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1:40:48

汉中范文篇1

陕南汉中端公戏是中国傩文化的缩毕业文影,傩是中国古代驱逐疫疠、祈祷平安的宗教仪式,是人们在特定季节、特殊环境驱疫逐鬼的祭仪。端公戏体现出的傩文化同中国其它各地的傩文化一样,信奉的是系列傩神,这些傩神同人之间渗透着复杂的人伦关系,表现出鲜明的通过神灵文化展示人伦关怀的伦理特征。

首先,陕南汉中端公戏完全保留了远古人的时尚,是较为原始的傩文化的形式。傩文化起源于农耕社会小农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农耕时代笨拙的手工工具以及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使得人们认识、改造和征服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的低下脆弱,经常面临种种天灾人祸而无能为力、一筹莫展。长期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农耕者,不断地涌现出团团疑难与困惑。也不断地萌生出把给人带来幸福快乐和灾难痛苦的种种事、物、现象虚幻化和神秘化的观念。如奉五谷为神,奉风、雨、雷、电、瘟、痘为神,奉犬、虎、蛇、鸟为神等等。认为人世间的灾难祸福是这些神支配的。于是滋生出对这些神的种种敬畏和祈愿,企望风调雨顺、远离瘟疫、无病无灾、人畜安宁。秦巴山区,山高林密汉水源头,沟壑纵横。亿万年来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大自然育化了人类。人类在远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千方百计地寻求与大自然的沟通,在大巴山的深山老林。山民们跳傩成风,企盼神灵降福于他们,赶走可恶的鬼疫,寻求精神的慰籍。如陕南汉中的端公戏就有为人辟邪攘灾、遣瘟设送、遇旱则祈雨、遇丰则庆坛等内容。

其次,农耕社会形成的以家庭和宗族为细胞的宗法关系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使人们感到个人力量、家庭力量的弱小,于是幻生出对在生时的好人、能人、杰出人物和坏人、奸人等的神化。于是就有三清、三元、玉皇大帝等等。祈求这些神能奉请必到,到则显灵。保佑自己。陕南汉中历代端公们的神榜上供奉儒释道三届教主、观音菩萨、三清、玉皇、武帝官圣等神灵。这实际上就是把人世间的伦理道德转化为神的伦理道德,借助神伦,维护人伦。借助正义之神及其神伦、神力,驱逐邪恶及妖魔鬼怪,迫使坏人恶报,好人好报,以便维护人伦。老端公作为人神的沟通者,借助神力、神伦而彰显神善,显示和弘扬人伦。在陕南汉中,大多数端公较山民有文化,稍知天文地理、物候节气、医药病理,并能歌善舞,在当地略有威望,邻里有难,慷慨相助,家庭纠纷也请为调和。跳端公与病者神药两解;与常人。精神安慰与村政大事,有族长之威。如陕南端公戏《庚关躲煞》,唱到十月怀胎、生育、养育、抚养的过程,母亲由青春少女到耄耋龙钟,教育人们尊敬老人《十望郎》、《十盼姐》则唱到了爱情的美好和企盼。

二、古朴、豪放的表现形式

陕南汉中的端公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完全保留了远古人的时尚,其表现形式呈现出粗旷性与豪放性的特点。首先,是坛戏布置较朴实粗旷。事主按老端公的要求与安排。就地取材,用竹子、木头、纸张扎就傩堂和傩坛。取材简陋,不要求做太多的加工制作,剪纸制作的各种图像线条粗犷明快,傩堂布置的粗犷中也显示朴实大方的豪放之气。其次,法器、道具的朴实、粗犷和豪放。跳端公的法器是维系端公传承的重要凭证,其代代相传而产生的结果是较好地保留了原生态的傩文化。陕南端公在艺成出师时。要摆坛谢师,师傅要传法器、授师牌。所传法器有:神榜、师牌、令、法印、法铃、脚卦、号角、师刀、令旗、令箭、法衣、法裙、五佛冠、面具、坛神等等。老端公的法器道具众多,不用花太多的钱去置办,法衣是由一般红布裁剪制作而成,没有复杂的图案,法帽为五佛冠,冠面上的图像线条粗犷简洁。其它法器大都也比较简单。毋需精致。如果太精致昂贵,作为普通农民的老端公就购置不起了。此外,端公戏中使用的面具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具有古朴、豪放的典型特征。端公戏的面具有善有恶,有凶有猛,有美有丑,形态各异,用途各异。其制作大都选用杨、柳木制作,柔韧、易刻、轻巧。造型是根据传说故事进行绘制雕刻的,七窍镂空彩绘,线条粗犷豪放。

最后,唱腔朴实无华、粗犷豪放。老端公的唱腔种类虽然较多,但故意装腔作势之处极其少见,少有美声唱法,一般是通俗的大众性的唱法,张口即可诵唱,曲调也朴实无华。人人皆可,唱法和Ⅱ昌词都体现出山里人的粗犷与豪放的性格特质。

三、鲜明的地域、民俗特征

陕南汉中的端公戏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因而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显现出鲜明的地域、民俗特征。

汉中范文篇2

陕南汉中端公戏是中国傩文化的缩毕业文影,傩是中国古代驱逐疫疠、祈祷平安的宗教仪式,是人们在特定季节、特殊环境驱疫逐鬼的祭仪。端公戏体现出的傩文化同中国其它各地的傩文化一样,信奉的是系列傩神,这些傩神同人之间渗透着复杂的人伦关系,表现出鲜明的通过神灵文化展示人伦关怀的伦理特征。

首先,陕南汉中端公戏完全保留了远古人的时尚,是较为原始的傩文化的形式。傩文化起源于农耕社会小农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农耕时代笨拙的手工工具以及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使得人们认识、改造和征服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的低下脆弱,经常面临种种天灾人祸而无能为力、一筹莫展。长期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农耕者,不断地涌现出团团疑难与困惑。也不断地萌生出把给人带来幸福快乐和灾难痛苦的种种事、物、现象虚幻化和神秘化的观念。如奉五谷为神,奉风、雨、雷、电、瘟、痘为神,奉犬、虎、蛇、鸟为神等等。认为人世间的灾难祸福是这些神支配的。于是滋生出对这些神的种种敬畏和祈愿,企望风调雨顺、远离瘟疫、无病无灾、人畜安宁。秦巴山区,山高林密汉水源头,沟壑纵横。亿万年来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大自然育化了人类。人类在远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千方百计地寻求与大自然的沟通,在大巴山的深山老林。山民们跳傩成风,企盼神灵降福于他们,赶走可恶的鬼疫,寻求精神的慰籍。如陕南汉中的端公戏就有为人辟邪攘灾、遣瘟设送、遇旱则祈雨、遇丰则庆坛等内容。

其次,农耕社会形成的以家庭和宗族为细胞的宗法关系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使人们感到个人力量、家庭力量的弱小,于是幻生出对在生时的好人、能人、杰出人物和坏人、奸人等的神化。于是就有三清、三元、玉皇大帝等等。祈求这些神能奉请必到,到则显灵。保佑自己。陕南汉中历代端公们的神榜上供奉儒释道三届教主、观音菩萨、三清、玉皇、武帝官圣等神灵。这实际上就是把人世间的伦理道德转化为神的伦理道德,借助神伦,维护人伦。借助正义之神及其神伦、神力,驱逐邪恶及妖魔鬼怪,迫使坏人恶报,好人好报,以便维护人伦。老端公作为人神的沟通者,借助神力、神伦而彰显神善,显示和弘扬人伦。在陕南汉中,大多数端公较山民有文化,稍知天文地理、物候节气、医药病理,并能歌善舞,在当地略有威望,邻里有难,慷慨相助,家庭纠纷也请为调和。跳端公与病者神药两解;与常人。精神安慰与村政大事,有族长之威。如陕南端公戏《庚关躲煞》,唱到十月怀胎、生育、养育、抚养的过程,母亲由青春少女到耄耋龙钟,教育人们尊敬老人《十望郎》、《十盼姐》则唱到了爱情的美好和企盼。

二、古朴、豪放的表现形式

陕南汉中的端公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完全保留了远古人的时尚,其表现形式呈现出粗旷性与豪放性的特点。首先,是坛戏布置较朴实粗旷。事主按老端公的要求与安排。就地取材,用竹子、木头、纸张扎就傩堂和傩坛。取材简陋,不要求做太多的加工制作,剪纸制作的各种图像线条粗犷明快,傩堂布置的粗犷中也显示朴实大方的豪放之气。

其次,法器、道具的朴实、粗犷和豪放。跳端公的法器是维系端公传承的重要凭证,其代代相传而产生的结果是较好地保留了原生态的傩文化。陕南端公在艺成出师时。要摆坛谢师,师傅要传法器、授师牌。所传法器有:神榜、师牌、令、法印、法铃、脚卦、号角、师刀、令旗、令箭、法衣、法裙、五佛冠、面具、坛神等等。老端公的法器道具众多,不用花太多的钱去置办,法衣是由一般红布裁剪制作而成,没有复杂的图案,法帽为五佛冠,冠面上的图像线条粗犷简洁。其它法器大都也比较简单。毋需精致。如果太精致昂贵,作为普通农民的老端公就购置不起了。此外,端公戏中使用的面具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具有古朴、豪放的典型特征。端公戏的面具有善有恶,有凶有猛,有美有丑,形态各异,用途各异。其制作大都选用杨、柳木制作,柔韧、易刻、轻巧。造型是根据传说故事进行绘制雕刻的,七窍镂空彩绘,线条粗犷豪放。

最后,唱腔朴实无华、粗犷豪放。老端公的唱腔种类虽然较多,但故意装腔作势之处极其少见,少有美声唱法,一般是通俗的大众性的唱法,张口即可诵唱,曲调也朴实无华。人人皆可,唱法和Ⅱ昌词都体现出山里人的粗犷与豪放的性格特质。

三、鲜明的地域、民俗特征

陕南汉中的端公戏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因而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显现出鲜明的地域、民俗特征。

首先。陕南汉中的端公戏和当地群众的民俗功利紧密结合。每当农户家里有久病不愈,误认为是鬼邪作崇,急需斩妖除邪时,或为消灾免难,亨运相通,为“神”庆贺,以表酬谢时,都需请会跳端公戏的端公前来举办“坛式”。如汉中古老的《羊皮鼓》的坛式内容有“领神鼓”、“占卦开坛”、“升幡请神”、“坎肩滴血”、“招兵降魔”、“起坛攘鼓”、“扎灶”、“登坛打路”等。这些“坛式”因场面各有取舍,按端公可分“三十六坛”、“七十二坛”不等。祭祀活动的内容相对也不确定。不具体。端公作为坛式的主持,时而是表演的艺人,时而是虚拟的神,贯穿整个祭祀活动的始终。使“人神同娱”的表演不仅具有随意性,而且具有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写意性。其表演形式主要是跳打羊皮鼓。这种鼓舞的表演形式和风格特点都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民俗特征。如《羊皮鼓》的征战内容和表演中有模拟“盾牌”的羊皮鼓,藤棍“火枪”道具的使用就和秦汉流传在嘉陵江流域的“巴渝舞”征战内容,“盾”、“矛”器械表演有相似之处。这反映了《羊皮鼓》中表现的古代巴蜀文化同羌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汇后形成的美学特征。同时,鼓的运用也丰富了当地“祛灾、消难”的祭祀活动,由于增添了一种质朴的艺术美感而使其更具诱惑力,加之祭祀活动给《羊皮鼓》的表演铺垫了神秘的典型氛围。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综合表现出这一地区人民的民俗信仰。

其次,汉中跳端公的“舞”继承了巴人的粗犷,融入了山民的憨直,“歌”(神调),包含着山歌、民歌、川江号子,民谚小调。在远古时期。汉水上游流域是古巴国的辖地,巴人崇巫尚武,《华阳国志》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可见当时在巴师中有巫师参战。1976年,从城固县苏村出土的商朝武丁时期的青铜器中有人、兽面具中可看出端倪。这些面具应是巴人的军傩面具。由于汉中历来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巴、蜀、楚、秦互相征伐而互有输赢,战后必有战俘、流民、奴隶,大量的移民迁入迁出,造成了汉中地域文化的包容性,楚灭巴蜀,而秦又灭楚,楚人项羽、刘邦又灭秦,巴蜀文化、秦巴文化都给汉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此外,三国时期魏、蜀争夺汉中,战争不断,诸葛亮久居汉中。摒除祁陇,重用羌人姜维、马超。以致在蜀国的军队中有不少的羌族的士兵,从此汉中、巴蜀和陇东的羌人有了频繁的交往,也使得汉中的端公戏除了打上巴蜀文化和秦巴文化的印记之外,还包含着羌文化的遗韵。如秦巴山区的端公所跳的《羊皮鼓》舞就浸透着“一方水土一方情”的地域风情。《羊皮鼓》中说唱的内容大都是即兴创作,这很自然带上本地浓郁的方言土语,民俗风情。曲调则趋向秦巴民歌,更多带有西南巴蜀的轻快、细腻、委婉风格。

综上所述,陕南汉中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端公戏的独有的美学特征通过神灵文化展示人伦关怀古朴豪放的表现形式以及鲜明的地域、民俗特征。

汉中范文篇3

关键词:汉中循环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对策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本文就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汉中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及措施等问题谈几点看法。

1循环经济的含义与特征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20世纪60年代。“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它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整个大的系统环境内,在资源的投入、产品的生产、产品的消费及其废弃物的排放一系列的过程中,把传统的纯粹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所以必须要以新的发展观发展经济:必须改变过去的“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要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实行休养生息的经济;实行福利量的经济,摒弃只着重与生产量的经济;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循环式”经济,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循环经济”这一术语在中国出现于90年代中期,1998年我国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的中心地位:即减量化(Reduce)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再利用(Ruse)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再循环(Recycle)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对解决中国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循环经济则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因此,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基本特征是:在资源开采环节,更重视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更重视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更重视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更重视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循,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同时,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在社会消费环节,更重视绿色消费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2汉中发展循环经济的重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事实上已经从单纯自然意义上的人类生存要素转变为社会意义上的经济要素。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已经非常短缺,拥有这样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目标。第二,生态环境本身对生产生活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天然的生态环境对生产排放废弃物的吸纳能力已经饱和,甚至超载,要继续利用它进行生产必须再生产出新的环境容量,需要人类投入资源进行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这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征:即从生活的角度看它是目标,从生产的角度看,它已经变成生产的一个重要的要素。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十分短缺的生活要素和生产要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受到破坏。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带来的损失占GDP比重的8%以上,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当天然的生态环境资本用尽以后,继续按照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经济,将会使人类健康受到威胁,使我们的经济增长与生活目标相背离。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这是自然循环过程极限和作为自然组成部分的人类生理极限所决定的。人类要继续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要求我们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对被过度使用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和修复。

汉中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秦巴生物多样性、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使其逐步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汉中最大的优势资源是生态条件比较好。生物资源南北兼有,极为丰富,林业资源居陕西省之首,森林覆盖率为西部第二,是阻挡风沙南下和西南酸雨北上的重要屏障,被专家称为调节西部空气、气候的重要“肺叶”。汉中是陕西乃至西北的水资源富集区,水资源总量219.8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水质达到二类标准,汉江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源地。传统的高消耗低效率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带来环境的破坏也带来资源的枯竭,所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的“两低一高”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就成为汉中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工业经济是汉中市强市富民的重要支撑,既要发展工业又要进行环境保护,他们的结合点应该是走绿色的低碳循环经济之路。

3汉中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3.1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完善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积极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园的试点工作。一方面政府要出台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实行低碳消费,如制定奖励措施,对于开发低碳产品,综合利用自然能源,投资低碳生产流程的企业,给予支持和鼓励,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抑制消费主体的高碳消费方式。

3.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钢铁、有色建材、化工、轻工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在这些行业中存在着许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有些新建项目污染治理设备放在那不用,等到检查时才使用。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优化产业结构,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及企业,用清洁生产改造能耗高污染大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污染少的新兴产业、新能源工业。目前,汉中市共实施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38个,总投资30亿元。先后申报实施了汉钢集团高炉煤气回收利用、中材汉江水泥7.5兆瓦低温余热发电、汉川机床大型数控机床制造基地、汉中燎原航空机电系统节能工程、洋县盛华硅钙电炉改造、陕西胜隆能源甲醇汽油等重大项目;在农业生产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积极建设以“绿色粮油”和“猪、药、茶、菜”为特色的有机农业基地及生态观光农业基地。

3.3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绿色消费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满足物质、精神文化需要,消费各种低碳、绿色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活动方式的总和。要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引导我国居民逐步形成低碳消费的习惯,减少日常“便利消费”,比如目前一次性筷子仍大量使用,所以尤其是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同时要淡化“面子消费”意识,根据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对面子工程、面子应酬等进行约束和限制。还要逐步戒除“奢侈消费”的偏好,如出行方面尽量少用私家车,饮食方面多食用低碳食品等等。绿色消费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通过广泛的宣传活动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与绿色消费意识;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鼓励节约和重复使用办公用品,政府机构应从自身入手,带头节能减排。政府部门和单位通过早期采用、购买最新先进技术与产品等措施,为其他部门树立榜样。如率先使用节能减排型设备和办公用品,尽可能将办公大楼建设或改造成节能型建筑,制定和实施政府机构能耗使用定额标准和用能支出标准,实施政府内部日常管理的节能细则。

3.4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具有很大活力和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被称为“无烟产业”、“朝阳产业”。旅游产业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一次投入多次重复使用,旅游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极大提高,人们基本的物质消费满足以后,就会渴望到外面的世界看看,这给全世界的旅游市场带来了很大的活力。汉中作为国内比较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必然迎来旅游的大发展。汉中发展旅游业又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生态环境比较好,人文景观也较丰富,这为打造以生态和两汉三国文化为主的循环经济型旅游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之交通的快速发展给汉中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西汉高速的开通为西安、成都等大都市人们来汉中旅游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未来宝鸡巴中高速公路、十堰天水高速公路及西安成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开通为汉中旅游业的大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所以加快汉中旅游业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

参考文献:

[1]桂丽.构建和发展循环经济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2]何晓斌,芦雪花.低碳经济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汉中范文篇4

1.1汉中地区与茶产业。汉中地区地处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位置,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地区,又因为它是汉王朝的发源地,故此得“汉中”之名。当前,汉中地区的茶叶产业在规模上不断增大,在茶叶种植、加工技术上也有了巨大的提高;与此同时,汉中地区茶叶产业不断涌现出很多龙头企业,汉中地区当前拥有的茶叶企业超过四百家,其中比较强大的经济实力的一条龙企业占三十多家,全市级别的龙头企业有两家,更重要的是,这些数字一直呈现出上升趋势。另一方面,汉中地区具有数量众多的茶叶加工企业,据统计,汉中地区当前已经拥有超过四百多茶叶加工企业,茶叶加工机械超过四千台。1.2汉中地区茶叶产业的优势。1.2.1汉中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汉中地区在地理位置上靠近西北地区,它也成为重要的西北茶叶输出地,而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非西安莫属,作为距离西北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西安最近的汉中,优越的地理位置毫无疑问给汉中茶叶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优势,便捷的交通情况加速了汉中地区进驻大型茶叶批发市场等其它茶叶产业市场。同时,汉中地区近些年来对于茶叶研发的不断进步和对于茶叶药用价值的不断发掘,加上绿色理念贯彻下茶叶副产品和老茶的进一步利用,都使得汉中地区茶叶产业的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并在调整后使产业结构不断适应新形势,进一步趋于合理。1.2.2汉中地区优越的天然环境。另一方面,优良的天然气候和地质条件,也造就了汉中地区茶叶品种的多样化和茶叶的高品质;汉中地区拥有十七个茶叶常见品种和六个稀有品种,茶叶品种十分丰富,其中的“楮叶种”更是位列全国首批推广良种之一,同时,优越的天然条件也使汉中地区茶叶富含多种宝贵物质,茶叶内含有的健康因素十分丰富,其中高含量的氨基酸和茶多酚最为引人注目;在茶叶的耐泡性方面,汉中地区的茶叶也属于茶叶中的佼佼者,汉中茶叶不但具有高达百分之五十的茶叶物质泡出比率,还具有浓郁的茶香和持久的留香,茶叶自身的迷人特色最是汉中茶叶夺人眼球的原因。

2汉中地区茶业生产的物流现状问题

2.1茶业生产物流方式单一化,物流组织程度低。在汉中地区茶叶物流方式的选择中,公路运输占主导地位,原因在于汉中茶叶生产地区多处于高海拔地区或偏僻山区,主导的公路运输也常得不到大的发展,这造成了汉中地区散户茶农生产茶叶的局面,进一步使得茶叶企业在茶叶收购上时间跨度大、程序多和交易复杂的局面,大大影响了茶叶企业在茶叶的进一步加工、包装和下一步销售的速度。在目前情况下,茶叶生产的物流需求巨大,但目前的茶叶生产物流规模却很小,汉中地区多数茶农都是通过以往经验来对茶叶进行采摘、包装和运输,在当前市场变动巨大的情况下,这种仅仅依靠主观判断的低规范和低组织效率的方法根本难以满足市场的变化,这对于茶农个人的发展和整个市场的发展来说,都是一种阻碍。2.2茶业生产物流方式普遍成本较高。在汉中地区农产品生产物流方式,虽然多样化的物流方式渐渐成型,但主导的物流方式仍旧存在环节多、方式复杂的问题,这种多环节的多层商品传输随之带来的便是高成本的商品成本。在汉中地区茶叶生产运输中,一般要经过种植、毛茶输出、粗加工、粗加工茶叶运输、茶叶精制加工等步骤,加上中间多重经销商的层层传递,传输效率被大大降低,在增加了流通时间外还增大了流通中的茶叶损耗率,因而资源得不到最大化配置和传递,茶叶价格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目前的汉中茶叶物流运输中,中间不但有各个从事经销茶叶的企业,也掺杂很多个体茶农或少数茶农组成的茶叶功效物流单位,市场重叠问题非常严重,显而易见,市场的蛋糕有限,但在茶叶中间物流经营中却“争吃一块蛋糕的人”过于饱和,这种秩序混乱的脆弱产业结构明显缺少竞争力,基本上无法抵抗大型专业物流企业的冲击。2.3茶业生产物流技术落后,物流人才匮乏。我国的农产品运输缺乏专业的保鲜技术和包装技术,而这增大了农产品的损耗率,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作为农产品的毛茶,在它的生产物流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这不但造成了大量茶叶的损耗,同时也迫使消费者需要用比较高的价格去购买茶叶,而当毛茶经过加工转换成工业产品后,这种问题才能得以缓解。在茶业生产物流方面,汉中地区乃至全国都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国家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农产品物流管理的人才培训机制,这导致农产品物流从事人员良莠不齐,多数经过简单的上岗培训后就能就业,在就业后的农产品物流从事人员普遍缺乏特定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所以茶叶生产物流也被缺乏专业性的从业人员一直按照惯例和经验一成不变地经营下去,缺乏跟上时代步伐的创新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动力。2.4茶业生产物流未达到足够的信息化。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递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要素,精准和快速的物流信息能让茶叶实时的储存、加工和运输有了可借鉴的可靠客观情况;但在汉中地区茶业生产物流中,市场信息的传递却时时处于闭塞的境地,茶叶储存和茶叶加工物流都是一片空白,这导致汉中地区茶业中的供需双方都大大落后于其他商业领域的供需方;信息化的缺乏一方面因为汉中不少地区都还未建立起信息系统,茶农获取咨询的渠道多数还停留在电视和茶农间的口口相传,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网络的覆盖范围还不够完全,网络多数覆盖县镇,在较偏僻的地区则还未完全覆盖,而多数茶农对于茶园的选址都是在这类地区;还有一个原因,则是茶业生产物流尚缺乏一个经过整合的多资源平台,各类信息难以经过整合,继而得到的信息容易过于偏颇和太过狭隘。

3汉中地区茶业生产的物流发展策略

3.1重视茶业大企业在茶业生产的物流发展。汉中地区有多年的茶业生产历史,当中也有不少茶业企业异军突起,成为茶产业中的龙头老大,这些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和各方面宽广的渠道,这种企业在茶业生产物流发展中无疑能起到重要的带头和引导作用;大型茶业企业可以通过在茶叶采集、加工、包装等运输过程中的合理选择来创造更大的效益,同时大型企业同时具有雄厚的资金来开辟运输中的“新线路”,使得经营模式能有高效的突破;在此情况下,虽然茶叶大型企业无法彻底改变各个群落的小规模茶业生产单位的物流方式,但无利不成商,通过规范模式取得的高效益势必会带动各方的效仿,再者,大型企业以强大基础开辟的“新线路”也可以给小规模茶业生产商带来便利。3.2第三方物流的开拓。目前汉中地区的茶业生产运输中,不少茶业企业依旧采用自行采集茶业、加工、包装和运输的工作,在茶叶传输过程中难免出现缺乏具有专业性的能力。第三方物流,则是专门经营物品流转运输的企业,这类公司可以解决多数茶业企业在运输方面的不专业性和资金的有限性,实现高效率的茶产品运输,且第三方物流具有专业的包装和运输方式,可大量避免运输过程中出现的茶叶损耗;对于汉中地区的茶业企业,可以选择根据不同阶段的茶叶和具体交通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茶叶采集时间和运输路线,从而通过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输损耗来降低运输成本;通过这种高效的物流方式,能使无论是茶农还是茶业生产企业大大获益。3.3完善茶业生产物流信息平台。通过对物流信息平台的完善,能使汉中地区的茶叶行业信息快速又宽广地覆盖广大茶业从事者,一方面避免了茶叶生产中因为时间问题而导致茶叶收购、加工的滞后,促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避免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为茶业从事者提供作判断的客观可靠依据,继而对已知的情况迅速做出明智的应对措施,实现管理的高效性和面对突发情况的灵活性,为最大化收益创造一个新的契机。

4结语

在汉中地区茶业生产的物流发展中,需要注重各企业单位的经营特点和具体交通情况来选择物流方式,来创造更大的价值,适应主流趋势建立相应的高效物流形式和高效信息平台,对掌握的物流过程做出高效管理反应,才能更大地促进茶业的效益增大,继而推进茶业的蓬勃发展和“汉茶”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许凡.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8):105-107.

[2]王旭然,姚新胜,魏建光.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5-56.

汉中范文篇5

关键词:汉中;茶产业;创新;互联网

茶是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其发源地在中国。茶产业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关联,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是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汉中茶叶生产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宋唐,繁荣于明清。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优越,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富含锌硒、远离污染,赋予了汉中茶叶“香高、味醇、耐泡、形美、保健”的品质特征。2018年,汉中市委、市政府出台《汉中市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方案》,提出构建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汉中市人大农工委在2019年12月18日公布的《汉中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中指出,茶产业实施创新驱动,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2021年2月5日,《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2021-2025)》正式,“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茶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围绕夯实基础、提质增效、促进消费、品牌打造、企业建设、规范引领、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文化发展、国际拓展等十个重点领域提出工作建议。

1我国茶产业创新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快速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茶叶行业是一个传统的朝阳产业。“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正式签署,中国茶产业贸易遇到了更加便利、开放、自由的环境,需要抓住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加强产品创新、品质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开发出适合市场、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开拓更广的市场空间,创新驱动茶产业转型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力。

1.1全产业链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通过高产优质的品种资源创新、高效低耗的栽培技术创新、绿色安全的病虫防控、先进加工技术与装备创新及跨界增值的深加工利用,实现茶产业的高产、优质、安全、低耗、增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

1.2数字赋能,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

未来在茶园种植和管理、品牌培育、营销模式和延伸产业链等方面,数字经济新技术、新设施、新业态在茶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和转化,进一步激发了茶产业发展的内在活力,推动了茶产业转型升级。

1.3绿色健康消费观,带动茶产业强劲势头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给茶叶市场及消费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次疫情让消费者更加聚焦健康、安全的消费需求,茶叶因为健康的产品属性,会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茶叶会加快回归大众消费市场,这预示着茶产业未来发展势头强劲。

2汉中茶产业创新发展现状

2.1茶园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产业覆盖面广

截止2022年,汉中市茶产业覆盖8个县区、89个镇、746个村,1876个社区,茶园种植面积1233237.4亩。

2.2绿茶、白茶、红茶、黑茶、茯茶、深加工茶齐头并进

截止2022年,8个县区合计总产量61265吨,其中绿茶58659.45吨(包括汉中仙毫、汉中毛尖等同级茶叶、汉中炒青、其他绿茶),红茶1228.03吨,白茶19.7吨,黑茶1359.65吨。形成了以绿茶为主导,各类茶叶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2.3实现茶农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大胆探索茶叶生产经营方式,努力实现茶农增收,助力脱贫攻坚。2020年全市8个茶叶县区共改造茶叶加工厂12家,新建茶叶加工厂18家,覆盖茶农216340户,涉及703540人,实现人均茶农收入11919.65元,帮助脱贫茶农户数11524户,脱贫人数29936人。截止“十三五”末,全市茶产业累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76万户、5.6万人脱贫。

2.4品牌效益日渐凸显,市场影响逐步扩大

目前,汉中市已经整合形成“汉中仙毫”、“汉中红”、“汉中炒青”、“汉中毛尖”、“汉中茯茶”五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汉中仙毫”和“汉中红”多次荣获国内外多项金奖。2013年“汉中仙毫”荣获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绿茶类唯一金奖;2018年,“汉中仙毫”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16至2019年连续4年,汉中仙毫作为唯一指定国礼茶全程参加“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活动,历经40多个国家,行程6万多公里,深受沿线国家消费者好评。2014年至2016年,“汉中红”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北京)国际茶博会特别金奖。2020年国际茶日——汉中市茶叶质量评比大赛企业名单中,获得汉中仙毫金奖的企业有16家、银奖25家;获得汉中炒青金奖的企业15家、银奖25家;获得汉中毛尖金奖的企业10家、银奖10家;获得汉中红金奖的企业10家、银奖17家;获得汉中茯茶金奖的企业1家、银奖1家。

2.5延伸融合茶文化,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坚持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在扩大茶叶种植、推进茶叶加工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茶叶与旅游、电商、健康、文化茶叶的协调发展。建成西乡江榜茶园、东裕茶叶养生谷、峡口茶叶特色小镇、城固山花茶舍、宁强千山玉皇观、青木川瞿家大院、南郑罗帐岭、云峰寺、勉县小河庙、镇巴观云山等20多个茶旅示范点。同时,茶叶电商斩露头角,东裕、鹏翔、绿娇子等68家茶企开展了电商销售业务。

3汉中茶产业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品牌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

随着近年来整合品牌,五大区域公共品牌“汉中仙毫”、“汉中红”、“汉中炒青”、“汉中毛尖”、“汉中茯茶”的推出,品牌影响力快速提升。但比起国内知名品牌还相差甚远。据«202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统计,“汉中仙毫”品牌价值达到32.94亿元,排名23,但比起西湖龙井(74.03亿元)、普洱茶(73.52亿元)、信阳毛尖(71.08亿元)等国内知名品牌的差距较大(见表1)。2020年“汉中仙毫”均价816.94元/kg,仅为西湖龙井的一半。整体而言,汉中茶叶销售主要区域为陕西省内,国内其他地区销售占比较少。

3.2销售渠道狭窄,传统销售为主,互联网等新型销售渠道拓展不足

汉中茶叶销售以传统的商超、专卖店、特产店为主,据统计2020年,汉中茶企开展电子商务销售渠道的267家,全年电商销售总量为仅2193吨,销售额仅25052万元。在国内品牌众多,各地品牌风起云涌的茶叶行业,网络市场拓展力明显不足。

3.3组织化水平较低,企业规模较小

由于资金匮乏,汉中茶企大多规模较小,小作坊式经营为主,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有机茶园认证的企业较少,茶叶清洁化流水线生产设备匮乏,难以打造绿色品牌。2020年全市1842家茶企中,省级龙头企业仅2家,获得绿色认证的企业51家,获得有机认证的仅41家,SC认证137家,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29家。老茶园较多,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手工采茶不能满足规模化生产加工的需要,且常常遇见采摘季节用工荒问题,采摘成本过高。随着“汉中仙毫”品牌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市场上出现部分假冒、仿冒产品。

3.4茶文化挖掘不深入,推广宣传力度不够

汉中茶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汉中市不断开展参与各级各类茶活动,宣传推广汉中茶。多次参加北京茶博会,在陕西电视台、陕西卫视、陕西日报、汉中日报、汉中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汉中茶业信息。参与全国茶业加工(精制)职业技能大赛、开展采摘节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较国内知名茶叶,在茶文化的挖掘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对创新茶的开拓明显不足。

4汉中茶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4.1以开展茶节庆活动为依托,“线上+线下”协同创新发展

据«202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统计,有节庆活动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达27.33亿元;无节庆活动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仅为15.24亿元,较有节庆活动的低了12.09亿元。可见,开展与茶相关的茶文化庆典活动,举办一系列茶叶节庆活动,有助于提升茶叶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茶叶品牌价值。近年来汉中每年举办茶叶采摘节,参加茶博会等茶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在后疫情时代,应充分依托互联网,创新茶节庆活动模式,开展“云节庆、云直播、云游览、云互动、云消费”全链条线上推广与营销活动,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不断提升消费者对茶节庆活动的热度与参与度。

4.2塑造汉中茶文化IP形象

2021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评估中,108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有4个品牌打造了茶品牌的IP形象,分别为福鼎白茶的“白茶仙子”、太平猴魁的“六小妹”和“猴小魁”、径山茶的“茶圣陆羽”和“茶小僧”、泾阳茯茶的“茯茶小妹”。其中径山茶的IP形象,从“茶景一脉•禅茶一味”内核入手,着力深挖大径山文化底蕴,推出的“陆羽与茶小僧”径山茶文化旅游IP,打造的“浙抹牛”抹茶牛乳摇摇杯创意DIY,赢得了消费者的热捧,由此也延伸出了一条径山茶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产业链,提升了径山茶知名度,促进了大径山茶旅融合的发展。以“四个在汉中——旅居在汉中”建设为契机,结合汉中本地资源特色,塑造汉中茶文化IP形象,结合“汉茶”、“汉礼”、“汉服”,打造符合汉中本地特色的茶文化,开发汉茶文化茶产品,设计“印象汉中”山水实景演出等特色文旅产品,推出茶叶观光、茶园采摘、制茶体验、茶艺表演等多种特色茶文化产品。从而让汉中茶文化IP形象深入人心,不断推动汉中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4.3开拓新茶饮、跨界茶,迎合新生代消费需求

目前,国内茶饮消费已经趋于年轻化、时尚化,各大茶企纷纷探索开拓新茶饮迎合新生代消费需求。如长沙的茶颜悦色、重庆的嫩绿茶和天福茗茶旗下的“放牛斑”奶茶,都属于本地特色茶文化创新品牌,与本地地域、人文融为一体,吸引了各地消费者慕名前往。据《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新式茶饮消费者已突破3.4亿人,预计在2021年,这一规模将增长至3.65亿人,新式茶饮市场规模会突破1100亿元。另据消费者画像方面的数据统计,新茶饮的消费群体中90后和00后的比例为70%,女性占比约60%。汉中茶企在立足现有市场的前提下,未来应在新饮茶、跨境茶上进行拓展,开发迎合年轻消费者需求的速泡茶、奶茶、果茶、咖啡茶等,探索将茶艺与花艺、茶艺与音乐相结合的多种茶饮方式,学习“喜茶”与“奈雪の茶”的营销推广模式,开设汉中茶奶茶、果茶连锁店,从而不断拓展新兴茶叶市场。

4.4利用互联网实现科技创新,建设智慧茶园

目前,科技创新在茶叶的生产、加工及流通领域领域被利用的越来越广泛了,通过科技创新,使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流通的过程全程可溯源,有效的扼制了茶叶真假难辨、以假乱真的现象。近些年随着“汉中仙毫”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一些不法商贩制作、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以假乱真,极大的损害了“汉中仙毫”的品牌形象,侵害了消费者利益。在汉中大型茶企率先开展数字化溯源,探索通过数字化技术保护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并逐步推广,有利于保障汉中茶农、茶企的利益,保障消费者权益,更好的推动汉中茶叶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通过绘制可调剂采茶工分布情况的“云图”,能够清楚了解哪些茶企需要招工,招工的种类和数量,从而合理调配劳动力,对于有效缓解采摘季“用工荒”问题也将起到积极作用。总之,在后疫情时代,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和机遇,汉中茶业应该结合区域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依托互联网,做好区域公用品牌,挖掘当地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要素,深度融入茶文化,将茶产业链延伸至第二、第三产业,尽快迎合新生代消费需求,才能实现可持续创新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开拓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胡晓云,李闯,魏春丽,等.202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J].中国茶叶,2021(05):32-51.

[2]张博海.乡村振兴战略下茶产业扶贫问题研究——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J].福建茶业,2020(06):96-97.

汉中范文篇6

一、汉中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汉中旅游业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下,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顺应国内外旅游业迅速发展的趋势,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接待事业型”到“一般产业型”,再到培育“支柱产业型”的过程,为实现汉中经济跨越式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一)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汉中作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称,旅游资源雄厚,发展潜力巨大。全市共有50个基本成熟的景区(点),其中纳入世界教科文组织的生物保护圈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保护单位18处;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部级水利风景区1个;部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有以古汉台、拜将坛、古栈道、武侯墓(祠)、张骞墓、蔡伦墓、张良庙等为代表的“两汉三国”文化遗产,也有以南湖、红寺湖、南沙河、天台山、朱生态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风景名胜和生态旅游区,还有古朴纯厚的秦巴民俗风情。

(二)战略地位已经确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开放兴市,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旅游业成为汉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制定了《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今年又决定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政策的出台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汉中旅游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有所提升,支柱产业的格局初步形成。

(三)旅游工作初显成效。一是旅游环境与市场秩序不断改善。狠抓旅游环境的治理和市场秩序整顿工作,各景区(点)“卫生脏、环境乱、服务差”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观,一些破坏性建设和低层次开发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综合服务能力及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二是旅游市场促销机制初步建立,旅游宣传和市场竞争意识增强。继凤凰卫视、央视《城市平台》宣传汉中之后,央视《走遍中国》栏目又采播了“美丽的汉中”。市上成立了旅游协会、旅游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和旅行社分会,创办了旅游培训中心,制定了行业规范、诚信公约和旅游宣传促销办法,制作了旅游指南手册、旅游宣传光碟,成功举办了首届汉中旅游形象小姐大赛、汉中烹饪大赛,以市场运作方式,举办了“武侯墓文化旅游节”、“汉台荷花节”、“西乡樱桃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扩大了汉中的知名度,提高了汉中旅游的声誉和吸引力。三是开辟了串联两省三市20多个县(区)的川陕旅游“金三角”,为汉中旅游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四)旅游指数不断攀升。****—****年,13年累计接待海外旅客3万多人次,收入350万美元,接待国内旅客2000万人次,收入10亿元人民币。****—20****年,5年累计接待海外旅客2.4万人次,收入289万美元,接待国内旅客2536万人次,收入24亿元人民币。特别是2002年,创历史最好水平,旅游总收入达6.7亿元人民币,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8%。今年以来,旅游市场更是兴旺发达:春节黄金周接待旅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2.5%和23.2%;“五一”黄金周,共接待旅客43.6万人次,旅游收入8530万元人民币,与20****年同比分别增长17.2%和30.5%;“十一”黄金周,共接待旅客21.2万人次,旅游收入3105万元人民币,与20****年同比增长分别为23%和34%。

(五)服务功能日臻完善。交通方面:宝成、阳安、襄渝三条过境铁路,连通北京、西安、上海、武汉、成都、青岛等大城市;108、210、316国道过境里程690.5公里,连接关中和川、鄂、陇的重要路段已基本完工,西汉高速已全线开工;汉中至西安,每天至少3个航班,一个畅通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其它方面:全市现有旅行社15家(其中国际旅行社一家),有专兼职导游200人;有星级饭店15家,其中三星级5家,二星级9家,有标准床位3000张;能为旅游服务的各种营业性车辆1000多辆,大部分景区都有旅游车直达;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员近万人,间接从业人员3万余人。

二、汉中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汉中旅游有较强的资源优势,旅游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大手笔的旅游规划。汉中旅游景点数量多,但小而散,在资源开发与利用上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无序开发的现象较为严重,“食、住、行、游、购、娱”的配套设施不协调,缺乏包括主题定位、战略布局、规划设计、发展目标、实施步骤在内的科学规划。

(二)管理和经营的能力不强。旅游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的需要。市、县两级旅游存在着机构不全、地位不高、职能不明、缺钱少人的问题;旅游资源归属不同的职能部门,缺乏优化组合的能力、大型项目资金运作能力和经营能力;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没有形成核心;景区管理和经营形式单一,多头管理现象较为严重。

(三)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弱。汉中的景点规模不大、特色不浓、看点不多,再加上受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因素的制约,整个旅游市场人气不旺,众多的旅客不了解汉中,知道汉中的旅客不想来汉中,来汉中的旅客因未能领略特色风情、享受异样休闲环境而后悔,旅游人数远远小于理想的人数,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低。

(四)宣传促销手段过于简单。各县区或景点在宣传促销上,各自为战,牌子杂、影响小,没有形成合力,像今年“十一”黄金周前在西安举办新闻会这种形式太少,缺乏利用大型文化活动、节庆活动、名人效应、媒体促销等形式宣传汉中,致使外界对汉中知之不多,各个景点依然停留在当地群众孤芳自赏的水平,难以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

(五)特色商品开发推介不够。富有汉中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很少,没有一家专门研制生产的大型企业,作坊式的小型生产,大同小异,制作粗糙,质量低下,独特性和创新性不足,再加上没有一个大型旅游纪念品市场,旅游服务部门没有专门向旅客推介汉中的特色商品,来汉中旅游的客人因没有汉中特色的纪念品而感叹,因土特产加工、包装不精良而遗憾。

(六)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我市旅游业人才资源匮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景区、旅行社、饭店就业人员大多是初、高中毕业生,职工学历偏低;全市有导游资格的200人中,没有一个中、高级导游,有出国领队证的只有2人,有旅游经济专业技术职称的中、高级人员很少,且景区还是空白,专业技术人员少、职称低;市县区两级旅游行政部门中,没有一个旅游专业毕业的本、专科生,中高级管理人才缺乏;尤其缺乏策划与规划人才、经营与促销人才、资本有效运作人才。

三、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汉中目前旅游业的最大问题是人气不旺、游客少、效益差,许多该办的事办不成。而且短期内这种状况不会有大的改变。因此,汉中旅游必须着眼长远,寄希望于将来。从现在起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随着高速公路建成、交通状况改善、桥闸工程竣工、中心城市改造、重点景区修复开发、自然环境整治、绿色汉中目标实现等一系列基础性工程建设的完成,随着人们旅游兴趣的转移,汉中必将迎来旅游大发展的春天。为此,委员们建议:

(一)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市委、市政府已经做出大力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决定,全社会都要响应号召、认真贯彻落实,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献计出力。各县区要把发展旅游业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尽快提出各自的总体发展思路,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市上各部门要结合本部门工作特点做好各自工作,支持并积极参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到服从全局、政令畅通,不扯皮、推诿,不纸上谈兵、敷衍了事;充分发挥旅游致富典型的示范作用,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意识到,发展旅游业同样可以快速致富,吸引其积极投身到旅游事业中来,形成良好的民众支持环境。市上要组织力量,对《决定》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专门检查,行动积极、成绩显著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无动于衷者提出通报批评,把对《决定》的落实情况和年终工作考核结合起来,使市委、市政府关于旅游发展的《决定》真正落到实处。

(二)制定出台旅游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1、规划要力争做到科学。制定出台科学的、合理的汉中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切实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市委、市政府《决定》的重要步骤。制定规划要注意精品线路的开辟、名牌产品的开发、文化内涵的挖掘、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要强调绿色园林的城市建设;重点景区景点要集专家们的智慧,贯彻自然性、历史性、学术性有机统一的原则,设制富有超前性、文化性、娱乐性、互动性、独特性的项目;要发扬地域特色的文化,如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娱乐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生态旅游景区,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做好美化环境的规划。

2、规划要把握旅游主题。汉中地处温带和亚热带的交叉区,是休闲度假、养生静心的绝好地方,发展绿色生态休闲游和两汉三国文化游是汉中旅游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一手抓绿色生态休闲项目的开发、打造、包装,一手抓传统项目的挖掘、充实、提高。

3、规划要凸显旅游布局。汉中作为陕西旅游南线和巴蜀旅游的重要板块,在制定规划时要凸显汉中旅游产业布局,切实抓好市委、市政府《决定》中指出的“一个中心、四条线路、六大旅游区”的建设,同时要注重外面进入汉中的“十个入境口”的基础设施建设。“十个入境口”即:火车入境口,飞机入境口,西汉高速入境口,从西安进入留坝、佛坪入境口,从安康进入西乡入境口,从四川进入镇巴、宁强、南郑入境口,从甘肃进入略阳入境口。完善各个入境口的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入境口,发挥汉中旅游的“门迎”作用,达到八方游客为之震撼的效果。

4、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导向性投入力度,用产业化的思维和市场的运作手段,大胆引进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加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连通景区道路,绿化亮化各个景区。

(三)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理顺管理经营体制

培育发展旅游支柱产业,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主导规划,编制符合汉中实际和市场竞争要求的发展规划和开发详规;主导观念,要求各级政府明确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把旅游业放在发展的重要位置;主导投入,导向性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促销的投入力度;主导政策,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地方、部门、集体、个人对旅游业进行开发建设。

政府要改革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逐步理顺和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经营体制。一要切实加强市旅游协调领导小组的工作,完善议事规则,定期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解决旅游业涉及到各有关部门的问题,明确《目标责任书》中各有关单位的任务,并按总分的10%进行考核;二要发挥旅游局的政府职能作用,提升旅游主管部门的执法、监督、协调能力和服务水平;三要成立景区综合服务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工商、公安、城建、环保、卫生等行政管理工作,推行风景、文物、宗教、旅游等部门合署办公,一套机构,几块牌子,形成发展旅游的合力,为景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四要成立汉中市旅游稽查大队和汉中市旅游服务中心,贯彻旅游法规政策,规范旅游业发展行为,解决各类突发事件和旅游投诉,治理整顿、净化市场、服务游客。

积极推行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制度,逐步改变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积弊,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制、合作制和出售等形式,进行资产、资源重组,转换经营机制,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创造条件,及早组建汉中旅游集团。

(四)打造旅游精品项目,树立汉中拳头品牌

1、坚持原则,精心打造精品项目。开发、打造、包装精品项目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先规划后建设原则、特色与精品原则、超常有序开发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要针对市场的需求,策划包装、加工相应的旅游产品;要体现“两汉三国”文化特色,突出生态优势,推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影响大、竞争力强的旅游景点和精品线路;要明确目标,分段实施,有序开发;要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对没有条件开发的旅游资源先保护起来,等条件成熟后再来开发,避免一哄而上,低效开发,破坏、浪费资源,确保资源与环境的永续利用。

4回复:关于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2、选准项目,充分论证旅游品牌。发展汉中旅游支柱产业重点要抓好:以园林城市为目标的绿化建设;以古汉台、拜将坛和城市建设为主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品牌;以武侯墓(祠)、定军山为主的三国文化旅游品牌;以张良庙——紫柏山风景区为主的高山草甸旅游品牌;以朱保护区、长青和佛坪自然保护区为主的珍奇动植物观赏游品牌。

3、放开搞活,努力营造投资环境。在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机制的基础上,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提倡国家、集体、个人合股的形式,内资、外资一起上的形式开发经营旅游景区;在旅游总体规划下,公开拍卖景区开发、经营权,整合民间资本,对旅游景区进行有效开发;实行市级领导挂帅、有关部门配合主抓各个重点项目建设的做法,确保早日完工,早日受益。

(五)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扩大旅游客源市场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宣传促销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导向性地加大投入力度,投入资金并从门票及旅行社、饭店中征收宣传促销费,建立汉中旅游宣传促销基金;要有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立体性的宣传促销策划,整体推介全市旅游景点、精品线路;要稳定传统客源市场、拓展新的客源市场,发挥旅行社的作用,积极组织外地团队来汉中旅游,增加汉中客源;联合知名网络媒体,举办一些有广泛社会参与性的大型网上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要面向社会,征集汉中旅游宣传口号,借助媒体大力宣传;邀请旅游界和新闻界人士考察我市旅游业,有选择、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大城市举办新闻会;邀请与汉中有渊源的人士回汉中寻迹,使其做好汉中的义务宣传员、解说员;请汉中籍的歌星演唱美丽汉中的优秀作品,在中、省、市媒体播放;全市各相关部门要把各种宣传活动与旅游宣传有机地融洽起来,形成整体宣传合力,力争在开拓新的旅游客源市场上有所突破。

(六)开发旅游特色商品,完善旅游产业体系

要快速提高汉中旅游的总收入,除在“游”字上做文章外,还应在“购”字上下功夫。要开发集艺术性、纪念性、特色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的特殊商品,反映汉中文化艺术传统习惯及美丽风光,满足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带动旅游产业和其它产业的发展;要兴办和扶持一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组织研制开发旅游特色商品、工艺品和具有民俗特色的纪念品;要建立汉中旅游商品购物中心,销售汉中的系列茶、酒、烟以及颇受旅客青睐的西洋参、黑木耳、松花蛋、牛肉干、中药材等土特产;要完善旅游产业体系,规范旅游商品交易市场,提高旅游购物收入,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发展。

(七)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汉中范文篇7

关键词陕南汉中端公戏美学特征人伦关怀民俗粗旷豪放

陕南汉中端公戏是由上古人类跳傩衍进为巫师(现称端公)在“庆坛”中唱歌跳舞娱神娱人的一个地方剧种。端公戏的产生与陕南地区的风土民情密切相关。陕南重镇汉中位于中国腹心地区。它北通秦川,南接巴蜀,西连陇东,东达荆楚。古达的汉水、嘉陵江水系的水运交通和金牛道、褒斜道等发达的陆路交通,使得汉中成为古代军事、商贸、文化往来的交汇地带。此外,汉中历史悠久。是人类早期活动的古代文化分布区,也是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南北交融的结合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地域性文化积淀形成了陕南端公戏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一、通过神灵文化展示人伦关怀

陕南汉中端公戏是中国傩文化的缩影,傩是中国古代驱逐疫疠、祈祷平安的宗教仪式,是人们在特定季节、特殊环境驱疫逐鬼的祭仪。端公戏体现出的傩文化同中国其它各地的傩文化一样,信奉的是系列傩神,这些傩神同人之间渗透着复杂的人伦关系,表现出鲜明的通过神灵文化展示人伦关怀的伦理特征。

首先,陕南汉中端公戏完全保留了远古人的时尚,是较为原始的傩文化的形式。傩文化起源于农耕社会小农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农耕时代笨拙的手工工具以及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使得人们认识、改造和征服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的低下脆弱,经常面临种种天灾人祸而无能为力、一筹莫展。长期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农耕者,不断地涌现出团团疑难与困惑。也不断地萌生出把给人带来幸福快乐和灾难痛苦的种种事、物、现象虚幻化和神秘化的观念。如奉五谷为神,奉风、雨、雷、电、瘟、痘为神,奉犬、虎、蛇、鸟为神等等。认为人世间的灾难祸福是这些神支配的。于是滋生出对这些神的种种敬畏和祈愿,企望风调雨顺、远离瘟疫、无病无灾、人畜安宁。秦巴山区,山高林密汉水源头,沟壑纵横。亿万年来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大自然育化了人类。人类在远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千方百计地寻求与大自然的沟通,在大巴山的深山老林。山民们跳傩成风,企盼神灵降福于他们,赶走可恶的鬼疫,寻求精神的慰籍。如陕南汉中的端公戏就有为人辟邪攘灾、遣瘟设送、遇旱则祈雨、遇丰则庆坛等内容。

其次,农耕社会形成的以家庭和宗族为细胞的宗法关系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使人们感到个人力量、家庭力量的弱小,于是幻生出对在生时的好人、能人、杰出人物和坏人、奸人等的神化。于是就有三清、三元、玉皇大帝等等。祈求这些神能奉请必到,到则显灵。保佑自己。陕南汉中历代端公们的神榜上供奉儒释道三届教主、观音菩萨、三清、玉皇、武帝官圣等神灵。这实际上就是把人世间的伦理道德转化为神的伦理道德,借助神伦,维护人伦。借助正义之神及其神伦、神力,驱逐邪恶及妖魔鬼怪,迫使坏人恶报,好人好报,以便维护人伦。老端公作为人神的沟通者,借助神力、神伦而彰显神善,显示和弘扬人伦。在陕南汉中,大多数端公较山民有文化,稍知天文地理、物候节气、医药病理,并能歌善舞,在当地略有威望,邻里有难,慷慨相助,家庭纠纷也请为调和。跳端公与病者神药两解;与常人。精神安慰与村政大事,有族长之威。如陕南端公戏《庚关躲煞》,唱到十月怀胎、生育、养育、抚养的过程,母亲由青春少女到耄耋龙钟,教育人们尊敬老人《十望郎》、《十盼姐》则唱到了爱情的美好和企盼。

二、古朴、豪放的表现形式

陕南汉中的端公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完全保留了远古人的时尚,其表现形式呈现出粗旷性与豪放性的特点。首先,是坛戏布置较朴实粗旷。事主按老端公的要求与安排。就地取材,用竹子、木头、纸张扎就傩堂和傩坛。取材简陋,不要求做太多的加工制作,剪纸制作的各种图像线条粗犷明快,傩堂布置的粗犷中也显示朴实大方的豪放之气。

其次,法器、道具的朴实、粗犷和豪放。跳端公的法器是维系端公传承的重要凭证,其代代相传而产生的结果是较好地保留了原生态的傩文化。陕南端公在艺成出师时。要摆坛谢师,师傅要传法器、授师牌。所传法器有:神榜、师牌、令、法印、法铃、脚卦、号角、师刀、令旗、令箭、法衣、法裙、五佛冠、面具、坛神等等。老端公的法器道具众多,不用花太多的钱去置办,法衣是由一般红布裁剪制作而成,没有复杂的图案,法帽为五佛冠,冠面上的图像线条粗犷简洁。其它法器大都也比较简单。毋需精致。如果太精致昂贵,作为普通农民的老端公就购置不起了。此外,端公戏中使用的面具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具有古朴、豪放的典型特征。端公戏的面具有善有恶,有凶有猛,有美有丑,形态各异,用途各异。其制作大都选用杨、柳木制作,柔韧、易刻、轻巧。造型是根据传说故事进行绘制雕刻的,七窍镂空彩绘,线条粗犷豪放。

最后,唱腔朴实无华、粗犷豪放。老端公的唱腔种类虽然较多,但故意装腔作势之处极其少见,少有美声唱法,一般是通俗的大众性的唱法,张口即可诵唱,曲调也朴实无华。人人皆可,唱法和Ⅱ昌词都体现出山里人的粗犷与豪放的性格特质。

三、鲜明的地域、民俗特征

陕南汉中的端公戏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因而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显现出鲜明的地域、民俗特征。

首先。陕南汉中的端公戏和当地群众的民俗功利紧密结合。每当农户家里有久病不愈,误认为是鬼邪作崇,急需斩妖除邪时,或为消灾免难,亨运相通,为“神”庆贺,以表酬谢时,都需请会跳端公戏的端公前来举办“坛式”。如汉中古老的《羊皮鼓》的坛式内容有“领神鼓”、“占卦开坛”、“升幡请神”、“坎肩滴血”、“招兵降魔”、“起坛攘鼓”、“扎灶”、“登坛打路”等。这些“坛式”因场面各有取舍,按端公可分“三十六坛”、“七十二坛”不等。祭祀活动的内容相对也不确定。不具体。端公作为坛式的主持,时而是表演的艺人,时而是虚拟的神,贯穿整个祭祀活动的始终。使“人神同娱”的表演不仅具有随意性,而且具有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写意性。其表演形式主要是跳打羊皮鼓。这种鼓舞的表演形式和风格特点都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民俗特征。如《羊皮鼓》的征战内容和表演中有模拟“盾牌”的羊皮鼓,藤棍“火枪”道具的使用就和秦汉流传在嘉陵江流域的“巴渝舞”征战内容,“盾”、“矛”器械表演有相似之处。这反映了《羊皮鼓》中表现的古代巴蜀文化同羌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汇后形成的美学特征。同时,鼓的运用也丰富了当地“祛灾、消难”的祭祀活动,由于增添了一种质朴的艺术美感而使其更具诱惑力,加之祭祀活动给《羊皮鼓》的表演铺垫了神秘的典型氛围。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综合表现出这一地区人民的民俗信仰。

汉中范文篇8

关键词:陕南汉中端公戏美学特征人伦关怀民俗粗旷豪放

陕南汉中端公戏是由上古人类跳傩衍进为巫师(现称端公)在“庆坛”中唱歌跳舞娱神娱人的一个地方剧种。端公戏的产生与陕南地区的风土民情密切相关。陕南重镇汉中位于中国腹心地区。它北通秦川,南接巴蜀,西连陇东,东达荆楚。古达的汉水、嘉陵江水系的水运交通和金牛道、褒斜道等发达的陆路交通,使得汉中成为古代军事、商贸、文化往来的交汇地带。此外,汉中历史悠久。是人类早期活动的古代文化分布区,也是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南北交融的结合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地域性文化积淀形成了陕南端公戏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一、通过神灵文化展示人伦关怀

陕南汉中端公戏是中国傩文化的缩影,傩是中国古代驱逐疫疠、祈祷平安的宗教仪式,是人们在特定季节、特殊环境驱疫逐鬼的祭仪。端公戏体现出的傩文化同中国其它各地的傩文化一样,信奉的是系列傩神,这些傩神同人之间渗透着复杂的人伦关系,表现出鲜明的通过神灵文化展示人伦关怀的伦理特征。

首先,陕南汉中端公戏完全保留了远古人的时尚,是较为原始的傩文化的形式。傩文化起源于农耕社会小农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农耕时代笨拙的手工工具以及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使得人们认识、改造和征服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的低下脆弱,经常面临种种天灾人祸而无能为力、一筹莫展。长期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农耕者,不断地涌现出团团疑难与困惑。也不断地萌生出把给人带来幸福快乐和灾难痛苦的种种事、物、现象虚幻化和神秘化的观念。如奉五谷为神,奉风、雨、雷、电、瘟、痘为神,奉犬、虎、蛇、鸟为神等等。认为人世间的灾难祸福是这些神支配的。于是滋生出对这些神的种种敬畏和祈愿,企望风调雨顺、远离瘟疫、无病无灾、人畜安宁。秦巴山区,山高林密汉水源头,沟壑纵横。亿万年来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大自然育化了人类。人类在远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千方百计地寻求与大自然的沟通,在大巴山的深山老林。山民们跳傩成风,企盼神灵降福于他们,赶走可恶的鬼疫,寻求精神的慰籍。如陕南汉中的端公戏就有为人辟邪攘灾、遣瘟设送、遇旱则祈雨、遇丰则庆坛等内容。

其次,农耕社会形成的以家庭和宗族为细胞的宗法关系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使人们感到个人力量、家庭力量的弱小,于是幻生出对在生时的好人、能人、杰出人物和坏人、奸人等的神化。于是就有三清、三元、玉皇大帝等等。祈求这些神能奉请必到,到则显灵。保佑自己。陕南汉中历代端公们的神榜上供奉儒释道三届教主、观音菩萨、三清、玉皇、武帝官圣等神灵。这实际上就是把人世间的伦理道德转化为神的伦理道德,借助神伦,维护人伦。借助正义之神及其神伦、神力,驱逐邪恶及妖魔鬼怪,迫使坏人恶报,好人好报,以便维护人伦。老端公作为人神的沟通者,借助神力、神伦而彰显神善,显示和弘扬人伦。在陕南汉中,大多数端公较山民有文化,稍知天文地理、物候节气、医药病理,并能歌善舞,在当地略有威望,邻里有难,慷慨相助,家庭纠纷也请为调和。跳端公与病者神药两解;与常人。精神安慰与村政大事,有族长之威。如陕南端公戏《庚关躲煞》,唱到十月怀胎、生育、养育、抚养的过程,母亲由青春少女到耄耋龙钟,教育人们尊敬老人《十望郎》、《十盼姐》则唱到了爱情的美好和企盼。

二、古朴、豪放的表现形式

陕南汉中的端公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完全保留了远古人的时尚,其表现形式呈现出粗旷性与豪放性的特点。首先,是坛戏布置较朴实粗旷。事主按老端公的要求与安排。就地取材,用竹子、木头、纸张扎就傩堂和傩坛。取材简陋,不要求做太多的加工制作,剪纸制作的各种图像线条粗犷明快,傩堂布置的粗犷中也显示朴实大方的豪放之气。

其次,法器、道具的朴实、粗犷和豪放。跳端公的法器是维系端公传承的重要凭证,其代代相传而产生的结果是较好地保留了原生态的傩文化。陕南端公在艺成出师时。要摆坛谢师,师傅要传法器、授师牌。所传法器有:神榜、师牌、令、法印、法铃、脚卦、号角、师刀、令旗、令箭、法衣、法裙、五佛冠、面具、坛神等等。老端公的法器道具众多,不用花太多的钱去置办,法衣是由一般红布裁剪制作而成,没有复杂的图案,法帽为五佛冠,冠面上的图像线条粗犷简洁。其它法器大都也比较简单。毋需精致。如果太精致昂贵,作为普通农民的老端公就购置不起了。此外,端公戏中使用的面具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具有古朴、豪放的典型特征。端公戏的面具有善有恶,有凶有猛,有美有丑,形态各异,用途各异。其制作大都选用杨、柳木制作,柔韧、易刻、轻巧。造型是根据传说故事进行绘制雕刻的,七窍镂空彩绘,线条粗犷豪放。

最后,唱腔朴实无华、粗犷豪放。老端公的唱腔种类虽然较多,但故意装腔作势之处极其少见,少有美声唱法,一般是通俗的大众性的唱法,张口即可诵唱,曲调也朴实无华。人人皆可,唱法和Ⅱ昌词都体现出山里人的粗犷与豪放的性格特质。

三、鲜明的地域、民俗特征

陕南汉中的端公戏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因而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显现出鲜明的地域、民俗特征。

首先。陕南汉中的端公戏和当地群众的民俗功利紧密结合。每当农户家里有久病不愈,误认为是鬼邪作崇,急需斩妖除邪时,或为消灾免难,亨运相通,为“神”庆贺,以表酬谢时,都需请会跳端公戏的端公前来举办“坛式”。如汉中古老的《羊皮鼓》的坛式内容有“领神鼓”、“占卦开坛”、“升幡请神”、“坎肩滴血”、“招兵降魔”、“起坛攘鼓”、“扎灶”、“登坛打路”等。这些“坛式”因场面各有取舍,按端公可分“三十六坛”、“七十二坛”不等。祭祀活动的内容相对也不确定。不具体。端公作为坛式的主持,时而是表演的艺人,时而是虚拟的神,贯穿整个祭祀活动的始终。使“人神同娱”的表演不仅具有随意性,而且具有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写意性。其表演形式主要是跳打羊皮鼓。这种鼓舞的表演形式和风格特点都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民俗特征。如《羊皮鼓》的征战内容和表演中有模拟“盾牌”的羊皮鼓,藤棍“火枪”道具的使用就和秦汉流传在嘉陵江流域的“巴渝舞”征战内容,“盾”、“矛”器械表演有相似之处。这反映了《羊皮鼓》中表现的古代巴蜀文化同羌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汇后形成的美学特征。同时,鼓的运用也丰富了当地“祛灾、消难”的祭祀活动,由于增添了一种质朴的艺术美感而使其更具诱惑力,加之祭祀活动给《羊皮鼓》的表演铺垫了神秘的典型氛围。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综合表现出这一地区人民的民俗信仰。

汉中范文篇9

陕南汉中端公戏是中国傩文化的缩毕业文影,傩是中国古代驱逐疫疠、祈祷平安的宗教仪式,是人们在特定季节、特殊环境驱疫逐鬼的祭仪。端公戏体现出的傩文化同中国其它各地的傩文化一样,信奉的是系列傩神,这些傩神同人之间渗透着复杂的人伦关系,表现出鲜明的通过神灵文化展示人伦关怀的伦理特征。

首先,陕南汉中端公戏完全保留了远古人的时尚,是较为原始的傩文化的形式。傩文化起源于农耕社会小农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农耕时代笨拙的手工工具以及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使得人们认识、改造和征服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的低下脆弱,经常面临种种天灾人祸而无能为力、一筹莫展。长期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农耕者,不断地涌现出团团疑难与困惑。也不断地萌生出把给人带来幸福快乐和灾难痛苦的种种事、物、现象虚幻化和神秘化的观念。如奉五谷为神,奉风、雨、雷、电、瘟、痘为神,奉犬、虎、蛇、鸟为神等等。认为人世间的灾难祸福是这些神支配的。于是滋生出对这些神的种种敬畏和祈愿,企望风调雨顺、远离瘟疫、无病无灾、人畜安宁。秦巴山区,山高林密汉水源头,沟壑纵横。亿万年来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大自然育化了人类。人类在远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千方百计地寻求与大自然的沟通,在大巴山的深山老林。山民们跳傩成风,企盼神灵降福于他们,赶走可恶的鬼疫,寻求精神的慰籍。如陕南汉中的端公戏就有为人辟邪攘灾、遣瘟设送、遇旱则祈雨、遇丰则庆坛等内容。

其次,农耕社会形成的以家庭和宗族为细胞的宗法关系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使人们感到个人力量、家庭力量的弱小,于是幻生出对在生时的好人、能人、杰出人物和坏人、奸人等的神化。于是就有三清、三元、玉皇大帝等等。祈求这些神能奉请必到,到则显灵。保佑自己。陕南汉中历代端公们的神榜上供奉儒释道三届教主、观音菩萨、三清、玉皇、武帝官圣等神灵。这实际上就是把人世间的伦理道德转化为神的伦理道德,借助神伦,维护人伦。借助正义之神及其神伦、神力,驱逐邪恶及妖魔鬼怪,迫使坏人恶报,好人好报,以便维护人伦。老端公作为人神的沟通者,借助神力、神伦而彰显神善,显示和弘扬人伦。在陕南汉中,大多数端公较山民有文化,稍知天文地理、物候节气、医药病理,并能歌善舞,在当地略有威望,邻里有难,慷慨相助,家庭纠纷也请为调和。跳端公与病者神药两解;与常人。精神安慰与村政大事,有族长之威。如陕南端公戏《庚关躲煞》,唱到十月怀胎、生育、养育、抚养的过程,母亲由青春少女到耄耋龙钟,教育人们尊敬老人《十望郎》、《十盼姐》则唱到了爱情的美好和企盼。

二、古朴、豪放的表现形式

陕南汉中的端公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完全保留了远古人的时尚,其表现形式呈现出粗旷性与豪放性的特点。首先,是坛戏布置较朴实粗旷。事主按老端公的要求与安排。就地取材,用竹子、木头、纸张扎就傩堂和傩坛。取材简陋,不要求做太多的加工制作,剪纸制作的各种图像线条粗犷明快,傩堂布置的粗犷中也显示朴实大方的豪放之气。转

其次,法器、道具的朴实、粗犷和豪放。跳端公的法器是维系端公传承的重要凭证,其代代相传而产生的结果是较好地保留了原生态的傩文化。陕南端公在艺成出师时。要摆坛谢师,师傅要传法器、授师牌。所传法器有:神榜、师牌、令、法印、法铃、脚卦、号角、师刀、令旗、令箭、法衣、法裙、五佛冠、面具、坛神等等。老端公的法器道具众多,不用花太多的钱去置办,法衣是由一般红布裁剪制作而成,没有复杂的图案,法帽为五佛冠,冠面上的图像线条粗犷简洁。其它法器大都也比较简单。毋需精致。如果太精致昂贵,作为普通农民的老端公就购置不起了。此外,端公戏中使用的面具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具有古朴、豪放的典型特征。端公戏的面具有善有恶,有凶有猛,有美有丑,形态各异,用途各异。其制作大都选用杨、柳木制作,柔韧、易刻、轻巧。造型是根据传说故事进行绘制雕刻的,七窍镂空彩绘,线条粗犷豪放。

最后,唱腔朴实无华、粗犷豪放。老端公的唱腔种类虽然较多,但故意装腔作势之处极其少见,少有美声唱法,一般是通俗的大众性的唱法,张口即可诵唱,曲调也朴实无华。人人皆可,唱法和Ⅱ昌词都体现出山里人的粗犷与豪放的性格特质。

三、鲜明的地域、民俗特征

陕南汉中的端公戏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因而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显现出鲜明的地域、民俗特征。

首先。陕南汉中的端公戏和当地群众的民俗功利紧密结合。每当农户家里有久病不愈,误认为是鬼邪作崇,急需斩妖除邪时,或为消灾免难,亨运相通,为“神”庆贺,以表酬谢时,都需请会跳端公戏的端公前来举办“坛式”。如汉中古老的《羊皮鼓》的坛式内容有“领神鼓”、“占卦开坛”、“升幡请神”、“坎肩滴血”、“招兵降魔”、“起坛攘鼓”、“扎灶”、“登坛打路”等。这些“坛式”因场面各有取舍,按端公可分“三十六坛”、“七十二坛”不等。祭祀活动的内容相对也不确定。不具体。端公作为坛式的主持,时而是表演的艺人,时而是虚拟的神,贯穿整个祭祀活动的始终。使“人神同娱”的表演不仅具有随意性,而且具有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写意性。其表演形式主要是跳打羊皮鼓。这种鼓舞的表演形式和风格特点都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民俗特征。如《羊皮鼓》的征战内容和表演中有模拟“盾牌”的羊皮鼓,藤棍“火枪”道具的使用就和秦汉流传在嘉陵江流域的“巴渝舞”征战内容,“盾”、“矛”器械表演有相似之处。这反映了《羊皮鼓》中表现的古代巴蜀文化同羌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汇后形成的美学特征。同时,鼓的运用也丰富了当地“祛灾、消难”的祭祀活动,由于增添了一种质朴的艺术美感而使其更具诱惑力,加之祭祀活动给《羊皮鼓》的表演铺垫了神秘的典型氛围。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综合表现出这一地区人民的民俗信仰。

汉中范文篇10

【关键词】新常态;低碳经济;产业结构

哥本哈根会议引起了全球对气温升高和环保的关注,中国政府在会议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经济要适应“新常态”,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十二五”以来,汉中紧紧围绕低碳经济发展思路,秉承“生态立市、循环发展”的理念,提出“工业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宜居城市”的三市建设目标。

一、汉中低碳经济现状分析

1、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总人口384万,面积2.72万平方公里,以山地为主,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3℃,年均降水800-1200ml。生物资源丰富,被誉为“地球同一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形成了植物南北共生的特点和生物种群的多样性,野生动物280多种,有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等42种被列为国家和省级保护的珍稀动物。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51.2%,植被覆盖率56%,活立木蓄积量8781万立方米,可利用草场500万亩,有药用植物1300多种。矿产资源富集,已发现的90种矿产潜在经济价值约1568亿元。水能资源丰富,有嘉陵江和汉江两大水系,水能资源蕴藏量260万千瓦,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产业结构现状

(1)三次产业间的结构分析。2005年—2014年间,汉中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从总量看,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991.05亿元,是2005年的4.6倍;从速度看,十年间保持较快发展,年均增速13.4%;从人均看,2014年,人均生产总值28908元,是2005年的4.6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速、占比均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保持较快的增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增速、占比在一定区间内波动。从结构看,受历史政策和国家产业布局的影响,形成“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始终占据突出地位,成为推动汉中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据汉中市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2013年间,从业人员占比第一产业下降1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上升1.6个、8.8个百分点,形成“一三二”的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这种劳动力转移形式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随着经济更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移动。(2)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现状分析。汉中拥有优越的农业发展条件,2005-2014年间,其占第一产业比重始终维持在60%左右;牧业是其另一主导产业,约占四分之一;其他三个行业合计所占比重在10%左右。长远看,这种结构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高产农业不免造成环境污染,制约农业由数量型向质效型转变,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缓慢,碳汇产业—林业所占比例太少,且呈下降趋势。2005-2014年间,第二产业发展中,工业和建筑业占比此消彼长,但工业占有绝对优势,对经济支撑作用强劲。2014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35.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0.6%,拉动GDP增长4.71个百分点。重工业结构特征突出,2014年,规模以上重工业产值726.02亿元,年均增速24.4%,占规上工业的72.3%。其中,装备制造业、有色冶金、能源化工和食品工业四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860.19亿元,增长16.7%,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14.3个百分点。2005-2014年间,第三产业发展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26.7%降到14.2%,下降12.5%,金融业从4.3%上升至7.7%,上升3.4%。第三产业仍然处于交通运输、批零住餐等传统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金融、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业相对滞后,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3、能源消费现状

(1)能源利用效率分析。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均是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2005-2014年间,汉中单位GDP能耗从1.800吨标准煤/万元降至0.946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从4.720吨标准煤/万元降至1.468吨标准煤/万元,说明汉中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所改善,正逐步向低碳化、集约化发展模式转变。但以上能耗指标始终高于陕西省平均水平,说明汉中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2)重点耗能行业能源消费现状分析。2014年汉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为415.68万吨标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0%左右。其中制造业能源消费量为359.66万吨标煤,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的86.5%。显而易见,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是汉中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势必产生大量污染物,给整个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

二、汉中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约束

1、经济总量偏小,就业结构失衡

目前,汉中经济总量在陕西仅排第七位,相对偏小,形成“二三一”的三次产业结构以及“一三二”的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协调。这种状态说明: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偏高,仍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偏低,就业人数增长缓慢,第三产业并没有充分发挥吸纳就业的作用。

2、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农业基础薄弱,科技含量低,缺乏集约化大规模生产,绿色农业占比较低,化肥污染严重,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滞后。二是工业布局不够合理,占主导地位的是以高能耗、高污染物排放为主的重工业,产品附加值低,利润低,能耗大,对能资源环境形成较大压力。三是服务业发展滞后,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竞争力不足,尤其是低碳排放的现代服务业比例偏低。

3、低碳技术水平不高,能源利用效率偏低

一是传统粗放经济模式下工业结构重型化特征突出,抗风险能力不强。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高耗能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没有及时被淘汰或替换。三是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对能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难以形成良好的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能源消费结构单一,资源环境约束度增加

长期以来,汉中煤炭消费占消费总量比重约占70%左右,石油、水电等消费占比偏小,天然气作为新型高效能源在短期难以改变低质型消费结构。此外,汉中作为《主体功能区规划》限制开发区域、部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对环境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经济发展受约束增加。

三、新常态下汉中低碳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相关建议

1、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生态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汉中发展低碳农业: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把汉中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加快农业生态园区建设,把农业发展与城市休闲有机结合起来,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2、突出创新驱动,提升二产核心竞争力

第二产业在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汉中走低碳工业发展道路:要突出创新驱动,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支柱产业,培育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钢铁、水泥等传统工业产业的改造,依法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产能;加快部级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创建低碳发展模式企业;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引进电子信息等高端产业。

3、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低碳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