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20:17:03

经说范文篇1

非常高兴能和大家重逢在如诗如画的南海之滨——三亚——这个美丽的城市。在欣赏旖旎风光的同时,更能体验到和朋友们欢聚一堂的乐趣!其实,这也正是我们此次三亚之行的意义所在。

每年都能和大家聊一聊,很开心,记得曾经聊过做酒生意的意义,曾经聊过一件事,一句话,一个承诺等等,能调节一下会场的情绪。在商场上滚打摸爬,大家都很累,今天,本来想聊点轻松的话题,活跃一下气氛,和大家分享这欢乐的时刻。然而,汶川8.0大地震,突如其来,举国震惊。这是历史的惨剧,空前的浩劫!让我们心情沉重,让我们心怀牵挂,因为,灾区的百姓是我们血浓于水的亲人。山崩地裂的那一瞬间,就夺去了我们鲜活的生命,震塌了我们美好的家园,压残了我们脆弱的躯体,苍天不公啊!把这么巨大的痛苦和不幸,降临在我们多难的祖国。不!灾难压不垮我们的脊梁,催不垮我们的意志。十三亿人民调动起来的凝聚力,把整个民族聚集成顶天立地的钢铁巨人,那是不可战胜的,因为,他的名字叫作“坚强”。

在救灾现场那些可歌可泣的镜头,那些慷慨激动的场面,令人荡气回肠,催人泪下。一位在第一时间奉命奔赴北川县救灾的广东公安干警,这位铮铮硬汉,在博客上这样写到:看到那惨烈的场景,这几天,我把一生的泪都流干了。这是什么?这叫人民卫士的钢骨柔情。一位将军在率队撤离救灾现场时,看到一个只有四、五岁的小男孩站在路边,举着他稚嫩的小手向队伍敬礼,面对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的小川娃,将军深情地说:这是我军所接受到的最标准的军礼!

央视百家讲坛上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在讲解“论语”时,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天神在派每一个小孩子到人间时,总是对他们有很多的祝福,他说:去吧,孩子们,到这个世界上去,去享受生命的成长,去感受成长过程中的奇迹,去创造人间的辉煌,这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孩子们忐忑不安地问:我们听说了许多人间的丑陋,竞争。在成长的过程中,假如我们遭遇了这些,又没有了天神的保护,我们该怎么办?天神说:孩子们,放心吧,在你们降临人间之前,上天早早的给每一个小生命,都派去了他特定的天使在等候着你们,她会终其一生,忠诚地守护着你们,在最黑暗的时候,她会给你们带来光明,在最寒冷时候,她会给你们带来温暖,在风险降临的时候,她会拼着生命来保护你们。孩子们问,怎样才能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天使,天神说,很简单,你只要叫一声:“妈妈!”她就出现了。这个故事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地震中,在母亲躯体保护下,救出的婴儿襁褓中的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我爱你!这句话的全部意义。这,就是大爱,伟大的母爱。天下的儿女都应该向这位母亲致敬!

于丹教授还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说在美国,有一个小男孩,他从小就得了脊椎灰质炎,也就是小儿麻痹症,很早,他的腿就瘸了,这个病,还导致他长了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因为是瘸子,长的又不好看,小朋友都不愿和他玩,所以,这个小男孩从小就倍受冷落。有一天,他的父亲

拿着一把小树苗,对他的几个孩子说:你们每一个人都去种一棵树苗,看谁的树苗长的最好,我就买礼物给他。小男孩和他的兄弟姐妹都去种了树苗。因为小男孩长期受到冷落,他有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他在给小树苗浇了一两次水以后,就有了一个阴冷的想法,反正也没有人喜欢我,我想得到礼物,小树苗也不会帮我,不如让小树苗早一点死掉,像我一样。于是,他再也不浇水了。奇怪的是,他栽的树苗却一天一天长的比别的树苗都要好,叶子特别光亮.他的父亲就对几个孩子说,天啊!你们看,他栽的树苗长的最好,他很有天分,长大后他会成为植物学家的。以后小男孩不断得到鼓励,父亲给他买了他特别喜欢的礼物。他心想,这也许是天意吧。书上说植物都是在夜里生长的,有一天,小男孩半夜里爬起来,想去给小树苗浇一点水,结果他惊讶的发现,他的父亲在树底下,正一勺一勺的给树苗浇水。他突然明白了,是父亲每一天在养护着这棵树。这是父亲种在他心里的印象。从此他改变了对生命的看法。后来,这个小男孩没能成为植物学家,他成了这个国家的总统,他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一个坐在轮椅上的美国总统。这就是“父爱”力量。

有一句话叫“父爱如山”,由此我们想到了谭千秋——一位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学生的普通教师,当灾难降临的一刹那,他张开双臂护住了四位同学,就像父亲护住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得救了,潭老师却把鲜血洒在了他热爱的这一片土地上。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亡留给了自己。是他给“父爱”一词,灌注了全新的意义,是他,用血肉之躯,注塑了人民教师的高大形象,他的名字将永远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刻在亿万百姓的心中!

有时候,我喜欢听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解“论语”,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就是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理论。用简单的语言,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于丹教授深入浅出,精辟地解读“论语”中所告诉我们的,应该怎样去修身齐家、如何去为人处世。其中“君子之道”是这样论述学习的:圣人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说的是,真正尊崇学问的人,远古的遗风学术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不外是要学会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的公民,从而,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就是为了完成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而有些人,学了一些知识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谋生的手段,好让自己能在社会上谋些福利。这叫作“为人之学”。孔子提倡的“君子之学”是永远着眼于当下。有一个故事讲得好,说有一条小街上,开了三家裁缝店,都想招揽到更多的客人。第一家裁缝挂出了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缝。第二家心想我一定要做得比他的大,于是,他做了一个更大的牌子,上面写着: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第三家心想,我难道要做全世界最好的裁缝?。后来,他做了一个很小的牌子挂出去。结果,所有的客人都跑到他的家店里来了,其他两个店冷冷清清的。他的牌子上写的是:我是这条街最好的裁缝。也就是说他把视线放回到了眼前,从当下做起。这让我连想到了“普天同庆”产品,也许,你不是全国或全省最大的商,但,你只要做到你是你那个区域最好的商,那么,你的生意就会做得出人头地,你的“普天同庆”产品就会卖得红红火火!我今天的发言到此结束。

经说范文篇2

大家好!

今天,我很高兴参加竞聘会。我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提高自己的机会。我竞聘的是副经理一职。今天的竞聘会是新成立的大剧院人事改革的具体体现,是领导对我的信任和鼓励,是同志们对我的支持。

大剧院的建成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挑战,而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机遇,更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学习是一种习惯,我会用恒心来坚持。我是1985年7月在影剧院刚刚成立时成为其中一员的。在这20年来的工作中,我积累了很多经验,对影剧院的熟悉也成为了我竞聘的优势。对于长期担任会计一职的我来说,副经理的职位,虽然不能说是崭新但是面对新成立的大剧院来说,也算一种挑战。尤其是新的同事们的鼓励和支持,使我对未来的挑战充满信心!我相信我们是一个为着共同的事业而不懈奋斗的集体。

针对目前现状,我们的任务是更加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为活跃电影市场出一分力。而且多年来,在经理的带领下竞职报告,我们努力工作,也确实做出了一些成绩,深受群众的好评。

经说范文篇3

大家好!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这里参加*职位的竞职演讲。非常感谢市委、市政府和**党委给予的这次公平竞争、交流学习与展示自我的机会。能够在此就自己的个人能力、优势以及今后的工作思路,向各位领导和评委作一汇报,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叫*,*岁,*年*月出生,*年参加工作,*年任*职务,*年任*,……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对于经济厅厅长这一职位,我认为自己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任职优势。

一是事业改革面前有股“闯劲”。我一直把“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无论干什么,都把事业放在心上,责任担在肩上,尽职尽责,埋头苦干,全身心地投入。多年来,组织上的培养,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造就了我敢于坚持原则,主持公道,秉公办事,作风正派,求真务实,胸怀宽广,谦让容人,善于听取群众意见的品格。自*年参加工作以来,我立足实际,认真学习,不怕工作任务重,不怕要求标准高,对于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地干好,对于上级交办的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为法院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我始终认为,干好事业靠的是忠诚于事业,靠的是一丝不苟的责任心。当前,我院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缩头不前不行、求稳怕乱不行,工作不怕干,要的就是一种敢闯、敢作、敢为的精神。

二是困难压力面前有股“韧劲”。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我们是为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十几年来,我充分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韧劲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困难和压力。我一直认为,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只要有良好的心态、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屈不挠的韧劲和冷静科学的处理方法,劣势总会变优势,不利总会变有利。

三是业务管理面前有股“钻劲”。在长期的法院工作中,我干过*年的*,干过*年的*,无论是在业务学习中,还是在业务管理上,我都坚持走到哪里就学到哪里,向老领导学习,向专家们学习,向同志们学习,向实践学习,以肯于钻研的学习精神,不给自己留疑问,无愧于领导和同志们的理解和信任。自*年走上管理岗位上以后,我深刻体会到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对我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主动为自己“充电”,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法院管理、经济管理、计算机和英语等方面的知识。多年的学习,在客观上丰富了见识阅历,在主观上增强了管理经验,在实践中提高了领导能力;多年的努力,使我感到自己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积累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思路与方法,在管理和改革中也有自己的见解和方法。

四是大是大非面前有股“正气”。我认为,“正气”是一名法官的最基本的素质。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我都要求自己把握好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坦坦荡荡,老老实实做事,诚诚恳恳、实实在在待人,时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有损于团结的事不做,要保持中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更要保持基本的原则和分寸,心底无私天地宽。我坚信,“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只要我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我们的工作就会如鱼得水,工作中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五是年富力强,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我可以自信地说,年龄是我这次竞争的显著优势。作为中青年人,我思想解放,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富有改革和创新精神。特别是近几年的学习和实践,使我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大局观念,丰富了宏观管理经验,提高了分析、综合、决策能力,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我相信,拥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旺盛的精力,我一定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接下来写:法院工作的意义,经济厅工作的意义,所竞争职位的重要性和意义等。……+在此,如果有幸得到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和支持,我将迅速找准自己的位置,尽快进入角色,认真履行职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心做到:强化“五个意识”、继承和发扬“四种优良传统”、深化三项改革。

一、强化“五个意识”:在工作研究中,要有谋事意识,主动为院长出谋划策,提供可行的、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在业务工作中,要有效率意识,每项工作都要认真抓好落实,提高工作效率;在处理日常事务中,要有揽过意识,一旦工作中有了失误,主动承担责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维护法院权威,争取更多主动,以利于问题的解决;在领导班子中,要有大局意识,搞好成员之间的团结,互相补台,形成合力,协调好上下各方面关系,自觉维护领导班子的威信。在管理工作中,要有“放权”意识,全力支持同志们的工作,善于激发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继承和发扬“四种优良传统”:一是继承和发扬团结的优良传统。团结出力量,团结出智慧,人心齐、泰山移。在改革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团结更显重要。二是继承和发扬竞争的优良传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竞争是发展的基础,是进步的核心,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就没有活力。因此,要在我院内部建立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三是继承和发扬服务的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司法工作的立足点,廉洁为民、真心为民才能取信于民,没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就是没有摆正自身的位置。四是继承和发扬创新的优良传统。没有创新,工作将是一潭“死水”,创新是前进的动力和保证。

三、深化三项改革:改革出动力,改革出效益。当前,要抓好三项改革:一是抓好内设机构改革。(具体机构设置我不太清楚)二是抓好人事制度改革。本着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才结构合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的总要求,以竞争上岗为切入口,合理设岗。三是抓好分配制度改革。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利益的分配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分配制度上必须顺应形势,按照党委提出的“打破现行分配制度,变职务工资、职称工资为绩效工资”的改革方针,建立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岗位分配新机制。

经说范文篇4

我叫,目前在公司从事仓储主管工作,主要的工作范围,就是从原材料的申购、入库、车间根据生产任务进行备料、成品的入库、成品的出库、盘点、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以及成品区6S的规划等工作,由于工作的原因,使我对供应链的流程有所了解,也十分清楚流程的重要性,所以我这次演讲主要针对的就是我们工作的流程问题,具体对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向大家做一下报告,其实流程在我们生活当中无处不在,无论干什么事,无论在生活、休闲还是工作中,都有一个“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先后顺序,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流程,只是我们没有用“流程”这个词汇来表达而已。

任何流程都比没有流程强,好的流程比坏流程强,但是,即便是好的流程也需要改善。在企业的发展,生产都是需要一个完善的流程去运作.。

举例说明标准化流程的重要性:

首先请允许我借助一些资料来说明业务流程标准化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

只有标准化的东西才有可能得到快速的复制和推广,举几个例子:像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跨国连锁巨头的成功一定程度上都益于此,高度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加上其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其标准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大大加快了其扩张速度,降低了运营成本,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标准化经营管理就是企业管理中,针对经营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制定细而又细的科学化、量化的标准,按标准进行管理。更重要的是标准化经营与管理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扩张中不走样,不变味,使企业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仅凭手工方式和人脑不可能做到,而且标准化的目的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排除人为因素和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这些都是必须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标准化管理实际上就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规范化的现代化管理。

管理的标准化是为了便于进行自身发展过程中快速复制,而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即便是好流程也需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而进行改善。

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流程,可以使企业更加高效顺畅的运转,可以使企业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监控有利、处置及时,可以充分的调动全体企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可以使企业统一协调、目标明确、鼓励创新、团结高效、可以引导企业走向新的辉煌。

企业业务流程标准化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保证企业各项作业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由此可见,我们工作的流程对企业的发展,对我们工作的效率,对我们工作的准确性是显而易见的。

工作设想:

下面具体谈谈我对以后工作的设想:

1.加强仓库内流程的正规性,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修改严格的出入库流程,出入库流程强制严格执行,并针对实际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2.提高发货的准确性,验货的效率性与正规性,在每捆板子右上角加入该捆明细,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的保管员、客户核对产品发货数量,也可以提高我们发货的准确性。(最好是两联据便于存档,这样等于拼车方案,并在出库单表明捆数,方便日后核查。)

3.组建库存帐,制定库存出入流程,库存裁切流程:库存出库,出到车间,车间加工完成办理成品入库手续,以及裁切剩下的库存入库。

4.制定与第三物流公司的交接流程,与验收工作。

5.对于来提货的客户、第三方物流司机,开提货单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给他们一份我们出库的流程,涉及到的人员,及他们的办公地点,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发货速度。(可以附带一联据,或者是做成卡片式)

6.制定一些出库单据的传输流程,有些时候我们工作做的很好,不过在出库单据传输方面出现失误,会导致库存与其他部门库存数据不一致等问题。

7.协助生产经理对二期厂房内部的规划,把基础打好。

经说范文篇5

1983年第一届"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我曾提交了《中国散韵相间、兼说兼唱之文体的来源--且谈"变文"之"变"》的论文(载《敦煌学辑刊》1983年8月创刊号(总第四期)。)那篇论文,提出了如下的一些主要论点一,散韵相间、兼说兼唱之文体,于中国本土早在先秦已经成熟确立;二,楚汉"辞赋"是梵文"经偈"异质同构的对应形式;三,中国佛教之"偈赞",名为"梵呗",实系楚汉之声;四,"变文"即唱导化俗的"谈辩"、"应变"之文。

这些论点中,第一、二两点,曾有林家平先生在其1986年第3期《兰州学刊》所载之《试议拓展敦煌学研究的空间》一文,以及他与宁强、罗华庆合着的《中国敦煌学史》之有关章节中表示欣赏;第三一点曾有朱绿梅(案:即王小盾)《也谈敦煌讲唱词的音乐渊源》一文(载《敦煌学辑刊》,1985年第1期,总第七期。)提出质疑,而且我也有针对的答辩;(牛龙菲《讨其源流,信兴楚而盛汉--答朱绿梅》,载1985年第2期,总第八期《敦煌学辑刊》。)第四一点,至今尚未见有人评论。

在我自己,于那篇论文的四个主要论点中,最觉不满的是第四一点。

当时虽已认为:"''''变文''''之''''变'''',当有非文体概念的其它含义。"但终觉在未找到"经变"确切语源的情况下,我"以一''''变''''字而兼及''''辩''''、''''变''''二义"之有关其功能的论说,难逃"牵强附会"之讥。故于"变文"一端,只是"且谈",而未敢专论。

在我心目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一切名谓,总有其固有的语源。

"变文"一语,不要说"至今还没有找出译文或对音的梵文";(王重民《敦煌变文研究》,原载1981年第2期《中华文史论丛》,可见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4月第1版,上册第285页。)即使是找出了译文或对音的梵文,也当如王重民先生所说:"''''变''''字在汉语内应首先具有相适应的意义"(同上)。

可惜的是:前此向未有人在汉语中找出"变文"之"变"的真正语源,其意也向未有确训达诂。

因此,1985年提交新疆乌鲁木齐"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一九八五年学术讨论会"上,笔者又提交了本文,以做进一步的探讨。

本文自1985年提交上述学术讨论会之后,又曾见有北京《读书》1988年第4期金克木《"变文"的"变"的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饶宗颐《饶宗颐史学论著选》之《从"睒变"论变文与图绘只关系》等文。这些论文所及,正如敦煌《敦煌研究》2000年第2期张鸿勋先生《变文研究评述二题--敦煌变文研究回顾与思考之一》所说:不过"表明从古梵语中寻找''''变''''字的工作,至今尚未结束"而已。此外,还见有广州《华原》1995年第1期姜伯勤先生《变文的南方源头与敦煌的唱导法匠》。此文虽然在隋代吉藏《中观论疏》中找到了"释此八不,变文易体,方言甚多"的文字,但这已然是"流",而不是"源"。不仅如此,姜先生所谓"因为博通众典,在唱说时遂对正式的经文文体加以变通,从而''''应变无尽''''。这是最广义的''''变文''''概念"之言,也并没有超出本文当年的论说。

若干年来,我一直留心于此。从本文第一次成稿的1985年5月至今,我也依然在注视着有关此一问题的研究动态。综合考量,我依然坚持如下之或许可以供同人参考的意见"变文"之"变"者,实系中国固有之"经·说"、"经·传"、"经·变"之"变"。

一,"经·变"之制乃中国固有

中国固有之"六经"《易经》、《书经》、《诗经》、《礼经》、《乐经》、《春秋》,(案:《乐经》已亡。)正如梁启超所论:"古书椠于竹简,传写甚难,故凡著述者文皆极简。《老子》仅五千言,《墨经》不逾六千言,孔子作《春秋》亦义丰而文约,而微言大义,皆在口说。"(梁启超《墨经校释》,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五年三月版,第二页。)《墨子·经上》有言:"说,所以明也。"故《墨辩》有《经上》篇,又有《经说上》篇;有《经下》篇,又有《经说下》篇。《韩子·外储说》亦有《经》、《说》之制。此正如梁启超所说:"欲明经,当求其义于经说。"(同上。)此《经》、《说》之制,先有晋人鲁胜《墨辩注序》发明,(《晋书·鲁胜传》存其《序》说:"《墨辩》有上、下《经》,《经》各有《说》。")后又有唐人杜牧言之,(《樊川文集·答庄充书》说:"复观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诗》、《书》、《春秋左氏》以降,百家之说,皆是也"。案:这里所谓"百家之说"的"说",便是"经说"之"说"。)"自梁(启超)氏笃守此例,乃能将经与说之关系,确定而不移。"(范耕研《墨辩疏证》,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版,第六页。)近人栾调甫先生又更指出:"盖《墨辩》之有说、辩,犹因明之有立、破。"(栾调甫《墨子研究论文集·平章胡墨辩之争》,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版,第35页。)至此,"依经以辩理"、"错综经文以尽其变",(语出杜预《春秋左氏传序》。)"爰俞雅辩,畅辩微理"(栾调甫《墨子研究论文集·墨子要略》,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版,第97页。)的"说"、"辩"("变")功能,遂大白于天下。

此《经》、《说》之名,后又移易为《经》、《传》。据《尚书正义》"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余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之言,此所谓《尚书》者,已非"本经",而是"口传",即"本经"之"传"。又据《汉书·艺文志》,道家学理也有《傅氏经说》和《邻氏经传》等不同的《说》、《传》。

西汉之时,经师传经之业大盛,立为博士者亦不在少数。此所谓《经传》,与《经说》大半传述圣人口说已略有不同。此正如杜预《春秋左氏传序》所说:"《经》者不刊之书也。故,《传》,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辩理;或错《经》以合异;随义而发。其例之所重,旧史遗文,略不尽举,非圣人所修之要故也。"正因如此,蒋伯潜先生才说:"圣人所作曰''''经'''',贤人所述以释经旨者为''''传''''"。(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427页。)西汉、东汉以及从此之后经师所依之先秦经传,即如《春秋》而言,便有《左氏》、《公羊》、《谷粱》、《邹氏》、《夹氏》等不同的《传》。

此所谓《传》,又有偏离《经》之主旨者,古人称为《外传》。如,三国韦昭在《国语·叙》中便曾说过:"其文不主于《经》,故号曰《外传》。"杜预《春秋左氏传序》有言:《传》者,"错综经文以尽其变。"故,"称''''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之类,皆所以起新旧,发大义,谓之变例。"依此之言,似乎,在"六经皆史"(语出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一《内篇一·易教上》)的中国,作为记录史事的"经传",相当于"外传"者,又有"变例"的一体。

此所谓之"变例",笔者所经见之文献,尚未有专名。但或许与杨雄《法言》所谓"五经"之"变"的称谓有关。笔者所谓"经变"者,正是指此"经传"之"变例"。

《春秋繁露》卷二《竹林第三》有言:"《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杜预《春秋左氏传序》所谓的"变例",与此似也有相通之处。所谓"通辞",是指论说"道常"的言辞。(案:所谓"道常",犹如今日所说的"规律"。)而所谓"从变而移"的"经变",其与"通辞"的关系,似可参考蒋伯潜先生所著《十三经概论》一书中《春秋经传概论》一章所引诸家之言论之。

蒋伯潜先生说:"《公羊》、《谷梁》为''''传''''之正体;《左传》则是''''史传''''非''''经传''''之传之正体也。"作为"非''''经传''''之传之正体也"的《春秋左氏传》,有"《春秋》所无者,或自为传"(刘安世);"《左氏》传事不传义,是以详于史而事未必实"(叶梦得);"《左氏》艳而富,其失也诬"(范宁);"《左氏》有无经之传,失其根本"(权德舆);"又有释不书于经之事者"(蒋伯潜);"有于经传不合处,不云传误,而云经误;其注亦多强经以就传"(蒋伯潜)的特征。此所谓"经变"即"经传"之"变例",其与"经"的关系;比之"传"与"经"的关系、"说"与"经"的关系,要更加强调史事的传述,并带有"演义"的意味。

正因"经传"之"变例",有"详于史"、"艳而富"的特征,故有十分丰富的形态。杨雄《法言·寡见》曾说:"司马子长有言曰:''''五经不如《老子》之约也,当年不能极其变,终身不能究其业''''。"这里,所谓的"五经""其变",即《乐经》亡佚之后的《易》、《书》、《诗》、《礼》、《春秋》的各种《说》、《传》、《变》。

又,王重民先生也曾指出:"《隋书·经籍志》子部兵类有《投壶经》一卷,《投壶变》一卷。"(王重民《敦煌变文研究》,第287页。)综上资料,所谓《说》、《传》、《变》三者,盖有两义1,诠释其《经》,引申其旨。

2,与"道常"对应的"事变"。

在"六经皆史"的中国,《说》、《传》、《变》三者,特别是《传》、《变》二者,常常是以具体的历史事变来诠释《经》中的"道常"。故,《春秋繁露》卷五《十指第十二》说:"《春秋》二百二十四年之文,天下之大,事变之博,无不有也。……举事变见有重焉,则百姓安矣;见事变之所至者,则得失审矣。"在以"事变"映证"道常"这一点上,《说》、《传》、《变》三者,特别是《传》、《变》二者,"率名异而实同"。(语出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版,第89页。)敦煌遗书中《刘家太子变》之所以又称作《刘家太子传》,《后土夫人变》之所以又称作《后土夫人传》,正是因为如此。

除此而外,《说》、《传》、《变》三者,特别是《传》、《变》二者,在"六经皆史"的中国,还有"传闻于未闻之者"(语出张衡《西京赋》)的史学-文学功能。太史公于此,有明确的申明。他在《史记·管晏列传第二》中说:"吾读管氏《牧民》、《山高》、《承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佚事。"此所谓"佚事"者,是所谓"传闻"之类。正如董仲舒《春秋繁露·楚庄王第一》所说:"有''''见'''',有''''闻'''',有''''传闻''''"。王子年《拾遗记》所记,多为"《史记》略而不录"之事。晋·葛洪《<西京杂记>跋》称其书钞自刘子骏《汉书》,目的是"以裨(班固)《汉书》之阙。"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有言:"俗皆爱奇,莫顾实理。传闻而欲伟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于是弃同即异,穿凿旁说,旧史所无,我书则传。"故,此一类传闻史事的《传》、《变》之文,虽确"依经起义"(语出章学诚《文史通义·传记》),"附经间出"(语出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推详往迹,则影彻经史;考验真怪,则叶附图籍"(语出王子年《拾遗记》之萧绮《序》);但又踵事增华,奇变诡异。"爱博多奇"、"广异宏丽"(语出王子年《拾遗记》之萧绮《录曰》)。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讲史之体,在历叙史实而杂以虚词。""大抵史上大事,既无发挥,一涉细故,便多增饰"(语出鲁迅《中国文学史略》)。

这种传统,初始于《春秋左氏传》,又为太史公司马迁所发展成熟。故,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传》中才说:"按字书云:''''传者,传也,记载事迹以传于后世也''''。自汉司马迁作《史记》,创为《列传》以纪一人之始终,而后世史家卒莫能易。嗣是山林里巷,或有隐德而弗彰,或有细人而可法,则皆为之作传以传其事,寓其意;而驰骋文墨者,间以滑稽之术杂焉,皆传体也。故今辨而列之,其品有四:一曰史传(有正、变二体),二曰家传,三曰托传,四曰假传;使作者有考焉。"有关于此,顾炎武《答汤荆岘书》也曾说及:"附传于卒之下者,正也;不系卒而别见者,变也。"以此例之,今之敦煌卷子中讲唱历史故事的"变文",正是西晋人杜预所说"错综经文以尽其变"的"传"之"变例";正是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传》中所说的"史传",且是其所说之"史传"的"变体";正是清人顾炎武所说"传"之"正"、"变"二体的"变体"。此正所谓"博之九经、三史、诸子以穷其变"(语出王士祯《带经堂诗话》)。

此一类"变体史传",很为正统经学家和史学家所垢病。(案:"变文"在隋唐之后的湮没,与此不无关系。)如《孔子家语卷五·五帝德第二十三》所载宰我的话便说:"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采之辩(变),谙忽之意,非君子之道者。"唐人刘知几《史通》也说:"始自两汉,迄乎三国,国史之文,日伤烦富。逮晋已降,流宕逾远。必寻其冗句,摘其烦词,一行之间,必缪增数字;尺纸之内,恒虚费数行。夫聚蚊成雷,群经折轴,况于章句不节,言词莫限,载之兼两,曷足道哉。""自兹以降,史道陵夷,作者芜音累句,云蒸泉涌。其为文也,大抵编句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故应以一言以蔽之者,辄足为二言;应以三句成文者,必分为四句;弥漫重沓,不知所载。""其立言也,或虚加练饰,或体兼赋诵,词类俳优;文非文,史非史。"直到当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仍在《两晋南北朝史》中说:"【魏晋时儒家讲经】义例无穷,皆多新异。……学者以此益奇之,而以辨能饰非,好为诡说,由是业不久传。此等人可以为人师乎?然以诡词动众,亦能取宠一时,而铿铿说经者,或反为人所讥评焉。""当时传经,最重讲说。讲说之间,唯音辞风采是尚,或取辩于口给以御人,能平心研讨者盖寡。"如不论价值观念的差异与褒贬,以此反观敦煌"变文",恰正如其所说。

二,佛教变文的五种"变态"

作为与"经-道常"对应的"史-事变",是"变"字的本义。然而,出于"经说"、"经传"、"经变"的敦煌"变文"之"变"的内涵,尚不止于此,还有"与事而兴"的"无穷变态"一义。此所谓"无穷变态",亦有中国固有的传统在。

《易经·系辞上》有言:"通变之为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系辞下》也说:"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不可为典要,唯变是从。"如果说,佛教强调"佛是至极,至极则无变";"至极以不变为性"(释慧远语,出《历代三宝纪·卷第七》)的话;那末,《易经》强调的则是"变易"本身以及"变易"本身的"不易"。换言之,所谓"易之三义"之一的"变易",是就"运动本身"而言,而所谓"不易",则是就"运动本身"之"恒久不易"的性质而言。

苏轼《柳宗元六祖碑题记》有言:"释迦以文设教,其译于中国必托于儒之能言者,然后传远。"任二北先生《唐声诗》亦有言:"佛教宣传方法之原则,是入俗唯恐不深,汉化唯恐不透。"经过华化的中国佛教,逐渐抛弃了"佛是至极,至极则无变"的思想,而更多地强调在"事变"之中去映证"道常",在"事变"之中去领悟"佛性"。

《淮南鸿烈·要略训》有言:"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淮南鸿烈·人间训》也说:"知天而不知人,则无以与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则无以与道游。"华化的中国佛教,正是要"与世浮沉","以与俗交"的世俗宗教。

佛徒以《变文》诠释、引申其《佛经》,其目的正是为了"托于儒之能言者,然后传远。"佛教法师为了达到"应机悟俗"(语出《高僧传》,卷十四《序录》)的目的,对自己提出了"张喉则变态无穷"(语出《高僧传·经师篇·论曰》)的极高要求。此正如《高僧传·论曰》所说:

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

昔佛法初传,于时斋集,止宣唱佛名,依文教礼。至中宵疲极,事资启悟,乃别请宿德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旁引比喻。

其后庐山慧远道业贞华,风才秀发;每至斋集,辄自升高座,躬为导首,广明三世因果,却辩一斋大意;后代传受,遂成永则。故道照、昙颖等十有余人,并骈次相师,各擅名当世。

夫唱导所贵,其事四焉:谓声、辩、才、博。非声则无以警众,非辩则无以适时,非才则言无可采,非博则语无依据。至若响韵钟鼓,则四众惊心,声之为用也;辞吐后发,适会无差,辩之为用也;绮制雕华,文藻横溢,才之为用也;商榷经论,采撮书史,博之为用也。若能善兹四事,而适以人时(如为出家五众,则须切语无常,苦陈忏悔;若为君王长者,则须兼引俗典,绮综成辞;若为悠悠凡庶,则须指事造形,直谈闻见;若为山民野处,则须近局言辞,陈斥罪目;凡此变态,与事而兴),可谓知时知众,又能善说。虽然故以恳切感人,倾诚动物,此其上也。

昔草创高僧,本以八科成传,却寻唱、导二技,虽于道为末,而悟俗可崇,故加此二条,足成十数。

何者?至如八关初夕,旋绕周行,烟盖停氛,灯帷清耀,四众专心,叉指缄默。尔时导师则擎炉慷慨,含吐抑扬,辩出不穷,言应无尽。谈无常则令心形战栗,语地狱则使怖泪交零,征昔因则如见往业,复当果则已示来报,谈逸乐则情抱畅悦,叙哀感则洒泪含酸。于是阖众倾心,举堂恻怆,五体输席,碎首陈衷,各各弹指,人人唱佛。爰及中宵后夜,钟漏将罢,则言星河易转,胜集难留,又使人怀抱载盈恋慕。当尔之时,导师之为用也。(其间经师转读,事见前章。)皆以赏悟适时,拔邪立信。其有一分可称,故编《高僧传》之末。

考其所论讲说佛法之"变文"的"变态",可列为如下五则1,应物(事)之变,所谓"凡此变态,与事而兴。"2,应时之变,所谓"非辩则无以适时。"3,应人之变,所谓"如为出家五众,……若为君王长者,……若为悠悠凡庶,……若为山民野处"云云。

4,应文之变,所谓"绮制雕华,文藻横溢","商榷经论,采撮书史。"5,应言之变,所谓"擎炉慷慨,含吐抑扬,辩出不穷,言应无尽。""凡此变态",都是自觉地"与事而兴"的结果。这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存在。下文于此,将一一分别举证之。

三,五种"变态"之中国固有传统

上文言及之中国佛教"变文"的五种"变态",有其深远的华夏文明传统。先秦、两汉、魏晋、乃至隋唐一系列典籍文献之中,每每言及于此。

1,关于"应物(事)之变"关于"应物(事)之变",《荀子》所言甚明。诸如:

《儒效》"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怍。"《富国》"治万变,材万物,……万物得宜,事变得应。"《君道》"明达用天地,万变而不疑。"《天论》"因物而多之,孰与骋物而化之。"(案:"化"从"匕";《说文》曰"匕,变也。")《儒效》"事变得其宜,……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汉代经师,如荀卿而言"应物(事)之变"者,凡所多见。下特举二例--《淮南子·要略训》"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春秋繁露·精华》"《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天】。"此所谓"经变"之第一种"变态"。

2,关于"应时之变"

《离骚》有言:"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有关"应时之变"的论述,在中国古代是屡见而不鲜的。诸如:

《易经·贲卦·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论语·宪问》"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庄子·外篇·秋水》"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外篇·天运》"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荀子·天论》"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儒效》"修百王之法若辩白黑,有当时之变若数一二。……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东方朔《隐真论》"随时应变,与物俱化。"东方朔《诫子》"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淮南鸿烈·泛论训》"因时变而制礼乐者,比如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寸尺之度,而靡不中音。"冯衍《显志赋》"与道翱翔,与时变化。"《文心雕龙·熔裁》"变通以趋时。"《抱朴子·钧世》"世异语变,……时移世改。"此所谓"经变"之第二种"变态"。

3,关于"应人之变"

《墨辩·贵义》有言:"言则诲";《墨辩·尚贤下》有言:"有道者劝以教人。"方授楚《墨学源流》一书曾说:"墨子之学,爱与智并重,''''物之所以然,与所以知之'''',智之事也;而墨子乃宗教式之教育家,''''有道肆相教诲'''',''''遍从人而说之'''',则''''所以使人知之'''',亦必有其术矣。前者唯在自悟,故有《墨经》中知识论;后者用以悟人,故有其辩学。"(方授楚《墨学源流》,中华书局民国二十六年四月版,第一七三页。)墨家"上说诸侯,下说列士"(《天志上》),"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鲁问》)的游说实践,使得其说具有"应人而变"的特点。《墨子》多用方言,又多反复申说,不厌其详,正是其"宣传其说于当时贱人之前"(方授楚《墨学源流》,中华书局民国二十六年四月版,第四八页)的反映。

中国古代的说者,对"人之难说"(语出《庄子·天运》)有极为清醒的认识,对"应人之变"的必要性有充分的自觉。有关于此的论述,比比皆是。诸如:

《论语·卫灵公》"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如也,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庄子·外篇·天运》"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庄子·外篇·天地》"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夸》(案:皆当时之通俗歌曲名)则嗑然而笑。"《邓析子》"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安;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说;此言之术也。"《荀子·非相》"凡说之难,以至高接至卑,以至治接至乱,未可直至也。远举则病缪,近世则病佣。"《荀子·劝学》"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韩子·说难》"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横失而能尽之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韩子·说难》"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韩子·难言》"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吕氏春秋·孟夏纪·劝学》"凡说者,兑(悦)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悦)而反说之。夫弗能兑(悦)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淮南子·人间训》"夫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譬以大牢享野兽,以《九韶》乐飞鸟也。……夫歌《采菱》、发《阳阿》,鄙人听之,不若此《延路》、《阳局》。(高诱注:《延路》、《阳局》,鄙歌曲也。)非歌者拙也,听者异也。"《鬼谷子·权》"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伸蒙子》"是以演先王之教,不?萌酥终撸研幸病M鲁胖牵缘萌酥舱撸且谆笠病6裼惺ネ侥鼙湫恼撸匆谆蠖研幸印?quot;此所谓"经变"之第三种"变态"。

4,关于"应文之变"

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论及辩说时曾言之:"本乎至当不易之理,而以反复曲折之词发之。"于此"米盐博辩"(语出《韩子·说难》)一端,古之圣人贤者论着也常言之。诸如:

《庄子·外篇·骈姆》"骈于辩者,累瓦结绳串句(捶辞),……而杨、墨是也。"《庄子·杂篇·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蔓衍,所以穷年。……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韩子·难言》"捷敏辩给,繁于文采。"《韩子·问辩》"以博文为辩。"《韩子·说林》"博于经典,以说人主。"《韩子·八经·参言》"取资乎众,籍信于辩,而以类饰其私。"(案:此所谓"类"、"私",即《墨辩》中之"达"、"类"、"私"之"类"、"私"。)《吕氏春秋·察今》"博闻辩言。"《史记·滑稽列传》"博闻辩智。"《谷梁传序》(晋人范宁著)"左氏艳而富"(朱自清说"艳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经典常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7月版,第47页。)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坟》、《典》。"挚虞《文章流别论》"文辞之异,古今之变也。"《宋书·谢灵运传》"文以情变。"《南齐书·文学传·论》"委自天机,参之史传。"《南齐书·文学传·论》"在?跷恼拢只挤簿桑粑扌卤洌荒艽邸?quot;《文选·序》"文之时义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文心雕龙·时序》"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变通》"抑引随时,变通会适。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文心雕龙·宗经》"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文心雕龙·情采》"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采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皎然《诗式》"在儒为权,在文为变,在道为方便。"此所谓"经变"之第四种"变态"。

5,关于"应言之变"

掌握了以上四种"变态"的"说经"者,"传经"者,"变经"者,便可进入"出语不穷"(语出敦煌遗书《晏子赋》,伯二五六四卷)的化境。对此"出语不穷"之"应言之变"的礼赞,在百家争鸣的先秦达到了高潮。诸如:

《庄子·外篇·田子方》"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杂篇·天下》"(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庄子·杂篇·盗趾》"心如泉涌,意如飘风,强足以拒敌,辩足以饰非。"先秦诸子中,荀子于此一端,重视尤甚,论说特丰。诸如:

《非十二子》"宗原应变,曲得其宜,如是然后圣人也。"《儒效》"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王制》"举措应变而不穷,夫是之谓有原,是王者之人也。"《君道》"(君子)并遇变态而不穷,……其应变故也,齐给便捷而不惑,……其知虑足以应待万变。"《臣道》"(人臣)应卒遇变,齐给如响。"《致士》"临事接民,而以义应变。"《礼论》"以为上则明,万变不乱。"《乐论》"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穷本极变。"《性恶》"多言则文而类,终日议其所以,言之千举万变,是圣人之知也。"《非相》"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荀子之后,汉魏、隋唐文士论及"应言之变"者亦伙。诸如:

《汉书·蒯通传》"说士权变。"《傅子·卷三》"所修出于纵横者,则言权宜而贵变常"(出《长短经·说人篇》)。

陆机《文赋》"放言遣词,良多变矣,嫣蚩好恶,可得而言。"陆机《文赋》"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文心雕龙·比兴》"马融《长笛》云:''''繁缛络绎,范蔡之说也'''',此以响比辩者也。"《文心雕龙·通变》"长辔远驭,从容按节;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在佛教华化的过程之中,释门佛徒充分汲取了华夏文明的精华,有不少法师达到了"应言之变"的极高境界,而被人称作"高僧"。诸如:

《高僧传·唱导》"释昙宗……''''辩口适时,应变无穷''''。"《高僧传·唱导》"释道照''''披览群典,以宣唱为业,指事适时,言不孤发''''。"敦煌遗书之中,于此一端,也有鲜明的艺术表现。诸如:

《晏子赋》(敦煌遗书伯二五六四卷)"出语不穷,是名君子也。"《佛说报恩经讲经文·双恩记第三》(前苏联东方研究所藏Φ-96号卷子)"或有能扬邪辩,击论鼓而魔党倾心;也有妙运法音,说至理而天花落座。"等等。

此"妙运法音,说至理而天花落座"之高僧被理想化了典范,是所谓的"维摩居士"。敦煌遗书《维摩诘经讲经文》(伯二二九二卷)说他:"说万事如在掌中,谈三界不离心内";"貌同野鹤,性比闲云,辞同倾海,辩似涌泉";"清词辩海人难及,妙智如泉众共谈。"此一类形容,正是以魏晋隋唐五代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如倾悬河暴雨的玄谈之士为其模特。

此所谓"经变"之第五种"变态"。

以上所说之"经变"的五种"变态":"应物(事)之变"、"应时之变"、"应人之变"、"应文之变"、"应言之变"之中,"应物(事)之变"是其根本。此正如《鬼谷子·捭阖》所说:"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先审其变化。""夫道者,体常而尽变"。(语出《荀子·解蔽》。)有此根本,则"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语出《鬼谷子·捭阖》。)然而,"凡此变态"的实现,却并非易事。故《南齐书,文学传略》慨然而言:

今之文章,作者虽众,总而为论,略有三体。(案:此"三体"之论从略)……三体之外,请试妄谈:若夫委自天机,参之史传,应思悱来,勿先构聚,言尚易了,文憎过意,吐石含金,滋润婉切,杂以风谣,轻唇利吻,不雅不俗,独申胸怀,轮扁斫轮,言之未尽,文人谈士,罕或兼工;非唯识有不周,道实相妨,谈家所习,理胜其词,就此求文,终然翳夺,故兼之者鲜矣!

这里所说与儒道"相妨"而在"三体之外"的另一类文章,便是不见史传而存之于敦煌秘室之中的"经变"之文--"变文"。

《高僧传·唱导·论曰》有言:

若夫综习未广,谙究不长,既无临时捷辩,必应遵用旧本。然才非己出,制自他成,吐纳宫商,动见纰缪;其中传写讹误,亦皆依而唱习,致使鱼鲁淆乱,鼠璞相疑。或是礼拜中间,忏疏忽至,既无宿蓄,耻欲屈头,临时抽造,謇棘难辨,意虑慌忙,心口乖越,前言既久,后言未就,抽衣謦咳,示延时节,列席寒心,观徒启齿,施主失应时之福,众僧乖古佛之教,既绝生善之萌,只增戏论之惑,始获滥吹之讥,终致代匠之咎。若然岂高僧之谓耶?

今日所见之唐、五代人手写的敦煌"变文"卷子,正是《高僧传·唱导·论曰》所谓"若夫综习未广,谙究不长,既无临时捷辩,必应遵用旧本"之"旧本"一类。其中"传写讹误,亦皆依而唱习,致使鱼鲁淆乱,鼠璞相疑"之处甚多。但即使是如此,这些卷子所间接反映之当时佛教高僧"与事而兴","出语不穷"的"无穷变态",这些卷子所间接反映之当时高僧"辞同倾海,辩似涌泉"的高超才能,仍旧不能不使人击节赞赏。由此不难想象如文淑法师那样的高僧,使听众"填咽寺舍,瞻礼崇拜";(语出赵璘《因话录》。)"阖众倾心,举堂恻怆,五体输席,碎首陈衷,各各弹指,人人唱佛"的狂热场面。

古无录音、录像技术,我们再也无法亲闻亲见当时被崇高的宗教热情激发之中国佛门高僧"擎炉慷慨,含吐抑扬,辩出不穷,言应无尽"之宣讲佛法的实况了。然千载之下,仍"使人怀抱载盈恋慕"!

附议与结语

论说至此,又有一事,想附议之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自序三》有言:"佛学中之名词,往往滥觞中土典籍,而后人多昧其所由来。……夫古今典册,浩如烟海,后人读书不多,欲尽知其出处诚为难事。"正因如此,笔者特别看重孙楷弟先生《唐代俗讲规范与基本之体裁》一文有关"都讲"、"开题"的言说。孙先生说:"又''''都讲''''一语,自汉以来有之。"(孙楷弟《唐代俗讲规范与基本之体制》,转引自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4月版,第107页。)"且此制自汉起,至于南北朝尚沿其旧。"(孙楷弟《唐代俗讲规范与基本之体制》,第108页。)"儒家之都讲,即释家之都讲;儒家之博士或经师,即释家之法师。特释家之所谓经师,乃指转读诵经者堪为都讲者言之,儒家所谓经师乃指明经堪为师范者而言,不以成诵取之。斯特称谓之微异也。以吾与释氏异途,而其讲经制度符合如此,此真饶有趣味之事。此将认为偶然和同欤?抑以互相师效视之欤?亦吾国讲学制度上之一问题也。"(孙楷弟《唐代俗讲规范与基本之体制》,第108页。)"上文言都讲制度释儒二家所同。今以开题一事考之,知其讲说制度亦相同。然则儒家讲经,犹是佛家讲经;儒家经义之体,亦是佛家经义之体。考其源流,宁非有趣味之事欤?"(孙楷弟《唐代俗讲规范与基本之体制》,第115页。)与孙楷弟先生所说"自汉以来有之"的"都讲"、"开题"二事有所不同的是:"经说"、"经传"、"经变"之体,则肇自先秦。如果说"都讲"、"开题",尚不能确定是"佛家仿效儒家"或者"儒家仿效佛家"的话;那末,肇自先秦至于隋唐五代尚沿其旧的"经说"、"经传"、"经变"之体,无疑是我国固有之传统。"经说"、"经传"、"经变"之体,当是佛教传入我国之后,释徒"采儒者事意为之,因相沿而为定法。"(孙楷弟《唐代俗讲规范与基本之体制》,第109页。)

是为《经说·经传·经变--再谈"变文"之"变"》。

1983年8月,本文作者在甘肃兰州"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暨一九八三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上提交了题为《中国散韵相间、兼说兼唱之文体的来源--且谈"变文"之"变"》的论文,试图在"楚汉文明"的背景上,澄清"变文"的渊源。该文已载《敦煌学辑刊》1983年创刊号(总第四期)。

1985年8月,在新疆乌鲁木齐"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一九八五年学术讨论会"上,本文作者又提交了题为《经说·经传·经变--再说"变文"之"变"》的论文,试图在"经学文明"的背景上,进一步澄清"变文"的渊源。

此届学会期间,在由季羡林先生主动发起召集之专门讨论本文之扩大的"语言·文学分组讨论会"上,笔者提交的论文"引起了代表的强烈兴趣"(参《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一九八五年学术讨论会纪要》,载1986年第1期《中国史研究》),并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论辩。不过,奇怪的是,当时那种"强烈兴趣"此后竟消失得无影无踪,拙文不但没有收入此次学会的论文集,而且竟被缄默包围了十五年之久。

自那时起,已经过去了十多个年头。反思拙文,论说确有未赡之处;再做探究,其间又有深入前进。为进一步探讨有关问题,1987年2月期间,曾在前文的基础之上增补修订成一长达五万余字的专著。

1992年拙著《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由甘肃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之后,本文作者之有关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暂时告一段落,因此始有余力顾及其它。故于1994年3月期间,翻出1987年专著之旧稿,再做斟酌,以探究"变文"之"变"为旨,节选删削,誊清写定,遂成一万三千余字之专论。

此专论草成之后,曾蒙台湾国立高雄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史墨卿先生斧正若干错误。这里谨向墨卿教授表示衷心地感谢!

经说范文篇6

1983年第一届"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我曾提交了《中国散韵相间、兼说兼唱之文体的来源--且谈"变文"之"变"》的论文(载《敦煌学辑刊》1983年8月创刊号(总第四期)。)那篇论文,提出了如下的一些主要论点一,散韵相间、兼说兼唱之文体,于中国本土早在先秦已经成熟确立;二,楚汉"辞赋"是梵文"经偈"异质同构的对应形式;三,中国佛教之"偈赞",名为"梵呗",实系楚汉之声;四,"变文"即唱导化俗的"谈辩"、"应变"之文。

这些论点中,第一、二两点,曾有林家平先生在其1986年第3期《兰州学刊》所载之《试议拓展敦煌学研究的空间》一文,以及他与宁强、罗华庆合着的《中国敦煌学史》之有关章节中表示欣赏;第三一点曾有朱绿梅(案:即王小盾)《也谈敦煌讲唱词的音乐渊源》一文(载《敦煌学辑刊》,1985年第1期,总第七期。)提出质疑,而且我也有针对的答辩;(牛龙菲《讨其源流,信兴楚而盛汉--答朱绿梅》,载1985年第2期,总第八期《敦煌学辑刊》。)第四一点,至今尚未见有人评论。

在我自己,于那篇论文的四个主要论点中,最觉不满的是第四一点。

当时虽已认为:"''''变文''''之''''变'''',当有非文体概念的其它含义。"但终觉在未找到"经变"确切语源的情况下,我"以一''''变''''字而兼及''''辩''''、''''变''''二义"之有关其功能的论说,难逃"牵强附会"之讥。故于"变文"一端,只是"且谈",而未敢专论。

在我心目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一切名谓,总有其固有的语源。

"变文"一语,不要说"至今还没有找出译文或对音的梵文";(王重民《敦煌变文研究》,原载1981年第2期《中华文史论丛》,可见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4月第1版,上册第285页。)即使是找出了译文或对音的梵文,也当如王重民先生所说:"''''变''''字在汉语内应首先具有相适应的意义"(同上)。

可惜的是:前此向未有人在汉语中找出"变文"之"变"的真正语源,其意也向未有确训达诂。

因此,1985年提交新疆乌鲁木齐"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一九八五年学术讨论会"上,笔者又提交了本文,以做进一步的探讨。

本文自1985年提交上述学术讨论会之后,又曾见有北京《读书》1988年第4期金克木《"变文"的"变"的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饶宗颐《饶宗颐史学论著选》之《从"睒变"论变文与图绘只关系》等文。这些论文所及,正如敦煌《敦煌研究》2000年第2期张鸿勋先生《变文研究评述二题--敦煌变文研究回顾与思考之一》所说:不过"表明从古梵语中寻找''''变''''字的工作,至今尚未结束"而已。此外,还见有广州《华原》1995年第1期姜伯勤先生《变文的南方源头与敦煌的唱导法匠》。此文虽然在隋代吉藏《中观论疏》中找到了"释此八不,变文易体,方言甚多"的文字,但这已然是"流",而不是"源"。不仅如此,姜先生所谓"因为博通众典,在唱说时遂对正式的经文文体加以变通,从而''''应变无尽''''。这是最广义的''''变文''''概念"之言,也并没有超出本文当年的论说。

若干年来,我一直留心于此。从本文第一次成稿的1985年5月至今,我也依然在注视着有关此一问题的研究动态。综合考量,我依然坚持如下之或许可以供同人参考的意见"变文"之"变"者,实系中国固有之"经·说"、"经·传"、"经·变"之"变"。

一,"经·变"之制乃中国固有

中国固有之"六经"《易经》、《书经》、《诗经》、《礼经》、《乐经》、《春秋》,(案:《乐经》已亡。)正如梁启超所论:"古书椠于竹简,传写甚难,故凡著述者文皆极简。《老子》仅五千言,《墨经》不逾六千言,孔子作《春秋》亦义丰而文约,而微言大义,皆在口说。"(梁启超《墨经校释》,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五年三月版,第二页。)《墨子·经上》有言:"说,所以明也。"故《墨辩》有《经上》篇,又有《经说上》篇;有《经下》篇,又有《经说下》篇。《韩子·外储说》亦有《经》、《说》之制。此正如梁启超所说:"欲明经,当求其义于经说。"(同上。)此《经》、《说》之制,先有晋人鲁胜《墨辩注序》发明,(《晋书·鲁胜传》存其《序》说:"《墨辩》有上、下《经》,《经》各有《说》。")后又有唐人杜牧言之,(《樊川文集·答庄充书》说:"复观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诗》、《书》、《春秋左氏》以降,百家之说,皆是也"。案:这里所谓"百家之说"的"说",便是"经说"之"说"。)"自梁(启超)氏笃守此例,乃能将经与说之关系,确定而不移。"(范耕研《墨辩疏证》,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版,第六页。)近人栾调甫先生又更指出:"盖《墨辩》之有说、辩,犹因明之有立、破。"(栾调甫《墨子研究论文集·平章胡墨辩之争》,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版,第35页。)至此,"依经以辩理"、"错综经文以尽其变",(语出杜预《春秋左氏传序》。)"爰俞雅辩,畅辩微理"(栾调甫《墨子研究论文集·墨子要略》,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版,第97页。)的"说"、"辩"("变")功能,遂大白于天下。

此《经》、《说》之名,后又移易为《经》、《传》。据《尚书正义》"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余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之言,此所谓《尚书》者,已非"本经",而是"口传",即"本经"之"传"。又据《汉书·艺文志》,道家学理也有《傅氏经说》和《邻氏经传》等不同的《说》、《传》。

西汉之时,经师传经之业大盛,立为博士者亦不在少数。此所谓《经传》,与《经说》大半传述圣人口说已略有不同。此正如杜预《春秋左氏传序》所说:"《经》者不刊之书也。故,《传》,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辩理;或错《经》以合异;随义而发。其例之所重,旧史遗文,略不尽举,非圣人所修之要故也。"正因如此,蒋伯潜先生才说:"圣人所作曰''''经'''',贤人所述以释经旨者为''''传''''"。(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427页。)西汉、东汉以及从此之后经师所依之先秦经传,即如《春秋》而言,便有《左氏》、《公羊》、《谷粱》、《邹氏》、《夹氏》等不同的《传》。

此所谓《传》,又有偏离《经》之主旨者,古人称为《外传》。如,三国韦昭在《国语·叙》中便曾说过:"其文不主于《经》,故号曰《外传》。"杜预《春秋左氏传序》有言:《传》者,"错综经文以尽其变。"故,"称''''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之类,皆所以起新旧,发大义,谓之变例。"依此之言,似乎,在"六经皆史"(语出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一《内篇一·易教上》)的中国,作为记录史事的"经传",相当于"外传"者,又有"变例"的一体。

此所谓之"变例",笔者所经见之文献,尚未有专名。但或许与杨雄《法言》所谓"五经"之"变"的称谓有关。笔者所谓"经变"者,正是指此"经传"之"变例"。

《春秋繁露》卷二《竹林第三》有言:"《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杜预《春秋左氏传序》所谓的"变例",与此似也有相通之处。所谓"通辞",是指论说"道常"的言辞。(案:所谓"道常",犹如今日所说的"规律"。)而所谓"从变而移"的"经变",其与"通辞"的关系,似可参考蒋伯潜先生所著《十三经概论》一书中《春秋经传概论》一章所引诸家之言论之。

蒋伯潜先生说:"《公羊》、《谷梁》为''''传''''之正体;《左传》则是''''史传''''非''''经传''''之传之正体也。"作为"非''''经传''''之传之正体也"的《春秋左氏传》,有"《春秋》所无者,或自为传"(刘安世);"《左氏》传事不传义,是以详于史而事未必实"(叶梦得);"《左氏》艳而富,其失也诬"(范宁);"《左氏》有无经之传,失其根本"(权德舆);"又有释不书于经之事者"(蒋伯潜);"有于经传不合处,不云传误,而云经误;其注亦多强经以就传"(蒋伯潜)的特征。此所谓"经变"即"经传"之"变例",其与"经"的关系;比之"传"与"经"的关系、"说"与"经"的关系,要更加强调史事的传述,并带有"演义"的意味。

正因"经传"之"变例",有"详于史"、"艳而富"的特征,故有十分丰富的形态。杨雄《法言·寡见》曾说:"司马子长有言曰:''''五经不如《老子》之约也,当年不能极其变,终身不能究其业''''。"这里,所谓的"五经""其变",即《乐经》亡佚之后的《易》、《书》、《诗》、《礼》、《春秋》的各种《说》、《传》、《变》。

又,王重民先生也曾指出:"《隋书·经籍志》子部兵类有《投壶经》一卷,《投壶变》一卷。"(王重民《敦煌变文研究》,第287页。)综上资料,所谓《说》、《传》、《变》三者,盖有两义1,诠释其《经》,引申其旨。

2,与"道常"对应的"事变"。

在"六经皆史"的中国,《说》、《传》、《变》三者,特别是《传》、《变》二者,常常是以具体的历史事变来诠释《经》中的"道常"。故,《春秋繁露》卷五《十指第十二》说:"《春秋》二百二十四年之文,天下之大,事变之博,无不有也。……举事变见有重焉,则百姓安矣;见事变之所至者,则得失审矣。"在以"事变"映证"道常"这一点上,《说》、《传》、《变》三者,特别是《传》、《变》二者,"率名异而实同"。(语出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版,第89页。)敦煌遗书中《刘家太子变》之所以又称作《刘家太子传》,《后土夫人变》之所以又称作《后土夫人传》,正是因为如此。

除此而外,《说》、《传》、《变》三者,特别是《传》、《变》二者,在"六经皆史"的中国,还有"传闻于未闻之者"(语出张衡《西京赋》)的史学-文学功能。太史公于此,有明确的申明。他在《史记·管晏列传第二》中说:"吾读管氏《牧民》、《山高》、《承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佚事。"此所谓"佚事"者,是所谓"传闻"之类。正如董仲舒《春秋繁露·楚庄王第一》所说:"有''''见'''',有''''闻'''',有''''传闻''''"。王子年《拾遗记》所记,多为"《史记》略而不录"之事。晋·葛洪《<西京杂记>跋》称其书钞自刘子骏《汉书》,目的是"以裨(班固)《汉书》之阙。"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有言:"俗皆爱奇,莫顾实理。传闻而欲伟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于是弃同即异,穿凿旁说,旧史所无,我书则传。"故,此一类传闻史事的《传》、《变》之文,虽确"依经起义"(语出章学诚《文史通义·传记》),"附经间出"(语出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推详往迹,则影彻经史;考验真怪,则叶附图籍"(语出王子年《拾遗记》之萧绮《序》);但又踵事增华,奇变诡异。"爱博多奇"、"广异宏丽"(语出王子年《拾遗记》之萧绮《录曰》)。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讲史之体,在历叙史实而杂以虚词。""大抵史上大事,既无发挥,一涉细故,便多增饰"(语出鲁迅《中国文学史略》)。

这种传统,初始于《春秋左氏传》,又为太史公司马迁所发展成熟。故,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传》中才说:"按字书云:''''传者,传也,记载事迹以传于后世也''''。自汉司马迁作《史记》,创为《列传》以纪一人之始终,而后世史家卒莫能易。嗣是山林里巷,或有隐德而弗彰,或有细人而可法,则皆为之作传以传其事,寓其意;而驰骋文墨者,间以滑稽之术杂焉,皆传体也。故今辨而列之,其品有四:一曰史传(有正、变二体),二曰家传,三曰托传,四曰假传;使作者有考焉。"有关于此,顾炎武《答汤荆岘书》也曾说及:"附传于卒之下者,正也;不系卒而别见者,变也。"以此例之,今之敦煌卷子中讲唱历史故事的"变文",正是西晋人杜预所说"错综经文以尽其变"的"传"之"变例";正是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传》中所说的"史传",且是其所说之"史传"的"变体";正是清人顾炎武所说"传"之"正"、"变"二体的"变体"。此正所谓"博之九经、三史、诸子以穷其变"(语出王士祯《带经堂诗话》)。

此一类"变体史传",很为正统经学家和史学家所垢病。(案:"变文"在隋唐之后的湮没,与此不无关系。)如《孔子家语卷五·五帝德第二十三》所载宰我的话便说:"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采之辩(变),谙忽之意,非君子之道者。"唐人刘知几《史通》也说:"始自两汉,迄乎三国,国史之文,日伤烦富。逮晋已降,流宕逾远。必寻其冗句,摘其烦词,一行之间,必缪增数字;尺纸之内,恒虚费数行。夫聚蚊成雷,群经折轴,况于章句不节,言词莫限,载之兼两,曷足道哉。""自兹以降,史道陵夷,作者芜音累句,云蒸泉涌。其为文也,大抵编句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故应以一言以蔽之者,辄足为二言;应以三句成文者,必分为四句;弥漫重沓,不知所载。""其立言也,或虚加练饰,或体兼赋诵,词类俳优;文非文,史非史。"直到当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仍在《两晋南北朝史》中说:"【魏晋时儒家讲经】义例无穷,皆多新异。……学者以此益奇之,而以辨能饰非,好为诡说,由是业不久传。此等人可以为人师乎?然以诡词动众,亦能取宠一时,而铿铿说经者,或反为人所讥评焉。""当时传经,最重讲说。讲说之间,唯音辞风采是尚,或取辩于口给以御人,能平心研讨者盖寡。"如不论价值观念的差异与褒贬,以此反观敦煌"变文",恰正如其所说。

二,佛教变文的五种"变态"

作为与"经-道常"对应的"史-事变",是"变"字的本义。然而,出于"经说"、"经传"、"经变"的敦煌"变文"之"变"的内涵,尚不止于此,还有"与事而兴"的"无穷变态"一义。此所谓"无穷变态",亦有中国固有的传统在。

《易经·系辞上》有言:"通变之为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系辞下》也说:"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不可为典要,唯变是从。"如果说,佛教强调"佛是至极,至极则无变";"至极以不变为性"(释慧远语,出《历代三宝纪·卷第七》)的话;那末,《易经》强调的则是"变易"本身以及"变易"本身的"不易"。换言之,所谓"易之三义"之一的"变易",是就"运动本身"而言,而所谓"不易",则是就"运动本身"之"恒久不易"的性质而言。

苏轼《柳宗元六祖碑题记》有言:"释迦以文设教,其译于中国必托于儒之能言者,然后传远。"任二北先生《唐声诗》亦有言:"佛教宣传方法之原则,是入俗唯恐不深,汉化唯恐不透。"经过华化的中国佛教,逐渐抛弃了"佛是至极,至极则无变"的思想,而更多地强调在"事变"之中去映证"道常",在"事变"之中去领悟"佛性"。

《淮南鸿烈·要略训》有言:"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淮南鸿烈·人间训》也说:"知天而不知人,则无以与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则无以与道游。"华化的中国佛教,正是要"与世浮沉","以与俗交"的世俗宗教。

佛徒以《变文》诠释、引申其《佛经》,其目的正是为了"托于儒之能言者,然后传远。"佛教法师为了达到"应机悟俗"(语出《高僧传》,卷十四《序录》)的目的,对自己提出了"张喉则变态无穷"(语出《高僧传·经师篇·论曰》)的极高要求。此正如《高僧传·论曰》所说:

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

昔佛法初传,于时斋集,止宣唱佛名,依文教礼。至中宵疲极,事资启悟,乃别请宿德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旁引比喻。

其后庐山慧远道业贞华,风才秀发;每至斋集,辄自升高座,躬为导首,广明三世因果,却辩一斋大意;后代传受,遂成永则。故道照、昙颖等十有余人,并骈次相师,各擅名当世。

夫唱导所贵,其事四焉:谓声、辩、才、博。非声则无以警众,非辩则无以适时,非才则言无可采,非博则语无依据。至若响韵钟鼓,则四众惊心,声之为用也;辞吐后发,适会无差,辩之为用也;绮制雕华,文藻横溢,才之为用也;商榷经论,采撮书史,博之为用也。若能善兹四事,而适以人时(如为出家五众,则须切语无常,苦陈忏悔;若为君王长者,则须兼引俗典,绮综成辞;若为悠悠凡庶,则须指事造形,直谈闻见;若为山民野处,则须近局言辞,陈斥罪目;凡此变态,与事而兴),可谓知时知众,又能善说。虽然故以恳切感人,倾诚动物,此其上也。

昔草创高僧,本以八科成传,却寻唱、导二技,虽于道为末,而悟俗可崇,故加此二条,足成十数。

何者?至如八关初夕,旋绕周行,烟盖停氛,灯帷清耀,四众专心,叉指缄默。尔时导师则擎炉慷慨,含吐抑扬,辩出不穷,言应无尽。谈无常则令心形战栗,语地狱则使怖泪交零,征昔因则如见往业,复当果则已示来报,谈逸乐则情抱畅悦,叙哀感则洒泪含酸。于是阖众倾心,举堂恻怆,五体输席,碎首陈衷,各各弹指,人人唱佛。爰及中宵后夜,钟漏将罢,则言星河易转,胜集难留,又使人怀抱载盈恋慕。当尔之时,导师之为用也。(其间经师转读,事见前章。)皆以赏悟适时,拔邪立信。其有一分可称,故编《高僧传》之末。

考其所论讲说佛法之"变文"的"变态",可列为如下五则1,应物(事)之变,所谓"凡此变态,与事而兴。"2,应时之变,所谓"非辩则无以适时。"3,应人之变,所谓"如为出家五众,……若为君王长者,……若为悠悠凡庶,……若为山民野处"云云。

4,应文之变,所谓"绮制雕华,文藻横溢","商榷经论,采撮书史。"5,应言之变,所谓"擎炉慷慨,含吐抑扬,辩出不穷,言应无尽。""凡此变态",都是自觉地"与事而兴"的结果。这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存在。下文于此,将一一分别举证之。

三,五种"变态"之中国固有传统

上文言及之中国佛教"变文"的五种"变态",有其深远的华夏文明传统。先秦、两汉、魏晋、乃至隋唐一系列典籍文献之中,每每言及于此。

1,关于"应物(事)之变"关于"应物(事)之变",《荀子》所言甚明。诸如:

《儒效》"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怍。"《富国》"治万变,材万物,……万物得宜,事变得应。"《君道》"明达用天地,万变而不疑。"《天论》"因物而多之,孰与骋物而化之。"(案:"化"从"匕";《说文》曰"匕,变也。")《儒效》"事变得其宜,……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汉代经师,如荀卿而言"应物(事)之变"者,凡所多见。下特举二例--《淮南子·要略训》"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春秋繁露·精华》"《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天】。"此所谓"经变"之第一种"变态"。

2,关于"应时之变"

《离骚》有言:"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有关"应时之变"的论述,在中国古代是屡见而不鲜的。诸如:

《易经·贲卦·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论语·宪问》"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庄子·外篇·秋水》"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外篇·天运》"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荀子·天论》"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儒效》"修百王之法若辩白黑,有当时之变若数一二。……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东方朔《隐真论》"随时应变,与物俱化。"东方朔《诫子》"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淮南鸿烈·泛论训》"因时变而制礼乐者,比如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寸尺之度,而靡不中音。"冯衍《显志赋》"与道翱翔,与时变化。"《文心雕龙·熔裁》"变通以趋时。"《抱朴子·钧世》"世异语变,……时移世改。"此所谓"经变"之第二种"变态"。

3,关于"应人之变"

《墨辩·贵义》有言:"言则诲";《墨辩·尚贤下》有言:"有道者劝以教人。"方授楚《墨学源流》一书曾说:"墨子之学,爱与智并重,''''物之所以然,与所以知之'''',智之事也;而墨子乃宗教式之教育家,''''有道肆相教诲'''',''''遍从人而说之'''',则''''所以使人知之'''',亦必有其术矣。前者唯在自悟,故有《墨经》中知识论;后者用以悟人,故有其辩学。"(方授楚《墨学源流》,中华书局民国二十六年四月版,第一七三页。)墨家"上说诸侯,下说列士"(《天志上》),"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鲁问》)的游说实践,使得其说具有"应人而变"的特点。《墨子》多用方言,又多反复申说,不厌其详,正是其"宣传其说于当时贱人之前"(方授楚《墨学源流》,中华书局民国二十六年四月版,第四八页)的反映。

中国古代的说者,对"人之难说"(语出《庄子·天运》)有极为清醒的认识,对"应人之变"的必要性有充分的自觉。有关于此的论述,比比皆是。诸如:

《论语·卫灵公》"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如也,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庄子·外篇·天运》"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庄子·外篇·天地》"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夸》(案:皆当时之通俗歌曲名)则嗑然而笑。"《邓析子》"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安;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说;此言之术也。"《荀子·非相》"凡说之难,以至高接至卑,以至治接至乱,未可直至也。远举则病缪,近世则病佣。"《荀子·劝学》"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韩子·说难》"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横失而能尽之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韩子·说难》"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韩子·难言》"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吕氏春秋·孟夏纪·劝学》"凡说者,兑(悦)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悦)而反说之。夫弗能兑(悦)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淮南子·人间训》"夫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譬以大牢享野兽,以《九韶》乐飞鸟也。……夫歌《采菱》、发《阳阿》,鄙人听之,不若此《延路》、《阳局》。(高诱注:《延路》、《阳局》,鄙歌曲也。)非歌者拙也,听者异也。"《鬼谷子·权》"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伸蒙子》"是以演先王之教,不?萌酥终撸研幸病M鲁胖牵缘萌酥舱撸且谆笠病6裼惺ネ侥鼙湫恼撸匆谆蠖研幸印?quot;此所谓"经变"之第三种"变态"。

4,关于"应文之变"

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论及辩说时曾言之:"本乎至当不易之理,而以反复曲折之词发之。"于此"米盐博辩"(语出《韩子·说难》)一端,古之圣人贤者论着也常言之。诸如:

《庄子·外篇·骈姆》"骈于辩者,累瓦结绳串句(捶辞),……而杨、墨是也。"《庄子·杂篇·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蔓衍,所以穷年。……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韩子·难言》"捷敏辩给,繁于文采。"《韩子·问辩》"以博文为辩。"《韩子·说林》"博于经典,以说人主。"《韩子·八经·参言》"取资乎众,籍信于辩,而以类饰其私。"(案:此所谓"类"、"私",即《墨辩》中之"达"、"类"、"私"之"类"、"私"。)《吕氏春秋·察今》"博闻辩言。"《史记·滑稽列传》"博闻辩智。"《谷梁传序》(晋人范宁著)"左氏艳而富"(朱自清说"艳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经典常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7月版,第47页。)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坟》、《典》。"挚虞《文章流别论》"文辞之异,古今之变也。"《宋书·谢灵运传》"文以情变。"《南齐书·文学传·论》"委自天机,参之史传。"《南齐书·文学传·论》"在?跷恼拢只挤簿桑粑扌卤洌荒艽邸?quot;《文选·序》"文之时义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文心雕龙·时序》"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变通》"抑引随时,变通会适。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文心雕龙·宗经》"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文心雕龙·情采》"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采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皎然《诗式》"在儒为权,在文为变,在道为方便。"此所谓"经变"之第四种"变态"。

5,关于"应言之变"

掌握了以上四种"变态"的"说经"者,"传经"者,"变经"者,便可进入"出语不穷"(语出敦煌遗书《晏子赋》,伯二五六四卷)的化境。对此"出语不穷"之"应言之变"的礼赞,在百家争鸣的先秦达到了高潮。诸如:

《庄子·外篇·田子方》"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杂篇·天下》"(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庄子·杂篇·盗趾》"心如泉涌,意如飘风,强足以拒敌,辩足以饰非。"先秦诸子中,荀子于此一端,重视尤甚,论说特丰。诸如:

《非十二子》"宗原应变,曲得其宜,如是然后圣人也。"《儒效》"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王制》"举措应变而不穷,夫是之谓有原,是王者之人也。"《君道》"(君子)并遇变态而不穷,……其应变故也,齐给便捷而不惑,……其知虑足以应待万变。"《臣道》"(人臣)应卒遇变,齐给如响。"《致士》"临事接民,而以义应变。"《礼论》"以为上则明,万变不乱。"《乐论》"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穷本极变。"《性恶》"多言则文而类,终日议其所以,言之千举万变,是圣人之知也。"《非相》"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荀子之后,汉魏、隋唐文士论及"应言之变"者亦伙。诸如:

《汉书·蒯通传》"说士权变。"《傅子·卷三》"所修出于纵横者,则言权宜而贵变常"(出《长短经·说人篇》)。

陆机《文赋》"放言遣词,良多变矣,嫣蚩好恶,可得而言。"陆机《文赋》"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文心雕龙·比兴》"马融《长笛》云:''''繁缛络绎,范蔡之说也'''',此以响比辩者也。"《文心雕龙·通变》"长辔远驭,从容按节;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在佛教华化的过程之中,释门佛徒充分汲取了华夏文明的精华,有不少法师达到了"应言之变"的极高境界,而被人称作"高僧"。诸如:

《高僧传·唱导》"释昙宗……''''辩口适时,应变无穷''''。"《高僧传·唱导》"释道照''''披览群典,以宣唱为业,指事适时,言不孤发''''。"敦煌遗书之中,于此一端,也有鲜明的艺术表现。诸如:

《晏子赋》(敦煌遗书伯二五六四卷)"出语不穷,是名君子也。"《佛说报恩经讲经文·双恩记第三》(前苏联东方研究所藏Φ-96号卷子)"或有能扬邪辩,击论鼓而魔党倾心;也有妙运法音,说至理而天花落座。"等等。

此"妙运法音,说至理而天花落座"之高僧被理想化了典范,是所谓的"维摩居士"。敦煌遗书《维摩诘经讲经文》(伯二二九二卷)说他:"说万事如在掌中,谈三界不离心内";"貌同野鹤,性比闲云,辞同倾海,辩似涌泉";"清词辩海人难及,妙智如泉众共谈。"此一类形容,正是以魏晋隋唐五代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如倾悬河暴雨的玄谈之士为其模特。

此所谓"经变"之第五种"变态"。

以上所说之"经变"的五种"变态":"应物(事)之变"、"应时之变"、"应人之变"、"应文之变"、"应言之变"之中,"应物(事)之变"是其根本。此正如《鬼谷子·捭阖》所说:"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先审其变化。""夫道者,体常而尽变"。(语出《荀子·解蔽》。)有此根本,则"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语出《鬼谷子·捭阖》。)然而,"凡此变态"的实现,却并非易事。故《南齐书,文学传略》慨然而言:

今之文章,作者虽众,总而为论,略有三体。(案:此"三体"之论从略)……三体之外,请试妄谈:若夫委自天机,参之史传,应思悱来,勿先构聚,言尚易了,文憎过意,吐石含金,滋润婉切,杂以风谣,轻唇利吻,不雅不俗,独申胸怀,轮扁斫轮,言之未尽,文人谈士,罕或兼工;非唯识有不周,道实相妨,谈家所习,理胜其词,就此求文,终然翳夺,故兼之者鲜矣!

这里所说与儒道"相妨"而在"三体之外"的另一类文章,便是不见史传而存之于敦煌秘室之中的"经变"之文--"变文"。

《高僧传·唱导·论曰》有言:

若夫综习未广,谙究不长,既无临时捷辩,必应遵用旧本。然才非己出,制自他成,吐纳宫商,动见纰缪;其中传写讹误,亦皆依而唱习,致使鱼鲁淆乱,鼠璞相疑。或是礼拜中间,忏疏忽至,既无宿蓄,耻欲屈头,临时抽造,謇棘难辨,意虑慌忙,心口乖越,前言既久,后言未就,抽衣謦咳,示延时节,列席寒心,观徒启齿,施主失应时之福,众僧乖古佛之教,既绝生善之萌,只增戏论之惑,始获滥吹之讥,终致代匠之咎。若然岂高僧之谓耶?

今日所见之唐、五代人手写的敦煌"变文"卷子,正是《高僧传·唱导·论曰》所谓"若夫综习未广,谙究不长,既无临时捷辩,必应遵用旧本"之"旧本"一类。其中"传写讹误,亦皆依而唱习,致使鱼鲁淆乱,鼠璞相疑"之处甚多。但即使是如此,这些卷子所间接反映之当时佛教高僧"与事而兴","出语不穷"的"无穷变态",这些卷子所间接反映之当时高僧"辞同倾海,辩似涌泉"的高超才能,仍旧不能不使人击节赞赏。由此不难想象如文淑法师那样的高僧,使听众"填咽寺舍,瞻礼崇拜";(语出赵璘《因话录》。)"阖众倾心,举堂恻怆,五体输席,碎首陈衷,各各弹指,人人唱佛"的狂热场面。

古无录音、录像技术,我们再也无法亲闻亲见当时被崇高的宗教热情激发之中国佛门高僧"擎炉慷慨,含吐抑扬,辩出不穷,言应无尽"之宣讲佛法的实况了。然千载之下,仍"使人怀抱载盈恋慕"!

附议与结语

论说至此,又有一事,想附议之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自序三》有言:"佛学中之名词,往往滥觞中土典籍,而后人多昧其所由来。……夫古今典册,浩如烟海,后人读书不多,欲尽知其出处诚为难事。"正因如此,笔者特别看重孙楷弟先生《唐代俗讲规范与基本之体裁》一文有关"都讲"、"开题"的言说。孙先生说:"又''''都讲''''一语,自汉以来有之。"(孙楷弟《唐代俗讲规范与基本之体制》,转引自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4月版,第107页。)"且此制自汉起,至于南北朝尚沿其旧。"(孙楷弟《唐代俗讲规范与基本之体制》,第108页。)"儒家之都讲,即释家之都讲;儒家之博士或经师,即释家之法师。特释家之所谓经师,乃指转读诵经者堪为都讲者言之,儒家所谓经师乃指明经堪为师范者而言,不以成诵取之。斯特称谓之微异也。以吾与释氏异途,而其讲经制度符合如此,此真饶有趣味之事。此将认为偶然和同欤?抑以互相师效视之欤?亦吾国讲学制度上之一问题也。"(孙楷弟《唐代俗讲规范与基本之体制》,第108页。)"上文言都讲制度释儒二家所同。今以开题一事考之,知其讲说制度亦相同。然则儒家讲经,犹是佛家讲经;儒家经义之体,亦是佛家经义之体。考其源流,宁非有趣味之事欤?"(孙楷弟《唐代俗讲规范与基本之体制》,第115页。)与孙楷弟先生所说"自汉以来有之"的"都讲"、"开题"二事有所不同的是:"经说"、"经传"、"经变"之体,则肇自先秦。如果说"都讲"、"开题",尚不能确定是"佛家仿效儒家"或者"儒家仿效佛家"的话;那末,肇自先秦至于隋唐五代尚沿其旧的"经说"、"经传"、"经变"之体,无疑是我国固有之传统。"经说"、"经传"、"经变"之体,当是佛教传入我国之后,释徒"采儒者事意为之,因相沿而为定法。"(孙楷弟《唐代俗讲规范与基本之体制》,第109页。)

是为《经说·经传·经变--再谈"变文"之"变"》。

1983年8月,本文作者在甘肃兰州"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暨一九八三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上提交了题为《中国散韵相间、兼说兼唱之文体的来源--且谈"变文"之"变"》的论文,试图在"楚汉文明"的背景上,澄清"变文"的渊源。该文已载《敦煌学辑刊》1983年创刊号(总第四期)。

1985年8月,在新疆乌鲁木齐"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一九八五年学术讨论会"上,本文作者又提交了题为《经说·经传·经变--再说"变文"之"变"》的论文,试图在"经学文明"的背景上,进一步澄清"变文"的渊源。

此届学会期间,在由季羡林先生主动发起召集之专门讨论本文之扩大的"语言·文学分组讨论会"上,笔者提交的论文"引起了代表的强烈兴趣"(参《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一九八五年学术讨论会纪要》,载1986年第1期《中国史研究》),并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论辩。不过,奇怪的是,当时那种"强烈兴趣"此后竟消失得无影无踪,拙文不但没有收入此次学会的论文集,而且竟被缄默包围了十五年之久。

自那时起,已经过去了十多个年头。反思拙文,论说确有未赡之处;再做探究,其间又有深入前进。为进一步探讨有关问题,1987年2月期间,曾在前文的基础之上增补修订成一长达五万余字的专著。

1992年拙著《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由甘肃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之后,本文作者之有关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暂时告一段落,因此始有余力顾及其它。故于1994年3月期间,翻出1987年专著之旧稿,再做斟酌,以探究"变文"之"变"为旨,节选删削,誊清写定,遂成一万三千余字之专论。

此专论草成之后,曾蒙台湾国立高雄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史墨卿先生斧正若干错误。这里谨向墨卿教授表示衷心地感谢!

经说范文篇7

再次感谢酒店对我培养,最后。衷心祝福你一路好

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历史的年轮滚滚向前,大家好!前厅部大堂副理。航船已经驶过了年的风风雨雨。

为他岁生日祝福的同时,今天。有太多太多的感慨!啊,来一年多了时间虽说不长,但酒店规范的管理制度,良好的工作氛围让我觉得能成为一名人而倍感自豪。身为酒店大堂副理的始终秉承着“言必行,行必果”办事风格,每日受理宾客投诉时,都能在领导和同事们帮助处理后,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加以改正。而我也就在每次总结、改进以后逐渐变得成熟起来。有一次,酒店有位客人感到身体不适,至电大堂副理,讲明需要医生来为其打针或输液。接到电话后,立即安排了礼宾部人员外出请医生来为客人医治,心里还美滋滋地想:客人一定会非常感谢我这次为他提供的医疗服务。正在这时,经理前来询问,讲明了事情经过后,本想一定会得到认可与赞同。没想到否定了处理意见。不会吧?一番好意,怎么会得到经理的否定?

经说范文篇8

一、我的基本情况

本人叫,年月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大学本科文化程度,中共党员,年月在地方组织推荐下到部队服兵役,在部队期间由于个人努力、组织关心,我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起来,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副营长,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事指挥员,年转业分配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县支公司,在组织的信任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下,先后担任股长、经理助理、副经理,年月任支公司经理、党组书记,年选任县政协常委。

二、我的竞聘优势

1、自身综合素质的优势。我有一颗忠于人保事业激情燃烧的心,鼓舞着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多年来,我一直从事着管理工作,无论是在部队或是地方,我都能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来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工作、堂堂正正做人,服从于工作、服从于全局,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部队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所领导的连队被军区授予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并记集体3等功1次;到地方任公司一把手以来,个人先后受到各级嘉奖,被评为省分公司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个人,年被市政府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年被授予优秀管理者奖章。支公司连续年被授予级文明单位,级服务质量奖,诚信单位,五一劳动文明班组,分公司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数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目标考核一等奖,行风建设“二十强”单位等等。任职以来,公司无论从管理还是到业务发展,年年都有提高,险种结构调整非常合理,几年来带领公司上缴利润近万元。

我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一定的成绩,受到各级领导、公司员工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2、学习能力的优势。我在工作后仍然坚持学习,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水平。长期的学习养成了我较强的自学能力,并能把学到的东西灵活运用于日常管理工作之中,真正做到了学用结合。在抓好个人学习的同时,我以实际行动及带领全体员工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即使工作再忙,只要是组织的培训,我都要求员工参加,并给予一定的自学奖励资金。现在,公司名正式员工,本科学历已达5人、大专人、初中人。

3、有丰富的工作经历。长期工作在基层展业一线,对基层工作有较深的了解和管理经验,并能处理好各种实际问题,同时本着“以管理制度约束人,以政治思想激励人”的宗旨,公司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任职几年来,未发生任何违规和责任事故。

4、有较强的协调能力。不管是内部或外部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能很快的得到解决并有很好的结果,公关协调能力较强,与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保户之间的关系密切。几年来,支公司业务年年有增长,市场份额稳居在90%以上,险种结构调整最合理化,车险业务占业务总量52%,非车险48%,每年都能不折不扣的完成上级公司下达的保费任务和利润指标。

三、竞聘后的设想

如果这次我未能竞聘成功,说明我在某些方面还没有达到组织和群众的要求,但我将继续为人保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如果我能竞聘成功,不仅是我人身追求、自我提高的体现也使我有机会进一步奉献人保事业,服务他人。

我的具体工作设想是:

1、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业务,尽快进入角色。走上新的工作岗位,首先开展调查研究、结合业务发展实际,迅速开展工作,要想当好一位领导,首先是要学会先做人后做事,虚心向老领导、有工作经验的同志学习,打开工作局面,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减少盲目性。

2、摆正位置,当好助手,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和机制创新,当好总经理的助手,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做好参谋,从方方面面想细做细,关心干部职工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经常交心、谈心,促进他们振奋精神,投入工作。

作为副总经理,首先要摆正位置,正确处理好正职和其他副职的关系,既要尊重领导,顾全大局,又不能事事依赖、胆怯盲从,唯唯诺诺。其次,按照分工,明确自身职责,坚持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3、当前在人保公司内部,要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和机制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作为来自基层经营单位的负责人,更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要提请总经理室关注员工的合理要求,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能让员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发展道路,要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念和竞争观念,有市场才有繁荣,有竞争才有进步,但市场不相信眼泪,竞争不同情弱者。要将以产品为中心的推销观念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观念上来,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要积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有序的运作机制、规范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公司运行效率,降低公司运营成本。

4、在认真分析地区、地区,乃至的现状,找差距,找问题,就分管的工作制定出详细的计划,明确目标。在业务发展上,要抓住非车险业务发展,积极实施差异化的经营策略,大力发展以责任险为龙头的新险业务、以家财险为主体的分散性业务和以工程险为代表的高风险业务,重点抓好个体私营经济保险服务和“第三领域”保险业务,为业务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在营销管理上,要强化营销观念,制定市场营销的长远规划,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加快营销方式创新,以适应保险发展的新形势。在“三个中心”建设上,要在现有组织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简化内部流转程序,提高内部流转的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以适应保险经营的“微利”时代。

经说范文篇9

大家我。今天,我满怀感激的心情与大家这里见面。可以说,我能够这次竞聘中当选为自来水管道分公司经理,是各位领导对我的高度信任,是各位同仁对我的殷切希望。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异常激动;此情此景,令我终生难以忘怀。值此,我仅代表我个人,对各位领导、同志们多年来对我本人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的关爱、关怀、支持和帮助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对这次竞聘中,对我寄予厚望并为我投上你真诚宝贵一票的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领导的信任,同志们的厚望,意味着责任的重大。当自来水管道分公司经理这个“接力棒”再次握我手中之时,我感到它沉甸甸的,因为这预示着我们自来水管道分公司又将踏上新的开拓进取的征程。作为班长,我深知任重而道远。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带领公司全体员工殚精竭虑,扎实工作,用管道工人铿锵前进的步伐,表达我们不辱使命的决心。

领导的重视,同志们的支持,使我们充满信心。在此,我要代表管道分公司全体职工,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做出承诺:我们一定努力把自来水管道分公司建设成一个奋发有为的战斗集体。要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贯彻委提出的“立足现有、挖掘潜能,追逐应有、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把公司赋予我们的职能任务分解细化,做到责任一落到底,任务落实到人,实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工作中决不墨守成规,决不碌碌无为,要让公司领导和全体同仁真正看到,我们管道分公司的各项工作天天都有新进展、月月都有新成效、季季都有新起色,年年都有新突破。具体的说,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开拓创新,体制改革上要寻求新突破;第二,调查研究,规范管理上要再上新水平;第三,开源节流,创收增效上要迈出新步伐;第四,严格管理,勤政为民上要再上新台阶。

经说范文篇10

根据公司《关于内部竞岗岗位的通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贸易工作的了解,拟竞聘贸易部经理一职。

一、我的竟聘优势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毕业于经济管理专业,十年来一直从事贸易工作,能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贸易政策、法规和国际通行的规则、惯例;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经贸业务的各个环节,能胜任对外经贸的具体业务工作;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能利用计算机从事经济贸易工作。

.具有较全面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团结同志,正确处理与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工作思路清晰,头绪分明。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综合能力。在以前的销售工作中,我学习积累了先进的系统管理、人本管理、效益管理等原理,掌握了沟通、协调、市场开发等发面的能力,能较好地履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

.具有正直的人品、良好的修养及优秀的作风。工作责任感强,勇于开拓进取。公道正派,与人为善。吃苦耐劳,率先示范。始终认为:沉默是金,忍让是银,帮人是德,吃亏是福。注重个人修养,平时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修养,品德高尚情操纯洁的人。

二、我的工作思路和设想

如能竟聘上岗,我将认真履行职责,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贯彻执行《黑龙江外轮公司关于贸易公司管理的暂行规定》,切实做好本部门工作,努力让自己的工作与总公司同步协调发展。

全面协调,规范服务。协调、管理掌握各贸易公司的经济运行态势,调节经济日常运行,规范经营活动,为各个贸易公司提供在哈尔滨的全面优质服务。实施最佳运行方案,最优资源配置,增加销售渠道,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打开地域限制,使货物直接销售到用户手中,缩短流通周期,加速资金周转,降低流通费,节约运行成本。

.加强贸易信息管理建设。信息是贸易是否盈利的关键,做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交流平台、外代的公司网络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尤其是贸易方面的信息,对其进行整理、汇集和分析,及时掌握国家进出口贸易政策、市场动态、价格变化、商业信息等,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并向公司领导提出建议和意见,做出正确的信息决策。

.优化资金运营。资金是贸易的血脉,在贸易工作中充分利用资金,加速周转,确保资金安全运营是非常重要的,要加强对资金运行情况的监控,预防损失,创造资金的最大价值。

⒋加强整体协作发展。增进各贸易分公司整体互补合作,做到互相交流,携手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以市场为中心,以扩销为目的,建立紧密的互助合作关系;共建信息通畅、产销协调、服务完善的经营贸易体系;互通信息、共商对策,做到质量与价格相符,优惠与诚信统一,承诺与兑现一致,开拓市场与规范市场并举,建立和谐、高效、文明的整体合作关系,实现公司共同发展。

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辟新的国内外贸易市场。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更多更好地吸收外资;加快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网上招商等新型贸易和招商方式;利用俄罗斯市场和国内市场发展的有利时机,开辟俄罗斯装饰建材市场、农产品市场等,向俄罗斯出口各类产品。综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合运用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全面发展与俄罗斯多边、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使公司的贸易逐步发展壮大。同时规避风险。贸易回报和风险是核心问题,为了规避公司的经营风险,主要措施是双方实施零风险,与合作伙伴共同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可行的投资环境分析、投资预算、回报分析,保证民主决策的正确性,将风险规避为零。

.储备发展后劲。公司将要大量进口废钢船,由于富锦市北方拆船公司人手少,所以贸易部应首当其冲,组织人员协助公司管理拆船工作。根据今年的拆船经验,在废船进口前,做好市场调查,把握市场价格。在拆船中严格管理,分类切割、摆放,分类销售,建立“一条龙”管理营运体系;发挥目前的客户网络,合理定价,扩大效益。在拆船中严格管理,分类切割、摆放,分类销售。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向相关产业触伸,储备发展后劲。

三、我的主要工作措施

⒈加强公司基层队伍建设。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要求,结合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基层公司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民主评议、积极推进内部公开制度,规范经营者行为。

⒉脚踏实地扎实工作。严肃组织纪律,规范工作流程,做好贸易管理工作。尽快进入角色,组织编制职责范围内详细规划,建立健全贸易公司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且协助总经理监督执行,在签署贸易合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市场行情进行调研,调查市场价格,供需状况,做出计划书,计算盈亏平衡点;发展客户网络,对客户进行调研,和那些有实力、诚实守信、信誉良好、合法经营、规模较大的企业建立长期业务合作关系,以降低经营风险;认真、及时、积极完成总经理交办的其他工作。

⒊建立合理的沟通渠道,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只有团结,工作才能形成合力。致力拓宽和疏通民主渠道,努力营造一个信任、理解、和谐、向上的工作环境。

⒋作风优良率先示范。我始终认为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尽力奉献,不图回报。要公正廉明,经常换位思考,在事关群众个人切身利益问题上,多为群众争取,尽量让利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