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0:20:15

进步

进步范文篇1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脚踏实地刻苦学习不懈探索,同学们只要我树立远大理想。就一定能用辛勤和汗水铸就美丽人生!让我努力学习,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打造书香校园,走好求学之旅,让文明之火薪火相传,让勤奋的汗水浇开知识之花!让智慧之光照亮我心田!用拼搏书写一个无悔的青春!

第一次背上书包高高兴兴的走进学校时的情景?还记得,亲爱的同学们还记得。打开第一本课本、学写第一个字的喜悦与新奇吗?因为那踏进校门的一小步,人生跨进了一大步。人生的探索之旅由此启航,以智慧为帆,勤奋作浆,开始驶向那无比浩瀚的知识海洋!

知识的宝库,学校。文化的走廊,师生的乐府,更是人才的摇篮。这里,没有遏抑、没有权威、没有功利,有的可爱的同学们有的良师益友,除此之外,还有鲜活的课程与思想,创造的冲动与执着,不倦的探寻与思考…同学们如此的宝库中、走廊上、乐府里,沐浴着造成的阳光,否想过,今天该干些什么呢?晚上睡觉前,又是否问过,今天收获了什么呢?狄更斯说过,所收获的种下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有才能的人,就看你去不去争取这个机会。常用的钥匙最光亮,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郑板桥、白居易、李时珍等人的成功之路证明了这一点。否也渴望像他一样,以勤奋去获取知识,提高你才能,改变你人生?这里,且用一首诗与各位共勉: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却不知当初它芽儿,曾浸透了战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确,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代,大好韶华,岂能让光阴虚度?攻书山渡学海因拼搏放飞梦想,掘潜能彰雅趣凭竞争谱写人生”只有勤奋求知、拼搏进取,才能奏响青春之歌的最强音!

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培根说过。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这个万紫千红的世界里,通过观察、倾听、思索还有发问,能让我学会求知并获取一个又一个的财富。求知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的本能,谋生的需要,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还应该是生活的享受。孟德斯鸠说过,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唯有求知,可以染绿内心的荒漠,唯有求知,才有望改变世界的荒凉!知识改变命运,真知影响人生,这是早已被无数成功事例、无数伟人证明了道理。校园,本就是求知者的乐园。这里,有思想的火炬穿行在漫漫长夜亘古荒原,穿越坎坷穿越低谷,照亮你前行的长路;这里,乘着书的翅膀,掠过千山万水,走近自然,走近科学,走近成功的彼岸!

进步范文篇2

挫折是眼泪,使人生苍白;挫折是笑容,使自己自信;

挫折是门槛,需要你跨越;挫折是龙门,跳过便风光无限;

挫折是毛笔,能画出黑暗;挫折是彩虹,使生活丰富多彩;

挫折是花,经历着风吹雨打;挫折是果,饱含着丰收的喜悦;

……

是啊!挫折也是小草,是野花,是石子,是白云,是繁星,是小鸟,点缀生活的道路,陪衬生活的天空。

摇曳的风帆,没理由不遇上风浪;生活也一样,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人随时都会碰上挫折。

没有挫折,就显露出人生的肤浅苍白;

离开挫折,就意味着失去了思想源泉;

因为挫折,才迫人百思,逼人明智,使人旷达;

历经挫折,才会抵消锐气,激发斗志,使自己坚强。

进步范文篇3

第一条为了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三条国家保障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自由,鼓励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保护科学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

全社会都应当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第四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应当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进步工作应当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国家鼓励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推动应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社会事业。

第五条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普及事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家鼓励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参与和支持科学技术进步活动。

第六条国家鼓励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相结合,鼓励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和相互促进。

国家加强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领域的科学技术合作,扶持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科学技术进步。

国家加强军用与民用科学技术计划的衔接与协调,促进军用与民用科学技术资源、技术开发需求的互通交流和技术双向转移,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第七条国家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环境,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激励自主创新。

企业事业组织和科学技术人员应当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

第八条国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评价制度。

科学技术评价制度应当根据不同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分类评价。

第九条国家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并制定产业、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推动全社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经费持续稳定增长。

第十条国务院领导全国科学技术进步工作,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国家科学技术重大项目、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保障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科学技术进步。

第十一条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科学技术进步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科学技术进步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科学技术进步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科学技术进步工作。

第十二条国家建立科学技术进步工作协调机制,研究科学技术进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国家科学技术基金和国家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设立及相互衔接,协调军用与民用科学技术资源配置、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的整合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相结合等重大事项。

第十三条国家完善科学技术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规范的咨询和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确定科学技术的重大项目、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应当充分听取科学技术人员的意见,实行科学决策。

第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展同外国政府、国际组织之间的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鼓励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人员、科学技术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组织依法开展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

第十五条国家建立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对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国家鼓励国内外的组织或者个人设立科学技术奖项,对科学技术进步给予奖励。

第二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学技术应用

第十六条国家设立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国家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其他基金,资助科学技术进步活动。

第十七条从事下列活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一)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者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科学研究或者技术开发用品;

(三)为实施国家重大科学技术专项、国家科学技术计划重大项目,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或者零部件;

(四)法律、国家有关规定规定的其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学技术应用活动。

第十八条国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信贷等方面支持科学技术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保险机构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发保险品种。

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在其业务范围内,为科学技术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先提供金融服务。

第十九条国家遵循科学技术活动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的原则,超前部署和发展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持续、稳定发展。

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有权依法自主选择课题,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

第二十条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或者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所形成的发明专利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和植物新品种权,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外,授权项目承担者依法取得。

项目承担者应当依法实施前款规定的知识产权,同时采取保护措施,并就实施和保护情况向项目管理机构提交年度报告;在合理期限内没有实施的,国家可以无偿实施,也可以许可他人有偿实施或者无偿实施。

项目承担者依法取得的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知识产权,国家为了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无偿实施,也可以许可他人有偿实施或者无偿实施。

项目承担者因实施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知识产权所产生的利益分配,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按照约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国家鼓励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或者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所形成的知识产权首先在境内使用。

前款规定的知识产权向境外的组织或者个人转让或者许可境外的组织或者个人独占实施的,应当经项目管理机构批准;法律、行政法规对批准机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国家鼓励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

利用财政性资金和国有资本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应当进行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第二十三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传播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支持公益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农村群众性科学技术组织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服务,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培训。

第二十四条国务院可以根据需要批准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发展给予引导和扶持,使其形成特色和优势,发挥集聚效应。

第二十五条对境内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主创新的产品、服务或者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产品、服务,在性能、技术等指标能够满足政府采购需求的条件下,政府采购应当购买;首次投放市场的,政府采购应当率先购买。

政府采购的产品尚待研究开发的,采购人应当运用招标方式确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或者企业进行研究开发,并予以订购。

第二十六条国家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产品、服务标准制定相结合,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产品设计、制造相结合;引导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共同推进国家重大技术创新产品、服务标准的研究、制定和依法采用。

第二十七条国家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鼓励创办从事技术评估、技术经纪等活动的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建立社会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推动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技术交易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平等、互利有偿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二十八条国家实行科学技术保密制度,保护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科学技术秘密。

国家实行珍贵、稀有、濒危的生物种质资源、遗传资源等科学技术资源出境管理制度。

第二十九条国家禁止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危害人体健康、违反伦理道德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

第三章企业技术进步

第三十条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的与产业发展相关的科学技术计划,应当体现产业发展的需求。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应当鼓励企业参与实施和平等竞争;对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的项目,应当鼓励企业联合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共同实施。

第三十二条国家鼓励企业开展下列活动:

(一)设立内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二)同其他企业或者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联合建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或者以委托等方式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开发;

(三)培养、吸引和使用科学技术人员;

(四)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或者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吸引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

(五)依法设立博士后工作站;

(六)结合技术创新和职工技能培训,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设立向公众开放的普及科学技术的场馆或者设施。

第三十三条国家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自主确立研究开发课题,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国家鼓励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税前列支并加计扣除,企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可以加速折旧。

第三十四条国家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基金,为企业自主创新与成果产业化贷款提供贴息、担保。

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在其业务范围内对国家鼓励的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第三十五条国家完善资本市场,建立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推动自身发展。

国家鼓励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投资企业,对企业的创业发展给予支持。

第三十六条下列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一)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生产的企业;

(二)投资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投资企业;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与科学技术进步有关的其他企业。

第三十七条国家对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和科学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给予支持。

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和科学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应当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服务。

第三十八条国家依法保护企业研究开发所取得的知识产权。企业应当不断提高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三十九条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分配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国有企业负责人对企业的技术进步负责。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应当将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成效等情况纳入考核的范围。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制定产业、财政、能源、环境保护等政策,引导、促使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淘汰技术落后的设备、工艺,停止生产技术落后的产品。

第四章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第四十一条国家统筹规划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的布局,建立和完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

第四十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依法设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国外的组织或者个人可以在中国境内依法独立设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也可以与中国境内的组织或者个人依法联合设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可以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优化配置,防止重复设置;对重复设置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予以整合。

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可以依法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可以依法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

第四十三条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享有下列权利:

(一)依法组织或者参加学术活动;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主确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方向和项目,自主决定经费使用、机构设置和人员聘用及合理流动等内部管理事务;

(三)与其他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开发;

(四)获得社会捐赠和资助;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四十四条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按照章程的规定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不得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弄虚作假,不得参加、支持迷信活动。

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应当为国家目标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有条件的,应当向公众开放普及科学技术的场馆或者设施,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

第四十五条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院所制度,实行院长或者所长负责制,建立科学技术委员会咨询制和职工代表大会监督制等制度,并吸收外部专家参与管理、接受社会监督;院长或者所长的聘用引入竞争机制。

第四十六条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建立有利于科学技术资源共享的机制,促进科学技术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四十七条国家鼓励社会力量自行创办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有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与实施和平等竞争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社会力量设立的非营利性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第五章科学技术人员

第四十八条科学技术人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科学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造就各种专门的科学技术人才,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

第四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提高科学技术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对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给予优厚待遇。

第五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保障科学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并为科学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创造环境和条件,发挥其专长。

第五十一条科学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其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依法选择工作单位、竞聘相应的岗位,取得相应的职务或者职称。

第五十二条科学技术人员在艰苦、边远地区或者恶劣、危险环境中工作,所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提供其岗位或者工作场所应有的职业健康卫生保护。

第五十三条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少数民族科学技术人员、女性科学技术人员等在竞聘专业技术职务、参与科学技术评价、承担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接受继续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

发现、培养和使用青年科学技术人员的情况,应当作为评价科学技术进步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五十四条国家鼓励在国外工作的科学技术人员回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聘用在国外工作的杰出科学技术人员回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应当为其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

外国的杰出科学技术人员到中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依法优先获得在华永久居留权。

第五十五条科学技术人员应当弘扬科学精神,遵守学术规范,恪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不得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弄虚作假,不得参加、支持迷信活动。

第五十六条国家鼓励科学技术人员自由探索、勇于承担风险。原始记录能够证明承担探索性强、风险高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科学技术人员已经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仍不能完成该项目的,给予宽容。

第五十七条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管理机构,应当为参与项目的科学技术人员建立学术诚信档案,作为对科学技术人员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职称、审批科学技术人员申请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等的依据。

第五十八条科学技术人员有依法创办或者参加科学技术社会团体的权利。

科学技术协会和其他科学技术社会团体按照章程在促进学术交流、推进学科建设、发展科学技术普及事业、培养专门人才、开展咨询服务、加强科学技术人员自律和维护科学技术人员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作用。

科学技术协会和其他科学技术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六章保障措施

第五十九条国家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全社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应当占国内生产总值适当的比例,并逐步提高。

第六十条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应当主要用于下列事项的投入:

(一)科学技术基础条件与设施建设;

(二)基础研究;

(三)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作用的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四)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

(五)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

(六)科学技术普及。

对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国家在经费、实验手段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六十一条审计机关、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对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虚报、冒领、贪污、挪用、截留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

第六十二条确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应当坚持宏观引导、自主申请、平等竞争、同行评审、择优支持的原则;确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项目承担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择优确定。

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管理机构,应当建立评审专家库,建立健全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专家评审制度和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问责制度。

第六十三条国家遵循统筹规划、优化配置的原则,整合和设置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实验基地。

国家鼓励设置综合性科学技术实验服务单位,为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和科学技术人员提供或者委托他人提供科学技术实验服务。

第六十四条国家根据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共享、优化配置、综合集成、政府主导、多方共建的原则,制定购置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规划,并开展对以财政性资金为主购置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联合评议工作。

第六十五条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建立科学技术研究基地、科学仪器设备和科学技术文献、科学技术数据、科学技术自然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资源等科学技术资源的信息系统,及时向社会公布科学技术资源的分布、使用情况。

科学技术资源的管理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布所管理的科学技术资源的共享使用制度和使用情况,并根据使用制度安排使用;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保密的,依照其规定。

科学技术资源的管理单位不得侵犯科学技术资源使用者的知识产权,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收费标准。管理单位和使用者之间的其他权利义务关系由双方约定。

第六十六条国家鼓励国内外的组织或者个人捐赠财产、设立科学技术基金,资助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科学技术普及。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六十七条违反本法规定,虚报、冒领、贪污、挪用、截留用于科学技术进步的财政性资金,依照有关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的规定责令改正,追回有关财政性资金和违法所得,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利用财政性资金和国有资本购置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后,不履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科学技术资源共享使用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滥用职权,限制、压制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条违反本法规定,抄袭、剽窃他人科学技术成果,或者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弄虚作假的,由科学技术人员所在单位或者单位主管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获得用于科学技术进步的财政性资金或者有违法所得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追回财政性资金和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由所在单位或者单位主管机关向社会公布其违法行为,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申请国家科学技术基金项目和国家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第七十一条违反本法规定,骗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由主管部门依法撤销奖励,追回奖金,并依法给予处分。

违反本法规定,推荐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协助他人骗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由主管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取消其推荐资格,并依法给予处分。

进步范文篇4

1.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

四位一体布局的思想,是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来的。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同志就提出,我们不但要建设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建设一个文明先进的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提出我国工业布局的思想,后来又提出要建设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在探索中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一系列新认识。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大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四位一体布局的战略思想更加明确,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任务的认识,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按照四位一体布局的要求,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协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经济建设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方面的发展就缺乏物质条件。政治建设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没有政治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建设,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就不能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没有社会建设,就不能形成促进其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

2.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志指出:“要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紧密结合新的实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民群众既享受发展带来的物质成果,又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切实改善党的领导,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原则,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重要的是坚持好、发展好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同志指出:“这个制度健康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障,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这个制度受到破坏,人民当家作主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支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增强监督实效,使国家的立法、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人民政协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党和国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要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同各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促进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充分体现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要发挥人民政协团结各界、凝聚人心的作用,不断巩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不断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重大创造,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正确把握维护国家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之间的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政权、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保障广大人民行使民主权利。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不仅要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要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要加强立法工作,到二〇一〇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积极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确保政法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提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要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做好普法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世界上没有抽象的、一般的民主,民主从来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同一定的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同志指出:“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盲目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后果,这方面的教训我们一定要引为警戒。”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才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遵循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原则。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进一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作用,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把加强对权力约束的制度建设与对干部的有效监督结合起来。要围绕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资源,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发展中国家,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我们尊重国际社会关于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但普遍性原则必须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把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统一起来加以推进。不断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不断提高人民享受经济、文化、社会权利的水平,保证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和特有的各项权利,保障残疾人的各项权利。

建立巩固的国防和现代化的军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必须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全局,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坚持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和宗旨,着眼于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以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为战略目标,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以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落实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要统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统筹机械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统筹诸军兵种作战力量建设,统筹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统筹战略方向建设,进一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着力推动军事理论创新、军事技术创新、军事组织体制创新和军事管理创新,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促进和带动军队现代化建设整体发展。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志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眼于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着眼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努力形成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精神支柱和文化条件。

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着力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努力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凝聚亿万人民、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旗帜,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强大力量。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进一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切实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生动具体地纳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既要统一思想又要尊重差异,既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发展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

要把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社会,宣传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能不能做好宣传舆论工作,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关系党的执政地位。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牢牢占领宣传思想阵地,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牢牢掌握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引导新闻媒体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改进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要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要着力营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良好氛围,着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着力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干部群众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繁荣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精神境界。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要根据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稳步实施的要求,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要加强对外宣传,让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

4.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强调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我国社会的一些重大关系。邓小平同志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同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强调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为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正确认识、全面把握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切实贯彻和体现。

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要求。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进一步营造平等竞争、共谋发展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大力营造鼓励创造、尊重创造、保护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支持人们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蓬勃的创造活力。

要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妥善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要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同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要更加重视和善于发挥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等的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随着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出现了人民内部矛盾多发多样的状况。这是我国社会深刻变革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关键是要正视矛盾,提高解决矛盾的本领,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矛盾的体制机制。要深刻分析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原因,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群众的诉求渠道,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坚决依法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着力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引起群众不满和抱怨。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坚持依法办事、按照政策办事,既依法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又依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5.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积极因素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帮助人们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民族问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做好侨务工作。

进步范文篇5

如果将执行上级命令作为完全的辩护理由,必然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对所有普通士兵实施的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最终只能追究最高统帅甚至是国家元首的责任,这显然并不合法。所以,在国际法理论上就出现了“下级责任”(Subordinates’Responsibility)的概念,专指下级执行上级违法命令所应当承担的责任。针对执行上级命令能否免责的问题,国内法和国际法在历史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规范轨迹,一种是条件责任原则(ConditionalLiability),一种是绝对责任原则(AbsoluteLiability)。两种责任形式能否相互融合,或者何种责任形式才是国际社会所应当采取的?近代以来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案例是如何影响执行上级命令能否免责这一问题的发展的?这些正是本文所要一一回答的问题。

一、条件责任原则的发展历史及其理论基础

条件责任是指执行上级命令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作为免除刑事责任的辩护理由,但是如果下级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命令是违法的,或者命令是明显违法的,那么下级不能以执行上级命令为由而主张免责的抗辩。条件责任的含义包含两层,一方面,执行上级命令可以作为下级免除由于执行上级命令而产生的违法的刑事责任的抗辩理由;另一方面,在下级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上级命令违法或者明显违法时,不能以执行上级命令为由而主张免责。条件责任原则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理念支撑。军事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最大不同在于其任务和目的的特定性。与平民社会不同,军事社会的存在目的在于通过实施作战行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并最终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利益。而战争胜利与否的关键则在于指挥官决策的正确与否以及这种决策能否顺利地被贯彻实施,因此,军事社会必须要有一套比平民社会更加严厉的纪律体系来加以保障,“令行禁止”是最简洁也是最直接的纪律要求,而这其中,下级服从上级的命令是首当其冲的纪律规范。

正是由于军队社会的特殊性,在条件责任原则中,一般认为执行上级命令可以作为免除责任的抗辩理由。但是,随着文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战争受难者和受损财产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如果将执行上级命令作为完全的辩护理由排除责任的承担,则会造成对于下级实施的违法行为只能追溯到命令的最高统帅甚至国家元首的情形,而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实施的。同时,士兵个人作为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对于上级的命令具有区分正确与否的能力。正是基于以上理由,各国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逐渐确立了两项排除规则,即下级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命令是违法的或者明显违法的情况下,不能以执行上级命令为由免责。条件责任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与完善的过程。19世纪下半叶,一些国家通过国内法追究某些情况下执行上级命令的下级责任。例如,在1872年德国《军法典》第47条规定:“如果士兵执行命令的行为触犯了刑律,那么该命令的上级单独承担刑事责任。但是,服从该命令的士兵在(a)其行为超越命令的范围,或者(b)知道上级命令涉及的行为构成普通犯罪或者军事犯罪时,将与上级一起承担共犯的刑事责任。”

在国际判例当中,条件责任原则最早是在1915年奥匈帝国的一个军事法庭的审判中被提出。法庭在判决中指出,下级执行上级命令的行为不仅明显触犯了刑法,而且也与文明社会的战争习惯相悖时,就不能免除下级的刑事责任。一战之后的莱比锡审判巩固了条件责任原则,其中最著名的是DoverCastile案和LlandoveryCastle案。“DoverCastle”是一艘医用船,被用来从马耳他运送伤病人员到直布罗陀。德国海军上尉KarlNeumann下令用鱼雷攻击该船,并导致船上的6名船员遇难。KarlNeu-mann之所以下命令,是因为其上级告诉他该船已被敌军征用,并用于军事目的,是一条战船。莱比锡法庭根据其德国的国内法,认为下级应当执行上级长官的所有命令,因此判决Neumann无罪。

LlandoveryCastle一案的情况与DoverCastle案有所不同。在LlandoveryCastle案中,法官认为,当一个人在执行上级命令时,如果知道该命令违反了普通法或者军事法,那么其就应当承担责任。军队下属没有义务质疑其上级的命令,他们可以信赖上级命令的合法性。但是,如果该命令对于包括被告在内的所有人来说,已经毫无疑问地违法了法律,那么,这种对于上级命令的合法性的信赖就不存在了。在该情况下,下属如果还执行违法的命令,就要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同一个法庭在相同性质问题的两个案子中的结论就正好相反。

二、绝对责任原则在当代国际法的发展

进步范文篇6

一套系统的应用使哈尔滨电业局在一年内少损失3700万千瓦时的电量;使全局415条96.7%的公用线路全面实现了线损在线监测;全局8585个台区全部实现了遥抄监测功能,具备了公用台区线损率自动按日统计、按日分析的功能;使管理人员做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掌握台区电量的变化情况,查找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真正做到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套系统是2007年1月顺利通过黑龙江省科技厅、省电力公司技术鉴定的“哈尔滨电业局线损综合管理系统”。经过了一年多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月抄表、月统计、月分析”的线损管理模式,实现了“电量日统计、母线日平衡、损失日分析”的管理目标,使电能在传输、分配中的损失降到最低,为供电企业最大限度地合理创效提供服务。整合现有资源突出创新手段

线损综合管理系统是建立在DT2000电能采集系统、SCADA系统、负荷管理系统、配电GIS系统、10千伏遥抄系统、YX2000以及无功优化模块上的综合管理系统。通过整合多系统数据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一个新的数据平台,综合利用各子系统,充分发挥现有各系统资源的作用,通过综合统计、理论计算、对比监测等一系列手段对系统采集的实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该系统主要实现两方面的分析功能,一是统计分析体系,主要是基于电能表提供的电量数据,以纵向比较为手段,按照时间、区域、线路、电压等级进行综合线损分析,明确降损重点;二是理论计算体系,主要是基于系统的潮流分布,计算线路、系统的理论损失,对比统计线损结果,进一步为指导技术降损和管理降损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该系统的使用实践证明了“1加1大于2”的资源整合理论,它将原来相对独立的7个子系统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实现营销、生产、调度等多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只要登录该系统,所有与线损相关的数据便可一览无余,同时该系统还具有很多创新点,例如:通过对理论线损的日计算,按电网结构进行逐级电量校核,改变了传统的线损管理模式,实现了线损的日管理;通过对母线不平衡度、台区三相不平衡度和电能表箱的自动监测和异常报警,实现了对各种窃电方式的实时、准确监控;在网络拓扑和运行方式改变的情况下,提供仿真试验手段,实现了线损的精细化管理,为系统无功优化和经济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持。综合管理系统突出过程控制

哈尔滨电业局线损综合管理系统是建立在生产和营业各自独立管理平台之上的技术先进、功能齐全、性能优良的集成系统,是全局线损综合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持系统。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数据的采集、录入、生成、使用到对现实工作的指导,涉及营销部门理论计算的数据基础需要多部门共同提供,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该系统通过确定各相关部门的工作业务流程和运行维护管理职责,明确了系统各部分的运行规则,实现了各类损失的动态统计、分析和考核功能。《哈尔滨电业局线损综合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办法》全面、细致的规定了各单位的职责、职权。由计划处负责每日监视各系统变电所母线电量不平衡情况、线损统计分析等工作;调度处负责系统通道的监视、使用和维护,负责主站系统的维护和每日监视66千伏线路的线损等情况;用营处负责检查、督促相应部门做好电能采集和负控系统的现场运行维护,负责10千伏远程系统主站的运行维护等;生技处负责全局配电GIS(生产)系统的管理工作等;各区供电局负责台区遥抄系统的运行维护,保证台区遥抄系统上传数据的及时、准确、完整等工作;还有计量所、用电检查局、通讯工区、信息中心等相关单位,必须做到坚守岗位、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才能实现以加强线损管理为主线、以该系统为数据平台的精细化管理目标。同时各相关部门均可利用该系统进行电量采集、综合分析和统计报表,不仅大大减少了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走出办公室,对基层单位的生产实践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节能降耗环保突出综合效益

事实胜于雄辩。哈尔滨电业局通过该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推动了管理创新。供电企业线损统计分析一般是分区域(单位)、分电压等级进行的,由于抄表存在时差,或指标单位为完成指标而人为改动统计界面电量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存在,往往造成地区级网损挤占省公司级管辖的一次网损,各区供电局10千伏线损挤占地区级网损的现象,使得线损统计失真。而该系统在电能量采集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了调度自动化系统、GIS系统和10千伏遥抄系统,实现了从66千伏到10千伏系统全面的线损综合管理,采用了全网封闭汇总,各管理层面层层核算,各层面之间相互验证,出现异常电量逐层追踪等手段,使得线损管理真实、公正、清晰、透明。该系统配套改造66千伏关口和大用户计量装置,每年降损500-800万千瓦时;2007年仅发现母线不平衡问题就追补电量130万千瓦时。这些少损失的电量,就是企业潜在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经营的一条金科玉律就是向管理要效益,就是通过精细化、集约化管理,转变企业发展方式。而该系统建设的直接目的就是优化网损,明晰台损,科学考核,承包降损。通过该系统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现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使理论线损率的计算由过去每年计算三次改为每天计算一次,计算出的理论线损率更加符合现场实际情况,可以及时、准确的知道整个供电范围内线损情况,并通过系统分析进一步查找异常情况出现的原因;为正在推行的按线路、按台区承包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该系统推动现代化管理手段向前发展,将母线电量平衡率控制在0.5%以内,消除了这方面给网损率统计带来的影响,使全局与大用户、各农电局之间的电量结算更加客观、公正、公平。通过细化、明晰、精确线损管理,理顺了多个部门的职责、分工、业务流程,推行了数字化管理,转变了企业发展方式。企业是社会的细胞。降损节能不仅是企业经济效益问题,也是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该系统的推广应用达到了降损节能的目的,减少了电量损失就等于节约了燃煤。因此,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环保型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哈尔滨电业局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在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上,以科技的进步推动企业管理方式的改变,以管理方式的精细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经济效益的增加促进社会效益。

黑龙江哈尔滨电业局王凌

进步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规范农村低保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民政厅工作部署,强化政策意识,推行科学管理,坚持“保基本、可持续、重公正、求实效”的方针,推进我市农村低保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作出应有贡献。

二、目标任务

规范农村低保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是: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将农村低保规范化建设作为民政部门的重要工作,健全工作机制和操作程序,强化保障措施,提高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水平,促进农村低保制度的公开、公平、公正实施。

三、规范内容

(一)对象范围。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农村居民家庭,均属于农村低保的保障范围。坚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操作,纠正“保人不保户”的不规范做法。严格把握政策界限,注意防止和纠正随意扩大保障对象范围的做法。解决水库移民、失地农民等特殊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应当依靠专门的政策措施,不能不加区别地将这些人员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避免离开低保标准、人为扩大范围而影响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要搞好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配合有关部门扶持低保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发展生产,劳动脱贫。搞好农村低保与其他社会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分别采取相关救助政策解决困难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困难需求。建立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有效解决低保边缘贫困人员的临时性困难,减轻实施低保制度的压力。

(二)保障标准。低保标准是农村低保政策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是划定低保范围、核定低保对象和实际补助水平、安排低保资金的重要依据。各地要科学确定低保标准,并切实按照低保标准组织实施。低保标准的确定与调整,首先要经过科学测算。按照既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又与当地财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采取市场菜篮法、恩格尔系数法等方法,合理使用统计调查数据进行测算。其次要经过法定程序。由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等部门共同测定,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和颁布。要避免主观决策或盲目攀比,确保低保标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农村低保补助水平,各地农村低保标准应不低于1300元。

(三)资金管理。各地要按照财政厅、民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社[2011]28号)要求,根据农村低保对象人数和实际低保补助水平,科学合理地测算资金需求,及时编制农村低保资金需求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年度预算。要加大投入,并按照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分配农村低保补助资金,既要向贫困程度深、工作任务重的地区倾斜,又要体现工作激励因素。要采取措施强化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资金专项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及时足额发放,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四)审核、审批、发放程序。进一步健全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区县级民政部门审批的程序,乡镇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受理、调查、审核和动态管理的职责,特别要注重发挥驻村干部的作用。区县民政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应对乡镇人民政府上报审批对象的家庭情况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实行由财政集中支付,通过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服务机构直接发放低保金的办法。低保金原则上采取差额补助的办法,即依据调查掌握的申请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情况,补齐至当地保障标准。

(五)重点工作环节。1.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区县民政部门应出台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的文件,明确调查项目及各项收入情况的测算办法,编印统一的调查表单和操作手册,便于基层工作人员操作。乡镇人民政府要对低保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调查覆盖面要达到100%。调查应由乡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包括驻村干部)牵头组织,村级组织工作人员参加,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等方法实施。申请人应提供家庭经济收入、财产状况等证明材料,并对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作出书面承诺,调查人员和申请人应分别签字确认调查结论。2.村级民主评议。村级民主评议要由乡镇人民政府统一组织,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熟悉村民情况的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人员组成评议小组,乡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列席会议,所有参加评议人员均要签字确认评议结果。村级民主评议不是批准程序,评议结果无论是同意还是不同意,都要将申请人的完整材料上报乡镇人民政府。3.社会公示。区县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要分别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民主评议以及审核审批结果及时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应包括申请人家庭基本情况、经济状况调查及民主评议结论、是否为村干部直系亲属、是否纳入低保与拟给予保障金额的审核(批)意见等。公示信息要真实完整,公示地点应为申请人所在的自然村(组),公示时间一般不少于7天。公示机构要同时公布举报电话及通讯方式,确保公众能对公示内容进行反馈。对于群众有异议的公示内容,应再次调查核实并重新公示。4.动态管理。区县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大动态管理力度,区分低保对象不同情况,采用分类定期复核办法:对于收入来源比较明确、变化不大、长期贫困的家庭可以实行年度复审;对收入来源不固定、群众产生新的异议的对象要缩短复审期限。要根据复查掌握的家庭经济状况变化,及时按程序办理停发、减发或增发低保金的手续,及时向社会公示,并按照一乡一柜、一村一盒、一户一袋(册)的要求,明确专人负责,按年度做好所有农村低保档案材料的归档和保管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规范农村低保工作作为民政工作的重点,加强组织领导,扎实开展农村低保规范化建设。农村低保作为民生工程和政府目标管理考核项目,已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要强化乡镇政府的责任,加强同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商,形成推进工作的合力,共同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二)解决基层困难。区县民政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向党委、政府汇报,统筹考虑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通过调剂、聘用等多种途径加强基层工作力量,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一名以上农村低保专职工作人员,并按工作量解决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工作条件,做到有人干事、有钱办事。区县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村委会的工作指导和监督监督,通过下派、选聘、委托等方式,确保村委会有专人协助做好农村低保工作。

(三)搞好宣传培训。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通过组织媒体宣传、设立固定公示栏、资金发放媒体告之等方式,广泛宣传农村低保政策及实施成效,提高公众知晓率。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群众了解农村低保政策规定,清楚自己在申请、审核、审批等环节中的权利,主动参与和监督农村低保工作。重视农村低保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民政部门和基层农村低保岗位培训,通过举办业务培训班、以会代训等方式,为基层培训高素质的业务骨干,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进步范文篇8

一、肝外伤的非手术治疗

在1908年PringleE阳最先描述了外伤性肝破裂手术治疗。然而不幸的是8例患者都死亡,为此他建议对肝脏外伤患者应非手术治疗。近二十年来,非手术治疗肝外伤逐渐变成重要的治疗手段[6。7],80%以上的钝性肝外伤患者可应用非手术治疗治愈[8]。这种观念的转变主要因为:(1)超过50%的肝外伤患者在开腹手术时已经自行止血;(2)儿科患者非手术治疗的成功先例;(3)认识到肝脏外伤后具有极大的自愈修复能力;(4)肝脏CT影像的改善和发展凹』。一般认为如果钝性肝外伤患者在完成CT扫描后生命体征依然平稳,那么他很可能成功应用非手术治疗治愈。然而经验之谈毕竟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肝脏外伤。若患者肝外伤真性破裂,出血量较大,病情凶险。为此,非手术治疗必须掌握其适应证。应用非手术治疗肝外伤的基本条件为:(1)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2)没有合并需要开腹治疗的其他脏器损伤;(3)在病情紧急时有可用的人员和配备齐全的手术室;(4)经验丰富并且警觉的外科医生[1…。当前,对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肝外伤的争议和讨论持久而热烈。Norrman等[1妇对非手术治疗的钝性肝损伤患者进行调查总结,在46例患者中除11例需急诊手术治疗,余35例采取非手术治疗。其中49%的患者虽然出现了可导致非手术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但是仍然有89%的非手术治疗的患者治愈。George等[121对206例腹部实质器官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发现采用非手术治疗肝外伤的失败率要比脾和肾低的多。为此,他同样也建议对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对超声检查阳性或CT扫描腹膜后出血超过300ml,以及需要输血的患者应认真评估其损伤后再决策手术治疗。在众多学者对非手术治疗肝外伤肯定的同时,也有部分学者持保留意见。Trunkey[13]认为有些学者过分强调非手术治疗肝外伤的作用和地位。他尖锐批评了那些没有将全部医疗设施应用于严重肝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学者,认为非手术治疗带来的并发症在目前是不能接受的。随着影像学进展和肝外伤诊疗经验的积累,非手术治疗在肝外伤救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而言,在急救措施完善、血液动力学稳定、低等级肝外伤的情况下,可考虑采取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肝外伤的手术治疗

严重肝外伤或伴多发损伤,有明确的腹腔活动性出血,经积极抗休克治疗血压仍不稳定的患者需积极的手术治疗。手术时机要根据肝外伤损伤情况、失血休克程度及是否伴有合并伤决定。紧急手术时多选择腹正中切口或右侧经腹直肌切口,有利于肝外伤伴有腹腔内多器官损伤的探查和处理。若肝右叶损伤或肝后血管损伤可加横向切口[1“。对于肝外伤所致右叶损伤明确者可行右侧肋下斜切口。肝外伤手术治疗处理原则主要是迅速止血、清除失活肝组织、认真探查并处理合并伤以及有效的腹腔引流。进腹后首要任务是快速止血。可在吸除腹腔积血的同时迅速于腹部四个象限填塞纱布压迫暂时止血。术中首先移除下方纱布以便快速探查肠管并顺势移除污染物。其次移除左上方纱布探查脾脏。如伴有损伤,应权衡患者整体伤情,在多发损伤情况下一般应予以切除。最后移除右上方纱布探查肝脏损伤情况。注意纱布压塞勿使肝脏移位,否则可引起进一步的出血。在探查肝脏时由第一或第二助手轻推纱布压迫肝脏向膈肌方向可减少出血。肝周纱布填塞可保持这种压迫止血状态,多数的小静脉出血和肝脏较小的裂伤可暂时止血,以便逐步处理。如术中出血量仍较多,应使用Pringle手法或无损伤血管夹暂时阻断门静脉和肝动脉的血供。此时,出血若仍无减少则高度怀疑肝静脉或肝后下腔静脉损伤。若确定为肝后下腔静脉或近肝静脉损伤,可根据伤员状态和术者经验决定进一步探查修补或行损伤控制性手术。近肝静脉及肝后下腔静脉损的伤处理难度较大,可采取全肝血流阻断,依次阻断肝门、肝下下腔静脉和肝上下腔静脉,显露肝后静脉后进行修补或部分结扎。然而阻断下腔静脉可引起剧烈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和肠管淤血,患者常难以耐受,死亡率较高。如肝实质及其静脉或肝后下腔静脉毁损严重,可采取肝周纱布填塞进行损伤控制性手术控制出血、稳定病情,分阶段救治。在暂时肝血流阻断和充分吸引时清除肝坏死失活组织,可采用指捏法捻除分离失活的肝组织及凝血块,清晰术野下结扎肝创面上断裂的血管和胆管。对于大片失活、毁损严重的肝实质,可行非解剖学的肝切除术,也称不规则性肝切除。应用超吸刀、林氏肝钳及射频切割闭合器等器械可加快完成不规则性肝切除手术。规则性肝切除则按肝解剖学分区切除肝段或肝叶,其手术时间较长,对肝外伤患者损伤较大,仍然存在争议。术后充分有效的引流可预防膈下脓肿或肝脓肿的发生,预防术后胆漏及胆汁性腹膜炎,观察术后有无活动性出血。

三、损伤控制外科(damagecontrolsurgery,IX;S)理念

在肝外伤诊治中的应用损伤控制性外科的含义是迅速控制伤员复杂、危重的伤情,利于抗休克和复苏,避免过多操作、延长手术时间而增加损伤[1“。严重创伤后可出现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等病理生理表现,三者形成恶性循环,是导致治疗失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严重肝外伤合并多发损伤时,可按患者生命体征和生理病理状态仔细甄选DCS适应证患者。严重肝外伤患者行损伤控制外科手术应严格遵循其适应证口“:(1)伤员自身的损伤情况,高能量的闭合性腹部损伤、多发性腹部穿透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凝血障碍或低体温;(2)合并复杂损伤,腹部重要血管损伤、多发内脏损伤、多灶或多腔隙出血并内脏损伤;(3)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pH≤7.30)、低体温(T≤35℃)、复苏和手术时间>90min、凝血障碍和大量输血(>10U)。由于肝脏血供丰富,其实质及大血管损伤时出血量较大、操作难度大等因素,严重肝外伤患者除考虑全身性因素外还应考虑局部因素:(1)肝清创、切除及血管结扎后肝创面继续出血不止;(2)广泛肝实质挫裂伤或广泛的肝包膜下血肿不断扩展;(3)术中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或肝内外大血管的损伤;(4)基层医院因技术、设备因素无法完成损伤控制手术和后期的复苏与确定性手术。实施损伤控制性开腹手术,其首要目的旨在快速控制出血;其次,控制和清除胃肠道污染,并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应采取保温、抗酸中毒等措施[1“。肝周填塞压迫(peri-he—paticpacking,PHP)止血虽可引起胆漏、肝脓肿等并发症,但在严重肝外伤结扎和缝合后仍无法止血、伴有肝周大血管损伤及出血量较多的情况下,仍然是快速控制出血和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的重要方法。Nicol等[18]对72例应用肝周填塞治疗肝外伤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24h内移除填塞纱布的25例患者中11例再次出血,48和72h后移除填塞纱布的47例患者只有5例再次出血。他们认为填塞压迫时间的延长并不会增加脓毒血症和胆漏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如低血压、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障碍已纠正,再次开腹时间应在DCS48h后。过早再次开腹可导致术后出血。Aydin等[191对肝外伤患者的填塞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采用充分适当填塞压迫的患者(10例)在输血量和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均比没有适当填塞的患者(9例)多。填塞过多可导致腹腔间室综合征(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ACS)和多器官衰竭,填塞不足则可导致继续出血。他们认为如确定行PHP方法必须适当充分填塞,且不留置腹腔引流管。

四、肝外伤的介入治疗

肝动脉造影(hepaticangiography,HA)和肝动脉栓塞(hepaticangioembolization,HAE)对于采取非手术治疗的、病情相对稳定,但仍有出血的肝外伤患者是一种较适合的治疗方法。也适用于损伤控制手术填塞压迫术后病情趋向稳定的再次出血的患者,尤其对于手术要求快速完成或不便操作的深部肝实质损伤[2…。Monnin等[z1]将肝动脉栓塞作为严重肝外伤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即使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和术后出血的患者。他们从84例闭合性肝外伤患者中选择14例严重损伤者(Ill~VI)实施肝动脉栓塞治疗,除2例血管造影并发症和1例死亡外,余均成功治愈。肝动脉栓塞控制出血成功率超过90%,其再出血的概率很低并且明显减少输血量。Wahl等[221对126例肝外伤进行了回顾分析。在肝损伤程度和等级相同的情况下,早期栓塞组患者的输血量明显低于晚期栓塞组;肝动脉栓塞术后只有26%的患者需要外科干预。因此,将其作为严重肝外伤治疗的补充形式是安全有效的[2“。肝动脉栓塞导致死亡并不常见,但有一定风险和并发症,主要是胆囊缺血坏死、肝实质坏死、肝脓肿和胆汁瘤。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最初是应用于指导外科干预手术的造影技术。近年来ERCP作为非手术治疗的一种方法开始应用于肝外伤胆漏患者,主要适用于生命体征平稳的、肝外伤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后的未完全离断的胆道损伤。Lubezkyd等口43回顾总结了11例肝外伤患者,其中包括钝性和锐性损伤病例。结果除1例因并发症肺脓肿死亡外,其余胆漏患者ERCP术后10d内皆治愈,无肝胆管后遗症。ajaj等[25]对9例肝外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采用单独行乳头肌切开或结合经括约肌支架的方式,除1例需手术治疗外其余均在ERCP下完成治疗。肝外伤患者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均有胆漏发生的可能,再次开腹手术可能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采取括约肌切开和经乳头支架处理闭合性和开放性肝外伤术后的胆漏十分有效,治愈率超过800A[2“。此外,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ERCP还为已经历数次较大创伤患者提供了微创治疗的机会。即使不适合ERCP治疗的患者,也可作为诊断技术查找胆漏位置,为后续的再次开腹手术提供指导。

五、快速通道外科(fast-tracksurgery,FTS)理念在肝外伤治疗中的应用

FTS是指为了加快择期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死亡率及缩短住院时间而采取的一系列围手术期多学科技术综合运用措施。FTS主要包括快速通道麻醉(fast-trackanesthesia,FTA)、微创技术(minimallyinvasivesurgery,MIS)、最佳镇痛技术及强有力的术后护理(如术后早期进食、运动)口“。严重肝外伤患者往往合并腹部多器官损伤,其并发症(如消化道瘘、感染、心肺功能障碍、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较高。有时会出现手术已顺利安全实施,但治疗结果不甚理想,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痛苦,甚至死亡的情况。由此可见,患者术后恢复状况不单纯取决于外科医生实施的手术过程。更重要的在于要对围手术期病理、生理改变所致全身应激反应以及影响导致术后恢复延迟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根据FTS理念和内涵,对于肝外伤患者,在确定行手术治疗的同时还应考虑患者的术后恢复。需要采取的措施包括:

(1)术前的思想准备:腹部损伤患者已经历较大的创伤,在面对再次手术时可出现恐惧、焦虑,心理辅导干预可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手术;

(2)快速通道麻醉是实施手术成功的保障:包括短效麻醉药、小剂量阿片类药物、p受体阻滞剂及区域、硬膜外和神经阻滞麻醉技术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肝外伤或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时,出血量大,术前血液制品,如红细胞、冰冻血浆、血小板及冷沉淀等应先于患者的需要提前备足;

(3)微创技术的应用:包括腹腔镜技术、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切口选择、综合无血术野等;

(4)术后镇痛:可应用小剂量阿片类止痛剂或非甾体类药物,重度疼痛患者可采取持续硬膜外镇痛;

(5)引流管的管理:肝外伤手术留置的胃管、尿管长期留置可引起肺部及泌尿系统并发症。引流管不但可引起手术部位感染,并且还限制患者术后早期运动并推迟进食时间。因此,术后拔出指征具备的情况下应尽量早期拔除。

六、肝外伤诊治的现代外科技术

进步范文篇9

夕阳无限好。

夕阳分外红。

成为对老人的一种尊爱!早已烙印在人们心中。

县172位离休老干部在林荫道上漫步、碧波潭边垂钓、运动场上竟技、花前月下对弈、歌舞台上倾情漫舞、和谐社会中创业…如今。

让时任县民政局副局长的蔡去做老干部工作,年月县委决定。并在谈话时再三叮嘱:岗后,当好县委、县政府的眼、手、腿,把党的关怀送到老干部心中…让他幸福地安度晚年”

给老干部送去一份关爱,蔡这位年轻的汉子心中起了波涛。同时油然而生出一种决心:要用儿子般的温情、孝子般的真诚、孺子般的痴情不负县委的重托。送去一份柔情。

用温情倾尽儿子之力

处处以“儿子”身份和老干部相处,俗话说得好!养“儿”防老。蔡上任以后。倾力为他服务。一位离休老干部这样说道:如今老干局有蔡局长这样‘孝’道的人,以‘儿子’真诚为大家办事,感到幸福,生活的无忧无虑,无比快乐”

有了这个理念,老干部工作无小事”更是蔡的工作理念。才有了一件件感人的事实。

而要面前听真言”一年过去了这位蔡局长干的怎么样?就让事实道真言。蔡还说:不求当面说好话。

蔡去走访看望他时,家住土城镇的粮食系统老干部。说:不缺粮钱,缺的亲情”说完这句话,泪流满面。

生于年,男。年参加工作,年入党,原在土城粮食所工作,年离休。当听到说的自己家务事以后,蔡很感动。体会到老干部过一年老一年,各种疾病慢慢的都会不请自到走路困难,眼睛花,耳朵背。更不要说高血压、高血糖、心脏病之类的病变了通过这件事,对蔡局长感动很深,从此蔡局长改皮鞋为布鞋,把走访作为主动联系老干部的方法之一。

蔡专程到十堰走访老干部雷运兴同志,去年月。谈话中,听说他爱人临时患慢性病,原单位未参与医病统筹,蔡就与劳动医保中心协商解决了医疗统筹问题,最后解决每年可以多报销800多元医疗费。

梅开二度,老县长廖古稀之年。找了个老婆来关照他没有房子,蔡请示了县委,并与行管局领导协调,把红军院中的一套别墅腾出来给廖做新房。

容易滑倒人,老革命周反映他门前下雨后有积水。蔡听说了马上组织人员把积水清理掉,并把那个低洼路面补平坦。

而邢只收到一个电饭煲,财政局离休干部邢反映说:年人平慰问金是00元。价值200元,蔡和老干局同志协商有关部门,年的重阳节,有关单位又补发给邢200元现金。

引起火灾,老干部程兴学家中电线老化。老干局听说后,马上前去协助处置。

因为企业改制,县商业局退休干部徐。原来的单位基本不存在住房补助费没有到位,蔡又是多方打听,找到相关单位,硬是协助要回了上千元的住房补贴。

蔡局长上任后的前几个月里,好人好事一人传一人。全县老干部家里他都去走访、去看望过。如今老干部家中有了什么事,都喜欢找到蔡谈说心里话。

说自己过80岁生日,县交通局恒通公司离休干部戢到老干局去接局领导一班人。要他去喝酒,蔡当时要去十堰开会,就安排负责老干服务工作的小马,专程送去一个花篮子表示庆贺。

进步范文篇10

科技进步促进居民消费的机理描述

传统消费理论将各时期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归因于收入、利率、通货膨胀、政府支出等因素的不同,而事实上,产品结构及性能、资源环境、风俗习惯等同样是影响居民消费决策的重要变量。换而言之,当科学技术通过一定的政策路径作用于影响居民消费的诸多因素时,由技术进步拉动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便成为一种可能。

(一)居民消费升级、科技进步与国内需求扩张从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看,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5418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消费加速转型期,居民消费正在进行第三次升级,突出表现在消费结构向高层次转化,在消费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消费质量的提升。其一,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消费偏好呈现多样趋势,并向高级化发展。如表1所示,1990年至2011年,在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每人现金消费支出构成中,食品、衣着等生存型消费所占比重逐渐降低,而诸如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所占比重则呈上升趋势(文教娱乐消费所占比重部分年份出现下滑,但从时间序列整体上看,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此外,消费结构的升级表现为有大量深加工产品和多级转化的产品,其对产业技术及其它关联技术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即消费结构的层次性变化,受到技术结构和技术水平的约束。因而从供给层面讲,科技进步使人类消费内容逐渐增加、消费选择日益丰富,将居民消费需求由生存需求中解放出来,并向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迈进,而这一论断则可以从历次技术革命对人类消费结构的冲击中证明。其二,消费者将注意力转向较为严格的产品价值功能的挑选上,成为当前居民消费升级的另一特征。在这一过程中,质量、功能、新颖、健康、安全等要素被居民纳入自身的消费决策函数,甚至成为影响部分中高收入群体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显然,无论是产品质量的提升、功能的改善,还是新颖的设计、健康安全的消费,均离不开相关产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科技进步是提升产品价值功能的关键因素。进一步讲,生存型消费对居民而言具有支出的“刚性”,尽管可以通过替代性消费降低某种产品的消费量,但所选择的替代品仍具有与原产品相同的功效和属性。因此,居民的生存型消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伴随着居民消费的日益升级,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构成中比重逐渐上升,由此便从整体上增加了居民的消费水平,促进内需的扩张。应该指出的是,科技进步是产业供给内容、质量、种类以及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是居民消费的升级还是内需的扩张,均应归因于技术的进步,即科技进步是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展的基础,这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对“生产和消费”辩证关系的阐述是不谋而合的。

(二)城乡二元差异、科技进步与农村消费释放由于历史上长期实行“城市偏好型”的发展策略,造成我国农村地区整体发展滞后,农村消费市场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增长潜力巨大。一方面,较于城市相对饱和的市场而言,拥有近7亿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为国内需求的扩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耐用消费品占有量是体现消费状况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居民的消费水平。[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已达到上个世纪90年代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基本具备与城镇居民第一次消费结构升级时相当的购买力,以耐用品消费为载体的农村消费的升级必将催生农村新一轮的“消费革命”。如表2所示,1990年至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年底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囿于二元经济体制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滞后,造成历年同期农村家庭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占有量远低于城镇居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农村消费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与农村市场潜力的开发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而二元结构体制所造成的农业技术落后的现实则为依靠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升级,进而提高农村地区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了可能。首先,家庭经营纯收入(广义上的“大农业收入”)仍就为当前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11年该项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46.19%),而农业基础设施、生产技术的落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以及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通过加大科技支农的力度,进而破除制约当前农业生产的“技术瓶颈”,配合流通、消费环节的相关扶持政策,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进而为其消费的释放奠定基础;其次,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可带动涉农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从供给层面为农村市场提供新的消费增长点,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发展、享受型消费需求。总之,通过科技进步带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消费需求的增长,由此便有效承接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准备期留下的需求空间,并形成居民合理的消费梯度,消化过剩的工业生产能力,并最终带动城乡居民消费的协同发展。

(三)资源环境约束、科技进步与消费持续增长从本源上讲,居民消费最终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人类消费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同时,资源环境系统也会通过相应的生态传导路径影响到居民消费需求的满足、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4]然而,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资源储备不足、资源消耗增长迅速及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现实成为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升的长期性约束。以水资源和耕地资源为例,2011年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3258.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1730.4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年缺水量超过400亿立方米。同时,2011年无论是水资源总量还是人均水资源量,均为自2000年以来的最低值。②此外,1998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3亿公顷,而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截止2008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22亿公顷,且2011年末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6亩,约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4。③能源消耗方面,1978年至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主要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由57144万吨标准煤持续上升至348002万吨,年均增速高达5.63%。④显然,由消费品生产所引致的资源需求的迅速扩张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有限性相矛盾。而在生态环境方面,根据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我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占世界年流失量的19.2%。⑤同时,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为173.1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和18.03%。⑥此外,工农业生产所带来的“三废”也进一步恶化了居民生存、消费的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建立在良好的环境系统之上的,生态失衡与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到居民消费需求的实现程度和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现代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提升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高资源的密集投入,但这并不表明在现行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居民只能维系低消费状态,上述悲观论断显然忽视了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第一,科技进步可促进替代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而拓宽资源利用的广度。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1978年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仅为3.4%,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截止2011年,水电、核电、风电所占比重升至8%,相应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消费量所占比重则由1978年的96.6%下降至92%,⑦其中能源替代技术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第二,科技进步可有效提升资源使用效率,进而挖掘资源利用的深度。例如,我国能源加工转换效率1990年仅为66.48%,伴随着能源加工技术的不断成熟,2011年能源加工转化效率已达到72.86%,⑧资源使用效率显著提升。第三,科技进步作用于生态环境领域时,先进技术装备的推广使用必将促进我国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进而改善人类生活、生产和消费的环境,实现人类消费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基于人类需求层次不断发展的考量,居民消费水平在经济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必将呈现不断提高和上升的趋势,而在资源环境长期约束的现实情况下,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研发、推广与广泛应用,才能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居民消费的可持续增长。

科技进步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实证分析

科技进步可有效带动居民消费升级、农村消费释放以及消费的可持续发展,这在规范性层面得到映证,但从现实层面看,技术进步对我国居民整体消费水平的实际影响程度则需进一步检验。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的基本划分格局,⑨具体研究科技进步消费释放效应的区域性差异,亦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

(一)模型、变量及数据说明消费经济学认为,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三大类,即经济因素(如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环境因素(如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对未来风险预期等)和消费者自身因素(如消费习惯、认知能力等),其中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居民消本文所涉及到的样本包括我国除香港、澳门及台湾外的31个省(市、自治区),相应的时间跨度为2001—2010年,其中模型所需的所有数据均由《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1)、《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2—2011)各卷整理计算所得,且所有数据均经过价格指数平减(各变量的统计描述如表3所示)。具体讲,人均科技经费支出(TSit)由历年各省份人均R&D经费内部支出表示;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In-comeit)由我国各省份历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加权平均所得;人均政府保障型支出(ISit)2007—2010年由“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加总平均所得,2001—2006年则由“卫生经费”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三项加总平均所得;通货膨胀预期(Inflatit-1)所描述的是当年通货膨胀水平对下一年度居民消费的影响,故而滞后一期。此外,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Consumptionit)、人均科技经费支出(TSit)、人均可支配(纯)收入(Incomeit)、人均政府保障型支出(ISit)均通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01=100)进行平减处理。

(二)模型的设定、检验及回归分析首先,笔者运用EVIEWS6.0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LLC检验、ADF-Fisher检验以及PP-Fisher检验均表明各变量为平稳性序列。其次,通过协整检验Pedroni法和Kao法得出模型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进而为后期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奠定基础。进一步讲,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发现固定效应模型比混合回归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在理论上更为合适。此外,考虑到我国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习惯、偏好及自身禀赋差异较大,故采用较为适合的加入省级特定效应的固定效应模型。同时,为消除样本中个体之间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采用截面加权的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估计。从模型估计结果看,就全国范围而言,收入无疑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主要的因素。而在科技进步方面,R&D经费内部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显著的,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R&D经费内部支出每增长1%,则带来居民消费支出水平0.0264%的增长,这与科技进步促进居民消费的内在传导机理所形成的结论相一致。就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看,科技进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同样是显著的。具体讲,东部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每增加1%,会带动区域居民消费0.0602%的增长;中部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每增加1%,会带动中部地区居民消费0.0846%的增长;西部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每增加1%,会带动西部区域居民消费0.0291%的增长。进一步分析,造成科技进步消费释放效应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其一,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在区域上存在明显的不均等,R&D经费内部支出长期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失衡状况。截止2010年,在我国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中,东中西部地区支出比重分别为70.61%、17.01%、12.38%。⑩可以说,科技经费投入的区域失衡是造成科技进步消费拉动效应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中东部地区的重要原因。其二,囿于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长期滞后,西部地区居民对于科技进步所引致的消费结构升级需求不凸出,居民消费仍以满足基本的生存、发展为目标。事实上,西部地区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更多的取决于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每增加1%,即带来0.9317%的消费的增长,该结果充分说明,科技进步消费释放功能的充分发挥以居民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的收入“拐点”为前提。其三,伴随着中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结构升级需求日趋明显,对消费品质量、安全、环保性等的偏好与消费品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各项利好相耦合,进而极大地刺激其消费水平的提升,而处于相对收入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则出现短期内科技进步消费拉动“边际效应递减”的现象,符合经济学原理的一般性解释。

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0年R&D经费内部支出及居民消费状况的相关数据,利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科技进步对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全国范围还是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科技进步对居民消费增长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科技进步的消费拉动效应区域差异明显,中部地区科技进步对区域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大,东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最小。究其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我国R&D经费内部支出在区域投向上存在严重的不均衡;二是科技进步消费拉动效应的充分发挥须以一定的收入水平为前提,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水平尚未达到该收入“拐点”,居民仍以基础性消费为主;三是近年来伴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中部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偏好凸显,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各项利好相契合,而东部地区科技进步的消费拉动作用则存在着短期内边际效应递减的现象。基于科技进步对我国整体及不同区域居民消费增长所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推进技术进步以刺激居民消费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应通过以下路径:

第一,继续加大财政对R&D经费内部支出的扶持力度,带动企业研发投入,努力实现不同区域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的逐步均等化。从R&D经费内部支出的来源构成看,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成为R&D经费内部支出的两项主要来源。经验表明,各项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最终需靠企业得以完成,企业具有明晰实际生产中所需技术的信息优势,理应成为科技研发与推广应用的主体。因此,在明晰产权和完善法制的基础上,应坚持以政府科技投入为主导,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研发支出的杠杆作用。同时,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研发支出的区域投向上,应利用财税扶持政策引导R&D经费支出向中西部转移,以逐步实现区域间研究与试验发展的均衡发展。

第二,运用新技术进一步推动消费品产业的发展,以满足中东部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现实需要。伴随着我国中东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出品种多样化、产品个性化、消费健康化、小型轻量化、方便快捷化和安全可靠化的发展趋势,而上述消费偏好唯有通过新技术、新发明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才能得以满足。因此,应广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消费品产业的技术升级,以从供给层面满足居民自身消费结构升级的长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