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战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22:13:56

寒战范文篇1

【论文摘要】目的观察曲马多和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全凭静脉后寒战的预防和治疗。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成4组,芬太尼0.5μg/kg,芬太尼1μg/kg,曲马多1mg/kg和生理盐水,观察4组患者麻醉后寒战评分及寒战发生率。结果4组患者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芬太尼0.5μg/kg组,芬太尼1μg/kg组和曲马多1mg/kg组麻醉后寒战发生率显著减低,同时芬太尼1μg/kg组和芬太尼0.5μg/kg组的麻醉后寒战发生率也有显著降低。结论芬太尼1μg/kg组和曲马多1mg/kg组能有效预防和治疗麻醉后寒战的发生率。

麻醉后寒战是指在全麻或局麻后早期恢复阶段出现的一组或多组肌群不随意的运动[1],其中寒战在全麻患者恢复期的发生率为5%~65%[2],寒战继发性增加氧耗量,二氧化碳生成增加,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和降低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寒战还导致眼内压和颅内压增加,无氧代谢增加,导致乳酸酸中毒,因而对于麻醉后寒战的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于麻醉后寒战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本研究旨在观察曲马多和芬太尼对全凭静脉麻醉后寒战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与分组随机选择80例腰间盘切除术的全身麻醉患者,ASAⅠ~Ⅱ级,采用全凭静脉麻醉维持(500mg异丙酚加瑞芬太尼1mg),有下列情况的患者除外,手术中应用血管收缩药物的患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患者,对选用药物过敏的患者,发烧的患者,有肌肉疾病的患者,帕金森氏病及滥用乙醇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A、B、C、D4组。A组:芬太尼0.5μg/kg(n=20);B组:芬太尼1μg/kg(n=20);C组:曲马多1mg/kg(n=20);对照组D组:0.9%的生理盐水(n=20)。

1.2麻醉方法及监测4组患者术前30min均肌内注射苯巴比妥0.1g,阿托品0.5mg诱导插管用咪唑安定2mg,维库溴铵1mg/kg,芬太尼5μg/kg,异丙酚2mg/kg,术中均采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复合全凭静脉麻醉,输注速度35~40ml/h,机械通气维持PetCO230~35mmHg(1mmHg=0.133kPa),血压维持在基础值的20%以内波动,术毕停用麻醉药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别给A,B,C,D4组药物,四组药物均用生理盐水稀释到10ml,分别测量诱导前,拔管后1、5、10、20min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和体温(鼻咽温)变化。同时分别观察应用各组药物后寒战的发生率,寒战程度,寒战程度用Wrench③表示:0分;无寒战1分;竖毛或(和)外周血管收缩或(和)外周青紫但无肌颤2分;仅有一组肌群肌颤3分;超过一组肌群肌颤4分;全身肌颤。

1.3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四组患者在ASA分级,年龄,性别,体质量,身高,鼻咽温,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和输液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2.2寒战发生率及寒战程度:芬太尼0.5μg/kg组,芬太尼1μg/kg组和曲马多1mg/kg组麻醉后寒战发生率显著减低,分别为30%、5%、10%。而对照组D组高达75%同时芬太尼1μg/kg组和芬太尼0.5μg/kg组的麻醉后寒战发生率也有显著降低,芬太尼1μg/kg组仅1例2分,芬太尼0.5μg/kg组2例为1分,3例为2分,1例为3分,曲马多组有1例1分,1例为3分,而对照组D组有5例为2分,6例为3分,4例为4分。

2.34组患者的MAP和HR:四组患者在拔管后1min时的MAP:A(100.7±7.48);B(94.45±6.05);C(100.15±7.03)与对照组D(106.55±13.49)有显著差异,并且B组与A,C组间也有显著差异,HR方面:A,D组的诱导前(A;78.95±11.95,D;76.15±14.11)和拔管后1min(A;86.55±15.02,D;88.10±9.58)有显著差异。

3讨论

术后恶心呕吐以及寒战是麻醉后常见的并发症[4-5],据报道围手术期术后寒战的发生率为5%~65%,目前对于麻醉后发生寒战的机制尚未研究清楚,有人认为是麻醉的苏醒过程中由于麻醉药物的残余作用使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寒战的发生,也有人认为麻醉后寒战是由于麻醉终止后各级神经中枢的恢复先后不同,脊髓反应中枢比大脑反应中枢更早从麻醉状态下恢复,从而导致僵直性或强直性肌肉颤抖的一种不自主神经反射的结果[6]。虽然术后寒战不是长期的并且不会导致患者的死亡[7],但寒战能使清醒患者的心理和生理方面多产生不良影响,肌束颤动使患者产生不适和痛苦感受,并增加焦虑程度,寒战时肌肉收缩牵拉手术切口引起术后疼痛,重症寒战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干扰术中监测。

曲马多是一种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它能抑制NE和5-HT的重摄取使脊髓水平的突触小体NE和5-HT的浓度增加,从而起到阻止寒战的作用。芬太尼是一种合成阿片类药物,它主要是通过激动μ吗啡受体,降低寒战反应的阈值,从而降低寒战的发生率。本实验研究揭示芬太尼1μg/kg;芬太尼0.5μg/kg和曲马多1mg/kg都能有效降低术后寒战的发生率。

目前用于预防和治疗术后寒战的金标准还没有确定,临床上应用各种方法和药物用来预防和治疗术后寒战,效果都不是很确切,通过本实验发现芬太尼1μg/kg和曲马多1mg/kg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术后并能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这为临床上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HornEP.Hypothtrmia-pathophysiologyprophylaxisandtherapyAnesthesiologyIntensivemedizinNotflallmedizineSchmerztherpie,2003,37:409-428.

[2]AlfonsiP.PostanaestheticshiveringEpidemiologypathophysiologyandapproachestopreventionandmanagement.Drug,2004,61:2193-2205.

[3]WrenchIJ.SinghP,DennisAR,etal.Theminimumeffectivedoseofpethidineanddoxapraminthetreatmentofpost-anaestheticshivering.Anaesthesia,2005,52:32-36.

[4]林成新.麻醉后寒战.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2003,9(3):180.

[5]SarmaV,FryENT.DoxapramaftergeneralanaesthesiaItsroleinstoppingshiveringduringrecovery.Anesthesia,2001,46:460-461.

寒战范文篇2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本院428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分成A组(研究组)220例和B组(对照组)208例,两组在年龄、孕龄、手术时间、出血量、胎儿大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急诊手术160例,择期手术268例。年龄(25.5±7.7)岁,体重(65.2±8.9)kg,全部病例均无心血管疾病及其他合并症。麻醉方式均为持续硬膜外麻醉,手术时间30~60min,术中出血100~500ml,术中输液500~1250ml,尿量100~500ml。术后根据产妇主观意愿随机选择镇痛泵镇痛。

1.2方法(1)全部病例均采用连续心电监护(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寒战出现时间及程度。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寒战分级标准评价产妇的寒战程度。(2)A组产妇剖宫产术前1h左右责任制助产士对其讲解术前准备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剖宫产手术经过、麻醉的位置及术后镇痛的原理,并建议其去产休病房询问同组同类手术术后恢复情况。然后由责任制助产士完成术前准备,送手术室,途中加被保温,手术室内加红外线取暖器一只,室温控制在24℃~26℃。预备输入液体及腹腔冲洗液均预温至37℃。麻醉穿刺完成后加被保温,特别注意手足等肢体末端的保温。

1.3统计学外理采用SP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寒战发生率与出现的时间428例产妇中,有227例出现寒战,总发生率为53.04%;其中A组87例占38.33%,B组140例占61.67%,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寒战开始时间为硬膜外注药后15~70min,其中发生于胎儿娩出前28例,占12.33%,余199例均发生在胎儿娩出后,占87.67%,寒战发生的高峰在胎儿娩出后15~50min。

2.2寒战程度情况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对术后进行寒战评估,双上肢有轻度肌肉颤动为Ⅰ级寒战,四肢及全身肌肉均有颤动为Ⅱ级寒战,由此判断寒战程度。

3讨论

3.1原因分析

3.1.1麻醉因素硬膜外阻滞后,阻滞区皮肤温度明显增加,而非阻滞区温度下降,同时鼓膜温度降低,当鼓膜温度下降幅度接近0.5℃时,则开始发生寒战。另外,某些麻醉药物可使骨骼肌产热大大减少,血管扩张,散热增加。麻醉后产热增加,体温调节中枢为保持恒定的温度,主要通过骨骼肌收缩以增加热能的产生来加以调节。但阻滞区的骨骼肌已丧失收缩产热能力,只有非阻滞区骨骼肌产生收缩,因此也会出现寒战的现象。

3.1.2环境因素手术室及病室温度偏低。尤其在冬季夜间急诊手术,有文献报道,冬春季节硬膜外麻醉后寒战发生率达72.5%,而夏秋季节为27.5%,说明季节变化与寒战发生率有密切关系。手术室温度一般为20℃~22℃,与体温之间温差大,加之麻醉床,被服寒冷,消毒面积过大,促使寒战发生。

3.1.3治疗因素随着胎儿、胎盘、羊水娩出后,腹腔压力骤然下降,内脏血管扩张而散热增多,促使寒战更容易发生,程度加重,两组研究结果显示胎儿娩出后(199例)比娩出前(28例)更容易发生寒战。另外,手术过程中长时间暴露体腔,大量的冷盐水反复冲洗腹腔及术中快速输注冷液体,应用低温湿敷料垫,都可促使肌体散热增加,诱发寒战。

3.2护理对策

3.2.1减少热量散失在手术中注意保暖,如术前加盖棉被,术中用温盐水(37℃)敷料,用温盐水冲洗腹腔,创面,减少冷刺激,冬春季采用输入预热37℃液体。有报道示,使用加温至37℃的静脉液体,血制品,灌注液可有助于保持正常体温。本研究A组采取保温措施后寒战发生率下降至38.33%,吸入氧气时对吸入气体进行加温和湿化。

3.2.2保持环境温度适宜手术室温度适当提高至24℃~26℃(不超过28℃),湿度60%~70%,室内配置一些保温加温装置,A组产妇手术间配红外线取暖器,在发生寒战227例中占38.33%。尽量缩短产妇返病房途中时间,注意途中保暖,病房温度22℃~24℃与手术室温差控制在3℃以内最佳,搬动时注意保暖。

寒战范文篇3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控式电热保温毯;综合保温护理;体温;凝血功能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部骨折、骨性关节炎等常用方式,手术过程中患者受室内体温低、液体输注、麻醉剂使用等因素影响,易出现体温下降现象,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对患者术后恢复尤为不利[1-2]。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过程中实施多种复温、保温措施以维持患者术中体温,对预防体温下降而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出血等情况尤为重要[3]。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可控式电热保温毯综合保温护理,观察对其体温、凝血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5月—2020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8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观察组女17例,男23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4.52±4.13)岁;疾病类型:股骨头坏死7例,股骨颈骨折11例,骨性关节炎8例,其他14例。对照组女19例,男21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3.44±4.28)岁;疾病类型:股骨头坏死8例,股骨颈骨折10例,骨性关节炎7例,其他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入选标准纳入标准:符合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指征;认知功能正常;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激素、免疫制剂等药物服用史;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术前体温>37.5℃及<36.0℃;血栓栓塞史。1.3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护理。于术前0.5h将手术室空调开启预热,术中棉被遮盖非手术部位,减少肢体暴露,输入手术室常规温度液体;手术结束30min前将室内温度调至25℃,预防寒战。观察组采用可控式电热保温毯综合保温护理。(1)液体加温。将电子加温仪温度设置为37℃,然后加温药液与血液;冲洗液放在42℃水温箱中加热,使用37℃生理盐水消毒关节腔,纱布需提前用温盐水浸泡。(2)手术台加热。术前1h将可控式电热保温毯(北京禾和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7000型)铺至手术床,若手术过程中患者体温>37.5℃,则停止加温。(3)消毒液保温。将消毒液提前加温至38~42℃,提醒手术医生缩短皮肤消毒时间,减少肢体暴露。(4)衣物保暖。使用保暖手术巾包裹患者非手术部位进行保暖加温,棉肩电覆盖肩膀,棉袖包裹上肢,棉脚套覆盖双腿。(5)术后保温:当患者进入恢复室时使用充气升温机进行保温,直至其离开恢复室,嘱咐家属对患者术区周围部位进行保暖。1.4观察指标(1)体温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手术结束时体温。(2)凝血功能:术后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时采集患者5ml静脉血,使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3)记录两组术中寒战发生情况。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体温指标术前两组体温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时观察体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凝血功能观察组术后FIB低于对照组,APTT、PT、TT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寒战发生率观察组发生1例寒战,对照组发生8例寒战,寒战发生率分别为2.50%(1/40)、20.00%(8/40),观察组寒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P=0.013)。

3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枢体温调节功能受麻醉影响而下降,加之皮肤消毒、血管散热等原因,致使其体温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引发术中寒战,增大手术风险[4]。术中寒战还会影响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导致凝血功能失衡,增加血液黏度与血管阻力,进而减缓机体血流速度,降低肝脏对麻醉药物的代谢能力,延长苏醒时间[5]。常规术中保温措施主要包括控制手术室温度、棉被覆盖患者肢体等方式,但围术期低体温是由多种因素综合所致,仅干预其中一种因素难以有效控制患者体温,因而体温管理效果不佳[6]。可控式电热保温毯综合保温护理不仅使用保温毯为患者加温保暖,还将液体预先加温、衣物保暖等因素考虑在内,通过多种综合保温措施以稳定患者体温,达到预防术中寒战的效果[7]。本文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体温较高、凝血功能更佳、寒战发生率更低,表明可控式电热保温毯综合保温护理利于稳定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体温,减少术中寒战,改善凝血功能。黄宇等[8]研究显示,复合保温措施能够稳定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体温,与本文结果具有相似性。可控式电热保温毯综合保温护理利用物理保温、冲洗液加温、纱布浸泡等综合保温措施稳定患者体温,预防低体温损伤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液黏度与血管阻力,从而避免凝血功能受损。常规棉被保温在一定程度上可阻断人体与外界冷空气的接触,减少机体散热,但仅能够减少小部分热量损失,多数情况下仍需辅助主动加温措施方可降低低体温发生风险[4,9]。可控式电热保温毯由柔软弹性材料制成,具有较好的导热性,其将其覆盖于患者四肢后可通过设置温度对流气体发挥自动控温效果,从而避免热量损失,维持患者体温稳定,预防术中寒战,促进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未经加温液体输入患者体内后会吸收人体部分热量以维持正常体温,因而患者体温下降会随液体输入的量增加而越发明显,促使血管收缩明显,血液流速减缓,进一步诱发凝血功能障碍。本文对患者输入的药液与血液均以电子加温仪加温至与人体接近的37℃,其输入患者体内后会减少正常热量的吸收,进而减轻液体对其体温的影响,预防人体热量散失和核心温度下降;配合纱布浸泡等综合全面的保温措施,全方位预防术中低体温,有效减轻血管收缩,维持血液循环,改善机体凝血功能。综上所述,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接受复合保温措施利于维持患者体温稳定,降低术中寒战发生风险,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欢.术中下肢保温措施对老年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30):3624-3627.

[2]赵峰,张环,周学颖,等.复合保温对老年患者术中体温及术后复苏期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7):1001-1003.

[3]司建洛,杨木强,张立媛,等.围术期体温保护对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21(23):3652-3657.

[4]袁琴,陈家驹,杨洁.复合保温措施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病人术中低体温及术后复苏期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7):966-969.

[5]杨燕萍,沈梅芬.复合保温对全髋关节置换老年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影响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78-80.

[6]黄云英,石伟发,尹东,等.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围术期保温干预对氨甲环酸止血作用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8,32(22):3617-3620.

[7]李帅,张耀文,申磊,等.主动体温干预对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16(20):2053-2057.

[8]黄宇,尹东,黄晓,等.复合保温措施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影响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8,26(5):468-5041470.

寒战范文篇4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于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治疗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中择取68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的病情均与卫生部颁布的《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版)相符合;(2)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自愿接受随访。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2)存在严重脓毒血症、腹膜炎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3)存在严重凝血机制障碍、出血倾向的患者;(4)存在手术禁忌证或者是不能忍受全麻的患者。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7.30±8.11)岁。观察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24~70岁,平均年龄(47.52±8.1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术前协助患者完成各项相关指标的检查,加强疾病和手术相关方面的健康教育,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惑;术前做好手术器械、抢救药品的准备,并在术前30min检查器械和仪器的运行状态;术中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协助医生完成手术;术后加强病房的环境护理,做好饮食指导和用药指导,同时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予以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情志。1.2.2观察组加强低体温护理。在进行常规手术室护理期间加强低体温护理:(1)心理干预:术前患者存在害怕、紧张等不良情绪会对手术效果产生影响,护理人员应加强护患沟通,将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减少患者的担忧、害怕情绪,同时将主治医生和相关护理人员介绍给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并提高配合度。(2)体表加温:护理人员在术前测量患者的体温,并实施包裹处理,佩戴好手套、袖套及脚套,减少患者身体的暴露面积和时间,同时严格控制手术室内的温度,必要时可采用暖风机、电热毯,通过合理的调整将患者的体温控制在正常值范围内。(3)输入液体和灌洗液加温:在直肠癌病灶切除后,需采用灌洗液进行冲洗,故此可将灌洗液加温至38℃,防止出现低体温;将静脉输入液体进行预热,以36.5~37.0℃为宜,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将静脉输液的液体放置在恒温箱、加温仪中。(4)二氧化碳气腹的加温:使用STORZ二氧化碳气腹机进行加温,直至与患者的体温接近;同时严格控制患者的气腹压力,由经验丰富的医师主刀,缩短手术时间,避免发生低体温、寒战等情况。(5)消毒液加温: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的切口需要消毒,以防止感染的发生,等体温的消毒液可减小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6)呼吸器加温:针对使用呼吸器的患者,应对呼吸器进行加温处理,防止降低患者的中心温度。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1)对两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麻醉开始时、手术开始后30min、手术结束后的鼻咽温度。均进行测量并比较。(2)统计两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的手术相关情况。(3)记录术中两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寒战发生情况。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鼻咽温度。观察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麻醉开始时的鼻咽温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开始后30min、手术结束后的鼻咽温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手术相关情况。观察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肠道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2.3寒战发生情况。观察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术中寒战发生率为5.88%(2/34),对照组为35.29%(12/34),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95,P=0.003)。

3讨论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应用于直肠癌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流程体系均较为完善和成熟[4-6],但通过分析临床数据可以发现,该手术进行期间仍存在较多的风险,如低体温。直肠癌患者在腹腔镜手术过程中由于环境、输入药物、皮肤消毒液等因素以及手术时间长、患者年龄大且体质差等情况,出现低体温的可能性较高,术中长时间的低体温会导致患者机体出现应激反应[7],影响手术顺利进行[8],不利于术后恢复,因此手术期间应该加强低体温护理。在本次手术室护理中,通过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腹腔镜直肠癌患者的害怕、紧张、担忧等不良情绪,减少心理应激反应,提高依从性;另外从体表、输入液体和灌洗液、二氧化碳气腹、消毒液、呼吸器等方面做好加温处理,一方面能够使手术室内温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9],另一方面可有效避免寒战、低体温情况的发生[10],进而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本文数据显示,观察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手术开始后30min、手术结束时的鼻咽温度均更高,寒战发生率更低,表明手术室护理中加强低体温护理可有效预防低体温状态的出现,使患者术中体温下降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另外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更短,表明通过缩短手术时间可防止患者体温持续下降,且观察组的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充分说明了降低低体温、寒战发生率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

寒战范文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手术时间>2h的全麻患者90例,用随机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观察1组、观察2组各30例。年龄最大84岁,最小36岁。其中胃癌根治术34例,子宫颈癌根治术23例,乳腺癌根治术16例,直肠癌根治术11例,结肠癌根治术6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详见表1。

表1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x±s)

注:三组间比较,P>0.05

1.2方法常规组30例,采用术后自然复温,寒战的患者可加盖棉被。观察1组患者采用热水袋保暖,即在患者去手术室后2h,于原床铺置80℃热水袋2个,分别置床中上及中下1/3处的盖被内,患者回房后将热水袋用毛巾包裹置足底及输液肢体下,直至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观察2组在观察1组的基础上,患者回房后立即换上加温液体静滴。即在患者去手术室后根据医嘱常规准备待输液体,将其置于40℃恒温水浴箱内,患者回房后立即换上此液体。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加快输液速度30min,以后根据体温复升情况适当调节液速。如在30min内体温仍在36℃以下,则将电子液体加温仪置于输液管上,使输入的液体温度在38℃左右,直至体温恢复正常。

1.3观察方法患者回病房后立即将测量导线探头插入直肠内距肛门6cm左右[4],观察即刻体温。接心电监护仪,观察记录心律、心率、呼吸、血压,以后每15min观察记录1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观察记录均采用单盲法。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t检验。所有数据处理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不同复温方法对体温的影响详见表2。

表2三种复温方法对肛温的影响比较(x±s)

注:三组间比较*P>0.05;与常规组比较,△P<0.05;观察组间比较,□P<0.05

由表2可见,三组患者术后回病房即刻均处于低体温状态,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5min后观察2组复温较快,与观察1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1组、观察2组与常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3h,三组患者体温均恢复至正常范围,三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仍以观察2组体温较高。

3讨论

低体温是指体温<36℃[4]。术后低体温不仅使患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竖毛肌收缩,部分患者出现寒战、躁动,患者自觉有不同程度的寒冷,而且低体温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低体温出现寒战、躁动能使机体耗氧量增加,心率增快。浅低体温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外周阻力增加,血液回流缓慢,凝血机制紊乱[3]。因此,术后低体温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率的关键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患者注意到了引起术后低体温的相关因素,也做了许多努力,但术后早期低体温亦是不应忽视的重要问题。该研究成果表明:患者回房后,为患者创造温暖的卧床环境,及时保暖,采用加温液体静滴,可使术后患者在15min内体温恢复到正常范围,可迅速缓解患者的寒战、躁动症状,增加患者的舒适。观察1组单纯用热水袋复温,效果虽不及观察2组,但较常规组明显为优。

该研究同时注意到,在体温复升的同时,其他生命体征如心率、心律、呼吸、血压的偏离曲线同时得到纠正。与此同时,患者的免疫功能也得到恢复,且随着体温的复升,尿量、引流量增多,有利于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及器官组织功能的恢复。在体温复升的同时,机体的凝血机制得到改善,切口敷料渗血渗液相继停止,有利于切口的愈合。

4小结

术后低体温,不仅使患者感到不舒适,而且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体温复升速度,是术后康复的关键。术后及时、快速使体温复升,不仅使患者不舒适感迅速得到恢复,而且使其他生命体征在短时间内相继恢复正常,对于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淑月,朱君宁,彭延增,等.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及护理干预.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177.

2童幼良,景量.手术病人体温对麻醉后苏醒的影响.麻醉与监护论坛,2002,9(1):41.

寒战范文篇6

关键词:全身麻醉苏醒室并发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共500例,年龄82天-81岁,ASAⅠ-Ⅲ级,手术范围包括普外、胸外、骨科、口腔、眼科和五官科的择期手术,其中成人400例,小儿(年龄≤14岁)100例,气管内插管病例428例,单纯静脉全麻72例。

1.2观察指标:①呼吸并发症:观察呼吸型式和呼吸频率,有无喉头水肿及喉痉挛,连续监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SPO2<90%为低氧血症;②循环并发症:低血压、高血压、心运过速和心动过缓;③苏醒时间:是否存在苏醒延迟;④恶心呕吐;⑤寒颤、躁动等。

2结果

400例成人未拔管者82例,其中79例在入室后5-40min内拔管,3例在2-6h清醒拔管,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72例)。

见表1

表1麻醉苏醒室成年病人并发症

并发症例数百分率(%)

高血压153.8

低血压41.0

心动过速82.0

心动过缓20.5

低氧血症143.5

恶心呕吐123.0

苏醒延迟30.8

寒战61.5

躁动82.0

小儿未拔气管导管42例,入室后5-20min内拔管,小儿低氧血症、喉痉挛和呕吐发生率为6%(低氧血症2例、喉痉挛1例、呕吐3例)。

3讨论

手术结束后,早期由于各种麻醉药作用尚未完全消除,是术后并发症的高发期。本文观察苏醒室病人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6%。低氧血症都发生在刚进苏醒室时,可能与麻醉药残余作用使有效通气量降低有关。给予吸氧5-20min后大都恢复至95%以上。循环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在原有高血压患者中,在全麻恢复期高血压发生率为65%,剧烈的血压波动,可危及重要脏器功能。常见原因有:①原有高血压病史;②疼痛;③吸痰刺激;④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⑤术后恶心呕吐;⑥寒战、躁动等。预防有处理:①充分镇静,镇痛,在吸痰拔管时可用咪唑安定1-2mg/kg和1%利多卡因1-2mg/kg;②有些腹部及下肢手术,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阻滞,不但可以减轻术后疼痛,而且抑制应激反应,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1-2];③血管活性物质应用,可静注压宁定0.1mg/kg,预防拔管所引起的血压升高,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如心率过快还可合用美托洛尔。本组病例出现3例苏醒延迟,其中2例可能为肝功能不佳,贫血而引起药物不能正常降解,经静注纳洛酮、给氧、保暖和维持循环稳定等措施清醒,后拔管返回病房。另1例乃急症糖尿病患者,术前发现其糖尿病史,后抽血急查血糖为60mmol/L,血浆渗透压为400mOsm/L,考虑为高渗性昏迷,立即输入生理盐水2000ml,同时补钾盐,适量使用胰岛素,控制使用高渗糖溶液,此患者后清醒拔管送回病房。预防措施主要就是减少对喉头的刺激,吸痰时要轻巧。寒战可使机体耗能增加导致低氧血症和乳酸中毒。寒战可能与外界温度降低,麻醉及手术因素有关,因此在术中,术后应注意保暖,防止体温下降,治疗可用地塞米松或曲马多。躁动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麻醉药残余作用使苏醒不完全以及疼痛和内脏不适。因此,减少催眠药用量,加强镇痛效应,有针对性的使用拮抗药氟马西尼、活性碳类吸附剂等,是减少苏醒时躁动的有效途径[3]。另外缺氧,气管导管不能耐受,尿潴留等也是重要原因,本组病例有4例是因尿潴留引起,导尿后患者立即安静下来,因此,大中手术留置导尿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葛宁花,薛张纲,蒋豪.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血液对血液动力学和血管外肺水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21(4).

寒战范文篇7

关键词:全身麻醉苏醒室并发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共500例,年龄82天-81岁,ASAⅠ-Ⅲ级,手术范围包括普外、胸外、骨科、口腔、眼科和五官科的择期手术,其中成人400例,小儿(年龄≤14岁)100例,气管内插管病例428例,单纯静脉全麻72例。

1.2观察指标:①呼吸并发症:观察呼吸型式和呼吸频率,有无喉头水肿及喉痉挛,连续监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SPO2<90%为低氧血症;②循环并发症:低血压、高血压、心运过速和心动过缓;③苏醒时间:是否存在苏醒延迟;④恶心呕吐;⑤寒颤、躁动等。

2结果

400例成人未拔管者82例,其中79例在入室后5-40min内拔管,3例在2-6h清醒拔管,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72例)。

见表1

表1麻醉苏醒室成年病人并发症

并发症例数百分率(%)

高血压153.8

低血压41.0

心动过速82.0

心动过缓20.5

低氧血症143.5

恶心呕吐123.0

苏醒延迟30.8

寒战61.5

躁动82.0

小儿未拔气管导管42例,入室后5-20min内拔管,小儿低氧血症、喉痉挛和呕吐发生率为6%(低氧血症2例、喉痉挛1例、呕吐3例)。

3讨论

手术结束后,早期由于各种麻醉药作用尚未完全消除,是术后并发症的高发期。本文观察苏醒室病人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6%。低氧血症都发生在刚进苏醒室时,可能与麻醉药残余作用使有效通气量降低有关。给予吸氧5-20min后大都恢复至95%以上。循环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在原有高血压患者中,在全麻恢复期高血压发生率为65%,剧烈的血压波动,可危及重要脏器功能。常见原因有:①原有高血压病史;②疼痛;③吸痰刺激;④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⑤术后恶心呕吐;⑥寒战、躁动等。预防有处理:①充分镇静,镇痛,在吸痰拔管时可用咪唑安定1-2mg/kg和1%利多卡因1-2mg/kg;②有些腹部及下肢手术,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阻滞,不但可以减轻术后疼痛,而且抑制应激反应,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1-2];③血管活性物质应用,可静注压宁定0.1mg/kg,预防拔管所引起的血压升高,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如心率过快还可合用美托洛尔。本组病例出现3例苏醒延迟,其中2例可能为肝功能不佳,贫血而引起药物不能正常降解,经静注纳洛酮、给氧、保暖和维持循环稳定等措施清醒,后拔管返回病房。另1例乃急症糖尿病患者,术前发现其糖尿病史,后抽血急查血糖为60mmol/L,血浆渗透压为400mOsm/L,考虑为高渗性昏迷,立即输入生理盐水2000ml,同时补钾盐,适量使用胰岛素,控制使用高渗糖溶液,此患者后清醒拔管送回病房。预防措施主要就是减少对喉头的刺激,吸痰时要轻巧。寒战可使机体耗能增加导致低氧血症和乳酸中毒。寒战可能与外界温度降低,麻醉及手术因素有关,因此在术中,术后应注意保暖,防止体温下降,治疗可用地塞米松或曲马多。躁动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麻醉药残余作用使苏醒不完全以及疼痛和内脏不适。因此,减少催眠药用量,加强镇痛效应,有针对性的使用拮抗药氟马西尼、活性碳类吸附剂等,是减少苏醒时躁动的有效途径[3]。另外缺氧,气管导管不能耐受,尿潴留等也是重要原因,本组病例有4例是因尿潴留引起,导尿后患者立即安静下来,因此,大中手术留置导尿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葛宁花,薛张纲,蒋豪.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血液对血液动力学和血管外肺水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21(4).

寒战范文篇8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疟疾;防控

疟疾是人体感染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其发病特征为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头痛、呕吐伴脾大、贫血等。疟原虫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疟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将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甚至带来生命危险。

1做好境外水电工程疟疾防控的必要性

疟疾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一些水电企业在国际水利水电市场大展宏图,人员感染疟疾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1.1我国境外开发与承接的水电工程项目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水电项目是以防洪、水力发电、航运、生态供水等为主要功能的工程项目,西方发达国家开发比较早,目前已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工程体系,水电工程项目相对比较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水电工程项目的不断开发和完善,特别是一些大型水电项目如三峡工程、葛洲坝、南水北调等工程项目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技术过硬的水电建设队伍。目前国内水利水电工程市场已逐渐饱和,大批中企纷纷走向境外开发水利水电工程市场[1]。由于我国水电企业有比较好的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源优势,在国际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因此在境外一些地区承接、开发的项目也比较多。目前境外一些地区仍然为世界主要疟疾高发区,我国承接、开发的国际水电项目地区与疟疾疫区有着高度的重叠。1.2从事水电项目建设人员感染疟疾的风险高。据资料统计,在境外我国投资或承建水电站项目的某些地区中,由于气候环境比较适合疟原虫和按蚊的生存,当地人员患有疟疾疾病比较常见,这为疟疾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和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又进一步加大了疟疾防控和治疗难度。1.3疟疾防控难度相对比较大。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在疟疾防控方面难度较大主要在于:一是工程项目往往地处偏远落后地区,医疗资源更加匮乏。二是工程建设环境蚊虫相对较多,水电工程都是依山傍水而建,这些地方往往是蚊虫容易孳生之地,水利建设者们要在这里开山劈路、勘探和现场设计施工等,难免不被蚊虫叮咬。三是项目营地比较艰苦,工作宿营一般都是就地安置在丛山密林中,加之生活设施简陋,如笔者所在营房都是木竹隔栏式房屋,蚊虫可以自由便利的出入,疟疾感染风险必然相伴而行,严重威胁着工程建设者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做好国外水电工程项目的疟疾病防控十分必要。

2疟疾的危害性及基本表现特点

2.1疟疾的危害性。疟疾(malaria)由一种叫作疟原虫的寄生虫引起,通过体内携带疟原虫的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通过雌性按蚊的口器进入人体后,开始在肝脏内寄生繁殖,随后侵入被感染者的红血球中迅速繁殖。人体在受到感染之后一至两周,首次出现疟疾症状通常为发烧、头痛、寒战和呕吐。如不进行科学系统有效治疗,该病会反复发作,红细胞大量被破坏,患者可发生贫血,并成为带虫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果感染的是恶性疟疾,更为凶险,它是以谵妄与昏迷为主要症状,又称为脑型疟疾。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繁殖,引起脑部微血管局部管腔变窄或堵塞,造成脑部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变性坏死,出现意识障碍,危及生命。2.2基本表现特点。(1)疟疾的典型发作特点:周期性和间歇性发作。经过寒战期、高热期、大汗期后体温降至正常,进入间歇期,症状缓解、乏力。一段时间后又反复发作。(2)各型疟疾特点。疟原虫有四种: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2]。间日疟:潜伏期13~20天,其特点为每隔48小时反复发作一次,主要表现为先冷后热,出汗后恢复正常,两次发作期间表现正常。间日疟有容易复发的特点,在我国间日疟较常见。三日疟:潜伏期20~28天,其特点为每隔72小时发作一次。恶性疟:潜伏期7~12天。起病急缓不一,发热周期多不规则,亦无明显的缓解间歇,常以畏寒、发热、头痛为首发症状,并发症多。部分恶性疟疾可出现凶险发作,表现为头痛、呕吐、谵妄及昏迷,或表现为持续42度高热不退,面色苍白、软弱无力、呼吸表浅、脉细弱并很快出现虚脱。卵形疟:主要表现为隔日发作,但热度较低,无明显寒战,通常比较少见。

3疟疾的防控措施

在国外某些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地区,当地人患疟疾为常见病,发病率非常高,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初到国外由于预防不到位也是频频中招。如笔者曾工作过的地区两个水电工程项目现场,经统计,在医务人员进驻工地现场前,疟疾发病率在30%~40%,且经自行服药治疗后重复发病不在少数。现场配备医务人员后,经服药预防、规范治疗,环境治理以及督促做好个人防护,现场人员疟疾病发生率降至3%以下。事实证明疟疾是可防可控的,只要思想重视,措施得当,科学用药,就能做到有效降低疟疾发病率和根治疟疾。(1)严格药物预防。相关人员在出国前2~3周在医生指导下开始使用预防药物,到达营地后,体内药物达到一定的血液浓度从而起到较好地预防疟疾的效果。在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流行地区,流行季节预防药物可选择磷酸哌喹,每月1次,每次口服(哌喹基质)600mg,临睡前服,连续服药不超过4个月,再次进行预防服药应间隔2~3个月;单一间日疟流行地区,流行季节预防药物可选择磷酸氯喹每7~10日1次,每次口服磷酸氯喹(氯喹基质)300mg,临睡前服[3]。另外,在流行期高峰前1个月进行集体服药抗复发治疗,可服用乙胺嘧啶50mg,每两周一次,进行预防。(2)强化环境治理,清除蚊幼虫滋生场所,清除周边杂草,对暴露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对饮用的池水要加盖保护,对驻地生活区和工地现场的垃圾应及时进行填埋,或者通过封闭的污水管或污水沟引到外界。(3)积极灭蚊灭虫。对工作生活区域一定范围内广泛使用杀虫剂,定期进行消杀,宿舍安装纱门、纱窗,睡觉关好蚊帐,常规使用蚊香、电子灭蚊片持续消灭室内的蚊虫。(4)户外作业做好个人防护。傍晚和夜间是蚊虫活跃期,尤其是野外丛林河涧边,工程人员作业时,可穿长袖衣裤,最好将领口、袖口、裤口扎紧。皮肤暴露处可涂抹驱避剂,防蚊叮咬。(5)提高自身免疫力。改善伙食,保证营养。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保持积极健康乐观心态。(6)注意公共卫生。保持宿舍内干燥、整洁、窗明几净,不留卫生死角。及时清理室内生活垃圾,卫生间内不要积水。(7)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若出现或发现发热、发冷、头痛等不适症状时要立即报告,以便排查疟疾。对患有疟疾的人员进行隔离治疗。对完成任务即将回国的人员,要按照疟疾防治的“八日疗法”进行服药抗复发治疗[2],预防输入性疟疾的在国内的传播。

4疟疾病的一般护理方法

(1)疟疾病患者要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发热期多饮水,利于退烧,恢复期给予富含蛋白饮食,如鸡蛋瘦肉等,呕吐者可静脉补液。(2)寒战期要注意保暖,出汗期注意及时擦干身体,更换汗湿的内衣和被服,防止受凉。(3)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密切观察病情,体温持续高温或久不退热,要及时报告医生,采取药物降温和静脉补液,观察记录好大小便出入量。(4)对按虫媒传染病人要做好隔离,对患者所用物品要洗净消毒。患者回到国内后应直接到定点医疗机构进一步隔离和治疗,直至完全康复后才能回归正常的工作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刘永杰,陆峰峰.海外水利水电工程EPC项目管理[J].云南水力发电,2018(S1):141-142.

[2]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疟疾防治手册(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寒战范文篇9

1资料与方法

1.1观察对象2006年1月-2007年12月延边地区的无偿献血及捐献血小板者。无偿献血总人数为19253人,其中献全血者18258人,机采血小板995人次,献全血者献血反应总人数为53人,占献血总数的0.29%;献血小板者献血反应7人,反应率为0.7%。献血反应表现为献血者在献血过程或献血后出现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现象,经过立即停止采血、头低脚高位,心理安慰、穴位按摩等处理后都能很快恢复正常。

1.2方法献血前体检符合国家规定的《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用ACD-Ⅱ采血袋,按标准操作规程采集200ml、300ml或400ml全血,用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血小板,由采血监护医生观察记录献血反应、问询原因。

2结果

献全血的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原因构成见表1;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与原因构成见表2。表1献全血者献血反应原因构成表2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原因构成

3讨论

符合国家制定的献血者体检标准的,大多可以承受400ml的采血量和血小板的捐献,而无任何的反应,只有少数人发生献血反应,机采血小板的献血反应发生率要高于献全血者。

无偿捐献全血的献血反应中,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最重要因素,多见于初次献血者,他们对相关的献血知识不了解,思想顾虑大,见到粗大的针头产生恐惧心理,引起反射性迷走神经兴奋、短暂性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导致大脑暂时供血不足而发生反应。其次为献血前没有充足的准备,如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空腹献血等,出现眩晕、晕厥,低血糖反应等,严重者可出现惊厥(极少见)。另外环境因素和气候也可引起献血反应,如人员拥挤、操作场地小、条件简陋、空气污浊、车外环境嘈杂、车内密不透风、气温较高、时间紧、等候时间长等。

寒战范文篇10

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Caroli病)主要表现为肝内胆管囊样扩张,病变严重者可出现腹痛、寒战高烧、黄疸三联征。从病机上看本病多为虚实夹杂,虚为元气虚或是气血虚;实则是湿热壅盛或水湿潴留,或是邪侵少阳、枢机不利,所以治疗上多以攻补兼施、和解枢机为主。据笔者经验,不同的患者主症各不相同,或以右上腹、右肩背痛为主,或以高烧为主,或以黄疸为主。而临床表现不同则治法方药各异,万不可试图以一方统治该症。兹通过三则较为典型的病例试说明之。

1、以疼痛为主案

姜X,女,30岁,辽宁营口人,患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4年,于2007年11月18日来诊。

患者4年前因生气引起“心口痛”,渐放射至右侧肩背部,并伴呕吐,注射杜冷丁后暂时缓解,后滴注青霉素7天,疼痛逐渐消失。此后每隔半月左右即发作一次,均以右上腹及右肩背痛为主,且伴呕吐,持续5-7天方可缓解。

2007初于301医院检查,肝硬化、脾大(脾门厚71mm)、血小板减少(31)、白细胞减少(1.3)、建议肝移植。

刻诊:面色痿黄黧黑、右肩背痛较著、小臂、小腿有多处瘀斑。月经已两月未行,纳食尚可,大便日2-3次、尚成形,但大便前常先腹痛,便后缓解。舌淡苔白略厚、脉弱沉取略有弦象。

此肝木克土、胆失疏泄伴元气大亏之征耳,予白术芍药散合小柴胡汤为散剂,每日9克,分为3次冲服,另配拙拟涣膈4号(口服液,中午服,功能大补元气)、胆扩合剂(口服液,早晚服,功能补肝益胃、收缩胆管)。自开始服药即未再出现疼痛,也未再呕吐,一月后体质大为改善。治疗5个月后MRI提示,肝内胆管的囊性病变较前缩小一半以上,肝功和血常规均在正常范围。在初诊的基础上又调整治疗4个月,诸症消失,遂停药。2009年初随访,体健。

2、以便血为主案

杨XX,男,4岁,河南洛阳人,因黑便月余,于河南多家医院诊为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2008年年1月27日来诊。

影像学检查提示:肝右叶肝内胆管弥漫性扩张、肝硬化、脾大、食管下段和胃底静脉曲张,血RT:HGB4.2WBC5.0PLT100

患儿面黄、眼睑色淡、情绪略显烦躁。纳少、时有腹痛、大便黑而频(日3-5行)不稀。舌淡嫩胖、苔薄白(家长谓此前曾有剥脱苔)、脉浮取略弦沉取弱。

证属肝木克土、脾不统血、气阴大伤。予痛泄要方合黄土汤加减,另配涣膈4号(中午服)、益阴合剂(口服液,早晚服,功能益气养阴、收缩胆管)。

治疗两周,黑便消失,纳食好转,面色转红润,一月后去黄土汤,合以参苓白术散,继服四个月,影像学及血常规检查均大为好转。前后共服药11个月,诸症消失,影像学检查提示无异常,2009年3月随访身体健康。

3、疼痛、高烧、黄疸三联征案

黄XX,女,27岁,上海闵杭人,因上腹痛、发热、全身黄染3个月,于上海、北京等地诊为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并脾大,2003年3月26日来诊。

患者于2003年元旦出现上腹痛、寒战发热,初按胆囊炎治疗,症状稍减,半个月后症状突然加重,并眼球发黄,继之全身黄染,并出现少量腹水,予头孢、阿奇等可暂时控制体温。

刻诊:体温38.20度,目睛黄、面色黄暗,痛苦貌,自言上腹攻冲作痛,右肩背腰痠痛,口苦干而不欲饮,乏力胸闷、全身沉困、纳差、大便频而量少;舌淡红,苔薄白而少津,脉弦数,沉取弱.

往来寒热、脉弦数,少阳证也;上腹肩背疼痛,胆失疏泄也;沉取脉弱而胸闷困倦,中气下陷也。宜和解少阳以疏利肝胆;升提中气以甘温除热。全身黄染、腹水,湿热之征也,又当佐以清热利湿。得之于产后动气,隐含血虚气郁之机矣。

疏方:1、小柴胡汤合补中益气汤加茵陈、赤小豆、虫草、车前草、坤草。

2、涣膈4号(中午服1包)。

3、胆扩合剂(早晚各服1包)。

服药一周,体温渐降,下午两点前后最高达37.8度。一月后体温正常、总黄疸指数28(治疗前为76),血小板101(治疗前为33)、白细胞5.2(治疗前为2.1),腹水、腹痛、肩背痛基本消失。原方案1方去车前草、坤草,2、3方原方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