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9:57:36

工作模式

工作模式范文篇1

确立和构建新的德育工作模式,要基于对德育工作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现时代德育特性的正确把握。现代德育的特性则是指有别于传统德育特别是应试教育时代德育的显著特点。这些特征、特性或特点,是我们在实现德育工作模式转变过程中不能忽略的。

1.时代性。现代德育是时代精神和时展对教育内在的需求。把握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发展和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德育时代性的鲜明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从现时代教育的最大实际,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出发,来设计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工作模式。

2.开放性。自身的相对封闭性造成传统德育工作效果的脆弱,使其对来自系统外部的冲击显得力不从心。如学校内部关系上智育与德育长期以来形成一硬一软的格局,重业务轻政治、重智轻德的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解决。学校德育在外部关系上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面对复杂、多样、生动形象的社会影响缺乏有力积极的反馈能力。青少年易于接受新观念,教育者惯于坚持传统观念,固而学生对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取向,跟教育者有一定的差距。走出封闭,向系统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的新模式,将赋予德育工作鲜活的生命力。

3.竞争性。传统的德育在应试教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之前,也曾创造过辉煌。那是因为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德育就好比在温室中养花。我们所倡导的观念在社会一直占有绝对的优势,其它什么别的观念意识可谓不堪一击。所以,我们所宣扬的东西在人们的心目中生长得很顺利,根本不用担心风暴的袭击。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观念、思潮,包括积极有益的和消极有害的互相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整个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德育,就好比在野草丛中种植鲜花,时时刻刻都在同不良观念作斗争,只有依靠真理的力量去战胜它们,才能使好的观念在学生心目中生根成长。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来自多方面的冲击是现实难以回避的,增强德育自身的素质,提高德育的竞争力和实效性,在各种观念的相互激荡角逐中,破立相辅相成,批判坏的观念,扶植好的观念,可以说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突出特征。

4.整体性。德育工作不是孤立存在和独立运行的,社会大系统、学校母系统和德育自身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制约着德育的功效。学生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受到社会广泛影响。学校德育应当从影响学生思想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提供给学生思想发展的客观条件,设计自身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在提高学生品德素质过程中,使学生能正确辨析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观念,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德育自身对社会环境的积极反馈作用。同时,德育作为学校教育这一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德育目标的实现既要寄托于学校整体的教育机制的发挥,又要促进学校各项教育要求的实现,激励学生全面接受学校教育。因此,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加强必须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整体机制,并促进其整体机制的发挥,而不是凌驾于学校整体机制之上。脱离学校整体机制而孤立地抓德育,往往是徒劳无功的。另外,德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子系统,有自身的整体性。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形成德育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整体的观点也可以说是系统的大德育观。5.实践性。传统德育包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德育也重视实践教育,但大多停留在理论上和实验上。实践的领域比较窄,时间不足,对学生的覆盖面也不大。实践不足,造成德育的说教化和学生对正面灌输形式的逆反心理。理论高于实际,道德认识难以向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转化,又导致德育的空泛、实效性不强,这是我们德育工作事倍功半的又一重要原因。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以养成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将给德育实践创造更宽松的氛围和广阔的时空领域。发挥学生主动精神、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实践教育,将是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又一显著特征,也是相对于传统德育的最为重要的方面。

二、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构造德育新模式

面对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我们要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素质,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将学校德育目标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德育教育要依纲靠本,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凡超越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内容要坚决压缩。德育工作者要有广、博、专、深的知识储备,要善于捕捉时代信息,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智能素质,如时间、效率、竞争、开放、信息、法制观念以及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重视和发展学生不同的爱好、特长;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的修养、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分层次要求,加强德育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使其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按照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新的德育观,新时期德育教育工作模式要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1.变单一型为多元型,实现德育模式的时代化。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着眼于21世纪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着力于德育内容的扩充和开发,在继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同时,充实公民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基本的政治立场教育如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祖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近现代史教育等不能放松和削弱,但要力求简明、浅显、通俗,采用现代教育手段,注重质的收获,而不是量的增加。在此基础上,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的现代人。学校还应从养成教育、个性特长教育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方面下功夫,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不怕挫折以及自信、坚韧、果断、机敏、谨慎、热情等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学有专长”的素质,增强学生在技能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逐步达到自强、自主、自立、自育,以迎接竞争时代的挑战。

2.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实现德育模式的社会化。首先要建立健全德育基地,强化德育实践。学校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德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辟校外德育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军事训练基地、劳动锻练基地等。学校可采取组织学生调查、参观、讲座、报告、劳动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这些基地开展活动,走出德育单纯依靠灌输的狭窄天地。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负面因素,通过社会热点问题讲座和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免疫”能力。其次,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立体教育网络。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重视、关心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弘扬社会正气、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学校德育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学校在抓好自身德育网络建设的同时,要主动联络社会、家庭的力量,找出学校与社会的联结点,确立学校、社会联系的实体。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社会德育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以及通过“信息通报”、“家长咨询日”、“家长教师互访”等活动,有效地推进德育的社会化进程。

工作模式范文篇2

【关键词】课程思政;师范生德育;困境与原则;模式构建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全课程育人视角下对师范生德育工作进行研究使得研究内容与对象更具针对性,研究方法更为科学性和具体性,研究成果更具说服力,将大大丰富我国现有德育理论的成果。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师范生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德育目标仍不够明确。师范生德育工作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教师以及为谁培养教师”这个根本问题。现有思想政治课在教育模式上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导致了师范生德育力量弱,“两张皮”问题突出。在教育目标上摇摆于专业化和广博化之间、优良的师德传统和当代师德观念之间、高尚师德和实用主义之间,难以找到适合的契入点和突破口,从而导致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目标的不清晰和泛化,难以很好地回答“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教师以及为谁培养教师”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师范生德育工作需要组织力量、搭建平台,明确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德育目标。(二)德育实践缺乏价值引领。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给师范生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嬗变、理想信念的动摇、道德水准的滑坡等诸多负面影响。一方面,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建构下的教师形象,已经被推向“圣人化”和“殿堂化”;另一方面,教师教育和社会需求推动下的教师培养,已经将实践技能、技术运用和绩效考核作为新的价值诉求,更多聚焦于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获得。教师正在集体卸掉“道德重负”,日渐退化为“职业饭碗”。当全社会都在提倡以德治国和公民道德规范,教师的道德教育标准远远超越了普通群众的要求,在此种情境下,师德领域中存在的矛盾似乎已成为不解之题。(三)德育模式亟待重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师范生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新时代师范生德育工作应当适应新形势与新变化,建立新的德育模式。“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课程育人,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的道德传统之中,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为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公民个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有利于纠正当前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教学技能轻师德培养的不良倾向,促进师范生的合格培养和全面发展。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实施路径

(一)通识教育是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基础。通识教育是一种开试听、启心智的教育模式,通识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的教育。通识教育的主旨与外在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内化的师范生德育工作是相通的,都提倡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通识教育应当成为师范生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开放式、多元化的内容引导,唤醒师范生在师德养成上的主体自觉,最终确立全面和谐的师德价值观念。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通识教育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导向和标杆。要把培育核心价值观作为师范生通识教育的教学目的,把是否符合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评判教学实效和教学效果的标准。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通识教育中的引领地位,又要正视多元化价值观念的现实存在性,努力实现通识教育中核心价值观引导下多元价值观念的和谐共存与发展;要树立师范生为师德教育主体的观念,尊重师范生在师德水平上的个性差异和价值选择,充分调动师范生在通识教育中汲取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能动性。2.突出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通识教育内容。我们开展师范生通识教育,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突出家国教育、诚信理想教育在师范生情感认知上的认同和感知,自觉将国家形象、集体利益和个人理想有机统一并付诸行动。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正面应对师范生德育工作在目标上的泛化和在价值观念上的异化等现象,着力强化师范生的职业意识、道德意识、公民意识、群众意识和奉献精神的教育,增强师范生的德育养成意识。3.完善增强教育实效的通识教育方法。师范生德育工作要注重通识类教育方法的引入,针对师范生德育工作中有待探讨的理论问题、有待商榷的师德矛盾点及新闻报道中的热点现象和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学相关知识和原理,进行设身处地的感知体验,在探究中提高思想认知、感知师德魅力。要注重新媒体技术在师范生德育课程中的运用,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提高师范生德育工作的思想性、感知性和趣味性,切实提升师范生德育的时代性和有效性。针对师范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以社会调研、参观学习、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形式,带领师范生走出课堂、走上社会,增强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实践认知与价值认同,在实践历练与调查研究中实现师范生师德理论和育人实践的共同提升。(二)大学文化是构建师范生德育氛围的保障。1.建设以主流价值观为内核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注重把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和价值取向与师范生道德素养的内在要求相结合,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精神的本质和追求,继而成为师范生的共同价值追求。要以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理念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为准则,创造出有利于师范生健康成长的师德文化环境,促进师范生师德认识的提升;要充分利用物态文化和景观文化表达师德诉求,在建筑景观、园林构建、文化设施的风格特色、功能划分等方面,注重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校园文化的和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外显。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要侧重于对师德主题活动的策划,突出师德的主题和目的性,把主流价值观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德育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增强师范生德育的文化熏陶和浸染。2.积极培育师范生德育文化新载体。全面把握信息时代的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变化,发挥网络载体在师范生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使网络平台成为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通过加强校报与校刊、电台与广播、网站与网络以及宣传窗口、文化墙等建设,形成一种清新健康、积极向上的师德育人氛围。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丰富、传播迅速的优势,建立师范生德育工作专题网站,将传统道德文化、师德政策方针和富有教育意义和思想内涵的热点新闻、文化作品传递给广大师范生;通过建立QQ群、飞信群、微博等师范生德育互动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的优势,触摸当代师范生思想深处,做好排忧解难和思想引领工作。(三)社会实践是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关键。1.以师德养成为重点,强化实践引领。师德是师范生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有师德的教师才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之本。培养师范生的师德修养,重在建立师范生师德评价标准体系,明确师德养成的目标和方向,促使师范生充分发挥自我主体作用。注重运用情景模拟、换位思考等方法引导师范生进行师德体验,注重用正反面师德典型来引导师范生确立师德典范,注重在热难点、焦点和疑点问题上澄清师德认识。针对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自主意识强烈等特点,在师德引导中要让学生多做“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摆脱“灌输式”教育,让学生在比较鉴别中养成正确的师德价值取向。2.以学风建设为重点,强化教学引导。学风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师生在学习精神、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的风格,对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在学风建设中渗透师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崇高理想信念,体现时代精神的行为规范,提高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知和践行能力。要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将“民主”“平等”“自由”等理念有机融入师范生日常学习管理当中,培养他们的理性、批判、质疑、创新精神。3.以教学实践为重点,开展行为引领。师范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条件,要不断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建立学习教育和生产劳动、技能训练、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机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通过组织师范生义务支教、送教兴学等志愿服务社会活动,增强师范生的服务社会意识与教育服务能力。通过教育见习实践和教育实习活动,引导师范生将师德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从教育实践中感受师德认知体验师德情感,最终养成自身的师德观。

参考文献:

[1].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全程育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2月09日(第01版).

[2]李修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德育创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7).

[3]陈飞.价值主体论下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养成研究[J].教育探索,2015(7).

工作模式范文篇3

1现阶段医院涉及药物方面的主要问题

1.1大处方、贵处方、无指征用药问题[6]

现阶段药物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大处方、贵处方、无指征用药问题非常严峻,严重降低药物应用质量和应用安全,其主要由主客观因素造成,这些问题亟须得到解决。1.1.1主观因素由于现阶段医疗体制运行过程中对医务人员,特别是对药物应用的主导者———临床医师的补偿机制不到位,个别临床医师出现开大处方,开价格昂贵的药物,甚至无指征滥用药物的现象,这些现象直接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同时使医疗质量下降,加重患者经济负担乃至破坏医保政策。

1.1.2客观因素

由于我国临床医师队伍相对缺乏,工作量繁重,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认真研究药物应用质量和应用安全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临床医师对药物应用的药效学和动力学知识缺陷导致其难以认识到药物应用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7]。

1.2医院对药物发现提供的思维源泉乏力[8]

自古以来医、药即为一家[7],在古代医家即是药家,药家即是医家,这说明医疗实践应该是药物发现最重要的源泉,但是现代工业革命的发展造成医师与药师的人为割裂,进而使药师的功能蜕化,失去了药物发现的实践基础,临床医师由于精力不够和知识结构缺陷限制了其在药物发现方面的成就[7,9]。这提示我们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药需要以新的形式进行结合,使医疗实践成为药物发现的最重要领域。

2解决当前主要问题的措施

2.1梳理医院药学工作环节

医疗服务过程中涉及药物的参与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首先是药品供应和药品本身质量,其次是药物应用质量和应用安全,前者由于我国制药工业和药品流通领域的快速发展及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监管的加强,准确、及时配送足够数量、合格质量的药品满足临床需要已不是问题。药品进入医院后到临床应用前这个环节,即传统医院药学的工作范畴,如:药品采购、药品管理、药品调剂,甚至静脉输液集中配制等这些也得到极大的发展,完全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因此,摆在当前医院药学工作面前最核心的问题应该是药物应用质量和应用安全。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医院在药物应用质量和应用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

2.2变更医院药学工作模式

现阶段医院药学工作模式的核心仍然还是围绕药品的供应,包括药品采购、药品调剂、药品管理等,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提倡医院药学的工作重心应该由以药物为中心转到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上来,陆续提出了比如临床药学、药学服务等很多新的概念,但是这些工作模式,比如血药浓度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处方审查、处方点评、药占比控制、参加医疗查房等并没有切入到临床药学的核心任务[10-14]。因为这些工作对药物应用质量和应用安全所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其中既包含了药学工作者在内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认识局限,也有药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缺陷,更有医疗服务团队结构设计上的体制局限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要实现把医院药学的重心转移到以患者为中心上来,就必须建立起真正的临床药学制度,让临床药学工作切入到医疗团队的核心中去,使临床药师成为药物治疗决策的主要承担人员。

2.3改变医院药学工作内设结构

要使医院药学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以患者为中心上来,使临床药师成为医疗服务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解决当前药物应用质量和应用安全方面所出现的严重问题,就必须改变现有医院药学工作的内设结构,这种改变主要是将现有的医院药学工作任务分解为4个环节,分别为:药品保障供应部门、药学技术支撑部门、临床药学岗位、药政管理与药物治疗质量控制部门。根据这4个环节的需要分别设立:药品供应科、药学技术科、临床药学岗位、药务部。

2.4重塑医院药学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作者根据上述设立的4个部门,分别阐述各部分的职责和任务。

2.4.1药品供应科

主要负责药品的采购、保管、配送等;保证药品的供应并确保药品配送前的质量安全。该部门纳入供应保障部门设置,业务上接受医院药务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

2.4.2药学技术科

为医院药物应用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主要负责调剂、静脉输液集中配制、药物毒物检测分析、药物制备、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等事务。确保药物从配送完毕到患者使用前这个阶段的供应和质量安全,并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支持。该部门纳入医技科室设置,业务上接受医院药务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

2.4.3临床药师岗

在涉及药物应用的每一个临床科室均设立临床药师岗。获得临床药师岗位的人员有双重身份,既是药师也是医师,其分担医疗团队中的药物治疗责任,让另一部分医生集中精力承担好诊断、手术及其他非药物治疗任务。临床药师必须承担药物应用安全和应用质量的责任、药物应用研究,以及初级临床药师的培养和教学任务。临床药师岗位分为门诊药师、住院药师2类。

2.4.3.1门诊药师

由进行过专门培训的高年资临床药师担任,在门诊区担负开处方和用药指导的任务。门诊医生主要担任诊断和非药物治疗的责任,不再开处方。门诊医生与门诊药师可以按照3∶1的比例进行配置,并对每天医生接诊人次作最高限额,给门诊医生留出足够的诊断及与患者交流的时间,门诊药师根据门诊医生的诊断给予患者合适的药物治疗并提供用药指导。门诊过程中主要产生3种费用:(1)诊疗费,主要是为诊断和非药物治疗产生的费用;(2)药品费用,这部分是为患者开具药物后实际产生的药品费;(3)药事服务费,主要是为药物治疗和药事服务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包含开具处方、用药指导、调剂、药品供应等一系列的费用,还包括给门诊医生的一部分酬劳。药事服务费纳入医保全额报销范畴,以患者就诊人次为单位计费,不与处方药物挂钩,门诊药师的待遇只与药事服务费挂钩,使门诊药师失去开大处方、贵处方、无指征用药的动力,回归到看病救人的本位。

2.4.3.2住院药师

由进行过专门培训的临床药师担任,在病区担负药物治疗决策的职责,其他医生主要担任诊断和非药物治疗的责任,医生、药师、护士根据职责划分共同承担管理住院患者的责任。临床科室按照药物治疗在诊疗过程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来安排临床药师岗与非药物治疗岗医师的比例。如内科因药物治疗任务较重,医师与临床药师可按照2∶1来配置,并使医师、药师的总人数与床位数相适应。药物治疗比重较轻的科室可以适当减少临床药师的配置数。同门诊一样,临床药师的待遇仅与药事服务费挂钩,不与患者实际药品费用产生关联,杜绝临床药师开大处方、贵处方、无指征用药。

2.4.4药务部

设置为医院药务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药品供应、药品质量、药品技术、临床药学、药物治疗质量控制、药政、药事等方面的业务指导、人事安排、人员培训培养等职责。如检查药嘱、处方是否合理;监督国家药品管理政策是否落实到位;监控医保控费方面涉药部分;药占比的监控;抗菌药物使用的控制等方面。

2.5优化和分流医院药学技术人员

按照上述医院药学工作的要求,现有医院药学工作人员只能承担部分工作。因此,有必要优化和分流医院的药学技术人员。根据岗位需要医院药学技术人员可以分为2类:第1类为药学技师,简称技师,这类人员主要承担药学技术科的技术岗位及药务部、药品供应科的部分岗位,医院现有药学技术人员绝大部分都流向这一区域。第2类为临床药师,简称药师,药师同时兼具医师身份。临床药师主要流向门诊和住院病区的临床药师岗及药务部管理核心与药物治疗质控岗。临床药师主要来源于传统医师、药师的转型,凡临床类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后,再经过3年的临床药师转岗培训合格者即可进入临床药师岗,临床药师转岗培训主要是对临床医师在药物化学、临床药理、临床毒理、药物治疗学、科研设计与科研能力、化学检测分析、实验能力、药物制备等方面进行脱产培训。另外,取得药学类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进行为期4年的临床药师转岗培训,这部分人员转岗培训的前2年主要是对临床课程的理论学习,后2年到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培轮转,合格者授予规培合格证和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即可进入临床药师岗。

3临床药学学科展望

临床药学学科应该发挥在药物应用质量和应用安全方面的主导作用,通过高质量的临床药学工作,确保人们得到安全、有效、合理的药物治疗,减少药害事件的发生,减轻人们的药物经济负担,减轻国家在医保费用方面的压力。同时通过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培养大批经验丰富、水平高、医德好的临床药师队伍,整体提升药学学科水平,也为药物发现提供最重要的载体。

4小结

医院药学工作模式是药物应用的最后一个环节,其工作好坏直接影响到最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和生活质量,也与人们的经济负担和国家财政负担紧密关联。改变现有的医院药学工作模式的时机已经到了,以药品供应和技术服务为重心的传统医院药学模式必须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模式转变,将临床药学工作定位为药物治疗过程的决策和责任者,而不是当前临床药学所扮演的对药物治疗过程的辅助、监督和质控角色,这值得医疗体制设计者、医院管理者、医院药学工作者思考。

作者:蒋先仲 单位:重庆市三峡库区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防治研究所

参考文献:

[1]井智勇.智药剂人员对临床合理用药知识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1):573-574.

[2]陈竺,张茅.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深化公立医院改革[J].求是,2012(9):134-135.

[3]王莉.基本医疗保障框架下我国药品价格合理化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1(4):14-17.

[4]张亚杰,徐国成,王旭.浅析药品费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7):38-39.

[5]杨建玲.我国临床药师在医院药学服务中的作用初探[J].中国药业,2012,21(A02):245-246.

[6]王君平.过度开药的根源何在[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4(9):31-34.

[7]向虹宇.临床药学和药师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5):165-166.

[8]姚宝莹.新药研发新形势下的新机遇[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14(3):20-27.

[9]赵红宇.新药发现更是一门手艺-浅谈新药发现过程[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13(5):58-61.

[10]杨薇.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1):153-154.

[11]菅凌燕,何晓静,汪珊.美国临床药学发展带给我们的思考[J].中国执业药师,2013(10):39-43.

[12]钟慧.浅谈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374-375.

工作模式范文篇4

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是“爱”,方法也是“爱”。学校深知培养幼儿教师责任重大,因此,学校紧紧围绕“合格幼儿教师的‘德’要社会认可;‘爱’要孩子认可;‘能’要家长认可”的教育目标培养幼儿教师。中职学生基础薄弱,但可塑性大、乐于接受新事物,热衷集体活动,发展空间大。因此,学校结合学生的特点,以“爱”为基础,制定了“尊重个性、关爱生活、挖掘闪光点、因材施教”的德育工作模式,把立德树人与学生的潜能挖掘、职业成长、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使德育工作以“爱”为突破口,深入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改变、自我成长。

二、更新德育工作理念,提升育人质量

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有了新突破,学校针对学生流失率高和思想道德滑坡等问题,制定并实施了《班级控掇保学奖惩制度》《学生德育工作评价方案》。过去,班主任管理班级时,对待后进生的态度并不积极,如今学校要求班主任转变观念,树立“为一切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管理理念。为提升学校德育队伍管理水平,学校除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机构组织的相关培训外,每学期利用假期组织优秀班主任到教育先进省市参加德育培训,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德育管理综合水平的提高。

三、以爱育人,以情感人

学校在加强德育工作管理队伍建设、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更注重营造“爱、善、美、真”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体会到同学之间纯真、友善的情谊和家一般的温暖。学校党委成立的“爱心帮扶”制度搭建了教师关爱学生的桥梁,学校领导、党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都积极加入爱心帮扶队伍,通过“结对帮扶”与近百名学生结成对子,对他们进行实时思想引领、学习指导、生活帮助。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是师德的核心,学校以爱育人,以情感人,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学生从被关心、被关爱、被温暖中,逐步学会了关心别人、关爱别人、温暖别人,满怀热情地参与到学校各种教学活动中去,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如今,我校学生招进来、留得住,并能认真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四、创新制度,激活机制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文化

积淀和历史底蕴的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品位、办学特色的体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陶冶师生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提高师生的文明程度,而且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抵御消极文化对学生思想意识的侵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建立积极、健康、乐观、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几年来,学校连续开展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以“细、小、实”即“细节、小事、聚焦”为突破口,在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教育上逐步形成了“一个中心”———提高学生文明行为习惯,“两条主线”———校园环境硬件建设、学生活动软件方案建设,“三种载体”———环境教育、课堂教育、实践教育,“四个转变”———校园洁、教室雅、寝室静、学生文明,“五种特色”———用文化传递文明、用活动承载文明、用行为展现文明、用制度规范文明、用数字评价文明的管理模式。

五、加强科研探索,推进学校德育健康持续发展

工作模式范文篇5

2020年伊始,肆虐,疫情蔓延迅速,人们为恐慌及焦虑所困,迷茫不知所措,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层层实施,大家被严格限制在家中,给期刊工作带了很大的挑战。首先,编辑的心理和情绪需要建设和管理。编辑们在家“享受”着超长假期、被限制出门,以及遭受着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轰炸,这期间有人紧张,有人心理不适,即使后来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仍然有人不敢出门。另外,有的编辑在家办公条件不具备,有的还要带娃、看娃、辅导学习等使他们焦头烂额,也会因为病毒的传播性和致死性方面的未知而感到焦虑和恐惧,担心会降临到自己或者家人的身上,对未来一段时间感到无所适从,难以放松自己[1-3]。有的编辑认为科技期刊不是单位的主营业务可以适当地延后发行。这些负面情绪均给编辑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要先解决编辑们的心理问题。1.做好自身及家人的卫生与防疫,无必要不聚集,提倡居家办公。2.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会影响编辑工作情绪,通过微信群加强编辑间的沟通与交流,缓解大家的紧张和焦虑情绪。3.在后疫情时代应定期组织心理疏导培训,以精准疏导和共性疏导相结合,使编辑们的工作情绪维持平稳状态,以便提高工作效率。以活动促工效,结合当下疫情防控特点和编辑部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的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线上集中式视频见面活动,线下分散式互研活动(如做一些室内娱乐活动),可以促进编辑们的凝聚力和集体向心力,提高工作契合度和工作效率[4]。

二、复合办公模式的建立

著名出版人郝铭鉴先生曾说过,出版人既是文化生产的组织者,又是文化产品的鉴定者;既是人类智慧的传播者,又是精神气候的营造者。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传播的媒介,在此时应该有责任、有担当,出版工作不能停摆。科技编辑应守好编辑阵地,为出版发行尽责;守好编辑审查,为广大读者负责;守好编审流程,为工作的高效性担责[5]。

(一)探索编辑新模式

起初由于疫情居家办公,各种身份与编辑身份共存。然而对编辑而言,传统的工作流程娴熟顺畅,在时间和工作配合上形成了一种定式,如果想要打破这种模式,困难重重。但面对突发事件时间紧迫,刊物须正常出版,这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利用现有资源快速打造产品的能力[6-7]。在办公室环境中,大家已经习惯了在纸质稿件上进行校核与修改,每一个步骤都借助纸质稿件的流转传送着工作的成果,心里的感觉是踏实的,修改的痕迹是可以追溯的。但要完全脱离纸质稿件,用一种完全不熟悉的稿件编辑方式心理接受是第一步的,然后通过边干边改进摸索出一套有效的网络办公模式。我们调整了编辑部的审稿、编辑工作流程,编辑人员积极开展线上编辑审读和校对工作,做到不见面、不接触,沟通用微信,稿件线上流转,完全实现无纸化办公。

(二)实现无纸化办公

对比办公室工作流程,在新流程中(图1),由于编辑A直接对Word稿件进行编校和修改,其传送给排版编辑的文件只需要进行格式转换生成PDF文件(过程1-2),A编辑将PDF文件进行再次编校(批注方式,PDF文件需要专门的排版软件才能修改,编辑无法修改)后发给B编辑(过程3),B编辑进行二次编校后同时发给排版编辑和英文编辑(过程4),排版编辑修改生成新的PDF文件后发送给责任编辑,再经由主编终审、英文编辑复审和责编复核(5-6-7-8),排版编辑修改完成后送交印刷厂出版。在无纸化远程办公中编辑们学会了使用AdobeRadereXLPDF软件来实现稿件的批注式修改。具体过程为打开PDF文件后在右上角的工具栏中有注释,注释下有插入、批注、删除等工具,根据不同的需求使用插入、批注、删除功能便可完成稿件的编校工作。这些标注清晰地显示在文章的空白处,排版编辑采用双屏电脑可以方便地进行修改,克服了常规单屏幕工作须频繁切换页面导致工作效率低的难题。《石油石化节能》2020年2-3期就是采用新的办公模式和办公流程实现了期刊的正常出版。目前编辑部采用OFFICE+ONLINE复合办公模式,远程办公具有诸多优势:远程无纸化办公降低了用纸成本;无接触办公减少防控风险;排版编辑的工作更高效;促进了编辑的网络化办公能力和办公模式的多样化,提高了期刊出版的抗风险能力。

三、出版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我们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数据信息公司合作,开辟期刊网络传播途径,实现了期刊在期刊网站、期刊数据库平台、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不同渠道的跨平台传播。疫情使人们的活动空间受限,期刊无法正常印刷出版,面对此困境,数据公司积极应对,以往通过QQ传送数据到数据处理中心,需要2-5天的时间期刊才能上线,现改为直接登录网页上传数据,提高了期刊效率,网络传播平台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另外,编辑部在《石油石化节能》公众号中应用了在线阅读小程序,可阅读到与纸质版完全相同的电子版期刊,充分满足蜗居在家的科技人员对新知识的渴求[8]。

工作模式范文篇6

一、形式与内容要统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如果不能成为广大干部、员工所接受的形式,内容再好,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应尽可能地利用广大职工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可以通过形式自由的座谈会、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和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等形式,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搞得活一点、乐一点、轻松一点。如文化广场活动、廉洁文化小品大赛、庆“七一”歌曲大赛等,让员工在活动中接受教育与启迪,寓教于乐。另外,不仅可以利用橱窗、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还可以利用现在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展工作,比如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展、廉洁文化成果展、技术人才风采展等,以现真技术加传统宣传展板的形式,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轻松地观看、欣赏中强化员工知党、爱党、爱企业、爱岗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少单位把思想政治工作搬上局域网甚至互联网,有的单位定期巡回播放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声像资料和宣传资料。这些做法和措施,使思想教育的形式较好地顺应了员工的信息获取方式与习惯,这样不仅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多样,而且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员工群众也能踊跃参加,乐于接受。

二、形式要服务于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企业结合实际,创造了许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给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员工受到教益和启迪。但同时也有个别企业存在追求思想政治工作形式的创新,不顾内容需要,片面追求形式,在形式上搞花样翻新的倾向。表面上轰轰烈烈,却没有什么实质内容,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是很有害的。比如,有的单位开展群众性谈心月活动,有计划,有方案,但缺少操作性,不宜抓落实,结果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有的单位在青年员工中搞人生观教育,教育时间仅安排7天,却组织开展了“十个活动”,一台节目、一场演讲、一次知识竞赛等。可以设想,那么多活动,肯定会分散活动参与者的注意力和参与力,反而冲淡了教育的主题。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现实生活中的人千姿百态,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不能指望大而化之的几项活动就能达到解决所有人思想问题的效果。我们谋划思想政治工作,在做好大众宣传的同时,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人的思想问题上。要深入到职工群众中,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捕获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信号,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针对一个时期、一个单位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影响群众工作和生活的难点问题,通过一人一事,反复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把事实讲清,把道理讲明,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的放矢,真正落到实处。

三、形式与内容要和谐

工作模式范文篇7

一、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管理工作新格局

学校德育工作要实现整体优化,就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形成管理工作的新格局。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学校管理工作仅靠几名领导干部是不行的,必须调动全体师生和社会各界同仁的积极性,让各级各类人员都来参与学校的德育管理。领导一班人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是搞好德育管理的关键。为了提高管理效能,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自身素质的提高,领导要带头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学习德育管理的有关理论,领会精神,掌握实质。教师,是学校德育管理的主要力量,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心理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的劳动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劳动,管理者必须注意激发其内部因素,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德育管理工作中,我们要重视教师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在政治、生活、工作等方面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学校要定期组织要求进步的同志和骨干教师参加政治学习,进行专题辅导讲座,并经常同他们促膝谈心。对有困难的教师,学校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有病需要到外地治疗的教师,学校要积极帮助联系医院,派人护理,并从经济上给予协助。这样的事,教师会看在眼里,暖在心中,才会增强凝聚力。还要采取精神激励、集体舆论等方法,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领导恰如其分的鼓励,哪怕是短短几句话,也会激发起教师极大的工作热情,也会在教师中产生不可低估的心理作用。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校内外先进人物事迹,开展经验交流专题讨论、主题演讲等活动,采取及时表扬这一措施,来增强教师的荣誉感,促进学校的正确舆论和良好校风的形成,强化教师集体建设。为了加强科学管理,建立了对教师的工作量、出勤、工作成绩诸方面的考核制度,在开展“四师”建设的同时,开展了校内的“六佳”教师典型,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发挥全体教师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作用,建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有校长、工会主席、教研组长、班主任、骨干教师参加的德育领导组织;围绕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制订了具体的责任目标;德育领导组定期指导、检查、评估,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德育管理的积极性,保证学校德育管理总体目标的实现。学生是学校德育管理的主要对象,学生的管理作用不可忽视,离开了学生自我管理,就达不到管理目的。因此,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入手,注意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针对独生子女任性、懒惰等特点,开展“六个一”评比竞赛活动,即“: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心得、唱一首好歌、节约一分钱、做一件好事、克服一个困难”。社会、家庭是学校德育管理的参与者。作为学校德育,既要对学校德育内部系统稳定性的客观可控作用加以研究,又要对其外部层次开放性的系统调节作用深入探讨,促使德育外部调节作用和内部可控作用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相结合,提高管理效能

学校管理工作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我校在德育管理过程中,抓住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基本环节,实行阶段把关,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相结合保证了德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计划是管理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搞好管理工作的前提。学校既有三年德育工作长远规划,又有每年每学期的德育工作计划,并且还有每周每日的工作要点及安排。既有整体计划,又有德育系列教育的专题计划。学校在制订全校德育计划时(包括专题计划),首先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人员的意见,在对全体德育情况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出切实可行,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方案,然后交全体教职工讨论、修改。我认为,只有计划被全体教职工接受的时候,才能付诸实施。德育总计划确定后,各层次人员都根据总计划提出的任务确定自己的计划,计划确定后,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平时,德育领导组经常抽查各项计划落实情况进行认真考评、总结、记入档案,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奖罚。在加强动态管理的同时,学校还要重视德育静态管理。要修订完善德育管理规章制度、德育工作条例、优秀班主任评比条件、职业道德达标记分卡等。制度的建立,能保证全体师生员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保证管理工作依章进行,才能避免德育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在制度落实方面,要从“严”入手,在“细”上下功夫。凡制订的规章制度,就要坚决执行,绝不含糊。在管理工作中,要特别重视档案卡片的建立和使用,应设立档案盒、学生思想品德记分册、教师德育工作记分卡片。只有强化管理,才能探求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才能推动学校的全面工作,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使德育工作务真求实。

作者:张春南工作单位:吉林省大安市职业教育中心

工作模式范文篇8

【关键词】互联网+;工会;创新

“互联网+”是我国的发展战略,工会要结合互联网,建立起互联互通的工作机制,将亿万工会职工连接到一起,利用互联网为工会员工构建起线上线下于一体的服务平台,中国工会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发展重点就在于此。

一、“互联网+工会”概述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形态的不断演变,社会各行各业和互联网进行了有机结合,这一举措为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新的发展渠道。而“互联网+工会”,就是利用各项互联网技术,为工会的各项工作创造新的发展渠道[1]。互联网和工会业务工作的相互结合,为工会创造出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为工会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调整。在工会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让工会实现无纸化办公,同时实现档案资料的数据化,结合“大数据”技术,工会的决策、发展能够获得更为可靠的参考资料。

二、“互联网+工会”工作模式探寻

(一)工会干部意识创新。和互联网的相互结合,对工会的传统工作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挑战,而此处的“挑战”最为主要的就是工会干部在意识上的“适应度”。只有工会干部从意识上进行了创新,才能为接下来的工作开展奠定基础。所以,工会干部不能固守于传统的工作观念,创新开放、协作的互联网工作精神,使得工会的各项工作能够在这个关键时期得到相应的促进。如果工会干部的思想观念依旧较为传统、死板,那么就难以满足互联网所带来的个性化需求、多元化需求、精准化需求。对此,工会方面要针对互联网以及工会干部,展开定期的“互联网”培训,让工会干部了解更多的互联网创新案例,加深其对互联网技术的了解[2]。(二)抓住创新关键问题。1.互联。互联网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从客观的角度上来看,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互通互联。截止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人,2018上半年新增网民数量为2968万人,与2017年相比增长3.8%,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数据代表的是互联网所带来的“互联效应”,工会的工作也要进行全面“互联”,所有工作信息、会议皆可打破时间、空间的束缚。2.资源。在信息时代下,数据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参考资料,数据资料成为了新时代下的一种可贵财富。谷歌公司利用其搜索引擎所搜集的数据,成功预测了传染病的发病地点以及发病概率,我国阿里巴巴公司也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工会共有3.2亿会员,工会会员的信息就是工会发展的宝贵财富,是工会的重要生产力,所以“互联网+工会”一定要具有大数据意识,这样才能将自身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3.平台。线上平台的构建是工会业务工作“信息化、网络化”的基础,工会要尽可能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互联网平台,提高信息分享、信息、交流互动、会员教育的效率。为广大工会成员构建一个数据互通、业务协同的互联网平台,以此为工会的业务工作注入新的活力、4.生态。工会可构建OnlineToOffline(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的工作模式,整合工会培训、帮扶、维权、救助等工作内容,建立起一个线上线下于一体的工作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线下工作效率,利用线下的业务活动,对线上业务进行推广[3]。具体工会可建立起智能网站、移动APP、微信平台、OA办公系统,通过这些模块的组建,构成一个工会互联网生态圈。(三)“互联网+工会”业务重构。1.组织建设。互联网为工会的发展提供了多少促进力,工会的改革就需要付出多少改革动力。工会的组织建设是工会业务工作开展的基础,在信息时代,产业职工的组织方式要进行相应的变动,这也是“互联网+工会”工作模式实施的前提条件。工会要通过微信、微博、工会网站等窗口,使得线上线下的服务效率、态度、内容达到高度一直,实现工会工作的信息化、规模化,解决传统工会工作中出现的“盲区”,改善社会人民入会难、就业难等等问题[4]。2.职工之家。秉承“服务职工”的理念,工会要将服务窗口同步到互联网,不仅要建立起有组织的云服务平台,同时也要有分布式后台以及职工个人客户端。在客户端以及云服务平台上,对其主题、表现形式、信息内容进行创新,提高信息资源传播的广度以及精度,让职工群众在网络平台上可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资源,为其打造一个真正的“职工之家”。3.网络教育。以智能手机、电脑为载体,以互联网为传播渠道,以职工之家为平台,可将教育服务工作拓展在网络上,使得职工能够真正通过网络渠道受到相应的教育,这也是我国3.5亿工会职工的新期待,是工会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利用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工会的业务范围会更加广泛,且服务效率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构建,为工会职工的工作、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互联网+”时代工会工作模式创新研究——以重庆市产业工会和区县工会为例[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7(3):119-124.

[2]吕炎.“互联网+”背景下的工会工作创新研究[J].才智,2017(12).

[3]陈宗文,宋善斌,姚文军.广东省总在打造“互联网+”工会工作新模式上的探索[J].中国职工教育,2016(5):48-50.

工作模式范文篇9

[关键词]员工幸福工作;欧美国家;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多国政府大力倡导提高公民幸福感,“员工幸福工作”成为企业管理领域的新课题。现有的研究证明,拥有工作幸福感的员工会在工作中保持高度愉悦和良好的积极性(Xanthopoulou等,2012)[1]。员工的幸福感如何是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Page与Vella-Brodrick,2009)[2];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等指标与员工幸福感的高度相关,工效设计等措施可以使员工的绩效与幸福感提高(例如Krista等,2005)[3]。瑞士学者OliverHa咬mmig2007年调查5877名企业员工后发现,社会支持对于员工的工作幸福感是非常重要的[4]。欧美国家企业推行的员工幸福工作项目相对比较成熟,例如“幸福与健康计划”、“情感与心理幸福计划”、“战略幸福计划”等,对我国的企事业及学术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当前欧美国家企业员工幸福工作管理模式的主要类别

当前欧美国家企业员工幸福工作管理模式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实施政府推行的公民幸福计划。美国、比利时、芬兰、德国法律里有相关条文,美国、比利时、芬兰、德国、加拿大、爱尔兰等在国家层面上贯彻落实。也有各级政府层层制定政策的。以英国为例,四大行政区和下属各个郡均有公民幸福计划。美国的许多州也制定了公民幸福计划。欧盟成员国早在2005年召开过心理健康会议,研究化解威胁欧洲人幸福感的主导问题———心理疾病,并制定10年的行动计划。第二类是企业独立推行的员工幸福计划或项目。一些著名的大公司都有员工幸福计划和专业工作团队。盖洛普公司等世界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也推出了员工幸福工作项目。

二、欧美国家员工幸福工作管理模式的内容

(一)欧洲国家员工幸福工作的管理模式。欧盟通过“职业健康组织和工作健康促进组织”来推行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政策,促进员工工作幸福感的发展。政策涉及以下方面: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就业与劳工、贸易与产业、教育与胜任力、公众健康与社会安全、消费者保护和生产安全、环境、人口、家庭、贸易与交通、平等、工作能力与康复、生活质量和企业社会责任等。但是在欧盟内,各国的幸福工作模型彼此也不尽相同。以下是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介绍。1.英国的健康与幸福工作模式。以英国卢顿的“健康与幸福卢顿战略计划”为例。该计划拟推行到2026年。主要措施是:促进健康生活,处理健康风险因素;预防和早期干预;支持人们独立自主的生活;改善居住条件;改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休闲和文化场所和条件[5]。康和安全方面着手:工作手段和环境的健康与安全,员工的生理、心理、社会幸福感,工作的意义,工作组织方式健康、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紧张与压力防控,职业健康和复原的政策,工作与休闲的平衡等。3.罗马尼亚的幸福工作模式。推广和使用各种工作场所健康促进项目,这种项目通常包含以下4个模块:(1)健康教育———集体课程;(2)健康教育———个人咨询;(3)健康练习———建立健康练习场地;(4)体能锻炼———建立体能锻炼场地。4.比利时的幸福工作模式。关注以下方面:健康、心理负荷、工业工效、工业卫生、工作场所暴力和工作环境。一些企业认为缺勤率、事故、疾病、工作动机匮乏都源于幸福感低,在人力资本上投入极大。5.爱尔兰的幸福工作模式。直接推行国家层面的工作健康和幸福战略计划(2008年推出),其战略目标是:提高对工作者的健康和幸福重要性的认识,提供能够促进员工健康的建议;营造工作场所文化和环境促进健康和幸福,为病假员工提供复原支持。(二)美国员工幸福工作的管理模式。1.美国企业制定推行的员工幸福工作模式以IBM公司的员工幸福管理系统为例。IBM公司认为,投资于员工幸福项目对员工和企业都有重要意义。因此从1999年起,IBM公司推出一个全球性的幸福管理系统,该系统与公司的职业医疗、安全、健康保健和健康福利的战略举措和方案被完全整合到一起。系统包括两个部分:职业健康与安全(职业安全和健康)系统,整体健康与生产力系统。采取的措施例如2007年IBM推出的称为“Fitness2live”的健康促进计划。2.管理咨询公司策划的员工幸福工作模式许多美国企业采用管理咨询公司策划的员工幸福工作模式,盖洛普公司的员工幸福服务项目产品是典型的代表。该产品主要包括4个模块(操作步骤)[6]。第一步,审核。分析公司现有战略、计划、财务等状况,并进行员工幸福感测评。第二步,执行。主要制定各种制度、政策和设置机构等。第三步,干预。分两个模块:个人与团队干预模块是具体执行类的,采取培训、实践、日常追踪等措施;公司干预模块是指系统执行幸福战略计划等。第四步,持续的改进。把幸福与业绩联系起来,持续优化管理。

三、欧美国家的企业员工幸福工作的管理模式评论

工作模式范文篇10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化;创新改革;高校工会;管理模式

高校工会在高等院校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完善而又合理的工作管理模式可助力于院校创建和谐校园,优化学校学习、生活氛围,构建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院校特色,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心理健康的培养与疏导。高校工会管理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能够借助互联网手段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探索工会管理工作模式对教育深化改革也有积极意义。

一、高校工会管理现状及问题

信息化高速发展新阶段的到来促进了高校工会管理信息化的蓬勃发展,同时工会管理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高校规模也不断扩大。各高校为了顺应教育的改革,紧跟时展的脚步,也对各自院校的工会管理方案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与变化,这意味着对教育工会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就目前来说,传统的工会管理模式所存在的弊端阻碍了高校工会管理的高速建设与发展,高校工会管理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1]。

(一)工会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不高

高校工会管理如若要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那么信息化素养就是工会管理人员所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信息化素养实质上是一项综合能力,它要求工会管理人员必须掌握信息化管理理念,懂得如何获取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工会管理方式。但就目前来说,大部分的高校工会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还有待提升,信息化理念的掌握还不够透彻。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工会管理人员低估信息化管理的作用。由于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许多工会管理人员坚守较为老套刻板的工会管理模式,他们怠于创新,将信息化技术手段束之高阁。从而导致守旧的管理方法不能适应新的工会要求,教职工对工会的民主管理缺乏信心。第二,高校工会管理人员信息知识有所欠缺。高校未能组织工会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信息技术培训,导致工会管理人员对信息知识的了解过于浅薄,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过于基础,他们只会运用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汇总或者资料的查找,而不能够进一步利用更为高级的信息技术去分析处理更为复杂的工会工作,从而导致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展现。

(二)工会工作与互联网的融合度较低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工会工作管理需要将互联网与实际管理相融合。技术手段与管理方法的高度结合有利于工会工作效率的提升。但是就目前来讲,部分高校对互联网技术设备的引进还不够,技术与管理的配合方式还没有磨合。在信息化背景之下,要更加地凸显高校工会管理工作的互动性。如今配合度还有待提高,没有能够做到更加紧密地联系。这就导致了整体的不协调,管理工作的效率自然也就大打折扣。总的来说,这阻碍了高校工会管理信息化的前进。在技术与管理的结合过程中,要形成院校自我风格,但是要注意实质的配合,不要过于形式化。过度的形式化只会使内容更加的空虚。高校工会管理模式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只剩下一个形式的躯壳,忽略了工会管理实质内容的提升与创新。传统的工会管理模式过于僵硬,信息化的工会管理新方式或许能够弥补传统模式带来的不足与遗憾。

二、“互联网+”高校工会管理模式创新重要性

高校的工会管理在整个院校的运行体系中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学校能够稳定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在新的时代,信息化技术渗透于各个领域,高校工会管理也必须注重信息化,从而提高教职工幸福感与工会管理水平。网络使信息传播得更加的广泛,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的便捷。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纸质信息收集、整理方式,它所能收集容纳的数据数量是传统实体数据收集所无法比拟的,信息化管理成为高校工会管理工作的新趋势。工会管理体系一般被划分为多个层级,各个部门种类较为繁多,上一层级管理下一层级,多个层级或者部门划分下来会使工会工作内容多有重叠之处,信息的传播也通常会因此而受到延缓。有关工会管理工作的通知,也因此需要经过好几道程序,层层传播,最后传达到学校教师或者学生手中。在这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中,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人力资源,降低了办公效率,同时也体现出了缺乏信息化的工会管理工作的弊端。然而信息技术能够使得这些通知决策传播得更加广泛,更加迅速。员工之间的交流更加的方便,这样就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与人力资源,同时省掉了中间漫长而又繁杂的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建设信息化工会管理工作的信息传递新系统,展现了工会工作的精神新样貌[2]。网络使信息即时传播,这种实时化的特点,让高校拥有了快捷的管理系统。网络时代消息传播速度的快捷以及交流程度的频繁,使得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各部门之间原来因空间、地理等因素所造成的差异,已经逐渐被消除。也就是说,正因为信息的即时性,人们之间的地理距离不再是问题;也正因为信息的即时性,才能够使高校工会管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实现对数据的远程操控、动态处理。在工会管理人员做出决策时,需要综合考量学校各方面各部门的情况,例如,教职员工教学能力、人员变动,后勤基本情况。综合性的考量对工会管理手段提出了要求,信息化技术手段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之中,筛选、提取出有效数据,让高校的管理体系更加的紧密、快捷,不容易造成信息的短缺,数据也会更加的精确。

三、“互联网+”下高校工会管理新路径

高校工会管理工作与其他部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各部门职能不同、规划不同,人员构成也有所差异,但是在具体实施中需要各部门的分工配合协调共进;工会管理部门内部的组成人员以及管理制度及时创新,全面优化工会管理体系,由内及外影响整体,全面提升工会管理工作质量。高校工会要以学校为中心,以学校的校园精神与风气、院校制度与规划进行工作。联合全体教师、教务处、学生团体进行完善全面的规划培训。增加经费建设,打造独具校园特色的精准服务队伍,优化校园氛围,提升院校成员幸福感。

(一)加强工会管理队伍内部建设

高校工会管理的创新改革仍然需要依托于信息化手段,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必须要对工会管理部门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加强工会管理队伍建设,尤其是在信息化素养这一方面。首先,工会管理人员要摒弃老套的工会管理模式制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在摸索中创新工会管理办法,不断弥补互联网知识的缺漏,增强信息化技术的掌握力度,同时强化综合素质。信息化建设在给工会管理人员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的机遇。工会管理人员要增强创新意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规整、分析、处理更多的工会问题,高校领导人应当积极组织系统化专业培训,让参与培训的工会管理人员实际操作,并共同分享经验,共同进步学习。其次,工会管理人员也应当坚守信息道德原则。在信息化大背景之下,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便捷,高校管理体系更加的高效,但同时也会存在信息泄露、隐私散播等恶意行为,这种行为需要受到严厉的打击。同时也要求工会管理人员遵守信息道德规则,提升综合素养,遵守岗位工作制度,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最后,工会管理工作队伍需要推进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上下层级的冗杂繁多使得组织不良,减少管理层级,改变管理机制,将权力有效压缩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加强工会管理队伍建设的一剂良药。

(二)加强工技术与管理的协作度

高等院校工会管理工作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动。工会管AbilityAndWisdom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理工作,必须保证其延续性以及整体性,工会管理所涉及的信息系统拥有诸多构成部分,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整体的协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为管理工作服务,在妥善的安排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运转[3]。最后,积极创建顺应时代潮流的工会管理办公系统,这些系统的灵活运用将加强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与配合,促进互联网技术下管理工作的推进实现工会管理工作的“一站式”“智能化”。将创新的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更新符合院校特色的数据信息系统,高效提取运用数据,团结部门合作。

(三)建立科学考核准则

在高校工会管理工作中建立科学的考核准则,并建立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拒绝推卸责任现象的出现,把每一件事,每一个任务都落实到清楚的人员身上,防止推诿扯皮,影响到整个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推进实施,理清相关人员的权责,对失职失责行为进行批评,激发工作人员的责任感荣誉感。高校工会管理系统主要由管理人员、机构、权限、制度等部分组成,要形成有效的工会管理工作,需要一个科学、健全的管理体制以及长远全面的考核标准。首先,高校工会管理领导层要及时更新学校工会管理制度,综合考量学校教育设备、师资配备等实际情况,考虑学校未来发展愿景,对工会管理进行科学全面的规划,制定具体的措施,实现工会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建立信息化工会管理评估系统,以工会管理服务为原则,利用网络充分收集教师学生的意见,改善评估标准,使工会管理评估系统具有可操作性,创新考核方法,制定长期发展的战略。创设微信平台,使工会管理部门拥有内部意见交流的地方,通过微信平台部门信息,传播思想教育,更新教育动态,反馈工作人员意见[4]。用个性化的办法,团结工会管理部门全体工会人员,努力提升工会管理的执行力,促进工会部门的结构优化,完善相应的考核标准,对工会人员进行综测考评,提升工会效率。

(四)加大经费投入

高校工会管理新路径的开拓必然离不开物质的支持,在适应信息化教育要求的同时,信息技术的研究、技术设备的提供、信息化人才的引进以及信息资源的开拓,都需要有足够的建设经费来支撑。但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因各方面条件限制,没能够拥有厚实的经济支撑。经费的不到位,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便会遭遇一定的困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充足的经济支持是高校工会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的基础与保障。不得不说,教育工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十分复杂,也十分艰难,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支撑管理的发展,信息化建设才能够更加顺利地推进。首先,工会应当设立具体的经费管理部门,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将每笔资金的收入、支出等明细公开于校内微信平台,做到公开、透明。同时需要有相关部门负责监督经费收支明细,提高经费利用率。争取实现经费使用最优化,用最少的金钱获取最大的利益。其次,加强经费预算规划。高校工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包括了硬件建设以及软件设施建设。在重视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注重软件设施的提升。软件设施包括各种软件设备、工会环境、部门风气、精神元素等,在现实生活中建设经费预算往往规划得不够全面,尤其是对于软件设施建设的规划很容易被忽略。最后,努力配合提高学校教学成绩,提高师资水平与学生质量,加强学校特色建设,提升学校知名度,让学校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从而争取社会资金的赞助[5]。

四、结束语

“互联网+”背景下的工会工作管理模式的创新在高校工作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之下,互联网给高校工会管理部门提供了优越的平台。在社会要求不断提高之下,工会工作管理新路径的探索还需要学校内部各人员的共同努力。工会管理队伍的建设、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以及工会部门长远规划都是信息化下的高校工会管理的新对策。只有提高高校工会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互联网与管理的融合的程度,才能够提升教学与管理水平,契合院校精神,实现高校教学、声誉、经营的快速发展,真正实现校园秩序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珑,赵昕.推进智慧工会建设,构建基于PDCA的“互联网+工会”工作新模式[J].科学咨询,2021(13):2.

[2]张东,俞吉东.协同视域下高校工会组织参与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研究[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026(003):47-51,59.

[3]杨瑾,熊娜,李明昱,等.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工会财务信息化研究——以A高校工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9):2.

[4]李红艳,朱敏,章瑞.基于创新创业服务的高校工会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21,4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