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8:51:20

工作机制

工作机制范文篇1

一、以提高质量为目标,构建“阳光型”的党员发展新机制

高质量的新生力量是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条件,而影响新党员质量的首要因素就是“暗箱操作”、“少数人说了算”。因此,要提高党员发展的质量,必须着力构建“阳光型”的党员发展新机制。

一是过程公开。公开透明是提高新党员质量的重要前提。没有公开就没有党内外群众的知情权,也就谈不上民主监督。在党员发展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完全可以将发展党员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发展对象的确定以及发展计划、党员标准、发展程序等通过媒体及时向党内外群众公开,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公开透明既有助于按政策办事、按程序发展,也有助于党员群众有的放矢,按章监督。

二是全员参与。全员参与是提高新党员发展质量的基础条件。目前,党员发展工作中的最大难题是农村、企业一线的发展源头萎缩、后继乏人。要保证新发展党员的质量,就要有充足的源头活水,而这仅仅依靠少数组织人事干部培养推荐是远远不够的。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民主开放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体系,发动基层党委、党支部全体成员乃至所有党员都来参与这项工作,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拓宽发展的源头,确保发展的质量。

三是民主选择。民主选择是提高新党员发展质量的治本之策。民主选择的主要方式是票推票决,即在推荐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发展对象、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等关键环节上一律采取无记名投票推荐或表决的方式,让党员群众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充分体现公平公正。这样做才能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选择到党内来。

二、以保持先进性为目标,构建“开放式”的党员教育新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色彩的经济生活时时熏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这种形势下,要抓好党员教育,引导党员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着力构建“开放式”的党员教育新机制。

一是在教育内容上求开放。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党员教育的内容如果总是局限于传统的党史党章教育和党纪党规教育,那么它对党员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弱,党员教育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形式主义,它对党员的思想帮助将变得毫无意义。因此,我们应积极汲取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不断增加党员教育的科技含量,突出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内的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和现代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只有用源源不断的人类文明成果充实武装党员的头脑,才能保证广大党员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

二是在方式手段上求开放。传统的党员教育大多以支部建制为单位,以“”为主要阵地,“一张嘴,一支烟,一张报纸念半天”。在人员流动频繁、信息传播迅疾的当今社会,这种封闭式的教育方式,无疑显得势单力薄。因此,必须建立一种灵活的开放的党员教育体系,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来认识建立这种体系的意义,加大对党员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党员电教网点和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络等媒体为党员教育的主阵地,形成铺天盖地的宣传阵势,让党员一不受时间限制、二不受空间限制、三不受个体素质差异的限制,时时都能接受到党的教育,处处都能感受到党的关怀。

三是在活动载体上求开放。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是当前强化党员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所谓载体的开放性,即不能“就党建抓党建”,“关起门来搞教育”,而应把党员教育融合到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去,切实解决党员教育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的问题。近年来,海安县先后推行的“双学双争”、“三争一评”、“万名党员创业竞赛”等,就是把党员教育与经济建设巧妙结合的载体,开展这些活动,既促进了经济工作,又提高了党员的思想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以增强实效为目标,构建“民主化”的党员管理新机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苏醒强化,这是政治民主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在这种形势下,党员管理工作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贯彻民主的原则,实施民主化的管理。

一是注重自我管理。所谓自我管理就是引导党员按照党章规定的要求,自己监督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警自律、自我修正、自我提高,从而树好党员形象,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党员自我管理,必须针对不同群体党员的特点选准合适的载体。海安县近年来推行的共产党员承诺制、流动党员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无职党员定责上岗述评制度等,一改过去党组织对党员统得太死、管理太细的做法,变“一刀切”、“齐步走”为靠船下篙式的自我管理,不仅弥补了党员流动频繁、组织管理难以到位的缺陷,而且充分激发了广大党员参与管理的意识和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主动性。

工作机制范文篇2

该镇的“一线工作机制”,就是通过机制和制度,量化到位,使镇村干部深入乡村,发现矛盾,解决问题,开拓新局,重点抓好三方面的落实:一是出台相应的量化考核机制。为配合“一线工作机制”的全面实施,镇党委制印了《电城镇干部工作制度》小册子,做到人手一册,其中有“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干部工作首问制度”、“解决农村突出问题责任制”、“干部驻镇驻村管理制度”、“防止干部走读现象若干规定”等十六种工作考核机制,以此达到制度管人,量化促效。二是建立专门督促管理机制。成立专门管理办公室,党政办公室协同组织办公室做好登记、公布、存档,设立专线电话,着力把好“三查”关:平时抽查,定期检查,进行民主调查,以此督促干部“真下去,真干事”。三是进一步完善了“加强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干部夜访”、领导干部挂点下访等“塑造形象”制度,以此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通过建立和推行“一线工作机制”,该镇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问题在一线发现,成效在一线创造,经验在一线总结,取得较好成效。

一是实现了干部作风的转变。针对一些群众批评干部工作浮在上面多,关心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少等实际,镇党委决心以转变干部作风为切入点,组织干部深入“一线”,实行与群众“三同”。去年来,全镇干部挂点19条自然村,选择1600多个农户为联系扶贫对象,挂扶结亲,为群众解决生活、生产实际困难问题1200多个。去年早造,遭到了特大洪水袭击,该镇组织了300多位村镇、机关干部,走在抗灾第一线,与群众一起开沟排洪,加固河堤,严守险情第一线,终将洪水击退。

工作机制范文篇3

一、改革初衷:扩大党内民主

所谓工作机制,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本文所说的党委工作机制既包含了程序,也包含制度化了(文字规定的制度和不见于文字的“惯例”都属于制度化的范畴)的方式方法。党委工作机制属于操作性、工具性问题,但也体现一定价值取向,如是有利于分权还是集权?有利于提高效率还是扯皮?等等。如果我们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民主与科学,那么党委工作机制设置,就会偏向于民主与科学,反之亦然。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基本价值取向与具体机制不协调甚至冲突的现象,所以改革和完善工作机制才会成为重要问题提上议程。

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取得巨大成就,地方党委功不可没。但具体到地方党委工作机制,各地反映最集中的还是与民主集中制相关的问题。

地方党委内部的工作机制,既体现在党章中对于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定中,如明确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规定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等等,也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以及各地方依据上述条例制定的本地方的工作条例或各种规则中。从理论上讲,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党委会的工作机制同样应体现民主集中制精神。

然而在实践中,各地各级党委会对于民主集中制的实行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对于民主精神的体现,有的好些,有的差些,基本取决于党委会“一把手”民主素质如何。再往前溯,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在著名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说:“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全国各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从那时以来,党一直在对邓小平所说的“权力过分集中”现象进行改革,1996年颁布《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十六大以来出现的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实行票决制,都是这种改革的一部分。

但是,一个历来主张集体领导的党,为何一再出现基本价值取向与工作机制不顺应的现象?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党内领导体制问题,体制所反映的价值取向,必然影响到工作机制的运转方向。实事求是地讲,由于体制性问题未真正解决,因此,人们普遍反映党内权力运作依然是过分集中。这说明,至少党委工作机制与党的民主集中、集体领导的精神是有矛盾冲突之处的。

因为有上述反映,所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党委常委会的组成结构,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减少领导职数,切实解决分工重叠问题”,“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等等,并提出修订地方党委工作条例。可以看出,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扩大党内民主,减少权力运作层级,减少党政重叠而引发的矛盾。在十七大之前的全国地方党委换届中,上述改革思路得到实际贯彻执行。

二、改革实效:进步与问题并存

从2006年至2007年全国地方党委换届后的实践来看,以减少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适当扩大党政交叉任职为核心的党委工作机制改革,既有成效,也有值得进一步反思的地方。就其成效来看,一是减少了副书记职数,书记办公会事实上不存在了,减少了权力运作层级;二是常委分工负责有助于提高常委的积极性;三是常委会组成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等等。

但是,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改革,改革党委工作机制同样如此。从配备改革后的工作实际来看,与上述进步同时存在着一些与改革初衷相悖的问题,比如,书记办公会取消了,这本是回归党章的好事,但人们普遍反映:原来有事还要经过几个书记商议,哪怕是“形式”,也要走一遍程序才提到常委会上来,现在连商量都不商量了,书记个人认为重要就直接作为议题提到常委会上了,比过去更“集中”了。又如,专职副书记的职责是什么?各地不一,有的协助书记工作,有的专管党务,有的类似于国外“不管部长”,有的专管常委们没有明确分工、职责不清的事项,等等。再如,新的党委内部沟通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书记如何和常委们沟通?常委们的分工如何进行督促、检查?常委之间如何沟通、协商?都需要进一步思考。有的地方还提出,政府在常委会中任职的人增加后,是否导致党委“政府化”、党委被“虚化”?最大的问题,是对“一把手”的监督状况依然如旧,新的机制并没有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

上述问题是改革中的问题,只能在改革中解决。怎样看待这些问题?

笔者以为,一是一种制度设计的实效,是要经过实践反复检验才能证实的,要经过实践才能测试出缺陷,所以需要与时俱进,进一步改革。

二是地方党委的配备改革,是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在建设性的制度设计过程中,需要反复拿到全党讨论,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即制度设计中的民主决策是否充分?列宁认为重大问题需要全党直接讨论,而不是间接讨论,这一思想应在制度建设中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三是党委内部工作机制中的一些痼疾,如“一把手”监督难,民主集中制的执行实效取决于“一把手”个人素质等问题,基本上是党的领导体制问题,单靠工作机制难以解决。也就是说,工作机制毕竟会受到体制的影响,是特定体制的产物,如果脱离了领导体制的改革,工作机制的运行就难以充分实现其功能。

四是常委分工负责,一般情况下,常委对自己分工负责的问题较为熟悉,而对其他常委分工负责的问题或不熟悉而无法讨论,或不便发言而难以讨论,在这种背景下,集体领导依然受到很大限制;且常委分工与政府相关分管首长依然有重叠问题,与历史上一直存在的党委“分兵把口”类似。

三、改革方向:民主与科学并重、体制与机制并重

完善党委配备改革后工作机制,是一篇大文章,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自然也包含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党委内部工作机制。笔者认为,改革的方向是两个并重:民主与科学并重,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并重。

如前所述,工作机制本身是操作性问题,但也有价值偏向,或有利于民主,或有利于少数人或个人决定重大问题,这都取决于设计者的价值偏向。党委内部工作机制应体现大多数人意志,体现党一贯倡导的集体领导精神。比如,议事规则、决策机制,需要进一步体现民主精神。十七大规定了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这些都属于工作机制的改革。

笔者认为,作为对工作机制改革的具体化,还有很多具体制度、环节可以改进:

一是议题的提出。议题提出,以及提出后能否成为会议议程,事关重大,相当于用人问题上的“提名权”。按照现行地方党委会工作条例规定,常委会议题由书记确定,或由书记委托副书记确定,全委会议题由常委会确定。笔者以为,常委会重大议题的提出,不仅书记可以确定,其他常委亦应有权利和权力提出,经过一定程序后也可成为常委会议题;全委会议题的提出,不仅常委会可以确定,亦可征求全委会委员的意见,经过特定程序后列入全委会议程。此外,还需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委会根据议题事先征求同级党代会代表的意见或邀请部分党代表列席会议。

二是党务公开问题。除重大商业机密、军事机密和外交机密外,议题的提出、党委讨论过程、执行过程、结果反馈等环节均需公开,使党的工作呈现在阳光之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对权力行使者监督难问题。

工作机制范文篇4

一、改革初衷:扩大党内民主

所谓工作机制,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本文所说的党委工作机制既包含了程序,也包含制度化了(文字规定的制度和不见于文字的“惯例”都属于制度化的范畴)的方式方法。党委工作机制属于操作性、工具性问题,但也体现一定价值取向,如是有利于分权还是集权?有利于提高效率还是扯皮?等等。如果我们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民主与科学,那么党委工作机制设置,就会偏向于民主与科学,反之亦然。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基本价值取向与具体机制不协调甚至冲突的现象,所以改革和完善工作机制才会成为重要问题提上议程。

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取得巨大成就,地方党委功不可没。但具体到地方党委工作机制,各地反映最集中的还是与民主集中制相关的问题。

地方党委内部的工作机制,既体现在党章中对于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定中,如明确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规定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等等,也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以及各地方依据上述条例制定的本地方的工作条例或各种规则中。从理论上讲,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党委会的工作机制同样应体现民主集中制精神。

然而在实践中,各地各级党委会对于民主集中制的实行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对于民主精神的体现,有的好些,有的差些,基本取决于党委会“一把手”民主素质如何。再往前溯,早在*年邓小平就在著名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说:“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全国各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从那时以来,党一直在对邓小平所说的“权力过分集中”现象进行改革,*年颁布《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十六大以来出现的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实行票决制,都是这种改革的一部分。

但是,一个历来主张集体领导的党,为何一再出现基本价值取向与工作机制不顺应的现象?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党内领导体制问题,体制所反映的价值取向,必然影响到工作机制的运转方向。实事求是地讲,由于体制性问题未真正解决,因此,人们普遍反映党内权力运作依然是过分集中。这说明,至少党委工作机制与党的民主集中、集体领导的精神是有矛盾冲突之处的。

因为有上述反映,所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党委常委会的组成结构,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减少领导职数,切实解决分工重叠问题”,“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等等,并提出修订地方党委工作条例。可以看出,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扩大党内民主,减少权力运作层级,减少党政重叠而引发的矛盾。在十七大之前的全国地方党委换届中,上述改革思路得到实际贯彻执行。

二、改革实效:进步与问题并存

从*年至*年全国地方党委换届后的实践来看,以减少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适当扩大党政交叉任职为核心的党委工作机制改革,既有成效,也有值得进一步反思的地方。就其成效来看,一是减少了副书记职数,书记办公会事实上不存在了,减少了权力运作层级;二是常委分工负责有助于提高常委的积极性;三是常委会组成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等等。

但是,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改革,改革党委工作机制同样如此。从配备改革后的工作实际来看,与上述进步同时存在着一些与改革初衷相悖的问题,比如,书记办公会取消了,这本是回归党章的好事,但人们普遍反映:原来有事还要经过几个书记商议,哪怕是“形式”,也要走一遍程序才提到常委会上来,现在连商量都不商量了,书记个人认为重要就直接作为议题提到常委会上了,比过去更“集中”了。又如,专职副书记的职责是什么?各地不一,有的协助书记工作,有的专管党务,有的类似于国外“不管部长”,有的专管常委们没有明确分工、职责不清的事项,等等。再如,新的党委内部沟通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书记如何和常委们沟通?常委们的分工如何进行督促、检查?常委之间如何沟通、协商?都需要进一步思考。有的地方还提出,政府在常委会中任职的人增加后,是否导致党委“政府化”、党委被“虚化”?最大的问题,是对“一把手”的监督状况依然如旧,新的机制并没有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

上述问题是改革中的问题,只能在改革中解决。怎样看待这些问题?

笔者以为,一是一种制度设计的实效,是要经过实践反复检验才能证实的,要经过实践才能测试出缺陷,所以需要与时俱进,进一步改革。

二是地方党委的配备改革,是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在建设性的制度设计过程中,需要反复拿到全党讨论,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即制度设计中的民主决策是否充分?列宁认为重大问题需要全党直接讨论,而不是间接讨论,这一思想应在制度建设中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三是党委内部工作机制中的一些痼疾,如“一把手”监督难,民主集中制的执行实效取决于“一把手”个人素质等问题,基本上是党的领导体制问题,单靠工作机制难以解决。也就是说,工作机制毕竟会受到体制的影响,是特定体制的产物,如果脱离了领导体制的改革,工作机制的运行就难以充分实现其功能。

四是常委分工负责,一般情况下,常委对自己分工负责的问题较为熟悉,而对其他常委分工负责的问题或不熟悉而无法讨论,或不便发言而难以讨论,在这种背景下,集体领导依然受到很大限制;且常委分工与政府相关分管首长依然有重叠问题,与历史上一直存在的党委“分兵把口”类似。

三、改革方向:民主与科学并重、体制与机制并重

完善党委配备改革后工作机制,是一篇大文章,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自然也包含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党委内部工作机制。笔者认为,改革的方向是两个并重:民主与科学并重,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并重。

如前所述,工作机制本身是操作性问题,但也有价值偏向,或有利于民主,或有利于少数人或个人决定重大问题,这都取决于设计者的价值偏向。党委内部工作机制应体现大多数人意志,体现党一贯倡导的集体领导精神。比如,议事规则、决策机制,需要进一步体现民主精神。十七大规定了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这些都属于工作机制的改革。

笔者认为,作为对工作机制改革的具体化,还有很多具体制度、环节可以改进:

一是议题的提出。议题提出,以及提出后能否成为会议议程,事关重大,相当于用人问题上的“提名权”。按照现行地方党委会工作条例规定,常委会议题由书记确定,或由书记委托副书记确定,全委会议题由常委会确定。笔者以为,常委会重大议题的提出,不仅书记可以确定,其他常委亦应有权利和权力提出,经过一定程序后也可成为常委会议题;全委会议题的提出,不仅常委会可以确定,亦可征求全委会委员的意见,经过特定程序后列入全委会议程。此外,还需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委会根据议题事先征求同级党代会代表的意见或邀请部分党代表列席会议。

二是党务公开问题。除重大商业机密、军事机密和外交机密外,议题的提出、党委讨论过程、执行过程、结果反馈等环节均需公开,使党的工作呈现在阳光之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对权力行使者监督难问题。

工作机制范文篇5

一、当前基层信访的主要特点

(一)信访举报问题综合化。既复杂化又多样化。复杂化在实践中体现,有的信访问题受历史沿革、体制改革和时过境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同时涉及体制问题、政策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又因与之配套的政策、措施不完善,一时难以解决。多样化在实践中体现涉及信访举报内容的多样化,既有反映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方面的问题,也有反映其他方面的问题,其中部分是民间民事纠纷的问题。这些问题本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但信访人坚决要求通过信访途径来解决,这类信访件占了整个信访总量的一定比重。

(二)信访举报内容经济化。从信访反映的内容来看,基层群众信访中,一半以上是反映经济类的的信访件。就拿我区来说,20*年新区成立以来,反映经济类的的信访件有226件,占整个信访总量(412件,其中不包括乡镇收到信访件)的55%。经济类的信访件中,反映干部贪污贿赂的信访件占居首位,有97件,占经济类信访件的43%。反映工程承包、土地征迁、安置等方面的信访也比较多,且呈上升趋势,共收到78件,占经济类信访件的35%,其中20*年18件,20*年24件,20*年25件,20*年上半年11件,从件数来看逐年呈上升趋势。反映集体资产转制、流失占一定比例,逐年呈下降趋势,有29件。反映干部挥霍浪费、财务管理不规范的信访件占经济类信访件的一定比例,有38件。

(三)信访举报活动组织化。从近几年信访工作实践来看,基层群众信访主体逐渐由个体向群体转变,集体上访在整个信访总量中占一定比重,联名信占群众来信量的比重也很突出。20*年以来,南浔区共接待基层群众集体访11起,收到基层群众联名信访件40件。从集体上访发生的情况看,自发上访正逐步演化为组织上访。有人组织牵头,有人筹集资金,有人计划方案,有人联络协调,有人负责车辆。从集体访演化过程看,组织者表面不动声色,隐蔽操纵,很难察觉。

(四)信访举报活动崇上化。信访高递、人员高访在信访活动较为常见。大多群众心理认为,机关越大,领导级别越高,阅批的信访件“震动”越大,解决问题才快。因此,不少基层群众越过镇、区直接向省、市反映。同时也确实存在,一些信访问题经省、市有关领导和部门批办,就能很快着手解决或得到解决,这种情况的存在使重复上访、越级上访越来越多。20*年以来,南浔区收到上级转办信访件198件,占整个信访总量48%。

(五)信访举报活动多头化。从整个信访的基本情况来看,一信多投,重信重访也是信访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多数信访群众认为,多向几个机关举报,多找几位领导反映问题,这边不着,那边着,总有一件得到受理,或者大家引起重视就能形成轰动效应。带着这样的心理,许多信访群众盲目举报,要么不举报,要么一下子发出许多举报。20*年以来,南浔区一信多投,重复举报信访件有73件,占整个信访总量18%。信访人的这种举动其实百弊而无一利,尤其一些反映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举报件,兴师动众后被举报人往往闻风而动,使办案部门丧失突破案件的良机。

二、出现以上特点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从基层纪委信访工作的组织建设来看,目前虽然已经基本成立了信访工作领导组,建立了信访工作网络,订立了规章制度,明确信访工作职责,似乎没有疏漏之处。但一些领导干部对信访工作还存在口头上重视,行动上难于落实到位的情况,当信访工作中出现新情况、新矛盾,往往存在相互推诿、拖拉不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也存在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心态,群抓群管的反腐倡廉局面还未形成。

(二)制度落实不到位。制度落实是解决信访问题的有力保障,而信访实践中,各项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也是导致信访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和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如村级财务管理、村干部换届选举、重大建设工程施工招投标等,如果制度不完善,办事不公开、不透明,势必会造成一方面给干部留下以权谋私的空间,另一方面使群众产生许多疑虑,一旦出现问题,群众就诉诸于信访。

(三)工作精力不到位。现在虽然已层层建立了信访机构,也配备了信访干部。但实际的情况往往是信访机构虽然健全,但信访干部的人员不能真正到位。许多基层信访干部都身兼数职,真正投入到信访中精力不够,往往造成碰到信访问题,形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情况。有些信访干部素质跟不上信访形势发展的需要,影响了党和政府的政策落实,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信访工作。

(四)依法意识不到位。从实践来看,群众缺乏依法信访的意识,一些群众对信访工作不了解,盲目信访的现象比较多。一些群众出于个人目的,借信访来发泄对干部的不满情绪;有的信访人对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心存疑问,就带着猜测进行信访举报;有的信访问题本身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由于信访人缺乏法制意识,喜欢采取传统的方法,通过信访来解决问题。由于上述这些问题往往一时无法解决,这些信访人在得不到满意的情况下,反复信访,一信多投。

三、信访工作的对策措施

纪检监察信访工作要体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要求和反腐倡廉的形势及工作需要。因此,要进一步明确思路,把握要求,完善信访工作机制,以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

(一)健全领导责任机制,畅通举报渠道。从信访实践看,信访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构建新的信访工作机制,首先应建立信访工作领导责任机制。明确领导职责,落实责任,完善领导是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人的制度。把基层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列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特别要把基层主要领导作为信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而且作为信访工作的第一知情人和协调人,确保重要信访问题领导亲自关注,亲自过问,亲自解决。对玩忽职守酿成重大群体事件的,对主要领导实施问责,真正做到制度到人,责任到人,考核到人,避免责任虚化。同时建立健全基层信访网络,做到层层建立信访工作网络,级级配备信访专职干部或信访联络员,并注意通过培训等手段,及时提高信访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基层网络作用,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排查信访动态。

(二)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形成资源共享。一个信访问题的解决往往要涉及到多个问题,牵涉到多家部门单位,单靠纪检部门一家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因此,对一些重大涉及到几个部门的信访问题,要确定牵头和参加单位,来共同处理解决。应当由纪检部门牵头处理的问题,纪检部门就应主动承担起牵头责任,主动协调各部门,共同研究信访问题,制定解决处理方案。做到互通情报,加强协作,整合资源,使纪检信访工作形成“大信访”的格局。实践也证明有些信访问题必须在协作情况下才能解决。同时,纪检机关内部各职能室之间,也要搞好沟通协调,相互配合。

(三)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源头防范。把内部监督与上级监督、社会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做到既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又积极探索治本之策,逐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群众上访。加大事前的监督力度,围绕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活动,确保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特别加强对一些地方在制定政策或执行政策中不顾群众承受能力、引发群众上访的做法的监督。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各项规定,深入推进群众密切关注的政务、村务、事务、党务公开,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

工作机制范文篇6

从去年开始,铁岭市围绕坚持以人为本,在创新组织工作机制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我们坚持从广大党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强化措施,健全机制,关心党员生活,提高党员素质,维护党员权益,创造条件促进党员全面发展,达到了凝聚党员之心、坚定党员之志、激励党员践行先进性之行的实际效果。我们重点探索了五个方面的机制建设:

第一,建立党员思想关怀机制,提升党员的思想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关爱是前提。为使党员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思想上永远保持先进性,我们强化了四项举措:一是强化党员素质建设工程。在全市建立了108个省级农民党员教育基地、8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接收站点,通过“”学习和送学、寄学、网学、电视党课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训。二是建立结对帮带制度。基层党组织委员、党小组长与普通党员结对子,定期谈心,帮助党员纠正思想偏差,强化党性观念。三是坚持典型引路。总结宣传了一批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使党员学有榜样、干有方向。四是实行党员目标量化管理办法,定期对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情况进行评价,形成正确的行为导向。

第二,建立党员权利保障机制,保障党员的正当权益。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党员的政治权利充分行使是关键。为使每名党员都能行使《党章》规定的民主权利,我们实行了各级组织决策重大事项征求党员意见制度、党务公开制度、村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制度,在基层党组织中建立了党员议事制度,在西丰县和调兵山市试行了乡镇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激发了广大党员参与执政实践的积极性。我们新建了200个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建立了98个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和社区流动党员之家,组织党员开展科技培训、文化活动等,成为了服务党员的窗口。

第三,建立党员就业扶助机制,提高党员的“双带”能力。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以人为本,要把实现党员的就业权利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让党员切实增强带头创业的能力、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针对城乡贫困党员就业难、创业难问题,我们组织实施了“党旗引领我创业”工程,通过启动党费贴息贷款,支持和帮助城镇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和农村贫困党员上岗创业和发展致富项目。在农村,帮助1053名贫困党员获得小额信用贷款533.75万元,新上致富项目681个,平均每户增收达2000元左右,有749名党员已经脱贫,有423名党员具备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在城市,为735名城市贫困党员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63期,举行就业洽谈会46场,有619名党员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有79名党员带动了其他249名下岗职工再就业。

第四,建立贫困党员救助机制,帮助党员排忧解难。我们开展了“关爱贫困党员行动”,成立党费专项基金,专门帮助城乡贫困党员解决生活困难。建立了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基层老干部、老党员工作制度,为有突出贡献的老党员改善了住房条件。深入开展党内互助活动,全市结成2100多个党内互助帮扶对子。这些举措让贫困党员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增加了党员的自豪感,增强了贫困党员的党性意识和党性观念。

第五,建立党组织与党员信息沟通机制,创新服务党员的方式。为加强和改善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促进党组织与党员间的交流互动,我们开通了铁岭市共产党员信息服务平台,以手机短信为媒介,向党员用户党内方针政策、节假日问候、就业和农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把党组织对党员的服务经常化、具体化,切实加强了党组织与党员的密切联系。信息服务平台已经覆盖到4万名党员。我们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开展了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有奖竞赛活动,有4200多名党员参与了短信答题,实现了党组织与党员信息交流的双向互动。

我们感到,以人为本创新组织工作机制,符合党的十七大指明的党建工作方向。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并把以人为本创新组织工作机制同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努力为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一是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要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组织建设中,要切实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做到以党员为主体、以党员为动力、以党员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而激发创造力、形成向心力、增强带动力。

二是深入实施党员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提高党员的素质。要把加强教育培训作为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适应党员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一手抓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的增强,一手抓党员的创业致富技能的提高。同时,整合域内外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和载体,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高党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工作机制范文篇7

一是信访举报问题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复杂化在实践中体现,有的信访问题受历史沿革、体制改革和时过境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同时涉及体制问题、政策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又因与之配套的政策、措施不完善,一时难以解决。多样化在实践中体现涉及信访举报内容的多样化,既有反映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方面的问题,也有反映其他方面的问题,其中部分是民间民事纠纷的问题。这些问题本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但信访人坚决要求通过信访途径来解决,这类信访件占了整个信访总量的一定比重。

二是信访举报内容经济化和利益化。从信访反映的内容来看,群众信访中,多数是反映经济和利益类的的信访件。反映干部贪污贿赂的信访件占居首位;反映集体资产转制、流失,工程承包、土地征迁、安置补偿等方面的信访比较多,且呈上升趋势;反映干部挥霍浪费、财务管理不规范的信访件占一定比例。

三是信访举报活动组织化和崇上化。从当前信访工作实践来看,群众信访主体逐渐由个体向群体转变正逐步演化为有组织上访。有人组织牵头,有人筹集资金,有人计划方案,有人联络协调,有人负责车辆,又因组织者表面不动声色,隐蔽操纵,很难察觉。信访高递和人员高访在信访活动中也显得较为突出。大多群众心理认为,机关越大,领导级别越高,阅批的信访件“震动”越大,解决问题才快。因此,不少基层群众越过镇、县直接向省、市反映。同时也确实存在,一些信访问题经省、市有关领导和部门批办,就能很快着手解决或得到解决,这种情况的存在使重复上访、越级上访越来越多。还有就是一信多投,重信重访也是信访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出现以上特点的原因分析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从基层纪委信访工作的组织建设来看,目前虽然已经基本成立了信访工作领导组,建立了信访工作网络,订立了规章制度,明确信访工作职责,似乎没有疏漏之处。但一些领导干部对信访工作还存在口头上重视,行动上难于落实到位的情况,当信访工作中出现新情况、新矛盾,往往存在相互推诿、拖拉不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也存在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心态,群抓群管的反腐倡廉局面还未真正形成。

二是制度落实不到位。制度落实是解决信访问题的有力保障,而信访实践中,各项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也是导致信访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和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如村级财务管理、村干部换届选举、重大建设工程施工招投标等,如果制度不完善,办事不公开、不透明,势必会造成一方面给干部留下以权谋私的空间,另一方面使群众产生许多疑虑,一旦出现问题,群众就诉诸于信访。

三是法制意识不到位。从实践来看,群众缺乏依法信访的意识,一些群众对信访工作不了解,盲目信访的现象比较多。一些群众出于个人目的,借信访来发泄对干部的不满情绪;有的信访人对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心存疑问,就带着猜测进行信访举报;有的信访问题本身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由于信访人缺乏法制意识,喜欢采取传统的方法,通过信访来解决问题。由于上述这些问题往往一时无法解决,这些信访人在得不到满意的情况下,反复信访,一信多投。

三、当前信访工作机制的健全措施

一是健全领导责任机制,畅通举报渠道。从信访实践看,信访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构建新的信访工作机制,首先应建立信访工作领导责任机制。明确领导职责,落实责任,完善领导是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人的制度。把基层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列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特别要把基层主要领导作为信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而且作为信访工作的第一知情人和协调人,确保重要信访问题领导亲自关注,亲自过问,亲自解决。对玩忽职守酿成重大群体事件的,对主要领导实施问责,真正做到制度到人,责任到人,考核到人,避免责任虚化。同时建立健全基层信访网络,做到层层建立信访工作网络,级级配备信访专职干部或信访联络员,并注意通过培训等手段,及时提高信访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基层网络作用,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排查信访动态。

二是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形成资源共享。一个信访问题的解决往往要涉及到多个问题,牵涉到多家部门单位,单靠纪检部门一家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因此,对一些重大涉及到几个部门的信访问题,要确定牵头和参加单位,来共同处理解决。应当由纪检部门牵头处理的问题,纪检部门就应主动承担起牵头责任,主动协调各部门,共同研究信访问题,制定解决处理方案。做到互通情报,加强协作,整合资源,使纪检信访工作形成“大信访”的格局。实践也证明有些信访问题必须在协作情况下才能解决。同时,纪检机关内部各职能室之间,也要搞好沟通协调,相互配合。

三是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源头防范。把内部监督与上级监督、社会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做到既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又积极探索治本之策,逐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群众上访。加大事前的监督力度,围绕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活动,确保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特别加强对一些地方在制定政策或执行政策中不顾群众承受能力、引发群众上访的做法的监督。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各项规定,深入推进群众密切关注的政务、村务、事务、党务公开,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

工作机制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完善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风险,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二、工作目标

按照全区推行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四四五”工作模式,积极寻找预防岗位廉政风险的途径,牢牢控制和及时化解岗位廉政风险,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岗位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长效机制和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工作机制范文篇9

一、背景原因

**县坚持“三个五”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培养发展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入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贯彻落实省市加强党员发展工作有关文件精神的需要。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加快培养发展农村优秀青年入党步伐,不断壮大党员队伍的文件规定,尤其是市委于**年初在我县盐场镇开展工作示范,**年初在全市推广的《关于加快培养发展农村优秀青年入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五三O”工程的奋斗目标,即从现在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加快培养发展农村优秀青年入党,使农村30岁左右的党员占到农村党员总数的30%左右,初步改善农村党员队伍年龄、文化结构,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为达到这个奋斗目标,贯彻好省市文件精神,仅仅盯住留守在家的农村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变被动为主动,把眼光投向大批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在他们中间开展工作,求得突破,取得实效。

(二)加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不断提高村级组织领导班子,尤其是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的知识水平和综合工作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农村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当前,我县村级组织领导班子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问题。虽然看到了问题,却很难解决问题,因为可供组织和群众挑选使用、能够担当重任的在家“能人”较少,如果不通过组织手段从乡镇脱产干部中选派,就只能在留守村上的现有人员中挑选,很难进行好中选优。造成农村人才少、选人难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农村年纪轻、有文化、能力强的人员大多外出务工,留在家乡的人员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因此,大力培养发展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入党、加强村级组织后备力量建设,就必然成为增强村级组织活力、提高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的治本之策。

(三)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的需要。在**,每年有数万劳务大军,其中,18至35周岁的农村青年是主体。大量外出务工人员中有相当数量的优秀青年,他们头脑灵活,文化较高,朝气蓬勃,最适宜进入党的组织,是现阶段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的主要对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只有抓住大量外出务工青年开展工作,实施“五三O”工程,实现“初步改善农村党员队伍年龄、文化结构,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的奋斗目标才有保障。

二、主要做法

培养发展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入党“三个五”工作机制的主要内容是:

(一)建立“五制度”,夯实培养责任。一是建立发展农村党员目标考核制度。根据实施“五三O”工程的总体目标,各村向乡镇、各乡镇向县委层层上报发展党员工作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其中,年度计划要明确提出培养发展外出务工党员的目标要求。县委据此对乡镇,乡镇对村实施培养发展农村优秀青年入党工作年度专项考核,专项考核分别按不低于40%、30%的比例计入年终党建综合考核,并作为安排下一年基层组织集中整建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外出务工农村青年信息管理制度。各村支部对18至35周岁外出务工人员逐户逐人登记造册,明确其外出地点、从事职业、联系电话、外出时间等情况,并上报乡镇党委,乡镇党委将登记人员的详细情况输入微机,同时,动态管理外出人员的相关信息,做到乡村两级党组织对外出人员底子清、情况明。三是建立互动培养结对子制度。针对外出务工青年的培养,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1-2个村,各村每名党员联系2-3名优秀青年,培养1-2名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责任人与村支部签订《培养责任书》,落实互动培养责任和措施,确保每年每村至少有3-5名重点培养对象。四是建立协调督促制度。县委组织部、基层办经常深入各乡镇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推动外出务工青年入党工作不断取得实效。乡镇党委坚持定期对各村支部的工作进行检查,定期听取各村支部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定期组织村支部书记到外出务工青年相对集中的地方走访慰问,召开座谈会,帮助他们协调劳务纠纷,通报家乡建设情况。五是建立外出务工青年入党定期研究和信息反馈制度。在外出务工青年入党的程序上要求各村党支部既要坚持严格把关,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外出务工农村青年的工作特点,保护其入党的积极性,防止求全责备,增加不必要的环节。例如考虑到务工青年常年在外,工作负荷重的实际,不要拘泥于思想汇报的次数和形式,应采取灵活实用的方式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状况,从而达到教育培养发展的目的。各村党组织定期召开支委会或党员大会,专题研究外出务工青年入党工作,并及时将会议情况向外出人员予以反馈。“五制度”的建立,增强了乡镇、村两级党组织尤其是主要负责人对培养农村青年入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长岭镇12个村有9个村在三年内未培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纳新工作几乎断档,但通过建立“五制度”,一年多来已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6名。

(二)实行“五培养”,创新措施办法。一是进行组织培养。与县劳务输出机构党组织协调,通过其派驻各大中城市办事机构加强与各务工青年的联系,并承担教育培养外出务工人员的职责,县委组织部、县劳务输出机构、有关乡镇每半年召开一次外出务工人员入党工作联席会议,及时掌握工作进展,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在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地点相对固定,符合成立党组织条件的务工人员中及时成立党组织,明确党组织联系培养务工青年入党的职责和任务。截止目前,全县已在河南新密成立两个党支部,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联系培养了一大批在当地务工的农村青年。从普通采掘工成长为私营企业老板的巴庙镇刘家湾村外出务工青年袁钊,通过党组织不断的关心教育,对党的认识逐步加深,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年他投资500万元修建**县观音小南海电站,捐资80余万元用于家乡公益事业建设。目前,他已被村党支部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二是委托党员培养。外出务工青年居住地的村党支部根据外出务工人员情况,委托每名同行务工的正式党员联系培养3—10名本村青年。要求党员通过注明联系电话和住址的培养联系卡,就近与务工青年进行思想交流,谈话引导,开展党的知识教育,交流思想动态,掌握其现实表现,每月至少联系培养对象一次。三是信函联系培养。村支部和具体联系的培养责任人,通过信函、电话、网络等方式,随时掌握外出务工青年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并要求外出务工培养对象必须主动每月一次电话汇报,每季一次书面汇报,半年一次总结汇报,具体真实地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情况。培养责任人要把通话记录、书面材料进行规范整理,提交党组织以供备查。四是返乡集中培养。充分利用春节等传统节假日期间大部分外出务工青年返乡的时机,各培养责任人主动上门,与培养对象交流谈心。支部及时组织返乡外出务工青年召开座谈会,交流思想状况,强化教育引导,增强加入党组织的信心和决心。五是实践锻炼培养。村支部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拔一批返乡的农村优秀青年、入党积极分子进入村两委班子和村级配套组织,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对优秀青年入党积极分子设岗定责,给他们分配一定的社会工作,有意识地给他们压担子,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三)突出“五注重”,优化育人环境。一是注重树立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良好形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良好形象对农村优秀青年入党有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对此,县、乡镇、村三级党组织以“三级联创”活动为基础,扎实进行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不断推动党日活动、“双培双带”、“双示范”、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深入开展,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水平,凸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良好形象,有力地吸引农村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二是注重消除村支部书记不合适宜的思想顾虑。针对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存在对年轻人认识不够全面、害怕年轻人入党后抢了自己位子等思想顾虑,县、乡镇两级党组织通过进行广泛的思想教育,严格执行发展党员通报警示制度,提供村干部退职保障等手段,切实解决乡镇、村两级党组织,尤其是村支部书记的思想认识问题,增强培养优秀青年入党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主动性。三是注重解决外出务工青年家庭的实际困难。外出务工青年家庭普遍存在农忙季节缺少劳动力的问题,乡镇、村两级党组织及时组织开展劳动互助,以解决缺少劳动力家庭的燃眉之急,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今年秋收秋种期间雨水多,许多乡镇和村都开展了农村劳动互助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优化了外出务工人员入党的环境。四是注重发挥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的示范带动作用。我县农村外出务工青年中有为数不少的优秀分子,他们在农村和外出务工青年中有较大影响,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结合实际,在抓好在家青年教育培养的同时,把外出务工优秀青年作为重点,通过信函联系培养,委托务工地党组织培养,返乡谈话培养,对优秀务工人员表彰奖励等办法,努力把务工优秀青年培养成党的优秀分子,发挥更大的示范带动效应,使更多的优秀青年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五是注重激发外出务工青年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为充分激发外出务工人员支援家乡建设的积极性,密切与他们的关系,各乡镇、村都主动采取写公开信、开座谈会等形式,听取他们对家乡建设的意见,取得他们对家乡工作的理解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拉近他们与党组织的距离。

三、主要成效

两年来,通过实施“三个五”工作机制,一大批优秀外出务工青年进入了党的组织,全县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加快培养发展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入党的认识得到统一。一是统一了各级党组织对培养发展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入党在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中主导地位的思想认识。通过深入调查摸底,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各级党组织尤其是村党组织牢固树立了把外出务工青年作为培养发展重点的思想认识,并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从夯实责任入手“逼”着乡镇、村两级党级组织解放思想,放下架子,变被动为主动。二是统一了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对待入党的思想认识。通过层层组织召开座谈讨论,新闻媒体发动宣传,组织集体学习,主动邀请预培对象列席党内组织、民主生活会,增强对党的正确认识,逐步转变了许多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只要钱多”、“入党耽误打工”等低调意识。三是统一了培养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入党必须创新方式的思想认识。工作中不能采取传统方式,要注重培养方式的创新,通过互动培养,提高基层组织和务工青年双方的思想认识,促使培养发展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入党工作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年以来,全县共联系培养优秀青年21783人,其中外出务工16286人,占75%,确定入党积极分子2946人,其中外出务工1767人,占60%,确定发展对象2265人,其中外出务工1245人,占55%,发展35岁以下青年党员302人,其中外出务工195人,占65%。

工作机制范文篇10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集镇建设

按照乡党委、政府提出的建立新型现代集镇的要求,积极稳步的推进我乡集镇的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规划。在原集镇总体规划为基础对总规划进行调整。在胡家路口修建休闲广场,将广场旁边水库的空置场地,打造成环湖居住商用区,将至邹桥方向南边的山丘推平,从而完成集镇一个中心辐射的功能。二是在集镇建设上,聘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对集镇的各类建筑的造型设计、装饰色彩等以及房屋的结构设计。进行统一的设计,符合集镇景观规划要求。三是出台一些的优惠政策以吸引边远自然村的住户到集镇安家落户。四是加大资金的投入,做好集镇主街道人行道路花格砖铺设和路灯安装,规范各种管线的布设。在集镇范围内(各种管线的面设应当按照乡集镇道路管线规划图进行布设)。

二、加强集镇管理,建立工作长效机制

一要加大宣传力度:主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宣传可采取广播、标语、致集镇住户的一封信等形式,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二是摸清集镇住户底子,签订好门前三包责任书。三是落实工作职责,做到人员、精力、时间、服务四到位分片入户,包宣传、包签订协议。四是规范市场的管理,沿街的固定摊点要统一规范棚顶,应统一材料和色彩,并在划定的红线范围内经营摊点。五是加强集镇管理,必须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成立集镇管理领导小组。抽调几名事业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干部组建一支集镇管理队伍,全面负责集镇日常乡容乡貌的管理,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尤其是墟日抽调人员要集体办公,集中整顿清理。二是充实卫生队人员,重新招聘几个环卫工人,并在待遇上给予相应提高,使之能够专心做好环卫工作。三沿街两侧设环保型的果皮箱和若干个垃圾桶,添置垃圾运输专车,建设一个垃圾中心填埋场,以保证垃圾能够得到及时的清理处置。四是聘请在职的村干部、退休干部、教师、人大代表等各方的代表组成集镇管理理事会,长期对集镇管理各方面工作进行监督,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反应,随时整改。五是成立管理督查小组,对集镇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督查考核,成员由乡领导及各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三、明确责任,落实长效综合管理

为确保各工作的有效落实,必须明确责任,责任到人。一是明确责任,政府做为集镇规划管理工作的组织者,要广泛筹集资金,加大对公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投资力度,充分调动人民群众这一主体的积极性来参与集镇建设管理的这项工作。分管领导是落实长效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集镇管理领导小组具体实施负责集镇日常管理。二是要开好相关部门的协调会,落实齐抓共管。驻乡各单位有义务协助乡党委、政府做好集镇管理的各项工作,各单位除了认真落实本单位门前“三包”外,还应结合各自职能,督促相关人员遵守集镇的管理办法。如:工商部门督促个体工商户做好店面整洁,不占道经营,临街雨蓬棚架的拆除,未经审批的违章建筑开店经营的不颁发相关证件。土地和村建部门宣传好《土地法》《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查处在集镇规划区内的违章建筑。供电部门对无照经营的店面、违章搭盖的建筑要开业经营的不供电,已经供电的要切断电源。公安部门做好钉子户的打击和教育工作,对车辆的无序停放进行规范。中学、中心校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有关集镇管理的义务宣传和卫生保洁活动。集镇所在村的职责是要积极配合乡党委、政府工作,宣传教育村民讲文明、讲卫生。三是要按照集镇管理办公室划定的责任范围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明确单位,商户酒家,饭馆要做好门前卫生、不乱堆放物品杂物,不随地倾倒残余物,住户不得在楼上抛散垃圾或杂物。不得在高空倾倒污水,共同维护镇区的环境卫生。(也适时收取一定的卫生费)

四、做好宣传,共同管理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受益者也是农民。因此做好居民的宣传引导是加强集镇管理的首要任务,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途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村容镇貌的整治目的意义、目标要求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逐步提高居民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奉献意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不断的提高居民的文明修养。结合“平安乡镇”创建工作,深入宣传《公民首先建设实施纲要》,提高居民自身修养,倡导文明生活,共同爱护环境。二是要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改变随意堆放垃圾为归位投放垃圾的习惯。三是要抓紧出台《文明公约》《“门前三包”责任书管理办法》以及《集镇管理(试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引导居民从自家门前做起,自觉履行公民社会责任和义务,使集镇管理更具有社会性、群众性、广泛性。四是开展“文明卫生户”评比活动,根据《管理办法》和《文明公约》的要求,集镇管理监督领导小组每月对集镇范围内的单位、商户、住户进行评议,全年进行综合汇总,做的好授予“五好文明家庭”称号,以激励更多的居民参与文明集镇的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