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入差距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4:42:15

个人收入差距范文篇1

论文摘要:个人收入差距问题已成为当今中国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个人收入差距的成因分析,提出了解决个人收入差距的对策,以及应如何正确认识个人收入差距。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随着各项经济政治的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个人收入水平在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个人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现象,而且新生的差距扩大与旧有的三大差别交织在一起,在分配领域形成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问题。可以说,收入差距拉大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严重地影响了劳动群众的积极性。许多人对我国会不会出现两极分化表示担忧,甚至有人对社会主义及其前途产生了困惑和迷茫。在当前实践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的疑虑时,怎样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这一间题,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个人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现阶段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及各地区、各部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所以,产生贫富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因为:

1.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我国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市场经济本身而言,由于竞争的作用,一方面产生激励作用,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催化贫富差距的扩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制度、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也为少数人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合法”收益迅速致富提供了可利用的缝隙,由此形成了与周围居民悬殊的贫富差别。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相当大范围内存在着私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发展生产,扩大就业,财政收入增加,也确实使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事情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实际上,在我国所有的私有制企业里,能够掌握和占有生产资料的都是企业的雇主,而雇员在企业里除了占有自己的劳动力外,其它一无所有,既然私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标志着物质生产条件方面两极分化的存在和发展,那么我国当前的社会中,就有一部分人,能够占有他人提供的剩余价值,这样剥削现象也就随之出现了。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尤其是按资分配作用范围的扩大,也是形成贫富差距的原因。随着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不断深化,按资分配的范围显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社会成员的利息、股息、债息及利润收入,均属于按资分配的范畴,它们都是社会成员凭借财产私有权所取得的收入。在按资分配的情况下,资产性收人会发挥“滚雪球效应”,越滚越大。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收入低微,只能勉强度日,根本谈不上什么积蓄,久而久之,必然拉大与富有阶层的贫富差别。

二、解决个收差距过大的措施

当前,虽然我国贫富差距的范围和程度有限,但它毕竟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要求相抵触和矛盾,并在一定程度上危害社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性措施,扼制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要最终消灭不合法收入差距,达到共同富裕,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大力发展经济,这是解决贫富差距的根本出路。只有经济发展了,可供分配的产品数量增加了,这样,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合理分配制度下,每个社会成员得到的数量才可能增加。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是从根本上缩小贫富差距的基础和前提。

2.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目前正处在双重体制交叉并存时期,双重体制的摩擦和冲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造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真空地带,为少数社会成员的暴富提供了方便条件。所以,只有进一步完善制度、体制和机制,才能克服这种钻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的空子而获取”合法”的收益,由此形成的与周围居民悬殊的贫富差别。

3.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社会

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同以往的其它分配方式相比,按劳分配是分配领域中的最大公平,它既否定了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又否定了现阶段还实际存在的靠不正当手段获取的收入。因此,国家只要下决心理顺分配关系,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在分配中的主体作用,就能抑制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

4.国家要把脱贫致富摆在重要位置,加大对缩小收入差距的调控力度。从目前来看,在城市要建立专门的职业介绍和培训机构,有效地解决下岗待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在农村,使过去单一经济扶贫型转化为经济、科技、教育等系统综合扶贫型,启动和激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另外,国家要加快收入公开化、规范化的进程,建立个人收入申报制和储蓄实名制,从制度上堵住各种灰色、黑色收入的渠道。国家还应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贫困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三、正确看待我国目前存在的个人收入差距

由于我们改变了长期以来在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政策,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个人先富起来,这样收入差距就必然会扩大,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这种状况会显得比较突出。

居民个人收入差距,应该说是“先富”政策的丰硕成果,是发展中的差距,表明让一部分地区和个人率先发展和富裕起来的战略是正确的。而且也正是这些差距的拉开才使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全国层次上有了明显改善。但也应看到,有不少差距是归因于部分社会成员对生产成果的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大量占有,归因于他们的不正当致富。所以,对收入差距扩大本身也要作具体分析。从目前来看,收入差距扩大有三类情况,一是合法合理,二是合法不合理,三是不合理也不合法。合法合理的收入差距,是我们提倡的,因此,我们应该肯定和保护。合法不合理的收入差距突出地表现在不同行业间职工的收入上,对这种合法不合理的收入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加以限制。现在引起群众强烈不满的是不合法致富问题。这些年,从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直到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都有人靠非法手段在很短的时间里成了大富。在贫富差距问题上,群众注意的是什么人富和他们怎么富的,不满的是“该富的没富,富了不该富的”。因此,我们决不能一概反对收入差距扩大,应该看到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收入上的差距。我们要保护合法合理的收入,调节和限制合法不合理的收入,对非法收入则要坚决取缔。

总之,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个人收入差距范文篇2

论文摘要:个人收入差距问题已成为当今中国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个人收入差距的成因分析,提出了解决个人收入差距的对策,以及应如何正确认识个人收入差距。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随着各项经济政治的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个人收入水平在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个人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现象,而且新生的差距扩大与旧有的三大差别交织在一起,在分配领域形成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问题。可以说,收入差距拉大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严重地影响了劳动群众的积极性。许多人对我国会不会出现两极分化表示担忧,甚至有人对社会主义及其前途产生了困惑和迷茫。在当前实践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的疑虑时,怎样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这一间题,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个人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现阶段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及各地区、各部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所以,产生贫富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因为:

1.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我国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市场经济本身而言,由于竞争的作用,一方面产生激励作用,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催化贫富差距的扩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制度、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也为少数人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合法”收益迅速致富提供了可利用的缝隙,由此形成了与周围居民悬殊的贫富差别。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相当大范围内存在着私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发展生产,扩大就业,财政收入增加,也确实使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事情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实际上,在我国所有的私有制企业里,能够掌握和占有生产资料的都是企业的雇主,而雇员在企业里除了占有自己的劳动力外,其它一无所有,既然私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标志着物质生产条件方面两极分化的存在和发展,那么我国当前的社会中,就有一部分人,能够占有他人提供的剩余价值,这样剥削现象也就随之出现了。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尤其是按资分配作用范围的扩大,也是形成贫富差距的原因。随着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不断深化,按资分配的范围显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社会成员的利息、股息、债息及利润收入,均属于按资分配的范畴,它们都是社会成员凭借财产私有权所取得的收入。在按资分配的情况下,资产性收人会发挥“滚雪球效应”,越滚越大。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收入低微,只能勉强度日,根本谈不上什么积蓄,久而久之,必然拉大与富有阶层的贫富差别。

二、解决个收差距过大的措施

当前,虽然我国贫富差距的范围和程度有限,但它毕竟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要求相抵触和矛盾,并在一定程度上危害社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性措施,扼制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要最终消灭不合法收入差距,达到共同富裕,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大力发展经济,这是解决贫富差距的根本出路。只有经济发展了,可供分配的产品数量增加了,这样,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合理分配制度下,每个社会成员得到的数量才可能增加。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是从根本上缩小贫富差距的基础和前提。

2.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目前正处在双重体制交叉并存时期,双重体制的摩擦和冲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造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真空地带,为少数社会成员的暴富提供了方便条件。所以,只有进一步完善制度、体制和机制,才能克服这种钻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的空子而获取”合法”的收益,由此形成的与周围居民悬殊的贫富差别。

3.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同以往的其它分配方式相比,按劳分配是分配领域中的最大公平,它既否定了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又否定了现阶段还实际存在的靠不正当手段获取的收入。因此,国家只要下决心理顺分配关系,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在分配中的主体作用,就能抑制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

4.国家要把脱贫致富摆在重要位置,加大对缩小收入差距的调控力度。从目前来看,在城市要建立专门的职业介绍和培训机构,有效地解决下岗待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在农村,使过去单一经济扶贫型转化为经济、科技、教育等系统综合扶贫型,启动和激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另外,国家要加快收入公开化、规范化的进程,建立个人收入申报制和储蓄实名制,从制度上堵住各种灰色、黑色收入的渠道。国家还应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贫困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三、正确看待我国目前存在的个人收入差距

由于我们改变了长期以来在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政策,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个人先富起来,这样收入差距就必然会扩大,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这种状况会显得比较突出。

居民个人收入差距,应该说是“先富”政策的丰硕成果,是发展中的差距,表明让一部分地区和个人率先发展和富裕起来的战略是正确的。而且也正是这些差距的拉开才使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全国层次上有了明显改善。但也应看到,有不少差距是归因于部分社会成员对生产成果的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大量占有,归因于他们的不正当致富。所以,对收入差距扩大本身也要作具体分析。从目前来看,收入差距扩大有三类情况,一是合法合理,二是合法不合理,三是不合理也不合法。合法合理的收入差距,是我们提倡的,因此,我们应该肯定和保护。合法不合理的收入差距突出地表现在不同行业间职工的收入上,对这种合法不合理的收入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加以限制。现在引起群众强烈不满的是不合法致富问题。这些年,从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直到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都有人靠非法手段在很短的时间里成了大富。在贫富差距问题上,群众注意的是什么人富和他们怎么富的,不满的是“该富的没富,富了不该富的”。因此,我们决不能一概反对收入差距扩大,应该看到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收入上的差距。我们要保护合法合理的收入,调节和限制合法不合理的收入,对非法收入则要坚决取缔。

总之,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个人收入差距范文篇3

一、北京市个人收入分配差距(1)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据2004年市统计局城调队对2000户城市居民家庭的调查表明,2004年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37.8元,比2003年增长12.6%。低收入家庭的收入继续改善,但其增长水平明显低于高收入家庭。2004年,占20%的高收入组和20%低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634.6元和7400.9元,收入比由上年的3.4∶1扩大为4∶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政府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2004年各郊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72元,实际增长12.6%,终于走出“八年徘徊”,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长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城乡收入差距2001年达到了2.27∶1的高位,并且近3年来又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3)行业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一直是影响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北京市近年来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越来越大,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收入比1996年为2.1∶1,2004年上升为5.5∶1。(4)脑体收入差距:研究表明,户主(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撑者)的收入与学历呈现高度相关的态势。2004年,北京市19个行业门类中,年工资收入排在前三位的是金融业78399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61022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39844元,都是高学历群体所在行业。全市收入最低的为未上过学的群体,他们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049.8元。另有资料表明,目前国企经营者年薪是企业员工平均工资的13.6倍。二、北京市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1.所有制结构及分配原则的重大改革。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部分公有制企业转制,开始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要素向个人集中。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强调分配必须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分配原则承认不同的生产要素在再生产中的作用,由按劳分配(实际上的平均分配)转变到按要素分配。它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增长,但由此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人们的要素禀赋不同、财产状况不同加之市场经营的不确定性,收入差距迅速拉开。另一方面要素在参与分配中的地位不同。技术、资本和管理是稀缺要素,在社会分配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劳动要素的供给过剩,失去谈判能力。加之宏观政策对公平兼顾不够,加剧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2.职业构成的新变化。科技创新改变了资本有机构成,使企业对高素质人力资本需求不断增加,而对原始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1996-2002年我国科研综合服务业等高技术岗位工资年均增长15.8%,比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和餐饮业等低技术岗位分别高6.9、6.1、4.4和3.8个百分点。3.垄断行业不合理的收入分配。2004年2月我国资金利润率最高的行业都是政府垄断行业。垄断部门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看似由供求关系决定,实际则是市场准入制度和信息不充分所致,是市场失灵的典型特征。由于产权约束软化,金融、民航、通信、电力、石油、烟草等行业对垄断利润的分配形成了社会公认的高薪阶层。4.初次分配秩序混乱。国有企业和公共资源定价的非市场化、地方政府给予的土地、信贷和税收优惠是一种补贴机制,有违市场原则,加大了投资收益,甚至产生寻租行为。此外,大量的实物分配;住房、汽车、补贴隐含的收入;个人消费与公司和公共消费的混合;官商勾结、权钱交易、走私贩私、侵吞国有资产;公共资源流失、灰色收入和违法所得等是一些人一夜暴富的体制根源。5.城乡二元经济的体制壁垒。表现为:(1)城乡公共产品存在着巨大的供给差异。(2)城乡二元结构对要素流动的约束,就业、择业的限制。(3)农村的财政生产的产品(人才)不能为税收的承担者享用。据北京市统计局测算,目前北京地区农村收入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要整整落后城市8年。6.不同群体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差异。2003年城市低保对象中,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112206人,占低保总人数的71.9%,高中43853人,占23.4%。2004年,收入最低的为未上过学的群体,年人均收入9049元。我市被调查的2000户城市居民家庭中,20%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仅增长1.3%,20%的高收入组人均收入增长20%,相差18.7个百分点。低收入组劳动力素质相对偏低,无法流向知识密集型、收入相对较高的行业或部门,也不适应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要。7.开放经济的冲击。人力资本要素在竞争性市场可流动性强,可在世界范围竞价。目前,世界500强中已有160强落户北京。其中,外方雇员4.1万人,人均年收入19.5万元;中方雇员80.4万人,人均年收入2.95万元,外方雇员工资已经高出国内员工工资7倍以上。8.区域经济发展和政策偏向。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加之改革以来我们实施了一些区域性的优惠政策,各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出现明显的梯次差异。从北京市各区县农村居民收入绝对值看,差距在进一步拉大。2004年,收入最高的朝阳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0261.11元;最低的延庆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6345.21元,两者差距为3915.9元。一些经济落后的区县为吸引要素进入,给予的退税和各种奖励;中心区为建立金融中心,对金融高管的高额政府补贴扩大了个人收入差距。上述政策措施在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同时加剧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社会分配后果。9.税收调节不到位。表现为:(1)税收优惠更多的是给予资本、技术而非劳动。(2)个人创办的有限公司所得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3)对隐形收入缺乏有效征收手段,对人的自然禀赋差别兼顾不够。税收调节作用的弱化使区域经济发展和个人要素禀赋水平基本决定了居民个人的收入。从2004年各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收入占比情况看,工资薪金和劳务报酬两项超过了91%,反映出对劳动课税较多。10.财政转移支出水平偏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还远没有达到15%的水平,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一些困难群体不能得到及时救助,一些保障项目标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可行的公共政策安排1.推进市场化目前不完全的市场体制表现在:市场主体、公共品生产、公共资源定价、市场准入、汇率机制、利率机制、融资体制、产业政策等诸方面。必须循序渐进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以期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性,改善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宏观经济运行效率。(1)要形成合格的市场主体,通过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重塑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形成有独立财产权利、自主决策、自负盈亏的市场参与者。(2)要形成合理的市场关系,打破行政性的行业垄断,放宽对民间资本进入限制,严格控制政府资源投入竞争领域,使初次分配反映出要素的市场贡献。(3)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有规范的土地交易市场、市场化的利率机制、严禁税收返还。2.加快城市化进程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信息,城市化率越高的省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越低,相关系数为-0.6387。因此,必须破除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易的体制壁垒。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在实质上是一个分工问题,交易效率提高、分工组织演进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均真实收入。为此,北京应鼓励农村人口向县区集中,将农村人口转移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在北京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推动规模和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和劳动生产率。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县功能定位的要求,加强分类指导,完善产业布局,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城乡互补、区域协调、统筹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均衡,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工业支持和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和带动农村的方针,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重新整合。解决郊区农村的饮水安全、道路硬化、能源清洁、环境美化、信息畅通等问题;发展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政府应当为推进城市化提供必要的制度产品和公共服务保障。根据北京首都经济特征,区域面积较小、预期土地价值较大,应加速都市化进程,不宜建过多的小城镇。3.发挥法制在公平分配当中的作用一是依法保障人权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人权当中最基本的是生存权。目前全国拖欠农民工工资1780亿,其中政府拖欠700亿,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得不到依法保障。二是运用法律协调各社会利益主体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维护人民的利益出发及时调节经济生活中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通过制定并实施法律体系,确认、界定、分配各种利益,特别是强化对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如:由于普通劳动力供给过剩,丧失价格谈判能力,必须立法给予最低工资限价保护。但是必须平衡工资限价与社会保障的利益格局,避免产生替代效应,形成就业抑制,甚至排弃就业。三是法律应紧跟时代、反映民意,体现公平正义的精神。通过建立合法的民意表达机制,保障社会主体平等地享有权利。如:就业公平、教育公平、卫生保健公平、公共品享有公平。四是依法规范初次分配秩序,加大货币化分配权重。杜绝实物分配;实行结算制度改革;理顺公务员工资和国有企业管理者工资。4.完善税制,加强监管(1)完善个人所得税制。现行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特别是针对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秩序还比较混乱的现状,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按次或按月征税,与综合各项所得按年征税相比,不能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作用,难以体现公平税负、合理负担原则。二是对不同的所得项目采取不同税率和扣除办法,会扭曲要素市场配置,容易造成纳税人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存在较多的避税机会。三是扣除标准过低,使广大低收入群体成为纳税人,制约了税收调控功能的有效发挥。四是一些政策缺乏操作性。如对个人投资未分配利润在征管上缺乏监控和稽核手段。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改革现行分类税制,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适度提高扣除标准。(2)调整税制结构。目前,城镇居民的贫富差距,更多地体现为财富占有上的差距,而2004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只占全部税收收入的675%,西方国家一般占50%左右,可见单纯依靠个人所得税调节有很大局限性。要加强税制配套改革,合理设置计税依据、税种和税率。如:按评估值征收房产税、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不同所得项目的税率,通过税制的总体改革强化税收的调节功能。(3)实行推定课税制度。应通过立法确定税务机关对个人未税巨额财产拥有永久税收追征权,纳税人不能举证的税务机关可核定征税。(4)改进征管手段。建立个人各项所得信息系统,加强税务部门与金融部门的信息交换,健全个人收支结算制度,提高对收入的监控能力和征管水平。5.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兼顾公平的现实选择。发达国家普遍统一征收社保税,推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据世界银行1996年统计,发达国家社保税占中央税收总额的28%,其中德国占40%左右,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6%的平均水平。各国社会保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不断上升,1991年瑞典为49.0%、法国为34.9%、德国为29.7%、英国为24.5%、美国为18.0%、日本为13.8%。这对于平抑收入差距和贫富不均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根据英国政府机构1982年对1486户最高收入者和1486户最低收入者调查的结果证明,在经过财政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的调整以后,前者每户年平均收入则由17390英镑减少为12260英镑,收入降幅为29.50%,后者每户的年平均收入由原来的150英镑增加为3220英镑,收入增长率为2146.66%,两者收入差距由调整前的115.93∶1降为3.81∶1,缩小了30.43倍。西方国家还鼓励三次分配。美国一年的社会福利性捐赠达6700亿美元,占GDP的9%,我国仅占GDP的0.1%。我国基金大多有政府背景,社会文化中缺乏对捐赠的认同和激励。民间资源调度不够,政策限制较多。如:税收政策规定只许扣除企业所得税前的3%和个人所得税前的30%。借鉴西方经验,当前要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把社会保障支出作为公共财政第一支出顺序予以确保,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根据社会发展进程适度提高标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6.兼顾扩大就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由于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和过大的劳动力基数,我国的失业承受能力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因此不能用4%的国际警戒线来简单比较。过去五年,北京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是0.75%、1.18%、1.35%、1.43%和1.3%,2004年北京的城镇失业者6.46万人。但却有着近400万外来务工人员。由此可见,我

市的失业属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其对策是:(1)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就业信息平台是准公共产品,政府应是信息的提供者。解决结构性失业要靠教育和就业培训,政府应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专项基金,用于对失业者的培训,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城镇失业人员、郊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要提供劳务输出信息,做好组织协调,解决信息非对称性问题。(2)明确北京产业结构特征。根据北京市的资源条件和发展定位,参与世界性的经济循环,在产业结构的协调化和高度化两个方面,高度化是方向性的选择。主要不是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而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环保产业,如:金融、物流、会展、通信、医药、旅游、教育、保健、环保、体育、文化、中介、家政等新型产业,提高就业弹性和劳动者收入水平。(3)发挥中小企业在扩大社会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2004年底全国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实行特别的信贷安排,鼓励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加社会就业。7.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由于教育投资的效益外溢使其具有公共产品性质,会造成个人投资不足。因此,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将有助于改变既有的收入分配格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的需要。为此,发达国家都把教育和培训作为消除贫困和缩小差距的有效途径和关键举措。如美国80年代以来,全民素质教育和人力资源投资不断增加,1989年为3530亿美元,1999年更是达到6350亿美元,占全国GDP的7%以上,比例之高居世界之冠。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1996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4.8%,其中瑞典、德国也已达7%以上,而中国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重,2003年仅占当年GDP的3%。目前,美国把国民生产的5.4%用于教育投资,17%用于物质投资,韩国是36%和30%,而我国大约为25%和30%。物质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二者投资的比例,美国是3∶1,韩国是8∶1,中国是12∶1,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支出,远远低于各国平均数。有国内学者利用1978~1996年教育投资与健康投资的数据,计算出每增加1亿元人力资本投资,可带来次年近6亿元GDP增加额,而每增加1亿元物质资本投资,仅能够带来2亿元GDP的增加额。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创新首都现代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充分利用北京的教育资源,着力构筑全国人才高地。增加教育投入,健全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全面实行普及高中和职业技术义务教育。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辐射,制定政策吸引优秀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四、结语我们认为:第一,减困与降低收入差距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现阶段政府可行的目标选择应是努力减少贫困,而非过大的降低收入差距,其逻辑路径是:差别-增长-发展-减困-公平;第二,一些对策的短期与长期效应是不同的。比如,在推进市场化的起步阶段,要素向少数人集中,市场不规范,制度空间较大,可能会扩大收入差距,但长期看有利于增进效率,通过健全法制杜绝权力对资源的分配必然会缩小收入差距;第三,一些再分配政策不会降低基尼系数但是我们不应忽视其对收入分配格局的积极影响;第四,我国人均教育水平与收入差距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增加低教育层次人群的教育投资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第五,必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的操作性规范,严格界定享有主体和标准,否则上述政策的实施甚至会扩大收入差距。

个人收入差距范文篇4

论文摘要:我国个人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造成这一趋势有政策偏差、个人道德沦丧、执法不严等方面的原因。个人收入差距如继续拉大将会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还将造成社会的混乱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办法加以解决。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存在着贫富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种差距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负面影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方面,也是最容易诱发妒忌心理和社会混乱的方面。”因此,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重视这一问题的存在,寻找积极的解决办法,遏制这一问题的恶化,对于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显得特别的重要。

一、个人收入差距已显得贫富悬殊

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注入了活力,但同时收入分配方面的差距也逐渐拉开,而且速度惊人。据专家估计,199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5454元,农民家庭人均收入是2162元。到目前为止,老百姓手中的储蓄款已经达到了6万亿元,加上各种有价证券可能已到了8万亿元。对这些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一般群众与高收入者的差距,不但十分明显,而且还在扩大。我国有8亿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74%,1998年农民储蓄存款只有1.5万亿元,占全国存款余额总数的25%左右(除各种有价证券)。

在城镇,工薪阶层与个体私营阶层的收入差距更加突出。货币收入相差约为3—5倍,实际收入大约相差2倍。私营企业主的收入则高于普通职工的10倍,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倍。据在全国的抽样调查,城市20%高收入户与20%的低收入户比较,人均收入差距1981年为1.7倍,1990年为2.8倍,1999年为3.8倍。反映贫富差距的一个国际通用指标是“基尼系数”。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从1984年的0.3上升到1998年0.45。这表明中国的分配不平等已经达到中等程度,国际评论:贫富差距的加剧看来使中国成为亚洲发展中国家中较为不平等的国家之一。

二、个人收入差距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国家的某些政策有失公允是导致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回顾过去,我们发现有些政策是不公正的。例如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重城轻农的福利政策以及价格体制中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等,都不同程度地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后,收入差距呈现出新特征,它不仅存在于城乡之间,而且存在于沿海与内地及边远地区之间,经济特区与非经济特区之间。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地区的先富者之所以能够先富起来,固然同这些地区的这些人的努力有关,但同样不能忽略的是政府的投资、信贷和某些优惠政策。虽然,我们不能指责这些新的政策为不公正的政策,但是,它们确实造成了一些新的不公平。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之后,他们没有在如何帮助落后地区的人们脱贫致富方面尽到自己的努力。

第二,个体道德沦丧与政府行为弱化,执法不严,从而使一部分人能不择手段地聚财敛富,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对现实生活中世俗的感官享受和功利人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关注,对一度被拔高宣扬的理想与价值表现出冷漠鄙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道义价值与功利价值新的失衡,一切向钱看成了某些人的首选目标,因而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各种权钱交易、化公为私等贪污受贿的行为屡有发生。这种个体道德的沦丧是当今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观原因。

当然,政府行为的弱化和执法不严从客观上纵容了这种为富不仁、见利忘义者的贪财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政策可以商量,原则可以变通,法律可以有弹性,严重削弱了政府的控制力量。可以说在我国现阶段,在市场机制下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拉开的收入差距远不及靠不诚实的经济行为和不合法的经营以至直接与间接的权钱交易而获得的高额收入拉开的差距大,这种差距拉大是一种畸形发展,它比正常的收入拉大危害更大。三、个人收入差距拉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个人收入差距继续拉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邓小平曾经指出,社会主义有两条根本的原则:“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如果社会主义国家在个人分配上的差距扩大,那就势必造成两极分化,那就不叫

社会主义了,社会主义就没有什么优越性可言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但是,贫富差距悬殊和地区发展差距过大,却只能满足少部分人和地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而不是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是与社会主义的共富目标背道而驰的。邓小平早就告诫我们:“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其次,个人收入差距拉大会导致社会问题增多。个人收入差距拉大,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有钱人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但是,还有相当多的人在贫困线下苦苦挣扎。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有8000多万的贫困人口。这种贫富差距已经使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的生活水平出现了强烈的反差,从而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失衡积情绪上的对立。中国有句古话“不患不富,只患不均”,为了“均贫富”,曾经爆发过多少农民起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再次,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真正按照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致富,人们是认可的。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是靠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而是靠权力,靠钻政策空子,靠偷税漏税而大发横财。这些将引起社会严重失衡。一些意志薄弱者的灵魂将会严重的被扭曲。原来诚实劳动的人也不想诚实劳动了;奉公守法的人也不守法了;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的人也不甘清贫了,干起了贪污受贿、不择手段、化公为私的丑恶勾当。其结果是,穷了庙宇,富了和尚。个人受益,国家受损。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

四、缩小个人收入差距的几点思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承认或者不允许个人收入方面的差距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不能任其发展,必须把它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既要让它存在,又不能造成两极分化。要缩小个人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一是要加大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力度。这是降低高收入者的一条主要途径。对工资、薪金所得,对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业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它所得等,依照相应的税率征缴个人所得税。只要真正做到了依法纳税,个人收入差距就要小得多。二是坚决取缔、打击非法收入。主要是防止国有资产向个人转移。对于贪污、受贿、化公为私的丑恶行径要坚决打击,决不能心慈手软。要把公务员个人财产申报制度落到实处。三是要适当的抑制城镇居民个人收入过快增长。这些年来,国民收入总的分配出现了过分向个人倾斜的趋势,倾斜的方向主要是城镇少数行业、少数群体,值得我们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调整。

第二,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一是要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坚决制止一切不合理摊派;提高农产品价格,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二是对企业职工,尤其是下岗职工的生活要特别的关心。要给他们创造再就业的机会。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办法,使职工在养老、待业和医疗等方面得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基础上的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发展计划[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个人收入差距范文篇5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不利影响;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在收入分配领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快速扩大,严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势在必行。

一、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1.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6∶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超过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2年达到3.11∶1,2003年扩大到3.23∶1,而2007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之比继续扩大为3.33∶1[1]。如果把农民用于生产的费用和城镇居民享受的福利也考虑进来并将其货币化,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为6∶1[1]。

2.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政策效果不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和城乡差距问题,2002—2007年,中央财政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1.6万亿元。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2007年在全国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惠及1.5亿农村中小学家庭,这些政策在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上起到了较显著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些政策具有暂时性、不稳定性,加上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内在缺陷,导致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利影响及原因

(一)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利影响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全面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统计表明,消费平均每增加1%,GDP就会相应平均增加0.755%[2]。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农村居民产生消费紧缩倾向,不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使农村居民地位更低、机会更少,其人力资源不仅得不到应有开发,甚至出现相对和绝对地萎缩。

3.由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部分农民贫困同非法致富形成巨大反差,致使一些人弱化了对改革的信心与支持力度,产生了“怀旧”心理。增加了改革的成本,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4.长期存在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使得农民怨声载道,直接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产品供给的稳定增长,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1.中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居民收入低固然有农业生产率低下、农村劳动力资源素质不高的原因,但归根结底是长期以来“效率优先”制度安排的产物。由于制度安排没有根本转变,在处理农业和工业、农村与城市关系的问题上,仍然存在“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观念,农村在资源配置上处于不利地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状况。

2.中国现阶段实行的收入分配制度。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由于农村居民占有的生产要素在数量和质量上处于劣势,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市场体制不完善和监管不力。由于体制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一部分人不是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而是通过各种非法途径和不正当手段攫取社会财富,比如一些企业和个人通过走私贩私,制假造假等违法经营行为,牟取巨额利润。这些非法收入既扰乱了市场秩序,也进一步扩大了原有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4.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的不完善造成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几个方面,旨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到由于中国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只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能够享受,而私有企业,乡镇企业的员工却很少享受。这不利于缩小现存的居民收入差距,反而拉大了收入差距。三、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对策

1.发展经济、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是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缩小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让更多的人参与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缓解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矛盾,为农村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发展机会,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加快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社会保障支出。(1)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2)广开社会保障费用渠道;(3)改革社会保障管理方式;(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之法制化。完善和强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需要,应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资金来源,在目前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应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以稳定资金来源。使失业者、退休者、残疾者和低收入者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保持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

3.加快给农民“减负”与“剪缚”(取消其制度束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中国农民收入分配低下的直接原因在“重负”,根本原因在“重缚”(多种不公平制度政策束缚)。必须尽快大刀阔斧地精减乡村机构,大大减少农民供养的人员。帮助农民成立各种群众组织以适应市场和维权。加快取消束缚农民多年的户籍、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不公平制度和剪刀差政策等,实行平等的统一的城乡制度和政策。从国家全局出发,从各个地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各自的优势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3]。

4.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流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实行城乡同步发展战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4]。

5.加快税法建设,优化税制结构,加大调节高收入力度。在建立健全个人收入透明的核算体系(设立个人收入账户、实行储蓄实名制、个人信用实码制和计算机联网查询系统等)基础上,借鉴西方,建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辅之以遗产税等覆盖个人收入全过程的税式调节体系;建立健全个人收入实现环节的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个人收入使用环节的特别消费税;个人收入积聚环节的财产税和不动产税;个人收入转让环节的遗产税和赠与税等。提高起征点,实行累进税率,加强税收征管。

6.加快法律制度建设,加大取缔、杜绝非法收入力度。非法收入对基尼系数贡献率在0.07~0.1之间,是社会最不满意的丑恶现象之一。务必尽快颁布严法予以严惩,建立新制予以根治。根据中国历史和国外经验,某种犯罪长期蔓延须出台严法予以严惩的做法,颁布严厉的反腐败法,严惩非法收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法、举报非法收入重奖法,审理非法收入案党政机关不得干预法等法律体系。加快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杜绝以党代政,以党代法,加强行政监督,堵塞权钱交易渠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王云珠.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增长[J].晋阳学刊,2004,(2).

个人收入差距范文篇6

论文摘要: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拉大,是我国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结果。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那么在矫正个人收入差距上,应采取什么样的税收政策呢?

论文关键词:个人收入差距贫富差距分配制度个人所得税流转税矫正征税范围纳税人财产税税收政策取向

个人收入是居民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人总和。我国个人收人包括:工资和薪金收人;奖金和单位福利收入;兼职收人;资本性收人;灰色收人甚至黑色收人。税收只能对前四项收人进行调节,最后一项需通过其他法律、法规来加强管理。

一、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提高,我国居民的个人收人也有了非常快的增长。但是,由于分配制度和劳动就业体制不完善,在初次分配中就存在诸多不合理,致使居民个人收人差距不断扩大。具体表现在:

(一)居民之间个人收入差距拉大。依据统计部门对城镇收人水平的划分,城镇居民家庭年均收人共分为五个层次:贫困型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占全部家庭总数的3.8%;温饱型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一10000元之间,占全部家庭总数的36.1%;小康型家庭年收人在10000元一30000元之间,占全部家庭总数的50.1%;富裕型家庭年收人在30000元一100000元,占家庭总数的8%;富有型家庭收人100000元以上,占家庭总数的1%。富有型家庭与贫困型家庭相比,其年收入相差竟达20倍之巨。考虑到统计数据的不全面性,实际的收人差距可能更大一些。

(二)城乡之间个人收入差距过大。国家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343.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3.6元,两者相差1.56倍;而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628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为2253.4元,两者相差1.78倍,差距也呈扩大趋势。

(三)不同行业之间个人收入差距过大。1999年各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为:金融保险业12046元,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1513元,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为7794和7782元,农林牧渔业4832元,最高行业为最低行业的2.49倍。可见不同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职工收人差距悬殊。

判断居民个人之间收人差距大小有两个标准:一是基尼系数,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为收人的高度平均,大于0.4为很不平均,大于0.6为高度不平均。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的基尼系数为0.397,低于0.4的警戒线。二是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即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过渡中,收人分配将经历“先恶化,再好转”的过程。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收人差距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是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结果。但要注意,在拉开分配差距的同时,还要防止两极分化,这与邓小平理论是一致的,邓小平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二、税收在娇正个人收入差距方面的局限性

我国现行税制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以财产税、行为税、资源税为辅的税制结构。我国现行税种在调节个人收人差距方面,主要是通过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实现的。另外,消费税、营业税也承担了一部分调节功能。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税制不健全,征管力度有限,使税收政策在矫正贫富差距方面尚存在不足,表现在:

(一)税制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行税制结构是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以财产税、行为税、资源税为辅。其特点是:流转税重,所得税轻,财产税相对缺失。

1、流转税方面。我国现行流转税是以增值税为主,消费税、营业税为辅。这三个税种的收人额占税收总额的70.4%左右(2000年数据)。由于我国流转税追逐效率,所以流转税在组织财政收人、优化资源配置方面作用巨大,但在追求公平方面相对弱化。

2、所得税方面。包括法人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其收人额占税收总额的19.25%左右(2000年数据),所得税在本质上是追求公平的,矫正贫富差距作用显著,特别是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人分配,使之合理化,对经济起到“自动稳定”的作用。但我国现行所得税存在收人规模小,征收项目少等先天不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税收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力度。

3、财产税方面。我国现行财产税由房产税、车船税、契税等税种组成。目前,我国财产税的收人额只占税收总额的2.4%(2000年数据)。财产税在本质上也是维护公平的,它调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收人(或财富)的再调节,促进公平,缩小贫富差距。而我国现行财产税存在税负轻,征税对象少,收人规模小,税种单一等问题,缺少遗产赠与税,对个人非生产用的房地产均未征税,出现税收调节的真空。

4、其他税方面。缺少社会保险税,难以对市场危机做出对应。另外资源税的征税范围过窄,比重过低,这些都妨碍了税收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

(二)税种不完善.弱化了税收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

1、个人所得税。(l)个人所得税实行分项课征制。存在问题:一是分项课征制即分项确定收人、分项扣除、分项计算,易使纳税人收入化整为零,分解收人,逃避税收。二是分项课征制在税收制度上,不能体现所得多的多征,所得少的少征,无所得不征的累进税收制度,不能真正体现公平原则,不能体现富人缴税,穷人享受福利的思想。(2)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过窄、调节力度有限。(3)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过低,易使富人税变成穷人税。(4)个人所得税工资所得采取个人申报缴税,未考虑家庭人口问题。(5)个人所得税在征税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公民纳税意识差,征管手段落后,收人多样化且采用现金结算多,个人财产收人不明晰、不确定,容易出现富人不缴税、少缴税、穷人缴税的现象,影响税收矫正贫富差距。

2、房产税。(l)房产税征管范围和纳税人不全面、税基狭窄。如,城市征,农村和涉外企业不征,造成城乡不一样,内外不一致。(2)房产税的免征税范围过大,且不规范。除机关、军队和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用房外,对个人的非营业用房也免税,只对从事盈利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用房、个人用房和出租房征税。广大农村的企业和规模庞大的城市住房不在征税范围之内,使税收调节功能难以发挥。(3)房产税从价按房产余值征税,房屋升值税收不变。造成财政收人不能随房产的增加而增加;出租房按租金收人征税和营业税有重复征税之嫌,再者房屋租金收人中既有土地贡献,也有房产贡献,一律按租金12%征税,很难划清,会出现税负差距过大的现象。

3、消费税、营业税。消费税是对价大利大的高档消费品征税,对高消费具有调节功能。消费税存在问题是征税范围过窄,我国只对11种商品征税,调节力度弱,需加以适时调整。营业税是对不同行业盈利水平调节,存在征税范围窄、税率过低、不适应经济需要。如高档服务业和普通服务业税率相同,许多高档美容、洗浴等新型行业,未纳人征税范围,其对收人的调节力度相对较弱。

(三)税收征管存在问题

1、打击偷税逃税不力。由于纳税意识和征管水平不高,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偷逃税行为,特别是高收人者偷逃税,对拉大收人差距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之近几年全国真正查处个人所得税的案件很少,法律威慑力不够,使许多纳税人产生攀比心理和法不责众的思想,严重影响了税收的调节功能。

2、没有全面建立个人收入监控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金融资产实名制,个人财产来源不明晰。因此,很难将应收的税及时足额人库,调节功能随之弱化。

三、娇正个人收入理距的税收政策取向

矫正个人收人差距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规范初次分配的各个环节,用法律手段保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整顿不合理收入,限制垄断行业的利润及其职工的过高收人;其次通过完善税制和加强征管,建立起一个多税种协调配合,筱盖个人收人运行全过程的税收调控体系,以充分发挥税收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

(一)完善现行税制结构

针对现行税制结构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进一步扩大所得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税基,提高其在整个税收收人中的比重,强化税收调控功能。

2、利用流转税税种,对垄断性行业价大利大产品规定较高税率,提高其税负水平,消除不同行业、产品利润悬殊现象;利用资源税、土地使用税来调节级差收人,排除客观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赠与税、社会保险税等对个人收人再分配进行调节。转3、具体税种设置上,在个人取得收人时征收一道个人所得税;为保持社会稳定,还要征一道社会保险税;个人消费时,征收一道消费税;对现存财产征收相应的财产税;最后在遗产赠与环节征收一道遗产赠与税,形成对个人收人的全方位监控。

(二)完善现有的税种

1、完善个人所得税

(l)改分项课征制为总额和分项课征制相结合。这一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在进一步规范目前分类所得的基础上,先以源泉预扣的办法预征分类所得税,在纳税年度终了时,由纳税人申报其全年综合的各项所得税,由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毛所得额、调整所得额和应税净所得额,并据以计算出年度应纳税额,对年度内已纳的税额作结算调整,多退少补。这样做一是符合我国国情,二是将多元化收人纳人个人所得税的总控管理,以利于公平税收。

(2)扩大征税范围,严格控制减免税。现行个人所得税的课征范围过窄,仅列举n项,应适时扩展。对于一些个人的福利收人和从事农、林、牧、渔等个人收人超过扣除标准的所得应列为征税对象。对属于常规课征项目的国债利息、省政府和部委以上单位的奖励、股票转让等应考虑纳人计税范围。取消对偶然所得中一次中奖不超过1万元免税规定。

(3)合理确定费用扣除项目和扣除标准。扣除项目应包括纳税人为取得纳税所得发生的支出,基本生计费用和特别扣除费用,扣除标准要考虑纳税人的婚姻状况、赠养人口、年龄和健康状况、医疗、教育费用等因素,并根据收人、物价水平等因素适时加以调整,以体现公平原则。

(4)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由800元提高到1500元,以真正体现富人缴税、穷人享受福利。

(5)提高公民纳税意识。要加大对税法的宣传力度,严格执法、守法。对违法者,严惩不怠。完善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制度,并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个人所得税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个人所得税税源监控机制。要在继续完善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纳税人编码实名制。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加强与银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公安、法院的配合,对纳税人的账户实行全面的监控,以防止税源流失。

2、完善财产税

(l)将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税五税合一,开征不动产占有税。对不动产按用途不同设置差别税率,从价或从量征税;将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两税合一,由行为税改为财产税,开征动产占有税(对动产征税)。

(2)开征遗产赠与税。遗产赠与税是对财产所有人死后财产课税,为防止生前将财产赠与别人,分散财产,无遗产可征,而开征的一个辅助性税种,遗产税是主,赠与税是辅。要适时开征遗产赠与税,以发挥税收在这一领域的调节作用。

3、完善消费税和营业税

(1)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新增一些税目,包括奢侈品、高档消费产品如高级时装、名牌表、高尔夫球设备等,并适当提高一些消费品如烟酒的税率。

(2)调整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将普通服务和高档服务的税率拉开档次,对高档服务实施高税率,调节高消费。另外扩大资源税的范围,向租借使用国有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资源消耗税,调节因占有资源而产生过高收入。

(三)新开征一些税种

开征社会保险税。社会保险税作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财政来源,是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为课征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收。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企业破产、关、停、并、转不可避免,失业人口增加,除了开展必要的社会再就业工程下,更重要的是解决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它是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所以,就必须建立起以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税为中心的社会保险制度。年轻给年老做准备,在职给失业做准备。

参考文献

[l]白书坚.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郭欣根.邓小平理论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8.

[3]石坚.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田.税务研究2002(9).

个人收入差距范文篇7

论文摘要: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拉大,是我国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结果。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那么在矫正个人收入差距上,应采取什么样的税收政策呢?

个人收入是居民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人总和。我国个人收人包括:工资和薪金收人;奖金和单位福利收入;兼职收人;资本性收人;灰色收人甚至黑色收人。税收只能对前四项收人进行调节,最后一项需通过其他法律、法规来加强管理。

一、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提高,我国居民的个人收人也有了非常快的增长。但是,由于分配制度和劳动就业体制不完善,在初次分配中就存在诸多不合理,致使居民个人收人差距不断扩大。具体表现在:

(一)居民之间个人收入差距拉大。依据统计部门对城镇收人水平的划分,城镇居民家庭年均收人共分为五个层次:贫困型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占全部家庭总数的3.8%;温饱型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一10000元之间,占全部家庭总数的36.1%;小康型家庭年收人在10000元一30000元之间,占全部家庭总数的50.1%;富裕型家庭年收人在30000元一100000元,占家庭总数的8%;富有型家庭收人100000元以上,占家庭总数的1%。富有型家庭与贫困型家庭相比,其年收入相差竟达20倍之巨。考虑到统计数据的不全面性,实际的收人差距可能更大一些。

(二)城乡之间个人收入差距过大。国家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343.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3.6元,两者相差1.56倍;而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为628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为2253.4元,两者相差1.78倍,差距也呈扩大趋势。

(三)不同行业之间个人收入差距过大。1999年各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为:金融保险业12046元,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1513元,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为7794和7782元,农林牧渔业4832元,最高行业为最低行业的2.49倍。可见不同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职工收人差距悬殊。

判断居民个人之间收人差距大小有两个标准:一是基尼系数,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为收人的高度平均,大于0.4为很不平均,大于0.6为高度不平均。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的基尼系数为0.397,低于0.4的警戒线。二是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即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过渡中,收人分配将经历“先恶化,再好转”的过程。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收人差距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是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结果。但要注意,在拉开分配差距的同时,还要防止两极分化,这与邓小平理论是一致的,邓小平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二、税收在娇正个人收入差距方面的局限性

我国现行税制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以财产税、行为税、资源税为辅的税制结构。我国现行税种在调节个人收人差距方面,主要是通过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实现的。另外,消费税、营业税也承担了一部分调节功能。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税制不健全,征管力度有限,使税收政策在矫正贫富差距方面尚存在不足,表现在:

(一)税制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行税制结构是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以财产税、行为税、资源税为辅。其特点是:流转税重,所得税轻,财产税相对缺失。

1、流转税方面。我国现行流转税是以增值税为主,消费税、营业税为辅。这三个税种的收人额占税收总额的70.4%左右(2000年数据)。由于我国流转税追逐效率,所以流转税在组织财政收人、优化资源配置方面作用巨大,但在追求公平方面相对弱化。

2、所得税方面。包括法人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其收人额占税收总额的19.25%左右(2000年数据),所得税在本质上是追求公平的,矫正贫富差距作用显著,特别是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人分配,使之合理化,对经济起到“自动稳定”的作用。但我国现行所得税存在收人规模小,征收项目少等先天不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税收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力度。

3、财产税方面。我国现行财产税由房产税、车船税、契税等税种组成。目前,我国财产税的收人额只占税收总额的2.4%(2000年数据)。财产税在本质上也是维护公平的,它调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收人(或财富)的再调节,促进公平,缩小贫富差距。而我国现行财产税存在税负轻,征税对象少,收人规模小,税种单一等问题,缺少遗产赠与税,对个人非生产用的房地产均未征税,出现税收调节的真空。

4、其他税方面。缺少社会保险税,难以对市场危机做出对应。另外资源税的征税范围过窄,比重过低,这些都妨碍了税收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

(二)税种不完善.弱化了税收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

1、个人所得税。(l)个人所得税实行分项课征制。存在问题:一是分项课征制即分项确定收人、分项扣除、分项计算,易使纳税人收入化整为零,分解收人,逃避税收。二是分项课征制在税收制度上,不能体现所得多的多征,所得少的少征,无所得不征的累进税收制度,不能真正体现公平原则,不能体现富人缴税,穷人享受福利的思想。(2)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过窄、调节力度有限。(3)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过低,易使富人税变成穷人税。(4)个人所得税工资所得采取个人申报缴税,未考虑家庭人口问题。(5)个人所得税在征税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公民纳税意识差,征管手段落后,收人多样化且采用现金结算多,个人财产收人不明晰、不确定,容易出现富人不缴税、少缴税、穷人缴税的现象,影响税收矫正贫富差距。

2、房产税。(l)房产税征管范围和纳税人不全面、税基狭窄。如,城市征,农村和涉外企业不征,造成城乡不一样,内外不一致。(2)房产税的免征税范围过大,且不规范。除机关、军队和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用房外,对个人的非营业用房也免税,只对从事盈

利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用房、个人用房和出租房征税。广大农村的企业和规模庞大的城市住房不在征税范围之内,使税收调节功能难以发挥。(3)房产税从价按房产余值征税,房屋升值税收不变。造成财政收人不能随房产的增加而增加;出租房按租金收人征税和营业税有重复征税之嫌,再者房屋租金收人中既有土地贡献,也有房产贡献,一律按租金12%征税,很难划清,会出现税负差距过大的现象。

3、消费税、营业税。消费税是对价大利大的高档消费品征税,对高消费具有调节功能。消费税存在问题是征税范围过窄,我国只对11种商品征税,调节力度弱,需加以适时调整。营业税是对不同行业盈利水平调节,存在征税范围窄、税率过低、不适应经济需要。如高档服务业和普通服务业税率相同,许多高档美容、洗浴等新型行业,未纳人征税范围,其对收人的调节力度相对较弱。

(三)税收征管存在问题

1、打击偷税逃税不力。由于纳税意识和征管水平不高,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偷逃税行为,特别是高收人者偷逃税,对拉大收人差距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之近几年全国真正查处个人所得税的案件很少,法律威慑力不够,使许多纳税人产生攀比心理和法不责众的思想,严重影响了税收的调节功能。

2、没有全面建立个人收入监控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金融资产实名制,个人财产来源不明晰。因此,很难将应收的税及时足额人库,调节功能随之弱化。

三、娇正个人收入理距的税收政策取向

矫正个人收人差距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规范初次分配的各个环节,用法律手段保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整顿不合理收入,限制垄断行业的利润及其职工的过高收人;其次通过完善税制和加强征管,建立起一个多税种协调配合,筱盖个人收人运行全过程的税收调控体系,以充分发挥税收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

(一)完善现行税制结构

针对现行税制结构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进一步扩大所得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税基,提高其在整个税收收人中的比重,强化税收调控功能。

2、利用流转税税种,对垄断性行业价大利大产品规定较高税率,提高其税负水平,消除不同行业、产品利润悬殊现象;利用资源税、土地使用税来调节级差收人,排除客观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赠与税、社会保险税等对个人收人再分配进行调节。

3、具体税种设置上,在个人取得收人时征收一道个人所得税;为保持社会稳定,还要征一道社会保险税;个人消费时,征收一道消费税;对现存财产征收相应的财产税;最后在遗产赠与环节征收一道遗产赠与税,形成对个人收人的全方位监控。

(二)完善现有的税种

1、完善个人所得税

(l)改分项课征制为总额和分项课征制相结合。这一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在进一步规范目前分类所得的基础上,先以源泉预扣的办法预征分类所得税,在纳税年度终了时,由纳税人申报其全年综合的各项所得税,由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毛所得额、调整所得额和应税净所得额,并据以计算出年度应纳税额,对年度内已纳的税额作结算调整,多退少补。这样做一是符合我国国情,二是将多元化收人纳人个人所得税的总控管理,以利于公平税收。

(2)扩大征税范围,严格控制减免税。现行个人所得税的课征范围过窄,仅列举n项,应适时扩展。对于一些个人的福利收人和从事农、林、牧、渔等个人收人超过扣除标准的所得应列为征税对象。对属于常规课征项目的国债利息、省政府和部委以上单位的奖励、股票转让等应考虑纳人计税范围。取消对偶然所得中一次中奖不超过1万元免税规定。

(3)合理确定费用扣除项目和扣除标准。扣除项目应包括纳税人为取得纳税所得发生的支出,基本生计费用和特别扣除费用,扣除标准要考虑纳税人的婚姻状况、赠养人口、年龄和健康状况、医疗、教育费用等因素,并根据收人、物价水平等因素适时加以调整,以体现公平原则。

(4)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由800元提高到1500元,以真正体现富人缴税、穷人享受福利。

(5)提高公民纳税意识。要加大对税法的宣传力度,严格执法、守法。对违法者,严惩不怠。完善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制度,并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个人所得税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个人所得税税源监控机制。要在继续完善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纳税人编码实名制。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加强与银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公安、法院的配合,对纳税人的账户实行全面的监控,以防止税源流失。

2、完善财产税

(l)将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税五税合一,开征不动产占有税。对不动产按用途不同设置差别税率,从价或从量征税;将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两税合一,由行为税改为财产税,开征动产占有税(对动产征税)。

(2)开征遗产赠与税。遗产赠与税是对财产所有人死后财产课税,为防止生前将财产赠与别人,分散财产,无遗产可征,而开征的一个辅助性税种,遗产税是主,赠与税是辅。要适时开征遗产赠与税,以发挥税收在这一领域的调节作用。

3、完善消费税和营业税

(1)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新增一些税目,包括奢侈品、高档消费产品如高级时装、名牌表、高尔夫球设备等,并适当提高一些消费品如烟酒的税率。

(2)调整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将普通服务和高档服务的税率拉开档次,对高档服务实施高税率,调节高消费。另外扩大资源税的范围,向租借使用国有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资源消耗税,调节因占有资源而产生过高收入。

(三)新开征一些税种

开征社会保险税。社会保险税作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财政来源,是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为课征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收。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企业破产、关、停、并、转不可避免,失业人口增加,除了开展必要的社会再就业工程下,更重要的是解决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它是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所以,就必须建立起以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税为中心的社会保险制度。年轻给年老做准备,在职给失业做准备。

参考文献

[l]白书坚.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郭欣根.邓小平理论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8.

[3]石坚.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田.税务研究2002(9).

[4]贺众.收入分配理论、现状及调节措施田.税务研究.2002(12).

个人收入差距范文篇8

关键词:收入;城乡差异;体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个人收入是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标志。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个人收入不断提高。但是,农民的个人收入与城镇居民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由此,笔者力图运用实证资料揭示中国个人收入中存在的城乡差异现象,解析中国个人收入存在城乡差异的原因,提出解决个人收入城乡差异的对策,其目的是为了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一、个人收入城乡差异的现状

(一)资料来源

本研究运用的是广西的抽样调查资料。广西属于中国的西部地区,同时也是中国的沿海地区,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中国的排名居中,因此比较具有代表性。资料来源于李文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广西不同民族职业流动与就业培训政策的比较研究》的数据库[1]。排除一些缺省的数据,本研究的样本容量为1111份。其中城镇居民样本926份,占样本总量的83.3%;农民样本185份,占样本总量的16.7%。

(二)实证分析

笔者在本研究中用月收入来表示个人收入状况。总样本的平均月收入为1270.70元,城镇居民样本的平均月收入为1359.02元,农民样本的平均月收入为828.60元,城镇居民样本的平均月收入是农民样本的平均月收入的1.64倍。也就是说,农民样本的个人收入与城镇居民样本相比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但是,我们能否推出农民的个人收入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差异,这需要对其进行统计检验,由于户籍属于类别变量,收入属于定距变量。综合以上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个人收入存在城乡差异,农民的个人收入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形成个人收入城乡差异的原因

经济学理论认为,个人收入是个人所拥有的资本的一种回报,而个人所拥有的资本主要包括物质资本、体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所以我们将从物质资本、体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个方面分析形成个人收入城乡差异的原因。

(一)物质资本

物质资本是个人重要的资本之一,它能为个人带来收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个人也积累了比较多的物质资本,比如房产、股票、债券等,这些由于物质资本所带来的收入我们称之为财产性收入。由于个人所拥有的物质资本不一样,所以个人的财产性收入就不一样。因为城镇居民拥有比农民更多的物质资本,并且中国至今没有开征财产税,所以这是导致中国个人收入存在城乡差异的重要原因。

(二)体制资本

撒拉尼等人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市场转型国家,存在着“政治资本”,李路路称之为“体制资本”。李路路认为,“体制资本”的概念,主要是指这样一种生产性的个人资源,即个人(包括家庭)在传统体制的权力结构中所具有的结构资源,如职位、干部身份、政治面貌以及国家所赋予的、具有垄断性和排他性的职业地位等[2]。在本研究中,笔者运用单位类型来测量个人的体制资本。单位类型是指个人工作单位的类型,在本研究中,笔者把单位类型操作归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和其他类型等七种单位类型。笔者认为,由于不同类型的单位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资源不同,这将会对个人收入产生不同的影响。统计分析结果,验证了笔者的假设。个人收入与单位类型的相关系数Eta=0.528,显著性水平值为0.000,小于α值0.05,表明个人收入与单位类型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并且城镇居民几乎垄断了收入比较高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单位类型。因此,我们认为体制资本也是导致中国个人收入存在城乡差异的重要原因。

(三)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人们花费在教育、健康、职业训练、移民和信息获取方面的开支,它与物质资本最大的差别是它不能与其所有者分离。在人力资本中,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最重要的部分。为此,笔者运用文化程度和职业培训两个变量来测量个人的人力资本。在本研究中,笔者将文化程度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研究生六种类型,把职业培训分为是否参加过职业培训两种类型。笔者认为,个人不同的文化程度和是否参加职业培训,代表个人不同的人力资本含量,这将会对个人收入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统计分析结果验证了笔者的假设。个人收入与文化程度的相关系数Eta=0.554,显著性水平值为0.000,小于α值0.05,表明个人收入与文化程度有较强的相关关系。个人收入与是否培训的相关系数Eta=0.379,显著性水平值为0.000,小于α值0.05,表明个人收入与是否培训有较强的相关关系。然后,笔者对城乡居民的文化程度和职业培训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城市居民的文化程度和职业培训几率明显高于农民,并且其显著性水平值为均0.000,小于α值0.05,人力资本的城乡差异导致了个人收入的城乡差异。

(四)社会资本

关于社会资本,自从法国学者布迪厄第一次对社会资本概念进行界定以来,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资本概念进行了界定[3]。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林南的社会资本概念,他认为:“社会资本——作为在市场中期望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可以定义为在目的性行动中被获取的和/或被动员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4]笔者在本研究中运用个人社会网络规模来测量个人社会资本,社会网络规模是指个人拥有的社会网络成员的数目。笔者认为,不同的社会资本将会影响个人收入。然而统计分析的结果推翻了这一假设,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个人收入与社会网络规模的相关系数R=0.009,显著性水平值为0.784,大于α值0.05,表明个人收入与社会网络规模无关。也就是说,社会资本对个人收入的影响不大。三、解决个人收入城乡差异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的个人收入存在城乡差异现象,个人所拥有的物质资本、体制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差异是导致个人收入存在城乡差异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最终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1.加强政策引导,缩小城乡之间的物质资本差距。缩小城乡之间的物质资本差距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扩大农民的物质资本。首先要加大财政对农民的补助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必需加大投入。同时要加强农民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如:乡村道路、供水供电、学校医院等,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最后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职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大政府对使用农民土地和林地的补偿力度,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增加农民的物质资本。二是尽快推出财产税,实行财产税既可以扩大税源,增加税收收入,又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物质资本差距,调节城乡之间收入差距。

2.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之间的体制资本差距。城乡之间的体制资本差距的最终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上实现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和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适当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协调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3.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政府应重视农民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供给的同时,增加农民职业教育的投入,要下大力气搞好农民技能培训,特别是一些实用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建立健全教育援助制度,如:建立农民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基金、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制度,以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政府要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农民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缩小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人力资本差距,以减少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通过以上政策的实施,我们将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农民与城镇居民一起走向共同富裕。并且,我们只有比较圆满地解决了个人收入的城乡差异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感谢李文华教授允许我使用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广西不同民族职业流动与就业培训政策的比较研究》(04XSH003)的数据库。

参考文献:

[1]李路路.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私营企业家[J].社会学研究,1996,(2).

个人收入差距范文篇9

个人所得税作为直接参与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税种,它最早于17*年在英国创立,目前已是世界各国普遍开征的一个税种,并成为一些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最主要的税收来源。由于它不仅具有组织财政收入的功能,而且承担着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的职能,有着其它税种所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个人所得税被广泛认为是各税种中最能体现公平的“良税”,备受各国政府的青睐。我国也不例外,多年来,尤其是19*年实施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以来,各级税务机关不断采取措施大力改进和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使个人所得税收入年年大幅度的增长。19*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83.10亿元,1*5年突破百亿元的关口之后,20*年又突破千亿元大关,20*年收入达到了1737亿元,10年的时间,个人所得税收入增长了近21倍,是同一时期收入增长最快的一个税种之一。这在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和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个人所得税除税制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制约了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外,目前在征管手段上也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使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对高收入个人的税收调节力度不足,不能实施有效监控,造成一些逃避纳税行为目前无法从根本上加以制止。如根据美国国内收入局1*9年的统计,美国占人口总数5%的富裕阶层为国家提供了一半以上的税收。但我国的现实恰恰相反,20*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为1737.05亿元,其中65%来源于工薪阶层。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有效地运用税收等经济手段调控收入差距,使居民的收入差距保持在一个基本合理的范围内,这就要求在调节收入差距的税收调控体系中,必须使个人所得税的调节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的功能,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收入初次分配秩序混乱,个人收入呈现多元化、隐性化的特点。目前我国贫富差距加大,主要是由于初次分配秩序较乱,灰色收入过多导致。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还在逐步深化过程中,各项收入分配政策还不完善、不配套,收入分配方式还不统一、不规范,收入分配的监督管理还不健全、不到位,其结果是导致了我国的收入初次分配秩序混乱,个人收入呈现多元化、隐性化的特点。如企业的收入分配约束机制不健全,设立多本帐、“小金库”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通过低估国有资产价值化公为私;名目繁多的工资表外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有的甚至超过了工资表内的收入;一些带行业垄断性的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与其业绩不相称的收入,并通过各种形式转化为个人收入;一些私营企业长期不分配利润,却通过借款等方法将利润转移为个人收入;还有利用代币购物券(卡)发放补贴、奖励期权期股、公款给个人购买保险和轿车、空调等高档消费品、公款负担个人消费等等。这种收入初次分配的无序、混乱状态,是造成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悬殊、社会收入分配不公,使其矛盾日益突出的根本原因。

(二)必要的部门配合不协调,征管配套条件不完善。世界各国经验和我国的实践证明,个人所得税要实现有效的征收管理,关键是能够有效地掌握个人的收入情况、监控住税源。为此,个人所得税征管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都通过法律规定了一些监控个人所得的措施。而反观我国现状,监控个人所得的措施基本未建立,即使建立也不完善,如现金管理偏松,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现金流通和交易;个人储蓄存款实名制也不是很不完善,其他金融资产尚未实行实名制;信用制度还不发达、不普及,大部分居民没有运用信用制度的习惯;有关法律法规没有作出有关部门向税务机关提供纳税人个人收入情况的有关规定等,所有这些,导致税务机关对个人收入情况的监控极其薄弱,无法有效监控税源、准确掌握个人收入的全部情况。在此种条件下,对高收入个人的调节自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个人所得税法和相关法律不完善,影响了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的有效发挥。科学、合理的税制,是个人所得税发挥对收入调节作用的必备前提。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及相关法律自身存在着不足,限制了其调节收入作用的发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其一,我国个人所得税为分类税制,不能合并个人的全部所得,无法根据纳税人的综合税负能力来确定其税收负担水平,因而较难实现公平原则。如纳税人甲,每月都有工资、劳务、稿费等3项收入,而每项收入都是800元,按照目前的规定,甲的月收入虽然有2400元,却无须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是,如纳税人甲,每月仍然取得收入是2400元,且收入全部来自工资所得,却要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135元。其二,个人所得税在税率设置上,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税率远高于其他项目(最高达到45%),这不利于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而劳务报酬所得等项目又按次定额或者定率扣除费用,进一步减轻了这些所得项目的税收负担,扩大了各个应税项目的税负差距,这也给高收入者分解收入、“避重就轻”的少缴个人所得税提供了可能。其三,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自行申报纳税面过窄,纳税人的法律责任不明确,没有要求扣缴义务人申报支付个人收入情况的规定等等。以上法律规定的缺陷,妨碍了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的更好发挥。

(四)只注重组织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而忽略了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尽管多年来国家反复强调运用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缓解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矛盾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受财政收入利益驱动的影响,在一些地方,不去分析当地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以及这种现状对当地改革、发展和稳定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也不去研究如何进一步强化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有针对性地、更好地对高收入者进行控管,而只关心和满足于个人所得税收入的较快增长。有的地方还违反税法规定,从本地的利益出发,越权自定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破坏了个人所得税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个别地方甚至违背个人所得税调节高收入的立法精神,为哪些所谓“能人”、“名人”的高收入者说情,干预税务机关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等等。以上这些不讲政治、不顾大局的做法,严重影响了税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严重削弱了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

二、深化税制改革,强化税收征管,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方面的积极作用

我国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成因复杂、由来已久,因此,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要从源头上采取措施,规范初次分配的各环节,也要通过完善税收政策,建立一个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以财产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两翼,以其他税种为补充的个人收入税收调控体系,使税收在个人收入分配调控中的职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对个人所得税来说,要充分发挥其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积极作用,就应对其税制进行优化,对其征管进行精细化。

(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

为了解决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的缺陷,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就要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步伐。

1、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进一步强化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要想贯彻“量能负担”、“公平税负”的原则,就要将个人所得税的现行分类税制改进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将个人和家庭的比较主要、经常、稳定的收入合并为综合所得,使用统一的累进税率按年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从而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高收入的政策目标。

2、拓宽税基,扩大征税范围。要借鉴各国税制改革的“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重处罚”原则,要对现行名目繁多、过杂过滥的减免税政策进行清理,该废除的一定要予以废除,从严控制减免项目,不断扩大税基,壮大税源。

3、要科学、合理地调整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水平。要按照国际惯例和根据近年来我国居民基本生活支出的变化情况,合理的确定费用扣除项目,调整费用扣除标准,增加附加扣除项目,使费用扣除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要统一、简化综合所得所适用的超额累进税率,拉开税率档次,合理确定税率,实现“差别税率”的课税原则。要通过改革,使税收负担能力强的多缴税、税收负担能力弱者少缴税。

4、健全自行申报纳税和源泉控管的措施。

(1)税务机关应对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建立全国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码。扣缴义务人、纳税人以及向税务机关提供纳税人有关情况的部门或单位都必须使用纳税人的识别号码。

(2)建立个人所得税预扣预缴、年终清算制度。要求在向个人支付应税收入时,必须依法预扣预缴应纳的个人所得税,再由纳税人在年度终了后向税务机关申报全年的综合所得并清算税款。

(3)赋予税务机关必要的个人所得税执法权限。如应赋予税务机关向金融机构查询个人储户资料的权限,从而实行依据个人支出情况反推其收入的制度,即对个人申报的收入明显低于其支出的,税务机关可以要求纳税人重新申报其收入情况,如果再申报依然明显不符的,应允许税务机关依据其支出情况反推其收入,并据以征收个人所得税。还应赋予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向税务机关报告高收入者经济活动情况的权力,如有权要求金融、保险、证券、房地产、期货等单位及时向税务部门通报有关资料,保证税务部门及时掌握各种经济往来和个人收入的情况,更好的对其实施跟踪监控。

(二)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使其征管达到精细化。既对其征管要精确化、细致化和规范化,以此提高征管的效能

1、进一步加强代扣代缴工作,提高代扣代缴质量。做好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工作,既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特点的要求,也是解决目前征管力量不足、征管手段落后的必由之路。目前个人所得税的收入80%以上是通过代扣代缴征收的。实践证明,做好了代扣代缴工作,就能较为有效地监控住税源,减少个人所得税流失。要强化代扣代缴工作,就要加快全员明细申报制度的建设,实行全员明细申报制度是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它不但能使税务机关及时掌握每个纳税人的收入及纳税情况,以利控管税源,同时还可以在对纳税人实行自行申报纳税的基础上,建立起有效的个人所得税交叉稽核体系。

早在1*5年,国家税务总局就发出《关于建立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人申报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制度的通知》,要求每个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的一切应纳税收入,不论取得收入的个人是否属于本单位人员,收入是否达到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标准,都要列入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内,按月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但在当时,由于计算机的不普及,手工操作难以处理大量的数据,收入明细申报工作没有坚持下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税收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们认为加快实施全员明细制度的步伐的时机已经成熟。全面实行全员明细申报制度后,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通过扣缴义务人申报的《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全方位、全过程地监控个人收入的来源、持有和流向,并能以此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质量、提高代扣代缴率,提高征管的效能。

2、加大对个人所得税稽查和惩处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实践证明,开展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是发现日常征管薄弱环节,堵塞征管漏洞,改进和强化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将专项检查作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年年抓下去。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要始终一贯地将重点放到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个人身上,要检查一次、整改一片,逐个行业或者几个行业地整顿规范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秩序。同时,要加大对偷逃个人所得税的惩处力度,每年要查处并曝光几个偷抗个人所得税的大案要案,以儆效尤,增强纳税人自觉依法纳税和扣缴义务人自觉履行扣缴义务的意识。

3、加快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监控力度。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政策目标,主要应体现在对高收入个人的有效的征管上。因此,要始终把高收入个人作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着力点。为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缓解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稳步推进高收入个人自行申报纳税工作,20*年,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加强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规定了必须加强征管的九个高收入行业和九种高收入个人。20*年,国家税务总局又下发了《关于建立个人所得税重点纳税人收入和纳税情况监控系统的通知》,对各级地方税务局建立纳税档案、实施重点监控的重点纳税人的具体数额等都提出了严格要求。从国家为加强高收入者的征收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征管措施上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加大高收入个人的调节力度,缓解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矛盾的重视。几年的时间过去了,从目前的情况看,对高收入个人的监控工作很是不尽人意,监控工作可以说还处于基础资料的积累阶段,没有达到预期的“突出重点、整体监控、动态管理、真实有效”的要求。出现如此局面,有人为的主观原因,而更主要的还是我们的税收信息化程度太低,靠手工操作难以完成对重点纳税人的实时性、动态性的监控。

个人收入差距范文篇10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终目的是共同富裕。

收入差距的扩大逐年累计起来就形成了财产差距的不断扩大。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将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仅会维持在1%左右,80%的中等收入的家庭仅占有财产总额的一半。据报道,2010年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最富有的10%家庭与最贫穷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将超过8倍,将有六成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

一、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贫富差距

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单一的按劳分配转向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按劳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居民个人收入趋于多元化。在这种新的分配体制下,中国人的收入水平有了普遍的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统计显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猛增到2000年的2253元,剔除价格因素,22年间增长了3.7倍,年均递增7.7%;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提高到6280元,实际增长了2.6倍,年均递增6.3%。绝大部分群众解决了温饱,步入了小康阶段。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正呈扩大趋势,城乡差距过大,居民收入悬殊等问题逐步明显。

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基尼系数。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低于0.3属于均等分配的区间,0.3-0.4属于合理区间,0.4-0.5表明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说明出现了两极分化。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均”。当然,基尼系数不是绝对的,运用它时必须考虑具体条件,如它会受到测算的区域和人群的大小、统计数据的真实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从我国的基尼系数来看,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大致为0.21-0.24,城市居民的基尼系数大致为0.16-0.18,说明当时我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基本上呈现平均主义状况。到2000年6月,我国城乡居民的综合基尼系数达到0.408,而且从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曲线来看,仍呈继续扩大的趋势,但也处于国际公认的“比较合理”的区间内。因此,我国居民贫富差距有所扩大,但“没有达到严重的地步”。

二、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应对措施

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是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根据库茨涅兹倒U曲线理论所揭示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规律,一个国家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收入差距先呈扩大的趋势,然后才进入缩小的区间。即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收入差距会扩大;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定量时,收入差距就会逐步缩小。倒U曲线反映了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国,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在一定时期出现收入差距的扩大也是难以避免的。适当差距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差距过大,又会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降低效率。所以,我们要加大调节力度,缩小收入差距。防止贫富差距扩大的途径有以下方面:

(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逐步消除两极分化

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才能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根本条件和不可少的基础。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绝对不能动摇。鼓吹私有制,走资本主义道路,其结果只能导致两极分化。

(二)时刻把发展经济放在第一位,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根本途径。唯有做大“蛋糕”,才能合理地分切蛋糕,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就是一句空话。

(三)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缩小贫富差距

应适时开征适量的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预防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的“财产分配的不平等引起收入分配的更大不平等”。应加大对违反税法的处罚力度,尤其要严厉打击各种偷漏税的行为,通过对责任人进行曝光和重罚的手段,树立税法的威严。

(四)关注贫困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休系

1、逐步扩大保障覆盖面,多方面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被喻为现代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2、创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减少因失业导致的贫困。政府有关部门应创建各种形式的生产自救基地和转业培训基地,根据失业职工的不同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职业技术的培训提高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能力。同时要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搜集和沟通就业信息,为失业职工进行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帮助自谋职业的失业职工解决实际困难。

3、发扬勤俭持家和互相帮助的美德,引导贫困家庭建立补欠的风尚。

(五)加大调节力度,缩小城乡地区收入差距

一是实行完整的货币化工资制度,提高居民持久收入;二是积极开辟投资渠道,扩大居民收入来源;三是鼓励智力劳动和智力投资,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加快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四是通过制度创新,控制和缩小城乡与地区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常兴华.个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0(36).

2、侯国栋.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的出现及治理[J].党政干部学刊,2002(5).

3、李培林.中国贫富差距的心态影响和智力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2).

4、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5、卢中原.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M].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

6、邓莉.我国个人收入差距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3.

7、陈建东.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J].当代建设,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