画,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3)重视基础方面的学习,从素描、色彩等方面入手。

周次内容

第2周素描画基础训练(线条)

第4周欣赏世界名画(素描画)

第6周素描几何形体:正方体和圆柱体

第8周素描几何形体:圆球体

第10周素描几何形体:几何形体组合(1)

第12周素描几何形体:几何形体组合(2)

第14周色彩静物画:水果和罐子组合(1)

静物画范文篇7

[关键词]老年;开放教育;油画;色彩;零基础

一、学习油画专业的老年学员学情分析

目前,老年群体对于油画专业的学习需求呈现上升趋势,学习油画的老年学员有以下特点:1.文化素养比较高。从实际报名学习油画专业的老年学员文化素养来看,大多数老年学员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多数老年学员退休前在各自的工作单位取得了专业技术高级职称,有一部分老年学员退休前从事过教师工作。2.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学习油画专业的老年学员到课率非常高,很少有人迟到、早退、请假,而且在绘画过程中往往非常投入,总是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下课时间。3.对油画有着强烈的兴趣。学习油画的老年学员都有过接触绘画的经历或者出国参观教堂和美术馆的经历,之前就萌生了对油画的向往和学习油画的想法,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和愿望才使他们退休后决定投身到油画的学习中。4.零基础老年学员占比大。油画专业的老年学员绝大多数是零基础,有个别学员曾经参加国家开放大学举办的线上油画班学习或画过一点国画。5.学员年龄、性别的构成。油画专业的老年学员绝大多数年龄在55到70岁之间,女学员是男学员的四到五倍。6.学员工学矛盾分析。老年学员虽然已经退休,没有工作压力,但多数老年学员已经承担起照顾孙子、外孙的责任,相对中青年学员工学矛盾较轻,但依然存在其他事务与学习矛盾。

二、零基础老年学员学习油画的教学方法

(一)绘画工具的选择

对零基础的学生来说,学习绘画最好选择可以反复覆盖、修改的工具,比较符合这一要求的常见画种有水粉和油画。水粉是适合低龄初学者学习的一种绘画工具,水粉画可以像水彩画一样画得很薄,画出清爽透明的效果,但它远没有水彩画表现得玲珑剔透;水粉画也可以像油画一样画得很厚,但由于水粉画是以水加粉质颜料调和作画的,在颜料的覆盖过程中,下面的颜色会透上来影响色彩效果,干湿变化很大,把握不好画面就会带有一股粉气,而且画得很厚会产生龟裂现象。所以,水粉画的表现力看似介于油画和水彩画,取两者之长,但实则水粉画缺点明显,难以掌握。而油画是以油为媒介调和颜料作画的一种绘画工具,颜色的干湿几乎没有变化。油画长久以来被人们误认为是非常专业、高端的绘画门类,认为学习油画非常难,与普通大众距离较远,更有甚者认为没有相当好的绘画基础绝不可能触碰油画。其实,油画之所以如此普及和受大众喜爱,能成为世界画种,正是因为它易于修改,易于学习,易于表现,易于普及等特点决定的。因此,油画非常适合零基础老年学员学习。内蒙古开放大学的老年学员对于油画的向往是远高于普通人的,他们对油画的崇尚或者说神秘感,使得他们更愿意接触油画,加之学识、修养、经历等因素,使得老年学员非常自然地选择油画的学习。

(二)如何让零基础学员直接画色彩

摆在零基础老年学员面前最难逾越的就是造型这一关。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是从素描开始的,画素描的目的就是让初学者掌握一定的造型能力,而后才会进入色彩绘画,或是艺术创作。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如果先从单调、枯燥的素描学起,势必会磨灭学员学习油画的热情,但如果直接画油画又会遇到学员缺乏基本的造型能力而无法进行起稿的局面。如何跨越造型这一难题直接进入油画的学习,就成为摆在零基础老年学员面前的首要问题。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可以解决初学者的造型问题,那就是“打格子法”。打格子的方法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九宫格”,这种方法其实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当时需要把提前画好的草图绘制在教堂巨大的穹顶或墙壁上,打格子的方法比较适合将草图放大数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当然,打格子的方法也同样适合于起稿造型阶段,它可以将画面中的物体分解成若干个小画面进行精准定型。对零基础老年学员来讲,借助打格子的方法可以快速达到起稿的目的,久而久之,训练了眼睛的观察能力。

(三)绘画题材的选择

确定了绘画工具和方法,我们就要选择绘画对象进行作画了,什么样的绘画题材适合零基础的老年学员呢?笔者认为,在人物、静物、风景等绘画题材中,首先应该选择风景画作为色彩的训练对象。人物画和静物画中有明确、具体的主体物,这些主体物往往具有严谨、复杂的形体结构,这就要求作画者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才能把这些主体物的形体表现准确。而风景画中的主体物往往是一些山川、河流、树木等自然景物,这些自然景物结构相对简单,在造型上也不及人物和静物要求的精准度那么高,这就使得风景画极为适合零基础的老年学员学习。从色彩的角度讲,人物画和静物画色彩变化较小,色彩表现细腻、微妙,而风景画的色彩变化相对较大,色彩表现可以适当灵活、粗犷,对零基础的老年学员来讲,风景画更适合入手,更适合训练他们的色彩感觉和色彩表现能力。在风景画风格的选择方面,最好选择印象派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风景油画作品。这是因为印象派之前的画家往往接受过正规美术学院的专业训练,绘画风格严谨、细腻。而印象派时期的画家往往是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思想更加开阔,绘画风格更加自由,色彩表现也更加大胆、丰富,而且印象派直接引导了近代绘画的格局,在西方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选择印象派时期的风景画作为零基础老年学员的学习对象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四)初学者适合临摹还是写生

写生是学习者直接面对实物或实景进行绘画的过程,而临摹则是学习者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进行模仿的绘画过程,这两者都是学习绘画的手段和途径。对初学者来说,临摹与写生就好比是小学生根据课文仿写作文和直接写命题作文,难易程度显而易见。写生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绘画技能和处理画面的能力,显然初学者还是不具备这些能力的;而直接临摹艺术家经过艺术处理的绘画作品,就相当于学习者直接面对被临摹作品中包含的艺术语言信息,临摹显然更适合初学者学习。对零基础的老年学员,采取先临摹再写生的学习方法是最为有效的。老年学员在没有绘画基础的情况下,面对实景或实物根本无从下手,如果硬是要求他们写生,不仅学习效果极差,而且会使他们兴趣全无,得不偿失。如果先让老年学员进行临摹,情况就大为不同了,他们在看到被临摹作品的一刹那,就已经被艺术作品吸引,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马上就有动手绘画的冲动。除此之外,临摹作品已经是艺术家经过自己的理解、运用绘画语言进行的艺术表达,老年学员只需要将绘画作品中已经变成绘画语言的形体、色彩、冷暖、透视等信息仿照下来,这个学习过程就变得轻松、愉快、容易得多了。

三、教学反思

虽然这些年开放教育在零基础老年学员的油画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方法及经验,但仍需探索零基础和老年学员这两个特征与开放教育融合的教学方法。针对零基础这个特点,在运用打格子的方法直接进入绘画之后,在激发学员学习油画的兴趣之后,应该穿插开设基础素描课,因为油画终归是一门造型艺术,没有一定的造型能力,油画的绘画之路终究是走不远的,如果长期缺乏造型能力,也会反过来打消学习积极性和减弱学习油画的兴趣,限制个人专业的发展。针对老年学员这个特点,重点要分析、研究60岁以上老年学员和60岁以下中青年学员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特点以及年龄差产生的心理、生理、行为等差异,只有充分掌握和紧密围绕老年学员的特点,才能为老年学员制定学习计划和提供学习支持服务。60后出生的老年学员,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要远高于以前的学员,以后我们还会迎来70后和80后的老年学员,对这些出生在网络时代的学员来讲,信息技术对于他们不仅没有阻碍,还能够运用自如,成为他们得心应手的学习工具。因此,对于老年开放教育来讲,发展远程教育是必由之路,研究零基础和老年学员这两个特征与开放教育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喻放.艺术设计专业远程开放教育模式特征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20).

[2]徐航,任天淳,王迎,唐应山.在线学习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以两门在线艺术课程为例[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

[3]唐应山.开放大学在线艺术教育探索———关于微信小程序油画课程的实践[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

[4]唐应山,韩仪,谢军,黄岩,等.远程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以传统山水画绘画课程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8(12).

静物画范文篇8

具体而言,水彩画的艺术特色可分为以下四大层面予以解读:

A.造型的集中性

水彩画同中外所有的绘画艺术一样,都是造型艺术,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水彩画更加强调造型的集中性,这种集中性,又具体通过以下几大手法来体现:

其一是以平面显立体。水彩画同所有的绘画一样,都是平面(二维空间)造型艺术,但它并不是孤立呆板、单调僵化的平面艺术,而是以平面显立体的艺术,即以二维空间表现三维空间的艺术。绘画作品只有长与宽,而没有高,只能从正面通过视角进行观赏。这的确是绘画艺术之短,但作为水彩画,却可以扬长避短,甚至以短见长,即通过观赏者的第一视觉印象的联想与想像,获得最大的艺术信息量,创造出一个更为广阔的立体空间,获得审美的极致。

其二是以瞬间显永恒。水彩画选取的是瞬间的物象,但却以这瞬间的物象显示了人物或事物的永恒。狄德罗说:“画家的笔只有一个顷刻:他不能同时画两个顷刻,也不能同时画两个动作。”①莱辛也说:“绘画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后都可以从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②因此,水彩画选择的瞬间形象,应当是事物发展与人的感觉的顶点,因为顶点就意味着止境。莱辛认为: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再朝远处去看,想像也就会停止了。水彩画画出这人世间的瞬间物象,它又被圈定下来,显示出人世间事物的永恒。

其三是以静止显动态。水彩画是静止的艺术,但它却通过静止的画面表现动态性特征。例如大海的波涛在画面上是静止的,但它却显示出动态的汹涌之姿;蓝天上的白云也是静止的,它也显示出不断飘动的意象。

由此可见,水彩画正是通过以平面显立体、以瞬间显永恒、以静止显动态的辨证统一的艺术手法,来实现它的集中性的。

B.形象的多样性

水彩画的绘画形象,也是多种多样的。它既有人物形象,又有动物形象,还有景物形象、器物(静物)形象,具体可分为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动物画、宗教画、历史画、壁画、年画、儿童画等各种形式。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形象之中,还饱含着画家深刻的思想与深厚的情感。也就是说,水彩画的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也是形与意的有机统一。例如一幅蓝天大海的风景水彩画,其形象是碧海、蓝天、白云、海鸥、帆船等等,而在这些形象的背后,又透出画家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与渴望飞向更广阔的天地的向往之心和理想之趣。

由此可见,水彩画的形象,是多样的,这种多样性,既表现在物象本身的多样性,又表现在物象之外的多样性,即所谓“象外之象”、“画外之画”。用我国传统的绘画理论而言,就是“诗中有画,画外有诗”。因此,水彩画的学习与创作,都要仔细品味、认真揣摩、全面把握由形象性所形成的这种“味外之旨”、“弦外之音”、“画外之蕴”。

C.风格的写实性

水彩画作为西方绘画的品种,属于写实主义范畴。从美学原则与艺术精神的视角考量,它是受西方传统美学原则与传统艺术精神所制约的。正如当代著名美学家彭吉象先生所概括的那样:“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是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我们从中西美学史上可以发现,‘模仿说’是古希腊美学的普遍原则,亚里士多德以模仿的基础建立起的《诗学》体系,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而‘表现说’则成为中国先秦美学的核心,‘言志’、‘缘情’是我国诗论重视表现的最早见解,在情与理的统一中,将‘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作为最高境界。”

作为写实主义风格的水彩画,主要通过明暗处理与焦点透视来得以具体体现。通过光影与明暗的不同,通过近大远小成比例的焦点透视法,来加强其真实感。

静物画范文篇9

关键词:阿维格多·阿利卡;绘画历程;绘画风格

一、阿维格多·阿利卡绘画风格的形成

1929年,阿维格多·阿利卡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十几岁时,考入欧洲学校学习绘画,在那里形成了抽象绘画风格[1]。之后,他在中国、日本以及欧洲等国家参观了大量的艺术展览,心灵受到触动,影响了他的抽象绘画风格,而当阿维格多·阿利卡在卢浮宫看卡拉瓦乔画展时,他已经非常明确地知道,之前他所画的画就只是为了绘画而绘画,并没有真正的真情实感,他意识到他的抽象绘画生涯结束了。他决然地放弃了成功的抽象绘画事业就是从那次观看展览之后。从此以后,他的画风从抽象走向了写实,开始直接用他亲眼所见的去刻画他眼中所谓的世界,也由此奠定了阿利卡本人在绘画艺术语言层面独有的艺术风格。

(一)集中营时期

阿利卡全家开始了逃亡的生活是因为欧洲战争全面爆发。他的父亲在逃亡过程中因为恐惧和饥饿而去世,年少的阿利卡经历了那个年龄难以承受的惨痛磨炼。1942年他们逃荒到了一个集中营,阿利卡在集中营里面的铸造厂干活,他在此期间作画的全部素材都来自集中营,用速写的形式记录下来[2]。虽然阿利卡深处困境之中,但仍然能坚持作画,他后期的成就与前期的黑暗时期是分不开的,这也导致了他的绘画风格与其他绘画艺术家不同。《汤》(如图1)这幅作品就是阿利卡在集中营所作,描绘的是在集中营中人们排队领饭的场景。在队伍里,满是骨瘦如柴的工人形成一道如城墙般坚固的“围墙”,这让观者也置身画面,仿佛同工人们一样排队领饭,给人强有力的代入感。画面左方盛汤的大铁桶,在这整幅素描画的描画中显得异常写实,桶的透视非常准确,可以借它来表达当时管理者不可撼动的地位形象,与排着队、瘦弱的人们形成鲜明对比。画面右方是一个男人,且是此幅画的亮点,他似乎将饭盒端起的动作都做得很吃力,瘦弱的身体快要失去平衡,但是想要活下去的信念是他的支撑。《军人射击逃亡者》(如图2)记录的是集中营里面负责看守的士兵狙击逃亡者的瞬间。从画中可以看到,阿利卡是背对着那个军人作画的,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危机感和所有人静默的心理活动。一个带着袖章的军人正举枪背对着远处正在逃跑的囚徒,准备开枪,画面的左下角有三个躺在地上的人,即便没有画出全部,但仍然能够感觉到那是已经被击毙的人。这幅画能让观众真正感觉到阿利卡身处暴刑之中,以及在此种境遇中对于绘画的那种奋不顾身。这段在集中营的黑暗生活对少年的阿利卡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每当他再次想起时,那种想要冲出去复生的念头一直挥之不去。

(二)抽象绘画时期

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就读期间,阿利卡热情地吸收巴黎绘画风格的内涵精髓。因受巴黎绘画风格影响,并且受到爱尔兰作家贝克特在思想上的启发,阿利卡脱离了社会的诱惑,并将注意力重新转回到绘画创作本身。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阿利卡的绘画风格已经是纯粹的抽象主义绘画。在那个时期,他的绘画作品是完全的无实物概念,追求极致的脱离自然的绘画语言,这是因为贝克特对于崇高艺术形式的追求陶染了他,比如1965年的《黑与白》以及《崇高的黑色》都是纯粹抽象风格的作品。

(三)转折时期:从抽象到具象

阿利卡的抽象主义绘画已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获得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即使在以抽象主义为主导的绘画方式之中,他内心一直对追求真实的念头留有余地。其中卡拉瓦乔作为阿维格多·阿利卡首要的研究对象,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为阿利卡还没有意识到或者说还没真正“承认”他的思维正在被以卡拉瓦乔为首的现实主义艺术家所撼动。直到1965年,阿利卡在卢浮宫看卡拉瓦乔画展时,他心中追求真实的念头冲出了抽象主义的框架,他领悟到他所表达的抽象主义绘画是毫无意义且没有感情的。不久后,他彻底放弃了已经取得造诣的抽象艺术,开启了长达8年的对真实的探索,即用素描表达心中的所见所感,在黑白灰的世界里寻找出路。这对阿利卡的具象绘画起到了关键作用,并让他形成了通过感觉快速作画的基本准则和坚定的绘画理念。这段时间的作品即使已经转向写实,但他所刻画的物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实”,而是经过主观加工后所呈现出来的,是阿利卡心中的真实,因此他的绘画作品包含了主观处理过后的真实特点。所以,与其说阿利卡是具象绘画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不如说他所谓的具象(写实)绘画是出于他内心的直觉所创作的“主观写实”绘画。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去创作,给人的感觉是相对轻松随意的,而快速作画的习惯则归功于阿利卡八年的素描写生,这是眼手合一的高度体现,也是后天培养的一种高度熟练。比如创作于1969年的《自画像:一个早晨的呐喊》,线条的勾画看似松弛任意,但每次落笔都笃定而灵活[3]。

二、阿利卡绘画艺术特点

阿利卡想要让他的绘画表现当下富有生命力的精神追求,这种绘画理念可能与他先前在集中营那个黑暗的时期有关联,导致他不喜欢甚至讨厌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概念。然而也因为这段经历能够指引他走向具象绘画,并逐渐使他明确了自己真正喜欢和想要的绘画语言,那就是绘制生活中的日常。阿利卡能将普通物品画出生命感,这种绘画感受体现在他自己特殊的构图方式,每幅作品的构成看似随意,实际都是精心安排,以及在表达物象的用色上呈现出冷静又疏离的感觉,这来自于阿利卡坚信作画时要在自然光线中进行创作,以及一次性完成一幅作品绝不拖延到第二天。通过阿利卡这些独有的绘画形式,我们可以隐约感受到阿利卡绘画历程的内心变化,比如画面的构图、色彩的运用以及用笔所留下的痕迹。阿维格多·阿利卡对艺术的独到理解以及作画的方式在他的画面中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这正是他区别于真正意义上的写实画家并影响绘画领域的原因。

(一)色块平面化

在1965年之后,阿利卡的具象绘画作品表现出了色块平面化的特点,这与古典绘画不同,阿利卡在绘画时不会在画布有底色之后再去进一步绘制,而是在画布之上直接创作。另外,阿利卡的作品均采用平涂的方式,并且颜料非常薄,这与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用厚厚一层颜料的描绘方式完全不同,因此,在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平面化。82美学2022/01比如在1987年创作的《自画像》(如图3),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画面里背景空间的平面化是为了更加有效地突出主体,这个方法也被一些画家沿用至今。这种平面化的处理手法缩减了物象与背景的空间感,更有利于观者直接将目光集中在物象本身而不受其他因素干扰,使主体能清晰明朗地呈现在观者眼前。作品《带蓝色餐巾的静物》(如图4),尽管色调的变化非常丰富,但静物的刻画仍然以固有色为主,画面中桌子上的水果篮装了一颗石榴和四个梨,一条浅蓝色的餐巾搭在桌面上自然地垂下来,拉长了空间透视,丰富了画面层次,看似简约的构图手段,却能让观者回味良久。虽然水果种类不多,但画面中唯一的亮色是那一颗石榴,这样的绘画方式打破了画面沉闷冷清之感。作为主体物象的餐巾和水果每个色块都是平涂的,同时包含着丰富的色彩构成。阿利卡通过蓝色餐巾将观者与静物的空间距离拉近,进一步从视觉上增加物体的稳定程度,突出物象的描绘与表达。

(二)碎片化与片段化

由于阿利卡多数所画为生活中的一瞬间,所以呈现出零散碎片的特点,因此,碎片化或片段化也是阿利卡作品的另外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他的每幅作品都呈现出了一种碎片化或片段化的效果,比如静物画《暂别水彩》,也就是说,阿利卡想要使画面达到稳定感还需要一段时间去探索。

(三)布局的歪斜性

碎片化和不稳定性导致阿利卡的笔触往往有一种抖动的感觉。例如作品《清晨》,就是典型的歪斜变形。画面中的床上放着一个闹钟、一本书和一件衬衫,衬衫在画面左侧占据一部分空间;书本在右边与衬衫一样也不是完整的部分,画面中间只有那个金属质地的闹钟是完整的,并且是经过形变而来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幅作品,蓝色的衬衫与黑的书本形成半包围式的结构,好似将闹钟与外界隔开,而蓝色与黑色这样偏冷淡的颜色和相对于平面感的存在恰好衬托了闹钟的存在,使闹钟突出在画面之上。这样一个构图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闹钟仿佛也有生命,意味着不想让时间消失不见,想要抓住时间,珍惜时间和生命。画面整体看似随意组合表露出生活照无意间的片段截取,仿佛是不经意瞥过去的一眼,但这中“随意性”却是阿利卡用心经营位置的成果。在阿利卡的静物画中,生命的意义被赋予,使它们本身具有生命。阿列卡放弃了已经拥有的抽象画地位和成就。当他发现抽象绘画并不能完全表达自己心境的时侯,他毅然决然地由抽象转到了写实。那些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东西经常被他当作素材入画,真诚地对待绘画作品,以及不惧怕从头再来的探索精神,都使画面充满了意义。所谓的具象绘画呈现形式有很多,阿利卡创造了属于自己那一套的“写实绘画”,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带来了启发与深思。

三、结语

阿维格多·阿利卡从抽象转到具象的绘画风格,以及阿利卡部分作品的呈现形式,反映出他的绘画思维。具象绘画的方式有很多类型,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都是对写实主义的另一种尊重。而阿利卡的“主观真实”,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倾注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真实事物交织过后的产物,极具个人色彩,形成个性鲜明的艺术语言风格。阿利卡的艺术生涯轨迹对于丰富他的绘画领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写实油画,他的作品所营造的疏离冷清感为现当代的写实绘画铺路。

参考文献:

[1]王严.遮蔽与呈现——具象表现绘画的现象学研究[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7.

[2]闫鹭鹭.侧目下的日常:浅析阿维格多·阿利卡绘画语言、情感表达及对我创作的启示[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7.

静物画范文篇10

关键词:水彩画;特色;造型;形象;风格;色彩

水彩画是西方绘画品种的重要一种,传入我国以后,已成为我国画坛中的一朵奇葩。分析、研究、把握水彩画的艺术特色,无论是对于水彩画的创作与学习,也无论是在理论启示上还是在艺术实践上,不仅大有裨益,而且十分必要。为此本文试就水彩画的艺术特色这一重要艺术命题发表几点肤浅之见,以与同行共同讨论、共同切磋、共同提高。

具体而言,水彩画的艺术特色可分为以下四大层面予以解读—

A.造型的集中性

水彩画同中外所有的绘画艺术一样,都是造型艺术,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水彩画更加强调造型的集中性,这种集中性,又具体通过以下几大手法来体现:

其一是以平面显立体。水彩画同所有的绘画一样,都是平面(二维空间)造型艺术,但它并不是孤立呆板、单调僵化的平面艺术,而是以平面显立体的艺术,即以二维空间表现三维空间的艺术。绘画作品只有长与宽,而没有高,只能从正面通过视角进行观赏。这的确是绘画艺术之短,但作为水彩画,却可以扬长避短,甚至以短见长,即通过观赏者的第一视觉印象的联想与想像,获得最大的艺术信息量,创造出一个更为广阔的立体空间,获得审美的极致。

其二是以瞬间显永恒。水彩画选取的是瞬间的物象,但却以这瞬间的物象显示了人物或事物的永恒。狄德罗说:“画家的笔只有一个顷刻:他不能同时画两个顷刻,也不能同时画两个动作。”①莱辛也说:“绘画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后都可以从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②因此,水彩画选择的瞬间形象,应当是事物发展与人的感觉的顶点,因为顶点就意味着止境。莱辛认为: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再朝远处去看,想像也就会停止了。水彩画画出这人世间的瞬间物象,它又被圈定下来,显示出人世间事物的永恒。

其三是以静止显动态。水彩画是静止的艺术,但它却通过静止的画面表现动态性特征。例如大海的波涛在画面上是静止的,但它却显示出动态的汹涌之姿;蓝天上的白云也是静止的,它也显示出不断飘动的意象。

由此可见,水彩画正是通过以平面显立体、以瞬间显永恒、以静止显动态的辨证统一的艺术手法,来实现它的集中性的。

B.形象的多样性

水彩画的绘画形象,也是多种多样的。它既有人物形象,又有动物形象,还有景物形象、器物(静物)形象,具体可分为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动物画、宗教画、历史画、壁画、年画、儿童画等各种形式。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形象之中,还饱含着画家深刻的思想与深厚的情感。也就是说,水彩画的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也是形与意的有机统一。例如一幅蓝天大海的风景水彩画,其形象是碧海、蓝天、白云、海鸥、帆船等等,而在这些形象的背后,又透出画家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与渴望飞向更广阔的天地的向往之心和理想之趣。公务员之家

由此可见,水彩画的形象,是多样的,这种多样性,既表现在物象本身的多样性,又表现在物象之外的多样性,即所谓“象外之象”、“画外之画”。用我国传统的绘画理论而言,就是“诗中有画,画外有诗”。因此,水彩画的学习与创作,都要仔细品味、认真揣摩、全面把握由形象性所形成的这种“味外之旨”、“弦外之音”、“画外之蕴”。

C.风格的写实性

水彩画作为西方绘画的品种,属于写实主义范畴。从美学原则与艺术精神的视角考量,它是受西方传统美学原则与传统艺术精神所制约的。正如当代著名美学家彭吉象先生所概括的那样:“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是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我们从中西美学史上可以发现,‘模仿说’是古希腊美学的普遍原则,亚里士多德以模仿的基础建立起的《诗学》体系,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而‘表现说’则成为中国先秦美学的核心,‘言志’、‘缘情’是我国诗论重视表现的最早见解,在情与理的统一中,将‘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作为最高境界。”③

作为写实主义风格的水彩画,主要通过明暗处理与焦点透视来得以具体体现。通过光影与明暗的不同,通过近大远小成比例的焦点透视法,来加强其真实感。

D.色彩的独特性

水彩画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它色彩的独特性上。正如马克思所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④水彩一的灵魂是水彩,它是用胶水和颜料等调制而成的,作画时用水溶解于纸上,利用画板的白地与水分互相渗透等条件,表现出透明感,具有轻快、湿润等特殊效果。既不同于油画的油质色彩,也不同于水粉画的用水调合的方法。一言以蔽之,水彩画色彩的独特性,就在于它具有“水彩味”。

注释:

①②转引陈兆金主编:《艺术鉴赏学导论》第321页,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