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7:34:35

话题式

话题式范文篇1

1.开放性。话题式作文往往只提供一个话题,一个思维的起点,即一个大致的写作范围,一个记叙、描写、说明、论述的对象,而不是观点,也不是论题。由一个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考生可以由此编故事、发议论,也可以借此为依托抒情,考生松绑了,思想解放了,创造性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出来。话题式作文开放了写作创新的环境,开放了取材的渠道,开放了命意的题材,这些开放性特征,无疑为广大考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创作空间,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并完善自我的机遇,使考生能在自己占有资料最丰富的领域,在自己有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的领域,纵横驰骋,一骋才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使考生有话可写,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从而充分挖掘考生的写作潜能。

2.灵活性。话题式作文文体不限,可以写记叙文、议论文,也可以写说明文、抒情散文,甚至可以写应用文如书信等。2000年全国卷作文“文体不限”的命题方式,极大地鼓舞了考生对书面表达的自信,激发了考生“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为考生主体意识的张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话题作文虽提供话题但文题让考生自拟,它虽有一系列要求,但这些要求都较为宽泛,可以说,话题作文使考生较大限度地获得了写作的自由,考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生活经历灵活地确定自己熟悉的写作内容和中心,选择自己相对擅长的文本体裁和表达方式,或漫谈,或演讲,或独白,或对话,或幻想,或写实……总之,话题作文的灵活性可以充分发挥考生的写作特长,展示自己的表达优势。

3.辐射性。话题式作文可以旁骛八极。2000年苏南地区高三作文统考题,是以“减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个话题能辐射出许多内容。有的学生写减负要减课业负担、心理负担,也有的写要减轻经济负担;有的学生写减负关键在学校、在社会,也有的学生写减负关键在自己;更有的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从全球的角度来谈“减负”,内容包罗万象、林林总总。学生各抒己见,创新文章层出不穷。

4.论辩性。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有两面性,由于“话题”式作文没有限定写作方向,那么,学生就可以正反两方面落笔,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成为佳作妙文。海淀区2000年6月份的高考模拟作文题是以“适应”为题写文章。有的同学从正面立意,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要学会适应自然、社会和周围的环境等。而另有同学却从反面立意,认为不能一味被动适应,应该有条件地适应,如果你的周围环境是污浊的,你也一定要适应它,融于它吗?如果自古以来,你所生活的地方就是不毛之地,你也决不迁移而适应它吗?适应是有条件的,人是世界的主体,应该适应社会,但也要在适应过程中去改造它、修正它,这样就形成了交锋。更多的同学是在一篇文章里,表达了双向的观点,表现了思辨能力。

二.话题作文训练对策

1.组合和转换。

“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话题”式作文,就是要围绕命

题所给出的内容进行选材组材。其材料的范围相对比较宽泛,约束性也相对减小,这就要求在作文训练中,强化对材料的组合转换能力。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实际上就是一个“话题”式节目。主持人的成功之处主要就是体现在对谈话内容的组合转换上。其实作文也是如此,在一个“话题”统摄下,把丰富内容融进一篇文章,也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

首先,结构要有凤头猪肚豹尾。元代人乔梦符说:“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也。”陶宗仪对这六个字有个解释,说是“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尾响亮。”头要象“凤头”:漂亮、俊秀;体干要象“猪肚”:饱满、充实;尾要象“豹尾”:飞扬、有力。这虽说是对写文章的一般要求,但“话题”式作文尤其如此。否则,失去了固有文体要求的“话题”式作文,内容就有可能失去控制,成为一盘散沙,结构就有可能平铺直叙,波澜不惊。

其次,行文要有“钢筋铁骨”,也就是要有巧妙的伏笔和照应。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一书,就常常指出它的照应之妙,说是“草蛇灰线”,“于前回叙过事字字在,于后回未叙事语语伏”,“伏线于千里之外”。它需伏而不露,明断暗续,逶迤九折,勾联前后。这正象现代建筑中的水泥柱一样,外面是水泥,内在是钢筋。

除以上内容外,还要注意“桥梁”“针线”的作用,这就是恰当的过渡。过渡象是“软件”,在文章的组合、构造中,它是不可缺少的“粘和剂”。许多文章之所以松散、隔断、硬接、硬转,和疏于“过渡”有很大关系。恢复高考以来,最早的“话题”式作文可算是1988年的“习惯”了。这个题目的选材内容,不仅限于一般人想到的生活领域里的好习惯坏习惯,大千世界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包容于内。四川省一考生的满分作文,写的是一个腐败的李局长,他非名牌轿车不坐,非名牌香烟不抽,非敲门不得进入他的办公室等等,但如果作者不巧妙地在每个叙事后面用“这是他的习惯”,“这也是他的习惯”等过渡性句子,恐怕这篇文章与“习惯”连边也不搭了。

2.求异与辩证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决定了我们在确定主题时有充分的主动权,我们可以依据传统的说法立论,进一步阐明常情常理。但优秀的话题作文更注重求异思维,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如此才能使文章的立意深刻,读后令人耳目一新。例如以“适应”为“话题”,如果按照传统的观点,我们自然可以写“适应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适应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获得成功”、“学会适应是我们的立身之本”等等;但是,如果我们从反面立意,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冲击力,例如“被动适应会导致事业的失败”、“趋利避害才能事半功倍”、“盲目适应等于自戗”、“面对不同的环境,人可以有三种选择:适应、迁移、改造”等。当然,求异是要讲条件的,如果一味地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有可能变成歪理谬论。这就需要有辨证的态度。例如,当我们在论述“近墨也不黑”的观点时,必须首先说明“近墨者”比“不近墨者”更有变黑的可能,然后再从“近墨”只是“变黑”的客观条件,而是否变黑更主要的取决于一个人的主观条件方面入手展开论述,如此才能服人。反之,如果不从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上思考,为了自己“近墨不黑”的观点,而得出“近墨者黑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样一个结论,那就大谬不然了。

3.创新与规范

话题作文不限文体、不限文题,要求宽泛,这种开放、灵活

的出题形式激发了写作主体的独立思考,一扫“人云亦云”的“鹦鹉学舌”,突破了定向直觉思维的旧格局,为考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奠定了基础。为发现和阐明自己的新创见,他们或借助想象去孕育新形象,或凭借联想,由此及彼拓展新意境,或通过纵向思维展示全过程,或反弹琵琶逆向求异表独创,或据发散求创新,从而构建出一个创新的活跃环境。最近两年的高考作文中,出现了许多富有创新精神的佳作,这种创新不仅表现在立意上,也表现在构思的新巧、想象的奇特、推理的独特、文体的变异、手法的灵活上。这就告诉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不能拘泥于一种文体,或囿于平面化的表述,或囚于单向化的模式。只有在平时大胆创新,才能在考场上一显身手。但我们同样要注意的是,任何创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旧有成分的新的组合。因此,我们的训练除了要不断探索新的形式,还要注意“规范”,对几种传统的文体、常见的表达手法,我们同样要烂熟于心,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推陈出新”,否则我们的创新只会产生一些非驴非马的怪物。

4.个性与共性

应“创新教育”的时代潮流之“运”而生的话题式作文的主旋律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是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写作是充满个性的创造性活动,作品是灵魂自由舞蹈的大舞台,构成作品的语言是自己的,情感是自己的,思想是自己的,是不可替代的。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许多学生肚里“存货”不多,构思不得法,将写作与心灵世界隔绝开来,单纯视为一种技法,而非心灵世界的表达,因而缺乏关注生活的热情,也就缺乏那种鲜活独特的感受,当然也就不可能表现个性展示文采了,因此,我们要克服“共性”太多“个性”太少(材料司空见惯,构思平庸无奇,行文呆板无趣,立意肤浅无神,缺乏那种人见人爱的水灵灵、活泼泼的生活感受和深刻、独到的思想见解)的弊病,做到“个性”与“共性”两结合。例如,以“挫折”为话题时,可提的问题有“什么是挫折?”“为什么会产生挫折?”“挫折带来什么?”“哪些人容易受到挫折?”“怎样对待挫折?”有了问题,考生就有了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的前提,就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独到的、有趣味的、充满想象力的思想熔铸到作文中。例如,就上面“怎样对待挫折”的问题,你可以说默默承受,也可以谈巧妙化解,你可以强调化挫折为动力的积极主张,也可以坚持以微笑拥抱挫折的浪漫态度。但是,在我们抒写个性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我们的文章还要得到读者(阅卷老师)的认同。这里就有一个“共性”问题,例如,你如果大谈把挫折转嫁他人,或者以破坏性发泄来减轻挫折带来的痛苦,这种有违社会公德的论述,就有可能失大分。因此,要写好话题作文既要“独具慧眼,表现个性”,但同时又必须对自己的文字负责,必须符合健康的原则。

5.求诚与文采

话题式范文篇2

1.开放性。话题式作文往往只提供一个话题,一个思维的起点,即一个大致的写作范围,一个记叙、描写、说明、论述的对象,而不是观点,也不是论题。由一个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考生可以由此编故事、发议论,也可以借此为依托抒情,考生松绑了,思想解放了,创造性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出来。话题式作文开放了写作创新的环境,开放了取材的渠道,开放了命意的题材,这些开放性特征,无疑为广大考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创作空间,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并完善自我的机遇,使考生能在自己占有资料最丰富的领域,在自己有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的领域,纵横驰骋,一骋才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使考生有话可写,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从而充分挖掘考生的写作潜能。

2.灵活性。话题式作文文体不限,可以写记叙文、议论文,也可以写说明文、抒情散文,甚至可以写应用文如书信等。2000年全国卷作文“文体不限”的命题方式,极大地鼓舞了考生对书面表达的自信,激发了考生“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为考生主体意识的张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话题作文虽提供话题但文题让考生自拟,它虽有一系列要求,但这些要求都较为宽泛,可以说,话题作文使考生较大限度地获得了写作的自由,考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生活经历灵活地确定自己熟悉的写作内容和中心,选择自己相对擅长的文本体裁和表达方式,或漫谈,或演讲,或独白,或对话,或幻想,或写实……总之,话题作文的灵活性可以充分发挥考生的写作特长,展示自己的表达优势。

3.辐射性。话题式作文可以旁骛八极。2000年苏南地区高三作文统考题,是以“减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个话题能辐射出许多内容。有的学生写减负要减课业负担、心理负担,也有的写要减轻经济负担;有的学生写减负关键在学校、在社会,也有的学生写减负关键在自己;更有的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从全球的角度来谈“减负”,内容包罗万象、林林总总。学生各抒己见,创新文章层出不穷。

4.论辩性。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有两面性,由于“话题”式作文没有限定写作方向,那么,学生就可以正反两方面落笔,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成为佳作妙文。海淀区2000年6月份的高考模拟作文题是以“适应”为题写文章。有的同学从正面立意,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要学会适应自然、社会和周围的环境等。而另有同学却从反面立意,认为不能一味被动适应,应该有条件地适应,如果你的周围环境是污浊的,你也一定要适应它,融于它吗?如果自古以来,你所生活的地方就是不毛之地,你也决不迁移而适应它吗?适应是有条件的,人是世界的主体,应该适应社会,但也要在适应过程中去改造它、修正它,这样就形成了交锋。更多的同学是在一篇文章里,表达了双向的观点,表现了思辨能力。

二.话题作文训练对策

1.组合和转换。

“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话题”式作文,就是要围绕命

题所给出的内容进行选材组材。其材料的范围相对比较宽泛,约束性也相对减小,这就要求在作文训练中,强化对材料的组合转换能力。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实际上就是一个“话题”式节目。主持人的成功之处主要就是体现在对谈话内容的组合转换上。其实作文也是如此,在一个“话题”统摄下,把丰富内容融进一篇文章,也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

首先,结构要有凤头猪肚豹尾。元代人乔梦符说:“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也。”陶宗仪对这六个字有个解释,说是“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尾响亮。”头要象“凤头”:漂亮、俊秀;体干要象“猪肚”:饱满、充实;尾要象“豹尾”:飞扬、有力。这虽说是对写文章的一般要求,但“话题”式作文尤其如此。否则,失去了固有文体要求的“话题”式作文,内容就有可能失去控制,成为一盘散沙,结构就有可能平铺直叙,波澜不惊。

其次,行文要有“钢筋铁骨”,也就是要有巧妙的伏笔和照应。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一书,就常常指出它的照应之妙,说是“草蛇灰线”,“于前回叙过事字字在,于后回未叙事语语伏”,“伏线于千里之外”。它需伏而不露,明断暗续,逶迤九折,勾联前后。这正象现代建筑中的水泥柱一样,外面是水泥,内在是钢筋。

除以上内容外,还要注意“桥梁”“针线”的作用,这就是恰当的过渡。过渡象是“软件”,在文章的组合、构造中,它是不可缺少的“粘和剂”。许多文章之所以松散、隔断、硬接、硬转,和疏于“过渡”有很大关系。恢复高考以来,最早的“话题”式作文可算是1988年的“习惯”了。这个题目的选材内容,不仅限于一般人想到的生活领域里的好习惯坏习惯,大千世界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包容于内。四川省一考生的满分作文,写的是一个腐败的李局长,他非名牌轿车不坐,非名牌香烟不抽,非敲门不得进入他的办公室等等,但如果作者不巧妙地在每个叙事后面用“这是他的习惯”,“这也是他的习惯”等过渡性句子,恐怕这篇文章与“习惯”连边也不搭了。

2.求异与辩证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决定了我们在确定主题时有充分的主动权,我们可以依据传统的说法立论,进一步阐明常情常理。但优秀的话题作文更注重求异思维,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如此才能使文章的立意深刻,读后令人耳目一新。例如以“适应”为“话题”,如果按照传统的观点,我们自然可以写“适应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适应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获得成功”、“学会适应是我们的立身之本”等等;但是,如果我们从反面立意,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冲击力,例如“被动适应会导致事业的失败”、“趋利避害才能事半功倍”、“盲目适应等于自戗”、“面对不同的环境,人可以有三种选择:适应、迁移、改造”等。当然,求异是要讲条件的,如果一味地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有可能变成歪理谬论。这就需要有辨证的态度。例如,当我们在论述“近墨也不黑”的观点时,必须首先说明“近墨者”比“不近墨者”更有变黑的可能,然后再从“近墨”只是“变黑”的客观条件,而是否变黑更主要的取决于一个人的主观条件方面入手展开论述,如此才能服人。反之,如果不从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上思考,为了自己“近墨不黑”的观点,而得出“近墨者黑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样一个结论,那就大谬不然了。

3.创新与规范

话题作文不限文体、不限文题,要求宽泛,这种开放、灵活

的出题形式激发了写作主体的独立思考,一扫“人云亦云”的“鹦鹉学舌”,突破了定向直觉思维的旧格局,为考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奠定了基础。为发现和阐明自己的新创见,他们或借助想象去孕育新形象,或凭借联想,由此及彼拓展新意境,或通过纵向思维展示全过程,或反弹琵琶逆向求异表独创,或据发散求创新,从而构建出一个创新的活跃环境。最近两年的高考作文中,出现了许多富有创新精神的佳作,这种创新不仅表现在立意上,也表现在构思的新巧、想象的奇特、推理的独特、文体的变异、手法的灵活上。这就告诉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不能拘泥于一种文体,或囿于平面化的表述,或囚于单向化的模式。只有在平时大胆创新,才能在考场上一显身手。但我们同样要注意的是,任何创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旧有成分的新的组合。因此,我们的训练除了要不断探索新的形式,还要注意“规范”,对几种传统的文体、常见的表达手法,我们同样要烂熟于心,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推陈出新”,否则我们的创新只会产生一些非驴非马的怪物。

4.个性与共性

应“创新教育”的时代潮流之“运”而生的话题式作文的主旋律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是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写作是充满个性的创造性活动,作品是灵魂自由舞蹈的大舞台,构成作品的语言是自己的,情感是自己的,思想是自己的,是不可替代的。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许多学生肚里“存货”不多,构思不得法,将写作与心灵世界隔绝开来,单纯视为一种技法,而非心灵世界的表达,因而缺乏关注生活的热情,也就缺乏那种鲜活独特的感受,当然也就不可能表现个性展示文采了,因此,我们要克服“共性”太多“个性”太少(材料司空见惯,构思平庸无奇,行文呆板无趣,立意肤浅无神,缺乏那种人见人爱的水灵灵、活泼泼的生活感受和深刻、独到的思想见解)的弊病,做到“个性”与“共性”两结合。例如,以“挫折”为话题时,可提的问题有“什么是挫折?”“为什么会产生挫折?”“挫折带来什么?”“哪些人容易受到挫折?”“怎样对待挫折?”有了问题,考生就有了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的前提,就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独到的、有趣味的、充满想象力的思想熔铸到作文中。例如,就上面“怎样对待挫折”的问题,你可以说默默承受,也可以谈巧妙化解,你可以强调化挫折为动力的积极主张,也可以坚持以微笑拥抱挫折的浪漫态度。但是,在我们抒写个性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我们的文章还要得到读者(阅卷老师)的认同。这里就有一个“共性”问题,例如,你如果大谈把挫折转嫁他人,或者以破坏性发泄来减轻挫折带来的痛苦,这种有违社会公德的论述,就有可能失大分。因此,要写好话题作文既要“独具慧眼,表现个性”,但同时又必须对自己的文字负责,必须符合健康的原则。

5.求诚与文采

话题式范文篇3

【关键词】英语课程;教学方法;创新设计研究

一、英语课程的目标设计

(一)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就熟练的话题与讲英语的人士进行比较自然的交流。能就口头或书面材料的内容发表评价性见解。能做日常生活的口头翻译。能读懂专业英语四级及六级读物,克服生词障碍,理解文章大意。能用常见应用文体完成一般的写作任务。能有效利用网络等教育资源获取和处理信息,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意识。(二)能力目标。1.听: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演讲、讨论、辩论和报告;能抓住较长发言的内容要点,理解讲话人的观点及目的。2.说:能熟练地就课文内容进行问答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进行交际;能够复述听读过的语段;能够就国内外普遍关心的问题,熟悉的题材和课文内容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3.读:能读懂难度相当的国际新闻报和文学名著,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其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阅读速度为每分钟120-180个单词,理解准确率不低于70%,能在5分钟内,速读1,000次左右的中等难度的文章掌握其大意。4.写:能够根据作文题目,提纲或图表,数据等,在30分钟内写出150-20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内容切题,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法正确,语言通顺。5.译:能够独立完成课程中的各种翻译练习,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表达流畅。(三)知识目标。1.语音:根据语音、语调了解和表达隐含的意图和态度。2.词汇:学会使用四六级考试单词和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3.语法:学习和掌握基本语篇知识并根据特定目的有效地组织信息。4.功能: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熟练的实现信息沟通的目的。5.话题:熟悉日常生活、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话题。(四)素质目标1.培养良好的劳动纪律观念。2.培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意识。3.培养团队协作精神。4.培养表述、回答等语言表达能力。5.在英语学习中有较强的自信心,培养交流、沟通的能力。

二、英语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研究

英语课程教学方法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原则,科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自由讨论怎样学好英语;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完善讨论内容;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总结,归纳出若干种学习方法,教师进一步指导完善。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在能力训练项目《职业与工作话题》的教学方法设计中,能力训练目标要求,听:能听懂有关职业生涯及简历、求职报告方面话题的对话,并且就该话题能够回答问题。说:能就有关职业生涯及简历、求职报告方面话题的进行对话、演讲。就所读材料进行复述课文。读:能阅读有关职业生涯及简历、求职报告方面话题的文章。写:能写有关职业生涯及简历、求职报告方面话题。译:能翻译有关职业生涯及简历、求职报告方面的段落及句子。知识训练目标要求,掌握有关职业生涯及简历、求职报告方面话题的词汇及信息。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分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演讲;就所读材料进行复述课文。可展示的结果:学生演讲录像及照片。在能力训练项目《职业定位》的教学方法设计中,能力训练目标要求,1.能就所给的有关职业规划词语进行“freetalk”;2.能够听懂有关职业生涯方面英文材料;3.能就有关职业生涯话题进行对话、演讲。知识训练目标要求,掌握有关职业生涯及简历、求职报告方面话题的词汇及信息。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1.小组讨论,给出有关职业规划方面词语;2.派代表发言;3.朗读课文。可展示的结果:情景表演,展示自己的职业规划。在能力训练项目《制作简历》的教学方法设计中,能力训练目标要求,1.能就所给的有关职业规划词语进行“freetalk”;2.能听懂有关职业生涯方面英文材料;3.能就有关职业生涯的话题进行对话、演讲;4.分析阅读材料,就此回答相关问题,并复述课文;5.写出本人的职业规划300字左右。知识训练目标要求,掌握有关职业生涯及简历、求职报告方面话题的词汇及信息。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1.小组讨论,给出有关职业规划方面词语;2.派代表发言;3.朗读课文。可展示的结果:情景表演,展示自己的职业规划。在能力训练项目《模拟招聘现场》的教学方法设计中,能力训练目标要求,1.能就所给的有关职业规划词语进行“freetalk”;2.能听懂有关职业生涯方面英文材料;3.能就有关职业生涯话题的进行对话、演讲;4.分析阅读材料,就此回答相关问题,并复述课文及翻译相关句子;5.写出本人的职业规划300字左右。知识训练目标要求,掌握有关职业生涯及简历、求职报告方面话题的词汇及信息。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1.小组讨论,给出有关职业规划方面词语;2.派代表发言;3.默读课文;4.复述课文;翻译句子。可展示的结果:情景表演,展示自己的职业规划。在能力训练项目《爱好与梦想》的教学方法设计中,能力训练目标要求,听:能听懂有关梦想等方面话题的对话,并且就该话题能够回答问题。说:能就有关梦想等方面话题进行对话、演讲。就所读材料进行复述课文。读:能阅读有关梦想方面话题的文章。写:能写梦想等方面短文。译:能翻译有关梦想方面的段落及句子。知识训练目标要求,1.掌握有关爱好与梦想方面话题的词汇句型;2.文章的书写方法;3.掌握有关梦想方面话题的词汇及信息。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1.人人都有梦想,谈论自己的爱好和梦想;2.写一篇自己如何追求梦想的短文;3.分小组讨论;4.各小组派代表演讲;5.就所读材料进行复述课文。可展示的结果:学生演讲录像及照片。在能力训练项目《文化与生活话题》的教学方法设计中,能力训练目标要求,听:能听懂有关文化与生活话题的对话,并且就该话题能够回答问题。说:能就有关文化与生活话题进行对话、演讲。就所读材料进行复述课文。读:能阅读有关文化与生活话题的文章。写:能写一篇150字左右有关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改变方面话题的文章。译:能翻译有关文化与生活话题的段落及句子。知识训练目标要求,掌握有关文化与生活方面话题的词汇及信息。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分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演讲;就所读材料进行复述课文。可展示的结果:学生演讲录像及照片。在能力训练项目《家庭亲情话题》的教学方法设计中,能力训练目标要求,听:能听懂有关家庭亲情方面话题的对话,并且就该话题能够回答问题。说:能就有关家庭亲情生活进行对话、演讲。就所读材料进行复述课文。读:能阅读有关家庭生活话题的文章。写:能写一篇150字左右有关父母的爱方面话题的文章。译:能翻译有关家庭生活话题的段落及句子。知识训练目标要求,掌握有关家庭亲情方面话题(父母的爱、家庭生活、家庭教育)的词汇及信息。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分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演讲;就所读材料进行复述课文。可展示的结果:学生演讲录像及家庭生活与教育方面的照片。在能力训练项目《网络与科技话题》的教学方法设计中,能力训练目标要求,听:能听懂有关网络与科技方面话题的对话,并且就该话题能够回答问题。说:能就有关网络与科技方面话题的进行对话、演讲。就所读材料进行复述课文。读:能阅读有关网络与科技方面话题的文章。写:能写有关网络与科技方面话题的演讲稿。译:能翻译有关网络与科技方面的段落及句子。知识训练目标要求,掌握有关网络与科技方面话题的词汇及信息。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分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演讲;就所读材料进行复述课文。可展示的结果:学生演讲录像及照片。在能力训练项目《书写电子邮件》的教学方法设计中,能力训练目标要求,1.能就所给的有关网络方面词语进行“freetalk”;2.能听懂有关网络方面英文材料;3.能就有关网络方面话题的进行对话、演讲;4.分析阅读材料,就此回答相关问题,并复述课文及翻译相关句子。知识训练目标要求,讨论怎么书写电子邮件?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1.小组讨论,给出有关网络方面词语;2.派代表发言;3.默读课文;4.复述课文;5.写一封电子邮件。在能力训练项目《网上冲浪》的教学方法设计中,能力训练目标要求,听:能听懂有关互联网话题的对话,并且就该话题能够回答问题。说:能就有关网上冲浪话题进行对话、演讲。就所读材料进行复述课文。读:能阅读有互联网话题的文章。写:能写一篇100字左右的电子邮件。译:通晓网络语言,能翻译一般的网上英语。知识训练目标要求,讨论上网能够干什么?上网的利与弊;掌握有关的网络词汇;能收、发、写电子邮件。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1.导入;2.分小组讨论网络的利与弊;3.运用网络互发电子邮件;4.评价;5.学生讨论;6.一封电子邮件。在能力训练项目《人生与成功话题》的教学方法设计中,能力训练目标要求,听:能听懂有关人生与成功方面话题的对话,并且就该话题能够回答问题。说:能就有关人生与成功方面话题的进行对话、演讲。就所读材料进行复述课文。读:能阅读人生与成功方面话题的文章。写:能写一篇有关人生与成功方面话题的演讲稿。译:能翻译有关人生与成功方面文章。知识训练目标要求,掌握有关人生与成功方面话题的词汇及信息。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分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演讲;就所读材料进行复述课文。可展示的结果:学生演讲《如何实现成功的人生?》录像及照片。在能力训练项目《讨论成功者必备性格》的教学方法设计中,能力训练目标要求:1.能就所给的有关话题的重要性方面词语进行演讲;2.能听懂有关生活和成功方面英文材料;3.能就有关话题的进行对话、演讲;4.分析阅读材料,就此回答相关问题,并复述课文及翻译相关句子。知识训练目标要求,掌握有关生活与成功方面话题的词汇及句型。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1.小组讨论,给出有关成功方面词语;2.派代表发言;3.默读课文;4.复述课文;5.翻译句子分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演讲;就所读材料进行复述课文。可展示的结果:学生演讲《成功者应必备性格?》录像及照片。在能力训练项目《时尚与潮流话题》的教学方法设计中,能力训练目标要求,听:能听懂有关时尚与潮流方面话题的对话,并且就该话题能够回答问题。说:能就有关时尚与潮流方面话题的进行对话、演讲。就所读材料进行复述课文。读:能阅读时尚与潮流方面话题的文章。写:能写一篇有时尚与潮流方面话题的演讲稿。译:能翻译有关时尚与潮流方面文章。知识训练目标要求,掌握有关时尚与潮流方面话题的词汇及信息。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分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演讲;就所读材料进行复述课文。可展示的结果:学生演讲录像及照片。

三、其他教学方法的设计

(一)话题分类。话题分类教学法就是把每个学生熟悉的话题分类教学。具体要有以下话题:求职面试,网上冲浪,追求梦想,家庭亲情,追求时尚,知识文化等。(二)模块教学。按话题分为几个模块,按模块教学。通过模块教学,使同学们既能在知识层面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又可以使同学们在宏观层面的任务模块中体会到做中学、学中做的乐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常分四个步骤进行:1.逐步进行基本英语教学知识的介绍。2.向学生展示各类教学实例,包括以“呈现”、“操练”、“理解”、“巩固”等为中心的各种课例,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英语的各种知识,并通过课例的讨论与分析,总结出语言知识。3.让学生模仿课例进行教学设计实践。比如用英语进行写作的活动,他们要运用已掌握的英语教学知识,设计出各种课堂言语活动,然后由教师修改、进行作业讲评。4.让学生自己将典型的优秀设计作业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教学表演,获得初步的课堂教学体验。(三)贯通听说读写译各种能力。通常也分五个步骤进行训练:1.让学生进行听力训练。2.引导学生进行对话训练。3.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读的训练。4.让学生进行使用写作练习。5.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四、考核模式

建立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评价模式,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职业项目技能考核,使考核结果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英语》课程立体化考核传统的考核采用平时和期末考试两种形式,平时成绩反映学生学期学习态度和课堂学习效果,期末考试成绩反映学期教学效果。该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重心在于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查。1.考勤记录(10%):是否遵守学校纪律,不无故迟到、早退、旷课。2.学习态度(20%):是否认真按时完成课本习题及练习册习题,认真、积极地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能否主动通过网络完成课外作业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情况。3.平时技能性测试(20%):在听、说、读、写、译等的教学环节中的表现。4.期末考试(50%):采取闭卷笔试方式,主要考察学生的词汇拼写、句子翻译、语法运用、英语写作的能力及技巧。

五、结语

话题式范文篇4

什么是话题作文呢?所谓“话题作文”,是就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劳动或社会现象等方面的某一个“话题”所引发出来的作文。

从2004年课改区语文中考作文来看,话题作文的命题类型很多,如:①命题式,这类题是直接写出话题的题目,不作任何提示,要求考生围绕此话题作文;②提示式,在话题前后有提示语,这是出题者铺叙的一段话,这一段话不是材料,它的作用是把考生引到“话题”上;③范围式,题面没有出现“话题”两字,只提供写作的内容或范围,同时说明你想在这个范围写什么都行,文体也不限制;④材料式,除提供文字材料(故事、.哲理性文字、.诗歌)外,还有图画材料供考生思考;⑤选择式,,题面提供几个话题,任考生从中选择一个作文。

话题作文具有如下特点:

1、命题的开放性。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范围、写作内容的指向。它观念开放、题材开放、文体开放。淡化文体,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让学生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2、思维的发散性。以话题为定点向四面八方发散,话题仅仅是一个触发点,引导考生做纵向、横向、顺向、逆向的多方向、多角度思考。

3、行文的自主性。话题作文立意自定,考生可根据话题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或通过具体事例对观点、看法进行形象地反映。文体自选,考生可根据题意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题目自拟,考生可自拟文章标题。

4、创新的导向性。它旨在启发考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激活考生思维,激励和培养考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话题作文体现了中考作文改革的方向:“作文要减少审题障碍,淡化文体,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这样一种开放、宽松、灵活的命题形式,深受广大考生的喜爱。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话题作文呢?

1、审题谨慎

话题作文的审题包括审材料、审“话题”和审要求。材料是提出“话题”的媒介,划定了写作范围和思考对象,因此,它是审题的重点,必须认真阅读,深刻理解。既合乎材料,又合乎“话题”的文章内容.才没有超出题意的范围。如果考生仅仅局限在材料提供的内容本身来写“话题”,就束缚了表达自由;如果超出了“话题”限定的内容范围,考生写出的文章就会偏题、跑题。

如:一个人遇到困难时能得到他人的帮助,会感到非常幸福,而帮助他人的人也会感到快乐。在初中三年的生活学习中,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或得到他人帮助的经历和感受,从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真情。

请以“帮助”为话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此题审题的关键:①、“提示性材料”中有“……感到幸福……感到快乐……最美好的真情”等语,所以,文章的立意只能是表达“帮助”的积极的正面的意义,如果有人写“帮助”造成的“尴尬”或“误会”等,无疑会被判为“走题”。②、“提示性材料”中还有“在初中三年的生活学习中”的限制语,如果阅卷标准严格的话,写初中三年以外的内容,也可能被判为“偏题”。③、“写作要求”中有“诗歌除外”的限制,也是不能忽视的。

2、立意创新。

话题作文为考生写作提供了广阔的选材空间,这就便于立意的出新。出新就是要突破—般立意的平面,围绕话题从大处着想,进行多角度的立意;要按住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的特点、风貌,展示时代的意义;还要有独创性,善于开掘、提出别人没有提出过的真知灼见,解决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在某一点上有超过别人的认识,在某一方面有新的发现,特别要关注当今社会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这样作文时才能有创新意识,言他人所未言,发他人所未发。

写话题作文最忌思路闭塞,材料贫乏,人云亦云,千部一腔,东拉西扯,胡编乱造。解决这些弊端的最好方法是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方法激活思维,开启思路,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和思想积淀,拓宽选材领域,深化文章主题。

首先,要从多角度联想,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寻求多种答案,从中选择最新最佳的角度来立意。

如:以“台阶”为话题,其立意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发散:由台阶的层级特点,可以提炼出“不断迈向新的高度”的观点;由台阶的曲折,可以提炼出“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由台阶的作用,可以提炼出“奉献”的“陡者级之,战胜困难前进”;由台阶上下级的关系,可以提炼出“万丈高楼从地起”,“夯实基础,才能成就大业”;由各个台阶的群体作用,又可提炼出“团结奋斗,各司其职,才能跃上高峰”。

其次,要敢于突破常规,大胆设想。

如:《我渴望……》,可写的素材很多,考生有写《我渴望成功》的,有写《我渴望朋友》的,而另一位考生却写《我渴望后娘》。一般来说,小孩都怕有后娘,但为什么这位考生却盼望有后娘呢?原来,考生体念父亲生活的艰难,希望有个后娘能关心父亲,为父亲分担忧愁和负担。好写道:“尽管人们说蝎子的尾巴后娘的心,尽管她可能不喜欢我和妹妹,但这些都不要紧,只要她对父亲好。”考生深沉的爱令人感动,文章的成功就在于“出新”。

立意必须坚持四个原则:(1)准,切题但不跑题;(2)深,深刻而不肤浅;(3)稳,稳妥而不走险;(4)新,新颖而不俗套。为此,力求多中选稳,稳中选优,优中选深,深中选新。

3、文题醒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因子,也是提供给读者窥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古人曾把拟题比作“点睛”,画龙既毕,点睛尤为重要,它能使龙活而腾飞,这样,才能可能使自己所拟的面孔清新脱俗,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话题作文的题目,一定要准确、醒目、生动、新颖、简洁,做到紧扣文章的内容,能提示文章的中心,对文体亦有所揭示。拟题一定要选好角度。角度大,范围广,在特定的考试时间里放得开却收不拢,难于写出结构完整的考场佳作;角度小,更集中,更能找准紧扣“话题”的切入点,既方便于迅速构思成文,又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拟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⑴、直接以话题为标题。这种办法省事可靠,不会跑题。前提是所给的话题本身就新颖、简洁、醒目、动人、出彩,同时,这个话题的范围小,不宽泛。

⑵在所给的话题前面或者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

如:以《诚信》为话题作文,其标题就可以拟为《诚信,为人的底线》、《我们需要诚信》、《带着诚信上路》、《诚信,归来吧》、《诚信是金》、《诚信不可抛》。这种拟题方法,一般在标题中恰如其分地冠以动词,使之具有一种力量美,或在标题中开诚公布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达到一种无以辩驳的力度美。

⑶、巧用修辞

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①比喻

如:以“挫折”为话题——《别抱怨手上的牌》、《不可多得的教师》;以“环保”为话题——《点燃绿色的火焰》、《我想有个美丽的家》;关于“孝”——《请给老人一轮暖阳》;“关注生活”的话题——《我爱曲线的生活》。

②引用

可分为直接引用和化用。

A、直接引用:

引用诗词。

如: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示对移植记忆的困惑;2000年高考“答案是丰富多采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题西林壁》)。

引用歌词。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文章的标题,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

如:以“宽容”为话题——《一笑而过》(那英);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未来的主人翁》(罗大佑);以“家庭”为话题——《我要的幸福》(孙燕姿);以“心愿”为话题——《一千零一个愿望》。

引用名句。

如: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救救孩子》(鲁迅《狂人日记》);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写生活对人的考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海燕》);以“友谊”为话题——《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同名小说);以“亲情”为话题——《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氏咖啡广告语)。

B、化用。

如:以诚信为话题——《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化用了诗句“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以环境为话题——《都是风沙惹的祸》,化用歌词“都是你惹的祸”;以读书为话题——《读书就是爱自己》,化用娃哈哈矿泉水广告语“爱你就是爱自己”。

③对偶

如:以环境为话题——《一头白发,满山青葱》;以读书为话题——《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

④拟人

如:以“树”为话题——《树的“叹息”》;以“环保”为话题——《地球就诊记》。

⑷、反常法

如:以“竞争”为话题——《感谢你的敌人》、《珍惜你的痛苦》、《败了,多好》;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往事并不如烟》、《以胖为荣》;以“素质教育”为话题——《真想做个后进生》、《渴望停电》。

4、材料新奇

考场作文是与他人竞争之作,超越他人是关键,而要胜人一筹,在选材上非新非奇非巧非深是难以奏效的。庸俗、陈旧、平淡是考场作文之大忌。有的同学一写老师,就是每天备课到深夜,病了还坚持为学生上课。再不就是有同学病了,老师背着上医院。挂号、取药都花老师的钱,还安慰学生要安心养病。又过了些时日,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师又来到学生家,给病愈的学生补课……一写妈妈,不是送雨伞,就是送我去医院,哪有这么多的雨天,这么多的病号啊?诸如此类,千篇一律,不但让人大伤胃口,还给人胡编乱造、不切实际的感觉。就像前几年的考场作文,一谈挫折与磨难,就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写自己从小失去双亲,生活是多么地艰难。阅卷老师看头一篇这样的文章尚可,看的多了,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实生活中哪有这么多特殊的家庭。某些考生在作文中造假,已经昧着良心达到诅咒自己父母的地步了。这样的作文无论编造得情节多么离奇,结构多么巧妙,感想多么深刻,也获不了高分,而真正获取高分的必须是独辟蹊径、选材新颖的文章。

如:一位同学以《家庭“一把手”之争》为题,写的是妈妈不服爸爸这位家庭“一把手”,决定一显身手,挽回“家庭地位”的故事,文中有一种浓浓的家庭氛围,也有一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情趣。

5、文体恰当

话题作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便是“文体不限”,打破了命题作文规定体裁的单一要求,让考生有广阔的选择文体的余地。但是在实际写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考生将文章写成了“四不像”。开头针对话题发表一些议论,接着以“我最近就遇到过一件这样的事”作为过渡,再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有的开头模仿话题作文中的提示语,用散文的笔法去抒写,接着又提出个观点、看法,然后再用论据来证明这个论点。这种无体的作文岂能成为考场中的上乘之作?

确定选什么样的文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认识自身优势,扬长避短。

文本天性,所以宜顺性为文。有的人性格开朗,激情洋溢,喜欢影响他人,适合选择开放性的文体,如开门见山的议论文、演讲稿等;有的人性格文静,波澜不惊,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适合选择自我倾诉的日记体;有的人才华毕露,咄咄逼人,而又洞察深刻,适合选用匕首投枪式的杂文;有的人善于叙述,长于交谈,适合选择娓娓而叙的记叙文或推心置腹的书信;有的人想像丰富,善于虚构,则宜选用亦幻亦真的寓言、童话或微型小说;有的人天性严谨,循规蹈矩,适宜选择传统思路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有的人天性诙谐,喜笑成文,则宜选用幽默小品。同时,作者生活阅历的不同,积累的素材不同,适应的文体范围也不同。具有理性启迪性质而事实简单的材料,适宜运用记叙类文体,如一般记叙文、微型小说、童话、寓言等;具有画面感的材料和感情浓郁的材料,则适宜运用诗歌和散文的体裁;具有激烈冲突性,强烈动作性和对话表现力的材料,最适合运用戏剧类体裁。

⑵、正确理解题意,因题选体。

审题清楚了,确定了主题,文章有了灵魂,才谈得上选择文体。如果想直陈观点,发表见解,宜采用议论文;如果要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宜采用杂文;如果要抒发感情,情理交融,宜采用散文;如果要写人叙事,借事明理,宜采用记叙文体。总之,以最能表现主题为选择文体的基本原则。

⑶、明辨文体得失,量体裁衣。

不同的文体各有自身的表达优势,也有其不足之处。

议论文以以理性思维为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要求通过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方式组成严密的逻辑论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最后实现以理服人,擅长于理性思维或逻辑思的人宜采用议论文体。但是,富有理性的议论文常常显得形象性不足,文采不够。为此,在写作议论文时,适当地运用形象而富有情感的语言,灵活多变的句式,形成一种议论性散文,表达效果会更好。

记叙类文体包括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其优势是主题的表达要通过写人叙事来实现,因而情节性和情感性带来的形象性,使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而合理必要的虚构,又给作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余地。但是,记叙类文体如果仅仅是就事写事,就人写人,在立意构思和行文时缺乏理性的光泽,文章也难以出水准。因此,写作该类文体时,适当地增加一些理论色彩,比如画龙点睛的议论,富有哲理的语言,往往能提升文章的高度。

随着作文对文体的开放,种种新的文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有的把应用文进行创造性改造,艺术地加以运用,如:《“创新”会议纪要》、《征稿启事》、《代抛弃诚信者拟墓志铭》;有的移植专业文体,如:《诊断书》、《吴良心病例》、《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中国国家大剧院招标简介》。这些“另类作文”因其富有独创性,故在众多考生采用常式文体的情况下,也就容易脱颖而出,但写另类作文也带有一定的风险,如容易因形式杂乱而写得“四不像”,或文体格式虽正确,但主旨浮浅,缺乏深度等,因此要慎重持之。

总而言之,选择话题作文的文体,首先要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的性情专长,素材积累的表达优势,做到从实际出发;其次,准确理解题意,确定最佳主题;再次,在自己熟悉的文体的基础上综合比较,权衡优劣,选定最佳的写作文体。不过,对中考作文来说,考生应尽量选写记叙文(包括小小说、散文),因为写记叙文,便于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便于编制曲折的故事情节,也便于描绘逼真的画面,抒发真挚的感情。

6、布局精巧

文似看山喜曲不喜平,作文时根据材料、主题的需要,安排恰当的结构,往往能使文章更酷。如恰当地运用倒叙能引人入胜、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突破议论文三段论结构,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文章的布局有法而无定法,考生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推陈出新,创造发展。

⑴、小标题结构法

小标题结构法就是将若干个围绕中心选用的典型的、能显示作者独特视角及立意的材料,分别统领在几个小标题下,有机组接成篇的结构方法。

如:2002年江苏徐州市中考要求以“水”为话题作文。有个考生拟题《水祭》,颇具创意地以杜牧绝句《清明》中的四句诗作小标题,第一段以“清明时节雨纷纷”为小标题,书写与春雨有关的种种喜怒悲欢;第二段以“路上行人欲断魂”为小标题,展示了旱灾肆虐的荒年一杯水要卖1000元的拍卖会场面;第三段以“借问酒家何处有”为小标题,通过李白、苏轼的呼喊进一步渲染缺水的悲哀;第四段以“牧童遥指杏花村”为小标题,描写了保持着古朴之风的杏花村山清水秀的美景。生动的正反对比,引发人们对珍惜和改造水资源的深沉思考。作者用四句诗作小标题,使理性思考寓于形象语言较典型的小标题中。

较典型的小标题结构法有:

①、时间串联法:

即按时间先后安排材料。将几则材料浓缩在一日或几年之中。

如:表现师生情的小标题“晨练”、“午睡”、“晚自习”,通过清晨、中午、晚上三个特定时间来表现师生间的关爱;将材料分化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以大的时段间隔剪接而成,有篇以“环保”为话题的作文《画家的一生》,文章用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公元1989年”、“公元2015年”“公元2024年”、“公元2047年”,作者选取画家一生中的四幅画作为内容,暗示性地巧妙地表现了环保主题。

②、空间排列法。

即按不同的空间安排材料,材料可按有主有次,有近有远,由实到虚等方式排列。

如:《新世纪畅想》将小标题定为“生态园”、“海底世界”、“月球村”。有考生写以“压力”为话题的文章,用了“教室”、“寝室”、“办公室”三个标题,反映学生繁重的学习负担,沉重的精神压力。

③、形状串联法

如:湖北有一学生以“中学生活”为话题的作文,文章分别用“多边形”、“正方形”、“圆形”为小标题,写自己从初一到初三,由懵懵懂懂的顽童成为品学兼优的初中毕业生,而校园,在这三年中,也由没有围墙的“多边形”,到有模有样的“正方形”,再到师生共建绿色操场的“圆形”,表达了热爱母校,感谢母校培养之恩的思想感情。

⑵、日记式

日记层次分明,过渡简便,感情真挚,用在考场作文中,易获高分。

如:一考生以《都是考题惹的货》为题,用三则日记展开,分别写教室里老师刻薄的批评,宿舍里同学恶意的讥讽,家庭中父母粗暴的责骂,且三则日记巧用“小雨”、“大雨”、“暴风雨”来暗示情节的发展,传递作者心情,布局巧妙,感情真挚。

又如:写学校生活的《老师,让我小憩一会吧》,用七则日记展开。“星期一,心惊胆寒”、“星期二,拼它一搏”、“星期三,哀怨声声”、“星期四,冬天里短暂的春天”、“星期五,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星期六,苦战题海”、“星期日,再向虎山行”,通过一周生活的描写,将学校单调重复,紧张苦闷的生活真切地表现出来。

⑶、镜头式

话题式范文篇5

一、话题的结构对高考作文的文体的影响。

一般地,词语的结构种类有如下几个:①同位结构,②主谓结构,③动宾结构,④并列结构,⑤偏正结构,⑥连谓结构,⑦兼语结构,⑧动补结构。其中结构④有主谓+主谓,动宾+动宾,偏正+偏正等类型;结构⑤有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等类型。这些结构形式的词语都可以作话题,另外还有的话题以复句形式的一部分来形成,也有的以词的形式形成。

那么,这些结构对作文文体有什么影响呢?(由于话题作文的形式在最近几年才时兴,出现的话题也不多,所以,举例时,也把非话题的作文或者文章拿来谈。打了《》的题目是今昔的有名的文章,或者是新版高一语文课本中口语、交际与写作里的题目或话题,以下不注)大致来说,同位结构多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一般是人名+称谓,或者是地名+称谓,宜写记人记事的文章,例如《西安这座城》,作者贾平凹围绕着西安的地理、人文、习俗等内容展开叙述,写了一篇有名的散文;《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作者根据李月华的事迹写了一篇记叙文。动词性结构(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连谓结构,兼语结构,动补结构,状语+动词形成的偏正结构,动词+动词形成的并列结构)因谓语动词多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表明主语有什么情况发生或者处于什么状态之下,因而多适应写记叙文或散文,例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高考话题,)、《我想飞》(以上主谓结构),《俯视大地》、《望星空》(以上动宾结构),《写于深夜里》(动补结构),《河边漫步》、《一次尝试》(偏正结构),《邹忌讽齐王纳谏》(兼语结构)等都宜写记叙文或者说散文。定语+中心语式的偏正结构,由于中心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我表示某个人,某个物,某个事,某种情,因而也适宜写散文或记叙文例如“心灵的选择”(高考话题)、《难忘的一段假期生活》,这里的“选择”、“生活”标志着“事件”很适合写散文或记叙文。并列结构(除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之外)多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而成,要说清几个词语之间的关系,则首选议论文,例如“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简笔与繁笔》,要谈论清楚“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及“简笔”和“繁笔”各自的关系,则议论文是最佳文体。还有的以词的形式出现的话题,从词的构成上看,还可以划分其结构,但是在职作文来看,这种划分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以词形成的话题,如“诚信”,它的前后没有附带的成分,因而属于一种开放性的话题,可以写各种文体,散文,记叙文,议论文等等。含有“假如”的话题(或题目)里,“假如”含有假设,展望的意味,即过去,现在都不存在或没有这种情况,它属于复句关系的偏句这一部分,正句没有出现,正适合写梦幻,幻觉一类的文章,如《假如我是黑人》;如果“假如”后面所接的是有关科技方面的内容,则适合写科幻文章,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假如有时间机器》、《假如出现了克隆人》等等。

当然,话题的结构对于文体并非起着决定的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该结构中的成分。如:“心灵的选择”可写抒情性的散文或记叙文;如果把它换成“生活的选择”或者“道路的选择”,则还可以写成议论文。说话题适合写某种文体,并不是说它不能写别的文体。如果别的文体运用得好,也同样是好文章。

二、话题的结构对文章内容立意的影响。

话题的结构对文体有着较大的影响,对于作文的立意和内容有没有影响呢?

笔者通过对近几年的话题作文和一些名篇的分析,发现话题(题目)的结构对文章的立意有着很大的影响。

主谓结构的主语可以看作是对写作内容的限制,谓语则是文章重点要显示的部分,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答案”限定了所要显示的范围,而“丰富多彩则是这个内容要扩展的要表现的的东西。

动宾结构、连谓结构、兼语结构可以说都是对省略了的主语的陈述的内容,因而这三种结构式的话题内容都是重点要展开的内容。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如果是人,例如《感谢父母》,则应着力表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的事件,抒发自己的情感(感谢)。宾语如果是情,如《感受幸福》,应把“幸福”的几件事作为重点。宾语如果是物,如《望星空》、《俯视大地》,可以表现“星空”“大地”的情形,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联想,想像。连谓结构中几个动词都是着力要表现的对象,所带的宾语,有的是文章重点要展开的对象,有的是文章的线索,如郭保林的《我寄愁心与明月》,作者围绕着“寄”与“与”,写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其中什么时候“寄”,为什么“寄”,“寄”什么,怎样“寄”,写得非常细腻,重点展开的是“寄”什么,而“寄”的对象(明月)又成全篇的线索。兼语结构要注意着重在第一个谓语动词上作文章,表现他(她)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怎么做,有什么效果,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一个兼语结构的题目,作者围绕着“讽”作了一篇好文章。

同位结构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多以人名(或地名)+属性构成。如果是人名+称谓式的结构,则人属于文中的主要(中心)人物,多记叙该人物的事迹;称谓如有限制语或修饰语,则该限制语修饰语是文章所要表现的重要内容,如《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文中着重写了她(扣“李月华”)是怎样为人民(扣“人民”)服务的优秀(扣“好”)事迹。如果是地名+属性式的结构,则地点属于文中所要围绕表现的中心,着力反映它的历史风貌,社会背景,现实特点,人物风情等等,如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就是如此表现的。

在状语+动词式的偏正结构当中,状语交待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范围等等,它们与动作有着极大的关系,它标示着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用什么方式,怎么样,多大范围,而这又恰好是记叙文的几个要素,因而状语是文章所要展示的重要内容。例如《河边漫步》中的“河边”是状语,由此可以生发如下内容:什么时间到“河边”去,到“河边”去的缘由是什么,“河边”有什么景色,联想到的“河边”的情形等等。

在定语+中心语式的偏正结构当中,中心语是文章应该体现的材料的属性,而定语是这种属性的种差,只有围绕这种属性的种差去写,才符合话题的要求。因而,定语既是对中心语的限制,又是对文章内容的限制。例如“心灵的选择”,中心语“选择”的范围比较大,有“生活的选择”,“道路的选择”等等,加上“心灵”之后,文章的内容就已经确定了,它不再是别的什么“选择”了,如果不在“心灵”上做文章,则属于离题。由此看来,这种偏正结构无疑地增加了审题的任务,相应地也就限制了作文内容的范围。

并列结构的话题,立意和内容以并列词语之间的关系为主体内容,可以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有什么影响。例如“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文中既可谈“感情的亲疏远近”对“事物的认知”有好的影响,也可以谈它对“事物的认知”有坏的影响,还可以辩证地谈这两种影响。

从以上情况来看,结构中含有定语、状语、补语的成份的,应该是文章着力“开发”的内容,但类似于“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这种话题,“开发区”应在“亲疏远近”和“认知”上,这是一种例外。

以词的形式出现的话题,既可从正面立意,又可从反面立意,但需观点或中心的基点正确。,内容上可以在词的前面或后面增加成份来缩小范围,这样易于文,也不会离题(话题)了,同时使文章所谈的内容更加集中于中心上,不至于出现“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的情形。

在含有“假如”的复句关系的偏句形式中,“假如”后面的词语则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根基,也是作文的前提,因而,“假如”后面的词语也就是作文的基础,围绕这个词语生发联想与想象,就可以形成一篇科幻文章或者梦幻、幻觉、幻想之类的文章了。例如美国的约翰·格里芬在《假如我是黑人》中,以伪饰的身份,写出了白人与黑人地位位的天壤之别,揭露了美国的种族歧视的黑暗。

就以上所论,话题的结构对作文的的文体和立意内容有着很大的影响。正确地把握话题的结构有利于我们选好文体,选取准文体,从而定好立意,选中内容,进而写出好作文来。

三、话题的结构对作文的写作方式的影响。

话题式范文篇6

话题作文如何拓展思路呢?话题作文提供了空间是广阔的、自由的,这就反而使人不知从何处下笔,感到茫然无措,兴棋难定了,这就要从话题的特点出发去选择思路,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下面以“初三”话题为例,探求几种全新的思路。

1、一词经纬思路。全文以一个“忙”字立骨,通过“早晨慌慌忙忙”,“中午匆匆忙忙”,“晚上急急忙忙”三组画面写初三生活的忙忙碌碌。

2、剪辑式思路。全文分四大块,第一块:摘自琴的谈话;第二块:摘自芳的牢骚;第三块:摘自雪的作文;第四块:摘自泓的日记,四个板块经过剪辑,巧妙地拼合在一起。

3、剧本式思路。全文将镜头对准一天午休,用剧本式思路通过四科老师“切割”学生午休时间的故事来表达主题。

4、幅射式思路,全文以若干“初三就是……”的句子展开,一小段锁定一个“点”,铺展出初三生活的喜怒哀乐。

5、作息表思路。全文就是一张自己设置的“初三作息时间表”,以此来透视初三生活的一个窗口。

6、仿拟式思路。仿拟出若干首诗词,从各个方面来表现初三学生的刻苦努力与不懈追求

这样,只要思路一拓宽,我们就能文思泉涌,佳篇迭出。

新教材中的作文教学多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许多教师认为“话题作文”就应该让学生挥洒个性,只要不跑题就行,教师不必作过多指导,指导过多反而会束缚学生作文能力的自由发展。但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面对话题,不知如何选材,拿起笔来只是胡乱应付,写完后读一读,连他们自己也不知所云,更不用说紧扣话题了。

针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我深感引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会选材。没有真心打动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们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写?他们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题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选材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寻“米”的过程。我认为启发学生面对“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话题”插上翅膀飞翔在每个学生心灵的广阔天地中,去触及那些令他们感动的人、物、事、情、景……这样学生才会抓住真正优质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在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启发学生展开“追忆联想’一回忆:你曾经感受到哪些人对你的爱?学生纷纷回答:有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有同学、朋友的,有老师的等等。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展开“对比联想”一哪些人需要爱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们关爱呢?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同学说,街上的乞丐很可怜,他们最需要社会关爱:有的同学说大自然中的小鸟需要关爱……然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从众多与“爱”相关的材料中选出令自己最受感动的人或事来写作。

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看,他们的选材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妈妈的爱“老师的爱”这一框框,能抓住许多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爱”这一主题,题材明显广泛多了。

话题式范文篇7

1.开放性。话题式作文往往只提供一个话题,一个思维的起点,即一个大致的写作范围,一个记叙、描写、说明、论述的对象,而不是观点,也不是论题。由一个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考生可以由此编故事、发议论,也可以借此为依托抒情,考生松绑了,思想解放了,创造性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出来。话题式作文开放了写作创新的环境,开放了取材的渠道,开放了命意的题材,这些开放性特征,无疑为广大考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创作空间,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并完善自我的机遇,使考生能在自己占有资料最丰富的领域,在自己有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的领域,纵横驰骋,一骋才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使考生有话可写,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从而充分挖掘考生的写作潜能。

2.灵活性。话题式作文文体不限,可以写记叙文、议论文,也可以写说明文、抒情散文,甚至可以写应用文如书信等。2000年全国卷作文“文体不限”的命题方式,极大地鼓舞了考生对书面表达的自信,激发了考生“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为考生主体意识的张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话题作文虽提供话题但文题让考生自拟,它虽有一系列要求,但这些要求都较为宽泛,可以说,话题作文使考生较大限度地获得了写作的自由,考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生活经历灵活地确定自己熟悉的写作内容和中心,选择自己相对擅长的文本体裁和表达方式,或漫谈,或演讲,或独白,或对话,或幻想,或写实……总之,话题作文的灵活性可以充分发挥考生的写作特长,展示自己的表达优势。

3.辐射性。话题式作文可以旁骛八极。2000年苏南地区高三作文统考题,是以“减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个话题能辐射出许多内容。有的学生写减负要减课业负担、心理负担,也有的写要减轻经济负担;有的学生写减负关键在学校、在社会,也有的学生写减负关键在自己;更有的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从全球的角度来谈“减负”,内容包罗万象、林林总总。学生各抒己见,创新文章层出不穷。

4.论辩性。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有两面性,由于“话题”式作文没有限定写作方向,那么,学生就可以正反两方面落笔,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成为佳作妙文。海淀区2000年6月份的高考模拟作文题是以“适应”为题写文章。有的同学从正面立意,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要学会适应自然、社会和周围的环境等。而另有同学却从反面立意,认为不能一味被动适应,应该有条件地适应,如果你的周围环境是污浊的,你也一定要适应它,融于它吗?如果自古以来,你所生活的地方就是不毛之地,你也决不迁移而适应它吗?适应是有条件的,人是世界的主体,应该适应社会,但也要在适应过程中去改造它、修正它,这样就形成了交锋。更多的同学是在一篇文章里,表达了双向的观点,表现了思辨能力。

二.话题作文训练对策

1.组合和转换。

“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话题”式作文,就是要围绕命

题所给出的内容进行选材组材。其材料的范围相对比较宽泛,约束性也相对减小,这就要求在作文训练中,强化对材料的组合转换能力。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实际上就是一个“话题”式节目。主持人的成功之处主要就是体现在对谈话内容的组合转换上。其实作文也是如此,在一个“话题”统摄下,把丰富内容融进一篇文章,也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

首先,结构要有凤头猪肚豹尾。元代人乔梦符说:“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也。”陶宗仪对这六个字有个解释,说是“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尾响亮。”头要象“凤头”:漂亮、俊秀;体干要象“猪肚”:饱满、充实;尾要象“豹尾”:飞扬、有力。这虽说是对写文章的一般要求,但“话题”式作文尤其如此。否则,失去了固有文体要求的“话题”式作文,内容就有可能失去控制,成为一盘散沙,结构就有可能平铺直叙,波澜不惊。

其次,行文要有“钢筋铁骨”,也就是要有巧妙的伏笔和照应。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一书,就常常指出它的照应之妙,说是“草蛇灰线”,“于前回叙过事字字在,于后回未叙事语语伏”,“伏线于千里之外”。它需伏而不露,明断暗续,逶迤九折,勾联前后。这正象现代建筑中的水泥柱一样,外面是水泥,内在是钢筋。

除以上内容外,还要注意“桥梁”“针线”的作用,这就是恰当的过渡。过渡象是“软件”,在文章的组合、构造中,它是不可缺少的“粘和剂”。许多文章之所以松散、隔断、硬接、硬转,和疏于“过渡”有很大关系。恢复高考以来,最早的“话题”式作文可算是1988年的“习惯”了。这个题目的选材内容,不仅限于一般人想到的生活领域里的好习惯坏习惯,大千世界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包容于内。四川省一考生的满分作文,写的是一个腐败的李局长,他非名牌轿车不坐,非名牌香烟不抽,非敲门不得进入他的办公室等等,但如果作者不巧妙地在每个叙事后面用“这是他的习惯”,“这也是他的习惯”等过渡性句子,恐怕这篇文章与“习惯”连边也不搭了。

2.求异与辩证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决定了我们在确定主题时有充分的主动权,我们可以依据传统的说法立论,进一步阐明常情常理。但优秀的话题作文更注重求异思维,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如此才能使文章的立意深刻,读后令人耳目一新。例如以“适应”为“话题”,如果按照传统的观点,我们自然可以写“适应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适应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获得成功”、“学会适应是我们的立身之本”等等;但是,如果我们从反面立意,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冲击力,例如“被动适应会导致事业的失败”、“趋利避害才能事半功倍”、“盲目适应等于自戗”、“面对不同的环境,人可以有三种选择:适应、迁移、改造”等。当然,求异是要讲条件的,如果一味地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有可能变成歪理谬论。这就需要有辨证的态度。例如,当我们在论述“近墨也不黑”的观点时,必须首先说明“近墨者”比“不近墨者”更有变黑的可能,然后再从“近墨”只是“变黑”的客观条件,而是否变黑更主要的取决于一个人的主观条件方面入手展开论述,如此才能服人。反之,如果不从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上思考,为了自己“近墨不黑”的观点,而得出“近墨者黑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样一个结论,那就大谬不然了。

3.创新与规范

话题作文不限文体、不限文题,要求宽泛,这种开放、灵活

的出题形式激发了写作主体的独立思考,一扫“人云亦云”的“鹦鹉学舌”,突破了定向直觉思维的旧格局,为考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奠定了基础。为发现和阐明自己的新创见,他们或借助想象去孕育新形象,或凭借联想,由此及彼拓展新意境,或通过纵向思维展示全过程,或反弹琵琶逆向求异表独创,或据发散求创新,从而构建出一个创新的活跃环境。最近两年的高考作文中,出现了许多富有创新精神的佳作,这种创新不仅表现在立意上,也表现在构思的新巧、想象的奇特、推理的独特、文体的变异、手法的灵活上。这就告诉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不能拘泥于一种文体,或囿于平面化的表述,或囚于单向化的模式。只有在平时大胆创新,才能在考场上一显身手。但我们同样要注意的是,任何创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旧有成分的新的组合。因此,我们的训练除了要不断探索新的形式,还要注意“规范”,对几种传统的文体、常见的表达手法,我们同样要烂熟于心,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推陈出新”,否则我们的创新只会产生一些非驴非马的怪物。

4.个性与共性

应“创新教育”的时代潮流之“运”而生的话题式作文的主旋律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是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写作是充满个性的创造性活动,作品是灵魂自由舞蹈的大舞台,构成作品的语言是自己的,情感是自己的,思想是自己的,是不可替代的。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许多学生肚里“存货”不多,构思不得法,将写作与心灵世界隔绝开来,单纯视为一种技法,而非心灵世界的表达,因而缺乏关注生活的热情,也就缺乏那种鲜活独特的感受,当然也就不可能表现个性展示文采了,因此,我们要克服“共性”太多“个性”太少(材料司空见惯,构思平庸无奇,行文呆板无趣,立意肤浅无神,缺乏那种人见人爱的水灵灵、活泼泼的生活感受和深刻、独到的思想见解)的弊病,做到“个性”与“共性”两结合。例如,以“挫折”为话题时,可提的问题有“什么是挫折?”“为什么会产生挫折?”“挫折带来什么?”“哪些人容易受到挫折?”“怎样对待挫折?”有了问题,考生就有了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的前提,就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独到的、有趣味的、充满想象力的思想熔铸到作文中。例如,就上面“怎样对待挫折”的问题,你可以说默默承受,也可以谈巧妙化解,你可以强调化挫折为动力的积极主张,也可以坚持以微笑拥抱挫折的浪漫态度。但是,在我们抒写个性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我们的文章还要得到读者(阅卷老师)的认同。这里就有一个“共性”问题,例如,你如果大谈把挫折转嫁他人,或者以破坏性发泄来减轻挫折带来的痛苦,这种有违社会公德的论述,就有可能失大分。因此,要写好话题作文既要“独具慧眼,表现个性”,但同时又必须对自己的文字负责,必须符合健康的原则。

5.求诚与文采

话题式范文篇8

什么是话题作文呢?所谓“话题作文”,是就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劳动或社会现象等方面的某一个“话题”所引发出来的作文。

从2004年课改区语文中考作文来看,话题作文的命题类型很多,如:①命题式,这类题是直接写出话题的题目,不作任何提示,要求考生围绕此话题作文;②提示式,在话题前后有提示语,这是出题者铺叙的一段话,这一段话不是材料,它的作用是把考生引到“话题”上;③范围式,题面没有出现“话题”两字,只提供写作的内容或范围,同时说明你想在这个范围写什么都行,文体也不限制;④材料式,除提供文字材料(故事、.哲理性文字、.诗歌)外,还有图画材料供考生思考;⑤选择式,,题面提供几个话题,任考生从中选择一个作文。

话题作文具有如下特点:

1、命题的开放性。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范围、写作内容的指向。它观念开放、题材开放、文体开放。淡化文体,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让学生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2、思维的发散性。以话题为定点向四面八方发散,话题仅仅是一个触发点,引导考生做纵向、横向、顺向、逆向的多方向、多角度思考。

3、行文的自主性。话题作文立意自定,考生可根据话题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或通过具体事例对观点、看法进行形象地反映。文体自选,考生可根据题意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题目自拟,考生可自拟文章标题。

4、创新的导向性。它旨在启发考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激活考生思维,激励和培养考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话题作文体现了中考作文改革的方向:“作文要减少审题障碍,淡化文体,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这样一种开放、宽松、灵活的命题形式,深受广大考生的喜爱。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话题作文呢?

1、审题谨慎

话题作文的审题包括审材料、审“话题”和审要求。材料是提出“话题”的媒介,划定了写作范围和思考对象,因此,它是审题的重点,必须认真阅读,深刻理解。既合乎材料,又合乎“话题”的文章内容.才没有超出题意的范围。如果考生仅仅局限在材料提供的内容本身来写“话题”,就束缚了表达自由;如果超出了“话题”限定的内容范围,考生写出的文章就会偏题、跑题。

如:一个人遇到困难时能得到他人的帮助,会感到非常幸福,而帮助他人的人也会感到快乐。在初中三年的生活学习中,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或得到他人帮助的经历和感受,从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真情。

请以“帮助”为话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此题审题的关键:①、“提示性材料”中有“……感到幸福……感到快乐……最美好的真情”等语,所以,文章的立意只能是表达“帮助”的积极的正面的意义,如果有人写“帮助”造成的“尴尬”或“误会”等,无疑会被判为“走题”。②、“提示性材料”中还有“在初中三年的生活学习中”的限制语,如果阅卷标准严格的话,写初中三年以外的内容,也可能被判为“偏题”。③、“写作要求”中有“诗歌除外”的限制,也是不能忽视的。

2、立意创新。

话题作文为考生写作提供了广阔的选材空间,这就便于立意的出新。出新就是要突破—般立意的平面,围绕话题从大处着想,进行多角度的立意;要按住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的特点、风貌,展示时代的意义;还要有独创性,善于开掘、提出别人没有提出过的真知灼见,解决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在某一点上有超过别人的认识,在某一方面有新的发现,特别要关注当今社会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这样作文时才能有创新意识,言他人所未言,发他人所未发。

写话题作文最忌思路闭塞,材料贫乏,人云亦云,千部一腔,东拉西扯,胡编乱造。解决这些弊端的最好方法是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方法激活思维,开启思路,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和思想积淀,拓宽选材领域,深化文章主题。

首先,要从多角度联想,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寻求多种答案,从中选择最新最佳的角度来立意。

如:以“台阶”为话题,其立意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发散:由台阶的层级特点,可以提炼出“不断迈向新的高度”的观点;由台阶的曲折,可以提炼出“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由台阶的作用,可以提炼出“奉献”的“陡者级之,战胜困难前进”;由台阶上下级的关系,可以提炼出“万丈高楼从地起”,“夯实基础,才能成就大业”;由各个台阶的群体作用,又可提炼出“团结奋斗,各司其职,才能跃上高峰”。

其次,要敢于突破常规,大胆设想。

如:《我渴望……》,可写的素材很多,考生有写《我渴望成功》的,有写《我渴望朋友》的,而另一位考生却写《我渴望后娘》。一般来说,小孩都怕有后娘,但为什么这位考生却盼望有后娘呢?原来,考生体念父亲生活的艰难,希望有个后娘能关心父亲,为父亲分担忧愁和负担。好写道:“尽管人们说蝎子的尾巴后娘的心,尽管她可能不喜欢我和妹妹,但这些都不要紧,只要她对父亲好。”考生深沉的爱令人感动,文章的成功就在于“出新”。

立意必须坚持四个原则:(1)准,切题但不跑题;(2)深,深刻而不肤浅;(3)稳,稳妥而不走险;(4)新,新颖而不俗套。为此,力求多中选稳,稳中选优,优中选深,深中选新。

3、文题醒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因子,也是提供给读者窥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古人曾把拟题比作“点睛”,画龙既毕,点睛尤为重要,它能使龙活而腾飞,这样,才能可能使自己所拟的面孔清新脱俗,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话题作文的题目,一定要准确、醒目、生动、新颖、简洁,做到紧扣文章的内容,能提示文章的中心,对文体亦有所揭示。拟题一定要选好角度。角度大,范围广,在特定的考试时间里放得开却收不拢,难于写出结构完整的考场佳作;角度小,更集中,更能找准紧扣“话题”的切入点,既方便于迅速构思成文,又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拟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⑴、直接以话题为标题。这种办法省事可靠,不会跑题。前提是所给的话题本身就新颖、简洁、醒目、动人、出彩,同时,这个话题的范围小,不宽泛。

⑵在所给的话题前面或者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

如:以《诚信》为话题作文,其标题就可以拟为《诚信,为人的底线》、《我们需要诚信》、《带着诚信上路》、《诚信,归来吧》、《诚信是金》、《诚信不可抛》。这种拟题方法,一般在标题中恰如其分地冠以动词,使之具有一种力量美,或在标题中开诚公布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达到一种无以辩驳的力度美。

⑶、巧用修辞

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①比喻

如:以“挫折”为话题——《别抱怨手上的牌》、《不可多得的教师》;以“环保”为话题——《点燃绿色的火焰》、《我想有个美丽的家》;关于“孝”——《请给老人一轮暖阳》;“关注生活”的话题——《我爱曲线的生活》。

②引用

可分为直接引用和化用。

A、直接引用:

引用诗词。

如: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示对移植记忆的困惑;2000年高考“答案是丰富多采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题西林壁》)。

引用歌词。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文章的标题,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

如:以“宽容”为话题——《一笑而过》(那英);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未来的主人翁》(罗大佑);以“家庭”为话题——《我要的幸福》(孙燕姿);以“心愿”为话题——《一千零一个愿望》。

引用名句。

如: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救救孩子》(鲁迅《狂人日记》);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写生活对人的考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海燕》);以“友谊”为话题——《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同名小说);以“亲情”为话题——《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氏咖啡广告语)。

B、化用。

如:以诚信为话题——《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化用了诗句“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以环境为话题——《都是风沙惹的祸》,化用歌词“都是你惹的祸”;以读书为话题——《读书就是爱自己》,化用娃哈哈矿泉水广告语“爱你就是爱自己”。

③对偶

如:以环境为话题——《一头白发,满山青葱》;以读书为话题——《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

④拟人

如:以“树”为话题——《树的“叹息”》;以“环保”为话题——《地球就诊记》。

⑷、反常法

如:以“竞争”为话题——《感谢你的敌人》、《珍惜你的痛苦》、《败了,多好》;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往事并不如烟》、《以胖为荣》;以“素质教育”为话题——《真想做个后进生》、《渴望停电》。

4、材料新奇

考场作文是与他人竞争之作,超越他人是关键,而要胜人一筹,在选材上非新非奇非巧非深是难以奏效的。庸俗、陈旧、平淡是考场作文之大忌。有的同学一写老师,就是每天备课到深夜,病了还坚持为学生上课。再不就是有同学病了,老师背着上医院。挂号、取药都花老师的钱,还安慰学生要安心养病。又过了些时日,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师又来到学生家,给病愈的学生补课……一写妈妈,不是送雨伞,就是送我去医院,哪有这么多的雨天,这么多的病号啊?诸如此类,千篇一律,不但让人大伤胃口,还给人胡编乱造、不切实际的感觉。就像前几年的考场作文,一谈挫折与磨难,就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写自己从小失去双亲,生活是多么地艰难。阅卷老师看头一篇这样的文章尚可,看的多了,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实生活中哪有这么多特殊的家庭。某些考生在作文中造假,已经昧着良心达到诅咒自己父母的地步了。这样的作文无论编造得情节多么离奇,结构多么巧妙,感想多么深刻,也获不了高分,而真正获取高分的必须是独辟蹊径、选材新颖的文章。

如:一位同学以《家庭“一把手”之争》为题,写的是妈妈不服爸爸这位家庭“一把手”,决定一显身手,挽回“家庭地位”的故事,文中有一种浓浓的家庭氛围,也有一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情趣。

5、文体恰当

话题作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便是“文体不限”,打破了命题作文规定体裁的单一要求,让考生有广阔的选择文体的余地。但是在实际写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考生将文章写成了“四不像”。开头针对话题发表一些议论,接着以“我最近就遇到过一件这样的事”作为过渡,再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有的开头模仿话题作文中的提示语,用散文的笔法去抒写,接着又提出个观点、看法,然后再用论据来证明这个论点。这种无体的作文岂能成为考场中的上乘之作?

确定选什么样的文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认识自身优势,扬长避短。

文本天性,所以宜顺性为文。有的人性格开朗,激情洋溢,喜欢影响他人,适合选择开放性的文体,如开门见山的议论文、演讲稿等;有的人性格文静,波澜不惊,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适合选择自我倾诉的日记体;有的人才华毕露,咄咄逼人,而又洞察深刻,适合选用匕首投枪式的杂文;有的人善于叙述,长于交谈,适合选择娓娓而叙的记叙文或推心置腹的书信;有的人想像丰富,善于虚构,则宜选用亦幻亦真的寓言、童话或微型小说;有的人天性严谨,循规蹈矩,适宜选择传统思路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有的人天性诙谐,喜笑成文,则宜选用幽默小品。同时,作者生活阅历的不同,积累的素材不同,适应的文体范围也不同。具有理性启迪性质而事实简单的材料,适宜运用记叙类文体,如一般记叙文、微型小说、童话、寓言等;具有画面感的材料和感情浓郁的材料,则适宜运用诗歌和散文的体裁;具有激烈冲突性,强烈动作性和对话表现力的材料,最适合运用戏剧类体裁。

⑵、正确理解题意,因题选体。

审题清楚了,确定了主题,文章有了灵魂,才谈得上选择文体。如果想直陈观点,发表见解,宜采用议论文;如果要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宜采用杂文;如果要抒发感情,情理交融,宜采用散文;如果要写人叙事,借事明理,宜采用记叙文体。总之,以最能表现主题为选择文体的基本原则。

⑶、明辨文体得失,量体裁衣。

不同的文体各有自身的表达优势,也有其不足之处。

议论文以以理性思维为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要求通过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方式组成严密的逻辑论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最后实现以理服人,擅长于理性思维或逻辑思的人宜采用议论文体。但是,富有理性的议论文常常显得形象性不足,文采不够。为此,在写作议论文时,适当地运用形象而富有情感的语言,灵活多变的句式,形成一种议论性散文,表达效果会更好。

记叙类文体包括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其优势是主题的表达要通过写人叙事来实现,因而情节性和情感性带来的形象性,使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而合理必要的虚构,又给作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余地。但是,记叙类文体如果仅仅是就事写事,就人写人,在立意构思和行文时缺乏理性的光泽,文章也难以出水准。因此,写作该类文体时,适当地增加一些理论色彩,比如画龙点睛的议论,富有哲理的语言,往往能提升文章的高度。

随着作文对文体的开放,种种新的文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有的把应用文进行创造性改造,艺术地加以运用,如:《“创新”会议纪要》、《征稿启事》、《代抛弃诚信者拟墓志铭》;有的移植专业文体,如:《诊断书》、《吴良心病例》、《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中国国家大剧院招标简介》。这些“另类作文”因其富有独创性,故在众多考生采用常式文体的情况下,也就容易脱颖而出,但写另类作文也带有一定的风险,如容易因形式杂乱而写得“四不像”,或文体格式虽正确,但主旨浮浅,缺乏深度等,因此要慎重持之。

总而言之,选择话题作文的文体,首先要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的性情专长,素材积累的表达优势,做到从实际出发;其次,准确理解题意,确定最佳主题;再次,在自己熟悉的文体的基础上综合比较,权衡优劣,选定最佳的写作文体。不过,对中考作文来说,考生应尽量选写记叙文(包括小小说、散文),因为写记叙文,便于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便于编制曲折的故事情节,也便于描绘逼真的画面,抒发真挚的感情。

6、布局精巧

文似看山喜曲不喜平,作文时根据材料、主题的需要,安排恰当的结构,往往能使文章更酷。如恰当地运用倒叙能引人入胜、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突破议论文三段论结构,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文章的布局有法而无定法,考生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推陈出新,创造发展。

⑴、小标题结构法

小标题结构法就是将若干个围绕中心选用的典型的、能显示作者独特视角及立意的材料,分别统领在几个小标题下,有机组接成篇的结构方法。

如:2002年江苏徐州市中考要求以“水”为话题作文。有个考生拟题《水祭》,颇具创意地以杜牧绝句《清明》中的四句诗作小标题,第一段以“清明时节雨纷纷”为小标题,书写与春雨有关的种种喜怒悲欢;第二段以“路上行人欲断魂”为小标题,展示了旱灾肆虐的荒年一杯水要卖1000元的拍卖会场面;第三段以“借问酒家何处有”为小标题,通过李白、苏轼的呼喊进一步渲染缺水的悲哀;第四段以“牧童遥指杏花村”为小标题,描写了保持着古朴之风的杏花村山清水秀的美景。生动的正反对比,引发人们对珍惜和改造水资源的深沉思考。作者用四句诗作小标题,使理性思考寓于形象语言较典型的小标题中。

较典型的小标题结构法有:

①、时间串联法:

即按时间先后安排材料。将几则材料浓缩在一日或几年之中。

如:表现师生情的小标题“晨练”、“午睡”、“晚自习”,通过清晨、中午、晚上三个特定时间来表现师生间的关爱;将材料分化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以大的时段间隔剪接而成,有篇以“环保”为话题的作文《画家的一生》,文章用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公元1989年”、“公元2015年”“公元2024年”、“公元2047年”,作者选取画家一生中的四幅画作为内容,暗示性地巧妙地表现了环保主题。

②、空间排列法。

即按不同的空间安排材料,材料可按有主有次,有近有远,由实到虚等方式排列。

如:《新世纪畅想》将小标题定为“生态园”、“海底世界”、“月球村”。有考生写以“压力”为话题的文章,用了“教室”、“寝室”、“办公室”三个标题,反映学生繁重的学习负担,沉重的精神压力。

③、形状串联法

如:湖北有一学生以“中学生活”为话题的作文,文章分别用“多边形”、“正方形”、“圆形”为小标题,写自己从初一到初三,由懵懵懂懂的顽童成为品学兼优的初中毕业生,而校园,在这三年中,也由没有围墙的“多边形”,到有模有样的“正方形”,再到师生共建绿色操场的“圆形”,表达了热爱母校,感谢母校培养之恩的思想感情。

⑵、日记式

日记层次分明,过渡简便,感情真挚,用在考场作文中,易获高分。

如:一考生以《都是考题惹的货》为题,用三则日记展开,分别写教室里老师刻薄的批评,宿舍里同学恶意的讥讽,家庭中父母粗暴的责骂,且三则日记巧用“小雨”、“大雨”、“暴风雨”来暗示情节的发展,传递作者心情,布局巧妙,感情真挚。

又如:写学校生活的《老师,让我小憩一会吧》,用七则日记展开。“星期一,心惊胆寒”、“星期二,拼它一搏”、“星期三,哀怨声声”、“星期四,冬天里短暂的春天”、“星期五,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星期六,苦战题海”、“星期日,再向虎山行”,通过一周生活的描写,将学校单调重复,紧张苦闷的生活真切地表现出来。

⑶、镜头式

话题式范文篇9

一、话题的结构对高考作文的文体的影响。

一般地,词语的结构种类有如下几个:①同位结构,②主谓结构,③动宾结构,④并列结构,⑤偏正结构,⑥连谓结构,⑦兼语结构,⑧动补结构。其中结构④有主谓+主谓,动宾+动宾,偏正+偏正等类型;结构⑤有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等类型。这些结构形式的词语都可以作话题,另外还有的话题以复句形式的一部分来形成,也有的以词的形式形成。

那么,这些结构对作文文体有什么影响呢?(由于话题作文的形式在最近几年才时兴,出现的话题也不多,所以,举例时,也把非话题的作文或者文章拿来谈。打了《》的题目是今昔的有名的文章,或者是新版高一语文课本中口语、交际与写作里的题目或话题,以下不注)大致来说,同位结构多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一般是人名+称谓,或者是地名+称谓,宜写记人记事的文章,例如《西安这座城》,作者贾平凹围绕着西安的地理、人文、习俗等内容展开叙述,写了一篇有名的散文;《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作者根据李月华的事迹写了一篇记叙文。动词性结构(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连谓结构,兼语结构,动补结构,状语+动词形成的偏正结构,动词+动词形成的并列结构)因谓语动词多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表明主语有什么情况发生或者处于什么状态之下,因而多适应写记叙文或散文,例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高考话题,)、《我想飞》(以上主谓结构),《俯视大地》、《望星空》(以上动宾结构),《写于深夜里》(动补结构),《河边漫步》、《一次尝试》(偏正结构),《邹忌讽齐王纳谏》(兼语结构)等都宜写记叙文或者说散文。定语+中心语式的偏正结构,由于中心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我表示某个人,某个物,某个事,某种情,因而也适宜写散文或记叙文例如“心灵的选择”(高考话题)、《难忘的一段假期生活》,这里的“选择”、“生活”标志着“事件”很适合写散文或记叙文。并列结构(除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之外)多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而成,要说清几个词语之间的关系,则首选议论文,例如“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简笔与繁笔》,要谈论清楚“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及“简笔”和“繁笔”各自的关系,则议论文是最佳文体。还有的以词的形式出现的话题,从词的构成上看,还可以划分其结构,但是在职作文来看,这种划分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以词形成的话题,如“诚信”,它的前后没有附带的成分,因而属于一种开放性的话题,可以写各种文体,散文,记叙文,议论文等等。含有“假如”的话题(或题目)里,“假如”含有假设,展望的意味,即过去,现在都不存在或没有这种情况,它属于复句关系的偏句这一部分,正句没有出现,正适合写梦幻,幻觉一类的文章,如《假如我是黑人》;如果“假如”后面所接的是有关科技方面的内容,则适合写科幻文章,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假如有时间机器》、《假如出现了克隆人》等等。

当然,话题的结构对于文体并非起着决定的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该结构中的成分。如:“心灵的选择”可写抒情性的散文或记叙文;如果把它换成“生活的选择”或者“道路的选择”,则还可以写成议论文。说话题适合写某种文体,并不是说它不能写别的文体。如果别的文体运用得好,也同样是好文章。

二、话题的结构对文章内容立意的影响。

话题的结构对文体有着较大的影响,对于作文的立意和内容有没有影响呢?

笔者通过对近几年的话题作文和一些名篇的分析,发现话题(题目)的结构对文章的立意有着很大的影响。

主谓结构的主语可以看作是对写作内容的限制,谓语则是文章重点要显示的部分,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答案”限定了所要显示的范围,而“丰富多彩则是这个内容要扩展的要表现的的东西。

动宾结构、连谓结构、兼语结构可以说都是对省略了的主语的陈述的内容,因而这三种结构式的话题内容都是重点要展开的内容。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如果是人,例如《感谢父母》,则应着力表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的事件,抒发自己的情感(感谢)。宾语如果是情,如《感受幸福》,应把“幸福”的几件事作为重点。宾语如果是物,如《望星空》、《俯视大地》,可以表现“星空”“大地”的情形,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联想,想像。连谓结构中几个动词都是着力要表现的对象,所带的宾语,有的是文章重点要展开的对象,有的是文章的线索,如郭保林的《我寄愁心与明月》,作者围绕着“寄”与“与”,写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其中什么时候“寄”,为什么“寄”,“寄”什么,怎样“寄”,写得非常细腻,重点展开的是“寄”什么,而“寄”的对象(明月)又成全篇的线索。兼语结构要注意着重在第一个谓语动词上作文章,表现他(她)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怎么做,有什么效果,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一个兼语结构的题目,作者围绕着“讽”作了一篇好文章。

同位结构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多以人名(或地名)+属性构成。如果是人名+称谓式的结构,则人属于文中的主要(中心)人物,多记叙该人物的事迹;称谓如有限制语或修饰语,则该限制语修饰语是文章所要表现的重要内容,如《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文中着重写了她(扣“李月华”)是怎样为人民(扣“人民”)服务的优秀(扣“好”)事迹。如果是地名+属性式的结构,则地点属于文中所要围绕表现的中心,着力反映它的历史风貌,社会背景,现实特点,人物风情等等,如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就是如此表现的。

在状语+动词式的偏正结构当中,状语交待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范围等等,它们与动作有着极大的关系,它标示着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用什么方式,怎么样,多大范围,而这又恰好是记叙文的几个要素,因而状语是文章所要展示的重要内容。例如《河边漫步》中的“河边”是状语,由此可以生发如下内容:什么时间到“河边”去,到“河边”去的缘由是什么,“河边”有什么景色,联想到的“河边”的情形等等。

在定语+中心语式的偏正结构当中,中心语是文章应该体现的材料的属性,而定语是这种属性的种差,只有围绕这种属性的种差去写,才符合话题的要求。因而,定语既是对中心语的限制,又是对文章内容的限制。例如“心灵的选择”,中心语“选择”的范围比较大,有“生活的选择”,“道路的选择”等等,加上“心灵”之后,文章的内容就已经确定了,它不再是别的什么“选择”了,如果不在“心灵”上做文章,则属于离题。由此看来,这种偏正结构无疑地增加了审题的任务,相应地也就限制了作文内容的范围。

并列结构的话题,立意和内容以并列词语之间的关系为主体内容,可以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有什么影响。例如“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文中既可谈“感情的亲疏远近”对“事物的认知”有好的影响,也可以谈它对“事物的认知”有坏的影响,还可以辩证地谈这两种影响。

从以上情况来看,结构中含有定语、状语、补语的成份的,应该是文章着力“开发”的内容,但类似于“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这种话题,“开发区”应在“亲疏远近”和“认知”上,这是一种例外。

以词的形式出现的话题,既可从正面立意,又可从反面立意,但需观点或中心的基点正确。,内容上可以在词的前面或后面增加成份来缩小范围,这样易于文,也不会离题(话题)了,同时使文章所谈的内容更加集中于中心上,不至于出现“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的情形。

在含有“假如”的复句关系的偏句形式中,“假如”后面的词语则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根基,也是作文的前提,因而,“假如”后面的词语也就是作文的基础,围绕这个词语生发联想与想象,就可以形成一篇科幻文章或者梦幻、幻觉、幻想之类的文章了。例如美国的约翰·格里芬在《假如我是黑人》中,以伪饰的身份,写出了白人与黑人地位位的天壤之别,揭露了美国的种族歧视的黑暗。

就以上所论,话题的结构对作文的的文体和立意内容有着很大的影响。正确地把握话题的结构有利于我们选好文体,选取准文体,从而定好立意,选中内容,进而写出好作文来。

三、话题的结构对作文的写作方式的影响。

一般地,有什么文体,就会有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叙述、描写。由于话题的结构对文体和立意内容有着很大的影响,因而,它对作文的写作方式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结构,连谓结构,兼语结构,偏正结构,同位结构,适合写记叙文或散文,因而适合用叙述、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并列结构好写议论文,与之相应的,很适合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以词的形式形成的话题,可以写成各种文体,则各种表达方式均可使用。

话题式范文篇10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媒体;观众

谈话节目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中国电视屏幕上正呈方兴未艾之势。而所谓电视谈话节目是将人际间的口头传播引入电视屏幕,并将这种传播方式本身直接作为节目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节目形态。节目一般是在固定谈话场所举行,由主持人、现场嘉宾和现场观众围绕某一公众普遍关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文等话题展开的,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与研究和谐、平等、民主的群言式的交流对话,以期达到某种传播效果。电视谈话节目融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种种特点,以近似于“原生态”的方式将两者有机结合,为内心渴望沟通的人们提供了公共交流的平台,开拓了人类交流方式的新领域。

谈话节目的样式上还存在传承与创新的问题。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在样式缺少自己的特色,大量雷同和相互模仿,创新好的话题是谈话节目成功的重要前提。美国做的一项有关电视谈话节目的受众调查表明,多数的观众认为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是决定其是否收看一个节目的最主要因素。目前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存在着不足。

话题是节目的主要内容,也是节目的核心。但目前电视谈话节目的选题一般化,缺乏鲜明的时代特色,视野狭窄。谈话节目大量存在,而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却是十分有限的,“话题”在国内的“供不应求”也就不足为怪了。中国的新闻体制、相关政策、受众心理的宽容度和接受情况也制约了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选题,再仔细分析一下,造成话题的短缺还有另一层原因,那就是话题的挖掘相对狭窄。对于同一类问题的探讨,制作者常会陷入雷同套路的怪圈。殊不知,对于同一话题,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讨论,以此提高话题开发的效率。这样,即使是同一个大的话题,各地方卫视台的谈话节目也不会出现撞车现象。由此可以看出,话题的进一步拓展、细分和个性化,是解决话题匮乏问题的重要策略。

我们的电视谈话节目要么是选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要么是讨论的活跃程度和深度不够,难以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醒悟。而且谈话节目现场观众的参与性很不够。绝大多数观众都是以旁观者的态度来“观看”讨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既与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等现实因素有关,也与我国电视观众的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有关。就此而言,我国现阶段的电视谈话节目仍然属内向和保守型的大众传播方式,栏目运作停留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中,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尽管“对话”是电视节目的基本方式,但它在中国目前还远远不到红火的时候。在此笔者结合一些实例,就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对策做些浅析。

第一,做好前期策划。由于目前电视上“谈话风”盛行,一个谈话节目必须在节目形式上有所创新或者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固定模式,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而主持人,无疑也是节目形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主持人如何出场,如何串起节目,嘉宾如何请出,背景材料何时播放,这些如果仅靠节目编导来设计安排,主持人往往会觉得不自在,毕竟编导的构想最终还是要靠主持人来实现,因此,以上内容一定要由主持人和编导根据主持人的主持方式和风格来共同设计。嘉宾对于节目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节目的主持人完全应该参与到选择嘉宾的过程中,并对嘉宾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目前国内的谈话节目,嘉宾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占据很多优势资源的名人专家,一种是当事人,另一种有丰富的经历、口齿伶俐、有独到见解,对话题有兴趣的人。就谈话节目本身来说,专做名人访谈,可能会有资源枯竭的时候,只有在老百姓中找访谈对象才能真正可持续发展。如果节目需要多位嘉宾讨论话题时,可以挑选不同立场、持有不同观点的嘉宾。如前所述,在选择时需要考虑嘉宾是否有“谈资”、“谈品”和“谈技”。同期节目的嘉宾在性别、能力和个性上搭配要合适。尽量避免清一色的男性或女性。同期的嘉宾中,既有活泼热情的,也有含蓄稳重的,既有直率的,也有谨慎的。在嘉宾能力方面,也讲究棋逢对手。其主景区的嘉宾不能过多,否则谈话现场会显得拥挤。若邀请的嘉宾很多,可以分组上场,其他的嘉宾先坐在观众席上。

第二,拓展话题。在清晰定位的基础上,谈话节目应尽量寻求选题的独特性。独特的选题,精彩的言论使观众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里被吸引。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讨论的主题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仍然应该选择一些社会性热点和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又存在矛盾与困惑,在人群中观点分歧较大的或者说还不能完全接受的话题来探讨,把眼光瞄向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发掘话题背后隐藏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后续话题报道。一般而言,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或者具争议性的话题容易“出彩”。

话题的获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及时了解观众对已播出的节目的反馈信息:深入受众中间进行调查,获取他们的需求点,从而确定新的节目话题在栏目组成立话题库,由专人负责搜集各种热点信息,整理与节目定位相符的书籍、杂志、报刊、影视资料,时常和专业人士保持联系,挑选合适的题材作为节目待定的选题开设博客、热线电话,在网上或报刊上征集话题信息等,还可以采取分等级奖励的方法来吸引观众参与。

第三,体现谈话深度。由于媒介种类的增多,信息资源已经越来越枯竭,特别是独家信息的获得已经越来越难,各种媒体之间的信息重复率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比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信息传播的现场性外,更重要的是比信息的处理能力,也就是说对信息的加工能力。谈话节目不能只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要强调多层次、综合把握新闻事件的过程及新闻事件与社会的联系,让受众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谈话节目要体现深度,一方面要求创作者具有较强的信息占有能力,同时也要求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编导和主持人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要搜索大量的与主题有关的材料作为背景材料。要区分出与主题有关的背景材料,并将它们融入谈话节目中的相关部分。谈话节目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节目形式,开拓话题的延展性,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话题的新意,使节目更有深度。

第四,提高主持人的能力。主持人是节目品牌和个性的象征、策划者、调控者和参与者。任何一个谈话节目的成功,和这个节目的主持人是密切相关的,有时候人们也许记不大清楚这个节目的名字,也不一定记得嘉宾是谁,但对主持人却是印象深刻。为了保证一个谈话节目的成功,主持人实际上还应担当起策划者的角色,这也是顺应各节目将来实行“主持人中心制”这样一个趋势的。谈话节目和其他节目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其随意性,主持人并不能完全决定节目的进程,整个节目是由主持人的话语和嘉宾、观众的谈话所组成的。主持人虽没有完全的决定权,但还是能够凭借自己的特殊身份来驾驭谈话现场,这种驾驭能力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控制谈话现场。谈话节目虽具有随意性,但和一般的交谈活动还是有区别的,它是有目的、有组织、有中心话题、有时间限制的谈话。谈话进程的掌握,话题向何处深入,要靠主持人现场引导。否则,会造成离题,或收不住话题,或谈话失控的情况。有的节目话题可能比较严肃,或者气氛比较沉闷,这时主持人就应该适当地调节一下场内的气氛,使谈话气氛活跃一些。在控制谈话者的情绪方面,主持人应该控制好自身的情绪,同时还要控制好嘉宾的情绪。否则,人在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下,是无法理性地探讨某个问题的。特别是关于情感问题的话题,如果主持人自己或某位嘉宾义愤填膺地表达个人主观意愿,而忽视让对立面的嘉宾发言,这是失去理性的做法。主持人应控制好自身和谈话者的情绪,让嘉宾理智地客观地探讨话题。

其次,善于倾听和提问。美国电视脱口秀女主持人奥帕拉?温弗丽,在20年的电视谈话节目中独占鳌头,成为“脱口秀女王”。她的外表其实极为普通,只是一位四十多岁的黑人妇女,中等身材,相貌平常,那么她的成功所凭借的是什么呢?如传记作者麦尔所指出的:“一般说来,广播电视的访谈者提出问题,却并不认真听回答,他们的心思放在其他事情或是下一个新问题上。但奥帕拉仔细地倾听嘉宾们的谈话,并且利用谈话的内容把主题步步引向深入。这就是她适应当今时代的风格,由于对观众和嘉宾的生活进程充满关切,由于能同他们进行交流,这种风格大获成功。对嘉宾的提问也是一门艺术。主持人不宜问大而无当的问题,而应寻找到嘉宾易于感受、易于引起叙述的具体落点。《艺术人生》的主持人朱军在访问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潘虹时,从她眼睛里的忧郁气质发问,透着对嘉宾的尊重、崇拜和兴趣,极具人情味。朱军对嘉宾的提问从来不会带着猎奇、挖掘隐私的心态,而是从关怀的角度去触及其敏感的问题。谈话中第一次谈潘虹离婚的事之前,就做了很多铺垫,她谈演艺成就后轻轻地转到“事业达到巅峰时生活发生了变化”,接着用十分委婉的语气善意地小心地问“能给我们谈一谈吗”。谈完之后朱军也传达了观众和栏目组成员对她的关怀和美好的祝愿。

另外,根据嘉宾的状态来设计问题,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当嘉宾过于紧张拘束时,主持人可以提几个轻松搞笑的问题让嘉宾松弛一下,遇到过于散漫走神的嘉宾,主持人可以提几个尖锐的问题让嘉宾积极起来。

参考文献:

[1]杨澜.我问故我在——杨澜访谈录.学林出版社,1999,1,(1).

[2]吴郁.谈话的魅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