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0:33:12

河口

河口范文篇1

为了稳定黄河入海流路,自1988年开始在近河口河段采取了一系列局部整治措施,对稳定入海流路起到了较大作用。尤其是90年代以来,山东黄河河务局编制完成的《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得以批复,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总投资为36416万元,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负担20979万元,负责崔家控导工程以下(含崔家控导工程)北岸治理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水利部负担10437万元,山东省负担5000万元,负责南岸治理工程和崔家护滩以上河道治理工程以及通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截至目前,大部分工程已基本完成。实践证明,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对控导溜势、有利于输水排沙入海、稳定流路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改善了河口防洪的不利条件。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中规定的由石油部门负责投资建设的工程,由于多方面原因,投资缺口较大,仍有一部分工程未按规划全面实施,河口流路治理的工程体系难以完善,工程治理的整体效益难以发挥。

②黄河北岸利津县四段以下、南岸垦利县二十一户以下河段,国家一直未纳入其管护范围,工程的管护经费和抢险经费一直未得以安排,致使工程既不能保持完整,又不能确保安全,无法落实责任。

③河口地区各项观测资料缺乏,河口治理研究相对滞后。为保持河口治理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今后河口治理工作提供科学、详实的资料,当前急需对河口地区水文泥沙、潮水位及感潮段河道大断面以及河道、滨海区地形等进行测绘和调查。

④河口防洪工程标准低,存在许多险点隐患,而且防守力量严重不足,如发生大洪水,工程抢险难保安全。

二、加强黄河管理的几点建议

①理顺管理体制,保持工程完整。尽快将河口工程纳入黄河统一管理,落实河口工程管护经费和抢险经费,确保工程的完整和安全。

②尽快召开有关各方参加的协调会议,落实一期工程未到位的资金。

③尽快编制《黄河河口治理“十五”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便为全面实施河口治理打下基础。

④针对黄河现行入海流路实际,建议尽快确定黄河预备流路,加强对预备流路平时的管理,以减少将来改道时的损失。1992年水利部受国家计委委托,在审查《黄河入海流路规划报告》意见中同意以刁口河、马新河作为远景黄河入海流路,但目前刁口河预备流路管理的范围和权限在现有水法规中尚无明确规定,实施管理有一定难度。

⑤加强河口地区的观测和研究工作。搞好黄河尾闾水文、河势、拦门沙、潮汐等情况的观测及近海海域地形测量工作,大力开展黄河河口演变规律及综合治理措施的研究,为今后的河口治理工作提供科学、详实的依据。为了更有利于河口研究与治理,建议在东营市建立黄河河口物理模型基地,同时尽快启动“数字河口”工程建设。

河口范文篇2

一、基础设施建设准备工作

(一)养殖地点的选择。黄河口大闸蟹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所以养殖地点应具备淡水供应充足、注水和排水通畅、水质良好、水草丰富、位置僻静、交通运输方便、基础设施配套健全等特点。

(二)养殖池塘的建设。养殖池塘面积一般10亩—30亩,其中,环沟面积占40%—50%,环沟坡度1:5,平均水深1-2米,池埂坚实不漏水。池底平整少淤泥且有一定的坡度,使池底向出水口一侧倾斜,池塘土质以粘土或粘壤土为好。

(三)养殖水源的选择。要选择水质良好,没有工、农业和生活污水污染。同时注意养殖用水的排放,防止养殖污染。

二、苗种投放前期工作

(一)安装完善防逃逸设施。防逃设施一般用加厚簿膜或钙塑板等材料。防逃设施一般高约75厘米,在地下25厘米处将防逃设施固定,其余则高出地面,并每隔45-55厘米用桩体支撑,拐角处成弧状结构;防逃设施里面留1.5米左右的空地或堤埂,并用网片将池塘围拢,高度大约在1米左右,便于检查和防止黄河口大闸蟹逃逸。

(二)对养殖池塘进行消毒处理。选好养殖地点后,要对池塘进行清淤整理,采取太阳暴晒的方式杀菌。同时在蟹苗投放前,用85公斤/亩的生石灰溶化后注入池塘进行消毒,去除病体和残留的凶猛鱼类,并改善池塘环境,提高水质的酸碱度,增加钙含量,这些方法都有利于黄河口大闸蟹的生长和品质的提高。

(三)改善养殖池塘环境。池塘中种植一定量的水草,既可提供黄河口大闸蟹栖息、避敌的场所,又可作为部分青饲料来源,还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这样做的有点在于提高黄河口大闸蟹的成活率,同时促进其生长。蟹池中的水草分布要均匀,种类搭配要科学合理,挺水性、沉水性及漂浮性水草栽植要保持相应的比例,以适应黄河口大闸蟹生长栖息的要求。放养一定规模的螺蛳,在净化水体中浮游生物和有机质的同时,还可以给黄河口大闸蟹提供鲜活饵料。

(四)采取隔离方式进行蟹苗暂养。在进行蟹苗投放前期,要选择一处约占池塘总面积1/4左右的水域进行隔离,并将蟹苗放到隔离区内进行一段时间的养殖,大约放养到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池塘内存在相对丰富的水草和一定规模的螺蛳的时候,将蟹苗投放的池塘中进行大规模养殖。

三、蟹苗的选择和投放

黄河口大闸蟹蟹苗选择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败。由于黄河入海口特殊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运输等因素的影响,黄河入海口地区培育的种质纯正黄河口大闸蟹蟹苗其成活率、抗病性及生长速度都明显好于外购的蟹苗。因此,宜选择本地养殖户自已培育或黄河入海口地区培育的黄河口大闸蟹蟹苗。进行投放蟹苗的时间一般在11月份和3月份,放苗时池塘与育苗池盐差≤5‰,温差≤2℃,要防止冰冻严寒和温度、盐度变化太大。在蟹苗规格每公斤120-200只的情况下,每亩池塘放养蟹苗约为400只到700只左右,要选择规格一致,无断肢,无性早熟。

四、饵料喂养注意事项

黄河口大闸蟹的饵料主要有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两大类别。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是以人工和天然饵料两种配合进行喂养。池塘中放养的螺蛳、水草等天然饵料,可解决黄河口大闸蟹部分饲料来源。黄河口大闸蟹的饵料投喂还因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一龄蟹苗至成蟹养殖阶段,投喂的饵料以蟹类人工配合饲料为主。河蟹生长中期应以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搭配动物性饵料,后期应多投喂动物性饵料,做到“两头精,中间青”。黄河口大闸蟹喂养饵料主要是螺蛳、小杂鱼等,同时搭配一定数量的植物性饲料。黄河口大闸蟹的饵料系数一般在5以上,究竟投饵多少,应视季节、水温、蟹的不同生长阶段来定。总的分配原则是:上半年投饵占总量的30%-35%;7-11月份占总量的65%-70%。蟹苗至成蟹的日投喂量为在池蟹总重的8%-10%。成蟹喂养按蟹体重5%左右投喂,动物下脚料按占颗粒饲料的10%左右投喂。另外还要视黄河三角洲地区天气、水温、水质等状况,以及河蟹吃食情况,灵活掌握,及时合理的进行调整。黄河口大闸蟹要每日喂养2次,一般为上午7、8时左右,下午6、7时左右,第一次投喂的饲料约占总量的30%左右,第二次投喂的饲料约占总量的70%左右。同时加强观测,根据饲料剩余的情况决定投放的品种和数量,以无剩余为标准,不宜过量投喂。

五、养殖水体操作规程

池塘水质的保持和稳定对黄河口大闸蟹的品质、生长速度非常重要。从蟹苗投放到成蟹出塘,水质一定要保持清新,溶氧量丰富,水体肥沃,透明度一般保持在40厘米左右,苗期以肥为宜,成蟹期以瘦为宜。池塘水体的高度在养殖前期一般应在0.6米左右,养殖中期应逐渐增加水深,一周左右注入一次新水,当温度升高时,水深一般保持在1.3米左右,并每天都要注水10-20厘米左右增加水深。同时加强水草的种植管理,覆盖池塘的面积约为40%左右,有效降低水体的温度,优化黄河口大闸蟹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根据黄河口地区的水质特点,春、秋两季一般为7-1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1/3,夏季一般每3-5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不超过1/2。加强池塘温度的测量,池水温不能波动太大,避免因为温度变化或溶氧不足造成大量死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养殖区的抽样化验,及时掌握养殖区中水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合理调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当遇到池塘水质变坏的时候,应采取使用生石灰或施用生物制剂等措施,调节水质,改善水体,降低有毒物质含量,防止病害的发生。

六、日常管理要点

日常管理的主要方法就是经常巡塘,做到一天至少1-2次,做到“五查、有五定”。一是查有无剩余饵料,定当天投饵品种和数量;二是查水质水体是否正常,定换水时间和换水量;看水体是否缺氧,是否能见度降低等,若黄河口大闸蟹受惊后不下水,或下水后立即爬上来;傍晚或清晨黄河口大闸蟹大量集在池边岸上,说明水中缺氧,必须立即换水或增氧。三是查防逃设施是否正常,定维修加固措施;四是查有敌害,定防范办法;五是查有无病蟹和死蟹,定防治挽救措施;还要看黄河口大闸蟹的活动状态是否正常。公务员之家

七、防治病害措施

黄河口大闸蟹的病害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大力应用生态养殖技术,通过池塘清淤消毒、选育优质蟹苗、改善水质、健康饵料、生物制剂调控等措施,改善黄河口大闸蟹的生长发育环境,提升大闸蟹的抗病能力。如发生病害时,要详细分析,分清病害类别,针对腐壳病、黑鳃病、烂肢病、水肿病等不同病理,采用国家允许的高效、低毒、副作用小的渔药进行处理。

河口范文篇3

中国海岸线长18000km,拥有37万km2的领海和约300万km2的海洋专属经济区。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我国入海河流总经流量,占世界人海径流总量的3.9%;总输沙量占世界总量高达10%以上。其中,长江、黄河和珠江三大江河的径流和输沙总量分别占全国的73%、82%左右。中国沿海地区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占陆域国土13%的沿海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0%左右的人口,创造全国60%左右的国民经济产值,它的发展对海岸带资源环境有极大的依赖性,也使海岸承受沉重的环境压力。与此同时,面积约300万km2(占国土的31.4%)的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聚居7一8亿人口,人类生存发展对流域资源的需求之切和赋予环境的压力之大不言而喻,它是人类活动最频繁而强烈的区域,植被破坏、建坝筑库、截流引水、工业和民用污水排放、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等产生的环境后果势必向河口及其邻近海域传递转移。近年来,大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已出现许多引人关注的问题。正在建设的三峡工程、小浪底水库和择日而举的南水北调工程还会进一步改变长江、黄河中下游的水沙过程及通量,所有这些会对东部沿海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也是当前我国河口海岸面临的严重挑战。

1挑战之一:河流入海沙量急剧减少

河口是流域物质入海的必经之地,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通道,陆地的物质流一水、沙、化学物质,通过这个通道输送海洋[5]。在河口和邻近海岸陆海相互作用中,河流入海物质是海岸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据估算,每年由陆地进入海洋的物质约有85%是经河口搬运入海的,可见,河口在陆地物质入海中起着重要作用。陆海物质交汇、咸淡水混合、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河口地区,产生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沉积过程。其中,入海泥沙的变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河流入海物质在口外的扩散,形成的冲淡水飘浮在盐水层上面,形成河口锋,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三角洲。

我国主要河口与世界上其它许多河口一样都面临着入海泥沙显著减少的现象。全球入海的泥沙总量为180一240亿t/a[6],在50~80年代,我国河流每年挟带20亿t的泥沙入海,占全世界人海泥沙的10%,其中主要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河流占80%左右。黄河过去年输沙12亿t,素以多沙称著于世。黄河在1960年由于三门峡水库截流出现第一次断流,之后,自1972年起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黄河下游断流日趋严重(图1),1997年利津水文站就断流13次,累计226天,河口330天无水沙入海。黄河的断流导致入海泥沙锐减,近几年的黄河来沙仅相当于50年代的l/60,2000年黄河入海泥沙不到2000万t。

长江年入海泥沙在70年代以前近5亿t,近30年来入海泥沙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图2),90年代比60年代减少了l/3,比80年代减少21%,到2000年入海泥沙为3.4亿t。而长江的入海径流50年代以来呈波动变化,并没有减少的趋势。

珠江三角洲河道大量采沙,使得入海推移质泥沙大量减少。中小河流存在同样的问题,渤海湾沿岸许多入海河流成了有河无尾的现象,如滦河入海泥沙在引滦工程后减少了95%[7];胶州湾80年代的入湾河流泥沙量仅相当于50年代的2~3%。浙江一些山区河流因上游大量用水,河口航道由河控型转变为潮控型,引起了航道的淤积。可见,目前主要因黄河、长江入海泥沙通量变异,近年我国河流入海沙量比过去减少了一半以上。

河流入海物质流是一个变数,变数的原因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其中流域人类活动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泥沙的变化有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破坏和恢复。中国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严重,水土大量流失。而近50年来,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8.7%增加到2000年的16.55%,这有利于水土保持。我国海岸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河口众多,淤泥质海岸分布广泛。近年来流域开发日益加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不断增加,高坝占世界的一半,加上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实施,对河流入海沙产生明显的改变。河流入海泥沙的改变,直接引起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岸的冲淤演变。水库的建设对水起到调控作用,而对沙则起了拦截作用。目前我国大中小水库有84944座,主要集中在三大流域长江、黄河和珠江,共计占75%以上,其中长江流域就有43948座,占一半左右,黄河及华北平原9842座,占11.6%,珠江主要部分10845座,占12.8%。当务之急要考虑的问题是,即将竣工的长江三峡工程对径流的调节和泥沙的拦截;即将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线分别调水130一170、130~140和120一170亿方,对长江口水沙条件的改变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我国的入海泥沙从80年代以前入海泥沙的总量近20亿t,至20世纪末降至不足10亿t,甚至可能只有5一7亿t。入海泥沙锐减带来一个新的挑战就是,河口三角洲海岸岸滩在新的动力泥沙环境条件下发生新的冲淤演变调整,过去淤涨型河口海岸,淤涨速度减缓、转化成平衡型蚀型。黄河三角洲从过去年均造陆23km2,演变为大面积的侵蚀后退,使胜利油田受到潮淹堤坍的威胁;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滨海湿地大面积丧失和滩涂资源减少。尽管近年来长江口期间带滩地保持着较高的淤涨趋势,但水下三角洲堆积速率已明显趋缓,初步研究表明,近20年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已出现大范围的侵蚀,这一问题不容忽初。

2挑战之二:入海污染物质显著增加

河流入海物质流除了淡水径流及其挟带的固体径流一泥沙外,还包括化学径流(污染物和营养盐)。入海化学径流因为人类活动而呈现恶化现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田大量施肥和城市工业化发展排出的大量污水。我国的农田面源污染严重,化肥施用量与年俱增,从1978年的884万t增加到1999年的4124.3万t,20年时间增加了4倍多(图3)。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十分快速,50年代我国城市化程度仅为10~12%左右。90年代中期近30%,而目前城市化程度已达36%。城市化导致城镇人口急剧增加,从而用水量也大量增加,1985年全国生活用水量仅51.9亿t,而1999年全国供水总量达467.5亿t,其中生活用水189.6亿t,生产用水236.5亿t。城市化导致了污染化,就陆地水而言,我国的水质污染非常严重。目前,我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约50%以上河段水质为IV类、V类或劣V类水[8]。全国1997年废污水总排放量584亿t,城镇污水排放量达584亿m3/a[9]。全国河流长度有70.6%受污染,根据10万km的评价河段,IV类以上47%,而1984年IV类以上21.8%。1999年长江总评价河段31106km,其中I类水质仅6.6%,Ⅱ、Ⅲ类水质39.5%和33.1%,IV类以上达20.8%。长江三角洲地区IV类及以上占82.5%,所以,长江口及杭州湾排海污水所引起的海水污染范围较严重。另外,人类快速增长的海洋开发利用,导致残水区域正经历废物排放、热与辐射污染、疏浚、海岸建筑、采矿和掠夺性开发的巨大影响。

由于大量污水排放入海,使得近海海域水质恶化。沿海不少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环境质量逐年下降,近海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域污染事件频繁发生。根据1999年全国近岸368个监测站位数据表明:我国近岸海域水质以劣IV类和Ⅱ类为主;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总体上东海污染最重;其次是渤海、南海、黄海。报道称“沿大部分滨海地区,水质劣手I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扩展至距岸10—30km,而江苏、上海、浙江以及辽东湾沿岸,已扩展至距岸120——200km处”。长江口营养盐入海通量和污染物排海量大幅增加,以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成为我国沿海劣质水分布面积最大、富营养化多发的区域;长江口水质标准不到IV级。由于水质恶化,沿海赤潮频发。近年来,我国急速成为一个赤潮灾害多发的国家,自1972年起发生频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每年损失以10亿元计。其中东海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黄海和渤海、南海、长江、珠江口外海域都发现了底层缺氧区。富营养化是我国近岸海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以无机氮、无机磷为代表性营养盐在我国四个海区均严重超标,特别是在城市集中和工业化发展迅速的近岸海域。所有这些都表明,由河流入海物质通量变异引起的河口海岸带的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3挑战之三:河口与滨海湿地丧失与修复

湿地是生命之水,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它具有多种功能,有降减污染、改善环境的作用。它是多种野生动植物,特别是许多濒危水禽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场所。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湿地面积(包括滨海、河口、河流、湖泊和沼泽)大约2500万ha,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6%,其中河口和滨海湿地约为500万ha,是极为重要的两大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对湿地保护认识不够,不当的人为活动使近年来我国湿地面积迅速减少,致使湿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迅速降低,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衰退的严重威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反映出:芦苇、沼泽、泻湖等滨海湿地丧失约50%,我国红树林从50年代的5万ha降为目前的1.5万ha,丧失70%以上,珊瑚礁由于人为开采、电厂温排水、海上倾废、透明度下降等,近十年来,近岸珊瑚礁80%遭不同程度破坏。海岸侵蚀、滩涂围里等使得滨海湿地面积减少。如黄河三角洲原生湿地总面积约4500km2,其中潮上带湿地2000km2,潮间带1000km2,潮下带1500km2。80年代以来,随着黄河断流的不断加剧,下泄泥沙的锐减,黄河三角洲原生湿地不仅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正面临新的挑战和严重威胁,而且受海水侵蚀,大面积后退,期间带湿地范围减少。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使人类认识到,破坏湿地就是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湿地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专门签署了湿地保护公约。1992年我国加入了国际湿地缔约国,一方面在原有基础上加强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湿地的研究。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了各类自然保护区73个,其中部级的18个,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湿地保护方面有下列问题需要注意:其一,我国海岸地带变化情况差异甚大,有的是淤进海岸,有的是依退海岸,有的相对平衡,而淤进海岸有快有慢。对于不同的海岸动态,湿地保护应有所差别,因此湿地需要采取动态保护;其二,目前国际上十分重视海岸湿地的修复工作,改善海岸生态系具有的特殊功能和恢复生物的多样性。这种恢复工作也是因地而异,如美国河口修复组织制定2010年100万英亩修复目标[10],其中也包括种草和群众教育等工作。我国沿海省市实际上已在做了一些湿地修复工作,如长江口九段沙生态工程,大米草种植以及多种形态的生态工程。今后在修复工作方面需要加强深化研究,有效地组织实施。

4挑战之四: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

目前,全球性增温和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已引起了世界沿海国家的高度重视。据IPCC(1995)对过去100年的海平面评估认为上升了18cm,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预测认为2050年时将上升20cm,2100年时上升49cm[11]。根据近40多年的验潮资料分析,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1.4~2.0mm/a,与全球上升速率一致[12]。对于局部地区来讲,海平面变化更重要的是其相对变化。相对海平面上升由三个因素叠加而成:全球性(绝对)海平面上升、区域地壳下沉和抽取地下水或沉积物密实等引起的地面沉降。我国沿海,尤其是几大三角洲地区,因人为原因地面沉降严重,区域性的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远大于全球海平面的上升速率。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海岸侵蚀后退、沿海平原低地的淹没和沼泽化、河口和地下盐水入侵、海洋动力增强,特别是风暴潮灾加剧、海堤失效等,这将严重制约沿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对我国沿海平原海岸城市群密集的地带,威胁很大。世界半数以上海岸受到侵蚀,这其中不同程度地包含有海平面上升因素的影响。从Bruun定律可知,微小的海平面上升可引起较大的岸线后退[13]。海平面上升又为海水入侵提供了动力条件,海洋动力增强引起海岸侵蚀加剧[14]。海平面上升,滩涂地带首当其冲,据估计[15],海平面上升0.5m,滩涂将损失24%~34%,如上升1m损失44%~56%,使低潮滩转化成潮下带。虽然我国重要的平原海岸地区有海堤的保护[16],海岸线受人工约束,海平面上升无法保持原状向陆位移,但会引起海滩的下蚀,危及海堤和海港等工程设施。同时,海平面上升不仅使沿海湿地面积减少,而且湿地受海水地下入侵而加剧盐碱化。目前海岸侵蚀的各种因素中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比重较小,但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具有长期性、潜在性和累积性。

5结语

中国的河口海岸是对外开放的前沿,也是开发海洋的重要基地。新世纪中国的河口海岸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挑战:入海泥沙的锐减、污染物增加、湿地丧失、海平面上升等。针对这样的挑战,首先需要加强基础研究,通过基础研究为我国海岸带和流域开发重大工程决策、海岸带环境保护与管理乃至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其次,进一步通过对策研究,决定实施办法,以法律形式决定下来作为国策,有力促进新世纪沿海经济带和流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

河口范文篇4

GIS是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量学、地图学等多门学科综合的技术。GIS作为处理地理数据的输入、输出、管理、查询、分析和辅助决策工具,以其出色的数据集成和空间数据处理及可视化表现能力,为我们管理和分析各种资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以往的冲淤定量计算往往采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方法。物理模型的直观性强,对工程结构近区模拟的准确性高,但它受比尺的限制,在大型工程中投资较大。数学模型投资较小,但它的前处理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其结果也仅仅是一大堆的数据,无法直观的显示结果。

笔者想利用GIS出色的数据输入能力和空间数据处理加快和改善冲淤计算中数据前处理的工作,利用GIS丰富的可视化表现能力是计算结果的表现跟直观,例如结果表现为一张冲刷和淤积的分层设色图。笔者试图找到GIS支持下的冲淤定量计算通用的方法并开发出单机环境下专门的软件。

1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GIS技术步入实用化和产业化阶段,国内一些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利用GIS技术研究海岸与河口的冲淤计算,岸滩演变情况。赵庚星、张万清等(1999)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了黄河口1986年5月至1996年10月淤积与侵蚀面积的变化及其空间动态[1]。吴华林、沈焕庭等(2002)依据1842~1997年10幅不同年代的长江口海图资料,利用GIS和数字化仪进行处理,建立不同时期的长江口水下数字高程模型,以此作为基础资料,从横剖面、深泓线纵剖面、平面变化等不同角度对对长江口拦门沙地区滩槽演变、岸线侵蚀、沙岛形成与变迁等进行研究。通过计算河槽容积,实现对不同时段泥沙冲淤量的计算[2]。巩彩兰、恽才兴(200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强大的数据输入和空间数据分析功能,将长江口南港1988年至2000年的海图数字化,通过最小距离内插得到栅格水深图,并且通过相邻两年海图对应位置水深值相减,得到河床冲淤变化图,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成形沙体的特征,河道容积变化、河道淤积部位和底沙输移路线、预测下一年河道淤积部位、输沙率等[3]。通过他们的实践研究表明GIS技术是定量研究泥沙冲淤的一种有效手段。

2研究方法和步骤初定

(1)通过美国ESRI公司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INFO”的数据输入功能,将研究区域的多年海图数字化,获取带有每个点的水深值和线段属性信息的矢量数据;

(2)在ARCINFO中将比例尺统一和并将水深统一订正至理论深度基面;

(3)利用ARCVIEW中扩展的3DAnalyst模块和SpatialAnalyst模块,通过对原始测点三角网插值,产生不规则三角网模型(TIN),继而转化成栅格数据模型(GRID),该GRID具有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特性,建立了DEM;还可以在DEM的基础上,生成等深线,三维地形模型;

(4)在(3)得到的GRID的基础上,发挥MATLAB软件的矩阵运算功能将两年的水深图上相同位置的水深值相减,得到冲淤演变图,并以不同色标或不同的图案表示冲刷或淤积的范围和等级,还可以得到冲淤3D分布图;

(5)在(3)得到的三维地形模型上作横剖面,纵剖面,得到横断面和纵剖面的水深形态图,分别得到不同方向的冲淤变化。

(6)冲淤体积计算。在MATLAB中先求出单元大小,和高程矩阵中所有的高程值作乘法运算,即为计算体积。两个不同年代的体积的差即得出冲淤的体积变化。

(7)为了图件编辑和打印方便,将水深图和冲淤图转到ARCINFO的图象编辑、显示软件“ArcView”进行整饰处理。

(8)在MATLAB中将得到的水下地形图捕捉成帧,生成冲淤动画。

该研究方法中,(1)~(3)步为数据前处理过程,(4)~(6)步为冲淤计算过程,(7)和(8)步为计算结果的呈现过程。通过这种研究方法得到的冲淤计算结果的呈现比较直观。由于缺乏水深图资料,还不能充分对实践该研究方法的遇到的细节性问题做出探讨,但是总体上来讲这种研究方法是可行的。

但是这种研究方法,得利用到ARCINFO、ARCVIEW、MATLAB三种软件,因为ARCINFO和ARCVIEW都是ESRI公司的产品,数据和模型的导入导出比较方便,但要将地形数据的方便导入到MATLAB中还要近一步研究,另外还要解决在MATLAB中三维地形的影象图贴图的问题。

因此,笔者想在单机环境下开发一个专门针对海岸和河口冲淤计算的软件,目标主要是能实现上述的(3)~(8)这个过程。

3系统的开发设想

3.1系统详细功能

系统按初步设想的菜单编排的详细功能描述如下:

1、系统

系统菜单提供对应用程序进行介绍和常用管理的一些功能,包括系统简介、打印、输出图像、重新启动系统、退出等。

系统简介以文字的形式叙述系统的开发背景、整体概况、数据信息、功能、软硬件平台等内容,使用户对系统有总体的了解。打印可以让用户把当前地图窗口的内容在打印机上输出。输出图像可以把地图窗口中的所有内容复制成图像并保存。当系统打开窗口过多而致使界面凌乱时,可以点击重新启动系统菜单,应用程序将重新初始化。退出菜单可以关闭系统。

2、操作

该菜单实现系统操作的绝大部分功能,工具条上的地图操作按钮和属性操作按钮都要能在该菜单中找到。主要包括鹰眼、选择、放大、缩小、移动、全图、返回、标注、定位等。鹰眼、选择、放大、缩小、移动、全图、返回这七个菜单的功能与一般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类似。标注可以将地图窗口中任意对象的属性临时显示出来,也可以通过取消标注菜单清除所有的标注。定位可以将地图窗口中心位置定位到用户指定的坐标点。

3、研究区域概况

考虑影响河口的主要因素,如来水来沙、海岸动力包括波浪、潮流、余流等,可将这些信息加入该系统,利用该菜单项来管理这些数据,以便为用户冲淤结果分析提供资料。

4、水下地形模拟

该菜单是实现对水下地形的模拟,包括生成不规则三角网(TIN),转化成栅格数据模型(GRID),生成等深线,生成三维地形模型。这些功能的实现都要开发人员通过一定的算法实现。

5、冲淤计算

该菜单功能包括生成冲淤2D演变图、生成冲淤3D分布图、生成横断面水深形态图、生成纵剖面水深形态图、冲淤体积计算、水下地形演变动画。这些功能的实现也要通过一定的算法实现。

6、窗口

该菜单为标准的Windows菜单,提供在打开多个子窗体时对窗体进行排列的功能,包括水平排列、层叠排列,与ArcView中窗口排列的功能类似。同时提供当前打开的所有窗体的列表。

7、帮助

帮助功能块提供了系统所有操作过程的详细说明,可方便地实现在线帮助。

3.2系统开发的软件平台

笔者根据自己熟悉的软件及其功能,初步拟定为:

操作系统:MicrosoftWindows2000

开发工具:MicrosoftVisualBasic6.0

利用组件:ESRIMapObjects2.1

数据库:MicrosoftAccess2000

3.3补充

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要遵循系统工程的原理,以免耗费过多的精力。笔者打算把系统开发的主要精力放在水下地形模拟和冲淤计算的算法上,经过初步的尝试,在VB环境下,已实现了通过测点生成delaunay三角网和通过规则GRID生成三维地形图。所以说开发这个系统是完全可行的。

4结语

文章提出的冲淤定量计算方法可适用于海岸、河口、内河、航道的泥沙计算,这样做可以避免考虑数学模型方法中要考虑的一些产生冲淤的因素,内河与河口冲淤的不同成因可以不考虑。本文对GIS支持下的泥沙冲淤定量计算进行了探讨,试图找到一个通用的方法并开发出单机环境下专门的软件的。要实现本文提出的设想还需进一步的摸索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更新一些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庚星,张万清,李玉环,等.GIS支持下的黄河口近期淤、蚀动态研究[J].地理科学,1999,5:442~445.

河口范文篇5

关键词河口海岸人类活动环境变异资源利用巨大挑战

引言

河口是流域和海洋的枢纽,既是流域物质的归宿,又是海洋的开始;海岸是陆地和海洋的过渡带。河口海岸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各种过程(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地质的)耦合多变,演变机制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河口海岸地带又是经济发达、人口集居之地,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增加了河口海岸地区的压力。同时,流域的高强度开发,如森林的破坏、高坝的建设、跨流域的调水、化肥的大量使用等直接影响到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加上全球变化、全球变暖问题,如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蚀,从而导致严重的环境恶化、资源破坏和灾害频发,对人类生存环境安全和生存质量构成严峻的威胁。因此,河口海岸的研究、开发和保护是当前世界沿海国家和科学家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纷纷提出了研究目标、计划和治理对策[1—3]。

河口海岸带汇聚各种陆地(流域)物质:淡水径流、泥沙和化学物质,在海洋动力波、流、潮及其巨大能量的作用下,改变其例边界和底边界以及区域生态环境[4]。入海泥沙及化学物质的75~90%归宿于海岸带。因此,以流域为纽带的人类高强度经济活动赋予流域环境的压力最终向河口转移、汇聚,通过物质和能量通量的变化对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海岸线长18000km,拥有37万km2的领海和约300万km2的海洋专属经济区。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我国入海河流总经流量,占世界人海径流总量的3.9%;总输沙量占世界总量高达10%以上。其中,长江、黄河和珠江三大江河的径流和输沙总量分别占全国的73%、82%左右。中国沿海地区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占陆域国土13%的沿海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0%左右的人口,创造全国60%左右的国民经济产值,它的发展对海岸带资源环境有极大的依赖性,也使海岸承受沉重的环境压力。与此同时,面积约300万km2(占国土的31.4%)的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聚居7一8亿人口,人类生存发展对流域资源的需求之切和赋予环境的压力之大不言而喻,它是人类活动最频繁而强烈的区域,植被破坏、建坝筑库、截流引水、工业和民用污水排放、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等产生的环境后果势必向河口及其邻近海域传递转移。近年来,大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已出现许多引人关注的问题。正在建设的三峡工程、小浪底水库和择日而举的南水北调工程还会进一步改变长江、黄河中下游的水沙过程及通量,所有这些会对东部沿海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也是当前我国河口海岸面临的严重挑战。

1挑战之一:河流入海沙量急剧减少

河口是流域物质入海的必经之地,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通道,陆地的物质流一水、沙、化学物质,通过这个通道输送海洋[5]。在河口和邻近海岸陆海相互作用中,河流入海物质是海岸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据估算,每年由陆地进入海洋的物质约有85%是经河口搬运入海的,可见,河口在陆地物质入海中起着重要作用。陆海物质交汇、咸淡水混合、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河口地区,产生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沉积过程。其中,入海泥沙的变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河流入海物质在口外的扩散,形成的冲淡水飘浮在盐水层上面,形成河口锋,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三角洲。

我国主要河口与世界上其它许多河口一样都面临着入海泥沙显著减少的现象。全球入海的泥沙总量为180一240亿t/a[6],在50~80年代,我国河流每年挟带20亿t的泥沙入海,占全世界人海泥沙的10%,其中主要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河流占80%左右。黄河过去年输沙12亿t,素以多沙称著于世。黄河在1960年由于三门峡水库截流出现第一次断流,之后,自1972年起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黄河下游断流日趋严重(图1),1997年利津水文站就断流13次,累计226天,河口330天无水沙入海。黄河的断流导致入海泥沙锐减,近几年的黄河来沙仅相当于50年代的l/60,2000年黄河入海泥沙不到2000万t。转

长江年入海泥沙在70年代以前近5亿t,近30年来入海泥沙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图2),90年代比60年代减少了l/3,比80年代减少21%,到2000年入海泥沙为3.4亿t。而长江的入海径流50年代以来呈波动变化,并没有减少的趋势。

珠江三角洲河道大量采沙,使得入海推移质泥沙大量减少。中小河流存在同样的问题,渤海湾沿岸许多入海河流成了有河无尾的现象,如滦河入海泥沙在引滦工程后减少了95%[7];胶州湾80年代的入湾河流泥沙量仅相当于50年代的2~3%。浙江一些山区河流因上游大量用水,河口航道由河控型转变为潮控型,引起了航道的淤积。可见,目前主要因黄河、长江入海泥沙通量变异,近年我国河流入海沙量比过去减少了一半以上。

河流入海物质流是一个变数,变数的原因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其中流域人类活动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泥沙的变化有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破坏和恢复。中国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严重,水土大量流失。而近50年来,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8.7%增加到2000年的16.55%,这有利于水土保持。我国海岸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河口众多,淤泥质海岸分布广泛。近年来流域开发日益加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不断增加,高坝占世界的一半,加上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实施,对河流入海沙产生明显的改变。河流入海泥沙的改变,直接引起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岸的冲淤演变。水库的建设对水起到调控作用,而对沙则起了拦截作用。目前我国大中小水库有84944座,主要集中在三大流域长江、黄河和珠江,共计占75%以上,其中长江流域就有43948座,占一半左右,黄河及华北平原9842座,占11.6%,珠江主要部分10845座,占12.8%。当务之急要考虑的问题是,即将竣工的长江三峡工程对径流的调节和泥沙的拦截;即将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线分别调水130一170、130~140和120一170亿方,对长江口水沙条件的改变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我国的入海泥沙从80年代以前入海泥沙的总量近20亿t,至20世纪末降至不足10亿t,甚至可能只有5一7亿t。入海泥沙锐减带来一个新的挑战就是,河口三角洲海岸岸滩在新的动力泥沙环境条件下发生新的冲淤演变调整,过去淤涨型河口海岸,淤涨速度减缓、转化成平衡型蚀型。黄河三角洲从过去年均造陆23km2,演变为大面积的侵蚀后退,使胜利油田受到潮淹堤坍的威胁;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滨海湿地大面积丧失和滩涂资源减少。尽管近年来长江口期间带滩地保持着较高的淤涨趋势,但水下三角洲堆积速率已明显趋缓,初步研究表明,近20年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已出现大范围的侵蚀,这一问题不容忽初。

2挑战之二:入海污染物质显著增加

河流入海物质流除了淡水径流及其挟带的固体径流一泥沙外,还包括化学径流(污染物和营养盐)。入海化学径流因为人类活动而呈现恶化现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田大量施肥和城市工业化发展排出的大量污水。我国的农田面源污染严重,化肥施用量与年俱增,从1978年的884万t增加到1999年的4124.3万t,20年时间增加了4倍多(图3)。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十分快速,50年代我国城市化程度仅为10~12%左右。90年代中期近30%,而目前城市化程度已达36%。城市化导致城镇人口急剧增加,从而用水量也大量增加,1985年全国生活用水量仅51.9亿t,而1999年全国供水总量达467.5亿t,其中生活用水189.6亿t,生产用水236.5亿t。城市化导致了污染化,就陆地水而言,我国的水质污染非常严重。目前,我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约50%以上河段水质为IV类、V类或劣V类水[8]。全国1997年废污水总排放量584亿t,城镇污水排放量达584亿m3/a[9]。全国河流长度有70.6%受污染,根据10万km的评价河段,IV类以上47%,而1984年IV类以上21.8%。1999年长江总评价河段31106km,其中I类水质仅6.6%,Ⅱ、Ⅲ类水质39.5%和33.1%,IV类以上达20.8%。长江三角洲地区IV类及以上占82.5%,所以,长江口及杭州湾排海污水所引起的海水污染范围较严重。另外,人类快速增长的海洋开发利用,导致残水区域正经历废物排放、热与辐射污染、疏浚、海岸建筑、采矿和掠夺性开发的巨大影响。

由于大量污水排放入海,使得近海海域水质恶化。沿海不少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环境质量逐年下降,近海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域污染事件频繁发生。根据1999年全国近岸368个监测站位数据表明:我国近岸海域水质以劣IV类和Ⅱ类为主;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总体上东海污染最重;其次是渤海、南海、黄海。报道称“沿大部分滨海地区,水质劣手I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扩展至距岸10—30km,而江苏、上海、浙江以及辽东湾沿岸,已扩展至距岸120——200km处”。长江口营养盐入海通量和污染物排海量大幅增加,以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成为我国沿海劣质水分布面积最大、富营养化多发的区域;长江口水质标准不到IV级。由于水质恶化,沿海赤潮频发。近年来,我国急速成为一个赤潮灾害多发的国家,自1972年起发生频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每年损失以10亿元计。其中东海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黄海和渤海、南海、长江、珠江口外海域都发现了底层缺氧区。富营养化是我国近岸海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以无机氮、无机磷为代表性营养盐在我国四个海区均严重超标,特别是在城市集中和工业化发展迅速的近岸海域。所有这些都表明,由河流入海物质通量变异引起的河口海岸带的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3挑战之三:河口与滨海湿地丧失与修复

湿地是生命之水,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它具有多种功能,有降减污染、改善环境的作用。它是多种野生动植物,特别是许多濒危水禽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场所。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湿地面积(包括滨海、河口、河流、湖泊和沼泽)大约2500万ha,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6%,其中河口和滨海湿地约为500万ha,是极为重要的两大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对湿地保护认识不够,不当的人为活动使近年来我国湿地面积迅速减少,致使湿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迅速降低,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衰退的严重威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反映出:芦苇、沼泽、泻湖等滨海湿地丧失约50%,我国红树林从50年代的5万ha降为目前的1.5万ha,丧失70%以上,珊瑚礁由于人为开采、电厂温排水、海上倾废、透明度下降等,近十年来,近岸珊瑚礁80%遭不同程度破坏。海岸侵蚀、滩涂围里等使得滨海湿地面积减少。如黄河三角洲原生湿地总面积约4500km2,其中潮上带湿地2000km2,潮间带1000km2,潮下带1500km2。80年代以来,随着黄河断流的不断加剧,下泄泥沙的锐减,黄河三角洲原生湿地不仅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正面临新的挑战和严重威胁,而且受海水侵蚀,大面积后退,期间带湿地范围减少。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使人类认识到,破坏湿地就是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湿地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专门签署了湿地保护公约。1992年我国加入了国际湿地缔约国,一方面在原有基础上加强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湿地的研究。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了各类自然保护区73个,其中部级的18个,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湿地保护方面有下列问题需要注意:其一,我国海岸地带变化情况差异甚大,有的是淤进海岸,有的是依退海岸,有的相对平衡,而淤进海岸有快有慢。对于不同的海岸动态,湿地保护应有所差别,因此湿地需要采取动态保护;其二,目前国际上十分重视海岸湿地的修复工作,改善海岸生态系具有的特殊功能和恢复生物的多样性。这种恢复工作也是因地而异,如美国河口修复组织制定2010年100万英亩修复目标[10],其中也包括种草和群众教育等工作。我国沿海省市实际上已在做了一些湿地修复工作,如长江口九段沙生态工程,大米草种植以及多种形态的生态工程。今后在修复工作方面需要加强深化研究,有效地组织实施。

4挑战之四: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

目前,全球性增温和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已引起了世界沿海国家的高度重视。据IPCC(1995)对过去100年的海平面评估认为上升了18cm,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预测认为2050年时将上升20cm,2100年时上升49cm[11]。根据近40多年的验潮资料分析,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1.4~2.0mm/a,与全球上升速率一致[12]。对于局部地区来讲,海平面变化更重要的是其相对变化。相对海平面上升由三个因素叠加而成:全球性(绝对)海平面上升、区域地壳下沉和抽取地下水或沉积物密实等引起的地面沉降。我国沿海,尤其是几大三角洲地区,因人为原因地面沉降严重,区域性的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远大于全球海平面的上升速率。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海岸侵蚀后退、沿海平原低地的淹没和沼泽化、河口和地下盐水入侵、海洋动力增强,特别是风暴潮灾加剧、海堤失效等,这将严重制约沿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对我国沿海平原海岸城市群密集的地带,威胁很大。世界半数以上海岸受到侵蚀,这其中不同程度地包含有海平面上升因素的影响。从Bruun定律可知,微小的海平面上升可引起较大的岸线后退[13]。海平面上升又为海水入侵提供了动力条件,海洋动力增强引起海岸侵蚀加剧[14]。海平面上升,滩涂地带首当其冲,据估计[15],海平面上升0.5m,滩涂将损失24%~34%,如上升1m损失44%~56%,使低潮滩转化成潮下带。虽然我国重要的平原海岸地区有海堤的保护[16],海岸线受人工约束,海平面上升无法保持原状向陆位移,但会引起海滩的下蚀,危及海堤和海港等工程设施。同时,海平面上升不仅使沿海湿地面积减少,而且湿地受海水地下入侵而加剧盐碱化。目前海岸侵蚀的各种因素中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比重较小,但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具有长期性、潜在性和累积性。

河口范文篇6

关键词河口海岸人类活动环境变异资源利用巨大挑战

引言

河口是流域和海洋的枢纽,既是流域物质的归宿,又是海洋的开始;海岸是陆地和海洋的过渡带。河口海岸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各种过程(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地质的)耦合多变,演变机制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河口海岸地带又是经济发达、人口集居之地,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增加了河口海岸地区的压力。同时,流域的高强度开发,如森林的破坏、高坝的建设、跨流域的调水、化肥的大量使用等直接影响到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加上全球变化、全球变暖问题,如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蚀,从而导致严重的环境恶化、资源破坏和灾害频发,对人类生存环境安全和生存质量构成严峻的威胁。因此,河口海岸的研究、开发和保护是当前世界沿海国家和科学家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纷纷提出了研究目标、计划和治理对策[1—3]。

河口海岸带汇聚各种陆地(流域)物质:淡水径流、泥沙和化学物质,在海洋动力波、流、潮及其巨大能量的作用下,改变其例边界和底边界以及区域生态环境[4]。入海泥沙及化学物质的75~90%归宿于海岸带。因此,以流域为纽带的人类高强度经济活动赋予流域环境的压力最终向河口转移、汇聚,通过物质和能量通量的变化对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海岸线长18000km,拥有37万km2的领海和约300万km2的海洋专属经济区。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我国入海河流总经流量,占世界人海径流总量的3.9%;总输沙量占世界总量高达10%以上。其中,长江、黄河和珠江三大江河的径流和输沙总量分别占全国的73%、82%左右。中国沿海地区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占陆域国土13%的沿海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0%左右的人口,创造全国60%左右的国民经济产值,它的发展对海岸带资源环境有极大的依赖性,也使海岸承受沉重的环境压力。与此同时,面积约300万km2(占国土的31.4%)的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聚居7一8亿人口,人类生存发展对流域资源的需求之切和赋予环境的压力之大不言而喻,它是人类活动最频繁而强烈的区域,植被破坏、建坝筑库、截流引水、工业和民用污水排放、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等产生的环境后果势必向河口及其邻近海域传递转移。近年来,大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已出现许多引人关注的问题。正在建设的三峡工程、小浪底水库和择日而举的南水北调工程还会进一步改变长江、黄河中下游的水沙过程及通量,所有这些会对东部沿海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也是当前我国河口海岸面临的严重挑战。

1挑战之一:河流入海沙量急剧减少

河口是流域物质入海的必经之地,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通道,陆地的物质流一水、沙、化学物质,通过这个通道输送海洋[5]。在河口和邻近海岸陆海相互作用中,河流入海物质是海岸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据估算,每年由陆地进入海洋的物质约有85%是经河口搬运入海的,可见,河口在陆地物质入海中起着重要作用。陆海物质交汇、咸淡水混合、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河口地区,产生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沉积过程。其中,入海泥沙的变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河流入海物质在口外的扩散,形成的冲淡水飘浮在盐水层上面,形成河口锋,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三角洲。

我国主要河口与世界上其它许多河口一样都面临着入海泥沙显著减少的现象。全球入海的泥沙总量为180一240亿t/a[6],在50~80年代,我国河流每年挟带20亿t的泥沙入海,占全世界人海泥沙的10%,其中主要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河流占80%左右。黄河过去年输沙12亿t,素以多沙称著于世。黄河在1960年由于三门峡水库截流出现第一次断流,之后,自1972年起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黄河下游断流日趋严重(图1),1997年利津水文站就断流13次,累计226天,河口330天无水沙入海。黄河的断流导致入海泥沙锐减,近几年的黄河来沙仅相当于50年代的l/60,2000年黄河入海泥沙不到2000万t。

长江年入海泥沙在70年代以前近5亿t,近30年来入海泥沙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图2),90年代比60年代减少了l/3,比80年代减少21%,到2000年入海泥沙为3.4亿t。而长江的入海径流50年代以来呈波动变化,并没有减少的趋势。

珠江三角洲河道大量采沙,使得入海推移质泥沙大量减少。中小河流存在同样的问题,渤海湾沿岸许多入海河流成了有河无尾的现象,如滦河入海泥沙在引滦工程后减少了95%[7];胶州湾80年代的入湾河流泥沙量仅相当于50年代的2~3%。浙江一些山区河流因上游大量用水,河口航道由河控型转变为潮控型,引起了航道的淤积。可见,目前主要因黄河、长江入海泥沙通量变异,近年我国河流入海沙量比过去减少了一半以上。

河流入海物质流是一个变数,变数的原因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其中流域人类活动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泥沙的变化有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破坏和恢复。中国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严重,水土大量流失。而近50年来,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8.7%增加到2000年的16.55%,这有利于水土保持。我国海岸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河口众多,淤泥质海岸分布广泛。近年来流域开发日益加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不断增加,高坝占世界的一半,加上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实施,对河流入海沙产生明显的改变。河流入海泥沙的改变,直接引起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岸的冲淤演变。水库的建设对水起到调控作用,而对沙则起了拦截作用。目前我国大中小水库有84944座,主要集中在三大流域长江、黄河和珠江,共计占75%以上,其中长江流域就有43948座,占一半左右,黄河及华北平原9842座,占11.6%,珠江主要部分10845座,占12.8%。当务之急要考虑的问题是,即将竣工的长江三峡工程对径流的调节和泥沙的拦截;即将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线分别调水130一170、130~140和120一170亿方,对长江口水沙条件的改变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我国的入海泥沙从80年代以前入海泥沙的总量近20亿t,至20世纪末降至不足10亿t,甚至可能只有5一7亿t。入海泥沙锐减带来一个新的挑战就是,河口三角洲海岸岸滩在新的动力泥沙环境条件下发生新的冲淤演变调整,过去淤涨型河口海岸,淤涨速度减缓、转化成平衡型蚀型。黄河三角洲从过去年均造陆23km2,演变为大面积的侵蚀后退,使胜利油田受到潮淹堤坍的威胁;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滨海湿地大面积丧失和滩涂资源减少。尽管近年来长江口期间带滩地保持着较高的淤涨趋势,但水下三角洲堆积速率已明显趋缓,初步研究表明,近20年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已出现大范围的侵蚀,这一问题不容忽初。

2挑战之二:入海污染物质显著增加

河流入海物质流除了淡水径流及其挟带的固体径流一泥沙外,还包括化学径流(污染物和营养盐)。入海化学径流因为人类活动而呈现恶化现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田大量施肥和城市工业化发展排出的大量污水。我国的农田面源污染严重,化肥施用量与年俱增,从1978年的884万t增加到1999年的4124.3万t,20年时间增加了4倍多(图3)。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十分快速,50年代我国城市化程度仅为10~12%左右。90年代中期近30%,而目前城市化程度已达36%。城市化导致城镇人口急剧增加,从而用水量也大量增加,1985年全国生活用水量仅51.9亿t,而1999年全国供水总量达467.5亿t,其中生活用水189.6亿t,生产用水236.5亿t。城市化导致了污染化,就陆地水而言,我国的水质污染非常严重。目前,我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约50%以上河段水质为IV类、V类或劣V类水[8]。全国1997年废污水总排放量584亿t,城镇污水排放量达584亿m3/a[9]。全国河流长度有70.6%受污染,根据10万km的评价河段,IV类以上47%,而1984年IV类以上21.8%。1999年长江总评价河段31106km,其中I类水质仅6.6%,Ⅱ、Ⅲ类水质39.5%和33.1%,IV类以上达20.8%。长江三角洲地区IV类及以上占82.5%,所以,长江口及杭州湾排海污水所引起的海水污染范围较严重。另外,人类快速增长的海洋开发利用,导致残水区域正经历废物排放、热与辐射污染、疏浚、海岸建筑、采矿和掠夺性开发的巨大影响。

由于大量污水排放入海,使得近海海域水质恶化。沿海不少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环境质量逐年下降,近海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域污染事件频繁发生。根据1999年全国近岸368个监测站位数据表明:我国近岸海域水质以劣IV类和Ⅱ类为主;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总体上东海污染最重;其次是渤海、南海、黄海。报道称“沿大部分滨海地区,水质劣手I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扩展至距岸10—30km,而江苏、上海、浙江以及辽东湾沿岸,已扩展至距岸120——200km处”。长江口营养盐入海通量和污染物排海量大幅增加,以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成为我国沿海劣质水分布面积最大、富营养化多发的区域;长江口水质标准不到IV级。由于水质恶化,沿海赤潮频发。近年来,我国急速成为一个赤潮灾害多发的国家,自1972年起发生频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每年损失以10亿元计。其中东海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黄海和渤海、南海、长江、珠江口外海域都发现了底层缺氧区。富营养化是我国近岸海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以无机氮、无机磷为代表性营养盐在我国四个海区均严重超标,特别是在城市集中和工业化发展迅速的近岸海域。所有这些都表明,由河流入海物质通量变异引起的河口海岸带的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3挑战之三:河口与滨海湿地丧失与修复

湿地是生命之水,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它具有多种功能,有降减污染、改善环境的作用。它是多种野生动植物,特别是许多濒危水禽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场所。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湿地面积(包括滨海、河口、河流、湖泊和沼泽)大约2500万ha,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6%,其中河口和滨海湿地约为500万ha,是极为重要的两大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对湿地保护认识不够,不当的人为活动使近年来我国湿地面积迅速减少,致使湿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迅速降低,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衰退的严重威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反映出:芦苇、沼泽、泻湖等滨海湿地丧失约50%,我国红树林从50年代的5万ha降为目前的1.5万ha,丧失70%以上,珊瑚礁由于人为开采、电厂温排水、海上倾废、透明度下降等,近十年来,近岸珊瑚礁80%遭不同程度破坏。海岸侵蚀、滩涂围里等使得滨海湿地面积减少。如黄河三角洲原生湿地总面积约4500km2,其中潮上带湿地2000km2,潮间带1000km2,潮下带1500km2。80年代以来,随着黄河断流的不断加剧,下泄泥沙的锐减,黄河三角洲原生湿地不仅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正面临新的挑战和严重威胁,而且受海水侵蚀,大面积后退,期间带湿地范围减少。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使人类认识到,破坏湿地就是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湿地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专门签署了湿地保护公约。1992年我国加入了国际湿地缔约国,一方面在原有基础上加强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湿地的研究。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了各类自然保护区73个,其中部级的18个,在保护生?锒嘌院蜕镒试捶矫娣⒒恿酥匾饔谩T谑乇;矫嬗邢铝形侍庑枰⒁猓浩湟唬夜0兜卮浠榭霾钜焐醮螅械氖怯俳0叮械氖且劳撕0叮械南喽云胶猓俳0队锌煊新6杂诓煌暮0抖乇;τ兴畋穑虼耸匦枰扇《;黄涠壳肮噬鲜种厥雍0妒氐男薷垂鳎纳坪0渡稻哂械奶厥夤δ芎突指瓷锏亩嘌浴U庵只指垂饕彩且虻囟欤缑拦涌谛薷醋橹贫?010年100万英亩修复目标[10],其中也包括种草和群众教育等工作。我国沿海省市实际上已在做了一些湿地修复工作,如长江口九段沙生态工程,大米草种植以及多种形态的生态工程。今后在修复工作方面需要加强深化研究,有效地组织实施。

4挑战之四: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

目前,全球性增温和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已引起了世界沿海国家的高度重视。据IPCC(1995)对过去100年的海平面评估认为上升了18cm,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预测认为2050年时将上升20cm,2100年时上升49cm[11]。根据近40多年的验潮资料分析,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1.4~2.0mm/a,与全球上升速率一致[12]。对于局部地区来讲,海平面变化更重要的是其相对变化。相对海平面上升由三个因素叠加而成:全球性(绝对)海平面上升、区域地壳下沉和抽取地下水或沉积物密实等引起的地面沉降。我国沿海,尤其是几大三角洲地区,因人为原因地面沉降严重,区域性的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远大于全球海平面的上升速率。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海岸侵蚀后退、沿海平原低地的淹没和沼泽化、河口和地下盐水入侵、海洋动力增强,特别是风暴潮灾加剧、海堤失效等,这将严重制约沿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对我国沿海平原海岸城市群密集的地带,威胁很大。世界半数以上海岸受到侵蚀,这其中不同程度地包含有海平面上升因素的影响。从Bruun定律可知,微小的海平面上升可引起较大的岸线后退[13]。海平面上升又为海水入侵提供了动力条件,海洋动力增强引起海岸侵蚀加剧[14]。海平面上升,滩涂地带首当其冲,据估计[15],海平面上升0.5m,滩涂将损失24%~34%,如上升1m损失44%~56%,使低潮滩转化成潮下带。虽然我国重要的平原海岸地区有海堤的保护[16],海岸线受人工约束,海平面上升无法保持原状向陆位移,但会引起海滩的下蚀,危及海堤和海港等工程设施。同时,海平面上升不仅使沿海湿地面积减少,而且湿地受海水地下入侵而加剧盐碱化。目前海岸侵蚀的各种因素中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比重较小,但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具有长期性、潜在性和累积性。

河口范文篇7

具体工作计划任务是: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广泛开展双拥工作宣传,提升双拥工作水平。双拥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对巩固党对军队的领导地位,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巩固国防,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各单位、各部门、各驻军驻警部队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增强做好双拥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做好新时期双拥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双拥创建活动的经验和成果,以及先进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广大军民进一步增强国防观点和双拥意识,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双拥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任务和目标,全面推进我区双拥工作的发展。区双拥办要加强工作指导,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双拥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乡镇每年在各级新闻媒体上用稿5篇以上,其他单位和部门不少于2篇。

二、进一步强化双拥工作领导,加大双拥工作力度。为进一步巩固创建双拥模范城成果,全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共同参与创建工作,建立双拥工作小组,认真履行双拥工作职责。各乡镇、各部门要继续将创建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督查。要正确处理双拥工作与经济建设之间关系,在抓经济建设和中心工作的同时,决不能放松双拥工作。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进本乡镇、本部门、本单位双拥工作在今年有明显起色。

三、进一步巩固爱心献功臣行动,努力完成帮扶任务。几年来我区开展的“爱心献功臣行动”和“一助一”扶优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今年各乡镇、街道,区直各单位要继续做好帮扶工作,要明确专人负责,做到优抚对象的事有人管;要建立健全帮扶制度,做到活动正常,台帐、档案记载完整,定期回访;要针对优抚对象的实际困难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帮扶到位;要鼓励民营、私营企业积极参加“爱心献功臣行动”,为优抚对象排忧解难。

四、进一步完善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全面提高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水平。去年我区把开展重点优抚对象保障工作,列为工作重点,初步建立起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制。今年全区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优抚医疗保障制度,加大优抚医疗保障基金筹资力度;扩大优抚对象团体医疗保险范围;适当提高优抚对象医疗费在新型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和报销额度;狠抓医疗机构优惠减免政策落实工作,从而切实解决优抚对象医疗难问题。实行二等乙级以上伤残人员医疗统筹,保证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人员医疗需求。

五、切实做好优抚对象群众优待工作,提高优抚对象保障水平。优抚对象群众优待是双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近年来,我区义务兵家属、“三老”优抚对象群众优待工作有了新进展,然而对照有关政策规定,还有一定的差距。各乡镇,街道要切实重视优抚对象的优待工作,把筹措资金放在重要地位,区财政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适当增加乡镇补助额度,力争今年基本上达到上级规定标准。

六、巩固军民团结,拓展军民共建的新路子。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各单位在拥军优属工作中要注重办实事,求实效,尽力帮助驻军驻警部队解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决战备、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为国防建设和社会稳定作贡献。

(一)坚持科技拥军,支持部队现代化建设。现代战争是高科技战争,是人才战争。为部队培养人才,提高官兵的政治业务素质,是打赢现代战争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社会共同责任。今年要有计划地为驻军驻警捐助部分图书、电脑等,为部队官兵举行两期电脑培训和法律知识、优抚安置政策的讲座以及其他专业知识的培训等。

(二)开展军民共建活动。1、扩大军民共建范围,不断充实共建内容。各共建单位要按区下达的共建任务,不断充实共建内容,力所能及帮助驻军驻警部队解决实际困难,与部队建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亲密的鱼水关系,把我区军民共建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2、加强与部队的联系,鼓励河口籍官兵献身国防,报效祖国。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鼓励官兵安心服役报效祖国,为家乡争光,“八一”前夕在南京举行团职以上干部联欢会。

(三)落实有关公共场所对官兵实行优惠政策。

(四)努力做好军转干部和退役士兵安置工作。采取政府安置与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努力安置好军转干部和退役士兵,政府保证他们第一次就业安置和自谋职业补偿金的兑现,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转业、退役官兵自谋职业。

河口范文篇8

关键词:海河口水行政管理开发利用

位于环渤海经济开发区中心地带的海河口及其岸带地区有海陆面积230km2,天津新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中国海洋石油渤海公司、塘沽盐场、渔码头,规划中的临港工业区港口和石油、化工、渔业基础产业等坐落于此,是天津市对外开放和沿海发展的前沿阵地,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优势,海洋、矿产、旅游、滩涂资源丰富,交通四通八达,工业基础坚实,科技力量雄厚。

海河口及其岸带的开发利用,有效地促进了天津市、塘沽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水利部门的防洪工程建设、海河口的整治和管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管理和统一规划

长期以来,河口地区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各部门、各行业按照自己的需要占用岸线,围垦滩涂,使河口及其岸线开发利用处于无序状态,造成多头管理,任意挤占行洪河道和岸线的混乱局面。

各部门、各行业在河口治理开发中要求各不相同,涉水工程规划和实施项目急剧增加,建设不同步,没有统一的法规规章,部门、行业间管理目标不一,管理要求不同,致使管理行为不规范。

2.河口淤积严重,不能满足泄洪排涝的要求

海河口自1958年建闸以来,由于受海河流域大气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上游来水逐年减少,致使河口长期被潮汐水流所控制。据1958~1995年实测地形资料,37年间闸上2km至闸下11km主河道累计淤积量为2317万m3,河床普遍抬高4~6m,造成海河闸下严重淤积,使海河干流泄流能力大幅度下降,对海河下游地区及天津市防洪安全构成威胁。

3.河口水质及底质污染,水环境恶化

位于近闸段的大沽排污河汇集了天津市城市与农村的工业废水和混合废水,日排污量超过80万t,河口水质低于海水水质标准Ⅲ类;闸下5km以内的河口底质有轻度、中度重金属污染,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河口滩涂开发、水产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等问题的普遍关注。

4.海挡堤标准低,损坏严重,防潮能力低

河口现状海挡堤顶高程参差不齐,防潮标准不足20年一遇,堤身单薄,残破险工段多,年久失修,未设专门机构管理,无固定运行维护资金。防潮闸等控制性水利工程设施老化,难以正常发挥作用。海河防潮闸自1958年建成至今运用已40多年,闸体沉降1.4m以上,影响泄流和挡潮功能的发挥。

5.排泥占地矛盾突出

通过科学研究表明,现阶段解决海河口泄流不畅的有效办法是机械疏浚。为此,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资金,每年对海河口进行疏浚治理。至2002年,海河口累计清淤1678万m3,建设排泥场面积486万m2。清淤工程对提高海河口泄流能力,保证天津市安全度汛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清淤量的累加,排泥场占地矛盾十分突出,成为制约清淤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每年天津市、塘沽区政府都要为排泥场的使用做大量的协调工作。管理体制、清淤投资、排泥场占地已成为今后维持河口正常清淤的制约因素。

二、加强海河口水行政管理的必要性及原则

1.必要性

海河流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流域防洪建设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海河口地处天津市经济发展热点地区,涉及到多家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在深化改革、开发建设的新形势下,加强河口的水行政和开发管理,有利于促进河口地区的防洪防潮,有利于改进生态环境,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滩涂水土资源,有利于河口整治规划的全面实施,有利于规范河口治理、维护河口的水事秩序,有利于促进河口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2.河口水行政管理和开发利用原则

(1)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有利泄洪、便利航运、保护水产、发展经济、改善生态环境。

(2)防洪治导线和规划方案要根据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结合河口条件和特点,合理布置、统筹兼顾、综合利用,为促进河口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正确处理好河口滩涂及其岸线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防洪、生态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水利、海洋、滩涂、岸线资源。

(4)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计划地对河口及其岸线利用现状进行调整,加强保护和管理。

(5)正确处理统筹规划与合理开发、专项开发与综合开发、开发利用与建设管理的关系,规范河口治理开发秩序。

三、加强河口水行政和开发利用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1.建立高效权威的水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目前,由于海河口及其岸线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等权属不明,存在多家分散管理现象,因此,建立高效权威的水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十分迫切的。为促进河口地区的防洪防潮、改进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滩涂水利资源、规范河口治理开发秩序、保障河口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河口综合治理开发中的统一管理职能和作用,建立统一、稳定、健全的管理运行机制,以保障海河口综合治理开发的顺利实施。

成立于1980年的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海河下游管理局,其主要职责是加强对海河干流、永定新河、独流减河及西河闸、海河防潮闸、独流减河进洪闸、独流减河防潮闸、屈家店枢纽等水利工程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但事实上依据1998年天津市颁发的《天津市河道管理条例》,3条河的管理由天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目前海河下游管理局只负责管理5座水闸枢纽和海河、独流减河两河口。多年来,海河下游管理局依据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的授权,对在海河口及其岸线进行开发利用且依法申报建设项目同意书的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了管理与审查,并在规范管理程序、强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做了一些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涉水工程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和业主的支持与理解。但是,对建设项目的服务、验收、防洪后评价、档案管理等工作还亟待加强。

2.立足长远、科学规划,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国内外众多成功的河口治理和开发经验表明,河口综合治理开发必须有一个科学统一的规划。水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靠河口水沙基础资料的长期积累、科学试验水平的提高,针对拦门沙游荡上移、海相来沙较多致使淤积加重、风暴潮强劲及地面严重沉降等恶劣环境,在治理方案、堤线规划、吹海造地、实施措施等方面制订出一个兼顾社会各行各业经济发展,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地区的不同要求,兼顾近期目标与远期发展的全面的科学规划,并不断加以完善。

3.完善水法规体系建设,提高水行政执法水平

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海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中指出:继续河口整治,维持泄流能力是防洪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法加强对河口的管理,对河口继续进行维护性清淤,规划确定的清淤排泥场用地和管理用地任何单位不得挤占。同时,要研究如何运用市场经济杠杆,兼顾各方利益,使河口综合治理开发和防洪工程形成的排泥场土地资源发挥经济价值,为天津市经济发展服务。公务员之家

从海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需要出发,尽快制订出台《海河流域河口管理办法》,将河口及其岸线的开发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使之成为各部门、各行业制定综合治理规划和开发利用计划及进行建设项目审查管理时必须遵守的法律依据和行为准则,也为依法行政提供依据和法律保障。

河口范文篇9

关键词:地域文化特性;景观;河口古镇

铅山县河口镇是江西省一座被誉为“八省码头”的千年古邑,2003年被列为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河口明清古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然而,河口暴露出的问题是传统村镇普遍存在的共性缺陷——传统文化景观保存的纰漏、历史地域特性的缺失、地域文化改造的欠缺,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古镇景观设计发展的局限。

一、案例概况

1、区位特征

铅山县的这座千年古镇—河口,明清时期就是八省通衢的商埠重镇,它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的东北部,地处龙虎山、黄岗山的中部。“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村居》),晚唐诗人王驾途经铅山所做,描绘了农耕经济时代铅山的富足。但昔日的繁荣却不足以支撑现代古镇的发展,由于地域文化特性的缺失,使河口古镇失去了它本应由的个性和风格。

2、概念概述

不同地区所处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因素所导致的差异性地域文化,地域性的差异是必然客观存在的。拉普卜特认为:“对环境质量这样的概念,需从文化的内部,作主位。”。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共同创造的,并不断的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成就[2]。将地域文化铭刻在景观之中,是塑造古镇特有的景观规划,提升古镇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地域文化特性下古镇景观的设计

发掘和概括地区的地域文化因素。景观艺术设计要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来获得创作灵感,理解人类文化和自然的互动关系,才能在景观设计的实验中诠释和弘扬地域文化。土地利用是最能够反映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和农耕文明的表现,又时在农业生产中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具体形式。水是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支配并引导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问题提出

古镇地域特性缺失:不知何时,古镇越来越注重的商业化利益导致急功近利的改造方式,当人们在寻求一种商业的捷径时,“撤城”这个名词几乎涵盖了整个古镇改造——老城墙撤了、青石板路被肢解、枯藤老树青苔岁月沧桑的痕迹抹去了。缺少设计和审美的重建影响了本身的历史文化特性,这样处处磨灭了独有的地域文化特性。

三、样本特征

1、河口的历史地域文化特色

1)古道文化河口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留下来有经年磨损的车辙印痕的九弄十三街,商业贸易十分繁荣,这让地方特色的商业性地域文化特色,故有“买不尽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的说法。这样独到的古道地域特色也给河口在历史上与景德镇、吴城镇、樟树镇齐名,冠以江西四大名镇之一。2)茶帮文化河口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就成为茶叶、土纸等手工业商品集散地而逐步扩大延伸到全国各地乃至出口国外。早在北宋时期,“白水团茶”就是当时进贡的佳品。到明代初年,又有“小种河红”、“花香”等数种名茶。明代中期,河口的茶叶贸易昌盛,茶行达48家之多。到了清代,全国各地茶商云集河口,当地制作的茶叶畅销往全国,还远销俄罗斯、印度、南洋诸国与地区。至今河口地域特色的红茶依旧广受欢迎。3)渡口文化从清版《铅山县志》中“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楫夜泊,绕岸灯辉。”的史料记载中,河口古镇昔日的商贸流通、人气鼎沸空前盛况,鳞次栉比地兴建一座座民居、官宅、一排排商行、钱庄、旅店,构成了一道与河流行的建筑长廊。同时,更是构成了河口古镇特有的渡口文化,人们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创造出独特的景观特性。

2、河口古镇的建筑风格

河口古镇的建筑风格分为两类:一是明清时期保存下来的具有明清特色古街古道,二是现代城镇化的工业风格。河口古镇也具备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用来区别其他建筑风格,比如说明清古街(二堡街)上的百年老药号“金利合”,这幢三层楼的明清标志性的古建筑,门外历历在目的石雕匾额、楹联、石雕图腾,随着时代变迁、星移物转,诉说着金利合的兴衰史。

3、河口古镇的肌理规划

古镇的码头沿江排列,房屋也是按照此规划布局而建造,逐渐形成了一堡街、二堡街和三堡街商业长街。长街的尺度在当时的地理条件下算得上空前规模宏大,各要素之间相互叠合,直观表现即为肌理、尺度、规格、装饰的互相作用化。

四、提出古镇景观设计研究策略

挖掘人文资源:古镇改造要准确定位,创建地域文化特性,充分挖掘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古镇的历史和地域文化,更加递进的展现古镇特色,整合当地文人、艺术家的加入,可通过现代化手段开发本土地域文化特性的古镇景观。

五、结语

在文化层面上:1)重视传统传承。只有当我们在继承和发展中去发扬传统文化,才能够抓住精髓,重新定位河口的功能规划。2)规范人文意识。让人们都树立正确的保护意识。3)培养文化底蕴。摒弃现代视角的功利性局限,如今我们应该从历史遗存入手,避免陷入发展失衡的地域文化斑块区。在物质层面上:1)重视核心发掘。设立核心发展区域后,拆除周边私建房屋,形成有核心到节点的交相呼应。2)规范格局形态。保证地域文化特性的景观风貌。当我们去思考整个古镇地域景观的构建时,已经反映了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地域文化的缺失,我们应该摆脱方法的局限,充分凭借大环境整体传统村落优势,回到地域文化特性的“本源”层面,为河口今后的发展开创一条独立特色的古镇崛起之路,为今后的地域景观建设保留期待。

作者:刘汝 胡鑫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法.黄谷兰等译.北京:中国建筑,1992

河口范文篇10

海河口及其岸带的开发利用,有效地促进了天津市、塘沽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水利部门的防洪工程建设、海河口的整治和管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管理和统一规划

长期以来,河口地区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各部门、各行业按照自己的需要占用岸线,围垦滩涂,使河口及其岸线开发利用处于无序状态,造成多头管理,任意挤占行洪河道和岸线的混乱局面。

各部门、各行业在河口治理开发中要求各不相同,涉水工程规划和实施项目急剧增加,建设不同步,没有统一的法规规章,部门、行业间管理目标不一,管理要求不同,致使管理行为不规范。

2.河口淤积严重,不能满足泄洪排涝的要求

海河口自1958年建闸以来,由于受海河流域大气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上游来水逐年减少,致使河口长期被潮汐水流所控制。据1958~1995年实测地形资料,37年间闸上2km至闸下11km主河道累计淤积量为2317万m3,河床普遍抬高4~6m,造成海河闸下严重淤积,使海河干流泄流能力大幅度下降,对海河下游地区及天津市防洪安全构成威胁。

3.河口水质及底质污染,水环境恶化

位于近闸段的大沽排污河汇集了天津市城市与农村的工业废水和混合废水,日排污量超过80万t,河口水质低于海水水质标准Ⅲ类;闸下5km以内的河口底质有轻度、中度重金属污染,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河口滩涂开发、水产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等问题的普遍关注。

4.海挡堤标准低,损坏严重,防潮能力低

河口现状海挡堤顶高程参差不齐,防潮标准不足20年一遇,堤身单薄,残破险工段多,年久失修,未设专门机构管理,无固定运行维护资金。防潮闸等控制性水利工程设施老化,难以正常发挥作用。海河防潮闸自1958年建成至今运用已40多年,闸体沉降1.4m以上,影响泄流和挡潮功能的发挥。

5.排泥占地矛盾突出

通过科学研究表明,现阶段解决海河口泄流不畅的有效办法是机械疏浚。为此,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资金,每年对海河口进行疏浚治理。至2002年,海河口累计清淤1678万m3,建设排泥场面积486万m2。清淤工程对提高海河口泄流能力,保证天津市安全度汛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清淤量的累加,排泥场占地矛盾十分突出,成为制约清淤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每年天津市、塘沽区政府都要为排泥场的使用做大量的协调工作。管理体制、清淤投资、排泥场占地已成为今后维持河口正常清淤的制约因素。

二、加强海河口水行政管理的必要性及原则

1.必要性

海河流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流域防洪建设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海河口地处天津市经济发展热点地区,涉及到多家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在深化改革、开发建设的新形势下,加强河口的水行政和开发管理,有利于促进河口地区的防洪防潮,有利于改进生态环境,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滩涂水土资源,有利于河口整治规划的全面实施,有利于规范河口治理、维护河口的水事秩序,有利于促进河口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2.河口水行政管理和开发利用原则

(1)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有利泄洪、便利航运、保护水产、发展经济、改善生态环境。

(2)防洪治导线和规划方案要根据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结合河口条件和特点,合理布置、统筹兼顾、综合利用,为促进河口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正确处理好河口滩涂及其岸线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防洪、生态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水利、海洋、滩涂、岸线资源。

(4)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计划地对河口及其岸线利用现状进行调整,加强保护和管理。

(5)正确处理统筹规划与合理开发、专项开发与综合开发、开发利用与建设管理的关系,规范河口治理开发秩序。

三、加强河口水行政和开发利用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1.建立高效权威的水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目前,由于海河口及其岸线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等权属不明,存在多家分散管理现象,因此,建立高效权威的水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十分迫切的。为促进河口地区的防洪防潮、改进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滩涂水利资源、规范河口治理开发秩序、保障河口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河口综合治理开发中的统一管理职能和作用,建立统一、稳定、健全的管理运行机制,以保障海河口综合治理开发的顺利实施。

成立于1980年的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海河下游管理局,其主要职责是加强对海河干流、永定新河、独流减河及西河闸、海河防潮闸、独流减河进洪闸、独流减河防潮闸、屈家店枢纽等水利工程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但事实上依据1998年天津市颁发的《天津市河道管理条例》,3条河的管理由天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目前海河下游管理局只负责管理5座水闸枢纽和海河、独流减河两河口。多年来,海河下游管理局依据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的授权,对在海河口及其岸线进行开发利用且依法申报建设项目同意书的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了管理与审查,并在规范管理程序、强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做了一些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涉水工程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和业主的支持与理解。但是,对建设项目的服务、验收、防洪后评价、档案管理等工作还亟待加强。

2.立足长远、科学规划,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国内外众多成功的河口治理和开发经验表明,河口综合治理开发必须有一个科学统一的规划。水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靠河口水沙基础资料的长期积累、科学试验水平的提高,针对拦门沙游荡上移、海相来沙较多致使淤积加重、风暴潮强劲及地面严重沉降等恶劣环境,在治理方案、堤线规划、吹海造地、实施措施等方面制订出一个兼顾社会各行各业经济发展,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地区的不同要求,兼顾近期目标与远期发展的全面的科学规划,并不断加以完善。

3.完善水法规体系建设,提高水行政执法水平

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海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中指出:继续河口整治,维持泄流能力是防洪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法加强对河口的管理,对河口继续进行维护性清淤,规划确定的清淤排泥场用地和管理用地任何单位不得挤占。同时,要研究如何运用市场经济杠杆,兼顾各方利益,使河口综合治理开发和防洪工程形成的排泥场土地资源发挥经济价值,为天津市经济发展服务。

从海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需要出发,尽快制订出台《海河流域河口管理办法》,将河口及其岸线的开发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使之成为各部门、各行业制定综合治理规划和开发利用计划及进行建设项目审查管理时必须遵守的法律依据和行为准则,也为依法行政提供依据和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