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20:57:36

汉英范文篇1

一、公示语汉英翻译存在的问题

(一)拼写混乱

拼写错误是公示语翻译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错误。除了拼错、大小写或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等,以下三类错误也应引起重视。(1)直接写成拼音,比如把“恒美创意图文有限公司”错译为“HENMEICHUANGYITUWENGONGSI”;(2)直接写成英语,中英文整齐的对号入座,比如“售票处”,原译为“SELLTICKETROOM”;(3)中英混用。“XX街道政务服务大厅”,原译为“SUBDISTRICTZHENGWUFUWUDATING”。这类错误可能不会引起很严重的误解,但是他们不但给读者留下了极为不好的印象,并极大的影响了公示语应该达到的目的。这里建议分别改译成“HenMeiPhotoWorkshop”,“TicketsOffice”和“DistrictOffice”。

(二)语法错误

在翻译公示语时,常会出现一些语法错误,如词性误用、名词单复数不当、冠词遗漏、动词形式错误的等。例如“禁止停车”:“NOPARK(PARKING)”;“请带好随身物品”:“PLEASEBRINGYOURBELONGING(BELONGINGS)WITHYOU”;“请走侧门”:“PLEASEUSE(THE)SIDEDOOR”;“XX机动车驾驶学校”:“AUTOMOBILEDRIVE(DRIVING)SCHOOL”:“XX装饰有限公司”:“DECORATED(DECORATION)CORPORATION”;“男士休闲服”:“MAN’S(MEN’S)WEAR”;“中西快餐”:“China(CHINESE)andForeign(Western)FastFood。以上这些语法错误或者是译者粗心所致,也可能是想当然而为之,其实在翻译中稍加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三)中式英语

英语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如south-east指的是“东南”,而不是“南东”(east-south),north-west指的是“西北”,而不是“北西”(west-north)。但很多公示语的翻译就是望文生义,完全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比如把“中国烟酒”译成“CHINASMOKEWINE”就不妥。按英语的习惯翻译成为“Cigarette,LiquorandTea”。“警务工作站”译为“POLICEWORKSTATION”,或者“PoliceAffairsStation”都是对照汉语生硬的翻译,其实译成“PoliceStation”就能让外国人明白。“租赁公司汽车服务中心”中的“租赁”译成“RENTCOMPANY”,也完全是从中文角度去翻译,在英语中一般是翻译成“CarRental”,把“口腔门诊”译成“Mouthdepartment”,让人哭笑不得。建议改成“DentalOffice(Department)”。

以上这些例子不胜枚举,这类所谓的“chinglish”英语往往是在翻译时按照汉语字面的意思和语序结构“亦步亦趋”,完全忽略了汉语和英语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一味将汉语思维模式和审美需求强加于译文之上,牵强附会地“套译”而成的。

(四)语义模糊

语义模糊的原因很多,试看以下五个误译的例子:(1)“小心碰头”:TakeCareofYourHead,改译为WatchYourHead或MindYourHead;(2)“钟表城”:TimeCityWatches&Clocks,改译为Watches&ClocksShoppingCentre;(3)“太普爱家房屋买卖租赁”:TopLoveHouse,改译为TaiPuRealEstate:SalesandRent;(4)“梦洁家坊生活馆”:MendaleHouseholdLifeHouse,改译为MendaleHouseholdTextileHouse;(5)“中医骨伤医院”:HERBHOSPITALFORBONEINJURIES,改译为TraditionalChineseOrthopedics。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本来在汉语里很清楚的东西,由于中英转换的失误,在英译中全没了影子。生搬硬套的翻译比如“TopLoveHouse”,“LifeHouse”会给人以云里雾里的感觉,不知所措了。误译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模糊现象主要还是在于译者在中英转换过程中信息丢失、翻译不完整所造成的。

(五)文化误解

文化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又难以捉摸、难以处理,是翻译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万正方,2004)由于公示语翻译有着言简意赅的特点,所以很难在寥寥几字中体现出文化涵义,文化因素很难顾及。譬如有一服装专卖店叫“芳芳服装店”,翻译成为“FANGFANGFASHIONSHOP”。但是问题来了,提起芳芳中国人会想到一个可爱美丽的女孩形象,而英语中“Fang”却指的是狗或蛇的毒牙。另有一家名为“银狐”的美容美发中心,店名被译为“SilverFoxBeautyandHairDesignCenter”。在西方,fox隐含有狡猾、奸诈等贬义,在汉语里,虽然也隐含有贬义,但是“狐”还常常给人以美丽,迷人,风情万种的联想,但将店名译为“SilverFox”可能会使不少西方人望而却步。要用寥寥数字体现出文化内涵,难度可想而知。在翻译过程中也可以灵活一些,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FANGFANGFASHIONSHOP”可译成“YoungLadiesFashionStore”;而“SilverFox”可考虑用拼音处理成“YinHu”,避免文化上的误解。当然这些原在中国文化里的特别内涵在翻译后都多少损失了原来的味道。总之英语国家与我们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传统和思维方式,如果译者不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就很有可能发生与本意背道而驰的翻译错误。在公示语的翻译中,还存在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公示语的翻译和其他的文本翻译有共同的地方,但是公示语翻译也有它的特殊性。

二、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特点

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跨语言文化交际,实现原作意图,因而译者应根据具体译文,抓住原作意图,灵活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提出的两种翻译策略。语义翻译重视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完整再现语言的表达功能。交际翻译的关键则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发挥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贺学耘,2006)。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标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冯国华、吴群定义忠实为对应“原文的内容意旨和风格效果,而不是原文语言表达形态。”(冯国华,2001),也是这一理论的延伸。在这两种翻译策略中,语义翻译强调保持原文的“内容”,而交际翻译强调译文的“效果”,后者所产生的译文通常是通顺易懂,清晰直接,规范自然,符合特定的语域范畴。

公示语翻译就应该重视效果,以“忠实”为基础,将读者放在第一位,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公示语翻译的现状,达到公示语翻译的目的。倪传斌和刘治曾提出在公示语翻译中应遵循“简洁、明了、语气得当、规范化和适度诙谐”五原则。(倪传斌,1998)倪晶认为公示语翻译要具备简洁明了、语气得当、翻译规范和适度幽默。(倪晶,2005)的确,对外宣传英译汉有别于文学翻译,它只是一种大众读物,读者对象多为国外普通游客,其意图就是让国外游客读懂看懂并喜闻乐见,从中获得相关信息。倘若翻译时一味按照我们汉语的习惯,对号入座,译文势必与英语表达习惯格格不入,行文话语堆砌,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以上列举的译例便是活生生的证明。

三、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对策

(一)首先要熟悉公示语的语言

公示语是一种公开和面对公众的,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四种应用功能,这就要求这种文体要简洁、明了、正确、从而提供给公众清晰易懂的信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在翻译时语汇要简洁,措辞要精确,要能用寥寥数词,或用简单明了的图示,或图标与文字结合来表示,能让读者一目了然,而不能随意使用冗长的句子,并且要注意选用常用的词语。

(二)了解公示语的功能意义,借用已有成果

戴宗显认为“对待交通等国内外可以一致的标识,完全可以实行拿来主义,找一些专家到国外把他们的表达用语拿过来使用。”(戴宗显,2005)。实际上,除了一些很中国化的公示语,汉语公示语基本上都能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公示语。这就要求译者不可望文生义,要尽可能多查资料或请教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朋友。

(三)除了对语言和形式的要求,在翻译公示语时必须要注意对文化背景的理解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也都充分地体现在公示语中,如果不能透彻理解文字里所蕴涵的文化信息,没有掌握汉英文化差异,也就不可能完成从原语到译入语的转换。

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不仅仅是翻译技巧的问题,还包括人们的认识问题。很多人认为只要会外语就能翻译,其实公示语翻译的基本功不只是外语水平,而且包括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因此翻译公示语时,应该将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放在第一位,运用交际翻译的方法翻译,才能得到准确无误的译文。

汉英范文篇2

关键词:亲属称谓;等级观念;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Abstract:Kinshipsystemsareauniversalfeatureoflanguage.Theyarethelexicallyidenticaltermsanduniqueterminologicalsystemslabeledwithadistinctivesocialandculturalnature.Indifferentsocietiesandcultures,theremustbedifferentsystemsofkinshipterms.Behindthevast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Englishkinshiptermsaredifferentsocialstructures(hierarchyvsequality),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powervssolidarity)andvaluesystems(collectivismvsindividualism)oftwodifferentcultures.

Keywords:kinshipterms;hierarchy;collectivism;individualism

一、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比较

1.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

汉英范文篇3

口译,作为入世后的严重短缺岗位,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报考口译证书的热潮一时风起云涌。然而,要想成为该行业的佼佼者甚至成为众人瞩目的“金领一族”绝非易事。口译受训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过硬的心理素质,机敏的应变能力,丰富的百科知识,还需要通过长期艰苦训练,掌握一定的口译技巧。口译受训者在上口译课或课余做口译练习时,会碰到相当数量的长句,听完后觉得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就是只剩下只言片语,没有一个连续完整的印象,更不用说顺畅地说出口了。我国的翻译教学也一直流行以句子为意义单位的句段翻译,整理提供但这种对原语进行“切断式”处理实际上并不利于原文的理解。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谈一些看法。在分析长句特征之前,有必要先对长句这一概念作一解释。汉语中的长句一般是有着严密的结构,规范的语法,优美的措辞。但在口语中,长句有时(如有稿讲话,念稿发言)会呈现出上述特点,但更多地是由结构、语法趋于简化,不太注重文采的分句构成,所以与前者有很大的区别。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

1、其语言载体为口语,表现为输入信息时的原语和输出信息时的译语;其基本过程是输入、解译、输出,表现为一个连贯单向的流程。输入阶段是对来源语语流的听辨以及对其的初步理解,一旦在此处少听、未听或误听,就会使译员在后面陷入极其被动的境地。因此信息输入要求非凡的听力、反应力和抗干扰力。

现在要讨论的就是汉语长句即时译成英语的问题。本文认为,对汉语口语中长句特征或者说规律的总结,对于译者之后的解码、记录、编码等过程是大有裨益的。以下几点主要是通过与汉语书面语作比较得出的。第一,从长句本身构成来看,整体上是趋于简化的。由于口语的暂时性,上的相对迅速性,使得话语语句不可能如书面语般的紧凑、周详、细致。首先从语法来看,句中某些在口语里完全不影响交流的语言结构、用法,在书面语中却显得不那么合理。“今年国民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定为7%,是经过我们周密考虑,考虑了各方面的不利因素,包括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等等因素来考虑指定的。”划线部分出现结构混乱,前后重复现象。在实践中会发现,汉语长句一般是由内部结构清晰明了的分句组成,外加一些简单的状语性质的修饰成分。这些集群中分句或短句都是主谓宾型的,甚至只是其中一二个成分。“你看我们这四年,物价一点也不涨,掉得也不是很多,在1%的上下浮动,恰到好处,足见中国的功夫是不错的。”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再来看口语修辞,与书面语的文辞不同,口语修的是语辞,其中“被动修辞”--利用语流停顿、语气顿挫等方法对口语言语作出的修饰或调整,占有重要地位

2、其目的是确保前后句子内容的明确通顺,这也符合陈望凡先生提出的“消极修辞”(即被动修辞)中的“四端”要求。但在句中也经常使用一些诸如插说、跳脱等修辞方式,这也是受口语结构松散的影响。同样要指出的是,在正式场合(如会议,会晤)的口译,其原语和译语都很正规,表现为规范的词汇、句法和大量的积极修辞,但口译语言载体是口语,受其瞬时性、即席性影响,大多口译追求的是全面,准确,通畅;更何况会议口语的发言,与笔头文章相比,逻辑远不及后者严密,修辞也不够丰富。第二,从长句前后关系看,属于意合法联句。也就是说,分短句是划归前一句还是属后一句的标准是视其意义是否完整一体。原因有二:其一,口语中没有标点符号,口译人员只能完全以意义的完整性为准来划分句子,这是出于必要性的考虑;其二,只有在相关成分(常见的是状语+分句结构)构成了同一连贯的意思处断句,译员才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差内通过智力机制活动重组出符合目的语的表达形式。“我想,这两家公司合并是不是能够成功,或者说会不会修成正果,会有自己一个非常美丽可爱的孩子,那就是被市场的认可,我想还是需要时间来检验//因为那个合并宣布才刚刚开始,但是我相信,卡莉女士要打造一个新的HP,合并在中间只是占了一个很小的部分。”

这里在斜线处断句是比较理想的。当然,除了意合法外,还有其它参照值,如语流的停顿,语调,声调,语气,手势以及表情等语言外信息,可作为判断的辅助手段第三,从长句的表达内容看,存在信息冗余现象。这容易使人觉得这一特征与长句的第一个特征--结构简化--有冲突之处,这主要是受口语信息的模糊与松散性所影响。因为一般口语表达都没有绝对要求辞藻华丽或是信息准确,所以才表现为此处简化与冗余并存的趋势。冗余度高的信息可以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罗嗦言语,它们往往与句法等结构性的虚词有关,但也可以是话语者需要以反复等措施予以强化的言语,这与关键、主干性质的实词有关。

这意味着,冗余的言语是话语者即席进行言语计划时为争取时间而产生的意义不大的言语,如例4中前大半部分讲的就是一个意思,即公司合并能否成功,因此通过译语对原语的加工,试译为:Timewillgiveusanansweraboutwhetherthemarriagebetweenthetwocompanieswilldevelopintoasuccess,thatistherecognitionbythemarket.最后,从出现的场合来看,长句在一些正式场合出现频率很高,如涉及政经的会议、讲演以及一些需要“套话”的场合。除了上述特征分析外,对为何长句会让人头疼这一问题的了解也有利于口译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试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这是原语译语的比较问题,涉及到两个层次。第一,英语重个体思维而汉语重整体思维。英语强调形式结构程式,表现在语言上是追求结构上的严谨性;汉语强调整体平衡,整体程式,在语言上要求全面、周到,突出整体性综合框架,而不惜重复。第二,英语重逻辑思维,反映在语言上重形合和形式规范,语法呈显性;汉语重直觉思维反映在语言上则是意合,更具模糊性,语法呈隐性

3、较之书面语,这点在口译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如下例,“我们只是考虑一个问题,就是说在世界的500强中的公司来选择符合广东的产业结构调整,能够结合得最紧密的这些公司他们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头面人物作为我们的顾问。”当时译文为:(Thereisnootherstandards)butonlyone-thecompaniesshouldbeintheFortuneTop500andtheirindustriesshouldcome,shouldbecomeincompliancewiththefuturedevelopmentofGDProvince.Weinvitetheleadership,themanagementofthosecompaniestositonouradvisorycouncil.很明显,译者此处的拆译以及措辞运用都体现了双语的差异。其次,原语文本的因素。一般来说。较长的复合语句信息浓度高,包括原语的显性信息以及一些隐性信息。而译者主要受自身生理、双语掌握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要全面转译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在理解、记忆基础上抓句子的信息要点并结合相关背景信息,而且要保证无遗漏、无纂改以及使译语句子易于为受众接受。这等于从另一方面对其能力,主要是信息保持能力和长句辨析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将加重他们的智力负担。此外,如前所述,由于存在语义重复或无关语句(口头禅,语气词等),进一步使得智力的合理分配成为影响口译交际效果的重要问题。再次,译者本身的因素,包括其双语水平、记忆力、笔记技术等等。

当然,双语水平高低是口译成败的关键因素,其重要性最为人熟悉,所以这里重点讲记忆问题。复合句中的复杂程度与语流的阻塞有关,而分句的连接处最容易出现阻塞。也就是说,语句越长、越复杂,人脑对它们的感知能力就越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可能与“短时记忆”的储存量有一定的关系。根据心理语言学原理,人的短时记忆听觉加工系统有一个阀值,也就是说有个限度,在不借助视觉等其他媒介是通常很难对比较长的复合语句进行纯粹听觉上的加工;何况有时因句中措辞不熟悉而产生不适应,会要求付出更多的生理能量

4、这也是越长的句子越让人头痛的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借助记忆+笔记+语速控制的综合技术。前面的分析都是为口译实践服务的,因此,下面就具体操作层面,通过实例作一下简要介绍。汉英都有长句,但句子结构差异很大,在口译时要注意以下技巧。第一种,断句,即把一句译作多句。汉语长句切分成几句来译,才能意思明了,结果利落,合乎英语习惯。原文:“五百年前,就是明朝年间,广东的商品经济已具有相当规模,形成了四大市场,即香市、药市、花市、珠市,其中以东莞的香市最为兴盛。”译文:Morethan500yearsago,duringtheMingDynasty,Guangdongwasboostingcommodity-orientedeconomyinalargescale.Therewere4majorbazaars,thatis,ofaromaticspices,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flowerandpearl,amongwhichtheoneofaromaticspicesinDongguanwasthemostthriving.一般而言,可切分处不仅落在并列或承接关系的分句间,还存在于转折关系,总分(分总)关系的句群中。第二种,区分主从,即在逻辑分析基础上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确定主句和从句,按照英文习惯加以调整。产出的译文有两种常见形式:状语性质的从句和定语从句,前者又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表原因、条件性质,方法、手段性质,方式、状态性质的分句群均可转化成相应的状语从句。原文:“新科技产业园占地72平方公里,地处中国最发达的南部沿海经济带和亚洲最著名的穗、莞、深、港经济走廊中段。”译文:Coveringanareaof72squaremeters,theLakeissituatedinthesoutherncoastaleconomicbeltwhichisoneofthemostdevelopedregionsinChina,and,inthecentralpartoftheeconomiccorridorcomposedofGuangzhou,Dongguan,ShenzhenandHongKong,whichisthemostfamousinAsia.第三种,省略,即删掉重复或不影响实质性内容的部分,主要包括显性重复部分和推理性的隐性部分。当然,有时候译员为争取更多喘息、思考时间,更便于听众理解,会反其道而行之。原文:“想要请教的是,在中央政府对香港经济的困难和困境的时候,会采取什么样具体的措施来加以支持。”译文:SomyfirstquestioniswhatspecificmeasureswouldthecentralgovernmentadoptifHongKongeconomyweretofacedifficulties.简言之,本文试从汉语长句自身特征这一角度来探讨口译中长句难译的问题,并就这个问题给阐明了了几大相关影响因素,最后概述了三种应对技巧。希望本文能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对广大口译爱好者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口译实践来促动口译理论的发展,为国内翻译学界的这一相对滞后领域贡献各自的力量。

汉英范文篇4

一、汉英语言修辞对比

(一)汉语措辞华丽,英语描写直观明快

一般来讲,汉语措辞往往侧重华丽词语的描写,而英语则侧重明快的陈述。我们知道,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由于两者语言不同,两地的生活习性、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历史条件以及社会结构也都不尽相同,故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在主观情理和客观物象的关系上,汉民族突出通过物象表现情理,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托物寄情,遗形写神。

西方民族在这些方面则与汉语民族大相径庭。西方哲学强调分析型抽象理性思维,在主观与客观的物象关系上,强调更多的是摹仿和再现。著名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言主观美学的最高境界是“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摹仿。”他的这一观点早已深入到西方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

西方民族的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就是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其句式结构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自然简洁,充分体现了描述可感的特有风格。请看下面的例子:她奔腾不息,勇往直前,忽而惊涛裂岸,势不可挡,使群山动容;忽而安如处子,风平浪静,波光潋滟,气象万千。Ittearsandboilsalongturbulentlythroughthemountainsand,atsomeplace,flowsonquietlywithasedateappearanceandglisteningripples.

上述例子中汉语夸张但语义饱满丰富,情感浓厚,给人一股大气势。这样的美丽文字在汉语中很常见,我们也很适应这样的表达方式。但是在英译时如若和盘译出,则势必给译文读者一种啰嗦感,华而不实。因此,在英译时,只须抓住表述实际物象的词汇,如“奔腾”、“直前”、“裂岸”、“群山”、“惊涛”等,对那些华丽的汉语词语可略去不译,这样就抓住了译文的根本,从而翻译出地道的英文。

(二)汉语多修饰词,英语多写实词

汉语是一种线性铺排的语言,又因汉语行文用字的习惯,因而语气所到之处常常出现一连串的并列修饰词语;而英语则是一种空间搭架结构,其语义表达常常围绕句中SV主干为中心,形成前后呼应,上下关照的格局(贾文波,2000,90-91)。汉语的这一表述方式多出现在政治性纲领文件中,包括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经济方针、文化政策等文件中。在汉族人民看来,汉语这种多修饰词语的表述方式十分贴切,符合中华文化,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如若删去则意思表述欠完整;汉语的这种修辞特点,在英译文中如果全部一一翻译过去,则英译文看起来势必显得臃肿,让人顿生辞藻堆砌之感。

对于这种多修饰词语的表达,英译时一般可采用避虚就实的方法,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这种修饰语可适当省去,也可适当改译,或将其意隐含在译文之中,而不可一味照字面直译,以确保译文准确、地道、流畅,切不可按汉语思维习惯进行翻译。下面引用中国译协对外传播翻译委员会中译英研讨会最新讨论的有关和谐社会的词汇来说明:

1.要建设一个和谐世界,应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Tobuildaharmoniousworld,weshouldupholddemocracyandequalitytoenhancecooperationandcoordination;ensureamity/fertilityandnaturaltrusttoachievecommonsecurity;upholdjusticeandmutualbenefittoadvancecommondevelopment;andstayopentofacilitateadialogueamongcivilizations.

2.中国人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收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WeChineseholdthatoneshouldbeastolerant/encompassingasthevastoceanwhichadmitshundredsofriversandshoulddrawuponother`sstrengths.

3.中国真诚愿意兼收并蓄,博采各种文明之长。Chinaiseagertodrawon/uponthestrengthsofothercivilizations.【《中国翻译》,2007,(2)】

(三)汉语的四字结构法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双单音节问题初探》中指出:“2+2的四音节是现代汉语里一种重要的节奏倾向。”他还指出:“四音节的优势特别表现在现代汉语里大量存在着四音节成语,即‘四字格’这一事实上。”

汉语的四字结构在行文中非常盛行,是因为在结构上整齐划一,工整对仗,在汉语中的位置相对灵活,加上汉语句法相对自由,句式结合靠意会;又因为汉语四字格排比结构词义丰富,文采华丽,语气连贯,读起来给人畅快淋漓之感,其气势有如江河奔海,滔滔不绝,具有较强的修辞效果,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也就在汉语中稳占艺术地位。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人们在翻译汉语四字结构时往往受到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在译文中常常强求原文与译文一致,结果导致译文松散堆砌,让人不堪卒读。究其原因是因为英语句法严谨,词形固定,并且不重音韵,所以很少有结构对称、音韵齐整的表达。在翻译汉语的四字结构时,要排除汉语思维的干扰,用符合英文习惯的、贴切的、准确的译文表达,而不可不顾实际,盲目套用。

汉语有大量结构对偶的四字词组,前后意义重复,词语对称,而英语一般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因而英译时往往采用省略或融合的方法,如:

1.他虽然带着五分酒意,却装做十分醉的,前颠后偃,东倒西歪。【施耐庵:《水浒》】Hewasnotreallydrunk,butpretendedhewasintoxicatedandstaggeredalong.

2.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鲁迅:《社戏》】OnechaptermadethepointthattheChineseoperaissofullofgongsandcymbals,shoutingandjumping,thatitmakestheonlookers`headsswim.

3.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没日,疯疯傻傻。【曹雪芹:《红楼梦》】Hecanbeallsweetwordsoneminuteandrantingandravingthenext.

近年来,四字格结构也进入旅游广告中。四字格在广告语言中的出现,使现代广告普遍具有口语化的特征,简洁易记,朗朗上口,节奏鲜明,有现场感,传物传情,语言时尚,脍炙人口。(金惠康,2004,414-418)下面列举一些四字格的汉语英译广告,敬请读者体会领略其语言之美妙。

远离尘嚣ATrueDeparture;活力北京KickingBeijing;东方之珠TheOrientalPearl;醉在桂林IntoxicatedinGuilin;纯真世界ATrueEscape;随心所动YourKindofFun;仁者乐山,智者乐水TheMoralLoveMountains,whiletheWisePreferWaters;连接四海,沟通八方LinksPlaces,BringPeoplecloser.

除旅游点的介绍和广告外,新闻报道、法律文献、科技文章等也都要求简洁明了,忌节外生枝,因此四字词组也广泛应用于这几类文体中。比如,某位领导的讲话中要求外交人员“立场坚定、目光远大、头脑敏捷、业务熟练、才华出众、风格高尚,”可译为“AChinesediaplomatshouldbefirminstand,broadinvision,swiftinwit,qualifiedinprofession,outstandingintalent,nobleincharacter.”

三、结语

汉英范文篇5

关键词:旅游资料;翻译方法

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旅游。让外国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文化,除了导游员的介绍,我们也不能忽视相关旅游资料的作用。旅游资料的种类很多,有图书、宣传画册、导游图、电视电影记录片和明信片等,它所涉及的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目前的现实是英文版的旅游资料大都译自汉语,而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诸如原则、方法等问题。本文重点讨论的是:以国外普通旅游者为对象,以介绍中国旅游资源(旅游景点、旅游城市及旅游活动)为主的旅行指南及对外宣传材料的汉译英问题。

Abstract:Itisself2evidentthatChineseandEnglisharecompletelydifferent.Whencomposingtourism2relatedmaterials,theauthorsoftheChineseversiondonot,andneedn’tconsidertheirbeingtranslatedintoEnglish.Asthetranslationoftourism2relatedmaterialsdiffersfromthetranslationofliteraryworksordocuments.

Thetranslatorsshouldfirstbeawareofstyleofsuchmaterialswhentranslatingthesematerials;secondly,theyshouldknowtheirpurpose—tointroducethespecificandusefulinformationtocommontouristsinalimitedspace;finally,theyshouldknowtheirreaders—thetouristswhocometoChinaonholiday,andwhoknowlittleoralittleaboutChina.OnlyinthiswaywilltheEnglishversionbewellreceived.

Keywords:tourism2relatedmaterial;translation

一、景点名称的翻译

景点名称的翻译看似简单,但要译好译准,还需要译者对其有透彻的了解。一般的做法无非是音译、音译加意译和意译。景点名称是采取音译还是意译,要视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例如,苏州著名的景点寒山寺,就不能译成ColdHillTemple,因其是取自一古代诗僧寒山之名,故只能将其译成HanshanTemple;又如:拙政园(GardenofHumbleAdministrator)是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辞职回乡后在元大宏寺遗址所建造的别墅,并借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之为政也”一句为园名。如果采用音译的方法,不仅这其中的历史人物、典故将不为读者所知,其园名及游园的雅趣也无从体会了。

再比如,同样是庙宇的潭柘寺、塔尔寺、凤凰寺、栊翠庵和包公寺,在翻译时译者不仅要观其名,还要知其实,才能选择恰当的词汇。潭柘寺是佛教寺庙,

译成TheTempleofPoolandOak;栊翠庵是尼姑修行之地,译成GreenLatticeNunnery;塔尔寺是藏传佛教———即喇嘛教的寺院,译成TaerLamasery;凤凰寺是一清真教寺院,故译成FenghuangMosque;而包公寺是为纪念包拯所建的寺庙,所以译成TheMemorialTempleofBaoZheng。如果一概音译加temple的话,

读者就无法对中国的宗教有更多的了解,使他们的中国之旅的收获大打折扣。还有“大观园”里的“稻香村”,名为“村”,实际不过一清朴农舍,所以要译成:PaddySweetCottage.

二、旅游资料的翻译

(一)明确译文的体裁,了解英文同类材料的写作模式旅行指南、城市及旅游活动的对外宣传材料,其篇幅是有限的。译文的读者是那些对中国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英语国家的客人。要让他们在有限的篇幅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译者应该了解英语国家这类材料的写作模式。这里我们不妨看一看美国密歇根州的MACKINAC岛和ALPENA市的旅游资料。

MACKINAC岛的旅游指南包括不同颜色标识的旅行路线图和沿线的景点介绍。如从设在码头上的Visitor’sCenter到重要的景点之一FORTMAXKINAC:

例1.

11FORTMACKINAC,THEVIEWFROMTHETOPWalking,1P2to2hoursVisitor’sCentertoFortMACKINAC:

In1779,duringtheAmericanRevolution,

Lieutenant2GovernorPatrickSinclaircommandedBritishfurtradingactivitiesandthemilitarygarrisonattheStraitsofMACKINAC.AfraidthatAmericanrebelswouldattackhismainlandfortatpresent2dayMACKINACCity,

SinclairsawMACKINACIslandasreadilydefensible.

Standingnearthepresent2dayVisitor’sCenter,henotedgeographicalcharacteristicswhichshapedthepatternofislandusefortwocenturies.

UnliketheshoreofFortMichilimackinac,theIslandhadadeep2waterharborforBritishwarshipsand,muchlater,forexcursionandferryboats.TheflatshorelinewasidealforFrenchandEnglishhomesandfurtraders’warehouses.Todayshopsandhotelsclusteraroundthecommercialdocks.MostofallSinclairlikedthecliffoverlookingtheharbor,whichgaveacommandingviewoftheStraits.HerehebuiltFortMACKINAC.

WalkingupFortStreettothefootoftheFortrampyoupassthetriangularstonemonumenterectedin1931bytheDaughtersoftheAmericanRevolution.Itproclaimsthat“MACKINACisthemostplaceinMichigan.”OntheleftisTrinityEpiscopalChurchandontherighttheMissionaryBarkChapel.

?

例2.

ALPENA是位于密歇根州西北部,濒临休伦湖的一个小城市。该市幽静、清洁,一年四季皆有美景。它是这样宣传自己的:

Longpleasantdaysofsummerdrawusoutofdoorswherewelingeruntilthelastbitoftwilightfades.Gentlebluewaterlapstheshoreandwarmsunshinenudgesswimmersin,whileothersstrollthesandsinsearchoftreasureorsimplylieonthebeachanddrinkinthesun.

Canoeistspaddletheriver,pastlushgreenwoods,cattailsandwildlife.

??

Autumnblazesinwithaspectacularfarewelltosummerinmagnificentshadesofred,orangeandyellow.

Thebountyofseasoncallsforcelebration.Fromscarecrowsandpumpkinstocelebrationsofpioneerandmaritimehistory,peoplefindplentyofreasonsforrevelry.

Thecountrysidebeckonswitholdfashionedhospitalityandthefruitsofabountifulharvest.

?

例3.

密歇根州地处五大湖区,近几年来每年都要举办灯塔节。下面是一份灯塔节的广告宣传材料:

7thAnnualGreatLakeslighthouseFestivalThursday,Friday,Saturday&Sunday2ndweekendinOctober,AlpenaMichiganThursdayTouronyourown:

MiddleIslandBoattoursThunderBayIslandBoattourVisitoneofyoufavoriteGreatLakesLighthousesPlanonAttending:

Children’sConcertKickoffEventMemorialtoLostSailorsFridayADaytotouronyourown:

Youmaywanttovisitsomeofthefollowing:

JesseBesserMuseumMiddleIslandMuseumonWheelsSturgeonPointLighthouse??

从以上这3份材料来看,英文这类旅游资料的写作特点是:对景点的介绍侧重指导性和实用性;对旅游城市的介绍重点在突出特色;而对旅游活动的介绍重点是让活动时间、地点、安排一目了然。从语言风格上看,通篇没有华丽的溢美之辞,用词直白、简练,叙事具体、直截了当。(二)译者不是工匠而是设计师

译者不是作者,这是无法选择的事实。但译者不应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的工匠,他(她)要为读者着想,即译文能否为读者所接受,是否为读者所喜闻乐见?因此,译者应该是一名设计师。

汉语中描写风景的词汇丰富,辞藻华丽,所以中文这类材料中主观描写、“虚”夸之词较多。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集中体现在旅游宣传材料中,

如历史人物、典故、神话、诗赋、成语、地名、历史年代等等。如何翻译这些材料,恰如其分地表达、传递给外国旅游者,就不得不考虑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所谓翻译,翻译家杨绛的理解为:??把原作换一种文字,照模照样地表达。原文说什么,译文就说什么;原文怎么说,译文也怎么说。这是翻译家一致承认的。至于如何贯彻这个指导思想,却没有现成的规律;具体问题只能个别解决。

具体到旅游资料的翻译,如果一味强调“忠实”,

译出的文字会是什么样呢?请看:南方某市举办的龙舟会的宣传材料:“中华大地,江河纵横;华夏文化,源远流长??轻快的龙舟如银河流星,瑰丽的彩船似海市蜃楼,两岸那金碧辉煌的彩楼连成一片水晶宫,是仙境?是梦境?仰视彩鸽割飞,低眸漂灯留霓,焰火怒放,火树银花,灯舞回旋,千姿百态,气垫船腾起一江春潮,射击手点破满天彩球??”

译文:ThedivinelandofChinahasitsriversflowingacross;thebrilliantcultureofChinahasitsrootstracingbacklong?

Thelightdragon2boatsappearontheriverasthoughthestarstwinkleintheMilkyWay.Therichlydecoratedpleasureboatslooklikeasceneofmirage.Thesplendentawningsingreenandgoldchainintoapalaceofcrystal.

Isthisafairylandorameredream?Lookingabove,youcanseethebeautifuldovesflyingabout.Lookingbelow,

youcanseethesailinglampsglittering.Crackingarethefireworks,whichpresentyouapictureoffierytreesandsilverflowers.Circlingarethelantern2dancers,whopresentyouavariationofexquisitemanner.Overtherethemotor2boatsareplowingthewater,thusatidestirsup.Overthere,themarksmenareshootingtotheirtargets;thuscolorfulbeadswhirlaround?

译者可谓“忠实”,但在nativeEnglishspeaker的眼中却是fullofhyperbole(充满了极度夸张),不知所云。赛龙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活动,外国游客感兴趣的是其由来、内涵、习俗等具体的信息,而非这些主观、空洞的辞藻的堆砌。

又如某市的画册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市内外有名胜古迹300多处,市中心有赵武灵王操演兵马和观赏歌舞的武灵丛台,市郊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王城遗址,城北有明代所建“蓬莱仙境”般的黄粱梦吕仙祠,市西南有可与龙门、敦煌媲美始凿于北齐的响堂山石窟;又是典故之城??黄粱美梦、毛遂自荐、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众多成语典故,脍炙人口,给人启迪??

译文:Thereareover300scenicspotsandhistoricalsitesinsideandoutsidethecity.IntheciviccenterstandstheWulingCongtaiterrace,wheretheKingWqulingdrilledwarriorsandenjoyedsinginganddancingperformances;intheoutskirtsremainstheruinedcityoftheStateofZhao,themonumentspeciallyprotectedbythestate;inthenorthliesthefairy2landlikeGoldenMilletDreamTemplebuiltinheSongDynasty;inthesouthwestliestheXiangTangCavesTemplebuiltintheBeiQiperiod,whichisthoughttobeasfamousasLongmanandDunhuang.Beingatownofallusions,suchas“GoldenMilletDream(PipeDream)”,MaoSuiRecommendingHimself(Volunteeringone’sservices)”,

“BearingtheRodforPunishment”,ReturningtheJadeIntacttoZhao”,etc.,whicharewidelylovedandquotedbypeople.对于普通的外国游客,这样一段充满了陌生的中国地名、人名、朝代名、典故和成语的文字,哪里还谈得上喜闻乐见!

所以这里还要重提前面所说的:译者要为读者着想,要了解英文的表达习惯,要使译文有可读性,

要为一般的外国游客所接受。笔者认为,翻译这类材料,译者应该对译文加以设计,对原文做大手术,

去掉主观描写,突出译文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对于那些令译文读者费解的内容或删除、或增加解释性翻译、或改写。

我们再看一看对原文做过“手术”的译文。在“成都武侯祠”折叠式导游图里,有这样一个句子:刘备章武三年病死于白帝城永安宫,五月运回成都,八月葬于惠陵。这句话在中国人看来简单,如果直译过去要外国人读懂也并非易事。“章武三年”外国人读不懂;“白帝城永安宫”外国人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并且刘备永安宫托孤一事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楚;“五月”,“八月”是农历,不是公历,农历外国人读不懂;

“惠陵”就在武侯祠内。要是在其他读物里可以用译者注的办法来讲清楚这些中国历史知识,而武侯祠导游图,文字不足一千,类似这样的历史知识还很多,不可能加上比正文还长的译者注。因此,只能在不改变原作原意的原则下,改变说法,译成:LiuBeidiedofillnessin223atpresent2dayFengjieCounty,

SichuanProvince,andwasburiedhereinthesameyear.

这里有一篇介绍上海桂花节的文字:“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气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砂桂;花色似银、季季有花的四季桂;竞相开放,争妍媲美。进入桂林公园,阵阵桂香扑鼻而来。”译者没有拘泥于原文,而是打破句子结构,根据内容,按照英语的行文习惯译成:TheParkofSweetOsmanthusisnotedforitsprofusionofosmanthustrees.Flowersfromthesetreesindifferentcolorsareinfullbloomwhichpervadethewholegardenwiththefragranceoftheirblossoms.如果译者一味追求“忠实”,且不说对应的英文词汇很难找到,即使勉强译出恐怕也很难令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

又如:路左有一巨石,石上原有苏东坡手书“云外流春”四个大字。“云外流春”4个字怎么译?如果只用音译,外国人根本不懂;如果只用意译,又会引起误解,以为苏东坡写的是英文。苏东坡,中国人无人不知,外国人却未必清楚。译文采用添加法译成:ToitsleftisanotherrockformerlyengravedwithfourbigChinesecharactersYunWaiLiuChun(Beyondcloudsflowsspring)writtenbySuDongpo(1037~1101),themostversatilepoetoftheNorthernSongDynasty(960~1127).对“云外流春”采用音译加意译,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为“苏东坡”加上生卒年代和他在北宋文学史上的地位,表达了原文要表达的意图:“云外流春”4个字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曾在1964年制定过一个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第六章是关于外文书刊的翻译工作。其中对翻译标准作了详细、具体的阐述:

“(1)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这是指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风格,也就是把中文的内容用外文正确地表达出来??”

“各种不同内容的文章,各有各的体裁和专门术语??”

“(2)译文必须是流畅的外文。译文必须合乎所译外文的语法习惯,让使用这种民族语言的读者正确了解原意,如果不尊重外文的语法习惯,把中文的某些特殊的语法结构硬搬到译文中去,读者就会看不懂??”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手段。思想是第一位,

手段是为思想服务的。究竟在译文中应该采取哪种形式才能最好地表达原意,要由译者根据正确表达原意的标准来选择。有时译文可以在形式上与原文比较接近,有时也可以距离较远。判断译文是否忠实,必须根据外文的习惯,联系上下文,从整体上去看它是否准确地表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而不能单从形式上去看,一字一句地去比较。”

“片面强调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忽视译文必须是流畅的外文,不管中外文的差别,只追求形似,把中文特有的语法和表达法硬搬到外文中去,就会犯字对字、句对句死译的毛病,使译文生硬难懂,甚至违反原意;另一方面,片面强调译文必须是流畅的外文,忽视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就会产生损害原意的所谓‘宁顺而不信’的毛病。??”

旅行指南、城市及旅游活动宣传材料的翻译不同于文献、科技资料、文学作品的翻译,由于篇幅有限,且译文读者只是来华旅游的普通游客而非对中国有一定了解的特殊人群,在翻译这些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特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不损原意的原则下,对原文进行增、删、改等“手术”,使译文具有实用性、指导性,能够让外国游客看懂,为他们所接受,从而真正达到对外宣传、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目的。

汉英范文篇6

关键词:动物词汇;词汇意义;文化内涵;对比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它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任何语言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其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也反映着语言,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彼此不可分割[1](P5-6)。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要素,反映着语言的发展状况,承载着文化的信息[2](P21-22)。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恩伯曾说过,“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语内容或词汇上”[3]。因此,对于词汇学习与使用者来说,不但要掌握它的字面意义,更要了解其丰富的文化意义。母语相同的人,由于民族文化行为与模式一样,对于某个词的文化意义不需要别人言明也能理解。但是他们在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词汇时,即使一个很普通的词,因为不了解其文化背景,也很难认识它的联想意义[4]。由此可见,研究不同语言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对于语言的教学、学习和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在与动物的接触中经过长期的驯化、使用与观察,创造了丰富的、形象的、直观的及独具文化特征的动物语汇,因此,探讨动物语汇的文化内涵,更有助于对其他词汇文化内涵的理解论文。

一、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产生

词汇意义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也受到人们所属群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词汇意义常常有三个层次[4-5]:指称意义(referentialmeaning),又称外延意义(denotation),指词与客观或虚拟世界中的现象相联系的那一部分意义,即词的基本意义或字面意义;内涵意义(connotation),表示人们对该词所指的事物所具有的感情和所持的态度,内涵意义含有感情色彩;文化意义(culturalmeaning),指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赋予词汇的附加意义和引申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动物是人类古老而永恒的朋友,从猎物、家畜、观赏动物到宠物,动物词汇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人类对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在许多的神话故事里,动物还被拟人化了,人们把他们的感觉和情感,甚至一些事件及自然现象都与各种动物联系在一起,而这些动物被认为是像人一样代表不同性格。在人们看来,动物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而这种象征也反映在了语言里,在这一过程中,动物词汇逐渐在语言中也有了自己的涵义[3]。对同一民族来说,往往对于某种动物产生相类似的认识,会对一些动物名称产生相类似的联想,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一代代人的创造和积累,就形成了独具本族社会文化特征的丰富动物词汇和相对应的语义体系。但是各民族由于地域文化、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往往对同一动物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所以,动物词的文化意义是指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产生的意义,这种文化是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隐喻义、借代义、联想义、象征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以及特有的含义[6]。

二、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本文选取一些与传统文化或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动物词汇,如龙、虎、狮、鹰、狗、马、牛等为代表,来探讨汉英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及原因[4,6-8]。

1.龙

龙在我国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它集蛇、鸟、马、鹿、鱼、鹰等八种动物于一身,因而它具有能上天、入地,在陆上走、水里游、空中飞的本领。对中国人来说,龙是神圣的象征,它一直以来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叫自己是“龙的传人”,中国的封建君主被称为“真龙天子”,穿着“龙袍”,住在以龙为装饰物的宫殿里。因此,在汉语中有关龙的成语大多都是褒扬之词,例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凤呈祥”、“龙飞凤舞”、“望子成龙”等。英语里的dragon和汉语里的龙一样都是人们假想的动物,但却有着不同的涵义。在Webster’sEncyclopedic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韦伯斯特大百科全书辞典》)中,龙(dragon)被解释为“afulgurousmonstervariouslyrepresented,generallyasahuge,wingedreptilewithcrestedheadandterribleclawsandteethandspoutingfire”。许多中国人都会“望子成龙”,但它的字面翻译“toexpectone’ssontobecomeadragon”,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讲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dragon是一种嘴里喷火、有三至九个头的邪恶的妖怪。龙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在Bible(《圣经》)中,上帝把Satan(撒旦)称为“thegreatdragon”,因此龙在西方文化中给人的联想与东方截然相反,现代英语中用dragon喻人常包含贬义,如果把一个女人叫做dragon,意思是她很凶猛,令人讨厌。

2.虎和狮

对于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身上长着漂亮的条纹的虎,中国人是非常熟悉的。人们认为老虎体格健壮、性格勇敢,因此常用“虎头虎脑”来形容一个男孩身体健康结实。老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王者、威猛力量的象征,同时中国人也认为它代表着尊严、高贵,因为老虎被称作是“兽中之王”。“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就是说明老虎王者地位的,汉语中常用虎来形容威猛用武和雄心胆量等,诸如“虎将”、“虎威”、“卧虎藏龙”、“如虎添翼”、“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行虎步”、“猛虎添翼”、“虎背熊腰”、“虎啸风生”、“将门虎子”、“麟角虎翅”等。英语国家的人和中国人都认为老虎代表着凶猛,但是,狮子也是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在许多西方神话故事里,狮子是百兽之王,在英语中百兽之王不是老虎而是狮子,CollinsCobuildEnglishDictionary将“lion”一词解说为“apersonoracountrythatisconsideredtobestrongandpowerful,andwhichotherpeoplerespectorfear”,如thelion’sshare(狮子的一份最大的一份),regalasalion(狮子般庄严),beardthelioninhisden(太岁头上动土)等,绝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们认为狮子代表着高贵和权利。因此,人们用狮来形容一个人或国家强大有力,让人感到尊敬或恐惧。例如“theBritishLion”就是英国的别称,“Lion”用来指国王查理一世。

3.鹰

鹰是一种掠食鸟类。由于它凶残的本性,中国人经常把它和邪恶、凶残的人联系在一起。比如“鹰犬”就是指被雇佣来的像猎鹰和猎犬一样的暴徒,“鹰鼻鹞眼”用来描述一个人长着鹰勾鼻、秃鹫眼,一副阴险残暴的样子。在西方文化中鹰代表无畏和力量,它是美国的国鸟,秃头鹰则是美国民族的象征,美国人称勇敢的战斗机飞行员为鹰。

4.狗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狗是一种另人讨厌的动物。由于汉民族对“狗”这一动物的思维定势和联想习惯,汉语的“狗”在直指意义的基础上粘附上了明显的汉民族文化心理色彩,蕴含着国俗语义:“狗”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浑身上下一无是处。凡与“狗”组成的词语也往往给人“卑贱恶劣”等的联想,在大多数汉语词语里狗都有贬损之义,比如“狗头军师”、“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血喷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丧家之犬”、“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然而,狗在英语民族里却是一种爱畜、宠物,常作“忠诚的人类朋友”的同义语。在英美等国,许多人爱狗如命,有的人没有子女,便拿狗来代替,他们的狗能得到相当多的“优待”,如为狗立户口,买食品、玩具,甚至还有人买墓地,社会上有专门为狗服务的机构,如宠物商店、餐馆、诊所、美容院、旅社等,爱狗已成为他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英语中有这样的短语,如:luckdog(幸运儿),doglike(忠实于主人的),topdog(最重要的人物),bigdog(大亨、要人),cleverdog(聪明的孩子),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olddog(行家),Everydoghasitsownday.(凡人皆有得意时)。

5.马和牛

马是中西方国家人们都非常熟悉的动物。在汉语中关于马的词汇不少,而且多用来表达美好的意思,比如古人常用“千里马”来称呼杰出的人才。千里马在古代又被称为“骥”,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说人老却壮心不已的杰出之士;“驹”指幼马,汉语中的“千里驹”指年轻少壮的杰出人才;“黑马”指竞赛中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的获胜者。还有一些关于马的成语,如“一马当先”、“千军万马”、“天马行空”、“汗马功劳”、“老马识途”、“车水马龙”、“马到成功”、“龙马精神”等。许多英语国家都起源于游牧民族,马在其历史上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上英国人嗜好马,马的使用频率很高,当然就有许多与马有关的说法。如putthecartbeforethehorse(本末倒置),getstraightfromthehorsemouth(据可靠信息)。horse也可用来喻指身体强壮的人,如asstrongasahorse。中国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牛是农民的主要耕作工具之一,所以牛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在汉语中,关于牛的词语也不少,如“牛力气”、“牛脾气”、“执牛耳”、“初生牛犊”、“牛刀小试”、“牛高马大”、“牛角书生”、“老牛舐犊”。然而,由于牛毕竟是人驯化劳作的动物,所以又有“老黄牛”,用以指代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人。而如今“牛”字又可表示神气、有派头、棒极了等意义,活跃在现代口语中。英语中的bull常用以喻指“健壮的汉子”、“彪形大汉”,英美人常用abullinthechinashop来形容举止粗鲁、行为莽撞、招惹麻烦的粗人。

三、结语

通过上述对汉英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可看出要很好地学习与使用某些词汇,必须要对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作全面的了解。对词汇深层的文化内涵不解或误解,极有可能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甚至会造成交际失败[4]。因此,只有将词汇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李瑞华.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王丽.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不对等及翻译策略[J].考试周刊,2008,(35):224-225.

[4]张继红.从词汇的内涵意义看英汉文化差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3):102-103.

[5]郑帅.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理解与处理[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7):105-106.

[6]尚秀叶.汉英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8,29(2):134-135.

汉英范文篇7

一、研究方法

1.搜集桂林市旅游(汉英)翻译材料。调查者先通过旅游景点、旅行社、旅游网站、桂林市旅游局等渠道,广泛搜集了旅游宣传材料,将其整理分类。总体而言,桂林市旅游宣传材料的翻译分为三类:

2.确定材料。经过筛选桂林市旅游局发行的《桂林旅游指南》作为问卷调查语料,具有时效性、正式性和代表性等特点,可证明调查材料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根据桂林市旅游局境外市场科的统计数据,研究者选取了2008年~2010年桂林市各旅游景点接待入境游客量排名的前十大景点为调查范围。

3.制作调查问卷。研究者将问卷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背景信息问题;另一类是接受度问题,针对所给相关景点英文介绍做出接受程度评价,采用利克特量表,根据接受度高低分为五个维度:(接受度)非常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完全不能(接受);赋值从1到5。

4.发放调查问卷。调查者在所选取的十个景点对外国游客进行问卷发放,并根据游客时间和配合情况机动地进行个人访谈。调查对象为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游客。问卷实际发放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14份。无效的86份问卷,主要是游客第一语言、时间、填写错误等原因作废。

二、数据统计分析

(一)背景分析

在214份有效问卷中,男性133位,占62%,女性81位,占38%;受访者均为以英语为第一语言,主要来自美加英澳新等国。年龄主要集中在30岁~60岁,占总体的68%;在中国多为短期停留,即小于1个月,占总体的73%;来华目的以商务、会议和观光休闲为主,占总体的91%;旅游方式以自助游居首,占总体的63%,而仅有37%的人群由于语言障碍选择了旅行社或导游服务。

(二)接受度分析

游客对十景区介绍的总体接受程度为3.39,介于一般和不太接受之间。接受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漓江、乐满地、银子岩、龙脊梯田、芦笛岩、香格里拉景区、七星公园和两江四湖、独秀峰王城。在接受评价中,仅0.9%的游客选择非常接受,10.3%的游客表示能较好接受,而38.8%的游客表示不太接受,6.1%的游客表示完全不能接受。语言表达方面,7.5%的游客认为认为其翻译得比较恰当,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一般,40.2%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差,平均值仅3.37,介于较好和一般之间。景点描述恰当方面,41.6%游客表示一般,51.4%认为不太好,仅4.7%非常恰当和比较恰当。对我国旅游翻译的总体情况,11.7%的游客表示较好,53.7%的游客表示一般,27.1%的游客表示不太好,有7.5%的游客表示很差,而认为非常好的比例为0。这说明我国旅游翻译的接受程度还很不够,急需提升。

(三)我国旅游翻译现状

调查显示我国旅游翻译存在的三大问题:

1.我国旅游翻译材料信息不足、落后,未能提供需要的有效信息,严重影响了境外游客对我国旅游业服务质量评价。

2.语言表达存在较多的中式英语,不符合英语本族语游客的语言习惯,严重削弱了旅游材料中信息的有效传达和对游客的吸引力。

3.我国旅游翻译的统一度有待提高,现有的旅游翻译材料中存在着许多胡乱翻译、语法拼写错误等问题,需要加强出版前的核查校审工作。

三、翻译对策

(一)汉语景点介绍的特点

汉语旅游景点介绍的语言写景抒情性强,多引用名人诗词;重视人与景的统一,侧重于以景寓情,重在创造一种意境;注重音韵,多采用四字结构和排比手法,但四字结构存在词义重复、内容不实等问题,其翻译文本往往令外国游客感到繁琐冗长,过度修饰,主观性过强。如:漓江,是桂林风光的精华,是桂林山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还有“洲绿、滩险、潭深、瀑飞”之胜闻名于世。漓江自桂林至阳朔83公里水程,酷似一条青罗带,蜿蜒于万点奇蜂之间,沿江风光旖旎,碧水萦回,奇峰倒影、深潭、喷泉、飞瀑参差,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沿途主要有九马画山、黄布倒影、半边渡等美景。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唐代大诗人韩愈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来赞美这条如诗似画的漓江。

(二)英语并行文本的特点

内容客观,所用文字一般简练质朴,没有太多的华丽辞藻进行描绘,语言简略通俗,一般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显得客观实在;结构紧凑,讲究句式结构的逻辑层次和有机组合,语法规则十分严格,表现为一种严谨的空间搭架式立体结构,体现了英语作为一种“形合”语言。

(三)汉译英旅游介绍文本的翻译对策

汉英两种景点介绍的表达差异具有深刻的文化和社会根源,也体现了两种语言各自鲜明的风格特点。因此,在进行旅游景点汉英翻译时,应根据汉英不同的语言文化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需要忠实源语信息时尽量采取直译的方法,如果直译的语言表达与目的语冲突或不易为国外游客所接受时,则要采用变通的译法。

汉英范文篇8

〔论文摘要」汉、英习语语义的不对应性包括汉英习语指称意义以及联想意义的不对应性。这种不对应性导致习语翻译中出现了三种翻译错误类型:文化信息错译、文化信息欠额和文化信息超额。跨越习语翻译障碍的途径主要有:直译,意译,及直译加注。

习语是指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的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它是一种受文化影响而形成的语言形式,经过千锤百炼,言简意赅,意象鲜明生动,充分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一、汉、英习语语义的不对应性

由于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观念体系差别很大,汉、英习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不同,而读者由于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对习语产生的联想意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样就形成了汉、英习语语义上的不对应性或不完全对应性。

1.汉、英习语指称意义的不对应性

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导致两种不对应或不完全对应的指称意义:译语文化中不存在原语中的指称对象;译语文化中的可比对象与原语中的指称对象有明显的不同。

例如,汉语中的“阿Q精神”和英语中的“Shylock'''',分别来自鲁迅的《阿Q正传》及莎士比亚的MerchantofVen-ice(《威尼斯商人》)。阿Q是“精神胜利法”的典型,受了屈辱,不敢正视,反而自我安慰,说自己是“胜利者”;而“Shy_lock''''坝纽是个极度吝音的高利贷者。这两个人物在各自文化中家喻户晓,因此人们赋予了这两个词以指称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应用。但是对于其他民族的人们来说,这种指称意义并不存在。

再如,莎士比亚将情人比作夏日:"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fsday"。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不可理解的,因为与中国的夏日相连的是酷热和骄阳,怎可以用来与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相比。实际上,英国的夏日不同于中国的夏日,它是温和、惬意的。这是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深处内陆,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而英国是四面环海的岛国,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这就形成了对夏日的不同理解。

2.汉、英习语联想意义的不对应性

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汉英习语联想意义的不对应性体现在三方面:具有联想意义的指称对象不为另一文化所熟悉;两文化具有相同的指称意义,但一个有联想意义,一个却没有联想意义;两文化具有相同的指称意义,但联想意义不同。

例如,汉语有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多子多福”等习语,这源于中国的宗族观念、家庭观念非常强烈。对于以个人为中心,家庭观念比较淡漠的西方人来说,这是很难理解的。

再如,“这里没有什么油水了”这个习语,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导致中国人好油,中国人烹饪的大部分菜肴中离不开油,因此油就有了“值得一取的东西”的内涵意义。而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们认为油可以使人发胖,因此他们的饮食以清淡为主。对于他们来说,无论如何也无法将油与“值得一取的东西”联系起来。

在英语中有“aswiseasanowl"这一习语,可见猫头鹰在英语民族中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中,猫头鹰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认为猫头鹰会带来厄运。这种语义的不对应主要是由于观念体系的差异造成的。

二、习语翻译的错误类型

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习语翻译实际上是如何在译人语中处理由译出语的习语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征的问题。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对习语理解上的障碍,以致出现三种翻译错误,产生语义非等值:文化信息错译、文化信息欠额和文化信息超额。

文化信息错译即错误地传达了习语的文化信息,是译文读者对文化内涵习语产生错误的联想意义。例如,有人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译为“Ofthethirty-sixstrate-gies,thebestistoquit"。如果了解该习语的历史文化背景,就可以知道这种译文是错误的。“走为上策”是计策的名字,是三十六计的最后一计,说的是处在劣势的时候,“走”是上策,并不是说“走”是三十六计中最好的或最高明的一计。正确的译文应该是"Thebestthingtodonowistoquit",

文化信息欠额是指译文没有揭示出原语符号所提供的文化信息。例如,“布衣蔬菜”在中国标志着生活俭朴。但在英美国家,蔬菜并非穷人专用,而是西方医生给饮食过量的百万富翁开的药方。因此,将其译为“wearcottonclothesandeatvegetablefood”不能体现出原文所含的文化信息,容易使译文读者对译文产生错误的联想意义,导致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汉英辞典》(CED)译为“coarseclothesandsimplefare"。

文化信息超额则指译文提供了原文所不具有的文化信息。例如英国翻译家DavidHawkes在翻译《红楼梦》中刘姥姥说的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时,将其译为“Manpro-poses,Goddisposes",尽管译语流畅,符合英语行文习惯,然而超出了原语“成事在天”的“天”一词的文化内涵。刘姥姥是中国人,在Hawkes的笔下却成了基督教徒,显然与原文不符,应该将“God”换成“Heaven",这样,既符合刘姥姥的身份,英语国家的读者也看得懂。(朱耀先,1997:4)

三、跨越习语翻译障碍的途径

1、直译

直译是指按原来的意义和结构直接把原语的词句转换成译语的词句。(周流溪,1995;632)在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不同译本中.杨宪益及其夫人所译的译文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质。如“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杨先生将其译为“Truly,`Stormsgatherwithoutwarninginnature.andbadluckbefallsmenovernight"'''',充分保留了源语文化因素,保持了原文想象生动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汉语中也不乏外语直接译人的习语,如,"mldway''''''''(冷战),"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astickandcarrotpolicy"美国的大棒加胡萝卜政策),"AllroadsleadtoRome"(条条大陆通罗马)。直译可以传播源语文化,并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直译时不能生搬硬套,应该做到以不引起目的语读者误读误解为前提。

2、意译

意译即着眼于传达原文意义的翻译。(周流溪,1995)劳陇先生认为,翻译就是意译;维奈和达见尔内提倡的“间接翻译”也即意译。如,“走狗,,可译为“anevilfollower"。又如,克林顿在访华的演说辞中曾巧妙地引用了中国的成语“实事求是":seekingtruthfromfacts。翻译,无论是汉译外,还是外译汉,需要意译时,我们必须根据源语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积淀来理解、把握,不能按照自己母语的惯性思维进行类推,否则便会造成误解,导致翻译中出现败笔。公务员之家

3、直译加注

直译加注的方法在论及翻译方法的专著中很少提及,或未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方法列举出来。但是笔者认为,为使文化色彩浓厚的习语由源语进人译人语,并保持音、形、义、美的和谐统一,直译加注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佳方法。如,"Oheart,losenotthynature;letnitever.ThesoulofNeroenterthisfirmbosom.”(Shakespeare:Ham-let)心啊!不要失去你的天性之情,永远不要让尼禄的灵魂潜人我这坚定的胸怀。(朱生豪译《哈姆莱特》)

“尼禄”是谁?为什么Shakspeare在此用这个词?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了解西方的文化,译者在译文中保留了原文的字面意义的同时,用脚注的形式对其加以诊释,即“尼禄,曾谋杀其母”。这一注解诊释了该典故的由来,目的语读者通过此典故的提示,便可以理解Hamlet既恨其母负情负义,却又不愿轼之的矛盾心理。

汉译英的典型例子如:

“难道这也是个痴’(头:又像擎儿来葬花不成?”因又笑道,“若真葬花,可谓‘东施效擎’了……”(《红楼梦》第30回)"CanthisbeanotherabsurdmaidcometoburyflowerslikeTaiyu?"hewonderedinsomeamusement."Ifso,shesTungShihimitatingHisShih""…”HisSihwasafamousbeautyintheancientKingdomofYueh.TungShihwasanuglygirlwhotriedtoimitateherway,(ADreamofRedMansions,1994)(杨宪益译)

四、结束语

汉英范文篇9

表达功能以作者为中心,主要运用于文学及自传,体现文章含义的同时保留原作的语言风格;信息功能主要用于表达“超语言”的信息内容,因此经常出现于自然科学报告和教材当中;最后一种呼唤功能是以读者为中心,通常见于广告宣传、法律规范等文本当中,使文本具有劝道、规范等作用。因此,金融广告可以被归为呼唤型的文本,主要为了引起读者,也就是潜在客户的兴趣,对其产生引导作用,使其办理金融服务。在文本功能的基础上,纽马克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两种翻译方法,作为他对普通翻译理论的主要贡献。其中交际翻译主要用于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对比纽马克将翻译二分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主要依据是其翻译目的的区别,从本质上看,交际翻译更加注重翻译的效果,也就是译入语读者可在毫无文U化障碍的情况下感受到文本的情感功能,因此这样的翻译方法常被运用于广告、通俗文学及公示语等,在现代社会较为常用;而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语的语境语义,在尊重原语语境(包括文化、语言以及原作作者的习惯)的情况下,将原语文本内涵呈现给译入语读者,比较“语言效果“它所重视的是“语言内涵”,[1]这种翻译方法多用于严肃文学以及艺术价值较高的文本。金融文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够无障碍地通过广告了解产品并接受产品所传达的语言效果———呼唤效果,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交际翻译。交际翻译的实践意义在顺应论看来,语言的使用必须根据不同的语境,而尤金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原则中也强调“翻译应坚持以最接近译入语文化对等的方式将原语的信息表达出来,它以意思表达为第一要义,其次才是文体”。[2]这两个理论都考虑到了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而交际翻译正是对这种条件下的翻译行为提供了方法和标准。交际翻译的意图在于让译入语读者进行思考,引发感受以及做出某种相应的行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译者可以改写原文以增加其交流效果,包括通过加强逻辑、删译晦涩表达及去除多余重复等。它在文本中的使用率要高于语义翻译,包括在大部分的非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公共通知、通俗小说中,都采用交际翻译。在利用交际翻译的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应当是是否将金融文本的宣传效果向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充分地展现出来,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词汇、文体等语言层面的对等。译者必须“在有限的篇幅中运用各种手法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3]因此,在对译入语文本的“重写”过程中,译者要保留广告语言的“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4]关注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和情感倾向等。

翻译实例分析

运用交际翻译指导金融文本的汉英翻译遵循交际翻译的原则,金融翻译要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必须考虑到汉语和英语的不同语言特点及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本文就语言习惯、社会文化以及情感倾向三个方面对外资银行金融广告的汉语和英译版本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翻译策略。(一)语言习惯差异1.词汇差异汉语和英语在使用词汇上有很大的差异。依照汉语书面语习惯,往往喜欢使用语义深刻、具有文化背景的四字成语,以展示华丽的文采,而四字格的排比使用可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鲜明、形式整齐,吸引读者。而英语属于形合语言,语法较为严谨,展现的是朴实之美。2.文体差异汉语在书面语的使用上往往较为正式,在服务行业广告中更是如此,中国广告语强调尊重消费者,因此常使用“您”代替“你”,而英语广告词更为平易近人,强调的是对顾客产生鼓动效果。例如:“多种投资实现您的梦想”译文:“Investandattainyourgoals.”中文广告主要是说明企业能够为顾客提供的服务,是将顾客作为上级,很明显地对比出英译版本在对顾客的定位中并没有强调顾客的上级地位,而是通过使用祈使句,鼓动顾客投资以获得更好的回报,这样做并不表示英语文化中企业不尊重消费者,而是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希望消费者明白,购买金融服务并不是被动的行为,而是可以给消费者自身带来利益的主动行为。因此,在广告汉英中应根据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不同的关系定位使用不同的文体。3.修辞差异修辞是广告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地使用修辞会为广告增色不少,让人眼前一亮,吸引更多的顾客。但是由于语言限制,并不是所有的中文修辞方法都可以按部就班地转化为英文的修辞。在交际翻译中,我们强调的是语言的效果,因此要灵活地对修辞进行改译或删译。例如:“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须谨慎”译文:“Investmentproductisnotadepositandsubjecttoinvestmentrisk.Theinvestorshouldactpru-dently.”中文的广告中采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广告信息简洁有力,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而在英文的日常表达法中没有使用这样的表达,因此,在英文中已存在固定表达法时,不应该对中文的修辞进行死译,而应该遵循译入语常用表达,这样才能让消费者更好地明白广告传达的意思,因此广告也可以被理解为“为了适应目的地市场用译入语进行有违其原文形义的再创作”。[5]例如:“您的花旗银行客户身份,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永不改变。”译文:“ACitibankcustomeranywhereisaCitibankcustomereverywhere.”而上面这个例子,中文看来较为平实,并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但是在英文中却使用了押韵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这说明,面对不同语言背景的消费群体,谨守于修辞手法的翻译不如按照译入语习惯,用更加适当的方式表达广告意图。(二)社会文化众所周知,中西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别,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人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但是这种“文化冲击”并没有完全消除,其中很大程度体现在中西方人对理财的观念上。“勤俭节约”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因此理财在中国人看来更多倾向于将钱存起来,而不愿意多做风险投资。而西方很早就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他们的金融业有着较长的历史,发展也较为完备,因此大部分西方人更愿意接受“以钱生钱”的投资方式。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外资银行一进驻中国就推出了企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保利”投资方案,同时根据中国人和西方人看待投资的方式不同,在广告中强调产品的不同特点。例如:“花旗存款助您稳享财富收益”译文:“GrowyourwealthwithCitiDeposits.”又如:“灵活选择货币,稳享财富收益”译文:“Multi-currencytimedepositatyourbestchoice.”在以上两个中文广告中我们都看到了“稳享”两个字,而英文版本却完全没有提到任何有关这个含义的词汇,取而代之的是“growyourwealth”和“bestchoice”,这样的翻译很好地考虑到了中西消费者不同的产品诉求,既符合了中国顾客希望在稳中求利的诉求,也满足了西方顾客高回报的要求。在产品广告的翻译中,只有了解了不同国家顾客的文化特点,才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在异国的土壤中茁壮成长,从中也不难看出“广告文字翻译的‘忠实’尺度不应是意义对等,而应是功能对等”。[6](三)情感倾向由于现代科学较早在西方发展起来,因此成就了西方人的理性态度,东方人则更加注重感性。东方人看待事物比较容易夹杂情感因素,而西方人喜欢通过客观标准来判断事物。除此之外,东方人往往有着更强的家庭观念,受传统影响,更加看重亲情,因此在广告文本中,比较常用情感暗示,让顾客产生购买的欲望,对比之下,英译的广告语强调的是产品的特性、功能等客观因素。例如:“您已经为孩子编织了许多梦想,但您真的为他做好准备了吗?关注您的财务资源,我们与您一同为孩子提早筹备,让您孩子梦想的每一步都能脚踏实地!”译文:“Wearereadytohelpyousettheblueprintforyourchildren’sgrowthandgetthemfinancialpre-paredinthefuture.”中文译文采用了设问句的形式,向家长提出问题是否为孩子安排好了未来,这对中国家长来说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一是因为中国家长几乎把子女的成长作为生活的中心,二是中国家长长久以来都认为孩子的发展是家长的责任,要给孩子最好的保障,因此一个小小的问题就牵动了家长的心,而回答更是将企业设定为和家长一起抚养孩子的一个伙伴,让家长产生信任感。而比较之下,英文版本语言简单,对于同样重视教育的西方家长来说,英文广告中用了“blueprint”来表示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教育来帮助孩子成就事业,而中文中“让孩子每一步都脚踏实地”等表述均被删减,只用“financialprepared”向消费者解释这个产品的特质。这样的翻译策略说明,同一个广告文本面对不同文化的读者可以使用不同的情感策略,这样才能把握读者心理,广告要让人觉得合情,而不是煽情。

结语

汉英范文篇10

[关键词]委婉语;心理基础;文化异同

Abstract:EuphemismisacommonphenomenoninEnglishandChineselanguageswithsimilarpsychologicalbasisandscopeofapplication.Anditreflectsthedifferenceinitsorigin,valuesandtraditionalcustoms.Thispapermakesacomparativestudyoftheculturalsimilarityand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euphemism.

Keywords:euphemism;psychologicalbasis;culturalsimilarityanddifference

委婉即“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婉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英语中的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的前缀eu(好)和词根pheme(说话),意为goodspeak(说好听的或友善辞令)。英语中的“euphemism”和汉语中的“委婉语”意思大体等价[1]。委婉语不仅指委婉词语,它更是积极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一种交际方式,在语言符号的所指和能指之间造成心理上的疏离效应,力图代替、掩饰、削减表达的禁忌、直接和粗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我国语言学家戚雨村先生认为,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流传下来的、决定这一民族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的信念体系。因此,汉英委婉语无一例外地都会折射出两个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价值观念[2]。

一、汉、英委婉语共同的适用范围及心理基础

汉、英委婉语折射出汉英两种文化有共同的适用范围。在汉英文化中,委婉语主要适用范围大致为:生、老、病、死;性;排泄;穷困;犯罪;职业;政治。就老年人之“死”而言,英语有与汉语意思相似的婉称,常见的有:toclose/endone’sdays(终其天年);shutone’slightoff(逝世);tocrossthebar(去了);topaythedebtofNature/topayone’slastdebt(寿终);torunone’srace(了其一生、寿终正寝);toslipby/away(悄然去了);tobehomeandfree(归去来兮自由哉)等。汉、英委婉语中有一些完全或基本的等价,反映了汉、英民族对外部世界的共识和共同的避讳、美化、掩饰心理基础和思维模式。

1.对某些事物情形的避讳

汉、英委婉语的使用体现了共同的社会心理基础。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英美国家,“忌讳”都是产生委婉语的重要心理基础。远古时代,人类不能正确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对超自然力(thesupernatural)的崇拜乃至恐惧,即所谓“灵物崇拜”(Fetishism)。随之而来的就是“语言灵物崇拜”(WordFetishism)。出于对鬼神的敬畏,神明与魔鬼的名字首先必须回避,担心直呼其名会招致危险和灾难,往往另辟蹊径。英语中有关“Devil”的委婉语有上千个之多,如“theBleakOne”,“OldBoy”,“theTempter”,“theBigD”,“OldHarry”,“theEnemy”,“theWickedOne”,“OldNick”,“PrinceofDarkness”等[3]。

中国是个多神崇拜的国家,早在仰韶文化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人们就相信各种自然现象均由各种不同的自然之神所支配,为求避祸,忌讳提及崇拜或敬畏对象的名字,给它们以美称如称日神为“义和”,称水神为“河伯”,称风神为“飞廉”,称火神为“祝融”。在民间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还称各种敬奉的神为“菩萨”、“老爷”。此外,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汉语中出现了独特的“名讳”、“国讳”、“自讳”和“家讳”,皇帝、官员、宗亲长辈的名字不能直称,不得不提到时也要用其他字代替。

2.对生理缺陷及某些行为的掩饰

汉、英语言中常用委婉语说明人体的某些特征和生理缺陷,以避免引起不快或冒犯。如在汉语中人们用“腿脚不方便”或“行动不便”指代“瘸子”或“双目失明的人”;用“说话有点慢”指代“口吃”、“大舌头”。英语中用“imperfecthearing”代替“thedeaf”(聋子),用“visuallyretarded”指“theblind”(瞎子),用“queer”表示“homosexual”(同性恋)。

委婉语的礼仪功能(ritualfunction)也掩盖了羞于启齿的令人难堪的事实,用委婉语来表达人们讳言的生理行为,以避免交际中的尴尬和唐突现象。如人们去厕所大小便,英语中婉转地表达为“towashone’shand,topowderone’snose,tospendapenny,topayacall,togosomewhere,toanswerthecallofnature”等。这些说法近似于汉语的“方便一下、去洗手间、去一号、去洗个手、去补一下妆等”,更绝妙的是在团体旅行时有些导游将上厕所自创婉语为“唱歌”[4]。

有时将一些丑陋或不合理的东西冠以高雅、正当的称谓,使委婉语的使用常常具有一定的掩饰性。在英美,囚犯们为了自我美化和自我“洗刷”,用“college”(学院)来称呼监狱。他们把因犯罪而被迫关进监狱强行学习、改造美化为在大学为增加知识而学习,体现了囚犯们强烈的虚荣心,使这个词成为一个具有讽刺意义的委婉语。两次海湾战争中美国的主要盟友英国的飞机、装甲车屡屡被美军击中,好几十名英军士兵被误伤,这种误炸却被称为“friendlyfire”(友好的炮火),“accidentaldeliveryofordnance”(误送弹药)。

3.对事物的美化

人的价值观里有趋美性和趋好性的一面,委婉语的作用除了避免刺激、消除粗俗、摒弃陈腐外,还可满足人们的社会心理需要,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给人以安慰。职业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敏感话题。社会有分工,有的职业脏、苦、累,有的净、闲、逸。有的职业赚钱多,有的职业赚钱少。于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委婉语里就出现了一些花哨、委婉而动听的名称以升华职业,提高社会地位消除怕“失体面”的忧虑。在中国人们将以前称呼的“保姆”、“钟点工”改为“小姐姐”、“阿姨”、“大嫂”、“家政人员”等;将没有固定工作的人员称为“自由职业者”。在英美国家如称Hairdresser(理发师)为beautician(美容师);gardener(园丁)为treesurgeon(花木外科医师)或landscapearchitect(风景建筑师);“打字员”自封为secretary(秘书);“补鞋匠”自封为shoerebuilder(鞋子复原师);就连butcher(屠夫)也以meattechnologist(肉类技术专家)自称;funeralundertaker(葬礼承办人)也被一个更高尚的词代替为mortician或grieftherapist(哀伤治疗师)。

另一典型的例子是航空公司对机舱等级的美化,一等舱(firstclass)改称豪华舱(deluxeclass),二等舱(secondclass)就升格成了一等舱(firstclass),三等舱名称不雅、不美改为商务舱(businessclass)或旅游舱(touristclass)。这样一来,旅客皆大欢喜,不论坐哪等舱,都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4.对事物的幽默调侃

委婉语的使用把严肃正经的事实寓于幽默中,使人类的语言妙趣横生、诙谐幽默。如:改革开放后中国新时期的开明政策,使中国老百姓参政议政的意识正处于空前活跃的状态。针对时弊,针对腐败,人们创造了一些风格诙谐轻松、带有深层批评指责含义的委婉语。“一阵风”(指短期内工作做得轰轰烈烈,但不够深入和持久,很快就恢复旧时的样子);“走过场”(应付上级审查,搞例行公事之类形式化动作);“家长制”(不讲民主,独断专行,一个人说了算);“踢皮球”(领导者或经办人之间互相推卸责任,把待解决的问题推给别人)等。还有驾车新手车尾“我不是美女,请别吻我”的善意提醒,堪能令你轻松一笑。

“battleofthebuige”本源于德军在1944年末发动的最后一次攻势“theBattleoftheBuige”(优势之战,突出部之战),在英美国家现在用来委婉地调侃为保持体型的女士们所进行的减肥持久战。

汉英委婉语在使用上还是有细微的差异。首先,汉语委婉语强调用委婉含蓄的话代替或烘托暗示原意,汉语委婉语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距离更大,显得更为委婉曲折,折射出王权思想和尊祖敬宗、仁义道德的儒家传统。而英语委婉语则强调用单词和短语替代原语。其次,英语委婉语强调替代词语更文雅、更温和,不冒犯人,使人高兴,具有“关爱”的情感内涵。而汉语委婉语只强调用与本意相关的话委曲含蓄、转弯抹角地代替或烘托暗示出不能或不愿直说的话。当然,里面也含有“关爱”的情感内涵,但不局限于“关爱”。以“死亡”的委婉语为例,英语中有数百种代替“death”和“die”的词语,如“togohome”、“tobeatrest”、“passaway”等,并不把“kickthebucket”,“bedonefor”,“onewayticket”等戏谑词算作委婉语。而古汉语中“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民曰死”。现代汉语如“走了”、“离开了”等表达难以割舍之情,尤指亲友的死亡;“去世了”、“不在了”则用来表达一般意义的避讳;如果是针对生前处境艰难或久病、恶病缠身的人的死亡,通常用“解脱了”等表示同情和安慰;而“完蛋了”则用于表示对敌人的憎限;对英雄模范人物的死,常用“牺牲”、“为国捐躯”、“以身殉职”等[5]。

二、委婉语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蕴涵

委婉语的使用十分广泛,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在东西方社会里得到认可的言谈举止的准则、人们的思维模式和道德观、价值观。它不单单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涉及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或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在委婉语中有所反映。

萨丕尔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组织生活。”委婉语是“词的社会性领域的一个自然部分”,它反映了人性的“敏感方面”,告诉我们“一种文化的价值”[3],蕴含着一个民族文化特色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文化意识及其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

1.折射出不同的宗教信仰

社会语言学研究表明,言语禁忌既具有宗教性,又具有阶级性。但是,英语和汉语在这方面却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虽然英语委婉语大多起源于宗教迷信,但比起西方民族来,中华民族没有一个共同、统一的宗教信仰。以“死亡”这个词为例,信仰不同宗教的人有不同的委婉语,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基督教认为生命是上帝赋予的,人在其有生之年注定要经历罪恶、堕落和赎罪,而且只有赎清人的原罪,才能在来世得到拯救,进入天堂,否则将在地狱里永受煎熬。基督教的死亡观是以死后灵魂得到拯救,进入天堂为中心的,故英语中死亡的委婉语有goto/reachabetterworld(去了更好的地方),beInthegoldenheaven,beIn/gotoheaven(上天堂了),bewithGod/becalledtoGod(被上帝召唤去了),safeinthearmsofJesus(安全地躺在耶稣的怀里),gotoone’slast,go/passtoone’sreward等[3]。

由于汉民族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都有其追随的信徒,宗教禁忌没有对全民族语言产生较大的影响。汉语中“死亡”的委婉语多来自道教和佛教。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源自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达观、淡泊的生死观在委婉语中得以充分体现,如“隐化、迁形、物化、遁化、羽化、气散、归道山”等,道教的神仙学说给后世留下了“化仙,升天,升仙,仙逝,驾鹤西游”等委婉语。佛教发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佛教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依据一定的因果关系,在“六道”(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中轮回,历经苦难,生死相续,只有皈依佛门,才能摆脱轮回之苦,进入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直接来源于佛教教义的死亡委婉语“涅槃”,是佛教所指的最高境界的音译。来自佛教的委婉语有“成佛,圆寂,归真,坐化,寂灭”等。佛祖释迦牟尼居住在西方的极乐世界,凡是佛教的善男信女们生前行善积德,憧憬着死后能够到达西方的极乐世界,能够见到佛祖,因此在汉语中也有了“上西天”、“归西”、“上天”、“归天”、“见佛祖”等对于死的委婉的说法[6]。

2.折射出不同的等级观念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尊祖敬宗的传统孕育了汉语中名目繁多的“名讳”和称谓上的禁忌。现代社会已经建立了民主、平等的社会体制,但在人际交往中,仍存在“名讳”情形,即上对下或年长的对年轻的可以称名,而下对上则称官职,晚辈也不可直呼长辈之名,比如局长“张军”,上级可以直呼其名,下级一般称呼为“张局长”、“张局”而避免直接呼名道姓。这与西方文化有所差异,英美文化中没有显著的等级观念,无论地位高低都可以直呼其名。但对于上帝或上帝的名字、魔鬼或魔鬼的名字就需要避讳,上文已谈到。

其次,如在当今社会流行的民谣称一等人为“公仆”(国家干部),子孙三代都幸福;四等人“大盖帽”(公、检、法),吃完原告吃被告;五等人“手术刀”(外科医生),割开肚子要红包;六等人为“电霸”(热电行业),不给好处就拉闸;十五等人是“盲流”(农民工),不知何处是尽头。其中的讽刺调侃先不说,人们头脑中的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在这些对某些职业的借代婉称中可见一斑。

3.折射出不同的传统与伦理

英美文化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不迷信特权和传统,注重独立和进取,创新而轻老。加之在西方社会中,家庭结构松散,子女成人后就与父母分开居住是西方社会的传统习惯,社会养老机制又无法完全取代家庭养老,老人生活孤单寂寞,因此“老”就成了生活中的一个大忌。它意味着思想僵化、知识老化、迟钝、爱唠叨、固执、任性、怪癖等。所以英语中有关“老”的委婉语特别多。如aseniorcitizen(年长公民),goldenyears(黄金年华),pastone’sprime,thelongerliving,distinguishedgentleman等被用来代替“old”。“养老院”也被说成“nursinghome,homeforadults,resthome,adultcommunities”等。从事英语委婉语研究的专家尼曼等曾风趣地指出,当今的美国没有“老的”(old),要么是“老练的”(seasoned),要么是“保养得很好的(well-preserved)[5]。中国的文化以家族主义为中心,注重敬老尊贤,提倡伦理道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老”并不是禁忌语,“老”代表了经验、学识、成熟、可靠,年老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华发”,“夕阳红”,“黄昏恋”,“忘年交”等少量的委婉语,也饱含敬意。

4.折射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汉民族的社会意识中,有浓厚的重义轻利、重义轻财的价值取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士不理财”,人们千百年抱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国人耻于经商,羞于言钱,更不屑于与商贾打交道,高雅场合出口不直言钱,戏称为“孔方”、“贯头”、“官板儿”、“孔方兄”、“三斗米”等,旧时代还称银元为“龙洋、“人头”、“龙人头”、“银花边”、“袁世凯”,现代则是“大团结”、“伟人头”等。随着近二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认同了金钱的重要性,但仍存在一些不直白地对有钱人称呼“大款”、“款爷”、“暴发户”,而知识分子的经商行为成了“下海”。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依然崇尚知识,羡慕国家公务员的职业,称“铁饭碗”和“吃皇粮”。

英美文化崇尚金钱物质,人们对钱的态度大方、坦然,也就不存在因为要遮掩而委婉。

综上所述,虽然英汉委婉语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思维模式,但由于汉英语言本身特征和文化的差异,由于中西方社会背景、宗教背景、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从委婉语的使用中可见一斑。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消除障碍,达到相互理解、顺利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02-112.

[2]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J].外语研究,1992,(2):43-45.

[3]李利芳.从委婉语的使用看中西文化差异[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3):77-78.

[4]赵文兰.从委婉语透视中美两种文化心理的共性[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