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22:26:32

借鉴

借鉴范文篇1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鼓励个人把现实组织到行动与思想中去,而不仅仅是描摹现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144页。

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施良方《学习论》第409页。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第75页。

学生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荀况《荀子·儒效》

盖尝论之,何以谓之德?行焉而得之谓也。何以谓之善?处焉而宜之谓也。不行胡得?不处胡宜?——王夫之《思问录·内篇》

习者亦以外物为习也,习于外而生于内,故曰:“习与性成”。——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

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颜元《存学篇》卷一

德行是由常作正当的事情学来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78页。

君子欲呐于言而敏于行。——孔丘《论语·里仁》

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杨雄《法言·学行》

学之之悖,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丘《论语·公冶长》

正是因为做了好事,人才变成了好人,我认为这一点最确实无疑的。——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第352页。

语言文学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2-3页。

经验积累引起的行为倾向变化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然而,我们不能把所有行为变化都看作是学习的结果。——施良方《学习论》第3页。

所谓“教育过程”是指行为的改变,这种改变发生在学校经验中并由学校经验,特别是我们叫做“课堂学习”的那类经验所造成的。——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第7页。

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陶行知《陶行知文集》第319页。

为学不限于读书……。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福译谕吉《劝学篇》第56页。

理论要变为实践,理论要由实践来鼓舞,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要知道“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列宁《列宁论国民教育》第276页。

光劳心不劳力,把心吊在半空中,光用脑不用手,瞧不起用手的人,在我们的社会是行不通的;光劳力不劳心也会变成狭窄的经验主义者。所以劳心必须和劳力并进,手和脑应该并用。——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集》第277页。

我们现在讲修养,目标是在社会的善,方法是向社会实际活动,是靠团体的力量,靠做事的磨炼,来促进修养的功夫,衡量修养的成绩的。——杨贤江《杨贤江教育文集》第153~154页。

借鉴范文篇2

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一般包含以下四种基本的“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如图1所示。信息流是指有关交易的各种信息的交流;商流是指商品在购销过程中所有权转移的一系列活动;资金流是指交易过程中资金的转移过程;物流是指产品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流动的过程。

B2C电子商务4种物流模式

采用邮政特快专递(EMS)服务的物流模式,如图2所示。实现电子商务的企业或商家从网站或虚拟网站上获得消费者的购物清单和家庭地址等信息,然后到附近的邮局办理特快专递手续将商品寄出,消费者收到邮局的取货通知,到所在地邮局将商品取回,或由邮递员直接将商品送到顾客家中。

采用EMS方式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但是这种方式存在以下的问题。首先,EMS服务收费偏高,如果这部分费用由企业或商家负担,则其经营利润会大大降低;如果由消费者承担,则对于小件低价商品,消费者肯定难以接受。其次,EMS很难保证消费者在期望的时间内将商品送到。

网站自建配送的物流模式,如图3所示。企业或网站在各地的网民密集地区设置自己的配送点,在获得消费者的购物信息后,由配送点的人员将商品为消费者送货上门。

这种物流模式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即购即得”购物心理需求。但它也存在如下的问题。首先是配送点的布局、人员的配备数量、商品的库存量等很难合理地确定。其次,由于要满足用户的即时需求,对配送时效有严格的要求。很显然,高配送费用需要更大的商品配送规模。

借助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模式,如图4所示。第三方物流就是电子商务主体将一部分或全部物流活动委托给外部的专业物流公司来完成。物流公司本身不拥有商品,而是与企业或商家签定合作协定或结成合作联盟。

采用这种物流管理方式,送达消费者的时间比前述两种方式都要快,而且服务是专业化的、多功能的和全方位的。但是如果送货量太小,送货费用一般比EMS服务还要高。这种管理模式要求专业物流公司要在基础设施、人员素质、信息系统等方面加强建设。

网站与传统商业结合的模式。传统商业特别是连锁经营商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丰富合理的商品种类,高附加值的服务,高效的配送体系等,这些正是电子商务主体所欠缺的。电子商务与传统连锁经营的结合能够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问题

1.对物流理论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当今物流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我国物流管理的研究者刚刚接触这些新理论,有待于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2.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新技术、新装备应用相对较少。许多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对现代物流的概念、地位及作用认识不够,设施陈旧,物流管理的电子化程度还较低,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的要求。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3.“无法可依”,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

4.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电子商务物流服务需求不足,而且专业化服务程度低。我国企业中自营物流的占大多数,导致专业的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大批功能单一的货代企业服务范围窄,横向联合薄弱,不能提供完整的供应链服务,无法满足客户在时间性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要求。

5.物流人才严重缺乏,无法为新的物流体系的建立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几点对策

1.加强现代电子商务和物流理论的研究,吸收国外的先进的思想、理论和技术。我们可以吸取别国物流管理研究的成果,向电子商务物流发达的国家学习,鼓励理论界研究电子商务物流中的难题,少走弯路,尽量走捷径,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步伐。

2.完善物流行业的有关标准化、规范化。物流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基础。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物流方面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设,促进我国物流业统一标准的形成。

3.积极发展网络化、社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为客户提供更完善服务的角度看,对物流服务的网络化、社会化要求越来越强烈。物流企业应重视物流网络的发展,促进物流企业的联合,发展物流企业间的业务联盟。

4.提高全社会对电子商务物流的认识。要把电子商务与电子商务物流放在一起进行宣传,电子商务是商业领域的一次革命,而电子商务物流是物流领域的一次革命。要改变过去那种重商流、轻物流的思想,把物流提升到竞争战略的地位。

5.大力加强物流专门人才的培养。通过在高校开设物流专业、确立电子商务物流研究方向和留学制度的方式来培养现代物流专门人才,可通过物流行业协会来开展物流职业教育和传播物流知识,还可通过从业资格认证的方式来激励人们投身于物流行业,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借鉴范文篇3

关键词:造型遗产;借鉴;传统;创新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了数千年的文明古国,形成了十分丰厚的造型艺术遗产。这些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承载了中华文化的信息,它不仅是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在现代语境下,绘画创作怎样去创新,促使艺术家不断的考问自己;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中华民族造型艺术遗产对艺术创作的借鉴意义,在于对艺术遗产的借鉴运用,取舍糅合,使得传统文化适应社会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对于传统文化和知识的积累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的文化的特质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

一、造型艺术遗产的魅力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新石器时代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展现了中国造型艺术的黎明。商代殷墟遗址及陕西扶风西周墓葬的发掘中都曾发现壁画残迹,这一时期的绘画形象可从青铜器及玉器上的装饰纹样表现,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帛画可看出造型艺术在当时已达到较高水平,为秦汉时期造型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造型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汉代宫廷官署及政治性建筑物上多有壁画,如西汉麒麟阁,东汉云台画功臣像、鲁灵光殿壁画包括天地神灵历史人物等。汉代墓室壁画及画像石生动地塑造了现实、历史及神话人物形象。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长期分裂混乱之中,但却是绘画史中的重要阶段。佛教造型艺术勃然兴盛,石窟壁画如新疆克孜尔石窟,吐峪沟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特别是敦煌莫高窟都保存有大量的壁画,展示出高度的艺术造诣。东晋画家顾恺之,他给寺院画壁画:“遂闭户往来月余,画维摩诘一躯,工毕,将就点眸子,乃谓寺僧曰:不三日而观者所施,可得百万钱;乃开户,光彩陆离,施者填咽,俄而果得百万钱。”他所绘壁画多么生动,看的人无不惊叹。隋唐时中国绘画进一步成熟,宫廷衙署及寺观壁画占相当比重,石窟及寺观壁画较南北朝有着更大的发展,其规模之宏伟、技艺之卓绝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如表现西方极乐世界美好图景的《西方净土变相》,其中穿插描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塑造的佛教形象中人性化的成分明显增强,展示出佛教绘画适应社会好尚而趋于世俗化的倾向。吴道子的壁画于佛寺壁上画怪石崩滩,达到“若可扪酌”的真实效果,而与李思训之作“皆尽其妙”。张僧繇画延祚寺,张善果画楼霞寺,董伯仁画白雀寺……都在美术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唐代人物画《步辇图》反映政治事件;《西域图》、《职贡图》描绘了功臣勋将;《玄宗试马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皇室贵族;《醉学士图》描绘文人雅士等。萌芽于东晋南北朝的山水画至此时有了明显的进步,富于装饰性的青绿山水在这一时期出现,水墨山水也相继开始。隋代展子虔所画山水具有咫尺千里之妙。五代两宋之后,造型艺术成为中古绘画的鼎盛时期,宋代成为中国历史上宫廷绘画最兴旺的阶段。文人学士把书画视为高雅的精神活动和文化素养,在创作和理论上都开始形成独特体系。社会、宫廷、文人士大夫之间的绘画创作各具特色而又互相影响,使宋代绘画在内容、形式、技巧诸方面都出现群彩纷呈、多方发展的局面。表现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如《清明上河图》、《货郎图》、《盘车图》、《耕织图》等;借描绘历史传说反映人们对现实生活态度的历史故事画,如《文姬归汉图》、《采薇图》等。五代时期中原的荆浩、关仝,江南的董源、巨然分别以不同的笔墨技巧塑造了不同地区的山水画,对后世山水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北宋李成的塞林平远,范宽的崇山峻岭和雪景,许道宁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绘四时朝暮、风雨明晦的细微变化,惠崇、赵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李唐、马远、夏圭富有诗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五代时江南徐熙的田园花果和西蜀黄筌的奇花异鸟分别具有野逸和富贵两种不同风格。辽金地区的文人士大夫绘画在北宋文人画传统基础上加以发展,对元代文人画有着直接的影响。黄公望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温笔披麻皴,也有干笔皴擦,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了极大作用,对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沈周取于王蒙技法,善于组合稠密高叠的石岩,复合为整一的自然美。明清的绘画通过山水花鸟画艺术以寄情寓性以及对笔墨的状物抒情的追求创造上,如高雅、古拙、稚朴、天真、泼辣等审美情趣的追求。明清画家运用笔墨的方法,包括皴擦点染用笔的快慢、轻重、正锋和侧锋,用墨的浓淡、干湿等,这些技法的传授和影响,促成了许多画派的形成。有唐寅、郑變、潘天寿、石涛、朱耷、八大山人、吴昌硕等至今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所有这一切均构成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遗产的无穷魅力,

二、绘画创作对造型艺术遗产的借鉴

怎样把造型艺术遗产的借鉴上升到当代绘画的创作层面,这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造型艺术遗产是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所在。探讨绘画创作的“创新”必然要联系到对传统的“借鉴”。在现实绘画创作中强调借鉴,是因为我们新的创作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是可以在造型艺术遗产找到的。继承和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借鉴是基础,创新是突破。

绘画创作的审美意象从孕育、形成到物态化。其中生活的审美感受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步,是萌发创作冲动的必要环节;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是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审美意象,并将审美意象凝聚力完整、独特的艺术形象,这是决定艺术创作成败的最关键的阶段;今天,绘画创作一方面浸透于母体文化,另一方面又受到世界多元化的影响,艺术家对绘画创作的理解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利用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质将其作为观念来处理,造型艺术遗产就变成了绘画创作的资源,与造型艺术遗产的对话,是因为造型艺术遗产的内涵联系着艺术家的生存感受,这才是本质的。前人的艺术遗产还能潜移默化地提高艺术家的创作构想和表现力。可见,没有借鉴绘画创作就犹如空中楼阁,没有创新,也谈不上艺术创作了,因为创作本来就包含创新。绘画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在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纳和接受。艺术遗产的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体现。绘画创作具体到借鉴和创新的问题,可以归纳于几个方面:在对造型艺术遗产的创新上,题材的可变性最大,其的空间也是最广阔的;传统造型材料在今天社会科技发展的状况下,有些已经可以被新材料所取代;要将传统的造型艺术遗产技艺进行记载和整理,在此基础上来创造新的技艺;形式和风格,这一点是最关键的,因为形式和风格是唯一不能变的,是造型艺术遗产的标志和符号,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底线。造型艺术遗产还表现出延续性这一特征。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就如同是在滚雪球一样,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继承性的文化,以某种精神、文化为核心,在“滚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添砖加瓦”。最终结果是使传统造型艺术在一条相对固定的道路上稳定发展,并会在外部条件的形式、模式、技术、材料的更新中不断爆发出新的生命。造型艺术遗产还表现为其适应性上;强调精神的传承。要求艺术的内在精神不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不论外在条件有多么大的改变都必须延续下去。所以,中国文化与自然相和谐的特质也使其具备了这种适应性。但是,造型艺术遗产是旧有的生产方式的产物,如年画,是传统的过年标志。旧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是其产生的必然条件,社会生存条件的改变必将改变和影响其生存。现当代社会的文化性质是一种大众文化,并且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这一切导致年画的生存环境已经改变。因此不能再以过去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造型艺术遗产,如何把握这个“度”是借鉴的核心。当然,创新就是要对过去的造型艺术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在尚存的创造上开始新的创造,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也表现了人类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而融合也就意味着艺术概念的全面开放。但开放并不意味着与文化的继承积累无关。有一句诗给当代的文化继承以极大的启示:“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深沉”。新知学包含着旧学才显深邃,“善学者,能于旧学中知新知,新知中见旧学,则深邃,深沉可兼而得之”。可见开放只是艺术的表象,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什么是“里”——内涵。传统文化才是造物的基础,是它的内在动因。中国造型艺术遗产的发生、发展历史表明,它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艺术结晶,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造型艺术遗产既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又体现独特的审美精神和审美价值。中国传统造型艺术遗产是在民族的土壤里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在世界造型艺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用特殊的材料,出色的技巧和手段,对造型艺术遗产的借鉴把绘画创作推向高潮,逐渐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参考文献:

借鉴范文篇4

我国刑法是1979年7月1日通过,1980年1月1日起生效的,实施已经超过九年。由于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很大变化,出现了立法当时不曾预料的新的政治经济形势和新的危害行为,同时由于制定刑法时的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立法也有失误或疏漏,因而我国刑法不少地方已不适应当前实际的需要,皿待加以修改。修改和完善我国刑法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修改刑法首先应当以宪法为根据,以党的十三大精神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指导,并从近几年来我国出现的新的政治经济形势和新的犯罪情况出发,总结我国的司法实践经验。同时也需要借鉴外国的和我国历史_L的刑法立法例,吸取其中对我国有用的经验,示冬改和完善我日刑法,使我国修改后的fflJ法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

一、吸取外国的和我国历史上刑法立法的有益经验,注意世界各国刑法发展的总趋势,应当成为修改刑法的指导思想

刑法是一个国家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维护其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它受着该国的国家性质、立法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民族法律文化传统以及刑法时代思潮的强烈影响。所以各国刑法互不相同,甚至一个国家内的各州刑法也彼此互异。但是作为文化现象,它又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同犯罪作斗争的经验总结;特别是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各曰交往频繁,文化互相渗透加强。在刑法立法上一个国家吸取另一国家的立法经验,是屡见不鲜的。如1810年拿破仑刑法典.为欧州许多国家制定刑法典时所仿效,成为它们制定JflJ法典的蓝本。明治维新后188。年日本刑法,是日本政府聘请法国巴黎大学教授鲍索纳德(G•E•Boissonade)参照《法国刑法典》制定的,1907年日本刑法则是参考《德国刑法典》制定的。我国《大清新刑律》是清朝政府聘请日本学者冈田朝太郎参加起草,仿照日本刑法拟制而成。国际上和我国历史上这种借鉴其他国家刑法典制定木国刑法典的缎验,在修改我国刑法时,值得重视。同时,在立法时借鉴外国的或我国历史上的立法文献和经验,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要求。列宁曾经提出,制定民法典一定要借鉴外国的文献和经验。苏联.在建国初期起草苏维埃民法典时,他曾给当时的司法人民委员德•伊•库尔斯基写信说:‘凡是西欧各国文献和经验中所有保护劳动人民利益的东西,都一定要吸取。”(《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第173页)这里虽然是就制定民法典而言的,但它的精神对制定刑法典同样适用。同志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报告中曾经谈到,1954年宪法的制定,也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关于宪法问题的经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制定能够参考我国历史上的宪法立法一从清末的‘十九信条’起,到民国六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到北洋军阀政府的几个宪法和宪法草案,一直到国民党政府的《中华民国宪法》—的经验,修改作为部门法的刑法,可以借鉴我国历史上的刑法立法一一从1912年的《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到1928年和1935年的《中华民国刑法》一一的经验,当属不言而喻。实事上这些刑法,尽管在性质上与我国现行刑法截然不同,但在立法技术上也确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在起草刑法过程中,实际也是在上述思想指导下进行工作的。我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并不排斥外国的和我国历史上刑事立法的经验。建国初期着手起草刑法时,就曾翻译和编印了许多国家的刑法典和《刑法总则分解资料汇编》。《汇编》既按类汇集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刑法条文,也收录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和我国历史上的刑法条文。在起草刑法工作中,就参考了这些资料,吸取了其中对我国有用的经验。这在我国现行刑法中有明显的反映。•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左”的错误思想影响远未肃清,人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以致外国的和我国历史上刑法立法中不少对我国有用的经验并未加以吸取。现在的情况较之过去已大不相同:我国早己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1987年党中央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很大成果,国家正在实现由产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变。政治体制改革也在着手进行;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思想比较活跃、适应新的形势,有识之士纷纷要求更新法律观念,正确对待西方法律文化,改变那种对待非社会主义法律批字当头、缺乏分析的错误作法。为了加快我国的立法步,前些时同志表示,香港或国外一些适应两品铃价友展的汰伴相沽祝,叫以们专肠地移位进来。这表明我国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将采取更为灵估的忐呼。荆垮甲贾几奋竺.件竺同,谈不上移植间题,但也应当比过去进一步解放思想,对外国的和我国J)J史上的刑法立法中适合我国现实情况,对我国有用的经验,要尽量加以吸取,特别是与商品经济和新科学技术发展有关的犯罪的规定,更要注意借鉴,以利于我国刑法的完善。同时,在借鉴外国刑法立法例时,应当特别注意当今世界各国刑法发展的总趋势。我国是世界各国组成的国际社会的一员,在当今国际交往频繁的时代,绝不能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因而在修改刑法时,对当今各国刑法发展的趋势,如轻微犯罪行为的非犯罪化、自由刑的社会化、罚金刑的广泛适用、法人犯罪在一些立法上的承认、国际上反劫持航空器、反扣留人质的立法、有关电脑犯罪的立法等等,都应当给予应有的注意;作为修改我国刑法的参考.使我国修改后的刑法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因此,我认为应当把“吸取外国的和我国历史上的刑法立法对我国有用的经验,注意世界各国刑法发展的总趋势”作为修改刑法的指导思想。古语云:“他!U之石,可以攻玉”。切实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对修改和完善我国刑法必将大有裨益。当然,借鉴外国的和我国历史上的刑法立法例,不是简单地“拿来”,生搬硬套,而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一观点早为大家所公认,这里无需赘述。

二、借鉴外国的和我国历史上的刑法立法例,改进我国刑法的立二术技法

立法技术通常是指制定法律的技术。好的立法技术可以使法律条文清晰确切,文字简萦适宜,用词恰当准确,结构统一协调,避免法律条文含糊不清,歧义滋生,自相矛盾,难于掌握等缺陷。我国.ffiJ法的立法技术,应当说是比较好的。刑法体系严谨,文字比较简练,篇章紧简得当,表明确有自己的特点。但认真加以考察,立法技术确实还存在某些不足。这主要是:有的用词不够准确,容易产生歧义,有些用词不合逻辑,造成自相矛盾;有的条文表述不够确切,引起无谓争论,有些条文过于简单,适用时不好掌握;有些条文未采用科学的立法办法,以致长期争论不休,如此等等,如能借鉴外国的和我国历史上的刑法立法例,间题并不难解决。

(一)关于用词不够准确问题。如我国刑法第153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而当场使用暴力……,依照抢劫罪处罚。”这里几个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不同理解:如‘犯盗窃、诈骗、抢夺罪”,是否必须达到数额较大构成犯罪的程度?“窝藏赃物”是否包括离开现场后将赃物隐避、藏匿?“依……抢劫罪处罚”是否只是按抢劫罪量邢而不能按抢劫罪定罪?都曾产生争论。这些都是由于用词不够准确而发生意见分歧的。类似本条的立法,1935年旧中国刑法第329条规定:“窃盗或抢夺,因防护赃物……而当场施以强暴胁迫者,以强盗论”。这里只说窃盗或抢夺,而未规定为犯窃盗罪或抢夺罪,“防护赃物’意思是防住取得的赃物被人夺回;“以强盗论”自然是以强盗罪定罪,同时包含以强盗罪量刑。用词含义明确,不会发生歧义,谊得我们修改刑法第153条时参考。

(二)关于用词不合逻杯问题。如我国刑法第12条第2款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里在过失之后使用“犯罪”一词就不合逻辑。因为根据这一规定自然得出如下结论:过失犯罪,法律没有规定的不负刑事责任。既然法律没有规定,也就没有过失犯罪存在。可见过失犯罪与“法律没有规定”是相矛盾的。类似本款的立法,联邦德国刑法典第15条规定:“故意之行为始有可罚性,但法律明定处罚过失行为者,不在此限’。这里使用过失“行为’‘一词,就不发生上述矛盾,这种立法例值得我们参考。据此,我国刑法第12条第2款可修改为:“过失行为,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用词不合逻辑的情况不限于上述条款,在其他条文中也存在。如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这里使用“正当防卫”一词也不合逻辑。因为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就不是正当防卫;是正当防卫,就不能超过必要限度。显然正当防卫与超过必要限度是矛盾的。类似本款的立法,《日本刑法》第s6条第2款规定:超过防卫限度的行为,……”。1955年旧中国刑法第23条但书规定:“防卫行为过当者,……”。这两种立法例都合乎逻辑.值得我们借鉴。据此,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可修改为:“防卫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这才符合逻辑的要求。

(三)关于条文表述不够确切问题。如我国刑法第n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纺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这一条文的表述就存在李!下问题:1、把直接熬意和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同样用“明知•……来表述,未将两者的认识程度加以区别,以致在刑法学者中间产生不同意见的争论.实际上两者在认识程度上是有所不同的。2、被定义的概念是‘•故意犯罪”,而不是故意或犯罪故意。其实这里应当表述的是作为犯罪主观要件的故意,而不是根据犯罪主观要件对犯罪进行分类: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正因为此,所以各种刑法教材在引用过该条文之后,仍然是论述犯罪故意,而不是论述故意犯罪。关于故意的规定,各国刑法颇不一致。笔者认为以下两种规定谊得参考:一是民主德国刑法典第6条的规定:“(l)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构成犯罪,并决意行动的是故意犯罪。(2)行为人虽然没有意图实现法律上规定的犯罪,但在决意行动时,有意识地放任自己行为发生的,也是故意犯罪”。二是1935年旧中国刑法第13条的规定:“行为人对于构成犯罪之事实,明知并有意使其发生者,为故意。行为人对于构成犯罪之事实,预见其发生而其发生并不违背其本意者,以故意论。”这两种规定相同之处是‘都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分别表述,对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都规定为“明知”,而对问接故意的认识因素都未使用.明知”一词。至于被定义的概念则彼此各异:前者是“故意犯罪”,后者则是故意。参考一七述规定,我国刑法关于故意犯罪的规定可以修改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是故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虽不希望但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也是故意。•瘫毓把直接故省荀句接故意在认识程度_.匕也明确区别开来,并且被定义的概念也与该条所要解决的问题相一致。此外,我国刑法第12条关于过失犯罪的规更,也可以参考有关立法例,作适当的修改。

(四)关于条丈简单问题。我国刑法起草时,基于“宜粗不宜细”的指导思想,条文尽量简化,以致将几个罪规定在一个条文里,没有根据每一犯罪的不同情节作进一步的规定。这固然起到了简化条文的作用,但适用时却不好掌握。如我国刑法第151条规定:“‘盗窃、诈骗、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这里就把盗窃、诈骗、抢夺三个罪规定在一起,并且只规定数额较大一个情节。第152条虽然规定了“惯盗、惯骗”和“数额巨大”,其他情节再未规定,全由审判人员酌情处理,不利于对这类案件在量刑上作到尽可能的平衡。对于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其他国家和我国历史上的刑法立法例,一般都分别加以规定,并且规定得相当细致。如《泰国刑法》即对上述三个罪分别加以规定,并且都规定得比较细致。以盗窃罪为例,其第334条规定普遍盗窃罪,第。叱冬规定严重盗窃罪,本条列举了十二种严重情节,第535条之1规定窃取佛像、宗教器物罪,第356条之1规定加重盗窃罪。这些规定可资我们修改刑法时参考。修改刑法应当改变一个条文规定几个罪的情况,对多发的犯罪尽可能规定得细致一些,使审判人员在量刑时易于掌握。

(五)关于分别莱些条文立法不够科学问题。这主要指分则有些条文,应当采用典型的结合犯的形式立法,可是却未采用,以致见仁见智,争论不已。我国刑法第150条的规定就是如此。该条第1款规定普遍抢劫罪,第2款规定:“犯前款罪,情节严重的或致人重伤、死亡的,处……”,这里致人死亡,是否也可能出于故意,就有不同意见。而如果采用典型结合犯的形式立法,这种争论就不会发生,并且罪名也为大家乐于接受。1935年旧中国刑法就是这样处理的。其第328条第3款规定:“犯强盗罪因而致人于死者,处死刑或无期徒刑。”这里规定的是强盗罪的结果加重犯,“致人于死”,仅指过失致人于死。第352条规定:“犯强盗罪而有左列行为之一者,处死刑或无期徒刑:一、放火者。二、强奸者。三、掳人勒赎者。四、故意杀人者。”这里规定的是强盗结合罪,第四款理论上叫做强盗故意杀人罪。这一罪名将强盗和故意杀人两个罪名都加以概括,并且不会发生杀人能否出于故意的争论,值得借鉴。建议修改刑法时采用这种办法,在规定抢劫致人死亡之外,另行规定抢劫杀人罪(指犯抢劫罪而故意杀人),这样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就可得到解决。此外,该刑法关于强奸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对我们修改刑法也有借鉴意义。

三、吸取外国的和我国历史上刑法立法的有益经验,增加条文,弥补我国刑法的疏漏

借鉴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证券公司;专业融资模式;借鉴

1专业化融资模式特点

专业化证券融资模式,是日本、台湾等地区早期社会信用薄弱、分业经营等背景下形成的。这种模式主要特点在于证券金融公司存在,证券金融公司是一种为有价证券发行、流通和信用交易结算提供资金和证券借贷的专业机构,主要目的是疏通分业经营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资金流动,同时通过垄断融资融券业务控制信用交易规模,防止金融风险。

1.1专业化融资机构特点

证券金融公司一般采用股份制形式,股东大多是商业银行、交易所等各类金融机构,还包括部分上市公司和企业;除自有注册资本外,债务资金来源主要从货币市场融取,包括发行商业票据,吸收特定存款,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向银行贷款等。公司主要业务是开展信用交易转融资融券。在机制设计上,日本实行单轨制,即投资者通过证券公司进行融资融券,然后证券公司向证券金融公司转融资融券,投资者不能直接从证券金融公司融资;证券商可以部分参与货币市场融资,但不能直接从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融券;这些金融机构如需借出证券,需要先转借给证券金融公司。单轨制特点是融资融券活动传递链单一化,机制上比较容易理顺,但垄断性较高。台湾采用对证券公司和一般投资者同时融资融券的“双轨制”,在“双轨制”结构中,部分获得许可的证券公司可以直接对客户提供融资融券服务,然后通过证券抵押的方式从证券金融公司转融资,也可以将不动产作抵押向银行和其他非银行机构融资。而没有许可的证券公司,只能接受客户的委托,代客户向证券金融公司申请融资融券。这样证券金融公司实际上既为证券公司办理资券转融通,又直接为一般投资者提供融资服务。这种模式有利于业务朝多元化发展,但机制较烦琐。除信用交易业务外,证券金融公司还为证券公司证券承销、新股发行等业务提供短期周转资金,及为证券公司并购、项目融资等业务提供过桥贷款等。

1.2风险管理模式

在风险管理上,专业化模式主要通过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进行管理。日本大藏省负责批准和审核证券金融公司成立条件和资格,并制定初始保证金等具体规则;证券交易所主要制定相关规章,对融资融券保证金比率进行动态监控。此外,监管机构对市场参与主体进行严格规定,如证券商不得在保证金规定比率之下对客户融资,不得将投资人保证金挪为己用;证券金融公司根据市场和公司财务信用状况对各证券公司分配不同信用业务额度等。相比之下,台湾证券公司更注重市场运作与风险控制,如日本证券金融公司资本金充足率为2.5%左右;而台湾要求最低资本金充足率达到8%,并规定证券金融公司对投资者融资融券总额与其资本净值最高倍率为250%,规定公司从银行的融资不得超过其资本净值6倍,对任何一家证券公司的融资额度不能超过其净值的l5%等。

2专业融资模式市场效应和借鉴

专业化融资模式产生,使证券公司与银行在资金借贷上分隔开,贯彻了银行与证券分业管理原则;同时证券金融公司可从货币市场吸取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使资金得到更高层次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流动性和效率,促进证券市场交易价格合理形成;同时政府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协调和控制信用交易乘数效应,如在市场偏软时,可以增加资券供给,以活跃市场;当市场泡沫过多时,可以减少资券供给,以稳定市场。

公司大量临时资金需求,支持证券公司新投资银行业务拓展。当然垄断交易也会损害效率,随着市场逐步成熟,证券融资模式职能也逐渐转变。目前日本证券金融公司主要在转融券业务中占主导地位;台湾证券金融公司更多转向直接为个人投资者提供资券融通,逐步变成了市场化融资公司。

借鉴范文篇6

1.1法国农业科技创新模式。1.1.1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法国建立了从基层从业人员到大学研究院的农业教育体系,又通过各省级农协业会有效地将中央、地方的产学研工作紧密地衔接起来。1.1.2研发环保农业新技术。通过这些农业环保新技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改善现代农业对于环境和自然的破坏带来的负面影响。1.1.3研发农产品加工新技术。法国农业主要是出口导向型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是法国出口的支柱产业。其中奶类和肉类,谷物、面包糕点和葡萄酒等的加工规模居世界前列[1]。1.2英国农业科技创新模式。1.2.1构建农业科技质量保障体系。农业科技投入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成果接受同行业专家的评估;农业科研成果必须有实用性。1.2.2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法规,获得国家创新项目,将学者和企业结合在一起;特别重视农业种植及畜牧业对于新型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工作。全国专门从事农作物育种的科研单位有16个,分工明确,研究内容各有侧重,避免重复交叉[2]。1.2.3补贴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英国用欧盟共同农业政策(CAP)给予的农业退税资金,对农民应用农业创新成果进行补贴,并且会有机构每年审核农民是否将资金运用到技术创新中。1.3德国信息化生态型农业科技创新模式。1.3.1研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德国农业企业实现信息采集系统每天甚至每小时独立完成信息更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动物饲养机械化。德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整合应用动物识别和饲养呼叫技术,在家禽家畜饲养领域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动物的身份识别上[3]。1.3.2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德国在麦类产品的研发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如培育出高品质的啤酒大麦。而且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迅速,风力发电已经有取代传统水力发电的趋势。1.3.3实施生态农业发展计划。为满足欧洲和美洲市场对于生态绿色食品的需求,德国现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欧洲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

2.1科学规划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各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农业科学技术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2.2准确把握农业科技创新方向要走德国的精准农业道路,要求农业投入产出比,不能过分强调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应始终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做到合理轮耕和休耕,整合我国现有的土地资源。2.3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政府的科研项目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并且资金占比小,与目前国际平均水平1%相比有较大差距。借鉴西欧国家的发展经验,我国更需要加大对于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支持,保证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投入能够与国家发展速度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孟莉娟.美国、法国、日本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及其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6(2):138-141.

[2]刘英杰.德国农业科技创新[J].世界农业,2014(12):6-9.

借鉴范文篇7

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C.杰克。贝洛各尼与洛贝特。J.林德奎斯特,曾对法务会计(ForensicAccounting)做出简明的解释。他们认为,所谓法务会计,就是“运用相关的会计知识,对财务事项中有关法律问题的关系进行解释与处理,并给法庭提供相关的证据,不管这些法庭是刑事方面的还是民事方面的”。我国著名的会计学者李若山认为,法务会计是指“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财务知识、审计技术与调查技术,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者在法庭上作证的一门新兴行业”[1].

由此可见,对于法务会计的理解可归纳如下:从学科的角度看,法务会计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融会计与法学于一体的新兴的边缘会计学科;从实务的角度看,法务会计是为适应市场经济法制规范的需要,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会计资料为凭据,处理涉及法律法规的会计事项的技术方法。

法务会计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生于美国,它是因应大量内部股票舞弊案和储蓄信贷丑闻的出现而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行业。法务会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得相当快,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杂志1996年开展的对美国21世纪20种热门行业追踪调查的结果,会计领域中的法务会计在这20种“热门行业”中名列第一。目前,一些大的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如美国“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纷纷在内部设置了法务会计部门,大量增加法务会计人员,其业务收入也迅速增长。

法务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会计学科,具有以下特点:

1.法务会计涉及学科领域广。法务会计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不同,它不是某个“单一会计”,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会计。法务会计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同时吸收了审计和统计的部分技术方法,融会计、法学于一体。与此相适应,法务会计人员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要求包括: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会计知识和财务知识,这是了解经济事项的基础;其次,必须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这样才能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配合律师的工作,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保障客户的利益;再次,必须学会运用审计技术和调查技术,具备独立的调查分析能力。

2.法务会计以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为重点,涉及民事和刑事,一般多见于民事案件。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法务会计人员站在为当事人服务的立场上,通过调查分析,确定责任的发生原因及其归属,并通过法律手段来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以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3.法务会计的最终目的是提出专家性意见,以作为法律鉴定或者法庭作证的依据。一般来说,法务会计的最后结果是一份报告,这一报告对企业的经济情况(尤其法庭所关注的问题)进行描述、说明、调查分析,并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提供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者法庭判决的依据。

二、国际法务会计的主要内容

法务会计的内容取决于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程度和法律、法规对经济活动、经济行为、资源、财产等规定的详细程度。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各国法务会计的内容不尽相同,甚至在不同的时期一国的法务会计也会有所不同。综合各国法务会计的内容,其运用主要在以下方面:

1.企业税务会计。税务会计是以现行税法为准绳,以货币为基本计量单位,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应纳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进行连续、系统、全面核算和监督的专业会计[2].按照国家现行的税法对应纳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进行核算与监督和对涉税事项进行调整计算,然后将其结果通过会计记录融入财务会计之中是其内容的主要方面。在企业组建、投资、筹资、经营、改造等过程中,为减轻自身税负而进行的税务筹划,也应属于企业税务会计的范畴。法务会计人员的介入,有利于保障企业利用税法取得合法权益以及确保企业不因纳税方面的任何疏漏而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司法会计。这一约定俗成的专用名词并非特指司法机关内的会计业务,而是泛指司法机关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及其理论,对案发单位的财务资料进行勘验(即查账),发现犯罪线索,搜集、鉴定证据,确认有无犯罪发生和涉嫌犯罪性质的一种技术性司法活动。司法机关的司法会计是法务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司法机关主持进行的一项法律诉讼活动。司法会计本身不属于会计活动(没有记账、算账、报账等业务),但其活动对象、内容等都与会计有密切的联系,而且从事这种法律诉讼活动的司法人员都要凭借其法律、会计、审计知识执业,因此,称之司法会计。在大量的违法违纪的经济案件、经济纠纷、民事诉讼中,由于大多与会计业务、会计资料密切相关,在进行这些方面的法律诉讼中司法会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债权债务理算会计。在市场经济下,商业信用被广泛运用,企业因购销合同的履行、贷款结算等形成大量的债权债务结算关系。在结算过程中,可能由于对商业信用的违背等原因,会产生一些与之相关的法律诉讼,这就为法务会计的参与提供了基础。

4.保险赔偿责任理算会计。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保险业的发展,保险赔偿责任也随之增加,在此基础上,保险赔偿责任理算会计应运而生。保险赔偿责任理算会计一般根据保险法律对各类保险责任界定、保险赔偿标准、保险时效等的规定,依据会计资料、运用会计方法正确理算保险对象的总损失、理赔比例、理赔金额等,维护投保人的合法权益。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5.海损事故理算会计。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海上航运业和保险业的发展,海损事故损失理算和保险理赔接受的产生,将会计与法律相结合的海损事故理算会计业务推到了会计实务的重要地位。海损事故理算会计一般根据有关国内法律、国际法律、国际公约(条约)等,对海事碰撞等海损事故的责任归属、是否加入某一国际公约、直接及间接损失数额等进行确认、理算。

6.物价利得会计。各国依据物价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法等相关法规的规定,可以确定各种商品、劳务的合理定价标准、涨跌幅度,从而确认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是否合法合规。法务会计可以使会计与法律有机酌结合,充分利用其专业素养的优势,克服传统会计人员不懂法律的缺陷。它对保障市场的正常秩序、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7.社会福利保障会计。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历史非常悠久,随着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建立,住房基金、养老基金、退休基金、医疗基金、教育基金等等逐步健全与完善起来,其形成、支用和结存也都需要相应的会计记录。在这方面特别需要既懂会计又懂法律的法务会计的介入,发挥法务会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作用。

三、国际法务会计对我国的借鉴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越来越健全的法治国家,同时会计也将面临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完善的法律环境。在此情形下,我国对法务会计的需求更显迫切。

国外的实践表明,法务会计是治理财务报告舞弊的新型利器,是财务报告舞弊的克星,是企业治理“链”中新增的一外部环节。法务会计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运用,有赖于其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超前的理论研究等现实基础,而我国在这些方面明显存在不足和缺陷。有鉴于此,我国目前可以有选择地推广运用企业税务会计、司法会计、债权债务理算会计、保险赔偿责任理算会计等法务会计,这几个方面在我国实务中具有一定的基础;至于社会福利保障会计、物价利得会计、海损事故理算会计等,由于客观条件不甚成熟,可待条件相对成熟后再予以推广。

为使法务会计在我国顺利开展,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

1.加强宣传力度,使法务会计深入人心。目前,在我国少有人向津法务会计,甚至连许多会计理论工作者或专业人员也对此知之甚少。所以大力宣传法务会计、使法务会计深入人心是使其在我国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

2.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完善司法体系,建立统一的法务会计鉴定技术标准。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前提,单凭会计知识难以正确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有会计事项,而法律对市场经济的规范也需要通过会计计量和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的法务会计鉴定技术标准,这一标准一般包括:鉴定证据的提取标准、对比检验标准、综合判断标准、鉴定结论出具标准等几个方面。

3.加强人员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法务会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法务会计人员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从事传统会计工作的人员,而应该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除上述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外,法务会计人员还需具备以下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保密、自律是从业者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独立敬业的精神,以保证其执业行为及其结果的客观性和独立公允性,这是从业者综合素质的体现。

4.加强理论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在理论研究方面,可以借鉴西方法务会计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我国会计理论界工作者应重视并加快有关法务会计的研究工作,建立在开展法务会计业务工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的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工作程序与方法、执业规范与职业道德等完备的规范体系,使法务会计的开展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5.加强各相关机构、部门之间的协调、协作,恰当处理其关系。法务会计的开展涉及到诸多机构、部门,如作为需求方的政府、司法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和作为供给方的国家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只有这些机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相互协调,才能使法务会计在我国的开展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并且,在法务会计的主体中应突出会计师事务所的地位,逐步将法务会计行使的权利归于会计师事务所,这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符合独立性原则。

「参考文献」

借鉴范文篇8

关键词: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拉斐尔前派;维多利亚时代

19世纪的英国人向往古典文明,也向往意大利。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的父母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夏季展上相识,之后旅居罗马。1849年4月6日,沃特豪斯在这座城市出生,五岁时便随父母返回祖国——工业化的英国。沃特豪斯一生从未描绘过繁荣的伦敦都市,意大利才是他的精神故乡,他的笔下尽是地中海明丽的花园,雨雾中闪烁的树林、山泉,以及神秘、忧郁的女子。关于沃特豪斯的生活人们了解不多,幸而他留存的画作非常清晰,从这一点看,也许对画家其人的“无知”有益于观者更接近其绘画本身。娴熟的技艺、和谐的色彩、优美的人物形象、耳熟能详的故事传说,使沃特豪斯的画作具有一种普遍的吸引力。这一特质使他的作品在市场上大获成功,尽管沃特豪斯通常描绘的是古典场景,但画中的年轻女性拥有20世纪的时尚发型和着装,因此很容易被当时的人接受。目前国内关于沃特豪斯的研究著述很少,大多将他归于拉斐尔前派艺术家加以讨论。在西方的研究文献中,安东尼·霍布森在自己的著述前言中称赞沃特豪斯是“浪漫的古典主义大师”;彼得·特里皮①的著书偏向传记类,他为沃特豪斯的作品整理了总体条目;卡洛琳·西尔弗整理的论文集《重新审视沃特豪斯》也包含对沃特豪斯艺术风格的分析;西蒙·戈德希尔的《维多利亚时代文化与古典古物》一书,提供了研究维多利亚时代文化与沃特豪斯艺术之间联系的参考资料。沃特豪斯的画作有着明显的古典主题偏好,他虽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核心的古典画家之一,在今天却几乎无人问津。在艺术史中,作为现代性的另一面,古典传统始终伴随着欧洲文化的发展,在不同的时间段,其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因而对沃特豪斯艺术风格的探索,也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古典传统的一次寻觅。

一、沃特豪斯与拉斐尔前派

英国皇家美术学院自称代表拉斐尔的传统和所谓的“高贵风格”,其弘扬古典风格,通常对画面进行理想化处理。19世纪中叶的一些英国青年画家对不惜牺牲真实性追求美的方式产生了怀疑,同时,也对社会上盛行的柔媚甜俗、浅薄匠气的作品不满。他们认为,若要改变当时的艺术潮流,就必须回到机械模仿拉斐尔风格之前的时代,尽力描摹自然,真诚地创作,他们称自己为“拉斐尔前派兄弟会”成员[1]。拉斐尔前派的艺术作品一经展览就颇受争议,一些人批评他们的中世纪画风是保守、倒退的,如,查尔斯·狄更斯批评他们作品中人物的“中世纪的姿势”是“荒谬而扭曲”的,当时皇家美术学院的主席查理斯·洛克·伊斯特莱克也公开批评拉斐尔前派的艺术主张。不过,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赞成他们“忠于自然”的艺术理念,在《透纳与拉斐尔前派》一书中表明了自己对其的支持。沃特豪斯是维多利亚时代有名的高产画家,翻阅他的画册,不难发现他和拉斐尔前派的艺术联系,尤其是在绘画的题材方面,如《夏洛特小姐》《奥菲利亚》《拉弥亚》等作品。此外,拉斐尔前派艺术的意境和表现手法,都为沃特豪斯的创作提供了灵感。1.题材——文学中的形象与戏剧性冲突18世纪中叶以前,艺术家的创作题材大多为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和宗教故事,法国大革命之后,创作题材大为丰富,扩展到中世纪的骑士小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场面、历史与时事等方面。此外,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尤其偏爱从中世纪和浪漫主义诗歌里发现灵感。约翰·拉斯金认为,绘画与诗歌这两种艺术形式是紧密相连的,因为二者都是通过表达个人情感引发观者的情绪,这种联系在拉斐尔前派艺术家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显现,如济慈的《无情的妖女》、丁尼生的《夏洛特小姐》,都是拉斐尔前派艺术家钟情的题材。到19世纪80年代,沃特豪斯的作品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中展出已经有些年头,他的艺术事业逐步走上正轨,开始由早期的古典风格慢慢发展为自己的风格。他不再满足于描绘古希腊、古罗马的日常场景,开始在文学中寻找另一个世界的戏剧性的美,而他笔下的女性也从传统的居家妇女角色中走出来,或是成为乘着船漂流的夏洛特小姐,或是成为躺在草地上的奥菲利亚。同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一样,沃特豪斯也明显钟爱描绘美丽的女性形象,尤其是被压抑的、濒临死亡的年轻女性,以及神秘、危险的“致命女性”主题。沃特豪斯的中后期画作透露出他对神秘主义题材的偏好,一方面,他强调其中的浪漫与诱惑;另一方面,其作品的整体氛围是宁静、幽然的,呈现出欲望与克制的二元性。艺术家通过这种相对隐晦的方式,揭示了维多利亚时期关于爱情和女性主义的一些观念,在对唯美情感的欣赏之余,还有出于对女性善意的同情。在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再创作中,沃特豪斯充分发挥了他的画面中讲述故事,通过他敏锐的直觉判断,所有的动作突然暂停,被选择的画面显得自然、和谐而生动。他擅长捕捉戏剧性的瞬间,画中人物经常向外张望,好似与观者的视线交汇,又仿佛穿透视线,眺望着远方。2.表现手法——不同艺术家笔下的《夏洛特小姐》沃特豪斯尽管在作画题材方面与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非常接近,但其画作大都是古典的和意大利式的,而不是像拉斐尔前派艺术家那样,怀着对中世纪的崇尚之情,他也从未试图表达对道德主题的兴趣。他与那些无争议的拉斐尔前派艺术家之间的异同,也许可以通过对同一主题的创作加以分析。丁尼生的代表诗作之一《夏洛特小姐》是拉斐尔前派艺术家钟爱的题材,这首诗首创于1842年,其后被多次修改,是丁尼生以中世纪的亚瑟王传奇故事为蓝本创作的。这首诗讲述了因诅咒被困于高塔的夏洛特小姐,只能通过房间里一面镜子的反射看看外面的世界,她心无旁骛地纺织不辍,将从镜子里看到的景象织在布上。一天,骑士兰斯洛特从高塔外策马经过,夏洛特小姐离开了织布机,直接从窗口眺望,她看向卡米洛特城,一瞬间镜子破碎、织线凌乱,她明白自己的诅咒已经降临,于是独乘小舟离开高塔追寻爱情,但在到达心上人面前之前,她就死去了。罗塞蒂的版画《夏洛特小姐》选择了与其他画家不同的表现主体——兰斯洛特。在诗歌的最后一段里,夏洛特小姐被诅咒夺去生命,兰斯洛特弯腰凝视她的面庞。在罗塞蒂的创作中,夏洛特小姐只占据画面最底下的部分,而兰斯洛特占据画面主体,他垂下的一只手臂与横躺的夏洛特构成垂直相交的两条线,整幅画没有纵深感,空间拥挤而压抑,人物面孔和姿势呈现出中世纪绘画的“质朴”与“僵硬”。不知是否因为他的表现手法在当时过于特立独行,丁尼生本人并不太欣赏这件作品。霍尔曼·亨特先后创作过三幅《夏洛特小姐》,其构图基本相同,选的是相同的一幕——夏洛特小姐直接看向窗外,紧接着诅咒降临了,镜子裂开、织线缠飞。霍尔曼在描绘这一幕时,特意将织布机布置成正圆形,夏洛特小姐站在中间,被织线层层缠绕,象征被禁锢和束缚,不过夏洛特小姐的体态与姿势被霍尔曼设计得强健有力,她似乎不畏惧诅咒的降临。对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而言,所谓“忠于自然”包括对细节严谨到近乎苛刻的追求,他们强调绘画形式的真实感。霍尔曼《夏洛特小姐》画面的细节充分,且带有强烈的拉斐尔前派的装饰艺术特色,其大量细节一是为构图服务,平衡画面;二是为增强绘画中的象征意义。一些批评家认为,霍尔曼作品中的细节流露出画家对夏洛特小姐的道德谴责,因为她没有完成自己“既定的社会责任”,织布是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应承担的种种社会责任的形象化的体现,当时的社会将她们限制在家庭之中。不过霍尔曼本人曾说:“一件作品在传递画面道德信息的同时也不应该妨碍观众去仔细观看那些绘画,实际上绘画本身应当首先被关注。”1888年的《夏洛特小姐》(图1)是沃特豪斯的代表作,也是他风格成熟的标志。画中女子面容忧郁迷蒙,正在松开船上的链条,船只上的挂毯编织着骑士与城堡,是她幻想中的与爱人相逢的场景,船头放置着即将熄灭的三支蜡烛与耶稣受难的十字架,预示着夏洛特小姐的死亡,观者很容易对这一孤独无助的形象产生同情。与霍尔曼·亨特的作品不同的是,沃特豪斯用灰色的色调和方形的轻快笔触将画面背景的树木草叶进行虚化处理,模糊、阴暗的背景与细腻的前景形成鲜明对比,这一艺术手法显然受到了印象派风景画的影响,也与拉斐尔前派早期强调的具体、细致地表现自然的艺术风格拉开了距离。沃特豪斯还创作了另外两幅有关夏洛特小姐的油画,描绘了她被困于高塔和织线中的场景。1894年的版本与霍尔曼1886年的版本在构图上十分相似,夏洛特小姐处于画面的主体位置,似乎正准备走到窗边向下俯瞰。而与霍尔曼的背景里充满丰富的细节不同,尽管沃特豪斯也用细节加以象征和暗示,但他再次运用暗色调和轻快简单的勾勒降低了背景的重要性,从而突出了画面的主体。此外,沃特豪斯笔下的夏洛特小姐仿佛离家少女,让人心生爱怜,她渴望新生的情感,似乎浸透着浪漫主义的多愁善感,与霍尔曼作品中宗教式的道德批判大相径庭。

二、沃特豪斯的借鉴问题

沃特豪斯的画作中有非常明显的拉斐尔前派和新古典主义的印记,也展现出印象派的光线效果。乔治·萧伯纳提出过一个颇为尖刻的观点,他称“使人忆起其他艺术家确是沃特豪斯先生的专长”,讽刺沃特豪斯善于“借用”同时代人的思想和形象。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的创作受19世纪70年代新希腊风潮的影响,他关注古典世界的日常生活,且以相机般精准的文物古迹写实、还原古罗马帝王时代生活场景的能力而闻名。沃特豪斯的早期绘画一直在向阿尔玛-塔德玛学习,效仿其新希腊式的古典日常风格。在阿尔玛-塔德玛于1874年完成《舞蹈过后疲惫的酒神女祭司》后,沃特豪斯于1876年效法其题材完成了《舞蹈之后》。同年,两幅作品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夏季展览展出。除了题材,沃特豪斯甚至搬用了阿尔玛-塔德玛画作中的古迹,如在1876年的《舞蹈之后》中,画中出现的壁柱就是直接参照1874年阿尔玛-塔德玛《雕塑画廊》中的壁柱创作的。不过,伊丽莎白·普利特约翰在《沃特豪斯的想象》一书中分辨道,沃特豪斯的作品“更明朗,省略了古物的细节”。随后,沃特豪斯的兴趣转向拉斐尔前派,但他的画作并不会与其他人的作品混淆,其关键之处在于,沃特豪斯能准确而适当地在画面上运用不同的风格,又加以调和,使其不互相冲突。对艺术风格的掌握是机械的,而巧妙和谐地运用其重构出新的风格、新的画面,需要远超“借鉴”的艺术修养。

结语

沃特豪斯的风格形成反映了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早期欧洲艺术风格的变幻交织,他善于借鉴同时代人的作品,重构古典题材。他的画作亦受到高度的评价,在整个欧洲和美国都十分畅销,他的艺术是维多利亚时代后期视觉想象的典范。安东尼·霍布森认为,沃特豪斯的作品展示了人性、同情心及美,他通过画作完成了与观众的亲密交流,这使他成为当时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彼得·特里皮在为沃特豪斯作传时写到,我们应注意到他的作品与众不同,他的画既温和又自然,“半现实主义,既不像梦境,也不像白天那样令人信服”。象征主义画家埃德蒙·阿莫-琼持有相似观点,他认为沃特豪斯的想象太“自然”,“似乎缺乏神秘的气氛,但符合众神时代怪异而古老的神话”,他笔下的女神行在天上,却与人一般喜怒哀乐。

参考文献:

借鉴范文篇9

面对着制定法无法回避的缺陷,新中国的法律学人对我国是否应当借鉴判例制度至少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讨论(1),司法实践中也有积极的尝试(2)。赞成我国借鉴判例制度的观点占有绝对优势,其实从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第二个五年纲要(3)中的关于建立判例指导制度的内容来看,借鉴判例制度已经是我国的大势所趋。

在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两分天下的理论面前,我国被界定为大陆法国家,即制定法是我国的正式法律渊源,法院的先例判决在我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面对着制定法无法回避的缺陷,新中国的法律学人对我国是否应当借鉴判例制度至少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讨论(1),司法实践中也有积极的尝试(2)。赞成我国借鉴判例制度的观点占有绝对优势,其实从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第二个五年纲要(3)中的关于建立判例指导制度的内容来看,借鉴判例制度已经是我国的大势所趋。一般认为,借鉴判例制度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制定法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即社会的纷繁复杂与不断发展,而立法者本身的预见能力又相对有限,这导致了制定法存在滞后于现实生活,无法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的缺陷是无法避免的。学界认为,借鉴判例制度,赋予法官造法的功能能够弥补制定法的不足;(二)、判例法实行的是遵循先例的原则,该原则可以使得我国法律适用趋于统一,达到同案同判的效果;(三)、判例法的遵循先例原则还使得法律具备了更加清晰的可预见性。笔者认同以上三个方面的理由,亦主张在我国积极借鉴判例制度。

一、结合中国生产的“批复”看借鉴判例制度弥补法律漏洞的必要性

制定法落后于现实生活的缺陷是无法避免的,法官面对法律的漏洞该怎么办呢?笔者现就我国法官的解决之道来分析借鉴判例制度在我国是迫切需要的。笔者在一篇发表于北大法律信息网的题为《评中国立法权限分配的缺陷》(4)的文章里较为详细的论述了法院系统内部形成的“批复”制度是我国法院系统内部形成的解决法律漏洞问题的机制,笔者现就摘引一“批复”来分析在我国借鉴判例制度的相关问题。该例的内容与框架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怀孕妇女在羁押期间自然流产审判时是否可以适用死刑问题的批复

1998年8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怀孕妇女在羁押期间自然流产审判时是否可以适用死刑问题的批复》已于1998年8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10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998年8月13日起施行。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冀高法〔1998〕40号《关于审判时对怀孕妇女在公安预审羁押期间自然流产,是否适用死刑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怀孕妇女因涉嫌犯罪在羁押期间自然流产后,又因同一事实被起诉、交付审判的,应当视为‘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依法不适用死刑。

此复”

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该批复:(一)、该批复形成的表面原因是由于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审判时对怀孕妇女在公安预审羁押期间自然流产,是否适用死刑拿不定主意;深层原因是我国关于怀孕妇女适用死刑问题的法律规定存在缺陷以及我国立法权限分配不合理。我国刑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刑法的这条简单规定并未对在审判以外的刑事诉讼阶段怀孕而在进行审判时又不处于怀孕状态的妇女是否适用死刑的问题作出回答。从刑事诉讼法的体例安排来看,我国把刑事诉讼阶段清晰地分成立案、侦查、提起诉讼、审判、执行这几个阶段。很明显,从我国刑事诉讼阶段的构成来看,审判是不包括立案、侦查、提起公诉、执行这几个阶段的。如果判案中的法官仅做法律的工匠,将刑法第四十九条的“审判时怀孕的妇女”简单地理解为是审判阶段处于怀孕状态的妇女,那么将会出现不人道、不公正的司法后果并且在我国现在的执法环境下可能导致出现非常恶劣的现象。笔者所言的不人道、不公正的司法后果体现为:一个涉嫌严重犯罪的怀孕妇女是否适用死刑将取决于她在审判以前的诉讼阶段的身体素质的好坏、是否能很好的照顾好自己、运气的好坏等与她是否能保住孩子,使得自己在审判阶段还处于怀孕状态的因素,而这些因素本身是与定罪量刑是没有关系的甚至有的因素是偶然性的(比如在侦查阶段摔了一跤流产了),保住孩子的属幸运者,不适用死刑,而不能保住孩子的就可能适用死刑,笔者认为与定罪量刑无关的因素影响了定罪量刑是不公正的,而在法律上是否对一个人的适用死刑维系于偶然因素又是非常不人道的。这种做法会在我国现在的执法环境下导致出现的恶劣现象是非常明显,即侦查机关为了使得怀孕妇女在审判时可能被判处死刑而强制将妇女堕胎。很显然,刑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是存在缺陷的,对该法条的机械操作将会出现不良的社会后果,立法者未对怀孕妇女适用死刑者一复杂的问题作科学的立法。面对这一立法上的缺陷法官该如何办呢?法律上没有一个说法。我国立法法规定出现新问题或者法律需要进一步明确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立法解释。当法律的缺陷以个案的形式出现在法官面前的时候,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无能为力的;法官无权解决这一立法漏洞问题而有权解决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鞭长莫及,无能力解决,这并反应出了我国立法权限分配的缺陷。笔者认为,法律漏洞将以个案形式出现在法官面前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赋予法官在个案审判中拥有立法权限来填补法律漏洞。我国没有法官填补法律漏洞的法定机制,但是法律漏洞问题又是法官们必然会碰到的,我国法官选择了向上级请示的保守但是不法治的方式来解决手中的法律漏洞问题,于是批复就大量出现了。(二)、从该批复取得的实际效果与进行批复付出的法治代价进行对比的角度分析。该批复取得的实际效果是很明显的,由于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对个案作出的批复属于司法解释的范畴,对我国各级法院处理案件具有约束力,故该批复在实际效果上弥补了法律漏洞。从对个案的处理结果对类似案件的解决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角度来讲,中国的“批复”与普通法系的判例是相类似的。然而,通过最高人民法院进行批复的方式来弥补法律漏洞的做法的代价是十分昂贵的,其代价主要有:抢夺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最高人民法院实际是在没有任何授权的情况下进行立法;冲击了我国的上诉制度,法院系统内部形成的批复制度使得我国的上诉制度受到严重破坏;上级法院以批复的形式干涉下级法院的审判,这在本质上是违反我国宪法所明确的法院独立审判的原则。笔者将这类弥补法律漏洞的批复称为由于处理法律漏洞的机制不科学而通过最高人民法院非法生产出来的中国式判例。我们急需对这种非法生产判例的途径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的判例制度来填补制定法的漏洞。

二、判例法的兴起原因对我国建立判例制度的借鉴

英国是传统的判例法国家,笔者通过阅读学者关于判例制度的研究文章将英国判例法得以建立与发展的原因归纳如下:(一)、没有可以依据的统一成文法,在这个前提下,创造判例的法官及其所在的法院地位显赫。“在1066年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以前,英国大部分地区施行的是盎格鲁-撒克逊的习惯法;东北部则施行入侵的丹麦人传入的北欧条顿人习惯法;教会内部则有自己的习惯法”,“诺曼人在英国建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封建土地制度,逐步形成王权专制国家以后,为加强王权,削弱地方封建领主的势力,统一法度(实际上当时诺曼人也无统一的成文法作为标准),国王就设立了权威极大的王国法院(CuriaRegis,亦译为御前会议),授权他们以‘正义’的标准开庭审理案件或者到各地巡回审判,并到各地宣讲这些审判案例,正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成文法作为标准,加之王国法院的特殊地位,使得这些判例可以普遍适应于全国,判例作为法源的习惯和制度就形成了。”(5)现在,英国的法官都来自于有名望的律师和学者,法院依然有崇高的权威;(二)、英国存在等级森严的法院体系。“必须存在等级森严的法院系统中,才可能产生有拘束力的司法先例,因为只有等级森严的法院,才有可能清楚划分出司法先例的拘束对象”,“就法院等级而言,英国的法院系统可以说是等级森严而又相当稳定,下级法院对上级法院的权威更是不容怀疑”,“这种等级森严的法院体系为判例法的生成和巩固创制了稳固的框架”。(6)(三)、有全面的诉讼判例汇编。相比之下,我国现在的制定法、法院、法官的状况是:(一)、我国各主要法律部门的制定法都已经建立并且趋于成熟、完善,制定法构建了我国法律的框架,填充了我国法律的大部分内容。这就决定了判例法在我国只能是充当填补法律不足的角色,在制定法未触及的但是又需要法律调整的领域才有判例法存在的余地。(二)、我国法院的地位。依照我国的宪法以及法院组织法,我国法院在地位上属于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法院在国家机构中处于这样的地位是不足以承担发展中国判例的责任的,原因在于法院没有造法的权力(7)。笔者建议修改宪法与法院组织法,提升法院地位,赋予法院功能在于填补法律漏洞的辅助性立法权。在瑞士、法国、土耳其等国家的法律中,直接或者间接地赋予了法院立法权(8),这是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与学习的。若未在宪法以及法律上赋予、规置法院造法的权力,而法院系统又实际上在造法,那么法院造法的权力是没有依据的潜权力,其造法所适用的规则亦属于游离于宪法与法律之外的潜规则。这样的权力是缺乏监督与制约的,容易泛滥,一个国度存在这样的权力属民之不幸,一定要进行清理。分析在我国存在的大量司法解释,我国司法系统已经有了这些现象的苗头了。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笔者不得不提到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该纲要第12项提到,“改革下级人民法院就法律适用疑难问题向上级人民法院请示的做法。对于具有普遍法律适用意义的案件,下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审理。上级人民法院认为符合条件的,可以直接审理。”第十三项提到,“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重视指导性案例在统一法律使用标准、指导下级法院审判工作、丰富和发展法学理论等方面的作用。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关于案例指导制度的规范性文件,规定指导性案例的选编标准、选编程序、方式、指导规则等。”笔者认为该纲要第12项所提到的法律适用疑难问题是指法律本身有漏洞导致法律适用疑难的案件(9),将这些案件定性为具有普遍法律适用意义的案件转移给上级法院管辖的用意是非常明显的,结合纲要第13项的内容,这些具有普遍法律适用意义的案件的处理结果将会作为指导性案例“指导下级法院审判工作”;该项内容还提到最高人民法院将建立一套案例指导制度。我们可以看出最高人民法院实际上是要借鉴判例制度,赋予自身立法权限以弥补法律漏洞。因为:1、对法律漏洞性问题的处理必然会涉及到法官造法;(10)2、通过我国法院系统内部形成的大量的请示可以看出我国下级法院对上级法院的依赖性是非常强的,最高院对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的案件虽界定为指导,实际上,下级法院是会将其颁布的案例作为先例来遵循。而我国宪法与法律还未赋予法院造法功能,尚未提及建立判例制度,在这种法律前提下,法院造法的权力将会成为游离于宪法与法律的没有外部监督的潜权力。这是与我国依法治国的主旋律所不相符的。笔者建议面对现实的需要,在宪法与法律上赋予法院造法权力,建立法院行使该权力的规则,以及制定制约该权力的机制,使得法官造法能在我国制度化。(三)、我国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笔者在上文中提到英国森严的等级制度是英国判例法得以建立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很好理解的,只有下级法院信任上级法院,服从上级法院的权威,遵循先例的原则才会在法院系统内部得到推行。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上下级法院之间是工作监督关系,从法律的层面讲,若要建立判例制度,这种关系是必须改变的,必须在法律上明确下级法院对上级法院判决的服从。判例制度要求下级法院的法官群体对上级法院法官群体所作出的判决遵从,所以我们还必须在制度上保证下级法院法官在能力与品德方面信任上级法院法官,笔者认为,建立中级法院以上的法官主要从基层法院中选任以及从有名望的律师学者群体中选任的制度是保证下级法院法官信任上级法院法官的一项有效措施。(四)、从我国法院系统用人来看,很大一批法官都是来自于没有社会经验的法律专业的学生,而英国的法官却主要是来自于有丰富经验的律师,这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巨大差距。我们必须问自己一个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怎样保证我们的法官是有能力造法的?考虑到具有造法功能的法官是应当是中级以上(包括中级)法院的法官(该问题留待本文第四部分论述),所以,我们应当提高担任中级以上法院法官的门槛。在中级以上的法院中开辟从有丰富经验的律师以及学者中引入人才进入法官队伍的渠道,在这条引入人才的渠道里不可设置行政能力测试等与法律能力本身没有关系的考试;当然,从严把握上级法院从下级法院调任法官也是一个方面。

三、构建中国判例制度的建议

如在中国建立判例制度,笔者认为各中级以上(包括中级)法院都有权整理汇编对其下级法院有约束力的判例,在效力等级上,上级法院的判例高于下级法院的判例,下级法院的判例不得与上级法院的判例相冲突。中级以上法院公布的判例对自身具有约束力。出于充分利用优秀案例资源考虑,各中级以上法院汇编的案例不限于本法院判决的终审案件,可以是与自身有地域管辖关系的下级法院的判决的终审案件,也可以是跟自身无地域管辖关系的法院判决的终审案件,比如说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可以汇编福建省高级法院以及该省的一个中级或者初级法院的终审判决为判例。在是否应当赋予初级法院造法功能的问题上,笔者持保守态度,认为不应当赋予其造法功能,尽管有消息称郑州中原区法院的“先例判决制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赋予初级法院造法功能的原因是非常明显的,1、我国初级法院法官素质普遍较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第二个改革纲要所提及的法院系统人事改革的内容看(11),这一点将会继续;2、初级法院业务量大,这一点也也是限制初级法院判决质量的因素。当然,有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在初级法院也有不少的对具有普遍法律指导意义的案件的高质量的判决,这类判决对类似案件的处理具有指导意义,对法院系统来说也是一笔不忍浪费的资源。针对这个特点笔者的看法是初级法院可以将这类判决推荐给上一级法院由上一级法院汇编为判例,从而在法律适用上具有约束力。初级法院也可将本院的案例汇编,供法官审理案件参考,但是该类汇编案例不具有普遍约束力。有观点认为,“结合我国法官队伍现状的实际,考虑到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有待提高,司法体制尚需改革,地方保护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执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故笔者认为,判例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地方各级法院的裁判不能直接上升未判例,地方各级法院的判决、裁定经过最高人民法院的创制才能成为判例。”(12)笔者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风俗习惯差异很大,比如说广东和西藏,而各地的判决本身是依据当地具体情况作出的,如果最高人民法院对某地的案例进行收编,使其上升为判例,指导经济状况、风俗习惯等有很大不同的地方的类似案件的解决,那么其处理结果不一定会是公正的。虽然,各地均有权整理对本地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判例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全国范围内的司法不统一,但是,我国各地状况差异大,一定程度上的司法不统一应当是允许存在的,这是保证公正所必须的。

我国建立判例制度要与当前政治构架和现有法律体系相衔接。根据我国宪法,我国各级法院由同级人大产生对同级人大负责。当法院对具体案件进行处理的时候,当地人大没有权力干涉,这是保证法院独立所必须的,而当法院将某具体案例汇编成判例以约束类似案件处理时,法院实际上是在行使立法权,该权力的行使将关系到当地案件处理的公正以及与当地立法机关权限的衔接,其意义已经超出了法院处理自身事务的范围,该权力的行使应当受到外部的制约。笔者认为,在中国当今的政治构架下,当地人大有权对由其产生的法院的立法权限进行制约,有权推翻其认为是不宜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判例。对我国法院处理案件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立法解释以及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汇编的判例在效力上应相当于司法解释,对全国法院审理案件具有普遍约束力;各级法院汇编的判例在效力上低于同级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当然其效力也就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

四、结语

中国经济的腾飞需要完善的制度为依托,没有完善的制度,经济上的进步反而会带来社会的混乱,最终经济上的进步将会停滞。一个社会的进步应该是经济、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进步,一个方面的冒进是无法实现社会整体进步的。司法制度是一个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都是非常重要的。从我国的政治背景、法律文化出发,引入判例制度将会对我国司法制度的完善,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上起到巨大的作用。

【注释】

(4)参见笔者发表于北大法律信息网的《评中国立法权限分配的缺陷》一文,“法律的滞后性与模糊性往往是通过蕴涵着全新问题的诉讼到法院的案子得以体现的,这里所说的全新问题是指法律所未涉及的情况或者法律上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规定得很模糊的情况。第一次碰到这些问题的是法院的法官。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本就不可能通过启动立法权对这样的一些具体案件进行处理。也即是说当法律的滞后性与模糊性问题第一次或者第若干次出现的时候,我国的立法权是根本就是无能为力的。然而在我国法官是没有权力创造法律的,也就是说法官没有权力用自己认为合乎正义的全新规则来处理现有规则没有触及到的或者徘徊在现有规则之间的全新问题。一个很实际也很严肃的问题出现了,在中国,面对这样的一些案件法官该怎么办?从法律上来讲,法官是没有办法的,因为法官没有权力创造法律,这也就暴露了我国立法上的缺陷。具体说来也就是立法权限分配不合理,我们应当赋予法官创造法律的权限,因为法官是第一个最先碰到全新问题并且必须解决该这类问题的群体。

由于害怕所判的案子被定性为错案而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受到遇到问题请示上级的传统的影响。中国法院系统内部铺天盖地的请示出现了。”

(7)法官作为操作法院权力的主体,赋予法院造法的权力实际上就是赋予了法官造法的权力;然而,笔者所言的法院造法的权力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法官造法,法院造法包括法官对具有普遍法律适用意义的案件的判决以及法院汇编此类案件并作为判例给予公布两个方面。

(9)参见笔者发表于北大法律信息网的《评<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所提及的管辖权转移>一文:

【参考文献】

(1)参见:武树臣主编的《判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2)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法院、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进行了积极的先例判决制度尝试

借鉴范文篇10

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C.杰克。贝洛各尼与洛贝特。J.林德奎斯特,曾对法务会计(ForensicAccounting)做出简明的解释。他们认为,所谓法务会计,就是“运用相关的会计知识,对财务事项中有关法律问题的关系进行解释与处理,并给法庭提供相关的证据,不管这些法庭是刑事方面的还是民事方面的”。我国著名的会计学者李若山认为,法务会计是指“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财务知识、审计技术与调查技术,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者在法庭上作证的一门新兴行业”[1].

由此可见,对于法务会计的理解可归纳如下:从学科的角度看,法务会计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融会计与法学于一体的新兴的边缘会计学科;从实务的角度看,法务会计是为适应市场经济法制规范的需要,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会计资料为凭据,处理涉及法律法规的会计事项的技术方法。

法务会计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生于美国,它是因应大量内部股票舞弊案和储蓄信贷丑闻的出现而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行业。法务会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得相当快,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杂志1996年开展的对美国21世纪20种热门行业追踪调查的结果,会计领域中的法务会计在这20种“热门行业”中名列第一。目前,一些大的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如美国“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纷纷在内部设置了法务会计部门,大量增加法务会计人员,其业务收入也迅速增长。

法务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会计学科,具有以下特点:

1.法务会计涉及学科领域广。法务会计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不同,它不是某个“单一会计”,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会计。法务会计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同时吸收了审计和统计的部分技术方法,融会计、法学于一体。与此相适应,法务会计人员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要求包括: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会计知识和财务知识,这是了解经济事项的基础;其次,必须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这样才能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配合律师的工作,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保障客户的利益;再次,必须学会运用审计技术和调查技术,具备独立的调查分析能力。

2.法务会计以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为重点,涉及民事和刑事,一般多见于民事案件。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法务会计人员站在为当事人服务的立场上,通过调查分析,确定责任的发生原因及其归属,并通过法律手段来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以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3.法务会计的最终目的是提出专家性意见,以作为法律鉴定或者法庭作证的依据。一般来说,法务会计的最后结果是一份报告,这一报告对企业的经济情况(尤其法庭所关注的问题)进行描述、说明、调查分析,并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提供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者法庭判决的依据。

二、国际法务会计的主要内容

法务会计的内容取决于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程度和法律、法规对经济活动、经济行为、资源、财产等规定的详细程度。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各国法务会计的内容不尽相同,甚至在不同的时期一国的法务会计也会有所不同。综合各国法务会计的内容,其运用主要在以下方面:

1.企业税务会计。税务会计是以现行税法为准绳,以货币为基本计量单位,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应纳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进行连续、系统、全面核算和监督的专业会计[2].按照国家现行的税法对应纳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进行核算与监督和对涉税事项进行调整计算,然后将其结果通过会计记录融入财务会计之中是其内容的主要方面。在企业组建、投资、筹资、经营、改造等过程中,为减轻自身税负而进行的税务筹划,也应属于企业税务会计的范畴。法务会计人员的介入,有利于保障企业利用税法取得合法权益以及确保企业不因纳税方面的任何疏漏而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司法会计。这一约定俗成的专用名词并非特指司法机关内的会计业务,而是泛指司法机关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及其理论,对案发单位的财务资料进行勘验(即查账),发现犯罪线索,搜集、鉴定证据,确认有无犯罪发生和涉嫌犯罪性质的一种技术性司法活动。司法机关的司法会计是法务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司法机关主持进行的一项法律诉讼活动。司法会计本身不属于会计活动(没有记账、算账、报账等业务),但其活动对象、内容等都与会计有密切的联系,而且从事这种法律诉讼活动的司法人员都要凭借其法律、会计、审计知识执业,因此,称之司法会计。在大量的违法违纪的经济案件、经济纠纷、民事诉讼中,由于大多与会计业务、会计资料密切相关,在进行这些方面的法律诉讼中司法会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债权债务理算会计。在市场经济下,商业信用被广泛运用,企业因购销合同的履行、贷款结算等形成大量的债权债务结算关系。在结算过程中,可能由于对商业信用的违背等原因,会产生一些与之相关的法律诉讼,这就为法务会计的参与提供了基础。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4.保险赔偿责任理算会计。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保险业的发展,保险赔偿责任也随之增加,在此基础上,保险赔偿责任理算会计应运而生。保险赔偿责任理算会计一般根据保险法律对各类保险责任界定、保险赔偿标准、保险时效等的规定,依据会计资料、运用会计方法正确理算保险对象的总损失、理赔比例、理赔金额等,维护投保人的合法权益。

5.海损事故理算会计。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海上航运业和保险业的发展,海损事故损失理算和保险理赔接受的产生,将会计与法律相结合的海损事故理算会计业务推到了会计实务的重要地位。海损事故理算会计一般根据有关国内法律、国际法律、国际公约(条约)等,对海事碰撞等海损事故的责任归属、是否加入某一国际公约、直接及间接损失数额等进行确认、理算。

6.物价利得会计。各国依据物价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法等相关法规的规定,可以确定各种商品、劳务的合理定价标准、涨跌幅度,从而确认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是否合法合规。法务会计可以使会计与法律有机酌结合,充分利用其专业素养的优势,克服传统会计人员不懂法律的缺陷。它对保障市场的正常秩序、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7.社会福利保障会计。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历史非常悠久,随着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建立,住房基金、养老基金、退休基金、医疗基金、教育基金等等逐步健全与完善起来,其形成、支用和结存也都需要相应的会计记录。在这方面特别需要既懂会计又懂法律的法务会计的介入,发挥法务会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作用。

三、国际法务会计对我国的借鉴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越来越健全的法治国家,同时会计也将面临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完善的法律环境。在此情形下,我国对法务会计的需求更显迫切。

国外的实践表明,法务会计是治理财务报告舞弊的新型利器,是财务报告舞弊的克星,是企业治理“链”中新增的一外部环节。法务会计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运用,有赖于其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超前的理论研究等现实基础,而我国在这些方面明显存在不足和缺陷。有鉴于此,我国目前可以有选择地推广运用企业税务会计、司法会计、债权债务理算会计、保险赔偿责任理算会计等法务会计,这几个方面在我国实务中具有一定的基础;至于社会福利保障会计、物价利得会计、海损事故理算会计等,由于客观条件不甚成熟,可待条件相对成熟后再予以推广。

为使法务会计在我国顺利开展,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

1.加强宣传力度,使法务会计深入人心。目前,在我国少有人向津法务会计,甚至连许多会计理论工作者或专业人员也对此知之甚少。所以大力宣传法务会计、使法务会计深入人心是使其在我国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

2.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完善司法体系,建立统一的法务会计鉴定技术标准。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前提,单凭会计知识难以正确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有会计事项,而法律对市场经济的规范也需要通过会计计量和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的法务会计鉴定技术标准,这一标准一般包括:鉴定证据的提取标准、对比检验标准、综合判断标准、鉴定结论出具标准等几个方面。

3.加强人员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法务会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法务会计人员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从事传统会计工作的人员,而应该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除上述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外,法务会计人员还需具备以下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保密、自律是从业者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独立敬业的精神,以保证其执业行为及其结果的客观性和独立公允性,这是从业者综合素质的体现。

4.加强理论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在理论研究方面,可以借鉴西方法务会计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我国会计理论界工作者应重视并加快有关法务会计的研究工作,建立在开展法务会计业务工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的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工作程序与方法、执业规范与职业道德等完备的规范体系,使法务会计的开展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5.加强各相关机构、部门之间的协调、协作,恰当处理其关系。法务会计的开展涉及到诸多机构、部门,如作为需求方的政府、司法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和作为供给方的国家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只有这些机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相互协调,才能使法务会计在我国的开展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并且,在法务会计的主体中应突出会计师事务所的地位,逐步将法务会计行使的权利归于会计师事务所,这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符合独立性原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