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21:05:09

旱灾

旱灾范文篇1

今年以来,**县**镇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平均海拔1500米的**村为旱情最为严重村之一,**村群众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考验。在灾难面前,**村党总支书记**带领总支一班人充分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一方面确保全村人畜饮水,另一方面严防山火,发出“为生存而战”的抗旱救灾号召,带领全村600余户,1900余人积极与旱魔作斗争,确保了群众有水喝,确保了该村未发生一次重大火灾,实现了一方平安,社会稳定。

一、精心组织保饮水

**村地处典型的**山区,村内交通条件较差,村民居住分散,去年秋季以来的连晴高温天气如同一个大蒸笼,蒸干了**村村民平时的饮用水源,蒸裂了本就十分贫瘠的土壤。**村党总支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向镇党委、政府立下了“不让一名群众因缺水致病或死亡!”的军令状。该村在总支书记**的带领下,通过多方协调,申请镇里组织了两台水车给群众送水,并带领村“两委”一班人轮流为群众分水,形成不哄抢、不围堵的有效秩序,让每个群众都能分到水。对于部分因交通不便、体弱多病、缺乏劳动力的困难群众,又特别是五保户、特困户,党总支就发动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他们义务送水。同时,还坚持租用了6辆摩托车无偿为农户送水。人不缺水了,**还考虑到了牲畜饮水问题。该村养羊大户**养殖了20多头羊,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农民有了发展山羊的积极性,然而他建成的山羊种羊场才刚刚起步就面临牲畜饮水难的大问题,眼看一只只种羊奄奄一息,党总支一班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为了不使刚树起来的示范标杆倒下,为了不挫伤群众发展养殖业的决心和热情。**确定了专人负责协调供应该户20余头羊的饮水问题。**感激不尽地说:“如今全镇人民饮水都这么困难,你们还想到我的牲畜饮水困难,真是共产党好哟!以后我一定好好带领乡亲把羊养好!”

二、超前谋划保春耕

旱灾带来的不仅是人畜饮水困难,受灾农户小春作物颗粒无收、大春栽播困难、农民无口粮也是灾区面临的重大难题。**在向上级争取抗旱资金的同时,每天深入到旱灾现场,一面为灾户送去粮食,一面指导农户抗旱自救。山笋村小组村民吴顺富一家因干旱,土地三季无收成,家里没有足够的购粮钱,**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落实100斤大米送到该农户家中,吴顺富当时感动得泪如雨下,激动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汪支书,您是我家的救命恩人啊!”看着朴实的农户,**感到很愧疚,他深知自己做的只能解一时之需,而非长久之计。他从镇里请来农技人员,结合山区干旱、无法进行大春播种的实际,制定了集中育苗计划。在山笋村、老牛坡村等水源条件较好的村共育烤烟苗6亩、玉米苗12亩,为困难群众做好了充分的用种计划,既尽可能地不误农时,又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干旱带来的损失。村民罗金先说:“汪支书为我们考虑得真是周到啊,我们战胜旱灾更有信心了。”

三、严防死守防火灾

旱灾范文篇2

自今年6月以来,我县各地气温普遍偏高,降水持续偏少,较历年同期平均偏少六成,旱情较为严重,为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影响。为掌握真实的旱情情况,科学制定当前防旱抗旱方案及措施,把旱情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根据县政府领导要求,请各街镇乡于今日下午18:00时前将旱灾情况上报县救灾办和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县救灾办联系人:**

联系电话:4376****传真:437****

旱灾范文篇3

一、旱情

农业方面,持续干旱造成全镇26900亩农田受灾(其中小麦640亩、蚕豆310亩、洋芋1250亩、油菜750亩,甘蔗17000亩);林业方面,去年冬我镇种植核桃面积1674.7亩,种植核桃苗16743棵,由于干旱原因仅成活4496棵,成活率仅为26.8%,部分新造林地苗木脱水现象相当严重;畜牧业方面,截止目前,我镇各项生产指标已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数,表面上的影响低于农业。

二、旱灾对各行业经济及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农业方面,旱灾造成小麦无收600亩,成本损失6.1万元,甘蔗无收9453亩,直接经济损失达590万元。

林业方面,干旱少雨给当前的造林绿化造成了严重影响,多数苗木脱水现象严重,新造林成活率低,主要表现在去年种植的核桃苗大面积死亡,在造林工作中,造林前需要浸泡苗木,造林后需要及时浇水,增大了造林困难,增加了造林成本,春季补植补造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畜牧业方面,一是东西两山的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草料资源枯竭,坝区村委会的牧草种植困难,成活率低,增加存栏困难。二是受玉米等饲料资源成本增加的影响,生产成本增大,利润减少,也有一些地方出现减少存栏的现象。三是由于气候干燥,疾病多发,疫病传播速度较快。

三、旱灾对明年经济的影响分析

农业方面,旱灾造成600亩小麦无法出苗,已绝收,减产4.44万公斤,按明年每公斤2元的预计单价计算,直接经济损失达8.88万元。林业方面对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形势造成严峻影响。畜牧业方面由于受水源、饲草饲料短缺的影响,畜禽存栏总量上难以增量,其次是受猪肉价格上涨的影响,一些养殖户出现宰杀母猪的现象,可能造成存栏减少,再次是疫病防控工作难度加大,最后是资金短缺,难以引导养殖规模化发展,目前的粗放经营模式难有较大改观。

四、针对旱灾所做的各项工作

我镇党委、政府面对异常旱情,组织各村委会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主要以生产自救为主,坝区村委会组织群众抽水抗旱保苗,其椒、甜椒及芦笋基地为保证顺利完成育苗移栽工作,已投入抗旱经费5万余元。林业方面对新造林地和幼林进行人工浇水和补植补造,同时加强野外火源管理,通过加强森林防火宣传,广泛深入地宣传安全生产用火、禁止用火的各项规定,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对重点地区加强防火的巡护、排查隐患,严格控制和管理野外火源,规范生产、生活用火行为,已选择合适的时间开展计划烧除,进行林区内可燃物的清理。

五、建议及对策

一是引导农户加强灾后重建工作,做到各项工作早安排、早部署。

二是做好各项科技的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引导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旱灾范文篇4

关键词: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分布特征;防治策略

干旱灾害是世界上发生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持续时间久、影响面积广和造成损失严重等特点。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的背景下,旱灾及其风险不断演变,干旱灾害防灾减灾工作面临许多难点。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干旱缺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是现代抗旱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干旱灾害进行风险分析是开展抗旱工作的基础。

一、干旱灾害风险区划方法

1.基本思路

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估单元,基于水资源量的数据对全国各县级行政区开展干旱频率分析和旱灾损失评估,进而进行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基于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结果,计算分析干旱灾害风险度,确定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分类,从而编制干旱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包括干旱灾害风险度计算、风险等级划分、综合平衡等关键过程。首先,基于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因旱人饮困难风险评估的不同干旱频率和对应的损失影响,计算干旱灾害风险度。其次,基于全国不同县级行政区干旱灾害风险度的数值,以一定方法确定风险等级划分标准。最后,确定形成农业干旱灾害、因旱人饮困难、城镇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并在三者基础上确定干旱灾害综合风险区划。技术路线图如图1。

2.技术方法

(1)干旱灾害风险度计算对于农业干旱灾害和因旱人饮困难干旱灾害,基于干旱频率和干旱影响(农业受灾率或因旱人饮困难率),按公式(1)计算一定区域的干旱灾害风险度:行政区,占全国的11.2%;中高风险区涉及57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2.0%;无高风险区。总体上看,因旱人饮困难高风险区和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广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

3.全国城镇干旱灾害风险分布特征

全国城镇干旱灾害风险区划中,低风险区涉及1644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57.8%;中低风险区涉及722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25.4%;中风险区涉及313个县级中高风险等级时,有一项风险等级为中则判断综合风险等级为中;无高、中高、中风险等级时,有一项风险等级为中低则判断综合风险等级为中低;所有项风险等级为低则判断综合风险等级为低。

二、全国干旱灾害风险分布特征

1.全国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分布特征全国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区划中,低风险区涉及1158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40.7%;中低风险区涉及936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32.9%;中风险区涉及500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17.6%;中高风险区涉及160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5.6%;高风险区涉及92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3.2%。总体上看,农业干旱灾害高风险区和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西北部和内蒙古东部,华北地区的河北,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和内蒙古中西部,华南地区的广西和广东等省(自治区)。

2.全国因旱人饮困难风险分布特征全国因旱人饮困难风险区划中,低风险区涉及1781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62.6%;中低风险区涉及690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24.2%;中风险区涉及318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11.2%;中高风险区涉及57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2.0%;无高风险区。总体上看,因旱人饮困难高风险区和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广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

3.全国城镇干旱灾害风险分布特征全国城镇干旱灾害风险区划中,低风险区涉及1644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57.8%;中低风险区涉及722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25.4%;中风险区涉及313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11.0%;中高风险区涉及141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5.0%;高风险区涉及26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0.9%。总体上看,全国八成以上县级行政区为城镇干旱灾害低风险区或中低风险区,在黑龙江、辽宁、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等省(自治区、直辖市)零散分布高风险区或中高风险区。

4.全国干旱灾害综合风险分布特征

全国干旱灾害综合风险区划中,低风险区涉及422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14.8%;中低风险区涉及1105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38.8%;中风险区涉及873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30.7%;中高风险区涉及328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11.5%;高风险区涉及118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4.1%。总体上看,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北部、黄土高原、长江中游平原、云贵高原等地区。

三、干旱灾害防治策略

1.全国干旱灾害防治分布特征

结合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和抗旱减灾能力,可以得到不同地区的防治等级,如一般防治、中等防治和重点防治,进而提出不同区域的干旱灾害防治措施建议。全国干旱灾害防治区划中,一般防治区涉及1734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60.9%;中等防治区涉及853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30.0%;重点防治区涉及259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的9.1%。总体上看,重点防治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辽宁、内蒙古东部,华北地区的河北,西南地区的广西、四川、贵州、重庆,西北地区的陕西、宁夏、内蒙古中西部等地区。

2.干旱灾害防治对策

(1)加快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在加强节约用水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托国家水网及区域水网工程建设,推进一批蓄水、引提水和调水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大抗旱引调提水工程和水库连通工程建设力度,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和工程格局,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流域和区域应对特大干旱、连续干旱和突发性供水安全事件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干旱缺水问题。

(2)加快健全城乡供水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城市供水网络布局,加快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二是优化农村供水工程布局,提升农村供水标准和保障水平。三是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提升农业供水保障水平。加强流域和区域水利工程联合调度和水量统一调度,提高抗旱应急供水能力。完善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在干旱易发区、粮食主产区建设一批中小型抗旱应急备用水源。此外,鉴于地下水水源具备一定调节能力、保障程度相对较高、水质优良、易于应急取用等优势,充分发挥地下水水源的抗旱应急供水功能,在逐步压缩地下水开采的前提下保护好地下水水源,遭遇严重、特大干旱情形时有计划开采包括深层承压水在内的各类地下水,增加特殊情况下的应急供水量。

(3)加强抗旱非工程措施体系建设

坚持防抗结合、科学抗旱,强化抗旱“四预”措施,健全抗旱非工程措施体系建设。一是加快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和抗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水利、气象和农业等部门已建和规划的站网,形成覆盖流域、布局合理、信息完备、资源共享的旱情监测站网。二是完善抗旱应急预案,科学调度抗旱用水,优先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全力保障农业灌溉用水。

(4)持续推进抗旱减灾科学研究

根据抗旱减灾需求,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抗旱减灾基础研究、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强化科技抗旱措施。积极开展气候变化与旱情旱灾关系及应对策略、旱灾成灾机理、旱情监测预警技术、旱灾风险评价及管理、干旱区划及旱灾风险图编制、干旱特征水位、旱灾经济损失评估、抗旱标准体系及关键指标、抗旱减灾效益评估、抗旱能力评估、抗旱用油用电补贴和旱灾保险等研究。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大力开展节水保墒、耐旱作物培育、保护性耕作、抗旱节水制剂等栽培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研发推广。加强抗旱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抗旱减灾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2]倪深海,顾颖,彭岳津,等.近七十年中国干旱灾害时空格局及演变[J].自然灾害学报,2019(6).

[3]吕娟.我国干旱问题及干旱灾害管理思路转变[J].中国水利,2013(8).

[4]徐翔宇,刘昀竺,汪党献,等.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的战略思考[J].灾害学,2022(2).

旱灾范文篇5

一、我国干旱灾害的成因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每年我国旱灾不断,几乎年年有灾,对全国的旱灾统计情况表明,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2的53年间,全国部分地区干旱情况较严重的年份有36年,出现频率接近70%,经分析研究认为旱灾频繁的原因如下。

1、水资源区域性缺水严重

我国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经济发展组合状况不理想,水资源区域性分布南北不均衡,我国降雨量南方比较充沛,年平均降雨超过1000mm,而北方内陆地区降雨量少,年平均降雨量少于400mm,这种降雨分布的区域性导致我国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但水资源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量仅占19%,其中西北内陆河地区资源性缺水更严重,这种南北水资源分布的极不均衡造成的区域缺水,是我国干旱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2、降雨的季节性导致季节性缺水

我国降雨受典型季风气候影响,全年降雨在年内时间分布极不平衡,水资源呈明显的季节性,其中70~80%降雨集中在汛期的6、7、8月内,汛期降雨强度大、雨量太过集中,往往地表径流汇聚而引发洪涝灾害,当降雨集中的汛期限过后,工农业用水量依然巨大,但由于水量因大部份都集中在了汛期,水资源供需矛盾显现,季节性缺水严重,降雨的季节性造成灾害的季节性,大洪之后又遇大旱,汛期抗洪汛后抗旱,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

3、人为因素

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来以久,但旱灾频繁有较大的人为因素存在,具体表现在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水污染严重、水利用率低、用水浪费严重、、、、、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加大了旱灾发生的机遇。

二、干旱灾害的形势分析

1、干旱灾害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频繁严重的旱灾导致广大农村农作物减产绝收、农村饮水困难、农民收入大幅度下降、工业生产停滞、城市供水限时、、、、严重影响国民的生产、生活,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干旱灾害是农村实现小康生活,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桎梏。

2、干旱灾害导致生态破坏

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区由于长时间的持续干旱,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情况普遍,生态环境用水濒临枯绝,如果这样无休止的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不合理的配置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比例,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少,自然绿洲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目前我国沙化面积已扩展到174.3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8.2%,而且年扩展速度呈增加的趋势,由20世纪70年代的1560KM2增加到90年代末的3436KM2。

3、抗旱工程设施老化,抗旱能力弱

目前我国的抗旱工程基础设施老化,运行时间长,年久失修,降低了抗旱工程的灌溉保证率,无法正常发挥抗旱效益,抗旱能力弱。

4、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

我国目前水资源的开发极不合理,在流域内上游不顾下游,拦河修坝截流,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下游断流,严重影响下游居民的生产生活,给下游造成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水资源丰富的流域,水利用率低,用水浪费严重,而在水资源贫泛的流域却是河流断水,水库干涸,无水可用,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也是我国干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之一。建议国家加强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保证水资源在流域内、流域之间的合理配置,综合考虑流域内、流域之间的用水需求,科学配置、合理调度,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水污染日益严重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工农业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给江河湖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生活性用水资源因河湖水源污染而不断减少。

三、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干旱损失,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目前的抗旱减灾措施,无非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搞好抗旱工程硬件设施的同时,也大力提升非工程软件建设,实现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结合,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

1、工程硬件设施

1.1: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降雨因分的的区域性,致使地区之间水资源不平衡,相对而言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贫泛,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农业干旱性缺水、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超采,水资源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了从根本上缓和我国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兴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必须的,以缓和北方地区的资源性缺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南北地区经济同时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1.2:兴建小型灌溉工程,缓解流域内的季节性缺水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降雨在时间上分布上极不衡,呈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缺水严重,在降雨集中期因降雨强度大,降雨太过集中往往引发洪涝灾害,降雨集中期过后由于雨量希少而引起旱灾,为缓解这种季节性旱灾,应在流域内兴建小型灌溉工程,在降雨集中期蓄水用于降雨集中期过后灌溉之用,除水害兴水利,同时还可以结合发电、养殖开展多种经营,活跃地方经济。

2、非工程措施

2.1:增强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一般只有30~40%,生产单位粮食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2.5倍,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0%,水资源存在极大的浪费,因此应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对于高能耗低产量而用水量大的企业,强制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加强水法宣传,实现水资源有偿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2:退耕返草返林,蓄养水源

积极鼓励农民退耕返草返林,蓄养水源,有实验表明,生态良好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比生态恶化的地区,土壤蓄水能力大30~40%,充份利用土壤这座天然水库蓄养水源,同时对于退耕返草返林的农民国家应给予适当补偿。

2.3:实现各利用水需求之间的合理比例

我国工业用水挤中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水资源的需求关系紊乱,生态用水无法保障,其结果是造成生态系统严重损坏,土地沙化,地下水盐碱化严重,应合理科学配置各种用水需求,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正确协调几个关系

我国抗旱减灾是一项系统而又宠大的工作,在具体的抗旱减灾工作中,应协调好几个关系,保证抗旱工作的有力性、科学性,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

1、水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我国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即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

2、抗旱规划的长远性与当前性

我国在具体的抗旱规划中应适当超前,不能临渴掘井,应合理处理好抗旱规划的长远性与当前性,力争实现两种利性质的有机结合,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统一

旱灾范文篇6

敬爱的党组织:

西部数省的持续旱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面对持续升级的旱情,从中央到地方,从干部到群众,各方力量汇聚到一起,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一场抗大旱、保民生、夺丰收的战斗在西南大地打响。

大灾面前,各地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党员“突击队”“先锋队”正奋战在西南地区抗旱救灾第一线,涌现出了一批党员、干部组织群众,勇战“旱魔”的感人事迹,鼓舞人心。他们用切身行动,践行着一个党员、干部的职责与使命,激励着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战胜灾害的信念和决心。我们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抗旱救灾正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品行的“试金石”。在抗旱救灾这个群众最需帮助的紧要关头,有许多边远贫困群众饮水十分困难,大面积的田土迫切等待灌溉、翻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就是要求共产党员能豁得出来、冲得上去,冲锋在前,真正成为查实情、解民困的“主心骨”;就是要深入一线,尤其要到灾情最重、抗灾难度最大的地方解民忧,要带领和组织群众打赢抗旱救灾这场硬仗。

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既发挥各自优势,又形成一股合力。保证信息通畅,指挥有力。做好监测预报,加强对雨水情、旱情的分析、会商和研判,为科学制定应对旱情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各级抗旱组织要互相配合,协调行动,提高抗旱效率,把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刀刃上。要科学管理调配抗旱水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供水方案。对旱区的缺水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摸底,算清水账。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同时采取水库供水、应急调水、打井取水、拉水、送水等各种应急措施,优先保障群众生活用水,妥善安排好生产用水。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的职能,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根据水源现状,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扩大旱作物种植面积,适时补种、改种农作物,推广抗旱节水技术,力争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非农业补,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应该在思想行动上去帮助灾区人民抵抗旱灾,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并不能改变很多,但我们可以通过节约一点水,捐赠一分钱去帮助灾区人民。作为21世纪的公民,我们更应该在理性上认识到“西南旱灾”不应止步于抗旱,我们更应该听到旱灾敲响“水资源短缺”的警钟。有道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国作为严重缺水国家是不争的事实,但即便在如此缺水的情况下,国内水资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浪费却依然令人触目惊心。童话大王郑渊洁为此在博文中建议,在云贵大旱之际,利用一个周末全国停水一天,以让全国人民体验旱区同胞之苦,体验水之珍贵;争取设立“无水日”呼唤公民节约用水。面对如此情况,我觉得国家与党组织除了在抗旱方面为灾区群众减轻灾难外,更应该提早敲响水资源短缺的警钟,呼吁全国人民要节约用水,领导人们走向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社会,让人们的节水意识称为一种习惯。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心协力,共渡难关。社会各界自发捐献的善款来了,矿泉水来了,各种救灾物资来了。充满爱心的“及时雨”,正在旱区播撒信心和希望。

旱灾范文篇7

关键词: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区划;技术体系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首次开展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是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林草火灾等)风险普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需求,指导各地顺利开展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水利部按照《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方案》,基于洪水风险管理理论,首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技术体系。体系涵盖水旱灾害致灾调查和危险性评估、承灾体调查、风险评估与区划、防治区划等内容,确定了普查指标、技术路线、分析评估与区划方法,可用于系统识别和分析评估水旱灾害风险来源、区域分布和风险水平,为实现全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目标,基本摸清水旱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客观认识我国不同地区水旱灾害风险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水旱灾害风险普查需求分析与技术特点

按照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理论,水旱灾害风险是各类风险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水旱灾害风险由水旱事件的随机性、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承灾的脆弱性相互作用产生,包括水旱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暴露度和脆弱性三方面(也称风险三要素)。采用调查、评估和区划三种方法识别风险三要素,同时分析水旱灾害风险普查的需求如下。①水旱灾害危险性。需要调查各河流、区域的洪水干旱风险来源,分析暴雨洪水产汇流规律和干旱致灾规律,量化不同频率暴雨洪水规模和干旱严重程度;需要摸清主要防洪工程防灾能力,基于流域地形、水系和防洪工程分布,构建水文水动力学模型,分析不同频率洪水干旱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计算洪水干旱的综合风险度指数R值,查明水旱灾害危险性。②承灾体暴露度。承灾体是可能遭受水旱灾害作用的对象,包括房屋建筑、基础设施、人口、经济、农作物等。需要通过调查和数据共享,掌握水旱承灾体的数量、空间位置和属性特征,为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③承灾体脆弱性。不同承灾体对水旱灾害表现出的易于受到伤害和损失的性质不同。需要总结分析已有调查和试验成果,归纳各类承灾体强度-破坏曲线和损失特征,支撑水旱灾害风险评估。基于上述需求分析和风险管理理论,水利部探索建立了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内容体系和技术标准规范体系,通过调查分析获取水旱灾害风险各要素数据,开展危险性、暴露度和脆弱性评估,确定不同评估单元或区域的洪水干旱风险水平和等级,完成了不同空间尺度水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在水旱灾害风险普查中,与其他灾种风险普查相比,洪水灾害风险普查采用具有物理含义的洪水淹没水深、流速和淹没历时等淹没特征数据量化洪水危险性。通过构建河道和防洪区的水力学模型,联合求解连续方程和动量方程,精准量化洪水波的演进过程,计算洪水综合风险度指数R值。利用综合风险度指数在全国范围内表征洪水危险性,使得不同区域的洪水风险具有可比性,有助于在统一标准下制定风险等级阈值。干旱灾害风险普查则综合考虑了干旱频率、水资源量禀赋条件与负异常状态,反映水利工程防旱抗旱减灾能力,更加客观揭示干旱灾害风险水平。

二、技术体系构建

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技术体系涵盖水旱灾害致灾因子、洪水灾害隐患、水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普查数据库等方面内容。应用水文水动力学、空间聚类分析、灾害风险分析等理论方法,进行水旱灾害危险性、洪水干旱风险评估与区划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评估;引入承灾体脆弱性曲线,进行洪水灾害影响人口、经济(GDP)的风险评估;针对干旱灾害相关的水资源量空间配置特点,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进行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度、人饮困难风险度、城市干旱风险度分析和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此外,基于数值区间合理性、逻辑判断、空间拓扑关系分析等方法,提出普查数据质检审核规则和质量控制方法,规定风险评估与区划制图标准。此次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在原有基础上组织新编7项普查技术要求或规范性技术文件,系统构建了水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技术体系,如图1所示。

三、关键技术

旱灾范文篇8

一、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开展情况

区农业农村水利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会议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统筹抓好常态疫情防控下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一)开展灾后水毁工程修复,实施水利薄弱建设工程。2018年8月,我区遭受百年一遇特大洪涝灾害。灾后,针对全区险工险段点多面广的实际,认真总结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出现的问题,提出规划先行的防汛工作理念,编制完成了《区灾后水毁修复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规划报告》,计划用时三年全力推进灾后水利工程水毁修复和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工作,2019年总投资1620万元,完成了水毁堤防、涵闸修复、新建黄庄排涝站、淮海东路过路涵以及老毛沟等大沟的疏浚等工程,大大提升了全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二)聚焦汛前检查,落实隐患排查整改。全面部署险工险段排查工作,要求镇(街道)重点围绕风险隐患排查、工程度汛措施、预案方案修订情况进行自查。在各镇(街道)自查的基础上,区农水局深入开展汛前检查督查工作,对排查出的51条防汛隐患建立台账,明确责任部门,限时整改,对一时不能消除的隐患,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备足抢险物料,落实抢险力量,确保汛期防洪安全。

(三)监测预警,全力防范应对。6月份,我区出现3轮强降雨过程,特别是6月11-12日,出现大到暴雨,最大降雨量为镇达188.9毫米。针对强降雨天气,区农水局密切监测预警,落实工作措施。根据水情变化,及时主要行洪河道水位信息,并适时开展水工程调度,确保河流水势平稳;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确保信息及调度指令的上传下达。

二、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穿堤涵闸老化严重、运行困难。二是部分河道行洪标准较低,特别是河道堤防近30年未进行整治,镇上游4km萧县段堤防堤身单薄、高程严重不足。三是近年来随着市政工程建设的推进,我区部分水利工程被侵占、河沟阻断,打乱了原有排水体系,致使汛期沟内积水无法正常排出,形成内涝,如:高铁新区建设路、繁华路、龙山路、紫昱路的建设、110指挥中心等。四是部分田块地势低洼,汛期时积水严重,排水设施布局不合理。五是基层水利人员严重缺乏,管护运行经费投入不到位。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将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扎实做好水旱灾害各项工作。

(一)继续实施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工程。按照《区灾后水毁修复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规划报告》,我区已经编制完成了《区2020年度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实施方案》,计划疏河沟,同时对、山洪灾害片区排水开展治理。6月28日,市水务局下达了批复,批复总投资434.5万元。针对高铁新区“四路”建设导致的水系破坏,我拟结合区乡村振兴项目实施,目前正在积极与市重点局对接,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争取早日开工。

(二)推进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2020年我区计划实施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主要建设为易涝区调查评价,自动监测站、监测预警平台、预警设施设备、群测群防体系、综合保障体系建设等几部分,以软件设施系统为主,配备部分配套设施,项目总投资390万元,目前正在开展招投标前期工作。工程建成后,将极大提升我区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

(三)强化预测、预报、预警管理。依托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平台,发挥部门专业优势,突出抓好雨情、水情、汛情、旱情、工情、墒情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加强综合会商和分析研判,着力延长预测预见期,不断提高预报精确度,及早提出预测预报意见,及时预警信息,争取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主动权。

(四)持续加快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对水旱灾害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检查、再落实,强化险工隐患处置,强化方案预案修订完善。加快隐患整改工程建设进度,疏通河道围堰堵坝,针对无法立行立改的隐患要制订应急度汛方案。对于易涝片区,如:大庄、葡萄基地片区、街道双楼农业示范园片区、矿山集街道沿梧桐路片区等,要积极开展清沟沥水,备足排涝设备,保证汛期农田排涝顺畅。

旱灾范文篇9

加强水旱灾害管理,涉及到治水理念、管理体制、运作机制、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的调整与转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在世界水日到来之际,我们请来程晓陶所长跟您谈谈国际社会对水灾害和风险管理的认识和做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裨益。

最近在日本筑波与东京参加了关于“水灾害与风险管理”的两个国际研讨会。这是日本筹办“国际水灾害与风险管理中心”系列活动的重要环节。会议交流的信息量很大,既有发达国家实施洪水管理战略以来的经验与教训,又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治水窘境与治水方略的探讨;既有治水理论、方法与实用技术发展轨迹的综述,也有不同尺度、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区域多种治水模式的比较,以及相关国际组织联合行动计划的介绍等等。这些对于我国实现治水方略调整的“两个转变”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水旱并重的灾害形势

来自国际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进入了一个水旱灾害事件频发并重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世界上受旱灾影响的人口最多;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受旱灾人口明显下降,受水灾人口急速上升;90年代后期至2002年,不仅受水灾人口居高不下,而且受旱灾人口再攀新高。这一趋向与我国的情况大致相当。

从水旱灾害事件发生的区域看,35%发生在以季风气候为主的亚洲地区,29%发生在非洲,20%在美洲,13%在欧洲,3%在大洋州。根据慕尼黑一保险公司统计的资料,2002年全球因灾死亡10576人,其中亚洲8570人,占81%。死亡成因中,洪水占42%。同时资料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因灾死亡人数约为发达国家的13倍。而从经济损失来看,洪水造成的损失占了50%。

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对自然灾害经济损失与投保资产损失的比较数据表明,在当前全球水旱灾害频发并重的时期,亚洲国家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而保险率相对较低。而更多信息表明,发展中国家与贫困人口因此而受到的打击更大。专家们除了说明气候波动的影响之外,更多地是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爆炸、快速城市化、环境演变等方面探究水灾的成因,从健全管理体制、完善防洪抗旱体系建设、调整治水思路与方略、增强防灾力、克服脆弱性等方面探讨治水的良策。

美国洪水管理:从家长式的照顾到风险分担

通常人们都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洪水管理最先进的国家。没想到,美国陆军工程兵团水资源研究所的JeromeDelliPriscoli博士一上来就诉苦。

他说,“在美国,洪水管理是由联邦政府推动的事情。长期以来,联邦的干预常常受到来自州与地方的阻力,在水问题上的合作是有限的。此外,产权、个人主义与自由市场、私人所有的传统非常强硬。土地利用规划也总是阻力重重,由于洪水管理应该结合土地利用,因此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一旦灾害发生,人们仍然抱着旧有的观念,首先想靠工程手段从此消除洪水,其次仍然按照历来的传统方式帮助灾民。”

Priscoli先生指出:“今天,在美国受洪水威胁的土地中,生活着约1000万家庭,有3900亿美元的资产。洪泛区中城市的增长率是其他地区的两倍,天然洪水的调蓄功能持续减少。现行的各种防洪减灾项目并没有消除美国的洪水问题,虽然年平均洪灾伤亡人数保持平稳,但是年均洪水损失正在上升。政府年平均花费的救灾款达30亿美元,并且未投保的财产损失在增长。极端的气象条件已经带来了变化。100年一遇洪泛区中未得到保护的开发活动仍在继续。那些决定在洪泛区中生活与经营的人,并没有为此而支付相应的成本。各种补助与洪灾后的救援减少了人们采取预防措施的积极性。2万个受洪水威胁的社区,虽然90%都参加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但是只有不到20%的居民购买了洪水保险。”

尽管面对困难与存在问题,美国实施洪水管理的效果是显著的。Priscoli先生在这次会议上显示的统计资料表明,在20世纪中,美国洪水管理的措施虽然无力抑制洪灾损失上升的势头,但是却有效地降低了水灾损失占GNP的比值,将洪水风险限制在了可承受的限度之内。1993年美国洪灾损失虽然高达163.7亿美元,约为1937年洪灾损失的4倍(1995年不变价格),但损失占GNP的比值从0.48%降到了0.26%。

关于当前的趋向,Priscoli先生认为:“虽然人们对洪泛区的洪水风险有了更多的认识,但是人们迁往海边、湖边、河边的现象仍在继续。当前法规的手段正在加强。美国正在重新建立从工程措施到地方规划、规章制度、风险区划与多目标管理之间的平衡。国家洪水保险计划已经成了管理的主要手段。针对地方政府疏于洪泛区管理的诉讼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对湿地的自然功能与环境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地理信息系统与洪水风险图的绘制技术有了改进。公共权益与私人权益之间的平衡正在转向更强的公共权益。而且政府用于灾害援助上的开支还在增加。”

Priscoli先生在结论中强调:“洪水管理是复杂的。美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仍在试图克服许多障碍,探讨更好的政策。我们经历了‘畏惧-控制-预防-管理’的过程,走上了与洪水共存的道路。在整个的过程中,改变行为是关键。当前的动向是鼓励积极接受风险与承担责任,而不是仅给予家长式的照顾(尤指仅向灾民提供所需的物品而不是赋予他们权力或责任)。”

日本的努力:泛洪区管理的本土化探讨

Priscoli先生的演讲使我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一份报告——《美国的治水战略:日美治水对策的比较》。其主要作者之一是日本土木研究所的末次忠司先生。这次会议期间,我又见到了他。在那份报告中,有一张表列举了日、美两国在治河措施起始年份上的差距。从中,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技术与管理发展进步的过程和日本向美国学习、试图缩小差距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尽管“政府参与洪水保险”是美国推行“洪泛区管理计划”的基本措施,但是日本并没有照搬美国所有的先进做法。其中根本的原因是国情的差异。

日本也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平均人口密度将近我国的3倍。受水灾影响的沿河沿海低地面积虽然仅占国土面积的1/10,却聚积了日本约50%的人口和70%以上的资产。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日本也同样存在梅雨天气,易于遭受台风的袭击,暴雨的频率高、强度大,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的情况不算稀奇。日本的河流源短流急比降大,洪水暴涨暴落,一次洪水过程一般仅持续数小时或数日,且易于伴生滑坡泥石流。由于一次大的台风袭击,就可能造成全国100多条河流同时暴发洪水,所以日本不可能像美国那样通过推行国家洪水保险在全国范围来分担风险,也无法利用洪水保险作为推进洪泛区管理的手段。

日本人口增长最快的时候是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当时日本经济已经起飞,治水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大力兴修防洪工程体系,提高防洪标准,应付随城市化而日益严重的内涝与水污染等问题。70年代末为了解决高度城市化流域城市型水灾害问题虽然建立了综合治水特定河川制度,但是并没有在全国推广,主要是考虑经济实力的制约。80年代之后,当人们意识到加强洪泛区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与增强房屋的耐淹性等也是减轻水灾损失的有效措施时,却发现对于日本来说,此项措施似乎为时已晚。因为这时日本城市扩张大局已定,老式旧房的更新换代也基本完成了。土木研究所的吉谷先生对我说,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快速发展时期日本一些洪泛区内的无序建设,给今天留下了很多的麻烦,可以说是一大教训。

这次会上,之所以有专家又提出来要“从洪水风险分析走向洪泛区风险管理”,主要是针对中小河流在经济发展之后如何提高防洪保障水平的问题。过去,日本河道的防洪标准是根据流域的大小与重要性来确定的,小流域防洪工程的建设标准自然较低。但是今天,很多洪灾损失来自高度城市化后的小流域,而沿袭传统的工程手段已经很难解决防洪减灾的问题。如何在较大流域与较小流域之间求得防洪安全标准的平衡呢?或者说用什么手段来实现这种平衡呢,于是建立在洪水风险分析基础上的洪泛区风险管理成为人们探讨的模式。

风险图指导居民避难

会上,日本国土技术政策综合研究所水害研究室主任广木谦三介绍的洪水风险图,也反应了日本的国情特点。

由于高标准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一般地区遭受洪水淹没的机会已经大大减少。普通居民往往不相信自家还有遭受水淹的可能性,即使警告危险已经临近,也不愿意撤离,或不知该如何采取避难措施,或不知该撤往何处。防灾救援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或在紧急情况下得到大量含糊不清的信息,也可能不知所措,贻误时机。由于洪水来得快、去得快,高效的避难组织是超标准洪水发生时减少人员伤亡的关键,因此,日本的洪水风险图被定义为“专门为当地居民安全与顺利进行避难而提供地理信息的地图”。

日本过去风险图的制作是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事情,存在表现内容形式不一的问题。为此,建设省委托土木研究所编制了全国风险图制作指导手册,统一了制图的规范,并明确了风险图绘制公布的程序。1996年至2003年,全国应绘制风险图的298个地区中,已有217个完成了绘制任务。根据调查,看过风险图与未看过风险图的居民相比,避难时间能提早约1小时,居民避难率是过去的1.5倍。

如何引导公众参与讨论

会上,土木研究所吉谷纯一先生作的报告《公众参与讨论防洪工程项目的若干问题》可以说是最有趣的一个报告。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有更多的公众参与是求得良好平衡的关键”,但是如何有效进行公众参与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吉谷先生举例说,2001年12月9日至2003年12月14日,围绕九州一座防洪水库是否应该上马的问题,当地相继召开了9次公开讨论会,每次会议持续6~8个小时,参加者都达到700~800人之多,但是效果甚微。反对派中一些人盲目相信所谓的“绿色大坝”(GreenDam),即在山上种更多的树可以减少特大洪水的洪峰流量,尽管日本科学院的研究已经证明他们的主张是不可能的。

吉谷先生认为这是一种狭隘短视的品性,会引导人们对科学结论的误解,并建议为了推动实质性的讨论而不是无意义的诡辩,在列出所有要讨论的问题之后,要认真考虑问题重要性的等级,将科学的视点从数学的技巧转向这些实际的问题。

解决亚洲季风区水问题要有自己的思路

在东京的研讨会上,富岛大学管理与社会科学部教授虫明功臣先生的大会专题报告也很精彩。他讲演的题目是“亚洲季风区域的水问题与日本经验的国际贡献”,强调指出不同区域的水问题有着显著的不同,明显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在欧洲与北美形成并一直在发展着的水文方法与水资源管理技术,其中,主要是以湿润与半湿润气候条件下丘陵起伏的地形与非活动的地质状况为背景的。然而,人们逐渐认识到,它们不能够一成不变地应用到其他地区,尤其是湿润的亚洲季风区域,那里的地理条件是明显不同的。在集中了世界上60%人口的亚洲季风气候地区,严重的水问题既包括了“水太少”,也包括了“水太多”。虫明先生在报告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日本治水方略的沿革,讨论了日本经验对国际社会的适用性,也体现了“治水思路与技术措施要因地制宜”的理念。

旱灾范文篇10

加强水旱灾害管理,涉及到治水理念、管理体制、运作机制、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的调整与转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在世界水日到来之际,我们请来程晓陶所长跟您谈谈国际社会对水灾害和风险管理的认识和做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裨益。

最近在日本筑波与东京参加了关于“水灾害与风险管理”的两个国际研讨会。这是日本筹办“国际水灾害与风险管理中心”系列活动的重要环节。会议交流的信息量很大,既有发达国家实施洪水管理战略以来的经验与教训,又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治水窘境与治水方略的探讨;既有治水理论、方法与实用技术发展轨迹的综述,也有不同尺度、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区域多种治水模式的比较,以及相关国际组织联合行动计划的介绍等等。这些对于我国实现治水方略调整的“两个转变”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水旱并重的灾害形势

来自国际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进入了一个水旱灾害事件频发并重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世界上受旱灾影响的人口最多;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受旱灾人口明显下降,受水灾人口急速上升;90年代后期至2002年,不仅受水灾人口居高不下,而且受旱灾人口再攀新高。这一趋向与我国的情况大致相当。

从水旱灾害事件发生的区域看,35%发生在以季风气候为主的亚洲地区,29%发生在非洲,20%在美洲,13%在欧洲,3%在大洋州。根据慕尼黑一保险公司统计的资料,2002年全球因灾死亡10576人,其中亚洲8570人,占81%。死亡成因中,洪水占42%。同时资料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因灾死亡人数约为发达国家的13倍。而从经济损失来看,洪水造成的损失占了50%。

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对自然灾害经济损失与投保资产损失的比较数据表明,在当前全球水旱灾害频发并重的时期,亚洲国家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而保险率相对较低。而更多信息表明,发展中国家与贫困人口因此而受到的打击更大。专家们除了说明气候波动的影响之外,更多地是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爆炸、快速城市化、环境演变等方面探究水灾的成因,从健全管理体制、完善防洪抗旱体系建设、调整治水思路与方略、增强防灾力、克服脆弱性等方面探讨治水的良策。

美国洪水管理:从家长式的照顾到风险分担

通常人们都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洪水管理最先进的国家。没想到,美国陆军工程兵团水资源研究所的JeromeDelliPriscoli博士一上来就诉苦。

他说,“在美国,洪水管理是由联邦政府推动的事情。长期以来,联邦的干预常常受到来自州与地方的阻力,在水问题上的合作是有限的。此外,产权、个人主义与自由市场、私人所有的传统非常强硬。土地利用规划也总是阻力重重,由于洪水管理应该结合土地利用,因此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一旦灾害发生,人们仍然抱着旧有的观念,首先想靠工程手段从此消除洪水,其次仍然按照历来的传统方式帮助灾民。”

Priscoli先生指出:“今天,在美国受洪水威胁的土地中,生活着约1000万家庭,有3900亿美元的资产。洪泛区中城市的增长率是其他地区的两倍,天然洪水的调蓄功能持续减少。现行的各种防洪减灾项目并没有消除美国的洪水问题,虽然年平均洪灾伤亡人数保持平稳,但是年均洪水损失正在上升。政府年平均花费的救灾款达30亿美元,并且未投保的财产损失在增长。极端的气象条件已经带来了变化。100年一遇洪泛区中未得到保护的开发活动仍在继续。那些决定在洪泛区中生活与经营的人,并没有为此而支付相应的成本。各种补助与洪灾后的救援减少了人们采取预防措施的积极性。2万个受洪水威胁的社区,虽然90%都参加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但是只有不到20%的居民购买了洪水保险。”

尽管面对困难与存在问题,美国实施洪水管理的效果是显著的。Priscoli先生在这次会议上显示的统计资料表明,在20世纪中,美国洪水管理的措施虽然无力抑制洪灾损失上升的势头,但是却有效地降低了水灾损失占GNP的比值,将洪水风险限制在了可承受的限度之内。1993年美国洪灾损失虽然高达163.7亿美元,约为1937年洪灾损失的4倍(1995年不变价格),但损失占GNP的比值从0.48%降到了0.26%。

关于当前的趋向,Priscoli先生认为:“虽然人们对洪泛区的洪水风险有了更多的认识,但是人们迁往海边、湖边、河边的现象仍在继续。当前法规的手段正在加强。美国正在重新建立从工程措施到地方规划、规章制度、风险区划与多目标管理之间的平衡。国家洪水保险计划已经成了管理的主要手段。针对地方政府疏于洪泛区管理的诉讼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对湿地的自然功能与环境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地理信息系统与洪水风险图的绘制技术有了改进。公共权益与私人权益之间的平衡正在转向更强的公共权益。而且政府用于灾害援助上的开支还在增加。”

Priscoli先生在结论中强调:“洪水管理是复杂的。美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仍在试图克服许多障碍,探讨更好的政策。我们经历了‘畏惧-控制-预防-管理’的过程,走上了与洪水共存的道路。在整个的过程中,改变行为是关键。当前的动向是鼓励积极接受风险与承担责任,而不是仅给予家长式的照顾(尤指仅向灾民提供所需的物品而不是赋予他们权力或责任)。”

日本的努力:泛洪区管理的本土化探讨

Priscoli先生的演讲使我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一份报告——《美国的治水战略:日美治水对策的比较》。其主要作者之一是日本土木研究所的末次忠司先生。这次会议期间,我又见到了他。在那份报告中,有一张表列举了日、美两国在治河措施起始年份上的差距。从中,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技术与管理发展进步的过程和日本向美国学习、试图缩小差距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尽管“政府参与洪水保险”是美国推行“洪泛区管理计划”的基本措施,但是日本并没有照搬美国所有的先进做法。其中根本的原因是国情的差异。

日本也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平均人口密度将近我国的3倍。受水灾影响的沿河沿海低地面积虽然仅占国土面积的1/10,却聚积了日本约50%的人口和70%以上的资产。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日本也同样存在梅雨天气,易于遭受台风的袭击,暴雨的频率高、强度大,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的情况不算稀奇。日本的河流源短流急比降大,洪水暴涨暴落,一次洪水过程一般仅持续数小时或数日,且易于伴生滑坡泥石流。由于一次大的台风袭击,就可能造成全国100多条河流同时暴发洪水,所以日本不可能像美国那样通过推行国家洪水保险在全国范围来分担风险,也无法利用洪水保险作为推进洪泛区管理的手段。

日本人口增长最快的时候是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当时日本经济已经起飞,治水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大力兴修防洪工程体系,提高防洪标准,应付随城市化而日益严重的内涝与水污染等问题。70年代末为了解决高度城市化流域城市型水灾害问题虽然建立了综合治水特定河川制度,但是并没有在全国推广,主要是考虑经济实力的制约。80年代之后,当人们意识到加强洪泛区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与增强房屋的耐淹性等也是减轻水灾损失的有效措施时,却发现对于日本来说,此项措施似乎为时已晚。因为这时日本城市扩张大局已定,老式旧房的更新换代也基本完成了。土木研究所的吉谷先生对我说,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快速发展时期日本一些洪泛区内的无序建设,给今天留下了很多的麻烦,可以说是一大教训。

这次会上,之所以有专家又提出来要“从洪水风险分析走向洪泛区风险管理”,主要是针对中小河流在经济发展之后如何提高防洪保障水平的问题。过去,日本河道的防洪标准是根据流域的大小与重要性来确定的,小流域防洪工程的建设标准自然较低。但是今天,很多洪灾损失来自高度城市化后的小流域,而沿袭传统的工程手段已经很难解决防洪减灾的问题。如何在较大流域与较小流域之间求得防洪安全标准的平衡呢?或者说用什么手段来实现这种平衡呢,于是建立在洪水风险分析基础上的洪泛区风险管理成为人们探讨的模式。

风险图指导居民避难

会上,日本国土技术政策综合研究所水害研究室主任广木谦三介绍的洪水风险图,也反应了日本的国情特点。

由于高标准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一般地区遭受洪水淹没的机会已经大大减少。普通居民往往不相信自家还有遭受水淹的可能性,即使警告危险已经临近,也不愿意撤离,或不知该如何采取避难措施,或不知该撤往何处。防灾救援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或在紧急情况下得到大量含糊不清的信息,也可能不知所措,贻误时机。由于洪水来得快、去得快,高效的避难组织是超标准洪水发生时减少人员伤亡的关键,因此,日本的洪水风险图被定义为“专门为当地居民安全与顺利进行避难而提供地理信息的地图”。

日本过去风险图的制作是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事情,存在表现内容形式不一的问题。为此,建设省委托土木研究所编制了全国风险图制作指导手册,统一了制图的规范,并明确了风险图绘制公布的程序。1996年至2003年,全国应绘制风险图的298个地区中,已有217个完成了绘制任务。根据调查,看过风险图与未看过风险图的居民相比,避难时间能提早约1小时,居民避难率是过去的1.5倍。

如何引导公众参与讨论

会上,土木研究所吉谷纯一先生作的报告《公众参与讨论防洪工程项目的若干问题》可以说是最有趣的一个报告。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有更多的公众参与是求得良好平衡的关键”,但是如何有效进行公众参与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吉谷先生举例说,2001年12月9日至2003年12月14日,围绕九州一座防洪水库是否应该上马的问题,当地相继召开了9次公开讨论会,每次会议持续6~8个小时,参加者都达到700~800人之多,但是效果甚微。反对派中一些人盲目相信所谓的“绿色大坝”(GreenDam),即在山上种更多的树可以减少特大洪水的洪峰流量,尽管日本科学院的研究已经证明他们的主张是不可能的。

吉谷先生认为这是一种狭隘短视的品性,会引导人们对科学结论的误解,并建议为了推动实质性的讨论而不是无意义的诡辩,在列出所有要讨论的问题之后,要认真考虑问题重要性的等级,将科学的视点从数学的技巧转向这些实际的问题。

解决亚洲季风区水问题要有自己的思路

在东京的研讨会上,富岛大学管理与社会科学部教授虫明功臣先生的大会专题报告也很精彩。他讲演的题目是“亚洲季风区域的水问题与日本经验的国际贡献”,强调指出不同区域的水问题有着显著的不同,明显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在欧洲与北美形成并一直在发展着的水文方法与水资源管理技术,其中,主要是以湿润与半湿润气候条件下丘陵起伏的地形与非活动的地质状况为背景的。然而,人们逐渐认识到,它们不能够一成不变地应用到其他地区,尤其是湿润的亚洲季风区域,那里的地理条件是明显不同的。在集中了世界上60%人口的亚洲季风气候地区,严重的水问题既包括了“水太少”,也包括了“水太多”。虫明先生在报告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日本治水方略的沿革,讨论了日本经验对国际社会的适用性,也体现了“治水思路与技术措施要因地制宜”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