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1:16:17

建筑物

建筑物范文篇1

实际工程中,在砖混结构房屋内产生裂缝的原因很复杂,但荷载作用、温度变化以及不均匀沉降是产生裂缝的基本原因。常见的裂缝,有:(1)斜裂缝。裂缝部位在窗口转角、窗间墙、窗台墙、外墙及内墙上,大多数情况下,纵墙上端的两端部出现的斜裂缝概率较高。斜裂缝常常是沿窗口的两对角线方向发生,且在窗口处裂缝宽度较大,向两边逐渐变小,斜裂缝在靠屋顶下面的外墙、内墙或在山墙上时,裂缝常为八字形,有些裂绦在外墙下部也呈正八字形,而且缝宽是下大上小,在个别建筑上,还出现过倒八字形裂缝。(2)水平裂缝。当砖混建筑物全长或两道伸缩缝之间的距离超过40m时,夏季施工的房屋到了冬季,常在纵墙两端部屋顶圈梁下一、二皮砖的砖缝处出现水平裂缝,窗口外侧角部兼有45°斜裂缝。(3)竖向裂缝。常出现在窗台墙上(窗口的两个下角处),有的出现在墙的顶部,裂缝特征是上宽下窄,墙体若承受负弯矩作用时,其中部也可能出现上宽下窄的竖向裂缝。

2建筑物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建筑物混凝土裂缝是建筑结构构件中较常见的现象,从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将裂缝分为温度缝和收缩缝。建筑物裂缝的形态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大多数是混凝土楼板的表面或顶层墙顶发生单纯的水平裂缝或梁下墙顶间的墙面粉刷层呈爆裂状,甚至粉刷层剥落。这些裂缝一般不会影响结构的安全,但对结构的正常使用和观感却有一定的影响。

建筑物裂缝产生原因主要有:混凝土干缩引起体积变形不均匀或某一部位的收缩变形过大,可能引起裂缝;受热胀冷缩、季节施工等因素的影响引起的温度变化而产生裂缝;施工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动荷载、冲击荷载,模板、钢管等周转材料的集中堆放高于荷载而出现裂缝;混凝土拌和物中含有黏土、淤泥、细屑等杂质,降低混凝土强度而产生膨胀性裂缝;施工缝的留设部位不当、必要的措施不到位或失效、拆模过早等不良施工质量而导致的裂缝。

建筑物裂缝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因此,对于出现的此类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原因,然后通过正当渠道进行解决。

3建筑物裂缝防治措施

3.1正确使用外加剂

(1)混凝土中存在大量毛细孔道,水蒸发后毛细管中产生毛细管张力,使混凝土干缩变形。增大毛细孔径可降低毛细管表面张力,但会使混凝土强度降低。这个表面张力理论早在六十年代就已被国际上所确认。(2)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收缩的重要因素,使用减水防裂剂可使混凝土用水量减少25%。(3)水泥用量也是混凝土收缩率的重要因素,掺加减水防裂剂的混凝土在保持混凝土强度的条件下可减少15%的水泥用量,其体积用增加骨料用量来补充。(4)减水防裂剂可以改善水泥浆的稠度,减少混凝土泌水,减少沉缩变形。(5)提高水泥浆与骨料的粘结力,提高的混凝土抗裂性能。(6)混凝土在收缩时受到约束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裂缝就会产生。减水防裂剂可有效的提高的混凝土抗拉强度,大幅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7)掺加外加剂可使混凝土密实性好,可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减少碳化收缩。

3.2砌体温度裂缝的预防

(1)住宅建筑宜采用带阁楼的坡屋面。(2)施工图上必须注明保温材料的密度、热导率、含水率等,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规定进行施工,确保保温层的质量。(3)淘汰炉渣混凝土保温层,推广使用水泥泡沫聚苯乙烯保温板或聚氨酯保温材料。(4)屋面严禁采用没有浅色保护层的防水层,并宜设置架空隔热板。找平层和刚性上人屋面都必须合理设置分仓缝。(5)顶层除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设置构造柱、圈梁以外,外纵墙与内横承重墙相接处、山墙与内纵墙相接处均应设置构造柱。同时,在顶层外墙两开间的窗间墙、与窗间墙相连的内纵墙处还应根据窗间墙、内纵墙的状况设置抗裂墙。当墙宽≤500mm时,常用钢筋混凝土抗裂墙;当墙宽〉500mm时,采用两为抗裂柱、中间沿高度每500mm设2根直径6mm钢筋的抗裂墙,抗裂柱纵筋锚入上下圈梁内。在窗洞下口设置截面为240mm×120mm的过梁,过梁一端与抗裂柱相连,另一端伸过洞口边370mm。(6)现浇屋盖、挑檐、女儿墙、圈梁等,应在端单元与中间单元相连处设置宽600~800mm的后浇带,待做屋面保温层时浇筑高一个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并加膨胀剂振捣密实后养护。(7)在外纵墙与内横承重墙相连处未设构造柱的顶层墙高范围内设置与有构造柱时相同的拉结筋。(8)提高预制板灌缝质量,保证下口宽30mm、上口宽50mm,用C20细石混凝土振捣密实,加强养护。(9)用“三一”砌砖法,保证横竖灰缝砂浆饱满,严禁干砖上墙和碎砖集中使用。应严格按规范要求控制砌筑速度,墙体砌筑高度每天不应大于1.5m。顶层墙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得低于M7.5,并必须严格按重量比拌合砂浆,以确保砂浆质量。

3.3设计方面

(1)增配构造筋提高抗裂性能,配筋应采用小直径、小间距。全截面的配筋率应在0.3~0.5%之间。(2)避免结构突变产生应力集中,在易产生应力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加强措施。(3)在易裂的边缘部位设置暗梁,提高该部位的配筋率,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4)在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施工时的气候特征,合理设置后浇缝,在正常施工条件下,后浇缝间距20~30m,保留时间一般不小于60天。如不能预测施工时的具体条件,也可临时根据具体情况作设计变更。

3.4施工方面预防

施工质量对裂缝也有明显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监督,严格检查,确保砌体质量,具体来讲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保证施工用原材料的质量。如使用的水泥质量低劣、标号低于规定、稳定性差或含泥量多的细砂等拌制砂浆,强度低、收缩性大、垂直性差、砖的质量不稳定、强度达不到要求,易产生裂缝。

(2)保证砂浆的标号符合设计要求并要有良好的和易性和保水性,拌制砂浆要严格计量,避免砂浆强度波动较大,并保证水平砖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小于80%。

(3)砌体的组砌方法要正确。砌筑前要提前摆砖,砖浇水湿润要适宜,严禁干砖上墙。

(4)窗的钢筋边框与墙体结合处砌体均要适当留置马牙槎,后浇筑砼,以增强边框与墙体的连接。

4建筑物裂缝防治案例分析

(1)现象:建筑物砌体或分缝出现裂缝,有的伴有渗水现象。

(2)原因:①砌体灌浆不饱满,运行一段时间灰缝脱落,导致渗水;②地基承载力不一或遭受渗透破坏,建筑物在自重作用下,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陷,造成建筑物裂缝或分缝止水破坏;③遭遇超标准洪水,建筑物超载或受力分布不均,使工程结构拉应力超过设计安全值;④地震、爆破、水流脉冲对建筑物的震动,地基液化,造成建筑物裂缝或分缝止水破坏。

建筑物范文篇2

关键词:建筑物;电气设备;防雷;设计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筑物的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各种电气设备的使用日趋增多,尤其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建筑物越来越多采用各种信息化的电气设备。我国每年因雷击破坏建筑物内电气设备的事件时有发生,所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因此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直击雷和感应雷是雷电入侵建筑物内电气设备的两种主要形式。直击雷是雷电直接击中线路并经过电气设备入地的雷击过电流;感应雷是由雷闪电流产生的强大电磁场变化与导体感应出的过电压,过电流对电气设备的毁坏。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规定,建筑物的防雷区划分为LPZOA,LPZOB,LPZ1,LPZn+1等区(各区的具体含义本文不再赘述)。将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分区,是为了规定各部分空间不同的雷击电磁脉冲的严重程度和等电位联结点的位置,从而决定位于各区域内的电子设备采用何种电涌保护器在何处以何种方式实现同联合接地体的等电位联结。

建筑物直击雷防护的保护区域为LPZOB区,其保护设计已为电气设计人员所熟知,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设计由避雷网(带),避雷针或混合组成的接闪器,基础内的钢筋网、柱筋及钢屋架等构成一个整体,避雷网通过全部立柱基础内的钢筋作为接地体,将强大的雷电流入大地。建筑物感应雷的保护区域为LPZOB,LPZ1,LPZn+1区,即不可能直接遭受雷击区域;感应雷是由雷击电磁脉冲感应而产生的,形成感应过电压的机率很高,对建筑物内的电气设备,尤其对低压电子设备威胁更大,所以说对建筑物内部设备的雷电保护的重点是防感应雷入侵。感应雷产生的过电压、过电流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1)由供电线路入侵;高压电力线路遭直击雷袭击后,经过变压器耦合到各低压0.38KV/0.22KV线路后传送到建筑物内各低压电气设备;另外低压线路也可能被直击雷击中或由于附近雷闪感应出过电压。据测,低压线路上感应的雷电过电压平均可达10KV,完全可以击坏各种电气设备,尤其是电子信息设备。(2)由建筑物内信息线路入侵;可分为三种情况:①当地面突出物遭受直击雷时,强雷电压将邻近土壤击穿,雷电流直接入侵到电缆外皮,进而击穿外皮,使高压入侵线路。②雷云对地面放电时,在线路上感应出上千伏的过电压,击坏与线路相连的电气设备,通过设备连线侵入通信线路。这种入侵沿通信线路传播,涉及面广,危害范围大。③若通过一条多芯电缆连接不同来源的导线或者多条电缆平行铺设时,当某一导线被雷电击中时,会在相邻的导线感应出过电压,击坏低压电气设备。(3)地电位反击电压通过接地体入侵;雷击时强大的雷电流经过引下线和接地体泄入大地,在接地体附近放射型的电位分布,若与有连接电子设备的其他接地体靠近时,即产生高压地电位反击。建筑物防直击雷的避雷装置接受了强大的雷电流通过引下线入地,在附近空间产生强大的电磁场变化,会在相邻的导线(包括电源线和信号线)上感应出雷电过电压,因此建筑物避雷系统不但不能保护计算机,反而可能引入了雷电。计算机网络系统等设备的集成电路芯片耐压能力很弱,通常在100伏以下,因此必须建立多层次的防雷系统,层层设防,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由此可见,对建筑物内各电气设备进行防感应雷保护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设计的合理与否,对电气设备的安全使用与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GB50057-94(2000年版)第6.4.4条规定:电涌保护器必须能承受预期通过它们的雷电流,并应符合以下两个附加要求:通过电涌时的最大钳压,有能力熄灭在雷电流通过后产生的工频续流。即电涌保护器的最大钳压加上其两端的感应电压应与所属系统的基本绝缘水平和设备允许的最大电涌电压协调一致。

现在,我们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附录六规定的各类防雷建筑物的雷击电流值进行电涌保护器的最大放电电流的选择。

一类防雷建筑物,其首次雷击电流幅值为200KA,波头10us;二次雷击电流幅值为50KA,波头0.25us;根据图1,全部雷电流i的50%按流入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接地装置计,另外50%按1/3分配于线缆计;首次雷击:总配电间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分流值为200×50%/3/3=11.11KA;后续雷击:总配电间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分流值为50×50%/3/3=2.78KA;如果电缆已经进行屏蔽处理,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的分流值将减低到原来的30%,即11.11KA×30%=3.33KA及2.78KA×30%=0.83KA,且电涌保护器承受10/350us的雷电波能量相当于8/20us的雷电波能量的5~8倍,所以选择能承受8/20us波形电涌保护器的最大放电电流为11.11×8=88.9KA;即设计应选用电涌保护器SPD的最大放电电流为100KA。

二类防雷建筑物,其首次雷击电流幅值为150KA,波头10us;二次雷击电流幅值为37.5KA,波头0.25us;根据图1,全部雷电流i的50%按流入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接地装置计,另外50%按1/3分配于线缆计;首次雷击:总配电间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分流值为150×50%/3/3=8.33KA;后续雷击:总配电间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的分流值为37.5×50%/3/3=2.08KA;如果电缆已经进行屏蔽处理,其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的分流值将减低到原来的30%,即8.33KA×30%=2.5KA及2.08KA×30%=0.62KA,且电涌保护器承受10/350us的雷电波能量相当于8/20us的雷电波能量的5~8倍,所以选择能承受8/20us波形电涌保护器的最大放电电流为8.33×8=66.6KA;即设计应选用电涌保护器SPD的最大放电电流为65KA。

三类防雷建筑物,其首次雷击电流幅值为100KA,波头10us;二次雷击电流幅值为25KA,波头0.25us;根据附图1,全部雷电流i的50%按流入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接地装置计,另外50%按1/3分配于线缆计;首次雷击:总配电间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分流值为100×50%/3/3=5.55KA;后续雷击:总配电间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分流值为25×50%/3/3=1.39KA;如果进线电缆已经进行屏蔽处理,其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的分流值将减低到原来的30%,即5.55KA×30%=1.66KA及1.39KA×30%=0.42KA,而在电涌保护器承受10/350us的雷电波能量相当于8/20us的雷电波能量的5~8倍,所以选择能承受8/20us波形电涌保护器的最大放电电流为5.55×8=44.4KA;即设计应选用电涌保护器SPD的最大放电电流为40KA。

建筑物范文篇3

关键词:装修;碳排放;评估模型

建筑物碳排放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一部分,已引起环境部门与建筑专家越来越多的关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09年了研究报告《建筑物与气候变化:现状,挑战与机遇》,认为建筑部门的碳排放量占社会总排放量的三至四成。该报告指出,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由于新建的建筑物较少,因此可以主要通过改造现有建筑物实现节能,而每年新建大量建筑物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可在建造新建筑时采用更多的先进节能技术[1]。2007年IPCC的评估报告显示,建筑行业排放了全球36%的CO[2]2;中国的建筑碳排放量也占社会总排放量的40%左右[3],而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建筑排放了全国40%-50%的温室气体[4]。因此,建筑物的节能减排,是低碳社会对建筑业发展的时代要求。本文正是响应这一要求,而针对建筑物装修期,提出某种可行的碳排放评估模型,以期更方便BIM的整体应用。目前不乏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相关之研究,但应用方式多以测量图说代入公式计算,其方式计算过程自由度高,可是过程不透明,且二维图说必须对照各项图纸才可得知与确认测量的尺寸长、宽、高度,以及设计样式细节等。当遇到图说数量庞大或者变更设计时,则必须从头测量计算,此方式效率不佳且计算过程繁复,因而容易产生计算错误或遗漏计算之情形。倘若能将计算事项与图纸结合,且能显示建筑模型与计算项目,不但可以让计算过程更方便、透明化,图纸信息的立体化与连动性之功能,变更图纸也跟着更变量据尺寸,则能让计算过程简化、提升效率。

1建设工程碳排放评估项目

此节针对建筑物装修介绍本研究之计算评估模型,主要参考文献为[5-7]。文献[5]参考了国内外(含台湾)一定数量的相关文献,总结出了详细的施工评估公式,且相关的施工信息也较多;但由于应用工具不同,所以能参考计算之部分也可能有限,因此也参考文献[6-7]的计算方式,以期分析整合。在给出评估模型之前,我们先提出室内装修整建工程的碳排放评估项目,包括四个阶段(初始化、建材生产、建材运输、装修施工),每个阶段对应着若干个项目,具体如图1所示。其中,能耗都有碳排放量的质量来体现。

2建筑物碳排放评估模型

建筑物范文篇4

关键词:建筑结构建筑结构;加固改造;发展趋势

1前言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同时人口规模也不断扩大,这就要求建筑结构向纵向发展来节约建设用地建筑结构向纵向发展来节约建设用地。在建筑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对建筑结构的研究仅要注重对建筑结构的研究,还要加强对老建筑物的鉴定与检查检查,及时对老建筑物进行加工固定,提高对新建筑物的建设质量质量。除此之外,我国有部分地区处于地震带上,比如四川地区多发地震区多发地震,对于此类地段的建设,要加强对相应地形的勘测与研究与研究,在建筑过程中避免相应地段对建筑的不利因素,保证建筑物的合格质量建筑物的合格质量。

2对我国建筑结构加固改造的现实状况的概述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发展过程中,对建筑进行加固改造的技术也不断发展和更新新。虽然技术在不断更新,但是这些加固技术被应用的时间还比较短还比较短,技术手段在高层建筑的运用中还都在磨合与适应阶段阶段,在建筑工程中应用不是很完美。与此同时,建筑结构加固改造工程在我国还没有普及固改造工程在我国还没有普及,我国不断加强对建筑技术进行研究和改进行研究和改进,各大相应领域不断加大研究力度,从而推动整个建筑业的发展进步个建筑业的发展进步。在我国在我国,建筑物加固改造一般情况下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建筑物现场的鉴定阶段是建筑物现场的鉴定阶段、制定计划并实施阶段以及竣工前的验收阶段的验收阶段。在现场鉴定的阶段中,主要工作是对建筑物的损坏程度以及修复难度损坏程度以及修复难度、程度进行预估和鉴定。在做鉴定之后后,需要出具一份鉴定报告,最后得出的报告内容一般包括修复时所要用的材料复时所要用的材料、加固的范围等内容。在计划阶段,一般都制定具体的计划制定具体的计划,需要将具体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进度都计划在内在内,为之后工作的实施提供方便。在实施过程中,一般没有相关部门对施工方的工作方法进行规定相关部门对施工方的工作方法进行规定,也没有对实施的标准进行规范准进行规范,所以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3对建筑物进行加固改造分析

3.1对建筑进行加固的原因。对建筑物进行加固的首要原因是在施工时没有严格按照建筑标准进行施工建筑标准进行施工。在建造建筑物时,为了达到美观的目的或者遵循其他设计要求或者遵循其他设计要求,在工程的用料上无法使用刚度或者柔韧性很好的材料柔韧性很好的材料,这就给建筑物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在建筑物建成之后建筑物建成之后,由于人为原因,也会对建筑物的牢固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一定的影响,使建筑材料的性能发生改变,这时也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加固物进行加固。此外,地质灾害或者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会对建筑物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建筑物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在经过地震之后的建筑物就必须进行加固改造必须进行加固改造。对建筑物进行加固改造,一方面是由于安全隐患对人身造成威胁安全隐患对人身造成威胁,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建筑物废料的利用率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浪费。3.2建筑物加固所要遵循的原理。众所周知众所周知,在建筑物发生损坏之后,我们需要根据建筑物所受的各种力对建筑物进行加固所受的各种力对建筑物进行加固。在对建筑物进行加固时,我们需要充分运用这些力我们需要充分运用这些力,比如运用拉力可以更好地对建筑物进行加固改造物进行加固改造,与此同时可以避免这些力对建筑物造成二次损害次损害,保证建筑物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在对建筑物进行加固改造时固改造时,需要严格遵守一个公式:tt≤f+00.56ρ。。其中ρ是建筑物横切面之间的摩擦力物横切面之间的摩擦力,t是指设计时的抗剪强度数值大小是指设计时的抗剪强度数值大小,f是指横切面之间摩擦设计数值是指横切面之间摩擦设计数值。3.3对建筑物进行加固改造时所应用的技术。在对建筑物进行加固时在对建筑物进行加固时,运用的技术有很多种。现阶段我国常用的办法已经相应增加比如我国常用的办法已经相应增加比如:有利用预应力加固法、利用支点进行加固用支点进行加固、利用外包钢进行加固等方法。在对于建筑物的梁进行加固时物的梁进行加固时,一般采用的是加大的横截面积法。这种方法一般都是在需要加固的部位外边加上一层混凝土方法一般都是在需要加固的部位外边加上一层混凝土,等混凝土晾干凝固之后凝土晾干凝固之后,需要加固的部位的横截面积就会增加,以此来增加受力面积此来增加受力面积,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在对这种方法进行具体运用时具体运用时,应该充分对建筑物损坏部分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加固计划制定出合理的加固计划,更加有效地对建筑物进行加固。虽然实施的过程比较简单然实施的过程比较简单,但是会对房屋的后期美观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定的影响。在对建筑物加固过程中使用外包钢加固法时在对建筑物加固过程中使用外包钢加固法时,需要在所要修补的建筑外层加装型钢要修补的建筑外层加装型钢,以对受损的建筑物起到固定的作用作用。虽然这种方法工作量比较小,但是在使用的具体过程中中,要求建筑物本身的混凝土结构具有很强的耐力,避免外层另装的型钢部分对建筑物施力造成二次损坏另装的型钢部分对建筑物施力造成二次损坏。对建筑物进行加固的另外一种方法是预应力加固法对建筑物进行加固的另外一种方法是预应力加固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改变跨度较大的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种方法主要是改变跨度较大的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避免受损的部分还要承受很大的拉力损的部分还要承受很大的拉力,防止建筑物发生倒塌的危险险。但是当建筑物所处的环境比较潮湿时,应该选用其他的加固方法加固方法,这种方法不适用。3.4对建筑物加固改造发展情况的预测。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改变,国家更加关注人民民生问题,所以今后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造工程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这个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发展前景。在建筑物加固改造行业发展的同时,工程所用材料的销售市场也会有很大的改观料的销售市场也会有很大的改观。此外,国家与社会会顺应时展的潮流时展的潮流,对建筑加固改造方面的人才进行专门培训,提高这方面人才的专业素质提高这方面人才的专业素质,促进这个行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发展。除此之外,国家还会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这一行业的工作标准与流程行业的工作标准与流程。

4结束语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一些行业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一些行业的发展,对建筑物进行加固改造这一行业在不久的将来会非常受欢迎物进行加固改造这一行业在不久的将来会非常受欢迎。基于节约资源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出发点节约资源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出发点,国家也会重视这个行业的发展行业的发展。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的实际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以及建筑物受损的具体情况分考虑到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以及建筑物受损的具体情况,以此来确定对建筑物更加有利的加固方法此来确定对建筑物更加有利的加固方法,避免对建筑物造成二次损害二次损害,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薛彪.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分析[J].门窗,20172017(7):211211.

[2]高晓东.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技术的探析[J].山西建筑,,2016((36):60~61.

[3]李嵩.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6(7):59~6060.

[4]田继平.基于建筑结构改造设计和加固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2016(14):124~125.

建筑物范文篇5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物优点设计原则意见

农田水利配套工程规摸模虽小,但因其点多、面广、线长、量大,而且造价和质量直接关系着群众利益和节水效益的发挥,因此,在水利建设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农田水利配套工程采用现浇混凝土与浆砌石混合结构时,由于施工时间短与施工任务重的矛盾,以及受其他因素的限制,工程质量往往难以保证。为顺利农田水利配套工程设计施工规范化、工厂化、装配化的大趋势,我局自1994年开始,进行了装配式建筑物的研究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到2003年,我市装配式建筑物普及率占当年配套建筑物的88%。

装配式建筑物的推广应用,已经成为我市水利工程建设的一大特色。实践证明,装配式建筑物施工、管理、使用维护等方面都具有一系列的优点,值得大力推广。下面是本人对我局近几年来在装配式建筑物研究应用方面的一点体会,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装配式建筑物的优越性

1、节约劳动力,降低工程造价

由于预制构件集中预制,工人熟练程度高,从而可以提高工效,节约劳力。在安装时所需劳动力也较少,一般需4-6人。集中预制还可减少由于工地分散而造成的原材料损耗,且便于利用零星物品加工构件。因此可以降低工程造价。下表以2003年春季施工价格对装配式建筑物与同类浆砌片石建筑物进行比较。仅此项每年为我市节约投资15-20万元。

2、便于施工、缩短工期

装配式建筑物的尺寸、重量和形式均可根据当地条件进行选择设计。构件外形简单、重量较轻,便于人工安装,且安装简便,工期较砌石工程短。与同类砌石建筑物相比,一般可提前0.5—2天。由于我市大量推广装配式建筑物,去年工期比前几年提前10-12天。

3、保证工程质量

由于集中预制,对混凝土配合比、砂石料的级配和冲洗、钢筋的数量等都好控制。在预制中,单个构件的模板、钢筋及混凝土浇筑等工艺过程都较现场浇筑施工方便,故可使单个构件的质量提高,因而,可以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

4、使用性能好

装配式建筑物主要构件均为钢筋混凝土,联接时采用刚柔结合的原则。因此整个构件对物体的热胀冷缩适应能力强,冬季抗冻胀能力较砌石工程大有提高,可以增加使用寿命。

5、便于维修

装配式建筑物是由许多预制件装配而成的。哪一部分构件损坏就换哪个构件,克服了砌石工程一旦出现问题就得全部拆除回收率低的不足。

二、装配式建筑物的设计原则

在装配式建筑物设计中,要结合宁夏引黄灌区特点,充分考虑建筑物浇冻胀破坏问题,并从建筑物美观、结实、耐用、强度稳定、水利条件及利用方式等方面综合考虑其设计。

1、造型要合理

根据施工条件,地基土壤情况及运行要求。选择合理的上、下部结构形式,在选择结构时,还必须注意力求组合构件数量少,接头紧密牢靠,适当地注意外形美观。

2、构件要力求标准化、定型化、外形力求简单,以便于工厂化预制。

3、尽量减轻重量

为了便于运输和安装,在施工的可能条件下,尽量减小构件断面尺寸。

4、荷载标准及强度设计

在设计上,考虑建筑物的设计标准应符合灌区经济发展,保证道路桥梁长期正常运行,桥梁设计荷载按汽—8级、汽—10级两种荷载进行设计,分别按汽—10级、汽—15级进行校核。预制构件砼的标号,根据部位不同一般选用C20--C25,安全系数采用1.6。

5、校核施工运输,搬移和安装的强度

设计要依据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搬移、运输及吊装情况,对构件进行强度校核,按校核结果布置必要数量的钢筋。

6、正确估计施工预制和安装的误差

设计中应根据施工预制及安装的工艺水平,在构件的接头设计中留有恰当的接缝尺寸,既保证接头紧密,也避免给施工造成困难。

7、钢模设计

模具的设计制作是装配式建筑物研制的主要环节,为防止模板变形,采用钢制模板,模具制作严格控制尺寸,用3mm厚钢板焊接,4x2.5mm角钢或螺纹钢加固,有效地防止了模具变形。

8、设计范围主要以斗、农级沟渠配套工程为主。

三、我局推广的几种装配式建筑物

1、装配式农口

是由引水墙、斗门框、斗门板、圆管支墩、挡土墙及砌护板拼装而成,长短根据过路情况增加管子和支墩即可。接头处采用水泥砂浆填塞。如图,引水墙及头门框根据工程情况有1.0、0.75、0.6米高三种。

2、装配式拱桥

有1.5和2.0米跨两种,由L板挡土板、拱片、拱座等拼装而成,基础受土壤及高程影响县城多处于水下,仍采用浆砌石,高程可通过基础高度来调节,沟道断面大时,可通过增加基础和增加L板来挡土。接缝连接采用水泥砂浆填塞两种跨度只在挡土板和拱片上有区别,其余构件均一致。

3、装配式沟尾

有暗管沟尾水和明沟尾水两种图示为明沟尾水,是由挡土板、圆管、支墩、底板及护坡八字,带头混凝土圆管等构件拼装而成,两块挡土板之间及顶上连系梁均为二期砼,其余接缝均为砂浆填缝。进口一侧为50公分宽浆砌片石。暗沟尾与明沟尾类似,不再附图,取掉明沟尾水后八字,与进口侧相同片石处理,可作为农沟腰路装配式管桥。

4、装配式闸

主要以U型渠配套为主,由启闭梁、启闭台柱、工作台、闸门槽等构件组成。

四、推广应用装配工建筑物注意事项

装配式建筑物制作、安装、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技术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在推广过程中必须注意发下事项:

1、装配式建筑物布局必须合理。应根据规划区建筑物的要求,要因地制宜地选用与其相适应的建筑物,当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变更设计,并相应修正工程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建筑物破坏。

2、严格控制钢模各部件尺寸,按设计要求进行制作,避免因钢模制作误差而引起的各部件不配套。同时,钢模拆装方便,保证不损坏构件。

3、钢筋按设计要求配置。浇筑时要边捣边加料,保证各部位密实,无蜂窝麻面,使预制出和构件强度达到设计标准,表面光洁平滑。

4、抓好建筑物的关键环节。施工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美观、使用寿命和正常运行。因此必须严把施工安装的各个环节。从基础处理到建筑物上的复土,防冲刷,严格按设计程序进行。

五、几点意见

对于装配式建筑物如何进一步发展,我认为:

1、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由于预制构件比较薄、比较小,所以混凝土的骨料必须洗净,加强级配,配合比及水灰比的控制,加强养护,确保工程质量。

2、要坚持造价低廉的原则,对预制厂要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要坚持构件定型化,模板标准化,预制构件时,必须严格控制构件的尺寸,保证预埋件、预留孔的位置准确,并不得发生模板走样变形现象。

4、加强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研究和使用进一步降低工程造价,减轻重量。

5、要加强对其它类型的水利工程装配化的试验和研究。

建筑物范文篇6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杭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依法没收的建筑物的处置。

第三条违法建设的建筑物,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予以拆除的,按照《杭州市拆除违法建筑实施办法》的规定予以拆除。违法建设的建筑物,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不予拆除但应当予以没收的,按本办法的规定处置。农村私人违法建房被没收后的处置按照市政府关于对市区农村私人违法建房处理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土地、规划等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没收的违法建筑物,应在结案后责成当事人在10日内腾空该建筑物。被没收的违法建筑物,由市政府房产管理部门统一接收处置。违法建筑当事人拒不腾空交付被依法没收的建筑物的,由土地、规划等部门依法强制执行。

第五条负责处置没收房产的部门统一接收的违法建筑物,经安全检测和消防等部门验收合格可以保留使用的,按本办法第六条进行处置;不合格的,一律拆除。

第六条被没收的违法建筑物,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可以保留使用的,按照以下方式予以处置:(一)公开拍卖。拍卖的底价应包括土地使用权的价格。底价由房地产评估机构评估后确定。(二)当事人回购。依法没收的违法建筑物与合法建筑物不可分割的,违法建筑当事人可按市政府规定的价格予以回购。当事人不愿回购,亦无他人购买的,予以拆除,拆除后对合法建筑物产生的影响或损失,由违法建筑的当事人承担。已依法办理了计划立项及建设用地规划审批手续,但未依法办理土地审批手续导致违法用地被没收的违法建筑物,可由违法用地当事人按市政府规定的价格予以回购。当事人不愿回购的,按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另行处置。被没收的违法建筑当事人要求回购的,应向被没收违法建筑物的处置部门提出申请。处置部门对当事人的回购申请进行审查,并按市政府的有关规定确定回购价格后,与当事人签订回购合同。当事人应按合同规定的价格和期限交纳回购价款,逾期不交的,合同终止,违法建筑物按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另行处置。(三)政府安排使用。由政府安排给有关机关、事业单位使用。(四)经市政府批准的其他方式予以处置。

第七条依法没收的建筑物在处置前,其产权属国家所有;按本办法处置后,由房产管理部门相应确认其产权,土地管理部门相应确认其土地使用权。

建筑物范文篇7

节能变压器就是空载、负载损耗相对小的变压器。目前我国建筑市场常用的变压器类型有油浸变压器、干式变压器、非晶合金油浸变压器,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

(1)油浸变压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强制性地采用S7系列低损耗配电变压器,1998年12月31日国家淘汰S7变压器,常用S9变压器,目前出现了比S9系列更节能的S10、S11变压器,如S9-500KVA变压器空载损耗为960W,负载损耗5100W,S11-500KVA变压器空载损耗为600W,负载损耗5100W,S11变压器空载损耗比S9平均降低30%左右。

(2)干式变压器:干式变压器由于结构简单、维护方便、防火阻燃等特点,被广泛运用在对运行安全有较高要求的场合,如高层建筑、机场、车站、码头、工矿企业及隧道的输配电。从早期的SCL变压器到现在的SC8、SC9、SC10环氧树脂干式变压器,500KVASC9变压器空载损耗为1300W,负载损耗5160W,SC10变压器空载损耗为1160W,负载损耗4880W,SC10变压器空载损耗比SC9平均降低10%左右。

(3)非晶合金变压器:1998年,上海置信电气引进GE公司的非晶合金技术生产了第一台非晶合金变压器,非晶合金变压器以节能著称,但高昂的价格使之早期未能推广,近几年随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成熟,生产成本也大幅降低。非晶合金变压器类型有非晶合金油浸变压器和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目前生产较多的非晶合金油浸变压器是SH11-M,如SH11-M-500变压器空载损耗为240W,负载损耗5100W,比S11油浸变压器空载损耗降低60%。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为SCRBH11,如SCRBH11-500空载损耗为450W,负载损耗4890W,SCRBH11-500空载损耗比SC10-500降低56%。

(4)SH11非晶合金油浸变压器及SCRBH11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虽然非常节能,但具体使用时要综合考虑初期投资、投资回收期等方方面面因素,目前随着生产非晶合金变压器技术的普及,生产成本越来越低,推广使用非晶合金变压器无论技术还是经济上都切实可行(以下对SCRBH11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和SC10环氧树脂干式变压器进行成本比较)。

从表可见:变压器容量越大,回收多投资金年限越短,因而采用节能型非晶合金变压器大有作为。

2照明节能

照明节能的基本原则是:保证不降低工作场所的视觉和功能要求,甚至要有所提高,在保证照度标准和照明质量的前提下,力求减少照明系统中的电能损失,最大限度的利用光能。

光效、光通维持率、平均寿命是三个重要参数。在相同功率下,光源的光效越高,光通维持率越高,寿命越长,则越节能。

平均照度公式:Eav(平均照度)=F(灯具光通量)*n(灯具数量)*u(利用系数)*η(灯具效率)/A(面积)*k0(照度补偿系数)

(1)选用高效节能光源:以下以飞利浦灯具为例1)室内照明中尽量采用荧光灯,避免采用白炽灯,40w白炽灯光通量约283lx,寿命约1000h,36w荧光灯光通量约3300lx,寿命约15000h,36w荧光灯光通量是40w白炽灯的12倍,寿命是15倍,从公式1可以看出在同样照度,u、η、A、k0相同情况下,采用荧光灯比白炽灯数量少12倍,灯寿命长15倍,采用荧光灯更经济2)在室外照明中,逐步减少高压汞灯,在适合的场所推广使用光效高、寿命长、光通量大的高压钠灯和金卤灯。如250w高压汞灯光通量5500lx,寿命10000h,显色指数为>40;250w高压钠灯光通量27000lx,寿命28000h,显色指数为25;250w金卤灯光通量19000lx,寿命10000h,显色指数可达65;显而易见,在对显色性有要求的场所,采用金卤灯比采用高压汞灯更合理经济(同样照度,u、η、A、k0相同情况下,采用金卤灯比高压汞灯数量少3.45倍,灯寿命长相当),采用金卤灯更经济,在对显色性无要求的场所,采用高压钠灯比采用高压汞灯更合理经济(同样照度要求下,u、η、A、k0相同情况下,采用高压钠灯比高压汞灯数量少4.9倍,灯寿命长2.8倍)。

(2)选用节能镇流器:气体放电灯光效高,但必须配备镇流器才能正常工作,传统的镇流器是电感镇流器,自身功耗大,经过多年发展,生产的节能镇流器有2类,节能型电感镇流器、高频(或低频)电子镇流器。如36瓦电子镇流器和传统电感镇流器相比,从功耗上分别节约5瓦,假如一天点亮7h,一年节电128千瓦时。

(3)选用高效灯具:灯具性能对节能至关重要,主要是灯具的效率和配光的选用,如果效率低、配光选用不合理,从公式1可以看出:u、A、k0、Eav相同情况下,η越大,n(灯具数量)越少,也就越节约电能,如灯具效率70%与50%相比,相同u、A、k0、Eav下,灯具效率50%时灯具数量要比灯具效率70%时灯具数量多40%,不仅增加投资,还增加了电能损耗。

(4)选用节能控制器。选用节能控制器的节能潜力基于2个方面:a.通常晚间电网电压高于标准电压,至使灯具超功率运行,不仅亮度超标,而且缩短了灯具寿命。b.由于深夜的照明需求急剧减小,可以适当降低亮度水平(符合照明标准规定和要求的亮度),通过对灯电路进行适当的稳压调压控制,可以节约更多的能源,同时延长灯具寿命。节能器采用平衡电压、降低亮度、谐波治理、无功补偿、从而达到改善电能质量、综合节电的效果,这种方式节电率达15~30%。娄底公路局于2003年对新星北路照明进行改造(采用智能照明节能控制器)表明,可节电25%~40%(5)智能照明控制系统:1)可以使照明系统工作在全自动状态,系统将按先设定的若干基本状态进行工作,这些状态会按预先设定的时间相互自动地切换。例如,当一个工作日结束后,系统将自动进入晚上的工作状态,自动并极其缓慢地调暗各区域的灯光,同时系统的移动探测功能也将自动生效,将无人区域的灯自动关闭,并将有人区域的灯光调至最合适的亮度。此外,还可以通过编程随意改变各区域的光照度,以适应各种场合的不同场景要求。智能照明可将照度自动调整到工作最合适的水平。例如,在靠近窗户等自然采光较好的场所,系统会很好地利用自然光照明,调节到最合适的水平。当天气发生变化时,系统仍能自动将照度调节到最合适的水平。总之,无论在什么场所或天气如何变化,系统均能保证室内照度维持在预先设定的水平。2)智能照明系统中的可调光电子镇流器则工作在很高频率(40~70kHz)不仅克服了频闪,而且消除了起辉时的亮度不稳定,在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3)传统照明控制采用手动开关,只有开和关,而且只能一路一路地开和关。而智能照明控制采用调光模块,通过灯光的调光在不同使用场合产生不同的灯光效果,在节能方面可比传统照明控制节电20%以上。4)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中,通过系统人为地设置电压限制,可避免或降低电网电压以及浪涌电压对灯具的冲击,从而起到保护灯具,延长灯具使用寿命的作用。

(6)充分利用天然光节约电能:利用各种集光装置进行采光,将天然光引入室内进行照明,如反射镜方式、光导纤维方式、光导管方式,利用天然光措施同时结合人工照明,当天然光对室内照明照度可以达到要求时,关闭人工照明,只有当天然光对室内照明照度达不到要求时,开启人工照明,直到满足照度要求。

3其他方面节能措施

(1)选用节能电动机:高效电动机对节能效果相当明显,尤其大功率电动机,如选用变频变压调速电动机可节电30%。

(2)空调节能:一般来说,空调耗能占到建筑能耗的50-60%,因此空调节能意义重大,目前流行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案,优化冷源设备的组合,提高部分负荷下制冷系统的运行效率;充分利用天然冷源的新风空调;减少循环水泵电机的能耗;减少风机电耗;水系统采用变流量模糊控制变频节能技术;使用智能控制系统;通过上述方案,使空调达最佳节能效果。

(3)提高功率因数,减少无功补偿

(4)谐波治理:①谐波使变压器的铜耗增大,包括电阻损耗、导体中的涡流损耗与导体外部因漏磁通引起的杂散损耗都要增加。谐波还使变压器的铁耗增大,这主要表现在铁心中的磁滞损耗增加,谐波使电压的波形变得越差,则磁滞损耗越大。②谐波使导体的交流电阻增大,增加有功损耗;③增加附加损耗,降低发电、输电及用电设备的效率和设备利用率;因此治理了谐波,也就减少了各种损耗,达到节能效果。

建筑物范文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建筑物立面设计;设计方式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行业格局也有所扩展和完善,这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造成一些发展问题,其中最显著的显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为了减少建筑行业的资源浪费现象,并完善建设工艺和建设技术,设计人员主张在建筑物立面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论,以此来提高建筑物立面设计工作的科学性。

1在建筑物立面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必要性

1.1提高建筑物立面设计工作的经济性

在建筑物立面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论,能够提高建筑企业对建设资源的有效应用率,进而实现了对建筑建设成本的有效控制,并且可以实现对建筑物立面的生态化设计和建设,在提高立面建设方案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也能推动建筑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建筑物立面设计工作的经济性,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建设需求和当地环境,应用合理的设备和技术,实现建筑工程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向提高。

1.2提高建筑物立面设计工作的实用性

在建筑物立面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论,能够实现对建筑物建设需求的全面分析,具体包括建设技术、建设装置、建设环境等,进而有效确保了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效率。此外,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以此来实现对施工环节的科学监管,并逐渐提高建筑物立面设计工作的实用性。

2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在建筑物立面设计中应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2.1季节影响因素

想要在建筑物立面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论,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建筑物所在地的季节因素,并分析不同季节气候条件对建筑工程建设的影响,如果发现在每个季节光照都会对建筑物有影响,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立面时便应当全面考虑建筑物光照因素。如果建筑物的采光能力超过了日常所需光照强度,则需要结合季节因素建立遮阳系统;针对夏热冬暖地区的建筑物,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建筑物的遮阳需求,并结合环境因素卡站设计工作。

2.2社会环境影响因素

在建筑物立面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必然会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并且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也逐渐在建筑行业中得到了普及,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绿色建筑设计理论会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是在部分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开展绿色建筑物立面设计会面临一定的经济问题,这回阻碍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践行。

3基于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建筑物立面设计方式

3.1在建筑物立面设计中应用植物要素

3.1.1草本植物要素

草本植物的茎相对柔软,其生长周期不等,具有适应能力较强和生长力较为旺盛的生长特点,并且其生长局限性较少,适合应用在建筑立面绿色设计中。例如,南京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建筑物立面设计应用的便是草本植物要素。

3.1.2种植基盘植物要素

植物生长不能缺少种植基质,尽管不同类型的种植基盘能够为植物提供的营养物质和生长空间个有所不同,但是每种基盘都能够满足其相规划与设计对应植物的生长需求,而种植基盘选择也直接关系到了建筑物立面绿化设计效果。下面对常见种植基盘类型及其应用特点和技术要求进行了分析总结。

3.2加大水体调节方式应用力度

加大水体调节方式应用力度是保障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在建筑物立面设计功中应用效果的直接方式,为此,设计人员需要对水体调节工作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水体运动化学性质,科学计算水体的比热容和流动性,同时开展实验调查,进而确保在设计过程中对环境因素有充分的了解和全面的认知。例如,设计人员可以在立面设计中应用架空层设计理念和方式,以此来通过能量转换的方式实现建筑物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在进行中庭设计时,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利用烟囱效应来推动空气气流的运转,使其能够转移到中庭的上部,这样中庭上部的空气能够进入到室内,在确保了空气流通质量的同时,能够优化建筑通风设计效果。

3.3合理控制建筑物立面成本

设计人员在开展建筑立面设计时,需要控制好设计成本,并合理的应用各种建筑立面设计技术,按照建筑要求严格执行施工操作,同时需要注重应用新型建设设备,旨在构建多形态的现代化建筑,在保障建筑立面绿色设计的同时,带给群众以新奇和美观的视觉感受。如果建筑立面设计要求相对较少,设计人员需要在设计工作中结合无渍化要求,并对建筑立面进行隐藏处理,此外,在设计绿茵设施时,为了保障绿荫建设设备能够有效运行,应当将其施工温度控制在4℃左右,这样才能保障绿荫建设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推动绿色建设设施向生态化方向前进,在保障绿茵设施建设质量的同时,还能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建设成本,有利于维护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3.4应用先进的建筑物立面绿色植物种植技术

(1)种植槽式技术。该技术指的是在进行建筑物外墙设计时将植物种植槽预留出来,随后将植物种植在槽中,并确保植物能够得到正常的生长。目前该技术应用已经相对成熟,并且适合应用在不同高度的建筑物外墙建设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范围,可以种植多种类型的植物,能够形成美观的景观效果。

(2)水培式种植技术。该技术指的是在建筑外墙上制作骨架,并在骨架上固定板材,随后将高分子材料织物固定到板材上,植物则被塞到织物载体中,属于无土栽培方式。

(3)模块式种植技术。该技术指的是在建筑外墙上安装骨架,并在骨架上安装模块,适合种植较为密集的植物,并且模块中的植物及造型需要事先定好,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后进行安装.

4结束语

总之,基于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建筑物立面设计不但要确保建筑物的质量和美观程度,还需要将立面设计工作和环境保护结合到一起,旨在探索一种自然和谐的设计模式,通过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充分的分析施工方式、施工技术、施工材料,在建筑物立面设计中展现绿色设计理念,以此来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宏柱.基于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建筑物立面设计探析[J].江西建材,2016,22:11+15.

[2]易斌.基于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建筑物立面设计探析[J].低碳世界,2017,27:160~161.

[3]陈红.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在建筑物立面设计中应用的探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8,08:100+102.

[4]朱登鹤.基于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建筑物立面设计探析[J].居舍,2018,19:101+134.

建筑物范文篇9

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对此类案件处理不一,有的判令建设单位承担民事责任;有的判令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承担连带民事责任。因此,正确认定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的责任主体是非常必要的。

一、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的民事责任适用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之规定。

1、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的侵权民事责任应适用《民法通则》之规定,而不应适用《建筑法》之规定。

《民法通则》调整的范围和有关相邻关系的规定及适用。《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加害方侵害相邻建筑物属侵害他人的财产所有权或使用权,故该侵权的民事责任属《民法通则》调整。该通则第83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属建设单位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使用土地时侵害相邻方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的财产权利,故该侵权的民事责任应适用此规定。

《建筑法》调整的范围和有关建筑安全管理规定及适用。《建筑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建筑活动,实施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法。本法所称建筑活动,是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由于从事建筑活动的主体包括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实施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的主体是管理机关,而并不包括建设工程相邻的一方,故该法调整的主体为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单位以及管理机关,而并不涉及相邻建筑物的所有人或使用人。虽然,该法第五章有关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中规定了建设各方的法定义务,但并未规定发生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时,加害方对相邻一方的民事责任。

2、一般侵权的民事责任和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构成要件及区别

《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第3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2款规定了一般侵权的民事责任,第3款规定了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

一般侵权的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或者人身,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其构成要件为(1)行为违法,包括作为与不作为;(2)有损害事实;(3)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4)主观过错。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是指不要求完全具备一般侵权的民事责任的四个构成要件,而是根据法律的特别规定应当对于他人的财产、人身损害承担的民事责任。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一般侵权的民事责任主观上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即有过错承担民事责任,无过错不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需承担举证责任。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主观上则适用严格责任原则,也称无过错责任原则,即没有过错也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或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即加害人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才能不承担责任,否则就推定其有过错,并承担民事责任;或者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即对于损害的发生,加害人、受害人双方均没有过错,法院视情况分担损失的原则。(2)一般侵权的民事责任由《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由法律特别规定。法律规定包括《民法通则》中的规定(第121条-127条、第133条)和民事法律规范中的有关规定。

3、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的民事责任属于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建设单位应当按无过错责任原则独立地向受害人承担民事责任。

最高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03条(下称意见第103条)规定:“相邻一方在自己使用的土地上挖水沟、水池、地窖等或者种植的竹木根枝伸延,危及另一方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应当分别情况,责令其消除影响,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笔者认为,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的民事责任应适用本条之规定。理由如下:

(1)该条为法律特别规定。该条规定虽不在《民法通则》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规定之列,但由于该规定属于民法中有关相邻关系的司法解释,并具备民事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因此,该条规定为法律特别规定。

(2)该条规定主观上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而不适用过错推定或公平责任原则。该条中没有“相邻一方(加害方)有过错”之类似规定,同时该条中也没有“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及“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之类似规定。因此,该法律规范为特殊侵权中无过错责任原则之民事法律规范。

(3)该条在建设工程损害相邻建筑物的民事责任范围之内。该条虽未直接规定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的情形,但在该条规定的假设条件中的“等”字,理所当然地已包括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的情形。

(4)参照中国物权法研究课题组编制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第135条之规定,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的民事责任也应适用特殊侵权中的无过错民事责任。该条规定:“土地所有人或使用人挖掘土地或进行建筑时,不得因此使邻地的地基动摇或发生危险,或使邻地的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受其损害。前款情形,邻地所有人或使用人可以请求土地所有人或使用人停止施工、除去危险或采取其他必要措施;受有损害的,并可请求损害赔偿”。同理,该条中也无加害人有过错、举证倒置、双方均无过错之规定,因此,该条规定更证明了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的特殊侵权应适用无过错民事责任。

二、建设单位承担民事责任后的追偿权

在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纠纷中,建设单位按无过错责任原则独立地向受害人承担民事责任后,如果参与工程建设的其他主体有过错,那么建设单位有权向有过错方行使追偿权。

1、追偿权的取得。

该权利不是按连带责任之规定取得而是按约定或者法定取得。连带责任,是指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共同责任人不分份额地共同向权利人或者受害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有权向所有连带责任人请求承担民事责任,也有权向连带责任人之一请求承担全部的民事责任。向受害人承担责任超过自己份额的责任人有权向其他责任人追偿。承担连带责任需要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之间约定。因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不可能与受害人约定承担连带责任;涉及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法律也没有规定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向受害人承担连带责任;相反,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法律已规定建设单位应独立承担特殊侵权的无过错民事责任,故建设单位在承担民事责任后,不具有按连带责任规定取得追偿权。

由于建设单位与参与工程建设的他方均有合同关系,与勘察设计单位有勘察设计合同关系;与施工企业有施工合同关系;与监理单位有委托监理合同关系,因此,建设单位在向受害人承担民事责任后,可以根据上述合同关系及履约事实,向过错方追偿。

《建筑法》第五章建筑安全生产管理规定了建设各方注意安全义务。其中,主要是:第37条规定了设计单位的注意安全义务,即建筑工程设计应当符合建筑安全规程和技术规范,保证工程的安全性能。第38条、第39条、第40条、第41条、第44条、第47条、第51条规定了施工企业的注意安全义务,即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施工现场采取维护安全、防范风险等措施,对相邻的建筑物等可能造成损害的,应当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采取措施保护地下管线,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采取措施防止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不得违章指挥或者违章作业发生事故时,应当采取紧急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第40条、第42条、第49条、50条规定了建设单位的注意安全义务,即向施工企业提供与施工现场相关的地下管线资料,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申请批准手续,涉及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变动的装修工程,施工前委托设计单位提出设计方案,将房屋拆除委托给具备保证安全条件的施工企业承担。如果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损害相邻建筑物是由于勘察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单位违反上述注意安全义务造成相邻方的损害,那么建设单位可以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向过错方主张权利。

2、追偿权的限制

建筑物范文篇10

一、建筑物发生裂损,倾斜的原因分析

1、设计工作的失误

设计工作失误:许多设计人员对地基基础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把复杂的地基问题简单化处理。据建设部1993~1996年的重大工程事故统计,由于设计工作失误导致建筑物发生质量事故的约占事故总数40%。

(1)建筑物基础设计时,没有掌握地基土性,缺乏认真方案比选、专家论证,采用的基础形式不当而发生事故。

(2)在深厚淤泥软土地基上,错误选用沉管灌注桩、沉管夯扩桩等基础形式,经常发生缩颈、离析、断桩和桩长达不到持力层等事故。

(3)在填土、软土或湿陷性黄土等厚薄不均地基上,采用条形或筏板等基础方案,导致建筑物倾斜。

(4)采用强夯处理地基时。由于夯击能量不足,影响深度达不到加固深度的要求,没有消除填土或黄土的湿陷性,如果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地基浸水,必然造成建筑物下沉、倾斜或裂损。

(5)对于欠固结的填土、淤泥等软土地基,地面大量回填堆载,采用桩基方案时,如忽视负摩擦力的作用与计算,常发生布桩数量不足,导致桩基过量沉降、断桩等严重事故,使建筑物开裂或倾斜。

(6)同一栋建筑物上选用两种以上基础形式或将基础置于刚度不同的地基土层上,易发生严重事故。

(7)对于软土地基或建筑物形体复杂、高度变化较大时,必须按照变形与强度双控条件进行设计,以确保建筑物的整体均匀沉降。如只做强度验算,将会使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或过量沉降。

(8)设计人员不熟悉或没有认真学习、掌握国家颁布的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等等。

2、施工方面的失误

(1)基础工程施工质量低劣:施工部门偷工减料,弄虚作假,随便减少配筋,降低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劣质钢材乃至缩小基础尺寸,减少基础埋深,基础施工放线不准确等。

(2)地基处理方面的原因:目前地基处理手段多,这方面的问题也很多,如桩端未进到设计持力层;桩径未满足设计要求;强夯未达到有效的影响深度;振冲碎石桩未达到振密效果;检测手段不合理或未能正确反映实际情况等等。

(3)地下开挖引起地面建筑物的裂损:城市由于修建地铁、地下街等地下建筑物,或者矿区开挖采矿、采煤巷道引发地面沉降,造成地面建筑物的下沉、开裂、倾斜等损害。

(4)相邻深基坑施工引起建筑物的损坏:在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由于深基坑的开挖、支护、降水、止水、监测等技术措施不当,造成支护结构倒塌或过大变形,基坑大量漏水、涌土失稳,基坑周边地面塌陷,以及相邻建筑物基础工程的施工相互影响,都会对已建成或正在建造的相邻建筑物造成威胁与损坏,引发严重的事故。

3、工程勘察方面的失误

(1)如若勘测点布置过少,或只借鉴相邻建筑物的地质资料,对建筑场地没有进行认真勘察评价,提出的地质勘察报告不能真实反映场地条件,如岩溶土洞、墓穴等没有被发现,甚至旧的人防地下道也被忽视,使新建的建筑物发生严重下陷、倾斜或开裂。

(2)勘察资料不准确,结论不正确、建议不合理,给结构设计人员造成误导。

二、裂损,倾斜建筑物治理方案的制定

1、制定建筑物正式纠倾扶正和加固方案时,应当充分掌握并具备以下各项条件:业主的要求和建筑物重要程度;实际倾斜和开裂情况;建筑物纠倾时是否有人居住,周围环境条件;地基土质和新补充的勘探资料;基础的损坏情况;原建筑物发生倾斜原因的分析结论;原建筑物检验鉴定结果及纠倾可行性的报告;经现场试验验证的纠倾技术的可行性;与纠倾工程有关各方的协议书等。

2、制定纠倾扶正和防复倾加固技术方案,要在有经验的专家指导下,进行反复分析比选。承担纠倾工程的技术主管应当充分熟悉各种纠倾方法,并对其适用条件有正确判断。对于重要建筑物已确定的纠倾工程技术方案还应通过专家论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不断改进充实完善,尽可能避免疏忽漏洞。

3、在制定纠倾时,应按照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和高度条件,分别依据相关规范对其纠倾后允许残留值作出规定,以便确定纠倾工程。

三、建筑物纠倾加固的施工技术要点

根据纠倾工程设计方案应编制施工计划,并要注意以下内容:

1、对整体刚度较差的建筑物,纠倾施工前先进行破损部位或建筑物整体的加固施工,防止建筑物在施工时发生倒塌。

2、要考虑建筑物地基在纠倾施工时可能产生的附加沉降,并估计纠倾后建筑物地基可能持续的变形(即滞后的回倾量),在纠倾施工时及施工后要加强现场观测,并要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3、施工前要对相邻建筑物及地下设施进行一次检查或测量,要与对方协商或签订协议,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4、对于纠倾后的复倾可能性,应根据防复倾加固设计,在纠倾施工前或施工后进行加固处理。

5、纠倾扶正施工前要进行现场试验性施工。以便选定施工参数,验证纠倾扶正的设计方案可行性,进行必要的调整与补充,使其更臻完善。

6、应当具体安排现场监测方式,监测点,监测内容和手段,布设回倾率的控制装置,以便通过监测,控制回倾速率,调整施工进度与施工方法,掌握纠倾复位结束的时机,预留滞后回倾量。密切观测建筑物裂缝变化情况,根据裂缝变化规律,调整纠倾速率或采用相应的辅助措施。

四、防复倾加固技术

为了防止纠倾后建筑物再度倾斜,应在纠倾施工前或施工后,进行防复倾的加固。防复倾加固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抬墙梁法:采用预的钢筋混凝土梁或钢梁,穿过原房屋基础下,置于基础两侧预先做好的钢筋混凝土桩上或支护墩上。

2、锚杆静压桩法:利用房屋自重,在原房屋基础两侧,凿压桩孔,埋入锚杆,借锚杆反力,通过千斤顶进行压入预制桩加固地基,该法适用于有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或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的建筑物加固。尤其对地下水位较高不便于开挖加固的地基更有效。如原为砖基时,应首先对砖基础进行外包钢筋混凝土套加固,为压桩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