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5:29:16

改税范文篇1

费改税并非完全的以税代费

首先,税、费性质不同,分别蕴含着各自不同的质的规定性。税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遵循“有支付能力原则”,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而费是政府部门依据权力,在提供各种公益性质的公共服务时收取的成本补偿,是国家财政收入的补充形式,遵循“谁受益谁支付”原则,具有灵活性、补偿性。由此可见,税、费属于同本不同源的两种财政收入形式。

其次,税、费分别属于市场经济中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形式。众所周知,价格机制是竞争市场中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但是,价格机制不是万能的,对于公共品、准公共品无力进行有效配置,这是由公共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以及准公共品消费的局部公共性和局部排他性决定的。由于税收具有三性,在公共品的消费中可以有效的排除“免费搭车”行为,因而在竞争市场失灵情况下,税收则成为价格的有效替代物。而准公共品消费的局部公共性和局部排他性,表明对准公共品产权的界定成本在一定范围内较小,然而超过一定的“阀值”,则交易成本十分昂贵,故其适合运用收费方式进行配置才是有效的。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中,税费是不可缺少的两种资源配置形式,二者在各自的范围内都具有调节功能。但是调节的范围、程度又有区别。税收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具有普遍性,而费作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某种特殊服务所获得的报酬,其调节范围有限。另外,费还具有调节准公共品的供求关系、缓解拥挤、消除污染等特殊功能,这是税收所不具备的。正如日本山田浩之教授所说的,高速公路不宜免费使用,否则高速公路可能比普通公路更拥挤。

最后,建国以来,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计划经济时期,各项收费(包括基金)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很小,大约为10%以下,是预算内的补充,调节作用非常有限。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简政放权改革,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央对地方只给政策不给钱,由各地区自求平衡,因此,各地相应地出台了一系列的收费政策。继而实行“财政包干,结余留用”的财政管理办法,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地方建设和养人的开支压力增大,为解燃眉之急,只好不断开收费口子,才酿成今天的收费过多过滥的局面。应当承认当前收费中存在许多严重问题,但是不能因为收费中存在严重的问题而完全否定收费本身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费的存在对于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地方基础设施、公共事业超历史的发展,上万公里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如果没有公路收费是不可想象的。而且,目前绝大部分收费已在地方政府控制之下,各有专项用途,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资金来源的重要支柱。

综上所述,税费虽同属于国家财政收入形式,但性质不同、功能各异,两者不能互相替代,同时应该认识到合理的收费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因此,费改税绝不等于完全的以税代费。

费改税应该使税、费各归其位

目前,费挤税问题严重。据报道,截止1996年,中央和省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包括基金)达3000多项,是现行税种的130倍,收入总额达4000亿元,相当于当年税收收入的60%.设想一下,如果包括省级以下政府批准的和未批准的项目,这一比例又是多少?就税费占GDP的份额看,我国各种预算外和制度外收费大约占GDP的149%左右,而每年的财政收入只占GDP的10%多一点,与国外相比也是偏高,国外一般各种规费只占GDP的35%左右。这说明我国目前税与费的比例极不合理,存在严重的费挤税问题。费挤税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的、经济的等。从政治上看,由于收费归地方所有,再加上相应的监督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从而影响政府职能转变,使精简机构更加困难,而且易滋生不正之风,产生腐败。在经济上,一是费挤税造成国家财力分散,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二是加重了企业和农业的负担,抑制了经济改革与发展。据国家经贸委调查,国有企业的不合理负担大致占到当年实现利税之和的20%,越是不发达地区非税负担越重,如对四川、西安的调查表明,非税负担基本都是税收负担的2倍。三是不利于政企分开,阻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由于收费归部门、地方所用,会产生很强的利益机制,强化了部门、地区对所属企业的保护和干预,导致市场分割。四是加大了税收征管难度。由于收费归部门、地方所有,而且一般收费的部门直接管理企业,因此企业普遍是先交费后交税,部门、地方也不可避免地把主要力量用在收费上,甚至通过税收任意减免来增加地方收费收入,使税收的征管难度进一步加大。

由此可见,税费应该各归其位,并在各自不同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作用。

费改税是一个系统工程

费改税并非简单的以税代费,而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明确费改税的思路,即在对现行收费项目进行清理的基础上,通过取缔、规范、转制、改革等措施,建立起以税收收入为主,规费收入为辅的“税费并存”的财政收入运行机制。取缔,是指凡不按照国务院和财政部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收取的不合理收费,都应清理、取消。规范,是指对合理的收费要保留下来,逐项审核,对性质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予以合并,并对收费项目的标准严加管理、最终纳入预算。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即是否中央和省批准的收费项目都是合理收费?或者省级以下政府批准的和未批准的收费项目是否都是不合理收费?从行政程序上看,好象是的。但是,是否符合经济学原理需要从理论上回答。按照经济学原理,可以用受益原则与成本原则进行判定。收费的一大特性就是支出与受益的直接对应性,即付费人必须能从特定的服务项目中受益,据此可以判断,如果行政事业单位收了费而未提供相应的服务,收费资金大量漏出,挪作他用,付费人没有得到相应的服务,则为“乱收费”,这是支出与收益不对应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收费单位虽然提供了服务,但这种服务并非付费者所需,造成服务供求脱节,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收费单位凭借自己的特权地位,强行服务、强行收费,这也属于“乱收费”;另外,行政事业性收费不具有盈利性,不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它只是成本补偿,按这一成本原则,收费标准应以成本为限,故任何超过服务成本上限的收费均属于“乱收费”。还有一种特例是,收费单位虽然提供了服务,并且这种服务也为企业或个人所需要,但这种服务有可能企业或个人早就支付了报酬(如纳税人纳税),这时收费单位若依靠手中的权力,以服务为名再收费,这同样属“乱收费”。因此,这里的取缔、规范同样涉及一系列问题。转制,是指对那些经营性的收费转向市场。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原来许多由政府部门管理的事务,包括一些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要与行政机关脱钩,走向市场,合法经营,依法收费,依法纳税,自收自支,自我发展。改革,是指把现在收费项目中一些具有准税收性质的,即一般来源较稳定,涉及范

围又比较广,并且可以连续收取的一些收入改为税收,例如,公路养路费改为燃油税,车购费改为车辆购置税等。

改税范文篇2

今天这次会议,主要是动员和部署我市的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前面,我们传达了中央、省上关于这次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精神,宝真同志作了全面动员部署,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村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历来都十分重视的问题。****讲:“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我们就能赢得全局工作的主动。”从全国看,当前农民增收正处在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随着****政策的逐步到位,农业基础地位将经受严峻的考验。如果农民的收入上不去,负担又降不下来,不仅会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的积极性,而且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基础。这次农村税费改革,是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继和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基础,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而采取的一项重大决策。这对规范农村税费制度,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巩固农村基层政权,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长期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了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央提出了“积极稳妥,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去年全国的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积累了经验。国家把我省列入今年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16个省份内,这是我省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为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省上决定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并专门召开了广播电视动员大会。从我市来看,尽管农民负担低于5%,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360余元,处于全省第二位,但近几年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也就是说,我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影响我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用一种全新模式发展我市三个乡的农村经济,省上领导寄予了极大关注。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中央文件精神,深刻认识这次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上精神的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具体部署上来,切实把这项安民心、顺民意的工作抓紧抓好。

二、统筹安排,努力做到“三个确保”

中央明确要求,这次税费改革要确保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需要。能不能做到这“三个确保”,是衡量我们农村税费改革是不是搞好了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一定要统筹安排,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要看到这次农村税费改革,不仅是国家与农民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也是涉及到农村上层建筑的重要变革,不仅仅是拿掉三提五统,换成三税附加,更为突出和艰巨的是要在乡镇、村组管理体制和教育布局等方面有实质性的动作。我们在进行这项工作时,一定要按照中央“必须相应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教育改革和政府公共支出改革等相关配套改革”的要求,把农村税费改革同乡镇机构改革结合起来,同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同调整农村教育布局结合起来,同调整农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结合起来。抓住乡改镇的机遇,精简乡镇机构,合理控制人员编制,压缩乡村干部,优化教师队伍,努力节减开支,下决心把农村税费改革搞好,搞成功。

三、精心组织,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这次机构改革,涉及农村很多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政策性强,工作面广、量大,任务十分艰巨。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一定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认真测算,对制定好的方案,再作审查,做到万无一失。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对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估计,对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有足够的认识,尽可能把各项措施想得周全一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宣传新闻部门要采取各种形式向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进行学入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使这项改革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在实施过程中,各相关单位要严明纪律,紧密配合,通力合作,坚决杜绝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的现象,自觉服从农村税费改革的总体安排,严格按政策办事,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尤其是在农业税应税面积、常年产量、计税价格等指标的计算上,要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不能简单化,要充分体现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要把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领会政策作为搞好改革的头道工序和关键环节,把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给群众。要按照营造“三个环境”的要求,切实改进作风,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化解矛盾。要学习和借鉴省内外的试点经验,特别要与我们的实际紧密结合,当前,我们正在着力加快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和全面提升农村经济水平的工作,结合这次税费改革,不仅要把三乡农民的负担降下来,更主要的还要把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作规划好,尽快运作起来。驻村干部和市上抽调的帮扶工作队,要把农村税费改革作为一个工作的重点,配合乡政府和村组织搞好改革。

改税范文篇3

一、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改变领导方式,提高决策水平。目前,大部分乡镇领导还是沿用"任务下到乡镇,单靠行政命令"等老一套领导方法和工作模式,不学习,不调查,不研究,严重影响科学决策的正确性和实效性。因此,乡镇领导要从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入手,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加强政治、经济、科技、法律等知识学习,做到学而有思、学而有进、学而有行,努力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乡镇领导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全面了解情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充分调动班子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和睦共处,坦诚相待,对各自分管的工作,都应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依靠民主集中制来保证科学决策。

二、转变政府职能,其次要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要积极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要把"服务"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来抓,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为突破口,教育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从"官本位"到"民本位"的转变,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真正把自己摆到既是人民的公务员,更是群众的服务员上来。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按照"群众致富、政府服务"的原则,围绕一家一户或厂矿企业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抓好生产、生活、环境等各个环节,架起政府与群众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连心桥。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市场、资金、人才等服务体系建设,用优质、高效的服务促进乡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三、转变政府职能,再次要加强村民自治,变"被动"为"主动"。目前,部分村还未真正走上村民自治的道路,缺乏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意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民主程度化不高。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工作仍然实行大包大揽,而不是指导、支持和帮助。村委会习惯于听从乡镇政府的指示命令,工作上一味地依赖政府,村委会的自我管理化、民主决策化、工作主动性等未表现出来,村民自治的作用未得到真实发挥。针对这一现状及税改后村大面广村干部职数少的实际,村委会要切实完善村民自治,要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着眼于发挥村民自治的政治优势,不断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农民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中当家做主;着眼于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规范村内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和管理程序,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重点建立四个方面的制度:一是村委会工作与管理制度。如村委会年度工作计划、村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向村民报告工作制度,村民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二是村民会议制度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研究村上重大事项,民主监督和民主理财小组,每年至少两次审理村务公开内容。三是建立村务管理和村务公开制度。四是建立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村中各种组织的责任及任务、村民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村干部的行为准则、环境保护、公共卫生、邻里关系、尊老爱幼等做出一一规定,共同遵守。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行,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改税范文篇4

关键词:营业税;增值税;法律价值

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改革(以下简称“营改增”),作为中国经济改革跨入新阶段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新形势下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具有重要经济、政治、社会意义,同时,还具有相当重要的法律意义。

一、经济与法关系

政治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领域的改变会导致其他领域的变革,如社会消费观念、社会消费结构等。反之,现实社会中某领域发生的改变也会逆向传递到经济领域,例如消费观念的改变会使得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进而推动产业调整。经济领域的改革、改变导致法律的改革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例如,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于1979年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随着非公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规范与调整这一社会关系,国家又先后颁布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和《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以及其他有关配套法规,为公司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最终于1993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在这一过程中,非公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变量的积累,如与非公经济相关的思想、法律规范、社会结构等变量不断积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明显地显示出来,直至1993年达到其质变点。社会经济的不断变革发展,意味着此时公司法的产生已水到渠成,于是便产生了公司法。当然为一种因现实而产生,并以调整现实为出发点的社会规范,法必然是要诉诸实践,最终作用于社会。既然法是在其本身所蕴含的价值的指导下所设立的,它必定处处都体现着这种价值,在实践之时也必然要体现,并将其注入社会,这仅仅是其对外抽象作用的一部分,法也同样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具体地进行着宏观调控,影响着社会。例如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通常会相应地制定关税、扶持措施,这些规定就会对这些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当法具体地作用于基础经济领域时,法就完成了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1]

二、中国税法变革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在实践中经济现象高度复杂,一个国家税法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常常超出了立法者原先的估计,因此人们只能依据经济的实际发展,逐渐修正先前的规划,被动地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而变化。在税法历史发展过程,经济之外的很多因素,包括政治、文化,甚至一两个社会事件都可能会为其带来影响,因而税法的发展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在我国,税收制度及税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几次大的改变,深刻表明了税法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情况。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为了减少核算环节,增强生产的计划性,工商税制不断简化,国营企业甚至取消了生产税而改为上缴利润。这样既能节约有关税收成本,又因为计划经济不需要以税收来调节国民经济,因此简化税法在计划经济局面中事实上具有其内在合理性与优势。当计划经济本身面临淘汰改革时,原税法所具有的优势也失去了意义,相关的税收法律制度也必须要跟着改革。在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为适应新的形势,我国于1984年对税收制度及有关法律进行了改革,并以国营企业“利改税”和工商税制的全面改革为重点,首次对国营企业开征了所得税,并改革了工商税制,基本形成了一套以流转税为主体,所得税次之,其他税种相互配合的复合税制体系。这两个阶段的税法与经济关系表明了经济基础对税法的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税法的变化与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改革目标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确立,我国于1994年开始了分税制改革,此次改革侧重于税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收关系,在普遍开征增值税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营业税彼此配合的复合式流转税体系,特别是增值税制改革中以法国为参考,实施价外征收,表明增值额征收这一较普通流转额征收更为适宜的流转税制度开始引入中国。2008年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爆发及蔓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长远的不利影响,并对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对外贸易形成了严重打击,外贸出口形势的恶化,促使中国经济加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的速度,经济结构改革及优化、拉动内需以促进经济增长等经济领域重要改革措施频出。要实现这些目标,其中一个环节就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使它们充分发挥在吸纳社会就业方面的优势,同时作为大型企业的补充,与大型企业一起覆盖更多的产业领域,充分挖掘先前空白的产业领域的价值,进而实现使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在生产产品时无力包办多个步骤,对外依赖度较强,需要依赖多个企业的合作,因而交换环节较多。在营业税政策下,更多的交换环节将产生更多的重复税收,这无疑为中小企业增添了更多的负担。[2]由此,新一轮的税收法律制度改革作为解决企业税务负担过重,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得以逐步推出。2009年,增值税抵扣范围扩大至固定资产,标志着中国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2012年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工作推出,至2016年5月1日,原征收营业税项目全面征收增值税,则标志着增值税成为中国流转税的主体之税制改革全面完成。[3]相对于前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税法与经济关系互动中,逐步表现出税法的变革对经济也具有牵引导向作用。特别是2013年以来全国范围内营改增的实施,突出表明法的变革对经济、社会具有多重作用。

三、营改增中法律工具价值

营业税向增值税的改变,将进一步发挥税法作为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激励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与平衡供需的功能,同时也将为中国法制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增值税是以包括应税劳务的商品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营业税是以包括商品生产、商品流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提供应税劳务或服务等营业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增值税克服了营业税在商品流转环节重复征税的弊端,适应了现代经济中商品生产流转链条复杂漫长的特点[4],对降低企业税负,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实质作用。[5]2012年开始的营改增对于现实经济调整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法律本身的权威性使得法律必须具备稳定性,也决定了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滞后性。因而,立法者必须主动改革,立法能在适应社会现实的同时又必须有所超前,才能使“笨拙”的法在更长的时间内能够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中国在经济发展到关键节点时大胆推行营改增的政策,将过去指定的税收相关的政策重新梳理,除旧布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法取而代之,有助于减轻企业税负,促进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升级,在整体上改善经济发展的状况,这也符合作为经济法的组成部分之一的税收政策的经济价值。[6]从另一方面而言,营改增的改革有利于积累法制改革的经验,并将其推广到整个法制改革上,体现了中国法制改革中的创新精神。法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自然要受到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组成的经济基础的影响。经济基础的量变累计为质变,质变之后的经济基础必将对上层建筑产生影响,诱发上层建筑的变革。营改增的经济源头自然在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入多种所有制。当然在经济领域开始创新之时,中国的法治领域基本停留在法律移植方面,毋庸置疑,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制订大量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相关法律制度,例如1994年的增值税改革明显借鉴了法国等国家。法的移植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如凭借当时的认识恐怕不足以立即形成好的法律制度以供使用,可以直接借鉴他国法律中优秀的部分和先进的理念而无需从头摸索;如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法律法规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风格,与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独特的经济模式中产生了独特的经验与传统,旧法中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浮现出来。过去的观点,随着新的认识的发展将要被淘汰,在那个背景下所立的法就需要进行变革。新一轮法制改革中依法治国理念逐步推行,既不是传统思想的继承,也不是其它思想的移植,它所体现的,是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2012年以来,营改增的试点领域逐步扩大,现在已经得到了全面实施。此次营改增发源于我国并由我国自身主导,表明我国税法改革的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我国的法律制度正在由法律移植向法制改革的转变。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夸大营改增的作用,仅对一部分相对孤立的法进行改革的并不能称为真正全面的法律改革。法律体系是由立法、司法、执法、行政等环节共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仅仅建立了良好的法律制度而不去遵守,是没有用的。整个社会的运行也是如此,要实际地推行一个政策不能仅仅依靠提出这个政策,还要依靠对政策的宣传、理解、不断完善以及遵守既定的约束性文件。只有拥有一个完好的系统,才能依靠这个系统去实现自己的想法。法治只有对整个系统进行变革,对制度、运行模式、思想意识乃至文化风气加以改善,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彻底的改革。营改增本身在经济转型和依法治国这两个大的系统改革中,只能算一个小的系统改革,不过这 至少表明了系统改革的开始,可以看到更为广泛深刻的变革就将到来。

四、营改增的法律工具运用的不足

在营改增的改革进程中也存在一些可改进之处。首先,我国税收相关法律法规的改动比较频繁。法是一种行为规范。作为行为规范,它是具有权威性的,需要社会普遍认可并遵守的,假使无人遵守,规范即使存在,也是一纸空文。法之所以具有稳定性,正是源于其权威性。规范所具有的权威性,是用以被人所遵守,而不是被立法者们所修正的。固然,法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新事物的发展,但只有在现实确实需要对其进行修正的时候,才能加以修正。人们用批评的眼光看待法,这是法赖以改进的动力,然而在我们面对法的时候,应更多地心怀对于法的遵从与敬畏,在制定修正的时候要细致,而非总想着修改规则,或者因为制定和修正时不细致,导致事后又要回头重新修正。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做过许多尝试,制度经过了多次修改,相较于其它已有深厚法治积累的国家,法的稳定性还是不够的。也许正是出于我国尚处于探索的阶段,法律规范不是很稳定的考虑,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多以名为“条例”的行政法规的形式存在。也有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的不同,将部分立法权力下放的情况。不论是何种原因,税收相关规定的等级较低,是不争的事实。税,是国家基于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向自然人法人强制无偿征收的实物和货币的总称。它是国家财政收入中最重要的一项收入,对维持自身的运行与提供公共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其法的登记并不应当如此之低。况且,因为税收还涉及公民法人的财产权,并且具有强制性,一定程度上还会涉及到行政强制,这些重要内容并不是低等级的法律就能够直接进行调整与限制的。此外,现行的制度过于零散,没有形成一部统一的税收法律文件,导致这些零散的制度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尺度,也无法在相同的精神下得到合理的解释。不仅如此,分散的制度形式也加大了产生统一的监督机制的难度,不同条例立法的质量、科学性难以把控,相互之间甚至会产生冲突,其权威性,也自然会随之而减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要想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改变绝非易事。比如,如何处理好因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而带来的问题,如何将法的灵活性与稳定性有机统一起来,就连法之应然,也尚待实践与改革来做出解答。总之,我国营改增的实施推进,从经济角度看,体现了税制、税法改革将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从法的角度看,这将使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更加具体有效;对法制改革的推进也将有所助益。

作者:宋言鹏 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阳东辉.论优化税法宏观调控功能的路径[J].经济法论坛,2008(2):254-268.

[2]樊葵,郑晓凉.浅谈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从不同纳税人角度分析[J].当代经济,2015(29):30-32.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全面开展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准备工作的通知[Z].财税[2016]32号.2016

[4]伍唯佳,周向均.酒店业“营改增”影响预测及政策建议[J].财会月刊,2014(7):20-21.

改税范文篇5

【关键词】税务会计;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税务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会计职业素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能全面了解企业涉税业务发生原貌、熟悉税务会计岗位工作环境、职责、工作任务及其流程,能够熟练掌握企业在实务工作中相关会计核算、税务事务管理和各种纳税申报和完税处理等涉税业务处理技能,具备有一定的纳税风险控制能力。本文从税务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计高职税务会计课程的改革。

1高职税务会计课程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1税改新政频频,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近年来财税新政日新月异,从2016年5月1日起实行的全面“营改增”政策,2018年1月1日起开征环保税,2019年1月1日新个税法的全面实施,2019年4月1日起将我国增值税税率从16%、10%、6%、0%调整成新的税率13%、9%、6%、0%。2018年8月31日,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通过,免征额调整为每月5000元,2018年10月1日起实施最新免征额和税率,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新个税法……税改新政不断变化,但是当年学期征订的税收教材中并没有这些方面内容或者相关政策的更新,教材的修订速度滞后于税收政策的变革,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1.2授课内容与实务工作内容脱节。企业涉税业务工作流程包括:日常购买和缴销发票,开具销售发票;收到并复核外来发票,并根据各类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账;月末按照本月发生的涉税业务根据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上的信息,正确的计算本月的应纳税额;次月初,登录税务局网上申报系统填写纳税申报表,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纳税申报及缴纳税款工作。这是企业完整的工作业务流程,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在进行税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时,往往未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内容和业务流程去授课,只是分别去教授各个税种的概念、应纳税额的计算和缴纳,在授课过程中对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税收风险管理、税收筹划、税收征管理法和税收违法责任等内容很少涉及,授课内容不全面,学生接收的知识没有形成系统化,综合运用能力差。1.3授课课时少,教学方法单一。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税务会计课程总课时较少,有些学校甚至只开出32个课时量,税务会计课程内容非常多,包括了我国现行的18个税种,近年来税改新政不断,企业对税务会计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课时量过少,使得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只是点到即止,只能挑选一些重要的如增值税、消费税和所得税来讲解,而其他税种只能简单学习或让学生课后自学,这些导致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大,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影响了学生对税收知识的系统化学习。教学方法单一也是目前大多高职院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很大问题。由于课时较少,影响了教师授课的发挥,目前大多数教师采用的都是传统的理论讲授方法,主要依赖教材,围绕教材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税法知识比较抽象,这种授课方式,学生很难去理解内容,只能死记硬背,导致学生无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1.4实践教学不够。大多数高职院校侧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不够,税务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企业完整业务工作过程,需要将涉税业务溶入其中,也就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由于课时少、学校实训条件不足等原因,使得实践教学无法展开,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会计算税款和填申报表,但是对实际工作中发票的识别、费用的报销等,不知道如何入手,也不知如何获取有效的财务信息,这会对学生将来就业造成很大的阻碍。1.5师资结构不合理。目前,高职院校教授税务会计课程的大部分是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企业实践经验。年轻教师业务能力不足,只能依赖教材,运用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讲授课程,导致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并且很难去理解老师教授的知识。年轻教师没有企业的实践经验,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兼职教师引入不足,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是要到企业一线去工作的,企业兼职教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且有利于与本校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2对高职税务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索

2.1选用最新版教材,更新教材内容。税制不断改革,选用的教材的税收政策内容必须是最新的,授课教师也要多关注国家税务总局的税收新政策,不断的补充教材内容。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可以组织团队编写校本教材,按照国家税收最新法律法规去编写教材内容,可以加入更多的原始凭证图片、报表、生活案例及模拟工作场景构建教材,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2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业务流程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化学习课程模式。税务会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能根据会计专业相关的应职应岗能力的要求,提供从事企业会计职业的必备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税金计算、纳税申报和涉税会计处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解决纳税申报、税款缴纳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完成会计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围绕课程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将企业实际工作业务流程涉税业务处理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学习任务,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理论教学设计,并设置对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在课堂教学上要改变教师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演练,使学生从了解设立新公司、办理涉税登记,到熟悉税款的计算与缴纳,最后掌握会计处理,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税务相关知识运用到实务操作中,以便将来就业能胜任税务会计工作岗位。2.3增加课时,创新教学方法。各高职院校需重视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适当的增加课时,建议理论教学课时为80个课时,实践教学课时30课时,有利于教师运用各种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充足的课时能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学精学透,并辅助以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实务能力,全面提升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税务方面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采用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建立一个模拟真实企业工作过程的学习环境,向学生提供各种合同、表格和原始票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会计岗位的职责,明白岗位需要完成的工作,将课堂教学与实务工作对接,实现学生将来能“零岗培”就业。一是通过角色扮演法,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在模拟的企业工作环境中,将学生分组,每组为一个公司,该组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即工作岗位,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角色和岗位,并完成相应的工作,熟悉掌握了该岗位的工作流程后,再通过轮岗的方式,轮换工作岗位完成各自工作任务。该方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既能体验实际工作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通过引导学生多思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二是加强案例教学,辅以课堂讨论。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案例,以案例引导学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到增值税章节时,设计的案例是公司开出给客户的发票遗失了,该怎么处理。分组进行讨论,每组学生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分享,教师根据学生分享的内容进行点评,该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主动思考,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4加强实践教学。税务会计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非常重要。一是建立财税实训室。将实训室布置成贴近实际工作环境,比如设置公司、工商局、银行、税务局等工作场景,再辅助相关教学软件,如纳税申报软件、做账的财务软件等,为学生提供原始票据、合同、账表等样本,让学生在模拟的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体验教学过程。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和短期实习,邀请企业资深财务人员到校进行实习指导,也可以邀请税务局的专家做专题讲座或到税局现场观摩等。通过以上方式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5优化师资结构。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安排教师多参加各类教学培训、研讨会和学习班,走出去,多和各校教师交流学习,扬长避短。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当前企业的工作,提高自己的综合业务能力。选聘企业的优秀兼职教师,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借助企业兼职教师的丰富经验和实务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在金税三期的背景下,随着税制的不断改革、税收新政的实施,税务会计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必须与时俱进,教师要不断的自我提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熟练,并能将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综合型财税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艳利,王莹,贾鹏芳.现实一体化《纳税实务》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5).

[2]唐晓蕊.关于《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10).

[3]梅璐璐.“营改增”背景下税法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营销,2018(7).

改税范文篇6

关键词:营改增;建筑企业;税收筹划

营业税改增值税简称营改增,指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营改增的最大特点是减少重复征税,可以促使社会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企业降低税负。其产生的影响在各行业和领域均有体现,各行各业开始顺应营改增的要求进行调整。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建筑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税收筹划策略,在规避税务风险、减轻税负的同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为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税收筹划概述

1.1税收筹划的概念

税收筹划是企业依照现行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实施经营活动前,制订科学的纳税方案,从整体层面合理、合法地降低税负。税收筹划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税负最轻、企业价值最大化、税后利润最大化等,不能单纯将其看作税负最轻。

1.2税收筹划的特征

税收筹划具备合法性、筹划性、目的性和综合性四个显著特征。1.2.1合法性税收筹划只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如果违反法律规定,就属于逃税行为。企业可以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纳税方案,降低税负,增加利润。1.2.2筹划性在实践中,企业纳税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1],一般发生在交易行为后。例如,企业在获取相应收益后,需要缴纳所得税,如果该收益表现为财产形式,则需要缴纳财产税,这为事前税收筹划提供了可能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备多样性,税收相关规定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同的征税对象和纳税人性质,其税收待遇有所差异,这使纳税人可以选择较低的税负决策。1.2.3目的性税收筹划的目的性主要是取得节税的税收收益,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选择低税负,降低税收成本,提高资本回收率;二是滞延纳税时间,同样可以减轻税收负担或降低资本成本。不管是哪一层含义,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节税[2]。1.2.4综合性在税收筹划的实施过程中,不能单纯以税负轻重为唯一衡量标准,还应放眼综合利益,做好整体规划,避免出现“前轻后重”的情况,关注整体税负水平的降低。

2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收筹划的影响

2.1对合同签订身份的影响

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前,很多建筑企业采用企业总部名称作为承接的工程项目合同法人主体,而实际负责项目建设的是分支机构。在与供应商签订材料采购等相关合同时,具体事务由分支机构负责,供应商开具的发票标注的付款方名称是建筑企业分支机构而非总部。在此情况下,即便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也无法进行相应的抵扣。

2.2对人员观念的影响

营改增的全面实施对建筑企业内部人员的观念认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所有工作人员需树立营改增意识,认识到营改增对税收筹划的影响,确保税收筹划的顺利实施。从实际情况看,在建筑企业中,除财务人员,多数管理人员将自身的关注重心放在工程施工质量、进度和安全管理方面,忽视了税收筹划问题。不少管理人员缺乏对财税知识的合理认知,存在细节处理不到位的问题,如无法判断发票信息标注的准确性、缺乏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积极性等,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税收筹划目标的顺利实现[3]。

2.3对各种涉税问题的影响

营改增实施前,企业税务核算方式单一,项目之间的借贷关系较少。营改增实施后,税务处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建筑企业从各方面做好调整工作。(1)财务人员必须积极学习相关财税法规内容,理解其内涵,并将相关内容落实到具体工作中。(2)财务管理人员需分别计算一般纳税人不含增值税成本和增值税部分,若增值税相关业务的处理不到位,则可能出现错用会计明细标准的情况,影响会计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2.4对企业纳税管理的影响

营改增全面实施后,建筑企业会计核算成本逐步提高,需要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岗位。在此情况下,企业的纳税管理工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不仅需要进一步优化相应的核算体系及增值税发票管理体系,还需要对企业纳税管理的要点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营改增带来的新变化[4]。

2.5对税收发票管理的影响

营改增前,企业需要缴纳营业税,该税种的税率十分稳定,且受企业营业收入的影响。建筑行业本身具有特殊性,工程项目建设中材料采购、设备租赁和计量结算等的时点不统一。在这种情况下,材料与设备的使用时间并不能与工程完工进度很好地匹配,从而使增值税抵扣节点迁移。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如果不重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获取和管理,部分供应商无法开具真实有效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将出现无法正常抵扣的情况。

3营改增后建筑企业税收筹划的对策

3.1规范合同管理

在税收筹划过程中,建筑企业应切实做好项目合同的规范化管理,保证各项工作的实施效果[5]。(1)全面梳理已经签订的合同,明确合同的条款和内容,检查合同中是否存在与税收筹划相关的不利条款,如果存在,需要通过签订补充协议的方式消除不利条款。(2)为了避免受票方与合同约定付款人名称不一致引发的各种问题,需要以企业总部的名义签订合同,任何分支机构都不能私自签订合同。(3)建筑企业应认识到规范化合同管理的积极作用,整理合同中涉及税收的条款,充分发挥合同的价值。

3.2提高认识水平

税收筹划不只是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责,还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严格执行营改增相关制度,推动税收筹划工作的顺利实施。建筑企业项目管理人员分散,需要定期组织税法研讨会或内部交流会,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介,在企业内部做好宣贯工作,营造良好的税收筹划环境,确保全体员工都能认识到税收筹划的重要性,积极学习营改增政策及税收管理专业知识,及时向管理人员反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涉税问题,通过全员共同参与确保税收筹划工作的顺利实施[6]。

3.3做好发票管理

增值税专用发票是进项税抵扣的关键,也是降低企业税负的核心,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有效管理增值税专用发票,需要做好以下四点。(1)做好供应商纳税人的身份评估工作,要求其开具能用于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2)材料成本在建筑总成本中占据的比重较大,对应的进项税较多,建筑企业在采购材料的过程中,应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与供应商签订工程材料专用购销合同,以尽早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为当期销项增值税抵扣提供支持。(3)登记每月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台账,依照税法相关规定做好认证,如果发现有不符合规定的情况,要做好进项税的转出处理。(4)安排专人负责发票管理工作,保管好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

3.4引入信息技术

建筑企业应积极引入信息技术,改变自身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借助大数据、云软件、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推动财务管理实现精细化和规范化发展,为统一财务管理奠定坚实基础[7]。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筑企业应建立相应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审核票据的集中管理和资金支付情况,保障项目交易的真实性,为统一税收筹划提供便利,提高税收筹划工作的质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筑企业可以更好地控制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实现进销税额的均衡化管理。另外,信息技术能帮助企业统一管理各类票据,审核资金支出,推动合同流、资金流和服务流的协调与融合。

3.5调整投标价格

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建筑企业在参与工程项目投标报价的过程中,一般会设置一定数额的保证金。适当降低保证金比例,能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缓解资金压力。在投标报价的过程中,建筑企业的报价应为含税价格,也可以在报价外另索取增值税,显著减少需要缴纳的税负[8]。总承包方要开具专用的增值税抵扣发票,分包商同样需要提供专用发票,将成本向上一个环节传递。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甲供材经常出现,建筑企业在与甲方签订合同时,应加入补充条款,明确甲方提供材料,要求材料供应商提供可以用于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果供应商无法提供有效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则由甲方承担相应的税费。

3.6做好对接工作

建筑企业应切实做好营改增后的对接工作,立足自身实际,深入分析各业务环节,包括前期合同拟定和施工全过程,使营改增实施前后的纳税环节保持一致,以免处理不当引发税负不降反增的问题。另外,要加强对各类物资的存量管理,控制好项目抵扣比例,在推动自身稳健发展的基础上,适当延后设备采购和固定资产采购工作,进一步增加增值税进项抵扣额度,有效减少税负。

3.7优化财务报表

营改增全面实施后,建筑企业需要重新计算原本的会计要素,而这些会计要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短期与长期偿债能力等。如果相关人员重新计量会计要素,结合财务报表分析,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率。建设项目资金数额较大,使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远超一般企业。建筑企业必须重视营改增,在日常经营中适当增加备用金存储量,以更好地应对突发状况。此外,还要在增值税抵扣的基础上,对自身存货价值和固定资产等进行计提减值准备,掌握企业扣税后的资产状况。建筑企业应重视营改增后企业内部财务报表的变化,重新评估财务报表,切实发挥财务报表在税收筹划和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3.8重视结算管理

建筑企业在工程完工阶段需要做好相应的结算管理工作,具体包括验工计价、收入成本确认及工程款收付等相关内容。从实际情况看,建筑工程项目的完工时间会受天气状况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经常出现推迟完工的情况,导致工程款结算时间滞后,而纳税会发生在收款前,导致部分进项税额无法抵扣。对此,建筑企业应加强工程结算管理。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合同中对业主方的预付款比例,分析业主方历年的付款情况,进行相应的信誉等级排名,对信誉等级良好的业主,可以适当降低预付款比例;另一方面,应做好分包商和供应商的结算管理,坚持“先开票、后付款”的基本原则。

4结束语

对建筑企业而言,营改增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营改增带来的各种影响,建筑企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过渡阶段的税收筹划工作,规范合同管理和发票管理,积极引入信息技术,合理调整投标价格,重视营改增对接工作,优化财务报表,确保内部员工树立营改增意识并熟悉增值税模式,为税收筹划工作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保障税收筹划效果,以保障自身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兰谭敏.税务管理视角下建筑企业的税收筹划探析[J].商讯,2022(9):113-116.

[2]蔡丽娟.全面“营改增”下建筑企业的纳税筹划分析[J].财富生活,2021(16):163-164.

[3]王家茂.基于税务管理视角的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21(7):84-85.

[4]郑莉.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21.

[5]翟恺彬.不同规模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方案对比研究[D].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1.

[6]许青青.N建筑公司税收筹划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21.

[7]焦坦.基于税收管理视角的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研究[J].市场论坛,2020(3):24-25,29.

改税范文篇7

*市于20*年取消农业特产税,2004年开始农业税减半征收,2005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十五期间,特别是自20*年以来,由于严格执行国家农业税收政策,农业税收逐年递减,其中20*年实现7738万元,2004年实现3527万元,2005年为零。

十五期间,*市大力加强支持“三农”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元,成为历史上最多的一年。2005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92.3亿元,增长9.2%,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3.3万亩,亩产397.6公斤,粮食总产量达64.9万吨,同比增长30.6%。2005年,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达1*.3亿元,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48.2亿元,同比增长8.3%。*市已全部免除农业税及附加,全部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全部免征集贸市场管理费,农村实现了“三免五通五保五求助”。

二、农业税制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及财政金融支农情况

1.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农村经济稳定和发展

以*市垦利县2004年的情况来测算,取消农业税直接减少农民负担1000万元,取消农业特产税减负600万元,仅此两项全县农民人均减负65.3元。同时取消农业税后,相继取消了“两工”(劳动义务工和积累工),一部分集体经济发展较好村的农民实现了零负担。随着农民负担的减轻,再加上粮食直补等激励政策,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大量荒芜的土地被开垦种上了作物,农村承包土地的地价大幅攀升。

2.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是农民收入增加,为农村信用社创造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对于农民较低的纯收入来说,取消农业税无疑是增加现金流入的一个方式,农民可自行支配用于交税的那部分资金,农民生产积极性得以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将会带来农村信用社存款增加。二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刺激农村有效信贷需求增加。

3.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

*市政府提出了“用老板的钱干发展的大事,用财政的钱办老百姓的难事”的发展思路。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国内外客商到*投资,加快*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开支,挤出资金集中投向“三农”。

4.金融支农成效显著

十五以来,*市涉农银行机构切实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有效助推了辖内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积极加强信贷政策支持,全市人民银行系统进一步加大“窗口指导”力度,强化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和沟通,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增加农业信贷投入。切实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在人民银行的引导下,全市银行机构以信贷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直接配置贷款计划、核定授信额度,不断加大对养殖业、特色林果业、特色农品开发的信贷投入。十五以来,*市辖内各银行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对农业的信贷投入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截止2006年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余额74.44亿元,较年初增加3.17亿元,增长4.44%,同比多增0.46亿元。

三、农业税制改革的负面影响和财政金融支农存在的问题

1.农业乡镇财政资金缺口扩大

取消农业税后,由于我市多数乡镇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将不同程度出现财政收支失衡。以垦利县西宋乡为例,该乡属纯农业乡镇,农业税收占其全部财政收入的80%以上,取消农业税对该乡财政影响较为严重。据调查,2005年该乡丰产结果的桃园有5000亩,冬枣有10000亩,按常规产量可实现农业税收入300万元,而上级的财政转移支付却只有150万元。2005年,西宋乡计划安排财政收入180万元,财政支出550万元(其中教师工资280万元、干部工资140万元),收支缺口220万元。

2.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和化解乡村债务存在一定困难

取消农业税后,发展集体生产经营、植树造林、修建村屯道路、改善环境卫生等公共事业主要通过“一事一议”解决,普遍存在“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农村公共事业面临很大的难题。二是乡村债务化解难,问题愈发突出。据调查,垦利县乡村债务相对普遍,负债多的高达几十万元、上百万元,更有甚者一个乡的乡村债务竟高达2700万元,全县的村级债务超过6000万

元。农业税政策改革前,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还可以利用农业税及附加的收入逐年化解部分债务。改革后,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乡村有效资源也大多抵顶了债务,上级核拨的经费保证自身正常运转尚有困难,更谈不上还款。

3.财政支农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是城乡贫富差距还很大。从统计数据上看,农民的收入还不到城镇居民的一半。进一步分析,农民的收入往往还包含着农业生产成本,人均收入结构指数中,有相当一部分积数被少数近几年先富起来的富裕户所替代。二是农民增收慢,乡村收入来源相对较少。三是农村人才不足,农业技术难推广,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推广靠体系。当前农民增收难的关键,就是农技推广难。每年有许多农业科技成果,但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并不多,问题就在于没有一支很好的农技推广队伍。四是财政支持“三农”支出管理有待完善。有的农业支持项目存在中间环节多、资金在途时间长、资金到位率不多、监督手段落后、使用效率低等问题。

4.基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仍需完善

一是基层农村金融体系尚不健全,突出表现为政策性金融职能定位亟待进一步深化;农村保险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没有建立,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农村金融担保体系缺位。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城乡布局、区域布局失衡严重。从调查情况看,*市经济发达的南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布局相对合理,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较为充分,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北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分布密度小、设施陈旧。以辖区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利津县为例,利津县农业人口约占全市总农业人口的28.3%,但其辖区内的支行级以上金融机构总数不到全市的9%,其信贷总量也仅占全市的5.93%.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向发达区域集中,在某些地区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与农村经济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严重脱节。截止2006年3月,全市农业贷款较年初增长4.44%,低于工业贷款增长率12.71个百分点。其中,农村信用社占104.42%。农村资金增加少,农村资金来源单一问题突出。

四、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乡村治理结构

取消农业税以后,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和改革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则是深化改革的两个关键点。解决再分配的公平问题要着力建设农村的公共财政体制,以公益事业优先为原则,保证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公民可享受大体相同的公共服务。建立规范、透明、公正的财政转移制度,界定清晰乡镇和村两级各自的职能(事权),核定乡镇和村两级各自的基本需求。要把乡镇一级政府建设成为社区公共事务活动的中心,实现从全能型、多功能、统治型的政府转向有限功能、服务型的政府的转变。要进行制度创新,积极探索,把村民代表大会做实,从而在村级组织的议政和行政之间建起一种民主制衡的机制,由村代会对执行机构(村委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防止违背民意、权力腐败等问题的发生。

2.开阔思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支出方式,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教投入等,但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例如引入项目预算机制、采用国库支付形式、在农业高科技产业上适度引入市场机制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今后财政支农体制改革商榷的范围。继续拓宽财政支农的覆盖面,建立财政支持“三农”资金总量稳定增长的机制。按照公共财政的框架要求,财政支农资金要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综合改革为契机,按照农业项目的受益范围、作用大小、科学界定支出范围。对农业技术推广、生态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按公平效益原则给予平等的支持和保护。要加强财政投资的主导作用,促进多元化投资格局形成。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投资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如何,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衡量。从分配的总量,到各部门、各行业比重的分配和使用,都需要进行科学地研究和分析。

3.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支农机制

加快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增加农业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信贷业务,体现政策性银行机构在农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通过政策引导,促使农业银行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快邮政储蓄体制改革,加快组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步伐。加快农信社改革,建立规范化的合作金融体制。规范民间金融等非正规金融融资,努力培育农村金融多元化主体。

改税范文篇8

关键词:减税;“营改增”;保险公司

一、“营改增”背景

2018年下半年来,我国政府持续释放要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支持企业发展的相关言论,而增值税作为现行企业税收的主要税种是从2016年开始实施的,其核心意图也是寄希望通过“营改增”,降低企业税收压力。“营改增”实施过程中,保险公司的税负压力持续增加,很多专家学者已经从实证的角度通过数据展现进行了有力的分析,内在分析“营改增”税收业务链,分析营改增后税收增长原因极有必要。

二、“营改增”下保险公司税负影响

(一)保险公司“营改增”内容。保险公司在实施“营改增”后,其税收缴纳出现如下几个变化:一是税率标准有所提高。在营业税阶段,保险公司的纳税税率为5%,在实施增值税后,在考虑到抵扣等因素,保险公司的增值税税率为6%,较营业税税率有所提升。二是计税方式调整。与前期增值税改革试点略有差异,“营改增”正式实施后,保险公司的计税方式与其他行业保持了相对的一致,即采用了一般计税方式,确保了保险公司的进项抵扣完整。三是计税收入需要分离。保险公司作为一般纳税人,其保险产品的保费中包含了增值税的税额,因此在实际计划保险公司时,计税收入应该将该部分的税收从总收入中剥离,这才成为实际计税的标准。(二)“营改增”下保险公司税负变化。分析“营改增”对保险公司的税负影响,可以从保险公司各项主营业务的应税范围及其适用的纳税税率、进项抵扣这几个角度去分析。从应税范围税率角度分析:不管是财险公司还是寿险公司,目前主要的两项核心收入来源分别是承保收入和对外投资带来的投资性收入。“营改增”后,保险公司承包收入的应税范围基本保持了延续,没有做较大的调整。仅在再保险业务等少数险种方面纳税范围有所扩大,但由于此类险种占比相对不高,因此整体纳税范围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比例不高,对税负影响较小。这也意味着,伴随着“营改增”后名义税率的提升,保险公司承包收入的销项税收比重有一定的提升。投资性收入一直是保险公司大额资金使用的主要收入来源。在“营改增”后,对于这一块收入的应税范围有了明显的变化,在“营改增”前投资性收入只对保险公司的持有到期债券或者其他金融产品在转让环节征收营业税,但是在“营改增”后,企业持有的各类企业债券的利息收入需缴纳增值税,尤其是一些保本保收益的产品也纳入到纳税环节,保险公司投资性收入的应税范围有所扩大。综上可以看出,在名义税率提升到6%的基础上,“营改增”后保险公司投资性业务的应税范围扩大,使得在征税范围和税率上均有所提升,在税收征收环节的税负是有所提升的。从进项抵扣角度分析:由于增值税能够抵扣进项税收,因此分析“营改增”后的税负变化不但需要关注应税范围,还需对进项抵扣进行分析。保险公司实际业务运营过程中的几项主要核心成本有赔付支出、企业资产成本、业务员个人佣金等。首先从资产属性看,与其他行业相比,保险公司轻资产属性十分明显,企业可用来抵扣的购置固定资产成本相对较少,轻资产模式不利于“营改增”下的抵扣。其次保险行业的业务开展主要由或员工推广开展,企业的运营成本主要体现人力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管是机构还是保险业务人员的个人佣金均很难体现取得可供抵扣使用的增值税发票,因此实际业务操作中也不便于抵扣。保险公司人力成本进项抵扣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会使得保险公司税负有所提升。此外,作为保险公司最大的成本支出环节—赔付环节,在实际的赔付环节中,保险公司尤其是财险公司从业务效率角度基本从简、从快为客户办理相关赔付手续,且赔付对象中也面临的是较多的个人客户,在赔付执行过程中难以取得可以用做进项抵扣的相关证明,因此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此项进项难以被有效地抵扣,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税收承担。其他角度分析:“营改增”后视同销售行为也被纳入税收增收的范围内部,即在保险公司的营销过程中多采用的商品赠送行为、员工激励奖励等行为也被纳入到税收的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内。这部分支出的增加虽然占比相对不高,但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保险公司的增值税税负压力。

三、结语

综上分析,“营改增”后我国保险公司的税负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上升的趋势,其中财险公司上升的主要原因有税率提升和进项抵扣不足,寿险上升趋势更为明显,除了上述两个原因之外,其还有由于投资性收入占比较高且此部分纳税范围扩大的原因。在中国持续减税的前提下,为进一步优化保险公司的税收压力建议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可以进一步完善保险公司税收优化政策,借鉴国外经验,根据不同产品类型的差异,对不同的产品和税种实施差异化的税率,纳税范围要求;其次,进一步完善进项税抵扣环节实施制度,针对保险公司的特性,对于实际发生但是难以取得那随抵扣证明的相关业务,能够采取相对简便的抵扣方式,以减少在实施过程中进项抵扣不足的情况。最后,保险公司尤其是财险公司也应该根据“营改增”的特点,适时调整业务模式,适配“营改增”下税收降低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井远.保险公司“营改增”税负比较与分析——以中国平安财产保险公司为例[J].中国市场,2017(1).

[2]彭雪梅,黄鑫.“营改增”对我国保险业税负的影响——基于大中小保险公司对比研究[J].保险研究,2016(3).

[3]张樱,张莹.“营改增”下“免、抵、退”税计算方法的探讨[J].金融经济,2016(8).

改税范文篇9

关键词:营改增;证券;金融;两套税制

“营改增”是指营业税收征增值税,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由营业税与增值税双向并行而产生的重复征税、下游消费者税收沉重等问题而制定的税收制度。对于纳锐人而言,税收制度改革不是重点,重点的是改革后的税收制度所征收的税额是增加还是降低。“营改增”的税收制度降低了纳税额,纳税人自然会拥护,若纳税额增加就会带来更多的排斥和问题。“营改增”。因此,研究营改增对纳税额的影响意义不言而喻。

一、“营增改”税收改革的原因

(一)解决税收抵扣链条的问题

原来的税收制度是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收税,这样严重影响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增值税在筹集政府收入的时候,对经济主体没有特殊的要求。所以,能够给予公司或企业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企业的发展提供平等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企业健康、科学的发展,同时履行社会职责。增值税的中性效应,必须以推广税基为准,并包含所有的商品和服务。这样才显得的税收公平,给各行各业提供一个标准。所以,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收税,影响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而“营改增”税收制度就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科学进行税收,缓解企业税收压力。

(二)解决两套税制实施问题

两套税制容易产生重复征税的问题,特别是在征收管理中存在一定的矛盾。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捆绑销售的行为随之可见。想要准确划分企业的经营产品,提供商品还是提供服务的问题难度较大。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将解决商品和服务的划分问题,扩大全部商品和服务的范围,就不会有两套税制实施的问题。

二、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

(一)小型企业

在改革之前,小型企业需要缴纳5%的营业税以及3%的增值税。市场经济的压力下,小型企业面临着诸多的竞争和挑战。经营成本过大,可能会造成资产流失、财务危机等严重问题。原先的税收制度对小型企业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严重阻碍其进步和发展。而在营改增制度实施以后,小型企业达不到营业税率的,则由5%下降到3%。这样一来,就会减轻小型企业的税收负担,降低了其经营成本,为其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已经有将近70%的小型企业由原来5%的经营税额降低为了3%的增值税。所以,营改增税收制度对小型企业来说,是一个较为有利的政策。这也充分显示了我国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持,为其树立信心和价值。

(二)一般企业

我国一般企业包括制造型、服务型以及制造服务混合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相比于小型企业,一般企业资金较为雄厚,经营的领域较为复杂。对于服务企业来说,服务企业的人力资本占据很大的比例,人力资本在服务企业中是企业的第一大资源,也是其企业提供服务和创造价值的基础。在服务企业行业中,成本一般是工资福利、差旅费用等构成的。而企业除了服务以外,企业无其他的收入,也就没有其它收入而产生的增值税发票。所以,短时间来看,这类的服务企业在“营改增”税收制度改革下,没有进项税额,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税负。而对于制造型企业以及服务制造混合型企业来说,“营改增”的实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每月产生的进项额可以抵扣增值税额,降低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供应商品在“营改增”制度实施过程中,进项税额也会增大。公司从供应商那能够得到抵扣进项税,且额度会增大,从而税负会下降。这样一来,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尽量挑选在财务以及核算上可以开出增值税发票的供应商,公司可以进行抵捆进项税,降低税负。

(三)证券企业

证券企业属于金融产业,“营改增”实施必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营改增”制度不只是简单的税制转换,它更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减轻企业负担,是一项重要的改革。证券企业在“营改增”制度下,很可能面临着巨量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需求,以及严苛的增值税合规性需求。证券企业的业务繁多,都是经过系统处理。征收增值税后各证券公司要重新更新系统,短时间很难全面完成。该税收制度实施后,由于证券行业业务比较复杂,征税的原理不能够及时的普及。所以,会造成增值税链条断裂的情况,导致证券企业的成本上升。增值税需要在日常需要开具和管理大量增值税发票,可能遇到人手短缺的困难,而证券公司在短时间内可能缺乏具备营改增相应经验的人才,最终造成增值税发票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导致下游企业无法进项抵扣。总体而言,营改增对证券企业是一个相当大的利好,即使降低一个百分点,也会减少数百亿的税负。

三、证券企业针对“营改增”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证券培训与引导

企业的营业税和增值税是两种不同的税种,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营改增”税收制度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证券公司。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企业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该政策可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但同时也要求企业顺利完成税收工作。根据该政策有针对性的进行财务培训,引导其在正确的思路和过程中完成该项改革任务。证券企业要牢牢把握这次机遇,在改革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为企业的明天打好坚实的财务基础。

(二)及时调整企业经营策略

证券企业的经营策略与国家的税收制度密切相关。因此,在“营改增”税收政策还未全面落实的基础上,证券企业要做好计划,并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根据“营改增”税收政策的要求,企业尽快制定和调整经营策略。企业根据其自身发展的情况,有效的调整经营目标,并且加强其经营效率。税负对证券企业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经营成本。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将大幅度改变企业的税负,所以,企业要对各类基金以及各种经营资金进行审核,减少资本的流失。在积极响应国家新的税收政策同时,加强自身的经营手段,提高企业的利润。

(三)防范财务风险

“营改增”税收制度还在初步的实施阶段,各项事宜还不是很成熟。企业需要加强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税收的新旧制度交替时机,企业的财务容易出现漏洞。所以,企业必须加强管理,降低财务风险。对企业而言,税收制度改变必将影响税收核算方式,必然需要企业财务人员的重视。相对而言,营业税核算比较简单,而营改增的核算方式较为复杂。落实“营改增”税收政策,必然会增加企业财务税收管理的难度。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实际经营情况,采用专业的财会人员,改变企业税收核算方式,加快税收核算方式的转变步伐。

(四)构建专业的财务团队

证券企业除了一批金融方面的人才,还需要建立一批高素质、强专业的会计人才。在“营改增”实施过程中,需要企业全面配合。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充分落实营改增税收制度,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加强对税收工作的监督。证券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必须要严格、谨慎,从程序出发。财务人员要认真对待发票开具,尽量避免税务稽查风险。

四、结束语

总之,“营改增”税收制度对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影响。相比于其他的企业,证券企业和其更为相关。从大局出发,“营改增”更适合我国企业的发展。市场经济下,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经营成本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原来的税收制度,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所以,“营改增”制度实施以来,有利于减少营业税额,避免重复征税,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公平的环境和空间。有效的促进二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产业的融合和发展,使市场分工协作不受影响,同时,全面完善产业结构。因此,对证券企业来说,“营改增”税收制度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证券企业也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为证券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努力。

作者:崔健 单位:恒泰长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黄翠玲.浅议营改增对企业税收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5(21)

[2]张锦毅.浅谈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喘息[J].管理观察.2013(26)

[3]陆丽萍.“营改增”政策il}场的试点初步评估[J].科学发展.2012(5)

[4]韩春梅.卫建明.论“营改增”税制改革对企业的影响[N].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

改税范文篇10

关键词:多元化;营改增;企业税务管理

伴随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逐步降低,经济社会发展正在悄然发生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在专业化与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上,企业多元化发展成为企业发展主流趋势。在企业面对的宏观经济政策中,税务政策无疑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近年来,随着营改增的逐步扩围与最终完成,增值税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税种之一,由于其计税与政策的复杂性,增加了企业税务管理的难度。在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进程中,加强营改增税务管理,成为企业多元化战略落地的重要基础。

一、营改增发展概况

(一)我国营改增背景

营业税和增值税一直是我国流转税中的两大税种,增值税主要针对有形动产销售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等行为征收税款,营业税主要针对增值税以外涉及服务及不动产转让等行为征收税款。增值税与营业税泾渭分明,企业应税行为如适用增值税,即不再适用营业税,两者仅选其一。增值税由于采取进项税抵扣的方法计征税款,有效避免了重复征税的问题,要求核算清晰,发票管理严谨;而营业税只有少数行为规定了差额征税的做法,使得适用营业税的行业存在较多的重复征税现象,加剧了企业的税负,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国际上亦以增值税为主要流转税的征收税种。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深化我国税制改革,改善企业税收环境,降低企业税负,推进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二)我国营改增历程

我国营改增涉及全国所有区域和所有服务行业及不动产、无形资产转让行业。由于涉及区域和行业十分广泛,我国实施逐步扩围的方式实现营改增的全面推行。笔者从区域和行业两个维度分解我国营改增的主要历程。一是区域维度。2012年1月1日起,上海成为我国营改增的首个试点区域;之后于2012年8月1日起,试点区域扩围至8省市,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含宁波市)、福建省(含厦门市)、湖北省、广东省(含深圳市);2013年8月1日起,营改增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二是行业维度。2012年1月1日起,营业税中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实施营改增试点;之后于2013年8月1日起,广播影视服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2014年1月1日起,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2016年5月1日起,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至此,营业税涉及行业全部实现营改增,营业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企业涉及产品与服务流转的经济业务,全部适用增值税的相关规定。

(三)企业营改增税务管理难点

国家营改增政策涉及应税范围、税率、计税方法、跨境应税行为界定等相关政策。对于企业而言,营改增税务管理难点包括:一是计税方法的选择,应依据企业业务规模和上下游企业情况,选择抵扣计税和简易征收计税方法;二是兼营与混合销售区分与税务处理,应分别核算计税依据,特殊情况依据业务和企业性质确定适用销售货物或销售服务的税率;三是新老业务过渡税务处理,应根据政策规定,确定计税方法,正确计算税金;四是企业税务实务模糊问题频出和税收新规密集出台,为企业实时掌握用好税务政策带来一定难度。

二、营改增对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影响

按照资本论的基本理论,企业在经历原始积累之后,资本因大量集中而积聚到一定规模。企业主将积聚的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当规模达到足够大时,企业主为追逐利润,将进一步发挥资本的属性,将资本投资于其他产业,由此,企业实现多元化发展。多元化发展使企业同时经营多项业务,随着营改增的全面实施,不同的多元化业务使企业的营改增面临不同的政策环境,影响企业的多元化进程。笔者认为,企业多元化模式按照业务相互之间的关系,包括横向多元化、纵向多元化和混合多元化。

(一)营改增对横向多元化的影响

企业最初经营的业务一般是企业实现资本积聚的基础业务。在此基础上,企业将扩张后的资本投资于与基础业务横向相关或非基础业务产业链的新业务,即为横向多元化。比如,企业基础业务为生产销售服装,资本积累后,企业投资于餐饮行业、房地产行业等,可以称为较为普遍的多元化模式。企业的横向多元化一般涉及多个应税项目,涉及增值税中的兼营项目,需要分别核算,否则将面临从高征税的风险,导致税务成本大幅上升,增加企业负担。

(二)营改增对纵向多元化的影响

纵向多元化是企业以基础业务为中心,依托基础业务所占据的资源优势,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经营多项纵向相关业务,实现企业多元化。比如,港口企业以经营码头装卸业务为企业基础业务,借助码头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向航运物流产业扩张,实现码头、物流、场站等多元化经营发展。纵向多元化一般涉及增值税和营改增中的兼营和混合销售税务事项,需要明确区分两类税务行为,并加强发票管理,注重产业上下游税收链条的建立,以有效降低税负。

(三)营改增对混合多元化的影响

混合多元化是企业将横向多元化与纵向多元化结合到一起,实现企业的进一步扩张,以促进资本创效,企业规模与竞争实力得以进一步提升。混合多元化使得企业经营更加复杂,税务处理也涉及更多的复杂情况,如混合销售中应税事项的区分选择和产业链税收筹划等事项,需要结合企业运营实际情况,使得营改增税务管理更加重要。

三、企业多元化发展中营改增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多元化发展包括新项目投资决策、资金融资、项目运营等重要环节,由于增值税核算复杂、发票管理严格等特点,加之税金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企业多元化发展中需要考虑营改增涉及的诸多问题。

(一)投资决策问题

企业多元化始于项目选择与论证,即投资决策。投资决策的主流方法为净现值法(NPV)和内部报酬率法(IRR)。两种方法中,要求企业对新项目未来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增值税属于价外税,税金由购买者或接受服务者承担,影响企业项目的现金流。同时,不同项目涉及的增值税税率有所不同,对项目现金流及项目的选择决策产生直接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增值税的预测将对项目决策产生重要作用。而大部分企业在投资决策中,往往忽略增值税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特别是营改增后,增值税对企业税务管理产生的积极或消极作用,从而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加强企业营改增税务管理,掌握运用税务政策,合理估算企业新增项目税负率及现金流,可以帮助企业准确测算多元化发展现金流量,为企业多元化决策补充有效信息,促进企业多元化战略正确决策和良性发展。

(二)筹资成本问题

筹资是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环节,筹资的关键在于控制并降低资本成本。多元化发展作为企业战略,筹资成本越低,股东的收益将越高,这也是财务管理追求的目标。目前,企业融资方式多样,除传统的银行贷款、股东增资等方式外,资产证券化、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保险资金支持计划等融资产品层出不穷。对于企业而言,在营改增的大环境下,由于金融贷款业务涉及的利息增值税不可抵扣,企业融资仅取得普通发票。一些企业往往认为营改增对于企业多元化的筹资行为并无影响。然而,对于金融企业而言,营改增使得贷款利息收入的税负由5%升至5.66%,也就是说,要保证金融企业的利润不变,需要提高贷款利率。因此,企业多元化存在融资成本提高的潜在风险。加强企业营改增税务管理,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提前锁定利率,将有效控制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融资成本,保障多元化效益实现。

(三)经营绩效问题

经营绩效是企业多元化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关键环节。营改增既增加了企业多元化税务风险管理的难度,也给多元化税务筹划创造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在企业多元化进程中,往往存在管理层忽视税务管理和纳税筹划、单纯关注业务量增长的问题,从而造成企业税务机关检查成本骤增,降低企业盈利能力的后果。一是税务风险问题,伴随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各地财政增幅趋缓,税务稽查力度相应增强,一旦出现税务检查问题,将涉及补交税款、滞纳金与罚款,企业面临声誉受损和效益下滑的风险,制约企业多元化发展。二是税务效益问题,在企业多元化进程中,企业的业务及规模迅速扩张,业务生产链条进一步畅通,业务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有效实施税务筹划,拉长企业进项税抵扣链条,合理规划混合销售的税务处理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税负,延长企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创造多元化税收筹划效益。

四、企业多元化发展加强营改增税务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税务管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要求,企业多元化是企业发展的主流选择,营改增是国家深入推进市场化经济的宏观税收政策。企业多元化发展中,要通过加强税务政策动态研究,实时掌握税务政策,结合企业多元化战略规划,进行税收筹划,注重税务与业务的复合人才培养储备,以保证企业多元化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稳健进行,在多业务统筹安排的基础上实现税收创效,推进企业战略实施落地。

(一)加强税务政策动态研究,合法合规操作执行

加强营改增税务管理需要企业实时掌握税务政策,一是学习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基础政策文件,系统掌握营改增基本政策;二是关注国家税务总局网站中政策法规部分,掌握营改增税务新政策、新规定;三是关注各省市税务网站,学习其下发的营改增相关税务公告,掌握地方关于营改增的区域性细节规定。通过政策法规学习,掌握国家省市关于营改增税务政策动态,在企业多元化进程中,正确应用执行营改增税务政策,使业务税务处理合法合规,降低税务检查风险。

(二)加强多元业务关联结合,前瞻筹划业务模式

企业多元化发展中,税务筹划是必然选择。一是加强多元化业务前期研究,特别在前期调研中,应对业务上下游企业情况进行调研,确保增值税抵扣链条顺畅,结合业务规模选择进项税抵扣和简易征收等税务处理方法;二是加强多元化业务关联研究,对于同一业务类型的多个产品,可以根据不同产品业务量大小,通过设立独立法人或分公司的方式,选择适用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以降低税负;三是加强多元化业务产业链研究,对于同一产业链条的多元化业务,应分别研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通过统筹考虑税务政策,创新建立业务模式,实现税收筹划落地,创造货币时间价值。

(三)加强复合人才培养储备,推进多元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