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22:31:39

活动化

活动化范文篇1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德育活动

一、德育教育活动化内涵释义

所谓的“德育教育活动化”,乃指德育教育应当同学生的日常活动有机衔接在一起,也就是说,应当结合学生的日常活动来设计德育教育工作的切入点,以此来使学生感受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并能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当中秉承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最终达到提升自身人生境界的目的。总体来看,学校所开展的德育活动化应当涵盖下述意义:德育教育应当使学生恪守公序良俗,并且能够促进学生追求有意义的、积极进取的人生,同时,德育教育活动化亦要求学校所组织和开展的各项德育教育工作内容应当同学生的实际生活做到密切相连,以此来改变学生心目中德育教育过于推崇空洞说教的片面看法。除此之外,小学德育教育应当突出实践性,也就是说,德育教育工作应当做到同小学生的心理特质相接近,并能够依托德育工作所创设的情境,达到更为理想的教育目的。

二、农村小学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及其可行性

从宏观角度来说,农村小学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活动,是对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是真正地立足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而从微观角度来说,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是学生接受德育熏陶的良好途径。(一)实现对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纳入到国家教育方针当中,党的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当以此作为工作原则,积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探索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活动课的有效途径,并通过此种课程的开设,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二)立足于农村教育资源实情。德育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会让部分农村德育教育工作者感到不知应当如何着手实施,包括如何制订课程标准、编写课程大纲和教学进度表,制订考核方案等,尤其是对于教育资源相比于城市学校较为匮乏的农村小学而言,前述问题的存在更是阻碍其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活动课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我看来,农村小学在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活动课这个问题上,首先应当充分立足于农村教育资源实情和本校的校情,以便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校本德育教育教科书的编撰、课程标准的制订、教学文件的编写以及考核方案的出台,同时,农村小学应当将德育教育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同社会劳动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参加集体义务劳动等,这样将提升德育教育实践活动课的有效性。(三)学生接受德育熏陶的良好途径。以往的传统德育,以灌输、说服为主,方法单一、呆板,实效性差。其实,对于学生的德育引导,不仅仅是通过说服来完成的,还需要通过德育课程、课程中的德育渗透、德育活动以及潜移默化的、以身作则的影响等途径来完成。其中,德育活动的开展,避免机械化的理论灌输,对于学生的德育熏陶作用非常明显,是学生接受德育熏陶的良好途径。将传统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通过听、看、读、思、悟、查、做等活动环节,既消除了受教育者的抵触心理,把呆板的灌输变成了学生的有趣参与,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美德,在生活中培育美德,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符合德育学习和培育的客观规律,从而提高了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目前农村小学德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德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着活动形式化问题突出、活动缺乏针对性以及缺乏对学生的深入引导等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一)活动形式化问题突出。现在,很多农村小学德育活动开展时,存在着一些形式化的问题。比如,有的学校开展了孝敬父母的德育活动,要求学生回家以后替父母分担家务,或者送父母礼物、为父母洗脚等,并要进行拍照。一些学生为了完成这项“任务”,象征性地扫扫地、洗洗碗,让家长帮忙拍照,拍完照便算“大功告成”;还有的学生为父母洗脚,只是把手放在父母脚上摆拍;送父母礼物的学生,花的也是父母的钱等。这类的问题很普遍,这样形式化的德育活动起不到任何的作用。(二)活动缺乏针对性。农村小学德育活动的开展,应该搞清楚所面向的对象———农村的小学生,所设计的活动应该有一定的针对性,针对农村小学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从而实现一定的目标。但是纵观目前的农村小学德育活动,常常缺乏针对性,并不完全是从农村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活动也无法取得最大化的价值,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三)缺乏对学生的深入引导。小学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是开展德育活动,也需要充分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但是目前的农村小学在开展德育活动的时候,常常缺乏对学生的深入引导。比如,在垃圾分类的相关德育活动中,本来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建立环保意识,但是整个德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仅仅就垃圾分类进行了引导,并没有进一步对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进行强调,也没有对为何要垃圾分类、除了垃圾分类之外我们生活中还需要做些什么进行引导,这样会使得活动与德育两张皮。

四、农村小学德育活动的高效实施方法

农村小学开展德育活动,组织德育工作,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规避以上问题,高效开展德育活动。(一)杜绝形式化的德育活动,注重德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丰富而扎实。德育活动的组织开展,要坚决杜绝形式化、流程化,要注重德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扎实。具体来说,要以其所要实现的目标作为指引,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时刻渗透德育目标。比如,农村小学开展“爱心奉献”德育活动,组织学生到村里的孤寡老人家、留守儿童家慰问。多数学校都是教师直接带领学生到孤寡老人家,为孤寡老人送去一些米面油,替他们打扫院子等,这样是非常形式化的。为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帮助他人、爱心奉献的力量,在活动开展之前,我们就应该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讨论,征集活动方案,让学生能够在活动方案的设计中,融入爱心奉献的价值观,能够真正从受助者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考虑如何对其进行帮扶。学生生活在农村,他们的邻里街坊就有孤寡老人,学生对他们应该是比较了解的,所以让学生自己探讨帮扶方案,能够更贴近实际,也会使德育活动更丰富、更有效。(二)针对农村小学生德育方面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农村小学生有其独特的特点,而其独特的特点又会导致其具有一些德育方面的问题。比如,很多父母进城务工,常年不在家,对孩子缺乏关爱,导致学生非常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进而使其产生了孤僻、自卑、叛逆等问题。作为农村小学,我们在设计德育活动的时候,也要有针对性,根据农村学生身上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设计符合他们、对他们有引导价值的德育活动。比如,针对留守儿童这一情况,学校设计德育活动,应该多以集体为中心,要让学生感受到父母之外更多人的关爱和关怀,从而打开心扉,融入到群体中。(三)德育活动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在德育活动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活动只是载体,而非我们放手不管的借口。如果教师不进行引导,很有可能使学生完全沉迷于活动的形式上,或者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这就丧失了良好的德育引导契机。为此,组织学生参与德育活动,作为教师,也一样不能忽视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五、关于农村小学德育活动化的几点反思对于农村小学德育活动化的研究,我们基本论述完成。而更多的还需要我们进行反思。作为学校而言,仍需继续深入学习上级德育工作系列指导性文件及新课标,以文件精神和新课标的贯彻落实推动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增强德育课程的主动性、活动化、实效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当前的德育活动,有重点地运用已有活动方式,由点及面,构筑农村小学区域性德育活动化教育方式的再研究。此外,德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德育活动注入小学生心灵世界,需要我们多加分析与思考,最终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

六、结语

农村小学生相对于城市小学生来说,存在着独特的个性。对于农村小学生德育工作的研究,也应该有针对性。德育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使德育工作更加灵活、生动,对于学生的德育引导也更加贴近生活。因此,农村小学应该不断探索德育活动化的措施和方案,更好地促进德育的活动化和高效化。

参考文献:

[1]李守峰,高明,刘玉军.基于红色文化教育的农村小学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以沂南县马牧池乡中心小学为例[J].现代教育,2017(11).

[2]方菲菲.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8(6).

活动化范文篇2

一、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新的活动化教学思路

1.注重学生活动的实践性

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调查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如一年级活动课《保护绿色我能行》一课,让学生广泛收集有关知识,课堂中让学生汇报,带领学生到校园内和校园外小花园实地考察,了解绿化现状,让学生发现某些不良行为,让学生明白其害处,引导学生知道怎样做,讨论如何爱护花草树木,最后达成共识,成立护花小队,设立爱绿标牌,从而内化为行为。

2.注重学生活动的自主性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活动,组织讨论、辩论、表演、竞赛等,运用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程度。如活动课《我把爱心献给家人》一课,课上我创设一些情节,让学生自由结合,自主交流,教师适时调控、引导。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教学格局。

3.注重学生活动的情感性

日常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活动情境,形成能激发学生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故事,听歌曲,看录像,放投影片,角色游戏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投入,产生情感体验,领悟道德内涵,形成道德知识。如《爱护课桌椅》一课让学生戴头饰表演,使学生体会课桌椅被坏的心情。《喜欢过集体生活》一课,让学生观看德育活动资料片,让他们体会生活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的快乐。

二、活动中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意识

1.明理中交流学习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潜心思考的时间,通过调动原有的认知基础,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往往有不同的意见,争论非常激烈,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例如二年级《热情待客》一课,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红黄蓝绿队,以小队竞赛的形式进行,深化明理时让学生走进聪明屋展开讨论:为什么要热情待客有礼貌?讨论后请各队发表见解;红队认为:对客人有礼貌客人会很高兴、很开心,下次还会来作客。黄队认为:也可以使客人与主人更加友好,有了困难互相帮助。蓝队认为:热情待客会使客人感到温暖。绿队认为:是尊重客人的表现,如果你到客人家,同样也会受到欢迎。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明确了道德认知,升华了情感,激活了学生的表象,更调动了情感因素。

2.导行时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则有利于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式的思维网络,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三、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创造个性

1.创设主动探究的质疑情境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鼓励学生从质疑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活动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这样学生就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性的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教师还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理解,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教材中提出的“要谦让”这个道德观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达到了情通理达的效果。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使其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展示。

2.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活动化范文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活动化;教学方法

一、前言

所谓“活动化”的教学,就是通过丰富的化学活动,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进入到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在初中化学学科教学中,已经给了一个明确的定位就是“生活中的化学”,按照学科安排,学生进入到九年级开始接触到化学的学习,从生活中的化学常识入手,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推动教学的全面发展。本文针对当前初中化学学科现状展开讨论,以期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发展做出启示。

二、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很明显的,想要在初中阶段实现活动化教学,需要教师主动形成这样的教学观念,转变传统“说教式”“灌输式”教学的方式,转向探索活动化的教学,推动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着眼于整体的化学学科,寻找到适合学生活动的方向与目标,进一步思考如何展开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紧扣新课标精神,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展开教学,从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性、积极性等为突破,实现化学知识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寻找化学活动方向时,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分类,一部分可以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生活化活动,这部分活动学生在课下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甚至是自己在家庭中就可以尝试完成;另一部分则是以课堂展示为主的活动,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完成的。事实上,化学活动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思维的打破与对新思路的创立过程,首先就要通过教师的观念。

三、结合学生的生活展开教学

在组织活动化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明显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此时为学生设计活动、组织展开活动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在初中化学学科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教学。在初中阶段,很多学校考虑到教学经费问题以及组织实验的专业性问题,对于化学学科的实验尽管会设置专门的实验室,却会存在种种限制,学生真正能够接触到化学实验课程的可能性很少,在课堂中,教学主要仍然依赖于教师的讲解,久而久之又会进入到传统教学中。而结合学生的生活展开教学,首先就是要攻破课堂的限制,实现教学的突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为学生创造课堂实验的机会,以作为支撑化学学科、化学活动展开的基础。事实上,很多实验所需要的只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如通过“蜡烛会灭”的实验,将一根点燃的蜡烛放在一个密封的空间,用不了多久就会熄灭,这一实验可以验证燃烧需要氧气的原理等。在讲解乙醇的相关知识时,可以拿普通的白酒到教室进行实验。想要测量物体的密度,将不同的金属物块放在天平上,可以观察到即使相同重量的物体,在体积上也不同。在当前结合学生的生活展开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灵感展开教学。这样的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与兴趣,也能使学生有话可说,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其中。

四、丰富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

就组织形式而言,课堂教学要进一步丰富形式,给学生更多的可能性。游戏活动形式,在讲解化学的几种反应形式的时候,可以以A与B代称,并且邀请学生到讲台上表演,通过这样的表演形式,吸引学生的关注,在游戏中完成教学。制作类活动,在很多实验中,可以在课堂通过简单的装置制作展开教学。如在学习水(H2O)的组成部分的探究的时候,可以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水的分解实验,将氢气与氧气分解开来。在学习电池的正负极问题时,可以通过制作简单的电灯泡发亮的实验进行探索。事实上,有些实验在学生小学的科学学科中也接触过,但是在初中再次相见,用化学知识进行解释,就会使学生感到妙趣横生。探究类的实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寻找教材中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情境提供给学生,由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实践。例如,判断金属属性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探究“如何判断真假黄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用牙咬、灼烧、与酸反应、与盐溶液反应等,最终得出一定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活动,能够从多个角度调动学生积极性。

五、构建适宜的活动氛围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化教学,需要教师关注到课堂氛围的创设。活动化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本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种主角意识也被进一步的强化了。在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自由的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乐于表达、愿意表达以及主动表达。在课余时间,教师主动了解学生的动态,与学生交流,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在课堂中,参与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与学生共同面对遇到的问题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等,打破单纯的教材带来的枯燥感,与学生产生沟通。在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关注,展开活动化教学,能够实现教学的趣味化、活动化,能够给学生带来更为深刻的体验,实现教学的突破与完善,推动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是教师需要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军.从困乏走向丰富从平淡走向神奇———浅谈初中化学总复习的误区与应对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18(4):54-57.

[2]化学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5-118.

活动化范文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活动研究;生物素养

生物课程要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出发点,从小培养学生各自的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该利用各个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其所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便会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生物教学,教师应该用新鲜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新课程教学中以探究性试验居多,生物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和敏锐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实验教学可以使生物课变得活泼,学生兴趣得以提高。

1兴趣从质疑开始

掌握生物的活动规律,探究生命本质,是学习“十万个为什么”的根源,根据学生已学知识,结合新知识,巧妙地设置一些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这样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教师可以先给同学们描绘一下日常常见的花果,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讲解“两栖动物”时,老师可以引用小学课本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提出问题:“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一样吗?有哪些不同?”“小蝌蚪能离开水吗?”“蝌蚪妈妈可以离开水吗?”然后结合课堂内容,做出解答。试想,在学生兴趣正浓时,老师给他们讲解,效果怎么能不好呢?

2兴趣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生活中有许多生物课程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巧妙地利用这些资源,使课程变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比如:教师可以拿酸奶做例子,这种既好吃又有营养的食品,它的制作过程是什么样的。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酸奶。在这一过程让学生自己亲自查阅资料,明白酸奶的制作过程、原理。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了知识、丰富了课外活动,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学习“饮食营养与健康”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每天的饮食,让大家判断是否合理,课程讲解完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套合理的饮食方案。生活中生物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探究,一定会提高我们的生物学素养。

3兴趣体现在游戏中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教师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这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如果有可能,这种游戏教学法未尝不是一种好方法。例如:讲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做“捉蝴蝶”的游戏。对于做游戏,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这一游戏,学生会体会到蝴蝶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进而激发学生对课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探究。在学习“呼吸系统”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一起做深呼吸,看谁闭气的时间最长。在学习血液循环时,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表演抢救病人的情景,以此让学生掌握血型的分类,为什么要配血型等常识。总之,在游戏中,学生不仅得到了欢乐,也学习到了丰富的知识,使学生对生物学这门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4兴趣体现在探索中

探索实验重在参与的过程,教师并不是要求学生得到相同的结果,但必须真正地参与进来。教师应当从根源上改变为完成教书的任务而做实验。教师应该站在为学生服务的高度看待探索实验。通过探索实验不仅让学生学习了课本知识,还应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探索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研究“水对植物的作用”时,对于将耷拉的芹菜放入水中会出现的现象,先让学生自己假设,然后亲自做一做这个试验;在探究霉菌生长的环境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食物放在不同的地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总结出霉菌的生长环境。生物课中诸多的探究试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探究实验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要勇于怀疑一切,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设计方案时要做到科学化、简单化。当然,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并不充足,仅靠学生难以设计出好的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靠拢,通过分组讨论,制定出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方案。不要刻意要求学生必须做什么,让他们先学会模仿,然后再鼓励他们创新。

5及时总结,适时交流

探究性学习不是一味地探究,还应及时总结,适时交流。对于同一实验,各个同学的分析、观察、表达各不相同。这将导致结果的结论会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应该用宽大的胸怀去包容学生犯下的错误。善待每一位学生,包括犯错误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地解答每一个错误,及时总结。适时的交流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对知识的心得。这样还可以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相处的快乐。让学生学会倾听、尊重、欣赏别人的优点、观点。这样做还可以不断地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总之,对生物活动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有效地提升,养成积极向上及严谨求实的习惯。

作者:崔艳梅 单位:吉林白城市大安五中

参考文献:

[1]解玉强.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校园:理论版,2012(11):200.

活动化范文篇5

一活动化教学模式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形成了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讲授型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教育心理学依据是行为主义理论,教学过程呈现为“激发动机一一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测效果”5个阶段,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变成了“训练”,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常常脱离生活和现实的实际情况,促使学生学习中的个人体验和创造性等等诸多弊端,为人诟病己久。

据2000年11月对成都市武侯区7所中学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希望由历史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自主进行活动的占学生人数的99.8%:学生希望走出课堂,在课外开展历史活动课的占100%。这两项调查表明:在历史学科中,历史活动化教学在学生心里存在很大的空间,学生急切希望摆脱传统讲授型课堂教学模式,让历史课活起来、动起来。

1活动化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程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因此,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己成为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活动化教学正是实现这一变革的一种较佳教学模式。

究竟什么是活动化教学呢?概括地说,活动化教学主要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2活动化教学的理论背景

活动化教学突出体现了“历史——生活”原理。历史包括人类的历史和个体的历史<或曰个体经验),生活指学生的现实生活。一切真正的教学,必须始于历史和生活。活动化教学注重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寻找学习材料、选择有助于连接性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点或板块,选择有助于连接新知识的人类历史史实展开教学,增加学生的实际感受、现实和历史思考,训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活动化教学以皮亚杰的“活动教学法”为理论借鉴,以教师新颖的教学理念为主导,以学生素质的完善与发展为终极目标,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使学习成为接受与参与结合(重参与)、结果与过程结合(重过程)、内部与外部结合(重外部)、动手与动脑结合(重动脑)的活动,拓宽了学习的空间,教学变封闭为开放,使课堂教学焕发活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等多方面素质得到和谐发展。

3高中历史选修课中活动化教学的可行性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选修课时数的比例,提倡校本课程的开发,反映了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和弹性化,尤其是高中历史任意性选修课,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其内容可以是学科知识、方法的拓展和深化,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专题研究,科学学科与新知识、新技术发展的介绍,也可以是思想方法、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讨论等等。选修课收各种因素的制约减少,回旋余地大,是教师与学生较为广阔的、自由的活动天地。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握选修课的特点,实践活动化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以实现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的目标,争取良好的教学效益。

二活动化教学的原则

从以灌输、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转变为以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这不仅仅是教学的组织形式的改变问题,更要正确理解活动化教学的精神实质,必须把握其实施的基本原则。

1以“活动促发展”作为指导思想

学生主体活动及主体发展是活动化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活动促发展”正是活动化教学精髓的一种高度概括,是活动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活动化教学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学生来讲,“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认识、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可见,唯有活动,才提供了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唯有活动,才能实现多种潜在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有望实现。为此,教育教学的关键就是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动发展。

2以“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活动是能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活动对于成长中的儿童和学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活动中孕育着学生发展的所有倾向。因此.学生的教育中与学生的活动并行者,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学生的活动中展开,学生的活动经历成了教育的起点,学生的活动经验自然成了教育的背景。这就必然要求学校教育以活动为基本形式,教育内容的组织和过程的实施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活动的实质是要求把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借助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使学生享有更充分的思想和行为自由、发展和选择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获得身体与心灵的解放,使学习活动主体化、主动化。

3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前提

实行教学民主,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最有效方法。有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的一种活泼生动、和谐的、民主的教育氛围,这是活动化教学价值能否实现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学生只有师生交往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宽容,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指导、忠告和建议,学生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从而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人格的陶冶和自我的发展。这就首先要求对学生的主体充分尊重和信任,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障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要求变权威式的师生关系为平等合作的交流;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角色,从权威的知识拥有者成为学生情感的反应者,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

三高中历史选修课活动化教学的特征

以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化教学模式,与以往讲授型课堂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差异,因此在活动化教学实施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活动过程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有着突出的特点。

1突出活动化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教学目标的综合性

高中历史任意选修课内容的设置突破了由国家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研制设定的传统。各校可以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学校的差异性,突出学校的个性,从为活动化教学的多样性创造条件。目前各校选修课课程设置上正好体现了学校的特点,内容上呈现出多样化,如既有立足于地方性的《乡土历史》、《郑和下西洋与长乐》;又有时代气息浓厚的《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等。在教学内容上,也不仅仅局限于选修课教材或讲义之中,既要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又要引导学生依据自身特点多途径地获得信息,根据自己占有的资料运用原有知识和技能,合理推导,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活动教学多样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特征,即主体性、发展性、全面性和差异性。

传统课堂教学目标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动化教学不再将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而是在活动化教学过程中,强调情感(包括态度、意志、动机)和能力目标,从而较好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如南京师大刘军教授以设计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路线的历史活动化教学目标确定为:1通过查阅有关历史资料、文献等,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2通过设计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路线,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用历史、地理、语文等各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3通过分组设计奥运火炬传递路线,培养学生“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创新式学习的兴趣。4通过阐释中国申奥主题,强化学生环保意识、科技意识和人文意识,弘扬和平、友好和拼搏向上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意识。从以上设计的教学目标看,活动化教学的目标不强调知识的获取,更侧重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能力目标、“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并较好地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结合。

2突出活动主题的生活性与活动时空的开放性

由于中学生受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的限制,让他们象历史学家一样去研究过去的历史,恢复历史的真实面貌,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我们自己生活在历史中,也在不断地创造着历史。当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缺乏生活气息,也就无法充分吸收学生参与实施活动。因此,历史选修课活动化教学应更多地与学生生活的实际相联系,通过教师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教学活动从“书本”走向“生活”。如南京师大刘军教授曾设计过这样一堂历史活动化教学课:设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路线。这样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的学力,要求物质条件相对较低,收集各种材料、信息也较容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新一轮课改注重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传统的观点主要将教学活动空间设定在学校内甚至教室内,教学时间停留在课内,学生的发展视野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社会为学生提供了空前的交往和发展空间。教师可以通过合理选择和整合教学媒体,可以最大限度地突破时空限制,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信息量,缩短学生认识过程,从而为学生主体活动创造时间、空间和机会。活动化教学在时间上可以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在空间上把课堂与图书馆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和活动余地。

3突出活动主体的体验性与探究性

以往课堂教学中活动往往将学生的自主活动演变为教师从头到尾、面面俱到的策划和演示,学生需要做的就是模仿、演练或展示。然而,活动化教学是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根本内容,它的生命恰巧在于学生的自主体验。因此历史选修课活动化教学应注重学生参与的切实体验,而这种体验需要每一个参与的学生必须身体力行,在动手、动脑、动眼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以前未曾留意的事物,搞清事物的发展、变化历程,融历史知识、能力水平,观察分析于一体,强调“做”。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切身感受,获得经验,在经验积累过程中实现主体积极化归、内化,最终形成自己的经验结构,推进社会化进程,实现自主发展。活动化教学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多姿多彩,如制作实物模型:社会调查;故事表演等。如在一节《画说宋代一一从清明上河图》的活动化教学中,围绕着一幅历史、艺术价值极高的绘画作品展开探究体验活动。学生要像历史学家那样研究图中的历史信息,像画家那样欣赏绘画的艺术风格,像博物馆工作人员那样撰写解说词,像文学家那样进行触景生情的想象与历史文学创作。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不同角色体验历史、体验历史知识的应用。如在故事表演、制作模型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亲自“到历史中去”,再“从历史中来”而认知历史,使他们感受到不同角色所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正是在体验中获得全面发展。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主要是通过教师向学生的授予完成的。

学习过程的交流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授一受”,因此学生获得知识是“标准化”的,理解方式是“统一”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综合实践活动,注重专题研究活动,注重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研究性、自主性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为选修课活动化教学实现从“接受”到“探索”的转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抓住有利机遇,开发探究性活动,应成为活动化教学的突出特点。在高中历史选修课的活动化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如寻找历史、编写历史小故事、辨论课等等,引导学生集中开展探究活动。探究式活动不仅可以有分析材料等探究活动,也可以提供一些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供学生探究,如提供两种不同观点,要求学生判断:“他们谁说的有理?”也可设置一些研究课题,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展开调研并形成研究成果。通过开展探究式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提高实践能力,并从研究中获得感悟和体会。

4突出活动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合作性与教学评价的过程性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与他人交往的技能,也是历史活动化教学目标之一。活动化教学更强调的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它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采用合作学习,可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更加明显。小组合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小组内有一定的分工,每位学生担任一定的角色,并且角色经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师作为学习的顾问,为学生捉供信息和帮助,同时也是合作学习的设计者、主持人和客观的观察者,做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比如,贵阳三中张自勤老师在主题为:“贵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活动化教学设计中,把学生按掌握的资料和兴趣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调查“贵阳的昨天”、“贵阳的今天”、“近40年来贵阳人家庭生活状况的变化”、“贵阳的明天——模拟向市委市政府写出建设贵阳的建议”等四个小组:这四个小组学生要在调查基础上对调查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撰写小型调查报告:指导学生根据己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制订出各组的具体方案,老师将各种方案中最有特色又可行的内容提出,设计出总方案,每组学生负责完成最有特色的工作准备。在张老师这一活动化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设计和准备、找到活动的突破点,又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筛选、优化活动方案的一些方法和原则。这样活动化教学既处处显示的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评价特别是考试评价强化选择和分等功能,造成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动力。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是应该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因此活动化教学评价的重点应侧重于过程而不是结果。教师应该学会采用观察、访谈、成长记录、表现性评价等综合评价手段,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这种过程评价注重个体自身的过去和现在的比较,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捉倡学生与课程目标的比较,从中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激励学生向实现更高的目标迈进。另外,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从对差异的分析中去发掘适合个人发展的教育方法,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高中历史选修课活动化教学的实施

根据活动化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特征,我在选修课《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第二课《洋务运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活动:

1创设活动情境形成学习准备

课前,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兴趣点及其本课所涉及的背景知识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历史不是一无所知,但只有少数学生对这段历史较为熟悉,而熟悉是建立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的。据此,教师将“以点带面,引发全班同学对这段历史的探究兴趣”,作为本课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具体做法是,老师向同学提供有关图书目录和相关网址,请同学利用课外时间查阅有关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政治、经济、阶级关系以及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相关资料,为新一课的学习作好准备。老师并提出“中、日改革的结果有何不同?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展开自主活动个体探究体验

通过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探索和实践,养成学生主动自觉的意识、态度和习惯是活动化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习资料,帮助学生给资料分门别类,从中发现问题,使历史材料成为历史教学主体感受历史、理解历史的载体。例如在本课中我引导学生将资料从“中日改革的社会背景”、“性质”“主要内容”和“结果”等几方面加以整理,从中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并联系问题开展积极的探究和讨论,通过合理的推导,得出自己的结论。

3交流活动成果实现延伸提高

经过两个阶段的教学参与,同学们已经在脑海中建构了“日本明治维新”这段历史的生动表象,形成了感性和初步的理性认识,第三阶段的讨论交流也就“水到渠成”了。讨论的组织形式是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争鸣。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一是鼓励,二是适时而及时的引导,将讨论引向深入。大家从不同角度分析导致中日改革结果不同的因素:有同学认为中日两国对本土文化的自我评估和对异文化的接纳程度不同;有学生认为洋务运动最大的失误在于仅仅引进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而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也有学生认为日本是成功的,而同时代的中国却落后到几乎亡国的地步,这种历史与历史形成的反差完全是清政府的腐败造成的……在畅所欲言中,虽然有些观点还显得有些幼稚,但不难看出他们都尽可能的思考并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利用史料学习、思考历史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老师最后指出,甲午战争成为中日两国改革成败的分水岭,那么我们今天学习这段历史有哪些现实意义呢?由此启发学生进一步反思,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质。

当然,教学过程是复杂多变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任何教学模式或方法都不能机械地搬用。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改革,寻找出不同的活动化教学实施方式。

五历史选修课活动化教学所取的成绩

1推动了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活动教学的开展,使教师转变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更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同时,因活动教学没有固定的内容,需要教师自己选择内容、研究教法,迫使教师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指导水平,推动学科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2增强了学生学习动机,培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因为兴趣是人们认识或探索某种事物而产生的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使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领悟到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方法,体验到喜获知识,走向成功的愉快,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期末检测的考查中,交出了形式各异、但都体现了各自探究学习成果的作业。

3优化了课堂结构,促进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科课程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易忽视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这不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层次、多类别的需要。活动化教学则能使学生手脑并用,综合运用知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他们有了更多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了学习的兴趣和特长。随着教师素质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六课题实验引发的思考

在由传统的知识灌输、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须引起重视。

1教师作用应更突出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运用并不是使教师变的无事可做,当“甩手掌柜”,而是要求教师将舞台还给学生,不再唱独角戏,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重要了。它要求教师有广博的历史知识,精通大纲和教材,并具有相当的教学艺术水平。通过这些来驾驭课堂,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以达到教学目标。

2教师要敢于并善于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

我们应本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精神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当作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主动地构建知识。变教师传道为促进学生自己去学道;变教师授业为促进学生自己去学业;变教师解惑为促进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有机会、有可能表现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3评价体系应更激励

建立新型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我们积极构筑新的评价体系。建立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将直接制约课堂教学改革能否取得实效,能否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可见建立与课堂教学改革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对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评价观不仅要重视结果,更应重视学习的过程,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起点,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就是成功,不管步子快慢,只要在走;不管力气大小,只要在使;不管能力高低,只要在干,就要加以肯定和鼓励。

当然,活动化教学也只是一种较新、较佳的教学模式,它也不否定和排斥其他教学模式的长处和优点。相反,它也应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为学生提供多元学习机会和体验,促其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设计选编(历史七年级上册)》,朱汉国主编、马世力副主编,北师大版,2001年8月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历史教学问题探讨》,白月桥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5)《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夏惠贤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

(6)《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严先元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7)《课堂模式论》,查有梁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活动化范文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原理,让学生学会应用,也要通过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充分参与的积极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的特点,根据教材上的资源和素材,围绕活动化教学的设计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安排。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打造教学的活动化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对数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形象的数学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

引入活动化的理念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需要首先将学生引入到某一种教学情境之中。让小学生直观的思维方式能够更好地理解直观、形象、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从而通过一些操作性的数学活动的设计带动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会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传递数学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所以,教师的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特点,考虑到在不同的阶段,他们在信息获取和理解能力方面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是以直观的、形象的形式为主,所以,教师将活动化的理念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上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其中,情境活动的设计便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生活情境活动,学生非常熟悉,也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生活味”,从而诱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设计“生活购物情境活动”,将教室装扮成“小型超市”,大家可以在超市中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更好地理解人民币的换算关系。在学习测量的知识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安排在教室中的情境化测量任务。教室中有很多可以被用来学习测量的物品,给学生提前准备一些测量工具,让学生以高效的方式把物体的尺寸测量出来,这样的活动化的情境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沉浸进去,在一边动手操作中,一边学习新的知识和能力。

二、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情境打造,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学生喜欢做游戏,并能在游戏中令他们的头脑得到信息的刺激和激发,在游戏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可以融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游戏活动是比较多的。在巩固某一数学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游戏活动。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运算的规则,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小组之间进行游戏化的比拼,看哪个组的四则运算方面又快又准,表现优异的小组会得到教师的表扬和物质上的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在集体荣誉感的促进下,认真做好准备。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都希望自己不要成为小组的负担,都希望自己的小组能够因为自己的卓越表现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这样的竞赛式的游戏活动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能够让他们品尝到通过努力付出而获得成果的快乐,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三、将活动作为教学设计的主线,高效完成课堂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践。适宜的环境和条件,除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外,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引导学生去探索、实践、体验。所以教师通过设计各种数学化特征鲜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于学习的对象有更多直观的认识,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但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适当的实践性作业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还会增加其学习兴趣。如在学完土地面积单位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让学生通过测量以及社会调查的方式收集有关于自己生活周围一些地域的面积。例如,在农村的学生可以通过向父母询问的方式,得知自己家拥有的土地面积。城镇的同学也可以得到有关自己小区的占地面积,不管是大的面积还是小的面积,学生们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数据,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训练。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考虑到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差异性,教师要大胆地引入活动化的教学理念,以活动化的思维和方式组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学生的积极体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及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宋丽萍.创建活动化的小学数学课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2).

活动化范文篇7

一、他是一名思想进步的教师

“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健康进步的思想”。林志红同志在师德上首先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他认真学习《师德师风建设读本》并认真做好笔记,按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工作中他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强,乐于接受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劳任怨。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地提高。

二、他是一名创新型的教师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活力,也使他在工作中信心十足,干劲倍增。2000年学校派他到合肥参加新教材培训,在那里,他知道了2001年我国将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为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新课程标准》将代替《教学大纲》,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什么是《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是什么?作为一线教师他看到了希望也深感自己落后了,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努力学习。于是他订阅了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杂志(课改实验区省市为主)购买书籍,广泛阅读,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从那以后,书店和图书室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只要有机会外出,带回来的不是给家人的礼物而是成捆的书籍。他还购买了电脑装上宽带,网上和实验区的同志一同学习《新课程标准》、交流实践新课程理念的心得体会。可以说从2001年至今他是伴随着新课程一起成长。

学习的目的在于为我所用,他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大胆尝试创新教育,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他的教学能够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环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提高学习能力。改变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课堂上实行“活动化”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教材的理解、自主探究和同伴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学习。同时也使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得到体验。经过努力他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曾在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并荣获阜阳市教坛新星荣誉称号。

在探究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他不忘努力使自己朝着科研型教师发展。2004年8月他带领学科组的同志,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班级学生的特点,经过广泛搜集资料,反复讨论、论证,申报了市级科研课题《小学数学“活动化”课堂教学的研究》。在课研活动中,他组织课题组同志认真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研讨、拟订课研目标;设计“活动化”教学模式;分班组实验;积累资料;撰写论文等,做了大量工作。经过2年的努力,在县教研室的督导下经过专家鉴定已完成第一阶段目标。在课研的同时不忘把科研成果升华到理论高度。围绕课题所撰写论文《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三化”》已在“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6第二期上发表,《活动化课堂教学要念好“三字经”》发表在“安徽教育论坛”06第六期上。

课改近几年来,林志红同志多次为县课改活动提供研讨课、示范课,并撰写论文和教学案例在县市交流。在我县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起到了带头作用。2002年2月在城关镇中心校举办的教学开放周活动中所做的观摩课《循环小数》以及2004年12月在城关镇校本培训研讨会上所做的研讨课《面积和面积单位》受到了全县教师及专家的一致好评。跟随县教育局、教研室有关领导进行送教下乡活动,走乡到镇地进行新课程研讨课,无论是盛夏还是严冬,无论到条件多么艰苦的偏远乡镇他毫无怨言,受到县教育局,教研室领导的一致好评。先后被县教育局、城关镇中心校聘为校本培训业务指导组成员。

总之,在教学中,他不断努力学习、实践和完善新课程理论,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随时记录自己教学中的体会,写教学反思、教学日记、教育叙事等。并尽量把自己教学中的体会升华到理论高度、并通过撰写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所写论文《转换“角色”,让学生体现自我》、《活动化课堂教学要念好“三字经”》、《活动化课堂教学中的“玩、做、找”》分别在部级、省级、市级获奖。

三、他是一个有爱心的教师

为了做好班主任工作,林志红认真学习了《全国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谈》用爱心塑造师魂。从教以来他几呼每年都担任班主任工作,他管理班级始终把热爱学生放到第一位,抱着一颗爱孩子爱工作的心情,精心呵护他的班级。与孩子们平等相处,做他们的好朋友,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理解他们,积极主动地与他们相处。在课上只要是对孩子有好处的他都会尊重。在课下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他都不厌其烦地回答他们。对于学困生和优等生他都是一视同仁。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多地给以热情帮助使他们恢复自信,走出自我评价的误区。人的感觉是相同的,教师的真诚学生是感受到的,只有当学生接受了你这个人,才能以主动的心态接受你的教育。他管理班级的方法是:生活上给点爱,关心体贴学生,学习上给点爱启发诱导学生,做到用爱心温暖学生,用童心去理解学生,用耐心去引导学生,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所以他所带的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面貌新,多次被评为文明班级和先进集体,他个人也多次被市、县、镇评为优秀班主任。2004年10月被授予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2005年8月被授予市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四、他是一个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师

当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载体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如今人们已不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是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向课堂教学延伸。因此,学习计算机成了当今教师的必修课程。林志红老师当时连鼠标都不会用,又不会外语想学习计算机谈何容易。他硬是凭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情,克服重重困难,从对计算机一无所知到现在的运用自如。一、在学校挤出课间、课外时间到电脑室向计算机老师虚心学习。二、购买有关资料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的不懈努力他不但掌握了计算机技术,而且还能用Powerpint制作课件,用FLash制作简单的动画,服务于自己的教学。他所做的课件《直线、线段、射线》、《面积和面积单位》上传到县教育网达到资源共享。他并不满足现状。为使自己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知识,达到游刃有余,今年暑期他积极要求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学习。当时正值炎热的暑假,气温高达30多度,学习任务又重,每天都要完成一件作品并且网上交送作业。为了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期间他不顾天气炎热,放弃了午休,每天晚上加班到10点多钟,直到培训结束。在培训过程中,林志红同志虚心好学的精神感动了授课教师和教育局领导,而被评为优秀学员。通过学习使他的计算机水平又上升了一个高度,现在他不仅能够将常用软件应用到教学中,还能制作网页,建立网站,撰写论文。所写论文《巧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获市级优秀电教论文三等奖。

活动化范文篇8

[摘要]本文阐述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和探索路径,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现、创新和成长的互动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质量评价是实施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关键策略。旅游管理3M教学法不仅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框架性研究,而且对我国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实现国际化具有操作性的导向意义。

[关键词]模块化;活动化;互动化;教学法;旅游管理

1引言

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2001年通过“WTO旅游教育质量认证体系”的评审,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得世界旅游组织认证的大学旅游教育机构。对这样的国际化旅游学院,更有效地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培养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是最基本的目标定位。3M教学法是目前能够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的操作性模式,对培植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学生的持续创新力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2理念

2·1提出背景

国际化是21世纪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化旅游学院必须有国际化的教学方法。要构建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必须在总结传统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贯彻WTO旅游教育质量认证体系,不断提升有国际化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1999年,我们学院就开始了针对教育资源、教学对象、课程体系的结构性改革,历时三年的转制、整合与提升,基本构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科旅游教育模式。这一轮教学改革的标志性成果:“21世纪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获得了2001年度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通过了WTO旅游教育质量体系的认证。通过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发展和深化了旅游管理3M教学法。3M教学法就是模块化(Module)、活动化(Move-ment)和互动化(Mutualism)。“模块化”是指将课程体系的建设作为工作核心,充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性和选择权,通过整合优化对本科旅游管理课程进行模块化,最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功能,实行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活动化”是指将学习进程的运行作为关键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竞争力,通过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和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对本科旅游管理教学过程进行活动化,主旨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互动化”是指将师生关系的改进作为重要保证,在师生双边关系问题上实现开放性的互动化,促进师生在共同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尊重、支持和激励,从而保障师生的共同成长。

2·2理论基础

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立足点是为学生的创新力培养和个性化成长创造最大的机会和最好的条件。本科旅游管理教学法的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改革的进程中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引和理性的范式向导。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过程模式理论和学习情境理论。过程模式理论是斯坦豪斯(L.Stenhouse)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提出来的课程理论[1]。斯坦豪斯认为,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不应当是按照某些事先决定的行为目标制定一套“方案”,然后再加以评价,而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的研究、开发、评价不是公开的、独立的,而是一体的,所有这些都集中在课程实践当中,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过程模式重视开放的、非正式化的学习环境,强调教育的方式(manner)而非教育的内容(matter),强调学生如何学习而非教师如何教。情境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3]。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情境理论关注学习活动系统,关注系统中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尽量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以体现真实生活的要求[4]。

2.3构建目标

旅游管理3M教学法是为了充分利用学院课程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现实课堂教学环境和虚拟的真实案例学习环境,通过5年来的改革实践而逐步形成和深化的。直接目标:通过施3M教学法,使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基础旅游学、旅游管理学、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企业经营战略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思想和方法有框架性认识,初步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的个性化素质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样化创新能力。中介目标:按照本科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保持学科体系的合理性和教学技术的先进性,真正体现“以旅游学为本,以经济学为纲,以管理学为用”的旅游管理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旅游管理教学法的一体化设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和可选择的教学资源,创造一个互动化学习的良好环境。终极目标:突破以教学目标为焦点、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通道的封闭式传统教学模式,开发以教学过程为焦点,以价值活动为核心、以师生互动探索为通道的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提升学院国际化的可持续竞争力。

3实施

3.1探索路径

1999年秋季,笔者从97级本科旅游管理班的《中国旅游地理》课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当时,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时期,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却面临着“学科调整”、“理论贫乏”、“教材短缺”“专业定位迷茫”的严重考验,众多高校旅游管理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很陈旧,不仅教学形式简单化、贫乏化和教条化,而且还有许多内容与旅游业发展实际、国际化经济活动的现实相矛盾[5]。从旅游管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出发,扭转尴尬的被动局面只能依赖于改革和重建我们的旅游管理教学。在这种背景下,笔者开始尝试突破“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个老师,一帮学生,一套试卷一个考分”的传统教学模式(简称“七个一”模式),采用了“多教材体系、多媒体技术、多元化角色、多样化情境、多渠道评价”的“主题活动”教学法(简称“五多活动”模式),“活动化”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调动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鼓励了学生的竞争意识。2000年,笔者将这种探索扩大到了98级、99级本科旅游管理班的《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等课程,并开始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帮助学生走进旅游业的真实世界。在实践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了旅游管理学科体系的规律性,开始为学生建立一个系统性强、架构清晰、与国际接轨、反映旅游业规律的旅游管理知识体系,注重解决旅游管理课程的“模块化”问题。2001年,在逐步实现教学“活动化、模块化”的进程中,笔者体会到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双边活动,它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实现师生关系民主化,才能保证旅游管理教学“活动化、模块化”具有实质性意义。2002年以来,笔者不仅加大了进一步实践创新教育思想的力度,而且对“活动化、模块化、互动化”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整合、充实和提升,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旅游管理3M教学法。

3.2模式框架

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探索,主要立足于三个理念:第一,旅游管理学科的本质特性:第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第三,国际化竞争性人才的成长规律。主要参照了与我院办学条件相类似的4所大学的做法:美国杨伯翰大学夏威夷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内华达州拉斯韦加斯大学、内华达大学酒店管理学院。主要进行了4个方面的探索:一是改变只使用一本教科书的习惯做法,选用了在国内比较权威的5本教科书、6份报刊、3个网站作为教材的主要资源,形成了开放式的属于自己的、更新更合理的知识体系;二是改变只由教师照本宣科的堂讲授方式,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系列教学活动主题,由学生小组主持主题教学活动,形成了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模式;三是改变只使用黑板和粉笔的简单传媒手段,以教学过程为线索合理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保证了教学技术的先进性和教学手段的实用性;四是改变只由一张试卷评教学质量的僵化做法,采用主题活动占40%、实践学习占30%、课程测评占30%的三维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结构化方法),保证了教学质量评价的适应性、多样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主要形成了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为基础、教学过程活动化为主体、师生关系互动化为媒介的框架性3M教学法。在创新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存在着一个制约3M教学法深化的瓶颈因素,这个因素就是教学质量的评估问题。创新旅游管理教育,如果仅仅改革教学方法,不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同步改革,不仅难以持久地推进教学法的改革,而且难以取得创新的实质性成果。所以,在实践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同时进行了教学质量结构化(Makeup)评价的探索,从而构建了如图3-1所示的模式框架。

3.3关键策略

旅游管理3M教学法是从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学科建设的规律出发,通过师生互动的探索性活动,激励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旅游管理人才的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法。这是一种具有挑战性教育创新,为了保证这种改革实践富有成效地深入推进,我们实施了5个关键策略。

第一,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面对技术现代化、经济国际化、竞争战略化、人才综合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必须重视基础、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从体制到内容将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更具有前瞻性[6]。这就决定了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教育的内容,而是教育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实现全程化的学生主权,充分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3M教学法是通过学生主张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教材,师生共同确定教学活动主题、制作多媒体教案和组织教学过程,学生主题活动小组主导教学活动进程,学生评价教学效果,教师自始至终担任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等途径来体现学生中心原则的。

第二,注重教学过程的方案设计。

3M教学法根据本科生的学年周期,把旅游管理教学设计为三个层面:一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修养课程,二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课程,三是培养精英式专家的技能课程。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分三个阶段来完成:第一个阶段是一年级多元化学科的基础性混合教学,第二个阶段是二至三年级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我们学院实行一学年三学期制,在正常的春、秋学期之间设有6月中旬~9月中旬的暑期社会实践学期)的综合性专业教学,第三个阶段是四年级以毕业学位论文为线索的框架性个人研究教学。三个层面与三个阶段不仅互相交叉渗透,而且灵活多变,从而构成了具有旅游学院专业特色的旅游管理教学过程操作体系。

第三,构建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

1998年教育部重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7]。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资源来保障教学活动的推进与深化。旅游管理3M教学法主要注重了四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是学院拥有的专业教师队伍、图书资料中心、多媒体教室和旅游星级饭店等内部资源;二是学院所在中国主题公园之都———深圳华侨城的主题公园、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以及深圳市相对集中的旅游企业资源;三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的信息资源;四是学院与世界旅游组织教育机构、发达国家旅游高校、国际性旅游学术组织的广泛联系的国际化资源[8]。从而构建了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一是通过优化学院内部资源,构建了“以校为本”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二是通过整合旅游企业资源,建立多样化教学实践基地,构建了“前店后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三是通过配置网络信息资源,构建了“虚拟现实”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四是通过国际旅游学术交流与合作,构建了“国际接轨”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这种多元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为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开放性、兼容性、国际性和时代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协调师生互动的多边关系。

创新教育要求师生关系民主化、教育主体个性化、课程设置综合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评价方法科学。旅游管理3M教学法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基本探索,这种探索必然要反映创新教育的要求,所以这种探索必须将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放在第一位。旅游管理教学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关系,这种多边关系的核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只有这个关系民主化了,才能有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民主化。大学生具有比较成熟的认知能力、价值评价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在尊重、保护和关爱学生的行动中,通过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创造一种平等、开放、合作的民主化教学氛围,提升教学过程的人文价值,才能培养出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参与国际化的市场竞争。旅游管理3M教学法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而逐步成熟起来的,在实施中特别强调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互动过程。

第五,建立教学质量的保证体系。高校旅游管理教育也存在成本与效益的问题,这里体现为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适应性、效益性和发展性。实行教学质量保证,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旅游管理3M教学法赢得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措施。我们通过研究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质量的四类标准: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学科建设需要、学生学习与就业需要、人才市场竞争需要,提出了旅游管理3M教学法质量保证的四个体系:一是教学活动方案的策划体系;二是教学活动过程的执行体系(过程性控制);三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后勤体系(管理与服务体系);四是教学质量控制的督导体系(自我评估、专家评、社会评估的三个层次)。只有建立了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积极意义和生命价值。

活动化范文篇9

[关键词]教学情境问题情境数学课堂课堂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标准》还指出: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论文。在生活、活动和游戏的情境中,容易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创设良好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数学内容去思考,一般分为情境故事化、情景活动化、情境生活化和情境问题化。

一、情境故事化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北师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二、情境活动化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三、情境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使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可让学生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四、情境问题化

活动化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低段;欣赏教学;有效性音乐活动;教学策略

《音乐课程新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二年级属于小学低段,这个学龄段的学生对音乐有着天生的敏感性,对节奏、音色、旋律等都有很强的感受。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尚未获得,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获得相对应的能力,等到时机一过,便极有可能会失去发展这项天赋的能力。所以这个学段不仅是孩子学习音乐的关键时期,也是影响孩子心灵、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基于低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音乐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源起

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老师们也在努力探索、积极寻求一种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新型课堂,以期获得教学理念有所更新,教学手段有所创新,课堂呈现方式有所突破。但在教学实践中,有部分老师因为理解的偏颇而走入教学的误区,出现了极端的现象。例如有的教师过分注重“人文化”,忽略了音乐的知识形态和样式本体;有的教师只关注音乐本身,淡化了音乐深刻的文化内涵;有的教师浮在“改革”的表层,看似热闹的音乐课堂也只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罢了……这些现象使音乐教育改革的进程有所延缓,大大制约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2018年8月本人由于工作原因交流至现单位,担任一二年级音乐教学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组内听课以及教研活动,发现我校低段音乐课存在以下几个现象。首先,音乐课的类型以歌唱课居多,欣赏课所占比例不足百分之十,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欣赏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教材中有些优秀的欣赏作品只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成了歌唱课的点缀或是附属品;其次,在为数不多的几节欣赏课上,老师们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和单一,大多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聆听音乐为主,但于之相关的其他音乐活动较少。虽然有些活动看似热闹,但是活动的有效性却没有得到很好落实。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学生对音乐欣赏不感兴趣,欣赏能力得不到提高。所以教师要为低段学生量体裁衣,既要精选一部分适合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更要注重有效性音乐活动的研究,做好音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

二、创设有效性音乐活动的意义

以有效音乐活动为路径的欣赏教学,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学生在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中,他们的身心获得了愉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提升,逐步形成音乐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基础为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更是有效活动能否实施和落实的关键条件。作为教师,不能就学科论学科,就活动谈活动,一定要有课程的意识,不能停留在学科表层,应进入学科深层。唯有如此,有效性音乐活动才能落实,欣赏教学才能有效地促成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创设有效性音乐活动的教学策略

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还得进一步把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策略。通过创设多种适合低段学生求知需求的教学活动和手法,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因此,在音乐活动中体现情趣化、整体化、活动化、意义化的教学策略,是学生学会欣赏音乐的必需。(一)情趣化。“情”是指音乐的情感性,“趣”是指学习的兴趣。教学要使情趣交融,使两者有效结合,互相促进;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能力特征、知识积累,在情感性的基础上,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灵活地安排音乐活动,重视学生的参与与实践;在音乐活动中师生共同合作,并付诸情感,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情境。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创设有效的音乐情境,如结合生活、利用音乐、选择画面、运用语言、师生互动等。还要用充满趣味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来巧妙激发的。在小学低段的音乐欣赏课上,教师更要在激趣上多花精力。虽然看上去只是音乐教学的手段,但是其中要包含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关注,没有教育的爱、教育的民主,就不会有教学的智慧。例如一年级上册《玩具进行曲》,考虑到这是孩子们第一节音乐欣赏课,由于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师生之间相互还不太熟悉,于是我让他们带着自己最心爱的玩具来上课。上课伊始,我拿出自己最心爱的玩具,准备和孩子们一起玩玩具。随着音乐声的响起,大家抱着自己心爱的玩具围成一个大圆,一边听歌曲一边顺时针行走。当歌声停止的时候,脚步也要随之停止。如果走累了大家就围坐在一起,在歌声中玩传递玩具的游戏。我先做了示范,在每一句唱完的时候传给右边的小伙伴,他们一下子就明白了游戏规则。紧接着我把孩子们分成了四小组,让他们想一想玩具们还能走出哪些不同的图案并且走一走。最后四个小组比一比,哪组设计的图案最有创意,哪组的同学走得最神气。在课上孩子们玩得很尽心,在玩的过程中对音乐恒拍、休止符的体验更深了,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二)整体化。整体化是针对知识的碎片化而言的。强调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化,防止知识的孤立化、片面化,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养的基本要求。知识只有在联系中才能生长,才会产生新的知识,这就是整体功能大于局部之和的道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有效解决重难点;并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以教材内容为基点整合教学资源、合理进行拓宽,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贯穿其整节课。低段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设计既要注重音乐活动中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问题,又要从课程的角度把知识联系、主题、核心素养进行统整。通过音乐活动这种载体,努力实现音乐学科内知识间的相互融会贯通;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与支撑;音乐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和谐结合,以及音乐学科知识学习与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机统一。(三)活动化。要让学生的思维和所学的知识活起来,那就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因为求知是实践、体验、感悟的过程。活动化策略强调的是手脑并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低段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有别于其他学科,它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低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有趣味的教学方法,让音乐活动贯穿于学生欣赏音乐的全过程,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老师们既要学习现有的教学法,例如三大音乐教学法即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教学法,又要巧妙地把这些教学法融会贯通,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具体内容创造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法。在低段音乐欣赏课中体态律动法、图谱演示法、听辨对比法,合作探究法、表演法、歌唱法等被音乐教师广泛运用。一名智慧的音乐教师,总是会在自己的课堂上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其之间相互配合,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年级下册《快乐的啰嗦》,这是一首弹拨乐合奏曲。“啰嗦”是彝语的译音,可以理解为“彝族”。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看啰嗦(观看舞蹈《快乐的啰嗦》)——听啰嗦(听乐曲《快乐的啰嗦》)——跳啰嗦(学跳甩手啰嗦步)——唱啰嗦(唱歌曲《花儿朵朵》)——辨啰嗦(听辨月琴、琵琶、扬琴三种弹拨乐器的音色)——奏啰嗦(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编创节奏为乐曲伴奏)——赏啰嗦(师生交流感悟)。从以上的教学环节来看,学生参与各个模块的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了乐曲欢快的情绪,通过不同的方式聆听音乐,逐步走近这首民乐经典作品,这使得课堂结构合理,教学氛围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这种以活动贯穿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创设了感知、体验、实践、创造音乐的空间。(四)意义化。其实,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说道:“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在古希腊,音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而我国古代关于音乐教育也是极为重视的。在六书中就将音乐教育化为其中重要的一个学习领域。在现代社会中,音乐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音乐教师不是教音乐,而是用音乐教人。有效的音乐活动最终是指向人,指向人的精神层面。如果音乐教师不在人上下功夫,而只是在知识、技能上做文章,那么这样的教学势必是没有灵魂和高度的。意义化策略包括音乐作品本身具有的意义、潜在意义、心理意义和精神意义四个方面。上述三个策略从终极目的讲都是指向意义的,都是让学生获得人生意义、提高生命品质的。

四、有关有效性音乐活动的思考

欣赏教学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流程,低段欣赏教学需要有安静地聆听、理解、反思的过程;需要有学生活跃地参与、体验的过程;需要通过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具体问题进行准确判断、决策,使师生在体验、实践中产生交流与对话,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的课堂教学方式在不断改变,这是在课程改革以后,随着教育理念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思考与实践逐步完善的过程。我相信,音乐教育在走向未来的过程中,经过老师们的创新和行动,新的美好万物,将会因此而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