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意思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8:46:10

工作意思

工作意思范文篇1

关键词:英语影视文学;翻译;艺术语言;处理原则

影视文学语言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但又和其他艺术语言存在明显的差别,它是时代特点、地域风情、世事变化的重要展现形式,各国、各地区都有着独特的影视文学语言,将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通常利用英语影视文学对其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等进行传递,这些不同的作品往往散发着独有的时代气息。和中国影视文学相比,英语影视文学在创作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无论是中心思想的阐述还是内在精神的传达都有着其独特的形式,尤其是在艺术语言中,所以,在进行英语影视文学翻译的时候,不仅要最大化契合原文本意,准确传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还要注重翻译技巧的运用,根据影视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及其创作的历史背景,采取最为适当的手段完成翻译任务。

1英语影视文学翻译概述

英语影视文学的翻译并非英语到汉语的一一对应,而是语言文化的典型艺术形式,将影视文学的艺术创作以及不同文化的交流有效融于一体,所以,在对英语影视文学进行翻译的时候必须高度重视其艺术语言,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充分地传达出作品的意境。英语影视文学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必须凸显出其时代气息和文化背景。翻译的最佳水平就是辅助读者更加深刻地掌握英语知识。翻译人员除了具备完备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以外,还必须对所需翻译的作品有基本的了解,明确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所处时代特点,从而激发读者产生阅读动机。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英语影视文学作品的翻译现状并不乐观,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还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是值得所有翻译人员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开创英语影视文学翻译的新局面,使翻译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2英语影视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

2.1忠于原文的原则。在对英语影视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循忠于原文的基本原则,简单来说,就是要尊重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尽可能准确且全面地传达出其所要表达的意思。翻译者并非作品的原创者,只是文字的转换者,其所翻译的作品并非来自于自己的大脑,翻译者只是扮演着原作者与本国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对于翻译者而言,不能在实际翻译的时候融入自己的主观想法、态度和观点,更不能随意对作品的艺术语言进行更改。英语影视文学翻译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与技巧,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专业性的工作,翻译者既要具备完善的理论储备,同时还要依托自身的感性认知,才能真正做好翻译工作。翻译者应站在读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尽可能满足读者内心的需求,激发读者产生阅读的欲望,使读者在阅读作品的时候能完全沉醉其中。另外,忠于原文还表现在对原文翻译的适度性,否则即便把作品翻译得连贯顺畅,也展现不出原文本身的意蕴。翻译者若在翻译中加入太多不属于原作者表达的内容,原文的本意必定会被曲解,最终直接影响到英语影视文学的翻译质量。2.2尊重时代背景的原则。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背景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致使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背景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特定的创作背景下,文学作品能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特征以及时代更迭过程。所以,翻译者在翻译作品的时候要想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就必须对作品诞生的背景进行仔细地分析。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优秀影视文学作品的诞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整个演变过程往往会利用艺术语言的形式在阅读者面前呈现出来,读者可在阅读影视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了解特定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状况以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文化风俗习惯等。翻译人员在实际开展翻译工作的时候,为了保证作品本身的艺术气息,应在准确把握作者核心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所处时代的文化特点,选用最适当的语言风格,充分融合当时的语境,从而更加准确完整地传达出作品所在时代的艺术语言特征。2.3流畅性原则。在翻译英语影视文学作品的时候,对艺术语言的处理必须做到连贯流畅,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具备深厚的翻译功底,所有经过翻译转换的文字既不能完全受制于原作品,也不能太过求新、求异。翻译者应当适当拓宽自身的思路,确保译文的“信达雅”。若只是死板地把原文本与译文一一对应,是无法充分突显出原文本身的创作思路和艺术风格的,翻译者还需结合中文意思进行优化重组,直到最大化契合翻译规范为止。例如,在对“furiously”这一单词进行翻译的时候,根据英汉词典,一般应翻译成“狂怒地、猛烈地、狂暴地”。但在英语影视文学作品当中,翻译者则要结合作品内容与情境的不同,将其翻译为气势汹汹、勃然大怒等,这样不但能凸显出作品本身的文学艺术色彩,同时也做到了契合作者本意。2.4突出语言美感的原则。英语影视文学的翻译必须确保译文的通俗性,尽可能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核心思想与情感内涵,进而完全融入到英语影视文学所创造出的艺术世界中去。翻译者在对作品的语言文字进行转换的时候,应考虑到本国文化元素,突出语言的艺术美感。比如,在对英语影视文学作品《乱世佳人》进行翻译的时候,为了保证翻译后的作品更好地被本国读者认可和接收,译者把作品中男女主角的名字分别翻译为“白瑞德”和“郝思嘉”,这就充分突显出了中国的语言特色,带有浓厚的本国语言艺术气息,这正好印证了钱钟书先生曾说的一句话:英语影视文学翻译的最佳状态就是立足于原作品的艺术风格,并以此为基础添加新的趣味。

3英语影视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手段

结合英语影视文学翻译的几项基本原则,在对英语影视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应将词汇、语法、语音、修辞等作为主要切入点。首先,在词汇方面。词汇是构成语言单位的最基本元素,在对词汇进行翻译的时候,可采取删减词汇、增加词汇或者利用引申义等方式,无论是加词还是减词,都不是对原文本身意思的更改,而是为了更加准确完整地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引申指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词义进行一定调整,引申义必须做到契合作者所要传达的本意。其次,在语法方面。语法实际上就是语句的基本规律,利用语法规则进行翻译可适当调整或转换句子结构、词组结构等,但不能改变原文本身的意思。再次,在语音方面。语音属于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作者可根据作品本身的需要,对语音进行合理选择、组合,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遵从原文以外,还要科学排列声、调、韵等要素,做到灵活运用异意同音等各种翻译手段。最后,在修辞方面,翻译者在对修辞格进行处理的时候,比较常用的技巧主要有替换、保留、删减等,通过运用这些技巧,可使翻译后的语言更具艺术美感。另外,翻译者在对英语影视文学进行翻译的时候,还要注重对综合手段的运用,具体主要包括断句、位移等方式,其中,断句指的是按照汉语的习惯将原文转换成短句的形式;位移则是指对语义中心、词序等进行调整,从而便于读者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作品。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上述各类方法和技巧通常不是单独使用的,而需要结合起来进行使用,才能提高翻译的整体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语言体系,在这一语言体系之下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其中,影视文学便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语言艺术文化形式。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来说,其影视文学作品中大都采用的是英语,要使英语影视文学作品更好地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就必须对其进行翻译处理,尤其要注重对艺术语言的处理,要求翻译者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严格坚持忠于原文、尊重作品时代背景、确保语言流畅、突出语言美感等基本原则,尽可能实现中西文化的完美对接与融合,进而为中国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作者简介:彭希艳(1980-),女,籍贯:山东青州,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参考文献:

[1]杨翠华.英语影视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09):134-136.

[2]王莉.英语影视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探究[J].才智,2018(35):191.

[3]管铃钰.论英语影视文学中艺术语言的翻译原则[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9(05):269.

[4]柴婧.浅谈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J].青年文学家,2020(18):145.

[5]周玉梅.阐释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J].青年文学家,2019(35):186.

[6]陈思琦.浅谈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探讨[J].英语广场(下旬刊),2013(09):22.

工作意思范文篇2

一、说要求,明确习作意图

小学生的作文练习,每次都有提出明确的训练要求,以使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表达愿望相适应。作文训练的要求为学生所掌握,这是指导学生写好文章的重要保证。习作要求大多浅显易懂,基本概括了应该“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内容,学生经过阅读,是容易读懂,容易理解掌握的。启发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在理解中训练表达,在交流中明确习作意图。学生了解了要求,找准着力点,写作就有了指向。

二、说素材,充实作文内容

“写什么”是习作指导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学生感到最困惑的也就是“无话可写”。这是因为学生受到经历、见闻等的局限,积累的少。但各个学生的所见所闻却又是多姿多彩的,如果把每个学生的材料叠加起来,就相当丰厚了。指导时,让学生畅所欲言,给予每个学生练习说话的机会,把选取的材料说出来,表达的欲望就会被激发,既能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又能触类旁通,积累丰富的材料。积累丰富了,就能从大量的所见所闻中提炼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作文的内容也更充实了。

如指导第九册第二单元“尊敬或佩服的一个人”作文,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出发,提出“谁是你最尊敬或佩服的人”这个问题,让学生回忆,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学生会对自己身边的人进行比较,很快就各自确定说话的话题。接着,启发学生准备各自的说话内容:①你最尊敬或佩服的人是谁?②他长什么样?③他是做什么工作的?④这个人做的什么事让你尊敬或佩服他?⑤从这件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说具体,说清楚。然后,再次引导“你想不想把刚才介绍的内容写下来?”学生表达的欲望更强烈了,有了内容说,就会有内容写,大大推动了从说到写的训练。

三、说构思,打开作文思路

学生有了作文内容,并不等于就会表达,更不等于就能表达得很好。因为,内容在还没有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时候,往往是零散的,不确定的。只有找到恰当的形式,才能把这些零乱而不够确定的内容,顺畅、清楚地表达出来。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一个原因,就是表达的形式过于单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参照从阅读中汲取的作文构思范例,把自己的作文构思说出来,打开作文的思路,选择恰当的叙述方式表达,对脑海里已经拟定的材料进行归纳、整合,为写作成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十册第三单元是进行“介绍好朋友”的习作训练。这类题材,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关系密切,材料的积累是十分丰富的,但应该怎么写才会有新意,却是一大问题。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出的作文不至于千篇一律呢?我在教学中,先帮助学生归纳对比《“诺曼底”号遇难记》和《理想的风筝》这两篇写人记事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写作特点,再引导他们说说自己的作文构思,并进行比较,拓展自己的思路,最终确定自己作文的表述方式。这样的说,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完善自己的表达。

四、说评改,体验改作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习作训练,要着眼于对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指导。学生从自己修改习作中,能受到启发和教育,对写作的感悟也会加深。说话是语言再次内化的过程,让学生谈谈自改作文的过程和启发,对提高写作能力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因为,学生的作文是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写出来的内容,跟原来想说的意思是否一致,是否全说清了,只有作者自己最清楚。说得好了,文章也就改得好了。同时,其他同学在听了作文修改的经过后,能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作文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第十册第四单元“成功的喜悦”习作训练中,我先启发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围绕“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成功的过程是不是写清楚,写具体了;有没有写出成功的感受”进行自改,再引导学生交流自改作文的过程和启发,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改,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学生在交流中,提高了自改作文的能力,又享受到通过修改使作文质量有所提高的快乐。

五、说感受,加深写作领悟

工作意思范文篇3

入伍2年,参加工作将近一年。接触了或多或少的管理培训知识和实践。以下为个人小小心得体会,请各位多多指教:

一栋大楼最主要的是地基,公司和工厂的地基就是最底层的员工,我国现阶段员工普遍文化水准在于初高中层次,人员素质较为低下,他们有潜在的对错意识,却基本完全没有执行对错的行为意识。容易感情用事,并且自私自利,没有团队合作团结意识,没有集体荣誉感意识。我的主要心得就是如何培养员工的团队合作意思和集体荣誉感。

学习是一个累积的过程,而培训也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也许对于高素质人才,一场简短的2个钟头的培训可以使他受益良多,因为他明白这场培训对于他的价值,2个钟头或许对于大家来说意义都不大,关键是在于2个钟以外的时间,高素质的人才会花费数倍于2个钟的时间去消化累积培训内容,他们有学习意识,有成长意识。而我们的员工没有这种意识,没有这种思想,所以就要靠他们的管理人员去培养(这里就不是培训了),去帮助他们累积。

而我的团结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也就是在日常的坚持不懈的培养和累积中造就了我的黄金队伍!我的队伍里边人员素质普遍都不高,小学毕业程度75%,剩下12%初中,3%高中(一人)。以前:这支队伍,面对的是粗鲁的管理方法,死板的制度程序,造成的结果是人员严重不服从管理,抵制情绪严重,致使管理人员心情不愉,整个团队情绪化工作情节严重,工作效率低下,工作事故率教高。

现在:我的入手处在于人性化管理,一方面小事内部消化解决改正,大事化小清淡处理。我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动作并非是纵容,每当我处理抗住了事故后,都会喧导事故的前后和我解决的过程,为自己造势,从中喧导解决的艰辛,也显示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工作中突出自己的工作指挥和协调能力,正确的指挥和指导让手下信服,再加强我个人的培训内容,这点主要是突出关心体恤下属前途,指导他们向前看,向上边的岗位看,提供简单理论内容,制定简单实践过程,突出上边岗位的简单面,易学面,激发积极性,达到预期目的和最终目的(我是为下属着想的上司)。达到最终目的后,这时我在下属心中的形象有2点:1体恤下属,为下属着想,这种老大跟着值;2有很强的能力,这种老大跟着有前途。

在此基础上,我大力喧导集体团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精神,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是我这个团体中的一份子,每个人的所做所为我和我们的团体都会为他负责,而他作为团体的一份子,他的所做所为也要为这个团体和他个人负责,认真工作,改正小事上的不足,重视纠正大事上的缺陷,个人找出原因,集体帮助分析,达到彻底消除事故的目的。并且培养了团结意识。另外要喧导小事犯错低级,大事犯错愚蠢,错误不是个人的事,还代表了集体团队在工厂公司的形象能力问题,达到注入集体荣誉感的目的。

另外杂谈一下亮剑中我悟出的管理知识:亮剑中我注重的有2个灵魂人物,李云龙和楚云飞,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注重精神管理,都有亮剑精神,而亮剑的灵魂就是李和楚二人。所以管理中也要突出自己的精神,这样你就是这个团队的灵魂,团队的文化。还有一点,一个小动作,楚在打仗前会用发军饷来鼓励士气,在企业管理中也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下!呵呵,我在工作中体现的是请大家喝水这个动作,大家工作量大的时候我会在他们面前用很大方的动作拿出自己的钱包,然后掏出大额钞票(100面值),然后用很大的声音叫一个人去买水,而后借次机会鼓励士气,喧导一下团队的精神。积累就是要从日常每一点一滴的感化,喧导。

工作意思范文篇4

要准确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的含义,就必须联系民法的原理,原则和规则来加以区分。如对原则一词的词义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不管是在汉语中还是在英语或拉丁语中,原则的核心意思都是根本准则。原理是原则的上位,原则是规则的上位,这样看来从原理到规则的概念外延是由大到小,依次递减。如,民法自治属于民法原理,即民法的根本原则,平等、公平、诚信等属于民法原则,即民法的基本原则。下面着重阐述民法的基本原则与民法具体原则和民法规则的含义与区别。

1.三者的概念

关于民法的基本原则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拉伦兹指出“:整个法秩序(或其大部分)都受特定指导性法律思想、原则或一般价值标准的支配”[1]。知名学者李开国认为“,民法的基本原则是体现市民社会和商品经济的根本要求,贯穿民事立法、司法、守法始终,具有普遍适用效力和衡平作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是民法精神实质之所在”[2]。虽然他们观点和表述有所差异,但有许多方面是一致的。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的灵魂,它是贯穿于民法始终的根本规则,它像一只无形的大手调整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当民事法律具体规范落后于社会发展时,它将填补漏洞,从而克服法律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法基本原则对于民法规范起统率作用。任何对民法规范的解释,任何对民事行为的合法性的判断,只要违反民法的基本原则,就是违反民法,就是无效的。所谓民法的具体原则,是指在民法域具体法律关系领域内的规则,它是民法的基本原则在该法域具体法律关系领域内的展现。比如,公平原则在合同法领域表现的具体原则是等价有偿原则和显失公平原则;而在侵权法领域表现的具体原则是公平责任原则,完全损害赔偿原则和损益相抵原则。民法的法律规则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民事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即法律学界通常所说的民法法律规范。

2.三者的异同

民法的具体原则与基本原则一样,不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但具体原则与基本原则相比,不具有基本原则那样的普遍性、最高命令性和高度抽象性。民法的规则与基本原则相比,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标准,指示人们在具体的情况下应当为什么、不应当为什么、可以为什么,否则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也即规定了具体的权利、义务及相应的法律后果。而基本原则则不同,它并未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模式,也未指明法律后果。不过,法律规范是以基本原则为指导的,它将基本原则具体化,并将之与一定的法律后果相联系,从而实现基本原则的命令性。正因为此,在具体适用法律时总是先根据具体事实寻找可适用的法律规范,仅在无具体法律规范适用时由法官依据法律的具体原则、基本原则行使自由裁量权。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谈民法的基本原则离不开民事法律关系,而民事法律关系,指根据民事法律规范确立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必要因素或条件。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这三要素是任何国家研究民事法律关系所必不可少的东西,由三要素出发,笔者认为任何国家关于民法的基本原则应包含共性的三个基本原则,主体上是民事主体平等原则,在内容上是公平原则,在客体上是意思自治原则。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我国民法有着其他国家民法共同的基本原则,也必然有不同的原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没有共同的基本原则,就不能称之为民法;没有不同的基本原则也就谈不上中国民法。我国基于传统,非常强调国家政策的作用,把它作为法律补充原则。下面从共性与个性两个角度谈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共性原则

1.民事主体平等原则

该原则是民法的核心原则。它是民法得以成为民法的前提和基础,是民法为私法的依据,是民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标志。平等原则在现行法上的根据,首先是《民法通则》第3条: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其次是《合同法》第3条:订立合同,应当遵循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平等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不论其在民族、性别、年龄、宗教信仰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限制和剥夺。第二,不同的民事主体参与民事关系,适应同一法律,具有平等的地位,即使是国家作为民事主体也不例外。第三,民事主体产生、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时必须平等协商。第四,民事权利平等受法律保护。

2.公平原则

公平是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社会正义的表现之一,一个社会要做到公平主要体现在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上,也就是说公平在于人们的权利与义务、行为与报偿相称。公平是人们对社会事物进行价值评价时表现出来的观念,这种观念可以起到净化社会环境,支撑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法与公平有着天然的联系。法的产生必须以一定的公平观为依据,统治阶级之所以需要法,是为了维护自己认为的公平关系,法是一定公平观的具体体现、标准,公平观是法的思想基础;而公平也离不开法律,一定的公平观,一定的公平关系只有体现为法律,才能得以实施和保障。《民法通则》第4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而《合同法》第5条再次强调:“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3.意思自治原则

意思自治原则,是指法律确认民事主体得自由地基于其意志去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3]。意思自治原则又称自愿原则,是指根据自己的意志产生、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它具体体现为结社自由、合同自由、婚姻自由、遗嘱自由等方面。它是民法的重要指导原则,是其他民事法律制度构建的基础,奠定了民法作为市民社会基本法的基础地位,民法的主体制度就是在意思自治的基础上形成的,因为法律赋予并且保证每个人都具有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法律行为特别是合同来调整相互之间关系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有行为能力制度。而法律行为和制度则是意思自治原则的展开,是实现意思自治的工具和手段。意思自治原则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它赋予民事主体在法律范围内广泛的行为自由,这些自由包括做与不做,选择内容、相对人和行为方式,处分权利及救济方式。其二,它允许当事人通过法律行为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此为民法的任意性调整方法,也就是说它不确定具体的行为准则来要求各个民事主体照此行事,而是划定一个界限和范围,允许民事主体在此范围内自由行事。其三,确定国家机关干预与民事主体的行为自由的合理界限,只要民事主体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国家不得干预。当然意思自治是有限制的,这就要求当事人在意思自治时要诚实信用。正基于此,有些学者把诚实信用当作意思自治的应有之义[4]。而从诚实信用原则出发又要求权利不得滥用,即权利不得滥用原则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反面规范[5]。总之,由意思自治原则我们可以引出诚实守信和权利不得滥用两个原则。

(二)个性原则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民法也不可能穷尽民事活动中的所有行为,因而就需要有补充原则来弥补民法调整的空白。所以,我国把国家政策作为法律的补充渊源,即在法律没有规定时,民事活动应遵守国家政策。

三、民法基本原则的社会价值

工作意思范文篇5

关键词行政法律行为法的行为法效意思客观意思

一、问题及研究进路

行政处分(Verwaltungsakt)概念、具体行政行为概念分别是德国行政法(学)、中国大陆行政法(学)上的“基础性”和“功能性”的概念。其“基础性”是因为它们在传统行政法上的核心地位,在“高权行政”模式下,一般的、抽象的行政法规范转化为具体的、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均依赖于行政机关作成行政处分(或具体行政行为),这种“具体设权性”的功能使得它们成为行政法学理上的行政法律行为概念;而其“功能性”则是指它们是为适应行政诉讼实践的需要而设置的“功能创设性”概念,而并非纯粹学理上的的概念,在德国行政法(包括深受其影响的日本、我国台湾的行政法)以及中国大陆的行政法中,行政相对人提起行政诉讼以行政处分(具体行政行为)为前提条件1。基于行政法控制行政权保护人权的基本精神,学理界和司法实务界长期致力于对行政处分概念作扩张性的解释,以起到扩大人民诉权、加强司法权对行政权的控制之目的。这种为扩大受案范围所作的“功能性”考量甚至影响了学理上行政法律行为理论的建构与发展,使其在传统的民事法律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发生了嬗变,形成行政法上特有的法律行为理论。20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对完全传统的“法效意思说”进行修订,最终使独具特色的行政法律行为理论成型(或称为行政法上“法的行为”Rechtsakt)2,其理论基础被称为“客观意思说”,这一理论极大地扩张了行政法律行为(行政处分)的涵盖范围,从而扩大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并迅速成为大陆法系行政法中的主流学说。

然而,“客观意思说”的确立虽然在诉讼实践层面上扩张了行政相对人的诉权,但却在学理上陷入了顾此失彼的境地。包括德国学者在内的众多学者运用已经脱离了经典民事法律行为意蕴的“客观意思说”诠释行政法律行为,但反过来又用传统“法效意思说”为标准来鉴别行政法上的事实行为,使得法律行为、事实行为这一对本属于行政法上的基本概念变得令人难以捉摸。3

笔者认为,对根基不深、年轻的中国行政法而言,就一些基本概念进行梳理、诠释的工作仍需众多学者戮力耕耘,这是作为法律科学分支的行政法学真正的研究起点和基础。本文着力于行政法律行为理论演化过程的梳理,试图对其作出追本溯源式的阐释,为理顺行政法律行为理论(这个在行政法上鲜有系统研究的问题)作出尝试。

二、“法效意思表示”说的建构与适用范围

法律行为制度原系民法中与法定主义体系相并列的独特的具体设权行为规则;作为观念抽象,它又以系统完备的理论形态概括了民法学中一系列精致的概念和原理,开成学说中令人瞩目的独立领域,其实际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民法自身的范围,而达至于行政法。4在法理上,一般认为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其一是法定主义方式,法律规范将法律关系的具体内容和技术环节作充分的详细概括,只要法律事前规定好的事件或事实行为一旦发生,“客观法”的抽象规定即转化为具体的“主观权利”;其二是法律行为方式,当法定主义方式无法将法律关系的具体内容和技术环节作充分的详细概括时,法律关系具体内容的确定须通过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得以实现。法律行为的核心内容是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它是行为人“基于意思表示而设定、变更、终止权利和义务的行为”。与法律行为相对应的概念是事实行为,尽管事实行为也是实现具体法律关系内容的媒介,其中也不乏行为人的观念表示或精神作用,但客观法对事实行为构成的概括并不考虑行为人的具体意图内容,事实行为的法律效果依法律的规定而产生,因而属于法定主义调整方式之范围。

在民法中,由于奉行“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则,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具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法律行为制度适用的范围也较广阔。“依法行政”基本原则决定了法定主义调整方式在行政法中的重要地位。但行政关系的变动不拘、纷繁复杂使得法律不可能对所有行政法律关系的具体内容作出事无巨细的规定,法定主义方式无法使所有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确定。如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行政机关可对销售失效、变质产品的企业,处以没收违法销售的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5倍的罚款,或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某企业涉嫌销售失效、变质产品,行政机关欲对其处罚,但仅凭实定法的规定,具体的权利义务内容根本无法确定,因为法律对“销售失效、变质产品”这一行为的后果设定了多种可能性;另外,对该企业是否构成“销售失效、变质产品”的认定也存在变数。为了保证所有行政法律关系内容的实现,法律赋予行政权享有一定的裁量空间,以确定特定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裁量的实质是行政机关的意思表示,通过行政机关的主观意志活动以确定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台湾学者翁岳生认为,“裁量乃裁度推量之意”,虽然它“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其准据和目标,因此和毫无准则限制之恣意不同”,但“行政裁量之斟酌衡量亦不受呆板之逻辑法则之约束,而在国家行政目的之大前提下,得有较大意思活动之自由。”5裁量在行政活动中的广泛存在,表明法律行为调整方式在行政法中是不可或缺的。传统德国行政法的法律行为之建构即以此为基点,完全照搬民法上的“主观法效意思说”将行政法律行为界定为,依行政机关单方之意思表示而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6在法理上,法律行为设置的原初意义是:弥补法定主义调整方式不足的、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的意定设权行为。行政处分概念针对具体事件设定权利义务的法律特征使之当然成为行政法上的法律行为。1910年柯俄曼(Kormann)发表的《国家法律行为之制度》一书、以及学者F1elner对柯俄曼理论的修正使行政处分概念在学理上基本成型。7行政法上的事实行为则被定义为依据法律的规定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这种基本依照民法上的意思表示理论建构起来的行政法律行为在行政法中到底有多大的适用空间呢?与典型的民事法律行为相比,行政机关并不能通过意思表示像民事主体那样自由地选择、创设行为对象。8而对于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和权利义务内容,行政机关的意思表示仅能在法定范围内裁量选择。行政机关意思表示范围的有限性,使得大量的并非基于行政机关的意思表示、但在客观上对行政相对人权益产生重大影响的行政活动都被视为非行政法律行为而排除在司法审查的范围之外。即使是在裁量的范围内,裁量选择也不具有绝对的自由。在行政法中,强行法对行政机关的裁量选择(意思表示)设置了一系列的规则,这些强行法的规定集中体现为行政法的合理性原则或比例原则,它要求行政机关在法定范围内作出意思表示(裁量选择)时,不得背离决定的目的、不得考虑不相关的因素、不得违反可行性原则、不得违反均衡原则、不得违反平等对待原则、不得违反惯例原则等。9

由于传统行政法律行为适用范围的狭小,为了顾及其作为进入行政诉讼之“管道”的功能,行政法又不得不对其涵盖范围作扩张性的解释。意思推定规范的准用即是这种扩张性解释的具体表现之一。意思推定规范本质上是某种“法定的或拟制的”或“具有法定效力的定型意思表示行为”,在行为人有意思表示的前提下,甚至不妨在行为人无此类“意思时亦被当作意思表示处理”。10为了使每一合法成立的法律行为均具有明确完整的法律意义,保障交易安全,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中的许多情形均适用意思推定规范,它起到了弥补行为人具体意思表示疏漏,减省实际表意内容、简化交易过程等作用。在行政法律行为中,行政机关的意思表示虽有一定的自由选择余地,但法律仍对其表意过程、形式和内容作了种种限制,如原则上须以书面形式,内容须明确、可行,须告知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等。行政机关意思表示的疏漏、简省只会导致行政处分(具体行政行为)的无效或可撤销。在这层意义上,意思推定规范对于行政法律行为几无适用之余地。但在行政权负有积极作为义务的情形中却是例外,若人民依法请求行政机关保护其合法权益或许可其从事某行为,行政机关保持缄默或不予答复,如果按照机械的意思表示理论解释,则行政机关并未作出行政处分,对这种“不作为”人民不得提起救济,实与行政法保护人权服务人民之宗旨不符。因此,“意思推定”在这种情形中发挥了作用,行政机关未明确作出意思表示而被推定为作出了否定性的意思表示,行政处分因被拟制而成立。各国(地区)行政立法中,均有意思推定规范的存在。如,我国台湾的《诉愿法》第2条第2项规定“中央或地方机关对于人民依法声请之案件,于法定期限内应作为而不作为,致损害人民权利或利益者,视同行政处分”;11等。

尽管如此,这种以民事法律行为理论为基础建构起来的传统行政法律行为概念的适用范围仍是十分狭窄的。按照传统的行政法律行为理论,行政法上所有的执行性行为均属事实行为,12执行行为须有行政处分为依据,执行行为中行政机关的主观意志并不能直接产生法律效果,执行行为依附于它所依据的行政处分产生法律效果,因而是事实行为。即使是行政强制执行、即时强制这类极易侵害人权的行为亦被视为事实行为而不得提起诉讼。在传统理论中还存在着准法律行为概念,其中也有行政机关的意思表示,只是这种意思表示是效果意思以外的行政机关的意思、认识判断等表示作为(即不发生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因此准法律行为又称为观念表示作为。13对于准法律行为,传统的做法是排除于诉讼范围之外。

三、“客观意思”说

以民法中的“法效意思”理论为基础的行政法律行为,由于其适用范围十分有限,已无法适应现代行政救济法扩大人民诉权的发展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传统理论在德国行政法学界遭到批判,60年代,德国法学者已拒绝采纳传统学说,逐渐形成新的有关行政法律行为之理论。这种新的理论可称为“客观意思”说,14至今已为欧陆各国、日本、中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行政法所接受,成为确立行政法律行为制度之准则。

“客观意思”说认为,“法律行为之行政行为,并非完全依表意人之意思为凭,而常须受表示于外部之客观形态或法令人支配。”因此,行政法上的法律行为,“皆应依其行为,是否发生法律效果为断”,15是否于行政相对人产生拘束为准。这种行政法律行为理论,已全然不顾行政机关行为的主观意图,而仅以行为的客观效果为判断标准。以传统理论标准划分出来的事实行为或是准法律行为,只要在客观上对特定相对人的权益产生了直接影响或拘束,即可视为发生法律效果的行政法律行为(行政处分),从而极大地扩张了行政法律行为的适用范围,拓展了进入行政诉讼程序的“通道”。这种行政法律行为的理论建构,已与民法上的法效意思表示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

值得玩味的是,尽管新的行政法律行为理论已与行政机关的“内心意思”无所关联,但大陆法系学者并未完全截断行政法律行为与民法中经典法律行为理论的衔接,他们将新的理论称之为“客观意思”。“客观”一词在语义上具有“不依赖主观意识而存在”16之涵义,而“意思”一词是指人的“内心意愿”。17“客观”与“意思”的组合在语义上看似矛盾,实际上意味着“意思推定”的作用,即凭行政机关外在的客观行为效果推定出其主观意思表示。按照这个理论,并非在每一个行政法律行为中,均有行政机关意思表示的作用,传统理论中的事实行为、准法律行为只要在客观上产生了法律效果,即适用意思推定而被拟制为法律行为。“客观意思”成为是行政法上特有的一种意思表示,它将行政法律行为与民法上经典法律行为理论在形式上有机地联系起来。但是两者之间形式的联系并不能掩盖其实质的不同,因此,为了避免与民法上的法律行为(Rechtsgeschaft)之概念相混淆,德国学者将行政法上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称为Rechtsakt,有台湾学者将之译为“法的行为”。18

从“法效意思表示”转变为“客观意思”的行政法律行为,其适用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张。正如一位台湾学者所言,按照“客观意思”认定行政处分的存在“着重只是法律效果的有无,至若实际行为态样是直接出自人力的文书、标志、符号、口头、手势或默示的意思表示,乃至非直接由人力,而系由号志与电脑等自动化装置作成的表示,在所不问。”19我国大陆的行政法学虽未明确提出行政法律行为的建构理论,但实际上也吸收了“客观意思说”,无论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还是学界的通说,均主张具体行政行为“产生法律效果”或“对相对人实际影响”这一特征,而不问其拘束力是否源自于行政机关的意思表示。20

四、法律行为与“法的行为”:理论与实务的界别

通过上文的梳理,我们大致可以把握行政法律行为理论演变的线索:从民事法律行为理论的“法效意思说”逐渐转变为只注重客观法律效果的“客观意思说”。这种转变的源动力完全来自于行政救济实务扩大行政相对人诉权的诉求。

然而,这一功能主义式的转变却构成了对法律行为制度的“离经叛道”,“客观意思说”实际上已完全脱离了法律行为制度的原初意义——通过意思表示创设权利义务关系,以至于德国学者不得不作出调和,将根据“客观意思说”产生的所谓的行政法律行为冠名为“法的行为”(Rechtsakt),以免产生混淆。法学是一门注重理论积淀、继承和研究规范的学科,“法学贵在发现,不贵在创设”,21法律行为制度滥觞于罗马法,经过长期的精密锤炼,已成为现代法学理论、民法学中的一个十分精致的概念,堪称法学中的经典理论,这一制度是大陆法系法学中基础性构造之一。基于功能主义的考虑对它进行修正容易导致学理上的混乱。众多学者在“客观意思说”确立数十年之后仍然用“法效意思”解释行政法上的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理论与实务两个层面的“行政法律行为”进行界别。在行政救济制度的实务层面,将根据“客观意思说”界定的所谓“行政法律行为”称之为“行政法上法的行为”,行政处分概念、具体行政行为概念属于此范围;在学理上,仍然沿用“法效意思说”确定行政法律行为,中国的行政法学可用“行政处理”这样的概念以示与救济法上具体行政行为概念的区别。这样的界别并非多余,一方面可确保学理性概念的独特性,使行政法律行为与经典法律行为相衔接,注重学术规范;另一方面又顾及了学理研究和司法实务不同的需求。

1晚近德国、中国台湾等国(地区)的行政诉讼制度在受案范围上确立了“一切非宪法性质之公法争议”的标准。相应地,行政处分在救济法上的功能也将悄然改变,即从提请救济的前提要件功能转换为决定诉讼种类等功能。(参见翁岳生编:《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631-632页)

2参见(台)翁岳生著:《行政法与现代法治国家》,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82年版,第14——15页。

3有学者认为,不直接发生法律效果或者虽然产生法律效果但与行政机关的意思表示无关、或完全没有法律意义的行为是事实行为(行政法律行为的对应概念)(参见陈端洪著:《中国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另有学者认为,行政机关的行为只要受法律调整,都是行政法律行为(参见方世荣著:《论具体行政行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4页)等等。据笔者统计,有关这一话题的不同观点不在10种以下。

4参见董安生著:《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5(台)翁岳生:《论“不确定法律概念”与行政裁量之关系》,注2书第41页。

6见(台)林纪东著:《行政法》,三民书局1988年版,第301页。

7有关柯俄曼(Kormann)和Fleiner的理论介绍参见注2翁岳生书第3页一第4页。

8无论是授益行政还是侵益行政,行政处分的对象均不能像民事法律行为中的赠与、合同、婚姻那样,行为人存有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

9见朱新力著:《行政违法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127页。

10郑玉波:《民法债编论文选辑》(二上),第306—309页,转引自注董安生书第272页。

11见注5翁岳生书,第536页。

12同上注。

13观念表示行为大致上包括警告、劝告、确认、证明、通知、受理等形式。见(日)室井力著、吴微译:《日本现代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4页;注13林纪东书第351-354页。

14参见注2翁岳生书第5页。

15注2翁岳生书第14页。

16《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644页。

17参见佟柔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总则》,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8页;王利民等著:《民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18注2翁岳生书第15页。

19同注16。

工作意思范文篇6

一字不当,令客商拂袖而去。

一海外客商到某地某公司商谈合资办厂事宜。公司经理在会客室专候,并准备了烟茶水果。客商进公司大门后,迎候在门厅的公司经理秘书和客商握过手,说:“我们经理在上面(指二楼会客室),他叫你去。”客商一听,当即一愣:他叫我去?我又不是他的下属,凭什么叫我?于是这客商转身,说:“贵公司如有合作诚意,叫你们经理到我住的宾馆去谈吧。”说完拂袖而去。如果那位秘书不说“叫”,而说“请”,情况又会如何呢?

一言不妥,令兄弟单位不悦。

“喂,县统计局吗?我是县委办公室。今年上半年的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你们统计出来了吗?”这是某县委办公室一位秘书人员在给县统计局打电话。对方回答统计出来了。这位秘书又说:“我们正在给领导写讲话稿,急等着要这些数字。你给送来吧。”统计局的人听了这话,很不乐意,说:“我们也正忙着,你自己来抄好了。”叭,电话断了。如果那位秘书换一种口气,请求对方给予支持协助,情况又会如何呢?

一语不慎,险致领导失和。

工作意思范文篇7

一字不当,令客商拂袖而去。

一海外客商到某地某公司商谈合资办厂事宜。公司经理在会客室专候,并准备了烟茶水果。客商进公司大门后,迎候在门厅的公司经理秘书和客商握过手,说:“我们经理在上面(指二楼会客室),他叫你去。”客商一听,当即一愣:他叫我去?我又不是他的下属,凭什么叫我?于是这客商转身,说:“贵公司如有合作诚意,叫你们经理到我住的宾馆去谈吧。”说完拂袖而去。如果那位秘书不说“叫”,而说“请”,情况又会如何呢?

一言不妥,令兄弟单位不悦。

“喂,县统计局吗?我是县委办公室。今年上半年的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你们统计出来了吗?”这是某县委办公室一位秘书人员在给县统计局打电话。对方回答统计出来了。这位秘书又说:“我们正在给领导写讲话稿,急等着要这些数字。你给送来吧。”统计局的人听了这话,很不乐意,说:“我们也正忙着,你自己来抄好了。”叭,电话断了。如果那位秘书换一种口气,请求对方给予支持协助,情况又会如何呢?

一语不慎,险致领导失和。

工作意思范文篇8

一字不当,令客商拂袖而去。

一海外客商到某地某公司商谈合资办厂事宜。公司经理在会客室专候,并准备了烟茶水果。客商进公司大门后,迎候在门厅的公司经理秘书和客商握过手,说:“我们经理在上面(指二楼会客室),他叫你去。”客商一听,当即一愣:他叫我去?我又不是他的下属,凭什么叫我?于是这客商转身,说:“贵公司如有合作诚意,叫你们经理到我住的宾馆去谈吧。”说完拂袖而去。如果那位秘书不说“叫”,而说“请”,情况又会如何呢?

一言不妥,令兄弟单位不悦。

“喂,县统计局吗?我是县委办公室。今年上半年的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你们统计出来了吗?”这是某县委办公室一位秘书人员在给县统计局打电话。对方回答统计出来了。这位秘书又说:“我们正在给领导写讲话稿,急等着要这些数字。你给送来吧。”统计局的人听了这话,很不乐意,说:“我们也正忙着,你自己来抄好了。”叭,电话断了。如果那位秘书换一种口气,请求对方给予支持协助,情况又会如何呢?

一语不慎,险致领导失和。

工作意思范文篇9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我喜欢读书看报,因为它能丰富我的知识;我喜欢跑步,因为它可以磨砺我的意志,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热情、执着、有坚强意志的人。既然今天竞聘的是营销经理一职,我想谈谈自己对营销的理解。营销不等同于推销,但推销是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做好营销工作,首先就要做好自我推销。

让一个陌生人信任自己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只有客户相信可以,才会相信自己的产品,才能更好的将产品推入市场。我想“做人,做事,做生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觉得作为一名营销经理,除了应该具备一定的营销知识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够吃苦耐劳,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讲究职业道德。身为班长的我,在三年的时间里,组织了班级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组织这些活动,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让我充分认识到,个人的能力毕竟很有限,只有通过团队合作,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如果这次我有幸竞聘上营销经理,我想打造一个平台,让自己的同事在一种轻松却不失严谨的氛围中工作,大家相互合作,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同时我认为,营销也是一种服务。既然是一种服务,就应该做到让大家满意,用热情和真心去做。激情,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推动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动力。激情加上挑战自我的意识,我相信我能胜任这份工作。

“诚信是我们合作的基础,双赢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愿与文化一起发展,一起创造辉煌的历史

工作意思范文篇10

RESUME"源于法语,含有摘要、大概的意思。一份好的英文简历,切忌拖沓冗长,词不达意。

A:首先是个人资料部分(PERSONALDATA)

包括求职者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等,与中文简历大体一致。

B:第二部分为教育背景(EDUCATION)

必须注意在英文简历中,求职者受教育的时间排列顺序与中文简历中的时间排列顺序正好相反,即是从求职者的最高教育层次写起,至于低至何时,则无具体规定,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安排。另外,大多数外企对英语(或其他语种)及计算机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个人的语言水平和计算机能力应该在此单列说明。

C:第三部分为工作经验(WORKEXPERIENCE)

在时间排列顺序上也遵循由后至前这一规则,即从当前的工作岗位写起,直至求职者的第一个工作岗位为止。求职者要将单位的名称、自身的职位、技能写清楚。另外,欧美人很重视求职者的实际工作经验,所以,提及自己"工作时的培训(ONTHEJOBTRAINING)",不失为一个聪明的做法。

D:第四部分为所获奖励和作品(PRICE&PUBICATION)

将自己所获奖项以及发表过的作品列举一二,可以很好的证实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取得的成绩。

E:第五部分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INTRESTEDF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