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稳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1:26:15

高产稳产范文篇1

关键词:小麦;早衰;冻害;倒伏;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小麦早衰、冻害、倒伏一直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能否争取小麦高产,抓好预防管理是关键,针对小麦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1小麦早衰

1.1发生原因

(1)追肥数量减少,近年来因农资成本大幅上涨,造成大部分农户在一处施入底肥的基础上减少了追肥的数量,优质肥的施用比例下降,造成小麦后期营养不足,而出现脱肥性早衰,降低产量。

(2)持续高温和干热风危害,造成植株水分缺失,叶绿素下降,进而植株早衰,降低产量。

(3)持续暖冬造成虫害的发生,虫害吸食植物的颖壳、麦粒、叶片和叶梢,使被害组织粘着尘土,堵塞叶面气孔,不能愈合,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形成早衰。

(4)杂草危害,杂草不但与小麦争肥,成株期还与作物争光,杂草严重时造成小麦早衰,降低产量。

1.2防治措施

(1)选用抗早衰品种,不同的小麦品种,抗早衰能力不同,一般根系发达,生活力强,抗逆性强,后期对水肥供应影响较小的品种,抗早衰能力较强。

(2)合理平衡配方施肥,在增施有机肥,搞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增加优质化肥的施用比例。灌水可将全部磷肥、钾肥和50%~60%的氮肥作底肥施入,小麦拔节期结合灌水,将剩余40%~50%的氮肥作追肥施入,同时在小麦孕穗后成熟前,叶面喷施1.5%~2.0%的尿素水溶液2~3次。旱地底施氮量约占总施用量的60%~70%,其余30%~40%的氮肥分2次进行追施,第1次一般在越冬期遇雨雪天气追施15%~20%,第2次在小麦拔节期随降雨追施剩余氮肥。

(3)浇好灌浆水。小麦生育后期需水量较大,此时正值旱季,雨水稀少,温度高,蒸发大,不能满足小麦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此时遇旱,浇水时注意天气,避免在三级以上的风天浇水,以防倒伏。

(4)小麦后期是虫害发生的严重时期,此时要密切关注病虫发生动态,一旦达到防治标准,及时喷洒农药防治,一般用15%粉锈宁0.75~1.05kg/hm2加4%氧化乐果750~1050mL/hm2,对水600~750kg混合喷洒,也可结合叶面喷肥进行,达到一喷多效的目的。

(5)对于杂草危害严重的麦田,应用化学除草剂防治田间杂草,在小麦拔节前用75%巨星15g/hm2或10%苯磺隆、麦乐乐150g/hm2对水450kg,防治常发性杂草,喷施时严格掌握用量、时间和方法,并在晴天无风无露时进行,同时需要避开周围敏感作物。

2小麦冻害

2.1发生原因

(1)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出现,造成小麦越冬受害,如在暖冬年份,冬季气温偏高,如遇寒流袭击,易造成严重冻害。

(2)倒春寒造成。一般春季寒潮来临之前,常有一股气温升高的现象,如在暖冬年份,冬季气温偏高,如遇寒流袭击,易造成严重冻害。

(3)品种选择及措施不当造成。弱春性品种发生冻害较重,播种较早的麦田,冬前积温多,植株生长旺盛,发生旺长和假旺现象,糖分含量下降,抗寒性大大降低。播量偏大,单株营养面积小,个体发育不良,植株瘦弱,抗寒能力下降。

2.2防治措施

(1)选用抗寒品种。一般冬性品种抗寒力较强,半冬性品种次之,弱春性品种抗寒性较弱。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选用丰产性的抗寒性较好的半冬性品种。

(2)适期播种。不同类型地区小麦适播期差别较大,只有做到适期播种,才肥争取冬前形成壮苗,增强抗寒能力,一般高山寒区适宜播期为9月15~25日,丘陵塬区为9月20至10月5日,河山灌区为10月5日~15日,弱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并做到适期播种。

(3)采取镇压、化控、及时浇水等措施。在小麦越冬期、返青期、起身前进行镇压,抑制小麦基部节间过快生长,增强抗寒能力,特别是进入3月下旬以后,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在大风降温天气来临之前采取浇水、熏烟造雾等措施,提高地温和近地面气温,预防小麦冻害。

(4)加强中耕,增温保墒。寒流过后,要进行中耕,松土保墒,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增加有效分蘖。

3小麦倒伏

3.1发生原因

(1)品种本身不抗倒,如选用一些高秆、大穗、抗倒性差的品种,易引起倒伏。

(2)整地质量差,播种前,只是用旋耕机进行旋耕,耕层很浅。耕层过浅对土壤培肥改良不利,影响小麦根系下扎,土壤过分疏松,易跑墒跑肥,造成倒伏。

(3)病害。小麦在苗期如遇到高温高湿的生产环境,很容易发生纹枯病。纹枯病病菌侵入茎秆后,影响养分制造运输的积累,后期容易形成倒伏。

(4)暴风雨。暴风雨是造成小麦倒伏的一个主要外力因素,一旦遇到暴风雨,使穗部加重则压力加大而倒伏。

(5)群体过大。农民在种麦时往往受“宁稠勿稀”的心理支配,播量偏大,加上近年来水肥条件改善,造成苗期分蘖过多,群体偏大,植株相互拥挤,叶片相互遮荫,有机营养供应不足,造成基部茎间拉长,茎壁变薄,缺乏弹性,到后期支撑不了穗部重量而倒伏。

3.2防治措施

(1)选用抗倒品种。一般选用矮秆、茎秆粗、抗倒能力强的品种。

(2)精细整地。特别是一些高肥水地区,种麦时,要耙地犁深,耙实,整平,创造一个有利于根系生长的环境,使根深蒂固,才能有效防倒。

(3)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一般密穗型小麦播量为105~120kg/hm2,基本苗180~225万根/hm2;大穗型品种播量以90~105kg/hm2,基本苗150~180万根/hm2。如果密度小于以上指标,由于总茎数不够,而降低产量;如果群体大于以上指标,形成植株相互拥挤,节间拉长,孕育着倒伏的危机。

高产稳产范文篇2

论文摘要针对影响宁国市春番茄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因子(生育期短、“空盘”和病害等),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春播番茄是宁国市的主要蔬菜品种,常年栽培面积占菜田总面积的16%左右,在蔬菜的周年供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各种原因使番茄的产量不高不稳,单产一直徘徊在19500~30000kg/hm2水平,农民收益较低。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经过多年摸索,找出了影响宁国市春番茄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因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1主要障碍因子

1.1生育期短由于早春低温多雨,光照少,影响番茄早种早发,后期高温干旱,迫使番茄不得不早拉秧,没有足够时间保证其生长发育,影响了多结果和结大果。

1.2空盘由于植株本身受营养状况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往往在第2花序或第3花序出现“空档”,产生“空盘”现象,使单株结果数减少。

1.3病害春番茄易感花叶病毒病,由于病害的影响而使叶面积大大减少,果叶比例失调,形成早衰,果实小,商品价值低,减产严重。

2防范措施

2.1解决生育期短的措施

2.1.1运用地膜覆盖。番茄生长的适温为20~25℃,该地区5~6月份是番茄生长的最佳时期。7月上旬日平均气温已超过25℃,不利番茄生长。要延长番茄的生长期,只有提前播期,运用保护地育苗(大棚或小棚),采用地膜覆盖,提高土壤温度,提前定植,加速番茄生长发育的进程,这是一项成本较低、效果较好的技术措施。

2.1.2选用抗病、高产的中晚熟品种。根据实践栽培经验和消费习惯,选用抗病、高产、结果期长的中晚熟品种和较抗(耐)病、果型大、品质好的“强力米寿”等番茄品种作为主栽品种。

2.1.3培育适龄壮苗。苗龄短的秧苗具有缓苗期短、发棵早、抗逆性强等优点,能提高植株本身的生活力,为早发和延后增加番茄生长时间创造了条件。多年实践证明,番茄的苗龄以75~85d为宜。其壮苗形态标准为:株高20~25cm,茎粗0.5~0.6cm,节间2~3cm,真叶8~10片,叶片深绿,不发紫,根系发达,带有花蕾,无病虫害。

2.1.4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和防治病害。保持较多的功能叶片,维持恰当的果叶比例,提高番茄生命力,抗拒后期高温干旱等不利气候因素的影响,是防止番茄早衰、延长番茄生育时期的一项重要措施。

2.2解决“空盘”措施造成番茄“空盘”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主要是植株本身各器官的营养状况较差及分配不均衡造成的。气候条件也是一个诱导因子,是在植株本身营养状况不良的情况下再遇到不良气候条件,就会加剧“空盘”现象产生,以及“空盘”程度的加重。解决办法要从改善和提高植株自身的营养状况入手,加强田间管理。

2.2.1深耕晒垡。为满足番茄生长发育对各种养分的需要,增强根系的吸收能力,必须深耕晒垡,施足优质有机肥,创造一个疏松、肥沃、深厚、通气性好的土壤环境。根据实践调查结果表明,产75000kg/hm2番茄要深耕27~33cm,晒垡养土20d以上。基肥施用量为N25~35kg、P25~30kg、K30~35kg。土壤pH值6~6.5。2.2.2合理调整植株。番茄进入开花结果期,各部器官对养分的需求急剧增加,产生了养分争夺现象,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早衰或疯长,造成减产。只有通过植株调整,人为地协调好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才能满足开花座果的营养需求,防止产生“空盘”现象,在植株调整技术上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①留叶整枝,增加叶面积。增加叶面积和提高叶片的光合作用率,是增加植株体内营养的重要措施。定植初期,由于气温偏低,光照弱,根系的活力差,总叶面积小,光合能力较差的幼小叶片比例较大,所以同化率低,同化产物少,这是番茄定植初期生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为此,一方面要推迟整枝打杈时间,维持较高的叶面积,加速植株的生长速度,等侧枝长到7cm左右时再进行整枝;另一方面,要增加新生叶片数,可在第1花序下方的2个侧枝位留1叶后进行摘心。这种新生的叶片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可以逐步代替下部老叶的作用,能源源不断地为连续开花结果制造养分,防止“空盘”现象的产生。②摘心封顶。植株体内养分分配虽然有自行调节的作用,但受体内各部器官激素含量的影响。如新的生长是幼叶、花、蕾、幼果、种子等部分激素含量较多,各自为了生长进行养分争夺。通过摘心封顶措施把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输送到果实中去,减少生长点对体内养分的消耗,改变了养分分配方向,使花、幼果得到较多的养分而膨大成熟,从而较好的协调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之间的矛盾。摘心封顶的方法有单杆整枝、双杆整枝、改良式一杆半整枝、连续二段摘心整枝等。据近几年的试验表明,双杆整枝,改良式一杆半整枝和连续二段摘心整枝产量较高、果型大、成熟早。

2.3防治病害该地区春番茄病主要有早疫病,灰霉病,青枯病、脐腐病以及空洞果等,病害造成的减产一般为15%~20%;其次由于激素使用不当,产生畸形果造成减产。

在病害防治上,重点抓种子消毒、营养土消毒和苗期药剂防治,尽量把病害消灭在苗床期。定植大田后最主要的措施以药剂预防为主,初期以波尔多液和代森锌为主,中后期配合应用多菌灵、速克宁等,同时,加强田间管理。

经过几年的摸索,形成了一整套栽培技术,取得了一定成效,使该地番茄平均单产达37590kg/hm产值增长50%以上,不仅满足了市场供应,也增加了农民收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崔辉梅,樊新民.新疆加工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2007(3):102-103.

高产稳产范文篇3

关键词:小麦;早衰;冻害;倒伏;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小麦早衰、冻害、倒伏一直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能否争取小麦高产,抓好预防管理是关键,针对小麦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1小麦早衰

1.1发生原因

(1)追肥数量减少,近年来因农资成本大幅上涨,造成大部分农户在一处施入底肥的基础上减少了追肥的数量,优质肥的施用比例下降,造成小麦后期营养不足,而出现脱肥性早衰,降低产量。

(2)持续高温和干热风危害,造成植株水分缺失,叶绿素下降,进而植株早衰,降低产量。

(3)持续暖冬造成虫害的发生,虫害吸食植物的颖壳、麦粒、叶片和叶梢,使被害组织粘着尘土,堵塞叶面气孔,不能愈合,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形成早衰。

(4)杂草危害,杂草不但与小麦争肥,成株期还与作物争光,杂草严重时造成小麦早衰,降低产量。

1.2防治措施

(1)选用抗早衰品种,不同的小麦品种,抗早衰能力不同,一般根系发达,生活力强,抗逆性强,后期对水肥供应影响较小的品种,抗早衰能力较强。

(2)合理平衡配方施肥,在增施有机肥,搞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增加优质化肥的施用比例。灌水可将全部磷肥、钾肥和50%~60%的氮肥作底肥施入,小麦拔节期结合灌水,将剩余40%~50%的氮肥作追肥施入,同时在小麦孕穗后成熟前,叶面喷施1.5%~2.0%的尿素水溶液2~3次。旱地底施氮量约占总施用量的60%~70%,其余30%~40%的氮肥分2次进行追施,第1次一般在越冬期遇雨雪天气追施15%~20%,第2次在小麦拔节期随降雨追施剩余氮肥。

(3)浇好灌浆水。小麦生育后期需水量较大,此时正值旱季,雨水稀少,温度高,蒸发大,不能满足小麦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此时遇旱,浇水时注意天气,避免在三级以上的风天浇水,以防倒伏。

(4)小麦后期是虫害发生的严重时期,此时要密切关注病虫发生动态,一旦达到防治标准,及时喷洒农药防治,一般用15%粉锈宁0.75~1.05kg/hm2加4%氧化乐果750~1050mL/hm2,对水600~750kg混合喷洒,也可结合叶面喷肥进行,达到一喷多效的目的。

(5)对于杂草危害严重的麦田,应用化学除草剂防治田间杂草,在小麦拔节前用75%巨星15g/hm2或10%苯磺隆、麦乐乐150g/hm2对水450kg,防治常发性杂草,喷施时严格掌握用量、时间和方法,并在晴天无风无露时进行,同时需要避开周围敏感作物。

2小麦冻害

2.1发生原因

(1)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出现,造成小麦越冬受害,如在暖冬年份,冬季气温偏高,如遇寒流袭击,易造成严重冻害。

(2)倒春寒造成。一般春季寒潮来临之前,常有一股气温升高的现象,如在暖冬年份,冬季气温偏高,如遇寒流袭击,易造成严重冻害。

(3)品种选择及措施不当造成。弱春性品种发生冻害较重,播种较早的麦田,冬前积温多,植株生长旺盛,发生旺长和假旺现象,糖分含量下降,抗寒性大大降低。播量偏大,单株营养面积小,个体发育不良,植株瘦弱,抗寒能力下降。

2.2防治措施

(1)选用抗寒品种。一般冬性品种抗寒力较强,半冬性品种次之,弱春性品种抗寒性较弱。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选用丰产性的抗寒性较好的半冬性品种。

(2)适期播种。不同类型地区小麦适播期差别较大,只有做到适期播种,才肥争取冬前形成壮苗,增强抗寒能力,一般高山寒区适宜播期为9月15~25日,丘陵塬区为9月20至10月5日,河山灌区为10月5日~15日,弱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并做到适期播种。

(3)采取镇压、化控、及时浇水等措施。在小麦越冬期、返青期、起身前进行镇压,抑制小麦基部节间过快生长,增强抗寒能力,特别是进入3月下旬以后,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在大风降温天气来临之前采取浇水、熏烟造雾等措施,提高地温和近地面气温,预防小麦冻害。

(4)加强中耕,增温保墒。寒流过后,要进行中耕,松土保墒,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增加有效分蘖。

3小麦倒伏

3.1发生原因

(1)品种本身不抗倒,如选用一些高秆、大穗、抗倒性差的品种,易引起倒伏。

(2)整地质量差,播种前,只是用旋耕机进行旋耕,耕层很浅。耕层过浅对土壤培肥改良不利,影响小麦根系下扎,土壤过分疏松,易跑墒跑肥,造成倒伏。

(3)病害。小麦在苗期如遇到高温高湿的生产环境,很容易发生纹枯病。纹枯病病菌侵入茎秆后,影响养分制造运输的积累,后期容易形成倒伏。

(4)暴风雨。暴风雨是造成小麦倒伏的一个主要外力因素,一旦遇到暴风雨,使穗部加重则压力加大而倒伏。

(5)群体过大。农民在种麦时往往受“宁稠勿稀”的心理支配,播量偏大,加上近年来水肥条件改善,造成苗期分蘖过多,群体偏大,植株相互拥挤,叶片相互遮荫,有机营养供应不足,造成基部茎间拉长,茎壁变薄,缺乏弹性,到后期支撑不了穗部重量而倒伏。

3.2防治措施

(1)选用抗倒品种。一般选用矮秆、茎秆粗、抗倒能力强的品种。

(2)精细整地。特别是一些高肥水地区,种麦时,要耙地犁深,耙实,整平,创造一个有利于根系生长的环境,使根深蒂固,才能有效防倒。

(3)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一般密穗型小麦播量为105~120kg/hm2,基本苗180~225万根/hm2;大穗型品种播量以90~105kg/hm2,基本苗150~180万根/hm2。如果密度小于以上指标,由于总茎数不够,而降低产量;如果群体大于以上指标,形成植株相互拥挤,节间拉长,孕育着倒伏的危机。

高产稳产范文篇4

论文摘要小麦早衰、冻害、倒伏一直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分别阐述了小麦发生早衰、冻害、倒伏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小麦早衰、冻害、倒伏一直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能否争取小麦高产,抓好预防管理是关键,针对小麦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1小麦早衰

1.1发生原因

(1)追肥数量减少,近年来因农资成本大幅上涨,造成大部分农户在一处施入底肥的基础上减少了追肥的数量,优质肥的施用比例下降,造成小麦后期营养不足,而出现脱肥性早衰,降低产量。

(2)持续高温和干热风危害,造成植株水分缺失,叶绿素下降,进而植株早衰,降低产量。

(3)持续暖冬造成虫害的发生,虫害吸食植物的颖壳、麦粒、叶片和叶梢,使被害组织粘着尘土,堵塞叶面气孔,不能愈合,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形成早衰。

(4)杂草危害,杂草不但与小麦争肥,成株期还与作物争光,杂草严重时造成小麦早衰,降低产量。

1.2防治措施

(1)选用抗早衰品种,不同的小麦品种,抗早衰能力不同,一般根系发达,生活力强,抗逆性强,后期对水肥供应影响较小的品种,抗早衰能力较强。

(2)合理平衡配方施肥,在增施有机肥,搞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增加优质化肥的施用比例。灌水可将全部磷肥、钾肥和50%~60%的氮肥作底肥施入,小麦拔节期结合灌水,将剩余40%~50%的氮肥作追肥施入,同时在小麦孕穗后成熟前,叶面喷施1.5%~2.0%的尿素水溶液2~3次。旱地底施氮量约占总施用量的60%~70%,其余30%~40%的氮肥分2次进行追施,第1次一般在越冬期遇雨雪天气追施15%~20%,第2次在小麦拔节期随降雨追施剩余氮肥。

(3)浇好灌浆水。小麦生育后期需水量较大,此时正值旱季,雨水稀少,温度高,蒸发大,不能满足小麦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此时遇旱,浇水时注意天气,避免在三级以上的风天浇水,以防倒伏。

(4)小麦后期是虫害发生的严重时期,此时要密切关注病虫发生动态,一旦达到防治标准,及时喷洒农药防治,一般用15%粉锈宁0.75~1.05kg/hm2加4%氧化乐果750~1050mL/hm2,对水600~750kg混合喷洒,也可结合叶面喷肥进行,达到一喷多效的目的。

(5)对于杂草危害严重的麦田,应用化学除草剂防治田间杂草,在小麦拔节前用75%巨星15g/hm2或10%苯磺隆、麦乐乐150g/hm2对水450kg,防治常发性杂草,喷施时严格掌握用量、时间和方法,并在晴天无风无露时进行,同时需要避开周围敏感作物。

2小麦冻害

2.1发生原因

(1)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出现,造成小麦越冬受害,如在暖冬年份,冬季气温偏高,如遇寒流袭击,易造成严重冻害。

(2)倒春寒造成。一般春季寒潮来临之前,常有一股气温升高的现象,如在暖冬年份,冬季气温偏高,如遇寒流袭击,易造成严重冻害。

(3)品种选择及措施不当造成。弱春性品种发生冻害较重,播种较早的麦田,冬前积温多,植株生长旺盛,发生旺长和假旺现象,糖分含量下降,抗寒性大大降低。播量偏大,单株营养面积小,个体发育不良,植株瘦弱,抗寒能力下降。

2.2防治措施

(1)选用抗寒品种。一般冬性品种抗寒力较强,半冬性品种次之,弱春性品种抗寒性较弱。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选用丰产性的抗寒性较好的半冬性品种。

(2)适期播种。不同类型地区小麦适播期差别较大,只有做到适期播种,才肥争取冬前形成壮苗,增强抗寒能力,一般高山寒区适宜播期为9月15~25日,丘陵塬区为9月20至10月5日,河山灌区为10月5日~15日,弱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并做到适期播种。

(3)采取镇压、化控、及时浇水等措施。在小麦越冬期、返青期、起身前进行镇压,抑制小麦基部节间过快生长,增强抗寒能力,特别是进入3月下旬以后,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在大风降温天气来临之前采取浇水、熏烟造雾等措施,提高地温和近地面气温,预防小麦冻害。

(4)加强中耕,增温保墒。寒流过后,要进行中耕,松土保墒,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增加有效分蘖。

(5)搞好叶面喷肥。如小麦发生晚霜冻害后,要立即追肥、浇水、喷洒植物生物调节剂和磷酸二氢钾,可使小麦直接吸收利用,增强叶面活性,延长功能期,增加光合作用,缓解冻害程度。

3小麦倒伏

3.1发生原因

(1)品种本身不抗倒,如选用一些高秆、大穗、抗倒性差的品种,易引起倒伏。

(2)整地质量差,播种前,只是用旋耕机进行旋耕,耕层很浅。耕层过浅对土壤培肥改良不利,影响小麦根系下扎,土壤过分疏松,易跑墒跑肥,造成倒伏。

(3)病害。小麦在苗期如遇到高温高湿的生产环境,很容易发生纹枯病。纹枯病病菌侵入茎秆后,影响养分制造运输的积累,后期容易形成倒伏。

(4)暴风雨。暴风雨是造成小麦倒伏的一个主要外力因素,一旦遇到暴风雨,使穗部加重则压力加大而倒伏。

(5)群体过大。农民在种麦时往往受“宁稠勿稀”的心理支配,播量偏大,加上近年来水肥条件改善,造成苗期分蘖过多,群体偏大,植株相互拥挤,叶片相互遮荫,有机营养供应不足,造成基部茎间拉长,茎壁变薄,缺乏弹性,到后期支撑不了穗部重量而倒伏。

3.2防治措施

(1)选用抗倒品种。一般选用矮秆、茎秆粗、抗倒能力强的品种。

(2)精细整地。特别是一些高肥水地区,种麦时,要耙地犁深,耙实,整平,创造一个有利于根系生长的环境,使根深蒂固,才能有效防倒。

(3)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一般密穗型小麦播量为105~120kg/hm2,基本苗180~225万根/hm2;大穗型品种播量以90~105kg/hm2,基本苗150~180万根/hm2。如果密度小于以上指标,由于总茎数不够,而降低产量;如果群体大于以上指标,形成植株相互拥挤,节间拉长,孕育着倒伏的危机。

高产稳产范文篇5

关键词:小麦;早衰;冻害;倒伏;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小麦早衰、冻害、倒伏一直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能否争取小麦高产,抓好预防管理是关键,针对小麦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1小麦早衰

1.1发生原因

(1)追肥数量减少,近年来因农资成本大幅上涨,造成大部分农户在一处施入底肥的基础上减少了追肥的数量,优质肥的施用比例下降,造成小麦后期营养不足,而出现脱肥性早衰,降低产量。

(2)持续高温和干热风危害,造成植株水分缺失,叶绿素下降,进而植株早衰,降低产量。

(3)持续暖冬造成虫害的发生,虫害吸食植物的颖壳、麦粒、叶片和叶梢,使被害组织粘着尘土,堵塞叶面气孔,不能愈合,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形成早衰。

(4)杂草危害,杂草不但与小麦争肥,成株期还与作物争光,杂草严重时造成小麦早衰,降低产量。

1.2防治措施

(1)选用抗早衰品种,不同的小麦品种,抗早衰能力不同,一般根系发达,生活力强,抗逆性强,后期对水肥供应影响较小的品种,抗早衰能力较强。

(2)合理平衡配方施肥,在增施有机肥,搞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增加优质化肥的施用比例。灌水可将全部磷肥、钾肥和50%~60%的氮肥作底肥施入,小麦拔节期结合灌水,将剩余40%~50%的氮肥作追肥施入,同时在小麦孕穗后成熟前,叶面喷施1.5%~2.0%的尿素水溶液2~3次。旱地底施氮量约占总施用量的60%~70%,其余30%~40%的氮肥分2次进行追施,第1次一般在越冬期遇雨雪天气追施15%~20%,第2次在小麦拔节期随降雨追施剩余氮肥。

(3)浇好灌浆水。小麦生育后期需水量较大,此时正值旱季,雨水稀少,温度高,蒸发大,不能满足小麦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此时遇旱,浇水时注意天气,避免在三级以上的风天浇水,以防倒伏。

(4)小麦后期是虫害发生的严重时期,此时要密切关注病虫发生动态,一旦达到防治标准,及时喷洒农药防治,一般用15%粉锈宁0.75~1.05kg/hm2加4%氧化乐果750~1050mL/hm2,对水600~750kg混合喷洒,也可结合叶面喷肥进行,达到一喷多效的目的。

(5)对于杂草危害严重的麦田,应用化学除草剂防治田间杂草,在小麦拔节前用75%巨星15g/hm2或10%苯磺隆、麦乐乐150g/hm2对水450kg,防治常发性杂草,喷施时严格掌握用量、时间和方法,并在晴天无风无露时进行,同时需要避开周围敏感作物。

2小麦冻害

2.1发生原因

(1)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出现,造成小麦越冬受害,如在暖冬年份,冬季气温偏高,如遇寒流袭击,易造成严重冻害。

(2)倒春寒造成。一般春季寒潮来临之前,常有一股气温升高的现象,如在暖冬年份,冬季气温偏高,如遇寒流袭击,易造成严重冻害。

(3)品种选择及措施不当造成。弱春性品种发生冻害较重,播种较早的麦田,冬前积温多,植株生长旺盛,发生旺长和假旺现象,糖分含量下降,抗寒性大大降低。播量偏大,单株营养面积小,个体发育不良,植株瘦弱,抗寒能力下降。

2.2防治措施

(1)选用抗寒品种。一般冬性品种抗寒力较强,半冬性品种次之,弱春性品种抗寒性较弱。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选用丰产性的抗寒性较好的半冬性品种。

(2)适期播种。不同类型地区小麦适播期差别较大,只有做到适期播种,才肥争取冬前形成壮苗,增强抗寒能力,一般高山寒区适宜播期为9月15~25日,丘陵塬区为9月20至10月5日,河山灌区为10月5日~15日,弱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并做到适期播种。

(3)采取镇压、化控、及时浇水等措施。在小麦越冬期、返青期、起身前进行镇压,抑制小麦基部节间过快生长,增强抗寒能力,特别是进入3月下旬以后,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在大风降温天气来临之前采取浇水、熏烟造雾等措施,提高地温和近地面气温,预防小麦冻害。

(4)加强中耕,增温保墒。寒流过后,要进行中耕,松土保墒,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增加有效分蘖。

3小麦倒伏

3.1发生原因

(1)品种本身不抗倒,如选用一些高秆、大穗、抗倒性差的品种,易引起倒伏。

(2)整地质量差,播种前,只是用旋耕机进行旋耕,耕层很浅。耕层过浅对土壤培肥改良不利,影响小麦根系下扎,土壤过分疏松,易跑墒跑肥,造成倒伏。

(3)病害。小麦在苗期如遇到高温高湿的生产环境,很容易发生纹枯病。纹枯病病菌侵入茎秆后,影响养分制造运输的积累,后期容易形成倒伏。

(4)暴风雨。暴风雨是造成小麦倒伏的一个主要外力因素,一旦遇到暴风雨,使穗部加重则压力加大而倒伏。

(5)群体过大。农民在种麦时往往受“宁稠勿稀”的心理支配,播量偏大,加上近年来水肥条件改善,造成苗期分蘖过多,群体偏大,植株相互拥挤,叶片相互遮荫,有机营养供应不足,造成基部茎间拉长,茎壁变薄,缺乏弹性,到后期支撑不了穗部重量而倒伏。

3.2防治措施

(1)选用抗倒品种。一般选用矮秆、茎秆粗、抗倒能力强的品种。

(2)精细整地。特别是一些高肥水地区,种麦时,要耙地犁深,耙实,整平,创造一个有利于根系生长的环境,使根深蒂固,才能有效防倒。

(3)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一般密穗型小麦播量为105~120kg/hm2,基本苗180~225万根/hm2;大穗型品种播量以90~105kg/hm2,基本苗150~180万根/hm2。如果密度小于以上指标,由于总茎数不够,而降低产量;如果群体大于以上指标,形成植株相互拥挤,节间拉长,孕育着倒伏的危机。

高产稳产范文篇6

关键词小麦;早衰;冻害;倒伏;原因;防治措施

早衰、冻害、倒伏一直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能否争取小麦高产,抓好预防管理是关键,针对小麦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其发生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1小麦早衰

1.1发生原因

一是追肥数量减少。近年来,因农资成本大幅上涨,造成大部分农户在施入底肥的基础上减少了追肥的数量,优质肥施用比例下降,造成小麦后期营养不足,而出现脱肥性早衰,降低其产量。二是持续高温和干热风危害,造成植株水分缺失,叶绿素下降,进而植株早衰,降低产量。三是持续暖冬造成虫害的发生,害虫吸食植物的颖壳、麦粒、叶片和叶梢,使被害组织粘着尘土,堵塞叶面气孔,不能愈合,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形成早衰。四是杂草危害。杂草不但与小麦争肥,成株期还与作物争光,严重时造成小麦早衰,降低产量。

1.2防治措施

(1)选用抗早衰品种。不同的小麦品种,抗早衰能力不同,一般根系发达、生活力强、抗逆性强、后期对水肥供应影响较小的品种,抗早衰能力较强。

(2)平衡配方施肥。在增施有机肥、搞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增加优质化肥的施用比例。可结合灌水将全部磷肥、钾肥和50%~60%的氮肥作底肥施入,小麦拔节期结合灌水,将剩余40%~50%的氮肥作追肥施入,同时在小麦孕穗后成熟前,叶面喷施1.5%~2.0%尿素水溶液2~3次。旱地底施氮量约占总施用量的60%~70%,其余30%~40%的氮肥分2次进行追施,第1次一般在越冬期遇雨雪天气追施15%~20%,第2次在小麦拔节期随降雨追施剩余氮肥[1]。

(3)浇好灌浆水。小麦生育后期需水量较大,此时正值旱季,雨水稀少,温度高,蒸发量大,不能满足小麦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此时遇旱,浇水时应注意天气,避免在三级以上的风天浇水,以防倒伏。

(4)小麦后期是虫害发生的严重时期,此时要密切关注病虫发生动态,一旦达到防治标准,及时喷洒农药防治。一般用15%粉锈宁0.75~1.05kg/hm2加4%氧化乐果750~1050mL/hm2,对水600~750kg/hm2混合喷洒,也可结合叶面喷肥进行,达到一喷多效的目的。

(5)对于杂草危害严重的麦田,应用化学除草剂防治田间杂草,在小麦拔节前用75%巨星15g/hm2,或10%苯磺隆、麦乐乐150g/hm2对水450kg/hm2,防治常发性杂草,喷施时严格掌握用量、时间和方法,并在晴天无风无露时进行,同时需要避开周围敏感作物。

2小麦冻害

2.1发生原因

一是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出现,造成小麦越冬受害,如在暖冬年份,冬季气温偏高,如遇寒流袭击,易造成严重冻害。二是倒春寒的影响。春季寒潮来临之前,常有气温升高的现象,如在暖冬年份,冬季气温偏高,如遇寒流袭击,易造成严重冻害。三是品种选择及措施不当。弱春性品种发生冻害较重,播种较早的麦田,冬前积温多,植株生长旺盛,发生旺长和假旺现象,糖分含量下降,抗寒性降低。播量偏大,单株营养面积小,个体发育不良,植株瘦弱,抗寒能力下降[2-3]。

2.2防治措施

(1)选用抗寒品种。一般冬性品种抗寒力较强,半冬性品种次之,弱春性品种抗寒性较弱。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选用丰产性、抗寒性较好的半冬性品种。

(2)适期播种。不同类型地(中国论文联盟整理)区小麦适播期差别较大,只有做到适期播种,争取冬前形成壮苗,增强抗寒能力,一般高山寒区适宜播期为9月15—25日,丘陵塬区为9月20日至10月5日,河山灌区为10月5—15日,弱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并做到适期播种。

(3)采取镇压、化控、及时浇水等措施。在小麦越冬期、返青期、起身前进行镇压,抑制小麦基部节间过快生长,增强抗寒能力,特别是进入3月下旬以后,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在大风降温天气来临之前采取浇水、熏烟造雾等措施,提高地温和近地面气温,预防小麦冻害。

(4)加强中耕,增温保墒。寒流过后,要进行中耕,松土保墒,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增加有效分蘖。

3小麦倒伏

3.1发生原因

一是品种本身不抗倒,如选用一些高秆、大穗、抗倒性差的品种,易引起倒伏。二是整地质量差。播种前,只是用旋耕机进行旋耕,耕层很浅,对土壤培肥改良不利,影响小麦根系下扎,土壤过分疏松,易跑墒跑肥,造成倒伏。三是病害所致。小麦在苗期如遇到高温高湿的生产环境,很容易发生纹枯病。纹枯病病菌侵入茎秆后,影响养分制造运输的积累,后期容易形成倒伏。四是暴风雨影响。暴风雨是造成小麦倒伏的一个主要外力因素,一旦遇到暴风雨,使穗部加重则压力加大而倒伏。五是群体过大。农民在种麦时往往受“宁稠勿稀”的心理支配,播量偏大,加上近年来水肥条件改善,苗期分蘖过多,群体偏大,植株相互拥挤,叶片相互遮荫,有机营养供应不足,造成基部茎间拉长,茎壁变薄,缺乏弹性,到后期支撑不了穗部重量而倒伏。

3.2防治措施

(1)选用抗倒品种。宜选矮秆、茎秆粗、抗倒能力强的品种。

(2)精细整地。在高肥水地区种麦时,要耙地犁深,耙实,整平,以利于根系生长。使根牢固,才能有效防倒[4]。

(3)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一般密穗型小麦播量为105~120kg/hm2,基本苗180万~225万株/hm2;大穗型品种播量为90~105kg/hm2,基本苗150万~180万株/hm2。如果密度小于以上指标,由于总茎数不够,会降低产量;如果群体大于以上指标,形成植株相互拥挤,节间拉长,有倒伏的危险。

(4)防治纹枯病。小麦如果在苗期出现纹枯病,从3月中旬开始,凡病株率达30%的田块,应及时用药防治,选用的药剂主要有1%井冈霉素水剂7500mL/hm2,或20%粉锈宁乳油750mL/hm2,喷洒部位主要有小麦茎基部;也可用50%多菌灵750g/hm2,或农用链霉素等杀菌剂对水525~600kg/hm2喷洒,具有同样防治效果。

(5)喷洒生产控制剂。为了防止小麦倒伏,打好抗倒基础,发现有倒伏危险的麦田,还要在拔节时用40%缩节胺75mL/hm2,对水525~600kg/hm2喷洒,连续喷2次,效果好。另外,在早期喷洒壮丰胺,中期喷洒双效活力素等生产控制剂,也都具有良好的防倒效果。

4参考文献

[1]赵宗才,杜运科,陈三乐,等.小麦早衰的成因与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08(5):101-102.

[2]孔卷.淮北地区小麦冻害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7):92,105.

高产稳产范文篇7

关键词:大豆;临豆九号;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

前言

临豆九号系**省临沂市农业科学院采用有性杂交,经多年系圃选育成功的高产大豆新品种,组合为长叶18×临145。2008年3月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鲁农审2008028;同年9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国审豆2008006;2007年11月通过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保护权号为CNA004507E。该品种平均生育期108d,属中晚熟夏大豆品种。株高74.7cm,卵圆叶,白花,棕毛、落叶、不裂荚,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主茎15节,有效分枝3.0个,单株有效荚数44.1个,单株粒数80.9粒,单株粒重13.7g,百粒重20.3g,籽粒椭圆形、黄色、无光、褐色脐。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SC3株系,抗SC7株系;中抗大豆孢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质含量43.80%,粗脂肪含量19.18%。适宜于鲁、苏、皖、豫麦豆两作区春夏播种植。

一、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为参加2007年黄淮南片(A组)夏大豆区域试验的12个材料,分别为菏01-13、临豆九号、B0510、郑97196、蒙9434、冠豆1号、泛豆5号、中作J4032、邯601、石豆142、周豆17和徐豆九号。

1.2试验设计

按统一试验方案,在徐州、宿州、驻马店、周口、济宁、菏泽、阜阳、蒙城、商丘、淮安、灌云和临沂实施,设12个处理,即每个材料为1个处理,以徐豆九号作对照(CK),3次重复,小区面积12m2,管理同一般大田。收获时分小区单收、单脱,其他常规调查适时进行。

1.3试验方法

分析方法采用与区域试验所用对照品种相比较的方法进行,以比对照增产百分比和产量位次评价品种高产性能,产量稳定性参照Francis提出的以品种平均产量为参数,以变异系数来度量产量的稳定性,以温振民等提出的高稳系数法综合高产性和稳定性,适应性根据作物产量是由基因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的原理,采用把参试品种在各试验点的平均产量作为依变量,以各参试点全部供试品种的平均产量(环境指数)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其回归系数的大小来度量品种的适应性。并利用决定系数来判断回归系数估测值的可靠度。

二、结果与分析

2.1高产性

在2006年黄淮南片(A组)夏大豆区试中,以徐豆九号为对照,临豆九号平均产量2474.24kg/hm2,11点8点增产,比对照徐豆九号增产7.93%;经方差分析,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种产量第3位。在2007年黄淮南片(A组)夏大豆区试中,以徐豆九号为对照,临豆九号平均产量2503.94kg/hm2,12点9点增产,比对照徐豆九号增产6.71%;经方差分析,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居12个参试品种产量第2位,其中济宁试点单产超过3000kg/hm2。在2007年黄淮南片夏大豆生产试验中,以徐豆九号为对照,临豆九号平均产量2483.38kg/hm2,6点全部增产,比对照徐豆九号增产10.16%;经方差分析,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居9个参试品种产量第2位,充分展示了该品种的高产性能。

2.2稳产性

以2007年黄淮南片(A组)夏大豆区试各品种在各试点产量的变异系数来衡量品种的稳产性,对各参试品种在区试中的平均产量进行变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临豆九号和对照品种徐豆九号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2.5271%和13.6264%,明显低于对照,其稳定性优于对照;在所有参试品种的比较中,临豆九号居参试品种产量稳定性第1位,且产量居所有参试品种第2位,属于高产稳产型品种。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临豆九号可在鲁、苏、皖、豫等黄淮麦豆两作区推广种植。

2.3高产稳产性综合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产量较高的品种依次为B0510、临豆九号、郑97196和泛豆5号,对照徐豆九号列产量第7位,稳产性较好的品种依次为临豆九号、泛豆5号、郑97196和徐豆九号,因此高产大豆新品种临豆九号无论从产量水平还是稳定性上,都优于对照品种。

作物产量是遗传基础产量和生产环境产量的总和,温振民将遗传基础产量占目标品种产量的百分比称作高稳系数,可用公式高稳系数(HSC)=(1-(Xi-Si)/1.1Xck)×100%表示,式中Xi和Si分别为第i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和标准差,Xck为对照品种的平均产量,HSC越小,表明该品种的丰产稳定性越好,反之则丰产稳定性越差。由表1可以看出,临豆九号产量较高,HSC最小,属高产稳定性最好的品种。

2.4适应性

以参试品种在各试验点的平均产量作为依变量,以各参试点全部供试品种的平均产量(环境指数)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其回归系数的大小来度量品种的适应性时,当b=1,表示该品种具有平均适应性;当b<1,表示该品种的适应性高于平均适应性;当b>1,表示该品种的适应性低于平均适应性。从表2可以看出,在大豆区域试验中临豆九号的回归系数明显小于1,也小于对照品种的回归系数,说明该品种对不同的生态条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且其适应性要好于对照品种;加之临豆九号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品种徐豆九号,增产6.71%,表明该品种是一个高产而适应性强的品种。在用决定系数来判断回归系数估测值时,其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表明该回归系数估测的理论产量是可靠的,因而品种适应性分析也是可信的。

三、结论与讨论

分析结果表明,临豆九号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示范推广实践证明:该品种实现了产量构成因素的高度协调,在优良性状互补、干物质积累和净光合率提高方面有突出创新,生产中加强田间管理,保证营养需求,防治病虫害,提高光合效能,对提高大豆产量具有积极意义。该品种在中高水肥条件下,表现高产、稳产,是一个极具推广潜力的大豆新品种。

针对临豆九号适应性强、增产潜力大的特点,在生产推广中应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大的优势,做好黄淮麦豆两作区大豆推广工作;鉴于临豆九号中晚熟、结荚多、粒重高的特点,在生产中应采取措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优势:一是抢时播种,合理密植。夏作时抢茬早播是高产的关键,早播能延长其生育期,增加营养物质的积累,避免后期的低温危害,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研究结果表明,临豆九号播期与密度间存在极显著负向互作效应,早播时密度宜低,晚播时密度宜高。6月8~10日播种,宜留苗13.05~14.40万株/hm2。以后每晚播1d,增加1.5万株/hm2为宜。二是科学肥水管理。整地前施有机肥15~30t/hm2,同时配合施用速效氮、磷化肥,宜施纯氮120~150kg/hm2,五氧化二磷160~190kg/hm2。三是加强中耕除草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范濂.农业试验统计方法[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2]李世平,张哲夫.品种稳定性参数和高稳系数在小麦区试中的应用及其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0,15(3):10-15.

[3]刘佩兰,浆润田.对马铃薯新品种春薯4丰产性、稳产性的分析[G]∥中国马铃薯学术研讨文集.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李世平,张哲夫.品种稳定性参数和高稳系数在小麦区试中的应用及其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0,15(3):10-15.

[5]温振民.用高稳系数法估算玉米杂交种高产稳产性的探讨[J].作物学报,1994,20(4):508-512.

[6]吕文河,白雅梅.马铃薯新品系产量稳产性的分析[J].马铃薯杂志,1995,9(4):198-201.

高产稳产范文篇8

本文作者:黄尚宁工作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粮食作物栽培技术推广站

调动全社会种粮积极性,着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条件。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强化粮食生产责任,严格实行县(区)长负责制,将粮食生产列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的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将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合理水平上。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着力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建立高产稳产农田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必须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着力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一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灌溉,加强对渠道排灌系统的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用水生产成本,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加大工程性农田水利灌溉建设,着力解决连片灌溉面积,建设抗旱防洪保收农田;三是逐步完善田间排灌系统的建设,做到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提高水的利用率;四是逐步完善农田机耕道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五是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稳定和提高粮田质量,培育高产、稳产、标准粮田。优化种植结构,着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优先抓好水稻、玉米两大作物品种生产,积极发展大豆、薯类及杂粮生产,促进饲料和工业用粮的稳步增长;二是优化品种种植,扩大超级稻、抗旱耐瘠玉米品种种植面积;三是优化种植模式,稳定和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充分利用光温资源,扩大秋、冬种粮食面积,大力实施“早稻—晚稻—冬马铃薯”、“春玉米—秋玉米—冬马铃薯”、“中稻—再生稻”“中稻—秋马铃薯”、“中稻—秋黄豆(碗豆)”、“中玉米—秋玉米”、“中玉米—秋红薯”、“中玉米—秋黄豆”等种植模式,在原有种植一造或两造的基础上,增加秋(冬)种一造粮食作物,提高复种指数;四是大力发展间套种技术,在新植甘蔗地、幼林果园、木薯地等地间套种豆类、薯类、玉米等粮食作物,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效益。

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一是大力推广增产潜力大、抗性强的优质高产品种,扩大超级稻、玉米抗旱耐瘠品种种植面积;二是加强良种良法综合配套技术集成研究,进一步完善高产高效配套技术措施并加以大面积推广应用;三是推广避灾种植,在易遭受灾害的地方,科学地调整播种期,适时推迟(或提早)播种时间,使生长发育关键期避过灾害发生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灾损失;四是大力推广覆盖栽培技术,如地膜覆盖、生物覆盖等措施,以增强作物抗旱、抗寒能力[3-4];五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栽培技术,培育地力,增强保水保肥保土能力;六是在干旱地区推广应用土壤抗旱保水剂,提高抗旱保苗能力,确保玉米出苗、苗全、苗齐,为夺取高产奠定基础;七是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一步提高肥料利用率;八是大面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九是切实扩大良种与良法覆盖率,通过良种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实现全市大面积均衡增产,大幅度地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推广机械化耕作,着力提高劳动生产力推广机械化耕作是有效解决百色市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要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强适合丘陵地区和耕作制度特点的农机化技术、机具研发、推广和示范。加强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开展水稻育秧机械化技术研究与示范,加快推进水稻、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创新农机服务方式和服务机制,拓展农机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提高农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和高效化。着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以机耕、机播、机收、烘干等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力。引导土地流转,着力粮食产业化经营由于受种粮效益低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出现了粮食生产“只种够吃”的现象,出现了耕地季节性撂荒,造成耕地、光温资源极大浪费,给粮食增产带来困难。因此,一是大力扶持和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社,把农村缺乏劳动力农户无力耕种的耕地流转到粮食专业合作社或种粮大户;二是大力扶持发展粮食加工流通企业,鼓励各类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和产销服务组织,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和稳固的粮食产销关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转化增值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通过龙头带动,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由比较松散的组织逐步过渡到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经济组织,逐步把千家万户的家庭生产和大市场联接起来。发展订单生产,搞活粮食流通。

强化防灾减灾,着力减少灾害损失近年来,冻害、寒害、干旱、洪涝、有害生物等多种灾害在百色市呈多发、并发、重发趋势。“两寒、两旱、两害”对全市粮食生产构成极大威胁。“两寒”指“倒春寒”和“寒露风”危害;“两旱”指“春旱”和“秋旱”危害;“两害”指“夏季洪涝灾害”和“有害生物为害”。对这些灾害必须科学应对,及早防范,争取主动,减少损失。一是落实防范技术措施。防“倒春寒”要做到适时播种,推广地膜覆盖防寒保温技术;防“寒露风”要做到合理早、晚品种种植搭配,卡死晚稻播种期,使晚稻抽穗扬花期避过“寒露风”为害;“两旱”防范措施,旱地作物选用抗旱耐瘠品种种植,推广地膜、生物覆盖栽培,采用旱地保水剂拌种种植提高抗旱能力。种植水稻但春季用水困难的地方,头季改种旱粮作物,采取“玉米—晚稻”种植模式,避免影响早稻移栽期或移栽后受旱造成的损失。“夏季洪涝灾害”是百色市主要天气性灾害,地处低洼易水淹没的地方,要选用早熟品种种植,适时早播,在洪涝到来之前收获;“有害生物危害”是百色市常见的农作物病、虫、草、鼠为害。其中,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和稻瘟病、稻纹枯病即“三虫两病”为害最重,要切实抓好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高防治效果。二是因地制宜推广改革耕作制度,优先推广种植高产抗逆性好的品种和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大力推广水稻防寒育秧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营养杯育苗技术、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特别是针对气候变化,大力推广节水农田灌溉等粮食生产防灾减灾配套栽培技术,增强抗旱、抗涝能力。三是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增强防灾减灾意识,科学制定和及早落实防灾减灾预案,一旦灾害出现立即采取应对措施,把灾害损失降至最低程度。强化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粮食生产发展,关键在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和劳动者熟练掌握栽培技术的程度,劳动者素质高发展就快,有利于提高单产水平和实现均衡增产[5]。当前,农村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在家的大多数是老人,文化科技素质低,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知识,因此必须更加重视农村劳动者素质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高产稳产范文篇9

关键词:冬瓜;一代杂种;品种特性;栽培技术

冬瓜原产我国南部和印度一带,适应性强,栽培容易,高产稳产,耐贮运,供应期长。冬瓜嫩瓜和成熟瓜除可供鲜食外,还可腌渍成蜜饯,制成冬瓜片,糖果,或脱水制干等。另外,冬瓜种子和果皮可作药用,有消暑解热功能,特别是夏秋季节,食之能利尿止渴,为南方各城乡夏秋淡季蔬菜供应最多的瓜菜,年播种面积80万亩以上。当前,我省黑皮冬瓜的主栽品种仍以农家种为主,由于市场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日趋提高,加之菜区病虫害发生严重,农家种已难以满足生产需要,迫切需要抗病、优质的品种更新换代。为此,广东省农科集团良种苗木中心根据我省生产与市场的需要,于2006年培育出了特黑杂交黑皮冬瓜新品种,为充分发挥其优良种性,现将其品种特性及其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品种特性

特黑杂交黑皮冬瓜新品种是以选自东莞地方品种的自交系GD024与选自南海地方品种的自交系GN-157杂交而成的一代杂种。该品种经2年试验示范种植,表现为植株生长旺盛,整齐一致,坐果能力强,瓜形整齐,果实炮弹形,瓜长55~65cm,横径25cm,单瓜重15~20kg,皮墨绿色,光滑,肉厚5.5~6.5cm,肉质致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商品性高,品质优良,且丰产,每亩平均产量可超过7000kg,比农家种增产15%左右。春播生育期约100~120天,夏播生育期约90~100天,抗枯萎病、疫病,适应性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春秋均可种植。

2栽培技术

2.1适时播种

在广东地区,特黑杂交黑皮冬瓜春植适播期为1~3月,秋植播种宜在6月~小暑前。春植采用育苗移植方式,有利防寒,可提早种植;秋植用营养杯育苗移植或经浸种催芽后直接点播到大田。育苗移栽时,在3~5片真叶展开后选晴暖天气移至大田种植。

2.2选地定植

选择前茬为水稻或甜玉米的地块为宜,土壤宜选择向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起宽畦,畦宽2~2.5m包沟,畦高0.5m左右,采用高畦阔坜水坑栽培。行距1.8m,春植株距0.8~1m,秋植株距0.5~0.7m,亩植500株左右。

2.3肥水管理

特黑杂交黑皮冬瓜吸肥能力强,整个生育期要求有充足的肥水条件。基肥以鸡牛粪等农家肥为主,要求亩施1000~1500kg农家肥。促苗肥以复合肥为主,花谢后及时追肥,以补充植株对养分的需要,一般每7~10天追1次肥,每次复合肥40~50kg,另外可追加适当的腐熟人畜粪尿。在追肥时,要注意“四不”:⑴不要在大雨前追肥;⑵不要在大雨后即施;⑶不要偏施氮肥,注意N、P、K结合;⑷不要每次追肥均淋于植株头部,以免导致根部吸肥力减弱,或浪费肥料及引发病害。在坐果前中期,可喷施1~2次叶面肥,补充营养,促进开花坐果。在植株生长期间,注意保持土壤水分,干旱时要淋足水或进行沟灌。采收前10~15天减少用水量,以提高冬瓜贮运性能。

2.4植株管理

特黑杂交黑皮冬瓜的植株生长旺盛,对植株的管理是能否取得高产稳产的关键之一。管理上要抓好如下几项工作:

2.4.1压蔓冬瓜容易产生不定根吸收养分,故应重视压蔓。压蔓时,将每株瓜滕在本植株周围畦面打个圈,每隔3~4天选晴天用泥块压住节间,只压3~4处,使节间增生不定根,待瓜滕在畦面压15个节后,才引蔓上棚。

2.4.2插竹引蔓用3~4支竹竿搭成鼓架,上面横架一条较粗的竹竿,连贯各鼓架作龙根,以求稳固。当瓜蔓长有16~18个节时便可引蔓上架,引蔓时根据畦的方向进行,围绕鼓架反时针打圈引蔓上棚,有计划地把瓜蔓引向西面,利用本身的蔓叶遮挡果实,以减少冬瓜日灼病。

2.4.3及时打岔及留瓜摘除全部侧蔓,定瓜位置控制在23~35节,28节最佳。坐定瓜后,留10~15片健全叶打顶。

2.4.4护瓜冬瓜个体大,重量大。为确保冬瓜免被风吹而落瓜,当果重有5kg左右时,便要用绳套住瓜柄,然后再缚在篱竹顶部龙根上。

2.5病虫害防治

2.5.1枯萎病以预防为主,选择水旱轮作地块种植,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定植时灌800倍敌克松。发病前期可采用灌根防治,可选用枯萎立克600倍液、95%绿亨一号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特效枯萎净200倍等。

2.5.2疫病进行轮作换茬,苗床用25%甲霜灵粉剂(8g/m2)消毒。种植田块增施底肥,适当控制水。结瓜后,垫草或搭架吊瓜或垫高,雨季适当提前采收。药剂防治可使用安克1500倍液、77%可杀得粉剂400倍液、金雷多米尔1500倍液,喷洒和灌根同时进行效果更好。

2.5.3缺锌用安泰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每个5~7天喷1次,连续喷施3~4次。

2.5.4蓟马使用高效大功臣1500倍液、海正灭虫灵1000倍液、好年冬600~800倍液、菜喜1000倍液、或杀灭威1000倍液喷雾。

2.5.5白粉虱选用10%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对粉虱特效;或喷施25%甲基克杀蜗1000倍液,对成虫、卵、若虫均有效。

2.6采收与贮藏

食用老熟冬瓜,不宜雨后马上采收,自采收至贮存过程中,须小心搬动;贮藏地方要阴凉,通风,干燥,贮藏期间应及时检查,挑出病、烂瓜,避免传染。

参考文献:

高产稳产范文篇10

徐豆13号是江苏省徐州农科所1993年用徐豆139号作母本,徐豆8618-4品系(徐豆7号×泗豆11)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杂交后代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05年经全国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涡阳县引进该品种试验示范,2007年大面积推广。

1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亚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2d,株高85cm,株型直立,主茎节数17节左右,有效分枝1~2个。叶片卵圆形、绿色,白花,棕毛。每荚粒数2粒,荚棕黄色,底荚高12cm左右。籽粒扁椭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脐褐色,百粒重21.5g左右。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1)产量高。在品比试验中徐豆13号平均产量为2739kg/hm2,比徐豆10号增产7.8%,2007年在涡阳县大面积种植,平均产量为2673kg/hm2,其中牌坊镇333.3hm2种植基地,平均产量为2800.5kg/hm2,最高田块达4288.5kg/hm2。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2)抗性强。植株生长繁茂,开花早,花期长,抗旱耐涝性较强,落叶性好,不裂荚,高产稳产,较抗倒伏,抗大豆花叶毒病。

(3)品质优。蛋白质含量40%,脂肪含量21.3%,异黄酮含量4.66mg/g,为高蛋白兼高异黄酮品种。商品性好,籽粒整齐,完全粒98%以上。

2高产栽培技术

2.1增施底肥

大豆是需肥较多的作物,每生产100kg大豆籽粒及相应的茎、叶、荚、壳等,需要吸收氮5.3~9.5kg,五氧化二磷1.0~2.6kg,氧化钾1.3~4.9kg。大豆根系发达,并有根瘤,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实践证明,大豆高产地块的有机质含量大都在2%~4%以上,土壤结构良好,土质疏松,水、肥、气、热协调。要做到大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均衡发展,保证前期有粗壮的营养体,在后期生长不过于繁茂、不徒长、不倒伏,花荚不脱落,结实率高,高产稳产,增施底肥显得特别重要。底肥要施用充分腐熟的优质土杂肥,一般30~45t/hm2,标准氮105~150kg/hm2,过磷酸钙300~450kg/hm2,氯化肥75~150kg/hm2,随整地掺合入土。板茬播种豆田,用优质腐熟人畜粪肥加氮磷钾单元肥或复合肥作种肥,做到种肥分离,也有很好效果。因农活紧张,不能给大豆施底肥的地方,可加大前茬作物的施肥量,使大豆利用残肥,效果也较好。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2.2适期早播

夏播大豆短光性强、生育期短,如播种过晚,营养生长期短、生长差、发育快,不能充分利用当地有效生长期的温度、光照和水分,同化率低、产量不高。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