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23:35:12

积累

积累范文篇1

我们写作必须要积累一定的材料。作文材料的积累,它相当于修一座大厦所必须的砖、灰、沙、水泥、钢筋等基本材料。是写作应走的第一步。文章有无内容和情感思想,关键在于相关素材的好坏和构建文章艺术方法的好坏。有的小学生一上作文课就叫难叫苦,就是苦肚子里没“货”,怎么“倒”得出来?

那么,如何运用这“四到”积累文章的材料呢?我就这方面浅尝辄止,谈谈我的认识。

一、眼到

眼是我们自身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窗口,我们就是要通过多观察,多读别人的著作来做好作文材料的积累。多观察能积累原始材料,多读别人的著作能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及表达艺术。老师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景与多媒体教学也就是艺术化的再现我们平时积累的原始材料。鲁迅先生说:“要创作,第一须观察。”“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这不就是说要我们认真观察,善于观察吗?也就是学习写作要随时随地认真观察你身边的事物,做到有目的,有方法,仔细、深入、全面。特别要做好对细节的观察,众多同学在观察作文与日记中粗枝大叶,缺乏细节。如景物描写的静态和动态不容易把握,特别是动态,因为事物在瞬间的变动是不容易捕捉到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同时需要展开联想和想象,认真分辨哪些事物是静态,哪些事物是处于活动变化状态的。

二、口到

别只看到一张嘴一辈子吃进去的东西多,但如果加以记录,一辈子从嘴里吐出来的话要多得多。它与听觉配合,是获取信息的又一主阵地,人们说话的同时,就是在整理,识记,运用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写人记事作文中的语言描写的材料来源途径就是要“口到”。就是要提倡说得多,要在社会的交际中学习积累,丰富词汇。更提倡的是学问学问要多问,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鼓励学生大胆地张开嘴,加入到社会语言交际中去,在班上要多开展讨论交流活动,训练学生说得多。这样,就有利于积累生动的语言材料,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

三、心到

心到即思维,就是把看到的,听来的材料整理、识记、艺术化、并加以发散,把表象认识转化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作文材料积累不可缺少的,就是要想得多。读书提倡一边读,一边想,观察事物要有联想。在实践论中指出:“要完整的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就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粕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的改造制作功夫。”这里充分说明积极的思维对写作的作用。思维就像一条运转的生产线,可以不断地生产出新的产品来;思维就像一条高速路,可以通向新的知识、新的邻域。

四、手到

积累范文篇2

一、词汇的积累文学的传承性是语言类作品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而作为语言类文学作品的承载者,词汇的传承是最丰富的。而作为中学生来讲,由于其阅读范围的限制,学生的词汇量还不是很大,所以在传统文学教学中,如果能把词汇的积累做好,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和现代词汇相比,经过历史的沉积、沿革、发展,文言词汇更言简意赅、概括力更强、更能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如果学生能在词汇积累上做的好,那么对提高作文的表达能力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传统文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词汇的积累,为作文教学提供帮助。

二、典故的积累典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精华的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东西,“画蛇添足”、“叶公好龙”、“卧薪尝胆”、“自相矛盾”、“守株待兔”、“三顾茅庐”、“负荆请罪”等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典故,本身就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学生在学习古典文学中,如能更多的积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典故,并能在作文中如能恰当的运用,一定能使作文水平不但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能收到表达丰富、言简意赅的效果。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典故是学生特别喜欢的内容,其他的可能记不住,但典故却有异常的兴趣,不但记的牢,而且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合情合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内在接受性。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能充分运用典故积累的作用。必将对我们的作文教学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优美诗词的积累从《诗经》到《楚辞》,从诸子散文到汉魏歌赋,从唐宋诗词到元明清小说,丰富的传统文学作品中到处都是优美诗词,从“溯回从之,宛在水中央”的优美意境到“操吴戈兮披犀甲”的悲壮。从“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慷慨激昂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闲适到“车粼粼,马萧萧,行人弓剑个在腰”的紧迫。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学体系当中,这样的优美诗句,这样这样迷人的意境,如果学生能在学习传统文学的中积累起足够的的素材,对于学生提高古典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思想文化的积累文以载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传统。所以传统文学不仅仅是文学的延承和积累,更是思想的传承和光大。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中国最光辉、最灿烂、最智慧的文化内涵。无论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还是儒家“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墨家兼爱的博大,法家的严谨求真,都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人性化的思想。而范缜的无神论,佛家的宽容,道家的天人和一,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的理想和睿智。这和我们当今提倡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治国理念真是不谋而和。我们不能不佩服中国古人对人类自身的合理理解,创造性的社会理想,以及通古阅今智慧。所以如果我们能在传统文学教学中把这些优秀的思想融于其中,必将在塑造人、升华人、改造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赋予人最丰富的思想,最美好的精神,最感人的品格。这是传统文学教学中最不可或缺的。

积累范文篇3

深入调研,量化监督管理内容。针对领导干部队伍中“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消极现象,加强调查分析,以解决干部监督滞后、监督点不相融问题为突破口,出台了《关于强化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暂行规定》主体文件。文件适用对象是区委管理的领导干部,考评内容主要是根据领导干部的工作要求、制度执行、违纪违规等情况,列出监督管理内容15项,对未达到相关要求或违规的项目,按照要素轻重给予量化扣分。比如:上级组织统一安排的领导干部政治理论、业务知识进修、培训学习等无故缺课、缺席,相关考试不合格的,扣1-3分;未按规定进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每项扣1分;在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中,领导干部有违反规定行为,负直接或主管责任的,扣3分,对违规问题纠正不力的,扣3分;受到行政记大过或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的,扣12分。

加强合作,联手累积违纪行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内容涉及学习教育培训、干部制度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届中、届末和年度考核、党风廉政、信访举报、违纪违规处分等方面,牵涉到纪检、组织、人事、审计、信访等部门。为解决监督点不相融问题,由组织部门牵头,建立了由纪检、组织、人事、审计、信访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互相通报情况,供组织部门参考。组织部门每满一年统计一次领导干部扣分情况,三年为期滚动,作动态计量考核。被考评的领导干部如在一年内扣分达14分或连续两年累计16分或连续三年累计18分的,原则上由区委常委会讨论决定予以降免职务或责令辞职。

及时反馈,切实做到警钟长鸣。反馈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将领导干部年度量化扣分情况汇总后分别向区委组织部部务会议、区委书记办公会议和区委常委会反馈,二是将领导干部执行规定扣分情况经讨论决定后,以区委名义书面形式反馈给领导干部个人,在书面反馈单内具体包含了每项扣分依据条款、分数,累计扣分情况等,并附上《暂行规定》文件。促使被扣分的领导干部对个体表现进行再反思,对文件进行再学习,从而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今年初,组织部门根据领导干部监督管理档案记录,对141名区管领导干部实施了制度出台以来的第一次扣分反馈。扣分原因涉及学习缺席的140名,诫勉的1名,届末考核个体定格为基本称职的3名,因届末考核定格为三类班子的领导干部个体1名,因信访反映经查属实有轻微违纪行为的2名,其中有6名领导干部扣分涉及两项,扣分中有2名领导干部达到10分。积累式扣分制度的实行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领导干部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这次量化扣分对领导干部的思想触动比较大。在**年主体文件下发时,有些领导干部对这个暂行规定没有记在心上,没有对具体条款进行认真领会。今年下发扣分反馈单后,在领导干部中震动比较大,都纷纷通过电话讯问、到部里上门查询扣分情况,有些领导干部虽然只被扣了1分,但也要问个明白,非常看重被扣的分数。

领导干部纠正和克服自身存在的“小错误”能力有所增强。积累式扣分制度的实施,对领导干部平时的工作学习及自身形象增强了约束力,提高了自省、自警的能力。我们在给领导干部解释扣分原因的同时,提醒在以后的学习培训中,要保证到训率,如确有特殊情况要认真履行请假手续;提醒平时要注意小节,严格要求自己。在今年3月7日举办的十六大精神专题培训班中,领导干部到会培训率比以往有较大提高,外出开会的领导干部都能亲自或委托办公室履行请假手续,较大地改进了会风和学风;

积累范文篇4

现代课程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明确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教育要为大众提供必需的语言、知识、价值观的课程,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机会,所以非常强调课程对未来公民的适用性。美国著名课程专家希尔斯(E.D.hirsch,Jr.)教授认为,学生们从学校获得的东西是人们具有的共同的“背景信息”。这些“背景信息”帮助人们拥有普遍的经验,是赋予生活以意义的人类存在不可或缺的条件。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首先当然应该是语文积累,是对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积累。这些积累是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不具备就谈不上有发展机会。

这意味着学生通过语文课程,要达到一定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水平。

具体来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正是对语文“核心知识”“核心知识课程”的确切描述。它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三是规范语言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学生通过规范语言的学习,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认识,更重要的是为语言发展获得了借鉴。

另外,从《语文课程标准》所反映的课程结构来看,语文积累还体现了语文内涵的拓展,起到整合原有相互隔离的课程内容的作用。比如,语文学了语言积累,还必须注意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语言学习就是语言文化的学习。语言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它和民族的文化紧紧相连,和生活实际紧紧相连。可见,丰富文化积累、生活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手段。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可以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通过对生活的了解、参与、改造来实现。

二、语文积累不是一个结果的描述,而是一种状态的描述

语文积累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到语文积累时,用了“丰富”“有”等描述体验性目标学习水平的词,表明语文积累是一种持续的学习行为,同时也是具有个体色彩的价值尺度。

当然,积累过程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语文课程标准》对此语焉不详,但是我们应当认真地研究探讨。以语文积累中的语言积累为例,语言积累不止是对语言博闻强识,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理解,就是明白语言含着的意思,把握住它内在的说法。理解的任务主要是准确地“再现”,是积累的起始环节。感悟,就是通过熟读成诵,从对象的内容信息中引发自己的感想,悟出自己的收获。感悟是学习者语言积累的较高层次,它能够推己及人。鉴赏,就是通过欣赏性的阅读、感受、品评、体味,揣摩表达的方法技巧,汲取艺术营养。鉴赏实现了由内容到形式的过渡,是积累的更高层次。记忆,就是将自己学习的收获加以归纳整理,存入自己的经验库,并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记忆是积累的末端环节,最终决定着积累是否有效。语言积累的这些过程,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第一,理解、感悟、鉴赏是积累的基本条件。这里的理解、感悟、鉴赏是就学习者知识背景而言,不一定要很深入,可以是浅层次的,但却不能完全缺失。没有理解、感悟、鉴赏的记忆只能是机械记忆。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第二,理解、感悟、鉴赏、记忆四个环节不能绝对分割。它们如调色板上的颜料,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理解中往往有感悟,有鉴赏,也有记忆;记忆中又会有新的理解、感悟、鉴赏。第三,四个环节是一种认知心理过程,但这些环节又不是绝对不变的,有时还可以略过或省去其中某个或某些环节。第四,从理解到记忆,积累往往需要循环往复多次,不是一次完成的。

文化积累、生活积累与语言积累有共通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语文课程标准》在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很好的提示:1.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教学环境要“信息化”“生活化”。传统的语文学习只重视课本,忽视了母语学习的特殊性。其实,语文学习无处不在。《语文课程标准》单列一章,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列举的资源达21种之多,此外还特别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国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2.学习方法要“活动化”。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规律。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积累、生活积累都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理解、感悟、记忆、运用语言文字的具体训练自然而然地进行的,不能脱离语文学习另搞一套。

三、改革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充分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观念的折射,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目前有些教师对语文积累的理解过于片面,视野不宽,针对性不强。如何真正有效地创设教学环境,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积累,还需要做许多工作。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些视点:

一是从课程结构上把握语文积累。人们都在强调积累重要,但究竟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积累呢?我们不能局限在语言层面,还应考虑文化积累、生活积累。要跳出“小语文”的习惯思维,如果仅仅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视野当然就很难拓展开来,“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不会受到重视,“语文”本应有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就会被忽略。这样的语文积累只能造就出唯书唯上、缺乏灵性的“书呆子”,却很难培养出富有个性、充满创造欲望的现代公民。一旦视野被蒙蔽,在语言积累方面,则要么只强调语言材料的积累,似乎只要记住一些好词、好句,语文积累就大功告成;要么只强调语言典范的积累,似乎只要多记诵名家名篇,就水到渠成:至于语言规律的积累,因为怕别人说是在作繁琐分析,就不敢涉猎。这些都是对语文积累的片面理解。

二是科学地把握语文积累的内涵。首先,语文积累是个过程,它不是机械地抄抄写写,也不是死背词语解释、语段、篇章。当前指导学生科

学高效地积累,需注意纠正以下倾向:

1.忽视语文积累的记忆与理解、感悟、鉴赏等环节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知识的机械累加。理解文本的具体意义,识别内容的具体特征,了解内容之间、内容与原经验结构之间的具体联系,是有效积累的前提。把学习者的理解、感悟、体验逐出积累的领域,一味强调记诵,只能是事倍功半。许多人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重读”传统为理由,为不求甚解的读书辩护,殊不知古人重“多读”,更重“自悟”,没有“悟”的“多读多背”与死记硬背并无区别。语文积累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某些内容的理解、感悟、鉴赏很难一次完成,往往要随着生活经验、阅历的增加多次反复。利用最佳年龄时期多记诵一些优秀作品能够终身受益。但最初的记诵吸收是以理解感悟为前提的,“悟”得越多,记诵的效果也会越好。

2.缺乏一种真正的教学对话。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是,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拥有不同文化和沟通文化的两代人,在沟通中进行心灵碰撞,从而提供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契机。如果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必然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积累需要教师有一系列的智力操作、技术手段和方法策略。

3.语言积累指导偏重于知识的扩充,忽视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增加积累知识更重要。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自能读书。

4.在文化积累方面,过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鼓励批判创新明显不足,更重要的是缺乏鲜活的、具有时代色彩的主流文化的引入;对待名家名篇过分依赖,缺乏批判心理指导。这样的人文教育不利于科学的文化精神、多元文化观念的形成,只能培养出盲目崇古、崇书、崇尚权威、亦步亦趋的文化屈从者。

积累范文篇5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动画片学生爱看,讲起来会滔滔不绝;电脑学生感兴趣,好多游戏无师自通。因为他们对这些感兴趣,所以精力集中,做起来非常投入。写作文也一样,只有从各方面激发、调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帮他们积累足够的材料,才能让作文言之有物。

一、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特点:喜欢动,好奇心强,不甘落后,因而,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写作素材。

1、组织观赏活动

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欣赏美、感受美、赞叹美,激发他们强烈的表现欲。根据我们家乡的特点,季节变化明显,可以有目的的布置学生观察。春天,让学生观察学校南墙边的一排柳树的变化,从枝条变柔软到泛绿,在到抽出枝芽、长出嫩叶,把每一天的发现及时告诉大家,可以三五天写一次,写成系列日记。还可以组织学生放风筝,亲身体会放的过程,体验放风筝的乐趣。夏天,让学生观察楼下花坛里的花,感受百花齐放的美丽。秋天观赏落叶飞舞,冬天组织观雪景,打雪仗,哪一次同学们观察得仔细、玩得开心点,哪一次作文也写得相当不错。

有的同学写到:那灰蒙蒙的天空里好像装着下不完的雪,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像片片鹅毛,似朵朵云絮,晶莹、光亮,一个白雪世界展现在我的眼前。

有的同学写雪后的世界:远山披上了白雪,高楼披上了白雪,就连校门前的那棵小杨树也披上了白雪。瞧,那毛茸茸、亮晶晶的小雪花们挤在枝杈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在争一席之地,多热闹啊!有的同学写打雪仗更是精彩:嗖,又一发带着冷气、冒着寒光的新式武器飞来了,我机敏地低头,不偏不倚,在身后的老杨树上开了花,散落的“弹片”,溜进我的脖颈,顿时我的心一紧。

学生在这些观赏活动中,写出了感受、体会,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作文内容也丰富多彩起来。

2、在实践中积累材料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句话既是文学家的座右铭,也是学生习作的重要原则之一。试想,如果没有生活的积累,没有现实的触发,学生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吗?学生写作的源泉唯有在贴近自己生活的土壤中才能产生。

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为学生积累创作的材料。端午节有吃粽子、碰鸡蛋的习惯,于是我让学生每人带来一二个鸡蛋,举行撞鸡蛋比赛。科学课上,我发现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只小蜗牛,啤酒,水,原来要做实验。于是我趁机提出建议:仔细观察小蜗牛的样子,它的活动,和你们要试验的过程。这样有了明确的目的,实验过程中他们才会更留心。当天的作业我布置了日记:一堂有趣的实验课(可爱的小蜗牛)。孩子们实验的兴趣高,作文的兴趣也高,都愿意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大家。

综合课上,老师让每个学生带一种家乡的特产来介绍。于是我又抓住这一机会,课后写写这种果实。学生们有了课堂的积累,写起来也轻松自如,不仅写了果实的外形、味道、价值,还介绍了生长环境,内容非常丰富。

有了这些感性的认识,学生才不会说空话,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二、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篇文章无论在语言上,写作特点上还是思想教育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学习这些,就是为了能把它们应用于实践,应用到自己作文中。

1、强调片断练习的重要性小学生模仿力强

学过课文后,让他们模仿学到的写作方法,写片断练习,也会提高作文水平。如学习《趵突泉》一课,体会作者对大泉和小泉的动、静态描写。写大泉动态“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冒,冒,冒”,静态“永远那么纯洁”,泉上的热气“白而轻软”,等语句来突出泉太好了。写小泉也是通过动、静结合突出泉的有趣。读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这一课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对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写出一个片段《落叶欣赏》。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又亲自观察树叶飘落,写的很生动,抓住了树叶的形状进行静态描写,树叶的飘落进行动态描写,形象生动。“一片片树叶被秋风染成了黄色,他脱离了大树妈妈的怀抱,在空中飘呀飘,跳起了欢乐的舞蹈,不知何时,他又悄悄地落在地上,静静地睡着,那么安稳,连小蚂蚁爬到他的背上都毫不知觉。忽然,他又向前冲去,噢,是风惊醒了他香甜的梦……”多么富有想象力,多么活泼的语言啊!

2、在学习中积累词汇、学以致用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丰富的语言在于平时的积累。教学时,我们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词汇的丰富,语句的贴切,把这些收获记载在自己的摘抄本上,日积月累,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应用于作文中,这样写起文章才会挥洒自如。

如学习《七月的天山》,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的优美,“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你心爱的大鲜花。”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突出天山独有的魅力。学完后让学生记在摘抄本上,背诵下来。

这样学一课积累一课,天长日久,学生的语言自然会丰富,写起作文也会运用自如,作文的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

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1、教学生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身边的每个人,学会发现,善于捕捉,并为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如每天早晨(或晚上)利用几分钟时间举行“有心人会”,讲自己的发现,看法或感受。

2、班级设立佳作栏,及时展示学生的作品,发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积累范文篇6

一、现在开始日常积累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与“申论”的考题覆盖面很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社会、法律、科技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只靠临时突击是无济于事的。不管是报考哪一类职位的考生,关键是应注重平时对多种知识的积累。

因此备考此次山西公务员考试现在就应该开始着手准备了。对于行测,尤其是常识判断这种考察面比较广泛的专项,就是要从日常积累开始要多关注人文社科、法律、经济等多方面的信息,打好基础。而言语理解与表达这种专项要考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更是在平时的阅读中逐步提高的。

在这段时间里,要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来看新闻、看报纸,关注国家各个方面的动态,关注时事热点,积累素材。其次要努力思考,联系社会问题,政府问题等现状,形成个人的思想。准备这些,是为了在申论作答中有东西可写,使阅卷老师真正看到考生的宽广的视野,广博的知识。

二、按照大纲要求,抓紧时间快速系统学习

现在剩下的时间为两个月,相对于别的省市公告一个月之后考试山西考生的时间是充分的。那么我们要利用好充裕的时间,做一个系统的学习。在系统学习中,考生要严格按照今年山西考试大纲的要求准备考试。考试大纲是命题组命题的准则,也是考生复习的指导纲领。每年命题组会根据当年的情况对大纲进行调整,考生要仔细阅读,查看是否有新的要求和新的题型,做到真正有效率的复习,好钢用到刀刃上。

其实备考公务员考试和备考其他科目考试的备考方法本质上是一样的,考生都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公务员考试涉及的各种专业知识,尤其是作为公考难点的数学运算、演绎推理,拥有专业的基础知识才能通过后期技巧的学习准确迅速的解答好该类试题。

三、注意复习方法,熟悉并掌握做题方法是关键

开始复习时,一定不可急于做题,先掌握做题方法。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教材中是如何描述公务员考试的各种题型的,又是如何处理这各种各样的题型的。对行测题型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考题的类型并掌握该用什么样的思路去解答,对申论要细看且领会教材上的注意事项、申论写作要求、点拨等,并严格照办。学习了以上再进行题目的练习。

备考时一定要注意做题方法的积累,比如在平时练习中发现图形推理的规律掌握的少,有不少题目不会做,那就通过对各种图形进行归纳与分析,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的方法并记牢。再比如在平时练习中发现对申论的写作要领掌握不准,那就应学习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并加强运用,直到熟练为止。由此可见,做题方法的积累与知识的积累同等重要,千万忽视不得。

另外在做题时,也要掌握做题的技巧,就“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而言,常有些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不完全部的考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除了考生的其他原因所致以外,也跟考生没有总结一些做题技巧有关。其实考生主要应掌握“先易后难”的做题方法:一是考试内容的五、六部分中,相对来说也有难易之分,需先做容易的,后做难的;二是在每部分试题中,也可分成容易的、较难的与难的三种题型,需先做容易的和比较难的题,后做难题;三是难题因人而异,比如数学专业的考生会将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这两部分的考题视为容易题,语文专业和新闻专业的考生会将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考题视为容易题,如此等等。

积累范文篇7

董健先生所写的这个细节在这本传记中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梦竟然以隐喻的形式几乎分毫不差地应验着田汉后来几十年的人生。这个细节在书中多次出现,就像是田汉人生中挥之不去的符咒一直笼罩着他的命运。一般的传记文学作家都非常注重细节的描写,以吸引读者,但是真正像董健先生这样善于抓住与传主命运相连的细节描写却不多见。传记文学的细节描写不仅在于令传主形象丰满,赋予作品以强大的艺术魅力,而且在于有力地表现传主的性格和精神世界,与传主的命运联系紧密。因此,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家应该具备善于捕捉这样细节的能力。传记文学固然需要以细节表现传主的性格、精神世界和一生命运,但是这只是微观上的,而从传记文学的性质来看,它所表现的是传主的几十年人生(有些传记文学所写的可能不是传主的一生,而是一个人生片断)宏观历史,必须对传主的人生(或所选定的人生片断)作整体上的把握,这就需要作家善于结构作品,根据传主的人生起伏与命运周折来精心设计叙事。在大部分传记作家那里,对于传主的叙述往往按照时间的顺序从传主的出生叙述到他去世,后面至多再叙述人们对传主的悼念、缅怀以及追忆。但是也有作家打破这样模式化的叙述结构,以自己对传主人生的理解和认识来结构叙事,从而表现出他的叙述创新努力。韩石山的《徐志摩传》对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叙述打破了从生到死的叙述常规,以“家庭”、“本传”和“交游”三个方面展开叙述,从而让读者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传主,领悟传主的人生。周良沛在写作《丁玲传》[3]时同样显示出他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丁玲传》由“辩诬书”和“安魂曲”两部分构成。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传记前一部分的“辩诬书”所叙述的不是传主的人生开端,而是传主人生由辉煌转向苦难的转捩点。周良沛在该传的《后记》中没有谈他如此结构作品的理由,但是我们可以从阅读中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他以“辩诬书”开头突出的是传主人生大转折。进入50年代,传主丁玲与陈企霞被打成“集团”,意味着她“政治生命完了”[3](P566),由此传记作家在50年代的现实与30年代的历史之间穿行,寻求传主精神历程与命运起伏的内在逻辑。《丁玲传》的后一部分《安魂曲》承接《辩诬书》叙述丁玲政治生命“死了”进而跳到29年后传主物质生命的终结,继而叙述传主政治死刑后精神上的迷惘、困惑和痛苦。周良沛在《丁玲传》的结构构思上确实从宏观上准确地把握了传主的精神演变与命运波折,显示出他在传记结构上高超的技能。传记文学的文学特性决定了其语言必须文学化,那么传记文学作家应该具备驾驭语言的能力,特别是语言文学化的能力。所谓语言文学化,是指倾注着作家激情并且赋予语言以形象化从而使语言洋溢着浓郁的诗意。传记文学语言虽然并不完全必须文学化,但是在描写和叙事时还是需要文学化。有才华的作家总是让其传记作品的语言诗意盎然。《李敖评传》[4]的作者陈才生虽然不是专业作家,但是他的传记语言显示出他的语言天赋:60年来,在这方曾被梁任公称之为“伤心之地”的小岛,他(指传主李敖———引者注)从惨绿少年到玩世青年,从文坛慧星到“人民公敌”,从论战英雄到黑狱重囚,从“笑傲江湖”到竞选“总统”,从颠覆“议会”到风靡神州,从银屏“有话”到归隐书房,他与之同生、与之同恨,他在这里跋涉、驰骋、呼啸、叫战,口诛笔伐,纵横捭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时髦不能动。这位文化思想界的孤星,在偏安一隅的孤岛之上,在国民党一党独大的残山剩水之内,在民进党夜郎自大媚美殃民荒腔走板的“独”梦丑剧之中,在举世滔滔、众神默默的时代,生根、滋叶、开花、结果,度过了驭风而行的青春岁月,迎来了如火如荼的人生的秋天。

像这样气势恢弘的语言在陈才生的《李敖评传》中还可以列出许多。我们虽然未必完全同意陈才生给予李敖这样高的评价,但是不能不承认这种恣肆的语言所产生的非凡的美学效果,也不能不佩服陈才生的语言才气。传记文学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历史性和学术性,这就决定了传记文学作家既要具有史学家的才干,又要具有学者深厚的学术造诣。传记文学所叙述的是个人的历史,不是简单地罗列传主的人生中重大的事件,不是单纯地写出传主命运的坎坷和惊险的人生经历,也不是纯粹地展览传主的巨大成就和重要贡献,而是要写出历史中的人,写出文化中的人,写出属于他那个时代的人,还需要对传主人生中的重大谜团进行诠释和解答,尽力给读者提供比较完满的答案。因此,传记文学作家就要善于广泛地搜集传主的有关材料,需要到实地去做细致的调查,需要采访与传主关系密切的各种人,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严格的考证,以去伪存真。因此,对于传记文学作家来说,历史考证应该是其最基本的功夫。程中原在撰写《传》时就搜集第一手材料下了很大功夫,为了写好这本传记,他查阅了“中央档案馆保存的大量的电报、书信、日记、笔记、文稿、讲话记录,主持的和参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常委会议等会议记录;黑龙江省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保存的在东北期间的历史文献、资料;在外交战线十年的重要文电、讲话;各个时期(包括1925年至1930年在莫斯科期间)填写的各种履历表、登记表和写的自传;在庐山会议以后和在‘’中的日记、书信、卡片、各种笔记、大量文稿和他写的各种材料的底稿;从1919年到1959年在各种各样报刊上发表的数量非常可观的文字,以及出版的许多著作;已经搜集到的珍贵的历史照片等等。”同时,程中原还“访问了的亲属、同学和他的许多战友、部下、学生”。

由于做了这些扎实的工作,程中原所写的《传》中的叙述才真实可靠。不仅如此,他在传记文本中对于某些历史疑点提供各种不同来源的材料,通过鉴别以确定某个结论。1935年,接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当时博古如何向交接的呢?程中原通过注释列出了本人、、邓小平、陈云、、杨尚昆和等人的欢迎材料,互相参证[5](P140),从而让博古向移交权力的具体过程的叙述更接近历史事实。这充分显示了程中原精于考证的功力。林语堂写作《苏东坡传》时对传主的事迹作了深入的考证[6](P490),澄清了民间关于苏小妹的传闻,从而确保他的《苏东坡传》历史叙述的真实可靠。一个传记作家如果缺乏考证的功夫,那么其作品所叙述的历史真实性就非常可疑。他或许认为自己可以以想象来取代考证。传记作品一旦让想象代替考证,那么作品所叙述的东西就可能是天马行空,任意编造。这样写出来的东西虽然可以冠以传记文学的名号,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传记文学而是历史小说,那么它也就不再具有学术研究的参考价值,就同《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一样,只能当小说来读,而不能当史料来研究。因此,一个严肃而认真的传记文学作家必须具备考证的基本功,唯其如此,才能在写作中做到对历史负责。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人文环境之中,因而,我们每个人思想观念、人格精神、心理性格、思维方式、生活行为乃至命运和成就都是时代、社会、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传记文学作家要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传主,刻画其灵魂,展现其命运,概括其精神,叙述其经历,就必须对传主生活的社会现实、传主所处的时代、与自然和人文环境作充分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传记作家应该是这方面的专家———对于涉及传主的政治风云、经济走向、民风民俗、人文思潮、社会时尚等十分精通。季红真在写《萧红传》[7]之前对传主家乡的自然地理、近代地理和民俗风情都有非常细致地考察和研究,因而她在这部作品中作了充分展示。比如,我们阅读了她的《萧红传》的第一章《富饶北疆的边陲小城》,对传主家乡黑龙江的民族分布、清王朝到近现代百十年当地的历史变迁、当地富饶的物产、近现代呼兰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都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在后来的章节中,季红真具体描述了传主自清嘉庆年以来家族的繁衍和变故。季红真的这些描述,目的在于厘清传主人格、性格形成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根源。同样,在宋益乔的《梁实秋传》[8]中,传主的出生地北京内务部街20号与童年生活的场所内务街(勾栏胡同)都得到了细致地描写,让我们看到的是非常精细的当年北京的世俗图景。不仅如此,读者还可以通过这部传记了解北京的各种小吃、儿童玩具、老式家庭的起居生活形态以及各种官方和民间艺术,正是这些东西滋润着,培育着,塑造着传主,从而令传主养成了雅致的性情和贵族式的趣味,也让我们认识到为什么只有梁实秋才会写出妙趣横生的《雅舍小品》这样的散文精品。

积累范文篇8

撰写毕业论文必须详尽地占有资料,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论文写成,可能要搜集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字的资料。资料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无从着手,观点无法成立,论文不可能形成。所以,详尽地占有资料是毕业论文写作之前的另一项极重要的工作。

毕业论文写作之前,至少应当占有如下五个方面的材料:

第一,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包括与论题直接有关的文字材料、数字材料(包括图表),譬如:统计材料、典型案例、经验总结等等,还包括自己在亲自实践中取得的感性材料。这是论文中提出论点、主张的基本依据。没有这些资料,撰写的毕业论文就只能成为毫无实际价值的空谈。对第一手资料要注意及早收集,同时要注意其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和准确性。

第二,他人的研究成果。这是指国内外对有关该课题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撰写毕业论文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于他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就可以不必再花力气重复进行研究,人们可以以此作为出发点,并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借鉴和指导。对于他人未解决的,或解决不圆满的问题,则可以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再继续研究和探索。切忌只顾埋头写,不管他人研究,否则,撰写的毕业论文的理性认识会远远低于前人已达到的水平。

第三,边缘学科的材料。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人类的知识体系·呈现出大分化大融合的状态,传统学科的鸿沟分界逐渐被打破了,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分支学科及边缘学科。努力掌握边缘学科的材料,对于所要进行的学科研究,课题研究大有好处。它可以使我们研究的视野更开阔,分析的方法更多样。譬如研究经济学的有关课题,就必须用上管理学、社会学1JL、理学、人口学等学科的知识。大量研究工作的实践表明,不懂一些边缘学科知识,不掌握一些边缘学科的材料,知识面和思路狭窄是很难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

第四,名人的有关论述,有关政策文献等。名人的论述极具权威性,对准确有力地阐述论点大有益处。至于党的有关方针、政策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又能反映出现实工作中面临的多种问题,因此,研究一切现实问题都必须占有和清楚这方面的材料,否则会出现与党的方针、政策不一致的言论,使论文出现很大的缺陷。

第五,背景材料。搜集和研究背景材料,这有助于开阔思路,全面研究、提高论文的质量。例如,要研究马克思的商品经济理论,不能只研究他的著作,还应该大力搜集他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等背景材料,从而取得深入的研究成果。

二、资料搜集和分类的方法

搜集资料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以下方法:

第一,做卡片。使用卡片搜集资料,易于分类、易于保存、易于查找,并且可分可合,可随时另行组合。卡片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到文化用品商店去购买。一个问题通常写在一张卡片上,内容太多时也可以写在几张卡片上,当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要不要做卡片,可根据各人习惯,不必有死板规定。

第二,做笔记。做笔记这是任何一个毕业论文撰写者都必要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书报杂志时,搞调查研究时,要随身带笔和纸,随时记下所需资料的内容,或有关的感想体会,理论观点等。在做笔记时,最好空出纸面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供写对有关摘录内容的理解、评价和体会。

第三,剪贴报刊。将有用的资料从报纸、刊物上剪下来,或用复印机复印下来,再进行剪贴。把应剪贴的资料分类贴在笔记本、活页纸或卡片上,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节省沙写的时间。

无论是用卡片收集资料,还是摘录资料,还是剪贴资料,都必须注明出处。如果是著作,则要注明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发行年月;如果是报纸,则要注明作者、篇名、版次、报纸名称、发行年月日;如果是杂志,则要注明作者、篇名、杂志名称、卷(期)号、页码等,以便附录在毕业论文的后面。

对收集来的资料不要随手一放,置之不理,要认真阅读,仔细加以分类,进行研究。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主题分类法。按照一定的观点把资料编成组,这“一定的观点”,可以是综合而成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拟定的观点。

例如,为研究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作者拟定了自己的四个观点:一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客观环境;二是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三是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四是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并按这四个观点对资料加以分类,这样可以加深对资料的认识,进一步使认识条理化、系统化。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二种,项目分类法。即按照一定的属性,把收集的资料分项归类。下面介绍一下辽宁大学的王连山同志列的项目分类:1.经典作家、名人言论

2.概念

理论类项目3.科学的定义、定理、公式、法规

4.一般公理、常识、成语、谚语、密句、名言

5.资料作者本人的观点

--------------------------------------------------------------------------------

1.个别事例,包括资料作者所引用的古今中外的事实、人物活动、言论、诗词等

事实类项目2.各种统计数字、图表

3.资料作者的片断论述

--------------------------------------------------------------------------------

1.本人随时记下的感想

2.观察所得

随想类项目

3.调查所得

4.零星的文字记录

--------------------------------------------------------------------------------

三、对搜集到资料的整理

对搜集到的资料如何进行整理呢?资料的整理过程实质上是资料的辨析过程,这里有几方面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一是辨析资料的适用性。选择资料的依据,只能是作者所要阐明的中心论点。什么资料可用,什么资料不能用,都要根据这个中心论点决定。毕业论文的中心论点一经确定之后,它就是统帅一切的东西,资料必须服从于中心论点的统帅。不能把一些不能充分说明问题的资料搬来作牵强附会的解释,也不能将所有资料统统塞进文章里,搞得文章臃肿庞杂,中心反而不突出,扩大了篇幅。比如《“城市更新”与园林绿化关系的几个问题》一文,作者搜集了大量的有关园林绿化的资料,却没有搜集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关系的资料,这些不适用的资料塞入论文之中,导致论文中心被冲淡,降低了论文质量。

二是辨析资料的全面性。如果材料不全面,缺少了某一方面的材料,论文的论述也往往不圆满、不全面,会出现偏颇、漏洞,或由于证据不足难以自圆其说。以《浅论厂长负责制与职工民主管理》一文为例,由于作者只搜集了两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资料,没有搜集两者存在矛盾的资料,结果文章只做了一半,如何处理好两者矛盾这一重要方面被疏漏了,大大影响了论文的质量。

三是辨析资料的真实性。资料真实与否直接关系着论文的成败。只有从真实可靠的资料中才能引出科学的结论,在这方面要注意:其一,要尊重客观实际,避免先入为主的思想,选择资料不能夹杂个人的好恶与偏见,不能歪曲资料本来的客观性;其二,选择资料要有根有据,采用的第一手资料要有来历,选取的第二手资料一定要与原始文献认真核对,以求得最大的准确性;其三,对资料来源要加以辨别,弄清原作者的政治态度、生活背景、写作意图,并加以客观的分析评价,社会科学方面的资料更应该注意这一点。

积累范文篇9

撰写毕业论文必须详尽地占有资料,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论文写成,可能要搜集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字的资料。资料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无从着手,观点无法成立,论文不可能形成。所以,详尽地占有资料是毕业论文写作之前的另一项极重要的工作。

毕业论文写作之前,至少应当占有如下五个方面的材料:

第一,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包括与论题直接有关的文字材料、数字材料(包括图表),譬如:统计材料、典型案例、经验总结等等,还包括自己在亲自实践中取得的感性材料。这是论文中提出论点、主张的基本依据。没有这些资料,撰写的毕业论文就只能成为毫无实际价值的空谈。对第一手资料要注意及早收集,同时要注意其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和准确性。

第二,他人的研究成果。这是指国内外对有关该课题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撰写毕业论文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于他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就可以不必再花力气重复进行研究,人们可以以此作为出发点,并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借鉴和指导。对于他人未解决的,或解决不圆满的问题,则可以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再继续研究和探索。切忌只顾埋头写,不管他人研究,否则,撰写的毕业论文的理性认识会远远低于前人已达到的水平。

第三,边缘学科的材料。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人类的知识体系·呈现出大分化大融合的状态,传统学科的鸿沟分界逐渐被打破了,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分支学科及边缘学科。努力掌握边缘学科的材料,对于所要进行的学科研究,课题研究大有好处。它可以使我们研究的视野更开阔,分析的方法更多样。譬如研究经济学的有关课题,就必须用上管理学、社会学1JL、理学、人口学等学科的知识。大量研究工作的实践表明,不懂一些边缘学科知识,不掌握一些边缘学科的材料,知识面和思路狭窄是很难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

第四,名人的有关论述,有关政策文献等。名人的论述极具权威性,对准确有力地阐述论点大有益处。至于党的有关方针、政策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又能反映出现实工作中面临的多种问题,因此,研究一切现实问题都必须占有和清楚这方面的材料,否则会出现与党的方针、政策不一致的言论,使论文出现很大的缺陷。

第五,背景材料。搜集和研究背景材料,这有助于开阔思路,全面研究、提高论文的质量。例如,要研究马克思的商品经济理论,不能只研究他的著作,还应该大力搜集他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等背景材料,从而取得深入的研究成果。

二、资料搜集和分类的方法

搜集资料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以下方法:

第一,做卡片。使用卡片搜集资料,易于分类、易于保存、易于查找,并且可分可合,可随时另行组合。卡片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到文化用品商店去购买。一个问题通常写在一张卡片上,内容太多时也可以写在几张卡片上,当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要不要做卡片,可根据各人习惯,不必有死板规定。

第二,做笔记。做笔记这是任何一个毕业论文撰写者都必要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书报杂志时,搞调查研究时,要随身带笔和纸,随时记下所需资料的内容,或有关的感想体会,理论观点等。在做笔记时,最好空出纸面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供写对有关摘录内容的理解、评价和体会。

第三,剪贴报刊。将有用的资料从报纸、刊物上剪下来,或用复印机复印下来,再进行剪贴。把应剪贴的资料分类贴在笔记本、活页纸或卡片上,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节省沙写的时间。

无论是用卡片收集资料,还是摘录资料,还是剪贴资料,都必须注明出处。如果是著作,则要注明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发行年月;如果是报纸,则要注明作者、篇名、版次、报纸名称、发行年月日;如果是杂志,则要注明作者、篇名、杂志名称、卷(期)号、页码等,以便附录在毕业论文的后面。

对收集来的资料不要随手一放,置之不理,要认真阅读,仔细加以分类,进行研究。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主题分类法。按照一定的观点把资料编成组,这“一定的观点”,可以是综合而成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拟定的观点。

例如,为研究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作者拟定了自己的四个观点:一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客观环境;二是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三是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四是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并按这四个观点对资料加以分类,这样可以加深对资料的认识,进一步使认识条理化、系统化。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二种,项目分类法。即按照一定的属性,把收集的资料分项归类。下面介绍一下辽宁大学的王连山同志列的项目分类:1.经典作家、名人言论

2.概念

理论类项目3.科学的定义、定理、公式、法规

4.一般公理、常识、成语、谚语、密句、名言

5.资料作者本人的观点

--------------------------------------------------------------------------------

1.个别事例,包括资料作者所引用的古今中外的事实、人物活动、言论、诗词等

事实类项目2.各种统计数字、图表

3.资料作者的片断论述

--------------------------------------------------------------------------------

1.本人随时记下的感想

2.观察所得

随想类项目

3.调查所得

4.零星的文字记录

--------------------------------------------------------------------------------

三、对搜集到资料的整理

对搜集到的资料如何进行整理呢?资料的整理过程实质上是资料的辨析过程,这里有几方面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一是辨析资料的适用性。选择资料的依据,只能是作者所要阐明的中心论点。什么资料可用,什么资料不能用,都要根据这个中心论点决定。毕业论文的中心论点一经确定之后,它就是统帅一切的东西,资料必须服从于中心论点的统帅。不能把一些不能充分说明问题的资料搬来作牵强附会的解释,也不能将所有资料统统塞进文章里,搞得文章臃肿庞杂,中心反而不突出,扩大了篇幅。比如《“城市更新”与园林绿化关系的几个问题》一文,作者搜集了大量的有关园林绿化的资料,却没有搜集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关系的资料,这些不适用的资料塞入论文之中,导致论文中心被冲淡,降低了论文质量。

二是辨析资料的全面性。如果材料不全面,缺少了某一方面的材料,论文的论述也往往不圆满、不全面,会出现偏颇、漏洞,或由于证据不足难以自圆其说。以《浅论厂长负责制与职工民主管理》一文为例,由于作者只搜集了两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资料,没有搜集两者存在矛盾的资料,结果文章只做了一半,如何处理好两者矛盾这一重要方面被疏漏了,大大影响了论文的质量。

三是辨析资料的真实性。资料真实与否直接关系着论文的成败。只有从真实可靠的资料中才能引出科学的结论,在这方面要注意:其一,要尊重客观实际,避免先入为主的思想,选择资料不能夹杂个人的好恶与偏见,不能歪曲资料本来的客观性;其二,选择资料要有根有据,采用的第一手资料要有来历,选取的第二手资料一定要与原始文献认真核对,以求得最大的准确性;其三,对资料来源要加以辨别,弄清原作者的政治态度、生活背景、写作意图,并加以客观的分析评价,社会科学方面的资料更应该注意这一点。

积累范文篇10

一、朗读中丰富积累

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西沙群岛的绚丽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师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可让学生观看西沙群岛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西沙群岛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西沙群岛的特点,在读中想象西沙群岛的美景,在读中欣赏美丽壮观的图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巴金先生也曾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先生的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深的。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

二、品析中深化积累

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中积累。我们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如《大海的歌》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只见海港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有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有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我稍加了一下修改,改成了“只见海港两岸,装卸吊车的巨臂上下挥动;海轮排列在码头两边。”读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哪句好,好的句子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这些句子,然后从句中描绘景物、用词造句等方面入手,引导想象,品词析句,体会海港兴旺、繁忙地壮观景象和作者遣词造的准确,如“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有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可先指导学生从装卸吊车的高大、数量入手,想象朗读,品味描述装卸吊车样子的词语:“钢铁巨人”体会想象它的高大、“有如密林,数不尽”,体会想象它数量的多,学习作者是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

三、说话中沉淀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如积累运用六中的阅读短文《梅雨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摘录到摘抄本上,然后让学生反复默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向同学介绍梅雨潭的瀑布。说话前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列成提纲,介绍时尽量用上自己摘录到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使学生在说中积累。另外,复述是将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以故事描述、导游介绍、即兴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在说话中沉淀积累。

四、运用中深化积累

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各学段目标中也都提到:“在写话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学生有意识地在运用中已有的积累语言,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如独立阅读课文《可贵的沉默》一课,文中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很多,如“左顾右盼”,抄写这些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两个造句。进行这类训练,我先让学生抄写词语,理解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灵活运用。学生写句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摘录本上分类整理的词语,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在习题评析时,对选材新颖、用词准确、词汇丰富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内动力。

五、课外勤于积累

叶老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谚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