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9:13:27

观测

观测范文篇1

关键词:高层沉降观测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本人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的应用,在此对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工作浅谈管窥之见。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肉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3、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再就是,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4、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5、施测要求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6、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再未有特除要求情况下,一般性的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我们在河北省交通培训中心工程施工过程中就采用二等水测量的观测方法。

各项观测指标要求如下:

(1)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h=∑a-∑b≤l√n—,表示测站数。(或△h=∑a-∑b≤1.0√L—,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

(2)前后视距:≤30m

(3)前后视距差:≤1.0m

(4)前后视距累积差≤3.0m

(5)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1.0mm

(6)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级别

7、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二、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1、建立水准控制网

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

(1)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置三个以上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00米。

(2)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

(3)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1.5米)

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3、沉降观测

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

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十0.00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十500mm)。然后每施工一层就复测一次,直至竣工。

4、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

某个观测点的每周期沉降量:△c=Hh,I—Hn,I-1.

N表示某个观测点,I表示观测周期数(I=1,2,3……)且H1=H0

累计沉降量:△C=∑△c(n),n表示观测点号。

5、统计表汇总

(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

(2)、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

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

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

(3)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我们可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特别座在沉陷性较大的地基上重要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观测显得更为重要。

利用沉降曲线还可计算出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倾斜度:q=│△Cm-△Cn│/Lmn,△Cm,△Cn分别为m,n点的总沉降量,Lmn为m,n点的距离。

对沉降观测的成果分析,我们还可以找出同一地区类似结构形式建筑物影响其沉降的主要因素,指导施工单位编好施工组织设计正确指导施工大有裨益,同样也为勘察设计单位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设计出更完善的施工图纸。

6.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气阿成。

(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当建筑物每天(24h)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三、探讨的两个问题

(1)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合理性。由于现行规范对施工单位施工过程的沉降观测要求不明朗,这对施工单位在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选择随意性较大,但是精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沉降观测成败。对沉降观测精度选择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合理适宜,适合工程特性的需要。既不造成无谓的浪费也要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这样,本人认为一般高层及重要的建(构)筑物在首次观测过程中适用精密仪器的设备(高级水准仪、铟合金尺等)在±0.00以上部分按二等以上水准测量方法,采用放大率倍数较大的S2或S3水准仪进行观测,也可以测出较理想的结果。

(2)在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量与时问关系曲线不是单边下行光滑曲线,而是起伏状现象。这就分析原因,进行修正。

①第二次观测出现回升,而以后各次观测又逐渐下降。可能是首次观测精过低,若回升超过5mm时,第一次观测作废,若回升5mm内,第二次与第一次调整标高一致。

②曲线在某点突然回升。

原因: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且水准点碰动后标高低于碰前标高,观测点碰后高于碰前。

处理措施:取相邻另一观测点的相同期间沉降量作为被碰观测点之沉降量。

③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

观测范文篇2

1.1注意定期保养和维护设备。在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中,观测设备的正常运行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综合观测数据的精确度水平直接影响到气象观测结果质量的高低。就目前现状而言,综合气象观测设备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的发展,观测仪器设备一般都具有较大的灵活度和精确度,所以,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对观测仪器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减少因测量数据的精准度引发的预报结果错误。1.2加强对复杂天气的观测。在夏季的时候强对流天气状况频繁发生,大风、冰雹、雷电、暴雨等现象经常伴随而生,尤其是冰雹天气,极其具有破坏性,出现以上天气现象时,要及时地进行预警工作,并且把大风数据存储到自动气象站的资料文件夹中,在气象灾难天气到来之前,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提前对地温表等测试仪器做好保护工作,以防止灾难天气弄坏气象探测设备,同时需要对已经发生的灾难天气做好数据收集和整理分析,希望能够对以后的预防工作有借鉴作用。1.3注意周围观测环境的影响。根据中国相关的气象法律法规对气象观测站周围环境明确的规定,观测的场地要设立在比较宽阔的地带,观测站的周围不能有高层建筑物。但是,由于现在城市的快速扩展,高层建筑一幢又一幢的竖起,甚至对观测站的周围土地进行过度开发,对气象站的观测设施造成破坏的事件时常发生,气象站周围环境受到的影响逐渐加剧,甚至造成了对气象站的破坏,部分受周围环境影响特别严重的,不得已需要对气象观测站进行迁移地址,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该地区周围环境的监测准确度,因此,在进行气象站建设时,一定要注意选址,切记保持周围环境的空旷性。

2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质量控制对策

2.1全面提高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任何一项工作而言,工作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综合业务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效果。所以,要想提高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质量水平,就要提升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和技能素质。由于综合气象观测具有规范化和专业化的特点,所以说,从事工作人员需要熟练掌握气象观测业务的相关内容和规范,此外也需要熟练掌握应对灾难天气条件下的应急处理措施。与此同时,气象部门也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让这些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综合气象观测信息,不断扩大自己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力求能够与时代接轨。2.2注意落实好观测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在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工作中,观测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行,直接影响到观测数据的质量,进而影响到相关的工作人员的预测判断。所以,要切实落实好观测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首先,要注意查看观测仪器设备的表面是否干净,仪器的性能是否处于最优状态,还要观察电线电缆是否有损坏,各个安装部位是否有漏电的现象,如果发现,要及时地进行维修处理。然后还要定期地对气象站的计算机进行查毒处理,以防被病毒入侵,引起数据不见的现象。最后还要定期检查观测站的防雷设施,检查是否能够正常运行,避免雷电对观测站造成危害。2.3做好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交接班工作。在其他一些行业中,其他的交接班工作的重要性不是很明显,但是在气象观测业务中,交接班工作非常重要。气象部门需要制定好交接班工作的制度:第一,要做好观测仪器的交接。在进行交接时,交接人员一定要认真检查观测仪器是否能够正常的运行,如果有问题,要及时送往维修部门,避免影响下一次的探测工作。第二,上下班人员要做好交接工作。下班前,交接人员要对当日上班工作事项工作进行梳理,严格按照公司交接制度,把下一步需要进行的观测任务,还有对相关的重要记录事项和为完成任务交代给要接班的工作人员,能够为接班人员的工作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观测范文篇3

关键词:通航保障;远程气象观测;气象服务

1通航保障背景

1.1通航数据不乐观。从2018年相关的运营数据可以看出,有近1/3的通航企业根本没有飞行小时数,即使有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资金补贴,也仅有不到1/5的通航企业能够实现盈利。表1可看出航空器年平均小时趋势,航空器的利用率在逐年下滑[1]。通航机场是一个非营利性的设施,属于公共基础设施。如果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在低空空域进一步开放,机队规模和飞行量上升后,通用机场才可能赚钱。但肯定不是靠收取起降费赚钱,而是靠相关联的产业,如飞机维修、销售、油料加注、飞行培训甚至房地产开发等实现盈利。1.2远程塔台在通航中应用的难度大。远程塔台的技术应用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肯定。莱斯、华为、海丰通航等公司在机坪管制、机场场面管理、通航机场等方面,做了很多远程塔台技术应用的研究,业内普遍认可先将远程塔台技术应用在通航机场。现实情况下,远程塔台利用到通航机场的难度大:第一,由于通航机场普遍的亏损状态,远程塔台的额外经济投入难以获得。第二,远程塔台的建立,只有在区域内有多家通航机场,集中设计、管理、运行才能产生效益。第三,即使前两条困难都已克服,难以找到资质全面、成本合理的单位负责远程塔台的运行。当然,如果民航局能够统一规划,投入人力物力,将地区内通航机场塔台,利用远程塔台模式,收归地区空管分局站统一进行规划、管理,以上问题将迎刃而解。如:民航局在新疆机场集团试点应用远程塔台技术,选择了新疆那拉提机场和富蕴机场作为试点机场,建立的远程塔台系统远程可视、可识别、可通信、可运行、可评估,提高了安全运行保障能力。

2远程气象观测系统实现依据及可行性分析

2.1相关依据。(1)《民用航空机场气象台建设指南》[2]第二十四条对于多跑道机场,在满足上一条规定的前提下,应当在观测平台不能直接目视的其他跑道附近安装视频摄像设备,以弥补观测员无法目视全部跑道的不足。(2)美国气象观测站数量多、分布广。气象站气象观测设备的气象数据传送至美国飞行服务站,飞行服务站综合国家气象部门以及监控设备的气象信息为通用航空用户提供气象信息源。对于地面气象站无法观测的区域,通过调用视频监控设备了解相关区域的气象信息[1]。2.2通航机场气象服务特点。(1)通航机场本场气象服务特点。通用航空飞行起点一般是通用航空机场,因此需要有本场气象资料的支持。根据《通用机场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3]第十九条的规定:通用机场应具有获取温度、风向、风速、气压、云、能见度等气象要素及其预报信息的能力;一类通用机场应配备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能见度仪和机场预报制作系统。根据上述规定,通用航空所需的本场气象资料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云(云量、云高、云状)、能见度等。因为测云、能见度的设备费用高昂,云、能见度等由人工观测完成,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一般是由安装在本场的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完成,例如,银川通航机场和盐池通航机场均是此模式。通航机场预报因为缺少设备和数据支撑,一般使用临近运输机场的预报数据,如近期内蒙古通航在银川通航机场实施的从月牙湖至固原的短途运输任务,气象预报数据就是由位于河东机场的民航宁夏空管分局预报室提供。(2)通航气象服务实时性要求高,复杂性较运输航空低。通用航空器在作业区飞行时,由于其经营项目的特点,以及飞机性能等因素,对能见度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其他要素和天气。对于作业区的通用航空气象服务而言,能见度、风、低云、大风、大雾、低空风切变为预警重点[4]。一旦出现雨雪等特殊天气,一般要求立即停止活动。例如,航校在起落航线上做起落,在雷雨前需要气象人员及时发现雷雨迹象,及能见度变化情况,提醒航校指挥员实时注意天气状况;一旦出现雷雨迹象,指挥员一般要求停止训练飞行,不需要观测人员针对复杂天气再做进一步的工作,观测的难度和复杂性较运输航空低。2.3远程气象观测在通航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远程气象观测优化配置了观测员,提高了气象服务质效。远程气象观测有系统简便、投入小、回报快等优势。表2用两个通航机场举例说明。因通航机场气象服务成本高,很多通航机场目前不提供气象服务。如果通航远程观测可行,我们将能大大减少人力成本,并能实现区域内多个通航机场的24h全天候的实时观测。综合以上信息,通航机场目前处亏损状态,飞行服务站功能还在完善中,通航公司对通航机场气象服务及时性、有效性要求较高的情况下,远程气象观测在通航业有较大应用价值。

3远程观测实施方案

3.1系统结构及设备选型。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观测视频监控与观测终端进行整合,通过网络将数据传送到远程观测端,在远程观测端,通过观测视频监控、观测气象站数据,及远程观测端其他气象手段,如气象雷达、卫星云图等,综合给出气象数据,气象数据通过传输,最终在通航机场塔台气象终端显示。塔台气象显示终端可实现与远程观测端实时视频对话及文件传输,极大地提升气象服务品质。远程观测端,同时对多个通航机场、通航公司服务,介于现行的通航体量较小,工作量现阶段可以接受。图1远程观测系统结构在设备选型方面,海康威视有“气象观测环境实景监控系统”,如图2左边两张照片所示,使用设备类型为环形鹰眼类球机;海康威视有“全天空成像仪”产品,如图2右边两张照片所示,摄像头使用“天脸识别的高清视频摄像头”,此系统已经在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使用,据了解,目前在杭州、宁波、嘉兴、湖州17个气象站里装了“天脸识别”设备。还在国内东北、西北等北方气象站开展了试点。按照中国气象局的规划,2020年1月1日开始,全国所有的气象站将彻底实现全面自动化。我们将通航机场观测看作为一个特殊的气象观测站,中国气象局使用的成熟产品可以转化到民航中使用,再根据民航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特定转化,实现“智慧民航”的目的。3.2气象数据对比验证。通过视频观测是否能够替代人工现场观测,这需要在远程观测平台建立后,让不同观测员,在多种情况下进行一段时间的观测对比,将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人工观测和视频观测的差别,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正,使误差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4结语

通航气象远程观测系统,通过整合气象和人力资源,利用现有成熟技术,考虑安全性,可靠性的基础上,为气象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多种数据、工具支持的优质工作环境;为通航用户提供一个有效的气象服务窗口;为通航机场提供一个建立气象服务的优质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宏肖.通用航空气象服务研究[J].现代导航,2016,2(1):47-54.

观测范文篇4

关键词:高空观测;质量;控制方法;规范化

随着我国气象现代化的快速推进,2010年我国自主研发的L波段新一代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在全国正式投入高空气象探测业务运行,使探空观测数据更加精确、系统操作更加简便,大幅提升了高空观测质量。为进一步适应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发展,推进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国气象局观测司2015年对高空探测质量考核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调整,使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做到全面、客观、准确。目前高空观测质量考核的内容涉及设备稳定运行率、探测平均高度、业务工作过程3个方面。其中,业务工作过程考核主要针对人工操作环节进行量化和规范化,主要考核是否存在重放球、早测、迟测以及施放不合格仪器和任意终止观测等。台站强化业务质量管理,因地制宜地总结高空观测控制质量的方法变得极为重要。

1保障探测环境及设备工作状态良好

高空探测环境和设备的工作状态直接决定观测质量,为保证设备稳定运行,减少故障率,应从保护探测环境、合理设置放球点、定期维护系统设备入手。1.1保护探测环境,合理设置放球点雷达及气球施放点周围的探测环境对高空探测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故环境保护应受到高度重视,以保证获取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的观测资料。雷达周围的探测环境应符合观测要求,尤其在台站盛行风下风方向必须具备平坦空旷的气球施放地,且与放球点距离大于30m。放球点的选取是确保探测初始状态时,雷达能够成功自动跟踪目标进行观测的关键。一般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取2~4个,满足位于雷达下风方向,确保起始位置雷达自动跟踪,短时间内不过顶的条件。乌鲁木齐站由于场地限制,设置了3个放球点,基本满足放球需求。1.2定期维护系统设备减少仪器故障发生率,是保证探测过程稳定和资料质量的前提。目前,台站人员需要定期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内容包括雷达软硬件及其它附属设备。严格按照高空观测系统维护规定定期对设备进行标定、检查、维护和保养工作,使观测系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每年需测定1次雷达最低工作仰角。应在固定月份晴天状况下,用经纬仪和L波段雷达进行方位、仰角的对比观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特殊天气应对措施

高空气象探测过程中,特殊天气的发生对探测质量造成明显不利影响,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极为重要。这里的特殊天气主要指强降水、雷暴、大风(14m/s以上)、台风、沙尘暴、浓雾等[1]。在台站的日常管理中,应有针对特殊天气的应急措施,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使特殊天气对观测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现以常见的强降水天气、大风、视程障碍现象为例,列举避免影响质量的应对措施。2.1强降水天气。当探测过程前视区范围内将出现或已出现强降水天气,要适当增加气球的净举力,使气球携带的探空设备能够快速穿过降水云层;需要观察降水强度的变化,避开雨强最大时段,抓住雨势减小的时机进行气球施放,防止发生下沉气流影响探测过程,避免出现下沉记录或重放球。若遇中空强风暴使气球被下沉气流压下时,需密切观察气压数据变化速度,数据接收正常时等待其上升,下沉记录后期进行处理,期间做好重放球的各种准备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信号突失或数据接收异常发生5min以上,判定设备损坏时才需重新探测。2015-05-18T01∶00记录是下沉气流导致仪器信号突失,造成重新探测的典型事例,若适当推迟观测时间,则可避免此次事件发生。2.2大风天气。大风天气是造成重、迟放球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做好大风放球准备工作十分重要。王江[2]指出乌鲁木齐的最大风出现在春季和冬季,占大风总次数60%以上,最大风速的最多风向以SE、SSE、ESE居多。这种风向下,乌鲁木齐站应选择第3放球点(西北方向),但因场地受限,该点在风速>14m/s时气球不易施放,发生重、迟放球等影响探测质量问题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减少大风天放球对探空质量的影响,值班员在预判放球前风速将超过5~6m/s,除了增加辅助放球人员外,需果断使用放线器。此时放球时机的选择和放线器的使用技巧直接决定气球施放成功与否。使用放线器时应仔细检查各部分连接线绳是否牢固可靠,绕线板有无损坏等异常情况。临近放球前,由辅助人员在室外观察风速变化,放球人员在灌球室内听从辅助人员的指挥,把握风速减小的间隙,冲出室外后顺着风向跑动,随着气球角度不断升高,2只手顺势将气球和探空仪向上方送出[3]。2014-04-03T19∶00记录就是探测过程中放线器与探空仪间的线绳未连接牢固而断开,出现气球飞升,仪器坠落损坏,造成迟放的典型事例。2.3视程障碍天气。大雾及沙尘暴等影响探测视野时,应注意在施放前使用雷达对准仪器,尤其是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可以在探空仪下端约50cm处加放电子灯笼,以便在放球时判断雷达是否正常跟踪,防止放球初始状态发生雷达跟踪异常,即旁瓣(假定向)。旁瓣具有以下特征:高差缓慢变大,软件高差指示灯一直报警;增益突增,增益由100dB左右增至150~160dB;探测信号逐渐减弱,雷达的探测距离明显缩短,威力大幅下降。观测过程中发现以上情况之一,应快速反应,力求在最短时间内(2min)处理完毕,使雷达跟踪恢复正常。假定向的处理方法不做赘述。

3提高探测能力及规范工作流程

随着高空气象业务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人员及素质要求随之变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业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台站还需对各项相关工作制定规范化流程,从提高探测高度、观测技术、规范记录处理流程入手,对高空观测进行质量控制。3.1提高探测高度。提高高空观测施放高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影响探测高度的因素主要有气球的储存充灌、净举力的调整、天气状况、仪器设备的运转情况等诸多影响因素,台站需根据历年的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地的净举力控制方案,以期提高探测高度。乌鲁木齐站的主要举措有:注重球皮的储存保养气球;晴天适量减少净举力;严格执行充灌规程,控制充灌时间及捆扎时延长球嘴长度;寒冷季节使用株洲厂气球。3.2提高观测人员技术。台站应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从而提高观测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要求业务人员熟练掌握基础理论和观测方法,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储备,掌握新的观测技术要求,重点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积累应急处置经验,为高空观测质量控制奠定基础。3.3观测记录处理规范化。由于观测记录在处理方法上因人而异,为了更好地进行观测质量控制,规范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是必要的,台站应建立相应的数据标准化处理流程。业务值班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当严格执行数据标准化处理流程,做好记录的初审工作,取全第一手资料,按时上报各类报表。台站预审员应特别关注特殊情况的数据处理,尤其是因降水、大风天气等导致的下沉记录、斜距错误或异常、仪器变性、信号突失及缺测等记录。

4结语

高空气象探测是一个系统的操作过程。在实际操作中,从放球前的准备、预判工作到严密监视观测过程,发现异常时如何正确操作处理等,都对观测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控制高空气象观测质量,应从设备的稳定运行、探测高度的提高、记录的规范化处理、特殊天气及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理、建立数据标准化处理流程等方面入手,避免和减少重、迟放球及丢球现象的发生,其中保障设备的稳定运行率、提高气球施放成功率和高度是高空观测人员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康健,盛丽,叶兴荣.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常见问题探析[J].农业与技术,2014(1):177.

[2]王江.近55年新疆乌鲁木齐大风的气候变化特征[J].科技传播,2011(21):72,89.

观测范文篇5

水稻是每年农作的重点种植对象,其产量和质量与自然气候息息相关,受光照、水分、温度的影响较大。而气象观测便是在这一基础上开展的对农服务,主要通过气象观测站,使用技术设备检验云层的厚度和未来的天气变化,有效防止高温、干旱、雾霾等不利天气对作物产生影响。利用气象观测手段有助于提高土壤的使用价值,有利于“三农”的发展。现阶段气象观测包括的主要业务有气象预告、预防服务和农业科研,对水稻的种植生产环境包括物理要素、环境要素、营养要素及气象要素等。随着农业气象观测站网点的增加,气象预测结果也越来越准确,工作布局更加科学。明确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气象观测,提高水稻的生产产量和质量,是每个气象观测人员都应面对的问题。

2气象观测对水稻生产的主要影响

2.1天气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气象观测能提供未来几天或一段时间的天气预测,如光照、降水量、温度、湿度等,这些都是决定水稻生产率的关键因素。如光照是水稻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来源,能调节作物内部的物质交换,提高酶的活性[1]。光合作用需要的营养物质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虽然光照与水稻的光合作用没有明确的联系,但在湿度、温度、水分等条件都充足的情况下,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也会随之增加。但如果光照强度超过饱和点,就会破坏水稻体内细胞的原生质,使得叶绿素被分解,光合作用降低,水稻的生长也会受到抑制。合理把握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光照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技术人员可以利用气象观测的结果,分析水稻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天气变化,做好及时的应对处理。处理方式主要有人工影响天气或延缓种植时间等。2.2预防冷害的不利影响。冷害发生在水稻生产和发育的各个阶段,主要是指环境临界温度过低而造成的水稻生理障碍,包括障碍性冷害和延缓性冷害。低温会对水稻植株和体内器官造成致死性伤害,如秧苗黄枯死亡、花粉粒无法受育、穗粒空瘪等。如果冷害发生在开花期,则会破坏授粉受精的过程;抽穗前遇到冷害,会使得抽穗延期或不能按期开花,籽粒重也会严重下降。气象冷害的主要指标有环境因素和温度指标。秧苗期冷害的受害指标为日均气温低于11℃,最低气温低于2℃。湿度过高,超过了73%左右,且低温持续天数达到3d及以上的会对秧苗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有良好的日照,也会造成青枯死苗现象,而一旦出现连续阴雨天,则会导致秧苗黄枯死苗。减数分裂时期的水稻对气温变化更为敏感,此阶段最适宜生长的日均气温为21~26℃。受害指标为日均气温低于20℃,最低气温低于15℃,低温持续时间超过3d会影响水稻灌浆结实率[2]。开花期的受害指标为光照强度高而日均气温低于18℃,持续4d会延长花期;光照强度低而日均气温低于20℃则会增加空瘪率。通过调查,气象观测能有效提供冷害天气发生的具体时间,帮助种植户减少因冷害而造成的水稻减产,达到很好的效益目标。2.3及时做好抢种、补种工作。水稻种植可分为单季稻和双季稻(连作稻)。前者是每年在同一块稻田种植一季度的水稻,多为北方地区;而南方地区的湿度较高,热量资源也比较丰富,可以种植两季。根据地区的不同,水稻品种的种植也有差异。早稻品种感温性强、感光性弱,而晚稻品种的感温性弱、感光性强,种植所需要的气象环境也有差异。水稻种植时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对此应当进行及时补救、抢救和改种,确保多种多收,弥补灾害损失。在气象观测的结果支撑下,对于淹死的稻田,可以积极组织秧苗调剂并补种水稻,抓紧时间做好早稻的翻秋工作,尽量扩种水稻。翻秋所选用的品种最好是早熟或中熟偏早的水稻。另外,大风也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特别是水稻成熟期,大风会造成水稻倒伏,影响抽穗速度,甚至无法让麦穗完全抽出来;其次,强风对稻粒的灌浆也有严重影响。因此,正确选择水稻的播种时间非常重要,可利用气象观测得出合理的播种时间,加强田间管理。

3结论

水稻的选种、种植、发育和收成均与气象环境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在水稻的整个生长期间,气象带来的影响最大。气象观测工作者应当做好种植时间的选择,判定气象是否适宜,并采用有效的防控措施达到水稻高产高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福顺,熊泽海.气象因素与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关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3).

观测范文篇6

关键词:综合气象观测;管理控制;对策

气象观测业务所提供的观测结果对于人们的生产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资料质量不达标,那么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1]。因此,必须要明确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的重要性,努力加强综合观测业务质量的管理工作,确保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观测结果更好地作用于人民的生产活动中去。

1影响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的因素

1.1观测仪器设备的精密程度。气象观测仪器设备的精密程度与观测结果的质量息息相关,我国气象站的综合气象观测结果都是通过一系列观测仪器设备的观测数据分析得出的。进行气象观测的仪器设备必须紧跟科技的发展潮流而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如果观测仪器设备的精密程度不能满足观测结果高标准的要求,那将会给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工作带来阻碍。未能提供准确的气象观测结果,也会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1.2气象观测人员的专业素质。气象观测人员是我国气象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素质对于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工作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气象综合观测的工作对于观测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目前存在的部分观测人员技术水平不达标的现象必须杜绝,要尽快改正和加强对于专业观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培养出一批专业的气象观测人员,让其更好地为我国综合气象观测管理控制工作添砖加瓦[2]。1.3数据的管理与分析。气象部门最核心的气象资料便是气象数据,通过对气象数据进行专业的分析,得出气象观测结果,就可以向人民提供相关的气象状况,让人民做好应对自然气象灾害的准备或者根据不同的气象状况调整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从而避免人民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因此,气象部门的气象数据管理与分析业务就必须得加大投入力度,保证气象数据分析和管理岗位的人员素质,确保数据分析的结果的准确性。推动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工作的进行。

2应对影响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的对策

2.1及时更新气象观测仪器设备。气象观测仪器设备是观测数据的来源渠道,为了更好地进行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管理控制,做好观测设备的及时更新非常重要。要经常考察观测仪器设备所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关意见,还要及时了解世界气象观测仪器设备研究的最新进展。另外,要形成专业的观测仪器设备保管和更新系统,确保我国气象部门对的观测仪器设备能紧跟科技发展的潮流,能监测出准确的气象观测数据,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气象依据,推动我国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工作更上一个台阶。2.2培养专业素质观测人员。气象站的观测人员,是气象观测业务质量控制工作的骨干力量。气象观测工作人员如果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对于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气象观测事业,培养一批气象工作的专业人才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对员工进行培训,进行员工专业知识技能知识大赛,培养员工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我国的气象观测人员整体素质,推动气象观测事业更好的发展。2.3加强观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工作。将气象观测的数据进行认真整理、保存和核对,从而分析出气象状况是气象部门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数据分析与整理工作要在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把关,及时改正不合格不合理的观测数据。同时创立气象数据监测部门,将综合气象观测数据保存完整。监测部门的人员还应注意总结工作经验,总结出一套可以提高的工作方法,将这种工作方法运用到保证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质量的实际中去,努力建设我国的综合气象观测事业[3]。2.4加强网络气象业务观测系统的建设。网络气象业务观测系统的创立是提高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工作的一个要点。设置网络气象业务观测系统可以更好地对于气象灾害频发的地区进行检测,及时为人们提供突发的天气状况。另外,网络气象业务观测系统可以及时的为人们播报突发的气象灾害情况,让人们及时做好应对自然气象灾害的措施,从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能让我国的气象观测综合业务工作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3结束语

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的蓬勃发展,我国的气象观测事业也应该进行较大程度的改进。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工作对于人民的生活与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何提高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工作的质量是目前的重中之重。通过对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要点的把握,催生当今我国气象部门的水平,将我国建设成一个气象观测的强国。

参考文献:

[1]买合毕巴.当前综合气象观测中的技术要点探析[J].南方农业,2016,10(9):222+224.

[2]刁军,赵凤,佟艳,等.对提高综合气象观测能力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6(13):256.

观测范文篇7

关键词船闸沉降观测

1工程概况

京杭运河解台二线船闸工程是我省利用世行贷款投资建设的交通重点工程,船闸位于徐州市贾汪区大吴镇,距市区约20km,处于京杭运河江苏段西线航道解台一线船闸北侧。

解台二线船闸与一线船闸平行布置,两闸中心线相距90m,船闸基本尺度230×23×5m,主要结构形式:闸首为钢筋混凝土底板、空箱边墩、头部环绕短廊道输水、钢结构人字闸门及提升式平板阀门、电气自动控制液压启闭机,闸室为钢筋混凝土透水底板、扶壁式钢筋混凝土闸墙,钢筋混凝土上、下游护坦,上下游主副导航墙、靠船墩及护岸为混凝土底板浆砌块石墙(墩)身。设计年通过能力为2500万吨。

2沉降观测目的和内容

沉降观测是船闸建设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通过沉降观测,可以监测建筑物的沉降变位情况,不但为今后的船闸底板内力计算提供数据,提高了准确性,而且能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措施,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行。

由于解台二线船闸上、下闸首为整体坞式结构,我省船闸建设有关部门经过多年实践总结,目前普遍采用预留施工宽缝,将整块底板分成三块,待两侧边墩浇筑完成、回填土达到所要求的高程、地基沉降稳定后,再进行封铰,可有效地减小底板的内力或厚度;并能减少闸塘开挖后对地基的卸载及底板、闸墙边墩浇筑过程中因加载而产生的地基升降变化。通过定期进行沉降观测,可以掌握软基的固结过程,用来确定预留施工宽缝对内力的影响,同时为确定封铰时机和地下水位控制、加载速率提供依据。

沉降观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布设控制网,按相关精度要求,根据施工分级加载实况,定期定点对坞室结构底板封铰前后每块底板和每节闸室墙在建设过程中的沉降情况进行观测,直至工程竣工验收,移交使用单位。

3沉降观测方案

3.1精度指标与观测仪器的选择

设计单位对主体工程上、下闸首及闸室坞式段施工宽缝封铰提出的要求,其中有一条为边墩的沉降速率(连续10天)每昼夜小于0.1mm。

如果按照限差为0.1mm来设计观测方案,高差中误差须满足0.05mm的要求,目前最先进的精密水准仪每km高差中误差只能满足0.7mm的要求,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经与设计部门商讨,变更为通过连续3个10天的观测,如果结果都不超过1mm,则认为满足设计要求。

根据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工程测量规范》、《建筑物变形测量规程》及交通部《水运工程测量规范》中对沉降观测的各项规定,结合解台二线船闸工程具体的特点,我们选择变形测量的二级标准作为本项沉降观测工作的精度指标,详见表1。

沉降观测是船闸工程中精度较高的测量工作,仪器设备、布设路线、观测方法及人员素质等多方面都会影响观测数据的精度。在该测量工作中我们选择S1级瑞士LeicaNA2/GPM3精密水准仪,配合铟钢水准尺进行作业,省测绘局鉴定部门对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技术鉴定,在作业期间我们多次对仪器i角差进行检核,为观测工作提供了技术保证。

3.2观测路线的布设

3.2.1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设置

水准基点由测区原有等级水准点(设计部门提供)BM(33.226m)、G2(32.652m)组成,该两点高程数据经多次联测检核,高差误差均小于1.0mm。且两水准基点均位于一线闸管理区较为偏僻地方,是一线闸施工期间(1958~1961年)设置的,点位稳定可靠。我们以观测条件较好的BM作为主基点,G2作为校核点。利用原一线船闸南侧(二线闸施工区外侧)闸墙一个沉降钉(A9)作为工作基点,与BM、G2形成一个闭合环,检测起始数据的正确性。

3.2.2观测点的布设

上、下闸首及闸室坞式段均在边墩底板及施工宽缝的两端各布设8个沉降钉计24个观测点;闸室14节扶壁段均在闸墙底板两端各布设4个沉降钉计56个观测点;沉降钉的制作采用40cmФ18螺纹钢顶端焊接镀铜半球圆帽加工而成,埋设时配以斜筋焊接在底板面层及竖向钢筋上,顶端突出砼表面1.5~2.0cm左右,以保证点位稳固。

由工作基点A9至观测点路线基本沿闸塘原状土上设置,中间转点全部埋设测桩,采用50~100cmФ20螺纹钢打入土层,表面浇筑20~30cm厚砼,进入闸塘边坡段,除转点采用同前设置外,测站架镜的位置也埋设30cm厚砼,以保证观测时仪器的稳定。

整个观测线路由BM、A9和14-2、12-4、10-2等11个观测点形成一个整体闭合环,全长1.32km,36测站,不在路线上的其他观测点,由其邻近观测点固定观测。

3.3观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本次沉降观测工作采用精密几何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过程中,各项偏差控制及内业数据处理按照国家《建筑物变形测量规程》中各项规定执行。

进行沉降观测过程中,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每次观测应遵守“四固定”原则,即:观测所用仪器及水准标尺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路线固定;观测环境和条件基本相同。

(2)水准仪i角是一个变化值,每次作业前,对i角进行检查,若发现i角大于10秒,应及时进行检验校正。

(3)布设观测路线时,前后视距不超过40m,前后视距差不超过1.0m,以控制i角的误差影响,同时提高观测时的清晰度。

(4)观测时间及环境:不在日出前后1小时、中午时分进行观测,更不能在大风或有雾的情况下进行观测。

(5)为保证水准尺气泡稳定居中,自制一些简单的水准尺辅助标杆,以使扶尺员快速稳定地竖直标尺,提高观测效率。

3.4观测周期

船闸底板基础是分段施工的,为及时掌握加载后的初始观测值,在每节底板浇筑混凝土终凝后,即开始初始观测,因此不同底板上沉降观测点的初始观测日期是不一样的。

对于建筑物变形观测周期,有关测量规范、规程都没作统一规定,我们根据以往同类型船闸经验,结合本工程闸室墙采用龙门架支撑大模板一次到顶浇筑砼的施工方案,分析基础加载的情况,制定如下观测周期:施工初期20天,封铰前期至封铰期间10天,封铰后至观测点移测到闸室墙顶部30天。

船闸主体建筑物施工期间,如遇到特殊情况(回填土与地下水位发生较大变化,底板或墙体产生裂缝,沉降缝两侧出现较大不均匀沉降等),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及时提供观测数据,确保建筑物安全。

4沉降观测成果

从2000年5月至2002年1月,共完成40次沉降观测(2001年6月26日以后移测到闸室墙顶部观测),闭合环线的高差闭合差在-0.3~+1.5mm之间,满足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沉降观测成果数据见表2。

5结论和体会

(1)观测数据表明,本工程整个施工阶段基础的下沉量及回弹量的变化与施工顺序、地基上的加载大小、施工进度、地下水位情况等密切相关。

观测范文篇8

当前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蒸发量的误差在气象观测中,影响蒸发量的因素有多种,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日照情况、风速、问题、湿度。目前,我国大多数下级气象部门都是采用小型蒸发器来进行蒸发量的测量,这种仪器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果观测人员在工作中没有做好蒸发量的监测工作,就会影响观测记录的准确性。温度表液柱的问题在气象观测工作中,温度表是最容易产生故障的设备之一,其中故障的突出表现就是温度表液柱的中断,一般解决温度表液柱问题的办法有手甩、冷却、加热、撞击等方法,其中,撞击法是解决温度表液柱中断最为有效的方法。气象站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质量高低主要由气象站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决定。目前,我国很多的气象站的气象观测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气象专业培训,专业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胜任当前的工作,加上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气象站的设备也得到了更新,工作人员不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就更加难以适应气象观测工作的新要求,与此同时,许多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应有的责任心,这些主观存在的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气象观测工作的发展。气象观测的工作责任不明确在我国地面气象测报工作中,并没有规定每个工作人员应当负责的工作责任,经常出现一人身兼多职的情况,不仅需要值班,还要处理工作中的日常事务,这就相应地减少工作人员的值班精力,导致测报工作频频出错。

应对地面气象观测工作问题的对策

完善气象观测工作的规章制度制定严格的气象测报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单位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各大气象站必须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善的分析,根据实际来调整目前正在实施的制度,并增加一些新的制度,规定工作人员的接班时要仔细检查所有仪器是否能够正常运转,能够正常接收信息,查看值班日志,清点相关的报表和文件,防止数据的丢失,在接收报表和文件之后要及时签字确认。同时,规章制度中也要制定处罚措施,提高观测人员的危机意识,从根本上改变工作人员散漫的工作态度。对于测报工作人员来说,要严格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对于一些特殊的工作要特别留意,如更换仪器、危险报以及一些不正常记录的处理等。做好地面气象观测月报表的预审工作气象观测的月报表预审工作是气象观测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气象观测工作质量的基础。因此,气象站要定期组织观测人员对数据库的信息进行更新,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要对气象站计算机的原始数据进行定期审查,每天将天气情况与云状进行对比,看两者的原始数据是否吻合。此外,要将气象要素的数据与原始数据的极端值进行对比,看两者之间数据是否一致,如果发现两者数据不一致,就要在第一时间参考原始数据做好修正工作。提高气象站观测人员的专业水平目前,很多气象站的测报工作人员自身专业技能有限,且不注意气象观测知识的积累,气象观测工作完全依赖测报仪器,在仪器出现故障时就手忙脚乱,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观测人员在平时一定要努力学习测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同其他的观测人员做好沟通交流工作,防止缺测、迟测、漏测以及漏报问题的出现。此外,气象部门可以定期组织观测技术培训,邀请专业的气象观测人员进行讲解,组织整个气象部门的观测人员参与培训,帮助观测工作人员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同时,气象部门可以派单位的观测人员作为代表,到部级或者是其他省市的地面气象部门去实践,学习其他气象部门的观测手法等,回来之后再将先进的经验传递给各位同事。此外,气象部门还可以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对于学习积极性高,成果好的观测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工作态度不端正的观测人员给予适当的处罚,不断增强测报工作人员居安思危的意识,激发出其积极的工作态度,帮助观测工作人员提高观测能力。

本文作者:李伟工作单位:辽宁省葫芦岛兴城气象局

观测范文篇9

1.1电子报表数据库的建立

采用SQLServer数据库技术建立气象观测电子报表数据库系统,根据地面气象观测报表数据的不同,建立观测站属性、用户信息、报表页次信息等不同的数据表,实现数据库的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以及运行维护设计。

1.2气象报表资料数字化处理及入库

制作2005年~2010年地面气象自动站报表图像文件并进行重命名,利用省级历史气象资料数字化扫描图像和数据集成果将全区26个台站气象报表图像文件导入数据库。

1.3地面气象自动站报表信息

利用JavaServlet、JDBC技术与SQLServer数据库进行连接,并结合Tomcat、Struts2、Hibernate、Spring、与JSP技术[3]实现B/S架构的电子报表信息平台。系统的客户机能够集中管理各类报表信息,导出报表,对用户权限进行管理。系统的WEB浏览器设计,为管理人员提供友好的交互界面,使该平台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和可维护性,能够快速地从数据库中提取需要的数据到网页中,面向用户提供WEB信息。

2系统设计的应用以及相关实验结果

2.1电子报表的录入过程

①选择上传的报表。CUploadPicFileDlg::OnBtBrowseLocalDirClick()②配置图像信息。CUploadPicFileDlg::onBrowseLocalFile(CString&strTmp)CUploadPicFileDlg::onAddListItem(LOCAL_FILE_INFO&fileItem)③图片录入数据库。CUploadPicFileDlg::OnBtUplodImgFileClick()CUploadPicFileDlg::onUpLoadFile(intnIndex,CString&strTmp)

2.2电子报表的查询过程

①创建数据源并建立连接。加载Hibernate,在applicationContext.xml文件中加入sessionFactory创建数据库源。②反向生成实体类文件。通过MyEclipse的反向工程功能,对数据库中的各个表进行实体生成,包括生成对象关系映射文件X.hbm.xml、DAO文件等。③发送SQL查询语句。使用Hibernate的HQL检索方式,HibernateDao-Support支持的find(queryString)函数进行查询。

3关键技术及应用

系统采用VC++、Struts2、Hibernate、Spring、JSP、SQLServer数据库技术等实现。软件的技术关联图如图2所示。

3.1基于SQLServer实现数据层应用

数据层保存系统的相关数据,在本系统中采用SQLServer数据库技术建立气象观测电子报表数据库系统来存储持久化数据,根据地面气象观测报表数据的不同,建立观测站属性、用户信息、报表页次信息等不同的数据表。

3.2基于VC++技术实现后台录入应用

MicrosoftVisualC++是面向对象的可视化集成编程系统。它不但具有程序框架自动生成、灵活方便的类管理、代码编写和界面设计集成交互操作、可开发多种程序等优点,而且通过简单的设置就可使其生成的程序框架支持数据库接口、OLE2,WinSock网络、3D控制界面。

3.3基于Struts2、Hibernate、Spring框架实现Web应用

为了分离控制层与业务逻辑层,又可以分为:①Web层。就是MVC架构的控制层,负责表现层与业务逻辑层的交互,调用业务逻辑层,并且将业务数据返回给表现层来显示。本系统的MVC框架使用Struts2作为Web层,它的Action会拦截用户的所有请求,包括系统的链接和表单提交等,都由Struts2处理和转发。②Services层(业务逻辑层)。负责实现业务逻辑,对DAO对象进行封装。采用Spring框架,主要由SpringIoC容器管理的业务逻辑组件组成。③DAO层(数据访问对象层)。对持久化对象进行操作,封装了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本系统包含4个数据库表,DAO层就由4个DAO组件组成。Service组件和DAO对象都采用面向接口编程的方式,从而降低了系统异构的代价。④PO层(Hibernate持久化对象层)。持久层采用Hibernate作为ORM框架,利用对象/关系映射工具将关系型数据库的数据映射成对象,包括持久化类、数据库表以及定义两者之间关系的映射文件,从而实现以面向对象方式操作数据库。在本系统中,持久层由4个PO组成,并在HibernateSession的管理下完成数据库访问,从而更好地使用面向对象的方式来操作数据库,保证了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以面向对象的方式进行。表现层由JSP页面组成,负责业务数据的收集和表示,使用Struts2标签或JSTL标签来显示数据,生成页面显示效果[4]。

4结束语

观测范文篇10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信息化处理;应用价值;问题

1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信息化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A文件与J文件出现的疑误现象降低了数据的准确性。在地面观测数据的处理中A文件的审核与维护主要是对于数据的格式、附加信息与记录及各个相关观测数据的变化情况是否符合变化规律开展审核。J文件的审核与维护主要是对于分钟降水的观测数据以及小时降水的观测数据是否一致进行的审核,同时也是对每天每月所统计数值的准确性的审核。但是当J文件分钟观测数据出现缺测的情况与A文件的观测数据产生不一致时,就会对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在实际的审核与维护中,通常采取自动站气象探测系统展开审核,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使气象数据的处理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实际操作时时常会发生故障以及系统本身的一些弊端,所以并不能实现所有审核工作的顺利进行[1]。1.2观测数据文件的填写缺乏规范性影响数据处理。自动气象站相关程序对A文件与J文件进行审核之后产生的疑误信息,根据地面观测数据处理相关的技术规定与气象方面的信息进行判断正误之后,存在异常的数据要及时处理同时进行人工填写备注,并且要经过相应的转换之后才可以作为气象站有效的地面观测数据的文件来使用,但是在进行人工备注的时候,由于缺乏规范性,导致对观测数据处理产生巨大的影响,造成天气预报的结果准确率较低[2]。

2发挥人工在信息处理中的关键作用

2.1针对不同情况开展准确处理。1当正点观测数据出现不正常变化或者发生缺测进而使得数据记录出现错误。这个时候应该将正点前后十分钟内接近于正点的记录数据作为正点使的数据来进行记录。2当出现气象站雨量严重滞后于降水结束的现象时(通常期限不超过两小时,首先应对其是否是野值进行判断,如果发现不是野值而是降水量的,就需要通过人工方式将其修改至该时段的最后一分钟[3]。在结冰期,称重式雨量传感器的滞后降水量没有时间和量的限制。一旦出现非仪器故障引起的滞后量,要按照规定进行处理,不允许直接删除。降水结束时间能确定且滞后量小于等于0.3mm时,将滞后量加在降水结束的时次和相应分钟里;降水结束时间能确定且滞后量大于0.3mm时,将滞后量加在降水结束的时次,该时次降水时段内的分钟数据按缺测处理;降水结束时间不能确定时,不管滞后量是多少,均加在有降水量的最后一小时,该时次内分钟数据按缺测处理。3当某日的极值发生在正点的时候,且与观测的正点值不同时,若出现极值比正点的相应值高的现象,需要采用极值代替正点值的方法,如出现的极值比正点的相应值低的采用,则应使用正点值代替极值[4]。2.2人工审核疑误信息处理。根据地面气象观测相关文件规范的明确规定,天气现象的记录必须要确保与文件规范当中定义特征保持相应的一致性,如果出现降水天气,需要特别注意降水的起止时间,而出现浮尘、轻雾以及霾等导致视程障碍的天气现象的时候,其记录要充分结合相对湿度、降水、风等气象要素。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质量控制码疑误的处理,控制段当中质量控制码一般为三位数,从大到小,百、十、个位分别代表的是台站级、省级以及部级,其中的任何一位数字出现错误,都会导致数据格式的秩序性异常[5]。所以,当台站观测数据发生修改、订正或者缺测的时候,应对质量控制码与更正数据段的格式进行仔细检查,直至确认无误。2.3全面记录规范处理。1人工填写的内容应充分包含自动站的各项变动,例如站址的迁移的变化、经纬度的变更、站名的更改以及海拔高度发生的变化等。2同时应对气象观测仪器设备、项目与方法的变动进行详细的标注,比如,新的业务规范的执行情况、业务升级的启用情况等。3对自动气象站附近环境的变化进行详细的记录。4工作人员应定期摘录、总结与观测数据质量有关系较为密切的因素。只有严格遵循以上所述的这些方式对人工备注填写进行规范,才可以正确地对观测到的气象数据信息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郑东齐,徐正芬,游儒蔚.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信息化处理的探讨[J].农技服务,2015(1):116.

[2]刘敏.地面自动气象观测数据缺测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探析[J].时代农机,2018,45(8):38+40.

[3]于永涛,曹海维,宋伯钊.新形势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重点探析[J].农业与技术,2018,38(2):245.

[4]陈丹凤,陈伟昌.影响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质量的因素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17,7(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