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4:29:53

进城范文篇1

乙:男,甲的老伴,也是八十多岁

背景:二个人一起进城,老太太挎着一个小筐,里边装着药品,水,老头手里拿个烟袋,二个人进城后在市区的路上说着话

甲:老奶奶我今年八十三,人送外号老宣传,今天我与老头进城来转转,哎呀妈呀,这一转悠不要紧,刚才还听到消息了,听说友好社区正在宣传婚姻法,我也到那去看看。顺便给大家说点实事。谁让我是老宣传了。

乙:你可别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的舍了,心思咱那旮塔呢,城里人谁听你的。

甲:(双手搓腰)我的舍啥了,我是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城里人咋了,城里人也要听党的。你先回去吧,我去友好社区

乙:我就不让你去(跑在前面把双手伸开挡住去路)

甲:你给我让开(生气的大声喊着)

乙:我就不让,奈咋咋地,(一蹦多高)

甲:哎呀,你胆肥了,(挽袖子手指着大瞪双眼说)我要不给你点颜色看看你也不知我是谁了。(说着一脚踢下去,老头被踢扒在地下,老太太看着乐了)你在这先扒着吧!我得走了(急忙赶路)

乙:(老头抬头看看自己扒在地上的样子,不好意思)你们心思我怕她呢?不是,她有高血压心脏病,我不与她一般见识。我怕她犯病(慢慢爬起)老婆子,等等我,(于是连跑在颠的追着)我还得保护她去(赶上了老伴说)我的老祖宗,你先回去吧,你还有病呢?

甲:你咋这样

乙:老伴啊,我服了行不行,咱俩一起去吧,我都是为你好啊(老太太没说话,转身去赶路,老头穿上鞋在后面跟着,二人走一会到了现场)这人可真多呀!

甲:你们看我站了这么半天就是没排上号众人:(在台外)大妈您要干啥呀

甲:哟哟哟,我要用实事来宣传婚姻法呗

众人:大妈,欢迎您讲讲吧!

乙:(走过来高兴的说)真不来呆呀!快,让你说话了

甲:靠边去,别影响我的光辉形象。

乙:好,你让我靠边,我就抽烟(蹲下抽烟)

甲:那我说了,全是举例说明。说实事不编造,听我把李家大婶唠一唠。夫妻俩都是精神病,生出的孩子真要命,二个儿子个个傻,人送外号大草包,

乙:同志们你听着,麻疯病,精神病结婚后千万别把孩子要。

甲:你跟着掺乎啥呀?一边子去。朋友们,有麻疯病,精神病的人,结婚后千万可不能要孩子啊!

众人:说得对呀

乙:老伴,你别累着

甲;别咸吃萝卜淡操心,靠边(用手把老伴推开)叫同志你听我言,那一天我去了幼儿园,呀哈,那不是干巴尼的小儿子吗?长得真讨厌,不想看他也想看

乙:那为啥呀?

甲:因为他长得太难看

乙:咋难看了?

甲:蒜头鼻子鸭蛋脸,未从说话肚一腆,二只眼睛往出冒,活象二个大豆包,三瓣嘴,真可笑,前罗锅,后水折腰,一走三晃罗圈腿,还经常拉拉尿。

乙:他咋拉拉尿呢?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甲:那不是表妹嫁给表兄了吗?近亲结婚就是这样

乙:近亲结婚可真不好(二只手一拍)

甲:同志们要记牢,三代内直系亲属结婚可不好,不但违反婚姻法,生出的后代好不了。(摔倒在地上,老头子凑过来,怎么了,快吃药,老太太从筐里拿药吃)

乙:老伴啊,你慢慢的吃,我来接着往下说:“言边主下月呀,二人土上蹲,老奶奶快请坐,我们欢迎您”

甲:(老太太在地上吱牙裂嘴的吃完药后站起来,直盯盯的看着)哎呀妈呀,这帮孩子是哪嘎哒的,咋这么会说话呢?(用手捂耳朵)啥,咱们屯的独生子女,你们看哪,这帮孩子不但会说话,长的喜死个人啊,大眼睛水灵灵,小鼻子,活生生,身体健壮发育好,白白胖胖惹人疼。

乙;这独生子女就是好啊!

甲:同志们你们要记牢,孩子只生一个好,生男生女都一样,科学育儿最重要.

乙:说得可太对了

甲:老奶奶我说到这就告一段,你们白听我不要钱,下次要想听我讲,就打电话7285903,同志们再见,(抬着脚跟往远看)哎呀妈呀,咋还有外国人呢?啊白白。(一歪一邪的走下)

进城范文篇2

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是政府引导和调控城乡发展的主要手段,是关系区域长远发展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先导性的公共政策。直辖以来,我市城乡规划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规划覆盖面显著扩大,规划水平显著提升,规划管理和监督显著强化,规划实施总体良好,规划意识大大提高,重视规划、关注规划、服从规划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在城乡规划引导下,全市城镇化快步推进,城镇体系趋向合理、功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逐步完善,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山城、江城特色更加凸现,直辖市形象显著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全理顺,规划实施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规划人才短缺、投入机制不完善,城乡规划综合调控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等矛盾和问题还相当突出。“十一五”期间是**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富民兴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关键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好中央宏观调控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要求;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城乡新格局,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内容;进一步打好“直辖牌”,推动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地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和新兴直辖市城市形象,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任务。全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清城乡规划工作面临的新要求、肩负的新使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紧迫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城乡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健全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建立城乡规划保障机制和地方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发展速度与要素资源支撑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先导、主导和统筹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合理布局,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积极科学推进城镇化,走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综合承载能力强的集约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镇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坚持全面协调发展,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单纯注重城镇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

——坚持以人为本,从单纯注重人的物质需求向逐步满足人的全面需求转变,更加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完善城镇功能,营造良好环境,不断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实际的城乡规划体系、管理体制、监督机制和保障体系,使规划引导和调控城乡建设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形成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核心,近期建设规划为重点,详细规划为基础,各类专业、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较为完善、适当超前、符合**实际的规划编制体系;

——形成“集中统一、城乡一体、分级管理”的规划管理体制;

——形成方式多样、主体明确、措施有力的城乡规划监督体系;

——形成组织领导有力、法规政策较完备、人才队伍较合理、投入机制稳定的城乡规划保障体系。

二、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城乡规划服务能力

(四)进一步完善区县(自治县、市)规划委员会工作制度。远郊区县(自治县、市)都应设立规划委员会。要健全工作制度,完善议事规则,提高运作效率。发挥规划委员会对城乡规划重大问题、城乡发展重大政策的宏观决策咨询作用,统筹协调区县(自治县、市)各类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民主水平。要优化组成结构,充实专业力量。规划委员会组成人员,原则上专家及社会人士比例不低于1/3。

(五)进一步理顺规划管理体制。严格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各项涉及城乡空间利用的建设活动必须纳入统一规划管理,严禁擅自肢解、下放规划管理权限。积极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统筹考虑全市域城乡空间和环境容量,合理安排城乡产业布局、村镇居民布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城乡规划分级管理。各级政府、规划部门及其派出机构,要按照职责规定,做好本区域各类城乡规划编制、实施与监督管理工作。

(六)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完善市规划行政管理体制,调整优化人员结构,充分履行主城区范围内的城乡规划行政管理职能,切实加强对远郊区县(自治县、市)城乡规划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合川、永川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尚未健全和完善政府序列的城乡规划行政管理机构的,要在今年年底前健全和完善。其他城镇化进程较快、规划工作任务较重的远郊区县(自治县、市),单独设立规划行政管理机构。对主城区的镇(乡)规划工作,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领导;远郊区县(自治县、市)的特大镇(乡)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要明确城乡规划管理职能和工作人员,其他镇(乡)要配备专兼职规划管理工作人员。

三、依法严格规划管理,大力加强城乡规划调控力度

(七)坚持把城乡规划作为城乡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一切建设活动必须严格遵守批准的城乡规划。要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土地资源的配置作用,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

坚持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是编制下位规划和专项规划、实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未批准或未纳入建设用地的区域,不得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未获批准的,不得核发规划选址意见书或提供建设项目土地公告函;不符合近期建设规划要求的项目,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核发选址意见书,投资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建设项目建议书,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受理建设用地申请。

(八)严格规划审批制度和规划调整程序。严格各类城乡规划的法定分级审批制度,严禁越级、越权审批。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改变。规范城乡规划调整的审批程序,加强规划强制性内容管理。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区县(自治县、市)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区规划、历史文化名镇(街区)保护规划等强制性内容需要进行调整的,调整方案必须组织论证,进行公示,调整成果须按法定程序重新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非强制性内容的调整,成果要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九)严格执行规划许可制度。各类建设工程必须严格实行规划许可制度,不得以政府文件、会议纪要、领导批示等形式取代。实行投资审批制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投资主管部门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时,须附有同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选址意见书;实行投资核准制的企业投资项目,投资主管部门核准项目申请报告时,须附有同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选址意见书。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时,须附有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建设项目土地公告函。有关部门在组织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查时,不得改变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建设工程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供应土地;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任何建设单位和个人不得开工建设;房屋产权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时,不得改变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的内容;竣工后未取得“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合格证”的,土地、房屋产权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土地房屋权属登记。

(十)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检查。实行目标责任书制度,市人民政府每年与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城乡规划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完善年度报告制度,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每年必须向同级人大常委会和市人民政府报告城乡规划实施情况。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市监察部门认真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对严重违反城乡规划的案件,要公开曝光、严肃查处。要制定违反城乡规划责任追究措施,建立城乡规划监督检查长效机制。要加强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建立违法案件举报制度,增强全民参与意识与监督意识。

推行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市人民政府向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派出城乡规划督察员,对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制定、实施、调整城乡规划,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执行规划强制性内容、重大项目选址、近期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执行等情况进行督察,纠正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向市人民政府提出督察报告。

(十一)建立健全违法建设查处机制。实行违法建设属地管理责任制度。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是组织制止、查处违法建设行为的责任主体。镇(乡)人民政府要积极协助开展对本行政区域内建设行为的监督、检查,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健全预警网络,畅通群众举报、媒体监督渠道,及时组织有关部门针对行政区域内的违法建设,开展联合执法、综合治理。要依法、从重查处随意侵占绿地、破坏生态环境及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城市安全等违法建设行为。

建立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违法建设查处机制。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被许可人从事许可事项的建设行为的监督检查,严格查处违法行为;土地、建设、市政、环保等主管部门要按照本行业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时纠正、查处有关违法建设行为;综合执法部门要切实履行确定的职能职责,严格查处未进入规划审批程序的乱搭乱建行为;房屋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要积极配合制止和查处违法建设行为。

四、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十二)健全**特色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坚持发展规划与保护规划并重,深化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积极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建制镇规划以及村镇规划编制,加强各类专项规划编制。规划编制要突出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安全、社会文化设施建设、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等内容,重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注重规划动态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工作的有序进行。

(十三)推进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及其专项规划编制。按照构建“以主城区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增长极,次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心镇为主体,其他小城镇拱卫的现代化城镇体系”的总体要求,加快市域内中西部、渝东北和渝东南三大城镇发展区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加强与周边省市协调合作,结合成渝经济带、川渝黔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推进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强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根据区域统筹、城乡一体的要求,加强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基础设施布局的规划,优化各类城镇布局,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十四)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实施维护。按照**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推进主城区分区规划等各类规划的编制工作。各区县(自治县、市)今年年底前,完成区县(自治县、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反馈评价和动态维护机制。

(十五)加快完成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近期建设规划的实施要求,建立、健全近期建设规划与区县(自治县、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年限相适应的滚动编制制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内容作出具体的空间安排。区县(自治县、市)近期建设规划成果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各区县(自治县、市)要按时全面完成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审批和报备案工作。

(十六)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出让、土地开发、实施建设项目管理的法定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批准确定的建设用地区域,必须加快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特别是要认真做好重点开发建设区、重点保护地区、重要地段和城乡结合部的规划编制,逐步覆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成区范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要注意与各专项规划的衔接。2007年年底前,各区县(自治县、市)要完成规划区内全部近期建设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七)加强建制镇规划编制。按照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加快推进建制镇规划编制步伐。合理确定建制镇规模,强化以交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市政环卫为主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规划。建制镇规划编制要注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因地制宜,紧凑布局,节约用地,保护环境。2007年年底前完成全市所有中心镇规划的修编,2010年前完成全市一般建制镇的规划编制工作。

(十八)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按照全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2007年6月底前完成各区县(自治县、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优化镇(乡)、村空间布局,统筹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有序引导公共财政投入。遵循《**市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编制评审基本要求》、《**市村级规划编制导则》提出的原则,认真总结“千百工程”村级规划编制经验,2010年前完成全市村级规划编制工作。

(十九)强化城市设计工作。城市设计是塑造城镇独特风貌景观的重要手段。要爱护和珍惜**特殊的山水自然风貌,传承巴渝文化,努力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风貌,提升城市综合品质。要规范城市设计编制管理,完善城市设计实施机制,加快重点地区设计导则制定。认真开展主城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节点、地段城市设计及设计导则的编制工作,加强对小城镇和农村村落风貌保护与建设的指导。“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区县(自治县、市)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二十)积极开展专项规划编制。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生态保护、绿地系统、基础设施、灾害防治、城镇安全规划,历史文化名城(镇、街区)、文物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并按照法定程序报批。加强城镇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的编制,积极有序引导城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各类专项规划的综合协调,切实履行好审查职责。

五、创新规划编制机制,提高城乡规划水平

(二十一)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全市各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进“阳光规划”,坚持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机构和人员、办事结果、办事纪律和监督投诉渠道公开,扩大公众的规划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鼓励公众参与规划,重大规划和重要地区规划方案必须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各类重要城乡规划成果经政府批准后必须予以公布,确保决策之前有咨询、决策之中有公示、决策之后有公布。

(二十二)加强规划编制市场的开放和管理。引入竞争机制,重要规划的编制要严格实行方案公开征集制度。加强规划编制市场的行业管理,严格规划编制资质审查,完善规划编制成果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建立规划编制技术责任追究制度。

(二十三)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充分发挥市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加快基础数据库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数字**”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平台,为城乡规划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提高规划管理信息资源整合、集成、统计、分析工作和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全市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新技术运用和规划决策信息化的步伐,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不断提高规划决策和实施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二十四)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各区县(自治县、市)要按照《测绘法》和《**市测绘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完善测绘管理体制,将本地区的基础测绘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安排地方财政预算。针对不同尺度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的适用功能,制定相应的覆盖和更新策略。2010年前,要实现1:1万比例尺地形图覆盖全市域,1:2000比例尺地形图覆盖主城区和区县(自治县、市)城镇规划区,1:500比例尺地形图覆盖主城区和区县(自治县、市)建制镇以上规划建成区,并建立多元多尺度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

六、强化保障,促进城乡规划事业健康发展

(二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人民政府是城乡规划制定、实施和监督的责任主体,要把规划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协调解决城乡规划中的矛盾和问题。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要对城乡规划工作负总责,对领导、监管不力造成重大失误的,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要加强对区县(自治县、市)、镇(乡)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城乡规划知识的培训,提高领导干部规划水平。公务员培训要注意安排城乡规划知识的内容。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传媒形式,向社会各界普及城乡规划知识,提高全民规划意识。

(二十六)强化分工协作。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城乡规划工作,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参与、强化协调、形成合力。要自觉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自觉加强各类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共同加强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已批准的各类规划,保证各类规划的落实。

(二十七)健全法规体系。加快修订《**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完善《**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政府规章,尽快建立涵盖规划制定、实施和监督检查全过程,适应**市情的地方性城乡规划法规体系。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制定各类城乡规划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形成与规划法规相配套的技术标准体系。

(二十八)加强规划研究。坚持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拓宽规划视野。围绕国家和全市大政方针、经济社会和城乡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加强推进“和谐**”建设、三大经济区统筹协调发展、促进三峡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全面进步、生态敏感区保护控制等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宏观研究,提出科学的城乡空间布局新思路。近期要针对规划政策、规划方法、法规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多角度、多层面、宽领域开展城乡规划编制技术、许可管理、实施监督、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及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为城乡规划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进城范文篇3

一、组织领导

**市查堵原煤进城工作由**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实施。各区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具体落实。

二、工作目标

根据《关于在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全面推广使用洁净煤的实施方案》的要求,严厉查处将原煤运入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行为,实现中心城区单位内部燃煤锅炉和城乡结合部5000多台立式燃煤小锅炉推广使用环保型煤的目标。

三、职责分工

(一)各区人民政府。

成立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环保、公安交警及行政管理执法等部门开展本辖区内查堵原煤进城工作。

(二)市环保局。

组织全市范围内的查堵原煤进城工作,负责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具体措施,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查堵原煤进城工作进展情况。同时成立查堵原煤进城工作巡查组,对各检查点的工作进行检查、督导。

(三)市公安交警支队。

与市环保局、市执法局共同做好原煤进城的查堵工作。具体负责拦截无准入证擅自拉运原煤进城的车辆。

(四)市执法局。

协助市公安交警支队、市环保局做好查堵原煤进城的协调工作。

四、实施步骤

(一)工作安排。

查堵原煤进城工作从20**年9月5日起至20年4月1日结束。各区环保局、交警大队、执法局抽调专人组成检查组,实施24小时昼夜检查。同时设立若干个流动检查组,负责对市区各供热站使用洁净煤和各检查点查堵原煤情况进行巡查。

(二)检查点设置。

在进入市区的主要路段,设立10个查堵原煤进城工作检查点:

五、处罚措施

根据《**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规定,对下列情况进行处罚:

(一)凡在检查点查堵的非法拉运原煤车辆,对司乘人员进行处罚后,责令其将原煤运回销售地。

(二)凡在市区范围内查堵的非法拉运原煤车辆,对司乘人员进行处罚后,责令其将原煤运至指定地点卸载,运输费自理。

(三)凡擅自运入原煤的单位,按规定予以处罚后,责令该单位将原煤拉运至指定地点卸载,运输费自理。

六、工作要求

(一)各检查点要在显著位置设立工作警示牌,并告知过往车辆相关政策。

(二)各检查点执勤人员要恪尽职守、严格执法,凡擅自脱岗或离岗的,一经查实,追究相关人员及领导责任。

(三)市、区环保部门要做好“12369”环保投诉电话的值班工作,严格落实值班制度。

(四)设立举报奖励制度。凡举报并经环保部门查实的,予以举报人50元奖励。

(五)确因生产条件所限,需要使用原煤的单位,必须经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领导小组同意后,由市环保局办理拉运原煤准入证。市环保局应在核发的准入证背面注明供煤单位、用煤单位、运煤车牌号、运输线路、有效期限。

进城范文篇4

关键词:农民;进城;动力;经济人

城镇化总是伴随着工业化,是工业化演进过程中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和动因,二者表现为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城镇化水平常常被看成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进步状况的重要指标。它一般是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由于城乡之间存在着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和以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的比较利益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村人口必将逐步地、大量地向城市转移和集中。这个变农民为市民的过程即为城镇化水平提高的过程,它不仅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拓宽消费市场、刺激消费需求,而且对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循环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经典城乡人口迁移模型的建立和创新

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经验表明:工业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和集中的过程。在发展经济学中,刘易斯最早提出了人口的流动模式,论证了劳动力由乡村向城市转移的问题。基于若干假设前提的不合理性和重工轻农的政策结论,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个模式被逐渐兴起的托达罗模式所取代。

托达罗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和城市失业同步增长的矛盾现实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并认为人口流动是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造成的。概括地说,托达罗模式涵盖了以下几点内容:第一,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来源于迁移者对比较收益与成本的合理经济考虑,这种考虑还包括心理因素。第二,是预期的而非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使人们作出移入城市的决策。这种预期的差异主要包括两个因素:工资水平和就业概率。而就业概率的大小又由城市失业率的高低和城市新创造就业机会的多少来决定。如果城市的工资为农村工资的一倍,那么只要城市失业率不超过50%,农村劳动力就会不断地向城市流动。第三,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和城市的失业率成反比。第四,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在城乡预期工资差异很大的条件下,情况必然如此。托达罗不仅突破了在解释城乡人口流动原因上的传统局限,而且提倡要发展农村经济,得到了经济学界的普遍赞同。但托达罗模式只注重预期收入差异的动因却忽视了风险的影响和制度因素的制约。因此,本文试图以托达罗模式为依据,结合迁移风险和制度背景的考虑,建立在不同行为方案下的农民收益函数表(如表1)①

假设农民在决定是否进城时,可供选择的行为方案为αj(j=1,2,3,4),其中,α1表示不进城,单纯务农;α2表示受雇于人,完全务工;α3表示忙时务农、闲时务工;α4表示从事个体经营活动,即进城创业。设其行动空间为A,则A={α1,α2,α3,α4}。

假设农业劳动力进城工作的结果为Pi(i=1,2),其中顺利就业或创业的概率为P1=P,找不到工作或经营失败的概率为P2=1-P。假设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自然状态空间为Q,则Q={P,1-P}。

假设农民采取兼业状态时务农所占时间的比率为t,务工所占时间为1-t。设务农收入为y1,务工收入为y2,从事个体经营活动收入为y3。一般情况下y2、y3≥y1。

设农民的收益函数为Vij,Vij=V(Pi,αj),该函数表示农民采取行动方案为αj,进城求业或创业的结果为Pi时的收益,设c为迁移成本,k为个体经营成本。

表1不同行动方案下的农民收益函数表

可见,农民进城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作出何种行为选择,取决于每个决策者自身的知识和文化素质、经营能力和对待风险的态度。

二、在假定模型下农民进城的决策分析

农民是理性的,讲究实际的“经济人”。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得主W·舒尔茨指出的:“全世界的农民在处理成本、报酬和风险时是进行计算的经济人。在他们小的、个人的、分配资源的领域中,他们是微调企业家,调谐做得如此微妙以致许多专家未能看出他们如何有效率。”农民进城的动力有别于城镇化推进的动力,后者是由工业化、市场化的程度决定的,而前者则完全来自于农民对自身预期收益与成本的比较。一般来说,预期收益与成本的比值越大,农民进城的动力就越强;反之,这个比值越小,农民就越不愿进城。

目前,统计学意义上的中国农民主要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尚未实现或部分实现产业转移的农民,另一种为已经实现产业转移的农民。以下将利用所建模型分别对他们加以分析。

(一)尚未实现或部分实现产业转移的农民。这一类农民通常具有以下特征:①居住在偏远的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土地是其基本的生产资料,农业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②生活方式和观念意识比较传统,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素质普遍不高。对于他们来说,在不考虑任何迁移成本的情况下,他们在心理上是愿意进城的。首先,在支出同等劳动的条件下,农民在城市可以获得比在农村更高的收入(至少在观念上这么认为),获得比在农村更有发挥个人才能的机会和条件。其次,进城能享有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享有较高的文化教育、较好的医疗保障,更齐全的基础设施。再次,能提高实际上低人一等的社会地位。据农业部所做的一次关于沿海四省(广东、江苏、浙江、河北)的130个村,650户的调查,在具有迁移意向的农民中,有78.8%的人愿意迁到城镇去,只有13.5%的人愿迁往其他农村地区,另有7.7%的人愿迁往国外。②但在进行迁移的行动决策时,他们经济人的本质就起了决定作用。

1、对于前者,即专业农民来说,不愿进城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他们从事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生活,务农是他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低收入使他们或无法偿付或舍不得支付昂贵的迁移成本。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知识技能、精神状态等方面的不足,无法进行谋生进而融进城市生活,即他们进城的预期收益为零。一部分农民由于环境闭塞、信息不畅,对城市知之甚少;一部分农民对现有的务农收入已经满足。这就决定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短期内不愿意也无能力承担风险,只能选择方案α1,维持现有收入y1,进城可能性不大。

2、对于后者,即实现一部分产业转移的农民(主要是忙时务农、闲时务工的兼业农民),他们的现况是既可以获得农闲时机会成本为零的进城务工及其可能的潜在收益(P×y2×(1-t)-c),又不要承担太大风险,彻底放弃务农(他们所承担的风险极限为y1-c)。他们“进可攻退可守”——既可以通过务农保证基本生存条件又可以通过从事非农产业改善收入。比较方案α2,α3可以看出:两种方案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收入差异为:

[P×y2-c]-[y1+P×y2×(1-t)–c]=P×y2×t-y1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务农时间比率t会不断变小,那么两种方案的收入差异也将越来越小。当t=y1/(p×y2)时,两种方案收入相同,而方案α3在找不到工作时的损失却更小。而且选择方案α3还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住房及其它农民可以享受的权利。理性的“经济人”必然会保持现有的方案α3,即至多只会暂时进城,往返于农村与城市,而不会永久地迁往城市。这是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兼业农户的最重要原因。

(二)已经实现产业转移的农民。这部分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乡镇企业职工或业主身份住在农村(一些城中村的农民虽有仍从事农业,但因其在属性上与此类相似,故也归入此类);第二种是完全脱离农业的农民工;第三种是在城市从事个体经营活动的农民。

1、对于第一种:这是相对特殊的农民群体,他们一般都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或城中村,既享受了城市的文明又不失去农民的优势,可谓一箭双雕。在进城同样能找到工作的情况下,他们现在的收益(y2)要大于进城的预期收益(P×y2-c),进城不仅要面临概率为(1-P)的失业风险,而且要偿付巨额迁移成本,主要表现为:他们通常已经在农村投资几万、几十万元建好了宽敞的住房,享受田园风光;在现行土地制度下,他们的土地特别是区位条件较好的土地蕴藏着巨大的未来收益;农村中有较宽松的计生政策;农村集体经济发达地方的农民或已经入股的农民,在农村可享受集体福利、分红;已经建立起的各种“社会关系”。应该说,这类农民具有永久性迁移进城的最完备的条件,但是除非为了子女教育,否则在现有制度不变情况下,他们进城的动力是很小的。

2、对于第二种:他们具有承担求业风险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托达罗模式就是对这种农村人口转移的描述。他们的预期收益具有不稳定性和高风险性,并且要承担过高的迁移成本:他们从事的一般是城市人不愿从事的高强度、高温、高空、有害、有毒的行业和工种,收入不稳定,工作不固定;远离家属子女,要承受精神负担和春运高峰期的高价交通费用等经济负担;他们通常缺乏劳保和社会保险,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又面临着被辞退的风险。他们进城往往是一个家庭为收入最大化所作的决策,而且,通常是农户为未来创业而准备资本的一种策略。这不仅取决于他们的预期收入,而且也取决于迁移的直接成本。因此,这类农民的进城行为往往也是短期的。

3、对于第三种:他们不仅能支付迁移成本(c)、个体经营成本(k),而且能够承担经营风险。其特点是:①该种类型的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经营能力或拥有一定量的自有资本。②在城市不受雇于他人,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从事个体经营活动,成为小商贩、小业主。③从事个体经营活动,面临的较大风险,这不仅源于自身经营的能力,而且受市场环境、现有制度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制约。正因为如此,这种类型(即选择方案α4的农民)在进城的农民中占的比例较小。但这类农民进城后,由于收益较大(P×y3),他们是一定会长久地生存下去。

综上分析,由于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即使存在预期收入大于预期成本,农民进城的推力仍然不足,而现行的户籍、劳动制度等又人为地制造难以逾越的“门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农民进城的拉力。这是导致我国城镇化滞后的重要原因。以福建为例,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5%提高到1998年的33.9%,每年只上升的0.95%,而根据福建“十五”规划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2%。③这就意味着城镇化水平每年要提高约1.5个百分点。不论从世界各国的城镇化经验看,还是从福建经济发展的后劲及现行体制来说,要达到这样的速度决非易事。如何增强农民进城的动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三、农民进城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农民进城的动力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农民有进城的意愿,但外部因素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使得大量的农民仍局限于在农村中谋生。当前导致农民进城动力不足主要有三个原因:①城市的就业概率偏低;②迁移者的求业或创业能力不高;③现行体制障碍。

从根本上说,城市的就业概率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经济发展和就业结构。实践表明,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份,就业形势较好,就业概率较高,农民进城的步伐也较快。据国家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和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资料,我国1998年农村劳动力流入量前五名的省市分别是:广东49.43%、浙江6.91%、北京6.46%、上海6.04%、福建5.19%。④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低迷和频繁波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强力推进,乡镇企业的不景气,给城镇的就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困难和就业结构的转换滞后也大大制约了城市就业水平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进城风险,阻碍了农民进城的步伐。

迁移者求业或创业能力的大小,主要受农民自身人力资本素质和适应力的制约。一般来说,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市场意识较强,能够通过多渠道收集社会信息,了解职业和岗位需求,自觉地接受各种职业岗前培训和专业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而当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是个不争的事实,这大大影响了他们进城就业的信心,使他们无法参与或不敢参与高收入岗位的竞争,并时刻面临着被替代的风险。

制度因素的影响是最深、最具本质性的。由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城市体制改革滞后,农民进城一方面可能会冲击农业生产,造成大量土地抛荒;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城市职工就业。出于这种担心,一些地区政府设置种种障碍,人为地增加农民在城市务工经商的成本,这些制度主要包括目前仍维持着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在现有制度的影响下,进城农民的子女入托教育难以保证;他们自己则因劳动收入低、时间长、几乎不享受社会保障,而难以保护自身已形成的人力资本和进行人力资本的再投资;容易产生对土地的依恋等等。这些给农民进城增加了直接成本和心理压力。

城镇化是人口和生产要素集中的过程。加速城镇化进程,必须充分考虑农民意愿,千方百计地减少农民进城的成本和风险,增加农民进城动力,积极鼓励农民进城。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推进城镇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提高城镇就业概率。当前,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规模效益差,产品科技含量低,地区性结构雷同,国际竞争力弱。我们要紧紧围绕结构调整这一中心,以加入WTO为契机,加大调整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既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又要依靠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城市就业机会。

进城范文篇5

目前,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为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容环境,迎接全国文明城市检查验收,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各县市进入城区机动车辆的管理。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从月1日起,各县市进入城区的各类机动车辆在严格执行遵守道路交通和市容管理法规的同时,要保持车身干净、车容整洁,不得违章行驶、乱停乱靠,司乘人员不得向车外乱扔垃圾。

二、各县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宣传、教育和督查工作,确保进城车辆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进城范文篇6

为了推进全省城乡社会综合救助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推进城乡社会综合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的实际行动,是落实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要求,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内容。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推进城乡社会综合救助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二、推进城乡社会综合救助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推进城乡社会综合救助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宗旨,以制度化建设为核心,以政府救助为主导,以社会互助为补充,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政府投入,整合救助资源,强化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水平,力争到2007年底,在全省建成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应急救助等制度为配套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推进城乡社会综合救助体系建设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二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三是依法救助、规范管理的原则。四是突出重点、分类救助的原则。五是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六是资金专列、分级负担的原则。

三、推进城乡社会综合救助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一要加强城市低保制度的动态管理,切实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二要做好分类施保工作。三要完善低保制度的法规体系建设,使低保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法可依。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制定的〈吉林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暂行)〉的通知》(吉政办发〔2005〕37号)要求,实行对农村困难家庭居民的制度化保障。科学合理确定保障对象、保障标准,认真核算家庭收入,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同时,对主要劳动力残疾或长期患病、无力保证子女享受义务教育以及收养或领养孤儿的困难家庭实施重点保障。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制度法规体系。

(三)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吉政办发〔2005〕34号)要求,从2005年起,用2年时间,做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再用2-3年时间,在全省建立起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要按照《吉林省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的要求,结合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医疗救助工作整体水平。

(四)建立自然灾害救助制度。一要进一步加强重大自然灾害(灾难)的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二要积极做好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工作。三要加强抗灾救灾减灾综合协调工作。

(五)进一步做好农村五保对象和在乡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保障工作。对符合条件的五保户要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及时足额落实五保供养经费;使五保对象生活达到当地村民一般生活水平,加强敬老院和分散供养五保户的管理。认真贯彻《吉林省拥军优属若干规定》(吉林省人民政府令第141号),使优抚对象生活水平达到或略高于当地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

(六)建立城乡特困群众住房救助制度。要通过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建设,由政府向城市低保户提供廉租住房或租房补贴,以及冬季供热费补贴。结合灾害救助、部门包保等办法,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难问题。

(七)建立城乡贫困家庭子女就学救助制度。按国家有关规定,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城市低保家庭子女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的杂费由有关部门给予减免。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资助政策体系,大力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帮助贫困、低保家庭子女完成学业。

(八)建立城乡困难家庭法律援助制度。要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加大对城乡困难家庭的法律援助力度,对于困难家庭的法律咨询、代书等服务费予以减免,切实维护城乡困难家庭的合法权益。

(九)进一步完善慈善救助制度。搞好每年的“双日捐”、经常性捐助和各种专项捐助活动,筹集更多的善款,发展慈善事业。要按有关规定使用慈善资金,保证有限资金用在当用之处。(十)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一要完善救助管理站的服务功能。二要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的、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三要做好安置工作,对确实无家可归并丧失劳动能力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后可送社会福利机构供养;对属当地城市的流浪乞讨人员,按规定纳入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属当地农村的流浪乞讨人员,在救灾救济方面给予关照,切实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进城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㈠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要求,坚持有偿自愿、综合配套、分类实施、稳步推进,以小城镇为主的原则,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向重点小城镇或者区政府所在地有序转移,逐步缩小城乡差异,提高城镇化水平,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制度和宏观环境,为实现我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社会保障。

㈡基本原则

1、坚持自愿原则。农村居民进城落户采取自愿,愿意进城的可办理落户手续,不愿意的可继续留住农村。

2、坚持选择原则。选择享受城市政策搬迁的实行城市居民制度,本人和随迁人员享受城市居民居住制度;选择享受农村政策搬迁实际已居住生活在城镇的农村居民实行城市居住制度。

3、坚持鼓励原则。鼓励农村居民以在中小城镇落户为主。

二、目标任务

我区“十二五”期间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目标任务共20000人,2010年完成1300人,2011年3500人,2012年4500人,2013年5500人,2014年3200人,2015年2000人。

三、重点群体和主要地区

㈠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重点群体

结合全区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自然环境、资源承载等因素,我区将重点推进农村大中专学生、复转军人、“三投靠”群体(指农村子女投靠父母、夫妻投靠、农村年老父母投靠子女)、农民工、城中村居民等五类人群进城落户。

㈡主要地区

四、基本条件

农村居民凡具备以下七个条件之一的,均可进城落户。

1、本区籍农村居民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经营场所与经常住所,且连续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到规定年限。具体为一类地区(含城关、三里洞、乡)缴纳需满三年;二、三类地区首次缴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居民。

2、凡在我区工商、税务部门注册开办各类经济实体,经营一年以上者。

3、我区农村居民购买商品住房或在城镇有自建房者。

4、在我市就读的我区农村大中专学生,入学时户口迁入学校集体户可转为我区城镇居民。

5、当年退役的农村籍义务兵和服役期末满10周年的士官,根据自愿可直接申请转为城镇居民。

6、“三投靠”群体、失地农民及城中村农民。

7、异地农村居民在我区工作或生活一年以上的,本着自愿原则,可就近地转为城镇居民。

五、各部门职责

1、区城乡和住房建设管理局职责: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进城落户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进城落户居民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工作;会同民政等部门对享受保障性住房家庭的收入、人口及住房等状况进行复核;承办进城落户居民保障性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审批办理事宜;承办领导小组办公室交办的其他事项。

2、区国土资源分局职责: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举家进城落户居民退出宅基地、承包地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和细则;负责进城落户居民宅基地、承包地有关协调和审批工作;负责做好与财政、农业、林业等部门的协调工作;承办领导小组办公室交办的其他事宜。

3、区公安分局职责: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制定进城落户农村居民转户管理办法和相关政策,负责辖区内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受理和核准迁入人员的住址及相关材料,及时核发相关证件和《户口本》;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4、人社局职责: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负责进城落户居民社会保险的衔接与管理工作,为其提供各种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研究制定进城落户居民缴纳社会保险的实施意见,并付诸实施;负责进城落户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5、区农业局、区林业局职责: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负责进城落户农村居民承包地的退出收回与农业直补资金的核算等工作;负责进城落户农村居民的林地核准与退出办理等工作;做好农村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6、区民政局职责: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负责进城落户居民享受城市低保的审批工作;为进城落户居民提供社区服务管理与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7、区教育局职责: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负责进城落户居民随迁子女接受公平教育与就近就学的相关工作;负责进城落户居民及迁入子女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新市民素质;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进城落户居民子女实施补助奖励政策;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8、区卫生局、区计生局职责: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进城落户居民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保险与计划生育的优惠政策,为其提供便捷优质服务;承办相关业务的审批工作;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9、区工商分局、区地税分局职责: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进城落户居民在城相关政策,提高便捷优质服务;为进城落户居民提供经营场所与政策扶持,及时办理相关证照和税务登记等手续;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六、方法和程序

我区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坚持“自愿、选择”等原则。采取自愿报名、组织推荐、乡镇审查、区上同意、公开办理的方法,实行统一、集中申办制度,一次性解决问题。具体办法为:个人申报→村民委员会推荐名单→乡镇(办)审查报送→区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办公室核准→公安分局批复→各乡镇公安派出所办理相关手续。落户手续办妥之后,区级相关部门搞好协助配合工作,及时办理进城落户居民的相关手续。

七、工作要求

㈠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各乡镇办、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精心部署安排。区上成立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人社局。各乡镇办也要成立相应的办事机构,抽专职人员组成工作班子,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区级各成员单位要指定专人具体办理此项业务。

㈡明确任务,夯实责任

各乡镇办、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区上的统一安排,抓紧制订相关的配套政策和工作流程,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相关优惠政策,让农民了解和掌握进城落户的相关政策,广泛调动群众进城落户的积极性。

进城范文篇8

第一,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我们对工农业实行了不同的经济

政策,对粮食等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通过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实行以农补工,使资源配置向城市工业倾斜。这种倾斜的政策造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导致工农差距、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产品大幅度增长,改善了农产品的供应紧张状况,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但是,忽视了对农业的投入,同时在农产品满足的时候也未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增产不增收。因此,要加快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首先要从政策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废除阻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造有利于“三农”发展的新机制。加快农村公益性事业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社区建设、交通道路、水利、自然灾害防护、环保、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纳入财政支出,先易后难,先急后缓,改变农村建设发展滞后的状况。

第二,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要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提高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标准化和农民组织化水平。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形成以农业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贸工农一体化的效益农业经济发展格局。

加快建立完善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管理体系。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走劳动密集型与科技密集型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搞活土地使用权流转,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家庭经营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形成农户的专业化生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双层经营体系。在结构调整中要高度重视把粮食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广高产优质的粮食品种,保护种粮大户,把种粮补贴在种粮前直接兑现到农户,做好粮食的收购、流通与储备,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保护体系,构建农业发展基金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进城范文篇9

一、将《**市人民政府关于创新行政管理培育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决定》赋予给万州等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政府或其有关部门行使的83项行政权项,扩大赋予给全市其他区县(自治县)政府或其有关部门行使。但《**市人民政府关于创新行政管理培育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决定》赋予给万州等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政府或其有关部门行使的“市政府确定的重要项目以及大型厂矿、驻渝部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审批权、重点建制镇(含工业点)总体规划审批权、专业规划的审批权、部分重大特殊建设项目规划管理权、市级以下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审批权、市级以下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非强制性内容调整审批权、土地房屋权属登记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和有偿使用审批权、房地产估价机构资质许可权、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管理权、经济适用住房项目行政确认权、建设工程施工图(含勘察成果)审查合格书备案权、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权、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批权、公共构建筑物地名冠名权有偿使用审批权、机动车驾驶员考试权、出租汽车新增运力指标审批权”等17项行政权项仅扩大赋予给除主城九区以外的31个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或其有关部门行使;“市内普通货物运输船舶营运登记权、货运船舶营运检验权”等2项行政权项仅扩大赋予给除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南岸区以外的34个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或其有关部门行使。

以上具体内容见附件1。

二、将国家和市级资金补助项目审批权等33项行政权项赋予给除主城九区以外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行使,其中:

将国家和市级资金补助项目审批权等13项行政权项依法界定给除主城九区以外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行使。

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权等8项行政权项依法授予给除主城九区以外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行使。

将拖拉机驾驶证核发、制证权等12项行政权项依法委托给除主城九区以外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行使。

以上具体内容见附件2。

三、上述行政权项赋予给有关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或其有关部门行使后,市级有关部门原则上不再继续行使,且应当在本决定生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与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或其有关部门的业务对接等工作。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或其部门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涉及委托行使行政权力的,市级有关部门应当在本决定生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与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或其有关部门签订行政委托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并自合同签订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进城范文篇10

近几年来,特别是连续三年实施“暖促”工程后,有效缓解了我市渔农村培训和就业难问题,奠定了城乡统筹就业的良好基础。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就业,建立长效机制,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4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促进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的通知》(浙政发〔20**〕21号)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暖人心、促发展”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舟委〔20**〕1号)精神,现就全面推进我市城乡统筹就业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及**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按照“以港兴市、全面跨越”的总要求,抓住重点环节,突出重点领域,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加大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促进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围绕城乡统筹就业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构建城乡统筹就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劳动用工管理、就业失业登记、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工作机制,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从20**年起,力争每年实现8000名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8000名;到2010年底,力争我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到20%以下。

二、工作内容

(三)建立城乡劳动者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

1.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凭证管理制度。在全市范围内统一使用《**市就业失业手册》,作为记载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再就业、职业培训、享受公共就业服务、签订劳动合同、失业保险金申领等劳动保障信息的凭证。具体发放管理办法由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负责制订并组织实施。

2.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统计制度。建立完善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统计登记标准,将本市户籍的渔农村劳动力纳入统计范围。进一步完善渔农村劳动者就业、失业资源信息库,全面反映渔农村劳动者就业和失业的总体状况,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和失业统计监测体系,确定社会失业率,作为政府宏观调控和制订就业政策的依据。具体办法由市统计局、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和市新农办(暖促办)另行研究制订。

3.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用人单位招用城乡劳动者应依法到当地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录用登记备案手续,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与所招职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在工资分配、工时、休息、休假等方面对城乡劳动者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四)突出重点,加大城乡统筹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在国家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向非渔农产业转移就业愿望的渔农村劳动力均可享受扶持政策,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包括:“4050”大龄劳动力、低收入家庭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劳动力)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对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员免费发放《**市就业失业手册》,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

1.鼓励吸纳本地渔农村劳动力就业。凡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社区公益性岗位和机关事业单位勤杂岗位安排渔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用人单位每人每月100元岗位补贴。用人单位(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国家限制行业外,以下简称国家限制的行业)新增岗位新招用渔农村劳动者,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用人单位一次性每人300元就业补贴,其中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给予用人单位每人600元就业补贴。

2.完善促进渔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培训扶持政策。渔农村劳动者参加紧缺职业(工种)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最高不超过800元的培训补贴;已享受其他职业培训补贴的,可重复享受一次部分紧缺职业(工种)的培训补贴。就业困难人员、渔农村其他劳动者参加非紧缺职业(工种)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分别给予一次性最高不超过600元、300元的培训补贴,其中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初级以上技能鉴定的,可申领最高不超过100元的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费补贴。紧缺职业(工种)目录由劳动保障部门公布确定。

对符合当地支柱产业发展,企业用工急需紧缺的职业(工种),经依法审核批准举办的订单式定向培训,渔农村劳动者培训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并实现定向就业,其培训费用超过上述最高标准的,给予全额培训补贴。

3.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渔农村劳动者从事个体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实际经营在六个月以上的,凭工商营业执照给予一次性800元的创业扶助补贴,其中就业困难人员一次性补贴1500元。自工商部门批准经营之日起,就业困难人员可免交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具体免收费项目参照城镇就业再就业政策有关规定执行。

4.推行小额贷款政策。就业困难人员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一般掌握在2万元左右,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贷款到期后确需延长的,可展期1次。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根据从业人数和经营项目适当扩大贷款规模。对利用上述两类贷款从事服务业项目(国家限制行业的除外)的,由当地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小额贷款及担保基金管理使用办法各县(区)参照城镇就业再就业政策相关规定执行。

5.实施就业带头人补贴政策。就业带头人介绍(吸纳)渔农村劳动者就业(指当年新增就业,不包括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岗位),并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实际工作半年以上,每成功介绍1人给予就业带头人50元补贴。对就业带头人中的项目承包人每吸纳1名渔农村劳动者,且实际工作半年以上,给予项目承包人50元的补贴。

6.设立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奖。对促进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用人单位、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带头人,各级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以上扶持政策同时作为“暖促”工程第二阶段就业培训扶持政策,与城镇就业再就业政策适时同步调整。

(五)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

1.建立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网络体系。按照**市就业服务“新三化”建设三年规划要求,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在20**年底前全面完成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保证全市就业信息四级网络建设及业务软件的更新换代。市场就业信息网络和就业服务延伸到社区,形成以市级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县(区)级人力资源市场为重点、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为支撑,四级网络联通、城乡信息共享的市场就业服务体系。

2.实行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置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服务窗口,对有转移就业愿望的渔农村劳动力,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培训服务、职业指导、求职登记、职业介绍等服务。

3.加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各级政府结合城乡统筹就业制度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市、县(区)就业服务机构应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和经费,以适应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需要;街道(乡镇)应完善劳动保障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社区劳动保障室应配备专兼职人员,切实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制度、工作到位。要加快完善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规范化建设,建立工作职责、业务流程、基础台帐、服务规范、管理制度统一的劳动保障平台。

4.积极稳妥发展劳务派遣事业。充分发挥劳务派遣在扩大就业、稳定就业、依法维权方面的作用,积极探索劳务派遣“社会化、市场化”路子,允许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成立劳务派遣机构,并把劳务派遣组织网络向渔农村延伸,进一步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主动为我市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服务,使劳务派遣成为推动我市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要平台。

5.找准企业用工紧缺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结合点,加大就业服务的力度。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与用人单位建立用工需求联系制度,及时掌握用人单位尤其是重点企业的用工需求,提前做好就业培训和劳动保障等方面的衔接工作,并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大力开展区域间的劳务协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协作基地,作为缓解企业用人不足矛盾有效途径;采取多渠道投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根据企业用人实际和预期,在企业集聚区或工业园区等规划建设民工公寓,解决转移就业渔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

(六)强化城乡统一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1.加快发展技工教育事业。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实际,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合理设置技能培训专业,重点培养船舶修造、航海技术、机械加工等我市支柱产业及其它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不断提高技工教育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努力扩大招生规模。对培训条件不足或培训力量不足的职业工种,可联合外地院校共同开展培训。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各级政府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的方针,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培育一批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特色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认定公布一批社会效益好的优质培训资源,积极鼓励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各县(区)要做大做强现有的培训基地,逐步将培训基地向街道(乡镇)延伸,产业相对集中的金塘、六横、衢山、洋山等经济大岛及新城应先行建立综合性的技能培训基地,形成覆盖城乡的市、县(区)、街道(乡镇)三级职业技能培训组织体系。

3.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各县(区)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组织渔农村劳动力、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迁移渔农民、新成长劳动力开展以转移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稳定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培训基地要积极与用人单位开展合作,大力推行“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促进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解决企业用工的需求。鼓励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用足用好企业税前列支职工培训经费的政策。

4.积极开展自主创业培训。鼓励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和有转移愿望的渔农村劳动者开展自主创业,为他们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开业指导、政策促进、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提高其创业能力。

(七)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

1.各类用人单位招用渔农村劳动者,应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的渔农村劳动者养老保障制度。

2.各类用人单位招用渔农村劳动者,应当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按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3.各类用人单位招用渔农村劳动者,应按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及省、市有关政策规定,全部将其纳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健全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许可的联动推进机制,依法规范参保缴费行为。切实做好渔农村劳动者的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待遇支付工作,确保其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4.各类用人单位招用渔农村劳动者,在自愿的前提下,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同等的失业保险缴费范围,实行与城镇职工同比例缴费,享受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待遇。

(八)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

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网络体系,相关县(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于20**年年底前分别在金塘、六横、衢山三大岛设立劳动保障监察派出机构,对具备条件的其它街道(乡镇)也可设立劳动保障监察派出机构或配备兼职人员。及时受理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各类投诉举报和劳动争议案件,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等各类违法行为。依法规范企业用工秩序,坚决查处用人单位招用城乡劳动者不签劳动合同、滥用试用期、收取押金和克扣工资、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以及随意裁减人员等行为。

三、保障措施

(九)统筹规划工作。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把调整完善城乡就业结构,开发城乡劳动力资源,加快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城乡就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劳动者比较充分的就业,有效控制社会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列入政府工作重要目标。在继续做好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同时,把渔农村就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和完善各级促进就业联席会议制度,将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纳入促进就业联席会议的议事内容,加强指导和协调。各县(区)要加强对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领导,指导街道(乡镇)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协调机制;落实责任,建立完善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目标考核制度。

(十一)落实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将开展城乡统筹就业所需经费纳入政府公共建设项目计划,设立城乡统筹就业专项资金,保证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可将土地出让金中提取的用于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农村就业的经费,纳入就业专项资金统一管理使用,并相应调整资金筹集渠道和使用范围。要加大投入,确保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劳动管理工作的建设和运行资金到位。同时,要保证促进就业扶持政策资金的到位,严格按照规定范围、项目、标准和程序管理使用。扶持政策补贴资金原则上由各县(区)承担,“暖促”期间市里给予适当补贴。具体办法由市新农办(“暖促”办)、市财政局和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研究制定。

(十二)积极推进配套政策改革。深化与城乡统筹就业相衔接的户籍、土地、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制度改革,为城乡统筹就业提供政策支持。逐步解决长期在城镇就业和居住的渔农民户籍问题,探索引导已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农村劳动力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等方式,为渔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和在城镇稳定就业创造条件。

(十三)做好舆论宣传。加强对城乡统筹就业工作意义和政策措施的宣传,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的先进经验和工作成果。进一步加强对城乡劳动者的择业观念教育,宣传一批自主创业、转移就业的先进典型,树立以创业致富、转移就业为荣的观念。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城乡统筹就业的良好氛围。

(十四)各县(区)可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