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21:24:30

建筑构造

建筑构造范文篇1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一词,由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研究所长P.Gold于1976首次提出,在关于电子录像的计划书中,他将“电子录像”称作“新媒体”。“新”与“旧”是一个相对概念,“新媒体”通常伴随着与“旧媒体”进行武安国比较,得出其相关概念。旧媒体。我们通常也把它称作传统媒体。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国内外的学者均进行了相关定义。徐正项将其定义为,一种相对于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以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等为依托,面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型媒体。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将新媒体界定为,依托数字技术,通过卫星、网络、无线通信等渠道,以手机、电视、电脑为终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传播介质。联和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新媒体即网络媒体,一种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的传播介质。美国《连线》杂志更是直接指出了它的本质,所有人面对所有人的传播。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并没有一个定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对于新媒体的本质,通常有两个层次,一个指的是时间上的层次,新具“新”具有时间上的意义,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一个指的是技术上的层次,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的种类增多。近年来,新媒体频繁地闯入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教学同样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固步自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将知识的火种传播下去,担负起科教兴国,教育先行的责任。

二、新媒体时代房屋建筑构造存在的问题

房屋建筑构造课程是一门研究房屋构造原理,构件做法,极具实践性和专业性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科本身、现实教学条件、学生基础程度多角度进行切入分析房屋建筑构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内容庞杂。房屋建筑构造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若想很好地理解及掌握这一门课程,对于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施工等多门学科也需要有所掌握,并与之融汇贯通。建筑式样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房屋建筑有不同的构造方法,即使属于同一类型的房屋又由于具体情况不一样,例如建设标准等,构造又有所不同。在讲解构筑课程时涉及大量的技术规范、标准图集等,又需要引入多个案例进行区分,有很多细微差异需要学生理解掌握。因此,在初接触房屋建筑构造课程这一门学科时,学生常常会有畏难情绪。往往都只是机械记忆,难以理解,更不用说和其他的学科触类旁通了。记住的都只是一些碎片式的内容,很难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二)实践机会少。建筑构造的理论教学内容是对是实践经验的抽象概括。通过参观施工现场,学生能够有一个感性认识,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建筑的每一个节点构造,便于更好地的理解每一个节点的涉及原理、作用。但由于可用于实践的施工场地匮乏(我国高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实验基地,只能通过到施工场地进行参观)导致学生到施工场地的机会非常有限。第二、由于大学课程的设计,教学本内本身庞杂,若是长期进行课外参观,恐怕教学内容无法完成。第三、施工厂地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容即使去到了施工场地,也只能进行外部的参观,无法对构造进行深入的了解。(三)部分学生基础薄弱。由于高校扩招,建筑学院文理兼收,文科生的物理化学知识明显偏于薄弱,但房屋建筑构造涉及到大量物理基础知识,例如与外墙保温相关的热阻系数、采光等与物理学相关的基础知识。文科生由于高中没有打下物理学基础,导致大学时对于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相当困难。没有基础理论作为支撑,对于房屋建筑构造的原理以及应用仅仅停留在“填鸭式”阶段。(四)理论与实践脱节。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以传统经典建筑构造为例进行讲解。这样就会出现一种情况,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发生断层。具体以木门窗为例,木门窗由于构造具有门窗鲜明特点,而且节点结构较为简单,因此在教学中很具有典型性。但在实践中,由于木门窗在实践中很难见到,常见的都是一些钢门窗等,这就导致了所学内容在实践中很难运用到。若是直接以实践中常见的门窗直接作为教学案例,则会因为过于复杂,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效果不佳。(五)单向式教学。传统的理论学习都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迫于老师的权威以及建筑学课堂本身的沉闷氛围,课堂上的教学常常是一种单向化模式,很少有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不做出反馈,老师无法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三、新媒体背景解决房屋建筑构造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运用多种模式创新获取知识的方式。内容庞杂,涉及多门学科,这就对老师的专业知识的素养要求极高。但老师的知识毕竟有限,很难面面俱到,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跨学科的教学。另一方面,建筑构造理论生涩难懂,学生提不起兴趣。新媒体时代,学生对于新生事物热情高涨,以手机为例,现在几乎人人手机不离手,对手机的依赖强,因此可以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利用这一点,设计一些二维码,当课堂沉闷时,老师掌控好课程进度的同时,可以通过让同学们扫二维码的方式,获取该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让学生由一个被动的听课,变成也会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二)虚拟呈现施工现场,增感性认识。由于接触到施工场地的机会有限,学生很难建立感性认识,同时又因为节点构造往往很难通过语言文字清晰地呈现出来,这大大阻碍的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逐渐广泛运用于对外界环境感知模型的研究。虚拟仿真技术的完美结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仿真模型的建立和试验的模拟,使仿真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实现图像化、可视化,使仿真的系统具有三维、实时交互、属性提取等特征,极大地促进了仿真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使虚拟现实技术更加具有生命力。通过新媒体教学,可以设计大量的动画、构造实图,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多维的鲜活立体建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可以将在实地中无法看到的节点构造表现出来。即使身处教室,在大脑中也可以建立起于建筑物之间的感性认识,让教学环境变得更活泼生动。(三)实现个性化教学。由于学生的基础程度不一样,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样,若是采取无针对性的教学,对学生对老师来说,都是一种资源时间的浪费。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小题目,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匹配出不一样的课后用于巩固的练习题。基础薄弱的学生若是物理基础理论缺乏,可以增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题库会匹配出难度较大的题目;不同基础的学生难点也不一样,对哪里掌握的不够透彻,因自己的需要,将该部分课程内容进行重复回放;第二种方式是“先学后教”学生在家里对视频课程进行学习,在学校老师通过掌握学习的进度以及重难点内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传统教学方法中由于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的需求,最终的结果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越来越来差,进而逐渐丧失对于该门课程的热情。这种通过新媒体方式的个性化教学摆脱了传统方式的局限,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做到真正地因人而异,把握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由原来的“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变成“学生需要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四)教学内容的更新,实现理论实践的无缝对接。虽然教学内容仍然以讲述房屋建经典构造为主,但由于在新媒体背景下,新型建筑结构信息的易获得,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虚拟呈现的方法,将现代化建筑甚至还可以是国外建筑与传统建筑进行对比,由浅入深,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及从不同之处中加深对建筑构造的认识,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实现无缝对接。如今,大学公开课随处可以获得,老师甚至可以带着学生在课堂上一起观看其他甚至国外的老师对于某种新型建筑构造的讲解,弥补传统教学内容陈旧,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根据建筑构造课程的特点,结合新媒体的优势,对以往使用的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充分借助动态仿真、3D动画以及智能模拟的新形式,激发学生和学习热情和好奇心。就是说,教师在课堂采用新媒体方式进行教学时,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著名的建筑物再现到学生面前,比如鸟巢、悉尼歌剧院、故宫等著名的建筑物,通过生动形象的立体展示,让学生对建筑和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还应当充分运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表看法,在探讨中提高认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求知欲望。(五)师生关系的创新。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不是教学的主导,而成了教的“主宰”,要求学生必须“亲师、尊师、敬师、信师”。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而成了学习的“奴隶”,学生只能唯命是从,老师决定一切。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居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服从教师,不能持有异见,其主体活动空间和权利被剥夺了,形成了在“师道尊严”观念束缚下的师生“等级”关系。通过新媒体对建筑结构理论知识教学,鉴于互联网的双方的虚拟性与匿名性,弱化了地位、权威,老师不再高高在上,在网络的那头老师也可以变成我们的朋友,变成信息资源的查询者学生也可以提出对不同理论知识的见解,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向老师提问,知识在交流与碰撞中迸发出新的火花。对学生而言,变得更加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与老师来说,能够了解学生学习状态,调节教学内容。实践证明,现代素质教育应以人为本,任何一种在权威或个人专断下的学术气氛或教育环境,都可能造成对创新精神的摧残,阻碍创新人才的成长,而新媒体教学的出现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教学良性发展。

学校课堂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主要来源,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关系到以后的职业生涯。房屋建筑构造作为一门专业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与新媒体的特点实现融合,让学生在课堂上的的理论知识掌握地更加扎实,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提供坚实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于露.微课在房屋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4):39-41.

[2]方芳.从建筑构造谈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17,43(10):229-230.

建筑构造范文篇2

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职业活动己成为如今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其中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与岗位各项任务和各种岗位、各种职业有关的共同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人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具体需要的能力。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组织、现场施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管理工作。建筑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是要有不辞劳苦,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求实工作态度。要谦虚谨慎,深入工作第一线,能和同事密切合作。在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相近专业的知识耍比较了解,并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

2目前离职培养对象的能力素质现状

2.1高职学生入学成绩低,学习能力不足高职学生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基础普遍较差,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愿意看书学习,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

2.2高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有些学生考入高职院校后生活茫然,不能合理地支配和安排自己的时间,不知自己学的东西有什么用,将来自己要做什么,对自身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

2.3高职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尊重学生个性不够,真正有个性的学生缺乏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认同和接受。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不敢坚持自己的见解,为取得较高的学习成绩,盲目地相信教师和课本,盲目地追求标准答案,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不足。

2.4高职学生注重自我能力提升,缺少团队合作意识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来自单亲家庭的比例逐年提升。学生比较自我,重视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却恰恰忽略了有助于事业成功的团队合作。学生不愿接受集体的约束,对集体活动和公益劳动缺乏热情,缺少集体荣誉感。

2.5高职学生不会有效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现代网络技术如此发达,名师课件、精品课学习网站比比皆是,图书馆就在身边,学生却不会自己主动去搜索资料学习。很多人有电脑,却不会制作常用的办公文件,不会画一份像样的图纸。

2.6语言表达能力差,不善于推销自己高职学生中来自农村和城镇的比较多,经济条件不太好,自卑心理较重,不愿出头露面,不善竞争,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3《建筑构造》教学中职业能力素质培养途径

《建筑构造》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建工专业)的一门专方向为建筑结构。业基础课,该课程在专业教学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建筑构造》的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注意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素质的双重培养。以下是笔者在省级精品课建设中的一些教学尝试。

3.1开展专题论述,培养自学能力基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对高职学生的理论教学基本是填鸭方式,老师课堂讲解的未必都能理解,更别指望学生主动去看书学习,大多数学生没有自学的兴趣和能力。针对这一特点,笔者设计了一个训练项目。每次上课前的5分钟留给学生做专题研究。形式是每两人一组,研究对象为国内外的著名建筑,由于学生大多来自文化环境不十分优越的地区,专业又没有开出建筑欣赏、建筑历史等相关课程,学生的专业视野非常狭窄,对专业的认知度不高。通过学生自己深入图书馆和网络收集资料,然后制作PPT,最后再拿到老师和同学面前共同分享。这个过程对于制作者本人学会收集资料、整理素材,是自学能力的提高过程,同时在大家面前演讲表述也是一个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老师和同学要对他们的研究专题报告提出建议和修改意见,这又是再次提升能力的绝好机会。对于比较好的专题上传到精品课网站,大家共同学习。另外对其他同学来说既丰富了专业知识,对专业学习充满期待,也为自己的专题报告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3.2教学内容课外延伸,培养理论应用实践能力《建筑构造》的教学中涉及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较多,教材上的节点详图对于高职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对于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教材上的理论太抽象难懂,没有实践中的感悟体会,很难学明白。所以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建工专业学生没有设计类课程,为弥补不足,特在教学中加入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一些内容,目的是使将来学生在指导施工中能理解建筑设计。学完这部分内容,笔者要求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写一篇校园建筑的解说稿,从而更好的理解建筑设计的内涵。另外在每一构造章节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校园内的建筑节点进行观察、测量和绘图,并结合相关知识点加以论述其构造合理性及优缺点。通过体验学习,学生对构造有了一些理解,并能举一反三,很好的运用构造理论,对构造方案进行优选,学习效果良好。

3.3工作小组集体撰写调研报告,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团队意识在当今的建工企业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团结合作、协同攻关是团队作战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团队意识,才能实现真正的合作。建筑调研报告是民用建筑构造教学结束后给学生布置的团队作业。在开展调研工作之前,老师要告诉学生应该怎么进行调研工作?工作侧重点在哪里?调研报告的格式要求是什么7然后学生6人为一个工作小组开展对校园建筑的调研工作。在这项训练中,学生的工作积极性非常高涨,到相关部门走访调查、组织召开学生调研座谈会,设计调研问卷,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还在一些关键部位进行拍摄留做论据资料,最后上交调研报告。在这个项目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把调研工作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同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同学们分工明确,各行其责,不等不靠,每个人都那么努力地为团队的荣誉去工作。与此同时与人沟通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科技文体的写作能力、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再一次得到锻炼。其中有一些调研报告甚至被学校相关部门留用作为工作改进的依据。学生们为自己的工作引以自豪,感觉专业学习发挥了实际作用。

3.4推崇最完美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人类社会的进步无时无刻离不开创新,创新需要积极的思维。创新能力是多种能力融合后的高层次体现,是劳动者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老师鼓励学生完美地完成每~项作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建筑解说词的作业中,有人手写500字交差,有人用电脑交出word文档,更有同学应用手上的数码相机和会声会影软件交出了视频作业。构造观察作业,有的同学语言文字描述、有的同学图文混排word文件,还有的同学交出的是PPT形式。对于各种优秀的表现方式,老师在同学中大加赞扬,为这样同学鼓掌喝彩,同学们的努力得到肯定,创新精神不断发挥,其他同学不甘示弱,大家比能力比创意,在不断呈现的惊喜中使我们的高职学生得到自信心的培养和工作能力的锻炼。

3.5创意模型制作,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将知识转化为物质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职建工专业人才必备的实践技能。在教学中老师要求学生设计制作一组建筑构造模型,要求参照节点图,按比例设计制作。一方面使学生在自己动脑设计、动手制作模型的过程中,通过感性体验以形成并加深对建筑构造的认知和了解。另一方面,将学生制作的优秀模型加以陈列,可丰富模型的形式和种类,为构造模型教学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也为专业实训条件的建设提供素材及范本,形成了专业建设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同步发展的双赢态势。

3.6参与精品课建设,培养信息检索能力《建筑构造》是辽宁省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学生科研团队的力量不可低估。老师根据网站栏目,选择一些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参与其中。教师指导学生查找资料,过滤信息。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等各种资源,为课程网站提供了建筑词典、新技术新工艺、构造图纸、工程实例图片及视频等相关信息,学生自发组织网络课程论坛,大家一起研讨构造问题,分享学习成果。通过参与课程建设,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3.7建筑构造课程训练,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按照课程标准,在《建筑构造》理论教学内容结束后安排了课程训练项目。该项目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训练的主要环节,也是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求学生分组对校园内一幢建筑进行完整测绘和构造识别,首先要求学生工作组集体讨论写出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由指导教师审定后开始实施。构造识别中学生要设计表格把相关构造要点填写出来,徒手绘图同时对建筑各个部位进行测量标记,并用CAD绘制全套图纸,最后完成工作总结,提交全部文件。整个项目进行中,学生开展团队合作,学会制定工作计划及方案,设计工作表格,学写工作总结,能用运用电脑绘制图纸,有效运用了多种办公软件,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学会与陌生人沟通,争取工作上的支持。构造课程训练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综合提升。

建筑构造范文篇3

1.1结构平面的设计与布置平面形状简单、规则、对称尽量使质心和钢心重合。偏心大的结构扭转效应大,会加大端部构件的位移,导致应力集中。平面突出部分不宜过长。扭转是否过大,可用概念设计方法近似计算钢心、质心及偏心距后进行判断,还可以比较结构最远边缘处的最大层间变形和质心处的层间变形,其比值超过1.1者,可以认为扭转太大而结构不规则。高层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布置,当由于使用功能与建筑的要求,结构平面布置严重不规则时,应将其分割成若干比较简单、规则的独立结构单元。对于地震区的抗震建筑,简单、规则、对称的原则尤为重要。

1.2结构立体的设计与布置结构竖向布置最基本的原则是规则、均匀。规则,主要是指体型规则,若有变化,亦应是有规则的渐变。体型沿竖向的剧变,将使地震时某些变形特别集中,常常在该楼层因过大的变形而引起倒塌。均匀是指上下体型、刚度、承载力及质量分布均匀,以及它们的变化均匀。结构宜设计成刚度下大上小,自下而上逐渐减小。下层刚度小,将使变形集中在下部,形成薄弱层,严重的会引起建筑的全面倒塌。如果体型尺寸有变化,也应下大上小逐渐变化,不应发生过大的突变。上下楼层收进使得体型较小的情况经常发生,对于收进的尺寸应当限制。

1.3建筑基础的设计与布置高层建筑的上层结构载荷很大,基础底面压力也很大,应采用整体性好、能满足地基的承载力和建筑物容许变形要求并能调节不均匀沉降的基础形式。根据上部结构类型、层数、载荷及地基承载力,可以用筏型基础或箱型基础;当地基承载力或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以采用桩基或复合地基。筏型基础一般有两种做法:倒肋形楼盖式和倒无梁楼盖式。倒肋形楼盖的筏基,板的折算厚度较小,用料较省,刚度较好,但施工比较麻烦,模板较费。如果采用板底架梁的方案有利于地下室空间的利用,但地基开凿施工麻烦,而且破坏了地基的连续性,扰动了地基土,会降低地基承载力;采用倒无梁楼盖式的筏基,板厚较大,用料较多,刚度也较差,但施工较为方便,且有利于地下空间的利用。当地基极软且沉降不均匀十分严重时,采用筏形基础,其刚度会显得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箱型基础就较为合理。箱型基础刚度大、整体性好、传力均匀;能适应局部不均匀沉降较大的地基,有效地调整基地反力。在浅层地基承载力比较软弱,而坚实土层距离地面又较深的时候,采用其他类型的基础就不能满足承载力或变形控制的要求。这时应当考虑采用桩基础。桩承台的作用是将上部荷载传给桩,并使桩群连成整体,而桩又将荷载传至较深的土层中区。桩距应尽可能的大,在充分发挥单桩承载力的同时,还能发挥承台土的反力作用,以取得最佳效果。

2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在追求美观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安全这个重要的环节,对于消防知识的普及,更代表着如今我国的高层建筑已逐步迈向了成熟发展的行列。

2.1高层建筑的室外消防设计对于高层建筑室外防排水消防的设计主要是有关给排水管网的设计与布置,一般常见的应不少于两条管道,且管道直径要保证在100mm以上,避免出现因一条管道引起堵塞而使全局遭到影响,保证及时整体的水用量。且管道应是从市政管道引入而至。而对于其管道的布设则应符合下面几个原则:应布置成两条管道且均为圆环状,避免因其中一条产生问题导致整个给排水系统的瘫痪,而两条则可以满足一条正在检修但另一条处于正常使用的状态。在该圆环管道的每个节点处均应设置相应的阀门对其水流量加以适当控制,通过对阀门的布设也恰好可以将每个管节有效地分为独立的互不干扰的段节,且每段内所含消火栓的数量要控制在5个以内,专用于消防管道时,应保证其被埋置在冻土层20cm以下等。其实对于整个管道铺设的全部过程都是有规定的,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在高层建筑消防设计方面能有新突破。

建筑构造范文篇4

一、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联系实际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把形象、具体、生动的构造节点描述清楚。例如,在讲述“屋顶构造”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水文、地质、气象、地方材料和传统习惯千差万别,教材上虽有不少例图,但学生很难弄清楚,仅凭教材的黑白条图、文字,再加上教师的口头讲述,很难讲清构造做法。此时,若能带学生到现场亲眼看看,或者展示一些工程实例图、展示施工生产的视频,效果就会大不一样。笔者学校运用“鸿合”交互一体平板电脑教学,教师在备课时制作好教学课件,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与教学有关的视频及图片,先下载下来。有些不能下载的资料就在上课时在互联网上查阅,让对此毫无感知的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又如,讲到地下室防潮层的做法时,学生对此很难理解,这时若能借助网络帮助学生查阅资料并结合施工过程讲解,就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也让空洞的理论学习变得有趣,再运用顺口溜记忆就更简单了:“外外先平外内立、无背有卷泥两边。”就是说外防外贴先做平面,外防内贴先做立面,无机背面有机卷材迎水面,水泥混凝土两边都可以。这样就使学生通晓了构造层次和施工顺序。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基于网络,学会运用Photoshop和Flash等软件。这对一般的建筑专业教师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笔者学校采用“鸿合”交互一体内置平板电脑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让多媒体走进课堂,让网络服务于教学。由原来的鼠标点击变为触摸模式,大大方便了教学,也提高了教学的信息量。

二、根据建筑实际调整教学内容

现行教材中有些内容已经陈旧,与建筑实际需求相距甚远。例如,门窗部分,书中还有大量的篇幅在讲解木质门窗,现在取而代之的是节能真空玻璃塑钢门窗。这就要求教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准备一些塑钢门窗的安装生产、门窗“三性”检查以及新规范禁止使用射钉安装门窗等方面的知识。又如,教材中主要讲解了普通黏土砖墙的构造及砌筑方法,而我国许多地区已经限制或禁止使用普通黏土砖了,所以,在讲解的时候要侧重于多孔砖和砌块。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更新,积极参加建筑类的培训。笔者利用暑假下企业、去工地实践,及时掌握“四新”和“十项新技术”。在准备课件时,要补充讲解,以图片、文字、视频的形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保持生机与活力。建筑构造的课堂教学也要与时俱进,与建筑业的实际状况相结合。笔者在准备课件时,通常制作两套课件,一套用于课堂教学,另一套用于学生自学,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利用学校资源,进行立体教学

建筑构造范文篇5

[关键词]建筑构造;建筑优化设计;课程改革

建筑构造这门课程是土建专业重点学习的一门课程,它是研究各建筑物的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方法及其相关原理的一门学科。对于建筑设计从业者来说,掌握一般建筑构造的原理与方案,能选择正确的材料,合理的运用相应的构造做法,了解新技术及其使用要求,从众多做法中选择最佳方案是其具备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设计出合理的构造节点既能保证建筑质量又可节约资源。而对学生来说建筑结构的难点在于构造做法的实践性强、综合性强、内容庞杂、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等特点,使得学生不容易掌握其要领。优化设计理念是指设计人员通过调查研究找到最佳设计方案,使得设计结果更为经济合理。用优化设计理念去指导学生学习建筑构造这门课是本课题的一项重要研究方向。学习建筑构造,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构造原理,构造做法成千上万,各种细部做法包含每个配件的使用、材料的运用和排列顺序、截面尺寸大小的选择,想要选择正确的构造设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的建筑师是通过实践工作中的大量积累才渐渐掌握其要领。让学生学习建筑构造单靠死记硬背是很难掌握的,有什么方法来掌握这些庞杂的内容吗?当然有的,那就学习其原理,学习一个新的构造做法,不仅仅要掌握构造层次,还要了解其为什么这样做,而这样就与构造的优化设计联系起来,优化设计就是运用其材料原理构造原理选择最优方案。

1要了解新技术、新材料及其节点的构造与要求

课程要对绿色建材、节能环保、装配式建筑要做重点介绍。国家政策上的要求使得以上三点成为大型项目的重要指标,在保证适用性的原则下优先使用绿色建材,重视建筑节能理念并贯穿始终。近些年来国家对于装配式建筑的重视程度一直处于高位,但对学生来说装配式建筑构造过于繁琐不容易记忆理解,所以可多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其了解大概。

2改变授课思维

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很多老师讲构造讲原理而忽略细节。比如屋面防水做法,一般教材只给出一些做法而不讲其原由,这样学生只是去记忆做法,能难在设计任务中择优选取。屋面防水做法:结构层、找坡层、找平层、保温层、找平层、防水层、隔离层、保护层。这个做法其实能改成更优方案,我们只需将保温材料改成像松散保温材料即可将保温层兼做找坡,节省材料人工成本。防水层下必有找平层,室外的保护层与防水层之间必加隔离层并讲清原由。

3掌握建筑分类方式

不同的规范对建筑做出不同的分类,如果不了解规范成因学生也就不会掌握这类知识点。建筑高度分类:《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用层数划分住宅建筑,低层1-3、多层4-6、高层10层及以上、超高层100以上,非住宅单多层小于等于24米、高层大于24米、超高层大于100米。而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住宅按27米划分高层非高层,同时高层又分为一类高层,二类高层大于27米不大于54米为二类高层,大于54米为一类高层。非住宅划分不大于24米的非单层建筑为多层,大于24米不大于50米的为二类高层,大于100米的为超高层。这么多的分类不说学生老师也会记混,但是,当我们将划分依据列出时一切就容易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高度划分主要依照结构选型与布置,住宅单多层适用砌体结构,7层正是砌体结构在7度抗震区的最大值,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中高度的划分依据的是普通消防车的最大救援高度24米,根据建筑高度划分做不同的防火措施。

4与建筑材料紧密结合

了解一种构造做法是要先了解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做法,比如在一道考题中看到用膨胀蛭石保温层做倒置式屋面防水,原本要考的是倒置式屋面防水的做法,但是材料用错了,正确的做法是倒置式屋面用憎水材料比如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由此可见材料特性直接影响了构造做法,那么在学习屋面防水的时候是不是要列一下那些保温材料是憎水呢,把材料罗列一下很有必要,或者当作业让学生找一下。掌握建筑材料特性是了解构造原理的基础,学构造知道怎么做更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熟则能举一反三,事倍功半,同时对于一些新的构造做法也能很快理解掌握。

5地基处理的方式

选择适合的基础形式,对成本控制有很大影响,是优化设计的一个重点内容,在不能使用天然地基的时候常用的地基处理方式有强夯法、爆破压密、预压沙井、碾压法、高压喷射灌浆、振冲法、换土法等。一些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时会想当然认为基础越大越好,结构越大配筋越多就越是安全,这是错误的认识。优化基础体积并不会降低安全性,从结构上考虑材料的用量多了自重就会大,那么发生沉降的量就大,而且地震作用力也会变大。优化的作用就是让结构合理,不合理的建筑即使花再多的钱也不会提升安全性。建筑优化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在学习期就理清结构合理的重要性,以及经济性对一个工程项目的重要性,想要节约成本减少浪费就要学习知识,积累工程经验,不断的总结归纳才能更好的成为一名工程师。

参考文献

建筑构造范文篇6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城镇民用房屋建筑中,约有23亿m2的建筑由于使用时间较长,需要进行鉴定和加固,其中有近10亿m2的危房急需加固与维修,才能正常使用。

建筑物需要加固和改造的原因首先是部分建筑物超过或达到设计基准期(50年),已严重老化。如50年代建造的建筑物已有相当一部分超过预定的设计基准期。50年代后期,特别是1958年以后建造的建筑物,包括民用住宅,工业厂房,公共建筑等,虽未超过使用年限,但不少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有的甚至成为“危房”,无法继续使用。

另外,自然灾害的损坏。包括风灾、水灾、火灾和地震。据统计风灾每年损坏房屋30万间。火灾平均每年约3.6万起,直接损失约5亿元。各种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都需要检测、鉴定和加固修复。

2建筑物鉴定的基本方法

建筑物鉴定也称为建筑物可靠性鉴定。它是对已有建筑物承受的荷载、作用、结构抗力及相互关系进行检查、测定、分析和判断,并取得结论的过程。建筑物可靠性鉴定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经验鉴定法、实用鉴定法和可靠度鉴定法等几种。

1)经验鉴定法:经验鉴定法是以原设计规范或规程为依据,按个人目测及定值计算结果来评定建筑物的一种经验评定方法。

2)实用鉴定法:实用鉴定法是在经验鉴定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克服了经验法的缺点,十分重视检测手段和测试技术,对于荷载、材料强度等有关力学参数,一定采用实测值并经统计分析后才用于结构的分析计算。

3)可靠度鉴定法: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采用非定值统计规律对建筑物的可靠度进行鉴定的一种方法,称为可靠度鉴定法,又称为可靠概率鉴定法。概率法在理论上是完善的,但目前离实用还有距离。目前概率法的实际应用仅止于近似概率法,从概率分布曲线和形态,用均方差度量并找出“安全指标”。

我国建筑物的可靠性鉴定任务十分繁重,目前所采用的鉴定方法大致处于经验鉴定法和实用鉴定法之间。对于可靠度鉴定法已编制《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并将专家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已有几种建筑物可靠性鉴定的专家系统。

3加固理论与加固技术

加固理论是一门研究使受损建筑物重新恢复使用,即使失去部分抗力的结构重新获得原有的构件抗力甚至超过原有抗力的学科。它包含了结构损伤、检测,加固技术、设计方法、加固施工,以及方案选择与投资优化等,实质上是一门研究结构服役期间的动态可靠度及维修理论的综合性学科。

加固理论有其自身特点:首先,相对于新建结构的设计,它的自由度要小得多;其次,加固结构属于二次受力结构,新旧两部分存在着应变滞后和应力超前现象,新加部分材料的潜力一般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再则,加固理论还必须立足于整个结构性能考虑,不能只因局部破坏就只加固局部的处理方法;最后,加固后结构的可靠度和使用期限一般不能套用新建结构的标准要求,应具体对象具体分析。

加固技术是加固理论在加固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加固技术根据因素和目的可分类如下:

按作用因素分为一般加固和灾后加固;按功能因素可分为结构功能性加固和使用功能性加固;按时间因素可分为临时加固、中期加固和长期加固;按结构受力因素分为静力加固、动力加固和抗震加固;按加固方法可分为直接加固、间接加固。

4工程加固实例

4.1概况

下面例举某中学教学楼,该楼为一幢四层建筑物。该结构竖向承重体系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与砖墙共同承重的结构方案。水平向承重体系为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基础形式为桩基。该大楼在使用后不久在框架KJ-1、KJ-2顶层边跨外侧的梁端发现负弯矩裂缝开展过大,在框架KJ-1顶层中间跨中也发现了开展较大的正弯矩裂缝。根据现场观察和施工图纸,对可能引起裂缝开展过大的各种原因进行定性分析,并按规范要求,计算了该框架的内力及有关截面配筋;最后针对已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若干个加固修补方案,以供修复时参考。

4.2裂缝成因的分析

在该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可能引起框架梁裂缝开展过大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布置及基础不均匀沉降。多层框架是一个高次超静定结构。而建于软土地基上的多层框架,由于地基土的压缩而引起的基础不均匀沉降往往会在上部结构中产生较大的内力。如果在框架两柱间出现沉降差,就会给框架带来附加应力。大约沉降差达到跨度的0.2%以上时在框架节点附近部位就会开裂。该建筑物的地质报告中称软弱层厚薄不一,施工图中也说明该大楼地基土“压缩性较大”,而为满足建筑功能上既有办公室又有教室的要求,结构布置中却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与砖墙共同承重的方案,结构刚度不对称,结构自重不均匀,这样更容易引起基础的不均匀沉降,从而引起框架的附加内力和裂缝。事实上,该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已明显可见,故可以断定框架中已有一定的附加内力产生。地基不均匀沉降是框架裂缝的主要原因。

2)框架结构计算。①结构计算简图的确定。KJ-1为四层三跨框架,且具有对称性。KJ-2为四层单跨框架,且每层框架梁挑出走廊长度部分搁置在砖墙上。考虑到砖墙截面较大,在梁端搁置点近似地按不动铰支处理。即得KJ-1、KJ-2的计算简图如图1。

图1计算简图

②荷载计算根据荷载规范,并参考施工图,可以计算得到:恒载作用下框架梁上的分布荷载:顶层AB跨15.1KN/m,BC跨14.0KN/m;1、2、3层,AB跨12.9KN/m,BC跨11.8KN/m。活荷载:楼面取2KN/m2,走廊取2.5KN/m2,屋面取0.7KN/m2。

③内力计算。由电算求得恒载和活载最不利组合时框架梁的弯矩值如图2(单位:KN-m)。

④配筋计算。以KJ-1顶层AB跨A端负弯矩为例进行强度复核:

已知:b=240mm,h=500mm,配筋2Φ16,As=402mm2,fy=210N/mm2,200号混凝土相当于C18级,fcm取C15的8.5N/mm2和C20的11N/mm2的内插值:fcm=10N/mm2,M=55.2KN-m

复核配筋:h0=500-35=465mm,则

X=h0-=465-=52.4mm

As=fcmbx/fy=10*240*52.4*210=598.9mm2>2Φ16,As=402mm2

可见配筋不足,少(598.9-402)/598.9=32.9%。

4.3加固方案

(方案1:a)贴角钢外包砂浆:在顶层梁端开裂处,先把混凝土梁上边的角磨圆,使其与角钢能密切结合,角钢位置用扁铁箍固定,角钢与混凝土梁之间用环氧树脂粘结嵌实,使其共同工作,形成一个整体梁。然后外包砂浆保护层。

图3加固方案

建筑构造范文篇7

[关键词]建筑构造;教学改革;以赛促学

“建筑构造”是所有建筑学学生专业必修课程,是建筑设计的建筑技术基础保障,其通过阐述建筑物的组成构件、组合方式、材料功能、构成体系,体现建筑设计中最根本的营造方式。作为传统的建筑学理论必修课程,其常年处于课程难度大、学生感到枯燥、课堂专注度低、与设计专业课联系薄弱等问题,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很难感知与认可这门课程。并且传统的建筑构造理论课程讲授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当今高校、社会对于建筑学学生能力综合化的要求,培养学生能够面对建筑设计中具有建筑技术综合能力,也能解决建筑发展过程中的新体系、新材料、新设计的构造问题。“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模式下,学赛结合的方式,将“建筑构造”与“竞赛”相结合,通过提高建筑学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对当下的“建筑构造”教育能够起到推动性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体现教学效果。

1  当前建筑构造教育现状

1.1“建筑构造”课程和建筑学人才培养特点

建筑构造主要包含各类建筑物的基本组成、构造方式以及组合方法,如砌体建筑、框架建筑、高层建筑、大跨建筑等建筑构造方式,以及建筑的装饰装修、建筑工业化、建筑技术新方法的学科动态前沿。张俊伟[1]曾提出,建筑学人才培养的特点有:强实践性和操作性;工程项目的强应用性;针对不用项目用户的强创新性;社会、行业、技术发展的强变化性;专业特点铸就的强社会责任性。由于建筑构造体系具有复杂性,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性,建筑学人才具有综合性,基于以上建筑学学生的特点与“建筑构造”课程的特色的初步探索,大多数创新研究型高等院校将建筑构造教育分为两个阶段课程,教学安排两个学期分阶段进行。

1.2“建筑构造”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

1.2.1“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元化,即通过直接讲授和幻灯片展示文字、图片、节点详图的方法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方法呆板、学习氛围沉闷,学生感觉课程枯燥,注意力不集中,对建筑构造失去兴趣,教学质量下降。1.2.2“走马观花”教学方式教师教学中常采用二维图像展示构造过程,忽视建筑构造的三维展示以及视频模型生成过程的教学运用,教师只是讲授构造图例的形式,忽略构造与其设计、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形成的原因。1.2.3教师参与建筑设计实践过少教师自身对于建筑构造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结合方式,对于重难点问题的把握深度,对于建筑构造教学体系中的知识点的涉及度、广泛度有其自身的倾向,但对于整体把握略有不足,导致课程的质量不高。

1.3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与参与度的影响因素

(1)由于课程的知识量较大,构造体系复杂,节点图烦琐,学生对于空间构造体系理解不够全面。虽然学生在课堂之上认真听讲,但课后疏于对知识的巩固与设计的联系,很容易对知识点造成遗忘,不能被熟练掌握。(2)在本科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往往重视概念方案的发展,没有将建筑构造的知识点引导到建筑设计中,很难将建筑构造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导致学生忽略建筑构造与设计之间的关系,忽略建筑的“落地性”。但对于建筑学学生而言,进入社会后,单位对于个人的建筑构造技术能力的要求很高、需求非常迫切。(3)课程的实践性不强,教师对于建筑的理解停留在建筑概念方案阶段,无法深入教学,学生不能及时对知识进行应用,其学习积极性自然会降低。(4)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更容易接受“快餐”知识,对于有阶段性、呈积累式的学习,往往不愿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建筑构造教学是一种过程性教学,知识具连续性和传承性,但是学生坚持参与学习的时间不足。(5)在教师讲授的方式与模式方面,讲授热情、知识储备量等方面,都决定了学生的积极性。多种负面因素综合决定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较差。

2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改革

2.1“赛教一体”的教学改革方法

本科建筑学教育体系中不能单纯地将“建筑构造”单纯看作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也不能将其当作单独的“建筑构造构成设计”课程来看待,应当与建筑设计课程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建筑设计的技术基础。多年来,全国都在举办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2020年四川省举办首届四川省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其中有建筑类竞赛,参赛对象为建筑类专业本科生与专科生,竞赛的内容是“建筑技术作图”与“建筑信息建模”,同时也要求参赛学生对于建筑基本组成、建筑技术作图、建筑模型、建筑效果图、建筑渲染等知识都要系统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竞赛的目的是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对建筑类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以促进建筑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科在一定范围内的影响力。建筑构造对此竞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建筑构造的理论是竞赛的基础,而竞赛将其相关的知识通过图纸和模型的表达来评判学生对于建筑基础的掌握度和该校“建筑构造”教学质量,从而敦促全国的建筑学教师对于“建筑构造”等基础课程予以重视。采用“赛教一体”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课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建筑构造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性,培养解决建筑构造的创新科技问题与实际建筑工程之中的应用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整体建筑素养,让学生能在建筑学学科中深入探索、创造,成为建筑学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2]。同时,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融汇在图像中表达出来[3]。以此考查建筑学老师的综合能力,不断挑战建筑学本科“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创新。

2.2“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建筑构造教学改革成果

通过对四川大学锦城学院2017级建筑学本科学生参与2020年比赛的情况进行观察,实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教学过程不断面向部级比赛、省级比赛,并在建筑构造课程上提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题目与习题。“以赛促教”将传统的二维模式下的建筑构造教学通过将竞赛类型方向的学习作为教学参考的手段,将讲授、二维图纸等传统的建筑构造教学方式转变成建立适合学生学习的三维模式教学,用图纸、模型、文字等多元化结合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接受度,将建筑学理论课程转变成受学生重视的设计专业课程,学生也能够清晰地了解到自己所学课程的目的与作用。2020年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学生参加首届四川省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时,荣获省级奖项3项,参与教师荣获省级表彰,大大增强了建筑学师生对于建筑构造专业理论课程的积极性。建筑学学生对于建筑构造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度明显提高,“建筑构造”期末考试的挂科率相较于之前年级有明显的降低趋势。此外,报名省级比赛学生们的参与度、课程作业的完成度以及对于建筑构造问题探讨过程中的深度,都明显比其他没有参加比赛的同学的效果好,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一定的良好氛围,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班级期中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平均分与高分段明显优于前几届学生,同时课后对于建筑构造的思考状态也有较大的改观,整体呈现主动学习和探索学习的发展态势。

3  结语

在本科教育过程中过多强调概念方案的重要性,而忽略理论构造的重要性。西南交通大学建筑设计院原院长耿化民曾提出:“建筑构造”是建筑学学生参加工作之后最为实用的学科;毕业之后,在建筑业行业中,几乎都在频繁使用建筑构造课程中的知识。在工作初期有许多建筑设计师依旧不能很好地运用建筑构造,通常采用照搬照抄的模式从《建筑构造图集》中直接“复制粘贴”,对于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更少,忽略构造也需要创新。国家的注册建筑师考试、BIM的发展、高科技建筑的增多对于建筑构造方面知识运用将会提出更高更灵活的要求,对未来培养应用创新人才和革新教学方案也将提出持续性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郭艳荣,张俊伟.创新2.0背景下建筑城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10):210-211.

[2]王小红,方张平.浅谈《建筑力学》以赛促学、以赛促考[J].考试与评价,2019(5):110.

建筑构造范文篇8

关键词:OBE理念;建筑设计环节;教学设计

OBE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的教育结构模式。一般教育者首先根据社会的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即根据社会要求去确定学生会取得怎样的学习成果[1][2],然后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再确定如何让学生获取这样的教学成果,最后确定考核方式、教与学效果的评价和不断改进。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土木工程专业一般分为建筑工程方向、地下工程方向、交通土建方向等等,本文探讨的是建筑工程方向的毕业设计。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前期一般都包括了4周左右的建筑设计环节,建筑设计结束以后就是结构设计。在目前的情况下,社会需求比以前已有较大的变化。为使建筑设计环节的教学成果更符合社会需求,本文在具体微观的层面分情况对建筑设计环节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指标、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探讨。

1将建筑方案、施工图设计嵌入

建筑设计环节目前情况下,一部分学生将来会进入建筑设计院进行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可能是先上研究生再进入设计院)。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要求掌握一定的建筑设计知识和拥有一定的建筑设计能力和相应的工程素养,从而能够很好的配合建筑工种满足甲方的需求。此类情况下的教学目标很清晰。1.1原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中一直有建筑设计环节。通常情况下,建筑设计环节的做法:要求学生从设计任务书开始,完成建筑平面、立面、剖面设计以及少量的节点详图,同时建筑图的深度要满足后续能够进行结构设计的要求。这种做法中存在三个限制:第一是时间短,建筑设计环节时间只有3到4周;第二是学生拥有的建筑学方面的知识仅仅来源于大二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因此学生自身的建筑学方面知识薄弱;第三是教学资源限制,许多高校建筑学教师人数有限,而且很多建筑学教师本身工程设计水平也不足。由于存在这三个限制,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完成建筑施工图设计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往往完成得不好,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时间投入、知识储备、教师资源不变的情况下,消除限制带来的影响,是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的首要任务。1.2将建筑方案设计嵌入建筑设计环节。一种做法是将建筑方案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环节内容。首先是教师先收集一个实际工程的建筑施工图,然后教师对照该建筑施工图完成设计任务书,将设计任务书发给学生,学生依据该设计任务书完成建筑方案设计,而不是完成建筑施工图设计。后续的结构设计所需要的建筑施工图采用原先收集的建筑施工图,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及学生有限的知识能力储备下,学生是可以较好地完成建筑方案设计的,从而可以达到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建筑设计知识和锻炼相应建筑方案设计能力的教学目标。1.3将建筑施工图设计嵌入建筑设计环节。消除这几个限制的影响的另外一种做法是将建筑施工图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环节内容。此时教学方法上可有二种做法:第一种做法是教师发给学生的是建筑方案图纸,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化,最终完成建筑施工图;另一种做法是教师发给学生的是实际工程的建筑施工图,但教师对原建筑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更改(相应于设计院中的情况,就是甲方对建筑功能进行修改,要求设计院改图),要求学生根据修改后的功能对建筑施工图进行修改。在施工图训练中,特别要重视常用建筑规范条文的知识积累。这样,通过施工图设计训练,可以较好地达到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建筑设计知识和锻炼相应建筑设计能力的教学目标。1.4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在考核指标方面,无论设计内容是建筑方案设计还是施工图设计,基于教学目标,考核重点应该是功能方面的内容。相对而言可以弱化技术、美观层面的考核权重。在评价体系方面,学生做完毕业设计即离校,目前的做法中学生参与度较低。需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具体可以在学生毕业后1年、5年、10年后邀请毕业生进行回顾性评价,时间越长,评估越完整。因为有些教学效果要比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2将建筑构造设计嵌入建筑设计环节

另外,在目前情况下,有相当大部分的学生毕业后进入施工单位、监理公司等。对于此部分学生来说,毕业设计的内容可能会放弃结构设计而改成施工组织设计等[3]。此时,让这部分学生更好地从满足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还需要在建筑设计环节中,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指标得以保留。2.1建筑构造设计教学目标。首先讨论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来确定是否还需要建筑设计部分。从社会需求来看,在施工单位一线担任土建部分施工员的,一般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建筑施工图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筑构造设计,设计节点详图。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接触建筑构造设计(节点详图)内容主要是在大二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另外,建筑施工课程中也会有一些接触。但总体来说,学生对建筑构造部分内容的掌握一般比较薄弱。目前,设计院出建筑施工图的时候,节点详图的设计深度参差不齐。有技术力量雄厚、设计质量高的大院,也有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设计投入不大从而造成节点详图设计深度不足的小院。如果碰到节点详图设计深度不足的施工图时,为了领会建筑构造设计意图,保证节点的施工质量,就对施工员的建筑构造知识和建筑构造设计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而这种情况应该是不少的。另外,还有一些其他情况也会对施工员的建筑构造知识和建筑构造设计能力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例如:涉及一些新材料、新工艺等没有现成的施工工艺的节点部位的施工。又例如:因为采购不到节点详图中所需要的材料时,需要和设计院沟通便捷的修改节点详图。因此对于进入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这部分土木工程毕业生,根据OBE理念,可以设置3~4周建筑构造设计环节。其教学目标是掌握一定的建筑构造知识和培养一定的构造设计能力,从而领会设计意图、保证施工质量[4]。2.2建筑构造设计教学内容。确定了教学目标后,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建筑构造涉及的内容很多、很繁琐。在毕业设计的建筑设计环节进行房屋所有部位的建筑构造设计没有必要。原因:①有的部位的建筑构造比较简单或者施工难度比较低;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建筑构造设计环节能投入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建筑构造设计的内容应该是那些重要的和典型的建筑构造内容。如,±0.000以下部位的构造设计内容的重点应该是地下室的防水。因为一旦地下室防水失败是很麻烦的,而且实际工程中又经常出现地下室漏水的问题。另外,土木工程的学生往往重视荷载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往往重视不足。而负责这些节点部位的施工员往往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因此,确定这样重要的和典型的内容应作为建筑构造设计的内容。2.3建筑构造设计教学方法。确定了内容后,然后确定教学方法。此时可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先收集一套建筑施工图,然后将施工图中所有的节点详图删除,同时删除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中的对应的节点详图的编号,再将此图纸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进行构造设计时,第一个步骤是确定哪些部位需要进行构造设计,此步骤可以增强学生对建筑构造功能的认识,然后是各个重要部分的构造设计,此步骤中要注重构造设计原理的掌握。当学生完成构造设计后,再将原始的节点详图发给学生,让学生分析自己的节点详图和施工图原有的节点详图的优劣等等。另外,如果施工进度允许,可以结合毕业设计实习,让学生去工地现场观摩该图纸对应工程的节点详图的施工,从而增强实际感性认识和增加动手能力[5]。另外一种教学方法是,把整套建筑施工图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采用和施工图中原节点详图不同的材料来完成相应部位的节点详图设计。即学生设计节点详图去替代施工图中原有的节点详图(要求采用和原节点详图不同的材料)。2.4建筑构造设计考核指标。在建筑构造设计的考核方面,要求学生的节点详图画到怎样一个深度,这个问题影响比较大。因为不同深度的节点详图的工作量是相差很大的。根据OBE理念,应该是社会需求来决定教学内容。也就是学生设计的深度应该达到建筑施工图中常见的节点详图的设计深度。但由于目前设计市场上施工图中的节点详图的深度参差不齐,所以没法简单的确定一个应该达到的设计深度。应该说不需要盲目的去追求尽可能细的设计深度,而应该根据具体的学生素质和当地建筑施工图的平均设计深度来确定节点详图的考核设计深度。也可以参照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出的一系列图集中的节点详图设计深度来确定考核设计深度。

3结语

本文以教学成果为导向对毕业设计的建筑设计环节进行了逆向教学设计,以让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能力,能满足社会需求为教学目标进行了建筑设计环节教学改革探讨。在此环节引入OBE理念,关注社会需求,强化与之相匹配的工程能力、工程知识,对于培养优秀的建设技术人才和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2]隋凤利,黄贞益.基于OBE理念的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5):297-299.

[3]柴,李文利.土木工程专业施工组织设计类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9(03):40-44.

[4]罗涛,潘继勇,高洪江,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施工管理能力提升路径与方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23):221-222.

建筑构造范文篇9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职业院校;建筑构造与识图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教育领域中,信息化技术的融入为人才的培养以及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建筑构造与识图》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组成之一,主要的授课内容是对建筑施工图进行研究与分析,信息化技术在其课程管理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为学生对于房屋建筑构件的组成以及构造原理等方面内容的理解提供技术支撑。

1 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课件制作质量不足。由于《建筑识图与构造》的课程内容较为庞杂,其实践性较强,其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建筑构造知识以及工程图识读两大部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实践基础以及主观认知,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信息化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课件的制作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型技术,如文本编辑、视频剪辑、动画制作、图形图表处理等方面。此外课件的制作耗时较大,如几页的幻灯片通常需要较大的时间成本来进行内容的打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教学负荷巨大,通常课件的制作交由出版社完成,但出版社的制作仅是教材文字与图片的复刻,其成品距课件的真正教学意义相差甚远。1.2 软件的利用率不足。为实现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与职业院校中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融合,需要加强教学软件的应用。其中教学软件的实训课程,通常包含软件自身的优化程度、软件与课程的契合性、软件与硬件的贴合度、软件与系统平台的兼容性等方面内容。在实际的软件采购中,由于资金支持以及软件筛选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加之软件的采购周期相对较短,使得采购的软件质量不理想。此外,由于院校中配套性的计算机配置以及网络等方面的落后性,导致软件在使用中与校园基础设施的兼容性不足,甚至出现软件弃用的现象,造成软件利用率不足的情况。例如: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中图纸通常为二维形式,在二维向三维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应用软件进行教学内容的直观呈现,但由于软件利用率不足,进而造成实际教学效果的不理想。1.3 新兴的教学技术手段有待磨合。慕课、共享资源课、VR、AR等新兴教学技术与实际的课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其契合度的打磨。现有的教学课程编排以及教学软件通常在制作完成之后就投入使用,其科学性以及针对性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但其优化的后期跟进性相较之下较为欠缺,在教师技术有限,其相对的资源普及度不高的情况下,教学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很难实现。随着近些年建筑行业的突破性发展,其信息化创新以及应用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大部分院校对于新兴软件的应用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如BIM技术中的Revit软件在建筑企业的信息化技术中已经成为其主要的建模软件,但在高职院校中,其应用程度还需进一步加深。1.4 实训方面存在不足。《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通常在理论的教学结束后会安排相应的实训课程项目,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民用构造以及施工图识别的理论课程结束后会进行一周左右的学生实习。但在部分院校中,学校处于节约时间的考量,通常根据图纸准备相应问题之后,让学生依据给出的识图答案进行回答,使得识图变为了机械性的对于图纸的抄绘,导致在教学中,相应的制图标准以及建筑构造细节的模糊,实训课沦为理论课程的课后作业。此外,实训课程中的实地参观阶段,无法灵活表达实际理论课程中的三维建模、剖切动态过程、构造节点等方面内容,使得学生缺乏对相应实物的三维模

2 优化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对策

2.1 完善信息化教学的过程设计。为实现信息化教学技术在职业院校教育的教学管理中的全面覆盖性,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化教学管理在课前导学阶段、课程教学中、课程教学后进行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融入。在课前导学阶段,为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在课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创新教学方式,利用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中的作用。例如:在课前,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并引导学生观看3D建筑仿真模拟演示,通过对于施工图的详解,提升学生的空间感,提升教学资源的个性化以及针对性。课程中要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与掌握,教师要加强信息化资源的应用,对于每个基础性构件进行精细化的讲解,并且借助诸如Navisworks虚拟漫游技术,提升学生对于建筑构造的深层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地优化,对涉及的内容进行充分地探索,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获取范围和渠道。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施工图、轴测图、三视投影图等方面知识,以此提升学生对于三维尺度的把控性。课后的拓展阶段,教师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提升学生在课后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控,进而巩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信息化技术的教育管理模式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提高学生课后时间的利用率。2.2 提升BIM技术的课程教学应用。为实现依托BIM技术的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改革与应用,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增加BIM技术中的Revit软件教学。Revit软件的建模技术是信息化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方面,在实际的设计与施工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要在信息化技术的教学中加强BIM的相关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其次,强化建筑构造与BIM的融合。BIM在课程中的融合,可以有效将理论知识以三维形式进行展示,从而提升学生对于建筑的基本构成以及各部分联系的掌握,提升学生对于构造细部构成的深入理解;最后,提升BIM技术与工程图识读的结合度。传统的二维图纸教学,很难使得学生对于建筑的整体形象以及细部构成有真实的感知,通过软件的运用,可以保证学生对于三维模型与二维平面图进行分析比对,促进学生对于建筑整体的感知性识别,进而提高建筑识图教学任务的教学质量。2.3 深化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的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入BIM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把控教学中存在的重点与难点,并对于构造节点的做法以及尺寸等知识有一定的把握,进而提升教学成果。随着教学体系的改革,需要在保证现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加深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以此促进信息化管理在教学中的深入开展。例如: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以通过BIM模型向学生多方位的展示建筑的内部构件,提高学生对于建筑内部构件的构成的掌握。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Revit视图中的选择框命令在三维信息建筑模型中选择一个构件进行三维展示,并引导学生利用观察、剖切、测量等技术提升其知识的拓展能力,加深学生对于建筑各类构件的认知性。2.4 加强VR虚拟现实在课程中的研究。VR技术与BIM技术互为补充,BIM技术是虚拟现实的模型化体现,虚拟现实可以为BIM技术的拓展提升空间,BIM和VR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图形学对现实世界进行真实的三维表达,将传统的二维图纸转化为直观的三维模型。因此,在信息化教学中,可以借助VR技术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中的引入,提升学生的融入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在课程中的有效引入,帮助学生对于虚拟的空间建筑模型进行识别,提升建筑识图教学的生动性以及直观感。

3 结论

综上所述,为实现职业院校建筑专业中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升信息化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融合程度。因此,要依据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完善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的基础上,提升信息化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的创新,以此推进职业院校中信息化教学管理技术的综合性发展,提升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作者简介:徐菱珞(1983-),女,籍贯:湖南湘潭,学历: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建筑制图、建筑构造、课程资源库建设。

参考文献:

[1]严瑾.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索——以“楼梯的形式与尺度”教学单元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9(34):247.

[2]于泉伟.信息化背景下《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8(19):175-176,138.

建筑构造范文篇10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房屋建筑安全性、实用性、美观性与经济性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而房屋建筑构造作为影响房屋功能和质量的直接原因,对其设计实施优化则显得至关重要。在建筑建设时建筑构造方面的资金是投入相对大的部分,为了减少这部分的投入需要持续的优化结构设计。在保证建筑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对房屋建筑设计实施规划,拟定建设方案,科学的安排施工工程,控制施工的整体构造,使企业经济收益增加。

1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必要性

建筑构造设计优化方法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运用,可以完成对房屋建筑构造的优化设计。不但可以使房屋建筑项目的造价得到有效的控制,还可以满足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希望以最少的投资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一定要确保房屋建筑构造设计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理性,这就需要对房屋结构设计实施优化。和陈旧房屋结构设计比较,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的优势在于:①确保房屋建筑构造的安全性;②科学协调房屋建筑构造内部的全部单位;③科学运用材料的功能;④使工程造价降低6%~35%。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经过使用建筑构造设计优化技术,能够在完成建筑的美学价值、现实应用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同时,保护施工现场和四周的生态环境,完成施工的绿色化,是新时代之下,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动响应。

2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策略

2.1建筑结构的整体优化方法

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关键表现在房屋建筑的整体构造与房屋建筑的部分构造的设计优化。当对于建筑的部分优化有许多方面,比如优化屋顶,优化围护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不单单需要建筑设计者应用自己所学的精心设计,还得思考到适用功能与造价等问题。在设计优化的时候,一定要实施实地的考察,结合现实状况对建筑实施设计优化。对于建筑的整体性优化而言,优化好的建筑要保证整体牢固,假如出现突发情况,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或者没有,这样的建筑优化出来是最好的。所以在设计优化整体的时候,需要可以思考各类也许会发生的情况。在房屋构造的构建材料钢筋是降低地震破坏力的关键材料,所以对于钢筋和钢筋的接头间距要严格依照相关部门的规定构建,这样才可整体对建筑实施设计优化。

2.2结构模型的设计

(1)选择变量。设计师在实施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时,能够把所有影响设计方案的数值作为设计变量,比如项目目标控制参数与限制参数等。假如设计师选取影响原因少或者改变的幅度相对小的参数作为变量,将会使房屋建筑在结构设计、计算和编程等方面工作的难度降低,帮助设计师找到满足设计需求和目标的有关数据。(2)确定目标函数。在实施构造设计优化的时候,相关人员一定要找寻一组可以满足有关预定条件的截面相关几何尺寸、钢筋的截面积和相关的失效概率函数,达到项目造价最小化。(3)确定约束条件。对于房屋构造的设计优化而言,一定要保证结构的可靠度,对优化设计有关的约束条件实施相关的确定。设计优化的约束条件关键包含约束裂缝宽度、约束结构强度、约束尺寸、约束构件单元、约束应力、约束结构系统、约束可靠指标到约束确定性条件和从正常应用极限状态下的弹性约束到最后极限状态的弹塑性限制等约束条件。在实施构造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目标约束条件和现实的约束条件实施相关的对比和分析,再保证各个约束条件都一定要满足有关要求,以完成最好的设计。

2.3选择最优程序及统计分析

设计者完成上述模拟设计的工作后,依据现实条件选取最好的计算形式,选取最优设计流程,力求确保流程能够有最为齐全的用途、最为完善的作用、运转效率最为高效等。需要对上面分析的结论实施统计与研究,仔细的衡量、认真的比较,从不一样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忽视人事利益、经济利益、施工材料成本和每一个施工技术中间的关系,站在综合平衡的方面之上,在节约了成本的同时,对技术的改进不可以疏忽,防止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而疏忽了技术创新方面的每一项工作。

2.4基础结构设计优化

房屋基础结构直接影响到房屋构造的整体作用与稳定,所以在基础构造设计程序中要全面运用建筑构造设计优化方法。对地基地质、桩基种类、基础构造等方面的设计实施全面地控制,科学确定桩基项目的方式,掌握桩身长度与直径,优化基础构造的方案,对基础结构、施工技术与资金投入的平衡点进行确定。在全面实施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基础上,提高与确保房屋整体构造强度、结构稳定性。

2.5节能结构设计的优化

节能结构设计的优化需要以绿色建筑理念为基础,并主动运用设计学中的方法。主要内容:①为了使房屋具有优良的采光性,要结合项目所处的地理部位、气候条件和当地城市规划的现实状况和要求,实施针对性的选择建筑的朝向。这样房屋不但能够确保可以接受到更为合理的阳光照射,也为室内通风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硬件基础;②对于建筑的美观,尽量不要和寒风呈90°。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热量损耗,并且可得到高效节能的优良效果;③对于房屋建筑维护,其屋顶、门和窗户等设计是关键表现,在面对阳光一侧,窗户面积要尽可能扩大,也要尽可能的加多数量,这样来让房屋能够充分的收集到阳光;在背光一侧,窗户要尽量减少数量,目的是热量避免过度的散失。对于建筑顶棚的设计,可循环的水管能够加装,便于得到冬暖夏凉的应用效果。

3结束语

对房屋建筑结构实施设计优化的时候,不但要对建筑本身的作用给予保障,还要使工程投入的资金可以有效地控制好。开发商和建筑企业,不能对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带来的经济效益予以太多的关注,在寻求经济利益经过中绝对不能够经过降低质量规范,削弱技术功能和缩减建材等形式。

作者:罗建岗 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范国兴.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4,(8):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