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7:30:15

馆藏范文篇1

区县级综合档案馆作为一个保存本地区综合信息的基地和利用的中心,其馆藏质量的高低是档案馆能否生存的关键所在,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已被档案界的同仁们所承认。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的馆藏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并不尽如人意,致使很多档案馆的利用工作一直在低谷中徘徊。笔者在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工作多年,本文拟就馆藏现状及优化馆藏的对策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从现有馆藏看其结构的不合理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有关文件的规定,区县级综合档案馆所保存的是本地区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企事业单位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门类的档案。然而由于诸如建制时间较短及区县档案局馆多由区县委、政府档案科室发展而成等原因,使很多档案馆的现有馆藏很难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馆藏的结构存在着很多不合理性。这些不合理性表现为:

一门类单一。目前馆藏档案普遍存在着文书档案所占比重过大的现象。笔者所在档案馆现有馆藏10万卷,文书档案占总数的65%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18个区县档案馆的馆藏约110万卷,其中文书档案所占比重亦在65%以上。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从这个概念理解,档案除党政档案,即文书档案外,还应包括反映各机构、各部门主要业务职能活动的科技档案和专门档案。文书档案收集得齐全完整,固然重要,但再齐全完整的文书档案所反映的历史面貌仍带有片面性。

二载体单一。走进各区县档案馆库房,我们会看到一柜柜、一架架码放整齐的纸质档案,而照片底片、录音、录像、磁盘、光盘等载体的档案却寥寥无几。据笔者了解,纸质档案与非纸质档案在馆藏中的数量比是500∶1到100∶1之间,也就是说一个拥有10万卷纸质档案的档案馆,其馆藏非纸质档案只有200至1000个保管单位。

三内容单一。在以纸质的文书档案是馆藏档案主体的前提下,其内容的单一在所难免。翻开文书档案的案卷目录,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档案的内容是:党政会议记录、年度工作计划总结、综合报表、工作简报、调查报告、请示批复、干部的任免、职工的奖惩以及政策法规文件等,从这些材料中我们虽然也能了解一个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但对其中的某一项业务的具体开展与发展变化,则只能了解梗概,因为更深入、更详细的记录只能从这项工作开展时所形成的科技档案或专门档案中找到。

四玉石混杂。由于档案干部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的限制,以及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致使各单位形成的档案存在着很多质量上的问题,归纳起来有:1重份文件归档立卷问题:笔者曾在某档案馆的一个全宗内发现同一份请示,分别装订在三个案卷里;对同一个人的处分材料及调查材料,一模一样的卷多达6个。2保管期限划定过长问题:如某一次“运动”中,小组讨论会记录,被定为永久,翻开该卷一看,洋洋二、三百页,没有一点定性材料,这样的案卷被存为永久,就意味着要世世代代永远保存下去。3重复进馆问题:包括A干部任免文件,区县委组织部存一份,被任免的干部所在单位也存一份,且都是永久保存。B各单位党组织情况和干部年报,各单位的存为永久,上报到区县委组织部或人事局的被存为长期,十年后同时进馆。C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下发的需要遵照执行的文件,这类文件按规定应存为长期,本地区的几个单位同属一个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十年后,档案馆就不可避免地要收进同一份文件若干件。

上述问题很多馆都存在,使馆藏质量大打折扣。

五信息陈旧。根据《档案馆通则》第七条中“省辖市州、盟和县级档案馆接收立档单位保管10年左右的档案”的规定,各区县档案馆所存档案应为10年前形成的,即馆藏信息揭示的是10年前本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这些信息作为历史记录,对今后了解和研究社会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期,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党的中心工作,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短短二十年的时间,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令世人瞩目。试想,馆藏中的那些反映计划经济的历史记录,对今天的资产重组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向股份制迈进能有多少帮助可以说档案信息陈旧是档案馆门可罗雀的症结所在。

面对上述种种不合理性,面对当今竞争社会对档案馆提出的挑战,我们认为区县级档案馆的馆藏结构必须调整,它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解决的对策

优化馆藏势在必行。翻开近几年的档案专业刊物,其中讨论怎样优化馆藏的文章不少,作者们对此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笔者通过自身的工作实践,对解决馆藏优化的对策提几点看法。

对策之一:走“特色”之路。地方综合档案馆因其“综合性”,馆藏内容难免“大同小异”。寻求本馆与其他馆的不同之处,办出自己的特色,是档案馆的工作者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所谓“特色”,应有二层含义。其一,是地方特色。即馆藏档案除应全面揭示本地区的历史面貌外,还应着重反映本地区的“地方特色”。每一个地区都会有其独到之处,或工业生产,或农副产品,或文化教育,或科学研究,或自然资源,或名胜古迹,或人文景观,或风俗习惯……,将这些“独到之处”的各种资料收集全,就是这个档案馆与其他馆的不同之处。应该指出的是,一个地区的“独到之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档案馆收集地方特色档案必须及时了解动向,调整收集对象。其二,馆藏特色。这个概念相对“地方特色”而言。地方特色指的是馆藏档案能反映本地区的某一独到之处的特色,而馆藏特色是说,馆藏中某种门类或某种载体的档案较多,从而形成本馆的特色。如:有的档案馆收集了大量的照片档案;有的档案馆拥有本地区党政机关及所属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多次变更了的印模档案;还有的档案馆建立了人物档案全宗,把本地区的知名人士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各类资料收集在一起,并为人物档案全宗开辟了一个专用库房。在实践中,地方特色与馆藏特色相辅相成,二者往往是互为依托,又互相补充,在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出了馆藏特色,反之亦然。应该说走特色之路已是一条优化馆藏的成功经验。

对策之二:走“精品”之路。精品意味着高质量,而提高馆藏质量的办法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对现有馆藏进行鉴定,剔除无保存价值的案卷。这项工作目前在很多馆尚未开展,是档案馆管理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做鉴定工作,馆藏量较小的馆应集中人力和时间,打一场歼灭战,经过鉴定,使馆藏案卷个个“货真价实”。馆藏量过大的馆则可分批进行,最好的办法是与开放档案的审查,或计算机录入的前处理工作同步进行,即在审查到期档案是否符合向社会开放条件的同时,做案卷价值的鉴定,在对案卷做分类标引或主题词标引的同时,分析其价值的有无及高低。对应剔除的案卷经手人签署了剔除意见后要有主管业务的局馆领导把关,对确应销毁的案卷分全宗按时间顺序造册登记并报请档案形成的单位批准予以销毁。这样做既提高了馆藏质量,也避免了具体业务工作中容易出现的交叉和重复。第二,严把进馆质量关,把重份文件立卷,保管期限划定不准确以及重复进馆等问题杜绝在进馆前。前两项在实际操作时,负责接收的工作人员只要具备相应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就能办到,而避免重复进馆则涉及到一系列有关业务的法规性文件的改动,完全杜绝还有一定难度。第三,加强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现有馆藏资源的开发途径有三:1做好开放工作。除馆内年满三十年的档案要按期向社会开放外,根据《档案法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可将“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随时向社会开放。2做好编研工作。通过编研工作把散落在不同全宗,不同案卷的有价值的信息,分门别类编写成系统的参考资料。这种参考资料是馆藏中某类信息的集合,它所产生的利用价值和效益是哪一条单个的信息都无法比拟的,它使那些因先天不足如:立卷不科学,收集不齐全等后天又难以弥补的案卷质量得到“升华”。3建立科学的检索体系。根据不同的利用需求编制的检索工具,从不同角度揭示着馆藏信息资源,建立起一整套馆藏档案检索体系,有助于馆藏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总之,走所谓“精品”之路,就是要在提高案卷质量和开发信息资源上做文章。

对策之三:拓宽馆藏信息领域。我们必须清楚,区县级综合档案馆的档案来源主要是区县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所属企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其现实效用和历史价值远比不上中央、省级档案馆的高,社会的需要范围也小得多,这种因档案形成者的社会地位、重要程度、行政级别而造成的馆藏信息资源缺乏是档案工作者们无法改变的。拓宽馆藏信息领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极好对策。首先,根据《档案馆通则》中对区县级档案馆接收时限在“10年左右”的规定,可以考虑对一些重点部门或机关的接收时间适当提前,其提前的“度”掌握在3-5年为宜。其次,应建立本馆的目录中心,将各立档单位室藏中未进馆的永久和长期保管期限的各门类档案包括未到进馆时间的和不在进馆范围的的目录集中起来。这样做可以通过档案馆的“中介”作用,使一些室藏档案提前产生社会效益。第三,收集与馆藏档案有关的各种资料,使之成为档案信息不可或缺的一种补充。这类资料包括:本馆根据馆藏编写的各种文件汇集和档案参考资料,其他部门或单位编写的与本地区有关的地方志、专业志、年鉴、统计数字汇集以及口碑性、传说性的文章、书籍。最后,在做好前三种的基础上,应该考虑走档案、情报一体化的道路。这在我国沿海、开放地区已有成功的例子,日本的一些公文书馆中也有类似的做法。

馆藏范文篇2

区县级综合档案馆作为一个保存本地区综合信息的基地和利用的中心,其馆藏质量的高低是档案馆能否生存的关键所在,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已被档案界的同仁们所承认。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的馆藏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并不尽如人意,致使很多档案馆的利用工作一直在低谷中徘徊。笔者在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工作多年,本文拟就馆藏现状及优化馆藏的对策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从现有馆藏看其结构的不合理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有关文件的规定,区县级综合档案馆所保存的是本地区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企事业单位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门类的档案。然而由于诸如建制时间较短及区县档案局馆多由区县委、政府档案科室发展而成等原因,使很多档案馆的现有馆藏很难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馆藏的结构存在着很多不合理性。这些不合理性表现为:

一门类单一。目前馆藏档案普遍存在着文书档案所占比重过大的现象。笔者所在档案馆现有馆藏10万卷,文书档案占总数的65%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18个区县档案馆的馆藏约110万卷,其中文书档案所占比重亦在65%以上。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从这个概念理解,档案除党政档案,即文书档案外,还应包括反映各机构、各部门主要业务职能活动的科技档案和专门档案。文书档案收集得齐全完整,固然重要,但再齐全完整的文书档案所反映的历史面貌仍带有片面性。

二载体单一。走进各区县档案馆库房,我们会看到一柜柜、一架架码放整齐的纸质档案,而照片底片、录音、录像、磁盘、光盘等载体的档案却寥寥无几。据笔者了解,纸质档案与非纸质档案在馆藏中的数量比是500∶1到100∶1之间,也就是说一个拥有10万卷纸质档案的档案馆,其馆藏非纸质档案只有200至1000个保管单位。

三内容单一。在以纸质的文书档案是馆藏档案主体的前提下,其内容的单一在所难免。翻开文书档案的案卷目录,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档案的内容是:党政会议记录、年度工作计划总结、综合报表、工作简报、调查报告、请示批复、干部的任免、职工的奖惩以及政策法规文件等,从这些材料中我们虽然也能了解一个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但对其中的某一项业务的具体开展与发展变化,则只能了解梗概,因为更深入、更详细的记录只能从这项工作开展时所形成的科技档案或专门档案中找到。

四玉石混杂。由于档案干部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的限制,以及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致使各单位形成的档案存在着很多质量上的问题,归纳起来有:1重份文件归档立卷问题:笔者曾在某档案馆的一个全宗内发现同一份请示,分别装订在三个案卷里;对同一个人的处分材料及调查材料,一模一样的卷多达6个。2保管期限划定过长问题:如某一次“运动”中,小组讨论会记录,被定为永久,翻开该卷一看,洋洋二、三百页,没有一点定性材料,这样的案卷被存为永久,就意味着要世世代代永远保存下去。3重复进馆问题:包括A干部任免文件,区县委组织部存一份,被任免的干部所在单位也存一份,且都是永久保存。B各单位党组织情况和干部年报,各单位的存为永久,上报到区县委组织部或人事局的被存为长期,十年后同时进馆。C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下发的需要遵照执行的文件,这类文件按规定应存为长期,本地区的几个单位同属一个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十年后,档案馆就不可避免地要收进同一份文件若干件。

上述问题很多馆都存在,使馆藏质量大打折扣。

五信息陈旧。根据《档案馆通则》第七条中“省辖市州、盟和县级档案馆接收立档单位保管10年左右的档案”的规定,各区县档案馆所存档案应为10年前形成的,即馆藏信息揭示的是10年前本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这些信息作为历史记录,对今后了解和研究社会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期,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党的中心工作,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短短二十年的时间,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令世人瞩目。试想,馆藏中的那些反映计划经济的历史记录,对今天的资产重组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向股份制迈进能有多少帮助可以说档案信息陈旧是档案馆门可罗雀的症结所在。

面对上述种种不合理性,面对当今竞争社会对档案馆提出的挑战,我们认为区县级档案馆的馆藏结构必须调整,它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解决的对策

优化馆藏势在必行。翻开近几年的档案专业刊物,其中讨论怎样优化馆藏的文章不少,作者们对此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笔者通过自身的工作实践,对解决馆藏优化的对策提几点看法。

对策之一:走“特色”之路。地方综合档案馆因其“综合性”,馆藏内容难免“大同小异”。寻求本馆与其他馆的不同之处,办出自己的特色,是档案馆的工作者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所谓“特色”,应有二层含义。其一,是地方特色。即馆藏档案除应全面揭示本地区的历史面貌外,还应着重反映本地区的“地方特色”。每一个地区都会有其独到之处,或工业生产,或农副产品,或文化教育,或科学研究,或自然资源,或名胜古迹,或人文景观,或风俗习惯……,将这些“独到之处”的各种资料收集全,就是这个档案馆与其他馆的不同之处。应该指出的是,一个地区的“独到之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档案馆收集地方特色档案必须及时了解动向,调整收集对象。其二,馆藏特色。这个概念相对“地方特色”而言。地方特色指的是馆藏档案能反映本地区的某一独到之处的特色,而馆藏特色是说,馆藏中某种门类或某种载体的档案较多,从而形成本馆的特色。如:有的档案馆收集了大量的照片档案;有的档案馆拥有本地区党政机关及所属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多次变更了的印模档案;还有的档案馆建立了人物档案全宗,把本地区的知名人士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各类资料收集在一起,并为人物档案全宗开辟了一个专用库房。在实践中,地方特色与馆藏特色相辅相成,二者往往是互为依托,又互相补充,在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出了馆藏特色,反之亦然。应该说走特色之路已是一条优化馆藏的成功经验。

对策之二:走“精品”之路。精品意味着高质量,而提高馆藏质量的办法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对现有馆藏进行鉴定,剔除无保存价值的案卷。这项工作目前在很多馆尚未开展,是档案馆管理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做鉴定工作,馆藏量较小的馆应集中人力和时间,打一场歼灭战,经过鉴定,使馆藏案卷个个“货真价实”。馆藏量过大的馆则可分批进行,最好的办法是与开放档案的审查,或计算机录入的前处理工作同步进行,即在审查到期档案是否符合向社会开放条件的同时,做案卷价值的鉴定,在对案卷做分类标引或主题词标引的同时,分析其价值的有无及高低。对应剔除的案卷经手人签署了剔除意见后要有主管业务的局馆领导把关,对确应销毁的案卷分全宗按时间顺序造册登记并报请档案形成的单位批准予以销毁。这样做既提高了馆藏质量,也避免了具体业务工作中容易出现的交叉和重复。第二,严把进馆质量关,把重份文件立卷,保管期限划定不准确以及重复进馆等问题杜绝在进馆前。前两项在实际操作时,负责接收的工作人员只要具备相应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就能办到,而避免重复进馆则涉及到一系列有关业务的法规性文件的改动,完全杜绝还有一定难度。第三,加强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现有馆藏资源的开发途径有三:1做好开放工作。除馆内年满三十年的档案要按期向社会开放外,根据《档案法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可将“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随时向社会开放。2做好编研工作。通过编研工作把散落在不同全宗,不同案卷的有价值的信息,分门别类编写成系统的参考资料。这种参考资料是馆藏中某类信息的集合,它所产生的利用价值和效益是哪一条单个的信息都无法比拟的,它使那些因先天不足如:立卷不科学,收集不齐全等后天又难以弥补的案卷质量得到“升华”。3建立科学的检索体系。根据不同的利用需求编制的检索工具,从不同角度揭示着馆藏信息资源,建立起一整套馆藏档案检索体系,有助于馆藏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总之,走所谓“精品”之路,就是要在提高案卷质量和开发信息资源上做文章。

对策之三:拓宽馆藏信息领域。我们必须清楚,区县级综合档案馆的档案来源主要是区县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所属企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其现实效用和历史价值远比不上中央、省级档案馆的高,社会的需要范围也小得多,这种因档案形成者的社会地位、重要程度、行政级别而造成的馆藏信息资源缺乏是档案工作者们无法改变的。拓宽馆藏信息领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极好对策。首先,根据《档案馆通则》中对区县级档案馆接收时限在“10年左右”的规定,可以考虑对一些重点部门或机关的接收时间适当提前,其提前的“度”掌握在3-5年为宜。其次,应建立本馆的目录中心,将各立档单位室藏中未进馆的永久和长期保管期限的各门类档案包括未到进馆时间的和不在进馆范围的的目录集中起来。这样做可以通过档案馆的“中介”作用,使一些室藏档案提前产生社会效益。第三,收集与馆藏档案有关的各种资料,使之成为档案信息不可或缺的一种补充。这类资料包括:本馆根据馆藏编写的各种文件汇集和档案参考资料,其他部门或单位编写的与本地区有关的地方志、专业志、年鉴、统计数字汇集以及口碑性、传说性的文章、书籍。最后,在做好前三种的基础上,应该考虑走档案、情报一体化的道路。这在我国沿海、开放地区已有成功的例子,日本的一些公文书馆中也有类似的做法。

馆藏范文篇3

本文作者:曾华明工作单位:塔里木大学图书馆

人均藏书量及人均年借书量统计分析

以2008~2011年人均藏书量以及人均年借书量进行统计分析。近四年流通借阅量分别为273954人次、262183人次、249109人次、155484人次,从中看出看我馆流通借阅量逐年下降,借阅量下降意味着图书馆纸质资源在图书馆利用率降低,从另一方面更能说明传统的阅读习惯不断减弱,从而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利用率不断上升,近四年人均藏书量不断增加,由2008年的人均藏书量78册上升到现在的人均藏书量85册,人均年借书量由2008年的24册降低到2011年的20.4册,藏书量不断增加,相对应的供师生可借阅图书种类也不断增多,而人均借阅量却不断降低,还是说明传统的阅读习惯逐渐减弱,通过以上几项统计数据分析,我馆在今后的纸质图书采购数量上,只要满足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图书馆的基本的硬性指标即可,不为藏书而买书,学科结构中的某类藏书比例是否合理,归根结底,应看其是否符合当前流通的需要。各类图书的外借率是有较大出入的。但是根据近三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借阅率最高的8类是:I(文学)、H(英语)、B(哲学、宗教)、T(工业技术)、K(历史、地理)、B(哲学)、发(经济)、O(数理化)、D(政治法律),以上8类图书的借阅量排行三年基本如此,如此来看,各类图书的借阅不但跟学校的专业紧密联系,还跟本校学生的借阅习惯有很大关系,三年借阅排行第一的文学类图书,更多的读者不但是增加文学知识,我想另一方面也是减轻学习生活的压力。H(语言文学)类的图书借阅量排行第三,高校学生都有英语四、六级的要求,使得学生对英语过级的图书需求较大。借阅量排行第三的T(工业技术)大类,因为工业技术的二级类目较多,包含的学科专业也多,更是因为计算机技术与现代生活的密不可分,学生也是加强技能学习,以利于就业的强烈的愿望使得工业技术类的图书借阅量很大。社科类图书的借阅量大于自科类图书,借阅比例是6:4。借阅量前三名均是社科类图书。作为本学校的传统专业农业类图书的借阅排行有些意外。分析原因,由于农业方面的图书本来出版的少,收集的也不全,这方面图书要加强。外借量末尾6位的分别是V(航天航空)、P(天文学)、U(交通运输)、X(环境科学)、N(自然科学总论)、A(马列毛),根据近三年采购新书的大类统计表来看(如图2所示),采购量基本都很小,这几类藏书数量占总馆藏的量都很小,说明这几类图书的采购数量是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

优化藏书结构策略

藏书复本量问题应采取因时因事因服务对象而变化着的“动态复本量”。复本量对于保证采访工作的质量,对于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复本量过大,会降低图书的利用率;复本量过小,又会降低对读者的满足率。这就要求图书采选人员以对图书藏书建设的高度敬业精神,对待每一次的选书工作,随时了解各方面的动态信息,认真考虑影响复本量的各种动态因素。开展读者需求的调查研究读者需求调查是图书馆一项不可缺少的业务工作,它不仅能客观、如实反映读者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水平,同时也为加强管理、提高读者服务质量提供准确的依据。流通借阅统计分析,有助于图书馆及时了解读者需求变化及馆员的工作量,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善文献结构和开展文献服务,提高办馆水平,向采购人员提供第一手资料,增强进书质量,利用好购书经费,有效合理地补充藏书,满足全校师生需求。要确定重点学科文献收藏范围做到重点学科全面系统收藏,相关学科有选择收藏,形成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图书馆要不断优化馆藏,提高对重点学科的文献拥有量。加强电子资源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将使虚拟馆藏数量达到数倍。甚至数十倍,极大地弥补本馆在纸质资源的不足。通过以上统计分析,整体看来我馆的藏书结构基本合理。文献资源建设牵扯方方面面,也是图书馆在读者需求与自身建设上的难题。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要建成稳定有效的馆藏,就必须对文献进行有目的持续收集。而指导或者制约采访活动的就是馆藏发展规划。新书采选是图书馆的藏书建设的核心环节,采选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工作,特别在目前出版量剧增,购书经费紧缺的困境下,怎样使有限的经费采购到符合质量要求的图书,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是图书馆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馆藏范文篇4

关键词:纸本期刊;图书馆馆藏;优化

在已有的研究中,谈馆藏优化,多为纸本图书馆藏优化,谈纸本期刊馆藏优化的极少。期刊馆藏建设,有自己的突出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科学性、连续性、实践性。期刊馆藏优化,其实质就是平衡期刊馆藏的“三性”。既要重视期刊馆藏的连续性,也要充分考虑期刊馆藏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通过各种时机和途径,对馆藏进行优化。

1期刊馆藏建设的“三性”

1.1期刊馆藏建设的科学性

期刊馆藏建设要讲究科学性。这个科学性既包含了需要遵循期刊本身的特点和价值,又包含了期刊馆藏必须要适应单位或者读者对象的实际需求。1.1.1学科馆藏结构:广泛涉及,但有主次。期刊是具有学科属性的,尤其是学术期刊。所以,在期刊馆藏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期刊的学科性。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形成科学的学科专业结构,要广泛涉及各个学科,但是又要有主次之分。哪些学科刊物多,哪些学科刊物少,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比例。这个主次分配的依据,就是要符合本单位的特点。1.1.2学术期刊与通俗期刊馆藏结构:适宜本单位性质。学术期刊与通俗期刊,是具有不同的读者群的。一般来说,如果是学术科研单位,会重点布局学术刊物。如果是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图书馆,则重点布局通俗刊。此外,比例结构还得科学。学术刊与通俗刊协调搭配,才能更好地适应读者需求。1.1.3刊物层次结构:核心与非核心结构比例科学合理。期刊跟图书一样,良莠不齐。图书馆一定要严把质量关,切忌质量低下的刊物进入图书馆。判断期刊质量的一个标准,就是核心刊与非核心刊。要根据单位的现实情况,选择适合单位的刊物,确定科学的核心与非核心的比例。

1.2期刊馆藏建设的连续性

期刊本身具有连续性,期刊的连续性才能全面反映该刊的知识系统和实用价值。所以,期刊馆藏必须具有连续性。期刊馆藏建设的连续性是指本馆所采期刊必须保持长期连续一致,是期刊馆藏建设最基础的特性,由期刊的学术价值和保存价值决定的。

1.3期刊馆藏建设的实践性

期刊馆藏建设的实践性是指期刊馆藏建设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不断优化,不断适应单位发展的需要,要根据单位发展适时做调整,要在工作中尽最大努力满足师生期刊文献需求。

2期刊馆藏建设“三性”的关系

连续性是基础,是核心,科学性、实践性都必须以连续性为基础。在建设之初,充分考虑科学性和实践性。后续再根据实际情况,遵循科学性、实践性的原则稍做调整。

3优化期刊馆藏的时机

期刊订购工作会随时产生变化,有时经费会出现变化,有时单位的工作重心或者服务的学科结构(特指高校)会出现变化;有时刊物出版情况会出现变化。抓住以上时机,逐步实现馆藏优化,是期刊工作者的责任。

3.1经费变更时

单位每年的订购经费都不会一成不变。有时候经费会增加,有时候经费会减少,即使是同样的经费,也可能出现经费用途变更的情况。比如,有的单位某一时期或者某一年要迎接某种评估或者达标检查,就会突击补缺,突然大量增加订购经费。这种时候,一定要充分做好刊物认证。即使量大,也要精心选择优良刊物补充馆藏。因为期刊馆藏建设连续性的特点,期刊一般不剔旧,即使遇到经费减少缩减刊物订购,也必须严格谨慎,切忌轻率地删掉某一种刊物。

3.2学科专业做调整时

在高校,学科专业做调整的情况非常普遍。高校图书馆适应学校发展,适时根据学科专业变化情况调整馆藏就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新增某一学科时,需要补充这一学科的新刊。有的学科取消了,那么就要逐渐地取消或者减少相应专业的刊物。不仅是学校专业的增减,同时还得注意学校申报情况的变化,例如,学校申报的或者在建的“双一流”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等。

3.3期刊出版情况变化时

期刊出版情况也会不断变化。有的刊物会出现停刊、休刊或限制发行情况,如2019年停刊、休刊的刊物有:《艺术世界》《继续教育》;2020年停刊、休刊的刊物有:《大学英语》《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有的刊物会由非正式刊转变为正式刊,即先为内部刊物,后为正式发行的刊物。有的刊物会由核心降为非核心,由非核心升级为核心,如《兰台世界》,由核心降为非核心。期刊工作者需要及时掌握这些出版情况的变化,以增加自己鉴别刊物的能力。

4期刊馆藏优化的路径探索

既然实际工作情况随时都在变化,那么期刊馆藏也一定会随着工作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是期刊工作者及时调整期刊馆藏、使期刊馆藏越来越能适应单位的发展、越来越能满足读者需求的变化。

4.1利用读者决策采购系统进行馆藏优化

读者决策采购(PDA),又称需求驱动采购,即根据读者的实际需求与使用情况所产生的数据进行采购[1]。读者决策采购方式:图书馆将书目MARC数据导入书目系统,设定触碰指标。读者检索浏览OPAC联机书目、网络书店购买、馆际互借、荐书系统荐书等行为数据达到设定指标后,书目会自动生成到购买书目。读者决策采购系统是很多图书馆充分满足读者需求,实现馆藏优化的一个系统。它所产生的数据非常客观。在期刊刊目优选工作中,同样可以利用这个系统。如果说读者决策系统体现的只是读者已经显现的需求,或者说,由于读者能够选择的都是现有的图书馆纸本资源,读者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那么,读者需求的调查则能够充分弥补这一缺憾。

4.2利用读者需求调查结果进行馆藏优化

读者需求调查,即采访者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对读者需求进行调查。包括问卷调查、现场访谈、收集意见和荐购信息等[2]。读者需求调查的结果,有可能包括已有的馆藏资源,也有可能是现有馆藏里没有的资源。读者需求是读者潜在的、自觉的资源需求,这种需求更为直接、真实。读者决策采购与读者需求调查互为补充,读者决策采购是读者已经实施的需求,而读者需求调查则为潜在的读者需求或需求意向,是读者尚未实施的需求,需要图书馆去帮助读者实施。读者需求调查需要长期坚持。读者需求是我们改进工作的需要。

馆藏范文篇5

1.馆员再培训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长期从事事务性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但他们接受理论知识更新与技术再培训的机会不多。现在针对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再培训主要是行业协会、高职院校以及各级行政机构组织的培训,其中实务操作如图书馆学会举办的培训班,理论性培训如高职院校组织的入岗培训、人事部门举办的职称英语、计算机培训等。在这些培训过程中应开展新媒体技术应用,充分挖掘培训的潜力,使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接受培训的渠道更为广泛,更为有效地激发馆员的学习热情。例如,各级图书馆学会组织的业务培训可以在网络上搭建模拟环境,让接受培训的馆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亲自上阵,实际操作这些业务,进而达到立体培训的培训效果。

2.运用新媒体技术优化馆员资源目前各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在积极拓展电子资源,组织开发各种独具特色的资源库。在获得这些资源后,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积极推广,让读者能更为方便地使用这些资源,同时借助网络技术,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使用时间段的馆员人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在促进本馆资源建设、提高馆藏资源广度的同时,引入他馆的馆员资源,提高馆藏资源的深度。例如,在本馆能力较弱的业务上,可以利用网络视频课程教学,引入优势的业务培训资源。同时,鼓励馆员通过网络积极与外界进行沟通与交流,加强相互学习。

3.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馆员素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升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日常工作也在发生质的变化,对馆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高职院校图书馆不仅是资源中心,同时也是教育中心,读者的知识不仅通过课堂获得,而且可以利用新媒体轻松地获得更多自己需要的知识。这就要求馆员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进而提升自已的综合素质。馆员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来进行学习,并在学习中将网络视频、交友平台和微博等新媒体技术应用到工作中,创建新型的与读者进行交流沟通的平台。

二、财力资源整合

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连续开展了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与全国百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对立项建设单位从政策到资金全方位进行支持。相应的,各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高职院校的投入,陆续出台了省级示范高职院校计划。各高职院校在获得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图书馆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弥补了很多从中专过渡而来的底子比较薄弱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软硬件上的不足。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实行科学化管理,降低日常运行成本,积累资源,做好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同时,应该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打破传统管理模式,以数字化的馆藏资源为核心,利用网络平台,加强资源共享,发挥馆藏资源的整体功能。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对外开放,服务社区、服务社会,部分提供有偿服务,借助社会力量,开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合作。

三、物力资源整合高职院校

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网络覆盖,但其图书馆对于网络的运用比较少。图书馆应该在学院现有基础之上,通过网络平台,共享其他高校的馆藏物力资源。各高职院校不需要像以往那样都把馆藏资源建设得大而全,而应根据本校的特色建立小而精的馆藏资源,而自己特色之外的馆藏资源就可以通过网络途径与其他专业图书馆进行合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各高职院校馆藏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能充分满足读者的不同专业需求。

四、高校馆藏资源库的建立

随着新媒体在传播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读者正在利用新媒体技术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同时这些读者的反馈、转载和传播也最大化了数字化资源的效用。馆藏资源库的建设也正开始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方向。它不仅能够促进学院师生员工在知识吸收、知识重组、知识生成、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知识分享等方面不断发展,同时又能依据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的知识与接受知识的方式。在高职院校不断拓展自己馆藏资源库的同时,开放的网络环境又会方便读者进行反馈,便于图书馆不断从反馈意见中对馆藏资源库的建设进行修正与完善,使图书馆与读者真正达到良性互动。

五、充分发掘利用无形资源

馆藏范文篇6

一、根据高校专业课程需要,深化期刊建设专业水平

高校馆藏期刊资源建设主要承担的功能与责任是为教师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提供最专业化的文献支持,为学生的学习与学术论文创设提供最全面的资源保障。特别是在前沿科学技术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当中,期刊资源更新快、前瞻性强的特点,可以为师生的教与学的需要提供强大的数据资料支撑,从而为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提升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增强提供助力。如通过参阅各自研究领域或专业课程相关的期刊资源,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动态。对于部分高校来说,传统馆藏期刊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等特征。而如今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化,传统纸质期刊数量急剧减少,从其质量与专业性来看似乎越来越高。所以,高校馆藏资源建设管理人员应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需要的角度出发,不断加强对期刊建设的专业化水平。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要对高校的重点专业课程予以全面了解,如计算机专业、通信技术专业、大数据专业等前沿科技领域专业课程的期刊资源建设,就需要做到及时且准确,一旦有所延缓,便很容易失去期刊资源的前沿性特点。此外,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开展定期的专业化管理和整合也是必不可少。其中,既包括对期刊资源本身的整理与归档,也包括对期刊资源的种类吸收、储存、借阅、装订、评估等一系列专业性操作,这样才能符合新时代专业化期刊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所以,新时代高校馆藏期刊资源建设工作,在国家大力倡导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建设方法。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要与本校的实际教学专业相对照。重点专业是什么,就要将期刊资源建设的重点放在那里。如土木工程、测绘、道桥等是学校的重点专业,那么图书馆在期刊资源建设上,就应该着重加强对这一方面的期刊资源种类吸收、整理和建设。从而保证该类专业的学生可以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进行参考、借鉴和学习。另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要与本校的实际教学需要进行参照。在教学当中,教师要加强对馆藏资源的利用,让学生了解和熟知高校的馆藏期刊资源对其专业性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努力开展自主性探究学习,激发高校馆藏资源的利用率。新时代高校馆藏期刊资源建设工作应拥有新时代高校教学的新特点,不仅要紧密结合本专业来开展建设活动,更要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去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

二、调整期刊资源结构配比,实现期刊资源优化配置

合理调整期刊资源的结构配比,是保证新时代高校馆藏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它的科学落实有助于高校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通过合理的结构配比调整,可以实现期刊资源的优化配置,为高校师生教学科研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教学专业还是文献资料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多。而随着专业水平和技术的不断提升,高校的专业学科教学也会随之更新和创新,期刊馆藏资源也应适时进行结构调整。而对于很多高校馆藏工作来说,由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高校馆藏期刊资源的结构配比调整工作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期刊馆藏资源结构也不尽合理。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能在新时代馆藏期刊资源建设过程中加以改善,会导致学生在查找、参阅时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许多技术、理念和操作方法早已更新换代,如果与之相关的期刊资源结构不能及时更新,将会导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开展相关技术研究问题时,得不到有效的期刊文献资源支持。首先,调整期刊资源的结构配比。每一所高校都有其重点发展的专业和学科,图书馆藏工作在采购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期刊采购经费有限,又要保证期刊资源采购的配比问题。着重加强对重点学科专业的期刊采购比例,从而为重点学科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其次,科学推进期刊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新采购期刊工作开展前,做好馆藏资源的统计工作,哪一类期刊是当前师生最为急需的资源,这决定了高校前沿科学技术和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并要做到集中馆藏,确保编制工作的合理性和顺序性。对于一些已订购的刊物,特别是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革新快、升级快的专业性期刊资源,图书馆要定期予以查阅,并果断摒弃和淘汰那些已经过时或落后的技术性期刊资源。比如,计算机类、工程建设类、网络技术类等,从而保证馆藏空间具有一定的弹性。无论是期刊资源的结构配比调整,还是期刊资源的优化配置,都是实现新时代馆藏期刊资源建设工作科学化、合理化目标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不断加强对馆藏期刊资源管理者的能力培养,从而为开展该项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发挥信息网络技术优势,加强电子期刊资源建设

新时代高校馆藏期刊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电子期刊资源建设工作。该项工作是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而实现的,将是未来高校馆藏期刊资源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和实施途径。以纸质媒介为主的传统高校馆藏期刊资源建设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教学与学习需要。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电子期刊资源具有纸媒资源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是极大提高了学生在期刊检索过程中的效率,节约时间成本。学生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或图书管理系统,检索关键词、关键字,从而准确而高效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期刊文献资料,省去了在传统纸媒期刊资源中寻找的麻烦。二是无限拓展了馆藏资源的存储空间。与传统纸媒期刊资源建设相比,电子期刊资源建设所应用的存储空间是巨大的,通过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人们可以根据高校的实际需要不断加大存储空间,极大节约了现实中的馆藏空间。三是打破借阅的空间限制。传统纸媒期刊资源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学生在图书馆内借阅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人多种原因影响,或因个人疏忽、急事匆忙离开、个人不良习惯等,总会将借阅期刊随意放置,这常常给图书馆藏工作带来庞大而繁复的整理工作。而且,当师生有需要时必须到图书馆内进行查找和借阅,极大限制了个人的参阅行为。而电子期刊资源建设,学生只需要通过个人账号和密码登录,就可以随时随地查阅期刊资源,既不需要到图书馆内,也不需要对期刊进行借阅后的归档,只要有需要,师生可以通过电子期刊资源平台随时登陆和查阅,不受任何场合限制,从而获得极大的空间自由。在数字化、信息化社会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藏建设工作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一是不断优化校内网络基础能力构建,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网络速度全面提升,从而为高校馆藏电子期刊资源建设夯实网络化基础能力。二是创建电子期刊资源网络数据库。不断完善数据库内的网络架构,馆藏电子期刊资源要以图书馆、分馆、院系、资料室、专业等为基本的系统架构进行层级划分,以便于学生进行查阅。同时,开发和运用学科导航库也是电子期刊资源实现网络建设的关键。三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馆藏电子期刊资源的管理工作。目前,大数据技术在社会各个行业与领域当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同时微信等新媒体也促进了期刊文献资源的快速传播。为此,高校馆藏电子期刊资源网络建设也要善于利用这些媒体形式,并充分结合大数据技术实现对电子期刊资源从收集到整理、从配比分析到存储检索要做到合理而科学。从而让馆藏期刊资源与具体教学工作相融合,为科研教学提供最新的资料支持,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最优化的信息资源,最终将馆藏电子期刊资源的导航作用发挥至最大化。此外,电子期刊资源建设对于网络技术的应用,还需要学校通过自媒体开发来实现,从而提高电子期刊资源的普及率和应用率。如高校网站上可以及时公开学生的研究成果,以此来丰富校内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重视学生使用调研工作,构建期刊资源共享平台

新时代高校馆藏期刊资源建设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提供最优质的前沿资料,所以“用”是馆藏工作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馆藏期刊资源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如何建设,更要对学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解,进而为新时代馆藏期刊资源建设工作指明方向。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馆藏期刊资源建设的工作重点是如何存储更多更好的优质资源,但至于如何应用却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性。这与新时代高校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育理念有所背离,作为高校不仅要做好建设工作,更要从应用的角度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加以运用。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馆藏工作中,加强学生对期刊资源的使用情况调研,为具体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为此,做好日常数据统计是关键。学生借阅哪些类型的期刊、借阅多长时间、是否拥有研究成果、哪些专业的学生借阅最多、哪一年级班级的学生借阅最为频繁等都要做好数据登记和统计。其中,包括学生在校园网络平台上的检索情况,哪一类期刊被检索应用的最多等。这些数据将直接反映出学生的使用情况,并可以作为数据依据应用于教学中,以激发和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如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一年级学生在期刊资源的借阅人群中所占比重最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借阅期刊杂且目标性不强,而且,对自己参阅的期刊文献大多数都是浅尝辄止,没有过多地深入性研究。只是看似感兴趣便拿来看一看,这主要是大一新生刚刚入学,对很多内容都还存在普遍的新鲜感所致。而高年级学生参阅行为就显得目标性很强,虽然其参阅的范围与低年级学生相比稍显狭窄,但这是由于其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已经形成了目标明确的研究方向,对期刊资源的专业化需求更强,更能明白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为了更好地激发和帮助学生对期刊资源予以应用,高校还应加强期刊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丰富师生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的途径,这样一来,学生便更有兴趣去研究自己专业课程的发展方向,也更便利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如提高校际共享平台建设、扩大虚拟馆藏。虚拟馆藏是通过复制、传递、共享等方法实现各个高校图书馆藏的资源共享。普通高校的馆藏工作可以寻求与省级或部级的文献中心进行合作,从而获得本校所不具备的更优质的期刊文献资源。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查阅到种类齐全、内容丰富、专业性强的期刊资源。如国家科技文献中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文献传递机构,其关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问题的期刊资源十分专业且齐全,不仅包括国内的期刊论文、会议文件,还包括外文专利、报告、论文等。通过高校与之建立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学生可以得到更专业化的期刊资源。此外,高校之间的共享平台建设也不可忽视,高校之间的技术性交流、文学性交流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更是学术研究与探讨得到充分激活的有效方式,学生在这样的交流共享中,会形成更活跃的学习思维与创新思维,从而更愿意参与学习与探究,实现馆藏期刊文献资源的最大化应用目标。无论是学生使用情况的调研工作,还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期刊资源应用的实惠,从而达到高校为社会发展和需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效果。

五、完善期刊绩效评估工作,提高期刊资源利用效率

完善期刊使用的绩效评估方法,是提高期刊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为此高校要从学生的应用数量及效果等角度去完成这一工作任务。期刊绩效评估的关键是确定评估指标,即某一类期刊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称之为高效。该项工作的开展要与学生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工作融合展开,同时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的绩效评估要统筹兼顾。如以电子期刊总量为评估指标,是否达标就要考察专业电子期刊数量占本校主要学科专业涉及的现存纸质期刊的百分比是多少,或者以检索满意率为指标,就要看联机被拒次数占联机次数的百分比以及选中期刊平均下载速度如何等。无论哪一评估方法,其重点都要落实在持续性上。要知道期刊绩效评估主要是为了掌握高校全体师生对期刊资源使用的满意度以及利用率情况,从而为高校馆藏期刊资源建设工作提供结构调整和具体管理的数据依据。所以,期刊资源的绩效评估不能是一时兴起,更不能完全忽视,要保证阶段性而持续的展开,从而为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提供参考。高校馆藏期刊资源建设的绩效评估工作,是提高期刊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师生可以通过具体的评估数据掌握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与学习中有针对性的予以加强。

馆藏范文篇7

关键词:文物馆藏;民族文化;文化传承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使我国很快跻身于世界级大国行列。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确立,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承接之于传播更具有历史意义,文物馆藏作为一个统一收藏和陈列展览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的场所,最大程度上保护了文物的传承,对社会的教育意义更是颇为深远的。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起文物馆藏的价值和作用,将其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令民族文化精华得以长久保存。

一、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

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的发展史上同样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物馆藏作为对传统文化的实体呈现,积淀着中华文明的精髓,使其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中一枝独秀,而且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它愈发地受到人民的珍视,其地位和作用十分值得人们探讨。文物具有保存和传承文化的功能,其价值是无法被衡量地。人类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是动态的,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对于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文物实体对于整个文明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构建十分重要,并且它也承担着实物载体的职责。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为人行事致以“礼仪之邦的风度”;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使之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五千年迷人的魅力令人神游向往。鸦片战争以来,在经过列强压迫和腐朽政府的统治下,中国的民族文化一度饱受摧残和遗忘,进入21世纪,新中国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跻身了世界级的大国,摆脱了落后与贫穷,民族文化的传承开始为人们所重视,然而掺杂了浮躁和攀比的民族文化,又再一次需要人们去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做着不懈的努力。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所在,是连接各民族深厚情谊的桥梁和纽带,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一代代人通过长期积累而的来的结晶。民族融合才能共同发展,才能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若民族文化不被认同,就意味着这个民族不被接受,不被认可,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每个人的责任。

二、基于文物馆藏传承的民族文化

1、文物馆藏的历史意义文物馆藏作为一个静态实物摆放的场所,其中的文物是我们祖先劳动、智慧和革命精神的结晶,这其中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研究和社会文明演进的主要依据,不仅是祖国历史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是中华文明之中的瑰宝。兵马俑的发现、曹操墓的探究,这些都是靠出土文物得到进一步印证的。文物馆藏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同时也是科技创造、文艺创作、科技建造的关键借鉴来源。在早期的历史发展阶段,尚无文字可使用,也没有具体的史料资料,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考古挖掘的文物资料,就没有办法进行任何历史研究。如今,正是利用了这些现存的大量文物资料,才使得早期的历史事件和知识得以形成,才得以去探究其来龙去脉。就当下而言,大量的出土文物、艺术成果和文献资料仍然还在被人们利用、借鉴和探索。这些文物的保存和传承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繁荣不可缺少的条件。

2、文物馆藏的教育意义

有继承才有发展,有教训才有经验,从前人中看到成功或失败,从而不步其后尘,文物馆藏里的文物就是这样的存在。文物是一种权威性的实物教材,可以向人民群众传播爱国主义精神、优秀文明传统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人们借助于文物来深刻感知历史、国家发展历程和变迁和人类社会的文明演进。除此之外,在研究历史上的地理变迁、水文、地震的情况时,文物的实体记录也起了重要作用,不仅可以为今天的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营养,也可以为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提供必不可少的借鉴,即使在现实国际政治斗争中也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总之,文物馆藏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来说,都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3、基于文物馆藏的交流意义

经过考古工作者一系列艰苦辛勤的劳动,他们收集起地下出土文物,并将它们寄存在文物馆藏的场所,利用了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弘扬了古老而伟大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及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作为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还是革命时期顽强拼搏的民族军队,文物很好的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的底蕴和精神,刻画了磅礴大气的中国名片,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作为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华夏大地,它是一个多元化、复杂化的集合体。基于文物馆藏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文物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各族人民共同开发、所创造出的灿烂文明。文化的力量是隐形的,但却不容忽视,一个民族是否得以长远生存与发展,其根本即在于文化力量是否能够熔铸在整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之中。综上所述,我国民族文化近年来得到了很大质量的传承,虽然精华和糟粕并存,落后腐朽文化也并未得到彻底清除,但优秀文化已经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传扬,正在潜移默化的对人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优秀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精神力量的载体,可以促进民族凝聚力的融合,并促进国家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物馆藏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场所,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拥有着无法替代的的作用。

作者:任思远 单位:淮安市淮安区纪念馆

参考文献:

[1]廖海南,丁玲辉.学校、家庭与社会在藏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探讨[J].西藏教育,2013(11).

[2]周明甫.努力推进民族博物馆事业.[J].中国民族,2006(03).

馆藏范文篇8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4.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5.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性服务。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5]鲁宁,周劲思.动态藏品管理工作刍议.中国文物报,2005.

[6]庄文静.博物馆藏品的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中国文物信息网,2004-8-13.

馆藏范文篇9

一、档案信息数据库概念

档案信息数据库是指将档案案卷目录信息、文件目录信息、文件全文内容及相关档案管理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的档案信息集成,主要包括案卷目录数据、文件目录数据与文件全文数据,而档案目录数据库只是档案信息数据库其中的一小部分,主要包括案卷目录数据与文件目录数据,只是档案管理过程中检索工具的信息化。

二、工作任务与现状

档案信息化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全国、全省、全市的馆藏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从“十一五”期间开始启动,我县目前只是进行了目录数据采集录入之前档案的规范整理工作,目录数据采集录入工作至今尚未启动,在全省、全市处于落后位置,欠账大。根据上级档案部门工作部署,要求我县2013年以前必须完成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时间非常紧迫,任务十分艰巨。

三、省、市档案局及兄弟县市的做法

通过对省、市档案局及此项工作完成较好的、、、等兄弟县市的参访学习,归纳其做法主要为以下几点:

1、本局指定专门人员负责组织实施;

2、聘请电脑录入人员进行数据录入;(如省档案局将全文扫描业务外包公司;市档案局及、、、等将目录数据电脑录入工作聘请电脑熟练人员完成。)

3、设立专门场所,购置专用电脑及相关设备,制定相关管控制度;

4、财政专项投入,保障馆藏档案目录数据电脑录入经费。(市档案局及、、、等电脑录入工资均以录入条目数量计算,每条0.3元,县最少,为50万,其余县市都在上百万元,所需经费均为财政专项投入)

四、主要工作内容及我县工作量、经费概算

(一)、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目录数据采集录入前馆藏档案的规范整理工作;

2、档案案卷目录数据的采集录入工作;(每一案卷条目采集录入内容包括档案馆代码、案卷级档号、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案卷题名、责任者、起始时间、终止时间、保管期限、文件数量、页数、控制符等13个项目)

3、文件目录数据的采集录入工作;(每一文件条目采集录入内容包括档案馆代码、文件级档号、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起始页号、责任者、文件编号、文件题名、文件件号、文件时间、文件稿本、控制符、密级、保管期限、页数等16个项目)

4、录入数据的检查校对、备份、汇总上报及日常维护等。

(二)、我县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量及经费概算:

至2012年底,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跨度百年数量近8万卷,根据今年全县档案登记数据统计,全县到期应进馆但尚未进馆的档案还有近12万卷,在全市数量最多,我县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量非常巨大。

录入条目计算:案卷目录录入条目20万条+文件目录录入条目500万条(平均每卷档案计25份文件)=520万条

聘请人员进行电脑录入工作所需经费计算:520万条×0.3元/条=156万元

五、我县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存在的困难

1、工作量非常大,欠账非常多,时间非常紧;

2、人才短缺。近十多年来,县档案局除因领导调动进入档案局外,再无专业人才,尤其是没有电脑专业人才进入档案局,现有工作人员年龄普遍较大,平均年龄48岁,已较难适应档案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3、硬件不足。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所需专用电脑及相关设备因经费所限至今无法购置;

4、经费尚无落实。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前所未有,在较短的时间内要消化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欠账,所需经费较大,而上级财政又无此项工作专项经费,迫切需要县级财政专项投入,以保障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我县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及相关股室长为组成人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门人员负责组织实施。制定专项工作方案;

2、组建专业队伍。通过招聘电脑操作熟练人员组建数据录入专业队伍,并签定责任状;

馆藏范文篇10

【摘要题】信息资源建设

【关键词】文献揭示/电……

我国大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以集团购买方式,陆续引进国外重要的电子文献数据库,如美国ISI公司著名的引文数据库WebofScience(SCI、SSCI、A&HCI),知名文摘数据库UnCover、CSA、EI、INSPEC、BiosisPreviews等文摘与全文集合型数据库OCLCFirstSearch、ProQuest、EBSCO、Ovid、Gale等。还将引进著名学术出版社的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如Elsevier的SDOS、AcademicPress的IDEAL、KluwerOnline、SpringerLINK、IEEE/IEE的IEL等。中国本土开发的全文电子期刊、电子图书数据库更为图书馆订购的首选,加上图书馆自身转化的数字化馆藏,图书馆已初步打造出数字架构的馆藏体系,馆藏结构逐渐走向纸质文献与数字信息共存的形态。

面对初具规模的数字化资源,仅在图书馆网页上按数据库名称罗列展示,势必使这部分重要资源脱离于馆藏目录控制,具体文献淹没在众多数据库中,读者不能很好利用。发达国家图书馆的一些做法,如将数字化资源进行MARC格式编目并装入OPAC;将数据库重组、次序化建立各种导航系统;建立数据库之间的链接实现跨库检索,及不同类型数据库的整合,研制多个数据库的联合查询等,力求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揭示数字化馆藏资源,提供读者方便有效地利用等,值得认真研究借鉴。

1通过0PAC揭示完整馆藏

OPAC应当是反映图书馆全部馆藏,包容各种载体文献的一个窗口。读者通过一个统一的界面,一次性检索便可获得多种类型的文献数据,不遗漏任何载体的馆藏信息。OPAC是数字化图书馆最基础的一项建设,纸质传统文献目录全部回溯为机读目录的图书馆,大多淘汰了卡片式馆藏目录。因此不论到馆读者还是网络用户,最熟悉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就是OPAC。对馆藏数字化资源进行编目,将其MARC记录加入OPAC,把数字化馆藏资源纳入目录控制,改变数据库中电子文献游离于馆藏目录控制之外的状况,使其与印刷型馆藏融为一体,实现通过OPAC揭示完整馆藏是很有效的方法。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国会图书馆为了在机读目录中揭示各类数字化资源,在USMARC中增加了一系列新的字段或给有些字段扩充新的定义,如130(统一题名,主款目)使用Online作为网络电子文献的修饰词,256(计算机文件特征),307(文献检索或获取时间),516(计算机文件类型或数据附注),538(系统细节附注)用以说明文献的软硬件,856(电子资源定位与检索),该字段被指定提供使用文献的URL,并提供直接链接到该具体文献网页。我国西文编目基本采用USMARC,而CALIS联机合作编目项目已在中文CNMARC中正式采用了以上字段。因此,给光盘和网络信息资源编目已经有了技术上的保障。有些数据库提供商,如EBSCO向订户提供所购数据库收录的电子期刊的MARC记录,并有856字段实现与数据库的链接。这可以使图书馆以批处理方式直接将现成的MARC记录装入本馆的OPAC。

数字化资源的MARC记录装入OPAC,通过856字段的指引,直接点击访问具体网络文献。这种链接的实现也没有技术上的障碍,该技术通过Z39.50等协议作为后台支持。多数大学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均可支持,不仅引进的国外系统INNOPAC、Horizon、SIRSI等有此功能,国内系统如以南京大学为主开发的“江苏汇文”等都具有这种管理模块。

CALIS200多所成员馆或多或少拥有前面提及的引进数据库,CALIS学科中心和地区中心图书馆基本全部订购,都拥有外文全文电子期刊5000多种到8000多种;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库、万方数字化期刊,以及超星、书生等数据库中3500至5000多种中文全文期刊和3050万册中文图书已经成为多数大学馆的馆藏。然而,对数据库中电子全文期刊进行编目的仅有北大、清华、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南京大学等少数几所大学图书馆。数据库中的全文电子图书及各图书馆搜集的重点学科网上虚拟学术资源也应给予编目,但目前尚未见编目。上述6所大学每年订购的中外文纸本期刊都在5000种左右,其中外文期刊还不到2000种。若电子期刊未编目,检索OPAC时将遗漏多数馆藏期刊。目前多数图书馆采购图书实行多品种少复本方针,电子图书起着补充复本和多读者共同使用的作用,无论纸本还是电子图书都应当给予MARC编目。通过OPAC揭示和链接,可使读者查找印刷本书刊的同时得知网上电子书刊资源,选择使用;尤其可使不熟悉网络的读者增强使用网络资源的意识,在没有纸本或纸本图书借出的情况下,被提示使用电子版文献,并可不脱离终端在OPAC直接指引下,点击进入所查找的文献,提高数字化资源的揭示率和使用率。

2以多种导航方式提供多角度揭示

导航系统建设即电子资源网页建设,将全文电子期刊、二次文献数据库、电子参考工具资源、本馆搜集的网络学术资源等进行分离重组,按大小不同的文献单位再次序化,按照字顺、学科、主题等各种顺序组成多种导航方式,提供多角度可检索的揭示系统,使网页展现多元化的、交互式的、动态的数字化资源环境。

2.1电子期刊导航系统

电子期刊以大出版社的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和文摘与全文集成型数据库为主,每个数据库都有独自的检索界面。检索方法各不相同;各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学科覆盖面各有侧重也有重合,即使是咨询馆员也不可能牢记各数据库包括的具体期刊。另外一些期刊在订购印刷本后,出版社还提供电子版全文期刊的免费访问,这些电子期刊分散在网上各处,不给予集中揭示,将浪费资源,建立电子期刊导航系统势在必行。

电子全文期刊导航系统将订购的所有数据库中及分散在各出版社网页上的全文电子期刊集中在一起,再次序化,整合在一个统一的界面下,提供从整刊角度浏览和检索服务。该系统通常具备按刊名字顺和学科(或主题)的浏览功能,描述字段有:刊名、ISSN、来源数据库或出版社、期刊全文的收录年限、学科或主题、期刊介绍等;具有基本检索功能,支持刊名关键词、学科(或主题)、ISSN的检索;具有超文本链接功

能,一般每种期刊至少设立刊名、来源数据库两个超文本链接点。刊名链接点直接指引至该期刊在网上或数据库中的具体卷、期页面,读者可直接浏览该期刊各卷期的全文;来源数据库链接点指向数据库,指引读者进入该数据库按论文关键词、作者等途径检索。.2数据库导航系统

数据库名称往往不能反映所含文献的学科范畴,有些数据库还具有众多子数据库,如OCLCFierstSearch、Dialog、CSA、Ovid、Gale、SilverPlatter等,按数据库名称罗列于网页,不能很好揭示数据库内容,读者使用时摆脱不了随机性甚至盲目性。

导航系统通过解剖数据库,分离子数据库,并根据学科或主题归类重组,覆盖多学科的数据库重复归入多个类目,各学科/主题类目下再按字顺排列,具有按数据库名称字顺和学科浏览功能,还具有按数据库名称关键词或学科/主题检索功能,每一种数据库都有超文本链接点,指引进入目标数据库。北大、清华、复旦等几所大学图书馆已建立了这种数据库导航系统。读者进入数据库导航系统,点击相关学科或主题,便可展现该学科/主题相关的所有数据库,包括二次文献和全文文献数据库,杜绝漏检的情况。

2.3学科网络资源导航

优秀的学科导航系统应当集中反映相关学科的馆内资源,包括电子期刊和数据库;Internet相关综合站点、专业站点,学术机构、专业协会、学会和组织,应用软件等,以超文本链接指引使用,并具有检索功能。学科导航从学科资源整合和学科角度揭示出发,适合族性检索,这是学术研究人员检索思维和行为的切入点。

3以跨库检索及数据库整合深层次揭示电子文献

每种电子文献数据库都具有相当检索功能,各自能够独立行使对部分文献揭示和控制。但从系统科学的整体性思考,数据库的分散孤立状态影响了各自功用的有效发挥。读者使用某一数据库时存在随机性甚至盲目性。即使明确应使用的目标,也必须逐一进入每个数据库,检索性二次文献数据库得出的检索结果,通常不是最终检索目标,还需要进入全文库检索出相关的全文文献,若没有电子版全文文献还要弄清如何获取印刷版文献。因此,“一站式”信息服务就成为图书馆的工作命题和信息商的服务箴言。以下两种途径是实现这一工怍命题的努力方向。

3.1统一检索平台,实现跨库检索

清华大学图书馆最近推出“清华同方电子资源统一检索平台”,提供33个中外文数据库的同时检索。南京大学图书馆的“一站式检索”系统也刚刚投入使用,该系统整合了本馆馆藏目录、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数字图书馆、维普中文科技全文期刊、清华全文学术期刊、UnCover、ElsevierSDOS等7个数据库,实现多数据库同时检索,分数据库展示检索结果。统一检索平台为读者创造了更便捷的信息环境,若所有数据库均能纳入整合范围,且无传输、速度、检索功能等方面的障碍,是实现对电子文献揭示与控制的理想方法。

3.2建立链接,组成数据库网络

通过各种层次的网络链接将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和不同结构的系统构成相互连通的立体交织的整体网络,得以实现“一站式”信息服务,即读者进入图书馆网络后,通过各种链接指引,跨数据库检索,无需脱离终端,便可获取本馆提供的所有文献或相关信息,以及得到本馆提供的文献传递或互借服务。构建数据库整体网络需建立的网络链接主要有:

(1)二次文献数据库与全文数据库之间的链接。多数国外二次文献数据库如WebofScience、GSA、SilverPlatter等,甚至光盘数据库如CA、均可提供全文链接(full-textlink)技术,图书馆将自己订购的所有全文电子文献,包括分散在各出版社网站上的电子期刊报送提供商在各检索性数据库中建立全文链接。二次文献数据库往往覆盖面大,检索功能强,检索主题性文献效果好,读者得出检索结果后,可点“full-textlink”按钮,进入所需要的具体全文。这种链接揭示和指向单篇论文。

(2)数据库与OPAC系统之间的链接,这是双向的链接,前文已论及电子文献的编目及OPAC指引至电子书刊的链接;另外,二次文献数据库和集合性数据库中还应当提供馆藏(Holdings)链接。当检索结果中没有全文链接时,读者可点击Holdings按钮,查看馆藏中是否有相应的印刷版文献。EBSCO、UnCover还提供拥有该文献的国内其他馆馆藏情况,而OCLCFirstSearch则提供拥有该文献国外其他馆的馆藏情况,可使读者快速实现原文信息源定位查询。

(3)数据库与互联网相关网站的链接。这是向外扩展检索链接,CSA数据库、Gale公司的lnfoTrac和GaleNet等数据库已建立这种链接,在读者检索到某主题结果时,同时展现相关网站的超文本链接点,指引进入互联网相关站点浏览,数据库同时设计了回本数据库的链接按钮,可随时从互联网回到数据库继续检索。

(4)数据库的全文订购链接和馆际互借链接。一些数据库设计了无中介订购系统和馆际互借系统,通常这些链接系统可过滤本馆收藏的全文文献,必须是本馆未入藏的文献才能通过链接系统,向全文提供商发出订购指令,或向文献传递中心发出索取指令。

(5)数据库与本单位文献传递部门或馆员的链接。图书馆与数据库提供商协作,以提问表单或E-Mail链接形式,在数据库中建立本单位负责文献传递的部门或馆员的链接按钮,SilverPlatter公司已做出此项努力。读者无法在各种途径获取全文时,可直接求助于文献传递馆员。

OPAC、各种导航检索系统、链接成网的各类数据库之间的多重联系,形成了整体化功能。通过各种链接,数据库不再是信息孤岛,不同结构的信息系统相互多重沟通,形成整体化网络揭示系统。图书馆应尽可能地利用先进技术,为读者提供最明确最方便的多层次服务。

【参考文献】

1AllisonMookSleeman.Electronicjournals.TheUniversityVirginiaexperience.TheSerialsLibrarian,1996(3-4):263

2BruceHarley.Electronico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