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12-25 17:52:11

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

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科学体系;积累;中层理论;人文性

建立一部真正的社会学理论史,即能够展现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及其作用的社会学理论史,意味着社会学建立起了真正的科学体系(当然,这种科学体系是参照自然科学体系而构筑起来的),也意味着社会学获得了进一步拓展其科学体系的蓝本。在普赖斯(1965)看来,科学的积累结构是有一个充满了像纽结那样短小连接点的组织结构,相当遥远的过去的理论和发现在很大程度上被结合到现今的积累性知识中。对于社会学来说,在它的面前既有几千年历史的人文基础,这为社会学提供了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人类生活全部细节的传统;也有几百年历史的自然科学的光辉,这又使得社会学试图在科学领域中争得一席之地。在默顿眼中,社会学被定位为深受人文学科影响的科学。如此一来,社会学就必须做到像自然科学的知识那样富有积累性,同时也需要谨慎地运用其人文性的一面。

一、一般积累

一般积累是一种博学式的积累,是由于对过去工作的忽视常常导致科学家去发现已为人们所知的东西(默顿,2008:13~19),因而科学家们应该了解他们的前辈的著作以便在以前已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工作。一般积累既是一项需要勤奋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自觉的工作:勤奋之处在于需要在社会学的公共档案中仔细、严格地辨析出重新发现、预见和预示;自觉之处则在于研究者需要有处于科学共同体之中的道德感,感谢他人的理论贡献,同时也愿意为更进一步的积累提供支持。

通过一般积累,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思想与前辈思想之间的亲和之处,而这正是科学体系积累的结点。同时,当经典著作中所质疑的观点正是研究者准备证明是正确的观点时,由此带来的反思将会使人清醒;经典著作也可以为学术活动提供规范,这有助于我们在确认一个好的社会学问题时形成鉴赏和判断标准,以及了解什么是这一问题适宜的理论解决方法(默顿,2008:46~49)。但是,单纯的一般积累并不能保证产生继承发展伟大前辈的理论遗产的积极活动,反而可能带来“诠释和平庸化的消极活动”。默顿警醒我们,非批判的崇敬和庸俗化将会扼杀社会学理论的积累性:“如果不开动自己的脑筋抽取事物本身的真正意义,他们就没有得到真正的思想,而只是得到一些欺人的谬论和幻想”,甚至阅读这种有用的科学文献也绝不能读得太多,免得它“枯竭了智力和窒息了发明与科学创造性”(默顿,2008:40~46)。

二、积极积累

一般积累仅仅是科学得以发展的准备阶段,如果没有积极积累,科学体系的结点便无法延伸出线段。要完成积极积累,经验研究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在默顿看来,经验研究远远超出了证实和检验理论的被动作用,在塑造理论的发展上,它至少执行着四个主要功能:创立理论、修订理论、转变理论和澄清理论(默顿,2008:192~208)。能够产生积极积累的经验研究不是那种对细节进行详尽描述而缺乏一般性的概括,而是与一般积累阶段的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经验研究所采用的资料以及分析方法取决于理论的导向与敏感度,并能够反过来扩充已积累的理论,统一为不断扩大的理论集;当然,并不否认对经验本身的一致性的追求而产生的疑惑也会形成积极积累,而且这种疑惑是产生积极积累的最自然的方式。

由此可见,一般积累与积极积累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过程,而是由理论和经验的交互作用联结起来的。只不过,理论和经验要想得到完美的结合,就必须首先人为地将它们在性质上分离开来,以便明确它们在何时、何地及何种方式、何种程度上能够得到结合,如此产生的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二者本有的性质。而这种分离形成科学体系的过程就是一般积累与积极积累,尽管它们并不能被分离。

三、中层理论

默顿认为,早期社会学是在创立高度综合的科学体系的学术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其中每一个体系都是对事物、自然和人之全部的整体认识的个人探索(默顿,2008:57)。在这种背景下,几乎所有社会学先驱者都试图建立他自己的体系,而这些体系的多样性十分自然地导致了各种学派的形成。这种分化是整个体系的分化,彼此对立和背道而驰。这种对社会理论的总体系的追求。当然也存在着合作,然而这种合作不是科学共同体意义上的合作,而是信徒式的继承。如此一来,社会理论的总体系反而降格为派系,集体智慧的结合成为个体智慧的斗争。

真正的科学积累不是从一个总体系而是从小体系出发的,当然,这里所说的小体系不是实际工作的开端,而是一种暂时的理论取向,它辐射了一定限度内的经验事实和抽象理论。每一个小体系中的理论能够平等地扩充到更高层次的理论中,一方的结束是另一方的开始。因为由积累而不是连接产生的体系能够有机地综合有关社会结构各部分的理论,那么它也就是现实社会结构的能够超越特定地域和历史的理论反映,在理想状态下是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默顿,2008:63~65)。

因此,中层理论成为现阶段的选择。作为理论策略的中层理论能够使我们超越那种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在一般与完全特殊之间、在概括性社会学理论与历史主义之间的理论冲突的虚假问题。中层理论介于社会系统的一般理论和对细节的详尽描述之间,虽也涉及到抽象,但这些抽象是与观察到的资料密切相关的,是结合在允许进行经验检验的命题之中的;在经验层面上,中层理论涉及的是范围有限的社会现象,但它原则上应用于社会学中对经验研究的指导,而并非纯粹的经验研究(默顿,2008:85)。

但中层理论绝不意味着只要求很低的学术志向,尽管它似乎只要求创立适用于有限概念范围的特殊理论;相反,它的志向恰恰在于形成综合理论体系,只不过不是运用先抽象再具体的方式,而是先分离再联合,乃至模糊各个部分的界线。因此,中层理论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它真正的含义与目的在于逐步地而非一蹴而就地发展概括化的概念体系,及能够综合各种具体理论的概念体系。没有了追求知识积累的前提,中层理论也就不再是中层理论,而是概括性较低、互相分离的零碎理论。

所以,中层理论的关键就在于理论与经验之合、理论与理论之合,以及科学共同体之合。而要想实现“合”,第一步是先学会“分”——这也是中层理论之“中”的内涵。如果不将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和体系清晰地区分开,就无法为社会学知识提供有助于积累的档案;如果不仔细区别重新发现、预见和预示,就难免陷入预示论,从而只是积极地进行一般积累而忽视积极积累;如果只是将理论与经验研究粗糙地混合在一起,就不能同时实现二者的性质,就连各部分自己的性质也是有所缺损的。

四、社会学的人文性

在默顿看来,社会科学在其知识积累上居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这使得社会学家在科学取向于人文取向之间摇摆不定,并往往导致把社会学理论的分类同其历史混同起来(默顿,2008:4~5)。而社会学者的最终目的是清晰表述关于社会结构及其变迁以及在这一结构内人的行为及其结果的、逻辑上相互关联并为经验所证实的命题。如果真正的艺术在于将所有艺术符号隐蔽起来,那么真正的科学则需要揭示它建立和最后完成的结构。因此,需要警惕那种过分的人文性造成的随意与懒惰。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了人文性,社会学的、乃至科学的积累也将成为不可能。在对人性的观察和表达方面,历来都是人文学科走在最前面——如果不是人文学科敏感而细腻地捕捉到了人的情感与思维流动,社会科学难免只是在玩文字游戏——而这恰恰把自己限制在了狭义的人文领域内(默顿,2008:36~40)。

不仅如此,科学依赖于语言作为世界表征的充分描写能力,但为了从个体的知觉转向一致的观念,它也需要一种具有充分交流能力的语言。然而在科学中,交流因其一致性的特点被采纳为自我完善的形式,于是语言就成为了自身的对象;而语言越多地成为自身的对象,它对自身之外的事物所能说的也就越少,那么产生的就是不断缩小范围的地方性秩序,而并非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在这样一个理性的整合范围不断被非理蚀的过程中,依然坚持理性的科学越来越像一场与实践相脱离的游戏。在科学的内部已经无法再证明其正当性了,它必须借助于外部话语,尤其是政治和工业、伦理与美学。于是,科学在它全权控制的同时什么也无法控制(拉比诺,2008)。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科学的积累似乎是穷途末路了。但这也许意味着需要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积累”的问题。真正的科学的积累并不是要改变什么,而是明确什么;改变世界的不是科学,而是世界本身,科学只不过是让这个世界能够更加自觉地运转。因此,假若社会学想要将各种不一致按其本身的结构纳入一个整体体系,就不能只在社会学的框架(这是一种强制的一致性,更何况这个框架并不成熟)内运用分析与综合能力,而需要将各种其他的框架吸收进来,其中对于社会学尤其重要的就是人文性的内容。

参 考 文 献

[1]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唐少杰、齐心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8

[2]拉比诺.《表征就是社会事实:人类学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赵旭东译,载《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克利福德、马库斯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篇2

一、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一】把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把作文教学当做软任务。

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按教学计划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而把教作文当做软任务。持这种想法和做法的教师,他们可能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考试时,作文不管出什么题目,写什么文体,每个学生总可以写一点,总可以拿到一些分数。二是由于目前统考统改作文,还没有可用的客观性较强的方法,因而在阅卷中随意性尚较大,同一水平的两篇作文分数往往有差距,有时甚至会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平时花大力气练习作文,似乎并不划得来。把作文教学看成软任务,这样来认识作文教学,无疑是作文教学的悲哀。

【误区之二】教课文往往有计划性,教作文却无计划性。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课文往往是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教作文却不按计划进行;有的甚至对作文教学根本没作预先的全盘考虑,随意性很大,无计划性可言;有的即使有计划,这计划也往往是局部性的、临时性的。

【误区之三】重视写作方法的教学,轻视生活的体验和语言的积累。

当前中学的作文教学,教师往往注重写作方法的教学。在难得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教师经常从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呼应,如何交代,如何照应,如何结尾等方面进行指导。这样让不少学生逐渐产生一种印象:写作文首先要把写作方法学好,把写作技巧提高,这样就能写出好作文来。诚然,写作技巧很重要,但不是为技巧而技巧,它必须以内容的充实为前提。没有充实的内容,光在技巧、文章作法上动脑筋,也是于文章无补的。

【误区之四】注重写作的篇数,却忽视对作文的认真评讲。

教师似乎都明白多写、勤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他们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学习名言警句的心得体会、每天的观察所得、一些重要的节假日里的见闻……却忽视了对作文的讲评。经验表明,多写对提高写作水平,增强写作能力有帮助,但对只知其然不知其

所以然的不少学生来说,其写作水平的提高还有待于适当少写多增加讲评。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存在不少误区,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实属不易。就我看来,作文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为重点,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文要走进生活,关注现实,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自由地表达真实感情。

二、新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自主

学生作文应该是一个自我积累、自我感悟、自我探究、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指导学生作文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联系阅读、生活、社会实践,让学生自主命题,自主选材,自主组织语言,自由表达。

(二)开放

以前的作文多是教师命题学生做,而且有严格的规则,不仅要求作文的形式美,而且讲究思想内涵。这样的作文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僵化了学生的语言,导致学生说假话、套话、空话,失去了童真童趣。作文的实质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用语言文字创造性地表述出来。作文教学必须改变为作文而作文的观念,要走开放的道路,即作文内容、作文形式、作文过程、作文方法、作文途径、作文评价的相对开放。

(三)创新

学生写作文要经历一个语言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由于积累、经历、体验、感受不同,所表达的内容和语言形式也不同,所以不应拘于规则和限制。允许语言内容的创新(不是不符语法要求的创新),允许思维价值的创新,允许写虚构的事物,但不是胡思乱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可以异想天开;文体的表达形式多样性,如人、事、物的错综组合,虚构与现实的结合,议论、叙事、说明的结合。总之,不追求统一的模式,让学生自主建构。

三、新作文教学基本策略

(一)观察积累

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从作文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自然或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中学生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并把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及时记录、随时积累,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正确立意。

(二)阅读积累

自然环境海阔天空,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大千世界内容丰富,人们靠直接观察所获得的材料是很少的,必须借助间接观察大量补充。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读。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大量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中学生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因此,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接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阅读开始不可。

(三)视听积累

现代社会是信息量丰富、信息传播手段现代化的社会,教师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从现代化视听渠道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如新闻联播、环球45分钟、好望角、动物世界、假日晨曲、各种节日晚会节目、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都对学生有益智、地行、激情、开阔视野、丰富生活体验等作用,均属积累写作材料的范畴;同时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克服纯消遣趣味性收视倾向,并学会动态观察,提高观察水平和积累材料的质量。

(四)活动积累

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是中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采用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自编小报刊、课外阅读成果展、社会调查、专题辩论等中学生喜爱的形式,同时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德育活动。活动中所积累的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再现容易,写作中使用起来容易抒感,达到文情并茂。

(五)练笔积累

上述各种途径的材料积累,均属无形积累,储存在大脑中,使用时不仅要再现、梳理、选择,还得考虑材料的文字表达。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写作。”因此,教师应在对中学生材料积累的指导过程中给予练笔指导,并把练笔当成材料积累的重要途径。

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篇3

【关 键 词】 数学活动;学生;活动经验

一、数学活动中对经验应有的关注及其意义分析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更是将之与双基并列,而形成四基,其重要意义在新课改中已彰显无疑。

可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考试、高分、择校,以教学成绩来评价老师等原因的干扰下,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是数学课堂教学长期以来的基本特征,很少或基本不关心什么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又怎样去实现活动经验的教学。虽然课堂上也有一些操作与演示,但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一些浮华的形式主义做法,多是学生用眼“看”而非亲自动手去体验。忽视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忽略了让学生去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忽略了学习经验的积累。学生学习的经验主要被解题经验所替代,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相对单一而不足,学生体验数学本质、体会数学内涵的权利被忽视了。

更何况,学习经验在早先的联结主义理论中已突出其在学生学习认知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在试误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格式塔学派则认为学习需要在经验积累中建立“完形”,完成顿悟从而习得新认识。而无论是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还是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理论,同样秉持着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建立恰当的联系才能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完成新知识技能的摄取,而这个观点更体现经验积累运用及提升对学生学习发展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更不用说发展至现代的建构主义,其基本的学生观明确地强调了“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活动经验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经验的开发积累及运用提升便成为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关于针对数学活动的经验的具体内涵,《新课程标准》并未给予明确的阐释,代表性的观点:有认为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知识;有认为数学活动经验是个体的感受和体验;有认为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认识。可见数学活动经验是一个内涵丰富也很复杂的概念。

本人则倾向于数学经验是数学的感性体会,是在数学活动中积累个体感受,进而提升为个体对事物的一种认识。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落实课标四基要求的重要体现,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积累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习者在学习的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离开了活动过程就难以形成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而活动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或老师课堂上设计的有目的性的活动。这些活动会提供一些生活经验,而这种积累是不自觉的、低效的,不能成为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助力。引导学生体验并且有意识地积累这些经验就成为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帮助学生把生活经验转化成数学经验

小学生学前就有一些粗浅的数学经验的积累,在日常玩的过程中知道了多与少、大与小、长与短,他们跟着家长买东西时对人民币有了一些了解等等,这些认识是在生活中无意识、不正规、不系统的,有时还是模糊的。上小学时,教师要对小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加以利用、转化与提升。

如小孩子在儿童乐园里都有过平移与旋转的体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们的这些经历、体验来教学,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观察、感悟、理解平移与旋转的本质特点与区别。

(三)精心设计活动过程,让学生在亲历中积累

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关注的目标。课堂教学设计要有意识地设计相应的数学环节,要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低年级学生的经验积累极少,只有最为具象性的东西能让他们有明晰的印象,因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经验的积累要建立在对具象性物体的联系上。如记住数字1~9的字形,要引导学生与具体事物的形状联系起来,如1像粉笔,2像鸭子,3像耳朵,4像小旗,5像钩子,6像口哨,7像银助,8像葫芦,9像蝌蚪等。

如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组织一个活动, 老师拿两根筷子,抓在手上,让学生猜一猜,把它们丢在桌上,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学生发挥想象,说出各种情况,然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把两根小棒丢在桌上,观察出现了几种现象,是否与猜测的一样。学生对两条直线在平面上的关系有最直接的经验,同时为垂直与平行的学习建立了直观经验。

又如,三年级学生认识毫米、分米、千米等长度单位时,要注重让学生充分的感知、触摸、测量身边的物体。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大量的1毫米、1分米长的物体,让学生先猜测一下,再用尺子去量,去感受分米、毫米的长度,摸一摸一角硬币的厚度、磁卡的厚度,认识到分米是比米小,但比厘米、毫米大的长度单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或1分米,用食指与拇指比划出1毫米与1分米的长度。

认识千米时,就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中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课前布置家长带小孩走1000米路程,或体育课时去学校操场走两圈半(1000米),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1千米的长度,积累经验。课堂上让学生说说,你走的这段路程长还是短?感觉1千米有多长?然后引导并结合实际的情境图,让学生感受千米与我们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路边的指示牌、汽车的里程表、从家到学校的大约距离等。这样不仅让学生感觉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掌握了千米的实际距离。在这些操作活动中,帮助学生积累了如何去认识长度的经验,同时积累了1毫米、1分米、1千米等长度的表象经验。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通过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积累如何用各种方法去验证猜测。对于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学生多少已经了解,但只是停留在知道而已的层面上。对于是否各种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大小不一的三角形内角和也是180度等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因此,教学时设计了两个层次的学习活动。首先,让学生用量角器去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再求和,结果汇报时发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但都很接近180度,老师指出测量时会产生误差。这时老师再提出: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并且不会产生误差?学生交流讨论,想出了用折、用剪拼的方法可以很清楚地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并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种三角形进行操作。学生在活动中去观察、体验、交流、感悟,进而积累起属于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同学间的交流中相互补充、相互充实,也丰富和发展个体的活动经验。

(四)帮助学生在经验的应用中提升

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多样性与发展性,创设机会让学生加强应用,巩固数学活动经验。

以经验的迁移来建构新的经验,如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在新课伊始,引导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那么你们觉得应该怎样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呢?让学生议一议,交流讨论一下得出:看能不能通过剪拼转化成学过图形。通过回顾旧知,让学生明确推导的方法就是:通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推导,用以往的经验迁移类比来寻找突破口,以旧的经验为引导,迁移,再积累新的经验,为以后学习圆的面积公式奠定基础。

全教授指出:“应用意识的生成(下转50页)(上接48页)便是知识经验形成的标志”,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过程,数学知识也是显螺旋式上升的,四年级“商不变的性质”、五年级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六年级“比的基本性质”,这几个知识点的学习是有连续性的。教学五年级的分数的基本时,可以借助“商不变的性质”这一知识与学习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可以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及前两个知识点与学习经验学习比的基本性质。

数学活动经验的应用与发展还可以在课堂小结中加以落实。如《圆的面积》一课在课的总结环节引导学生反思:我们是怎么得到圆的面积公式的?接着课件再次出示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然后问如果我们学习推导其他物体的面积或体积时,你准备怎么来研究?所以在课堂小结时,要对数学活动经验给予提炼、总结,促进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经验改造或重新改组。

总之,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必须在有效的目标指引下,经过学生亲历、内化、迁移的过程,要有生活中的亲历及活动中的亲历,但只有这些经历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数学思维将这些经历提炼、内化、概括,最后迁移到其他的数学活动和学习中去,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有创造性的过程,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在学出版社,2001.

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篇4

高中生如何探寻到写作的源头活水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和养成教育。

首先,现代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的发祥地。

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的生命之源,而学生的作文存在的问题关键就在于缺乏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学生的写作源头主要来自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

教师在平时要引领学生注重实际生活体验,获取直接生活经验,完成作文中最宝贵的原始积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用心观察,耳闻目睹,把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当作自己作文的源头活水。教师可以带学生走进社区、工厂、商场、田间地头、建筑工地,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亲身感受世界的生命力,在真实的生活中真切体会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还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例如走进农村或者社区,服务该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村委会或者社区居住环境和居民的生活状态,接触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居民,获得第一手真实的写作素材,成为写好作文的源头活水,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正确立意。

其次,经典文学作品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的摇篮。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先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珍宝,这些名著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与社会生活争芳斗妍,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高中生写作可以广泛采撷的源头活水。所以,阅读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是高中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承受熏陶,积淀知识的重要通道。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经典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经典名著的习惯,主要是自觉阅读,心甘情愿地阅读,宽范围,多形式地阅读。诱导学生兴趣盎然地千方百计找书看,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人文自然,政治经济,哲学文艺,博览群书,持之以恒;粗读精读,详略缓急等都要掌握,提高阅读效率,积累广泛多层次的写作源头活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要想笔下生花,运作自如,阅读是一条诱人的捷径。

再次,多媒体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的温床。

当今社会信息量丰富,内容瞬息万变,传播手段新颖多样,各路媒体分分秒秒都在传播着丰富的信息,而且形神并茂,可闻可视,生动活泼,动感有魅力,对高中学生的吸引力无与伦比。高中学生早就饶有兴趣地通过看电视等积累信息,可是事实上学生对此还只是停留在兴趣和看热闹的层面上,随机查看,没有选择性和目的性,纯属娱乐和消磨时光,浪费了有效资源。许多家长和教师往往采取阻止的形式,将其扼杀。事实上,教师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从这些视听媒体渠道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如中央台的新闻联播,百家讲坛,科技博览,每日财经,道德观察,动物世界,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等,都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感官刺激,燃起激情,开阔视野,丰富其生活经验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重要的是这些都属于探寻到的写作的源头活水。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选择地撷取,协助其提高自控能力,打消单纯娱乐的收视念头,学会主动观察,带着主观情感去收视收听,努力提高观察水平和缜密的思辨能力,从而使源头活水更清更纯。

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哈维;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时空压缩

《后现代的状况》是美国人文地理学家、马克思主义学者戴维·哈维(david harvey,以下简称哈维)的一本重要论著。哈维从人文地理学出发来认识社会,又通过研读《资本论》获得马克思的方法论,并藉此来深入分析晚期资本主义文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因此哈维的这一文本以其特有的学术深度在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本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理当认真解读。先要交代的是,《后现代的状况》的副标题为“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这里的“文化变迁”若是从宏观层面看涉及从欧洲中世纪封建神学文化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观念,而如以重点论视角观之,则主要考察的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变迁。经典马克思主义坚持把文化变迁归之于政治上层建筑,因而归根到底归之于经济因素,即现实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调整;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一员,哈维服膺马克思的方法论,自然会坚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他所要回答的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是一种量变的转移,还是一种质变的跃迁?上述观念和现实的政治经济实践存在什么样的关联?通过他那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和深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哈维给我们展示出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现实而非抽象虚构的资本主义世界,从而也为我们考察建立于一定政治经济实践发展基础之上的那种对时间和空间的体验提供了认识之途。

一、转移还是跃迁: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判

《后现代的状况》写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学术界对后现代的流行看法是:现代主义以理性规划的刻板模式,破坏了人们所居住的城市环境,而后现代主义尊重城市的自然发展和建筑风格的多样性。这一观点成为哈维对后现代主义展开文化批判的言说场域。

1.城市柔软——个性可塑——后现代的涌现

哈维先从乔纳森·拉邦的《柔软的城市》(1974年)切入考察后现代主义的涌现。哈维指出,在拉邦所描述的城市中,“一切等级感甚或价值的同质化在其中都处于消解的过程中”。通过刻画外表的柔顺性,拉邦凸显人类个性的可塑性。这一做法表明,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都市生活发生了某些重要变化。不少学者将这种变化冠之以“后现代”的称号,用以表达对现代主义的某种反抗。“分裂、不确定性、对一切普遍的或‘总体化的’话语(为了使用受偏爱的词语)的强烈不信任,成了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标志。”对“元叙事”的拒绝,成为后现代主义共同的主张。但是,在哈维看来,意识到都市生活的重大转变,是必要的,但这些变化是否值得使用“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仍需进一步探讨。更为重要的是,理解“后现代主义”内涵的前提条件是要弄清楚“现代主义”的确切含义。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维曾参加过《资本论》阅读小组,深受马克思《资本论》研究方法的影响。马克思对斯密等人的学说非常尊重,但这并不能阻止马克思把他的概念同斯密等人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在分析“交换”形式时,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斯密的错误在于“把成品‘同货币或其他商品交换’和‘成品同劳动交换’相提并论”。承继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哈维意识到,挖掘后现代的意蕴离不开对“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概念内涵的比较分析。于是,哈维的视线从“后现代”倒推至“现代”。

2.流变——现代性规划——后现代

为了考察现代性,哈维引用波德莱尔的名言:“现代性就是短暂、流变、偶然事件;它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的确,现代生活的表象特征就是短暂性和流变性。如何在时间和空间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找寻永恒,启蒙运动思想家开出了“现代性规划”的药方。

作为一种世俗运动,启蒙运动把人从神那里解放出来,通过流变和分裂来实现理性的现代规划。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承接了启蒙精神。哈维认为,一战前的现代主义与其说是新的生产条件(工厂生产、交通运输、大众消费)的诱因,不如说是对后者的呼应;现代主义不但提供了考察生产条件变化的方法,更提供了适应或改善这些变化的行动方案。现代主义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强加给我们不少前所未有的体验:其一,人从主观依赖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其二,在获取自由的同时,我们也感觉到自己“对空间和时间的感受方面也受到了一种严格的控制”。

哈维进而以1945年为界对现代主义进行了区分,以此凸显后期现代主义和权力中心的融洽,换言之,现代主义美学已经被吸收到官方的和体制的意识形态中去,而这种状况为后现代的出现提供了前提环境。因此,与之相对应,各种反文化的主张开始出现,并与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官僚理性压迫性的特质形成鲜明对比,用哈维的话说,“1960年代的各种反文化与反现代主义的运动才突然活跃起来。”

3.感受性转移——时间性崩溃——晚期资本主叉的文化逻辑

在梳理现代主义发展历程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哈维引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情感结构”(the structure offeeling)的一种深刻转变。哈维从建筑规划、小说创作、哲学转向等方面对后现代的感受性“转移”做了描述。不过,透过这种表层的“转移”,哈维看到了背后的“观念混乱”:后现代主义是代表和现代主义的彻底决裂,还是“只不过是在现代主义内部反叛某种形式的‘盛期的现代主义’”是直接导致资本主义的某种彻底重建,还是只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哈维援引哈桑(1985年)关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纲要性差异的表格,以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形式来凸显二者的差异。在哈维看来,后现代主义不像现代主义那样透过流变追求永恒,相反却只是在“分裂和混乱的变化潮流中游泳,甚至颠簸,似乎那就是存在的一切”。因此,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元语言、元叙事或元理论进行猛烈的批判。后现代主义把体验变成了一系列纯粹的和无关联的“现在”,从而导致事物在时间上的秩序崩溃。时间维度的崩溃和对片刻的关注使得后现代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紧密联系。

哈维用历史的视线对现代主义进行了勾勒,又用文学的语言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画像,哈维的言说逻辑 表明: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一种对某种形式的“盛期的现代主义”的反叛,它属于文化层面的转移,而非整个经济社会秩序层面的跃迁。值得注意的是,为后现代主义画像不是哈维的目的,挖掘后现代主义的日常生活根源才是他真正的目的。于是,在“情感结构的深刻转移”的表象背后,考察其内在的机理,就逻辑地摆在哈维面前。

二、根基与框架: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之维

哈维是“马克思主义在地理学中发展的主要始作俑者之一”,基于人文地理学的素养,哈维强调,空间维度对于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诸如空间、位置、时间、环境这些地理学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了解世界的核心,历史唯物主义在今天必须升级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因此,以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视角观之,历时性的文化变迁背后存在着共时陛的经济体制根源。

1.剧变——不变——积累体制转变

如前所述,不少学者在后现代问题上更多的是强调后现代主义的革命性,突出其在社会生活方面引起的巨大变化;哈维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起点就放在这样的认识上。哈维指出,当代西方社会生活在许多方面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更应该看到的是人们依然生活“在一个为了获利的生产仍然是经济生活的基本组织原则的社会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继续在历史的—地理的发展中作为一种不变的塑造力量在起着作用”。

基于这样的判断,哈维以“调节学派”所推崇的“积累体制”为理论武器,展开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研究。哈维试图说明的是:从1945年到1973年,资本主义的战后繁荣业已建构起一种社会“轮廓”(oonfigurations):即由一系列劳动控制的实践、技术上的组合、消费习惯和政治经济力量所形成的结构(哈维以“福特主义”积累体制作为这种社会结构的核心)。但1973年后这种体制被打破,一种新的更加灵活的积累体制出现并日益成熟,它以更加灵活的劳动过程和市场、地理上的流动性和消费实践中各种迅速变化为特征(哈维将其称之为“灵活积累体制”)。哈维强调,从福特主义积累体制向灵活积累体制的转变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特征。

2.从“刻板”到“灵活”

福特主义萌芽于1914年,其标志是福特以组织和技术上的创新来推进大规模生产的实现。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福特主义才最终作为制度被推广到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阻碍福特主义传播的两大障碍是20世纪上半期的阶级关系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方式。哈维指出,“国家权力适当的结合和运用的问题,只是在1945年之后才得到解决。这就把福特主义带向了成熟,成了羽翼丰满的和与众不同的积累体制。就这样,它接着形成了战后长期繁荣的基础,这一繁荣直到1973年都完全没有受到触动。”

为具体考察福特主义积累体制,哈维提出了一种“三维权力结构”分析框架。在哈维看来,福特主义积累体制之所以发挥作用主要靠三种力量:持凯恩斯主义的国家权力、持自由主义的企业力量、有组织的劳动力。从1945年到1973年这三种力量虽然屡有较量但总体而言在斗争中呈现牢固均衡的状态。这为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持续的繁荣。但是,作为硬币的另一面,福特主义积累体制在1965到1973年期间也日益暴露出自身的问题。“这些困难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很好地概括:刻板。”哈维同样是从生产体系、劳动力市场和国家计划三个层面来描述福特主义积累体制的“刻极性”。

1973年的衰退动摇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社会也随之出现种种波动,这些波动和不确定性呼唤着一种全新的积累体制的出现。于是,与福特主义的“刻板”相对立,“灵活积累”体制呼之欲出。在哈维看来,“灵活积累”体制首先表现为与劳动过程、劳动力市场、劳动产品和消费模式有关的灵活性。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哈维在提出‘‘灵活积累”这一新概念之后,紧接着就结合自己的人文地理学素养提出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时空压缩”。通过哈维的表述,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从“后现代的文化变迁”到“积累体制转变”再到“时空体验方式变化”之间的逻辑理路。

3.灵活积累——价值观转变——时空体验

“三维权力结构”分析框架凸显的是国家权力、工业企业和劳动力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基于此,哈维强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转变必然会引起工业结构的变化。“在福特主义大规模生产之下所追求的规模经济,已经遭遇到日益增加的小批量廉价制造各种商品的生产力的抗衡。区域经济已经压倒了规模经济。”显然,小批量生产可以规避福特主义积累体制的刻板性,以其特有的灵活性满足更大范围的瞬息多变的市场需求。

灵活积累体制投射到消费领域也会引发相应的转变。它要求企业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快速变化着的时尚”,学会并善于运用“调动一切引诱需求的技巧”。这种对时尚的关注和对需求的引诱本身就暗含了一种文化观念的转变。

通过对灵活积累体制的分析,哈维最终把灵活积累体制的出现和价值观的转变联系在一起。灵活积累体制凸显的是资本的灵活流动,它“突出了现代生活的新颖、转瞬即逝、短暂、变动不居和偶然意外,而不是在福特主义之下牢固树立起来的更为稳固的价值观。”于是,上世纪50、60年代那种在工人运动中占统治地位的“集体规范和价值观,向着更加具有竞争性的个人主义转变,它是一种渗透了很多生活方式的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很明显,在哈维的眼中,对于生产方式转变而言,观念改变不是原因,而是结果。这样的判断既是对马克思《资本论》研究方法的继承,也是对晚期资本主义进行深刻剖析的结果。

在哈维看来,1973年以来资本主义至少在外表方面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这种外表上的变化“是否预示了一种新的积累体制的诞生,是否能够为下一代人遏制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或者说它们是否预示了一系列暂时的补救,从而构成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结构中隆隆作响的危机的过渡时刻?”这仍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哈维注意到,西方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使金融的重要性在资本主义结构中进一步凸显,“这意味着形成独立自主的货币和金融危机的潜在可能性比从前要大得多,哪怕这种金融体制能更好地把风险扩散到更加广泛的方面”。为此,我们尤其应重视信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哈维指出,如果说灵活积累体制能给资本主义带来中期稳定性的话,那么,这种中期稳定性就存在于“时间上和空间上修复的新的循环领域与各种形式”之内。因此,变化着的时间和空间体验构成向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实践转变的基础。

三、体验与表达:时空压缩的历史重塑

1.时空自证性——时空压缩

以往,人们往往将不同的行为和不同的时间、空间相挂钩,由此来获得一种可靠的“我们在世界上”的感觉。这种观念的前提预设是时间和空间具有自证性和客观陛。上个世纪70年代后,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在哲学上受到质疑。哈维提出“时空压缩”(time-spaeecompression)这一概念来诠释社会物质实践巨变语境下的时空属性,以挑战传统的时空观念。

哈维强调,时空压缩这一术语“标志着那些把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品质革命化了,以至于我们被迫、有时是用相当激进的方式来改变我们将世界呈现给自己的方式的各种过程。我使用‘压缩’这个词语是因为可以提出有力的事例证明:资本主义的历史具有在生活步伐方面加速的特征,而同时又克服了空间上的各种障碍,以至世界有时显得是内在地朝我们崩溃了。”

换言之,时空压缩表征的是这样一个实然的过程: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体验方式实现了革命性转变,先前所认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品质已然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时间的加速和空间的缩小的深刻体悟,它导致了“世界进入我们视线、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方式的根本性改变。时空压缩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现存就是全部”,在空间维度上表现为地球村的出现。因此,哈维强调,对时空压缩的体验将引起来自社会领域、文化领域乃至政治领域的不同反响和回应。

2.西方世界“时空观”的历史演变

哈维注重考察的是时间和空间的社会意义。他指认。在中世纪的欧洲,外部空间经常被概念化为由某种外在权威所控制的神秘宇宙。另外,日常生活也因缺少变化而让人产生时间不朽的观念。文艺复兴后,环球航行使人认识到了一个有限的、可知的地球。应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时空观革命为启蒙运动的现代性规划奠定了基础。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借用了“文艺复兴的空间和时间概念,并把它们推向力求建造一个新的、更加民主的、更加健康的和更加富裕的社会的极限。”然而,哈维同时强调,启蒙思想家的失误在于把某些理想化的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当作真实情况,使人们不得不面临着体验的自由被局限于理性化结构的危险。

在哈维看来,1846-1847年西方的经济危机使得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在时间与空间意义方面发生重大调整:“1848年之后,进步的时间的意义在很多重要方面都产生了疑问。”“它变得更容易产生某种循环的时间的意义。”上述转变造成了一种表达的危机:“文学和艺术都不可避免国际主义、共时性、不稳定的短暂性的问题,不可能避免金融体制及其货币或商品基础之间的主导价值尺度内部的紧张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现代主义应当被视为是在空间和时间体验中对一种危机的回应。

单纯地梳理西方的时空观并非哈维研究的重点,关于时空的观念史的梳理只是考察西方文化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转变的一个必要环节。因此,哈维更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对空间和时间的利用及其意义是如何从福特主义向灵活积累转变的。探讨这一问题首--先需要的是对时代特征有一个基本的判析。对此,哈维指出:“最近这20年我们一直在经历一个时空压缩的紧张阶段,它对政治经济实践、阶级力量的平衡以及文化和社会生活已经具有了一种使人迷惑的和破坏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正是伴随着这种时空压缩的紧张阶段而出现的,对“某些混乱的政治、文化和哲学运动的强烈同情”。

在哈维看来,灵活积累体制是通过生产过程中的“加速”来实现的。在“加速”所产生的众多社会影响中,哈维将视线聚焦于“那些对后现代的思维、感受和行为方式具有特殊影响的后果之上”。生产的加速使得社会开始强调一种易变性和短暂性。短暂性不仅意味着“时间维度的粉碎”,也涵括了商品和服务通过空间而实现的迅速流动,并由此带来“空间障碍的崩溃”。这一切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种比先前更为普遍的表达危机。为阐述这一表达危机,哈维首先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进行了形象的刻画:“全世界一切不同的空间都在一夜之间集中为电视屏幕上的各种形象的拼贴。”这种现实反映到文艺创作中表觋为,后现代小说中分裂的空间性战胜了叙述的连贯性;反映到政治事件中表现为特殊的地区利益群体开始在政治层面出现分裂。

3.后现代语境下“时空压缩”的理论应对

哈维坚信马克思学说的生命力和解释力,在他看来,晚期资本主义这种从伦理学向美学的转向并不薪鲜,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所提出的“元叙事”方法依然对其具有解释效力。

如何应对时空压缩带来的消极体验?哈维认为,晚期资本主义世界主要存在如下四种方式:第一,是退缩到沉默中去,屈从于外在的压力;第二,是忽略世界的复杂性,以各种修辞学命题展开空洞的“口号革命”;第三,努力在政治生活与知识生活之间找到一个中间地位,由此,它抛弃了宏大叙事,却真正孕育出有限行动的可有性。其益处在于试图超越电视屏幕,寻找其他可能的世界形象;弊端在于它很容易滑向地方观念、流于短视;第四,“试图通过建构一种能够反映并希望支配它们的语言和意象而骑上时空压缩的老虎。”

在上述反应中,哈维更为关注的是一种激进的思想是如何出现的。他对新左派的努力持总体肯定的态度,认为它“以全新的面貌将自己视为一种文化的和政治经济的实力,推动着后现代主义所从事的那种向着美学的转折。”哈维同时强调,新左派看到了各种新的社会运动,却流露出对工人阶级的不信任,由此带来历史唯物主义的危机。不过,危机之中蕴含着生机,哈维认为,“对‘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质问”具有积极意义,它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领域。在他看来,他所提出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辩证的探究方法。它“并不是对总体真理的一种陈述,而是与历史和地理真理达成协议的一种努力。”

结 语

哈维以其独特的人文地理学视角,细化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对空间的相关研究,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将其扩充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并突出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相互联系与动态作用。作为左翼学者,哈维的学术研究在西方世界具有强烈的实践旨归。他把后现代性理解为一种历史地理状况,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证明西方经济政策的反光镜已经碎裂,各种社会运动开始出现融合的迹象,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应当主动发起一场叙事反对形象、伦理学反对美学、规划“形成”而不是规划“存在”的反攻。这样的尝试固然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某种偏离,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是,其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深入批判及其对全球化语境下“时空压缩”的独到把握,却对我们有深刻启发。

参考文献:

[1][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8.

[3][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420.

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篇6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其总目标中写道:“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课标》在原实验稿的基础上,将“双基”拓展为“四基”,新增加的“两基”,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对基本活动经验这个概念显得有些陌生,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更觉得无从下手。本文就有关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学习与实践,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含义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体验感悟。活动经验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

感性知识指具有学生个人意义的过程性知识,也包括学生大脑中那些未经训练的不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情绪体验指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所获得的成功体验及对数学的感受。应用意识包括认为数学有用的信念,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与思考问题的意识,以及拓展数学知识应用方面的创新意识。全教授指出:“应用意识的生成便是知识经验形成的标志。”演绎活动经验和归纳活动经验称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三、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途径

(一)联系生活实际积累数学活动感性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形成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基础。很多数学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如测量活动、购物活动、看钟表识时间等。这些生活经验的获得都需要依靠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留意观察身边的事,多体验生活,让学生多获得一些生活经验,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有许多帮助。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数学知识,积累相关经验。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统计单元内容时,设计下面问题:

请记录下一星期里每天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并提出相关的问题。

一周最低和最高气温记录表

书本上已经统计好一周气温,不需要收集数据,这一改,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体验、感知生活。

苏教版数学教材每册都安排有实践活动,让学生量一量、走一走、做一做等。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积极开展活动,舍得花时间,重视活动过程。学生只有在经历过程中,才能印象深刻,积累经验。

(二)通过模拟情境、操作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课堂是学生积累数学经验的主阵地。在课堂中,教师通过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设疑、猜测、初步得出结论、验证结论、解释应用结论等环节,让学生在直观建构的基础上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在这活动中,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就会得到很好的积累。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去瘦西湖公园玩过吗?觉得那里漂亮吗?为了让瘦西湖公园变得更加美丽,公园的管理人员将其中的两块草坪改成花坛,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幻灯片:一块长方形草地和一块平行四边形草地)

2.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你们知道这两块草地分别是什么图形吗?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已经会求了,对平行四边形我们也已经认识了它的结构和特点,下面咱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两种图形的知识。请问:(1)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2)这个平行四边形地的面积与长方形地的面积相等吗?(3)你能求出这块平行四边形地的面积吗?

3.操作探究。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操作材料卡片,这里两个图形与两块草坪按比例缩小的形状一样,请你研究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你能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吗?量一量这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说说割补、平移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现在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讨论并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4.小结反思,积累经验。

让学生反思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收获。小结强调转化思想的运用,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5.应用解决问题。

你能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吗?说说你的想法。教师出示几道具有思维层次的实际应用的问题。

(三)专门设计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思维性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类活动是专门为数学学习而设计的,是具体的、形象的数学操作。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内容时,可这样设计,先出示以下四道算式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3.04×10 5.2×10

5.2363×10 3.146257908589758×10

学生发现第4道没法用计算器计算,引起疑问,可让学生观察上面几道算式与积,问:你猜猜5.06乘10,5.06的小数点应怎么变化就得到积了?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那一个数乘100、乘1000呢?引导学生猜想、探究、验证、总结出规律并推广应用解决问题。

四、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中的注意点

(1)学习经验的积累一定是学生经历探究后获得的,没有经历,很难积累经验。

(2)进行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重视知识的内在结构体系。

(3)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内化、提炼、升华的过程。数学教学要强调让学生“做数学”,通过“做数学”让学生体验,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比较,揭示出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和抽象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生参与的活动一定要有思维活动。如果在这过程中没有思维的介入,而采用机械式操作活动,那只能带来缺失数学意义的活动经验,一定要提升思维含量,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篇7

在我的打工生活中,我也明白了很多:在日常的工作中上级欺压、责备下级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事实如此,但这也给我上了宝贵的一课。它让我明白到别人批评你或是你听取他人的意见时,一定要心平气和,只有这样才能表示你在诚心听他说话。即使被批评是很难受的,也要明确表示你是真心在接受他们的批评。只有这样才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成功展路。我们要学会从那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才是我所应该做的。

我也从工作中学习到了人际交往和待人处事的技巧。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能看到自身的价值。人往往是很执着的。可是假如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那么你一定会交得到很多朋友。对待朋友,切不可琐屑较量,不可强求对方付出与你对等的真情,要知道给予比获得更令人开心。不论做是事情,都必须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成功要有信心,要学会和四周的人沟通思想、关心别人、支持别人。

打工的日子,有喜有忧,有欢乐,也有苦累,也许这就是打工生活的全部吧。我不知道多少打工的人有过这种感觉,但总的来说,这次的打工生活是我人生中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是值得回忆的。现在想来,二十四天的打工生活,我收获还是蛮大的。我所学到的生活的道理是我在学校里无法体会的,这也算是我的一分财富吧。

现今,在人才市场上大学生已不是什么“抢手货”,而在每个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几乎都要求有工作经验。所以,大学生不仅仅要有理论知识,工作经验的积累对将来找工作也同样重要。事情很简单,同等学历往应聘一份工作,公司当然更看重个人的相关工作经验。

就业环境的不容乐观,竞争形式的日趋激烈,面对忧虑和压力,于是就有了像我一样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了暑期打工。暑期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月,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却可以体会一下工作的辛劳,锻炼一下意志品质,同时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个大学生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真正到了关键时刻,它们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

“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就是指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或者动手操作如剪、拼、做等活动的体验过程中,学生逐渐地意会、体验、感悟,慢慢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经验,然后将这些经验迁移运用到以后的数学活动中或生活中这么一个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活动经验在总目标中被提出足见基本活动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低年级学生进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重要性

低年级学生进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非常重要。首先,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情感。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同时生活经验有限,进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好处,也可以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基础。数学基本活动需要学生以小组一起进行,学生一起交流,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促进学生情感的全面发展。其次,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经验的积累主要是通过活动。要想积累数学经验,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数学活动,这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生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现状

尽管进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很重要,但是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仍然缺乏对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积累重要性的认识。有些教师仍然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过分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三、有效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1.关注学生,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首先,教师在进行数学基本活动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认真研读教材,设置数学活动。数学活动应适合每一个学生,并使学生能在认知上有所突破。其次,教师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还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根据每个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给予正确的引导,因材施教。最后,教师应给每个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使学生分享数学活动中经验。学生相互交流,互相质疑,并通过活动消除质疑,从而更好地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2.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应尽量使学生从做中学,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理解数学的本质

数学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进行,让学生在参与中发现问题、学会知识,学得经验。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对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是抽象复杂、枯燥无味的。而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可以使学生通过做游戏进行数学活动,寓教于乐。把数学活动与游戏结合起来既考虑到了小学生的特点,又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实验来体验、理解数学的内容、思想与方法,并从中获得活动经验。教师应适量适度地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活动前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规定必要的操作顺序,指出注意事项,使学生明确操作目的、要求。教师应该根据指定教学内容做好操作示范,并注意边操作、边讲解,有层次地把操作过程演示清楚,为学生的模仿操作创造条件。比如,在教学生认识角时,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角,鼓励学生观察、触摸感受角,然后在此基础上,用纸折角,并在折的角上标明角的顶点以及边,让学生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模仿完成上述操作,使学生认识角的顶点以及边。最后,教师说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认识角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用纸折活动角,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大小的关系以及与两边的长短的关系,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更加深刻。

3.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应尽量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生在上学之前,知识主要来源于生活,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如果数学活动脱离生活实际,就很难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更不要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了。所以,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经验,使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篇9

一、观察和体验,积累生活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在作文指导中树立大语文观,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观察和体验生活,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助于学生获取写作的素材。

(一)观察,积累生活

1、学做生活的有心人,注重培养观察的能力

(1)广泛关注。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注意日月星辰的变化,留心山川河流的形态,观察风霜雨雪的景象,了解乌兽虫鱼的习性,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参观工厂,访问农家;观察学校生活——注意学校开展的活动,大到开学典礼、运动会,小到主题班会、同学的课堂发言;观察家庭生活——留心家里今天来了什么客人,爸爸又卖了什么新电器,妈妈又添了什么新衣服,家里人的言谈举止……。

(2)明确要求。学生观察前,要提出观察要求;学生观察时要进行相应指导;学生观察后要写观察日记。要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的同时分析事物的好习惯,观察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活动,不能单用眼睛,要耳、口、手、脑并用,还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3)细心指导。观察日记是把每天观察到事、人、景、物选取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不拘长短,不拘内容形式。事要重点记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人要重点记下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景要重点记下景物形状、颜色、大小、动、静特点;物要重点记下物件的外形和结构。用途与功能……每则观察日记都要写下观察的时间、地点,尽可能的记下自己的感受。

2、学习有顺序地观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高中学生来说,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在学有关水果的课文时,让学生看资料图片,使学生对其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它的色彩、形态,子儿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体验,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

高中学生作文要求内容具体。情感真实。满足自我表达的需要.但是学生作文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与人交流,这就要求作者有读者意识。语言必须流畅,言之有序,有感染力。因此,我们必须在各种单项作文训练中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表达技巧。所谓积累技巧就是通过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各种作文单项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表达思想的方法,它包括语言表达的技巧,篇章结构的技巧,选材立意的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片断训练,如进行总分式、并列式的语序结构训练;进行仿写拟人句、排比句、比喻句的语言感染力训练;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写训练;还可以对课文进行扩写、缩写、续写、改写。可以练习各种形式的开头结尾,可以结合相关课文练习写景、状物的写作顺序,可以联系课文的题目分析作者的选材,立意的目的。在进行片断训练的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技巧的训练。鼓励学生写畅想式、科幻式作文,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水平。

二、广泛阅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告诉我们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

1、任务性积累。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有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

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 职业语言技能 开发 培养

1、提升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语言技能开发的必要性

卫校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形成学生的良好的职业语言技能,这不仅是卫校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需求,也是当前社会公众评价系统对中职生语言综合能力检测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近年来,我校语文教师为学生职业语言技能的培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已经初有成效。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语言技能,需对职业语言技能形成的路径、过程与机制有科学的、明晰的认识,惟此,教学行为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方向性,教学行为才是有效的、经济的、可行的。下面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语言技能开发与培养过程的认识分别予以阐述。

1.1 培养学生职业语言技能要重视强化职场文化教育

学生职业语言技能与其职场生活体验息息相关。正如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不仅在“说、写”这一职业语言发出信息的过程中是如此,在“听、读”这一职业语言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也是如此。我们的学生在读到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时,大约更多的是体验到对这优美诗句的美感,而不是李白对当时路况的真实写照。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认识到,医疗企业职业环境、职业文化体验的积累是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提高个人语言技能形成的必备条件。失却了这一条件,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看出职场基本文化素养教育对当前基础较差中职学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当前大部分中职校的语文课课时少,几乎已成边缘化学科,许多中职语文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职场文化等教学。近五年,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大量采用医疗企业模拟职场情景、职场文化等体验式教学,从学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来看,成效显著。就护理专业学生语文教学来说,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同时积累起一定的护理工作职场语言文化体验,对于发展起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职业语言技能将有着极大的帮助。让学生在封闭的校园内只做传统纸笔工作,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是考分上去,而职业语言综合能力较差。

1.2 培养学生职业语言技能要重视强化学生个体语言运用经验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