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1:44:56

工农业

工农业范文篇1

省直部门领导在百忙之中莅临我市出席开馆仪式,今天。这是对我最大的关心和支持。首先,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出席开馆仪式的各级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多年来为改革发展付出艰辛努力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感谢!

此隆重集会,今天。就工农业经济发展成果展示及名优农产品展,举行开馆仪式。这是曹禺文化周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以文会商,以商促文,实现共同发展的重头大戏,也是经济战线献给人民的一份厚重大礼。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是曹禺故里,龙虾之乡,江汉,水乡园林。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北枕汉水,南接长江,东邻武汉,西接荆州,是“1+8”武汉城市圈圈域县市;这里地上盛产粮棉油,地下富藏油气盐,资源丰富,特色明显;这里拥有三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三个市级工业园,市域经济、油田经济、农场经济三大板块筑起经济的脊梁;这里油气开采、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冶金机械、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产业构成工业经济发展体系。

近几年来,依托资源秉赋,夯实人文基础,优化发展环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展目标,以农业产业化为发展方向,摒弃粗放无序,推动集约集群,突出循环低碳,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支柱产业竞相扩张,发展规模是不断壮大;重点企业上市重组,扩规上档,发展实力是不断提升;企业产品突出创新、创优、创牌,精品名品是不断涌现;招商引资力度加大,项目建设是捷报频传;农业产业化特色发展,经营空间不断拓展。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多年来位居全省前列,综合经济实力显着提升,连续六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行列。今日已建成世界最大的牛磺酸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石油钻头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漂粉精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眼科用药生产基地和全省最大的淡水产品深加工生产基地。这是我们立足市情,发挥优势,不断探索,勇于进取的辉煌成果,更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脚踏实地,负重拼搏,真抓实干的丰硕回报。

工农业范文篇2

摘要:伊川县地处像西丘陵山区,特定的地域和气候条件,造成了十年九早。本文对伊川县的旱灾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杭旱措施与控制时策。

关健词:旱情;分析;减灾;对策

伊川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豫西丘陵山区,素有“一山二川七分岭”之称,辖3镇11乡,面积1243k耐,人口75万人,地貌以丘陵区为主,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境内地形、地貌复杂,降雨受季风气候影响,年际时空分布极为不均。特定的地域和气候条件,造成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旱灾最为突出,严重制约着伊川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旱灾情况及其规律

伊川历史上就是一个早年灾频繁发生地区。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873年至公元1946一2819年间,境内共发生旱灾513次。其中连年干早,影响农业严重减产或绝收的大旱灾160次。

1950一1993年,全县平均每年早灾受灾面积为1.67万h澎,成灾面积1.20万h时,受灾率为71%。其中受灾面积2.67万h耐以上的有7a,平均6al次;受灾面积1.80万hmZ以上的有15a,平均每3al次。受灾面积1.00万h耐以上的有22a,平均每2al次。

伊川旱灾有一定的规律,从近45a来早灾发生情况看,除了在一年内出现大旱或特旱外,每隔6一10a出现1次连续2一3a的大旱灾。且秋旱次数多于春旱,对粮食生产影响最大。除连续几年早灾外,建国以来有7a粮食大减产,其中因秋早造成粮食大减产的有6ao

二、早灾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气候影响。伊川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致使降雨呈现“雨量少、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悬殊,’3个特点。年平均降雨量600一goomm,且多集中在6一9月份。据统计7月份多年平均降雨量分别为元、12月份的17.9倍,年际间最大降雨量为最小值的2倍多。因而造成每年局部地区干旱,以及个别年份或连续几年降雨偏少,形成旱灾。

(二)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供需差额大。伊川县地表、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亿耐,与土地资源组合极不协调。占全县总耕地面积10%的山区,拥有水资源为2.8亿耐,占总耕地面积70%的山区,人均1640m3,公顷均2.28万m3;而占总量的70%丘陵区,水资源量1.9亿耐,人均430耐,公顷均仅有3750m3,且地高水低,开发利用困难,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经常处于干早缺水状态。

(三)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平衡失调,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伊川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山高坡陡,地面植被较差,加之历史上的毁林开荒,扒坡种粮,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854k时,占全市面积的687%。目前已治理面积只有340k时,占流失总面积的42%。全市森林覆盖率仅有24.3%。致使陆地表面对水分的再分配机能削弱,水源失去涵养,系统生态状况恶化,从而导致了降水日趋减少,灾害频繁发生。

(四)水利设施少,抗灾能力低下。由于伊川地形复杂,水利建设难度大,到现在全县有效灌溉面积和旱保田面积较少,水利化程度仅有30%,70%的耕地是“望天收”。因而,一遇干旱,抗灾能力低,形成小旱小灾,大旱大灾。

三、旱灾的控制措施与对策

(一)加强现有工程管理,巩固和改善现有灌溉工程,搞好挖潜配套,提高灌溉效益,扩大灌溉面积。首先,为充分利用全县境内现有的9条万亩(667hm勺灌区及陆浑灌区的各项灌溉工程和设施,抓好目前伊川县已进人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内的有利时机,进行更新改造,维修养护,确保效益充分发挥;其次,建立农民用水管理协会,加强用水管理.细化田间耕作措施,杜绝大水漫灌,提高水的利用率;第三,对水源可靠主体工程已建成的井站灌区,加快灌区节水灌溉工程配套步伐。同时对已具备水源条件的沿伊河小型灌区及中小型水库灌区,积极争取项目,及早动工修复原有老化失修工程,加快配套力度,尽快发挥效益。

(二)发展节水型农业。从引水、提水、输水、配水等工程着手减少水量损失,大力推广喷、滴灌和管道灌溉新技术,搞好渠道防渗、平整土地,提高田间灌溉工程配套程度和质量。同时配合科学的农业措施,研究推广需水量较少的农作物种植模式。

(三)搞好水资源的调配和开发利用。首先,加强现有蓄水工程的管理,优化调度运用;其次,在两岭区利用现有沟壑兴建一些中小型调蓄和引提一l二程,改变水量在空间、时间和水土资源上的分布,提高对天然径流的控制能力;第三,在伊河支流的白降河沿岸,不易引河水自流灌溉,或自流灌溉保证率较低地区,发展浅井群和井渠双配套灌溉,目前江左乡的千井万亩(667hm勺灌区已形成规模;在伊川东西部丘陵区,充分利用陆浑灌区总干渠东西干渠支斗农配套灌溉及宜深井地区搞好深井建设,开发深层地下水;丘陵地区利用浑灌区总干渠、东一干渠、伊河东部的葛寨、酒后、白沙等乡镇,在适宜的地方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总干渠东一干渠的老灌区节水改造及西干渠硬化、支斗渠配套工程。要通过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地表和地下水,将有限的水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最关键的时刻,发挥最佳效益。

(四)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搞好“两大水库”建设,提高农田杭早能力。一是“绿色水库”,即扩大林地种植面积,利用林木拦截径流,涵养水分。据研究资料,林地与无林地比较可减少燕发量23%,提高蓄水量巧%一20%,一次可以蓄50mm以上降水,lhm琳地涵养水源的能力年约驯X心t。二是“黄色水库”,又称“土壤水库”。即利用土壤的持水孔隙,将天然降水蓄于田中。

实验表明:黄土持水孔隙达30%,在作物利用层的Zm深度内,lhmZ可蓄存7500一侧X刃nlm水分。而且土地越平整,蓄水能力越大;土壤肥力越高保水能力越强。伊川县地处黄土高原边缘,荒山及坡地面积大,全县有林地62.13h耐,占荒地总面积的40%;坡地30多万公顷,为耕地面积的70%。这就为建设高效的“两大水库”提供了条件。目前全县还有很大面积的荒山、荒坡地没有治理,潜力很大。因此,应把治山治坡和退耕还林作为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来抓,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群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平整土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平衡,蓄水于山,蓄水于田,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不断增强农田抗御旱灾的能力。

工农业范文篇3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relationfeaturebetweenagricultureandruralindustryindifferentstageofruralindustryinchina,putforwardthecoordinatedtheorybetweenagricultureandruralindustrybystages,regionsanddegrees,discussedthecoordinatedroadbetweenagricultureandruralindustryfordifferentstageofruralindustryanddifferentareaofchina.

关键词农业农村工业协调发展阶段性区域性

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村工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是我国农村工农业关系的主要体现。但农村工业的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两者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工业发展并不是总是对农业有利,认识到这一点,选择适宜的协调发展道路,发挥农村工农业之间的正关系,抑制负关系,对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十分重要。我们在广东东莞市,江苏无锡县,山东诸城市、苍山县,湖南双峰县,四川米易县等17个典型县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不同地区、农村工业不同阶段的农业与农村工业关系特征,提出了我国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

1农村工业不同阶段农业与农村工业关系的特征

依据反映农村工业发展水平以及与农业关系特点的若干指标(如人均农村工业产值、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农业人口人均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等),根据17县农村工农业关系及全国总体状况,确立每个指标在各个阶段的范围,运用要素贡献率与专家评议相结合的方法,确立各项指标的权重,将我国农业与农村工业的关系划分为五个阶段:

1.1第一阶段为“农为主,工萌芽”阶段这时工业刚刚开始发展,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低于5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不足4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小于0.5,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小于0.2,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纯收入比重小于10%。农村工业的发展依靠的是农业的剩余资金、剩余劳力、剩余农产品和占用少量土地,对农业的竞争作用不明显,对农业的互补作用也不大。

1.2第二阶段为“农哺工,工起步”阶段工业开始发展且以外延型发展为主,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500—10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为40—5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0.5—1.5,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0.2—0.4,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收入比重为10—20%。农村工业发展占用较多的资金、土地和吸收较多的农业劳动力,体现出农哺工的特征,这时工业对农业的互补作用(如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以工补农等)还较小。总体上看,劳力转移对农业利大于弊,而资金对农业的争夺对农业弊大于利。

1.3第三阶段为“工农业互争互利”阶段农村工业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1000—30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7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1.5—3.0,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0.4—0.6,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收入比重为20—50%。对农村资金、土地具有明显地竞争作用,但农村工业通过工资和以工补农对农业资金的返还已较为明显;劳动力的数量竞争开始出现,质量竞争较为明显化;体现出互争互利的特征。

1.4第四阶段为“工补农,农开始分化”阶段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3000—100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为70—9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3.0—10.0,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0.6—1.0,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收入比重为50—80%。农村工业发展到具有补农的实力,但全面改善农业现代化条件的水平还未达到;农业劳动力在现有规模下出现局部不足或季节性紧张,农村工业占用土地较多,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开始分化,以工补农水平高、农业社会化服务好、农村工业发展相对集中,农业及粮食生产继续发展;相反,农业及粮食生产出现下降趋势。总体上资金关系对农业相对有利,劳动力关系对农业相对不利;体现出工补农,农开始分化的特征。

1.5第五阶段为“工为主,农分化”阶段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10000—200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的9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大于10.0,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大于1.0,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收入比重高于80%。农村工业已具备建农的实力,关键是政策的引导,或者以工建农、农村工业集中发展保护农田,农业规模化经营解决劳力不足和提高农业及粮食生产的效益,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实现;或者工业发展不顾农业,大量占用农田,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弱化,农田抛荒、半抛荒,农业萎缩;体现出工为主,农分化的特征。

2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梯度推进理论

依据我国农村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特点,以及农村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农业与农村工业关系的特征,提出我国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梯度推进理论,该理论包含三个部分:

2.1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一个相对而又抽象的概念,内容十分广泛,可概括为下面五个方面:①农业发展水平与农村工业水平的协调(简称水平协调)。水平协调包括总量协调、速度协调。②农村工农业之间的投入结构、技术结构的协调以及农业结构(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结构)、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与农村工业水平、结构之间的协调(简称结构协调)。③农业与农

村工业在资源要素流动及配置上的协调。包括劳动力、资金、土地等方面(简称要素协调)。④生态环境协调。农村工农业、特别是农村工业发展的同时,不断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简称环境协调)。⑤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还包括广泛的社会内容。通过工农业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使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别,减少贫困,增加农民受教育的范围与机会,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通过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农村的扩散,改变农民落后的生活方式和过时的思想观念。搞好农村社区生活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从多方面缩小城乡和工农差别(简称社会协调)。

2.2阶段性协调发展农村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不能以单一标准来衡量两者关系协调不协调;也不是只有农村工业的高级阶段农业与农村工业才会取得协调。协调是动态的,每一阶段均有其协调的内容与形式,只是不同阶段两者协调发展(关系)的体现不同而已。由于农村工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农村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农村工农业协调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和侧重。在农村工业处于起步阶段的地区,协调农村工农业的关系,其重点是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建立稳固的农业基础,适度发展农村工业。在那些农村工业已具备雄厚基础的地区,协调两者关系,其重点应放在促进企业利润向农业回流,通过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等方式促进农业稳步增长,达到改造传统农业的目的。

不同区域(区位),由于自然条件、农业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农村工业在规模、行业与技术的选择上均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导致了农村工业与农业发展关系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两者协调发展的道路与模式应有所不同。以上三点构成了该理论的实体。我国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应以该理论为指导,脱离了协调性、阶段性和区域性,我国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是不可能的。

3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

3.1确立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必须坚持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方向。因为农村工业化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在中国大多数地区,没有农村工业化便没有农业现代化。但农村工业化并不是农业现代化的充要条件,农村工业的发展并不能自然带来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不同阶段,工农关系不同,农村工业发展方向、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也应不同;不同地区农业与农村工业发展的特点不同,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也应有所区别。因此,在确立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时,必须紧紧围绕农业与农村工业的关系特征,以及农业与农村工业的区域发展特点,即必须以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梯度推进理论为基础。

3.2立足工农业协调,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农村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不同,不同地区农业与农村工业发展的特点不同,这就决定了我国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的道路不是一条,而是多条道路构成的一个道路集。通过大量调查与研究,从农村工农业关系状况以及区域特点的角度,把现阶段我国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3.2.1以农为主,农业延伸、推动农村工业的道路这类地区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而非农产品资源缺乏,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一、第二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表现为以农为主、工萌芽或农哺工、工起步。随着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在农产品总量剩余的基础上,通过结构调整发展高价值作物和特产作物开发,迫切需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来增加农产品价值、稳定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价值,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促进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这条道路适合广大的以农业为主、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工业刚刚起步的内陆地区。如山东省苍山县,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一阶段,农村经济以农为主。该县利用大蒜生产的优势,推动了蒜苔冷藏、保鲜、大蒜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走出了一条依靠农业延伸、推动农村工业发展的农村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3.2.2以农为主,农村工业靠资源开发的道路这类地区农村经济中农业仍是农村经济的主体,但当地矿产等非农产品资源丰富,具备资源开发的优势。农村工农业关系还基本处在第二、三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表现为农哺工、工起步或工农互争互利。随着农村工业的发展,资源丰富的优势逐步显示出来,通过资源开发,在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部分的利润回流,对农业发展产生良好影响;工业的发展也促进农产品,特别是加工产品市场容量的扩大,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类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往往是薄弱环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这条道路适合于中西部非农产品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工业水平还较低的地区。如湖南省双峰县,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二阶段,农村经济还是以农业为主。该县利用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建材、煤炭采选为主要行业的农村工业,改善了农村经济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对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走出了一条以农为主,依靠资源开发农村工业的道路。

3.2.3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这类地区农村经济中农村工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农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高,农村工农业关系基本处于第三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表现为工农互争互利,资金关系的矛盾比较突出。这类地区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具备发展畜牧业和高价值作物的优势;地理位置较好、交通发达、国内市场容量大,也有发展外贸的优势。通过市场和外贸的拉动,促使农产品加工的发展,带动农业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条道路适合高产高效农业发展较快和具备外贸条件的广大东部农区及部分中西部农区。如山东省诸城市,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二阶段末,第三阶段初期。该市在发展外贸基础上,依靠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业基地建设,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农业与农村工业取得了较高水平的协调发展,成为一个在全国较有影响力的典例。

3.2.4以工补农,农业稳定发展的道路这类地区农村工业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农业所占份额甚小。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四、五阶段,工农关系的特征表现为以工补农、农业开始分化或工为主,农分化。这类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但农业劳动力数量不足和素质下降的

问题突出,这时农业发展往往出现分化现象,或者通过以工建农,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农村工业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实现,或者农村工业发展不顾农业甚至侵占农业造成农业萎缩。走以工补农,农业稳定发展的道路,必须在坚持以工补农的同时,农业的结构、规模、技术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农村工业利润回流主要靠政策引导,农业调整要以机械化和扩大规模为重点。这条道路适合于沿海、城郊农村经济发达,人均耕地资源少,且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的地区。如江苏省无锡县,农村工农业关系处在第五阶段。该县在不断壮大农村工业实力基础上,通过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等方式,积极完善农业投入机制,稳定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农业没有出现萎缩。

工农业范文篇4

水利工程指的是与水资源相关的行业,例如水利工程建设、水利管理等,不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一定影响,对水利技术在信息时代中的创新和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水利技术和水利工程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并相互制约的,也就是说,发展水利工程能够推动水利技术的发展,创新和发展水利技术将会更好的发展水利工程,创新水利相关技术,将会大大提高了水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推动水利工程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化创新水利技术已成为水利管理者将水利管理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

2.水利管理现状

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将会影响到水利的管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发展社会经济的速度加快,还有科学技术程度大大提高,在目前阶段水利工程有着较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农业生产放弃了传统老旧的生产方式,面对这样的情况,就会有更大的水利需求情况,然而,在水利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着开发过度,没有遵循发展战略中保护环境等问题,稳定的发展很难得到维持,环境也会受到一定的污染。目前,我国工农业的发展与水利工程密不可分。因此,我国在水利技术与管理方面加强重视和加大投入,然而,在实际运行和落实过程中,因为没有合理的管理,水利工程未能发挥出新的水利技术和管理真正作用,水利工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经济上出现一定的损失,从而也会影响到工农业的发展。因此,在未来水利发展中,我国必须注意提升水利管理的能力。

3.创新与应用水利技术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工农业当前水利工程中,传统水利技术已不能适应其发展的需求。针对这样的状况,水利技术就要不断地进行发展和创新,工农业因此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水利技术的创新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其主要手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在水利技术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推动水利工程更好的发展,可以第一时间发出水利灾害预警,切实推进工农业发展。将最新电子地图技术GIS信息系统应用到水利工程中,在水利管理中可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用GIS信息系统,水利管理人员能够对水利新信息有更加及时的接收,并结合最新情况,科学有效地管理水利工程,确保水利工程发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此阶段,在水利管理中GIS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水利还有一项新技术为RTK实时的动态系统,它广泛用于水利工程,使用这一系统的原理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这一技术相较于GPS技术价有着更加准确的数值,可对移动与静态进行监测,同时进行实时的监控,将建设和管理水利工程的效率提升,进而提高其质量和水平,水利工程因此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4.水利技术与管理能力的关系

发展水利工程密切关系着水利技术与管理,水利管理与技术相辅相成,都不可或缺的。发展水利工程中水利技术提供技术支撑,可提供给水利工程发展基础保障。水利工程发展能够得到水利管理的支持,保障发展水利工程更加安全和有序,在水利工程中应用先进科学的水利技术,加强水利管理,从而使水利工程的发展更好,将水利工作者工作效率与管理能力提升。水利管理更具先进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将会使水利技术更好的应用在水利工程中,充分发挥出水利技术的作用,可以更加全面的将水利技术功能更应用于水利工程中。深入创新水利技术并良好发展,可以将水利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提高,提升相关员工技术以及管理能力的掌握,尤其是GIS和RTK技术,其能将水利监测能力更好的提升,将相关员工工作压力降低,并能将相关员工工作质量提升,保证水利工程更好的服务于工农业发展,从而更好地发展经济。

5.创新水利技术,提升水利管理能力的途径

创新水利技术会使水利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我国近年来,与水利工程相关行业对水利工程的改革不断加深,也更好的发展了水利工程,在这样的基础上,水利工程应加大改革力度,加大水利上技术与管理的资金投入,引入先进的国内外水利技术,从而科学管理水利工程,切实推进水利工程的更好发展。特别是在一些落后地区,必须转变原有水利管理方式,建立并完善水利管理体系,运用科学水利技术,使水利工程更好地服务于工农业的生产与发展。5.1引入科学的水利技术。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水利建设方面加大投入,要更多地引入水利科学技术,优化水利设施,保证其对工农业生产和发展的服务更有效。工农业生产和发展中要将有害化学品的应用减少,减少其污染水资源和破坏水利设施的情况,在发展水利工程的过程中,要加大治理环境的力度,更有效的控制废水和废物的产生,使水利工程得到更好的发展,工农业也会因此得到更好的发展。引入科学的水利技术,可以有效发挥水利工程应有的作用,更好的支持工农业稳定发展。5.2改善城市排水设施。发展水利工程不应局限于发展基层的水利工程,还应重视城市水利工程。发展城市水利工程时,关键要重视改善城市的排水设施,有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建设城市排水系统,依据实际情况优化城市的排水系统,将老旧损坏排水管道及时的更换,将排水质量提高,以应对暴雨等灾害,从而不对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产生影响,保证其生活和工作都在正常运转。发展城市水利工程还要重视创新水利技术,使水利设施的建设更具科学性,提高水源水质,加强水利管理力度,推动水利工程有效的服务城市发展。5.3加强水利管理。发展水利工程的过程中,水利管理是促进其稳定发展的必然保障。水利管理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可以有效推动水利工程发展。在实际的管理中,水利工程的管理人员要提升人民群众的水利意识,深化发展水利技术,将水利技术进行创新,加强水利管理,将自身的管理能力提升,将使用技术的效率提升,从而更好地发展水利工程。要强化水利组织管理,建立并完善水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使水利管理合法合规。招聘有很强管理能力以及很高业务水平的管理人才,组建高水平的水利管理队伍,为水利工程的发展做出贡献。水利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要进行明确,合理有序的开展管理工作,推进水利工程有效管理,在工农业生产发展中将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合理发挥出来。除此之外,要加强水利技术管理,有必要创新和优化水利技术,结合水利实际发展情况,引入科学的水利技术,将水利管理工作效率提高,推动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

6.结论

水利工程不只满足了工农业生产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也能保护和优化环境。因此,将水利技术不断创新,水利管理水平提高,能更好的支持我国水利工程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留红.水利技术创新的分析与水利管理能力的实践[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4.

[2]李宗亮.利用水利技术的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

[3]张金红,郑国锋.浅析如何通过水利技术的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J].科技与企业,2012.

工农业范文篇5

关键词:人饮水;供水安全;工程管理

饮水供水安全是关系到民生发展的一项重要饮水工程。随着我国工农业经济发展,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峻,这对我国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此,各地区政府部门应切实做好城乡饮水工程管理,保障居民饮水供水安全。

1当前各地区人饮水供水安全现状

1.1各地区水质存在较大差别。我国各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多数地区水资源存在短缺情况,同时由于各地区地质条件不同,无论是地面水还是地下水的水质都存在一定的差别。部分偏远地区和山区的年均降水量较少,淡水资源极为枯竭,同时由于地理环境因素限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人们的饮用水资源极为匮乏。上述原因导致部分地区的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因此,这部分地区的居民饮水供水主要依靠地面水和降水来获取水资源。这就导致水资源的获取会受到季节和气候影响,在旱季容易导致饮水供应不足,在涝季又容易发生次生灾害,同时由于水处理技术应用落后,居民饮水的水体中存在很多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和细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损害。1.2居民饮用水水污染情况较为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工农业导致的水污染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一些工农企业对地区水质污染的情况日益加剧,这些经济发展导致环境遗留问题为我国人饮水供水安全埋下了较大的隐患。一些工农企业生产过程中废水和污水没有达到相关检测标准就直接排放到地方河流,对地区河流的水质形成了严重污染。同时农村生产过程中的农药残余问题也进一步导致居民饮水的引用水源遭受污染,这些水环境污染无法得到有效管控,给人们的饮水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起,河流水污染的总里程已达到全国河流总长度的半数之多[1]。新世纪以来,河流水环境污染持续加重,七大流域水污染问题总体呈现中度污染情况,尤其是工农业较为发达的区域,半数流域已经不适合作为居民饮水的供水水源。1.3人饮水水质检测不达标。人饮水供水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同时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对于人饮水的水质有着明确的水质要求,其中对人饮水的水质中的化合物含量、PH值、微生物含量以及微量元素等物质都做出了明确规定[2]。目前有很多地区的饮用水水质检测仍旧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质标准。这导致居民饮水的供水安全受水质污染影响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容易对供水水体造成二次污染,水体中的化合物与、微量元素、重金属和细菌微生物超标均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影响居民的饮水安全。

2人饮水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饮水工程招标监管不利。饮水工程招标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工程的招投标建设,往往会进行招商引资。在这种理念下的饮水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政府监管部门只注重工程效益,而忽视建设饮水工程对当地的水资源生态影响,一些地区的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对排污严重的企业不加管控,造成该地区居民饮水的供水水体受到严重污染,不仅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对本地居民的饮水健康也造成了危害。2.2饮水工程管理制度不完善。据相关调查显示,多数地区的饮水安全工程通常只注重前期的工程建设,而忽视后期工程管理,饮水工程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人民的饮水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例如在一些农村饮水工程管理过程中,缺少资金支持,供水设备长期得不到维护和管理,水资源过滤设备老旧,这些对居民的饮水安全都会造成一定的隐患。此外,某些山区因地理条件因素所致,饮水工程的建设成本相交平原地区的成本要大,同时建设饮水工程政府资金扶持力度不足,一些饮水工程的建设标准较低,饮水安全问题无法得到根本性的保障。2.3未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考虑问题,工程持续性差。建设完善的水利工程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有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政绩,只愿意兴建收益快的短期水利项目,因此许多地区的水利工程持续性较差,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饮水安全需求。此外,饮水工程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因我国各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管理制度上应结合地区特点建立管理制度,不能一概而论,要想切实解决农村地区的饮水供水安全问题,就必须对该地区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建立符合该地区发展特点的工程管理制度。

3解决居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对饮水安全管理的宣传,提倡节约用水。随着我国工农业发展,我国城乡水资源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些地区的河流污染严重,已经无法作为居民饮用水的水源供应地,农村地区由于农业灌溉技术落后,导致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我国水资源已经呈现严重短缺的态势。因此,各地区应加强居民饮水安全管理的宣传工作,提高群众对饮水安全的正确认识。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大力度宣传饮水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倡居民节约用水,增强节水意识和饮水安全意识,提高居民的用户效率。3.2注重饮水水源地的保护,避免水源地污染问题。保护居民饮水水源地能够有效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政府部门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证供水水质安全,设立居民饮水水源地保护区,确定相关责任人,针对水源地工农业生产应制定严格限制措施,严禁水质不达标的工农业污水、废水排放,注重水源地的水环境生态保护,强化对工农企业的废水排泄口管理,同时严禁农业农药的违规使用,针对居民的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避免污染饮水水源地,提高广大居民的饮水安全意识和水资源环保意识[3]。3.3科学建设饮水工程,确保地区水资源共饮充足。针对我国各地区饮水工程管理分析发现,饮水供应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各地区政府应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建设饮水工程,对建设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加大整改力度,确保地区水资源供应合理性。同时要针对居民聚集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以监管,在保证饮水安全的情况下,保障地区水资源供应的充足性。此外,各地区政府可以通过开发河流、水域以及地下水的方式,协调区域水资源供应,确保水资源利用的科学性。同时政府部门应引导当地的企业参与到地区水利工程建设中,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水利工程建设位置,在兼顾地区经济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合理性的同时,有效确保地区居民的饮水安全。3.4强化饮水工程管理,改进饮用水安全管理机制。我国各地区水资源被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呈现枯竭态势,水环境也遭到一定的破坏。有些地区的水资源矿物质含量激增,导致水体中微生物泛滥,同时工农业生产导致的工业废水和农药残留等问题,使得地区水资源的化学物质严重超标。因此,必须重点强化对地区饮用水水源的管理,控制工农生产对水源生态的污染和破坏,定期开展水质检测工作,保证居民的饮水安全。此外,饮水工程管理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明确划分管理职责,建立责任制,落实责任人,根据饮水工程的收益范围,改进完善饮用水安全管理机制,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做好饮水工程设备养护工作,避免因设备老旧造成水资源浪费问题,切实保证居民饮水的卫生与安全。

4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确保我国各地区居民饮水供水安全,必须结合地区实际情况,科学建设饮水工程,提高居民的饮水安全意识,提倡节约用水,同时应不断改进饮用水安全管理机制,保护居民饮水的水源供应地,避免水资源污染,保证水资源供应充足,提高居民饮水供水安全。

参考文献

[1]杨光钊.浅论农村饮水供水安全与饮水工程建后管理[J].科技视界,2015,(20):321,324.

[2]张自国.人饮水供水安全与饮水工程管理[J].科学家,2015,3(10):57-58.

工农业范文篇6

通过对20多种原料的分析测验与反复试验,筛选出理化性状较好且生产简便的多种原料,如锯木屑、刨花、枯枝落叶、种菇废渣、炉渣灰、泥炭、工厂滤泥、珍珠岩、蛙石等,再添加有机与无机肥料、有益微生物和其他化学、生物添加剂等。有机材料采用先进技术快速腐熟,经过严格的生产工序加工而成。

在生产工艺上,研究制定了一套较简便易行且省时节能的生产流程。

复合型花卉营养基质的特点:

1.养分齐全、有效含量高。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本基质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和有机质、腐殖酸,酸碱适度;其中氮、磷、钾缓效养分含量高,栽培前期不烧苗,后期养分供应充足。

2.质轻多孔、保水保肥。本基质主要由纤维类有机原料制得,质量轻、疏松、孔隙度大、水气通透性好、保水保肥力强,同时于时不开裂、不板结,湿时不泥泞。

3.清洁卫生,无异味。本基质在栽培和放置过程中无臭、无异味,适宜于屋内外的美化、绿化。

4.改土培肥,提高地力。多年的应用实践证明,基质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著的改良效果。

5.栽培适应性强、绿化范围广。本基质适用于草本、木本等花卉。已应用于绿化栽培各种园林花木和名贵树种,效果均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

6.具有防虫、驱虫、增强花卉抗病力。营养基质系列产品含驱虫杀虫原料,在盆栽应用上,植物根系未见虫害,花卉抗病能力增强。

工农业范文篇7

经请示市政府同意。现对我市市级行政机关离休干部有关经费开支方面的问题,作如下通知:

一、关于离休干部参观工农业建设项目和健康休养费用问题

市委、市政府连发30号文件规定的,市级各行政、事业单位离休干部参观工农业建设项目和健康休养所需经费,地市级(含享受地市级待遇)以上每人每年三百元;县处级以下的每人每年二百元。由于上级规定,离休干部参观工农业建设项目的活动今年一律暂停,此项经费可以按标准发给离休干部本人。经费开支渠道不变。但是,如果有的离休干部需要健康休养的,要留下必要的休养经费。休养经费发给个人以后,财政不再另行安排此项支出。各单位也不得开支此项经费。

二、关于离休干部特需经费问题

市政府连政发73号文件规定,每年按每个离休干部一百五十元计算,市、县部委办局的离休干部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作为特需经费列入预算,市、县财政局拨付。**年12月19日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财政局连委老第25号、连财行第114号文,对离休干部的特需经费使用办法进行了调整:每年每人交市委老干部局十五元,主管部门提留二十五元。离休干部所在单位保留三十元,发给离休干部本人八十元。此项经费现再进行调整:发给离休干部一百元,其余五十元,仍由离休干部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统一掌握,用于解决离休干部的特殊困难和必要的活动经费开支。当年没有用完的,可以跨年度使用。

三、关于离休干部交通费问题

1、凡十四级以上(含十四级)、离休后经批准享受地市级待遇的老干部的交通费由原来的每人每月十元提高到二十元。

2、局(处)级以下干部离休后的交通费每人每月十元。

工农业范文篇8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三)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班级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164、166、169、170四个班级,虽然通过班主任,我对个班的现状有了一点了解,但由于生物是从高二开始的起始课程,所以具体情况还不能下定论。

工农业范文篇9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培植地方财源,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加快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现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2006-2010年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1、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1.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培育特色产业,建设产业基地,兴办龙头企业,完善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生猪、水果二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薯类、蚕桑、家禽三个特色产业,努力抓好劳务输出增收项目,在做大、做强、做活、做优上做文章,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1.2规划原则

一是坚持面向市场,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三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效益的原则;四是坚持标准化生产的原则;五是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加财政收入为根本目的的原则。

2、乡情概况、现状潜力

2.1乡情概况

**乡位于**县东南部,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属浅丘山区,四季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22度,年降雨量1350毫米。全乡辖14个村,45个村民小组,3635户,总耕地面积11944亩(其中水田6461亩、旱地5483亩),总人口12262人,农业人口12224人,农村劳动力6044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2564人。200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4356万元,农业产值342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044万元;畜禽业收入1200万元),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78.7%;外出劳务收入927万元,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的21.3%,人均年纯收入2370元。

2.2现状潜力

2000年以来,我乡本着因地制宜、分村指导的原则,以生猪、水果两大支柱产业和蔬菜、家禽、蚕桑等开发为重点,通过培育基地、建立专业协会、完善服务体系,使农业产业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全乡种植日本优质丰水梨1500亩、锦橙100号1500亩、蔬菜达3000亩;年出栏肥猪1.8万头、小家禽50万只、山羊1500余头;建立果业、猪业专业合作协会4个,初步形成了“服务中心+专业协会+农户”的服务体系。利用我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在产业化实践中积累了成功经验,探索出了适合乡情发展的路子,为全乡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

3、规划目标、规划任务

3.1规划目标

总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小康社会;

5年目标:农民从产业中人均增收2000元。

3.2规划任务

生猪产业:抓住我县优质生猪基地建设的机遇,以LY母猪、DLY肉猪为主,全面推行生猪改良,推进生猪结构向优质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以碧海路、仪北路沿线村为重点,确定基地村专重户,重点抓好4、5、6、7、9、13、14村专重大户的发展。2006年发展饲养LY母猪50头以上专重户10户、100头以上专重户3户,DLY肉猪500头以上专重户10户、1000头以上专重户5户,全乡存栏LY母猪800头、出栏DLY肉猪1.6万头以上;到2010年全乡存栏LY母猪2500头、出来DLY肉猪2.2万头以上。

水果产业:继续抓好以锦橙100号为主的水果基地建设,在现有的栽植面积上,再新栽1000亩15万株,至2010年全乡锦橙100号、日本丰水梨等优质水果面积达6000亩。同时加强对现有果树的高接优换和果园管理。

4、主要措施

4.1抓主抓重,培育产业开发典型。围绕生猪、水果产业开发,每年选择1-2个村,按照一村一品、户均70%以上的纯收入来源于一业的经营格局,发展专业村,培养产业开发的典型村。建立1-2处产业开发示范区,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带动群众富。

4.2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市场服务。一是建立营销队伍,常年为农民提供种植信息和销售服务,解决“种什么能够多赚钱”和“往哪里卖能够多赚钱”两大难题。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在外争取签订一批订单和销售合同,让农民放心种植。三是结合小城镇建设,有步骤地建设生猪、水果、畜禽专业市场。四是引导有专长、懂技术的种植大户、贩运大户组建生猪、水果、畜禽养殖、蔬菜等专业协会,帮助和引导农民建基地、搞开发、创市场。

工农业范文篇10

我委根据县安委会的统一部署,会同县供电公司,就如何开展对全县电力行业进行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专项行动进行研究部署。成立了以××为组长,××、××为副组长,经贸委、供电公司安全部门为成员的打击非法违法行为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两部门多次召开协调会,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参会。研究部署全县电力行业如何“打非”工作,并参加了多次安全生产检查,强调了本次工作的重点。以”全国安全生产年”为主线,以打击非煤矿山、民用爆炸物品、电力行业为重点,以降低各类安全事故总量为目标,切实开展“打非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当前安全生产领域比较突出的非法违法问题,强化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法制意识,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速建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推动政府部门、企业岗位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为全县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二、突出重点、全面检查

根据国务院、省、市、县文件精神,按照全县电力行业的特点,抽调专业技术人员,主管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靠前指挥,组织相应的协调机构,确定专人负责,以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打非”工作的开展,对全县电力行业进行拉网式的排查。从五月份开始就明确提出要求,要针对夏季天气多变的势头在各个环节要充分做好防范工作。尤其是户外的供电线路要做好重点检查,随时防范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在这次打击非法违法安全生产行动中,共查处安全生产隐患138条,都做到了有效时改和治理,没有重大事故发生和重大安全隐患存在。为了进一步落实县政府关于取缔非法采沙的有关指示精神,我们在接到关于池河流域有两户私自启甩变压器用户进行非法采沙的线索后,县供电公司立即组织营销稽查大队、电力警务室、池河镇政府前往了解情况,在现场牾到了两户业主进行了谈话,两户业主均承认电是私接启用的。根据有关规定,稽查人员对私自启用变压器的两户进行了现场停电,并对违反供电营业规则私自启用变压器的当事人进行了处理,有效的遏制了非法违法事故的发生。

在今年的6月4日下午5时许,由于强对流天气的突发给我县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特别是电力行业,户外的一些高压线路和电线杆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折断,最为严重的是县东。由于提前做好应急防范,造成损失比预计的要好的多。经过全县电力行业的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了供电,没有给全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表扬,受到了全县人民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