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5:47:13

进步教育

进步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新教育运动

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欧美的教育革新运动主要包括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欧洲的新教育运动。二者皆以反对传统教育为己任,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中心,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课程的改革,主张以科学和生活代替古典知识在学校中的主导地位,重视儿童的自由、兴趣、主动性、经验及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倡个别化的教学方式等。两者之间虽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但由于其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及对改革的着眼点不同,又使其表现出诸多的不同之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试图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全面清算,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符合现代工业社会要求的教育制度,它对传统的批判是彻底的,在教育改革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激进的批判和全面的指责,力图通过对西方教育传统的深刻反思,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上,以新的理论为指导,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以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新的教育秩序。而新教育运动对西方教育传统的“反叛”远没有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那么激烈,他们试图在总结近代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如果说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激进的、全面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新教育运动则是较为温和的、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改良。他们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有统一的理论基础,试图对教育进行全面变革;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对教育的革新也是局部的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等教育著作以及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大量论述,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在这些著作中,杜威对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观、儿童观、教学论和课程论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回顾,分析和批判了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各种重要的教育理论,阐明了他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观点,这种论述以后被看作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之间的对立。杜威也成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精神领袖,为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杜威也指出,工业革命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全面变革对教育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因此,仅仅对教育作“细节上的变更和学校内部机构的改良”是远远不够的。在深刻的变革形势下,教育所需要的是根本革新、改组、重建。杜威的这种总体教育改革观影响巨大,这可以从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提出的七项原则,从克伯屈、拉格等进步主义教育家的思想,从学校所开展的进步教育实验上得到充分的证实。他们试图对教育全面改革,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裂,把学校建成为一个小型社会,改革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建立起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用单元教学、小组教学来代替班级授课制,这种改革是彻底的、全面的,反映了他们雄心勃勃的教育理想。

欧洲的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尽管爱伦·凯强调重视儿童,德可乐利注重以“兴趣中心”改革教学,罗素强调自由教育,怀特海认为智慧教育是重要的,凯兴斯坦纳提倡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等,从实验学校的实施来看,既有阿博茨霍姆为代表的新学校,也有凯兴斯坦纳倡导的旨在培养有熟练技能的公民的劳动学校,蒙台梭利所创办的儿童之家等等,新学校之间存在的这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象,反映了新教育运动的思想家对教育认识的多样性,从而说明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所以说虽然新教育运动的思想家也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但这种批判和反思仅仅是集中在儿童身上,他们认为传统教育压抑了儿童的本性、创造性,要求改革教育,以促进儿童多方面的、均衡的发展,但他们对教育与社会改革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刻地认识,没有看到教育变革对社会变革的意义,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革新只能是局限在学校的范围之内,对教育进行部分的改革。

二、在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进步主义教育家强调和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其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发展的基础上带动社会的进步;而新教育则只是强调改革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意在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把学校建成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社会,满足儿童的本能与兴趣,使儿童在活动中、在学习中、在学校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杜威认为这并不是最终目的,最高目的是在于创造一种高于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也就是教育为创造美好的未来生活做准备。杜威坚信教育是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社会的改造依赖于教育的革新,杜威希望通过教育改革社会生活,使之更完美、更美好。克伯屈也认为教育不应只关心个人的发展,而应重视一切阶级的共同利益和社会的改善。

新教育家们也对传统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教育脱离生活的弊端进行了抨击。强调对教育和教学内容等进行改革,使之更能符合儿童的本性,更能满足于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以此促进儿童的发展。他们认为,如果把教育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相联系,不可避免地使儿童的权利、自由、个性、独立性都被忽视或压抑。因此,他们主张把培养完美发展、具有理想品格的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应指出的是,尽管新教育家把教育目的的重心放在个人方面,但自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后,大多数新教育家逐渐把教育的重点转向社会方面,强调社会合作、人际关系。这种变化集中反映在新教育联谊会章程的修订上。

三、在教育目的上,进步主义教育家强调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与进步主义相比,新教育家们特别是早期的新教育家则强调培养未来社会的统治者

进步主义教育家普遍认为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教育不仅应是民主的,还应是为了民主的,教育应成为发展和完善民主主义的首要工具。因此,教育要强调社会的价值,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社会意识和对共同利益的责任感。教育所培养的人应该成为民主主义的维护者和建设者,既有自由和自我决定的权利,又有纪律、责任感与奉献精神。杜威认为民主社会的公民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责任:第一,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具备民主理想和参与民主政治的能力;第二,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与服务社会的精神:第四,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杜威认为,在民主社会,劳动是受尊重的,劳力与劳心的对立不应出现在民主社会,以上几方面的素质,鲜明地体现了美国民主化、工业化的发展对教育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新教育家所注重的是未来统治者的培养。他们所倡导的教育是精英教育,最初产生的新学校其目的是培养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新式统治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教育家们所倡导的教育目的依然是陈旧的,尽管在陈旧的外壳中也包含了一些时代性的要求,例如他们所培养的理想统治者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绅士,而是具有开阔的眼界,现代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善于应变的能力与组织能力的新型人才。他们不仅有会思考的头脑,还要有经过实际操作训练出来的灵巧的双手和强健的身体,有鲜明的个性与坚毅的勇气,这样的人在传统学校中是不可能产养出来的。只有在新学校中用适合时代需要的新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才能培养出来这种新式人物。因此,新教育的“新”是体现在教育内容与方法上的,就其总的教育目的而言,则仍是与传统教育内容相同—培养有才能的统治者。

四、在教育内容与课程设置上,进步主义教育家提倡以经验式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而新教育家则主张以知识课程为主体

在进步主义教育家看来,要使学校成为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就必须改革学校课程,将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引人学校,“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应使“代表社会活动的类型和基本形态”的活动如园艺、烹饪、缝纫、印刷、纺织、绘画、唱歌、演剧、讲故事、阅读、书写等科目在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进步教育思想家认为传统的课程体系是由前人所积累起来的系统的间接经验构成的,是一种符号和文字构成的系统,代表了成人的标准,不适合儿童的现有能力,超出了儿童已有的经验范围。同时,分门别类的学科也破坏了具有同一性和完整性的儿童经验,使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失去应有的全面性而流于片面。因此,要以活动课程取代学科课程,让儿童在做中学,在经验中学。他们认为这些活动课程既能满足儿童心理的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同一性和完整性。

新教育家们强调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内容必须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联系。为此,他们要求在学校中,为学生开设广泛的、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科学和知识课程,主要包括:现代语言(本国语和外国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社会科学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强调对学生进行社会教育、艺术教育、体育、宗教教育、性教育等。手工、劳动教育也是新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其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获得谋生的技能和手段,而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手工和体力劳动,获得全面发展。但与进步主义教育不同的是,这些手工、劳动课程并不是作为学术课程,而是作为其他教育的补充,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课程的编制和设计上,新教育家们反对以成年人的愿望安排课程,反对单纯以学科逻辑作为课程编制的唯一依据。他们认为,学校教育和教学的一切内容、科目,都必须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条件为基础加以组织,不仅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需要,而且内容的设计和组织也必须与儿童的兴趣、经验等相一致。新教育家虽主张教材的心理学化,但仍强调教材是成人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制定的,并未还原到儿童的直接经验。这与进步主义教育家的思想认识有很大的差别,杜威所主张的教材心理学化是要把间接的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即直接经验化。杜威反对成人编写的、以完整的逻辑体系为表现形式的教材为教育的起点,认为必须以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为起点,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还原到原来的经验,恢复到被它所抽象出来的原始经验。

五、在学校设置与组织方面,新学校比进步主义运动中的实验学校更具特色

欧洲的新学校是私立寄宿制学校,采用寄宿制的目的在于使儿童从类似家庭的教育环境中得到有力的感化,从而使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新学校一般设在城郊的风景优美之地,面积很大,树木葱笼,芳草茂盛,一片田园风光,目的是使儿童受到“自然之感化”,既得自然冶情乐性之功效,又得城市文化熏陶之便利。从课程设置上来讲,新学校重视学生的体育、美育等课程的组织,在运动项目上,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对抗赛,也有人与自然的对抗赛:既有激烈的竞技比赛,又有舒缓的、柔和的个人表演项目。这些课程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新学校也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旨在用艺术陶冶儿童的情操,在学校组织的各种艺术活动中,音乐是核心,学校除开设音乐、戏剧课程以外,还组织学生进行演出,每逢大小节日,必有音乐会或戏剧晚会,形式多样,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主题来安排。此外,学生还组织了各种协会,既有学术性的、也有体育性的、艺术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结社,学校不加干涉,各种协会的建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合作、组织能力,而且能活跃学生的思想,被新教育家视为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

进步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新教育运动

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欧美的教育革新运动主要包括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欧洲的新教育运动。二者皆以反对传统教育为己任,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中心,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课程的改革,主张以科学和生活代替古典知识在学校中的主导地位,重视儿童的自由、兴趣、主动性、经验及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倡个别化的教学方式等。两者之间虽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但由于其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及对改革的着眼点不同,又使其表现出诸多的不同之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试图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全面清算,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符合现代工业社会要求的教育制度,它对传统的批判是彻底的,在教育改革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激进的批判和全面的指责,力图通过对西方教育传统的深刻反思,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上,以新的理论为指导,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以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新的教育秩序。而新教育运动对西方教育传统的“反叛”远没有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那么激烈,他们试图在总结近代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如果说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激进的、全面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新教育运动则是较为温和的、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改良。他们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有统一的理论基础.试图对教育进行全面变革;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对教育的革新也是局部的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等教育著作以及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大量论述,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在这些著作中,杜威对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观、儿童观、教学论和课程论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回顾,分析和批判了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各种重要的教育理论,阐明了他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观点,这种论述以后被看作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之间的对立。杜威也成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精神领袖,为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杜威也指出,工业革命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全面变革对教育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因此,仅仅对教育作“细节上的变更和学校内部机构的改良”是远远不够的。在深刻的变革形势下,教育所需要的是根本革新、改组、重建。杜威的这种总体教育改革观影响巨大,这可以从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提出的七项原则,从克伯屈、拉格等进步主义教育家的思想,从学校所开展的进步教育实验上得到充分的证实。他们试图对教育全面改革,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裂,把学校建成为一个小型社会,改革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建立起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用单元教学、小组教学来代替班级授课制,这种改革是彻底的、全面的,反映了他们雄心勃勃的教育理想。

欧洲的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尽管爱伦·凯强调重视儿童,德可乐利注重以“兴趣中心”改革教学,罗素强调自由教育,怀特海认为智慧教育是重要的,凯兴斯坦纳提倡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等,从实验学校的实施来看,既有阿博茨霍姆为代表的新学校,也有凯兴斯坦纳倡导的旨在培养有熟练技能的公民的劳动学校,蒙台梭利所创办的儿童之家等等,新学校之间存在的这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象,反映了新教育运动的思想家对教育认识的多样性,从而说明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所以说虽然新教育运动的思想家也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但这种批判和反思仅仅是集中在儿童身上,他们认为传统教育压抑了儿童的本性、创造性,要求改革教育,以促进儿童多方面的、均衡的发展,但他们对教育与社会改革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刻地认识,没有看到教育变革对社会变革的意义,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革新只能是局限在学校的范围之内,对教育进行部分的改革。

二、在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进步主义教育家强调和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其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发展的基础上带动社会的进步;而新教育则只是强调改革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意在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把学校建成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社会,满足儿童的本能与兴趣,使儿童在活动中、在学习中、在学校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杜威认为这并不是最终目的,最高目的是在于创造一种高于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也就是教育为创造美好的未来生活做准备。杜威坚信教育是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社会的改造依赖于教育的革新,杜威希望通过教育改革社会生活,使之更完美、更美好。克伯屈也认为教育不应只关心个人的发展,而应重视一切阶级的共同利益和社会的改善。

新教育家们也对传统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教育脱离生活的弊端进行了抨击。强调对教育和教学内容等进行改革,使之更能符合儿童的本性,更能满足于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以此促进儿童的发展。他们认为,如果把教育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相联系,不可避免地使儿童的权利、自由、个性、独立性都被忽视或压抑。因此,他们主张把培养完美发展、具有理想品格的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应指出的是,尽管新教育家把教育目的的重心放在个人方面,但自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后,大多数新教育家逐渐把教育的重点转向社会方面,强调社会合作、人际关系。这种变化集中反映在新教育联谊会章程的修订上。

三、在教育目的上,进步主义教育家强调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与进步主义相比,新教育家们特别是早期的新教育家则强调培养未来社会的统治者

进步主义教育家普遍认为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教育不仅应是民主的,还应是为了民主的,教育应成为发展和完善民主主义的首要工具。因此,教育要强调社会的价值,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社会意识和对共同利益的责任感。教育所培养的人应该成为民主主义的维护者和建设者,既有自由和自我决定的权利,又有纪律、责任感与奉献精神。杜威认为民主社会的公民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责任:第一,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具备民主理想和参与民主政治的能力;第二,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与服务社会的精神:第四,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杜威认为,在民主社会,劳动是受尊重的,劳力与劳心的对立不应出现在民主社会,以上几方面的素质,鲜明地体现了美国民主化、工业化的发展对教育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新教育家所注重的是未来统治者的培养。他们所倡导的教育是精英教育,最初产生的新学校其目的是培养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新式统治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教育家们所倡导的教育目的依然是陈旧的,尽管在陈旧的外壳中也包含了一些时代性的要求,例如他们所培养的理想统治者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绅士,而是具有开阔的眼界,现代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善于应变的能力与组织能力的新型人才。他们不仅有会思考的头脑,还要有经过实际操作训练出来的灵巧的双手和强健的身体,有鲜明的个性与坚毅的勇气,这样的人在传统学校中是不可能产养出来的。只有在新学校中用适合时代需要的新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才能培养出来这种新式人物。因此,新教育的“新”是体现在教育内容与方法上的,就其总的教育目的而言,则仍是与传统教育内容相同—培养有才能的统治者。

四、在教育内容与课程设置上,进步主义教育家提倡以经验式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而新教育家则主张以知识课程为主体

在进步主义教育家看来,要使学校成为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就必须改革学校课程,将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引人学校,“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应使“代表社会活动的类型和基本形态”的活动如园艺、烹饪、缝纫、印刷、纺织、绘画、唱歌、演剧、讲故事、阅读、书写等科目在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进步教育思想家认为传统的课程体系是由前人所积累起来的系统的间接经验构成的,是一种符号和文字构成的系统,代表了成人的标准,不适合儿童的现有能力,超出了儿童已有的经验范围。同时,分门别类的学科也破坏了具有同一性和完整性的儿童经验,使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失去应有的全面性而流于片面。因此,要以活动课程取代学科课程,让儿童在做中学,在经验中学。他们认为这些活动课程既能满足儿童心理的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同一性和完整性。

新教育家们强调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内容必须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联系。为此,他们要求在学校中,为学生开设广泛的、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科学和知识课程,主要包括:现代语言(本国语和外国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社会科学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强调对学生进行社会教育、艺术教育、体育、宗教教育、性教育等。手工、劳动教育也是新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其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获得谋生的技能和手段,而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手工和体力劳动,获得全面发展。但与进步主义教育不同的是,这些手工、劳动课程并不是作为学术课程,而是作为其他教育的补充,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课程的编制和设计上,新教育家们反对以成年人的愿望安排课程,反对单纯以学科逻辑作为课程编制的唯一依据。他们认为,学校教育和教学的一切内容、科目,都必须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条件为基础加以组织,不仅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需要,而且内容的设计和组织也必须与儿童的兴趣、经验等相一致。新教育家虽主张教材的心理学化,但仍强调教材是成人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制定的,并未还原到儿童的直接经验。这与进步主义教育家的思想认识有很大的差别,杜威所主张的教材心理学化是要把间接的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即直接经验化。杜威反对成人编写的、以完整的逻辑体系为表现形式的教材为教育的起点,认为必须以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为起点,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还原到原来的经验,恢复到被它所抽象出来的原始经验。

五、在学校设置与组织方面,新学校比进步主义运动中的实验学校更具特色

欧洲的新学校是私立寄宿制学校,采用寄宿制的目的在于使儿童从类似家庭的教育环境中得到有力的感化,从而使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新学校一般设在城郊的风景优美之地,面积很大,树木葱笼,芳草茂盛,一片田园风光,目的是使儿童受到“自然之感化”,既得自然冶情乐性之功效,又得城市文化熏陶之便利。从课程设置上来讲,新学校重视学生的体育、美育等课程的组织,在运动项目上,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对抗赛,也有人与自然的对抗赛:既有激烈的竞技比赛,又有舒缓的、柔和的个人表演项目。这些课程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新学校也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旨在用艺术陶冶儿童的情操,在学校组织的各种艺术活动中,音乐是核心,学校除开设音乐、戏剧课程以外,还组织学生进行演出,每逢大小节日,必有音乐会或戏剧晚会,形式多样,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主题来安排。此外,学生还组织了各种协会,既有学术性的、也有体育性的、艺术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结社,学校不加干涉,各种协会的建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合作、组织能力,而且能活跃学生的思想,被新教育家视为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

进步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进步教育;进步教育运动纲领;进步教育思想

进步教育是美国历史上一个主要的教育流派,对美国以至世界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关进步教育的论述很多,主要是对其发展历程的介绍。论文百事通对于它的终结,多归因于教育实践上的过激行为和诸如改造主义、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等对它的猛烈攻击。进步教育盛极而衰终有其内部原因,所以,本文试从进步教育理论内部人手,寻找其终结的内部原因。

一、理论基础的缺失

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之初就只有反传统教育弊端的基础,没有提出协会自身的建设性纲领,后来也没有建立自己的运动纲领。

1919年,柯布发起了进步教育家的华盛顿集会,联合倡议成立了进步教育协会。联合的基础是共同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某些传统学校中使用恐吓或体罚等手段,反对只依靠教科书或书本进行教学,只让儿童通过记忆事实材料获得知识等现象和教师的绝对权威。由此可见,进步教育协会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反对传统教育。它对传统教育提出挑战,一开始以针对性措施来改革旧的教育传统,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见物不见人的做法,这在教育史上是个伟大的创举。但在理论上,进步教育运动只是消极地停留在对旧事物的批判上。

进步教育实际上就是教育中的进步主义,旨在通过学校教育去改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但是,进步教育者对“进步教育”中的“进步”一词的理解和解释始终停留在非常广义泛化的层面上,没有进步教育自己理论上的明确含义。在进步教育运动的黄金时期——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美国进步教育协会会长福勒说:“虽则我们的学会并未在教育原理或程序方面宣扬或提倡任何似乎运动纲领之类,我们却在共同协商之下提出一桩明确的假定,那就是教育工作的中心是儿童而非教授的学科,而且以科学态度来对待教育理想,才是进步的最可靠的保证。”协会更要求不把进步一词的含义冻结起来,使它失掉灵活而旺盛的生命力。也正因为如此,事实上,直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终结,“进步”一词似乎带有更多的政治上的色彩。所以进步教育者们在反对传统教育弊端这个统一的基础上,对进步教育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实践。结果是运动的方向和主流虽是具有合理核心的,但如拜克所说,在运动中出现了一些过激分子和过激行为。

杜威曾明确指出:“一种新的运动往往有一种危险,即在摒弃它所要代替的目标和方法时,只是消极地而不是积极地和建设性地发展自己的原则。”进步教育运动在一开始提出改革旧的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时,激起了人们宗教般的热情,得到非常广泛的支持。但随着运动的不断深入,作为进步教育运动的核心机构——进步教育协会,还只停留在消极地反对旧有东西的层面上,而不是积极建设自己的理论和原则,它没有提出自己的运动纲领,进步教育者们只能按照自己对“进步”的理解来实践自己的理想,结果是让人失望的,灵活而富有生机的运动就只能成为良好的愿望了。

二、共同理论信念的缺失

进步教育领导层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领域,有着多种教育观。因为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原理缺乏统一的坚固性,领导权被削弱,最终走向分化。

进步教育的最早推动者之一是儿科医生莱斯,他在报刊上大量揭露当时美国教育领域的丑恶和黑暗,引起文学、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1919年由柯布发起的华盛顿集会,86名进步教育家中有教师、学者、家长,也有工作在各个领域的其他社会人士。因为早期的进步教育直接来源于社会改良运动,所以除杜威以外,很有影响的人大多都不是职业教育专家而是社会贤达。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不同领域,只是因为出于对教育的关心和热情才聚在一起,但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却不尽相同。这时他们需要的应是在共同的基础上接受统一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在开始时进步教育运动便孕育着多种教育观,它的整个历史意味着不同的人,制定不同的学校改革计划,并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如帕克的昆西学校实验,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实验,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计划,华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沃特的葛雷计划等。问题是这些实验学校并没有统一的思想理论。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实验遵循卢梭的思想,“道尔顿制”实验是以蒙台梭利思想为指导的,“葛雷制”实验借鉴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某些理论和实践。

在经济大萧条期间,关于手段和目的的争论也引起了进步教育家内部的不和,如进步主义教育之父帕克的兴奋点就逐渐转移到民主政治上了,他认为学校是最适宜于实现民主的。他认为学校“能够铲除各种社会灾祸,优秀教师可以减少监狱中的犯罪人数,可以减少社会上改造罪犯的场所,可以减少贫穷的家庭,可以减少精神病院”而不仅仅“只教育儿童而已”。康茨则对进步教育发出了挑战——《进步主义运动敢于进步吗?》。至此,进步教育中分化出了改造社会的进步主义教育,我们称为改造主义,它对进步主义教育发起了猛烈攻击。进步教育领导层内部的思想不仅没有得到统一,反而不断分化。

杜威自身始终对进步教育的适度和混乱持批评态度。在20世纪20年代,进步教育协会以儿童中心主义为理论出发点,但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则转变为社会中心和政治进步主义的原理,目的则是想摆脱片面性。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从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之日起,其领导层就由于缺乏统一理论指导,思想没有得到统一,在短暂的繁荣过后,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的争论出现了,以前的裂痕就会逐步扩大。

三、理论与实践协调性的缺失

在进步教育运动如火如荼发展之际,人们却发现改革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结果,学校里出现的无组织、无秩序状态,学生缺少系统的心智训练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状况,受到了猛烈的攻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进步教育思想的基本教育理论,来寻找原因。

“进步教育思想是从进化论和科学,而不是从文艺人文主义之中引申出自己的基本理论的”。

达尔文思想对它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为实用主义的心理学和社会哲学就是受达尔文思想的启发而产生的。进步教育领导人非常认真地把达尔文生物进化的含义扩展到人类、道德、社会和教育的领域,他们提出了一套进化论的、自然主义的设想。由于进步教育理论家们接受了世界是长期发展变化产物、人是自然界的生物有机体、学术探究是问题解决的延伸等观点,教育就变成世俗的、科学的、实际的和技术的了。他们的教育大纲是一个庸俗世界的纲领,它强调此时此地的问题,因此学校增加了更多的活动,设置了较多的职业课程和技术课程,也更加注意培养青年人适应社会、个人和职业的能力。进步教育者们接受了进化论的观点,认为变化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人是进化的产物,人和他的经验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这就把人从上帝那儿夺回并重新放回自然之中了。因为事物是相互联系可以体验的,所有的知识都是来自对事物的直接体验或了解,从而,有益的生活就是致力于探究,以增加未来经验的价值。这种观点反映在教育实践上,探究的方法就成为进步教育最为重要的方法了。

进步教育者们把科学和民主作为教育的理想,他们认为科学总是攻击传统观念的,它始终向既得权利开战,所以,掌握了科学方法就意味着对所有现成的惯例展开自由的、公开的质疑。又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如果我们准备去迎接变化,并使这些变化有利于我们,就必须开发创造性思维与行动的源泉,而这种创造性思维与行动,以前曾受到过传统的纪律教育实践的歪曲和压抑,所以,在学校教育实践上,浪漫的自由放任就成了正当的了。

我们知道,进步教育协会以“十项原则”相标榜,即尊重儿童自由发展,尊重儿童活动和兴趣,教师为儿童指导者而非监督者,注意儿童身体发育等。显然,儿童中心和从活动中学习等,是进步教育的灵魂。但进步教育过分强调“学生中心”,忽视教师的作用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它存在的头10年里,它的精神是极端个人主义的。

博德于1935年在《走在十字路口的进步教育》中说:“民主这一课题在现在各种生活关系中已显得日趋紧迫了。民主主义应包括一种社会的和教育的哲学,而这种哲学是需要形成和应用的。如果进步教育能成功地应用民主主义哲学和过程来解释进步教育的精神,美国今后的教育就将掌握在他们的手中。否则,如果进步教育仍然被片面地吸引在儿童个性之中,它就将陷于没有出路和盲目之中了。”但在“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里,“学校”被看作应当适应儿童,学校的任务就是满足儿童的需要,研究、关心并尊重儿童的需要。学校的任务不是给儿童传授一些学科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做出决定。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者或忠告者而发挥作用,因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做出决定,但绝不能命令他们做什么。而浅薄主义和机会主义是美国生活的象征,孩子们自己的经验不足又深受社会影响,他们有经验、智慧和自制能力去制定或选择优良的学习计划吗?他们有这种自我计划学习的本领吗?进步教育能给孩子们提供升学准备吗?诸如此类的问题确实击中了进步教育的要害。

黄济先生认为进步教育思想的局限性有三,即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强调个人的主观经验),庸俗进化论的社会观(强调点点滴滴的改良)和生物化的心理学观点(强调儿童本能的发展)。他认为,进步教育思想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由于生物学的局限,对于人的自然本质与社会本质的关系,对于儿童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并未做出科学的阐明。公务员之家

在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每个方面都有脱节的现象。所有的方面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争论和分歧。运动者大都凭借自己对“进步”某一方面的理解去着手实践,以期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却没有很好地来研究和发展进步教育的理论和原则,所以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完全抛弃旧的束缚学生的一套做法。进步教育试图解决如何使学校教育适应美国社会新的需求问题,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再加上一些进步主义教育家理论和实际做法过于偏激,存在明显的缺陷,忽视和否定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些基本规律,从而导致美国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所以,进步思想以及进步运动遭到了许多提倡传统教育理论的教育家的激烈批评和攻击。

进步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进步主叉;教育;观点;启示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亦称“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是l9世纪末美国出现的教育革新运动,性质与欧洲新教育运动相似,二者遥相呼应,为美国南北战争后适应工业革命、城乡变化、开发边疆和大量移民的需要而出现的社会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出现了一大批有创新思想的教育家,分别创办了一批以改革旧教育为宗旨的实验学校。其中以帕克及其昆西教学法、杜威和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马利塔-约翰逊及其有机教育学校等影响最大,其中帕克被尊为“进步教育之父”。论文百事通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中总结进步学校的共同特征:注重保持学生智力发展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和谐;采用活动教学法,努力使学校为现实生活服务;把兴趣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促进学生对民主的认识,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等。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不仅影响初、中等教育,且影响到高等教育。1919年,美国部分进步主义教育家在华盛顿成立进步教育协会,1920年,协会公布“改进初等教育七原则”(亦称“进步教育七原则”),日并创办((民主的新园地))和进步教育》两种刊物。30年代后期,进步教育运动达到鼎盛期。进步教育协会会员最多达万余人,响极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步教育运动因被认为降低了知识质量而屡遭非议,并急剧衰落。1955年,进步教育协会解体;1957年,协会会刊进步教育》停刊,标志着美国教育学一个时代的终结。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自诞生以来,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一直因其蕴含着巨大的时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有着世界性的影响。美国自20世纪初期开始工业化,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主动精神和活动能力的人才去参与、开拓市场,进步主义教育家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培养儿童的活动能力,这些思想切合了现实世界对新型人才的需要,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在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形成之前,美国教育基本上属于欧洲大陆传过来的旧教育。进步主义教育家提出“教育即生长”,主张以儿童为中心,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要求以生活本身为内容设置课程,主张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与地位。这些观点准确地击中了传统教育的弊端,表现了教育家们大无畏的批判精神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来源于广泛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家们大都是在自己的学校里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教育实验,通过不断地实践一结,最终形成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具有超越前人的创造性。

一、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观点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理论源自欧洲历史上的教育思想,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并撷取经验主义、自然主义和进化论的思想精华而构成的,反对当时美国沿袭的欧洲形式主义课程、因循守旧的教材教法、繁多的清规戒律和教育与生产严重脱离的倾向,其主要观点如下:

1.以儿童为中心的学生观

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了“改进初等教育七原则”,阐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认为是儿童而不是传统的学科内容和价值观决定学校的课程和活动,强调儿童的自由,强调儿童的创造性,重视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儿童本能生长的不同阶段供给他适当的材料,促进本能的表现与发展。因此,教育应该是主动的,应该与儿童的兴趣相联系。

2.以生活为内容的课程观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对既有的科学知识组成的文理科目的系统学习。儿童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儿童自己的活动所形成的直接经验,在学校课程中,应该把各种活动形式的课程摆在突出的位置上。

3.以解决问题为方法的教学观

杜威指出,“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思维习惯的过程”,依据思维的顺序,教师首先应给学生设置一个使其感兴趣的真实经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内部产生真实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占有学习资料,观察问题,最后通过应用来检验学习的想法。这种教学步骤以“活动”形式贯穿始终,以儿童的需要为中心。因此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能动地活动,积极地思考。

4.淡化权威意识的教师观

进步主义教育者反对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性的主导作用,认为那种由上级的权威者把所必须接受的东西传给下级的接受者形成的教育体制,不是教育,而是灌输、宣传。教师的职务仅仅是依据较多的经验和较成熟的学识来决定怎样使儿童得到生活的训练。因此,在进步主义教育家们看来,教师的“权威”只能体现在他的“经验”和“学识”上,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传统教育中教有的权威孝识。

5.强调合作精神的学校观。

进步主义教育者认为,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们合作,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校应该是一种生动的社会生活的真正形式,而不仅仅是学习功课的场所;社会是一些循着共同的路线,具有共同的目的而活动的个人集聚在一起的。学校应该采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作业,使儿童通过直接生活进行学习。

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几点启示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许多问题和挑战。这种状况,与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十分相似,今天,当我们再次回顾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分析其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对比我国的教育现状,从中仍可得到许多启示。

1.教育理论研究应该广泛吸取多学科内容,努力拓宽研究视野

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是融合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的教育学理论,唯其研究基础之广博,研究成果才显深刻。人类社会发展至2l世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发展精彩纷呈,各学科的成果能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因此,教育学学科应该主动吸取其他学科的理论精华,借鉴它们的研究方法,加强本学科的理论建设。

2.教育理论研究应该建立在教育实践基础之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发展史首先就是--一群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实践的历史,无论是林肯中学、华尔腾中学、游戏学校、夏山学校等等,都是进步主义教育家进行的一系列教育实验。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内一直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例如:当前教师专业发展正成为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不少专家在大声疾呼要提高对于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通过大量培训把理论“灌输”给教师;另一方面,教师却普遍反映教育理论的运用性不强,在实际教学中,真正用得上的还是自身经验。究其原因,并非是理论无用,而是我们缺乏与实践相联系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应该走出书斋,深入到教育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否则,他们的研究方法就会停留在抽象思辨的层次,研究的结果必然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很难为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所接受。

3.当教育改簟应该与时惧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当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同步时,取得的是正效果,社会和教育将因此而共同发展;当教育改革落后于社会发展时取得的则是负效果,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将同时受到阻碍。回顾进步主义教育的历史,不难发现这一规律。进步主义教育的成功,最基本的一条是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发展,吻合了时代的特征;它的失败,主要原因也是未能跟上美国社会前进的步伐,墨守成规,成为新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纵观我国教育现状,近几年来,以基础教育课程为代表的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育理论研究也随之有了很多新的突破。然而,在教育的其他许多领域里,观念陈旧、方法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应该引起广大教育研究者的重视。公务员之家

进步教育范文篇5

与此同时,关于民族声乐的唱法问题自五六十年代“土洋之争”以来从未间断过,发展到今天,“土唱法”和“洋唱法”越来越融合、差异越来越小,大家统一了观念,即吸收西方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强调我国民族唱法的民族性;可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单一性问题却越来越凸显,成为音乐界的热点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单一性问题有其深层次、多方面的原因。

从民族声乐教育角度来审视,其单一的西方文化视野,偏离了当今全球多元文化的主题,忽视了多元一体的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音乐文化。与此同时,大量的中国民间音乐和许多具有地方色彩的民族声乐教育方法一直游走在专业音乐教育的门外。绝大多数的民族民间音乐经未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农民乐师和民间文艺团体的口传心授方得以传承。正是由于这多重的限制与影响,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相对也还不够完善,就如美声中针对男女声的音色及音区对人声进行了高、中、低音的分类,而中国的民族声乐中,只区别了高音,其它的音色及音区类型尚未做出明确界定。

现在,现代音乐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些非但不懂传统音乐,还浅薄地认为它落后。缺失了传统音乐教育为基础,学生便也缺少了许多接触多风格、多唱法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机会,也影响了对歌唱艺术的判断和辨别。这种缺失了以本土文化为根基的音乐教育随着层层渗透,被普及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所带来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言而喻。

所以,如何评价本土的传统音乐文化,摆脱民间音乐意识匮乏的民族声乐教育,让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走回人们的视野、走进生活、影响后人,应成为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肩上应有的重任。

二、推动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的措施本文认为推动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建立完善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为了发展中国声乐艺术事业,我们应当把一切有利于提高和发展我国民族声乐的歌唱方法和经验都吸收过来,比如,从我国的戏曲、曲艺、民歌乃至西洋演唱方法中吸取营养,吸取精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中国民族声乐教育应根植于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原生技艺高超的民歌、戏曲、曲艺是民族声乐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民族声乐教学应立足于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与时代性的基础之上,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教学体系。比如,在教学曲目的选用上,教学曲目的选择应遵循因才施教、因人而异、由简到繁的原则,所选曲目的题材应广泛多样,且思想性与艺术性较高,应以中国作品为主、外国作品为辅。

2.协调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音乐的发展。

(1)协调传统民族声乐与现代民族声乐。传统民族声乐与现代民族声乐的对立性主要表现在用嗓方法上的差异性。

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一般比较规则、统一;而传统民族声乐则存在着许多特殊的、不规则的发声方法。在此,传统唱法向现代唱法提供共性特征,共性特征与美声唱法结合形成了现代唱法;现代唱法的形成又能为传统唱法提供新的经验,使传统唱法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而传统唱法的进步又会为现代民族唱法提供新的特征。民族声乐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健康的演进形式。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尽量保持少数民族传统声乐的本来面貌,使传统声乐与现代声乐在新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探索出一条“传统”与“现代”共同、协调发展之路。

(2)本土音乐与外来音乐的协调发展。音乐界长期存在的“土洋之争”。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伍国栋强调要抛弃以某一民族文化为中心的民族

主义音乐价值观,肯定各民族之间事实上存在的不同的音乐价值观念与评价标准,“世界上并不存在唯一的、绝对正确的民族文化,相互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其自身客观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因此,我们应当立足于本民族,尤其是我们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发掘具有自己特色的声乐发展道路。

3.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民族声乐艺术人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对传统教育进行反思的同时,要思考并实践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方法与途径。一是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审美能力的培育。审美教育是指形成受教育者科学的审美观念,有较强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过程,这是整个民族声乐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的学习过程要处处体现、渗透审美教育,不突出审美本质的艺术教育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我们的声乐教育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声乐技术人才,而是要把他们培养成真正的声乐艺术人才。二是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创新精神的培育。

教育要有前瞻性原则,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创造力。在民族声乐教学课程中为学生开设《创造学》等方面的课程,让学习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创造过程、创造技法、创造环境等理论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水平。

进步教育范文篇6

一依据课本,超出课本

教师讲课必须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本”,但也不能“照本宣科”囿于课本,而应该对课本进行加工提炼,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加深加广。要讲出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仍体会不到的内容,即课本的背后和字里行间蕴藏的奇珍异宝。要讲出教师自己钻研教材的心得体会、独到之处。要有见地、有升华处,从而引导学生超出课本,达到一个新的境地。

二疑始疑终,制造悬念

按照对立统一的观点,教学过程应是解决矛盾的过程,因此,教学一开始就应该提出鲜明的问题,以引起矛盾,逼使学生的思维“入路”,然后再进行讲授或者谈话、实验、演示等来解决矛盾。同样,一堂好课也应由“矛盾”而终,搞好“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设计,使课“完而未完”,余味无穷。因此,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问题(即“疑终”),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三难度适当,照顾两头

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教学就是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水平”的过程,所谓适当的难度就是处于“最近发展区”水平的知识。适当的难度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刺激智力的发展,所以每一堂课都应有适当的难度。其中,对于“高难度”的内容要化难为易,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教给学生,对看起来较易的内容,要从不同的角度以及在和其他知识的联系中找出隐藏在内部的本质、精髓,即使复习旧课,也不能简单重复“炒冷饭”,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系统性和综合性,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

四密度合理,注意效果

课堂教学要注意密度,教师要用饱满的热情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只有教师富有表情的教学方式,才能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了密度,教师就会进入角色,就会满腔热情地开展教学,师生就会产生感情的共鸣。学生就会消除对学习的障碍。

一堂课还应有适当的密度,也就是要有适当的容量。

教师必须充分估计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设计中安排足够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五博而精深,拓宽视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出“神”是“破万卷”的结晶,“量”的积累,才能引起“质”的飞跃,因此,教学要注意广征博引,拓宽视野,把基础打厚打实,才能使学生学深学透,才能攀高峰。

六浅者深入,深者浅出

教材内容有深有浅,浅显的内容,学生易理解,但往往理解得比较肤浅,教师就要深入地挖掘,不要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要揭示其内涵。深奥的内容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就要善于将难点解剖成若干个较易理解的组成部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使学生掌握。

七具体问题抽象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教材内容有的比较具体,有的比较抽象,对于具体的内容要加以综合、归纳概括上升为抽象的概念;对于抽象的问题,要加以分析、解剖、比较、举例、演示、实验,具体化为学生易感知的事物。

八温故知新,水到渠成

任何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的,因此,复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而不是形式,教师不仅要认真准备复习提问的问题,而且要注意在复习过程中引入新的内容,使温故与知新水乳交融,分不出界限,如果复习提问做得好,就既能再次强化旧知识的印痕,又能激发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九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法”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十分有价值,其核心就是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所谓“参与”,就不是简单地学习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制作的过程,亲自尝试思维的飞跃。教师的讲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推理、判断的思维过程,探求问题的答案或结论。

十基本知识必须化为熟练技巧

一般地说,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解的越深刻,掌握的也就越巩固,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就越快、越丰富,思维能力就越强。俗话说:“熟能生巧”、“巧中出奇”,正是揭示了这一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

进步教育范文篇7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第二次中央工作座谈会及区、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年动员大会精神,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着眼点着力点,坚持理念引领、问题引领、实践引领,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战略重点,坚持依法管理,在解决市教育系统各种问题中把民族团结向前推进一步。

(二)工作目标。一是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民族知识、民族团结典型人物事迹的学习,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全覆盖;二是通过民族团结进步“进学校”活动,实现人人参与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三是推进各民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四是形成人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人人争做民族团结模范的良好氛围。

二、主要内容

(一)深入学习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各学校要组织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三个离不开”、“三史”、及区州市领导讲话精神等内容,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教育全过程,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每一个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差异、尊重风俗习惯。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和各民族互学语言。加强各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加强培养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学科带头人。

(三)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增强“五个认同”。大力传播现代文化理念和行为方式,倡导进步、开放、包容、感恩、文明、科学的现念,引导全体师生在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支持鼓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文化产品创作,繁荣各民族文学艺术,培养各民族艺术人才。通过文化认同,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积极创造各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工作学习等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各族师生在共同工作学习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增进感情,使“中华民族一家亲”思想深入人心。

(五)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依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进一步提高各族师生对贯彻执行《条例》重要性的认识,并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贯彻执行《条例》。

(六)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学校”活动。各学校要抓好各族师生“五同五融情”(同唱歌跳舞、同读书、同过节日、同参加运动、同活动,感恩融情、学习融情、娱乐融情、交流融情、成长融情),让各族学生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通过民族团结示范学校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七)深入推进“去极端化”教育,引导各族师生自觉远离宗教极端。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蔓延是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的最大威胁,也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现实危险。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师生自觉抵制宗教极端思想侵蚀,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去极端化”中的重要作用,用好“五把钥匙”,坚持“四管齐下”,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对极端思想的辨别力和免疫力。

(八)逐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造良好环境。要从与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事入手,尽力改善全体师生工作学习条件,让各族师生真正感受到一年更比一年好。必须深刻认识到维护稳定与维护民族团结的辩证关系,深刻认识反分裂反暴恐反渗透斗争的严峻复杂形势,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强政治定力,坚定不移维护教育系统大局稳定。

三、重点工作

1.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加强宣传,在日常工作中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要切实保障各族师生在工作学习、招生就学等方面一律平等,尊重少数民族的人文特征,逐步缩小城乡、民汉学校、双语班与汉语班之间教育发展差距,促进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各学校要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要将民族团结纳入学校班子成员学习内容,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学习培训。要广泛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与各族群众“结对子、交朋友”融情活动,坚持每月开展一次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培育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结合学校特点向广大学生家长宣传民族团结相关知识及典型事迹。(责任科室:办公室、教育科、思政科)

2.重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学校管理工作。坚持把政治强放在首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采取管用有效措施,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力度。树立各民族干部都是党的干部,都要按党的纪律、党的规矩、党的原则办事的观念,坚持以事择人、人岗相适。各双语学校、民汉合校的学校要重视少数民族同志的培养选拔,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开展培养工作。既要培养一批少数民族干部,也要培养一批懂少数民族语言、懂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责任科室:人事科、教育科)

3.向内地学校选派工作人员,开展籍学生服务管理。根据自治州内地高中班、中职班选派管理教师工作安排,每年从各中学选派4-5名优秀教师到内地学校参与学生管理。选派教师中,少数民族与女教师要占有一定比例。各中学要积极开展籍学生服务管理,要对从本校毕业考入内地高校、内地高中班、中职班的学生定期回访,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等方面的情况,协助内地学校做好学生工作,加强对籍学生的跟踪服务。(责任科室:人事科、双语办)

4.积极稳妥推进双语教育。根据我市双语学校存在的民语教师超编、双语教师结构性短缺、双语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要采取具体措施逐步解决。要在每年教师招聘工作中给双语学校单设招聘计划;要把各中小学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调整到双语教学岗位;要继续实施双语学校捆绑发展,继续加强校际间教师交流任教、跟班培训力度;各双语学校要制定双语教师培训规划及年度计划,对所有教师进行培训;要加强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管理,提高自身发展能力。(责任科室:双语办、人事科、教研室)

5.加强中小学双语教材建设。各学校要严格按照自治区教材《目录》征订使用教材,规范中小学双语教材使用,积极发挥教材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功能,把民族团结、“五个认同”理念贯穿学生教育全过程和各环节。鼓励双语学校根据学生实际编写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和思想教育读本。少数民族较多的学校要积极开展各民族学生学习“双语”的活动。(责任科室:双语办、思政科)

6.在广大师生中培养一批民族艺术人才。加大对各民族优秀文艺作品和文艺人才的扶持培养力度,积极开展针对各族师生的才艺展示比赛,在各族师生中培养一批文化骨干、文化能人。鼓励少数文艺骨干和文艺爱好者参加州、市各级文艺精品创作评选活动。(责任科室:教育科、双语办、教研室)

7.保护发展各民族传统文化。各中小学要积极挖掘研究各民族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支持少数民族师生开展文艺作品创作,扶持推出一批弘扬中华文化的少数民族优秀文艺作品。在市第七中学、市第九小学设立教育系统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依托二六工镇中心学校、阿什里乡中心学校两所民族特色实验基地校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展演活动,鼓励双语学校经常举办民族传统文化比赛评选。(责任科室:双语办、教研室)

8.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抓好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纪律教育年”活动,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为民族团结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对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违纪行为予以严查。(责任科室:办公室、思政科)

9.全面实施双语学校捆绑发展,加强民汉学校、民汉师生“结对帮扶”活动。全面实施民汉学校、民汉师生“结对子,一帮一”活动,组织各民族师生交流联谊,建立帮扶互助关系。(责任科室:双语办、思政科)

以上9个方面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市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的具体举措和责任分解。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拿出具体分解方案,抓好整改落实。

四、实施步骤

市教育系统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筹备启动阶段(2016年4月—5月中旬)。成立市教育系统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领导小组,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的督查指导。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6年5月下旬-2016年12月)。按照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各项具体工作内容、措施、责任科室、完成时限等,分步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适时研究分析、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定期开展督查指导,定期通报阶段性工作完成情况,及时推广典型经验,把民族团结进步年各项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三)总结检查表彰阶段(2017年1月-2月)。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认真自查总结,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长效机制。根据民族团结进步年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对各学校进行考评,召开总结表彰大会,表彰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教育系统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民族团结主题教育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江浩同志兼任,工作人员从教育局各科室抽调。各学校要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作为事关全局的政治任务,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职责任务,不断改进完善工作思路和方法,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取得实效。

(二)统一思想认识。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年各项工作,必须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第二次中央工作座谈会及各级领导在区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年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上来,切实把民族团结进步年的教育工作纳入师生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进步教育范文篇8

自我们学校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我按规定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等有关文件及其他必读内容,并展开讨论。我围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具体内容的学习,认真对照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及思想动态,查摆了自己工作以来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为人民服务宗旨、实事求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认真剖析,找准原因,明确今后的整改方向,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

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不具有一种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危机感。不善于运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没有培养自己从政治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认识事物只停留在表面,未看本质,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对政治学习“走过场”,停于形式,敷衍了事,平时虽然经常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思想,没有意识其思想的精髓,更没有掌握邓小平同志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使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脱钩,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

⒉宗旨观念不够牢固。

我有时对待学生和自己的同事不能始终保持热情的态度,尤其当手头工作稍多、稍忙时,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以至自己为学生服务、为同事服务的公仆意识淡化,没切实做到为群众所想,为群众所急。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基层的普通党员也干不了什么大事,没有深刻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至于为群众服务意识的淡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质表明坚持任何时候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得失的衡量标准,而我却忽略了群众的想法,这是工作中缺乏耐心的根本原因。“一切为了群众”是要求我们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拿出百分之百的热情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同事,做到树立党员一面旗的良好形象。

⒊业务知识不够钻研。

对待工作不够主动、积极,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动脑筋,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对业务知识的掌握不够重视,缺乏一种敬业精神,认为自己已有的一些业务知识可以适应目前的工作了,在工作中遇到繁琐、复杂的事情,会抱有可拖就拖的心态,今天不行,就等明天再说,对问题采取逃避的方法,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不是自己力求寻找对策,而是等待办法自己出现,虽然感到有潜在的压力和紧迫感,但缺乏自信心,缺乏向上攀登的勇气和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态度。没有深刻意识到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一方面,自认为是专业院校毕业,又念了这么多年的本专业,用起专业知识来会措措有余,一种自傲的情绪,不愿更深入地去钻研;另一方面,缺乏敬业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得过且过,在业务方面存有依赖性,认为领导会有具体的示,我不用先急着干,害怕自己先做做不好,反而招来非议。自己没有一整套学习业务知识的计划,所以在工作、学习中比较盲目。还有一方面,缺乏创新精神。对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很依顺,不太动脑筋去创新尝试,不够大胆,害怕失败。

⒋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工作时间久了,没有新鲜事物出现,会有一种厌倦的情绪产生,对待工作有时抱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做到脚踏实地,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最好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可以把事情做好。有时除了自己必需完成的以外,可以不做的就不做,省得惹祸上身。

做事情只安于表面处理方法比较简单,有没有创新精神,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对问题不作深层次的分析,思考不深刻,有时还会把工作作为负担,却没有注意到工作方法的完善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动力。

二、改进措施:

⒈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观念,增强公仆意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人民公仆的理论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重要的实践在于认清职责,立足本职,老老实实、本本分分为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真正把本职当作党赋予每个党员的任务和使命,按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来实践。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那样:人民,是看实践。我们一定要看到自己的责任,要时刻关注人民群众对党充满期待和信赖的眼睛,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自觉实践三个代表这一重要思想,真正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⒉加强自我改造,提高综合素质。文化修养是人们为掌握和运用文化艺术及一般知识所进行的努力学习,以及所达到的一定素养或水平。我们要努力刻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工作中的内行专家目前对我而言,最大的问题是要加强业务学习,学习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只有狠下决心,提高对学习业务知识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自觉、刻苦地钻研业务,务实基础,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热爱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虚心好学,遇到问题多看多问多想,多向周围的同志请教。同时我要加强文化艺术修养,使自己更全面地发展提高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树立起良好的道德风范。为广大师生做出表率,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⒊剖析自己,虚心接受,更快进步。

进步教育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为主要内容,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根本任务,以充分彰显和巩固我县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目的,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我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成绩以及模范集体、模范个人的先进事迹,进一步促进我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宣传内容

(一)组织学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主政策、法律法规。

(二)近年来我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成绩。

(三)我县各行各业涌现出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先进事迹。

(四)我县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良好成效。

(五)我县民族经济、社会事业特别是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三、工作措施

围绕“团结推动发展、创建促进和谐”这一主题,在全县中小学中开展以下工作:

(一)实施民族政策进课堂活动。在宣传教育活动期间,各中小学要把《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等宣教内容纳入校本课程,使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进入课堂。每周要安排一定课时组织学生学习;要安排一名教师进行教学,并认真备课。

(二)做好宣传,营造氛围。要编写和发放民族政策知识宣传手册,充分利用校内广播、校刊、黑板报、宣传栏等媒体,以民族知识介绍、疑难问题解答、典型案例说法等形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好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和团队会活动;要举行民族知识竞赛、征文、演讲等活动;要邀请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到校作报告;要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馆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

(四)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在活动月期间,各学校要通过开展争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民族团结进步优秀班级(团支部、中队)”等,提高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要大张旗鼓表彰一批在民族团结方面做出贡献的优秀学生和教师,树立典型,通过典型带动促进活动取得实效。

四、工作要求

(一)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宣传教育活动取得实效。要紧密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活动结束后要将活动开展情况于11月1日前报德育办,宣传月活动期间要及时报送有关信息。

进步教育范文篇10

一、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指导思想

今年民族团结教育月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这一荣誉称号为契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20多年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经验,大力学习宣传践行“三个代表”的典型、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深入开展“四认同”教育,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为**县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创造团结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在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中,要把民族团结教育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起来,同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斗争再教育结合起来,同当前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同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扶贫帮困、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

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主要内容

㈠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特点,今年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内容,应突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开展“四认同”教育,促进民族大团结这个重点。要围绕**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工作,认真总结和推广20多年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好的经验和做法,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活动。

㈡学习英雄白·卡同志先进事迹。白·卡同志是基层干部职工的光辉形象,是全州各族人民的优秀代表,也是近年来巴州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先进人物的典型代表。在学习教育中,要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提出不同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带头学习,学深学透,对各族群众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习。学习白·卡活动要与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结合起来,激励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立足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建功立业。通过学习活动,广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宣传教育,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旗帜鲜明地同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做坚决斗争,使各民族干部群众倍加爱护民族团结,倍加珍视民族团结,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㈢要深入开展“四认同”宣传教育,即:使各族干部群众达到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通过开展“四认同”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充分认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也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四认同”教育的核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以迎接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为契机,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宣传各族人民的奋斗历史、光荣传统和优秀文化,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展“四认同”教育要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广大干部群众更加充分认识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远意义,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㈣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大力实施“得民心工程”,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谋利益。在民族团结教育月中,要按照当前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努力为各族群众谋利益。要进一步把民族团结教育同实施“得民心工程”结合起来,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和难点、热点问题入手,切实为他们排扰解难,扎扎实实地办几件好事、实事,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的温暖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一线,了解社情民意,做好思想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各党委、各单位要继续延伸扶贫帮困结对子工作,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

㈤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在民族团结教育月中,各党委、各单位要结合我县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称号这一盛事,加大民族团结教育的舆论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板报、墙报、专栏等宣传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大张旗鼓地宣传**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大好形势,大力宣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20多年来各族人民共同建设**取得的辉煌成果。邀请各民族离退休老干部、农村“三老”人员、各行各业干部职工、农牧民,畅谈民族团结给**带来的巨大变化和个人的亲身体会,营造出维护民族团结光荣、破坏民族团结可耻的浓厚氛围。

㈥要重视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教育。要本着向党和人民负责、向未来负责的强烈责任感,大力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和新疆历史教育,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区情教育,大力普及公民“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寓民族团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今年5月,要结合我县将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这一盛事,进一步巩固和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宣传教育活动,以求团结、促进步、思稳定、谋发展为活动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系列宣传活动,不断激励全县各族人民继往开来,团结奋进,以求真务实,创新环境,加快发展,以月促年,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宣传

为配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庆祝活动,在做好动态报道的同时,联合媒体抓好经验性报道,重点推出《**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纪实》及《**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光荣榜》系列专题报道。由县委宣传部具体负责。

(二)举办**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模范成果展

统一组织各党委、各单位在县政府门口两侧布置展版,按统一标准制作。图文并茂制作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工作成果展版,通过展示各乡、镇和各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业绩,反映**3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

(三)制作**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光荣榜

组织力量,按标准展板制作**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光荣榜,对**县20多年来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物事迹进行集中宣传。

(四)举办博湖县百日广场文化展演活动

以党委为单位,每周由一个党委组织展演一台文艺晚会。具体由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局负责。

(五)举办县第20届民族团结运动会

于5月下旬举办县第20届民族团结运动会,届时将举行盛大的群众游行庆祝活动,具体由县文体局负责。

(六)举办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十佳新闻人物评选颁奖晚会

由县委宣传部、县委组织部、县委办、政府办、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联合组织举办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十佳新闻人物评选活动,由县文体局组织一台综艺颁奖晚会,届时在颁奖晚会上对十佳新闻人物进行命名表彰。

同时,要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之中,广泛开展各种道德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各党委要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丰富多采、群众喜闻乐见、踊跃参与的活动,使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要采取演讲会、报告会、座谈会、知识竞赛、歌咏比赛、图片展览、文艺演出、联谊活动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宣传教育。县广播电视局要在五月份开办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节目,加大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力度。总之,要通过民族团结系列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努力寓教育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使民族团结教育既有声势,又扎扎实实、富有成效。

四、切实加强对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特成立县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县委副书记

副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公务员之家

县政府副县长

成员:

县委办主任

县政办主任

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县委统战部副部长

县文明办副主任

县文化体育局局长

县广播电视局局

县总工会主席

县妇联主席

县团委书记

县民宗局局长

县老干局局长

县财政局局长

县教育局局长

县公安局副局长

机关工委书记

中学党委书记

管理局局长

县水利局党委书记

县农业局局长

县卫生局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