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习语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6:21:10

汉英习语范文篇1

〔论文摘要」汉、英习语语义的不对应性包括汉英习语指称意义以及联想意义的不对应性。这种不对应性导致习语翻译中出现了三种翻译错误类型:文化信息错译、文化信息欠额和文化信息超额。跨越习语翻译障碍的途径主要有:直译,意译,及直译加注。

习语是指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的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它是一种受文化影响而形成的语言形式,经过千锤百炼,言简意赅,意象鲜明生动,充分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一、汉、英习语语义的不对应性

由于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观念体系差别很大,汉、英习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不同,而读者由于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对习语产生的联想意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样就形成了汉、英习语语义上的不对应性或不完全对应性。

1.汉、英习语指称意义的不对应性

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导致两种不对应或不完全对应的指称意义:译语文化中不存在原语中的指称对象;译语文化中的可比对象与原语中的指称对象有明显的不同。

例如,汉语中的“阿Q精神”和英语中的“Shylock'''',分别来自鲁迅的《阿Q正传》及莎士比亚的MerchantofVen-ice(《威尼斯商人》)。阿Q是“精神胜利法”的典型,受了屈辱,不敢正视,反而自我安慰,说自己是“胜利者”;而“Shy_lock''''坝纽是个极度吝音的高利贷者。这两个人物在各自文化中家喻户晓,因此人们赋予了这两个词以指称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应用。但是对于其他民族的人们来说,这种指称意义并不存在。

再如,莎士比亚将情人比作夏日:"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fsday"。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不可理解的,因为与中国的夏日相连的是酷热和骄阳,怎可以用来与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相比。实际上,英国的夏日不同于中国的夏日,它是温和、惬意的。这是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深处内陆,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而英国是四面环海的岛国,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这就形成了对夏日的不同理解。

2.汉、英习语联想意义的不对应性

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汉英习语联想意义的不对应性体现在三方面:具有联想意义的指称对象不为另一文化所熟悉;两文化具有相同的指称意义,但一个有联想意义,一个却没有联想意义;两文化具有相同的指称意义,但联想意义不同。

例如,汉语有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多子多福”等习语,这源于中国的宗族观念、家庭观念非常强烈。对于以个人为中心,家庭观念比较淡漠的西方人来说,这是很难理解的。

再如,“这里没有什么油水了”这个习语,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导致中国人好油,中国人烹饪的大部分菜肴中离不开油,因此油就有了“值得一取的东西”的内涵意义。而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们认为油可以使人发胖,因此他们的饮食以清淡为主。对于他们来说,无论如何也无法将油与“值得一取的东西”联系起来。

在英语中有“aswiseasanowl"这一习语,可见猫头鹰在英语民族中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中,猫头鹰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认为猫头鹰会带来厄运。这种语义的不对应主要是由于观念体系的差异造成的。

二、习语翻译的错误类型

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习语翻译实际上是如何在译人语中处理由译出语的习语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征的问题。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对习语理解上的障碍,以致出现三种翻译错误,产生语义非等值:文化信息错译、文化信息欠额和文化信息超额。

文化信息错译即错误地传达了习语的文化信息,是译文读者对文化内涵习语产生错误的联想意义。例如,有人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译为“Ofthethirty-sixstrate-gies,thebestistoquit"。如果了解该习语的历史文化背景,就可以知道这种译文是错误的。“走为上策”是计策的名字,是三十六计的最后一计,说的是处在劣势的时候,“走”是上策,并不是说“走”是三十六计中最好的或最高明的一计。正确的译文应该是"Thebestthingtodonowistoquit",

文化信息欠额是指译文没有揭示出原语符号所提供的文化信息。例如,“布衣蔬菜”在中国标志着生活俭朴。但在英美国家,蔬菜并非穷人专用,而是西方医生给饮食过量的百万富翁开的药方。因此,将其译为“wearcottonclothesandeatvegetablefood”不能体现出原文所含的文化信息,容易使译文读者对译文产生错误的联想意义,导致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汉英辞典》(CED)译为“coarseclothesandsimplefare"。

文化信息超额则指译文提供了原文所不具有的文化信息。例如英国翻译家DavidHawkes在翻译《红楼梦》中刘姥姥说的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时,将其译为“Manpro-poses,Goddisposes",尽管译语流畅,符合英语行文习惯,然而超出了原语“成事在天”的“天”一词的文化内涵。刘姥姥是中国人,在Hawkes的笔下却成了基督教徒,显然与原文不符,应该将“God”换成“Heaven",这样,既符合刘姥姥的身份,英语国家的读者也看得懂。(朱耀先,1997:4)

三、跨越习语翻译障碍的途径

1、直译

直译是指按原来的意义和结构直接把原语的词句转换成译语的词句。(周流溪,1995;632)在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不同译本中.杨宪益及其夫人所译的译文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质。如“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杨先生将其译为“Truly,`Stormsgatherwithoutwarninginnature.andbadluckbefallsmenovernight"'''',充分保留了源语文化因素,保持了原文想象生动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汉语中也不乏外语直接译人的习语,如,"mldway''''''''(冷战),"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astickandcarrotpolicy"美国的大棒加胡萝卜政策),"AllroadsleadtoRome"(条条大陆通罗马)。直译可以传播源语文化,并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直译时不能生搬硬套,应该做到以不引起目的语读者误读误解为前提。

2、意译

意译即着眼于传达原文意义的翻译。(周流溪,1995)劳陇先生认为,翻译就是意译;维奈和达见尔内提倡的“间接翻译”也即意译。如,“走狗,,可译为“anevilfollower"。又如,克林顿在访华的演说辞中曾巧妙地引用了中国的成语“实事求是":seekingtruthfromfacts。翻译,无论是汉译外,还是外译汉,需要意译时,我们必须根据源语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积淀来理解、把握,不能按照自己母语的惯性思维进行类推,否则便会造成误解,导致翻译中出现败笔。公务员之家

3、直译加注

直译加注的方法在论及翻译方法的专著中很少提及,或未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方法列举出来。但是笔者认为,为使文化色彩浓厚的习语由源语进人译人语,并保持音、形、义、美的和谐统一,直译加注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佳方法。如,"Oheart,losenotthynature;letnitever.ThesoulofNeroenterthisfirmbosom.”(Shakespeare:Ham-let)心啊!不要失去你的天性之情,永远不要让尼禄的灵魂潜人我这坚定的胸怀。(朱生豪译《哈姆莱特》)

“尼禄”是谁?为什么Shakspeare在此用这个词?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了解西方的文化,译者在译文中保留了原文的字面意义的同时,用脚注的形式对其加以诊释,即“尼禄,曾谋杀其母”。这一注解诊释了该典故的由来,目的语读者通过此典故的提示,便可以理解Hamlet既恨其母负情负义,却又不愿轼之的矛盾心理。

汉译英的典型例子如:

“难道这也是个痴’(头:又像擎儿来葬花不成?”因又笑道,“若真葬花,可谓‘东施效擎’了……”(《红楼梦》第30回)"CanthisbeanotherabsurdmaidcometoburyflowerslikeTaiyu?"hewonderedinsomeamusement."Ifso,shesTungShihimitatingHisShih""…”HisSihwasafamousbeautyintheancientKingdomofYueh.TungShihwasanuglygirlwhotriedtoimitateherway,(ADreamofRedMansions,1994)(杨宪益译)

四、结束语

汉英习语范文篇2

作为英汉翻译者来说,英汉习语的对译是一项挑战,同时也是增进自我的翻译修养和英汉两门语言的素养的极好的锻炼机会。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英汉习语的翻译呢,我想,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翻译者要对英汉两国的文化有个全面的了解。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EdwardB,Tylor)曾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界定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或者,也可以说文化是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无数精神物质成果,翻译工作者必须对此有所了解,才能对汉语习语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意象联想和实际意义有正确的把握。如守株待兔是出自《韩非子》中一个寓言,它说的是一个人在偶然的机会下拾得一只撞昏在树下的兔子,便从此不务正业,专等兔子再次撞倒在树下,当然这样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对这个故事不了解,则虽知字面意义,却难知其实际涵义。翻译时可直译watchthestumpandwaitforahare,然后另加注:Fromthestoryofapeasantwhoseeingaharerunheadlongagainstatree-stumpandbreakitsneck,abandonedhisploughandwaitedbythestumpinthehopethatanotherharewoulddothesamething.这个注释为国外读者介绍了中国着名的饶有趣味的小故事,使内容更充实,理解更顺畅,同时也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如果翻译者本身就对习语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了解甚少的话,则更谈不上传播文化,做文化的桥梁了。英语语言文化也极其丰富。可以不夸张的说,英语可能是全世界借用外来语最多的语言。其中有25%以上来自于希腊语,50%以上来自于拉丁语,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是承载希腊神话和罗马故事的,当然这只是其文化的一部分,作为翻译者同样也要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系统的掌握,否则在遭遇相关习语时文化的缺省很容易导致意义的缺失甚至误解。如Pandora''''sbox,字面意思是潘多拉之盒,潘多拉是个女名,但仅仅知道这个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了解这个成语所出自的希腊神话,才会知道它常用来比喻灾难、麻烦、祸害之源。所以说,语言不是独立的,学习语言永远不会是单纯的学习语言技巧或技能,这个冰山一角之后所隐藏的是巨大的民族文化基奠,习语更是如此,可以说,要想准确的翻译英汉习语,对中英历史文化的广泛涉猎非常必要。其次,除了了解中西方文化之外,翻译者必须建立自己的习语语料库。就好比学习英语必须得有一定的单词量,翻译习语者必须得有中英文的习语库。我们知道文明是相通的,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的生活劳动所产生的智慧也会有很多相同之处,有些习语人们是能够通过常识和生活经历体会出其含义,但在翻译时如果能够使用本国语中相对应的习语,则不仅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够体现出来,语言的幽默精练与魅力也能够表达的淋漓尽致。要达到这一点,没有一个巨大的英汉习语库,可能并不容易。因此,翻译者除了平时生活阅读学习中对习语要具备特别的敏感随时搜集之外,还得专门进行相关积累,最好是建立起自己的语料库,从而在真正翻译时能够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当然这儿的“信手”是建立在长期的刻苦的学习积累之上的,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下图我们可以对翻译活动获取一个直观的认识,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是分别从属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大背景之下的语言形式,翻译者要建立其相应背景下的习语库,才能有效的进行英汉习语的对译。而在英汉习语的对译中又会有相应的文化交流与转换。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不仅习语后的文化背景会对习语翻译产生影响,英汉习语的对译同时又会给双方文化带来新的元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机的融入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中。在英汉习语翻译中不乏有这样的例子。如汉语习语中的“酸葡萄”和“武装到牙齿就是从英语习语中“sourgrape”和“armedtotheteeth”直译后融入汉语的,而英语习语中的“loseface”和“papertiger”则是汉语的经典之作。因此英汉习语库也会随着翻译交流的进行而不断丰富与扩大。

汉英习语范文篇3

关键词:成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取决于译者对两种文化熟悉的程度。而了解两种不同文化远远难于掌握两种语言,这给我们对外宣传中国文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这一问题在英汉成语翻译中显得尤其突出。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句子。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吕叔湘,1998:160)汉语成语多为四字词组,英语成语的词数虽然与汉语成语不同,但是其基本特点与汉语成语类似。请看英语词典对英语成语(idiom)的解释:idiom:phraseorsentencewhosemeaningisnotclearfromthemeaningofitsindividualwordsandwhichmustbelearntasawholeunit。根据其个别单词意思不清、必须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学的短语或句子。(李北达,2002:734)

由于忽视成语负载的文化差异,英汉成语翻译的错误俯拾即是。以《中国日报》上的一段文章为例:

WashingtonsaiditopposesTaiwanindependence.Butithaseatenitswordswhileofferingmilitarysupporttotheisland.Washingtonalsopromisesitadherestotheone-Chinapolicyposition.Butitspromisesappearfaint,givenitsincreasinglyupgradedrelationswithTaiwan.(WuYixue,1994:6)eatone’swords的意思是:承认错误admitwhatonesaidwaswrong,因此这段文章的汉译为:华盛顿曾说反对。但是它在军事上主动支持台湾岛,已经承认自己说错话。华盛顿也承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立场。但是如果与台湾的接触有增无减,华盛顿的承诺就显得含糊其辞。很明显,该作者把eatone’swords误解为gobackonone’sword;breakone’sword/promise“自食其言/轻诺寡信”了。

上述错误是单纯理解成语的字面含义、忽视其承载的文化所致。像国内的权威报纸《中国日报》都出现如此严重的汉英成语跨文化翻译失误,一般的对外宣传资料就可想而知。因此,很有必要做英汉成语比较与文化翻译策略之研究。

一汉英成语表达差异溯因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无论是汉语成语,还是英语成语,都是语言的精华,反映一国的文化。人类对许多生活经验具有同样的感受,所以不同的文化有不少的重合处(culturaloverlaps)。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用同样的方式表达同样意思的成语不乏其例。但是,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成语表达法的不同。

1地域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朱耀先,1997:8)

中国是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产生了许多与农耕有关的成语(谚语、习语),如:瓜熟蒂落,瓜田李下,等等。英国是个岛国,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源于航海或与海洋有关的成语,如:weather(rideout)thestorm安然度过了风暴。因此,就产生下列成语说法的差异。

汉:挥金如土(throwmoneylikemud)

英:spendmoneylikewater

不同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对动物的喜好有所不同。汉文化中带“狗”字的成语几乎都含有贬义,而英语文化中的dog多带褒义。例如:

汉:狗尾续貂(patchupasablecoatwithadog’stail)

英:writeadeplorablesequeltoamasterpiece(给名著写可悲的续集)

英:Loveme,lovemydog

汉:爱屋及乌

在汉英语言中,牛与horse几乎代表近似的文化概念,所以汉语成语喻体用牛,英语成语喻体用horse。

汉:任劳任怨(老黄牛)(worklikeanoldcow)英:worklikeahorse(像马一样工作)

不同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对植物的喜好也有所不同。例如:

汉:雨后春笋(springuplikebambooshootsafteraspringrain)

英:springuplikemushrooms(像蘑菇一样生长)

2历史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和社会遗产,因而也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而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成语。汉语古典成语多出自像“四书”、“五经”、《红楼梦》等之类的古典名著,例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英语典故成语多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莎士比亚等的名著,例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Pandora’sbox(潘多拉盒子: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这些成语结构简单,却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

翻译这类成语,必须首先考虑历史文化的转换,不能把汉语成语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原封不动地翻译到英语中去。比较下列成语的表达差异。

汉:骑虎难下(unabletogetoffthebackofatiger)

英:have/holdawolfbytheears(抓住狼的耳朵,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

汉:胸有成竹(visualizeabambootobepainted)

英:haveacardupone’ssleeve(袖中藏牌)

3宗教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汉英成语翻译时应该予以注意,否则就会导致文化失真。

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红楼梦》)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杨宪益译)

英:Manproposes,Goddisposes.(Hawkes译)(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

汉:五体投地(liedown,head,feetandhandstouchingtheground)

英:takeoffone’shattosb.(向某人脱帽致敬)

龙在古代是汉民族的图腾物,是神的化身,中国人喜欢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因此有许多关于龙的成语。如:龙飞凤舞,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邪恶凶残有鳞的怪兽。公元700年盎格鲁-萨克逊人在关于“奥武尔夫”事迹的叙事诗中,主人公奥武尔夫打败妖怪格化代尔后,与恶龙展开殊死搏斗,最后同归于尽。因此,“龙”和dragon所代表的文化概念在中西方是互相冲突的。因此,翻译有关龙的成语,应该回避dragon这个词。

汉:车水马龙(Carriagesrunlikewaterandhorseslikedragons.)

英:anendlessstreamoftraffic(川流不息)

二英汉成语翻译的策略

所谓直译,就是把源语(sourcelanguage)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原原本本地保留在目的语(targetlanguage)中的翻译方法;所谓意译,就是在目的语中舍去或转换源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的翻译方法。异化翻译法(foreignization)和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on)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Venuti(1995)为了描写翻译策略而创造的两个术语。异化翻译法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Venuti把异化翻译法归因于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cher的翻译论说“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张美芳,2003:2)

一般认为,直译与意译侧重语言层次的处理,而异化与归化侧重文化层次的翻译。因此,在汉英成语翻译中,直译与异化,意译与归化还是有区别的。

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直译:ThreedespisedcobblersequalChuKo-liang(采取完全相同的表达形式。)

异化:ThreedespisedcobblerswiththeirwitscombinedequalChuKo-liangthemastermind(在直译基础上,加上传输文化必需的内容。)

意译:drawoncollectivewisdom(采取不同的表达形式,虽意思相同,但不是成语,造成文化失真。)

归化:Twoheadsarebetterthanone.(套用对等的英语成语,使译文意明、流畅,可读性强。)

1以归化或意译策略为主

对于英美人能够理解的中国文化,在汉英成语翻译中,我们采用异化策略,英美人确实能够理解其意思,例如:掩耳盗铃plugupone’searswhentakingawayastolenbell。但是,这样的英语是负载着中国文化的英语,显得不伦不类。如果采用异化策略英译汉语成语,这与其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还不如说会导致文化的失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意义,负载中国文化的汉语是地道的汉语,负载英国文化的英语是地道的英语。例如:

原文:我常常觉得在别人的喜庆中锦上添花容易,在别人的苦难里雪中送炭却很困难,那种比例,大约也是八九与一二之比。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当然更甭说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

译文:Howeasyitistoaddtosomebody’sjoy,Ioftenthink,andhowhardtolendahelpinghandintimesofdistress-theratiowouldprobablycometoninetoone,too.Butthosewhodonothelpyouwhenyouneeditmostarenottruefriends,muchlessthosewhohityouwhenyou’redown.(潘绍中,2003:79)

我们可直译“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落井下石”这些汉语形象,把它们分别译为addflowerstoembroidery、remembersb.withcharcoalduringasnowfall、throwstonesonapersontrappedinawell,可是,直译的汉语形象却会造成不该有的“异国情调”,误导英语读者离开对作者的本意去思考。(潘绍中,2003:84)

英汉成语跨文化翻译应采用归化策略,汉英成语跨文化翻译也应如此。例如:Themanistheblacksheepofhisfamily.如果采用异化手法把这句话翻译为“那人是全家的黑色的羊”便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不知究竟是何含义。因为一般中国人并不了解,在西方文化中,喻体黑羊为魔鬼的化身。如果把它翻译为“那人是全家的害群之马”,喻意就一目了然了。既然对于中国人难以理解的英美文化应该采取归化策略,对于英美人士难以理解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如此。如果把“健壮如牛”翻译为asstrongasacow,英美人也会感到莫名其妙,难以接受。

英汉成语翻译采用异化策略的成功例子不能证明汉英成语翻译也应该采用异化策略。有些异化派人物提出质疑,运用反证法举出一些采用异化法从英语成语翻译成汉语的成功例子,来证明应该用异化法把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确实,这样的例子不少。例如:Timeismoney.时间是金钱(一寸光阴一寸金)、armedtotheteeth武装到牙齿(全副武装)、catch(或clutch,grasp)atstraws捞一根救命稻草(急不暇择)、shedcrocodiletears掉鳄鱼眼泪(猫哭老鼠)、astick-and-carrotpolicy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软硬兼施)、Allroadsleadto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Romewasnotbuiltina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伟业非一日可成)、killtwobirdswithonestone一石双鸟(一箭双雕)。有些采用异化手法从英语成语翻译过来的成语被收入汉语成语词典。例如:pullsb’s/thechestnutsoutofthefire火中取栗(来自法语:tirerlesmarronsdufeu拉丰丹LaFontaine寓言中的用语)giveaneyeforaneyeandatoothfora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来自《圣经》)。那是因为这些英语成语所负载的文化具有共性。例如:Timeismoney.时间、金钱所负载的文化概念对全人类来说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某些异族文化被中国文化吸收的原因,但是这样从英美“进口”,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到中国“安家落户”的词语或成语在汉语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之小,更何况不见得所有中国人已经理解和接受像“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这样的词语。因此,笔者认为,汉英成语翻译有它的特殊性,应该注重跨文化翻译,一般应该以归化或意译策略为主。

1采用归化法——从汉语成语到英语成语。

(1)汉英成语具有同样表达法的,不存在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之区别。

良药苦口Goodmedicinetastesbittertothemouth.

(2)汉英成语表达法大同小异的,应该采用归化策略。

汉:大海捞针(lookforaneedleinavastsea)

英:lookforaneedleinahaystack(在干草堆找针)

(3)汉英成语表达法完全不同的,也应该采用归化策略。

汉:掌上明珠(apearlinthepalm)英:theappleofone’seye(眼珠)

2采用意译法——从汉语成语到普通表达法的英语。

有些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找不到与汉语成语意思对等的英语成语,或者汉英词典提供的英语成语的意思不尽相同,我们只能采用意译法把它们译为普通表达法的英语。

再以“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落井下石”的英译为例,我们可在英汉词典找到类似的英语成语,但是文化意义并不对等。如果随便套用,会误导英语读者离开作者的本意去思考。(潘绍中,2003:84)例如:锦上添花:gildrefinedgold在纯金上镀金(有“多此一举”之意);paintthelily:在百合花上涂上色彩(有“画蛇添足”之意);雪中送炭:helpalamedogoverastile济人之急(通常指金钱上的帮助);落井下石:hit/kick/strikesb.whenheisdown。(吴光华,1997:2900&1355)前两个英语成语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合,只有hit/kick/strikesb.whenheisdown与原文相符,因此,潘绍中没有采用异化策略来翻译前两个成语,而是采用意译手法把“锦上添花”译为addtosomebody’sjoy,把“雪中送炭”译为lendahelpinghandintimesofdistress,只是对“落井下石”的翻译,采用了归化策略。

汉语成语负载的文化与英美文化相冲突时,必须采取意译法。如翻译“自食其言”,应该采用归化策略,译为gobackonone’sword。因为英语成语eat(或swallow,takeback)one’swords的意思是:(被迫)收回前言,承认说错。(徐元度等,1984:1154)。再如:

“龙”与dragon在汉英语言中代表完全相反的文化概念,如翻译“望子成龙”,应该采用意译法,因为我们不可指望用中国的龙文化去替代英美文化。不过,“龙”与dragon在汉英语言中代表相同文化概念时,就可保留dragon。例如:形容地势雄伟险要,特指南京的“龙盘虎踞”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dragon,因为dragon用来表示“凶险”与英美文化不冲突。例如:“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译为:Thecity,atigercrouching,adragoncurling,outshinesitsancientglories;Inheroictriumphheavenandearthhavebeenoverturned.(柯平,1996:47)。

2以直译/异化策略为补充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文化移植需要多种方法和模式。译者既可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也可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恰当运用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使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能从跨文化的角度正确理解汉语成语。

如果是翻译专门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或者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书籍,例如:汉语成语故事、双语成语词典等,我们可采用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相结合的方法。

(1)采用先直译后归化的方法。例如:

覆水难收There’snorecoveringspiltwater.(lit.)What’sdonecan’tbeundone.(英语成语)(韦少成,1978:201)。

(2)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例如:

东施效颦DongShiimitatesXiShi.-Theuglyimitatesthebeautifulinsuchawaythattheuglinessoftheugly.

(3)采用异化手法。例如:

东施效颦DongShi,anuglywoman,knittingherbrowsinimitationofthefamousbeautyXiShi,onlytomakeherselfuglier.

(4)也可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例如:

东施效颦DongShiimitatesXiShi.(XiShiisoneofthefourgreatestbeautiesinancientChina.DongShi,anuglywomanlivinginthesameperiodandplace,wasanxioustobeasbeautifulasXiShibyimitatingherblindly,butappeareduglier.)

就可读性而言,先直译后归化的译文最佳,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译文其次,异化的译文再次,直译加注释的译文最差。就介绍中国文化而言,四者的排列顺序正好相反。

直译/异化和意译/归化作为翻译手段并没有优劣之分,可是把它们当作翻译标准去评判某一译本时,我们常常说这个译本过度直译/异化了,或者那个译本过度意译/归化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把握好它们的度。

综上所述,造成英汉成语表达不同的是文化差异。英汉成语翻译时,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化,不单是文字的转换,还有文化的交流,避免受文字的诱惑而掉入文化的陷阱。其次,以归化策略为主,尽量做到文化的对等交流,即把汉语成语译为英语成语。再次,如果没有与汉语成语对等的英语成语,或是汉语成语负载的文化与英美文化相冲突时就只得采取意译法。汉英词典提供的相应英语成语只供参考,词典有解释的责任,没有翻译的义务。采取归化策略选择词典上的英语成语时,必须注意它们的细微区别,否则会造成文化失真。还有,在以专门介绍中国文化为目的的翻译中,可适当采取直译/异化策略或者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相结合的方法,但是必须考虑文化的可接受性,否则,不仅达不到中国文化的传播,反而会影响文化的交流。最后,我们在翻译时,必须把握好直译/异化和意译/归化的度。当译者想介绍源语文化时,用异化理论来表达源语文化的风格和形式;反之,当译者打算适应目的语读者时,归化应是第一选择。(熊启煦,2005:342-345)

参考文献:

[1]柯平.第八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参考译文[J]中国翻译,1996,(6):47

[2]李北达编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李学禧.汉英成语和常用语[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8

[4]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潘绍中.第十五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汉译英讲评[J]中国翻译,2003,(6):82-85

[6]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24-26

[7]韦少成.实用中文成语,英文成语,英文同义词辞典[Z]香港:实用英文出版社,1978

[8]吴光华.汉英大辞典[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9]徐元度等.综合英语成语词典[Z]福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10]张美芳.翻译策略透视[J]广东外语艺术学院学报,2003,(4)

[11]朱耀先.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7,(4):7-14

汉英习语范文篇4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句子。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吕叔湘,1998:160)汉语成语多为四字词组,英语成语的词数虽然与汉语成语不同,但是其基本特点与汉语成语类似。请看英语词典对英语成语(idiom)的解释:idiom:phraseorsentencewhosemeaningisnotclearfromthemeaningofitsindividualwordsandwhichmustbelearntasawholeunit。根据其个别单词意思不清、必须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学的短语或句子。(李北达,2002:734)

由于忽视成语负载的文化差异,英汉成语翻译的错误俯拾即是。以《中国日报》上的一段文章为例:

WashingtonsaiditopposesTaiwanindependence.Butithaseatenitswordswhileofferingmilitarysupporttotheisland.Washingtonalsopromisesitadherestotheone-Chinapolicyposition.Butitspromisesappearfaint,givenitsincreasinglyupgradedrelationswithTaiwan.(WuYixue,1994:6)eatone’swords的意思是:承认错误admitwhatonesaidwaswrong,因此这段文章的汉译为:华盛顿曾说反对。但是它在军事上主动支持台湾岛,已经承认自己说错话。华盛顿也承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立场。但是如果与台湾的接触有增无减,华盛顿的承诺就显得含糊其辞。很明显,该作者把eatone’swords误解为gobackonone’sword;breakone’sword/promise“自食其言/轻诺寡信”了。

上述错误是单纯理解成语的字面含义、忽视其承载的文化所致。像国内的权威报纸《中国日报》都出现如此严重的汉英成语跨文化翻译失误,一般的对外宣传资料就可想而知。因此,很有必要做英汉成语比较与文化翻译策略之研究。

一汉英成语表达差异溯因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无论是汉语成语,还是英语成语,都是语言的精华,反映一国的文化。人类对许多生活经验具有同样的感受,所以不同的文化有不少的重合处(culturaloverlaps)。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用同样的方式表达同样意思的成语不乏其例。但是,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成语表达法的不同。

1地域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朱耀先,1997:8)

中国是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产生了许多与农耕有关的成语(谚语、习语),如:瓜熟蒂落,瓜田李下,等等。英国是个岛国,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源于航海或与海洋有关的成语,如:weather(rideout)thestorm安然度过了风暴。因此,就产生下列成语说法的差异。

汉:挥金如土(throwmoneylikemud)

英:spendmoneylikewater

不同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对动物的喜好有所不同。汉文化中带“狗”字的成语几乎都含有贬义,而英语文化中的dog多带褒义。例如:

汉:狗尾续貂(patchupasablecoatwithadog’stail)

英:writeadeplorablesequeltoamasterpiece(给名著写可悲的续集)

英:Loveme,lovemydog

汉:爱屋及乌

在汉英语言中,牛与horse几乎代表近似的文化概念,所以汉语成语喻体用牛,英语成语喻体用horse。

汉:任劳任怨(老黄牛)(worklikeanoldcow)英:worklikeahorse(像马一样工作)

不同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对植物的喜好也有所不同。例如:

汉:雨后春笋(springuplikebambooshootsafteraspringrain)

英:springuplikemushrooms(像蘑菇一样生长)

2历史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和社会遗产,因而也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而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成语。汉语古典成语多出自像“四书”、“五经”、《红楼梦》等之类的古典名著,例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英语典故成语多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莎士比亚等的名著,例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Pandora’sbox(潘多拉盒子: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这些成语结构简单,却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

翻译这类成语,必须首先考虑历史文化的转换,不能把汉语成语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原封不动地翻译到英语中去。比较下列成语的表达差异。

汉:骑虎难下(unabletogetoffthebackofatiger)

英:have/holdawolfbytheears(抓住狼的耳朵,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

汉:胸有成竹(visualizeabambootobepainted)

英:haveacardupone’ssleeve(袖中藏牌)

3宗教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汉英成语翻译时应该予以注意,否则就会导致文化失真。

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红楼梦》)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杨宪益译)

英:Manproposes,Goddisposes.(Hawkes译)(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

汉:五体投地(liedown,head,feetandhandstouchingtheground)

英:takeoffone’shattosb.(向某人脱帽致敬)

龙在古代是汉民族的图腾物,是神的化身,中国人喜欢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因此有许多关于龙的成语。如:龙飞凤舞,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邪恶凶残有鳞的怪兽。公元700年盎格鲁-萨克逊人在关于“奥武尔夫”事迹的叙事诗中,主人公奥武尔夫打败妖怪格化代尔后,与恶龙展开殊死搏斗,最后同归于尽。因此,“龙”和dragon所代表的文化概念在中西方是互相冲突的。因此,翻译有关龙的成语,应该回避dragon这个词。

汉:车水马龙(Carriagesrunlikewaterandhorseslikedragons.)

英:anendlessstreamoftraffic(川流不息)

二英汉成语翻译的策略

所谓直译,就是把源语(sourcelanguage)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原原本本地保留在目的语(targetlanguage)中的翻译方法;所谓意译,就是在目的语中舍去或转换源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的翻译方法。异化翻译法(foreignization)和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on)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Venuti(1995)为了描写翻译策略而创造的两个术语。异化翻译法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Venuti把异化翻译法归因于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cher的翻译论说“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张美芳,2003:2)

一般认为,直译与意译侧重语言层次的处理,而异化与归化侧重文化层次的翻译。因此,在汉英成语翻译中,直译与异化,意译与归化还是有区别的。

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直译:ThreedespisedcobblersequalChuKo-liang(采取完全相同的表达形式。)

异化:ThreedespisedcobblerswiththeirwitscombinedequalChuKo-liangthemastermind(在直译基础上,加上传输文化必需的内容。)

意译:drawoncollectivewisdom(采取不同的表达形式,虽意思相同,但不是成语,造成文化失真。)

归化:Twoheadsarebetterthanone.(套用对等的英语成语,使译文意明、流畅,可读性强。)

1以归化或意译策略为主

对于英美人能够理解的中国文化,在汉英成语翻译中,我们采用异化策略,英美人确实能够理解其意思,例如:掩耳盗铃plugupone’searswhentakingawayastolenbell。但是,这样的英语是负载着中国文化的英语,显得不伦不类。如果采用异化策略英译汉语成语,这与其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还不如说会导致文化的失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意义,负载中国文化的汉语是地道的汉语,负载英国文化的英语是地道的英语。例如:

原文:我常常觉得在别人的喜庆中锦上添花容易,在别人的苦难里雪中送炭却很困难,那种比例,大约也是八九与一二之比。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当然更甭说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

译文:Howeasyitistoaddtosomebody’sjoy,Ioftenthink,andhowhardtolendahelpinghandintimesofdistress-theratiowouldprobablycometoninetoone,too.Butthosewhodonothelpyouwhenyouneeditmostarenottruefriends,muchlessthosewhohityouwhenyou’redown.(潘绍中,2003:79)

我们可直译“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落井下石”这些汉语形象,把它们分别译为addflowerstoembroidery、remembersb.withcharcoalduringasnowfall、throwstonesonapersontrappedinawell,可是,直译的汉语形象却会造成不该有的“异国情调”,误导英语读者离开对作者的本意去思考。(潘绍中,2003:84)

英汉成语跨文化翻译应采用归化策略,汉英成语跨文化翻译也应如此。例如:Themanistheblacksheepofhisfamily.如果采用异化手法把这句话翻译为“那人是全家的黑色的羊”便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不知究竟是何含义。因为一般中国人并不了解,在西方文化中,喻体黑羊为魔鬼的化身。如果把它翻译为“那人是全家的害群之马”,喻意就一目了然了。既然对于中国人难以理解的英美文化应该采取归化策略,对于英美人士难以理解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如此。如果把“健壮如牛”翻译为asstrongasacow,英美人也会感到莫名其妙,难以接受。

英汉成语翻译采用异化策略的成功例子不能证明汉英成语翻译也应该采用异化策略。有些异化派人物提出质疑,运用反证法举出一些采用异化法从英语成语翻译成汉语的成功例子,来证明应该用异化法把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确实,这样的例子不少。例如:Timeismoney.时间是金钱(一寸光阴一寸金)、armedtotheteeth武装到牙齿(全副武装)、catch(或clutch,grasp)atstraws捞一根救命稻草(急不暇择)、shedcrocodiletears掉鳄鱼眼泪(猫哭老鼠)、astick-and-carrotpolicy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软硬兼施)、Allroadsleadto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Romewasnotbuiltina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伟业非一日可成)、killtwobirdswithonestone一石双鸟(一箭双雕)。有些采用异化手法从英语成语翻译过来的成语被收入汉语成语词典。例如:pullsb’s/thechestnutsoutofthefire火中取栗(来自法语:tirerlesmarronsdufeu拉丰丹LaFontaine寓言中的用语)giveaneyeforaneyeandatoothfora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来自《圣经》)。那是因为这些英语成语所负载的文化具有共性。例如:Timeismoney.时间、金钱所负载的文化概念对全人类来说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某些异族文化被中国文化吸收的原因,但是这样从英美“进口”,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到中国“安家落户”的词语或成语在汉语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之小,更何况不见得所有中国人已经理解和接受像“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这样的词语。因此,笔者认为,汉英成语翻译有它的特殊性,应该注重跨文化翻译,一般应该以归化或意译策略为主。

1采用归化法——从汉语成语到英语成语。

(1)汉英成语具有同样表达法的,不存在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之区别。

良药苦口Goodmedicinetastesbittertothemouth.

(2)汉英成语表达法大同小异的,应该采用归化策略。

汉:大海捞针(lookforaneedleinavastsea)

英:lookforaneedleinahaystack(在干草堆找针)

(3)汉英成语表达法完全不同的,也应该采用归化策略。

汉:掌上明珠(apearlinthepalm)英:theappleofone’seye(眼珠)

2采用意译法——从汉语成语到普通表达法的英语。

有些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找不到与汉语成语意思对等的英语成语,或者汉英词典提供的英语成语的意思不尽相同,我们只能采用意译法把它们译为普通表达法的英语。

再以“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落井下石”的英译为例,我们可在英汉词典找到类似的英语成语,但是文化意义并不对等。如果随便套用,会误导英语读者离开作者的本意去思考。(潘绍中,2003:84)例如:锦上添花:gildrefinedgold在纯金上镀金(有“多此一举”之意);paintthelily:在百合花上涂上色彩(有“画蛇添足”之意);雪中送炭:helpalamedogoverastile济人之急(通常指金钱上的帮助);落井下石:hit/kick/strikesb.whenheisdown。(吴光华,1997:2900&1355)前两个英语成语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合,只有hit/kick/strikesb.whenheisdown与原文相符,因此,潘绍中没有采用异化策略来翻译前两个成语,而是采用意译手法把“锦上添花”译为addtosomebody’sjoy,把“雪中送炭”译为lendahelpinghandintimesofdistress,只是对“落井下石”的翻译,采用了归化策略。

汉语成语负载的文化与英美文化相冲突时,必须采取意译法。如翻译“自食其言”,应该采用归化策略,译为gobackonone’sword。因为英语成语eat(或swallow,takeback)one’swords的意思是:(被迫)收回前言,承认说错。(徐元度等,1984:1154)。再如:

“龙”与dragon在汉英语言中代表完全相反的文化概念,如翻译“望子成龙”,应该采用意译法,因为我们不可指望用中国的龙文化去替代英美文化。不过,“龙”与dragon在汉英语言中代表相同文化概念时,就可保留dragon。例如:形容地势雄伟险要,特指南京的“龙盘虎踞”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dragon,因为dragon用来表示“凶险”与英美文化不冲突。例如:“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译为:Thecity,atigercrouching,adragoncurling,outshinesitsancientglories;Inheroictriumphheavenandearthhavebeenoverturned.(柯平,1996:47)。

2以直译/异化策略为补充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文化移植需要多种方法和模式。译者既可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也可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恰当运用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使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能从跨文化的角度正确理解汉语成语。

如果是翻译专门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或者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书籍,例如:汉语成语故事、双语成语词典等,我们可采用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相结合的方法。

(1)采用先直译后归化的方法。例如:

覆水难收There’snorecoveringspiltwater.(lit.)What’sdonecan’tbeundone.(英语成语)(韦少成,1978:201)。

(2)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例如:

东施效颦DongShiimitatesXiShi.-Theuglyimitatesthebeautifulinsuchawaythattheuglinessoftheugly.

(3)采用异化手法。例如:

东施效颦DongShi,anuglywoman,knittingherbrowsinimitationofthefamousbeautyXiShi,onlytomakeherselfuglier.

(4)也可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例如:

东施效颦DongShiimitatesXiShi.(XiShiisoneofthefourgreatestbeautiesinancientChina.DongShi,anuglywomanlivinginthesameperiodandplace,wasanxioustobeasbeautifulasXiShibyimitatingherblindly,butappeareduglier.)

就可读性而言,先直译后归化的译文最佳,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译文其次,异化的译文再次,直译加注释的译文最差。就介绍中国文化而言,四者的排列顺序正好相反。

汉英习语范文篇5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moneylikewater;makewater;allat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HowmanywinterdayshaveIseenhim,standingblue—nosedinthesnowandeastwind!”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使者。“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这一点。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二)民情风俗造成的差异

汉英民族由习俗引起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语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英国人喜欢马,养马、骑马、赛马成为其风俗,英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的“马文化”。所以英语中有关马的说法及其丰富。诸如:talkhorse(吹牛);getonone’shighhorse(趾高气扬);horseandhorse(并驾齐驱)等等。然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汉语囤积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象征。“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体现的这种情结。相反在英语中却用马来代替。汉语中的“老黄牛”翻译成英语也就成了“awillinghorse”.不光如此,汉英语言中的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红色”在汉语中含有极强的褒义色彩,“大红大紫”显示的是成功和富贵,喜庆和吉祥。与此相反,“red”却常常让西方人想起流血、战争、恐怖、愤怒和危险,含有较强的贬义。

三、翻译策略

汉英文化的差异性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这并不是就说明两种语言之间就不能相互转化。语言共性论认为:虽然人类的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这就使语言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语言之间转换的可能性。“如果说每种语言都能表达所指的一切,那么,从原则上说,某种语言所表达的一切都能被译为另一种语言(蔡毅)。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转换常常借助于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一)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它翻译的前提是,认为语言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文化差异。异化翻译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其特点如下:(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与语篇规范;(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异化翻译有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有利于读者运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衣鱼文化的独特之处;有利于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表达方式。但是,异化翻译也有自己的劣势,它常常使译文句式生硬,晦涩难懂,这就给读者的带来了阅读困难。常见的异化翻译策略有“音译法”和“直译法”等。

(二)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就是遵循目标语文化的当前价值,对原文进行同化翻译。该翻译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地道畅通的目的语进行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目的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归化翻译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对于译者来说,要全面了解一种异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对本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往往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使译文通顺。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在自己的知识文化范围轻松容易的理解译文。由此看来,归化翻译的通顺常常也会换来文化信息的遗失。常见的归化翻译策略有“代换法”、“解释法”和“异译法”等。

四、异化归化,各得其所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异化和归化翻译各有其优缺点。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不可取。那么,在实际的翻译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标准呢?关于翻译的标准,清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信”指忠实原文,“达”指语言通顺畅达,“雅”指文字古雅。鲁迅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风姿……”。钱中书提出了更具体的“化境”文学翻译标准。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显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从这些翻译名家对翻译所定的标准可以看出,“忠实”和“通顺”是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缺一不可。那就是说,既要将原文的信息(包括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全部传达,语气和风格与原文一致,又要使行文流畅自然,易于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找到异化和归化翻译的最佳结合点,让异化和归化更得其所。一般说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间的关系分为:文化交织、文化鸿沟、文化冲突三种。不同的文化关系对翻译的策略的选用有极大的影响。文化交织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相似和相同的地方。这样语言之间的交流因其共同性而不难理解。为了更多的接触异域文化,异化翻译方法就显示出优越性;文化鸿沟是指两种文化中存在着文化差距。这时我们可以选用归化翻译方法,如果选用异化翻译方法的话,就必须用直译加注才能做到理解和传递信息的两全其美;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文化对某些物质,事物和现象有完全矛盾的理解。处理这种文化现行,归化翻译方法更能大显神通。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105-115.

汉英习语范文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语写作;思维方式;错误与原因

Abstract:ThewritinghasbeeninauniversityEnglishteachingdifficulty,whenisthestudentstudiesEnglishthemostheadachequestion.ThearticlehasanalyzedintheuniversityEnglishwritingtypicalfault,hascarriedonthepreliminaryinquisitiontoitsorigin,andproposedsomeraiseEnglishwritinglevelseveralsuggestions.

keyword:UniversityEnglish;Englishwriting;Thinkingmode;Mistakeandreason

一、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式培养高级应用形人才,其英语教学应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也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笔试中的第五部分写作测试学生套写应用性短文(便条、通知、简短信函、简历表和申请表等)、填写英文表格或翻译简短的文字的能力。

写作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英语写作相对于听、说、读、译这四项技能是学生最头痛的,有些学生花了时间却收效甚微,有些甚至干脆放弃。在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中,写排在倒数第二位,足以可见写作的难度,即便是用中文写作都有困难,更何况是用英语来写了。写作部分的分值是15分,测试时间是25分钟。本部分测试考生的形式有以下三种:一是套写应用性短文,如便条、通知、名片、贺卡、邀请函及回函、简短的业务信函、个人简历表和申请表、简短私人信函等。二是填写英文表格,主要是个人资料表单。三是翻译简短的实用性文字。考虑到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入学水平的现状,《大纲》对写作的要求较低,实用性较强,因此,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是可行的。

二、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典型错误及成因

影响英语写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词汇量、语法、汉英语言结构差异和文化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语写作能力和各种英语知识和技能等。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典型错误与前三项有密切关系,学生经常犯词汇错误和语法句法错误,还有用汉语思维直接翻译过来的中式英语。以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模拟考试的一篇作文为例:

Directions:Thispartistotestyourabilitytodopracticalwriting.YouarerequiredtowriteaReplyaccordingtothefollowinginstructionsinChinese.RemembertowritetheletterontheAnswerSheet.

信人:John

内容:1.感谢并接受王强的邀请。

2.决定7月初去北京,和王强一起游览长城、故宫和颐和园。

回信日期:2008年4月30日。

(一)词汇错误

词汇错误包括词类错误、替代错误、省略型错误、冗余型错误、重复型错误、词序错误以及语意模糊等,其中前三类错误出现频率较高。具体例子如下:

例1:Thankyouforyourinvite.[invitation]

例2:I’mpleasedtoreceive[accept]yourinvitation.

例3:Wewillvisit[the]GreatWall,[the]SummerPalacewithyou.

例4:IandyouwillvisittheForbiddenCitywithyou.

词类错误指词根正确但词类错误的词。在例1中将“邀请”的动词形式“invite”做名词“invitation”用。在学生的写作和翻译练习中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词类错误,如“成功”一词的动词“succeed”做名词“success”用。从中文翻译上看,词都没用错,但从形式上看,这些错误都是因为没用正确使用由实词的词根所派生的形式,从本质上说,是学生忽视了英语实词不同词类的词尾特征。这些错误有些是由于语言迁移所产生的,即由学习者本族语导致的错误,比如在汉语里,“邀请”的动词和名词形式是一样的,学生由于汉语语言习惯的影响没有选择词性的意识,习惯性地认为英语单词不管什么词性,形式都一样;还有一些是目的语错误或不完全学习造成的,有时候因为英语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单词记忆不全面,因此单词拼写错误也是很常见的。高职高专学生在写应用文时经常要用英语表示时间,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完整地写出一月到十二月的英语单词,一是由于有些单词复杂无规律可循,增加了记忆的难度,二是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有待加强。另外,学生对一些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历史古迹的固定英语翻译也知之甚少,如将长城、故宫和颐和园等直接用汉语拼音写,有些甚至连拼音都写错,少有学生知道用theGreatWall,theSummerPalaceandtheForbiddenCity来表示,因此加强学生的文化词语教学同样不容忽视。

替代错误指在一定上下文中从语法角度看是正确的,但在语义上却不搭配的词汇错误。这类错误多与学生在学习新词时掌握不全面有关。英语和汉语一样同义词很多,但是其意义和用法还是有很大区别,尤其是一些固定搭配。例如,“receive”和“accept”,一般说“receivealetter”“acceptaninvitation”。

省略型错误多出现在使用冠词时,学生往往在单数可数名词的前面不加任何冠词,如“buycar”,因为汽车是可数名词,因此用单数形式时应该加上不定冠词“the”或把其变成复数形式才恰当。

(二)语法句法错误

语法句法涉及到用英语组词造句,是构建句子的框架结构,在英语写作中不容忽视。汉英句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宾语,但是两种语言的句法差异却是很明显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汉语句子重意合,意合语言不需要词汇和语法的衔接,主要靠词序变化和上下文语境,只要前后语篇在语义上是连贯的就可以。而英语句子重形合,形合语言则注重时态变化和词形变化,注重使用逻辑语言如连接词来说明句子内部和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他被允许离开这个国家,正在去英国的路上。”很多学生把它翻译成Hewasallowedtoleavethecountry,isonhiswaytoEngland.正确的译法应该是Hewasallowedtoleavethecountry,andisonhiswaytoEngland.因为汉语句子在语意上是连贯的,学生往往容易受汉语思维的影响而省略必要的连词而写错。

高职学生语法知识相对贫乏,即使在做语法题时知道的知识也很少能用在写作中,造成语法和写作的脱节。句法知识知之更少,相当一部分学生连句子的

主干结构都不知道,汉语句法的知识也不扎实,也是造成学生写作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学生作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I’mveryliketraveling.”“IwillgotoBeijingvisittheGreatWall.”像这样一个简单句里be动词和实意动词的原形一起连用或者两个实意动词都用原形的情况屡屡皆是,还有一些简单的语法错误,如人称和数的关系不一致,时态不一致等。另外还有细节问题,例如句子开头第一个字母要大写,汉语名字的英语翻译和应用文的固定格式等都是高职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从这些简单的错误都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如何,因此,要提高学生写作的整体水平,应从细小的方面入手,做到细致入微,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三)英汉思维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英汉语在词汇、语法和句法上的明显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许多英语表达上的错误都是由于学生按照汉语的思维习惯“想当然”的“字对字”直译而成的,之所以有这些字对字的错误表达,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一是受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学习英语的目的是用英语及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但很多学生只是学习语言的表面,英汉语言内在的思维差异却很少意识到,因此,虽然是用英语来表达的,但还是用汉语思维习惯来呈现的。二是对英语含义的错误理解以及汉英和英汉词典式的照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是依赖的英汉字典,很少有学生使用英英字典,而英汉字典的中文解释常常脱离具体语境,仅仅从直译出发,给出几个简单的汉语意思,使得很多学生在使用近义词的时候往往因为不知道其中的搭配和用法差别而选错甚至弄出大笑话。

三、结语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要提高英语应用文写作水平,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熟悉并积累书写英语应用文的要求、格式和基本用语等。如各种英文信函的日期的位置、地址的写法、称呼和结束语等。

2.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格式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内容的完整和条理,表达的清晰和通顺。写完后要检查格式语法是否正确,各种句子表达是否地道,是否还需要加工润色。在学生的写作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常见的错误,比如主谓一致、大小写、单词拼写和标点符号等,这些错误其实学生认真检查的话都是可以识别并改正的。因此,平时培养学生检查的好习惯和思维的严密性也是很重要的。

写作是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在词汇语法和句法上所犯的错误主要是由英汉思维差异造成的。要尽量避免这种错误,就需要学生阅读大量地道的英语素材,经常使用英英字典,并且对英汉语言差异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和思考,在用英语表达的时候尝试用英语的思维习惯来呈现。用流利地道的英语来表达思想是英语学习的目标,需要学生孜孜不倦的努力才可能实现。替代错误指在一定上下文中从语法角度看是正确的,但在语义上却不搭配的词汇错误。这类错误多与学生在学习新词时掌握不全面有关。英语和汉语一样同义词很多,但是其意义和用法还是有很大区别,尤其是一些固定搭配。例如,“receive”和“accept”,一般说“receivealetter”“acceptaninvitation”。

省略型错误多出现在使用冠词时,学生往往在单数可数名词的前面不加任何冠词,如“buycar”,因为汽车是可数名词,因此用单数形式时应该加上不定冠词“the”或把其变成复数形式才恰当。

(二)语法句法错误

语法句法涉及到用英语组词造句,是构建句子的框架结构,在英语写作中不容忽视。汉英句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宾语,但是两种语言的句法差异却是很明显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汉语句子重意合,意合语言不需要词汇和语法的衔接,主要靠词序变化和上下文语境,只要前后语篇在语义上是连贯的就可以。而英语句子重形合,形合语言则注重时态变化和词形变化,注重使用逻辑语言如连接词来说明句子内部和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他被允许离开这个国家,正在去英国的路上。”很多学生把它翻译成Hewasallowedtoleavethecountry,isonhiswaytoEngland.正确的译法应该是Hewasallowedtoleavethecountry,andisonhiswaytoEngland.因为汉语句子在语意上是连贯的,学生往往容易受汉语思维的影响而省略必要的连词而写错。

高职学生语法知识相对贫乏,即使在做语法题时知道的知识也很少能用在写作中,造成语法和写作的脱节。句法知识知之更少,相当一部分学生连句子的

主干结构都不知道,汉语句法的知识也不扎实,也是造成学生写作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学生作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I’mveryliketraveling.”“IwillgotoBeijingvisittheGreatWall.”像这样一个简单句里be动词和实意动词的原形一起连用或者两个实意动词都用原形的情况屡屡皆是,还有一些简单的语法错误,如人称和数的关系不一致,时态不一致等。另外还有细节问题,例如句子开头第一个字母要大写,汉语名字的英语翻译和应用文的固定格式等都是高职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从这些简单的错误都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如何,因此,要提高学生写作的整体水平,应从细小的方面入手,做到细致入微,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三)英汉思维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英汉语在词汇、语法和句法上的明显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许多英语表达上的错误都是由于学生按照汉语的思维习惯“想当然”的“字对字”直译而成的,之所以有这些字对字的错误表达,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一是受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学习英语的目的是用英语及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但很多学生只是学习语言的表面,英汉语言内在的思维差异却很少意识到,因此,虽然是用英语来表达的,但还是用汉语思维习惯来呈现的。二是对英语含义的错误理解以及汉英和英汉词典式的照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是依赖的英汉字典,很少有学生使用英英字典,而英汉字典的中文解释常常脱离具体语境,仅仅从直译出发,给出几个简单的汉语意思,使得很多学生在使用近义词的时候往往因为不知道其中的搭配和用法差别而选错甚至弄出大笑话。

三、结语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要提高英语应用文写作水平,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熟悉并积累书写英语应用文的要求、格式和基本用语等。如各种英文信函的日期的位置、地址的写法、称呼和结束语等。

2.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格式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内容的完整和条理,表达的清晰和通顺。写完后要检查格式语法是【参考文献】

[1]何华清,陈文存.大学英语写作中的词汇错误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6).

[2]邝丽蓉.英汉思维差异和大学英语写作[J].考试周刊,2008,(6).

[3]李建明,张九明.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应试综合教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4]彭勤.从语法方面谈大学的英语写作教学[J].内江科技,2007,(11).

[5]岳军.“想当然”的错误英语表达[J].新东方英语,2008,(1-2).

汉英习语范文篇7

本研究中,调研组在实验前后均采用大学英语四级真题试卷来测量受试学生的英语水平,测试内容包括听力、阅读、翻译和写作四大项,总分为100分。实验前,实验班(53人)和对照班(51人)两组学生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成绩大致相同,在语言水平测试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期末考试时,调研组同样使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试卷,对学生再次进行英语水平测试,并对比分析实验前后的测试成绩。此外,根据测试成绩划分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及格四个等级,并在每类学生中各抽出5名学生进行课后访谈,了解他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新教学方式的接受情况。本教学实验从2013年3月开始实行。实验班和对照班为平行班级,开设的所有课程相同,唯一差别是:实验班中开设英语类课程为《全景商务英语课程》,每周2学时,共16周;对照班的课程为《大学英语读写》,每周2学时,共16周。实验班课程内容包括建立商务联系、商务礼仪、商务谈判等。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用全英文授课,同时利用多媒体,视频与音频材料等有重点地介绍基本概念、商务谈判案例、商务场合的礼仪,尽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真实的语言材料或者案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进行问题驱动,并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用英语做口头汇报或分组讨论)。课后,教师要求学生针对已学过教学内容展开自主阅读,并在课堂上展示自主学习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英语说和写的输出能力,让学生既可以获得学科知识,同时又通过接近现实的、有实际交际意义的活动获得应用英语的能力。对照班的课程是《大学英语读写》,课堂上教师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的方法,主要讲解课文词汇和课后练习,学生回答相关提问,课程教学着重让学生理解和记忆词汇、语法和篇章结构等知识,以及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训练。

二、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成绩都有不同进步。下面结合对学生访谈的结果,分别分析实验班在英语听力、英语阅读、英语翻译以及英语写作成绩方面的变化情况。

(1)英语听力方面的影响。实验开始前,实验班的英语听力测试成绩为20.6分(满分35分),学期末成绩为24.3分,英语听力分数明显提高。学生们普遍认可内容依托教学对英语听力的积极作用。85%的学生认为课堂上有大量内容题材相关,难易度适当的听力训练。教师在用英语授课的同时,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英语听力练习。73%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课上所听的大部分内容;认为在帮助下才能听懂所听内容的学生接近41%。在访谈中,15名学生认为听力材料的难度适中,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输入,提高了听力口语水平;另有4名学生认为课程带来了负面影响,但影响主要是因为过于复杂的听力资料使他们缺乏信心。

(2)英语阅读方面的影响。实验开始前,实验班的阅读测试分数为23.2分(满分40分),学期末成绩为28.5分。学生英语水平中提高最快的就是阅读能力。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商务英语课程,积累了大量的词汇量,不仅提高了阅读速度,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16名学生认为得到了很大的帮助,4名学生认为获得了比较大的帮助。

(3)汉英翻译方面的影响。实验开始前,实验班的翻译测试分数为4.4分(满分10分),学期末成绩为6.7分。汉英翻译分数有所提高。在访谈中,12名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划分句子成分和翻译长难句的能力;其余8名学生认为该课程没有明显提高其汉英翻译能力。

(4)英语写作方面的影响。实验开始前,实验班的写作测试分数为7.7分(满分15分),学期末成绩为8.5分。研究结果显示,89%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效果不大显著,但主要是因为课程设置中缺少写作训练。访谈中,15名学生认为课程没有明显提高其写作能力,1名学生认为课程对其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三、结论

汉英习语范文篇8

关键词:文化;异化;归化;融合法

Abstract:First,thispaperdiscussesthewaysinwhichculturereflectsitselfinlanguageinordertoshowthatculturaltransferenceisoneofthemajorobstaclestranslatorsshouldovercome.Next,thepaperbrieflyanalyzesthetwostrategiesofforeignizationanddomestication,whicharefoundtobefarfromenoughtosolvetheproblemoftransferredculturalelementsintranslation.Then,thepaperappraisesthecommentsontranslationmadebyGoethe.Finally,thewriterpointsoutthatthestrategyofintegrationofculturalelementsadvancedbyGoetheispreferabletothedichotomyofforeignizaionanddomesticationintheprocessofhandlingculturalfactors.

Keywords:culture;foreignization;domestication;culturalintegration

本文为:英文论文

一、引言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或者是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社会准则等行为方式所构成的复合体(金惠康,2003:35)。它主要存在于具体的语言积淀之中,成为一个不断传承而又变化着的系统。文化具有民族性,传承性,流变性,和兼容性。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系统,与文化的关系甚为密切。萨丕尔认为,从根本上说,语言具有一种‘文化功能而不是什么生物遗传功能’(Languagehasacultural,notabiologicallyinheritedfunction,Sapir,1949:192)。当代许多语言哲学家认为,就其实质而言,语言与现实的关系,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离开了文化及其所承载的意义,语言将一无所有。与此同时,人类依赖语言传播其文化,人类社会的全部运作依赖语言。“萨丕尔等人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结为语言的文化本质:语言不仅是人类传达知、情、意的交际工具,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刘宓庆,2005:31)。语言符号与文化关系之密切好似人的身体与精神。人的身体是世界上的客观存在,其各种生理上的功能也无甚区别,但是每个人的精神和观念却使人类各不相同,人类世界多彩多姿。正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使各民族语言各不相同,异彩纷呈。而翻译不仅是对意义进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例如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使佛教文化融入中国,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一并成为中国文化的精华。文化在语言上的体现多种多样,只有对此具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语言翻译和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二、文化在语言结构及整体形式上的体现

中国的整体性哲学观与西方分析性哲学观在汉语和英语中均充分体现出来。中国的传统哲学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地、人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孟子曾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道家的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汉民族的思维方式表现出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具有直观整体性,这种整体性表现在汉语的模糊性。而西方哲学是将自然看作是人类的认知对象,把自然宇宙看作是与人类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西方哲学的这种二元论形成西方人分析型的思维习惯,西方分析性哲学观表现在英语的词法、句法等各个方面。

2.1英语时态、语态清楚,

汉语时态、语态模糊

与英语相比,汉语的时态和语态范畴都相对模糊。英语共有十六种时态,其中有七种常用时态。特定的时态有特定的表达方法。基本的范畴是规范的。英语动词本身就显示出这种时间范畴。而汉语时间概念模糊,无标记,往往要通过语境来判断。汉语动词本身无所谓“时态”,动作发生的时间概念由着、了、过等词来表示。汉语的语态,主动与被动,在形式上也无精确的规范,不像英语中主动与被动之间的转化那样有法可依。汉语中,动词本身也不带有语态的标志,如果是被动形式,汉语在动词前用“被”、“受”、“挨”等被动标志语,或者任何标志语也不用,语态隐含,通常被称作“隐性被动”,在汉语中用得极广。汉语中被动语态不加“被”、“受”、“挨”等被动标志语也是符合逻辑的。英语可不是这样,必须一板一眼,被动、主动一目了然。

2.2形合与意合

西方传统哲学思维“天人各一,偏重理性,突出个性”的这种特点反映到语言形式上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其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偏重整体领悟,这种特点反映到语言形式上出现了汉语凭借句际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用松散疏落的语言结构来表达清晰完整的意义。汉语的句子强调表意的完整性,只要意义完整,重要的词项常常可以省略,句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靠直觉顿悟来体察的。以下描写景物的中文实例及其英文译文,充分说明了英语与汉语形合与意合的不同特点。

这里三千座奇峰拔地而起,形态各异,有的似玉柱神鞭,立地顶天,有的像铜墙铁壁,巍然屹立,有的如晃板垒卵,摇摇欲坠,有的若盆景古董,玲珑剔透……神奇而又真实,迷离而又实在,不是艺术创造胜似艺术创造,令人叹为观止。(转引自贾文波,2000)

英译:3000cragsriseupinvariousshapes.Somearelikejadepillarsormagicalwhipsproppingupthesky;somelooklikehugewallsofbronzeorironstandingfirmandlofty;othersresemblericketyboardsorshakyeggstacks;stillothersresemblepottedlandscapesorantiquesthataredaintyandexquisite….Indeed,thecragsconjureupmanyfantasticyetrealimages.Theyarenotartisticworksbuttheyaremoreexquisitethanartisticworks.OnecannothelpmarvelingattheacmeofperfectionofNature’screation.三、文化在语言中的反映

汉英民族分属东西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加上各自生活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状况上的差异,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和审美意识,这些不但体现在语言的结构和形式特点上,也充分体现在语言的内容上,包括习语、惯用语、词语等方面。

3.1词语的不等值和空缺现象

在语言中,词语是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无不在词语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语言的功能首先也是通过词语显示出来的。某种事物为一个民族所独有,而反映这种事物的概念的词语不能在别的民族的语言中找到等值的形式,这样便产生了词语的不等值和空缺现象。这种现象直接说明了文化的差异。

以“龙”与“dragon”为例。许多人把“龙”与“dragon”对等起来,实际上二者根本不是对应词。中国的“龙”与西方的“dragon”有巨大的差异,风马牛不相及。“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风作雨的神异动物”(《辞海》)。而dragon则是“西方传说中有翼,能喷火的巨大怪物”(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1987:309)。前者有鳞有须,而后者有翼。前者兴云作雨,而后者喷火,前者是神异动物,是帝王和高贵的象征,而后者是巨大怪物,是“魔鬼和罪恶的象征”(Brewer’sDictionaryofPhraseandFable,1970:341)。根据《圣经》记载,“dragon”最终被乔治用梭镖杀死。所以将“dragon”翻译成“龙”是错译,倒不如把它直译为“西方传说中有翼和长尾、能喷吐大火的庞然怪物”;中国的“龙”倒不如音译成斜体的“ChineseLong”

3.2共同的词语含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即使是某些学者认为的“共同词语”也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例如汉语中有早饭,中饭和晚饭,英语中则有breakfast,lunch,dinner或者breakfast,dinner,supper,dinner既可指“中饭”,又可指“晚饭”。Dinner固然可以译为正餐,但dinner只是个描述性的词语,很少用在日常对话中。

一些含有深刻的中国文化内涵的词语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例如:“阴”,“阳”,“道”,“君子”等。“君子”一词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特色,各种典籍作品的英译本中“君子”的译法就有三十多种(边立红,2006)。“叩头”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礼节,在英语中也无对应词。即使是一些看似对应的词语,其文化内涵也完全各异。由于不同的文化长期在语言中积淀,使得一些共同的词语,如颜色、数字、动植物名称等都含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

3.3习语、惯用语、俚语等

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成语、谚语、习语等习惯用语是语言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中的精华,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中西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都有诸多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各自成语、谚语、习语等习惯用语的形成、使用与发展。英汉成语、谚语、习语分别记录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透视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和谐,对立统一,顺乎自然,顺应自然的特征。汉语成语、习语、谚语中出现了许多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例子。比如,乐极生悲指欢乐到了极点,转而发生悲伤之事;否极泰来,描写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谚语);失败乃成功之母(谚语)等。

由于英国是个岛国,由近海的各岛屿组成,形成了最早的求变、好动、好奇的外倾性商业城市文化。这种文化注重思辨理性,认为思辨理性的东西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强调物质与精神的对立。注重空间的扩展与向外征服,形成了征服自然,驱使天地的文化观。英国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源于航海或与海洋有关的成语、谚语、习语,如:weather(rideout)thestorm(安然度过风暴);know(learn)therope(熟悉内幕)(一个有经验的水手熟悉船上所有用来挂帆的绳子)。

中国是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也产生了许多与农耕有关的成语、谚语、习语。如:五谷丰登,瓜熟蒂落,良莠不齐,揠苗助长,春华秋实,根深蒂固,沧海桑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依葫芦画瓢等等。

中国人喜欢称自己是龙的传人,龙在古代是汉民族的图腾物,是神的化身。古时候皇帝称自己是真龙天子,民间有赛龙舟、舞龙狮等活动。因此关于龙的成语也有许多,如: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凤呈祥,龙行虎步,望子成龙,龙争虎斗,车水马龙,群龙无首,龙盘虎踞。西方人则认为龙是邪恶凶残有鳞的怪兽。西方人特别喜欢宠物,狗与猫是西方人在有关动物的成语中出现频率比较多的。如:catanddoglife(经常吵闹的生活,尤指夫妻不和);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爱我就爱我的狗)。中国人也喜欢狗,但狗在汉成语中往往是贬义的,如: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狗尾续貂、狗急跳墙、狗拿耗子、狐群狗党等。

四、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处理

翻译与语言文化密切相关,这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怎样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相差较大的文本。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策略一般分为两种:异化与归化。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者原文作者为归宿,而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这种严格的两分法不足以解决翻译中的所有文化转话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语段中看到,其中的词语没有什么特别,更没有用任何文化专名,但在整体上体现了两种文化:英国文化和美国文化。

(1)Therewereaboyandtwolittlegirls.Theylivedinapleasanthouse,withagarden,andtheyhaddiscreetservants,andfeltthemselvessuperiortoanyoneintheneighborhood.Althoughtheylivedinstyle,theyfeltalwaysananxietyinthehouse.Therewasneverenoughmoney.Themotherhadasmallincome,andthefatherhadasmallincome,too,butnotnearlyenoughforthesocialpositionwhichtheyhadtokeepup.Thefatherwentintotowntosomeoffice.Butthoughhehadgoodprospects,theseprospectsnevermaterialized.她有一个儿子,两个小女儿。他们的寓所带有花园,很舒适宜人。请的佣人也言听计从。与四邻相比,他们自觉实在是高人一等。虽说他们衣食入时,但家里总免不了有一种焦虑感:钱总是不够花。女主人本人有一笔为数不大的收入,男的也有一笔小小的收入,但是要想维持他们那种社会地位,这点收入是远远不够的。男主人就在城里办公,虽然前程美好,但美好前途从未变成现实。

(2)Thewagonwenton.Hedidnotknowwheretheyweregoing.Noneofthemeverdidoreverasked,becauseitwasalwayssomewhere,alwaysahouseofsortswaitingforthemadayortwodaysoreventhreedaysaway.Likelyhisfatherhadalreadyarrangedtomakeacroponanotherfarmbeforehe…Againhehadtostophimself.He(thefather)alwaysdid.Therewassomethingabouthiswolf-likeindependenceandevencouragewhentheadvantagewasatleastneutralwhichimpressedstrangers,asiftheygotfromhislatentraveningferocitynotsomuchasenseofdependabilityasafeelingthathisferociousconvictionintherightnessofhisownactionswouldbeofadvantagetoallwhoseinterestlaywithhis.马车继续往前行。他不知道此行到哪里去。因为谁也不知道,而且谁也没有问起往哪儿走,因为一两天或者甚至三天以后,总会达到某个地方的,总会有一处勉勉强强可算是房子的东西等着他们。很可能父亲早有安排,去另一个农场租种一熟庄稼……他只好不再去想它了,他(父亲)就是这样,独行独往,就像一只野狼,在事情成败难料时,不露声色拼死一搏,甚至可以说有股勇气,这些都给陌生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身上似乎隐伏着一种恶虎扑羊般的勇猛,这使他们似乎感到,与其说他可靠,倒不如说由于他坚信自己的行为天经地义,所以会给所有与他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人带来好处。

上面两段文章,细心的读者通过一读再读就会感受到一种文化信息:例(1)说的是英国的故事,作者是D.H.Lawrence;例(2)说的是美国的故事,作者是W.Faulkner。可见语段中的文化气质体现者除了词语以外,还有场景、环境、景物、事件过程、气氛、人物特征、作者的叙事风格等。由此所体现的文化特征的翻译问题很难用异化和归化的策略来处理。

另外中国典籍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的处理也很难用异化和归化的方法来处理。异化与归化将源语与译语文化放在对立、冲突的关系模式中,这只能使文化翻译碰壁。用异化的方法使译语文化放弃自我,去适应源语文化,或者用归化的方法使源语文化放弃自我,去适应译语文化,都是不合适的。

关于这个问题,早在1819年,德国诗人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在一篇标题为“Translations”的文论中就三种类型的翻译作了详细论述。

Therearethreekindsoftranslation.Thefirstfamiliarizesuswiththeforeigncountryinourownterms.Forthis,asimpleprosetranslationisbest;forasprosecompletelyneutralizeseverypoeticpropertyanddragspoeticenthusiasmitselfdowntoacommonwaterlevel,atleastatfirstitservesusbestpreciselybecauseitstartlesuswiththewondersoftheforeignrightinthemidstofourordinarylives,ournationalsensibility.Withoutourevenrealizingwhatishappeningtous,itsparksinusaborrowedbutnonethelessauthenticelevationofspirit.(Robinson,2006:223)

在上面这段话中,歌德提出了第一种办法,将诗歌转化为散文,放弃源文形式,并用自己的语言来熟悉外域文化。这第一种办法与归化的翻译方法一致。歌德认为这种归化的方法可以丰富我们平淡的生活,使我们对外域的文化有所了解。但是却放弃了诗歌的艺术形式,平淡如水(dragspoeticentuhsiasmitselfdowntoacommonwaterlevel).虽然歌德的观点主要针对于诗歌的翻译,但是也同样适用于归化。归化的翻译方法不但放弃了源语的形式,也放弃了源语的文化内涵。而翻译目的之一是文化传播,显然这与翻译的目的相悖。

接着,歌德介绍了第二种翻译方法,原文如下:

Thisapproachisfollowedbyasecondepochinwhichoneseekstoprojectoneselfintothecircumstancesoftheforeigncountry,butinfactonlyappropriatestheforeignmeaningandthenreplacesitwithone''''sown.Iwanttocallthiskindoferatheparodistic,inthepurestsenseofthatword.........Wieland''''stranslations,too,wereofthissort;hetoohadhisdistinctiveunderstandingandtaste,whichheassimilatedtotheancientorotherforeigncultureathisownconvenience.(Robinson,2006:223)

歌德所说的第二种方法是将读者置于异域文化之中,使之有切身的体会,这与异化的翻译方法一致。歌德认为这种办法是模仿,举出了Wieland的翻译为例,指出Wieland的译法是以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品味尽可能使自己得心应手。对于译语读者来说,在异化的过程中,源语的词语或者句子可以移植到译语中来,但是它所富含的文化信息却无法全部移植。

实际上,歌德倡导的是下面的第三种办法,笔者称之为“融合法”。

Butbecauseonecannotabidelongineitherperfectionorimperfection,andonetransformationalwaysleadstoanother,thissecondepochbroughtustoathird,thelastandhighestofall.Hereoneseekstomakethetranslationidenticalwiththeoriginal,sothattheonewouldnolongerbeinthesteadbutintheplaceoftheother.Thisapproachmetwiththestrongestresistanceatfirst,forinclingingsocloselytohisoriginalthetranslatormoreorlessrelinquisheshisowncountry''''soriginality,andcreatesathirdforwhichthemassesarenotready.Someeducationoftheirtastesisinevitablynecessarybeforethetranslationwillfinditsaudience.(Robinson,2006:223)

最后,歌德评价说:

Letusconcludetheseremarkswithawordonwhywecallthethirdepochthelast.Atranslationthatseekstobeidentifiedwiththeoriginalapproximates,finally,theinterlinearversion;initsattempttoenhanceourunderstandingoftheoriginalitleadsusonward,drivesusontowardthesourcetext,andsofinallyclosesthecircleinwhichthealienandthefamiliar,theknownandtheunknownmovetowardeachother.(Robinson,2006:223)

可见,歌德的第三种方法是融合法:将外域文化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吸取外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精华。译文读者在理解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的认识和熟悉外域文化。读者一开始可能会难于接受,但是随着读者的阅读与提高,终究会由不习惯到习惯,而这也正是多元文化的过程。

因此,在翻译文化信息方面,译者不应只考虑归化和异化,放弃源语文化,或者将源语文化生硬的移植到译语文化中,而应该深入的研究文化的适应性,使两种文化有效的融合起来,使本土文化成为理解外域文化的基础和参照,同时运用解释等有效方法提高文化的可译性。

二十一世纪是多元文化互相融合的世纪,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世纪。翻译必将为此做出巨大贡献。因此作为译者,应该潜心研究源文,仔细研究源语文化在源文中的各种表现方式,继承前人的真知灼见,将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恰当地融合在一起,既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又为将灿烂的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做出卓越的贡献。

本文由华夏免费论文网首发>英文类论文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2]刘宓庆.文化翻译轮纲[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3]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3[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边立红.“君子”英译现象的文化透视[J].外语学刊,2006,(4).

[5]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6]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7]Sapir,E.Language[M].NewYork:Harcout,1949.

[8]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M].Essex:LongmanCroupUkLtd.,1987.

[9]E.C.Brewer.Brewer’sDictionaryofPhraseandFable[M].Longman,CassellandCompanyLtd.,1970.

[10]Robinson,Douglas.WesternTranslationTheoryfromHerodotustoNietzsche[C].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6.

汉英习语范文篇9

关键词:英语翻译;驱动;写作能力;策略

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英语写作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进行培养,还要对英语知识的输出能力———写作给予重视。从当下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可以看出,随着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写作课程的教学方法也有了进一步完善。传统的“技能教学法”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作用,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这就需要英语老师对学生的写作基础进行全面把握,不断创新写作教学方法,再结合学生写作实际,对结果进行评估,优化自己的写作教学过程,做到让写作教学在满足学生的考试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提升写作的热情、感受写作的乐趣,进而通过写作技能提升促进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高水平的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一直是判断其英语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大多数大学生在英语写作的结构布局上、文字和句子结构的使用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试图运用英语翻译的驱动作用来提升大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背景与现状分析

当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时,他们经常使用母语来完成第二语言的学习,这是由于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在很多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两种语言具有各种句子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然而,受汉语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很多学在积累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成型的思维模式,在写作实践中出现了明显的汉语式英语。例如,在英文写作中出现明显的语法不规范、句子结构混乱和内涵不明确的情况。根据心理语言学中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成人一直坚定地建立的母语系统肯定会影响新的语言的学习。从另一方面来看,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语言时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受母语影响,若母语与新语言之间无较大差距,新语言的学习会较快且熟练。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会西班牙语的人学习拉丁语较快,因为两种语言同属印欧语系。然而大多数情况是母语和外语之间存在差异,一旦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差异,汉语就会对学生参与英语学习产生干扰,导致负面影响的出现。鉴于此,老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因负迁移带来的学习问题。这一方式会让学生在动手写作之前容易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因此也会带有一定的中国思维痕迹。所以,笔者希望借助英语翻译驱动对学生的英语思维进行训练,进而促进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引入英语写作的教学策略分析

(一)基于翻译和写作的共性。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引入写作模式是有一定可行性的,这主要是由于翻译和写作有很多相似性。具体共性如下:(1)英语翻译和写作对学生的英语知识基础水平有同样的要求。英语翻译要求大学生在对中文进行熟练表达基础上,再使用英语语言进行阐述,而英语写作对大学生的英语表达技巧和文章布局也提出了具体要求。(2)英语翻译与英语写作有相通的技巧。英语翻译和写作教学都是在不断的修改中实施的,对学生的技能要求有不少相似之处。(3)英语翻译和写作在评价标准上比较相近。读者对翻译作品的反应,要使翻译的读者和原作者都有类似的感受,这是翻译的中心环节。是否可以完全理解读者写作的意图,以及与作者的期望能否形成共鸣,将决定作者的作品是否成功。鉴于英语翻译和写作在很多地方的相似相通,笔者认为将英语翻译和写作教学进行融合是有很大可行性的。(二)可具体运用的教学策略。在对英语翻译和写作进行融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后,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方法:(1)注意句子翻译中的写作训练。在翻译教学中引入写作时,需要对学生的句子翻译水平进行强化。所以在选择翻译材料时,要对适用于写作中的常用词进行分析和翻译。(2)注重修辞意识。汉语和英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通过翻译练习学生可以学习更多有关修辞技巧的知识。当英语教师进行英汉翻译时,可以选择用修辞方法练习句子,让学生可以对两种语言的修辞手法进行灵活运用。(3)注意对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鉴于汉英结构存在诸多差异,故有必要培养大学生的翻译思维方式。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文本,安排文章标题和写作要求给学习者,并引导学生用中文翻译成英文。然后和范文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两种语言思维模式的差异。

三、借助翻译驱动提升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具体方法探索

(一)强化学生鉴别中英文句子结构能力。由于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语系,英语是印欧语系,以综合类为主;中国人是汉藏语系,以分析为主要特征。两种语言在形态特征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句子结构方面。英语句子专注于显式对应,即它们可以是有意义的,而中文依赖于词序来连接语义,并专注于意义的内在联系。基于翻译学习,大学生可以学习中英文两种语言的区别,对二者句子结构、构成、连接等进行比较,从而提升英语句子的写作技能。(二)加强学生对中英文写作词汇的对比。通过组织学生将汉语翻译成英语的活动,老师可以引导大学生注意对英汉词汇进行对比,以改善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实际开展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1)对词的形态进行对比。结合语言词汇的特点可知,汉语是一种比较孤立的语言,英语是一种变形语言或一种综合语言,所以英语中派生的比例相当大,贬义词的形式也表现出核心扩散的状态;汉语中的复合词很大,词汇的形成方式有平面扩展的形式。对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规则进行积极探索,对于理解汉英在词语创作和形成中的差异性特征是非常重要的。(2)对主导词进行对比。在表意功能和使用比率方面,中英文的主导词类有很大差别。动词在中文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主要是:中文介词相对较少,没有分词。汉语动词的形式和语调没有变化,使用起来更灵活方便。名词在英语中起主导作用。此外,在形态变化方面相对简单,具体来说,表现在动作、行为、状态、质量和情绪方面概念的不同。学习者能够理解汉语和英语中不同类型词汇之间的不同,可以让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更有效地避免出现汉语式写作。(3)对词语搭配进行对比。汉英词汇在应用能力和词汇搭配能力方面有很直接的关系。借助翻译练习可以让学生的理解水平得到改善,无论是英语还是中文,混合单词的能力都很强。在单词搭配方面一般是自由搭配、习语和有限搭配,但是大学生通常更倾向于自由搭配。习语的结构相对固定,整体意义和成分的表面意义没有直接关系。(三)提升学生中英文章节鉴赏能力。由于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在文本中也有极大不同,因此通过比较性翻译可以指导大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遵循每种语言的基本规律。在编写中英文章节的过程中,教师应对文本衔接方法进行中英双语比较,并运用翻译培训让大学生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英语教师可以使用翻译培训向大学生传授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帮助他们使用两种语言进行写作。(四)在翻译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习惯。任何事物都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获得成功。能够用外语顺利写作,需要通过写作训练和分阶段书面表达来实现。如果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英语写作的习惯,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改善是非常深远的。基于此,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学会用英语写作来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以微博、朋友圈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字数不限制;老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基础范本,为学生日后的英语写作能力提升奠定基础,也为日后从事英语相关工作的学生保驾护航。(五)加强翻译、写作课程系统的融合。结合当下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可知,主要开展的是读写课程和听说课程,并且英语学习越来越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各个课程不再是孤立单一的。基于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参考强化课程,加强读写说的融合。如果将写作比作输出,那么阅读就是输入,要想输出高质量的作品,就需要输入有效的英语知识。英语阅读就是一种最好的输入方式,通过组织大量的阅读能够促进写作效果的改善。在对英语作品进行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的语感得到有效培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语法和词汇知识。在阅读过程中,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了解,有助于克服母语思维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的英语写作思维更贴近英语国家,在文本布局方面更符合英语表达的习惯。在阅读中,允许学生将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翻译成中文。开展长期口译和翻译结合的任务教学和培训,可以让学生在写作时产生自然联系,并利用存储的知识将其应用于英语写作,真正做到“下笔如有神”。(六)加强开放式写作训练的强度。在传统的强化翻译和写作课程中,教师主要关注词汇、句子和文本的解释,然后结合一些语法和句子知识,让学生在课后练习。在这一模式下很难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就需要老师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注意筛选出切实可行的英语教学文本,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只有拥有创新思维才能有创新能力,才能拓宽思路,挖掘和写出主题的深层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读者意识,并要求同学们在写作时用自己的语言。只有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写出的内容才能被理解,书面能力才能有一定的提升。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下,上课形式单一、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参与写作的兴趣,这使得学生写作的内容变得困难和枯燥,各种语法和句子都充满了错误。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也和学生参与写作实践训练机会较少有关。教师可以将雅思和托福考试成分整合到日常教学和各种英语考试的教学中,并适当增加写作难度和写作的单词数量。在开展写作教学时,引入形式不同的主题和风格,扩大英语写作范畴,拓宽学生的英语视野,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锻炼英语思维,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创作文章。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写作主题和要求,可以让学生吸收英语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七)合理利用翻译网站、软件,助力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这是一个各类软件崛起的网络时代,各类翻译软件的使用不再是非英语学习者的专利,英语学习者也可以合理使用专业的翻译网站和软件来帮助自己解决在英语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部分问题。合理利用专业的翻译网站和软件能够较为便利、快捷地解决学生写作时的词汇选择不地道、句子结构不合理、前后衔接不准确等问题。同时,通过参考软件中具体的翻译实例,学生能够理解词汇、句子在语境中的内涵,从而达到掌握词汇具体运用的目的,因此,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写作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于各类软件和网站,而应当基于自身的写作能力,合理运用翻译软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借助英语翻译驱动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了解到,当下大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出现的问题没有体现出明显的规律性,而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汉英思维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变。这就需要老师在英语教学中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介绍讲解,让学生学会用英语的思维参与学习,提升大学生的跨交际能力,使学习者不再局限于单句是否正确,而应该注意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最终实现大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改善。

参考文献:

[1]王建梅.浅议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与改进方法[J].琼州学院学报,2013,20(1):131-132.

[2]徐世昌.英语写作中的赘词现象分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3(3):35-37.

[3]付杰.浅谈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科教文汇,2008(6):93-94.

[4]严宏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写作教学[J].中国西部科技,2006(25):93-94.

[5]王薇.大学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的探索[J].才智,2013(24):113.

[6]张秀娟.浅析英语写作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6):132-133,139.

[7]马慧莲.简析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1):22,34,4.

[8]张莎莎.论大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方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6):90-91.

[9]梁君.借力汉英翻译训练,提高研究生英语写作能力[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3,10(2):59-61,69.

汉英习语范文篇10

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

一、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2)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moneylikewater;makewater;allat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HowmanywinterdayshaveIseenhim,standingblue—nosedinthesnowandeastwind!”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使者。“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这一点。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二)民情风俗造成的差异

汉英民族由习俗引起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语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英国人喜欢马,养马、骑马、赛马成为其风俗,英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的“马文化”。所以英语中有关马的说法及其丰富。诸如:talkhorse(吹牛);getonone’shighhorse(趾高气扬);horseandhorse(并驾齐驱)等等。然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汉语囤积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象征。“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体现的这种情结。相反在英语中却用马来代替。汉语中的“老黄牛”翻译成英语也就成了“awillinghorse”.不光如此,汉英语言中的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红色”在汉语中含有极强的褒义色彩,“大红大紫”显示的是成功和富贵,喜庆和吉祥。与此相反,“red”却常常让西方人想起流血、战争、恐怖、愤怒和危险,含有较强的贬义。

三、翻译策略

汉英文化的差异性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这并不是就说明两种语言之间就不能相互转化。语言共性论认为:虽然人类的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这就使语言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语言之间转换的可能性。“如果说每种语言都能表达所指的一切,那么,从原则上说,某种语言所表达的一切都能被译为另一种语言(蔡毅)。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转换常常借助于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一)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它翻译的前提是,认为语言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文化差异。异化翻译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其特点如下:(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与语篇规范;(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异化翻译有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有利于读者运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衣鱼文化的独特之处;有利于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表达方式。但是,异化翻译也有自己的劣势,它常常使译文句式生硬,晦涩难懂,这就给读者的带来了阅读困难。常见的异化翻译策略有“音译法”和“直译法”等。

(二)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就是遵循目标语文化的当前价值,对原文进行同化翻译。该翻译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地道畅通的目的语进行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目的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归化翻译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对于译者来说,要全面了解一种异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对本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往往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使译文通顺。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在自己的知识文化范围轻松容易的理解译文。由此看来,归化翻译的通顺常常也会换来文化信息的遗失。常见的归化翻译策略有“代换法”、“解释法”和“异译法”等。

四、异化归化,各得其所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异化和归化翻译各有其优缺点。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不可取。那么,在实际的翻译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标准呢?关于翻译的标准,清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信”指忠实原文,“达”指语言通顺畅达,“雅”指文字古雅。鲁迅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风姿……”。钱中书提出了更具体的“化境”文学翻译标准。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显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从这些翻译名家对翻译所定的标准可以看出,“忠实”和“通顺”是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缺一不可。那就是说,既要将原文的信息(包括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全部传达,语气和风格与原文一致,又要使行文流畅自然,易于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找到异化和归化翻译的最佳结合点,让异化和归化更得其所。一般说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间的关系分为:文化交织、文化鸿沟、文化冲突三种。不同的文化关系对翻译的策略的选用有极大的影响。文化交织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相似和相同的地方。这样语言之间的交流因其共同性而不难理解。为了更多的接触异域文化,异化翻译方法就显示出优越性;文化鸿沟是指两种文化中存在着文化差距。这时我们可以选用归化翻译方法,如果选用异化翻译方法的话,就必须用直译加注才能做到理解和传递信息的两全其美;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文化对某些物质,事物和现象有完全矛盾的理解。处理这种文化现行,归化翻译方法更能大显神通。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10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