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3:31:26

个人信用

个人信用范文篇1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规范个人信用征信,保障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客观、公正地提供个人信用征信服务,保证个人信用信息的准确、安全以及正当使用,根据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个人信用征信,是指依法设立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以下简称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并根据用户要求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评估服务的活动。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市范围内个人信用征信及其相关的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管理部门)

*市征信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征信办)负责对个人信用征信进行监督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分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对涉及银行相关业务的个人信用征信进行监督管理。

第五条(征信原则)

征信机构开展个人信用征信,应当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尊重个人隐私,维护被征信个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二章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

第六条(个人信用信息的范围)

个人信用信息包括下列内容:

(一)据以识别个人身份以及反映个人家庭、职业等情况的个人基本信息;

(二)个人与金融机构或者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等机构发生信贷关系而形成的个人信贷信息;

(三)个人与商业机构、公用事业服务机构发生赊购关系而形成的个人赊购、缴费信息;

(四)行政机关、行政事务执行机构、司法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形成的与个人信用相关的公共记录信息;

(五)其他与个人信用有关的信息。

第七条(无须同意即可采集的个人信用信息范围)

征信机构采集个人信用信息,应当征得被征信个人的同意,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在信贷、赊购、缴费等活动中形成的不良信用信息;

(二)鉴证、评估、经纪、咨询、等中介服务行业的执业人员,因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受到行业组织惩戒的记录;

(三)行政机关、行政事务执行机构、司法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形成的可供公众查阅的公共记录信息;

(四)已经公开的个人信用信息。

前款第(一)项所称的不良信用信息,是指恶意拖欠数额较大款项的信息。具体拖欠数额,由市征信办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并予公布。

第八条(采集内容的禁止)

征信机构不得采集下列个人信息:

(一)与个人信用无关的信息;

(二)民族、种族、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政治信仰以及身体形态、基因、血型、疾病和病史等可能使被征信个人受到歧视的信息;

(三)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保密或者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

前款第(三)项规定应当保密的信息中,涉及储蓄存款、纳税数额等与个人资产有关的内容,被征信人自愿提供的,征信机构可以采集。

第九条(采集方式的禁止)

征信机构不得以骗取、窃取、贿赂、利诱、胁迫、利用计算机网络侵入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采集个人信用信息。

第三章个人信用信息的加工

第十条(信息录入)

征信机构应当将采集的个人信用信息及时、准确地录入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不得虚构或者篡改,并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

本办法第八条规定不得采集的个人信息,禁止录入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第十一条(信息匹配)

征信机构应当制定信息匹配规则,采用有效的个人身份识别标志匹配所采集的个人信用信息,确保信息录入的准确性。

第十二条(制作个人信用报告和个人信用评估的要求)

征信机构可以将个人信用信息加工制作成个人信用报告和个人信用评估。

征信机构制作个人信用报告,应当客观反映个人信用信息,不得进行推断和评估。

征信机构制作个人信用评估,应当以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标准为依据,保证评估结果的公正。

第十三条(系统安全)

征信机构应当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保证个人信用信息系统的运行安全。

征信机构应当对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进行备份,防止信息丢失。

征信机构应当设置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访问权限,防止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被越权访问或者擅自处理。

第四章个人信用信息的提供

第十四条(征信服务的提供)

除下列情形外,征信机构不得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提供个人信用报告、个人信用评估或者披露个人信用信息:

(一)被征信个人本人要求提供;

(二)具有向被征信个人提供信贷、赊销、租赁、就业、保险、担保等意向或者其他正当理由,并经被征信个人授权;

(三)具有对被征信个人进行商账催收等业务意向,且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禁止披露的信息)

未经被征信个人同意,征信机构不得在个人信用报告或者个人信用评估中直接披露本办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的应当保密但被征信个人自愿提供的个人信息。

征信机构不得在个人信用报告或者个人信用评估中披露或者使用超过规定期限的债务拖欠信息、行业惩戒或者行政处罚纪录以及除犯罪记录以外的其他不良信息。

前款所指的禁止披露或者使用的个人不良信用信息的范围及具体期限,由市征信办会同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制定。期限最长不得超过7年。

第十六条(征信服务提供的约定)

征信机构应当就个人信用报告和个人信用评估的使用与用户进行约定,明确不得向用户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披露个人信用报告、个人信用评估或者其中反映的个人信用信息。

第十七条(个人信用报告和个人信用评估的效力)

征信机构提供的个人信用报告和个人信用评估,仅作为用户判断被征信个人信用状况的参考依据。

第十八条(对被征信个人的查询服务)

征信机构应当根据被征信个人要求,为其提供下列信息的查询服务:

(一)本人的个人信用信息;

(二)本人个人信用信息的来源;

(三)获取本人个人信用报告或者个人信用评估的用户。

第十九条(收费规定)

个人信用征信实行有偿服务。

征信机构提供个人信用报告和个人信用评估的收费标准,由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征信办确定。

第五章异议信息的处理

第二十条(被征信个人提出异议)

被征信个人认为征信机构披露的个人信用信息不准确、不完整、不相关或者已经过时的,可以向征信机构提出异议,要求予以更正。

异议信息被更正的,征信机构可以根据被征信个人的要求,提供一份个人信用报告。被征信个人每年可以无偿获得一份异议信息更正后的个人信用报告。

第二十一条(对被征信个人提出异议的处理)

被征信个人对其个人基本信息提出异议的,征信机构可以根据被征信个人提供的相关材料,及时对其个人基本信息予以更正。

被征信个人对其个人基本信息以外的个人信用信息提出异议,征信机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异议信息经核实确有必要更正的,征信机构应当及时予以更正;

(二)异议信息经核实无须更正而被征信个人仍持有异议的,征信机构可以对异议信息不作修改,但应当标明被征信个人的异议和相应理由;

(三)异议信息无法核实的,征信机构可以根据被征信个人的要求对异议信息进行更正。

第二十二条(对用户提出异议的处理)

用户对披露的个人信用信息有异议的,可以向征信机构提出。征信机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异议信息经核实确有必要更正的,征信机构应当及时予以更正,并告知被征信个人;

(二)异议信息经核实无须更正或者无法核实的,征信机构可以对异议信息不作修改。

第二十三条(异议的处理期限)

征信机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对异议信息予以处理,并书面告知异议人。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备案事项)

征信机构应当将下列事项报市征信办备案:

(一)征信机构就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提供制定的操作规则、企业标准;

(二)保证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规章制度;

(三)市征信办认为需要备案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五条(公开事项)

征信机构应当通过营业场所公示等方式向社会公开下列事项,并接受社会监督:

(一)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规范和披露时限;

(二)获得个人信用报告和个人信用评估服务的方式;

(三)个人信用报告和个人信用评估服务的收费标准;

(四)异议处理程序;

(五)市征信办认为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

第二十六条(年度情况报告)

征信机构应当于每年第一季度向市征信办报告上一年度的下列情况:

(一)个人信用信息系统运行和相关规章制度执行的情况;

(二)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评估服务的提供情况;

(三)异议处理情况。

涉及银行相关业务的,还应当向中国人民银行*分行报告。

第二十七条(重大事项报告)

征信机构发生个人信用信息系统重大运行故障、个人信用信息严重泄露等情况的,应当及时作出处理并向市征信办报告。

第二十八条(投诉和举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认为征信机构的征信活动侵犯其合法权益,或者存在其他违法行为的,可以向市征信办投诉或者举报。

市征信办应当自受理投诉或者举报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处理和答复。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一般违法行为的处罚)

征信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征信办给予以警告或者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七条规定,采集规定情形以外的信息而未征得被征信个人同意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采集禁止采集的个人信息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未及时、准确录入个人信用信息,或者虚构、篡改个人信用信息,或者擅自录入禁止录入信息的;

(四)未按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与用户就个人信用报告和个人信用评估的使用进行约定的;

(五)未按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向被征信个人提供查询服务的;

(六)未按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规定,处理异议信息的;

(七)未按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规定,报送备案或者报告的;

(八)未按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公开有关事项的。

第三十条(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

征信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征信办责令改正,并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以骗取、窃取、贿赂、利诱、胁迫、利用计算机网络侵入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采集个人信用信息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向规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个人信用报告、个人信用评估或者披露个人信用信息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披露或者使用有关信息的。

第三十一条(对未经批准从事征信业务的处理)

未经批准,擅自从事个人信用征信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十二条(民事、刑事责任)

征信机构因过错侵犯被征信个人或者他人的民事权利,造成被征信个人或者他人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个人信用范文篇2

关键词:个人信用管理体系消费信贷

近年来,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逐步改变,个人信用活动成为信用关系中最具潜力的一部分。它在刺激消费需求、引导资金流向以及提高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个人信用是指根据居民的家庭收入与资产、已发生的借贷与偿还、信用透支、发生不良信用时所受处罚与诉讼情况,对个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并随时记录、存档,以便信用的供给方决定是否对其贷款和贷款多少的制度。个人信用管理体系是指监督、管理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健康、规范发展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一、我国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发展的现状

1.缺乏个人信用具体的数据记录

个人信用是通过具体数据的记录来描述的,没有信用记录就无法判别信用的好坏。我国以前一直把重点主要是集中在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上,而缺乏专门机构来对个人信用记录进行数据收集,个人能提供的信用文件只有自身的资产凭证,不足以充当资信证明。各类金融机构、商家及有关企业缺少对个人信用记录的记载,即使是发生信用关系较多的商业银行,虽然能够提供消费者个人信贷的数额、期限、还款记录等方面的数据,然而这些数据缺少规范、连续的记载,而且各家商业银行记载的数据没有有效的信息共享,为此造成个人信用记录的持续的缺失。

2.缺乏个人信用体系有效的体制和制度支持我国目前居民的收入尚未完全货币化,个人的资产还不能真实透明。消费者个人的信息分散在居委会、派出所、就职单位、银行等部门。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信贷担保法规没有针对个人信用的相关规定,都可能使个人信用行为隐藏着法律和道德风险,影响个人信用活动的发展。

3缺乏统一的、专业的个人信用评估机构各商业银行提供消费信贷,进行信用评估时所采取的评估方法、评估标准很不统一,难以形成整个社会对个人信用的完整判断。另外一些中介机构虽然数量扩张快,但由于共享不到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建有信息数据库的规模也普遍偏小,没有自己的信用资料数据库,作用与功效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对消费信贷的影响

1.个人信用制度的缺失提高了消费信贷经营成本

对银行来讲,银行间为贷款各自为战,分别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借款人进行资信调查,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对借款人来讲,由于银行无法高效准确地获得个人信用信息,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为保证其信贷资产的安全性,要求借款人提供相应的担保,繁琐的贷款手续、苛刻的贷款条件和评估、保险、公证等高昂的收费,以及为完成繁琐手续而投入的精力、财力和时间,使借款人的负担大大增加。

2.个人信用制度缺失导致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加

由于我国还未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和相应的信用评估机构,借款人向银行提供的各种证明资料中,个人身份证和户籍不具备经济担保性质,所在单位的收入证明、个人存单凭证和实物资产不能提供以往信用记录,因此银行无法获得准确的借款人个人资信信息。另外,个人收入的不透明性也隐含着消费贷款的道德风险,诚实守信的道德标准在相应范围内尚未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甚至有部分借款人蓄意欺诈,骗取贷款,或到期拒不履约,使银行遭受了较大的损失。

3.个人信用制度缺失导致银行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单调

目前,我国银行消费贷款的品种仅限于住房、汽车、助学贷款、信用卡等业务方面,其他如个人债务重组贷款和个人信用额度等信贷产品发展力度不够,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各阶层对消费信贷的多样化需求。

4.个人信用制度的缺失造成消费贷款用途异化

银行办理的相当比例消费贷款,实际投向了生产或经营,尤为突出的是汽车消费贷款,部分贷款户用消费贷款购买了运输货车和运营客车。还有住房贷款户,有的是假借住房贷款之名行生产经营流动性资金短缺之所需,相当高比例的消费贷款已异化为生产经营贷款。这一现象尤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更为突出。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个人信用制度的缺失已逐渐成为消费信贷健康发展的障碍。在我国消费信贷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建立我国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策略

由于我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政府调控能力和动用资源的能力较大,而且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均衡,人们对信用经济和信用消费的认知度、依赖度相差很大,所以,需要政府或中央银行牵头组织,才能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

1.建立个人基本账户系统

首先应建立完善储蓄存款实名制,完善的存款实名制应做到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存款时存款人必须使用自己身份证的姓名;二是存款人在各银行的所有存款能通过统一的计算机网络实时汇总反映。除了个人存款账户外,还要把有价证券及其他各种派生金融工具也纳入实名制,并规定凡是未进行实名确认的金融资产均不能提取。其次,逐步扩张个人存款账户的范围,在涵盖个人工资账户的基础上,将养老金账户、社会福利基金账户、个人所得税账户等其他银行账户纳入个人存款账户。再次,以现有的较为完善的个人身份证制度为基础,对个人存款账户进行编码,建立起个人基本账户编码制度。

2.建立个人信用信息登记系统

个人基本账户建立以后,应由中央银行牵头,联合各银行和民政部门、公安司法部门,将个人基本人身信息、个人社会活动特别记录和个人基本账户信息归并整理,建成网上个人信用信息综合数据库系统,从而实现全社会个人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具体应包括四大类个人信息:一是个人身份情况,包括姓名、婚姻及家庭成员状况、职业、学历等;二是商业信用纪录,包括在各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及偿还记录,个人信用卡使用等有关记录;三是社会公共信息记录,包括个人纳税、参加社会保险以及个人财产状况变动等记录;四是有可能影响个人信用状况的涉及民事、刑事、行政诉讼和行政处罚的特别记录。

3.建立个人信用评级系统

信用评级具体应由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依据科学的信用评级标准,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在对个人信用进行全面了解、征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信用度进行评价,并以专用符号或文字形式来表达。个人信用评级在我国是一项尚不成熟的工作,评价指标选取的适当与否关系到信用评级的客观公正与否。而作为个人信用评级结果的“个人信用等级”是自然人的价值和声誉的体现,直接关系到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契约能力,所以个人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应科学按照统计指标的构建原则来确定。

4.建立个人信用网上查询系统

建立个人评级体系的根本目的是应用个人信用评级结果,为放贷等信用活动提供便利。因此要在个人信用联合征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构造个人信用等级的网上查询系统。查询系统的建立,既可以降低商业银行获取个人信用等级的成本,又可以提高放贷效率,扩NS"-A.信贷规模。

四、构建我国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配套措施

1.加大社会公众个人信用意识的理念教育

诚信教育要从基础抓起,从小学生甚至学龄前儿童抓起。同时要增强社会公众对自己信用等级的关注度,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完善个人的信用历史记录,在相同的成本下最大限度发挥信用评级的效用。一方面可促使公众重视自己的社会行为,自觉地保持良好的信用,有助于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公众关注自己的信用记录,既可以方便征信机构对信用历史记录的查询,又有利于征信系统质量的提高,及早发现评级失误,提高服务公众的能力。

2.完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信用立法建设、规范个人信用市场。拥有信用数据的相关部t-J~u何开放相关信用信息,如何保障当事人的隐私,维护企业商业秘密,都需要法律界定。应该通过法律形式对哪些个人和企业信息可以进入全国征信系统、哪些信息不能进入以及征信数据的开放和使用作好明确界定。特别是对政务公开信息和国家秘密的界定,对企业公开信息和商业秘密的界定,对消费者公开信息和个人隐私的界定。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约束现有的信用中介、评级公司等征信企业的经营行为,以促进其发展。

个人信用范文篇3

近年来,随着消费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金融机构涌入,以蚂蚁花呗、借呗、京东白条为代表的消费金融服务盛行。从受众群体来看,消费贷款的发放对象是个人,还款来源主要为工资、奖金、投资收益、生产经营性收入等。这些来源易受多种外部因素影响,包括宏观经济变化、所在企业经营状况、个人健康及意外等。与此同时,与企业相比个人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更高,借款人还款行为易受个体思想观念、态度、行为习惯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个人信用风险成为风控的核心,如何把各借款人纷繁复杂的信息数据映射成其自身详细的信用水平成为这一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个人信用风险评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信用风险的指标选取和个人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及模型构建两个方面,后者居多。信用风险指标的选取,主要基于传统信贷的指标选择和基于消费场景多样性对指标体系的补充优化。BillFair和Earllsaac(2015)提出的FICO信用分模型是个人信用评估领域最早且在银行使用最广泛的。FICO模型根据违约风险来计算客户的信誉,它所选用的指标主要有五类:信用偿还历史、信用账户数、使用信用的年限、正在使用的信用类型以及新开立的信用账户[1]。MariolaChrzanowska(2008)以一家在波兰经营的外资银行中的个人客户贷款为例,通过单一和集成的方法,发现“已偿还贷款的份额”是体现个人信用等级最重要的指标[2]。龙新庭、王晓华(2013)指出德国国际项目咨询IPC公司通过客户的信用历史、贷款申请书信息、个人声誉等方面综合评估其还款意愿[3]。消费场景的多样性使得实践中基于互联网的个人信用风险指标在构成上与传统的金融机构有所不同,在其基础上更多地获取关于个人生活消费的指标。国内首个个人信用评分——阿里巴巴芝麻信用分的评分标准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信用历史(35%)、行为偏好(25%)、履约能力(20%)、身份特征(15%)和人脉关系(5%)[4]。不同于阿里巴巴的是,京东与腾讯达成深度合作,将自身的电商数据和腾讯的社交数据结合,所以京东白条能更精确地把握用户的信用信息[5]。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实质是将一个数据样本总体按不同特征分为若干组的方法,个人信用评估模型构建主要包括统计和非统计方法。统计方法主要包括判别分析法、Logistic回归、K近邻判别分析法等。何晓群等(2015)认为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是金融机构开展信贷工作的核心,模型结果则是信用评级的依据来源[6]。李萌(2005)将不良贷款率、T检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基于Logistic回归建立判断信用风险的评估模型[7]。姚路(2017)在对个人基本信息、信贷担保交易信息等认知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间接地对信息主体进行信用评价[8]。姜明辉等(2004)通过确定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K近邻判别分析法的个人信用评估模型,并对模型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9]。基于统计方法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需要对样本数据进行严格的假设,如线性关系、正态分布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模型的适用性及使用效果[10]。非统计方法主要包括依托计算机技术的人工智能方法,以人工神经网络(ANN)、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DT)和随机森林(RF)著名。HussainAliBekhet(2014)设计了两种信用评分模型,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为约旦商业银行贷款决策提供技术支持,证实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将改善信贷决策效率,帮助金融机构节省分析时间和成本[11]。TonyBellottti和JonathanCrook(2008)运用大型信用卡数据库的信息,将支持向量机与Logistic回归等传统方法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支持向量机更具竞争力,还可用作特征选择方法来分辨出决定违约风险大小最重要的特征[12]。姚潇和余乐安(2012)将模糊隶属度引入支持向量机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模糊近似支持向量机能够显著地提高信用风险分类精度[13]。庞素琳和巩吉璋(2009)以德国银行个人信贷数据为样本,采用C5.0算法(DT模型的一种)构建信用评估模型,并使用了Boosting算法技术提升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度,最后通过参数调节进一步提高分类精确率[14]。GasparCano等(2017)对不同的数据集用RF算法进行特征选择并用其对数据集分类,结果表明由RF选出相关变量并据此进行分类的性能效果比SVM和ANN更具优势[15]。戴昕琦(2018)把更加适合处理不平衡数据的SMOTE算法改进,再与RF模型结合运用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中,发现C-SMOTE-RF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银行的“取伪”概率,从而能帮助银行更好地对风险企业进行识别[16]。随机森林(RF)的提出者BreimanLeo(2001)指出RF明显优于单个分类决策树模型[17]。方匡南等(2010)将RF算法用于零售信贷领域的信用卡违约风险识别,并发现RF算法无须对数据样本标准化预处理,且比SVM、单一决策树以及Logistic回归有更高的准确率[18]。综上所述,RF算法是基于决策树的集成式算法,一般无须对数据标准化预处理,且分类性能优于传统统计方法和SVM等智能算法。大数据技术使得用于个人信用风险评估的数据指标的可获得性变强,数据维度变大,导致风险预测时间变长,成本变高。而RF算法是采用多棵决策树分类产生结果并以加法投票的方式得出最终结果。RF算法中单棵决策树每个节点的选择与分裂都是基于该节点随机选取的特征确定的,因此信用指标之间的自相关性会使决策树之间的选择与分裂规则相似;各决策树选择的相似性会使得以加法投票方式确定的最终分类结果呈现“一边倒”,这样会极大地降低分类准确度。因此,考虑到个人信用风险评估时数据维度及数据的预测能力,在传统随机森林模型的基础上加入XGBoost算法来对指标进行降维,剔除关系密切和对预测信用风险影响小的指标,并采用实际的数据集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个人信用风险评估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

二、改进的随机森林模型建立

构建的改进的随机森林模型(即XGBoost-RF模型)如图1所示。第一阶段运用XGBoost算法进行特征选择,输出数据样本中的特征重要性柱状图,这样不仅能最直观地看到每个指标的特征重要性得分,而且能提升模型的解释性;此外,从中筛选出的影响较大的特征指标,也能为个人信用评估指标选择提供参考。第二阶段运用随机森林(RF)算法对第一阶段筛选出的指标进行分类。XGBoost算法是基于梯度提升树(GBDT)模型原理改进后的算法。与RF算法在特征选择时运用Gini指数计算节点不纯度不同的是,XGBoost是通过该特征每棵树中分裂次数的和计算的。与神经网络的“黑箱操作”相反,XGBoost所用决策树内在的可解释性降低了算法计算的复杂度,提升了整个模型的可解释性。可解释性也是信用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其用于对各个特征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估计十分合适,一般重要性分数越高则该特征指标越重要,该特征指标在数据集中的贡献越大。RF算法是由LeoBreiman和AdeleCutler[17]提出的一种集成分类器,但它摒弃了单棵决策树容易产生过拟合现象的缺点,RF算法最终的分类决策fRF(x)由式(1)得出:fRF(x)=argmaxΣnk=1I(hk(x,θk)=Y)Y(1)其中,hk(x,θk)是单棵决策树分类器,是用CART算法构建的未剪枝的分类树,其中θk是服从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决定单棵树的生长过程;Y为目标变量,表示是否违约,在本文中用1(违约)和0(未违约)分别表示;I(•)表示满足括号中表达式的样本个数。式(1)为使用多数投票法来确定最终分类结果的表达式。对于随机森林算法中的单棵决策树,首先在每一节点随机选择m个特征,再从这m个特征中根据Gini指数最优分割选择最优特征进行该节点的分裂。Gini指数由式(2)得出:Gini(Q)=Σjj=1Pj(1-Pj)=1-Σjj=1Pj2(2)其中,Q为S个数据样本的集合;Pj为随机数据样本属于j类别的概率,近似值可用SjJS表示;J为数据集的类别总数,本文中J包括违约与未违约两类。通过求Gini(Q,F)的最小值得到Gini指数最优分割,Gini(Q,F)表达式如式(3)所示:Gini(Q,F)=SSjGini(Qj)+SSjGini(Q-j)(3)因此,使得Gini(Q,F)值最小的特征即为该节点应选择的最优特征。其中,Sj为属于j类别的样本个数,S-j为不属于j类别的样本个数,F为分裂特征。

三、数据选择与处理

本文采用著名的德国信用数据集(数据集网址为http://archive.ics.uci.edu/)来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因为德国信用数据集的指标比较全面,对个人信用风险评估指标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基于互联网的信贷也大多以此信用指标体系为根基,在其基础上进行细分补充。德国信用数据集是德国一银行记录使用信用卡的个人特征及违约与否的数据集,一共有1000个客户的基本信息,包含了700个好客户(客户信用良好,没有信用违约记录)和300个坏客户(客户信用较差,有违约记录)。每个客户的信息都包含24个属性指标,由7个离散型指标、13个连续型指标构成,其他4个指标未知,以及每个客户的类别,取“1”代表“好”客户,“0”代表“坏”客户。该数据集指标可分为个人指标、信用指标和经济指标三大类。个人指标主要是描述个人自然信息,包括婚姻状况、性别、年龄等信息,透过这些信息商业银行能够间接获悉申请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信用指标包括贷款信息、信用卡信息、历史信用信息等,从中可了解贷款申请人的信用风险、债务压力及其历史信用;经济指标包括贷款申请人的职位、工龄、收入等信息,是衡量贷款申请人还款能力的重要指标。而4个未知指标对信用分类预测能力非常小,因此将其作为无关指标剔除。

四、结果分析

经济金融领域中的指标错综复杂,个人信用指标更是如此,指标变量间的相关性等降低了模型预测及信用风险评估的有效性。因此,对数据样本的原始指标进行筛选来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有助于个人信用的审核以及风险的重点监控。(一)基于XGBoost的信用指标筛选。首先采用XGBoost算法用Python软件进行编程计算,得到所有指标的特征重要性分数。图2是德国数据集指标的特征重要性分数柱状图。再根据XGBoost特征重要性得分进行指标筛选。从图2可以看出,f3(信贷用途)、f1(信贷期限)、f9(担保人)、f5(储蓄账户情况)、f2(信用历史)、f0(经常性账户情况)这几个指标的特征重要性得分较高,可见这些指标对借款人违约风险影响较大;而f19(是否为外籍工作者)、f12(年龄)和f13(其他分期付款方式)重要性得分较低,影响较小,这与实际经验基本吻合。同时,考虑到德国数据集样本量较多,进入分类步骤的指标不能过少,同时从排名第15位的特征指标开始,其重要性得分大幅度下降,因此根据特征重要性柱状图选取特征重要性,得分前14位的指标进入第二阶段的RF算法对数据样本进行分类,所选指标包括f0、f1、f2、f3、f4、f5、f6、f7、f8、f9、f10、f15、f16、f17。由图2可以发现,除f3(信贷用途)、f1(信贷期限)等显性指标对个人信用风险影响重大外,f9(担保人)对个人信用风险的影响不容忽视。担保人的资金实力、信用水平对贷款申请者个人信用风险影响重大,而担保人的选择体现了贷款申请者的“人脉关系”。但国内现有的个人信用评分机制,鲜少选择诸如“担保人”等“人脉关系”相关指标。因此,评估个人信用风险时,在不违背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应完善对“人脉关系”的调查与审核,以降低贷款申请者个人信用风险。(二)基于RF算法的个人信用分类分析。依据得到的14个属性指标,运用随机森林(RF)算法对1000条数据样本进行分类测试,并将结果与传统RF算法对比,得到以下结果及结论。(1)利用未经XGBoost筛选的原始数据集建立100棵决策树分类可以发现:在5倍交叉验证下,节点分裂时随机选取的指标个数m为15时,平均分类准确率为68.6%;当m取10时,平均分类准确率为70.6%;当m取5时,平均分类准确率为64.2%。结论1:在交叉验证倍数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德国信用数据集进行分类,当把每一节点分裂时随机选取的指标个数设置较大时,那么在一定范围内减小指标个数,分类效果会变好,而如果指标选取的个数过少,分类效果会减弱。结论1的得出表明德国信用数据集中存在对预测个人信用风险影响较小的冗余指标或者某些指标间存在自相关性。(2)利用原始数据集和经XGBoost筛选后的数据集建立100棵决策树分类可以发现:在5倍交叉验证下,每一节点分裂时随机选取的指标个数均为10时,筛选后数据集的分类准确率分别为0.73、0.735、0.63、0.72、0.69,与之对应的原始数据集的分类准确率分别为0.73、0.715、0.67、0.69、0.72;而且,在大部分子样本中,经XGBoost筛选过的数据集得出的分类准确率比原始数据集得出的准确率高;当选取的指标个数m取5时,原始数据集的平均分类准确率为64.2%,而新数据集的平均分类准确率为69.7%。

个人信用范文篇4

摘要:为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银行业积极转型,重新重视零售业务的战略意义。个人信用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在银行业务中占比增加,个人信用评估重要性凸显。本文试从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的现状,制约我国现有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因素出发,探讨如何完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关键词:个人信用个人信用评估诚信信用中介

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和银行业联系越来越紧密,个人通过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信用贷款与银行发生着直接的关系。银行业积极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将零售业务提高到战略高度,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启示,一个适合的信用评估体系能够有效减少银行风险。

一、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立建设的现状

1.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有比较好的政策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3月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逐步建立个人消费贷款信用中介制度”,“信用制度是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重要条件”等建议。2000年4月,我国正式颁布实行了《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该制度的推行成为建立我国个人基本账户和个人信用资料库的基础。

2.初步建立了个人信用中介机构,个人联合征信开始起步

我国已有一些信用中介机构从事个人信用调查、评估业务。2000年7月1日,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专业性个人信用中介机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并正式开通了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

3.个人资信评估工作逐步开展,开始为银行贷款决策提供参考

各商业银行纷纷利用所掌握的个人资信资料开展个人信用评级,把个人信用能力引入到信贷管理中来。

二、制约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主要因素

1.个人信用资料不完全,缺乏个人资产评估的基础数据

能否在一个地区开展征信服务,最基本的条件是征信公司能否快速、真实、完整、连续、合法、公开地取得当地个人信用资料,并能够合法向需求者提供对这些数据分析处理的结果。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居民能够提供的信用文件主要有:一是身份证和户籍证明;二是所在单位的人事档案;三是个人存单凭证和实物资产证明。这些数字并不能证明个人收入的多少、来源及可靠性,也不能据此计算个人及家庭的总资产。

2.缺乏明确的个人信用记录

个人信用一般是通过连续记录建立起来的,个人信用记录直接记载着个人信用行为的结果,没有记录就无法判别信用的好坏。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居民个人的信用记录普遍缺乏。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等没有对居民个人信用行为的系统记载。

3.缺乏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的保障

从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环境来看,我国现行法律体系涉及个人信用方面的规定较少,没有一部专门法律、法规来调整个人信用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少数相关的法律,与个人信用衔接不够,针对性不强。另外,对于个人失信行为也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惩罚力度和惩罚方式。

三、完善个人信用评估系统

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市场力量的推动和“提高全民族的诚信道德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政府和社会的,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来为其发共同参与展与完善提供相应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1.健全个人信用的法律法规体系

(1)修改现有法律。修改民法通则,对公民隐私权不受侵犯、信用权及债权人权利享受保护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修改《商业银行法》,对银行个人信息数据开放和保密作出平衡规定,明确可以开放的条件、范围、方式及其它措施;修改行政法规或规章,明确个人信用制度的管理部门,强化职责与权限,消除各自为政、零散分割的不利局面。(2)制定新的法律。主要包括:信息公开法,对个人信用数据公开制定统一的法律,明确公开的范围、程序与对象,确保征信机构能合法、快捷地获得个人的相关数据;个人数据保护法,强化个人隐私权免受非法侵害;公平信用报告法,规范个人资料的收集、利用、传播及权利、义务与责任等等。(3)健全失信惩戒机制。

2.引入科学的个人信用评级指标

个人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信用,能不能还贷是银行能够度量的问题,而是否有还贷意愿相对来说,更难以测度,不过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个人素质来反映这一变量。

同时还需要考察的指标有个人资产规模和质量,个人偿债能力、个人盈利能力、个人信誉状况。

个人信用范文篇5

关键词: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立法保护

一、个人信用征信和隐私权保护基础理论

(一)个人信用征信的含义

个人信用征信,是指依法设立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对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并根据用户要求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评估服务的活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包含四方面的主体:(1)个人信息主体:(2)提供信用信息者;(3)依法设立的信用征信机构:(4)个人信用信息的使用者。在这四方面主体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信用征信机构,方面它从信息提供者处收集个人信用信息,另一方面将整理加工后的个人信用信息以消费者报告的形式出售给信息使用者。

(二)个人信用征信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

在个人信用征信的整个过程中,第一步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提供者收集到关于相对人的各种信息,并且根据约定或法定的方式提供给合法的信用征信机构:第二步就是个人信用征信机构通过特定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整合、分类、加工以及筛选,按照信息提供者的要求提供相关的信用评估报告。这上述的过程中,存在着两方面的利益,一个就是个人对其自身信息享有的隐私权、安全权等,一个就是提供者、征信机构以及社会对个人信用的期待的要求,这两方面在实践中难免会引起冲突。个人信用征信与隐私权的冲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人信息保密权与信息提供者向征信机构提供,征信机构出售个人信用报告之间的冲突;个人信息支配权与信息提供者、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的支配;个人信息知情权与征信机构对信息的内部管理;个人信息更正权与征信机构对信息的采集、加工权;个人信息安全权与征信机构对信息的存储与传播。

(三)在个人信用征信过程中保护公民隐私权的重要意义

在个人信用体系立法中加强对隐私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是信用经济,对市场主体征信并将其信息公开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避免信息提供者、征信机构和用户利用便利条件侵犯消费者隐私,成为个人信用征信法律制度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但是我们面临的现状是:我国目前在个人信用征信领域对于隐私权保护的立法还很不完善,个人信用系统存在很大风险。从根本上讲,征信立法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保证信用信息披露公开、透明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消费者个人隐私权不受侵犯。因此,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立法中必须注重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二、我国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及缺陷

(一)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保护的现状

我国现行法律尚未明确规定隐私权概念,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和基本法的民法未将隐私权规定为独立人格权加以保护,我国刑法中也没有设立侵害隐私权罪的罪名,只是在某些法律条文中包含了保护隐私权的精神,这就很难形成一个健全的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这使得个人信用征信中隐私权保护成了无源之水。在个人信用征信方面,只有一些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做了规定。法律上对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的保护是不全面的。在个人信用活动中,隐私权保护也存在许多问题:尽管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实现了全国联网,但只向联网的金融机构提供查询服务,还不能向社会其他部门开放。

(二)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保护的缺陷

1.征信立法建设严重滞后。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全国性的规范信用信息的法律,除《国家保密法》没有法律明确界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哪些征信数据不可以向公众开放,哪些数据可以公开以及公开的程序、对象等。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发生信用信息泄露和滥用的情形,侵犯信用主体的隐私权。目前我国个人信用制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法规是《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办法》和《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评级管理办法》,一方面立法层次低;另一方面法规只简易的规定了隐私权保护的原则和大体框架,没有专门的隐私权保护条款,不具有可操作性。此外,现行法规只注重权利被侵犯后的救济问题,却很少关注事先预防,这使得公民的个人隐私权无法得到全面的保护。

2.征信管理机构运作不规范,管理混乱。目前有关个人征信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侧重于对征信机构的管理,对于信用信息提供者、信用信息使用者则规制较少,管理的厚此薄彼为不法利用信用信息造成漏洞。同时全国征信管理机构的管理权限并不明确,使征信机构管理混乱。人民银行、商务部、工商总局、财政部、海关总署、各地方政府均有对征信方面的管理权,也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系统。但对征信机构经营管理的规定几乎没有,各征信系统和征信服务机构各行其是。

3.欠缺对不良信用信息的科学界定。对不良信用信息的科学合理界定是保护信用主体个人信用隐私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现行个人信用征信相关法规、部门规章都对不良信用信息规定了强制公开的期限,但是对什么是不良的信用信息却没有做出界定。以《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评级管理办法》和《江苏省个人信用征信管理暂行办法》为例,其条文中都没有明确“不良信用信息”定义。《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规定了不良信用信息的概念,表述为:不良信用信息是指恶意拖欠数额较大款项的信息,具体拖欠数额,由市征信办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并予公布。很显然这个定义是简单而粗放的,并没有对不良信用信息做出科学界定。

三、加强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中对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建议

(一)加快立法填补法律空白,完善信用隐私保护法律体系。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建设首先是相关制度的建设。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视野下保护公民信息隐私权,尤其需要填补法律空白形成体系。

首先,在民事基本法律中明确隐私权作为独立人格权的地位。在将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规定,同时还要对信用权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以配合个人征信法律体系中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完善:其次,尽快出台对个人信息权利予以保护的专门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个人信用信息的范围和征信机构不得采集的个人信息范围。再次,针对个人信用征信行业专门立法。最后,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对散布于银行、税务、工商等机构数据的公开制定统一的法律,确保征信机构合法、快速获得相关数据。

(二)明确个人征信制度申隐私权的具体保护措施。1.明确征信信息的范围。法律应明确界定征信机构获取个人信用信息的范围,与信用相关的个人信息应当只限于三类:(1)表明被征信主体信用能力的个人身份信息:(2)表明被征信主体履约意愿的信用记录和公共事业缴费记录:(3)影响被征信主体信用评价的处罚记录。另外还应对非征信信息做出禁止性列举。对影响个人信用状况的违法犯罪记录,应设立专门条款对有关机关存储、使用、透露这些信息做出实体和程序上的限制,防止有关机关滥用权力侵犯个人隐私权。

2.严格规范个人信用信息征集程序。个人信用服务部门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机构,在法律规范下,通过向合法用户提供个人信用调查报告以获取利润。如果对个人信用信息征集程序规范不严,征信机构在利益趋势下很容易侵犯信用主体的隐私权。因此在个人信用信息的征集中,要严格依法规范征信程序,征信方法要公正、合法,对法定例外的信息进行征集时须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以保护信息主体的隐私权不被非法侵害。

3.依法规范个人信用信息的使用。一方面依法限制个人信用信息的使用目的:另一方面,规范征信机构提供个人信用记录的条件,除法律规定的强制性提供信息外,征信机构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时应事先征得被征信者的同意。除此之外,还应保证当事人对本人个人信用记录的知情权。

4.明确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和征信相关机构的义务。明确个人信息主体的个人信息保密权、个人信息利用权、个人信息更正权、个人信息权益救济权等基本权利。同时必须明确征信机构的义务,例如安全保密义务、保证个人信息准确、及时、完整的义务及保证信息主体有知情权和异议权的义务等。

5.完善隐私权的保障救济机制。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应建立对消费者隐私权的多重保障救济机制。首先是要建立内部的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进行内部的监督,制定相关的自律制度、进行必要的行业检查,做到尊重和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目的:其次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针对性的官方信用征信机构监管部门,利用国家的权力对相关的市场进行监督,并JJu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再次赋予相关公民的法律上的救济权利,可是使消费者能够通过法律的形式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后就是坚持违法必究的原则,对构成犯罪的要对其追究刑事责任。

(三)加强征信监管。在法律不健全的背景下,我国的征信监管制度存在诸多缺陷,没有统一的征信监管机构,监管的具体环节程序混乱、监管粗放,无法对信息主体隐私权进行预防性保护。因而完善我国征信监管制度势在必行:第一,可以提高征信监管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以规范征信机构的设立,监督基础设施是否完备、人员配置是否规范、执业目的是否合理等,通过限制征信机构的硬性条件来强化对隐私权的保护。第二,征信监管机构通过对征信机构的经营流程,特别是评估程序的监管有效杜绝征信机构对被征信主体做出不公正客观的信用评价。第三,加强对信用使用主体的使用目的监管,设立专门投诉部门,做到救济的顺畅。公务员之家:

个人信用范文篇6

一、个人信用制度的涵义及其经济社会意义

个人信用制度是指能证明、解释和查验自然人资信而建立的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资料和行事规则。具体而言,它应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制度、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个人信用风险转嫁制度。有了较为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就能根据客户信用的历史纪录、自我评估或请专业评估机构评估取得消费者的信用状况,确定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然后予以决策,从而有效地防范或消除消费信贷风险。

个人信用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机制,它结合了与信用相关的各种社会力量,共同促进信用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从而保障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正常的运行和发展。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在信用关系之上的经济,而现代金融业就是信用关系高度发展的产物。信用体系可以比作市场经济的神经,是经济交往主体之间的联系纽带。对于一个国家,只有它的信用管理体系比较健全,有信誉且公平的征信服务在全国普及时,才能保证以信用交易为主要交易手段的成熟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于拉动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扩大我国市场规模、间接增加就业、防范交易风险、指导企业赊销、方便消费者等诸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总之,个人信用体系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同时又是一个经济问题、法律问题,对于一个管理国家事务的执政党和政府来讲,它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问题。

二、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及制度保证

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对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国目前消费不旺的局面以及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导致了在消费信贷领域存在的信息非对称状况。由于银行同贷款客户之间存在信息非对称,于是拥有不真实或较少信息的银行就会倾向于做出错误选择即逆向选择。具体而言就是我国银行无法通过公用信用体系获得客户个人信用报告,银行为避免做出错误决策而不得不严格审贷,直接造成了信贷效率低下,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和低效使用。个人信用体系的缺位导致了银行获取信息的高成本并最终由消费者承担过高的信贷价格(贷款利率),这是目前制约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解决信息非对称的唯一方式便是建立个人信用制度。通过信息中介机构(信用报告机构)调查、汇总、分析客户资信状况并及时出具个人信用报告,为商业银行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以改变其信息劣势。个人信用制度是一个非常严密的社会工程,它的建立与完善需要有4种制度的相互配合与支撑:第一,实施储蓄实名制是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必要前提;第二,全面推进金融电子化步伐,实现信息共享是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的物质基础;第三,建立个人资信评估制度;第四,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是对个人信用制度的必要补充。三、发达国家个人信用制度的发展状况

世界范围内,个人信用制度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美国是世界上信用制度较为成熟的国家之一,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达的个人资信资料网络。消费者信用报告和信用机构是金融业两种最基本的IT应用。在美国,首先,货币电子化程度为档案登记提供了很大方便,个人收支状况都可以通过发达的信息网络反映出来,银行和资信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比较全面的资料。个人信用的全部表现,包括第一次信贷消费后的每一次贷款、透支及还款情况,都将被输入电脑记入个人信用档案。因此,完整的电子信息系统随时可以为银行等机构提供全面的历史资料。其次,信用报告程序本身是一个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技术运用。其中重要的个人信用登记制度的建立是通过成立消费者信用报告中介机构来完成的。二战以后,美国的消费者信用报告中介机构获得了长足发展,现存有三大国营信用征集中介机构。这三家公司具有健全的征信网络,其信息传递效率也相当高,一次信用查询的在线答复时间不超过几秒钟。

2.完善的个人资信评估机制。个人资信档案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借款人在贷款申请表中提供的贷款历史、居住情况、收入情况、婚姻情况等方面的信息;二是信用管理机构提供的与借款人信用历史相关的资料,包括未偿还的债务情况、信用卡透支情况、在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记录等。美国的信用评估机构还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如采用记分制来预测账户拖欠及破产的可能性;建立模拟资料库以抵制非法行为;指出账户的不连续性和反常信用行为以警告信贷发放者做进一步调查等等。通过科学的评估来保证客户与机构的双重利益安全。

3.规范的金融市场环境。美国很多公司为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信贷,其方式是与购买者和商家共同签订合同,融资公司提供贷款,购买者分期偿还。如美国联邦住宅信贷银行为会员储蓄贷款协会提供贷款;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为住宅抵押债券的二级市场买卖提供资金支持等,因此,消费贷款可以被组合出售,降低了借款成本,同时增加了美国消费者的购买力,购物的速度加快。美国以资产作后盾的证券总值现金高达数万亿美元,其中大多数来自消费信贷。美国国内抵押利率比正常利率低,这就是抵押债券化和政府主办的二级市场机构的功劳。

4.完善的法律体系。在消费信贷方面主要有四部法律,即《信贷机会平等法》、《诚实借贷法》、《公平信贷报告法》和《社会再投资法》;在授信方面的法律有《诚实贷款法》、《信用卡发行法》、《公平贷款记录法》、《公平贷款对账法》、《条例》等;在还款方面的法律规定有《破产法》。并且,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美国的相关法律也在不断地加以修正。

四、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现状及其影响

总体而言,我国的个人信用状况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居民个人的信用观念淡薄。传统经济体制下,个人信用是以企业信用为表征的,而企业信用则是以国家信用为后盾的,国有银行同国有企业之间债权债务关系又是同一所有者的不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由此导致的主体产权不明使得独立的信用主体身份难以平等,进而导致个人信用观念淡薄。加之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非法信用活动,严重阻碍了人们信用观念的建立。

2.缺乏客观可靠的个人信用资料。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所能提供的有关居民个人的信用文件主要有身份证、所在单位人事档案及个人存单凭证、有价证券和实物资产。其中大部分只能说明居民个人的自然状况,而不具备经济担保性质,不利于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零售业务,同时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尚未实现货币化,导致一些数据失真,而且也不能完全提供个人以往的信用记录,这些都使得银行零售业务的开展受到限制。

3.信用界定技术手段落后。目前我国居民在各家银行的经济活动与各自的身份尚无内在联系,金融同业之间更无居民个人信用网络资源共享,而且没有建立起居民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及机制,使得消费信贷的风险加大。同时,我国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信用评估技术落后,所有这些缺陷都极大地限制了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扩大内需政策的效用。

4.信用立法工作滞后。首先,我国目前的担保法没有对消费信贷做出相关规定,各家银行的有关规定缺乏统一性、权威性及可操作性。其次,有关信用制度的相关法律几乎是空白,信用活动无法可依,信用经济活动中各环节的操作没有明确的操作规则及法律规范与保证。第三,市场上缺乏消费信贷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的为银行提供风险保障的变现市场,风险转嫁机制不健全。

五、建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纵观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以及前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建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应从宏微观两方面做好以下工作。

(一)宏观层面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理顺政府职能,做好社会各方面的配套工作。由现行管理体制决定,目前我国有关个人信用的基本资料都分散在个别部门之中,这就有必要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信用制度建设工作的统一组织与推动。政府是有序市场经济的设计者、缔造者和维护者,因此政府应高度重视信用建设并在其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中央政府要率先垂范,深化体制改革,塑造合格独立的信用主体,使得个人、企业、银行都能以独立信用主体的身份进行平等、规范的信用活动;地方政府要为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保证与服务,理顺各方面关系,完成好相关配套工作的组织实施任务。

2.建立并逐步健全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信用市场的发展状况。如果单从消费信贷的角度看,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际上是为消费者吃了定心丸,消除了消费者对未来经济收入的不稳定预期,有利于内需的扩大和经济的复苏。

3.加强电子网络建设,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查询网络系统。搞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必须要有高效的电子信息传递网络作为硬件支持。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国相对来讲仍处于跨系统、跨行业相互封闭的状态,其各自拥有的信息也基本处于保密状态,从而使信息无法共享,严重阻碍了信用制度的发展。所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查询网络系统还需要做许多协调工作。主要的方式为利用先进的电脑系统和信息技术,各商业银行联网,建立统一的客户信息数据库,同时接收信息中介机构通过网络传送的信用信息,最终建立信息的双向流通体系。

4.加快配套法律制度的建设。我国信用报告业是新兴行业,涉及到消费者的相关权利、信誉等敏感问题,而目前该领域的法律法规尚是一片空白,因此急需健全金融市场及相关法规。如修订《破产法》、《商业银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考虑制定一项专门的信贷资产保全法律,制定《公平使用信息法》等,同时要加强贷款抵(质)押变现市场及相关法规建设,司法部门要依法办案,加大执行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和法律环境,以确保信用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大限度地减小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创造一个信息开放和公平的环境。

(二)微观层面

1.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严格执行储蓄存款实名制,尽快建立个人信用资料库。与美国信用制度近百年的历史相比,我国的信用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其首要任务就是征集完备的个人信用档案。其中包括个人自然情况、个人税务情况、个人司法记录、个人社会保险、商业保险记录、个人的储蓄和债务记录、个人的信用历史及个人资产情况等内容。鉴于我国国家行政部门和银行是拥有个人信息最丰富的两类机构,因此信息的收集应以这两类机构为基点,首先在税收、财政、审计、司法部门进行个人信用调查,其次在银行系统内部进行个人资产情况调查。实行存款实名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存款人的负债、信用方面的信息,有助于实现对个人信息变动状况的动态追踪。

2.实行个人信用实码制并逐步扩展个人基本账户制度。个人信用实码制就是将证明、解释和查询的个人信用资料锁定在一个固定的编码上,且每个编码与每个经济活动人具有一一对应关系,个人所有的必要资料都储存在该码上,当个人进行信贷活动时,只要出示个人信用码,对方就可以查询所需资料。所谓基本账户制度即由居民在指定的商业银行开办个人基本账户,同时允许在其他银行等金融机构拥有分账户,并与基本账户相联系,得以汇总反映。在个人实码制初步建立后,应逐步扩展基本账户,首先涵盖工资账户,其次是将退休金、养老金并入账户,再将保险、医疗保障等社会福利资金纳入该账户,最后便将个人所得税账户纳入基本账户。建立个人基本账户后,将改变信息收集的被动局面,保证了信贷双方的共同利益,同时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个人信用体系的覆盖范围。

3.建立科学严谨的信用评估体系及信用风险转嫁机制。(1)个人信用评估模型。目前美国金融机构普遍应用“个人信用风险评分模型”,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是"5C"原则: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和行业环境(Condi-tionofBusiness)。借鉴国外将客户信用能力数字化的趋势,我国应基于"5C"原则建立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信用评估的定量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还款意愿率,用概率p表示,用于预测未来准备还款的可能性,另一个是还款能力,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经济实力,用货币量C表示。如果用N表示银行贷款上界,则

N≤Cp,

即贷款不超过Cp,那么平均而言贷款是安全的,反之则银行可能收不回全部贷款。第一,还款可能性分析。分析这一变量需要考虑每个客户的品德和经济能力,需要采集一些指标并根据不同参数值划分出不同的档次,针对每个档次,进行还款概率的测算。我们首先可以将银行客户(主要指拥有并经常使用信用卡的客户)按照以往信用卡使用情况进行分类,用每个层次中不良持卡人的比例作为还款概率的参考值,再根据经验予以适当修正,最终确立较为准确的每个层次的p值。

然后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这需要对优良持卡人B和不良持卡人A分别算出每个指标的期望Ei(B)、Ei(A)和标准差i(B)、i(A)。然后计算出指标的差异值:Di=[Ei(B)+6i(B)]-[Ei(A)+6i(A)]

如果Di≤0,说明这个指标不能区分持卡人的信用状况;应当舍弃,如果差异值较大,说明这个指标反映了持卡人的信用状况,应当保留,最后我们将这个差异值进行标准化处理,生成指标的权重Wi,并以此作为计算还款可能性P的基础。

第二,还款能力分析。C=(月收入-月支出)·可偿还系数·约定的还款期限(月)

其中,月收入是指每月可稳定得到的经过核实的收入总和,月支出包括抚养人口、当地月人均支出、每月偿还债务、医疗支出、教育支出、住宅支出等。可偿还系数以30%为起点,再按照个人资产每增加5万,系数增加10%。与差异值的计算方法相同,采用算术平均法合成各个指标值较为合理。

随着我国个人征信工作的深入,银行获得的个人资信的增加,信用评估模型将成为一个动态模型,届时还款可能性为:

个人消费信贷的期望限额E(e)=Cp,而贷款上界U≤E(e)。

(2)信用风险转嫁模型。个人信用评估模型主要用于事前防范风险,对于风险的管理还必须包括风险转嫁机制。风险转嫁的手段主要包括保证、抵押(质)担保和保险。

第一,保证机制。申请人邀请他为其贷款作保证,当债务人违约时,保证人要按照约定承担责任。使用个人信用的评估方法,可以算出保证人还款可能性r和保证人的期望限额E(r),贷款金额的上界:

N≤C[1—(1-p)(1-r)]=C(p+r-pr)

如果借款人的风险较高,那么贷款最好不要超过保证人的期望限额E(r),即N≤min{E(e),E(r)}

这样即使借款人不偿还贷款,保证人仍有能力偿还全部借款。

第二,抵(质)押担保机制。对于期限长、金额大的贷款,银行一般采用抵押贷款,借款人用借款资金采购设备并以此作为抵押品。银行严格审查贷款数量与抵押品价值之间的比率,这个比率既跟资产的折旧有关,也要参考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如果借款人以存款、债券或其他资产作质押,也要确定贷款数量与质押品价值之间的比率,且这个比率可以高于抵押的比率。

个人信用范文篇7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信用经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建立健全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完善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其前提是建立完善规范的个人信用体系。所谓个人信用体系,即个人信用制度,是指个人通过信用方式获得支付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消费投资和经营的制度体系,它使个人不仅单纯根据劳动报酬进行支付,而且也可通过信用方式获得支付能力。在发达国家,个人信用制度已经有150年的历史。在我国,由于个人信用制度缺失,个人信息无法评估,导致各家银行的消费信贷踯躅不前,目前仍不足银行贷款总额的3%。个人信用制度的空白对消费者信贷业务的发展形成“瓶颈”制约。一方面,我国银行无法通过个人信用体系高效准确获得个人信用报告,其惟一的选择就是进行严格的信用审查,不可避免地对信誉良好的资金需求者也进行了不必要的资信审查,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低效使用,银行信息获得的高成本被转嫁到消费信贷者身上,从而使消费信贷资金价格偏高,从而制约消费信贷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资金需求的消费者面对繁琐的贷款手续,近乎苛刻的贷款条件,以及种种担保、抵押、保险、审核而“望贷”兴叹。个人信用体系的缺乏,不仅仅制约了消费信贷业务,而且影响了个人金融业务的整体开展,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是当务之急。

(一)建立个人资信登记体系

金融机构发放个人贷款前,需要查询了解借款人的资信状况,按照这个要求,资信登记的内容应该包含:个人身份信息;投资及经营活动信息(包括买卖股票、债券、收藏品、商业经营等);商业信用记录信息(包括银行贷款、偿还记录、个人信用卡信息等记录);社会公共信息记录(个人收入及缴纳个人所得税信息、个人保险信息、个人养老积金、失业保险金、个人住房公积金、个人房产等信息);影响个人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包括涉及民事、刑事、行政诉讼和行政处罚的特别记录,即违反工商、税务、公安行政法规,恶意逃债、偷逃税费、欺诈行为等民事处罚和刑事犯罪信息)。

实行个人信用密码制。公安部门对个人身份证实现惟一化,在目前公民身份证编码系统的基础上,可考虑实行IC卡身份证,借此进行个人信用的实码制,即将可证明、解释和验查的个人信用资料锁定在一个固定的编码上,个人所有必要的资料都可存在该编码下。在个人需要向相关者提供自己信用情况时,只要出示个人的信用实码,对方就可以查询到所需的资料。

建立个人信用账户。所谓个人信用账户,就是居民个人在银行储蓄实名制的基础上开立的综合性信用账户。这个账户以IC卡身份证的名字为准,按身份证编码一人一号,依托于高度发达的电子信息网络系统,将个人的一切资金往来置于这一基本账户下,统一管理个人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个人提供所需的一切金融服务。实施IC卡多功能网络身份证后,每个人的个人资产信用情况都被适时地一一记录在一张惟一的加密过的IC卡上和相应的数据库中。全国各地银行可以随时调阅这个人的资信情况。在具体操作上,应把个人的收入(含工薪收入)从现金交易逐步通过转账记人其个人信用卡账户,而银行个人信用卡开户又必须以其个人终生惟一的信用号码为依据。

IC卡多功能网络的实施,一个人某一时点的资产、负债情况,某一时期的经营损益情况和现金流量情况(我们可以把个人的一切收支都视同为经营)就可以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为资信评估及贷款风险预警打下基础。

(二)制定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个人资信进行科学评估,建立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个人金融、家庭理财等业务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补充。个人信用评估就是通过对不同客户评级模型,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在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对每个客户的授信内容进行科学准确的信用风险评级。

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信誉体系,资产负债价值体系和基本情况体系。信誉体系,包括个人商业信誉、金融信誉、司法信誉等。资产负债价值体系,包括流动资产(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一年内到期的债券、存货)、投资(股票、债券、收藏物品)、固定资产(房屋、车辆、机器设备)、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专利、商标、著作版权、专有技术);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及应付款、欠交税费)、长期负债。投资、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的市场价值,采用收益现值法、现行市价法进行量化评定;个人无形资产中的专利、商标、著作版权、专有技术,根据在投资中的使用方式,采取提成收益法及成本加成法进行评估。基本情况体系包括年龄、学历、职称、职业、婚姻及健康状态、家庭年收入支出情况等。对不同的指标体系指标赋予不同的分值进行量化处理,建立完整的个人信用评分系列,然后根据评估的总分情况划分个人的信用等级。个人信用评估的关键在于评价指标的选取和其权重的设定,指标的选取原则上以上述指标为基础,权重的设定采用国际上制定不确定性决策的通行办法——特尔非法(选择专家咨询意见)。信用等级可采用百分制按层次划分为AAA、AA、A、BB、B、C、D级(计分标准略)。

在此基础上,可编制个人信用评级的网络软件。

(三)建立完备的个人信用法律支持体系。

建设信用体系必须立法先行,以法律规范信用行为。目前信用方面的立法滞后。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也相当严重,在一些失信和诈骗案件的审理中,还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社会上更是缺乏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失信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不讲信用的个人也不能受到社会的谴责。政府对信用市场的监督管理薄弱,对从事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审计、法律服务和征信中介、资信评估等)缺乏监管,由此造成的虚假信息盛行,社会反映强烈。所以,当务之急,是制定切实可行的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欧美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此方面的立法可以借鉴。如美国在消费信贷方面就有《诚实借贷法》、《信贷机会平等法》、《公平信贷报告法》;在授信方面有《诚实贷款法》、《信用卡发放法》等。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也在信用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美国有许多专门从事征信、信用评级、欠账追收、信用管理等业务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信用交易带来的信用风险。信用立法的目的是创造一个信用开放和公平享有、使用信息的环境。尤其应强调的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明确在市场经济中,失信的法律边界是什么,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程度和形式的制裁。通过这种失信惩罚机制的设立,加大个人失信的成本,迫使其行为趋向守信,让诚实守信者获得实惠。信用立法工作是一个长期过程。当前应从两方面推进,一是借鉴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以比较完备的行政管理规定的形式颁布,尽早为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提供制度框架。先以部门规章的形式进行管理,为今后正式法律的出台积累经验。二是抓紧研究,率先出台与信用行业直接相关的基本法,可以先出台一些如《公平交易法》、《信用中介机构管理条例》、《诚实信用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完善提供法律制度上的保障。

个人信用范文篇8

1.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有比较好的政策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3月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逐步建立个人消费贷款信用中介制度”,“信用制度是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重要条件”等建议。2000年4月,我国正式颁布实行了《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该制度的推行成为建立我国个人基本账户和个人信用资料库的基础。

2.初步建立了个人信用中介机构,个人联合征信开始起步

我国已有一些信用中介机构从事个人信用调查、评估业务。2000年7月1日,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专业性个人信用中介机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并正式开通了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

3.个人资信评估工作逐步开展,开始为银行贷款决策提供参考

各商业银行纷纷利用所掌握的个人资信资料开展个人信用评级,把个人信用能力引入到信贷管理中来。

二、制约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主要因素

1.个人信用资料不完全,缺乏个人资产评估的基础数据

能否在一个地区开展征信服务,最基本的条件是征信公司能否快速、真实、完整、连续、合法、公开地取得当地个人信用资料,并能够合法向需求者提供对这些数据分析处理的结果。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居民能够提供的信用文件主要有:一是身份证和户籍证明;二是所在单位的人事档案;三是个人存单凭证和实物资产证明。这些数字并不能证明个人收入的多少、来源及可靠性,也不能据此计算个人及家庭的总资产。

2.缺乏明确的个人信用记录

个人信用一般是通过连续记录建立起来的,个人信用记录直接记载着个人信用行为的结果,没有记录就无法判别信用的好坏。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居民个人的信用记录普遍缺乏。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等没有对居民个人信用行为的系统记载。

3.缺乏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的保障

从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环境来看,我国现行法律体系涉及个人信用方面的规定较少,没有一部专门法律、法规来调整个人信用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少数相关的法律,与个人信用衔接不够,针对性不强。另外,对于个人失信行为也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惩罚力度和惩罚方式。

三、完善个人信用评估系统

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市场力量的推动和“提高全民族的诚信道德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政府和社会的,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来为其发共同参与展与完善提供相应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1.健全个人信用的法律法规体系

(1)修改现有法律。修改民法通则,对公民隐私权不受侵犯、信用权及债权人权利享受保护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修改《商业银行法》,对银行个人信息数据开放和保密作出平衡规定,明确可以开放的条件、范围、方式及其它措施;修改行政法规或规章,明确个人信用制度的管理部门,强化职责与权限,消除各自为政、零散分割的不利局面。(2)制定新的法律。主要包括:信息公开法,对个人信用数据公开制定统一的法律,明确公开的范围、程序与对象,确保征信机构能合法、快捷地获得个人的相关数据;个人数据保护法,强化个人隐私权免受非法侵害;公平信用报告法,规范个人资料的收集、利用、传播及权利、义务与责任等等。(3)健全失信惩戒机制。

2.引入科学的个人信用评级指标

个人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信用,能不能还贷是银行能够度量的问题,而是否有还贷意愿相对来说,更难以测度,不过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个人素质来反映这一变量。

同时还需要考察的指标有个人资产规模和质量,个人偿债能力、个人盈利能力、个人信誉状况。

3.创建必备的外部环境

个人信用范文篇9

一信用的含义

信用的含义有很多种。传统文化中主要是从道德方面来强调信用的,这个意义上的信用是指能履行承诺而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是一种诚信的品德。从商鞅“立木为信”开始,讲求信用就成为普遍的道德规范而深人人心,至今已逾数千年。现代意义上的信用,则有广狭两义。广义的信用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践约能力。狭义的信用则是指受信方,向授信方在特定时间内所作的付款或还款承诺的兑现能力。它是在经济、金融领域里发挥作用的一种能力或资源,授信人(债权人)以自身的财产为依据授予对方信用,受信人(债务人)则以自身财产承担偿债责任为保证取得信用。因此信用作为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用来融资、理财、配置资源等。

二信用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实物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三个阶段,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都是从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发育成长起来的,这一过程是分工深化和市场扩大二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也是信用产生的过程。最初的商品交换盛行的是实物交易,但实物交易往往受到交易双方价值不等货不对路的限制,使交易难以达成。于是货币便应运而生,作为一般等价物,解决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又出现了当资金周转困难时交易难以达成的新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卖主往往同意买主先行提货,到约定的时间再行付款,即进行赊账,赊帐意味着授信人给予受信人的未来付款承诺以信任。这样,货币的支付手段开始出现,形成了最早的信用关系。物流和货币流在同一时点发生的无信用中介的交易方式,就被以信用为中介的交易所取代。后来,信用超出了商品买卖的范围,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信用货币)本身也加入了交易的过程,出现了借贷活动。贷款意味着债权人给予债务人未来还款付息的承诺以信任。现在通行的纸币(信用货币)本身,也是在这种信用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中,信用交易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扩大了市场规模。现代市场经济乃是一种建立在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之上的经济,或者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

由此可见,从货币支付手段的出现开始,赊购、赊销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行为,信用就成为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成长起来的是个人信用制度,许诺、承诺、保证等等都以个人信用为基础,以后又逐渐培育出企业信用、社会信用、国家信用等各种信用制度。即发达国家信用制度与市场经济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或者说是信用制度建立在先,市场经济发展在后,整个市场经济都是建立在信用这一基石之上,可以说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而中国与之不同,中国目前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别国相比,建立的背景完全不同。中国是市场经济建立在先,信用制度建立在后。中国政府宣布到2000年末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信用制度建设的试点在2001年才刚刚开始展开。这是因为中国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去通过行政命令衔接企业间和个人间的经济联系,是不需要多少信用来发挥作用的。然而当市场取向的改革被启动的时候,社会并未同步确立起讲求信用的市场规则,于是竞争便在没有信用约束的环境下层开。由于各经济主体趋利动机日益强烈,在社会没有完善法规和执法的情况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准则,社会失信现象比比皆是。在经济信用上,欺诈盛行,假贷横流,几乎已经到了“无人可信”,“无事敢信”的程度。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百姓的现实感受,整个市场出现了整体经济信用的失常状态。由于信用缺失,使个人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企业和政府之间缺乏正常沟通交往的平台。

据有关专家测算分析和保守的判断,中国市场交易中由于缺乏信用体系,使得无效成本占GDP的比重至少为10%—20%。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国家工商总局统计,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还有产品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由于不合理的税外收费和不必要的审批造成的各种费用约3000亿元,另外还有逃骗税款损失以及发现的腐败损失等。

有调查显示,失信仅次于腐败,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第二大因素。在这种存在信用危机的市场环境中,守信成本相当高,而短期内失信收益并不低。这种信用氛围,恶化了市场环境,以致出现了守信者步履维艰、消费者提心吊胆的不良局面。

三加入WT0要求加快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

由于信用是在各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微观经济主体(自然人和法人)之间互相提供的,因此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当授信人(债权人)授信失当或受信人(债务人)回避自己的偿付责任时,风险就发生了。为了控制这种风险,任何现代社会都需要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只有在这一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现代市场经济才有可能存在。

我国自古以来即非常重视社会规则对社会秩序的保障和维护,然而这种规则多限于道德规则,并没有上升为相对确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则,显然,这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不首先从社会共同的经济行为规范入手,而力图从考察个人的经济行为、提高个人素质德行中寻求出路,是不可能建立起适用于现代社会规范的个人信用体系的。进行现代社会基本信用规则、体系的建设,是不可以靠个人的感情因素及自我认知能力来建立的。必须靠法律手段来督促个人讲信用,用制度建设的方法来提供社会讲求信用的工具和氛围。靠这些手段督促个人信用比靠个人的感性及认知能力来建立个人信用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只有通过法制来规范信用行为,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完整的、良性的信用链条,才能实现信用制度的建设。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不仅仅需要建立法律规章,还需要重塑一种讲求信用的社会氛围和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信用意识。因为制度作为社会的游戏规则,包括软硬两个方面:软制度包括惯例、习俗、文化影响力、道德观念等人们已经普遍接受的不成文的社会契约;硬制度包括国家颁布的法律和各级政府制定的法规。发达国家的人们之所以讲信用,“新教伦理”的文化背景和道德规范固然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因为其国民信用体系比较完善,特别是因为失信和欺骗行为会使加害方自身遭受严重损失,使人们不敢以身试法,如此日积月累,才成为了社会的风尚和习惯。发达国家的发展史证明,如果个人没有信用或者有不良的信用记录,不但求职谋业困难重重,而且银行不会发放贷款,商场拒绝其购物,电话公司也不会为其提供服务;如果企业没有借用或者有不良的信用记录,银行自然不会贷款,公司也休想上市,上市者则股票会一落千丈,各类债主也会纷纷找上门来要求偿还债务;可谓步履维艰。正因为如此,很少有个人或者企业不在意其信用,这样经济秩序自然就有了较为充分的保障。我国已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具备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环境与竞争机制,但尚未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制度广目前经济生活对建立信用制度已提出迫切要求,社会普遍存在的失信现象已构成经济增长的桎梏,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推进。这就要求我们迅速进行信用制度这种市场经济的基础建设,为各行各业提供信用资料和评估结果。

四社会已有重建个人信用的迫切要求

加入WT0后,竞争将在各方面展开,其中一个重要竞争是国家之间的制度竞争,即所选择规则或规则体系之间的竞争,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正是这类制度竞争的题中之议。一个不讲信用的社会在世界市场竞争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美国认证协会主席米洛葛若说:“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人们对于中国经济的印象,首先是企业产品的质量,其次是政府的信用,然后是一个良好的法律保障。综合起来的信用是我们做出判断的眼睛”。由此可以判断,国家将会加快信用制度建设的步伐,必定从法律上、政策上增强建设的力度,优先建立竞争秩序框架,以夯实市场竞争的基础。

从国家看:江总书记除了提出“以德治国”的方略外,还在2000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强调信用意识,加强公民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朱总理也曾提出“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据介绍,国家经贸委正在就建立健全信用记录及公布制度进行尝试和探索,并在今后将把培育信用中介市场作为工作重点,逐步建立健全信用记录及公布制度。同时推动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户籍与个人信用管理系统以及质检、税务、海关等系统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部门间和全社会的信用信息共享。

国务院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在2001年12月11日举行的新闻会上透露,国家各行政执法部门正在建立企业经济档案制度和个人信用体系,银行、海关、税务、外汇管理部门正在建立记录不良行为的“黑名单”制度。

从理论界看:2001年9月19日,在中国首次召开的“中国信用经济论坛”上,经叔平、厉以宁等众多经济界著名人士郑重地向社会倡议:宣传信用理念,推广信用文化,传播信用管理知识,为我国信用制度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信用回归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有业内人士把2001年称为我国的信用年。2002年3月刚刚闭幕的“两会”上,“诚信”更成为热门话题之一。

从社会看:由于失信现象严重,那些靠未来付款的信用承诺支撑的信用交易形式受到严重挑战,许多交易退回到现金结算的方式,不少合同因此而无法签定。由于缺乏足够的信用,企业无法正常地使用信用工具,丧失了许多市场机会,削弱了市场竞争能力;信用观念薄弱导致的帐款拖欠和欺诈行为,也使不少企业陷入危机;不讲信用还出现了一种从众效应;使很多企业既是不讲信用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现代市场经济的交易通常表现为发生在一国范围内乃至全球化的市场上的信用交易,这种交易必须以有履约保证的信用作为中介。失去了信用,交易的链条就会断裂,市场经济根本无法运转。我国目前存在的正是这种情况。因此重建信用已成为社会的迫切要求。

五中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实际进展和难点分析进展状况

目前,上海、深圳、北京、杭州、汕头等城市都已先后开始进行信用体系的建设,但重点主要是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个人信用制度建设起步未久,主要是上海、深圳和北京有实质性推进。上海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式成立了上海资信有限公司。该公司成为我国大陆首家开展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的专业资信机构,承担上海市个人信用档案信息数据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运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现代通信手段,开展个人信用信息咨询、资质认证和风险评估业务。这使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标志着上海走在个人信用评估事业的最前沿。

在深圳,“个人信用”的法规<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已经颁布,这意味着今后赖账、行骗者将永远被银行或其他商业部门拒于“信用”的大门外。近年来,深圳市政府深感由于信用管理滞。后、个人信用缺失,严重影响了深圳个人消费信贷等金融业务的开展。银行有钱贷不出去,个人因贷款手续繁琐又贷不到钱,汽车贷款、教育贷款、房屋贷款等贷款消费难以刺激起来,客观上也制约了深圳经济的发展。为了将个人信用体系纳入法制化轨道,深圳市政府历时两年,数易其稿,拟定了《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办法》将个人信用信息分列为四大类:一是个人身份情况,包括姓名、婚姻及家庭成员状况、职业、学历等;二是商业信用纪录,包括在各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及偿还记录,个人信用卡使用等有关记录;三是社会公共信息记录,包括个人纳税、参加社会保险以及个人财产状况变动等记录;四是有可能影响个人信用状况的涉及民事、刑事、行政诉讼和行政处罚的特别记录。这意味着个人信用的硬制度建设在深圳已先行了一步。这一初步的地方法规框架,填补了我国个人信用法规制度建设方面的空白,在法律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北京则成立了专门对个人信用进行评估的“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

春江水暖,中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已切实地起步了。

难点分析

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最大难点是缺乏法律环境和政策背景,截止目前,我国尚无一部关于信用制度的法律文件,据笔者掌握的资料,除国家经贸委1999年的<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外,没有任何关于信用制度的部门规章。如果建立起征信系统,则大量的征信工作是在消费者未知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势必涉及侵犯个人隐私权问题。如果个人信用评估公司能够获得政府的支持,可通过政府颁布政策性法规使征信行为获得合法性,否则寸步难行。

个人信用范文篇10

经济学原理告诉人们:个人经济行为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当收益大于成本时,个人就会为追求收益而牺牲成本;反之,当成本大于收益时,个人就不会牺牲成本去追求收益。这是个人是否遵守税收法规的行为基础。

个人信用记录的作用,就在于对人选择行为时产生约束,加大违法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如果将违法处罚当成违法的“成本”,预期成本的加大,就会使企图偷税的人畏而止步。例如,某大学教授一月取得多处收入,其取得学校工薪收入1800元,取得夜校讲课收入600元,其取得某企业法律顾问费收入700元。按照现行征管办法,取得的学校工薪所得由学校代扣代缴,而在其他部门取得的收入均达不到起征点,只能靠教授主动向税务机关合并申报。此种方法在

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向税务机关合并申报的人并不多。可是,如果实行个人信用制度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其多处取得的收入将在个人信用记录上集中体现,一旦申报不实,将被税务机关处以重罚。试问在此制度下,有胆量去以身试法的人还会多吗?

要使个人信用制度发挥作用,应该建立一张覆盖全国的信息网,只有这样才能行之有效地遏制偷逃税行为的发生。例如,某人在福建省厦门市投资兴办一家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投资失误、偷逃税收等原因,企业宣告破产,其所欠的国家税款因为破产资产不足而无法获得足额清偿。按照现行税收制度,其欠缴的税款只能挂账处理,无法追缴。在实行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制度后,此人如果再到别处投资时,工商机关将不再发给其执照,税务机关也将不再售给其发票,除非他立即补缴所欠的税款。有了这样的制度,纳税人就会珍惜自己的这张“经济信用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