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育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6:59:41

共育技术

共育技术范文篇1

共育小蚕要有条件较好的共育室。一般要求共育室能保温保湿,光线均匀,空气流通,水泥地面,墙面批灰,有天花板便于消毒和清洗。每共育10盒蚕种需蚕房面积10~15m2、蚕匾80个(每个面积0.7m2可共育蚕至4龄饷食),以及相配套的蚕架等蚕具。还需要约5kg漂白粉、1盒抗菌素、1包“防病一号”、石灰20kg等蚕药。

2抓好共育室及蚕具的消毒

要使共育的小蚕不感染病原,蚕体强健,必须做好共育室及蚕具的消毒。一般在养蚕前1周左右进行,如果用共育室催青蚕种,宜在蚕种出库前5~7d进行消毒。消毒前首先应清理好蚕室环境,铲除周围杂草,疏通水沟,共育室内更应打扫干净。然后进行“两消一洗”即先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对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一般保持湿润几小时后即可进行清洗,待室内及蚕具晾干后再进行消毒。养蚕前最后1次消毒一定要做到全面彻底。消

毒后要避免蚕室、蚕具再次污染,并将蚕匾等用具晾干,待养蚕时使用。

3蚕种补催青

蚕种领回后,蚕种一般处于转青期(已5胚子),要使发育整齐,蚁体强健,这要求共育户做好补催青工作,提高一日孵化率。转青卵宜掌握在温度25.5℃、温差在1.0~1.5℃条件下进行黑暗保护,并注意补湿。为使以后分蚕均匀量足,包种时最好每盒1包或2包,或自用收蚁纸包好后再用黑布集中包起来。

4收蚁

收蚁当天于早晨5~6时将包好的蚕种摊开在消好毒的蚕匾上,并开灯感光。8~9时即可收蚁,最迟不要超过10时。收蚁要求简单迅速,动作轻快。收蚁时应均匀分区,保证分蚕时蚕足,每匾蚕头数平衡,收蚁叶要适熟,老嫩一致。收蚁时为防止蚁蚕逸散和减少蚁蚕体力消耗,温度可适当降至24℃,收蚁后立即升至标准温度26~28℃,先撒“防病一号”再给叶,也可在给第2次回桑前撒“防病一号”进行蚕体消毒。

5防干育

小蚕要采用防干育,1~2龄上盖下垫全防干育,3龄只盖不垫半防干育,以确保小蚕发育一致,体质强健,但每次给桑前提前30min揭开防干纸换气。

6采叶时刻

正常天气,一般在早上和傍晚采叶,中午不采叶。早上要等露水干后再采(忌采露水叶);下午于5时后采;中午一般温度较高,阳光较强烈,此时采回的桑叶易凋萎、发酵,如遇阴天,中午也可采。遇干旱天气,早上多采,下午少采,使桑叶含水量基本满足蚕的要求,遇阴雨天气,应争取在雨前多采,尽量不采雨水叶。

7各龄蚕用叶标准

除收蚁用叶和各龄第1次饷食用叶采适熟偏嫩叶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要求选用营养充足的适熟叶。特别是各龄盛食期,要采喂适熟叶或适熟偏老叶,以使蚕体质强健,发育整齐。严禁采喂虫口、虫粪叶。一般1龄蚕用叶:含水量80%,叶色黄中带绿,叶位最大叶以上2~3片叶,蚕吃后叶上有一层透明的膜;2龄蚕用叶:含水量76%~77%,颜色绿中带黄,最大叶以上第1片叶;3龄蚕用叶:含水量75%~76%,成熟叶,绿色。

8温湿度调节

小蚕需要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才能迅速地生长发育,而多湿环境也可以使桑叶保持新鲜,从而减少给桑回数,节省桑叶和劳力。特别是收蚁当天对高温多湿的条件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在饲养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温湿度的调节,力争保温保湿。一般1~2龄温度控制在26~28℃,干湿差0.5℃,3龄温度调节在25~26℃,干湿差以1℃为

好。至少温度不能低于25℃。

9做好眠起处理

蚕进入减食期后要及时加眠网进行眠除,眠定前要掌握好给桑量,使蚕饱食就眠,同时眠座上残桑也不过多,以免造成湿冷影响蚕入眠。眠中温度比食中降低0.5℃左右。未蜕皮前宜干燥些,开始蜕皮后注意补湿。95%以上蜕完皮,部分蚕已蜕皮4~5h为饷食适时,应及时饷食。饷食前要撒“防病一号”或新鲜石灰进行蚕体蚕座消毒。饷食第1回叶给桑量宜少,叶质适偏嫩。

10控制日眠

要使蚕发育整齐,必须控制日眠,防止夜眠。其主要方法是一是控制时间,8~9时进行收蚁,10时前要收完蚁;二是选用适熟偏嫩桑叶喂蚕,且保持桑叶新鲜;三是温湿度要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四是根据蚕的发育快慢,调节饷食时间来控制日眠。

11均匀分匾

为使分蚕时公平合理,养蚕过程的分匾一定要均匀。除收蚁时按盒或装盒分匾饲养外,每次分匾也要力求做到均匀一致,一般每匾蚕加2张网,把蚕均匀地一分为二。

12共育费的收取

在宁墩镇地共育小蚕至3龄第3口叶发蚕,每盒共育费30~50元,共育小蚕至4龄饷食第10口叶,每盒共育费60~80元。

13消毒防病

共育技术范文篇2

共育小蚕要有条件较好的共育室。一般要求共育室能保温保湿,光线均匀,空气流通,水泥地面,墙面批灰,有天花板便于消毒和清洗。每共育10盒蚕种需蚕房面积10~15m2、蚕匾80个(每个面积0.7m2可共育蚕至4龄饷食),以及相配套的蚕架等蚕具。还需要约5kg漂白粉、1盒抗菌素、1包“防病一号”、石灰20kg等蚕药。

2抓好共育室及蚕具的消毒

要使共育的小蚕不感染病原,蚕体强健,必须做好共育室及蚕具的消毒。一般在养蚕前1周左右进行,如果用共育室催青蚕种,宜在蚕种出库前5~7d进行消毒。消毒前首先应清理好蚕室环境,铲除周围杂草,疏通水沟,共育室内更应打扫干净。然后进行“两消一洗”即先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对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一般保持湿润几小时后即可进行清洗,待室内及蚕具晾干后再进行消毒。养蚕前最后1次消毒一定要做到全面彻底。消

毒后要避免蚕室、蚕具再次污染,并将蚕匾等用具晾干,待养蚕时使用。

3蚕种补催青

蚕种领回后,蚕种一般处于转青期(已5胚子),要使发育整齐,蚁体强健,这要求共育户做好补催青工作,提高一日孵化率。转青卵宜掌握在温度25.5℃、温差在1.0~1.5℃条件下进行黑暗保护,并注意补湿。为使以后分蚕均匀量足,包种时最好每盒1包或2包,或自用收蚁纸包好后再用黑布集中包起来。

4收蚁

收蚁当天于早晨5~6时将包好的蚕种摊开在消好毒的蚕匾上,并开灯感光。8~9时即可收蚁,最迟不要超过10时。收蚁要求简单迅速,动作轻快。收蚁时应均匀分区,保证分蚕时蚕足,每匾蚕头数平衡,收蚁叶要适熟,老嫩一致。收蚁时为防止蚁蚕逸散和减少蚁蚕体力消耗,温度可适当降至24℃,收蚁后立即升至标准温度26~28℃,先撒“防病一号”再给叶,也可在给第2次回桑前撒“防病一号”进行蚕体消毒。

5防干育

小蚕要采用防干育,1~2龄上盖下垫全防干育,3龄只盖不垫半防干育,以确保小蚕发育一致,体质强健,但每次给桑前提前30min揭开防干纸换气。

6采叶时刻

正常天气,一般在早上和傍晚采叶,中午不采叶。早上要等露水干后再采(忌采露水叶);下午于5时后采;中午一般温度较高,阳光较强烈,此时采回的桑叶易凋萎、发酵,如遇阴天,中午也可采。遇干旱天气,早上多采,下午少采,使桑叶含水量基本满足蚕的要求,遇阴雨天气,应争取在雨前多采,尽量不采雨水叶。

7各龄蚕用叶标准

除收蚁用叶和各龄第1次饷食用叶采适熟偏嫩叶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要求选用营养充足的适熟叶。特别是各龄盛食期,要采喂适熟叶或适熟偏老叶,以使蚕体质强健,发育整齐。严禁采喂虫口、虫粪叶。一般1龄蚕用叶:含水量80%,叶色黄中带绿,叶位最大叶以上2~3片叶,蚕吃后叶上有一层透明的膜;2龄蚕用叶:含水量76%~77%,颜色绿中带黄,最大叶以上第1片叶;3龄蚕用叶:含水量75%~76%,成熟叶,绿色。

8温湿度调节

小蚕需要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才能迅速地生长发育,而多湿环境也可以使桑叶保持新鲜,从而减少给桑回数,节省桑叶和劳力。特别是收蚁当天对高温多湿的条件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在饲养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温湿度的调节,力争保温保湿。一般1~2龄温度控制在26~28℃,干湿差0.5℃,3龄温度调节在25~26℃,干湿差以1℃为

好。至少温度不能低于25℃。

9做好眠起处理

蚕进入减食期后要及时加眠网进行眠除,眠定前要掌握好给桑量,使蚕饱食就眠,同时眠座上残桑也不过多,以免造成湿冷影响蚕入眠。眠中温度比食中降低0.5℃左右。未蜕皮前宜干燥些,开始蜕皮后注意补湿。95%以上蜕完皮,部分蚕已蜕皮4~5h为饷食适时,应及时饷食。饷食前要撒“防病一号”或新鲜石灰进行蚕体蚕座消毒。饷食第1回叶给桑量宜少,叶质适偏嫩。

10控制日眠

要使蚕发育整齐,必须控制日眠,防止夜眠。其主要方法是一是控制时间,8~9时进行收蚁,10时前要收完蚁;二是选用适熟偏嫩桑叶喂蚕,且保持桑叶新鲜;三是温湿度要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四是根据蚕的发育快慢,调节饷食时间来控制日眠。

11均匀分匾

为使分蚕时公平合理,养蚕过程的分匾一定要均匀。除收蚁时按盒或装盒分匾饲养外,每次分匾也要力求做到均匀一致,一般每匾蚕加2张网,把蚕均匀地一分为二。

12共育费的收取

在宁墩镇地共育小蚕至3龄第3口叶发蚕,每盒共育费30~50元,共育小蚕至4龄饷食第10口叶,每盒共育费60~80元。

共育技术范文篇3

共育小蚕要有条件较好的共育室。一般要求共育室能保温保湿,光线均匀,空气流通,水泥地面,墙面批灰,有天花板便于消毒和清洗。每共育10盒蚕种需蚕房面积10~15m2、蚕匾80个(每个面积0.7m2可共育蚕至4龄饷食),以及相配套的蚕架等蚕具。还需要约5kg漂白粉、1盒抗菌素、1包“防病一号”、石灰20kg等蚕药。

2抓好共育室及蚕具的消毒

要使共育的小蚕不感染病原,蚕体强健,必须做好共育室及蚕具的消毒。一般在养蚕前1周左右进行,如果用共育室催青蚕种,宜在蚕种出库前5~7d进行消毒。消毒前首先应清理好蚕室环境,铲除周围杂草,疏通水沟,共育室内更应打扫干净。然后进行“两消一洗”即先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对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一般保持湿润几小时后即可进行清洗,待室内及蚕具晾干后再进行消毒。养蚕前最后1次消毒一定要做到全面彻底。消

毒后要避免蚕室、蚕具再次污染,并将蚕匾等用具晾干,待养蚕时使用。

3蚕种补催青

蚕种领回后,蚕种一般处于转青期(已5胚子),要使发育整齐,蚁体强健,这要求共育户做好补催青工作,提高一日孵化率。转青卵宜掌握在温度25.5℃、温差在1.0~1.5℃条件下进行黑暗保护,并注意补湿。为使以后分蚕均匀量足,包种时最好每盒1包或2包,或自用收蚁纸包好后再用黑布集中包起来。

4收蚁

收蚁当天于早晨5~6时将包好的蚕种摊开在消好毒的蚕匾上,并开灯感光。8~9时即可收蚁,最迟不要超过10时。收蚁要求简单迅速,动作轻快。收蚁时应均匀分区,保证分蚕时蚕足,每匾蚕头数平衡,收蚁叶要适熟,老嫩一致。收蚁时为防止蚁蚕逸散和减少蚁蚕体力消耗,温度可适当降至24℃,收蚁后立即升至标准温度26~28℃,先撒“防病一号”再给叶,也可在给第2次回桑前撒“防病一号”进行蚕体消毒。

5防干育

小蚕要采用防干育,1~2龄上盖下垫全防干育,3龄只盖不垫半防干育,以确保小蚕发育一致,体质强健,但每次给桑前提前30min揭开防干纸换气。

6采叶时刻

正常天气,一般在早上和傍晚采叶,中午不采叶。早上要等露水干后再采(忌采露水叶);下午于5时后采;中午一般温度较高,阳光较强烈,此时采回的桑叶易凋萎、发酵,如遇阴天,中午也可采。遇干旱天气,早上多采,下午少采,使桑叶含水量基本满足蚕的要求,遇阴雨天气,应争取在雨前多采,尽量不采雨水叶。

7各龄蚕用叶标准

除收蚁用叶和各龄第1次饷食用叶采适熟偏嫩叶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要求选用营养充足的适熟叶。特别是各龄盛食期,要采喂适熟叶或适熟偏老叶,以使蚕体质强健,发育整齐。严禁采喂虫口、虫粪叶。一般1龄蚕用叶:含水量80%,叶色黄中带绿,叶位最大叶以上2~3片叶,蚕吃后叶上有一层透明的膜;2龄蚕用叶:含水量76%~77%,颜色绿中带黄,最大叶以上第1片叶;3龄蚕用叶:含水量75%~76%,成熟叶,绿色。

8温湿度调节

小蚕需要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才能迅速地生长发育,而多湿环境也可以使桑叶保持新鲜,从而减少给桑回数,节省桑叶和劳力。特别是收蚁当天对高温多湿的条件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在饲养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温湿度的调节,力争保温保湿。一般1~2龄温度控制在26~28℃,干湿差0.5℃,3龄温度调节在25~26℃,干湿差以1℃为

好。至少温度不能低于25℃。

9做好眠起处理

蚕进入减食期后要及时加眠网进行眠除,眠定前要掌握好给桑量,使蚕饱食就眠,同时眠座上残桑也不过多,以免造成湿冷影响蚕入眠。眠中温度比食中降低0.5℃左右。未蜕皮前宜干燥些,开始蜕皮后注意补湿。95%以上蜕完皮,部分蚕已蜕皮4~5h为饷食适时,应及时饷食。饷食前要撒“防病一号”或新鲜石灰进行蚕体蚕座消毒。饷食第1回叶给桑量宜少,叶质适偏嫩。

10控制日眠

要使蚕发育整齐,必须控制日眠,防止夜眠。其主要方法是一是控制时间,8~9时进行收蚁,10时前要收完蚁;二是选用适熟偏嫩桑叶喂蚕,且保持桑叶新鲜;三是温湿度要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四是根据蚕的发育快慢,调节饷食时间来控制日眠。

11均匀分匾

为使分蚕时公平合理,养蚕过程的分匾一定要均匀。除收蚁时按盒或装盒分匾饲养外,每次分匾也要力求做到均匀一致,一般每匾蚕加2张网,把蚕均匀地一分为二。

12共育费的收取

在宁墩镇地共育小蚕至3龄第3口叶发蚕,每盒共育费30~50元,共育小蚕至4龄饷食第10口叶,每盒共育费60~80元。

13消毒防病

一是养蚕人员进入蚕室要洗手、换鞋,采叶、给桑前要洗手,除沙后要洗手。二是禁止使用未消毒的蚕具,工具要专室专用。养蚕过程换出的蚕匾、蚕网、薄膜要经消毒后再使用。三是除共育员外,谢绝其他人员进入蚕房,防止病原被带入室内。四是养蚕过程发现病蚕、弱蚕、特小蚕以及迟眠蚕要严格淘汰。淘汰的病弱蚕必须投入石灰缸中后进行深埋或烧毁处理,不能用来喂家禽等。蚕沙要集中堆放,沤熟用作肥料。五是每批共育结束,小蚕全部发完后,要对蚕室进行打扫清理,然后进行消毒,为共育下一批蚕做好准备。

共育技术范文篇4

无论低温或高温天气,不经过催青保护都会使小蚕体质虚弱、发育不齐、抗病力低,催青技术是养蚕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蚕种从冷库领出后应尽量避免不利的气候环境,缩短蚕种在途中时间,集中回到催青室后及时将蚕种摊开,采用两段简易催青法,即出库后1~4d和出库后5~9d2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温度、湿度、光线标准下进行保护。第1阶段(出库后1~4d):温度为24~26℃,干湿差1.0~1.5℃,自然光线下保护;第2阶段(出库后5d至点青):温度27~28℃,干湿差0.5~1.0℃,每日感光18h,人工增加光照6h。催青过程中温度过低(低于20℃)或过高(高于30℃)都不利于蚕种孵化,低温时要注意加温补湿,高温干燥要补湿降温;同时为让蚕种感温均匀,每隔3~4h要调换蚕种的位置,保证蚕种上、下、左、右感温均匀。

当1张蚕种有80%~85%卵已点青时,小蚕共育户及时从催青室领回,用宣纸将蚕种包好,平铺置于消毒过的蚕匾中,用消毒好的黑色湿布四周盖好,不许漏光,促使蚕卵转青齐一,室内温度调整到25~26℃,湿度80%~85%,干湿差1.5~2.0℃。

从点青包种之日算起,观察留样蚕种,一般当天上午点青完到第3天早上6时感光收蚁;下午或晚上点青则宜第4天早上6时感光。收蚁的具体做法是:将黑布揭开,平铺蚕种使卵面朝上,均匀感光。春季气温低上午9时左右收蚁,夏秋季气温高宜在上午8时前收蚁,收蚁时需动作快,同批蚕种的收蚁时间不可拖延太长。

2做好蚕室温湿度调节

在温湿度调节方法上应防止重加温轻补湿,重白天轻夜晚,重晴天轻雨天,重食桑期轻眠期,重温湿度轻换气等方面的不足。应做到适温适湿,避免温度过低(低于20℃)或过高(高于30℃),须确保按小蚕各龄期的标准温湿度饲养。1龄28.0~28.5℃,干湿差0.5℃;2龄27~28℃,干湿差1℃;3龄27℃,干湿差1.0~1.5℃,各龄期眠中比平时适当降低。无论春季或夏秋季,1~2龄须上盖下垫,全防干育,3龄只盖不垫,半防干育。掌握10日眠3眠,各龄期眠中不盖。避免低湿饲养,适时补温,昼夜和晴雨天室内温度保持平衡,忌饲养过程中温度忽高忽低。每日给桑前30min揭开薄膜通风换气,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光线均匀,使小蚕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发育。

3选择适龄适熟叶饲养

小蚕共育用叶必须严格按选叶标准进行,在树上选准采叶。选叶以叶色为主,手感为铺。1龄用叶嫩绿色,黄中带绿,有光泽叶肉厚,一般为顶芽下叶形展开第3片叶;2龄用叶绿色,绿中带黄,有光泽叶肉厚,一般为顶芽下第4片叶;3龄用叶浓绿色,有光泽叶肉厚,一般为第5~6片叶。各龄期采摘的桑叶必须掌握老嫩、厚薄、颜色一致,叶位可根据气候变化略有变化,如天旱干燥的秋季,叶位可适当向上移1位,即春夏选适熟叶,秋季采适熟偏嫩叶。注重不采雨水叶、虫口叶和过老过嫩叶。桑叶尽量现采现用,减少贮藏时间。采回的桑叶要合理贮藏,保持叶质新鲜,提高蚕儿的食下量。

小蚕共育过程中,掌握好给桑技术,把好营养关,也是保证小蚕发育整齐健壮的关键。根据蚕的发育阶段合理给桑,既要使蚕充分饱食,又不留残桑过多,喂叶应掌握每龄饷食和将眠时少喂,盛食期要充分饱食。

4做到眠起齐、蚕座匀

小蚕饲育以控制掌握在“十日眠三眠,眠眠是日眠”为好。形成日眠的关键:一是要适时早收蚁,二是按标准温湿度和给桑量喂养。在蚕大部分眠定,如果还有少部分蚕未眠定,应将少部分青蚕提出,给桑放在高层,促其发育尽快就眠。已眠定的放在较低层以便等齐饷食,饷食不宜过早,应掌握90%以上的起蚕头部呈灰褐色,蚕座上不见眠蚕时为饷食适期。

掌握“先扩后喂,先稀后适”的原则及时扩座匀座,1龄蚕以匀座扩座为主,不除沙;2龄起、眠各除沙1次;3龄起、中、眠各除沙1次。除沙时要不伤蚕体,及时清除蚕沙,以防

发病。各龄期小蚕在蚕座内分布疏密均匀,给桑前先扩座、匀座后再给桑,每天给桑3~4回,要求做到良桑饱食。

5消毒防病工作贯彻始终

消毒防病工作贯彻于小蚕共育的整个过程中,一是要做好共育室及共育人员的清洁卫生工作,共育人员入共育室、储叶室必先换鞋,喂蚕前、除沙后洗手消毒,共育人员共育小蚕期间不进入大蚕室;二是每天对蚕室、储叶室、蚕具消毒1次,每天除草沙后对蚕房地面消毒,每天撒1次小蚕防病一号,进行蚕体蚕痤消毒;三是眠定蚕撒新鲜石灰粉,眠起蚕撒小蚕防病一号消毒,2龄蚕、3龄蚕第2餐添食1次蚕病清或克蚕菌胶囊,防止蚕病发生。

参考文献

[1]薛三勋,王晓文.桑蚕养殖新技术[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共育技术范文篇5

一、解决好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兴趣问题

我们都知道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着丰富的趣味性、课程的基础性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初中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亦具有调节性、应用性等特点。究其调节性而言,初中学生的学习亦是十分紧张的,每周接受一定的信息技术教育,坐到电脑前,岂不较好地调节了心态。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努力让学生去较为深刻地意识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这样的问题靠我们去讲大道理是极不凑效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还应当通过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实践来解决,这样才既具有实在的意义,又能获取一定的效果。所以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中,笔者总是利用课堂教学的契机去较科学地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意义等,如让学生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密码,学生的兴趣都十分浓烈,但一开始就有不少学生出现了操作的失误。在这个时候,教师利用在机房的契机,向学生发去了共同的信息: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不是像游戏那样简单好玩儿,要想掌握好信息技术,必须潜下心来学习,要不刚才不是有学生在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密码,改变windows的外观显示时出现了误操作吗?学生们豁然开朗,信息技术不能简单地看作是打打游戏,它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我们必须踏踏实实地学习,才能去真正意义上掌握住信息技术。

二、解决好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能力问题

平时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中,我们总不难发现,学生一进机房,用蠢蠢欲动来形容且极不为过,但是学生操作的效果又如何呢?应当说达到目的的学生不多,因为我们诸多的学生还是在未能去真正掌握其要领的基础上就去操作,往往是误操作的现象比较多。这就充分地告诉我们: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上,不能被学生坐到电脑前所迷惑,要让学生去真正意义上掌握住一定的要领,在充分具备能力的基础上再去进行操作。这样的教学如同我们其他学科的不去煮夹生饭、不去炒冷饭一样。要想提高我们学生的学习能力,要使得我们的机房里能够真正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教师首先要树立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信息技术教育让我们充分意识到的一点是,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是相当强的,计算机的教学离开了实践是万万行不通的。所以我们必须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边讲边练,而教师则要少讲,学生要去多练,更为主要的是教师不能老是坐在电脑前,要走近学生,才能发现我们的学生,也只有在发现了我们学生的基础上,才会获取以生为本进而帮助学生的第一手资料,那就是谁需要我们去帮助,我们对谁又要实施怎样的帮助等。信息技术教育中也同样会出现诸多的问题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尤其要去认认真真地考虑提高他们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兴趣和能力的问题,应当充分地而又优先解决的问题是这类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问题,不是说他们对学习电脑没有兴趣,而是说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不够稳定。我们要想方设法保持他们的兴趣的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大面积的丰收。

三、解决好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问题

多年的教育教学的实践让我们深谙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的深刻道理。民族需要创新,综合国力的发展也需要创新,我们的教育教学是为综合国力的发展去奠定人才基础的,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则更需要其手段和流程的创新。初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之手段和流程去如何达到创新与创造的目的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力图让学生去充分地做到在学习的活动中得以充分的觉醒,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决定了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电脑、MP3、手机、智能家电、网络、游戏、动画、未来参加工作的办公处理,甚至于天气预报……没有能够离开我们在接受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的创新学习的。其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努力让学生去进行一定意义上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这实践性的活动并不是简单的在教师指导下的电脑方面的操作,而是一定意义上的相关制作性的东西。我们所教的学生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还未能涉猎与社会相关的创新创造的内容,但不等于就不需要我们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活动中去进行一定意义上的创新和创造性的活动,教育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实验性的活动,让我们的学生去增强实践的能力,学生是能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作的能力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去进行循环往复的实验,可以达到螺旋式深化的效果,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品味去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商瑜工作单位:江苏省靖江市马桥初中

第二篇:初中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

一、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

应该充分调用相应的教育资源,比如多媒体教育、信息技术创新指导、联合企业等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欲望。通过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明白信息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明白信息教育不仅仅是应试教育的一部分,才能全面地挖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潜能。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其实大部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时候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一旦被课程学习中的一部分障碍羁绊住,大都会选择放弃继续深入探究。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信息技术基本教育。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布置相关作业,通过对作业的订正,总结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抽时间进行集体教育,并作相应的抽样检测,用以掌握学生的吸收情况。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个别问题,单独对学生进行辅导。只有做好以上几点,才能大幅度地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让课程的学习更加顺畅。初中信息教育要或多或少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从而让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增强学习斗志。比如开展初中生打字速度比赛、OFFICE文件处理、网络浏览有效信息完成任务的活动等等。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在死气沉沉的课堂中找到了激情,同时掌握了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基础性知识。课堂教育与上机教育相比虽然是理论性占优势,但是不可否认它在学生理解知识中的重要地位。理论教育中的有效性会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影响,必须结合课本知识,认真解读,并总结出可以让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

三、注重互相学习,拓宽学生知识面

在整个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各个同学由于天资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有层次上的不同。所以,让优生帮后进生就显得非常有意义。若优生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一个后进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后进生则会以非常快的速度上升到中等生的行列。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软件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需信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如图形图像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教学中要有意穿插工具软件教学。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也就足够了,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通过以上对信息教育中有效性的相关分析,只有每个信息教育者身体力行充分调用资源,鼓励学生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对学生的弱项各个击破,组织活动,使学生劳逸结合,并注重课堂教育方式的创新,就能使信息教育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有所改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保证学生有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定能帮助学生提升创新能力,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作者:杨小玲工作单位:江西省吉水县八都中学

第三篇: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性

一、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融入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情感态度,能够使信息技术教育更富有生命力,对于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FrontPage网页制作软件”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多为学生创造自我体验的机会,结合学生的内心需求,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前,老师让学生自主收集材料,并参考其他网站,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进行具体的网页制作,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将模仿能力转化为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再如,在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的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老师可在网上收集5.12地震受灾情况与捐款情况,将其制作成数据表格,并积极探寻人文教育与数据处理教学两者间的有机融合点,让学生在讨论中感悟自然灾害中人们团结一心的精神,在Excel函数学习中渗透人文精神,有机融合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加强知识技能的学习,在完成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

二、教学氛围下人文理念的渗透

在新课程背景下,将人文关怀引入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要注重运用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以及理性思考等人文理念,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运用人文关怀理念,读懂学生、了解学生,注重不要将成人的价值观以及思维强加给学生,从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点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真正关心学生,积极创设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氛围。同时,新课程理念强调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渗透人文教学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积极关注每位学生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可能性与学习状态,积极开展分层教学,实现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老师要以“尊重”换“尊敬”,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积极加强与学困生的交流,给予其鼓励,在教学中给其充分肯定,使其体验到被重视与尊重,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人文理念指导下,建设团结互助的教学氛围,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氛围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将人文关怀引入到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使人文理念与人文精神渗透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的发挥,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作者:李向菊工作单位: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校

第四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人性化发展

1信息技术教育是解决传统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传统教育的模式固定,灵活性较差,师生处于教与学的各自为战的孤立地位,教材多数是线性教材,评价方式多数是期末试卷占主导位置的评价,这与现阶段学生与教师紧密交互的教学要求、知识的多元化特点、标准化评价与个性综合化培养原则等方面的非对称性矛盾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生硬的将所有学生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的机械化模式教育,不能实现个别化教学,不能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内在渴望和追求,最后教育的结果是模式化的人而非个性张扬的综合型人才。信息技术教育正是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平等、民主、自由的交流空间,以使教育达到“人性”和“物化”的统一。

1.1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学生网络生活的健康

中小学生已经具备了收集信息、简单辨别信息和信息的能力,但是,一直以来都缺乏正确的网络生活方式引导,大多数学生是带着神秘惊恐的心理去摸索的,这种探索到底能够给学生的生活带来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很值得深思。虽然家长、教师严密监督和控制中小学学生上网,但不可否认信息时代网络生活的不可阻挡,是“疏”是“阻”需要信息技术教育给予明确的答案。中小学生的网络生活健康需要正规的教育来把握,而不是推给社会或家长。引导是人性化的不二选择。

1.2信息技术教育让网络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出击”

现在越来越多的虚拟学习平台或网站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适合中小学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网络资源和网站也很多,但得到充分利用的却寥寥无几。在教师的教学由主导性教学向引导性教学过度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教育为中小学学生的网络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选择的自由,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网络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就像上网马上要上QQ一样,巨大的吸引力在网络学习中的体现出来。信息技术教育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上意义深远。

1.3信息技术是为中小学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环境

根据叶澜教授课堂教学“生命观”的观点,信息技术是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环境。课堂教学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每个学生都是作为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2]。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更吸引参与者,使参与者更充分认识个体的生命价值,使个体生命价值能够有更好的体现,是进一步实现参与者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总之,信息技术无论是作为教育环境、手段还是作为教学内容,都是提高教学效率、辅助个体实现生命价值的优秀资源。

2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良好整合是中小学教育人性化发展的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个人的个性化健康发展,其次才是利用信息技术本身。只靠技术是无法奇迹般地解决教育系统面临的困难的。只有把信息技术、传统教学优势、人性思维结合起来,才能完成人类教育史上又一次质的突破,才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和理念的体现。社会发展需要的是个性鲜明的个体,而非工厂生产的模子般的个体。信息技术教育要给每个学习者创建一个探索知识的环境和学习知识的工具,使学习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挖掘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获得崭新的表现机会,去探索、去发现,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教育的人性化就是教育活动恰到好处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个性得到有效引导和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学生的情感得到满足,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倾听者和帮助者,课堂不是唯一学习的场所和途径,信息技术支持的学生自主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生的各种想法看法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和认可,教师的评价不是试卷的分数,而是富于启发的评价和赞赏。中小学相继开设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学生对该类课程的兴趣日益攀升,但是,由于考核上对此类课程的重视不够,造成该类课程在开设时有随意压缩课时,软硬件更新速度过慢,特别是农村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严重滞后等实际情况的存在。开设课程是中小学教育迈进教育信息化的坚实一步,但要走好还需要政府政策上的倾斜和在资金上的支持。

3教师是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技术支持者和践行者

3.1师范教育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为教育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

个性与创造性总是连生共体,学生个体的创新能力总是与其个性的发挥程度息息相关的,一个个性成长不受约束、自由自在的个体,往往创新能力较强。师范教育在教师培养的源头上已经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师范生的个性化培植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师范生综合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能力已经成为各中小学校在引进教师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3.2信息技术的普及使教师在专业发展追求信息技术支持下进行教学

不仅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主要的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理论上的革新。课堂成为让学生轻松愉快体验知识、探索知识的场所,教学资源不仅限于教科书,教学过程变得生动、直观、形象,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被深深吸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想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浇灌。

4正确评估信息技术教育对促进中小学教育个性化发展的作用

信息技术本身为教育的人性化发展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会带来教育创新,这是“革命性影响”的核心内涵,就这个角度而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3]。但是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会出现唯技术思想,也就是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认识事物追求的是寻求平衡,信息技术教育本身具有人性化及与其对应的技术化即物化的一对平衡因子,现在进行的工作就是促使二者相互平衡,最终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较为理想的结合状态,偏重任何一方,都会使教育达不到最佳效果。信息技术教育只能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促进教育信息化上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但是它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信息技术对于传统教育的作用主要在于它的创新性,是以创造的思维将可以电子化的知识更精彩地表现出来,是以全新的角度阐释知识的系统性,是以更为人性化的方式进行师生的交互,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将会变得更加有趣和丰富。

作者:王晓轩韩丽艳工作单位: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五篇:中学信息技术云计算的应用

1.云计算的特性

云计算具有以下特性:1)共享性。由于各类资源在云端完成汇集、整合,计算机用户之间可以共享彼此资源,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需要接入网络即可;2)廉价性。用户端无需高端配置,只需要一台简单的计算机,并将其接入网络即可。接下来用户便可享受云计算带来的各种优质服务,包括软件、计算以及存储等。满足了用户低投入高回报的需求;3)丰富性。在云端拥有海量的资源(一部分是用户共享的,一部分是云服务商提供的)。云服务商对这些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并提供给消费用户;4)稳定性。在云端有数以万计的服务器同时向用户提供服务,保证了服务的可靠性。

2.云计算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2)部分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3)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4)有限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5)课堂教学方式单调、课堂纪律较差。在解决上述问题方面,云计算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基于云计算理念可以构建一个“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见图1),该平台可提供邮箱、即时通讯以及资源共享等相关云服务。用户(主要指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并接入网络,便可访问该平台,享受其所提供的各项优质服务。

2.1解决资源不足以及分布不均的问题

云计算涉及广泛、资源丰富,学校只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定制相关服务之后便可享受海量资源。“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是基于云计算理念而构建的。学校加入该平台之后,不需要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相关基础建设,只需要花费少量的金钱定制相关云服务便能够满足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所需。[2]“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几乎囊括了全国各地的各类优质资源,师生可通过它及时、准确地获取自己所需资料。在使用该平台的过程中,各类院校都遵循一个相同的规则,因此校际间的资源共享便显得尤为容易了。除此之外,该平台的出现,有利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资源对接,解决了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除此之外,该平台还解决了资源闲置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3]

2.2云计算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

通过“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各个院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可将自己的得意之作拿出来共享,从而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有利局面。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平台的邮件服务、论坛服务以及即时通讯服务这些快捷的方式进行交流,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2.3解决教学方式单一和课堂纪律较差的问题

对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合作学习、协作学习以及项目学习是三大效果明显的学习方式。以上三种学习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乐于学习,课堂纪律自然便会好转。三种学习方式全都强调学生彼此间的充分沟通以及资源共享,“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能够满足上述要求。以小组学习为例,信息技术教师可要求各个小组成员将各自所收集到的资料置于该平台的共享区如此一来,小组学习时便不用担心资源的共享问题。该平台的交流工具带有记录功能,信息技术教师可根据这些记录对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以及学习情况有一个大致的把握。除此之外,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利用该平台上的相关功能建立一个作品展示区,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学习别人长处的机会,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进行相关主题网站制作教学时,教师可先行尝试制作一个和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的主题网站,并上传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包括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如此一来,学生便拥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这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而言是十分有利的。该平台提供即时聊天服务。在课堂上,教师可向那些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发出“信息警告”,这种提醒方式一方面能够有效维护课堂纪律,另一方面要照顾了学生的尊严。正是当前课堂教育所提倡的。[4]

3.结语

共育技术范文篇6

1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积极转变观念,贯彻实施好素质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

(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IT)特指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相关的技术,而信息技术教育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就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而言,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技术教育,也不是以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为目标的教育信息技术,实际上应由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人的发展。目前,我们的教学已经从传统计算机教育转向信息技术教育,两者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的学习方法上都有较大差别:计算机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主要内容一般是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同时运用“课堂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思路”来要求教师在树立正确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1)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对信息、信息化、信息社会有基本正确的理解;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参与信息化工作。在学习或教育教学工作中,能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2)能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和发送信息;能较好地管理自己搜集到或自己生成的信息,能将信息技术手段灵活地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并对能运用信息技术方式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准确地进行信息的表达与呈现,能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3)有较强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具有创新品质,充分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人。

2围绕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培育学生信息素养

2.1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概括地说,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为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自主学习并非简单的放任学习,教师要提供一定的自主学习辅导。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将设置的任务直接抛给学生,将自主学习理解为学生通过看书或网络搜索完成相应任务的学习过程,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鲜有提示、讲解、演示,因此导致一些学生不知所措。事实上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和其他同学、教师进行沟通,不断调整其自身学习策略,才能使自主学习进一步深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当帮助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另外,自主学习并非简单的完成任务,而是要注意自主学习后的概括和总结,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点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最终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新的认知结构,形成一个良好的认识体系。

2.2实现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探究能力,但是由于个人解读新课程的能力差异,不少教师忽视了合作学习的本质,甚至走向合作学习的误区:1)一些教师为“合作”而合作,凡课必“合作”,使合作学习泛化、形式化。2)“合作学习”粗略化,在课堂中一些教师只是简单地将一个任务交给几位同学组成的一个小组,或者再简单地指定一位组长,并没有对组内学生个体差异,认识水平进行了解,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只有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要实现真正有效合作学习,可以从合理设计分组,小组成员良性搭配,合理设计问题,合理引导、有效评价等方面入手。

2.3关注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育能让学生通过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锻炼思维品质,而这些也正是素质教育所要追求的。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有疑问才有发现。学生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在积极地思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和与众不同的分析,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要给他们一个说明理由的机会,找出闪光点,使学生在纠正错误的同时获得新的知识,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性学习是在一种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同结论,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着眼于教学的深层次意义,通过演示不同方式解题等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这方面,信息技术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在程序设计中可以大量摒弃以往教学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强化学生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某些教学,如程序设计,是以抽象为基础的,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然后再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出来,将这个一般性的规律描述出来的过程就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形成的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将所学知识高效内化。另外,由于计算机运行程序化的要求,因此,在编程或操作中,需要有极为严谨的态度,稍有疏漏便会导致出错,这个反复调试程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锻炼思维、磨练意志的过程,教师要把握住教学契机,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育要在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卓跃华工作单位:温州市第十一中学

第二篇: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兴趣学习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如果一个学生能够产生极大的兴趣,那么学生对该门课程就会很用心地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对于中学生而言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很多学生同样感到计算机是何等的神秘。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上运用计算机打游戏、网上聊天及看电影等,完全忽视了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面对这种现状,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兴趣学习方法,让他们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正确的看待信息技术,让其摆正认识;通过正确的兴趣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在极高的兴趣中迅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这样老师教学的目的达到了,学生也学到了教学规定的一些基本技能,实现了两全其美。

二、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表现出学习能力的不同,有的掌握很快,有的领悟有些迟钝;同时,由于学生家庭条件的不同,有的学生很早之前就学会了上网,懂得运用一下信息技术。面对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对于那些接触计算机较早的、基础较好的、领悟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培养他们在理论知识学习中的运用能力,注重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而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同学,老师应该有耐心地引导他们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鼓励他们先把基础打牢,循序渐进地开展学习。

三、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运用技术来处理和分析实际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运用能力培养,采取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教室中,通过网络的连接,老师在讲授一个知识点的同时,通过操作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应该比先讲授完理论知识后紧接着学生自己操作更加有效。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更加生动地体会知识的运用,这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四、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独立地完成老师分配给的任务,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思考,最后进行交流和总结,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我们可以很明确这一教学方法的优越性。

五、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区别于网上游戏,它是一种愉快的教学方式,老师借用健康益智性的游戏软件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与素养。学生对游戏都有一种天生的喜爱,而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将游戏的特点及教学的目的结合起来,通过上课中的一些有利于智力开发的游戏来辅助教学,这样对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具有极大的帮助。通过健康的游戏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学习不仅仅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运用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的过程大体上是首先预定学习任务,紧接着指导学生理解学习规划并给出技术指点,最后进行交流和反馈。

总之,在当今这个科技不断进步的社会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更应该得到重视,同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得到学习和提高能力就需要考虑一下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学会在创新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方法,本文笔者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得出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兴趣学习方式、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及游戏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学生的学习及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意义,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有试点性的开展。

作者:邱松龄工作单位:诸暨市浣江教育集团浣江初中

第三篇:信息技术教育实践

一、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

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首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精神的要求极高,同时这也是这门应用型学科本质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过于理论化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实践精神的培养。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针对性

在信息化社会中,学生在进入到小学学习之前并不是对信息技术完全陌生,甚至有很多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和非常精通的掌握,这就是我们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非常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个体差异,这其中包括兴趣、基础以及接受能力方面的差异,要切实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对于基础好、兴趣高的学生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教学难度,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而对于基础较差、兴趣不高的学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对于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到这门学科巨大的魅力,改变他们既有的态度和认识,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也要进行必要的改进,要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提高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分量,以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激发学生对于这门学科学习的内在动力。例如,可以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或者是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等等,多重教学方法的结合必然会全面地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水平的提高,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探究精神。

三、合理使用教学评价,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较多,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就需要教师给予充分的关注,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成果进行合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通过对教师评价的听取能够完善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样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就会逐渐地建立起来,这不仅对于学生眼前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同时对于学生在未来更高层次的学习以及社会生活中都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四、拓展学生信息技术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例如,多媒体视频、动态图片以及互联网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兴趣点极高的信息技术,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的这些兴趣点加以充分的利用,并且在这些兴趣点之上进行有效的拓展,例如,可以教授学生制作视频和图片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势必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些较为复杂的信息技术都是课程内信息技术知识内容高度的浓缩和升华,因此,这种教育方式不但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全面的信息技术能力。总之,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教学努力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这门课程的教育,提高教育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有力的基础。

作者:王宝凤工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额敏县玉什喀拉苏镇寄宿制学校

第四篇:四川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思考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1.资金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设备是需要大量资金的,对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资金是最大的困扰。资金不到位,就没有办法配备设施,教师只好照搬书本,学生没有亲身实践,所学知识得不到更好的吸收。也有部分落后地区的学校,确实为学生配备了硬件设施,但是由于资金有限,购买的设备较为陈旧,时常出现故障,不但没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信息技术的魅力,反而增加了学校的负担。有时候学校的设备不够用,只好多个学生用同一台电脑,很多教师讲的东西没办法更好地理解,就算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

2.认知不足

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认知还不够,总认为信息技术教育是上级教育部门要求的,只要做个表面就可以了。部分学校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门面做得不错,上级领导或者其他教育者过来进行参观学习的时候,都会把这些拿到台前来。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中,并没有对信息教育这一门课程产生重视,“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信息技术教育是无关紧要的一门课程,更不用说思考怎样搞好信息技术教育以及怎样用信息技术辅助其他学科更好地教学。

3.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民族地区的中学,专业的教师是比较匮乏的,学校时常为了教学需要,把专业不同的教师安排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不管是理论性还是实际操作性,对教师的要求都是较高的,所以在民族地区的中学,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更是严重缺乏。为了达到教育部要求,只能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培训上岗,教师对信息技术这一门学科理解不透,只能按照书本讲解,实际操作的时候更是困难重重,教师自身都理解不透,又怎么完成教学呢?更多时候为了完成课时,实践操作课就演变成学生上网课、聊天课。教师没有正确的引导,怎么能保证信息技术教育更好地完成呢?

4.观念转变落后

大部分家长和教师认为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就是“高考”,小学、初中、高中,孩子一直奔走在各补课班之间,“应试教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是根据考试各门学科所占分数的比例,所以信息技术教育难以得到大家的重视。在初中阶段,正是孩子在学习上爬坡的阶段,信息技术教育难以有实质性的实施。

二、改变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有效措施

1.拓宽渠道,筹备资金

资金是解决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使设备问题得到解决。学校可在当地呼吁教育部门、政府以及各种慈善机构来帮助解决问题,汲取资金,使设备问题得到解决。

2.提高认知,转变观念

当地教育部门可组织参观学习,也可开展学习讲座,使大家认识到当今社会的局面,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也是现如今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而且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要孩子全面发展,“应试教育”观念也要及时更新,让孩子告别“低能儿”的称呼,不仅要成为成绩优秀的尖子生,还要让孩子成为综合能力更胜一筹的全方面人才。

3.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真正地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才是跟上时代的根本,不仅口号要喊得响亮,实际也要完成得漂亮。教师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教育部门可广招贤才,及时为教育事业补充新鲜的血液,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多参加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讲座,也可到进修学校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培养属于自己的专职教师。

总之,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略问题,无视问题。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只要能正确地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就能保证我国的教育事业逐步走向成熟,四川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才能逐步地完善。

作者:杜娟工作单位: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第一中学

第五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

一、把学习信息技术同应用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不光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重视基础知识教育。教师应在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基础上广泛搜集信息资源,以便其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把应用信息技术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多媒体独特的画面、声音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人们的想像力方面和在知识的再现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资源在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把信息技术教学看成是一门学科,而忽视了它在带动其他学科、促进各学科教学质量提高方面的作用。

三、把改革教学内容同改革教育手段结合起来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实际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等,这是可喜的。但教学内容的改革,若仅靠传统的“一支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加以贯彻,则显得力不从心。对于参与新课程实验的教师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教学手段就是多种教学媒体和网络。因此,现代教学手段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四、把信息技术的学习同培养创新能力结合起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解决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而信息技术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语文教学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就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若数学教学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动画手段,就很容易使学生学会思维;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可让学生应用绘画软件学习画画;等等。

五、把信息技术的学习同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结合起来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还处于较低层次,其研究的重点往往局限于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而对教材、教学、评估考试等环节的研究尚显不足。因此,广大教师应在关注教学内容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对教学过程诸环节的研究。总之,信息技术教学是值得广大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是我们每个小学教师应尽的职责,也是信息技术教育业务管理部门的责任。

作者:黄志善工作单位:江西省上高县教育局

第六篇:农村信息技术教育问题

1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计算机是最主要的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必不可或缺的,信息技术教育不能脱离计算机教育,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一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熟练操作计算机,只强调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甚至一些学校把信息技术教育课叫做“微机课”。只有打破这种单纯学习计算机操作技术的思想,教学中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

2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学校、从教师到家长,都一致认为掌握信息技术是21世纪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工具,与未来社会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密不可分。但由于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优劣的评价标准是基于该校考试成绩的好坏,这导致学校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几门学科上,从而忽视了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这其中就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再加上人们认为信息技术课让学生学会了玩游戏、上网等,很多学生都过度热衷于打游戏、上网,“严重影响了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出于对孩子沉迷电脑的担心,大部分家长不支持甚至反对自己的子女花时间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即使在教师队伍内部,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认知也存在偏差。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各地设备情况不同,教材使用情况也不尽相同,目前仍没有统一明确的评价机制,课堂结构、教学模式等尚处于不断探索、研究中。因此,在很多人的脑海中形成这样一种印象: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信息技术教师更多时候被当成了电脑维修工,几乎所有信息技术教师都兼任打字、计算机室管理、校园网维护等职,而真正花在教学研究上的时间是少之又少。

3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现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中最主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先照着课本讲,学生再上机练习”的旧的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是教师提前设计好的,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顺着教师提前计划好的思路走,上机时必须按步骤操作。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应努力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可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错误的操作,让学生努力思考,探究力所能及的问题,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完成任务。这样就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在学到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学习;学习的成功又会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而富有创造性地学习,最终收到良好的效果。

4重视网络对学生的影响

网络是一个没有地域、没有国界的全球性媒体,网上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进入网络就如同进入了信息的海洋。学生点击网址,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到教室里学不到的知识,还可以从网上下载和发送各种信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但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目前相关部门对网络的管理还不够完善,对网络信息缺乏有效的过滤,致使网络在成为知识宝库的同时,也成了一个无形的“垃圾场”,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混杂其中。这些内容对涉世不深、缺乏辨别力、心理发育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来说,在感到新鲜、好奇的同时,极容易被这些不健康的内容所影响。所以在学校及家庭电脑中应安装一款过滤软件,这是网络防护的最佳选择。

5在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

中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只限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于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工具,以此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5.1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等于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教师要及时调整更新教育理念

目前,大多数学校已配置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有些教师错误的认为有了电脑就有了信息技术,有了课件就完成了多媒体教学。以电脑为核心的多媒体确实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但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创新教育,仅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还是老一套,即使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只是搞花架子、赶时髦,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教师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5.2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多媒体的应用,追求形式

首先,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只是一种媒体,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一种教学方法,况且媒体并不是越先进越好。如黑板、挂图、模型、专业仪器、教具等教学媒体,每一种媒体都有其各自的作用、各自的优点。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重复不断地使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有的教师把非常简单的板书也制成多媒体课件,也要用多媒体来展示。把课堂变成了多媒体展示课,声、光、电不断切换,各种课件不断展示,给人的感觉是在看电影,淡化了教学内容。甚至一些学校领导把是否使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岂不知,有些教学内容需要用多媒体,有些就不需要;有些教学内容需要多用,有些需要少用。如果把教学内容比做“红花”,那么多媒体只能是“绿叶”,绿叶是用来衬托红花的。多媒体只是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时的辅助手段,它是随着教学的需要而变化的。其次,教学中不应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一个优秀的课件,如果离开了真正理解它的教师,最多只能算是一堆简单的符号。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容易受课件流程的限制,而拉着学生往“一条路”上走,形成新形势下的、在多媒体课件指导下的“满堂灌”。搞一些花架子只不过是给传统的教学蒙上了一层看似活泼、热闹的面纱,多媒体的效果体现不出来,而教学成本却大幅提高。先进的教学手段需要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利用,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只有在先进的教学手段下,才能发挥自己的最大效能。所以,多媒体教学应以教学效果好坏为标准,教师要处理好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积极研究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授课艺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模式带来重大的变革,尤其是农村学校教育的优化。信息技术教育虽在农村教育中已广泛应用,但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还需要广大教师及时调整和更新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努力推进信息教育与各学科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坚信农村的信息技术教育必将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作者:赵铁柱工作单位:唐山市乐亭县姜各庄镇姜各庄初级中学

第七篇:美术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

一、信息技术教育

1.信息技术教育

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科教育,它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素质教育。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虽然不能将信息技术教育变成单一地使用各种信息机器操作和软件使用的技能课,但不容忽视的是代表着信息技术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延伸到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影响

科技及信息技术所催生的巨大社会变革使人类的生活进入到一个更为壮阔的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及普及使这个世界被放大了,拉近了,变得通透而具有可视性,虽然各国的文化仍旧保持着鲜明的特色,但在这里,不同的国度,不同肤色的人都能关注着同一个话题,这就标志着通过计算机网络而使得全球化的大的大趋势越来越趋同。美术教育也是如此,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图像和影像已经开始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传播媒介,“视觉文化”这一词汇应运而生。在视觉文化的氛围之下,人们对美术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国画、油画、雕塑、工艺的范畴,而开始变得开放和多元化起来。反映在教育方面,“视觉化”在逐渐改变着我们对原有艺术的认识的同时,也必然对美术课程进行重新审视和新的建构。它一方面极大地拓展了美术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在逐渐扭转着美术教育的“本质内涵”———基于视觉文化的美术教育是一种生活取向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不应只是强调技法的熟练和媒介、材料的认知,而应教导学生关注生活的多姿多彩,并学会对各式视觉影像进行一定的思考、解读与运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美术教育领域中,并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和作用。

二、美术教育

1.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也称为“造型艺术教育”、“视觉艺术教育”等,不同的名称体现了对美术教育涵义的不同理解。以往的美术教育主要指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4大门类的知识技术教育。“造型艺术教育”侧重的是以造型元素及其组合规律为主线的艺术、设计等内容的教育,强调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视觉艺术教育”的提法超越了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等传统美术门类的界线,其教育内容包括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和现象,强调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的范围包括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既包括传统的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的知识与技法,也包括新兴的视觉艺术作品和现象,以及日常生活中能构建并传达个人态度、信念、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主张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学生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对其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进行思考与解读。

2.美术教育研究

美术教育的科学研究,是指用科学的方法对美术教育现象进行系统的认知、分析、解释、控制,以探究和构建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基本原理、原则、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创造性行为。通常讲,美术教育科研,就是一种以获得促进美术教育发展的学科规律性的知识体系为目标的创造性探求行为。其意义在于,有利促进美术教育学科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有利于促进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化水平。

三、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两者的特点

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教育密不可分,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质都是视觉的表现形式,都是通过一定的工具、借助一定的材料把视觉的效果呈现出来。现以美术绘画和计算机技术为例来阐述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与关系。

1.美术绘画的特点

美术又称为造型艺术,绘画是美术艺术的根基,艺术是人类藉以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而色彩是视觉艺术诸多形式语言中十分诱人的一种。单纯的美术教育应视为绘画艺术,绘画是通过色彩、造型、构图等表现出来的,色彩与表现是绘画的重要因素。色彩本身是一种表现手段,色彩总是和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构成整体的表现力。包括构图、造型、用笔、用刀以及使用各类工具材料与制作手段所发挥的表现效果。传统的色彩手绘,必须是通过绘画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自身的审美理念,用手工调制颜料,并通常是借助于各种类型的笔,在油画或水粉画中有时会借助于画刀,无论是笔或刀,当它们将颜料从调色盘转移到纸上或布上时,所留下的便不只是颜色,而同时包括笔或刀所运行的痕迹,这种痕迹便构成了绘画的表现效果。其特点:一是传统绘画作品人情味十足,它所构建美的表现形式与计算机绘画相比没有事先设定好的程序、画笔、渲染效果等,因此,具有更大的自由性与随意感;二是传统绘画形式表现个性化明显;三是传统绘画作品的表现效果具有直观性,更能抒发情感、表现个性,它所创作出的画面效果更具原创性,也具有严谨的形式美和充分的艺术感染力。从另一方面看,传统绘画劳动强度大、用时长、效率低。

2.信息技术的特点

运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来表现视觉效果的,同样是用在绘画上,如果用计算机来制作,那完全就是不一样的感觉,只用移动鼠标,按照设定的程序操作就可达到很好的作画效果,计算机绘画有很好的发展空间,能充分展示物象的特效功能,其特点:一是计算机绘画效率高;二是精确度高;三是作品易于表现,绘画方式容易掌握。从另一方面看,计算机绘画没有特色、没有个性。

3.美术绘画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在技法上,传统绘画的技术是艺术家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了造型能力及协调画面各种关系而表现的技巧,同时熟悉绘画工具和材料的性能,并掌握其科学的操作方法。在计算机绘画中,对一种技法的认识是对某一命令程序所产生的结果上的认识,如色彩的变化在传统绘画中需掌握大量的色彩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操作上也要经过大量耗时费力的训练。而计算机的绘画方式更加简便、快捷,形象具体而真实自然。另外,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可激发创新精神和对艺术作品感悟,认识与理解形体、色彩、构图、线条、质感等造型要素,运用计算机及多媒体组合,运用美术基本造型表现技术创造形象,使美术构思与形象创造不断完善,也使美术创作意识与应用能力得到促进和提升。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绘画中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找到了新的出路,并使一些技法简单化。从表现形式上说,也能将主观表现与客观再现融入一体,从而创意出当代艺术新的视觉表现形式。

四、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有机结合

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被广泛运用,它是当代文化的精髓之一。运用到美术教学中更能整合美术教育资源,使美术教育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扩大美术作为视觉艺术领域的内容及取向。

1.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习美术的情趣

美术是造型艺术,通常意义来讲,视觉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但用传统的形式单纯的来学习美术绘画,学起来死板,没有情境,在美术教学中,结合并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实物展示、投影、影像引进,使美术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极大地优化了美术教学的信息量和科技含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平台指导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上与教师进行研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可利用网上平台查看教师课件。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意识,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的魅力并由此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动机和创作动机。同时也极大地提升学习美术的情趣。

2.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的介入,为目前美术艺术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绘画修养和创意能力的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保证。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这一技术的优势使之与美术教学的相结合,视觉上能更好表现艺术形象及绘画手段教学的根本目的,美术教学是视觉艺术教学,最终是借助视觉形象来传达教师的意图,所以在利用信息技术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不仅仅要把绘画语言传达给学生,而且也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表现绘画基本技法,使学生既能了解教师的意图,也能根据教师的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独有的画面看到现代绘画的基本技法表现过程,使学生之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教师讲解作品时,不仅仅关注的是技法,也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不仅要欣赏作品的形象外在美,更要引导学生把握作品形象的内在结构美。在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网络教学的作用,可利用网络平台课件中的优秀美术作品,更有效的引导学生鉴赏美,并将这种本质特征的美用明白易懂的形式逼真的表现出来。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对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鉴赏美。利用网络平台技术、电视影像、书籍和现实生活中获取教学所需的图片等感性材料应用于课堂教学。同时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的信息,对学生的多种感官形成一种感染和冲击,从而唤起学生审美的欲望,把被动的接受过程转化为主动出于内心的冲动与要求,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达到审美的目的。如《色彩》课教学课件里,加入大量的像印象派、俄罗斯写实画派、徐悲鸿、齐白石等优秀画派及大师的作品图像资料,运用艺术软件编辑合成。在教学时,学生既学到了大师的高超的绘画表现技巧,也感受到作品形象的自然美。在唤醒学生审美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绘画意识。所以在美术课教学中,多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可以营造真实、生动形象的动态化情境,将学生引入跨时空、跨地域的特定氛围中,犹如身临其境。有利于学生对美术教学过程的理解和审美,增强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可以培养人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能力,因此,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教学平台模式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讲解、动画视频给学生以生动的直观视觉感受,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起到活跃课堂教与学有机结合的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理解和认识的目的,增强自主学习的作用,使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手段相结合,改变了美术教学的单一性,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创作激情和感悟作品创作思想的精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如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平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体、明暗、空间、色彩、线条、工具材料使用技巧等基本造型要素,同时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综合性学习,增强传统和现代综合创造表现能力。绘画是技术的,也是思想的,是技术和思想的结合。在创作思想的这样一个精神层面上,教师想用更多的现代信息技术更多的引导,从视觉的感受上直接地影响学生作提取、表现研究、分析。研究表现与再现、主观与客观、形式与情感、具象与抽象、美与不美等创造课题,现代艺术创造需要学生对传统绘画进行重新的诠释,以追求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构成法则下的绘画创造效应,现代艺术以感觉为中心、以存在为中心、以形式为中心。现代艺术的观念体现学生作为创造的本体出现,对作品的语言形式多元构成,将借助于信息技术来组构,使画面更有时代感,更能展示形式语言的真实性和审美性,更能发挥学生艺术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总之,当今的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在技术等方面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美术学科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纯绘画”的范畴,伴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和美术已经开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领域中,可以说在美术创造性动力的驱使之下,美术教育再也不只是所谓高雅艺术的“独角戏”,而是将现代的信息技术予以丰富多彩和与之相结合的“大舞台”,这也必然为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教育的研究开创另一番崭新的天地。

作者:崔仑峰工作单位:沈阳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

第八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思考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晚,很多人包括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还比较落后,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在现代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学生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常就是玩游戏,有的学生甚至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没有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重要,宁愿投入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他们所认为的主要课程,也不会主动去学习计算机技术,造成信息技术课程上学生到课率很低。从教师层面来讲,信息技术教师一般就是对计算机进行维护和管理,而正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知识非常少。另一方面,教师通常按部就班,只按照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就算考核标准也是按照参考答案来死板地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允许学生进行思维创新,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发明创造精神。

2.教师资源短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国家对信息技术教育缺乏重视,特别是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短缺,极大地限制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据调查,我国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没有受过专门的信息技术知识教育,也没有进行过专门的训练,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业余的、兼职的、跨专业的,而且大多数教师是专科、高中学历,本科以及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寥寥无几。学校也没有引进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对教师的薪金待遇、生活待遇、工作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也不够,很多信息技术教师由于教学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对待教学敷衍了事,有的甚至纷纷跳槽或者转行干其他业务。另一方面,很多信息技术教师的理论知识很强,但实际能力较差,突出表现在信息技术课堂里面,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整体不高,进一步导致了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低下。

3.教学质量不高。目前,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课堂也只是流于形式,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不明确。在信息技术课程上,教师通常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教学不足,导致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差。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非常落后,情境教学几乎没有,教师也没有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技术发明和创造,没有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地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没有形成。此外,学校没有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来鼓励学生进行技术发明,科技发明,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包括科技探索与科技发明等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教学。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对策

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学校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发明创造,开展技术发明活动,学校要让学生们知道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与重要性。教师也要改变传统的信息教学观念,将情境教学、科技探索、科技发明教育理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形成创新发明意识,提高学生的技术发明创造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解决困难,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当然,学生也可以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书本上的知识提出挑战,不迷信权威,敢于探求真理,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2.注重师资建设。优秀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科技探索、技术发明创造活动。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不断学习最新的理论成果,了解最新的科技发明;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及时向学生传授最新的科技动态,让学生了解时事,关注科技发明。同时,学校应该关注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环境,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教师的薪金待遇,将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教师同等对待,一视同仁,不能忽视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而且,学校还要经常引进新的、高素质、高学历的信息技术人才,壮大信息技术师资队伍。

3.更新教学方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观看科技探索与科技发明教学视频,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引起学生们对科技发明的兴趣和爱好。学校还可以举行科技发明专题讲座,请一些科技发明的专家、学者向学生普及科技发明知识,培养学生们的科技创新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技术发明、科技发明、理论发明,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考试时,也可以对学生们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而不是只按照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更要看学生的发明成果,动手操作能力。

三、结语

共育技术范文篇7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一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拓创新、真抓实干、重抓落实。为蚕农提质增效工作的动身点,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经大家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学习、促生产、扎实推进效能建设

组织全站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单位实际。不时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促进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业务上重点学习栽桑育苗、栽桑、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及方格簇的运用推广。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定期与不定期学习相结合等形式,提高职工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扎实推进效能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二、抓蚕桑亮点。促进产业发展

促进全县蚕桑产业发展。1重抓20年高产优质桑园基地的规划建设。

为多养蚕打下了坚实基础,2做好桑园管理工作。抓好翻挖、嫁接、施肥、除草、及防治病虫害等各项工作。同时也促进了蚕业的稳步发展。

以统一培训方法,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站派专业技术人员对蚕农采取理论与现场操作相结合。依照蚕桑生产技术规范,重抓桑树高产栽培、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蚕病综合防治等技术的宣传培训。全县培训人员6800人次,印发栽桑养蚕资料1余份。通过培训,使蚕农由外行变成了内行,成了养蚕能手。

提高养殖效益、合理调节农村劳动力等优点。通过小蚕共育,4积极推进小蚕共育。小蚕共育具有降低蚕病暴发。一方面合理地调节了劳动力,缓解了劳动力缺乏的矛盾;另一方面减少了蚕病的爆发,提升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有效提高了养殖效益。

三、节约开支。

站院坝内及周边脏乱差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单位节约办公经费,为了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整顿。打紧一切开支,对脏乱的地方进行了清理整治,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整洁卫生的人居环境,从而提高了职工的精神风貌。

四、以人为本。

设备严重缺乏,由于我站办公场地极其拥挤。为此,主动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增设办公场地,添置办公设备,改善办公环境,从而激发了全体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九九重阳节,支部一班人组织了退休职工及老党员共聚一起,欢度重阳节,并给他送去了慰问金,力所能及地给予职工的关怀。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动力。

站在全年的小蚕集中共育上狠下功夫。全县发蚕种100张,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配合乡(镇)搞好小蚕共育100张,小蚕集中共育期间,特派专业技术人员长住共育点,向每个蚕农详细地讲解并指导共育工作,同时局部党员干部也亲临共育点,严格依照小蚕生长的生理特点,小蚕期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光线、消毒等技术进行小蚕饲养,使小蚕生长健壮、整齐,无病毒感染,得到广大蚕农的好评。并通过达州市电视媒体对我县今年小蚕集共育工作做了详细报道和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以减少养蚕劳动力,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大蚕省力化蚕台育新技术。提高蚕茧质量。白兔、嘉禾两个乡推广面达100%蚕茧优良簇具推广在养蚕区域全面实施,推广率达到100%

六、蚕桑生产的缺乏

缺乏项目支撑。1蚕桑基础单薄。

劳动力大量外流。2生产规模小。

严重制约我县蚕业发展。3自然灾害频繁。

工作经费紧缺;另一方面是科技人员数量少,4科技投入缺乏。一方面是经费缺乏。技术水平整齐不齐,影响了统一技术规范的推广实施。

七、二0年的工作打算

立足蚕农增收,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产业增效,把推广桑蚕新品种,蚕业新技术,建设高产优质桑园作为全年工作重点,同时,要引导蚕农正确看待变化的茧丝绸市场,稳定不良情绪,搞好桑园种植和管理,规范养殖,提高产业综合效益,促进全县蚕桑产业继续健康发展。

抓好桑园改良工作,1加大桑树品种的改良力度。全面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全年计划改良桑树10万株。

冬管面积50亩,2做好桑树冬管工作。抓好伐条翻挖、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为鲜茧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共育技术范文篇8

(一)规模发展,科学推进蚕桑专业村建设

建设蚕桑专业村,走成片栽植,集约发展,是立足我县“三农”工作实际,加速蚕桑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去年建设双庙乡九贤寺蚕桑专业村的基础上,今年全县又从浙江调回“农桑14号”嫁接良桑苗82.5万株,在双庙乡九贤寺村、南岳寺村、芝麻沟村、福善镇牌坊村等蚕桑专业村,栽植成片密植桑园817.5亩,使专业村新发展良桑面积**到了1200亩。蚕桑专业村桑树基础和桑树质量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激发了农民栽桑养蚕积极性,专业村今年春季发种量在全县发种数量减少的情况下,普遍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基本实现了我县蚕桑生产发展模式,由分散发展向重点突破,由分散种养向规模发展的转变,并逐步形成了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势特色产业。

(二)集中共育,科学推进蚕桑生产技术更新

“养好小蚕七成收”。养好小蚕是突破我县养蚕单产不高,经济效益偏低的瓶颈的关键措施。今年在巩固福善小蚕共育的基础上,又在双庙乡九贤寺村、南岳寺村、三合寨村、芝麻沟村、科技园新增小蚕共育室9个,共育小蚕515张,使全县小蚕共育室**到了13个,共育量**到了755张,实现了专业村村村有共育,重点社小蚕共育化。严格操作技规,共育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龄期经过缩短,解决了蚕农年龄偏大、技术缺乏、养小蚕难,养蚕与农活打斗等问题,降低了养蚕成本,深受农民欢迎。

(三)改良簇具,科学提高蚕茧质量

针对双庙乡养蚕数量大,蚕茧质量差,农村劳动力紧缺,推广使用方格簇技术难度高,劳动强度大,资金投入多,农民难以接受的实际情况,着重加大了操作简便,省力省时省投入的塑料折簇的普及推广力度。今年,已调回并发放塑料折簇20000个,在重点村社开展了大蚕饲养、上簇方法、簇中管理等技术培训,并派出专业技术员8人,在簇中逐村逐户上门进行技术指导,使双庙乡蚕茧质量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建示范园,科学探索蚕业发展新模式

百节蚕桑科技示范园,自去年4月筹备建设以来,已培植规范化桑园50余亩,优质果桑1500余株,修建了标准化蚕房和蚕台,配备了空调、切桑机等先进养蚕设施。今年已养春蚕40张,预计产茧1500公斤,已散养土鸡1000余只,投放鱼苗800余尾,接待乡村旅游人员近1000人次,接待行业职工和专业大户参观学习5次。目前,蚕、鸡、鱼生长发育良好,第二批1000只土鸡苗即将入园。一种以栽桑养蚕为主线,以桑地散养土鸡为重点,以乡村旅游和技术培训为特色的科研教学、试验示范、立体开发、旅游观光的现代蚕业发展新模式基本形成。做精做强、做出知名度、做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五)技术培训科学讲座深入人心

在送“科技四下乡”和科技活动周期间,我局抽调专业技术干部14名,分成三个科技服务小组,深入到10个蚕桑基地乡镇和蚕桑重点村社开展科技培训和讲座。把小蚕共育、消毒防病、大蚕省力饲养作为主要内容,把提高蚕农养蚕技术水平,提高蚕农经济效益作为目标任务。为了确保整个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挤出专项资金5万元,用于印发宣传资料5万余份,科学养蚕手册5000余本,配送消毒药物福尔马林1000瓶,灭蚕病2000袋,蚕安王1000瓶。举办了养蚕技术讲座10期,受训蚕农**5000余人次,整个活动深受广大蚕农欢迎。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协助**省美好丝绸有限公司做好全年四季蚕种的收订和蚕茧的收购工作,坚持蚕茧收购不打白条,不压级压价。

(二)继续坚持蚕桑专业村小蚕共育化,逐步扩大共育量。

(三)做好夏秋季养蚕技术的跟踪指导工作,提高蚕茧产质量。

共育技术范文篇9

一、抓学习、促生产、扎实推进效能建设

结合单位实际,组织全站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促进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在业务上重点学习栽桑育苗、栽桑、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及方格簇的运用推广。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定期与不定期学习相结合等形式,提高职工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扎实推进效能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二、抓蚕桑亮点,搞好桑园管理工作,促进产业发展

1、重抓20年高产优质桑园基地的规划建设,促进全县蚕桑产业发展。

2、做好桑园管理工作。抓好翻挖、嫁接、施肥、除草、及防治病虫害等各项工作,为多养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促进了蚕业的稳步发展。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我站派专业技术人员对蚕农采取理论与现场操作相结合,以统一培训方法,按照蚕桑生产技术规范,重抓桑树高产栽培、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蚕病综合防治等技术的宣传培训。全县培训人员6800人次,印发栽桑养蚕资料1余份。通过培训,使蚕农由外行变成了内行,成了养蚕能手。

4、积极推进小蚕共育。小蚕共育具有降低蚕病暴发,提高养殖效益、合理调节农村劳动力等优点。通过小蚕共育,一方面合理地调节了劳动力,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减少了蚕病的暴发,提升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有效提高了养殖效益。

三、节约开支,极力治理单位环境

为了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整顿,我站院坝内及周边脏乱差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单位节约办公经费,打紧一切开支,对脏乱的地方进行了清理整治,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整洁卫生的人居环境,从而提高了职工的精神风貌。

四、以人为本,和睦单位

由于我站办公场地极其拥挤,设备严重缺乏,为此,主动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增设办公场地,添置办公设备,改善办公环境,从而激发了全体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九九重阳节,支部一班人组织了退休职工及老党员共聚一起,欢度重阳节,并给他们送去了慰问金,力所能及地给予职工的关怀。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动力,积极推进蚕业新技术

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我站在全年的小蚕集中共育上狠下功夫。全县发蚕种100张,配合乡(镇)搞好小蚕共育100张,在小蚕集中共育期间,特派专业技术人员长住共育点,向每个蚕农详细地讲解并指导共育工作,同时部分党员干部也亲临共育点,他们严格按照小蚕生长的生理特点,在小蚕期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光线、消毒等技术进行小蚕饲养,使小蚕生长健壮、整齐,无病毒感染,得到了广大蚕农的好评。并通过达州市电视媒体对我县今年小蚕集共育工作做了详细报道和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大蚕省力化蚕台育新技术,以减少养蚕劳动力,提高蚕茧质量。在白兔、嘉禾两个乡推广面达100%。蚕茧优良簇具推广在养蚕区域全面实施,推广率达到100%。

六、蚕桑生产的不足

1、蚕桑基础薄弱,缺乏项目支撑。

2、生产规模小,劳动力大量外流。

3、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制约我县蚕业发展。

4、科技投入不足。一方面是经费不足,工作经费紧缺;另一方面是科技人员数量少,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统一技术规范的推广实施。

七、二0年的工作打算

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蚕农增收,产业增效,把推广桑蚕新品种,蚕业新技术,建设高产优质桑园作为全年工作重点,同时,要引导蚕农正确看待变化的茧丝绸市场,稳定不良情绪,搞好桑园种植和管理,规范养殖,提高产业综合效益,促进全县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加大桑树品种的改良力度,抓好桑园改良工作,全面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全年计划改良桑树10万株。

2、做好桑树冬管工作。抓好伐条翻挖、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冬管面积50亩,为鲜茧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强抓技术培训。采取理论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统一要求的培训方法,重点进行桑树高产栽培、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蚕病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培训。计划培训栽桑养蚕人员7000人次,科技入户90户,印发养蚕资料13000份。

共育技术范文篇10

无论低温或高温天气,不经过催青保护都会使小蚕体质虚弱、发育不齐、抗病力低,催青技术是养蚕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蚕种从冷库领出后应尽量避免不利的气候环境,缩短蚕种在途中时间,集中回到催青室后及时将蚕种摊开,采用两段简易催青法,即出库后1~4d和出库后5~9d2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温度、湿度、光线标准下进行保护。第1阶段(出库后1~4d):温度为24~26℃,干湿差1.0~1.5℃,自然光线下保护;第2阶段(出库后5d至点青):温度27~28℃,干湿差0.5~1.0℃,每日感光18h,人工增加光照6h。催青过程中温度过低(低于20℃)或过高(高于30℃)都不利于蚕种孵化,低温时要注意加温补湿,高温干燥要补湿降温;同时为让蚕种感温均匀,每隔3~4h要调换蚕种的位置,保证蚕种上、下、左、右感温均匀。

当1张蚕种有80%~85%卵已点青时,小蚕共育户及时从催青室领回,用宣纸将蚕种包好,平铺置于消毒过的蚕匾中,用消毒好的黑色湿布四周盖好,不许漏光,促使蚕卵转青齐一,室内温度调整到25~26℃,湿度80%~85%,干湿差1.5~2.0℃。

从点青包种之日算起,观察留样蚕种,一般当天上午点青完到第3天早上6时感光收蚁;下午或晚上点青则宜第4天早上6时感光。收蚁的具体做法是:将黑布揭开,平铺蚕种使卵面朝上,均匀感光。春季气温低上午9时左右收蚁,夏秋季气温高宜在上午8时前收蚁,收蚁时需动作快,同批蚕种的收蚁时间不可拖延太长。

2做好蚕室温湿度调节

在温湿度调节方法上应防止重加温轻补湿,重白天轻夜晚,重晴天轻雨天,重食桑期轻眠期,重温湿度轻换气等方面的不足。应做到适温适湿,避免温度过低(低于20℃)或过高(高于30℃),须确保按小蚕各龄期的标准温湿度饲养。1龄28.0~28.5℃,干湿差0.5℃;2龄27~28℃,干湿差1℃;3龄27℃,干湿差1.0~1.5℃,各龄期眠中比平时适当降低。无论春季或夏秋季,1~2龄须上盖下垫,全防干育,3龄只盖不垫,半防干育。掌握10日眠3眠,各龄期眠中不盖。避免低湿饲养,适时补温,昼夜和晴雨天室内温度保持平衡,忌饲养过程中温度忽高忽低。每日给桑前30min揭开薄膜通风换气,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光线均匀,使小蚕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发育。

3选择适龄适熟叶饲养

小蚕共育用叶必须严格按选叶标准进行,在树上选准采叶。选叶以叶色为主,手感为铺。1龄用叶嫩绿色,黄中带绿,有光泽叶肉厚,一般为顶芽下叶形展开第3片叶;2龄用叶绿色,绿中带黄,有光泽叶肉厚,一般为顶芽下第4片叶;3龄用叶浓绿色,有光泽叶肉厚,一般为第5~6片叶。各龄期采摘的桑叶必须掌握老嫩、厚薄、颜色一致,叶位可根据气候变化略有变化,如天旱干燥的秋季,叶位可适当向上移1位,即春夏选适熟叶,秋季采适熟偏嫩叶。注重不采雨水叶、虫口叶和过老过嫩叶。桑叶尽量现采现用,减少贮藏时间。采回的桑叶要合理贮藏,保持叶质新鲜,提高蚕儿的食下量小蚕共育过程中,掌握好给桑技术,把好营养关,也是保证小蚕发育整齐健壮的关键。根据蚕的发育阶段合理给桑,既要使蚕充分饱食,又不留残桑过多,喂叶应掌握每龄饷食和将眠时少喂,盛食期要充分饱食。

4做到眠起齐、蚕座匀

小蚕饲育以控制掌握在“十日眠三眠,眠眠是日眠”为好。形成日眠的关键:一是要适时早收蚁,二是按标准温湿度和给桑量喂养。在蚕大部分眠定,如果还有少部分蚕未眠定,应将少部分青蚕提出,给桑放在高层,促其发育尽快就眠。已眠定的放在较低层以便等齐饷食,饷食不宜过早,应掌握90%以上的起蚕头部呈灰褐色,蚕座上不见眠蚕时为饷食适期。

掌握“先扩后喂,先稀后适”的原则及时扩座匀座,1龄蚕以匀座扩座为主,不除沙;2龄起、眠各除沙1次;3龄起、中、眠各除沙1次。除沙时要不伤蚕体,及时清除蚕沙,以防

发病。各龄期小蚕在蚕座内分布疏密均匀,给桑前先扩座、匀座后再给桑,每天给桑3~4回,要求做到良桑饱食。

5消毒防病工作贯彻始终

消毒防病工作贯彻于小蚕共育的整个过程中,一是要做好共育室及共育人员的清洁卫生工作,共育人员入共育室、储叶室必先换鞋,喂蚕前、除沙后洗手消毒,共育人员共育小蚕期间不进入大蚕室;二是每天对蚕室、储叶室、蚕具消毒1次,每天除草沙后对蚕房地面消毒,每天撒1次小蚕防病一号,进行蚕体蚕痤消毒;三是眠定蚕撒新鲜石灰粉,眠起蚕撒小蚕防病一号消毒,2龄蚕、3龄蚕第2餐添食1次蚕病清或克蚕菌胶囊,防止蚕病发生。

论文关键词小蚕;共育;技术措施

论文摘要总结了提高小蚕共育质量的技术措施,包括:重视蚕种催青、补催青及收蚁工作,做好蚕室温湿度调节,选择适龄适熟叶饲养,做到眠起齐、蚕座匀,消毒防病工作贯彻始终。通过精心处理好这5个方面的技术措施,可为大蚕饲养打好基础,以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增加蚕农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