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1:12:40

贡献

贡献范文篇1

新兴版画是鲁迅先生提倡的。鲁迅最初介绍欧洲版画是从1928年12月初与柔石等合组“朝华社”时开始的。成立这个社团的目的就是为了“介绍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1〕。1929年编《艺苑朝华》计划出版12辑,结果只出版了5辑。在第5辑《新俄画选》的小引里,鲁迅介绍了多取版画的原因有二:“中国制版之术至今未精,与其变相,不如且缓,一也;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二也。《艺苑朝华》在初创时,即已注意此点,所以自一集至四集,悉取黑白线图……”〔2〕从19世纪末西学大兴之后,我国一直在热衷于介绍西方艺术。西方绘画传入很早,三百多年前已经开始,其主要渠道有:一是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绘画的复制品;二是西方画家到中国传授西方绘画技法;三是随商品广告而传入我国的香烟牌子、布牌子、糕点盒子上面的洋画片、照相布景的景片;四是新兴办的美术教育;五是数量有限的留学生。除少数留学生能到国外去见到西方绘画真迹外,对大多数人来说接触到的多是复制品或印刷品。不少复制品就是印刷品。西方绘画一向重视色彩,而印刷的复制品,经常是色调失真,根本看不清色彩关系的油画、水彩,拿来作为临摹的范本,使人的视觉产生许多误差,所以鲁迅才说“与其变相,不如且缓”。鲁迅“并不劝青年的艺术学徒蔑弃大幅的油画或水彩画”〔3〕,但他认为老看那些制版未精的艺术品,对我国艺术发展是不利的。同时又考虑中国处于革命年代,版画制作起来容易得多,有顷刻能办的优点。

中国新兴版画真正兴起来确实与中国革命有密切的关系。鲁迅开始介绍欧洲版画是1929年,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美术家联盟成立,标志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兴起。左翼文艺是以文艺大众化作为中心思想开展的。左翼文艺关注的是人民大众的苦难生活。艺术家从同情他们的遭遇到歌颂他们的觉醒。这在美术创作来说应该是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虽然历朝历代的画家有接触到劳动题材的作品,但和现代画家从根本上关心劳动者的命运,寻找摆脱贫困之路,寻找彻底解放并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新观念是绝对不同的。将艺术事业与劳苦大众解放事业结合在一起,这是过去从未明确过,甚至是过去从未触及到的课题。因此鲁迅才写出:“近五年来骤然兴起的木刻,虽然不能说和古文化无关,但决不是zhǒng@①中枯骨,换了新装,它乃是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内心的一致的要求,所以仅有若干青年们的一副铁笔和几块木板,便能发展得如此蓬蓬勃勃。它所表现的是艺术学徒的热诚,因此也常常是现代社会的魂魄。”〔4〕那么什么是“现代社会的魂魄”?中国近现代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列强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把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国人民饱经侵略压迫之苦,而不得不奋起反抗。30年代新兴版画诞生的时候,也正值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民族危机又一次加剧,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的时候。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之日,也就是新兴版画发展壮大之时。构成现代社会的魂魄,应该是救亡图存、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新兴版画正是在艺术品当中体现了这种精神,否则“新兴”二字就没有意义;仅只从复制木刻发展为创作木刻,还不能概括中国现代版画的全貌。所以有时候争论起现代木刻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见并不完全一致。的确,李叔同、丰子恺都刻过木刻,而大家公认现代版画还是由鲁迅提倡、发展壮大的,原因主要是从画作的内容来认识新兴版画。从“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上出现的胡一川的《流离》、《饥民》和汪占非的《五死者》为最有代表性。在他们之后,则有江丰的《要求抗战者!杀》、《码头工人》、陈铁耕的《母与子》、野夫的《黎明》、陈普之的《黄包车夫》、夏朋的《清道夫》、力群的《病》、张望的《负伤的头》等。这一系列作品,从题材上考察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作者们面对人民的苦难,怀抱深切的同情;对于社会黑暗,他们愤懑痛恨;对于中华民族的命运,深感忧患。他们用自己的作品激发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起去反抗和战斗。因此新兴版画是时代的写照、社会的魂魄,是以清醒的意识,在榛莽中露出了日见生长的健壮的新芽。

中国现代美术的现实主义作品正是由新兴版画开拓的,它是以崭新姿态出现在艺坛上,发挥了它特殊的战斗作用。它虽然是艺术品,但是它是有倾向性的艺术品,在社会生活当中它就带有政治性。从事新兴版画的人就要被捕,蹲监狱,就要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作出很大的牺牲。在政治斗争的旋涡里,也就脱离不开政治,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密切起来也是从新兴版画开始明显的。当然艺术并不等于政治,鲁迅早就告诫:“木刻是一种作某用的工具,是不错的,但万不要忘记它是艺术。它之所以是工具,就因为它是艺术的缘故。斧是木匠的工具,但也要它锋利,如果不锋利,则斧形虽存,即非工具,但有人仍称之为斧,看作工具,那是因为他自己并非木匠,不知作工之故。”〔5〕把艺术作为战斗的武器也是从新兴版画开始实践的,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着理论的认识。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热情更加高涨。美术家到战地写生,选择与抗日有关题材作画,如徐悲鸿、司徒乔以当时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作画,唐一禾画《七七的号角》,吴作人画《不死的城》,张善zī@②以自己擅长画虎来表现《怒吼吧!中国》,王式廓也画过《台儿庄大战》,但和当时非常活跃的木刻、漫画相比较,则不仅数量少,而且也不像漫宣队的宣传画以及像李桦木刻《怒吼吧!中国》、马达木刻《保卫大西北》,那样直接宣传抗日、表现抗日,在群众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如“小画种”那样激动人心。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我国美术活动中心,也从沿海城市向内地转移,由城市生活转移到深入农村和部队生活。过去在城市中想要解决而实行起来非常困难的艺术家与劳动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得到了空前的改善。艺术家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近生活,对劳动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表现人民大众也就有了现实依据。特别是不少过去在上海从事普罗文艺运动的美术家来到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始生活在人民政权之下,体验到了新旧社会的不同光景。他们实际参加了抗日斗争生活,成为了八路军新四军的战士艺术家。他们是战士又是艺术家,这在美术史上也是从未有过的。八路军新四军多数是拿枪的战士,又增加了以艺术作为战斗武器的文艺战士。把艺术作为战斗武器比起30年代初期更加明确,艺术作为武器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它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版画家们到了40年代,更多地是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来发挥艺术的政治作用。在这一点上又较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延安木刻是这种进步的突出代表。古元的《减租会》、《哥哥的假期》、《离婚诉》、《区政府》;彦涵的《抢粮斗争》、《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快把她们隐藏起来》;王式廓的《改造二流子》;胡一川的《牛犋变工》;罗工柳的《马本斋将军的母亲》,不仅反映出当时的斗争生活,而且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这些翻身作主人的劳动人民成了画面的

主人。这一点也是与过去表现劳动人民题材的美术作品的不同之处。谁是美术作品的主人公,这不是小事,社会上有各式各样的人物,过去时代的美术品表现的不是王公贵族,就是士大夫、仕女形象,真正的历史创造者、广大劳动人民是没有地位的。新兴版画在画面当中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劳动人民,这不能不说是带有根本性质的变化。新兴版画首先迎来了人民美术的诞生。这种质的飞跃首先由新兴版画来实现,是与当时的战争环境、物质条件十分困难,没有条件从事大幅的油画和国画制作有一定的关系的。新兴版画的作者过去也多有油画和国画的基础,从后来的发展看,一旦条件变化了,版画家也有不少转入其他画种,因此抗战时期的延安木刻不是什么大画种和小画种的问题,而是五四以来新美术所一贯追求的新的绘画所取得成绩的集中代表。新美术到了延安时期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是由新兴版画来完成的。新兴版画所起的政治作用也在同志把它们带到国统区举行的木刻展和新开辟的解放区举行的展览中看出来。起码它帮助新解放区人民认识了解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生活,看到了新的人与人的关系,对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诬蔑性宣传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说新兴版画为新中国建立过功勋是一点都不过分的,今天看起来也仍然是优秀的历史画卷,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艺术不再是个人的无病呻吟,作者的关注是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作者的自我是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融合在一起的。

另外,从艺术形式方面来考察,新兴版画也是从借鉴外来形式转向了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提到这个问题,应该感谢从前“鲁艺”木刻工作团的功绩。“鲁艺”木刻工作团曾将全国木刻第三次流动展征集到的作品带到敌后,在晋西双池镇、沁县、长治等地开过多次展览会。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的。观众很多,当然是农民和八路军战士。当新兴版画真的和观众见面的时候,群众并不满意,根据“鲁艺”木刻工作团的归纳集中,意见主要是两条:“第一,内容不够深刻,不够丰富,不够生动,最好有头有尾;第二,形式不美观,满脸毛,不好看,最好有颜色。”〔6〕艺术到群众中去了,艺术家接触到人民群众的意见了,双边关系大大改善了,于是,如何作到艺术家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提出来了。光有为群众服务的愿望和感情还不够,还需要从作品内容到形式作多方努力,于是“鲁艺”木刻工作团率先向民间美术学习,利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这种旧瓶装新酒的作法仍然不能让人满意,主要原因是内容与形式不统一。一件艺术品,如果不能做到新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当然还谈不上是好作品。直到古元、彦涵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作品问世之后,内容与形式的问题才在他们的艺术实践中得以突破。他们的实践体现出深入生活的重要。在他们投身于火热斗争生活之后,从观察、体验当中认识生活,了解生活,捕捉形象,确定题材,形成主题鲜明的好作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更加明确了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条真理,延安木刻从理论到实践都证明了这条原则应是文艺创作所必须遵循的。脱离了这条原则,艺术创作的思想感情问题、群众欣赏者的关系问题、艺术形式问题,都不好解决。有了这个第一位的原则,其他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源泉问题解决之后,如何借鉴中外古今优秀作品经验,特别是向我国丰富的民间美术传统(其中如年画、剪纸等是在民间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学习,以实现让群众喜闻乐见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这都是些历史经验,主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企盼新的艺术能和时代同步,与国家民族同命运,同广大人民同呼吸共患难,从而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所积累起来的成功的经验,是开拓现实主义美术创作所创造的经验,是现实主义艺术的必经之路。

建国以后,从战争年代逐渐过渡到和平建设时期。新兴版画又在解放区美术成绩的基础上,向前推进,出现了四川版画、北大荒版画、江苏版画以及各地的新成绩。新兴版画在题材、体裁的多样化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个性化以及风格的多样化方面也有很大进步。个性风格正从群体地域特征当中突出出来,四川的牛文、江苏的黄丕漠、北大荒的晁楣、云南的李忠翔、李秀、浙江的赵宗藻、赵延年、上海的盛增祥、广东的肖映川,都为新兴版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的工业版画、农民版画、儿童版画所取得的成绩,都一再向我们揭示版画不仅不是一个小画种,而且是新中国艺术成就的杰出代表。尽管当今版画展览看的人少,卖不出高价钱,在艺术商品化过程中不占优势,但是它所体现出的艺术规律,仍然值得重视和发挥,因为我们的社会需要自己的艺术,需要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艺术。

注释:

〔1〕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载《南腔北调集》,《鲁迅全集》4卷36页。

〔2〕鲁迅:《新俄画选》小引,见张望编《鲁迅论美术》。

〔3〕鲁迅:“连环图画”辩护,载《南腔北调集》。

〔4〕鲁迅:《“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序》,张望编《鲁迅论美术》。

〔5〕鲁迅致李桦信,1935年6月16日,载《鲁迅书信集》。

〔6〕罗工柳《鲁艺木刻工作团在敌后方》,原载1960年第23期《版画》,收《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

字库未存字注释:

贡献范文篇2

【正文】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801(2003)03-0012-06

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了现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思想的根本内涵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在中国具体化,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为现代共产主义运动做出的“两化”贡献,成功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引导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带领解放了的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是“两化”的基本前提

中国共产党问世以前,为什么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理论不能拯救灾难的中国?为什么马克惠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中国革命便发生了崭新的变化?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它给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的科学世界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实现伟大的历史使命,不仅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而且必须善于将这一理论运用于不同的国家,找出它的特殊规律,进而制定正确的纲领和路线。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践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认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哲学根据”、“一切工作的指针”。

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锐利的“武器”。借用战争中“武器”这个概念来形象地比喻革命理论的重大作用,进而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在“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中的威慑力量,告诫中国共产党人拿起这个“武器”。因为它是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武器”,是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锐利武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又形象地把列宁、斯大林比作“两把刀子”,实际上讲的是理论“武器”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只有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武器”,才能洞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寻找革命的基本线索,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引导革命走向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拿起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武器”的杰出代表。

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革命实践提供了“指南”。指导无产阶级政党从事和领导伟大的革命运动,必须以革命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南。没有革命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盲目的实践一定要碰壁;只有革命理论指导的实践才是自觉的实践,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经常提醒我们:他们的学说是行动的指南,不是理论的教条。辨证地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寻找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点,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在整个革命生涯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

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观察世界的“望远镜”。把理论的作用比做“望远镜”的作用,首见于1936年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说:“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1-1]。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一文中,他谈到党的领导,多次讲“预见性”,认为“望远镜”也好,“预见”也好,基本上是一个意思,实质上是要求我们党的领导要站得高,看得远,要能够预见形势发展的趋势和一般结果。就是说,在地平线上刚冒出来一点的时候,刚露出一点头的时候,还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时候,就能看到它的将来的普遍意义。理论的预见性对于中国共产党、对于党的领导干部来讲尤其重要。作为领导,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不能算是好的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明显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可见,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就没有胜利。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政党要能够预见未来,做出超前的科学决策,必须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因为它是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的理论支柱。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在关键的历史时刻总是站得比其他人高,看得比其他人远,能够做出科学的预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纯熟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学习。

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胜利的“旗帜”。自从踏上革命道路之日起,就始终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中国共产党建党以前,1920年11月25日,同时给向警予、欧阳泽、罗章龙、李思安、张国基等新民学会会员写信。他在给罗章龙的信中说:新民学会须“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他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伟大旗帜的杰出代表。他提出要高举十月革命的旗帜、马克思列宁主义伟大旗帜万岁,认定马克思列于主义的旗帜是“当代世界人民革命的旗帜”。的一生,是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伟大旗帜的一生。大革命失败以后,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列于主义的旗帜,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使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他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在延安窑洞的年代,他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奔赴延安,集合在这面旗帜下,跟着共产党干革命;在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他挺身而出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反对现代修正主义。正因为如此,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才能不断战胜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

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屈服强大的敌人,没有被困难所吓倒,靠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指引,特别是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因此能够在革命和建设中表现得无比英勇,不怕困难、恐惧、死亡。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本人就是这样。自从“信仰共产主义”之后,就从来没有动摇过。说,他自己长期受打击排挤,遵义会议前就有20次,还曾受过开除党籍、撤职、降职等处分。在逆境中,他并没有灰心丧气,理想信念没有动摇;他闭门读马列主义书籍,总结革命经验。说:“中国自有科学的共产主义以来,人们的眼界是提高了,中国革命也改变了面目。……现在的世界,依靠共产主义做救星;现在的中国,也正是这样”[2-1]。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这些品格和特点,决定了它是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指南。在世界上,凡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无一例外地都必须遵循它,并在它的指导下进行革命和建设。广大人民群众一旦掌握了它,就会变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然而,在实践中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不同于中国,中国又不同于法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他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更重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成功地应用到中国的具体环境,使之在中国具体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南,其核心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2-2]。这是全党急待解决的根本问题。为此,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见解。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必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一个科学的态度。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是普遍真理,是共同规律。但是,“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2-3]。必须坚决地反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当成“圣经”,简单地机械地重复马克思主义“个别词句”,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的人就把自己打扮成马克思主义者,用“满口革命词句”去“阉割革命理论的灵魂”。“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干部,害处更大”[3-1]。因此,要教育全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不要象形而上学、教条主义那样,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千古不变的教条,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方法到处硬套。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必须在结合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上下功夫。一向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如果不同实践相结合,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革命实践如果不用革命理论作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这两句话是对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相互关系的绝妙写照。对此,邓小平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对革命最伟大的贡献。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一直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将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他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2-2]。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由于教条主义指导我们的革命、使革命遭至失败的教训实在令人沉痛。白区几乎损失100%,根据地和红军损失90%,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使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更加长期和复杂。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2]。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一定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要坚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照抄”、“照搬”。1956年8月,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预备会议上,在谈到如何反对主观主义时,讲了一段精彩的话,“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定要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如果不结合,那就不行。这就是说,理论与实践要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按照辩证唯物论,思想必须反映客观实际,并且在客观实践中得到检验,证明是真理,这才算是真理,不然就不算”[4-1]。只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3-2]。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就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主观主义不仅现在有,将来还会有。一千年,一万年,只要人类不毁灭,总是有的。因此,克服主观主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长期的任务,是共产党人永远答不完的卷。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必须在应用上作文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质在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实际,这是两者结合的关键。如果成功了,说明找到了最佳结合点。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关于这一点,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以及《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他都有精辟的论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3-3]。为此,提倡“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3-4]。简言之,就是“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认为,读书是学习,应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在战争年代,“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1-3]。“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2-3]。认为,不能泛泛地学习,而要带着问题学习马列主义著作。这样的学习才管用,才有效。他在革命和建设中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根据我们的斗争需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针对党内的思想状况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了提高党的领导本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了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等。这些学习方法的共同特点,就是强调在应用上作文章。“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3-5],这就是结论。

把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经验马克思主义化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一点必须遵守。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一点上,而要在新形势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也是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任务。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他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又在中国革命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在《实践论》中有段精辟的论述:“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1-4]。就是说,客观世界的变化没有止境,而人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真理也没有尽头。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必须与时并进。“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1-5]。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发展的、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止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4-2]。

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采也必然还是这样。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同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作斗争中实现的。我们有些共产党员对反面的东西知道得太少,你不研究反面的东西,就驳不倒它。“我们决定扩大发行《参考消息》,……把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摆在我们同志面前,摆在人民群众和民主人士面前。让他们受到锻炼。不要封锁起来,封锁起来反而危险”[4-3]。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著名报告中,说:“马克思主义也是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在开始的时候受过种种打击,被认为是毒草。现在它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还在继续受打击,还被认为是毒草。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不同了。但是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还是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也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4-4]。因此,两种思想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当着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4-5]。在我们国家里,大多数人承认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那么能不能对它加以批评呢?当然可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是不怕批评的。如果害怕批评,如果可以批评倒,那么它就没用了。马克思主义者不应当害怕任何人的批评。相反,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在人们的批评中间,就是要在斗争的风雨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

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理论,写出新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仅要在中国具体化,即指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而且要使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即上升为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分不开的。没有伟大的实践,就没有理论的大发展。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联合起来压迫中国人民。在这样的国情环境中开展共产主义革命,前无古人。为了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分析中国社会的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矛盾,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具体革命道路,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总结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思想。专门阐述了如何对待“老祖宗”和创造“新理论”的关系问题。他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5-1]。试问,“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列宁,不写出《两个策略》等著作,就不能解决一九○五年和以后出现的新问题。单有一九○八年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还不足以对付十月革命前后发生的新问题。适应这个时期革命的需要,列宁就写了《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列宁死了,又需要斯大林写出《论列宁主义基础》和《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这样的著作,来对付反对派,保卫列宁主义”[5-1]。就我们国家来说,“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5-1]。于是,“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就是说,在丰富的经验的基础上,把它上升为系统的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所以,认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并把它上升为理论,才能使中国丰富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在这一点上,是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杰出代表。“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思想”[6]。这些独创性的理论主要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战略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此外,还有《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大量名篇名著。这些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愧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

实现马克思主义“两化”是共产党人的长期任务,必须“与时并进”

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中国共产党由在野党变成了执政党。党的地位和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和中国革命丰富经验马克思主义化,是否过时了,是否必须坚持下去,做了肯定回答。

认为,不管形势和任务发生怎样的变化,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1959年2月,同智利《最后一点钟》报社社长阿图罗·马特·阿里山德里谈话时指出:“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个别结论可以改变”[5-2]。之所以反复强调“基本原理至今不变”,“基本原理必须遵守”,主要是因为它是“共同规律”、“普遍真理”。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大厦中的精华和瑰宝,是新形势下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基本原理为党提供了一般指导原理并奠定了全部活动的理论基础,指明了未来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我们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主要是指基本原理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就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灵魂。这也是邓小平提出的,马克思不能丢,列宁不能丢,不能丢,一句话,老祖宗不能丢的根本原因。

认为,掌握基本原理是必要的,但是单靠老祖宗不行,必须“与时并进”发展理论。任何一种科学的理论,都是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是民族精神的产物和时代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列宁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思想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后的中国,就是明证。马克思主义每前进一步,都有丰富和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早在1947年10月,在陕西省佳县白云山庙会看完演出后,向剧团赠旗,旗面上他亲笔题写了“与时并进”四个大字。1959年2月,又说:“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5-3]。同样,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在之后,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当前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到一个新境界。

坚持“与时并进”,就要投身到变化了的伟大实践中去,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引下,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发展新理论,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任务。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摆在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挑战极其严峻。从国内来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从国际来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前列,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现代化的实践中,在实现祖国统一的奋斗中,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事业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永远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并进”的伟大品格,永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收稿日期]2003-05-30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2[-1],111-112[-2],181[-3],296[-4],294[-5].

[2]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1],534[-2],533[-3].

[3]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7[-1],796[-2],815[-3],80[-4],802[-5].

[4]文集:第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0[-1],231[-2],196[-3],230[-4],230-231[-5].

贡献范文篇3

根据《**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选拔管理办法》(**办发[2005]23号)精神,经研究决定,开展**年度**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推荐选拔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范围与条件

推荐选拔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人选的范围是:在我省各行业、各领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第一线做出重大贡献和取得突出业绩的优秀人才,不包括在企事业单位中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后不再直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和党政机关工作人员。

选拔条件按《**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选拔管理办法》第二章第五条规定执行,具体见附件一。

二、原则与程序

推荐选拔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原则,坚持鼓励创新、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原则,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以政治思想表现和对社会的实际贡献为依据,不受职称、资历、学历和身份限制,坚持好中选优,真正拔尖、宁缺毋滥。

推荐选拔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采取自下而上的办法进行。在我省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均可向被推荐人选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或者省、市人事部门推荐。拟推荐人选须在本单位进行公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经本单位研究同意后,填写《**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申报表》(附件二)一式四份,连同能够说明本人突出贡献成就的奖励、荣誉证书等证明材料复印件(加盖公章),以及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证明材料和上一级领导机关纪检部门出具廉政鉴定意见;是企业法人的,附由当地税务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出具的企业及本人近三年来的纳税情况、企业缴纳社保基金情况等证明材料,按照以下程序上报:

(一)被推荐人选的行政关系在各市的,向所在市组织人事部门推荐;

(二)被推荐人选的行政关系在省级部门的,向省级部门的人事处推荐;

(三)被推荐人选所在单位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向所在市市委统战部推荐,经初步筛选后,向市组织人事部门推荐;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院校、科研单位向省科协推荐,经初步筛选后,向省人事厅推荐;

各市组织人事部门对被推荐人选进行初选,提出拟推荐人选名单,经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后报省人事厅;省级各部门的人事部门,对被推荐人选进行严格考察,并征求相关方面意见,提出拟推荐人选名单,经党组(党委)讨论通过后报省人事厅。

从本年度开始,将高技能人才纳入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推荐选拔之列,选拔比例不超过选拔总数的10%。各市、各有关部门要注意推荐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初选程序完成后报省人事厅。

三、名额分配与工作安排

**年选拔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00名左右。各市、各部门推荐专家人选原则上控制在10名以内;省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科技和国防系统控制在20名以内。

推荐选拔专家工作按四个阶段安排:第一阶段(4月—5月)为宣传、调查摸底、单位推荐;第二阶段(6月—7月)为各市、省级各部门审查、上报材料;第三阶段(8月上旬—9月)为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第四阶段(10月—11月)为公示、审批、省委省政府表彰。

四、注意事项与时间要求

贡献范文篇4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做一匹驰骋千里的战马》。在形容战马的句子里,我最喜欢这样一段,那就是“战马的任务就是一生不停奔跑、鏖战,它唯一的一次躺下,就是结束生命的那一刻。”我认为战马的这种品质恰恰反映了新时期共产党员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和勇于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所以我愿意做一匹奔跑不息、追求胜利的战马,即使前方布满荆棘和坎坷,我仍孜孜以求、勇往直前。

中央在这次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号召大家向模范学习,其实在我看来,我身边的领导,身边的同事,就有很多是我学习的楷模,很多同志都有自己或轰轰烈烈、或可歌可泣、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的事迹。我经常会被他们那种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精神所感动,从他们的身上我总结了12个字,3组词,作为我的座右铭,希望与大家共勉。

第一组词是理想信念。理想是一种人生的追求,一种毕生奋斗的目标,更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曾未想,多少共产党人为追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用他们的头颅和热血换来五星红旗的迎风飘扬,用他们的赤诚和肝胆换来今天的国泰民安、巨龙腾飞。是的,我们这一代人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没有经历过抗日战争,也没有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上山下乡、这些血与火的考验,但我们并不是没有理想的一代人,共产主义事业依然是我们毕生追求的目标。

第二组词是无私敬业。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共产党人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达到这个要求,首先就要具备一种敬业无私的品质。敬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的积累和沉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种忘我无私的敬业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个代人,远的不说,我身边就有很多无私敬业的领导和同事,他们时刻在用行动印证着他们对事业的热爱。每一天,都有很多情景打动着我,我看见,有的同志经常加班加点忘了时间,有的同志发着高烧带病坚持工作,有的同志工作太忙家里老人孩子没人照顾。但是,我没有听到任何一个人说,他因为付出而后悔,因为忙碌而埋怨。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已经成为我们招商局这个集体不用加以修饰的代名词。正是这种无私敬业的精神,无时不刻地在激励着我、鞭策着我,指引着我的工作和生活

第三组词是本色个性。中央在这次先进性教育中提出,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求全体党员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牢记党的宗旨和历史使命,永远保持共产党人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的政治本色。我认为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保持个人本色个性应该是统一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保持宽容坦荡、热情细致、诚实勇敢的个人本色应该是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的前提。我感觉,在我们招商局工作,不用领导提要求,不用谁去监督,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每个人不同的本色在共同的事业上交汇,成为了一种巨大的干事业的动力。这种巨大的干事业的动力就是源于我们每一同志那种质朴的、本色的个性表现。

贡献范文篇5

关键词:女性;民间艺术;传承

一、女性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

女性是社会生活和民间艺术的主要参与者,她们将传统技艺与自身生活融合为一,将民族文化传给一代又一代。民间艺术生根发芽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大众的日常生活,小农经济的特征决定了妇女的创作主体地位,因此,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往往是由女性完成的。加之民间艺术是百姓在生产和生活中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创作的,并未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其传承主要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至今天仍存在于民间,特别是一些经验丰富的年长民间艺人群体中,他们之中很少有人接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识字较少,无法以文字形式或者系统的知识体系将自己所掌握的艺术技巧和经验传给下一代,只能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进行。以民间鞋垫艺术为例,我国传统习俗中素来有﹃本命年﹄的说法,《辽史》记载:﹃国俗,每十二年一次,行始生之礼,名曰再生。﹄本命年一直被视为不吉利的一年,因此,逢本命之年的人们会穿红色袜子、红色衣服,或者专门绣制一双鞋垫,以求平安顺遂。我国老百姓认为,红色代表喜庆,可以驱邪避灾。因此,母亲就会教自己的女儿纳制红色鞋垫。广大的劳动妇女一直保留着这种传统习俗,她们认为穿上红色的衣服,垫在脚下一双红色的鞋垫,就会平平安安、身体健康。另外,人们还会在红色鞋垫上绣上﹃踩小人﹄﹃保平安﹄等字样,寓意规避小人,平安吉祥。长此已久,本命年绣红色鞋垫渐渐变成了一种传统习俗。女性也会在传承民间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而在其居所周围形成一个文化圈。劳动妇女在婚嫁以后,生活稳定,会经常性地与左邻右舍的女性聚在一起做针线活或者其他民间艺术品,她们彼此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如果某一天谁独创了一个不同于以往所制作的小玩意,能够迅速得到其他女性的认可,并向她学习。同时,女性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与经验进行加工改造,以新的形式继续传播,这样便会形成一种文化圈。

二、女性对于民间传说的传承

民间传说往往是民间百姓以历史人物为原型,对自身想象加以夸张、丰富而塑造的故事。其与人们的家庭、婚姻、民间风俗密不可分,在百姓之间广为传播。民间传说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口口相传;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编制成册,方便后人随时查阅;可以编成戏剧,以表演的形式传播;也可以以剪纸或者刺绣的形式汇编成故事,代代流传。以剪纸艺术为例,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的剪纸艺人代表王计汝老人,就通过剪纸这一艺术形式讲述民间传说故事。这一传承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意义,而且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在传承民间传说方面,王计汝老人的民间传说剪纸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神话传说、史事传说和人物传说。第一类剪纸艺术作品是神话传说,表达人们希望驱邪纳福、风调雨顺、生活如意、儿孙满堂的美好愿望。这类剪纸以民间传说中的神仙为主,如水神、八仙、灶神等,特别是长期生活在黄河沿岸的人们,经常受到洪水的侵害,因此希望能得到神灵的庇佑,免除洪水灾害。描述水神的剪纸也因此在这些地区尤其受欢迎。第二类剪纸艺术作品是对于史事传说的描绘。该类剪纸艺术作品主要描述历史真实故事,通过直观的方式教育和鼓励人们,如杨家将的故事等。第三类剪纸艺术作品是人物传说。这类剪纸以典型人物为主角,作品通过描述他们的生活对于此类人物的或同情、或钦佩等的感情,如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民间艺人对于民间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热爱,更能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民间百姓质朴的理想和殷切的愿望。显而易见,民间女性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创作,将生活中的美自然质朴地表现出来,生活气息浓厚,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民间艺术的传承贡献力量。

三、对于女性传承的保护

女性是民间艺术传承的主体之一,因此,必须重视对于女性传承的保护。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此种背景下,西方观念大肆入侵我国,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通讯、交通不发达,人们生活较为闭塞。近年来,网络大面积覆盖,交通四通八达,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百姓对社会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固守农村大院,男耕女织的生活状态已经基本消失,广大的劳动妇女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这就使传统的民间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因此,对于女性传承的保护势在必行。对此,可以利用社会力量,对女性传承保护进行干预。通过社会力量来支持民间艺术的传承,包括采取法律、行政、财政等措施,加强对于民间艺术传承人的保障。加强政府干预,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女性传承人,为她们颁发证书、给予补贴,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并对她们所掌握的技巧和经验进行抢救性记录、整理,为各族、各地的文化艺术传播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社会力量还包括发挥市场经济的力量,将市场这个巨大的空间充分利用起来,促进民间艺术品进入商场,成为广大女性的谋生手段。对于女性传承的保护还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进行。可以将民间艺术引进学校,提升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关注度与兴趣度,使学生自觉担负起民间艺术传承的重任。学校可以开设传统民间技艺课程,培养学生尤其是女生的民间艺术兴趣。国家教育方式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非常重要,将传承活动纳入教育体系,使民族民间文化进入学校,同时开设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启发学生自主研究、勤于动手,学习制作技艺,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民族文化,提高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意识。青少年是民族文化血脉的继承者,一个民族落后的表现不仅在于科学技术方面,更深层的表现在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因此,学校应从小培育学生的民间艺术传承意识。首先,中小学可以将当地的民间艺术设置为必修手工课,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受到当地艺术的熏陶,同时也有利于那些想要从事民间艺术学生的潜力挖掘,为他们将来进行深造奠定基础。其次,中小学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去当地手工艺术坊观摩学习,接受经验丰富的艺人的指导。另外,大学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人才之地,教学设施相对先进。大学应充分利用其资源,大力发展民间艺术教育,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路径。四、结论民间艺术是其地民众在不断适应生产与生活环境的过程中创作的文化产物,有着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各民族群体文化的精华。从本质上说,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是传统民族文化的延续。其中,女性在民族文化传承中起着主要作用,她们在生活中创造了部分民间艺术,民间艺术作为文化元素融入她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她们表达情感、描述生活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重视并保护女性传承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发展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晓萍.民俗非遗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

贡献范文篇6

关键词按资本贡献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劳分配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按资本贡献分配是我国目前的分配方式体系中的一种,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按资本贡献分配与共同富裕的界定

按资本贡献分配一般是指资本所有者基于对资本的所有权通过资本要素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取得利息、股息、红利等收入的分配方式。按资本贡献分配所得一般表现为间接投资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转移财产净收入,以及在直接投资中经营利润的大部分等形式。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资本贡献分配所得在社会居民的总收人中所占的比重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按资本贡献分配方式一般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确定资本所有者因资本要素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取得利息、股息等资本收入,二是确定资本的使用者成本(usercostofcapital),即,其中为资本在时间的真实价格,为真实利率,为折旧率,为资本价格变化成本。[1][P443]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能够保证按资本贡献分配促进资本的有效筹集和充分利用,实现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

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它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在解决生计问题之后,社会全体成员在物质财富方面得以整体提高的现象。[2]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共同富裕是以整个社会全体成员的生计问题均得以解决为前提的,即全体社会成员的温饱问题必须得以解决。第二,共同富裕是以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实现途径的,即共同富裕是通过以求全面的平衡,具体方面的不平衡来实现的。第三,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以多数乃至全体社会成员拥有生计剩余及收人中的这种剩余的持续递增从而按资本贡献分配所得的存在与增加为主要表现形式的。

二、按资本贡献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必要性

按资本贡献分配是建立在居民对生产要素中的物质资源拥有所有权的基础之上的。物质资源的所有者基于对这种资源拥有所有权而取得按资本贡献分配收入。按资本贡献分配方式解决的是资本的所有者因对资本的所有权而取得利息、股息等收入与资本的使用者因使用资本而支付利息、股息等支出的问题;所以按资本贡献分配方式的存在对于资本的所有者与使用者均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半封建半殖地经济落后的社会的基础上,虽然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但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仍然严重不足,以致于资金短缺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最大困难之一。因此,不论是对每个企业亦或是整个国民经济来说,有效地筹集发展建设所需的资金并且充分地利用这些资金就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从资金所有者的角度来说,他手中的货币既可作为现期消费,也可作为将来的消费——现期的储蓄或投资。一般说来,人们都有手持货币进行现期消费的偏好,如果让他把手中用于现期消费的货币用来进行储蓄或投资,就等于让他放弃现期消费的偏好,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牺牲。对于这种牺牲,资金的使用者必须予以补偿,即付给作出牺牲的资金所有者相应的利息、股息、红利等,使其得到按资本贡献分配收入。[3]这样,资金的所有者才能因这种补偿——按资本贡献分配收入的存在而让渡出他所拥有的资金的使用权,从而解决了生产者所需资金的来源问题。与此同时,按资本贡献分配这种分配方式对于资金的使用者是一种有效的约束。资金的使用者在取得资金使用权的同时,由于支付了相应的使用代价——利息、股息、红利以及利润等,使资金的使用者产生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内在压力。所以,按资本贡献分配这种分配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资源特别是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按资本贡献分配促进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作用范围的扩大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任何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以一定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为基础,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根本目标的共同富裕的实现更是如此,而且它需要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在目前的条件下,人力资源分为两类,即普通劳动者的劳动力与企业家的才能。前者是以体力为主的劳动力,后者是以脑力为主的劳动力。它们都属于马克思所说的广义劳动力——“人们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5]这两种劳动力资源的所有者——职工和经理,依据他们在生产中所做贡献的大小,取得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所共同决定的劳动所得。他们做出的贡献越大,即含有他们有效劳动的产品或劳务在市场上销售的越多,他们的劳动收人也就越多。在我国现阶段,劳动力资源严重供大于求,而与之对应的物质资源却相对不足,特别是其价值形态——资金更为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及时地利用劳动力资源,解决失业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筹集并充分利用资金,从而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问题之一。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首先从充分利用按资本贡献分配方式从而增加资金的供给人手。因为劳动力资源充分及时的运用是以资金积累的增加为前提的。那么为什么资金积累的增加是劳动力资源充分及时利用,从而按资本贡献分配是促进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作用范围扩大的前提条件?这要从劳动力资源与资金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与性质来解释。

劳动力这种资源的存在是以劳动者生命的存在为前提的。劳动力资源是劳动者生命的“伴生物”或“副产品”,同时它又是劳动者生命存在的条件。劳动力由于是劳动者生命的“伴生物”和“副产品”,从而具有与生命类似的性质。劳动者生命的出现延续与消亡是以时间为第一要义的,即生命是以时间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形式。劳动力资源亦如此,它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劳动力这种资源在劳动者健康生存的前提下,连绵不断地在劳动者体内产生,同时又与时间和生命一样转瞬即逝。因此,劳动者昨天的劳动力永远也无法保留到今天。基于劳动力资源以上的特性,劳动者只有充分及时地对其加以利用,使其物化为财富才能得以间接保存,并且成为劳动者生存的条件。否则,劳动力这种资源就会白白地浪费,这种浪费就会给利:会或劳动者个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因为社会或劳动者个人永远无法重新拥有昨天的劳动力或生命。与此同时,不管劳动力资源利用与否,劳动者都要生存,都要进行消费,而这种消费在劳动者不进行劳动的情况下,由于无法得以弥补,就成为社会财富的一种净扣除。因此,只要劳动者健康地生存着,他就应该及时并充分地对劳动力加以利用,一方面弥补为生存而消费掉的财富——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创造新的财富,为个人的富裕和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在劳动力这种资源没有消失并扣除必要的休息时间以后的时间内,使劳动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相结合从而使劳动,力资源被吸纳,创造财富,并凝结在财富之中。这样劳动者的劳动力将以物化的形式得以永久的保存。

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金短缺是我国经济建设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对于资金短缺这一问题,实行按资本贡献分配是很好的解决方法之一。按资本贡献分配的存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了资金所有者进行投资与储蓄的积极性,并且能够促进资金的使用者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这样,按资本贡献分配的存在就会促使各种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尤其是民间投资(具体形式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增加,使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者的劳动力资源被重新及时地吸纳,同时使在业劳动者的劳动力资源得以有效地利用,这样,所有的劳动力资源都得以充分、及时、有效地利用,并且物化为社会财富;进而增加个人财富与社会财富的总量。由于失业劳动者的劳动力资源被资金充分及时地加以吸纳,以及就业劳动者的劳动力资源被有效地加以利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的作用范围也必将随之而扩大,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同时随之增加。因此,按资本贡献分配能够通过促进资金的筹集与有效利用而扩大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的作用范围,使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收人都得以增加,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四、按资本贡献分配收入的存在与增加是共同富裕的重要表现形式

共同富裕的实现,表现为社会全体成员在解决生计问题之后,在物质财富方面得以整体提高。在这里,这种物质财富的整体提高表现为劳动收入特别是生计剩余的增加,即共同富裕以生计剩余的存在与增加作为表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随着各种资源被充分有效地利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财富与个人财富必然随之而增加,个人收入中生计剩余部分所占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社会成员将在不同程度上越来越富裕。如果全体社会成员都拥有生计剩余甚至是这种剩余的持续增加,那么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共同富裕就实现了。在一般情况下,生计剩余的拥有者出于使这部分收入保值与增值的目的,必然进行储蓄或投资。在这个保值增值的过程中,生计剩余的拥有者会取得利息、股息、红利、转让财产净收入等间接投资收入和直接投资的经营利润中由于资本所有权而取得的利润等收入。这些收入是生计剩余的拥有者基于对这种剩余的所有权而取得的按资本贡献分配收入。这样,生计剩余的存在及其保值与增值就为按资本贡献分配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与必然性。所以,共同富裕的实现也就是全体社会成员收入中生计剩余的存在与增加,从而导致收人中的按资本贡献分配收入的增加。于是,共同富裕的表现形式就由全体社会成员收人中生计剩余的存在与增加转化为全体社会成员收入中按资本贡献分配所得的存在与增加。

总之,在我国目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力发展各种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按资本贡献分配的作用促进劳动力资源充分及时有效的利用,增加全体居民的劳动收入,从而增加生计剩余与按资本贡献分配收入,最终使全体社会成员均处于富裕状态,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共同富裕。

[1][美].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蒋南平《“共同富裕”新探》,《理论与改革》1994,(12)31-33。

贡献范文篇7

为贯彻中国科协、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资委《关于在企业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意见》,及市科协、发展和改革委、科委、国资委、社会服务局以沪科协联[]2号《关于在企业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实施意见》,动员和组织我区企业科技工作者,大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促进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区科协、区发改委、区科委、区国资委决定在全区企业中进一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现提出有关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以下简称“讲、比”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及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企业科技工作者为主体,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搭建平台,营造鼓励创新环境,调动企业科技工作者参与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为提升我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努力开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作出贡献。

二、实施原则

1、坚持以企业科技工作者为主体。突出企业科技工作者在“讲、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讲、比”活动成为企业科技工作者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展示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调动其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坚持以企业组织为依托。积极探索建立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企业开展“讲、比”活动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充分利用、拓展组织网络和系统资源,使“讲、比”活动成为企业组织联系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企业科技工作者,更好地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抓手。

3、坚持以表彰宣传、营造氛围为重点。要将评选、表彰规范化、科学化,避免形式主义,加大经验交流和典型宣传的力度,积极争取企业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使“讲、比”活动的影响力和激励作用同步增长,共同营造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

4、坚持以联系实际、取得实效为目的。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市场变化,立足企业科技工作者的本职岗位和企业创新团队的具体目标,通过“讲、比”活动达到联合协作、协力攻关,解决问题,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经济效益提高。以企业欢迎、企业科技工作者满意、取得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标准,不断增强“讲、比”活动效果。

三、主要内容

“讲理想”就是要把发挥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同企业发展、国家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倡导和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弘扬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比贡献”就是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需要,以“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为重点,开展比专业水平和技能、比员工科学素质、比技术创新方法、比合理化建议、比技术专利、比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实践活动,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通过“讲、比”活动的开展,引导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引导企业科技工作者争做技术创新的先锋和拼搏奉献的楷模,引导企业科协为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作出新贡献。

“讲、比”活动要紧紧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的中心工作,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注重特色和实效。应突出以下七个方面内容:

1、参与国家和的重大项目、工程及其配套服务,参与世博会科技项目及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参与公益性科技创新和服务活动。

2、落实《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若干配套政策》(即“36”条),推动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的工作。

3、贯彻《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为本企业或本地区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调整产业结构方面的工作。

4、为高新科技园区、创新基地、工业园区集聚创新资源,形成高科技品牌和产业链所做的工作。

5、为传播科学精神,提升市民科学素质,营造创新文化环境所做的工作。

6、在基层生产一线促进操作流程、工艺设计的推陈出新,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工作。

7、民营企业、中小科技企业以及“两新”组织中的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

四、组织领导

1、建立组织机构

区科协、区发展改革委、区科委、区国资委联合成立区“讲、比”活动协调小组。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授权区科技企业联合会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各镇、工业区要建立相关协调机制,各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加强协作,精心组织实施,研究制定“讲、比”活动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定期检查验收“讲、比”活动成果,要争取企业领导的重视,将“讲、比”活动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之举,在活动开展和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

2、制定奖励办法

区“讲、比”活动协调小组制定《区“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表彰奖励办法》等配套文件。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企业实际,制定相应实施方案和奖励办法。认真做好“讲、比”活动先进集体、科技标兵和优秀组织者的推荐、评选和宣传工作。

3、建立沟通、协调和服务机制

区“讲、比”活动协调小组定期召开“讲、比”活动工作会议,掌握活动开展情况。协调小组办公室要做好数据统计,编印简报,进行信息沟通、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根据各类企业和各类科技工作者的实际愿望和需求,及时调整、完善活动工作思路和方式,组织实施全区“讲、比”活动表彰奖励。各单位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努力搭建服务平台,通过组织活动探索建立新的联系、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将技术支持、科技咨询、人才培育、国内外合作等内容拓展、延伸到“讲、比”活动的宣传、推动、培训、举荐、推广、服务中去。科协等组织要积极探索专业学会和专家服务企业的有效方式,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4、健全管理体系

按照群众性科技活动的特点,从企业实际出发,以科技人员容易接受的方法和形式开展活动。各单位要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支持,从“讲、比”活动立项、实施、检查、验收、总结、评比、表彰等各个环节,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制定活动的各项管理制度,每一环节要有专人负责,使各项活动内容落到实处。

五、实施步骤

1、立项实施

立项应考虑不同企业性质,行业特点,技术水平,科技人员素质、数量,企业形势、任务等因素。所立项目应有相当技术创新含量,表现形态具有鲜明的创造性,符合企业发展方向和实际需求。可通过自愿申报并经企业立项,也可由企业指定的活动组织单位立项。立项的“讲、比”项目纳入企业科研或生产任务,由企业统一部署实施。

2、检查验收

企业办公室(总师办)、企业科研部门、企业财务共同配合对“讲、比”项目进行考核、验收,申报市、区“讲、比”活动项目由区科技企业联合会进行考核、验收。

3、总结评比

“讲、比”活动总结、评比应纳入企业管理体系。评比要充分展现企业科技人员的高尚情操、团队精神、先进成果和良好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和科技的价值。

贡献范文篇8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加强人才工作的有关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激发有志成才者创业创新和为社会经济发展争作贡献的热情,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尚,经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突出贡献人才”评选表彰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争创全县“突出贡献人才”活动为载体,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鼓励人人争做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的快速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好地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评选范围和条件

“**县突出贡献人才”评选范围为全县各行各业、各领域和省、市驻县单位的各类人才,被推荐人选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思想道德素质优秀。

2、在某一行业或领域,具有丰富的知识或高超的技能,积极进行创造性劳动,取得突出成绩,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做出重大发明,学术成就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应用价值,或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取得显著效益;经营管理的企业在省、市乃至全国同行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具有领先地位;在生产服务一线,职业技能精湛、工作业绩突出;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学科技、用科技,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

4、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积极奉献,在本部门、本单位表现优秀,为单位组织和干部群众所公认,社会反映好。

三、评选程序和方法

评选活动既要有声势、有力度,又要注重操作性、实效性,着重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宣传发动。各部门、各单位要公开推荐条件,通过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使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这项活动,积极参与这项活动,在全县迅速掀起争当“突出贡献人才”的热潮。

2、民主推荐。由各单位和归口部门统一组织,采取自下而上、层层推荐、组织考察、集体讨论的方式确定候选人。最后按照条块结合、归口负责的原则,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推荐专业技术人才6名、高技能人才3名,县经贸委负责推荐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名,县委农工部负责推荐农村实用人才4名,县民政局负责推荐社会工作人才2名。

3、审核上报。各归口部门组成评委会对上报的推荐人选进行评选,并进行排序,填写“**县突出贡献人才”推荐表,形成3000字以内的先进事迹材料(一式3份,并附电子文档),于**年10月15日前上报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委组织部干部室)。

4、组织评选。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评审委员会,对各归口部门推荐的候选人进行遴选,并组织进行考察和征求纪检、综治等部门的意见,然后确定若干名拟表彰人选,经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报县委常委会研究批准,在县内主要新闻媒体公示后进行表彰。

5、表彰激励。对评选出的“突出贡献人才”,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进行表彰,授予“**县突出贡献人才”称号,每人颁发奖金1万元。同时以各种形式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有关要求

贡献范文篇9

为隆重纪念建党**周年,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高全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励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在推进“三大功能区”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经研究,决定在“七一”前夕举办“立足岗位为‘三区’建设做贡献”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比赛形式和内容

演讲比赛以“立足岗位为‘三区’建设做贡献”为主题进行,要求演讲内容积极向上,能够弘扬主旋律,反映新成就,展示新风貌。演讲比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由各党(工)委自行组织,通过初赛,每个党(工)委向区委报送1名优秀选手参加全区的决赛。决赛由区委组织部和区委宣传部统一组织,区文体局具体承办。

二、奖项设置

演讲比赛进行现场评比,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5名。比赛结束后现场颁奖。

三、时间安排

1、6月1日---4日,各党(工)委进行宣传发动与活动安排;

2、6月5日---20日,各党(工)委自行组织初赛,6月20日向区文体局报送初赛结果及参赛选手名单。联系电话:878****879****;联系人:****。

3、6月23日(星期五)上午,在区政府八楼会议室组织决赛。

贡献范文篇10

关键词:吴中区;内河水运;公路运输

在国家“一带一路”“积极调整运输结构、发展绿色交通体系”的发展机遇下,苏州吴中区积极加快现代水运体系的建设,不仅对本区的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完善整个江苏现代水运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苏州吴中区河网密集、水系发达,发展现代水运体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良好的资源条件。

1发展水运的优势

1.1水系发达,地理位置优越。吴中区作为江苏省和苏州市对外的门户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是典型的水网地区,境内有京杭运河、苏申外港线、苏申内港线、苏西线等主要通航河流。吴中区内河的主要特点:流域面积广,水量充沛,水位变幅小,对河床冲刷较小,河床断面稳定且水流含沙量较少。境内河流充裕,内河众多,具有发展内河运输的先决条件,可凭借此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内河水运。1.2水路单位运输成本低。在铁路运距与水路相当的情况下,吴中区内河水运运输成本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低。内河水运平均运距长,使得内河水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等突出的优势,是其他运输方式不可比拟的。吴中区港口管理处就本区水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货运成本(市场自由选择)进行了专项调研和分析,该项目选择货运广义费用进行比较,并综合考虑运输价格、时效费用和安全费用。调研发现,在大宗物资运输方面,公路处于绝对的劣势,铁路和水运的费用接近,表1为大宗物资在不同运距不同运输方式下的广义费用。由于目前吴中区无有货运功能的铁路线和场站,也没有新建的规划,因此在大宗物资运输上,吴中水运具有绝对的优势,未来也将继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1]。在集装箱运输方面,200km以内的小批量运输,公路占据一定优势;但200km以上或者200km以内大批量运输,水运和铁路占有优势,如表2所示[2]。由于目前吴中区不具备有货运功能的铁路线和场站,也没有新建的规划,所以只对公路和水路运输成本进行分析对比。目前,吴中区外贸集装箱约90%往上海港,约10%往太仓港[2-3],因此选择了集装箱主要流向的200km以内范围的运输路径进行分析。通过测算吴中区到上海港各港区路径的运输成本,并综合考虑集装箱船技术的发展,得知集装箱内河运输成本均明显低于公路运输,每箱比公路运输节约200~300元。虽然内河运输比公路运输时间多出16~19h,但总时间不到1d,仍在可接受范围内。吴中区至太仓港区内河集装箱运输成本高于公路运输,每箱比公路运输成本高100元左右。综合来看,吴中区集装箱往上海港各港区的内河运输比公路运输更节约成本,加之内河运输未来可以通过定时定线来加强保障性,解决时效性差的问题,并且内河运输在减轻环境污染方面有重大的意义,是发展绿色运输的方向。调研发现,吴中区外贸产业具有较强的集装箱运输需求,随着吴中航道网络和内河多用途(集装箱)港口作业区的逐步完善,水运低成本的优势将得以全面发挥,内河水运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未来将为本区生产制造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吴中区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的潜力很大。1.3内河水运社会成本低。内河水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能耗省、占地少、对资源占用小、环境污染少等优势,是其他运输方式不可替代的。吴中区发展内河水运,不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较低,对环境破坏小,而且有利于节约用地和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吴中区开发内河水运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根据江苏省近年来各种运输方式的投资、能耗、维护、土地占用、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得到现阶段各种运输方式的外部广义费用值及其比例,如表3所示[3]。根据表3数据可知,公路、航空的外部广义费用计算值较高,水路则最小,说明水路运输方式在单位运能下,将耗用最少的社会资源。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来看,无不经历了一个从重视投资节省向重视对环境、土地、能源的影响最小方向发展的过程。目前,吴中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将成为首要的问题,关注吴中的土地、能源、环境问题尤为重要,因此,水运的优势将越来越突出。

2水运对吴中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经初步估算,2017年吴中水运对吴中经济的总体贡献保守值超过20亿元,占2017年GDP(1060亿元)的2%以上。这是一个边际的概念(水运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则为GDP贡献61.21亿元),说明吴中水运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对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1)经济贡献测算。根据投入产出分析,估算出吴中水运对吴中GDP的贡献为17.65亿元。(2)运输成本效益测算。据《江苏省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研究》资料显示,目前江苏省大宗散货200~600km范围内公路单位运输成本约为0.5元/t公里(200km以下更高),2017年水路单位运输成本约为0.1元/t公里。以2017年为例,吴中水运周转量约为67000万t公里(这里根据175万t吨的水运量折算),预计每年可节约运费2.68亿元。(3)节省土地效益测算。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水运占地少,同等运输能力下占地约是铁路的1/2,公路的1/10。到2017年年末,节约土地约3.3km2,若按照50万元/亩的地价计算,节约土地带来的效益约为24.5亿元。(4)土地增值效益测算。吴中发展水运带动了沿线土地的增值,仅以5级以上航道里程107.63公里测算,土地直接增值效益至少可达0.46亿元。(5)节能减排效益测算。水运是最节约能源的运输方式。据测算,船舶每千吨公里耗油量约为5L,货车每千吨公里耗油量约为60L,按照2017年吴中水运67000万吨公里的水运周转量,节约3685万L燃油,减少排放NOx1036t,CO251733t。根据世界银行估算,每吨CO2造成的温室效应的损失为150元,每吨NOx治理成本为1800元左右,2017年仅减少的环境污染损失就达962.47万元。(6)其他贡献测算。在苏州市其他部门正常运作、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吴中内河航运在就业、税收等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也作出了较为显著的贡献。结合吴中水运资源使用现状,基于与国内外类似地区的对比分析(如香港达到20%),吴中水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吴中水运网络是长江三角洲、江苏省内河水运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吴中水运网络的货物近90%为中转货物、过境货物,因此吴中水运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贡献巨大。通过初步估算,吴中水运带动区域经济超过200亿元。

3结语

总而言之,吴中区是我国内河水运发展条件较好、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之一,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未来吴中水运的优势将越来越突出,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目前吴中内河水运在综合运输体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带动了沿河产业的发展,为吴中经济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同时有效降低了区域物流成本,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能源运输、产业聚集和城乡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明.发展中国内河航运的成本与节能减排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

[2]王莹莹,孙宝.淮安打造区域内河集装箱中转港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水运,2015(11):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