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发言稿十篇

时间:2023-03-28 12:25:58

进步发言稿

进步发言稿篇1

大家下午好!

我是四(1)班的xxx,今天我能代表进步学生来发言,心里感到特别高兴。我是这个学期来到碧桂园学校的。我们都知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梦想。从小到大,我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非常懒惰。要我突然离开父母进入寄宿制学校读书,一开始我真的是顾虑重重。

开学报到的第一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学校宿舍。从公布的名单上我知道我是10栋404。当我的生活老师Miss肖一见到我,就亲切地问我:“莫浩民你以前有没有住过校啊?会不会做内务呢?”我说:“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没住过,内务也不会,在家我都不用自己做的。”Miss肖说:“不用担心,我到时会教你的。”看到Miss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听到她那轻柔的话语,我之前心里的顾虑已减半了。

可是即便如此,在开学的第二天深夜,我实在受不了家的诱惑,太想家里人了,想念妈妈,想念在家里的种种好。于是,忍不住哭泣起来,眼泪哗哗地直往下淌。此时,正好遇上Miss肖来巡房,被她察觉了我是那么地想家。她走到我床前,轻轻地问我:“是想妈妈了吗?”然后便一直在我床边安慰我,鼓励我,慢慢地我也入睡了。

生活上,有Miss肖那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热情的鼓励,使我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集体生活。

学习上,这里的教学方式我很喜欢,不再是那么地枯燥无味。我的英语基础较差,经过两个月来的英语补习,我的英语水平已大大提高,而且我现在特别喜欢上英语课了。

碧桂园学校到处绿树成阴,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环境是那么地优美,老师是那么地负责任,同学是那样的友好,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中读书,我怎能不好好学习呢!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承诺,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进步学生代表发言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四年级三班的xxx。此时此刻,作为“进步生”代表发言,我感到非常荣幸和激动。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在本次考试中取得进步的同学对学校和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以及支持帮助过我们的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表现得很不好:课上听讲不认真,脑子老走神儿;课下贪玩,经常与同学打闹,作业总是寥寥草草……学习成绩很不理想。进入四年级以来,面对老师一次又次的批评,一次又次的鼓励,我突然觉得自己应该懂事了,应该努力了,应该进步了。我试着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上好每一堂课,写好每一个字,完成好每一次作业。渐渐地,我真的进步了,得到了老师的赞许,赢得了同学的信任,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了。前段时间,我还有幸成为了学校大队委的成员之一,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绝不辜负老师对我的信任和期望!经过不断地努力,我终于在这次考试中被评为了“进步之星”。

进步发言稿篇2

计算机技术在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渐渐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及文化资源的主要途径,网络已经普及到了各个行业,甚至在一些信息行业中没有计算机网络就无法正常从事工作,就连人们日常生活中报刊、杂志也渐渐地被网络杂志、网络新闻取代。

我们采用技术设计的通用编辑部网站信息动态管理系统系统以Browser/Server模式架构,充分利用的优点,实现了在线投稿、在线编辑、在线审稿等编辑部的核心工作,具有实时、方便、交互的特点,同时节约了人力物力,降低了编辑部的运行成本,大大提高了编辑部工作的效率。

第1章系统研究背景

1.1 背景及必要性

在日常的稿件处理、资料信息管理方面烦琐、事务较多。期刊、图书的出版速度越来越快,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向出版社投稿的作者也越来越多。由于地域的限制,作者通常都需要将稿件邮寄到出版社,而这样的效率极低,不利于书籍的修订和出版。传统的稿件处理和管理系统由手工完成,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随着网络的发展,逐渐兴起了网络书稿的热潮。这样可以实现从投稿,审稿,编辑等全过程的网络化,比传统模式更加灵活方便。

1.2 研究目的

编辑部的稿件管理效率是影响编辑部声誉、吸引作者投稿的关键因素。随着作者投稿数量的不断增加,编辑部的稿件管理效率急剧下降,传统的人工处理稿件的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环境下编辑部稿件管理的效率要求。

鉴于投稿者经常会来电询问稿件处理进展情况,而编辑们每每需要通过翻阅登记资料来回答,占用大量工作时间。编辑部稿件管理系统的目标在于提高稿件管理的效率,降低稿件管理成本,增强编辑部的客户服务水平。

1.3 开发工具

Visual 的最新版本为Visual 2005,Visual 继承了以往Visual Studio的风格,成为.NET平台下最为优秀的高度集成的可视化开发环境,使用语言作为编程环境,Access数据库环境。2.0是把基于通用语言的程序在服务器上运行。2.0构架是可以用Microsoft(R)公司最新的产品 Visual 开发环境进行开发,WYSIWYG(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所见即为所得)的编辑。这些仅是2.0强大化软件支持的一小部分。

因为2.0是基于通用语言的编译运行的程序,所以它的强大性和适应性,可以使它运行在Web应用软件开发者的几乎全部的平台上。通用语言的基本库,消息机制,数据接口的处理都能无缝的整合到2.0的Web应用中。2.0同时也是language-independent语言独立化的,所以,你可以选择一种最适合你的语言来编写你的程序,或者把你的程序用很多种语言来写,现在已经支持的有C#(C++和Java的结合体),VB,Jscript。将来,这样的多种程序语言协同工作的能力保护您现在的基于COM+开发的程序,能够完整的移植向2.0。2.0已经被刻意设计成为一种可以用于多处理器的开发工具,它在多处理器的环境下用特殊的无缝连接技术,将很大的提高运行速度。即使你现在的2.0应用软件是为一个处理器开发的,将来多处理器运行时不需要任何改变都能提高他们的效能,但现在的ASP却做不到这一点。

第2章系统需求分析

2.1 目标分析

期刊稿件管理系统,基于Internet平台,实现作者――主编辑――编辑――审稿专家――主编等五位一体的协作化、网络化、角色化的编辑稿件处理平台。从接收作者来稿到送审、退、修改、编辑加工、录用等全流程管理;是期刊编辑部实现信息化的基础。

期刊稿件管理系统包括:作者在线投稿子系统、编辑在线办公子系统、专家在线审稿子系统等3个子系统。系统的使用将使编辑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协助编辑部管理,大幅度的提高办公效率。系统的建设目标如下:

(1)实现作者在线投稿,避免编辑部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登记的弊病。

(2)作者在线查询稿件功能解决了作者不断打电话咨询的问题,实现作者自助式查询,大大降低编辑部接电话或回复Email的时间。

(3)在线审稿系统解决了传统邮寄送审的时间长、易丢失的问题。而且审稿意见可以实时自动返回给编辑部。

(4)主编在线办公系统为主编建立一个与编辑部工作一体化的工作平台,实现在线审理文章、查询稿件审理记录,作终审裁决等工作。

2.2 用户分析

本课题主要是对网站的设计与开发展开研究,通过,数据库及相关知识的学习设计出基于web的期刊网站。该系统应设置三级用户:普通用户(作者)、审稿专家、编辑。每级用户拥有对系统操作的不同权限。

普通用户(作者)注册后,登录网站后可以根据个人的不同的要求进行文章搜索,同时可以进行在线投稿,发表个人的文章。用户拥有个人信息管理权限,可以查看个人的基本信息,并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对个人的注册信息进行更改。以及用户在信箱中可以接受到相关信息。

当审稿专家登录后,在文章管理栏中能够查询待审稿件,并对未审稿件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意见返回编辑部。

作为主编辑登录后,对普通用户,审稿专家以及文章进行管理,在栏目管理中管理员可以进行修改,删除,对于用户的管理,可以修改用户级别、添加、删除用户等等。

结论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大致了解了进行软件开发工作的基本过程,并且从中获得了许多实际的、有意义的知识,其中我对以下几点有深刻的体会:

(1)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思考,对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尽量在编程中处理掉,避免以后的麻烦。

(2)在设计界面时定义窗体及变量的名称时,一定要规范,要让其他编程人员能够看懂,必要时可以加注释。

(3)程序编好后调试是非常重要的,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调试可以逐步完善它的功能,改正程序中的错误。在调试的过程中尽量不要以设计者的思想去调试,要以一个普通用户的思维去思考。

经过这一个月来对系统的分析、设计,使我对基于WEB的投稿和稿件处理系统有了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同时对基于WEB的投稿和稿件处理系统做了具体的解剖。我认为基于WEB的投稿和稿件处理系统成功的关键在于以下几方面:

(1)导航界面的清晰,简单设计。界面的清晰简单可以使学习用户一目了然,轻松的找到自己浏览本系统的目的所在。

(2)系统的易管理性。系统的管理对于系统的维护来说很重要,社会是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用户对于网上娱乐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系统要随着用户的需求而不断发生变化,不断更新系统的内容来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本系统是利用2.0编程语言和Access数据库设计的,运行环境简单,一般的浏览器都可进行浏览。

进步发言稿篇3

新学期好!

今天,我们隆重地在这里举行开学典礼,首先让我代表学校对回到五小大家庭的的老师们、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期望你们在五小学习工作顺利、愉快!同时,也祝愿所有的同学们在新的一年中学习进步,老师们合作愉快!

同学们、老师们,过去的一学年对五小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蓄势发展的一年,更是硕果累累的一年。这一年中,教学精细化管理扎实有效,三礼教育深入开展,艺术教育异彩纷呈,多名同学在区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学校还被评为天津市法制教育学校、大港区大课间活动示范学校,我们学校的两位教师被分别评为大港区十佳教师、农村十佳教师、区级师德楷模、区级师德标兵……这一切都得感谢我们辛勤的老师、好学的同学,你们为五小赢得了如此高的荣誉,谢谢大家!

老师们、同学们,播种与收获的道理要求我们努力不懈!在新的一个学期中,我校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质立校、名师兴学、特色兴校”的工作思路,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面对新的开始,怎样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学期,我想多数同学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美好设想,学校也对同学们有了新的期望。我在这里向同学们和老师们提出以下三点:

第一、新的学期里,学校全体师生要努力构建文明校园、和谐校园,推动以“讲礼貌、懂礼仪、知礼节”为核心的“三礼”教育,把每个人造就的更文明,从我们生活的细节做起,告别陋习,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有孝心、宽容谦让、个性鲜明的学生。促进和谐校园的发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同学们的身心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低年级和学龄前儿童要在老师的教诲下,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高年级学生要立足于自我教育,在“三礼”教育中做出表率,实现行为“自律”。我们大家都要坚持从日常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争做“三礼”优秀学生、“三礼”优秀教师、“三礼”优秀班级、“ 三礼”优秀家庭评选,促进“三礼”教育广泛、深入、持续开展。

第二、新的学期里,我们要创建一个学习型的校园。首先要倡导全员读书活动,让书成为我们广大师生的良师益友,走进书本,吸收丰富的精神食粮。其次要关注课堂教学,提升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教师间三鹰竞比等活动,让课堂教学熠熠生辉,成为师生沟通的平台。

第三,新学期里,我们要积极参加艺体科活动。大港区教育中期推动会提出,没有掌握一项活动技能就没有学会一种生存方式,没有坚持体育锻炼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大港学生。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争取在下半年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最后祝老师们在新的学期工作顺利,实现自我价值的保值和增值,享受职业的幸福;祝同学们在新的学期里学习进步,在校园里感受童年的幸福和学习的快乐,为一生幸福奠基。

小学开学典礼学生代表的发言稿

小学开学典礼讲话:善爱惠福人  幸福启新航

2019年小学开学典礼教师发言稿

2019春季小学开学典礼讲话稿

小学开学典礼教导主任演讲稿范文

小学开学典礼顸发言稿

小学开学典礼校长发言稿范文

小学开学典礼致辞范本

小学开学典礼学生发言稿

小学开学典礼学生代表发言稿【最新版】

有关于小学开学典礼学生代表的发言稿

小学开学典礼开幕词范文

2016春季小学开学典礼发言稿

进步发言稿篇4

一、用主题抓住听众

首先要求主题鲜明。各级领导人的讲话都是在其职权范围内讲政策,出主意,处理公务事项,教育干部群众。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讲话都是代表领导机关对有关放针,政策的贯彻作出指示。因此,领导讲话必须有针对性,支持什麽,反对什麽都应明确表示,特别是遇到机关或下属单位需要开会解决的问题,不能没有明确的意见。领导讲话稿的主题鲜明,是听众的需求与心理指向点。

其次需求主题出新。事物都多角度,多侧面的,一个道理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另外,有的道理又是听众不熟知的,这就为讲话的主题出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一,在政策界限上进行阐述的主题会显得新。政策界限为从事具体工作的人所关注,如果把有关问题放在政策界限阐述,无疑显得新颖而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第二,针对日常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主题会显得新。热点,难点问题是一段时期内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听众的需求点,涉及不熟悉的主题会显得新颖。听众不熟知或不懂的道理,可使人长知道,开眼界,听众因此会兴趣倍增.

用主题抓住听众,还包括对讲话稿主题的突出,展示与强化.为了突出讲话稿的主题,一般情况下,应该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让听众直接进入角色,收到开宗明义的效果.例如在其<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是一种常见的,成功的开头方法,可紧紧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使其聚精会神地围绕讲话者的思路"运转".所谓主题的展示,是指讲话稿的主体部分一步步紧扣主题展开,形成表达主题目的整体应.主题的强化,则是指在讲话稿的结尾部分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收拢全文内容,强化讲话的主题思想.

二.用内容贴近听众

围绕主题展开的内容该贴近听众的实际,才能产生亲和力,从而缩小台上台下的心理距离,使听众产生认同感.

"近多远少".这是指讲话稿的内容安排要取近舍远.讲话稿内容"近",就易沟通,易生亲切感;"远",就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易生疏离感.所以,讲话稿的内容必须考虑到听众的工作性质,业务特点和接受能力等因素,尽量选项择与这贴近的内容.

有时讲话稿有一些历史典故,名人轶事之类的"远"的内容,这些内容也应通俗化和"近"化.例如在<表年团的工作要照顾表年的特点>中的一:"寻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这里用典既通俗又和青年团的实际联系了起来。

“实多虚少”。这是指实处为主,虚处为辅。讲话稿的内容安排要实多虚少、以实带虚,不论问题大小、观点深浅,都要切实而谈,不可泛泛而议。如果在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内都是抽象议论,听众就会因听不明白而延长接受过程,出现认识断续、兴趣减弱、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三、用气势感染听众

如果讲话稿情理交织、脉络贯通、疾徐有致,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气势,有效地感染听众。

理直情切则气势盛。手中握有真理,胸怀热切的情感,讲话稿才能写得情理交织,气势开张。以在延安民众讨汪大会上的讲话《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顽固派》中的一段为例:“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四没有__,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为什么要取消它呢?”这里据理而论,字字千钧,饱含激情,一气呵成,产生的气势,锐不可当。

思路畅则气势通。思路的畅达,决定语流的畅通,进而决定讲话稿气势的贯通。起草讲话稿前,首先必须对讲话稿如何开头,怎样转接,由几部分组成,顺序如何,怎样结尾之类的问题都要通盘谋划得顺理成章,一脉贯通,对讲话稿得内容和线索等都要烂熟于心,然后一挥而就,出之于自然。写讲话稿切忌那种想一段,写一段,改一段,十步九回头得写法,如此勉强拼接得文字,也就谈不上气脉贯通、一气呵成,气势也就无从谈起。

修炼语气以增气势。讲话稿得气势虽然不单纯是表达形式得问题,但也与表达形式密切相关。在起草讲话稿大额过程中,通过修炼语句来加强语流的流畅性和明快性,也可以达到增强气势的目的。以在延安人民追悼平江惨案死难烈士集会上发表的讲话《必须制裁反动派》当中的一段为例:“革命的同志,抗日的战士,都被杀死了,什么人杀死的?军队杀死的。军队为什么杀死了抗日战士?军队是执行命令,有人指使军队去杀的。什么人指使军队去杀的?反动派在那里指使。”这些精心修炼的接二连三的问句,流畅明快,环环相扣,步步进逼,真正做到了以“气”感人,以“势”撼人。

四、用语言吸引听众

讲话稿语言与其他文种语言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其口头表达的生动性。

突出口语的艺术性。我认为,即使是讲话稿中通俗的口语,也应该是经过精心修炼的口语,应具有艺术性。例如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反对党八股》中的一段:“我么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虽然是通俗的口语,却寓善意的批评和劝诫于谈笑风生之中,诙谐而不失警策,轻松而不失深刻,听者在领悟其真谛时,能受到深刻的教育,充分体现出了口语的魅力和口语的艺术性。

进步发言稿篇5

演讲稿是发表个人见解看法的文稿,是一个演讲成败的关键。所以演讲稿怎么写是在进行演讲之前要思考的问题,演讲稿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应用文体,今天就带大家来简单了解下怎么写演讲稿吧!

(一)确定讲题,选择材料

1、如何确定选题——以演讲活动的性质与目的为依据

所谓讲题,就是演讲的主题、中心话题。演讲稿的主题必须围绕一个有社会或科学价值、有现实意义或学术意义的特定问题展开,否则这篇演讲稿就只是一段段苍白无力的文字而已。那要怎么确立选题呢?演讲者要根据演讲的性质、目的来确定选题的。举个例子,如果是学术演讲,就应该介绍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自己掌握的最新的学术信息,这样的话题才具有学术性。如果是进行思想教育性的演讲,就应该围绕现实中最新鲜的现象和听众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讲题。

2、怎么选择材料——根据演讲主题与听众情况来选择材

材料是演讲稿的血肉,所以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在演讲稿的写作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首先,材料的筛选要紧紧围绕主题。

其次,除了根据主题之外,材料的选择还要考虑听众的情况。听众的政治素质、社会地位、文化教养,以及心 理需求等,都对演讲有制约作用。

(二)开头、主体和结尾如何巧妙安排

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演讲稿,其结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结构的基本形态都是由开头、主 体、结尾三部分构成。各部分的具体要求如下:

1.开头要先声夺人,引起共鸣,吸引听众

演讲稿的开头,也叫开场白,它犹如戏剧开头的“镇场”,在全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开头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开门见山,亮出主旨。

这种开头不绕弯子,直奔主题,开宗明义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提出问题,发人深思

通过提问,引导听众思考一个问题,并由此造成一个悬念,引起听众欲知答案的期待。

引用警句,引出下文

引用内涵深刻、发人深省的警句,引出下面的内容来。

2.主体部分要层层展开,步步推向高潮

在主体部分的行文上,要在理论上一步步说服听众,在内容上一步步吸引听众,在感情上一步步感染听众。要精心安排结构层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地推向高潮。

主体部分展开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并列式。

并列式就是围绕演讲稿的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表现,其结构形态呈放射状 四面展开,宛若车轮之轴与其辐条。而每一侧面都直接面向中心论点,证明中心论点。

递进式。

即从表面、浅层入手,采取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的方法,最终揭示深刻的主题,犹如层层剥 笋。用这种方法来安排演讲稿的结构层次,能使事物得到由表及里的深入阐述和证明。

并列递进结合式。

这种结构,或是在并列中包含递进,或是在递进中包含并列。一些纵横捭阖、气势雄伟的演 讲稿常采用这种方式。

进步发言稿篇6

像编辑这一职位,对于一个文科出身的学生而言,是很诱人的。编辑的工作也总是透露了那么一丝神秘。既然不再读书,当然要面临工作。对工作,处出茅庐的我还真是不知怎样选择。只是觉得,自己毕竟是学文的,在自己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文学知识语言知识。所以,将来的工作最好还是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关,能进一步发展自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掌握。 所以自然而然,编辑工作就成了我的首选工作。

在徐老师的帮助之下,我顺利地进入了《少年发明与创造》杂志社实习。这是一家报道中小学生动手动脑、开发智力,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小制作活动的刊物。单位很小,但从社长到社员都很友善。能走进这家杂志社实习,能有机会让我近距离接触文化传媒工作,让我很兴奋,也很珍惜。

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了解一套刊物,从约稿到出版发行的全过程。充分了解杂志社各项工作的操作,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知识,以期达到或是说基本具有编辑的能力。

二、实习过程

第一次走出校门,来到工作岗位,这对于我来说什么都是全新的,都是让人兴奋的。整个实习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一)学习过程

最初的一段时间,我都处于学习阶段。这种学习,包括对刊物的了解,对刊物运行的了解,对本杂志社的了解和对编辑的一些基本知识的了解。

我用了三天的时间,阅读本杂志社的刊物。它包括中学版与小学版。在充分了解杂志的内部结构后,杨社长又为我讲解了杂志从约稿到出版发行的所经程序。并为我请来了本杂志社的主编翁永良翁老师,为我讲解什么是编辑、什么是编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编辑的具体工作等问题。

(二)约稿过程

在进行完初步的学习阶段后,就要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了。我的主要工作即实习内容便是约稿。

在了解刊物的主要方向后,根据自己所负责的“中学版·发明展示台”和“中学版·探索”版块的特点,进行有选择的约稿。

(三)编辑阶段

在约来一定数量的稿件后,在翁老师的指导与鼓励下,我开始进入编辑阶段。因为约稿得来的稿件,大部分是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时的参赛稿件,在内容、长度、趣味性等方面都不太适合直接刊登,都要经过编辑、更改后才可以使用。

在经过几次尝试后,我所编辑的几篇稿件,都顺利通过了审核,被刊登了出来。

三、实习内容

杂志的发行,第一步当然是约稿。没有一定量的供稿,一本杂志是没办法发行的,一个杂志社也是办不起来的。之后才能对约来的稿件进行分类处理,进行编辑。再经过排版、绘图、彩编等才被最终发行。因此,我的第一项工作,即第一个实习项目便是约稿。

(一)约稿

约稿的工作并不难,或可说很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上却很繁琐,需要相当的耐心与细心,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在网上查询全国的各种青少年科技大赛,并将获奖名单打印下来,以便约稿时使用。因为这本杂志主要是介绍全国青少年的小发明,小创作的,因此,那些在科技大赛中获了奖的便成为了我们主要的稿件来源。

2、对获奖名单进行筛选。保留下获过奖但其发明创造尚未被刊登的。将小学与中学区分开来。我的具体操作是将小学的名单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将高中的名单记录在一个本子上,以便操作。

3、查询电话。我的查询方式很原始,就是拨打全国各地的电话查询服务台114,再具体查询某个地区,某个学校,某个老师的电话,以此来联系有发明创造的小学生。这一步工作量较大,而且还要做好记录,哪个打通了,哪个没打通;哪个有老师电话,哪个留邮箱了,哪个发稿了,都要有详细的记录。

4、约稿。在约稿时,要向各地老师详细介绍杂志社的情况和供稿的酬劳,方式等问题。

5、回访。即在收到稿件后对供稿者的回复;在稿件被录用后对供稿者的通知,寄稿费等工作。

约稿的工作顺利完成后,我便进入了下一个实习项目,即编辑。

进步发言稿篇7

时隔22个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审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三审稿亮点颇多,最引人关注者有二,一为强化各级人大监督和审议职能,以规范政府预算行为,一为有限放开地方政府举债。二者密切关联,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上迈出了扎实的一步。但是,受制于复杂的体制障碍和利益格局,三审稿尚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现行预算法有79条,二审稿95条,三审稿增至100条。此审议稿尚未全文公布,但官方文件显示,最新文本内容变化较大,亮点陡增。其中最有新意者,莫过于其立法目的,在第一章第一条即规定,此法是“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明确了预算法是立法机关“规范政府收支行为”的“权责法”,不仅是政府管理收钱花钱的“组织法”。

规范预算,体现为全口径预算。草案修正案将预算分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并规定“政府的所有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这就使立法机关结束过去多年只能审查公共财政预算的局面,从法律上终结了政府收支分散管理、预算内外并存的局面。修订预算法的核心,就是立法机关能够对全口径的政府预算实行实质性审查监督。草案三审稿还增加了人大初步审查和重点审查预决算的内容,规定各级政府编制政府财务报告,并报人大常委会备案,并对细化预算编制作出了规定。

过往人大审查财政预算,代表或常委们对于时间仓促和“看不懂”怨言很多。此次三审稿,在如何让人大对政府预算看得全、看得清、看得懂上颇下功夫。不过,在表决环节,仍延续了人大及其常委会对预算、决算整体表决的做法,没有规定人大可否和如何修改相应预算,也未提出可以分项表决的规定。这极易使人大的审查时处于看似有了牙齿,但仍难于“吃天”的境地:而政府收钱花钱的权力已经进一个笼子,钥匙可能还悄悄握在自己手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政府举债安排是此次预算法修订的又一焦点。

目前地方政府债台高企,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隐患。而现行预算法明确,除了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草案前两审,先是提出对地方债务实行“限额管理”,后又了此项规定,舆论反应强烈。此次三审稿,终于有限放开了地方政府举债的权限,明确举债主体为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方式限于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用途应当是公共预算中必需的部分建设投资,并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

三审稿明确,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由国务院报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地方政府依照国务院下达的限额举借的债务,列入本级预算调整方案,报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明确地方政府不得在法律规定之外以其他任何形式举借债务,以及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对违法举债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的,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进步发言稿篇8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创作史;同盟纲领;科学共产主义;草稿

中图分类号:A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8/09-0057-07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无疑是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发行量最大、传播范围最广、影响时间最长的一部传世经典。但是,直至现今我们对《宣言》的创作史、传播史、文本结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1]尤其是其创作史,涉及到了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成长及进化,马克思主义最初创立的整个过程和环节,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活动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理论基础、实践依据等等问题,因此,对它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问题的由来

《宣言》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间,由马克思一人在布鲁塞尔写作和完成。这个史实曾经给人们留下这样的印象:《宣言》的创作只不过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从开始动笔到定稿,中间仅仅经历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那么,这一段历史是不是就可以当作《宣言》的“创作史”呢?

如果“就事论事”,这么说乍看上去没有什么致命的缺陷,因为在1847年11月同盟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到了工人们的“委托”[2]去写作这份工人运动的纲领性文件,之后,马克思在第二年(1848年)的1月就向同盟交出了《宣言》的手稿。很明显,在这一个月内,马克思主要的工作就是写《宣言》,也的确,在此期间,马克思没有更多其它的著作和手稿为后人所发现。

然而,《宣言》的诞生远非它的实际写作过程这么“清晰明朗”。《宣言》中的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长期的哲学创新、理论斗争和实践探索、经验总结所逐渐形成的,这也就说明了《宣言》为什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什么具有非同凡响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同盟的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宣言》中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立场、精神实质就已经“完成”了,只是历史将这次会议定格在了1847年11月,于是,《宣言》本身的写作也就放在了1847年12月到1848年1月。假如同盟开会的日期推迟几个月,那么,《宣言》的“创作史”就会延至1848年的其它几个月。显然,把《宣言》的创作史认定为“一个月”的推论是不严谨和草率的,《宣言》的重要历史地位使得人们对它的创作史的理解不能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是要放到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场景中去考察《宣言》的思想是如何“逐步形成”[1]206的。

熟知马克思主义学科史的人都知道,关于《宣言》创作史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俯拾即是。特别是苏联和东德的学者,他们对《宣言》的兴趣绝不只是在于《宣言》这部著作本身,而是更愿意去探讨创作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和正义者同盟、青年黑格尔派、各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之间的关系问题,以此解释清楚《宣言》创作史中的细枝末节,并确证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科学理论所作出的突出变革贡献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中的光辉形象和至高地位。总的来说,苏联、东德的学者把《宣言》的创作史看作由三个大的研究对象所组成:

一是《宣言》自身。即:《宣言》是怎样一步步演变成的?换句话说,作为科学共产主义的“出生证书”,《宣言》的内容组成、篇章结构、核心思想、基本原则从雏形、完善到完成之间究竟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动过程和发展阶段?讲得更明白一些,《宣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它的“第一份草稿”,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横空出世”的?二是《宣言》的作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宣言》的作者,他们究竟凭借什么样的天赋、资质和能力优势来承担这个伟大的工人运动纲领的写作工程?同盟为何要选定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和主张的确是最适合革命形势、历史要求和同盟情况的,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思想和主张是怎样产生、发展和成熟的?他们是如何将自己的理论和同盟的实践作出渐进的靠近和结合呢?三是正义者同盟。《宣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而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是正义者同盟。按此逻辑,《宣言》绝不是同盟纲领的“独苗”,在它之前同盟曾经有过多个纲领,只是这些纲领都无一例外地遭到了同盟的遗弃。那么,同盟的纲领为何迟迟不能敲定?正义者同盟在选定自己的纲领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动和演化?这些因素对《宣言》的创作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

这三个大的研究对象给人们展示了《宣言》创作史的复杂性。不用说,从中可以引出很多问题,就拿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思想进程来说,即便是想要说清楚他们和莫泽斯•赫斯这类人物在整个《宣言》创作史中的关系,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就难怪为什么苏联、东德的学者已经写出了如此之多的《宣言》创作史研究成果,却仍然为《宣言》创作史中诸多问题的悬而未决而感到遗憾。其中,有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到现在还是没有统一的意见和看法,那就是《宣言》的创作史究竟要从何时开始算起?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解答《宣言》创作史内涵的关键,一旦在时间界定方面没有定论,那么,研究《宣言》创作史就失去了“出发点”和“起跑线”。如前所述,《宣言》的创作史绝不单指1847年12月到1848年1月这一个月的“成稿”时间,主要涉及三个大的问题(分别对应于上述“三大研究对象”):首先,第一份能称得上是《宣言》的“草稿”的文件,或是说著作究竟是何时所写?其次,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代表作的《宣言》的思想是如何为它的撰写人所拥有和掌握的?最后,作为同盟纲领的《宣言》究竟有几份“纲领前身”?

在界定《宣言》创作史的开端这个环节上,第一个问题是可以纳入第二和第三的,不管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还是“同盟的纲领”,《宣言》和它的草稿毫无疑问都能跻身其中。这就是说,《宣言》的创作史要么始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萌芽”形成之日,要么开始于同盟为制定它的纲领而作出第一个尝试的日期。当然,这两个日期理论上讲完全有“重合”的可能,不过根据传统的解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萌芽应该是在1844年10月左右,他们分别凭借《德法年鉴》上的文章而实现了“两个转变”。相比正义者同盟在1838年就指定魏特林制定纲领(即魏特林的《现实的人类和理想的人类》一书),这两个时间点是不可能重合了。《宣言》创作史开始时期的答案必然要从第二和第三问题出发去探求。

进一步归纳,可以把《宣言》分别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著作”和“同盟纲领”,以此找出它的创作史的开始日期。其实,人们也是普遍以此来做界定的努力的。比如,巴加图利亚明确地将《宣言》的创作划分为“创作前史”和“创作史”,并把“创作前史”第一个阶段的起始时期限定在1842年,因为他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于那年向共产主义转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2年是否向“科学共产主义”转变目前还有争议。一般来说,1842年历史唯物主义还没有诞生,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也就没有产生,巴加图利亚这么论述也只能是他的一家之言),因此,《宣言》的创作也就“启动”了。[1]206洪特辨析说,1845年,正义者同盟伦敦讨论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同盟的立场明显偏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共产主义”,这很可能得益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同盟所施加的思想影响。“1845年夏秋,伦敦讨论会的显著进步,没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影响是很难解释的。”[3]34所以,《宣言》的创作应该是在1845年开始的,那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开始试图将其学说和同盟运动进行结合,这就为《宣言》的创作拉开了帷幕。显而易见,这是根据《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著作”所得出的判断。而我国学者聂锦芳认为,《宣言》的创作要从同盟不满意魏特林的《现实的人类和理想的人类》一书开始。也就是说,这部工人运动的“圣经”的“创作工程”需从1844年魏特林写完那“20条”后算起,[1]209-212毕竟“20条”也是为同盟的纲领所作,理应成为《宣言》的“前身”之一。这种观点则又是把《宣言》“作为同盟纲领”所作出的合理推论。那么,这两种不同的“方法论”究竟哪一个更为科学和客观呢?

二、《共产党宣言》的创作史从1844年开始

上面两种界定方法似乎各执一词,其实,它们还是有内在联系的。正如将《宣言》创作史的研究范围确定为《宣言》自身、《宣言》的作者、同盟的纲领三大研究对象一样,人们无论从其中的哪一个方面出发,都不得不考虑其它两个方面。实际上,在《宣言》的整个创作史中,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始终是交合和重叠在一起的。洪特曾经直言,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和科学共产主义的思想――是针对当时正义者同盟内部思想斗争,为争取制定出一个统一的纲领的一种直接的理论回应。因为当时同盟中有不少人热衷于研读费尔巴哈的著作,这会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传播和蔓延播下种子,而泛爱的、空洞的道德说教在根本上是有悖于科学共产主义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形态》,既是他们思想发展的必经阶段,又是他们争取同盟的现实需要。同样,同盟在1845年伦敦讨论会后发生了“不知不觉”[4]的转变,越来越倾向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共产主义,显然和马克思恩格斯对其作出的“思想建设”工作密不可分。虽然按照恩格斯本人的说法,1845年同盟思想的进展似乎是无意识产生的,但早有人估计他和马克思对同盟的“干预”和“影响”是这类事件的真实原因。洪特甚至还猜测,同《形态》的“历史使命”一样,诸如《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样的著作也不是只作为恩格斯的“作品”问世的,它们最重要的作用便是向同盟的领导人传达马克思恩格斯的言论和观点,并在此环节中实现对同盟“思想上的改组”。“恩格斯……自1843年以来就熟识了沙佩尔、鲍威尔和莫尔,他大概会将他几星期前在莱比锡出版的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给他们送上几本。”[3]25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之所以能在短短的6年间(1842-1848)发生如此之大的进步和转变,即使不把当时欧洲工人运动的现实因素对他们的启发和感染考虑在内,这种理论上的创新和思想上的成长也是不可思议的。恩格斯在1842年、马克思在1843年就已经同工人阶级亲身接触,并于1843年注意到了同盟,在这个时候,科学共产主义和同盟运动的融合就出现了实际的可能。而且,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的确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走了下去,这与同盟千辛万苦寻找纲领的撰写者的过程不谋而合,《宣言》的诞生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同盟一同努力的结果。任何企图单从同盟角度或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角度去说清楚《宣言》创作史的做法都将是自寻烦恼的,因为离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理论,《宣言》的创作史是说不通的;同样,离开为同盟制定纲领的真实目的,说明《宣言》的创作史也必将是一条死胡同。《宣言》创作史的开端就在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和同盟活动第一次“碰面”的那一时刻。

所以,巴加图利亚的“1842年开端说”就不能成立了。一方面,184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参与到同盟的活动中去,也没有通过各式各样的途径向同盟宣传和表达他们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那时还都是各自独立的工作者,并深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还不能算作是“共产主义者”。另一方面,即便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开始向共产主义转变了,但是此时的他们所转向的也只是所谓的“哲学共产主义”,是一种依据德国思辨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将黑格尔、鲍威尔、施特劳斯、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相“糅合”所得出的一种“理论上的共产主义”。这与科学共产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哲学共产主义”不把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和运动潜力看作社会发展的动力,而是把人类社会的将来诉诸于思辨、逻辑的自我运动,或者说,诉诸于精神的自我发展的自然结果。相较于科学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便是唯心史观,从根子上讲,“哲学共产主义”是不折不扣的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试想一下,这种共产主义怎能当作《宣言》创作的一个起点呢?《宣言》带给工人阶级的是科学共产主义,因此,它的创作起点一定是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在历史中的首次发端。巴加图利亚将1842年至1846年称作“《宣言》创作以前的经过史”[1]206,这种类似于“创作前史”的说法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即在笼统的意义上,《宣言》的创作开始于1842年。

《宣言》的创作史从1844年魏特林写出“20条”开始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魏特林的“20条”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是“科学的共产主义”。魏特林一上来就讨论“善恶”的问题,这就为此后的十几条讨论定下了平均社会主义的基调。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不是什么人的“善恶”,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很可惜,魏特林是看不到这一点的。他以为工人阶级需要的是“共产主义”,其实工人阶级不是需要“共产主义”,而是需要“科学的共产主义”(这里的论述受到了洪特《〈共产党宣言〉是怎样产生的》一书的极大启发)。而科学的共产主义,在当时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能够给予。所以说,《宣言》的创作不能从“20条”写出时开始算起,因为“20条”和《宣言》在根本性质上是不同的。而且在那个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没有开始对同盟的思想建设作出贡献还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

但是,1843年10月-1844年8月这段时期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间段,因为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这就为科学社会主义,哪怕仅仅是萌芽式的思想的产生开辟了道路。事实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时通过独立的创作已经开始把目光聚集到“无产阶级”身上,并不约而同地得出了革命的进程必将是由无产阶级来主导的科学结论。不难理解,这种视角转换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他们和工人阶级的紧密来往,同时,对B.鲍威尔等人的“倒戈”和对其理论的“反思”也使得马克思恩格斯掌握了唯物主义的哲学武器,为他们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使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有人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关注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是根源于施泰因《现代法国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一书,这种说法有些牵强。施泰因的书应该会对马克思和恩格斯造成一些影响,但施泰因却在这本著作中深陷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迷宫”中,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3年就将无产阶级看作是决定未来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了,这与施泰因的观点相差甚远。施泰因的书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歌颂赞扬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真正原因,它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作用被人们有意地夸大了)。

不过,论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和历史作用,就一定能证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3年的思想已经具有了科学共产主义的成分吗?答案是肯定的。科学共产主义和形形的空想共产主义之间最为根本的差异就在于,革命的主体究竟是谁?无论是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还是魏特林的平均社会主义以及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他们都无视广大的无产阶级的存在,要么把他们认定为只是需要别人去怜悯和同情的劳苦大众,要么把他们视为“群氓”――一个不但不能推动历史反而阻碍历史进展的群体。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人类的未来彻底交给无产阶级。这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不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他们是“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4]213的主体。只有在声势浩大、代表世界历史进程的无产阶级革命下,才能“全面改革社会关系,消灭私有制,才能消灭资本和劳动对立这种反常的分离、社会的利益对立、竞争的无政府状态、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工人阶级的贫困以及资本主义的一切罪恶”[4]10。也正因为如此,共产主义才是“从现代文明社会的一般实际情况所具有的前提中不可避免地得出的必然结论”[4]474。无产阶级在理论中的“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3年首次完成的,而共产主义也在此时褪去了其长久以来的“空想外衣”,第一次享有了“科学”的意蕴和色彩。

既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3年就掌握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武器”,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宣言》的创作史开始于1843年呢?不要忽略了《宣言》是作为同盟的纲领出现的这一因素。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诞生并不代表它和同盟的结合,必须找到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用此思想影响同盟的历史节点。洪特在《〈共产党宣言〉是怎样产生的》一书中不止一次地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年同盟“伦敦讨论会”的前后极大地用科学共产主义“干涉”了这个工人组织团体。照此说来,《宣言》的创作史是要从1845年开始算起的。可是,洪特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他考证出了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把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得出的一些结论同同盟巴黎的相关领导人讨论过了,却仍然坚持“1845年的划时代意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钻研资本主义的剥削秘密,揭示资本主义的非人道本性,并延续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主张,将无产阶级指认为剔除“劳动异化”、“回归人的真正本质”的历史主体。虽然这些结论带有较深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痕迹,但这的确也包含了科学共产主义的思想。假如这些结论真的为同盟的领导人所聆听,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用科学共产主义思想“武装”同盟,即《宣言》创作史的开端就是1844年了。洪特申述1845年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同盟的影响更大自有他的道理,毕竟“伦敦讨论会”是载入史册的同盟内部交流会,但要是根据本文上面的论述,科学共产主义一旦和同盟思想结合,《宣言》的创作史就开始了。因此,《宣言》的创作史“启动”于1844年,不是1845年,更不是1842年。为了更为充分和全面地论证这个观点,现把洪特一书中关于1844年马克思同同盟巴黎领导人接触的陈述专门引证如下:

“无疑,马克思在1844年与巴黎的同盟领导人详尽地议论了这些问题(指上述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的相关结论――本文作者注),同样也同法国社会主义者勒卢、路易•勃朗、蒲鲁东以及‘法国大多数工人秘密团体的领导人’谈了这些问题。从这时起,马克思和恩格斯直接影响着同盟理论和纲领的发展;在诸如纲领这样重要的问题上,马克思绝不会拘谨观望。”[3]48

三、《共产党宣言》创作史中的“草稿问题”

《宣言》创作史中的“草稿问题”指的就是“《宣言》到底有几份草稿”这个问题。最一般的看法是《宣言》总共有三个稿本:一是恩格斯于1847年6月写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二是恩格斯写于同年10月至11月的《共产主义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三是马克思定稿的《宣言》。这三个稿本都是为同盟制定纲领而写作,《草案》的创作背景是同盟的一大,与会的代表们一致同意同盟需要制定一个纲领的草案,分发给各地的同盟区部和分部进行讨论,以最终确定同盟的纲领内容。于是,恩格斯就主笔(关于恩格斯是否就是《草案》的作者,学术界大部分人是认可的,但是也有人质疑,认为《草案》中过多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残余证明恩格斯并非是这份文件的作者,至少不是它的主要作者。虽然说这些观点有一定的文献依据和论证材料,但就《草案》的根本性质来讲,“革命的教义问答”还是对其最为准确的定位和判断。《草案》中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在当时的同盟成员中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掌握得最为纯熟,并且也只有他们能够将《草案》的科学性质展现出来。《草案》之所以仍然在一些具体的问题和环节上会带有旧思想的痕迹和性质,很有可能是恩格斯对当时同盟中的一些成员妥协的结果。因此,本文认为恩格斯是《草案》的作者,最起码是《草案》主要、核心的作者)写作了《草案》。在经过紧张和热烈的讨论之后,同盟还是无法取得统一的意见和认识,并且有人还写出其它的信条之类的作品,企图以此取代恩格斯所写的《草案》。恩格斯为了捍卫《草案》的正当性和科学性,在同盟的内部会议上严厉批驳了诸如莫泽斯•赫斯等人的“绝妙的教义问答修正稿”[5],并在会后为了克服《草案》中遗留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残余,重新起草了一份更能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原则的同盟纲领草案:《原理》。

国内外学者对这三份《宣言》的稿本进行了充分的对比研究,发现这三份文件在内容组成、逻辑结构、章节(问答)安排、论述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一对应”的现象,尤其是《草案》和《原理》之间、《原理》和《宣言》之间,每一份文件的“前身”几乎都是为其之后的文件设计好了写作框架和规定好了论证范围。为此,巴加图利亚还专门制作了一个表格[1]213,以向人们展示这三个稿本间的内在关联:

如上表所现,《草案》的第7-12个问答构成了《原理》的第1―13个问答,同时,也就是《宣言》第一章的“第一草稿”;《草案》的第13-22个问答,构成了《原理》的第14―23个问答,同时,也是《宣言》第二章的“第一草稿”;《原理》加写的第24条和第25条,到后来被马克思转写和补充成了《宣言》的第三章和第四章。这就解释清楚为什么在1968年《草案》被发现之时人们会欣喜若狂,因为《草案》有效解开了《原理》中多处“保留原案”的“文献疑案”,使得人们能够找出《宣言》的最初草稿,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运史的研究提供更为充足的文献资料。

但是,像巴加图利亚这样的学者同时还认为《宣言》的创作史要远远早于《草案》的写作日期。这里面还有新的问题:既然《宣言》的创作史开始于1844年,那么在此之后,会不会还有《草案》的草稿,抑或是《宣言》“草稿的草稿”呢?对此问题的深究曾让很多学者煞费苦心。比如,巴加图利亚等苏联学者几乎是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开始转向“共产主义”之后的全部著作在某种程度上都看作了《宣言》“草稿的草稿”,因为其中的思想都集中在《宣言》中得到了显现。“……《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思想在其实际起草前几年就完全酝酿成熟了。”[1]207

如果真是如此,《宣言》自身的文献价值就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先不说《宣言》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完整地、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6]的一部著作,就单说《宣言》作为同盟历史上乃至整个无产阶级运动史上唯一的一份最为经典、最为原始、最为精辟的活动纲领,其它的著作就是根本无法替代的。《宣言》独一无二的特性要求它的“草稿”选定标准必须是建立在和同盟纲领制定的工作、计划密切相关的基础上,并不是说《宣言》之前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只要其中包含了科学共产主义的思想,或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就可以当作《宣言》的“草稿”,或是所谓“草稿的草稿”。只有那些既代表了一定的科学共产主义立场,又同时是为制定同盟纲领而写成的著作、文件、文章或是通告才能算作是《宣言》的“草稿”。也就是说,《宣言》“草稿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紧扣“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思想因素,另一方面要抓住同盟的实际活动这个关键环节。巴加图利亚等人所说的《宣言》“创作前史”中的很多文献和魏特林的“20条”,因为都不全部具备上述的“两个方面”,所以就都不能算作是《宣言》的“草稿”,甚至可以说,连“草稿的草稿”都不是。不管怎样,《草案》(它的“草稿”被称作是《宣言》“草稿的草稿”)作为《宣言》第一份完整系统的写作草案是没有争议的。

现在,回到这个问题的起点,《宣言》到底有没有除了《草案》和《原理》之外的“草稿”呢?难道说在1844年-1848年这段时间内就再也找不出第二份既是“有着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又是“为同盟制定纲领而写作”的文件了吗?对此疑问的回答初看上去并不困难,长久以来,人们都相信同盟1846年11月和1847年2月分别发出的两份通告,也就是著名的“十一月公告”和“二月公告”是《草案》的“草稿”。理由十分充分:这两份公告都强调同盟的内部团结问题;都提醒了同盟成员必须警惕各种各样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并要求对其坚决不进行妥协;都在字里行间表露出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一些主张和见解;都发出了三个问题,征求同盟各区部、支部的意见,为制定同盟纲领而做准备。如果要按照上述的“两个方面”来判断的话,这两份公告无疑算作是《宣言》“草稿的草稿”。

可是,在此,本文还是要对这两份公告的“草稿身份”保留一点意见。这两份公告并不像传统的“三个稿本”那样有着相对一致的章节对照和内容安排,更别说逻辑线索了。从两份公告的大致内容上看,显然公告的主要目的是为同盟的所有成员提示形势、作出指导、把握方向、分派任务、提出要求,其中并无多少理论和行动原则的阐述,只是这两份公告中各自提出的“三个问题”或多或少在随后的“三个稿本”中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反映。下面我们就此做一个简略的分析:

“十一月公告”中的三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无产阶级对待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我们接近小资产阶级或激进资产阶级是否适宜?如果适宜,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实现它最容易、最正确?第二个问题:无产阶级对各宗教派别应采取什么态度?无产阶级去接近这个或那个派是否有可能?是否适宜?如果可能,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去接近最容易、最正确?第三个问题:我们对社会党派和共产主义党派的态度是什么?同所有的社会党派实行普遍的联合是否适宜、是否有可能?如果可能,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才能最快、最正确地做到这一点?”[7]328-329“二月公告”中的三个问题是:“(1)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者追求的目标是什么?(2)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者追求的目标是什么?(3)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最迅速、最容易实行共有共享制?”[7]343

“十一月公告”中的三个问题确实已经涵盖了《草案》中所叙述的大部分领域,“二月公告”的三个问题也都是制定纲领这个工作中的要害关节,尤其是它的第三个问题更是“三个稿本”的论述主题,但是它们都是只提出了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因此,称它们为《草案》的“草稿”(或是《宣言》“草稿的草稿”),有些勉为其难,但如果把它们称作《宣言》(或是《草案》)写作的六条“提纲”,则是非常贴切的。

《宣言》创作史的“开始时间问题”和“草稿问题”是一个大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史学视角下考察《宣言》的创作史问题的。虽然说《宣言》创作史的开端不等于《宣言》第一份草稿的诞生,但结合着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和同盟的实际来研究问题,则是探讨这个领域的一项基本法则。

参考文献:

[1]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3]洪特.《共产党宣言》是怎样产生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90.

进步发言稿篇9

廖俊波先进事迹党课讲稿材料

近段时间以来通过多种形式专题学习,我对廖俊波同志的敬意油然而生,同样在基层一线工作,更加深刻感受到了他的思想境界和高尚品德。作为乡镇党委书记,学习廖俊波同志,就是要与本职工作相结合,在落实《建设美丽莆田行动纲要》中当好先锋、作好表率。

要敬业、专业。作为乡镇干部,我们要学习廖俊波同志勤勉敬业、忘我工作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熟悉政策业务,练就过硬本领,多深入招商选资、项目建设、WW、文明创建等工作一线,尽心对待每一项工作,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更好地履行职责、服务群众。

要担责、尽责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稿:敬业专业 真抓实干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稿:敬业专业 真抓实干。回顾廖俊波同志的工作履历,无论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大变样。这正是他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当事不推责、遇事不避难。当前,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作为乡镇干部,我们要像廖俊波那样,始终牢记职责和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抓落实,在推进项目攻坚、精准扶贫、生态环保、共建美丽乡村等中心工作上,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比如木兰大道一期华亭段8公里的征迁任务,区镇村干部攻坚克难,一个多月完成二标段征地500多亩、房屋拆迁2.6万平方米、坟墓迁移126个,顺利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要亲民、为民。在对待干群关系上,廖俊波常说:一定要换位思考,想想如果我们站在他们的位置上该怎么办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稿:敬业专业 真抓实干讲话致辞。华亭镇作为城厢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承担着木兰大道、木兰溪防洪工程、园区产业供地、幸福家园拆旧建新等征迁任务。我们要学习廖俊波同志牢记宗旨、亲民为民的情怀,坚持征迁为了建设,建设为了发展,发展为了民生的理念,做细做实群众工作。还有一项工作就是精准扶贫,我们镇共有贫困户x户x人,通过结对挂钩、企业帮扶、搭建爱心平台、小额信贷、培训就业、产业发展、健康扶贫等措施,去年实现了x户x人脱贫,今年还要实现x户x人脱贫任务,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这些涉及民生的事情办好。

廖俊波先进事迹党课讲稿材料

廖俊波同志是践行两学一做的好党员,是伟大时代涌现的好干部。我们将在全镇上下迅速掀起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典型事迹的高潮,不断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加快建设一地三岛和世界妈祖文化核心区作出新的贡献。

在对党忠诚上向他看齐,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廖俊波同志始终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从未忘记党旗下的庄严承诺,有着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自觉追求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稿:扑下身子 着力发展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稿:扑下身子 着力发展。我们虚心向他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树牢四个意识,坚决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

在心系群众上向他看齐,不忘宗旨、一心为民。我们要以他为榜样,坚持走群众路线,扑下身子,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需、所急,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特别是扶贫方面,要确保今年精准扶贫34户102人按时甚至提前脱贫,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忘我工作上向他看齐,不忘务实、着力发展

廖俊波同志兢兢业业,不知疲倦,有着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的工作作风,创造了令人称道的俊波速度。我们要发扬新时期湄洲精神,率领全镇干部职工撸起袖子、甩开膀子、迈出步子,持续保持20天时间就交付湖石淉生态水系工程近1000亩用地的湄洲征迁速度,全力以赴推进世界妈祖文化论坛会址等一批省市重点项目的征迁工作等,全力以赴创建部级5A景区、全国文明城市和共建美丽乡村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稿:扑下身子 着力发展讲话致辞。

在无私奉献上向他看齐,不忘清廉、树好形象。廖俊波同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有着廉洁奉公、干净做事的高尚情操。我们要严格遵守党规党纪,做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并且牢牢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继续深化省委五抓五看要求,管好班子,带好队伍,引导干部践行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廖俊波先进事迹党课讲稿材料

廖俊波同志是时代的楷模,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我们机关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4月24日,市直机关党工委下发了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目前,机关学先进、赶先进的氛围逐步形成。

学习活动走前头。我们将以为平台,在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中组织开展一次围绕向廖俊波同志学什么、怎么学专题内容党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思想转化为行动对标,把建设美丽莆田作为具体行动。

转变作风走前头。政和速度新区速度,都是廖俊波同志对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精神的深刻诠释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稿:创先争优 勇走前头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稿:创先争优 勇走前头。我们将针对去年民主生活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所暴露出的问题,对照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认真加以整改。开展创牌亮旗行动,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精神。通过在市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科室服务型示范党组织等评选活动,提高办事效率。

廖俊波同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带领全县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和环境。我们要学习廖俊波同志廉洁奉公,干净做事的高尚情操,按照五抓五看的要求,持续深化党风廉政主体责任,真正让纪律立起来、严起来、挺起来。

争先创优走前头。我们要求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把学习重要指示、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

进步发言稿篇10

一、重大革新型的变化——使语言文字运用与汉字书写走到前台

高度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新课标”的重大变化之一。从“前言”部分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范围定位——“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以及“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表述,到“课程性质”部分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再到“课程基本理念”部分“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系列表述,再到“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再次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与“实验版”仅轻描淡写提“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相比,“新课标”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有目共睹的。这是保证语文本色、突出语文本体、明确语文课程与学习方向的重要定位。有了它,似是而非、舍本逐末等语文教育偏颇、异化等问题都会得到有效遏制。

突出强调“汉字书写”同样是“新课标”的重大变化之一。在“新课标”“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关于汉字书写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新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须“有主动写字的愿望”;第二学段(3~4年级)须“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第三学段(5~6年级)须“力求美观”。在“教学建议”部分的“具体建议”里,对于写字的描述更是与“实验稿”“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这样的要求不同,除了具体明确地指出:“要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还特别明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提高写字效果。”与“实验稿”不同的是,“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不仅“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更提出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在作文教学的评价中进一步强调:“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由此可见,与“实验稿”相比较,对写字的重视程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有具体学段不同层次的要求标准,还规定了保证落实的具体时间,它将改变教师的语文素养观——书写将成为学生重要的语文素养元素,甚至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二、具体完善型的补充——使各种表述更准确合理

对于“实验稿”,大家的共识性反映是:部分关于定义、要求等内容的表述有空泛、不好操作之嫌。在“新课标”里,补“遗漏”为“完善”,换“抽象含糊表达”为“具体清晰表述”,为“目标要求”补充“达成途径、手段”的细节不胜枚举。

如,关于语文课程如何定性,长期以来是一个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问题。“实验稿”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保留了这一表述,删去了诸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空泛的说法,补写了具体明了与体现实践品格的陈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的补充,进一步完善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对于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把握语文课程性质,有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

如,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中,“实验稿”说:“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何植根于现实?怎样做到面向世界与未来?“新课标”作了明确表述:“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类似换“抽象含糊表达”为“具体清晰表述”的修订不一而足,是“新课标”的重要特征。

再如,“教学建议”部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中,“实验稿”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到底如何与语文结合,表述过于宽泛,“新课标”则明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等于介绍了有机结合的路径。教师操作起来也就少了许多困惑与偏颇。

三、修正纠偏型的调整——使课程标准更科学可行

由于“实验稿”本身的不完善,或是阐释强调不够等因素,致使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与语文本质、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现象。“新课标”直面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偏差,对某些表述做了积极的、必要的修正。

如,针对“实验稿”缺乏关于“语文知识”的具体表述,致使新课程实施中对语文知识敬而远之的问题,“新课标”则更加重视了语文知识的教学:“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并对语文知识进行了具体的陈述,防止矫枉过正:“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再如,“实验稿”对阅读教学建议明示不够,只强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致使部分语文课堂有解读过深、拓展过广的现象”。针对这样的问题,“新课标”在保留原观点的基础上,特别说明“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针对当前学生练笔不足及读写结合不够的现象,“新课标”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里,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这种纠偏性修订,在“新课标”中为数不少。

四、思路梳理型的整理——使课标意图更清晰明了

“实验稿”实施后与理想目标出现了一些偏差,除了前面提及的几个因素外,还与它的部分表述的逻辑及层次有问题相关。

从整体框架上看,“新课标”在第二部分增加了课程“内容”的表述,在最后部分增加了附录条目;在第三部分调整了四个内容的阐述顺序,理顺了逻辑顺序,主次更加分明。这样表述,更容易被使用者读懂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