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7:28:20

交换理论

交换理论范文篇1

提要:本文着重分析在马克思交换理论中把交换价值等同于价值的种种局限,并指出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交换价值是个桥梁,交换价值具有独立的内涵和地位。科学应用马克思交换理论的重点是处理好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交换理论可概括为:商品是由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基本因素构成;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对于20码麻布=1件上衣这一最简单的商品交换形式,它的左端是以商品的自然形式、使用价值与其右端的价值形式、价值对立着;通过这一形式,20码麻布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表现为等式两端的对立,外在的对立;商品经济的运行表现为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对立统一。马克思商品交换理论是比较严密的科学理论,但它实质是静态的交换理论,不能完整地反映经济交换的动态交换过程。下面我们阐述做出这一结论的依据。

一、把劳动生产力的具体条件同度化为既定的劳动生产力;把交换价值等同于价值

“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如果生产一件上衣所需要的一切有用劳动的生产力不变,上衣的价值量就同上衣的数量一起增加。”

从马克思的这些论述中可知,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影响具体的商品生产者劳动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十分复杂的,其中包括自然条件。事实上,每个商品生产者所具有的特定生产条件都是不一样的。在这些特定生产条件同度化为单一的、既定的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时,商品的交换价值等于它的价值,并且商品的交换价值量就是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

把单个商品生产者各不相同的生产条件同度化为一般的、既定的生产条件,这实质是在描述特定时点上的、一般均衡的经济状况。这种理论的抽象是静态理论抽象模型,而不是特定时间段的动态理论抽象模型。

这种静态、一般均衡的分析模型的优点是能够分析不受时空限制的经济本质及最基本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它不考虑具体商品生产者的具体生产条件的差异,也就没有交换价值概念存在的必要,而是把交换价值概念直接等同于价值概念。

二、商品价值由抽象劳动决定;抽象劳动是完整的社会分工、交换体系的体现;而这一体系又是由微观交换行为自由竞争形成的结构体系,这一分析逻辑在实践中出现悖论

“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在前一种情况下,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在后一种情况下,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

“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有用劳动。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就不能作为商品互相对立。在产品普遍采用商品形式的社会里,也就是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作为独立生产者的私事而各自独立进行的各种有用劳动的这种质的区别,发展成一个多支的体系,发展成社会分工。”

“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对于这种社会来说,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特别是资产阶级发展阶段的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是最适当的宗教形式。”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决定商品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作为同一的人类劳动来对待的。这种抽象人类劳动并不排斥劳动的具体性及其质的差别,正是由于劳动的质的差别才形成了“一个多支的体系”。实质上,劳动价值论是构造了单纯的劳动者的王国,在这个劳动王国中,劳动者实现了充分的、自由的结合。但是在商品经济的现实中,私人劳动与价值对立着,正像基督教徒与基督耶稣对立着一样。基督徒的命运是由自己主导还是由耶稣主导?这里的答案是明确的,耶稣主导的是基督世界的命运,而不针对具体的、单个的基督教徒;基督徒生活于基督世界,但它自己的命运由自己主导。与此相类似,在商品经济的现实中,商品的劳动价值是就全社会而言的,它并不直接决定私人劳动的价值;私人劳动的命运直接决定于商品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受制于价值。

三、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暗含着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隔离

“流通手段量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规律,还可以表述如下:已知商品价值总额和商品形态变化的平均速度,流通的货币或货币材料的量决定于货币本身的价值。有一种错觉,认为情况恰恰相反,即商品价格决定于流通手段量,而流通手段量又决定于一个国家现有的货币材料量,这种错觉在它的最初的代表者那里是建立在下面这个荒谬的假设上的:在进入流通过程时,商品没有价格,货币也没有价值,然后在这个过程内,商品堆的一定部分同金属堆的相应部分相交换。”

在这里,马克思清醒地认识到:彼此不可通约的使用价值总量是不能直接与彼此可通约的货币量直接相等的。这即是说,商品堆的一定部分是不能直接同货币堆的相应部分相交换的。商品必须变成货币,才能是可通约的;也就是必须先有个别价格,才能产生一般价格水平。一般价格水平是商品个别交易、个别价格的结果,而不是相反。在这里,我们把个别价格看作商品的交换价值,把一般价格水平看作商品的价值。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由个别价格隔离着;在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由交换价值隔离着。

四、忽视了交换价值在资源配置中的独立作用

“如果市场的胃口不能以每码2先令的正常价格吞下麻布的总量,这就证明,在全部社会劳动时间中,以织麻布的形式耗费的时间太多了。其结果就像每一个织布者花在他个人的产品上的时间都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样。这正像俗话所说:‘一起捉住,一起绞死。’在市场上,全部麻布只是当作一个商品,每一块麻布只是当作这个商品的相应部分。事实上,每一码的价值也只是同种人类劳动的同一的社会规定的量的化身。”

“我们看到,商品爱货币,但是‘真爱情的道路绝不是平坦的’。把自己的‘分散的肢体’表现为分工体系的社会生产机体,它的量的构成,也像它的质的构成一样,是自发地偶然地形成的。所以,我们的商品所有者发现:分工使他们成为独立的私人生产者,同时又使社会生产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关系不受他们自己支配;人与人的互相独立为物与物的全面依赖的体系所补充。”

从这些引文中我们看出,马克思清楚地看到特定商品市场如麻布市场的供求状况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是“一起捉住,一起绞死。”但是,他没有给予这种现象以独立的经济内涵,而只是把它看作劳动价值规律自发起作用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他把这种现象仅仅看作是一种自发地偶然地起作用的力量,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

事实上,如果我们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出发,把同质商品定义为一个特定的商品市场,这个市场的价值就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在整个宏观经济资源配置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当然交换价值在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就具有了独立的地位,在整个政策的操作中它具有政策的可操作意义,而不是偶然的不可调控的含义。

五、对马克思交换理论的补充和科学利用

(一)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1、交换价值。马克思虽然提到了交换价值这个名词,但他没有给予交换价值独立的概念和内涵,没有给予交换价值独立的理论地位。从20码麻布=1件上衣这一最简单的商品交换形式来看,单个商品所有者之所以自愿进行商品交换,或者是因为商品所有者自己无法使用自己的产品,或者是因为通过交换来进行使用可以改善交易双方的境况。通过交换来对商品进行使用是商品交换的动机和目的。这一交换关系和交换的量的比例取决于能否对交换的双方都带来利益。因此,交换价值源自于交易的个体对对方商品使用价值的追求。这种交换的量的比例,即交换价值的量取决于能否使交换双方的境况都得到改善,即取决于能否给交易双方都带来收益。交换价值不同于价值,因为价值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的分子。

交换价值既然源自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就与交易双方的生产力有关,而生产力是由劳动力、资本、自然条件和管理水平共同决定的。因此,决定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对交换价值都有影响。决定生产力的各种因素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交换价值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交换价值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交换价值体现了交换双方改善各自所生产的商品的生产能力的要求,如果能够实现真正的自愿交换,商品的生产条件都会得以改善,社会的生产力也相应得以提高。

2、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只有在总体上才能对使用价值进行扬弃,才能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的分子。价值是一个多支的社会分工体系,而交换价值存在于个体的分工体系之中。由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可知,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实现手段。社会经济可以有有效需求均衡、充分就业均衡等,只有在劳动价值意义上经济均衡时,交换价值才等于价值。

劳动价值意义上经济均衡时,交换价值等于价值,商品交换单纯地体现了劳动交换,这种交换体现了人与人的平等、自由和公平。由于人的劳动能力是稳定增长的,人的个人需求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这种交换将是稳定和可持续的。也就是说,这种交换的经济条件将不再存在投机和失业,个人将得到充分发展。当然,这是交换经济的最高境界。

交换价值由于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出发,追求个人境况的改善,特别是商品生产的条件差别很大时,交换价值追求更高的盈利机会是它的应有之意。国家在处理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时,首先应促进交换价值的实现;其次要促进就业、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

从上述关系可以看出,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桥梁;在市场经济中,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实现途径和手段。

(二)正确处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

1、处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之间关系的关键是处理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之间的关系。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时,货币流通推动商品流通,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密切相连。货币流通状况反映商品流通状况。在货币充当支付手段时,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发生分离。特别是存在大量支付手段的货币流通追求独立的货币价值存在时,出现货币流通的中止,从而引起支付危机、经济危机。

2、处理货币流通手段职能与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处理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来看,W-G-W,商品流通的目的和结果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得到了实现;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来看,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大家一同追求货币(价值)时,支付危机、货币危机、经济危机也就发生了。因此,在处理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时,应更加注重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而把商品价值的实现仅仅作为商品再生产和流通的条件和手段。

3、商品流通是目的,货币流通是动力和手段。商品流通实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了商品的最终目的。在货币流通中应尽量避免支付危机,使货币流通成为商品流通的动力,而不至于由于支付危机而使商品流通中断。

交换理论范文篇2

提要:本文着重分析在马克思交换理论中把交换价值等同于价值的种种局限,并指出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交换价值是个桥梁,交换价值具有独立的内涵和地位。科学应用马克思交换理论的重点是处理好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交换理论可概括为:商品是由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基本因素构成;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对于20码麻布=1件上衣这一最简单的商品交换形式,它的左端是以商品的自然形式、使用价值与其右端的价值形式、价值对立着;通过这一形式,20码麻布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表现为等式两端的对立,外在的对立;商品经济的运行表现为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对立统一。马克思商品交换理论是比较严密的科学理论,但它实质是静态的交换理论,不能完整地反映经济交换的动态交换过程。下面我们阐述做出这一结论的依据。

一、把劳动生产力的具体条件同度化为既定的劳动生产力;把交换价值等同于价值

“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如果生产一件上衣所需要的一切有用劳动的生产力不变,上衣的价值量就同上衣的数量一起增加。”

从马克思的这些论述中可知,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影响具体的商品生产者劳动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十分复杂的,其中包括自然条件。事实上,每个商品生产者所具有的特定生产条件都是不一样的。在这些特定生产条件同度化为单一的、既定的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时,商品的交换价值等于它的价值,并且商品的交换价值量就是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

把单个商品生产者各不相同的生产条件同度化为一般的、既定的生产条件,这实质是在描述特定时点上的、一般均衡的经济状况。这种理论的抽象是静态理论抽象模型,而不是特定时间段的动态理论抽象模型。

这种静态、一般均衡的分析模型的优点是能够分析不受时空限制的经济本质及最基本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它不考虑具体商品生产者的具体生产条件的差异,也就没有交换价值概念存在的必要,而是把交换价值概念直接等同于价值概念。

二、商品价值由抽象劳动决定;抽象劳动是完整的社会分工、交换体系的体现;而这一体系又是由微观交换行为自由竞争形成的结构体系,这一分析逻辑在实践中出现悖论

“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在前一种情况下,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在后一种情况下,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

“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有用劳动。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就不能作为商品互相对立。在产品普遍采用商品形式的社会里,也就是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作为独立生产者的私事而各自独立进行的各种有用劳动的这种质的区别,发展成一个多支的体系,发展成社会分工。”

“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对于这种社会来说,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特别是资产阶级发展阶段的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是最适当的宗教形式。”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决定商品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作为同一的人类劳动来对待的。这种抽象人类劳动并不排斥劳动的具体性及其质的差别,正是由于劳动的质的差别才形成了“一个多支的体系”。实质上,劳动价值论是构造了单纯的劳动者的王国,在这个劳动王国中,劳动者实现了充分的、自由的结合。但是在商品经济的现实中,私人劳动与价值对立着,正像基督教徒与基督耶稣对立着一样。基督徒的命运是由自己主导还是由耶稣主导?这里的答案是明确的,耶稣主导的是基督世界的命运,而不针对具体的、单个的基督教徒;基督徒生活于基督世界,但它自己的命运由自己主导。与此相类似,在商品经济的现实中,商品的劳动价值是就全社会而言的,它并不直接决定私人劳动的价值;私人劳动的命运直接决定于商品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受制于价值。

三、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暗含着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隔离

“流通手段量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规律,还可以表述如下:已知商品价值总额和商品形态变化的平均速度,流通的货币或货币材料的量决定于货币本身的价值。有一种错觉,认为情况恰恰相反,即商品价格决定于流通手段量,而流通手段量又决定于一个国家现有的货币材料量,这种错觉在它的最初的代表者那里是建立在下面这个荒谬的假设上的:在进入流通过程时,商品没有价格,货币也没有价值,然后在这个过程内,商品堆的一定部分同金属堆的相应部分相交换。”

在这里,马克思清醒地认识到:彼此不可通约的使用价值总量是不能直接与彼此可通约的货币量直接相等的。这即是说,商品堆的一定部分是不能直接同货币堆的相应部分相交换的。商品必须变成货币,才能是可通约的;也就是必须先有个别价格,才能产生一般价格水平。一般价格水平是商品个别交易、个别价格的结果,而不是相反。在这里,我们把个别价格看作商品的交换价值,把一般价格水平看作商品的价值。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由个别价格隔离着;在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由交换价值隔离着。

四、忽视了交换价值在资源配置中的独立作用

“如果市场的胃口不能以每码2先令的正常价格吞下麻布的总量,这就证明,在全部社会劳动时间中,以织麻布的形式耗费的时间太多了。其结果就像每一个织布者花在他个人的产品上的时间都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样。这正像俗话所说:‘一起捉住,一起绞死。’在市场上,全部麻布只是当作一个商品,每一块麻布只是当作这个商品的相应部分。事实上,每一码的价值也只是同种人类劳动的同一的社会规定的量的化身。”

“我们看到,商品爱货币,但是‘真爱情的道路绝不是平坦的’。把自己的‘分散的肢体’表现为分工体系的社会生产机体,它的量的构成,也像它的质的构成一样,是自发地偶然地形成的。所以,我们的商品所有者发现:分工使他们成为独立的私人生产者,同时又使社会生产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关系不受他们自己支配;人与人的互相独立为物与物的全面依赖的体系所补充。”

从这些引文中我们看出,马克思清楚地看到特定商品市场如麻布市场的供求状况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是“一起捉住,一起绞死。”但是,他没有给予这种现象以独立的经济内涵,而只是把它看作劳动价值规律自发起作用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他把这种现象仅仅看作是一种自发地偶然地起作用的力量,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

事实上,如果我们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出发,把同质商品定义为一个特定的商品市场,这个市场的价值就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在整个宏观经济资源配置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当然交换价值在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就具有了独立的地位,在整个政策的操作中它具有政策的可操作意义,而不是偶然的不可调控的含义。

五、对马克思交换理论的补充和科学利用

(一)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1、交换价值。马克思虽然提到了交换价值这个名词,但他没有给予交换价值独立的概念和内涵,没有给予交换价值独立的理论地位。从20码麻布=1件上衣这一最简单的商品交换形式来看,单个商品所有者之所以自愿进行商品交换,或者是因为商品所有者自己无法使用自己的产品,或者是因为通过交换来进行使用可以改善交易双方的境况。通过交换来对商品进行使用是商品交换的动机和目的。这一交换关系和交换的量的比例取决于能否对交换的双方都带来利益。因此,交换价值源自于交易的个体对对方商品使用价值的追求。这种交换的量的比例,即交换价值的量取决于能否使交换双方的境况都得到改善,即取决于能否给交易双方都带来收益。交换价值不同于价值,因为价值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的分子。

交换价值既然源自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就与交易双方的生产力有关,而生产力是由劳动力、资本、自然条件和管理水平共同决定的。因此,决定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对交换价值都有影响。决定生产力的各种因素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交换价值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交换价值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交换价值体现了交换双方改善各自所生产的商品的生产能力的要求,如果能够实现真正的自愿交换,商品的生产条件都会得以改善,社会的生产力也相应得以提高。

2、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只有在总体上才能对使用价值进行扬弃,才能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的分子。价值是一个多支的社会分工体系,而交换价值存在于个体的分工体系之中。由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可知,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实现手段。社会经济可以有有效需求均衡、充分就业均衡等,只有在劳动价值意义上经济均衡时,交换价值才等于价值。

劳动价值意义上经济均衡时,交换价值等于价值,商品交换单纯地体现了劳动交换,这种交换体现了人与人的平等、自由和公平。由于人的劳动能力是稳定增长的,人的个人需求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这种交换将是稳定和可持续的。也就是说,这种交换的经济条件将不再存在投机和失业,个人将得到充分发展。当然,这是交换经济的最高境界。

交换价值由于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出发,追求个人境况的改善,特别是商品生产的条件差别很大时,交换价值追求更高的盈利机会是它的应有之意。国家在处理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时,首先应促进交换价值的实现;其次要促进就业、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

从上述关系可以看出,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桥梁;在市场经济中,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实现途径和手段。

(二)正确处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

1、处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之间关系的关键是处理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之间的关系。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时,货币流通推动商品流通,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密切相连。货币流通状况反映商品流通状况。在货币充当支付手段时,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发生分离。特别是存在大量支付手段的货币流通追求独立的货币价值存在时,出现货币流通的中止,从而引起支付危机、经济危机。

2、处理货币流通手段职能与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处理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来看,W-G-W,商品流通的目的和结果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得到了实现;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来看,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大家一同追求货币(价值)时,支付危机、货币危机、经济危机也就发生了。因此,在处理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时,应更加注重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而把商品价值的实现仅仅作为商品再生产和流通的条件和手段。

3、商品流通是目的,货币流通是动力和手段。商品流通实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了商品的最终目的。在货币流通中应尽量避免支付危机,使货币流通成为商品流通的动力,而不至于由于支付危机而使商品流通中断。

交换理论范文篇3

关键词:全热交换器内核热湿交换测试标准

1引言

2003年出现的SARS疫情,使我们人类的健康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空调系统曾被质疑为传播疾病的罪魁祸首。为了澄清事实,说明问题,暖通空调界的专家学者纷纷召开各种论坛,探讨目前的空调系统所面临的问题,为暖通空调的发展指明方向。

关于人居环境的空气品质问题多有讨论,提出“由舒适空调迈向健康空调”是今后空调的发展方向。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更加认识到空调系统解决的不仅只是舒适问题,还应关注健康问题。于是什么健康空调,反恐空调等所谓的空调新概念纷纷出现。但究竟什么是健康的空调,怎样去实现健康舒适的空调,从而去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是需要去认真研究探讨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的角度。关于这个问题,有关专家学者也进行了一些分析,指出全空气系统是最佳的空调系统,它可以实现对建筑热湿控制及空气品质的全面控制,同时也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全新风运行提供条件。[1]

加大新风量是实现良好空气品质的最好方法,只从空气品质的角度来说,进行全新风运行的空调系统才是最好的系统,可是由此带来的能量消耗确实是非常大的。根据上海的气象资料计算,当室内设计值在26℃,60%时,对于公共建筑,处理1m3/h新风量,整个夏季需要投入的冷能能耗累计约9.5kw·h左右[2]。可见加大新风量后,能量消耗就有很大增加。因此,需要在新风与排风之间加设能量回收设备。

目前市场上的能量回收设备有两类:一类是显热回收型,一类是全热回收型。显热回收型回收的能量体现在新风和排风的温差上所含的那部分能量;而全热回收型体现在新风和排风的焓差上所含的能量。单从这个角度来说,全热性回收的能量要大于显热回收型的能量,这里没有考虑回收效率的因素。因此全热回收型是更加节能的设备。

按结构分,热回收器分为以下几种:

(1)回转型热交换器

(2)热回收环热交换器

(3)热管式热交换器

(4)静止型板翅式热交换器

在以上几种热交换器中,热回收环型和热管型一般只能回收显热。回转型是一种蓄热蓄湿型的全热交换器,但是它有转动机构,需要额外的提供动力。而静止型板翅式全热交换器属于一种空气与空气直接交换式全热回收器,它不需要通过中间媒质进行换热,也没有转动系统,因此,静止型板翅式全热交换器(也叫固定式全热交换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能量回收设备。

2固定式全热交换器的性能

2.1固定式全热交换器

固定式全热交换器是在其隔板两侧的两股气流存在温差和水蒸气分压力差时,进行全热回收的。它是一种透过型的空气——空气全热交换器。

这种交换器大多采用板翅式结构,两股气流呈交叉型流过热交换器,其间的隔板是由经过处理的、具有较好传热透湿特性的材料构成。

2.2三种效率的定义

全热交换器的性能主要通过显热、湿交换效率和全热交换效率来评价,它们的计算公式为[3]:

显热交换效率:SE=

湿交换效率:ME=

全热交换效率:EE=

其中:Gmin——质量流量小的一侧的空气流量

i1、i2——分别为两侧空气入口的焓值

t1、t2——分别为两侧空气入口的温度

——分别为两侧空气入口的焓值

cp——质量流量小的一侧的空气的比热

各种文献中对效率定义的表达式很多,但最本质的定义还是上述的文献[3]中对效率的表达式。这三种效率最本质的定义都是:实际交换的量(热量或者湿量)与可能达到的理想的最大的交换量的比值。

2.3效率的影响因素

对全热交换器的效率有以下影响因素:

(1)所用材质的热物性参数

(2)隔板两侧空气的进风参数(包括:风量、速度、温度、相对湿度等)

在上述的第二个因素中,新风的热力参数,也就是室外的气象条件,对全热交换器的效率也是影响很大的。文献[4]中分析了材质的热物性参数以及室外气象条件对三种效率的影响,指出这两种因素对潜热效率的影响要比对显热效率的影响明显。文献[5]从能耗的角度分析了全热交换器在香港的使用情况,指出气候条件越潮湿,全热交换器比显热交换器更有优势,并得出香港地区的潜热回收效率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保持在60%的结论。

关于效率的影响因素,文献[2]也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下列结论:

(1)静止型板翅式全热交换器的显热效率和潜热效率取决于材质的热物性参数、平隔板两侧的界面风速和风量比,而与进风参数无关。

(2)用纤维性多孔质基材制成单元体的全热交换器在传递能量和湿量时,温度效率与基材的工艺处理无大关系,而潜热交换效率主要由材质的透湿特性决定。

(3)在显热效率不等于潜热效率时,全热效率与进风的温湿度条件有关。

3固定式全热交换器的关键问题

固定式全热交换器性能的高低,除了与使用地区的气候条件有关外,主要取决于所用材质的热物性能的好坏。

目前的文献或已有的产品中所提到的材质有两种:一种是特殊的纸,另外一种是膜。但是不管用哪种材质,从传热传质机理来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多孔渗水材料,它的传质机理是对流扩散,传递动力是压力差;另一种是非渗水材料,传质机理是纯分子扩散,传递动力是浓度差[6]。

对于材质的性能,大部分研究者关注的都是它的传热传湿性能。但是,材质的传递气体(特别是各种污染气体)的性能应该是更加值得关注的。尤其是当全热交换器用于一些特殊场合(比如医院)的空调系统时,空调系统的排风中带有污染的气体,在回收排风中的热量的同时,不能使污染气体也扩散到新风中去。即便是在普通的大型中央空调系统中,当有大规模的空气传播流行病(比如SARS)爆发时,空调系统需要切换到全新风运行模式,此时的排风中携带有各种病毒,因此也不能使这些病毒通过全热交换器的材质传递到新风中去。所以,从空调系统的健康性和安全性考虑,材质的传递污染气体的性能是更应值得关注的。

4理论模型的建立

用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的理论建立模型,分析材质的传热传湿性能。目前的大部分研究所建立的模型都如文献[3]一样建立下列的数学模型:

通过材质的传热传质过程简化为三个步骤:

(1)材质一侧的吸附过程

(2)通过材质的扩散过程

(3)材质另一侧的解析过程

模型的质量和热量守恒方程:

新风侧:

排风侧:

材质:

其中:m----单位横断面积的质量流量kg/m2.s

cp----比热kJ/kg.K

T----温度K

h----对流换热系数kw/m2.K

H----通道断面高度m

k----对流传质系数m/s

w---相对湿度kg/kg.干

D---湿量传递率kg/s

从上面的模型中可以看出:对于两侧空气内的传热传质过程,只考虑了一维的情形,而对于材质内的导热过程考虑了三维情形。对于通过材质的质传递过程所建立的方程用到的是Fick定律,也就是说材质内的质扩散过程只考虑了单一的扩散规律。

根据文献[7]的多孔介质传质理论可知,多孔介质中的质量传递属于分子扩散形式。但是随着空隙尺寸大小的不同,这种分子扩散质量传递的特点与规律有所不同,所遵守的质量传递定律的表达式亦有所差别。简要分析为:

(1)当空隙的定性尺寸远大于分子自由程时,遵守Fick定律,称为Fick扩散。

(2)当空隙的定性尺寸远小于分子自由程时,发生的是Knudsen扩散。此时,流体分子同璧面的碰撞品率比它们之间碰撞的频率高很多,当流体分子撞击璧面时,避免就会对其产生瞬时吸附,这种吸附使得流体通量减少了。Knudsen扩散不再遵守Fick定律。

(3)当空隙的定性尺寸与分子自由程相当时,多孔介质中流体的质量扩散,既不遵守Fick定律,也不符合Knudsen扩散分析的结果,也称为过渡扩散。

所以,材质内的质扩散过程不能只用Fick定律来表示,需要根据材质的内部空隙结构,建立不同的质扩散模型。

5相关实验测试标准

目前,关于全热交换器的测试标准国内还没有。下面是一些国外的相关标准:

(1)ANSI/ASHRAE84-1991

(2)BSEN305:1997

(3)ISO9360-2

(4)CENPREN308

(5)ASTMTESTMETHODE96-93

这些标准详细规定了全热交换器的测试实验方法,所用的测试仪器以及测试中应注意的问题。ASTMTESTMETHODE96-93是测试材料的水蒸气传递特性的标准。

全热交换器是一种很好的节能设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国内也掀起了研究的热潮,生产各种热回收器的厂家也纷纷出现,为了规范市场和引导正确的研究方向,我国也应该尽快建立相关的测试标准。

6结论

随着空调健康性和安全性问题的提出,如何创造一个既舒适又健康安全的人居环境越来越成为暖通空调界的紧迫课题。但同时带来的能量消耗大的问题也需要迫切解决,固定式全热交换器作为一种很好的能量回收装置,必将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国内外都对固定式全热交换器作了些研究,但是传质传热模型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以从理论上更好地分析如何选择材质。我国也需要建立相关的测试标准,以规范可能出现的巨大的市场,也为研究和测试提供相应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彦启森.空调与人居环境.暖通空调,2003,33(5):1-5

2陈沛霖,编著.空调技术问答.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5

3L.Z.Zhang,Y.Jiang.Heatandmasstransferinamembrane-basedenergyrecoveryventilator.JournalofMembraneScience163(1999)29-38

4J.L.Niu,L.Z.Zhang.Membrane-basedenthalpyexchanger:materialconsiderationsandclarificationofmoistureresistance.JournalofMembraneScience189(2001)179-191

5L.Z.Zhang,J.L.Niu.Energyrequirementsforconditioningfreshairandthelong-termsavingswithamembrane-basedenergyrecoveryventilatorinHongKong.Energy26(2001)119-135

交换理论范文篇4

提要:本文着重分析在马克思交换理论中把交换价值等同于价值的种种局限,并指出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交换价值是个桥梁,交换价值具有独立的内涵和地位。科学应用马克思交换理论的重点是处理好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交换理论可概括为:商品是由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基本因素构成;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对于20码麻布=1件上衣这一最简单的商品交换形式,它的左端是以商品的自然形式、使用价值与其右端的价值形式、价值对立着;通过这一形式,20码麻布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表现为等式两端的对立,外在的对立;商品经济的运行表现为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对立统一。马克思商品交换理论是比较严密的科学理论,但它实质是静态的交换理论,不能完整地反映经济交换的动态交换过程。下面我们阐述做出这一结论的依据。

一、把劳动生产力的具体条件同度化为既定的劳动生产力;把交换价值等同于价值

“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如果生产一件上衣所需要的一切有用劳动的生产力不变,上衣的价值量就同上衣的数量一起增加。”

从马克思的这些论述中可知,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影响具体的商品生产者劳动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十分复杂的,其中包括自然条件。事实上,每个商品生产者所具有的特定生产条件都是不一样的。在这些特定生产条件同度化为单一的、既定的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时,商品的交换价值等于它的价值,并且商品的交换价值量就是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

把单个商品生产者各不相同的生产条件同度化为一般的、既定的生产条件,这实质是在描述特定时点上的、一般均衡的经济状况。这种理论的抽象是静态理论抽象模型,而不是特定时间段的动态理论抽象模型。

这种静态、一般均衡的分析模型的优点是能够分析不受时空限制的经济本质及最基本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它不考虑具体商品生产者的具体生产条件的差异,也就没有交换价值概念存在的必要,而是把交换价值概念直接等同于价值概念。

二、商品价值由抽象劳动决定;抽象劳动是完整的社会分工、交换体系的体现;而这一体系又是由微观交换行为自由竞争形成的结构体系,这一分析逻辑在实践中出现悖论

“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在前一种情况下,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在后一种情况下,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

“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有用劳动。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就不能作为商品互相对立。在产品普遍采用商品形式的社会里,也就是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作为独立生产者的私事而各自独立进行的各种有用劳动的这种质的区别,发展成一个多支的体系,发展成社会分工。”

“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对于这种社会来说,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特别是资产阶级发展阶段的基督教,如新教、自然神教等等,是最适当的宗教形式。”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决定商品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作为同一的人类劳动来对待的。这种抽象人类劳动并不排斥劳动的具体性及其质的差别,正是由于劳动的质的差别才形成了“一个多支的体系”。实质上,劳动价值论是构造了单纯的劳动者的王国,在这个劳动王国中,劳动者实现了充分的、自由的结合。但是在商品经济的现实中,私人劳动与价值对立着,正像基督教徒与基督耶稣对立着一样。基督徒的命运是由自己主导还是由耶稣主导?这里的答案是明确的,耶稣主导的是基督世界的命运,而不针对具体的、单个的基督教徒;基督徒生活于基督世界,但它自己的命运由自己主导。与此相类似,在商品经济的现实中,商品的劳动价值是就全社会而言的,它并不直接决定私人劳动的价值;私人劳动的命运直接决定于商品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受制于价值。

三、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暗含着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隔离

“流通手段量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规律,还可以表述如下:已知商品价值总额和商品形态变化的平均速度,流通的货币或货币材料的量决定于货币本身的价值。有一种错觉,认为情况恰恰相反,即商品价格决定于流通手段量,而流通手段量又决定于一个国家现有的货币材料量,这种错觉在它的最初的代表者那里是建立在下面这个荒谬的假设上的:在进入流通过程时,商品没有价格,货币也没有价值,然后在这个过程内,商品堆的一定部分同金属堆的相应部分相交换。”

在这里,马克思清醒地认识到:彼此不可通约的使用价值总量是不能直接与彼此可通约的货币量直接相等的。这即是说,商品堆的一定部分是不能直接同货币堆的相应部分相交换的。商品必须变成货币,才能是可通约的;也就是必须先有个别价格,才能产生一般价格水平。一般价格水平是商品个别交易、个别价格的结果,而不是相反。在这里,我们把个别价格看作商品的交换价值,把一般价格水平看作商品的价值。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由个别价格隔离着;在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由交换价值隔离着。

四、忽视了交换价值在资源配置中的独立作用

“如果市场的胃口不能以每码2先令的正常价格吞下麻布的总量,这就证明,在全部社会劳动时间中,以织麻布的形式耗费的时间太多了。其结果就像每一个织布者花在他个人的产品上的时间都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样。这正像俗话所说:‘一起捉住,一起绞死。’在市场上,全部麻布只是当作一个商品,每一块麻布只是当作这个商品的相应部分。事实上,每一码的价值也只是同种人类劳动的同一的社会规定的量的化身。”

“我们看到,商品爱货币,但是‘真爱情的道路绝不是平坦的’。把自己的‘分散的肢体’表现为分工体系的社会生产机体,它的量的构成,也像它的质的构成一样,是自发地偶然地形成的。所以,我们的商品所有者发现:分工使他们成为独立的私人生产者,同时又使社会生产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关系不受他们自己支配;人与人的互相独立为物与物的全面依赖的体系所补充。”

从这些引文中我们看出,马克思清楚地看到特定商品市场如麻布市场的供求状况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是“一起捉住,一起绞死。”但是,他没有给予这种现象以独立的经济内涵,而只是把它看作劳动价值规律自发起作用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他把这种现象仅仅看作是一种自发地偶然地起作用的力量,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

事实上,如果我们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出发,把同质商品定义为一个特定的商品市场,这个市场的价值就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在整个宏观经济资源配置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当然交换价值在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就具有了独立的地位,在整个政策的操作中它具有政策的可操作意义,而不是偶然的不可调控的含义。

五、对马克思交换理论的补充和科学利用

(一)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1、交换价值。马克思虽然提到了交换价值这个名词,但他没有给予交换价值独立的概念和内涵,没有给予交换价值独立的理论地位。从20码麻布=1件上衣这一最简单的商品交换形式来看,单个商品所有者之所以自愿进行商品交换,或者是因为商品所有者自己无法使用自己的产品,或者是因为通过交换来进行使用可以改善交易双方的境况。通过交换来对商品进行使用是商品交换的动机和目的。这一交换关系和交换的量的比例取决于能否对交换的双方都带来利益。因此,交换价值源自于交易的个体对对方商品使用价值的追求。这种交换的量的比例,即交换价值的量取决于能否使交换双方的境况都得到改善,即取决于能否给交易双方都带来收益。交换价值不同于价值,因为价值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的分子。

交换价值既然源自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就与交易双方的生产力有关,而生产力是由劳动力、资本、自然条件和管理水平共同决定的。因此,决定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对交换价值都有影响。决定生产力的各种因素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交换价值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交换价值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交换价值体现了交换双方改善各自所生产的商品的生产能力的要求,如果能够实现真正的自愿交换,商品的生产条件都会得以改善,社会的生产力也相应得以提高。

2、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只有在总体上才能对使用价值进行扬弃,才能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的分子。价值是一个多支的社会分工体系,而交换价值存在于个体的分工体系之中。由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可知,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实现手段。社会经济可以有有效需求均衡、充分就业均衡等,只有在劳动价值意义上经济均衡时,交换价值才等于价值。

劳动价值意义上经济均衡时,交换价值等于价值,商品交换单纯地体现了劳动交换,这种交换体现了人与人的平等、自由和公平。由于人的劳动能力是稳定增长的,人的个人需求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这种交换将是稳定和可持续的。也就是说,这种交换的经济条件将不再存在投机和失业,个人将得到充分发展。当然,这是交换经济的最高境界。

交换价值由于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出发,追求个人境况的改善,特别是商品生产的条件差别很大时,交换价值追求更高的盈利机会是它的应有之意。国家在处理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时,首先应促进交换价值的实现;其次要促进就业、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

从上述关系可以看出,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桥梁;在市场经济中,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实现途径和手段。

(二)正确处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

1、处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之间关系的关键是处理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之间的关系。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时,货币流通推动商品流通,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密切相连。货币流通状况反映商品流通状况。在货币充当支付手段时,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发生分离。特别是存在大量支付手段的货币流通追求独立的货币价值存在时,出现货币流通的中止,从而引起支付危机、经济危机。

2、处理货币流通手段职能与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处理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来看,W-G-W,商品流通的目的和结果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得到了实现;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来看,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大家一同追求货币(价值)时,支付危机、货币危机、经济危机也就发生了。因此,在处理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时,应更加注重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而把商品价值的实现仅仅作为商品再生产和流通的条件和手段。

3、商品流通是目的,货币流通是动力和手段。商品流通实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了商品的最终目的。在货币流通中应尽量避免支付危机,使货币流通成为商品流通的动力,而不至于由于支付危机而使商品流通中断。

交换理论范文篇5

关键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存货;对外交换价值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在原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其最大的变化是引入了商业实质的概念,并且在符合规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由于存货的计量比较特殊,对于一般纳税人来说,存货的公允价值是不包含增值税的,而存货对外交换其实际价值又是包含增值税的,由此,则产生了一系列计量和会计处理上的误区。

一、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的会计处理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公允价值为基础来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一般情况下,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为:

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支付(收到)的补价

如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比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可靠。上述公式应采用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来计量。但涉及存货时,由于存货附带增值税的特殊性,其计量和会计处理又有着特殊性。

(一)单项资产交换涉及存货的会计处理

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存货的,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换出存货的对外交换价值应是公允价值(本文所指存货的公允价值均不含增值税)加上应交的增值税销项税额,企业应以其存货的对外交换价值与对方的资产进行交换,从而决定是否支付补价,应支付多少补价,而不是单纯以换出存货的公允价值和对方资产的公允价值来决定补价的多少,否则会造成存货价值低估;二是换入存货的入账价值应在上述基础上扣除单独入账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公式为:

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支付(收到)的补价-单独入账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例:A公司以其库存商品与B公司的固定资产相交换,该商品成本80万元,公允价值100万元,税率17%,计税价格等于公允价值。假如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为150万元,已提折旧50万元,公允价值为110万元,A公司另发生0.1万元的相关费用。A公司换入的固定资产作为固定资产管理,B公司换入的商品作为原材料管理。A、B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分析:由于上述交换属于不同类型的资产相交换,交换后对换入企业的特定价值显著不同,因此该交换具有商业实质。A公司换出资产为存货,该资产的对外交换价值为100万元加上增值税销项税额17万元,共计117万元。而B公司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10万元,因此B公司应支付给A公司7万元的补价。

A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100+应支付的相关税金和费用17.1-收到的补价7=110.1(万元)

借:固定资产1101000

银行存款7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00

银行存款1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800000

贷:库存商品800000

B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110+应支付的相关税费0+支付的补价7-单独入账的增值税进项税额17=100(万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1000000

累计折旧500000

贷:固定资产1500000

借:原材料1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000000

营业外收入100000

银行存款70000

(二)多项资产交换涉及存货的会计处理

涉及多项资产交换时,也应注意上述的补价确定方法以及换入存货的增值税问题。应先确定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总额,再将该金额按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或原账面价值比例进行分摊,以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总额=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总额+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支付(收到)的补价-单独入账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如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可靠确定,应按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总额为基础计量。

各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总额×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

如果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可靠确定,应按换入各项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占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进行分摊。

例:甲公司和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2007年7月,甲公司以厂房、设备和库存商品交换乙公司的办公楼、小汽车和大汽车。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如下(万元):

由于甲公司的换出资产中包含有存货,其对外交换价值为1509.5万元,乙公司资产的对外交换价值为1350万元,因此乙公司支付给甲公司159.5万元的补价,甲公司收到的资产全部做固定资产管理,乙公司收到的库存商品作存货管理,其余做固定资产管理。(假定不考虑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税金)。

1.判断是否属于非货币资产交换:

159.5/1450=11%<25%

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2.甲公司:

(1)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总额=1450(万元)

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1350(万元)

(2)换入资产入帐价值总额=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总额-收到的补价+应支付的税金=1450-159.5+59.5=1350(万元)

(3)确定换入各项资产入账价值:

办公楼:1350×1100÷1350=1100(万元)

小汽车:1350×100÷1350=100(万元)

大汽车:1350×150÷1350=150(万元)

(4)账务处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3200000

累计折旧7800000

贷:固定资产21000000

借:固定资产——办公楼11000000

——小汽车1000000

——大汽车1500000

银行存款1595000

营业外支出22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3200000

主营业务收入35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95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3000000

贷:库存商品3000000

3.乙公司:

(1)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总额=1350(万元)

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1450(万元)

(2)换入资产入帐价值总额

=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支付的补价-进项税额

=1350+159.5-59.5=1450(万元)

(3)确定换入各项资产入账价值:

厂房:1450×1000÷1450=1000(万元)

设备:1450×100÷1450=100(万元)

商品:1450×350÷1450=350(万元)

(4)账务处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2300000

累计折旧13700000

贷:固定资产26000000

借:固定资产——厂房10000000

——设备1000000

原材料35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595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2300000

银行存款1595000

营业外收入1200000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过程中没有发生相关费用,那么各项资产的入账价值即为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因此在实务操作中,只需要将发生的相关费用按照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或原账面价值)比例进行分摊,分别计入各项资产的入账价值即可。

二、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的会计处理

当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时,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换入资产的入

账价值,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支付(收到)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单独入账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由于不采用公允价值,因此换出资产按账面价值结转,不涉及损益核算,增值税按视同销售处理。

例:A公司以一辆小汽车和库存商品换取B公司一辆小型中巴和库存原材料,A公司小汽车的账面价值为30万元,库存商品账面价值为8万元,计税价格为10万元,B公司小型中巴账面价值为20万元,库存原材料账面价值16万元,计税价格20万元,假定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B公司支付给A公司补价2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7%)

(一)A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换入资产账面价值=360000

换出资产账面价值=380000

2.换入资产总成本=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收到的补价+支付的税费-单独入账的增值税进项税额=38-2+1.7-3.4=34.3(万元)

3.各项资产入账价值:

中巴:34.3×20÷36=19.06(万元)

材料:34.3×16÷36=15.24(万元)

借:固定资产——小型中巴190600

原材料1524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4000

银行存款2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300000

库存商品8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0

(二)B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换入资产账面价值=38万

换出资产账面价值=36万

2.换入资产总成本=换出资产账面价+支付的补价+支付的税费-单独入账的增值税进项税额=36+2+3.4-1.7=39.7(万元)

3.各项资产入账价值:

小汽车:39.7×30÷38=31.34(万元)

商品:39.7×8÷38=8.36(万元)

借:固定资产——小汽车313400

库存商品836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200000

库存商品160000

交换理论范文篇6

在电力系统的生产运行中,电网数据不仅要采集并反映在调度自动化实时系统,也需要传送到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在调度自动化系统改造的过程中,调度自动化系统改造的过程中,调度自动化实时系统与MIS系统间互联是工程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技术开发工作。

目前国内调度自动化实时系统一般选用UNIX操作系统下的工作站方式,采用TCP/IP工业标准协议,基于X-Windows的图形标准;而企业MIS系统一般沿用了NOVELL网络技术,采用ipx协议,基于MicrosoftWindows图形应用标准。在这两种不同的系统之间,如果要实现图形交换,难度较大,所涉及的工作量也非常庞大。相对而言,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信息交换就比较简单。出于工程考虑,调度自动化实时系统与MIS系统间的互联一般可以归结为两系统间的数据交换问题。

1选择系统数据互联方式

广州电力工业局引进的调度自动化实时OASyS系统是一个基于TCP/IP技术的局域网系统,而MIS系统沿用了以往的NOVELL3.12网络,两个系统间存在数据交换的必要任务:OASyS系统的实时数据需要提供给MIS系统显示,MIS系统需要向OASyS系统提供电网设备参数数据等。

在系统数据互联方式上,广州电力工业局作了较详细的调研工作,考虑了以下几种方式:

a)升级NOVELL服务器软件版本,开发Netware下的TCP/IP协议功能;

b)改造MIS网,选用支持TCP/IP协议通信的网络系统形式;

c)设置转发机,在TCP/IP与ipx之间进行转换。

考虑到技术力量分布和工程进度实际情况,前两种方式都存在开发工期太长的问题,而且MIS网改造本身就是一项规模比较庞大的独立工程,不适宜在调度自动化改造项目中同时考虑。采用第三种方式有利于在现有系统条件下满足生产实际的迫切需要,开发投入很少,利于有步骤地实现全局效益。

应该指出,采用转发机方式,只能完成数据部分的网络交换,MIS系统还必须维护一套单独的图形界面,这对于已存在旧MIS系统的情况比较实用,但最终发展应该走向一体化结构。

转发机的设置方式有几种,可以选择转发机在MicrosoftWindows95/98平台上进行软件开发,也可以寻找DOS平台上的一些应用软件进行支撑,以达到协议转换的目的。由于历史应用原因,广州电力工业局选择了基于DOS平台的转发软件开发。

2系统结构介绍

图1表明,在硬件连接上,网络多口开关NETWORKSWITCH是调度自动化实时系统和MIS系统的物理连接点,具有多个UTP端口,同时提供实时网和MIS网的物理连接位置。在物理层上,TCP/IP协议和ipx协议可以同时在双绞线介质上工作,网络数据包可以在网络多口开关的各端口之间进行传输。另外网络多口开关提供物理屏蔽作用,使得ipx协议的数据包不流向实时网,实时网的网络安全和负荷得到保证。

转发机采用一台普通微机实现,配置一块10Mbit/s速率以太网卡。

3转发机网络功能层次

交换理论范文篇7

关键词:虚拟局域网VLAN服务质量QoSIP电话VoI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用户交换机PBX

更多更好的服务和更低的费用是促使电话网、计算机网、多媒体网相互融合趋向统一的深刻动因,而光纤的巨大带宽和第三层交换的强大交换能力则为此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从网络结构的角度看,IPoverFiber将是未来网络的骨干;从提供业务的角度看,整合在统一网络上的各种新旧业务将是人们能够享受到的结果。

目前,电话网和数据网正演变为一个语音与数据集成的网络。其中,数据业务呈爆炸性增长,语音业务的增长相比之下并不明显。可以想象,这种集成网络中必然会以数据业务为主。可见,将电话网和数据网融合,把语音业务融入数据业务的洪流,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占较小比重的语音业务却要求有比数据业务更高的QoS保证。如何高质量地传送分组语音,是语音业务汇入数据业务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的VoIP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解决方案,E1接入IP网需要经过IP电话网关。在网关处从电话交换机出来的E1数据被重新拆散,将其中的30路电话数据分别取出、压缩、打包送到IP网上。尽管VoIP已经得到大量推广,但是在QoS和信令方面仍有问题需要解决。而把E1数据直接封装成IP包传送,则是一种直观而简单的分组语音解决方案。其优点是:

(1)省去IP电话网关,实现IP网络与传统PBX的无缝连接;

(2)提供E1在分组网上的透明传输,因此仍旧支持传统电话上的多种业务;

(3)提供高质量的语音。

达到上述目标需要网络提供足够的带宽——E1速率为2Mbps。这在当前的广域IP网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下一代基于第三层交换的IP网将为此提供光明的前景。而当前,受现有硬件条件的限制,局限于在局域网中实现这种技术,希望能够为该技术在未来新式IP网的推广铺路搭桥。

本文提出了在百兆以太网上传输E1的一种方案,并对其延时、抖动等性能进行了分析。

1成帧方案

以太网中将传输两种数据:计算机数据和E1数据。E1数据采用与计算机数据类似的打包方式,即把E1数据放入以太网包数据区,数据区的第一个字节设为时戳,收端可根据时戳对E1包排序,判断是否丢包。包结构如表1所示。

表1包结构

6字节6字节2字节数据区4字节

目的地址源地址长度时戳E1数据FCS

在包交换网络上进行电路仿真,为减小延时必须对语音包采取优先转发。而传统的交换芯片对所有以太网包的转发都是尽力而为,一视同仁。这种情况下E1包很有可能因为数据包的突发而造成很大延时,甚至因为缓存队列已满而遭丢弃,无法保证语音QoS。IEEE的802.1Q协议定义了VLAN和包转发的优先级,可以为优先级高的包提供优先转发以保证QoS。鉴于支持802.1Q标准的交换芯片已经出现,在以太网上仿真电路业务的QoS是可以预见的并有一定保证的。本方案的基本思想就是用这样的交换芯片搭建支持VLAN的以太网,为E1包设定高的转发优先级,即优先转发E1包以保证收端恢复出来的E1流的QoS。其中E1包和数据包属于不同的VLAN,前者优先级高。为适应这一要求,E1数据在被封装成上述结构的以太网包后还要加入4字节的标签,形成802.1Q所定义的VLAN帧,如表2。

表2包结构

6字节6字节2字节2字节2字节数据区4字节

目的地址源地址VLAN协议IDVLAN标签长度时截E1数据FCS

其中,2字节的VLAN标签的详细结构如下:

3比特1比特12比行

优先级CFIVLAN标识

采用定长发包的方式。以太网包中E1数据的长度定为N×32bytes,正好是N个E1帧。N值要适当选取,因为包太长则延时太大,太短则开销所占比重太大。数据长度正好是E1帧的整数倍,这样即使丢掉一个包,收端的E1帧定位也不会遭到破坏。E1经过HDB3解码、串并变换之后,缓存在FIFO中,存满N×32字节后就向交换芯片的MII接口发送一个E1包。

2适配电路

适配电路的功能是实现PBX与数据网络连接:将E1封装为以太网包送入交换芯片的MII接口;从MII接口接收E1包,取出E1数据,送到E1线路上。以上功能由FPGA完成,框图如图1。在封装E1包时加入时戳(鉴于时戳的重要性,其自身带有校验比特),在接收E1包时根据时戳标记的顺序存储E1数据。

这样一个适配节点的系统框图如图2。

3交换与调度控制

交换芯片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置。为实现上述的VLAN网络,将交换芯片设定在如下模式:所有E1包端口与其它以太网接口属于不同的VLANE1包端口优先级高;接E1包端口时,或者与非VLAN的传统以太网相接时,入端口时加入标签,出端口时去掉标签;每个交换端口输出队列分为两个,一个具有高的转发优先级,另一个具有较低的优先级。只有当高优先级的队列发送完后才发送低优先级的队列,但是如果高优先级的包到达时低优先级的队列中有一个包正在发送,则等正在发送的包发送完后再发送高优先级的包。

这样的网络实现了E1与普通数据业务的集成传输。图3是这种网络的一个例子。

4网络性能仿真与适配功能测试

对于在包交换网络上传输E1业务,减小延时和时钟提取是主要问题。二者与收到E1包的延时抖动密切相关,而E1包抖动主要取决于在交换机中的存储转发所造成的延时。以下分析只考虑E1包的这种延时。

在接收端,E1包经由交换芯片的MII接口输出,在FPGA中将E1数据取出、缓存,再做并串变换、HDB3编码,送到变压器输出。缓存为吸收包抖动而设置,越大越能容纳大的抖动。但是缓存的增大会线性地增大语音延时。所以应该在容纳包抖动的情况下尽量减小缓存。如果是一个不具有优先级的网络,那么在E1包到达交换机时,可能有多个数据包阻塞在E1包之前等待发送,这将使E1包的延时比没有阻塞时增大了。

E1包前面所有包总长度/100Mbps这个值是没有上限的,在网络负载较重时会使E1包产生很大的抖动甚至被丢弃。这种情况的后果,一是因为要加大收端缓冲区(如果缓冲区不够大可能会因为长时间收不到数据而发生读空导致错误)而导致E1端延时增大,二是给收端定时恢复造成了很大困难。而在优先发送E1包的网络中,当E1包到达一个交换机时,延时是可以预测的——由存储-转发导致的延时分为三部分:

①E1包自身的存储导致的延时,约为32byte×N×8bit/byte/100Mbps=N×0.00256ms;

②低优先级队列中当前正在发送的数据包造成的延时,最大为(以太网最大包长为1518字节)1518byte×8bit/byte/100Mbps0.12ms;

③高优先级队列中排在该E1包之前的来自其它端口的E1包导致的延时,设该网络中共有K对端口发送E1。由于网络中E1业务只占少数,所以K值一般较小。那么最多有(K-1)个E1包阻塞在该E1包之前,所以造成的最大延时为K-1×①=K-1×N×0.00256ms。

最坏的情况是,一个E1包每经过一个交换机就恰好有一个1518字节的数据包刚开始发送,并且在高优先级队列中还有K-1个E1包在等待。于是该E1包经过M个交换机后总的存储-转发延时为:

delay=M×(①+②最大+③最大)=M×(K×N×0.00256ms+0.12ms)

这就是收端E1包的最大延时。在M不太大的情况下,这样的延时和抖动是可以接受的。图4是对上述网络的仿真结果,取M=4,K=1,N=4,网络背景流量50Mbps。根据上述估算,可知:

delay=(4×0.00256ms+0.12ms)×4≈0.52ms。

从仿真结果看,在有VLAN的情况下结果与预先的估算吻合,而在没有VLAN的情况下E1包的端延时显著增大。

交换理论范文篇8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指出,营销组合经历了4P-4C-4R的发展过程,最终受制于组织内部可控资源的有限性,需要改变组织内部可控资源配置思路,从组织外部引入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资源来解决新的“交换障碍的克服”问题,从而促使第三方付费营销模式出现。营销的本质是克服交换障碍,营销组合是分析营销活动如何克服交换障碍的逻辑框架和工具。

本文正是从交换障碍视角出发,分析营销组合的变化逻辑,推导出第三方付费营销模式。如果市场交换能够在交易双方间自动实现,营销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而市场中存在营销活动的事实间接说明,市场交换存在障碍,不能自动实现,需要营销来消除障碍、促进交换顺利实现,而分析营销活动如何克服交换障碍的经典逻辑框架和工具正是营销组合。

交换障碍克服视角下营销组合的本质及其发展历程

(一)营销组合的本质

营销的本质是克服交换障碍,营销活动就需要从寻找交换障碍开始,进而分析识别交换障碍的属性,再指导交易双方采取应对措施,最终促进交换的顺利进行,使得交易双方的需求同时互相满足,即顾客让渡价值与供方利润最大化。

鉴于影响交换实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动态变化的,寻找、分析识别、克服交换障碍就会变得复杂多变,也就需要营销活动能够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而营销组合就是从产品、价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着手,将原本复杂的问题理出较为清晰的逻辑,使得营销活动具备逻辑性和可管理性。因此,从更本质层面上理解,营销组合就是分析营销活动如何克服交换障碍的逻辑框架和工具。

(二)营销组合的发展历程

营销组合理论经历了4P-4C-4R的发展过程。

4P营销组合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源自尼尔•博登的市场营销组合思想。由于工业革命促进生产效率得到空前提高,规模化生产使得市场供不应求局面缓和,营销问题开始显现出来。1960年,杰罗姆•麦卡锡在卡灵顿、尼尔•博登的研究基础上,把影响营销效果的可控要素归纳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4类。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增加,需求方在交换中占据越来越主动的地位,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要求越来越强烈,需求方的满足度成为交换的主要障碍。20世纪90年代罗伯特•劳特朋提出4C理论,强调供方首先应追求需求方满意度,其次是努力降低需求方的购买成本,然后要充分注意到顾客购买过程中的便利性,最后还应以需求方为中心实施有效的营销沟通。

但是,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原则,使得剩余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增强,供方必须培养需求方的忠诚度,以便在竞争中能够持续与需求方达成交易,供求双方的忠诚关系能否建立成为新的主要交换障碍。为适应交换障碍的变化,以关系营销为核心,重在建立顾客忠诚的4R理论在1999年被汤•E•舒尔茨提出。4R力图以顾客忠诚代替供求双方每次的交换谈判,可以简化交换过程而大大降低交换成本。

由于不同的时间、环境条件下的交换障碍是不同的,营销组合的具体内容也就必须随之变化。4P-4C-4R理论的逻辑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围绕“交换障碍的克服”来展开的,差别在于所选择的克服交换障碍的组织内部可控制因素的组合不同。

营销组合发展受限及第三方付费营销模式出现

营销组合是通过调整组织内部可控资源的配置,实现顾客让渡价值与供方利润的最大化满足,以此来克服交换障碍的。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实现顾客让渡价值与供方利润的最大化满足的交易成本越来越高,组织内部可控资源有限性的约束问题逐渐凸显。

营销组合在应对这种持续升高的交换障碍时,调整组织内部可控资源配置的成本会逐步升高、效率逐步递减,最终受到组织内部可控资源的有限性约束。问题的解决需要改变组织内部可控资源配置思路,从组织外部引入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资源来解决新的“交换障碍的克服”问题。

依据科斯的企业理论,企业与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形式,如果通过组织内部可控资源配置的管理协调费用上升后,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应该从组织内部转到外部市场,利用价格机制寻找并引入市场中的第三方及其资源,借助第三方提高顾客让渡价值,确保供方利润,从而开启被称为第三方付费的营销模式。

参考文献:

1.晁钢令.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内核—交换障碍的克服[J].市场营销导刊,2002(6)

交换理论范文篇9

交换对象:关于意义的载体

意义交换从表面上看,是语形与语形的交换;实质上是语形与语义之间的交换。这与等价交换是同一个道理,表面上是使用价值交换,实际上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交换。对传播学来说,语形体现一般价值,语义体现意义价值。

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语言、非语言构成意义的语形。其中,语言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口头语言在表达生活世界的意义方面具有相当的重要性。非语言行为包括体态语言、空间关系等,体态语言对于下意识、无意识领域的意义表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伯德惠斯泰尔的《身势与语境》、艾克曼和弗瑞森的身势学理论,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这些理论,人们有意识地运用语言,而以无意识的方式表现非言语符码。

电子商务的意义交换,不可狭窄地理解为语言交换。实际上,通过视频进行的形象意义交换,对于个性化意义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人们经常感觉网上购物与现场购物相比,若有所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意义交换上的缺失。据爱德华·霍尔的研究,与阿拉伯人做生意,甚至连嗅觉都很重要。因此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电子商务将比现在更加注重非语言交流。多媒体在这里,不光涉及形式,更重要的是还关系到意义本身。

交换方向:关于语义的锚定

从意义的载体出发研究意义,还是从意义的赋予者出发研究意义,是接下来的选择。从经济学角度看,涉及的问题是意义交换原则中的交换方向。与等价交换从使用价值向一般价值的转化相比,等意义交换的交换方向,是将一般价值转换为意义价值。

传统符号学理论认为,语形与语义是完全无关的。语形是随意指定的,与所指无关;意义完全由言说的主体赋予。索绪尔和鲍德里亚在这方面的观点都比较极端。批评的意见指出,口头语言和视像语言就不符合这样的说法。斯图尔特认为,符号不是对真实事物的简单再现,而是人们出于传播和交流的需要,预先约定的有意义的假设。

如果加上语用的考虑,这种矛盾就会显得更加突出。话语理论,如维特根斯坦和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就非常强调对语言的实际使用。现象学倾向于以具体情景中的个性化体验,作为锚定价值的基准。后结构主义的德里达,坚决拒绝承认语言具有固定的意义,而坚信文本中存在多种具有替代性的意义,任何阐释都只能提供其中一种替代性的意义,倾向于根据语境来确定语义。

历史地看,语形在这里是一种寄托,是社会化理性价值的符号;语义作为意义的寄托,显示了个性化的趋向。按理说,单纯地锚定任何一方都是不全面的。鉴于这里谈的是意义交换,交换方向是将一般价值转换为意义价值,我们会更加注意个性化的锚定方向。在这方面,经济学中的期望理论,难得地与国际潮流接轨了一把。传播学这方面的理论,主要集中于信息接受理论,包括归因理论、社会判断理论和深思概率理论等。从个性化实践的角度看,现象学和后结构主义的观点,比较具有商业价值。不过我们不能过份强调解构的价值,毕竟大规模定制还是有别于定制的。

交换中介:

关于意义的结构与规则

表现在语形和语义间的意义矛盾,可以说是社会化与个性化矛盾的反映。矛盾的解决,有赖于意义结构和规则的建立。如果说等价交换是以一般等价物为中介进行的交换,等意义交换就是以元数据为中介的交换。这是新交换原则的一个重要特点。

语义分析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语形的语义结构分析。语义结构成为语形与语义的转换通道,意义的交换就是在这里发生的。语义结构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这里不展开,只强调一点,语义结构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数据,即关于数据的数据,也就是元数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元数据就是意义交换的“货币”。与货币相反的是,它通向意义的个性化,元数据分析是语义分析标准化的基础。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意义交换不是以语言符号为单位,而是以元数据为单位。元数据是意义本身的单位,EBMXL就属于这种元数据。在实践中,元数据方法在电子商务交换、知识管理和数据挖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商业价值。

规则被视为语形和语义间的联系纽带,话语受制于一定的规则,因为规则可以在人们进行个性化选择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社会稳定性。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游戏的规则具有延展性和可变性。而在杰克逊和雅各布的观点中,规则被视为交流者在谈话过程中不断进行调和的产物。在实践中,可能并不像极端的后结构主义者如福柯所认为的那样,人们可以离开规则进行自由选择。在电子商务中,个性化选择与元数据标准化是相辅相成的,越是个性化,就越需要标准化,越是标准化,也就越有利于个性化。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交换价格:一词多义与一物多价

等价交换与等意义交换,同样表现为质的交换与量的交换两个方面。等意义交换中,相等的是意义价值,不等的是交换价值。从理论上说,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一样的同一种商品,对不同的人完全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价值;表现在价格上,等意义交换必然表现出一物一价的特点,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均衡价格。

交换理论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在经济理论领域内,“价值”是使用得最广泛,同时也是最复杂的一个经济范畴之一。在各种价值理论或观点背后,如何理解“价值”是关键所在。其实,“价值”最初是同交换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交换中人们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一个物品换取他种物品的数量是多少,亦即交换比例如何确定的问题,当然交换比例应在逻辑上先于交换行为而确定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关于交换比例的确定的量的分析之前,还必须回答交换成立的基础这一更加重要的质的问题,然而,这一问题开始进入经济思想家的眼界并不容易,能否意识到并同意这个问题是造成价值理论分歧的根本原因之一。据此,考察经济史上各种价值或价格理论,并对“价值”概念进行了几种界定。

自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以来,严格意义上的经济理论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了。虽然经济学科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相比算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但三百多年间亦已汇聚了足够精彩的思想财富,且不说对经济问题的探讨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而经济理论中的价值理论就更是如此,各家各派的观点交相辉映。下面就“价值”概念的使用谈几点看法。要指出的是,这里我不想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同“价值”相关的概念,如“使用价值”(或“效用”)、“交换价值”、“相对价值”等,而是准备从另外一个层面上对“价值”概念的使用进行一个常识性的区分。

一、第一种意义的“价值”概念

“价值”最起初是同交换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交换中人们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一个物品换取他种物品的数量是多少—亦即交换比例如何确定的问题,当然交换比例应在逻辑上先于交换行为而确定的,这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是必然要指出来的。

在关于交换比例这个问题上有着“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先是写道:“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物品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在明确将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后,斯密进一步写道:“每种东西的实际价格,每一种东西对于希望取得它的人的实际成本,就是获取它时所费的辛劳。”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在那资本积累和土地占有出现以前的早期原始的社会状态里,获得各种物品所必须的劳动量的比例,似乎是可以为这些物品互相交换提供尺度的唯一条件。例如在一个渔猎民族中,如果捕杀一只海狸所费的劳动通常二倍于捕杀一只野鹿所费的劳动,那么一只海狸自然就会交换两只野鹿,也就是值两只野鹿。通常费二日劳动的产品,其所值会二倍于通常费二日劳动的产品,通常费二小时劳动的产品,其所值会二倍于通常费一小时劳动的产品,这是自然的道理。”

尽管人们对于斯密的上述这些观点并不陌生,但这里要指出的两点是:第一,这里“交换价值”的概念指的是一种能力—一物具有的交换他种物品的能力,它表示一个定性的意义而不表示定量的意义,它既不是表示一物本身换回他种物品能力的大小,更不是表示可以间接地表现自身换回他种物品能力的大小的所换回的他种物品的数量。第二,斯密采用了“实际价格”、“实际成本”表明他思想上存在认识模糊的地方,这一方面留给了后人发挥的空间,但同时却也成了日后价值问题混乱的一个历史“渊源”。

斯密之后,自始至终坚持以劳动量来考察和解释物品换回他种物品的数量的李嘉图认为:“效用对于交换价值说来虽然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却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可以看出,李嘉图的“交换价值”概念可以表示二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一物具有的换回他种物品的能力;第二,一物换回他种物品的能力的大小(当然一物换回他种物品能力的大小已暗含一物具有换回他种物品的能力)。其实,同那个时代其他经济学家一样,李嘉图的“交换价值”概念常常还有第三个方面的含义—即表示可以间接地表现一物自身换回他种物品能力的大小的所换回的他种物品的数量。当在第屯种意义上使用“交换价值”概念讨论下面这样一个问题时会遇到“麻烦”,于是,李嘉图又区分了“相对价值”和“绝对价值”。“如果一匹毛呢的价值现在等于两匹亚麻布,十年后一匹毛呢的一般价值等于四匹亚麻布,我们就可以断言,要不是织造毛呢所需的劳动已经增加,就是织造亚麻布所需的劳动已经减少,否则就是两种原因都发生了作用。”也就是说,当一匹毛呢由十年前能交换两匹亚麻布变为现在四匹时,坚持以劳动量来考察和解释物品换回他种物品的数量的李嘉图自然不会由“毛呢的交换价值上升了一倍”而得出“生产一匹毛呢所需的劳动量现在比十年前上升了一倍”的结论,他当然意识到:“要不是织造毛呢所需的劳动已经增加,就是织造亚麻布所需的劳动已经减少,否则就是两种原因都发生了作用。”但是,假设一匹毛呢由10年前能交换两匹亚麻布变为现在4匹的原因完全是织造亚麻布所需的劳动减少一倍造成的,当在第三种意义上使用“交换价值”概念时却自然会得出“毛呢的交换价值上升了一倍”的结论。这使得李嘉图意识到仅仅依据比较换回物品的数量大小并不是确定交换比例的最终原因,实际上确定交换比例的根本原因完全可以只是各种物品凝结的劳动量,于是他又把一物换回的一定数量的他种物品称为相对价值,而把各种物品凝结的劳动量称为绝对价值。李嘉图的“绝对价值”概念把价值问题导向了一个更深的层次,不过他似乎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是继续将价值与有着上述三个方面含义的交换价值交互使用。

其实,直到马克思才对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三者的内在联系有着清晰的说明和区分。而其他早期的经济学家都是在对价值或交换价值没有明确的认识下沿袭使用着价值或交换价值的。如约翰·穆勒就写道:“价值一词在没有附加语的情况下使用时,在政治经济学上,通常是指交换价值;或者按照亚当·斯密及其后继者的说法,指可交换的价值,这一用语,无论引用多少权威的话来辩护,也决不是好英语。德·昂西先生以交换价值来取代,这是极好的。”穆勒就是这样将价值作为交换价值的同义词理解的,不可思议的是就他对价值的这点理解,他竟写下这样的文字:“幸运的是,在价值法则中已没有什么要留给现在的著述家或任何未来的著述家去澄清;有关这个问题的理论是完满的。”

不过,穆勒还是有过一些正确见解的,比如,关于交换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他写道:“交换价值必须与价格区别开来。……用价格一词来表示货币而言的物品的价值,即某一物品可以换得的货币数量。因此,今后如说某一物品的价格,我们是指它用货币表示的价值……”另外,穆勒还写道:“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将一种物品与其生产费用成比例的价值,称为这一物品的自然价值(或自然价格)。他们的这个名词指的是这样一点:价值在它的周围摆动,并且总是趋向于回到这一点;按照亚当·斯密的说法,是指中心价值,物品的市场价值总是朝向这一价值;与自然价值的任何背离都只是暂时的不规则,在其出现的时刻,也就使矫正这种背离的力量发生了作用。”

如果说博学多才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尚且没能在价值理论上有着较深见地的话,除了马克思以外,其他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尤其是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更不可能为价值理论提供什么正确的思路和方法了。相反,萨伊的“生产要素论”更是将价值理论导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

最后,我们对“第一种意义的‘价值’概念”作些说明和总结:上面几段主要考察了斯密以来至19世纪末除马克思外著名经济思想家对“价值”间题的各种见解,现将他们对价值的共同见解归纳如下:第一,都起源并为着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交换比例如何确定的问题,并且交换比例应在逻辑上先于交换行为而确定。第二,认为价值与交换价值可以替代使用,并且一般来说交换价值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物具有的换回他种物品的能力;一物换回他种物品的能力的大小(当然一物换回他种物品能力的大小已暗含一物具有换回他种物品的能力);间接地表现一物自身换回他种物品能力的大小的所换回的他种物品的数量。同时,由于价值被当做交换价值的同义词,同时对于价值源泉的见解不同,如李嘉图认为是劳动,穆勒则倾向于生产费用、萨伊则坚持是效用等,使得价值一词除了具有交换价值那三个方面的含义外,有时还被持不同价值见解的经济学家用来特指自家所认为的那种价值源泉,如劳动、生产费用或效用等。第三,都从物物交换探讨起,都注意到了交换价值应与价格区分开来。第四,都认为价值理论在政治经济学处于基础地位、处于极其重要的特殊地位。

二、第二种意义的“价值”概念

第二种意义的“价值”概念主要是指马克思的价值概念,之所以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作单独考察,是因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有显著特点并享有独特的理论地位。

马克思以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坚实的方法论基础,确定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以后,着手研究生产方式发展的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经济规律。

翻开《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马克思将商品作为论述的第一个范畴,简短精炼而寓意深刻地论述了使用价值后,指出使用价值是商品学的研究内容而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谈使用价值只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担负物;接下来马克思论述交换价值并引出价值概念,“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为引出价值,马克思举例了一个等式:1夸特小麦=a英担铁,指出在1夸特小麦和a英担铁中,存有某种等量的共同物且这种共同物既不是小麦也不是铁的某第三物,这个共同物“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而是“相等的人类劳动,抽象的人类劳动”。可见,“价值”实指交换双方“某种等量的共同物”,由此决定了交换得以成立且公平。

马克思还以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解开了“货币之谜”。指出货币不过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一个商品在货币商品上面的价值表现就是商品的货币形态或它的价格。马克思举出了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各种商品,论述了货币最后由贵金属金和银充当的必然性,考察了货币单位的演变,阐述了货币的各种职能,货币与商品流通的辨证关系,并揭开了商品拜物教之谜。“谁都知道—即使他别的什么都不知道,—商品具有同它们使用价值的五光十色的自然形式成鲜明对照的、共同的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但是在这里,我们要做资产阶级经济学从来没有打算做的事情:指明这种货币形式的起源,就是说,探讨商品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怎样从最简单的最不显眼的样子一直发展到炫目的货币形式。这样,货币的谜就会随着消失”。

由于我们考察的对象是“价值”的概念,所以,在这里不打算将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的整个政治经济学体系介绍个遍,而主要介绍关于价值、交换价值、货币和价格这几个范畴的内涵及联系的一些论述。下面就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的特点作些概括:

第一,严格遵循“第一种意义的‘价值’概念”起源及要解决的问题并且有所发展,明确地区分了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这砚个范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紧紧围绕着“交换比例如何确定”这一问题展开论述,遵循前人在价值问题研究上的思想足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终于集各大家于一身,将劳动价值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沿袭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分析方法,回答交换进行的基础。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伦理学》中曾对商品的价值形式发表了极具天才的见解,尽管他并未使用“价值”一词。亚里士多德指出,5张床一1间屋和5张床二若干货币没有本质的不同。从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见解中,其实企图揭示的是两种不同商品能互相交换的基础。尽管商品的交换是非常普遍、十分平常的经济现象,然而,作为经济学必须从理论上对其进行回答,这是一门学问的基本任务。这里还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若我们认可亚里士多德对两种不同商品互相交换用“划等号”(5张床二1间屋)来表述的话,我们就必须寻找等号两边相同的东西,而这种相同的东西具有可通约性。“没有等同性,就不可能交换;没有可通约性,就不可能等同。”

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在价值问题的见解非常赞赏,甚至称他的这些见解为“天才”的见解。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他进一步地探讨并回答了交换进行的基础。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将马克思导向了价值理论的更深层次,马克思认识到价值首先必须是交换等式的等价物,一种等同且可通约的东西,其实这是任何一个价值理论首先必须通过的一个试金石。进一步地,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并且提出了劳动二重性,通过抽象劳动这一范畴说明了劳动如何通过上述那一个试金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价值论;而配第、斯密和李嘉图等声称的以劳动衡量一物价值的主张由于没能指出价值的实体是劳动,而只是主张用劳动作为价值衡量的尺度,这严格地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价值论。

第砚,马克思指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本质,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价格是交换价值的特殊形式,在逻辑上和历史上都要慢行于价值。同时,指出并阐明了“价值规律”这一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规律;正是在价值的步步指引下,科学地将剩余(价值)的研究转向生产领域,从而最终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为人类社会进人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另外,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在对其他经济范畴如利息、资本等的界定和对生产过程的分析上都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三、第三种意义的“价值”概念

我们知道,价值理论向来被公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处于极其重要的特殊地位。但我们也注意到,现代主流经济学首要探讨的是均衡价格,对整个新古典经济学体系来讲,需要的且仅仅需要的就是均衡价格。均衡是新古典经济学一个极其关键的概念,新古典经济学最后通过一般均衡理论论证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唯一性、稳定性及最优性,借助数学的严谨性试图证明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是美好的、合理的,且能够在人类历史上永恒存在。公务员之家

均衡价格论依赖一些严格的假设,将效用论和供求论结合起来,通过供需曲线的交点得出一“均衡价格”。也许在以下两个方面同“第一种意义的‘价值’概念”存在联系:第一,它也是对确定交换比例的一个解决;第二,它类似于斯密所说的“自然价格”或马克思的“价值规律”里价格波动的中心。但即便在上述两点上同价值理论概念有所联系,但不论是从其概念名称上,还是从其分析、论证方法上,都同前两种意义的“价值”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均衡价格不能是严格意义上的“价值”概念。

但是,一方面由于均衡价格论在新古典经济学体系中起着类似于“第一种意义的‘价值’概念”对政治经济学体系同样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均衡价格论将“价值”和“价格”看出可以互相替代使用的词语,所以,有时新古典经济学家也声称他们也有“价值理论”,在他们看来,均衡价格论就是他们的价值论,同时价值就是价格,甚至说价格是比价值更一般的范畴。所以,在此将以新古典经济学均衡价格论为典型代表的将“价格”认为是“价值”的这样一种特殊的“价值”概念界定为“第三种意义的‘价值’概念”。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