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3:07:55

负面范文篇1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特征负面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GreenTradeBarriers),又称绿色壁垒、绿色技术壁垒、环境壁垒或生态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这是继贸易技术壁垒之后的又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形式,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或地区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以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障碍,以防止或抑制他国产品进口对本国或该组织成员国市场的冲击而实施的一种贸易壁垒。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特征

1.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保护的范围极其广泛,它涉及资源环境与人类健康有关商品的生产、销售方面的规定,凡是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健康有关的产品贸易均在保护之列。

2.合理性。绿色贸易壁垒标榜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而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的背景下,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认同绿色贸易壁垒,有一定的合理性。

3.合法性。绿色贸易壁垒是以一系列国际国内公开立法作为依据,发达国家通过环保立法,为绿色贸易壁垒提供法律支持,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

4.隐蔽性。绿色贸易壁垒没有限制哪个具体国家,表面上是一视同仁。但是绿色贸易壁垒隐蔽于具体的贸易法规和国际公约的执行过程中,各种检验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

负面范文篇2

一、消防部门应对舆情危机的现状

总体而言,媒体和社会舆论对消防部门的评价是正面的、积极的,特别是对消防官兵灭火抢险、救助百姓的英勇和善举,大加褒扬,关切有加。消防工作能够取得今天的发展,与媒体的关注、宣传密不可分。但毋庸讳言,在新闻事业空前繁荣,新闻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体)日益发展壮大,以及公民法律意识和参与媒体监督意识空前高涨的大背景下,作为社会舆论权威表达的新闻舆论监督职能空前活跃,对消防部门发生和存在问题的监督,也是不遗余力,消防负面新闻舆情日益增多成为必然。消防正屡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并不时处于舆论监督的风口浪尖上。近年来,省内外发生了因不了解消防车单车载水有限而指责消防队灭火不拉水、因比邻建筑影响采光而投诉消防违法审批、夜间到宾馆消防演习惊扰住客等较多负面报道。有些舆情危机事件,影响仅限于一省一地,而有些则波及全国,后果较为严重。面对突如其来的负面新闻,目前消防部门基本上是处于“三无状态”,即“无组织、无准备、无招数”。有的束手无策,应对无措;有的是满不在乎,置之不理;有的是慌乱草率,应答不周;有的是情绪抵触、对抗对立,激化舆论危机;有的是一味静默,“拖、压、瞒、抗”,任由负面报道满天飞、一边倒,完全丧失话语权,“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如此被动局面,必须深刻反思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二、消防舆情危机事件多发的深层原因

1.行业受关注程度高。俗话说,水火无情,人命关天。消防部门所面对和处置的火灾等灾害事故,具有突发性、强刺激性等特点,且通常伴有人员伤亡,容易引起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消防部门在灾害现场的一举一动,也必然备受瞩目。一旦出现出动不及时、灭火救援措施不当导致灾害损失扩大等问题,均易被纳入媒体和公众视线,引起非议和批评。

2.社会性、专业性强。与其它军种、警种不同,消防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与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有联系,受舆论监督的几率比较大。同时,消防工作相对专业性较强,各类法规、技术规范数十种,莫说媒体记者和一般公众,即使是业内人士,如不系统学习、实践,也难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因专业化特点与媒体、公众认知不足所导致的误解和批评也屡见媒体。

3.执法行为不规范。从已发生的负面舆情种类分析,公安消防部门因履行消防行政执法职能而引发的矛盾较为多见。如在履行“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三大行政许可中,程序不严格,审批不及时;或对火灾原因调查认定缺乏科学依据和严谨态度;或由于消防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消防执法自由裁量权过大;或是在办理火灾责任事故罪、失火罪中,证据不支持,程序不严格;或由于承诺的便民服务措施没有兑现;或是个别单位和个别人存在的执法不严、不廉行为等,都很容易引发媒体舆论监督和负面报道,招致媒体披露和公众批评。

4.宣传观念陈旧。长年以来,消防部门对新闻舆论,存在着片面理解的倾向,只重视媒体的正面宣传,热衷于经验推介、重大典型人物树立等,而对于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对于新闻舆情是最有权威性的社会舆论,知之不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网络等新媒体的特性、传播规律知之甚少,一遇到问题,只知道采取简单的删除、封堵、规避等措施,别无良招。

三、消防舆情危机事件防范应对之策

1.正确认识和面对。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新闻监督是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方面,是监督行政的重要力量,代表着公民的合理诉求,对于促进行政执法部门的行为规范,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于和谐社会秩序的构建,乃至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责人莫如责己。要从源头上减少舆情危机事件,关键是要从内部抓起,自身抓起,从执法规范化抓起,切实解决好执法、执勤、队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做好行政监督的同时,自觉接受舆论监督。

负面范文篇3

[关键词]后勤服务;学生投诉;正面效应

高校后勤服务,主要指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提供餐饮、住宿、水电、维修、超市、医疗、绿化、保洁、交通等服务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或服务企业,也包括对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和服务企业进行监督管理的部门[1]。高校后勤是服务、管理、经营、育人的统一整体,其中服务是形式,经营是手段,管理是保证,育人是目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服务保障部门,后勤工作是整个学校工作的基础和依靠。顾客满意的服务竞争是21世纪的竞争热点,也是任何企业不可以忽略的。人们常说,“顾客是上帝”。对于高校后勤来说,在校学生就是我们的顾客。由于学生们的生活成长背景、行为方式、性格特点的不同,表现出对服务要求的差异。由于服务本身具有无形性、及时性、异质性等特性[2],任何一个服务部门都难免会受到投诉。没有人会喜欢收到负面投诉,这些负面评价的却会给我们后勤服务工作造成不良影响。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投诉是有价值的信息来源,后勤服务管理中心收到负面的投诉,也说明了学生对我们工作的重视以及期待。投诉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改善工作方法,提升服务质量。后勤管理部门进行投诉管理的实质,就是将顾客投诉转变为顾客满意的过程。所以,如何能把学生对后勤服务的负面投诉转化为正面效应,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投诉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隐性投诉多于显性投诉。目前很多学生还存在着有了问题不去找途径投诉。一是认为事情小没必要,或者他们认为这本身就不是一件愉悦的事情。自己在进行投诉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困扰,麻烦程度多过投诉本身的内容;二是他们潜意识里认为投诉了也没有用,他们认为没有人会去关心或者愿意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所以放弃投诉。日积月累,对于后勤服务管理中心形象的塑造很不利。(二)学生的投诉不能到达管理层。一般情况下,学生遇到问题都会先向直接提供服务的一线人员进行抱怨。例如学生在食堂就餐发现问题,首先找到的就是窗口售饭人员进行意见反馈。在这个过程中,一线人员要不是不重视问题直接忽略,要不就是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不往上传达,所以学生的投诉多数在这一初始环节终止,学生的诉求很难到达管理层。(三)工作人员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后勤服务的很多部门都承包给外包单位,所以服务人员数量比较多,水平也参差不齐。不同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努力程度、服务态度都各不相同,其带来的服务效果差异也很大。一些服务企业存在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他们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当言辞,也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满。(四)对学生投诉的重视程度不高。接到学生投诉,各部门通常会根据问题的大小轻重采取不同的服务态度。通常情况下,都是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对学生投诉进行简单处理。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投诉处理完了一般不会进行问题的梳理,对投诉人的意见进行回访更是少之又少。

二、处理学生投诉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维护后勤服务声誉。“没有顾客投诉是客户关系不良或者恶化最明显的信号之一。没有人会始终满意,特别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西奥多•莱维特[3]。无论是服务部门还是员工个人,都不希望自身的工作被别人投诉。学生对后勤服务工作进行投诉,说明学生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某些需求尚不能得到满足,所以对相关服务部门及工作人员服务工作质量和管理进行劣等评价。换个角度来讲,学生投诉是为我们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遇到学生投诉不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知错就改,利用处理投诉的时间,把握机会,多和学生进行意见交流,减少学生投诉对后勤声誉的负面影响。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处理问题的积极性和专业性的同时,更好地维护后勤声誉,提高学生满意度。(二)有利于后勤服务质量的提升。学生的投诉是后勤管理部门听取学生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服务质量高低和学生对后勤服务满意度的最直接的方式。后勤部门应该欢迎来投诉的学生,并且把这部分学生视为免费的“业务顾问”。为了避免投诉的再次发生,后勤相关部门要不断改善服务方式,积极采取投诉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面对学生的投诉,将投诉转化为进步的动力,有利于后勤服务质量的提升。(三)有利于完善管理机制。对于工作在一线的服务提供者,不管是维修人员、售饭窗口师傅还是物业保洁人员,现场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都是代表了后勤形象。对于后勤管理部门,在监督管理一线工人的同时,提升自我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同样重要。无论是任何工作岗位,都要与学生沟通和联系,多多听取学生的要求和意见。由于长期处在同一种工作环境中,有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感受不到工作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但是学生对于服务质量的满可以直接反映出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利用学生投诉,解决投诉的过程也是查漏补缺的过程。利用学生投诉,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吸取经验教训,积累后勤运营管理经验。

三、巧妙处理投诉的途径

(一)学会倾听,换位思考。如果你关注你的服务对象,他们同样也会关注你。一旦有投诉问题出现,我们要迅速行动,理解学生们的感受。表明我们能设身处地设身处地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当学生尽心对后勤服务进行投诉建议时,学生们想得到的并不是最终的处理结果而是投诉对象的态度。任何有关倾听意见以及针对意见作出行动的理念都是以“关注”为基础的。我们应该密切关注每一位投诉者所说的内容,并公开表示我们对他的关注,积极问询学生的意见以及学生发现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后勤服务中心对学生的关注以及重视,从而将学生的负面情绪降到最低。(二)现场答复,态度诚恳。出现问题时,工作人员要及时和投诉方取得联系,一定避免正面冲突。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当场及时解决,并征得同学满意。快速解决学生问题是后勤服务中心整体服务质量的体现,要让同学们感受到工作人员出现错误及时更改的积极态度。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也不能拖延,要主动留下投诉学生的联系方式,被投诉方自查后,查找问题根源,并主动再次联系学生进行反馈,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服务工作是以他们为中心。澄清事实,梳理原因,减少对后勤的负面影响。(三)及时反馈,心态积极。处理投诉的目的,就是让不满意的消费者,成为满意的消费者。所以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去重新获得顾客的良好关系,真心实意为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因小失大。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并做了补救措施后,我们还要收取学生们的反馈意见。后续工作的跟进,也是至关重要。即使受到不合理的投诉,我们也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解释。要让学生们确信,我们解决了问题,并且非常重视他们的感受和反映。让学生们再次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让处理结果超过投诉人预期,通过这种真诚态度的传达,也是对后勤服务外包公司的宣传方式之一,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效应。(四)加大宣传,正面引导。后勤服务无捷径,没有任何神奇的方法能降低负面评价所带来的影响。后勤服务中心要加大宣传力度,设置投诉牌、投诉电话,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找到投诉办法,正确引导学生来对后勤服务进行评价。同时我们要意识到,负面投诉实质上也是一种机会,我们服务人员解决投诉问题的过程,也是宣传外包公司企业文化的一个过程。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使我们触及到更多的潜在学生顾客,这在提高知名度上,是其他营销手段所达不到的。减少负面投诉的同时,通过口碑相传,提升正面形象,从而为提供服务的实体带来更大的经济效应。(五)运用互联网+,创新监管方式。在“互联网+”时展浪潮下,高校后勤的监管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学生投诉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投意见信、写留言簿等传统方式,而能更多的利用网络平台。除了发邮件、微博以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关注后勤微信公众号来接收图文信息,进行意见反馈等。同时,管理人员也能利用微信图片或者视频信息进行意见回复。信息化水平发展提高,更有助于高校后勤搭建服务学生的信息平台,完善服务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六)人文关怀,提升人力资源效率。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外包公司为高校带来专业化、市场化、多样化的后勤服务的同时,外包服务企业员工在整个后勤职工总人数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在顾客服务过程中,一线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也是服务链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给予人文关怀,提高他们的尊严和自信,强化员工的人际关系交流能力,重视服务技能的锻炼和培养。例如将开展“最美后勤人”、“服务之星”评选活动,开展各种知识培训和讲座,开展技能比武等活动,丰富员工业余生活,增强服务企业员工主人翁意识,提高后勤保障与服务技能。

参考文献

[1]周志琴.高校后勤育人功能及实现途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7(5):56-58.

[2]王海燕等.服务质量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负面范文篇4

积极财政政策是针对经济增速放缓,社会总需求不足而采取的一项“反周期经济调节”的主要政策手段,其目的就是要在短期内通过大规模的财政资金投入,迅速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增加社会购买力,拉动经济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三年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解决了一些多年来想办而没能力办的大事,促进了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赤字和债务规模过大,财政风险逐渐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后,每年发行上千亿元的建设国债,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财政增收的同时,而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却在急剧扩大,1998�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分别为958亿元、1792亿元和2598亿元,1999年中央财政赤字和债务余额占当年GDP的比重为2.2%和12.7%,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和债务余额占当年GDP的比重为2.9%和14.5%,如果再把各种财政隐性债务或或有债务算进去,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的大量缺口,政策性银行的呆账坏账,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粮食企业的巨额亏损,地方政府债务,企业外债等,我国政府综合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已达到或超过国际警戒线。我国目前的债务依存度(当年债务收入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已高达58%,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30%的标准;国债偿债率(当年债务还本付息额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已高达25%,而国外一般不超过8%.如果巨额的国债发行出现问题,其债务危机就会不期而遇。

2、投资效益低下,非市场化运作明显。财政投资本身是一种政府行为,其投资行为、方式、领域和目的都带有明显的非市场化特征。政府投资在非市场化运作的情况下,地方争投资、争项目以及不切实际盲目上马项目、搞“形象工程”等计划经济体制的恶习又开始抬头。由于政府投资的过快扩张,项目投资只重数量和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弊病比重明显。从近几年中央对国债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情况来看,国债投资的挤占挪用问题、效益低下问题、浪费问题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3、对民间资本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全社会投资资金来源增长率看,1998年和1999年国有经济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远远高于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1999年全社会投资资金来源中,财政资金增长了43%,银行贷款增长4.8%,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仅增长1.2%,利用外资下降26.7%,这充分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政府投资的同时对民间资本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政府投资替代了一部分私人投资。同时也表明,在供过于求的经济形势下,由于中央政府投资结构比较单一,对刺激地方和公共投资作用有限,积极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难以充分发挥。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完善建议

积极财政政策是针对一个时期国家经济状况而采取的应对之策,在目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我们还必须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正如财政专家陈共所言:“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如同加大马力推动汽车爬坡,没有到达坡顶就减退马力,汽车就会退回。”“当前正是积极财政政策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一旦撤下来,就可能出现反复,甚至全功尽弃。”但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应对增发国债引发的负面效应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处理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以促使积极财政政策能发挥最大作用。

1、增加财政支出与减税双管齐下

从国外的经验看,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主要有两种手段:一种是增加财政支出,另一种是减税。而目前我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以扩大支出为主要手段,同时对税收政策作一些局部性的调整,以此来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稳定。从实际情况看,这种单一依靠增发国债增加政府投资的做法,不仅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而且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在我国目前贷通紧缩的条件下,由于物价的负增长或低增长,企业盈利的空间不断减少,甚至大面积亏损,特别是下岗工人的大量存在,农民收入长期徘徊不前,只实行政府扩大投资搞基础设施项目,难以解决目前“企业盈利难、职工上岗难、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如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配合以减税政策,一方面就会使企业税负降低,盈利空间增加,企业和个人投资的积极性就会明显增加,民间投资信心就会逐步恢复;另一方面会使广大农民和个体工商户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日本曾经一度把消费税的税率由5%降到3%,使市场的销售转好,经济开始上升,但随即又把消费税的税率由3%提高到5%,结果经济又下滑。这一实例充分说明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不可小视。从近年来我国工商税收大幅增长的情况来看,减税应该有一定的空间。“九五”时期,我国税收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15%,而这一时期GDP的年均增长率仅为8.3%,两者相差6.7个百分点。税收收入的高增长充分表明我国税收政策是偏紧的。虽然有人认为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仍比国外经济发达国家低许多,但实际情况是由于运用的统计方法不同,造成了观点上的差异,事实上,如果把我国庞大的预算外收入作为财政收入来计算,其比重就会与国外相差无几。

当然,减税政策的运用是要根据财政承受能力来定的。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减税政策可采取有限度地重点推进的办法。减税的重点应放在:一是对增值税的税基进行改革,实现增值税税基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型,并适当降低增值税税率;二是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变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公平的现状,尽可能将企业所得税降低到20—25%;三是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将压在农民头上过重的费和税都同时减下来。当然,在减税的同时,对当前GDP中法定税负较轻的,应适当增加税负,以实现税负公平。减税的幅度应限定在财政收入增幅超过GDP增幅的增长部分。通过减税使税收收入的增长基本上与同时GDP的增长相一致。

2、财政政策与贷币政策协调配合

财政投资和银行投资性贷款都是社会总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启动财政投资政策的同时,贷币政策必须与之协调,只有这样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效应才能充分发挥。当前要认真研究和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积极扩大银行投资性贷款,切实有效地带动社会民间投资的扩大。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经济总量的扩大,在当前的国民收入总体分配格局中,银行信贷资金的比重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6万多亿元,为银行信贷支持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来源。但从当前贷币政策的运用的结果来看,出现的情况是:贷款增长始终不活跃,存贷不断扩大,通贷紧缩日趋明显。这是金融政策上的制度性收缩在很大程度上抵销了技术性的松动效应。一些防范金融风险所采取的措施,从长远看有利于金融健康发展,但在短期内却紧缩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来源,造成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国有经济大幅回落。为了带动民间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下一步银行信贷政策的基本取向应该是:配合财政投资,积极扩大银行投资性贷款,缩小和消除“存差”,实现银行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

二是注重发挥银行政策性信贷的作用。银行投资性贷款大致可分两个类型:一是一般性投资,它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安排,银行是否投放贷款主要考虑投资项目的盈利状况。二是政策性投资贷款,主要是依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重点支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及重要产业,并实行利率优惠政策。从国外情况看,银行投资性贷款结构也不完全是纯市场化或商业性的,政策性投资贷款占有相当比重。我国信贷资金运行要努力适应这一国际化趋势,针对我国政府财力不足和有限的矛盾,通过调整信贷结构,更加有效地发挥政策性投资贷款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是运用财政贴息手段,带动银行信贷。财政贴息是指财政只代为支持部分贷款利息,而由项目本身负责本金和其他利息的偿还。它是政府投资性投融资的一种有效工具,可以弥补项目直接经济方面的缺陷,体现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同时也可以有效动员和扩大银行信贷资金,对带动整个社会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近几年来,在企业的技术改造方面,我们运用了这种手段,取到了较好的作用。今后,要继续使用这种手段,并且还要扩大规模和范围。

3、适度控制国债规模,优化国债结构,防范债务风险

为了防范因增发国债而导致的债务风险,充分发挥国债投资的积极作用,今后要考虑三个问题:

一是适度控制国债规模。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国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较低,但债务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却较高,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这说明我国目前发行国债虽有一定的空间,但国债所带来的风险也在逐步加大。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70年代以来纷纷扩大赤字和债务,试图以此推动经济发展,但高赤字和高债务难以为继,到80年代初期引发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和恶性通货膨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体水平不高,国家财力集中程度有限,国家对债务的承受能力比较脆弱,长期的高赤字和高国债无疑会增加未来国民经济的风险系数。因此,今后在考虑增发国债时,必须考虑国民经济的较低承受能力,考虑国家一定时期内的偿债能力,把国债规模适当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

二是优化国债的结构。首先,调整国债的期限结构,适当增加短期和长期国债的比重。一般来说,西方发达国家短期(一年以下)国债在全部国债中约占40——50%,这既有利于筹集资金,又有利于扩大央行的公共市场业务。而增加长期国债的比重,可以满足国家长期投资的需要,延缓政府的偿债压力,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连续性。其次,优化国债品种结构,除发行国库券外,可增加建设债、可转换债券、储蓄债券等品种,以适应居民不同的投资需求,使居民应债能力尽可能得到释放。第三,优化国债使用结构,提高债务支出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比重,减少用于弥补非生产性的赤字的比重,提高国债的使用效益,形成“以债养债”的国债良性循环体系。

三是实行国债的市场化改革。把目前有限的国债回购业务扩展成有效率的公开市场业务,使之成为调控货币流通、活跃贷币供求的主要市场。同时考虑恢复国债期货市场,使持债者减少对将来利率受损的疑虑。

4、加强财政投资管理,提高财政投资效益

积极财政政策除了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外,更应注重财政投资的效益,以保证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在财政投资过程中,财政部门负有重要的管理职责,其核心是要着力强化投资的资金管理和财务管理,确保财政投资资金能够正确使用,避免国家财力的损失浪费。

一是加强对财政投资的全过程监管。对投资项目工程进行概预算审查,参与工程招标标底编制,加强对财政投资资金使用的事前控制;参与投资工程采购和对项目年度财务决算进行审查,严格控制投资资金使用;对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进行审查,核减不合理开支,真正做到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出最大的投资效益。

负面范文篇5

【关键词】小班幼儿;负面情绪;教师家长;应对策略

一、研究意义

幼儿的情感是情绪的世界,情感的发展在幼儿的成长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情绪和情感对幼儿的道德发展、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也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因此,在学前儿童阶段,帮助幼儿减少负面情绪,控制和解决消极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让幼儿学会有效的情绪管理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

二、访谈研究

围绕幼儿负面情绪的几个主要问题对银川市某幼儿园小班3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和3名有明显负面情绪的幼儿的家长进行了访谈,现访谈分析如下:(一)对待幼儿负面情绪的认识。教师和家长普遍认为,处在小班年龄段的孩子有负面情绪很正常,不能认为孩子有负面情绪就是不好的,孩子把不好的情绪宣泄出来才能使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和家长对幼儿负面情绪的认识,反映了教师和家长对幼儿负面情绪的了解和重视。(二)幼儿产生负面情绪的表现方式。教师普遍提到的幼儿负面情绪的表现有大哭大闹、不吃饭、恶心呕吐、神色紧张、完全听不进去别人的话等行为。家长提到幼儿会有一些更为夸张和过分的行为表现,比如大发脾气、砸东西、对父母祖辈拳打脚踢、抱着家长的大腿哭闹、在地上打滚等。(三)幼儿产生负面情绪的处理方式。1.教师的处理方式通过访谈,发现教师在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能及时处理。教师A会请幼儿先到图书角静一静,等孩子冷静之后会和他一起分析解决事情的方法;教师C会在幼儿出现较大的负面情绪后和家长沟通;教师B会先将产生负面情绪的幼儿隔离,然后安慰他、和他谈心,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或者采用同伴安抚的作用。2.家长的处理方式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普遍没有好的应对策略。家长C会先安抚孩子的情绪,试图跟他讲道理,但在孩子继续哭闹不止的时候,都会妥协;家长A会严厉地批评孩子,并且告诉他这样的方式是不对的,但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有时就会打断她的教育,让这样的处理方式一直得不到效果;家长B会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让他冷静下来,然后让孩子自己讲述刚才发生的事情,并且和孩子讨论解决事情的方法。(四)幼儿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1.教师的看法幼儿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有很多,教师多从比较专业的理论角度分析,如:(1)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情绪管理能力弱,容易产生负面情绪;(2)黏液质的气质类型以及内向孤僻的性格特征会影响孩子发泄负面情绪的方式;(3)小班的幼儿由于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以及对父母的依赖,会产生分离焦虑和入园焦虑,从而产生负面情绪;(4)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环境氛围是影响孩子负面情绪的重要原因。2.家长的看法家长则多从生活的角度来探讨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如:(1)小班的孩子比较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且占有欲比较强,与同伴玩耍时争抢玩具;(2)父母对孩子物质需求的满足以及父母祖辈的溺爱,导致孩子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会用不恰当的方式发泄情绪;(3)在应对孩子负面情绪的时候,两代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矛盾和冲突使得父母不能及时帮助孩子学会处理负面情绪的方式。3.幼儿较易产生负面情绪的环节通过访谈得知,三位教师普遍认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的环节有入园、进食、午睡和游戏。幼儿在入园时产生负面情绪,原因有可能是:(1)对父母的依赖产生入园焦虑,尤其在小班比较明显;(2)幼儿前一天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或不喜欢的人送他入园;(3)幼儿晚上没睡好,早晨没睡醒也极易产生负面情绪。午睡环节,多数小朋友都是因为睡不着会暴躁焦虑、没有午睡的习惯等原因产生负面情绪。在游戏环节,同伴交往问题是幼儿产生负面情绪的直接原因。

三、教育建议

负面范文篇6

[关键词]网络口碑;负面影响效应;性别;价格;品牌认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突破了4亿大关。在所有的网络应用当中,商务类应用发展仍然最为突出,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使用率分别为33.8%、30.5%和29.1%,半年用户规模增幅分别为31.4%,36.2%和29.9%,增速在各类应用中排名前三。而2008年6月底的CNNIC统计,中国网民人数刚刚超过2.5亿人,其中25%的网民青睐网络购物,53.9%的网购用户表示买每种商品前都会看相关商品评论,78.9%的网购网民买大多数商品前都会看看商品评论,超过9成的网民在原购物网站商品下方发表评论。显而易见,随着中国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口碑在网络消费中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网络口碑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1网络口碑的理论概述

Arndt认为口碑是指传播者和接收者关于一个产品、品牌、组织或服务的非正式信息沟通行为,它是一种直接面对面、无商业目的的行为。网络口碑是口碑的新形式,指的是公司或消费者通过BBS、博客或在线视频等网络渠道和其他网民共同分享关于公司、产品或服务的各种多媒体信息。

网络口碑按照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正面口碑和负面口碑两种形式。正面口碑可以对公司、产品或服务等产生积极的推销作用,改变一些原本印象不佳的观念,促使消费者产生较高的认知水平,加深消费者对其原有形象的印象,进而产生购买意向或重复购买行为。负面口碑恰好相反。本文所提出的负面影响效应,指的就是网络负面口碑对公司、产品或服务等产生的消极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所带来的原有印象破损、消费者认知改变以及致使其放弃购买的行为。

目前,口碑研究者普遍认为负面口碑对消费者的影响远远大于正面口碑对消费者的影响(Bone1995;Mizerski1982)。一个对产品满意的消费者有可能把他的经历告诉他所认识的一些人;然而,一个不满意的消费者可能把他的遭遇告诉遇到的每一个人(Patrali,Chatterjee2001)。

对于企业而言,网络口碑的影响效应主要表现在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销售量的影响上。Chevalie等(2006)以Amazon和Barnsand网站为例,检验消费者在线评论对书籍销售量的影响效果。他们发现,顾客对于书籍的评价得分(平均分)的提高能够增加相应的销售量,并且消极的评论要比积极的评论影响更大。但在这方面的研究中,研究者的结论不完全一致。Liu(2006)发现,因特网信息板上的消费者评论是即将播放的电影票房收入的指示器,研究表明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线评论都会增加电影的票房收入。

然而,研究结果的不完全一致,并不影响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较之正面口碑,负面的网络口碑,无论是对消费者个人、还是企业本身,都具有很大的影响效应。

2网络口碑的负面影响效应

2.1网络负面口碑,较之传统负面口碑,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

传统负面口碑传播是点对点的传播,主要是在消费者的社交范围内进行,并且其大小与顾客的主观努力有关。网络负面口碑传播是点对面的传播,它借助互联网这一特殊工具,能够使负面口碑信息以更快捷的速度、更低廉的成本辐射到更广阔的范围,制造舆论压力从而给企业造成影响。因此,网络负面口碑行为较传统负面口碑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是一种不满意的消费者采取的具有相当负面影响力的事后行为。

2.2网络负面口碑,较之传统负面口碑,消费者的参与程度更高

传统的负面口碑仅限于在消费者的社交范围中传播,而对于社交范围之外的人群,即使消费者迫切地想把某项产品或服务的不足告诉潜在的购买者,也显得无能为力。而网络负面口碑的传播可以超越人缘、地域的限制,众多的消费者聚集到互联网这一平台之上,传播网络负面口碑。消费者的参与程度更高还体现在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消费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可以为参与者提供不同的视角,加深其对某一网络负面口碑的理解和认知水平。

2.3网络负面口碑的虚拟性特点,使其可信度弱于传统负面口碑

ZhangandHu(2005)的实证研究表明网上的评论呈“U”型分布,消费者往往在非常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时才会去网上发表评论。口碑的“U”型分布会给消费者和企业带来一定的福利损失。极端情绪不满的消费者的负面口碑往往过低地评价某项产品或服务,不能客观地反映该产品或服务的真实质量,潜在购买者受此极端负面口碑影响,可能会延迟购买、放弃购买或转换品牌,进而影响企业声誉和未来的产品或服务销售,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应对策略

3.1重视挖掘女性意见领袖,全力培养“口碑消费者”

从本质上来说,网络口碑是交流沟通的一种新形式。社会学家认为,男性和女性在交流沟通上有一个显著差异,即交流沟通的目的不同。女性往往期望通过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而男性往往试图通过沟通强调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男性在网络上口碑信息,是希望与人共享资源,让人感知自我价值;而女性的网络口碑则是为了建立关系、寻求帮助。男性和女性对网络口碑的态度不同,会使负面网络口碑的影响效应因性别差异而不同。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09年女性占网购网民的比例升至61.5%,成为当之无愧的网购主角。营销专家表示,由于网络购物的时尚性、便捷性和娱乐性与女性的购物习惯相吻合,女性热衷购物的习惯在线上延伸,女性网民逐渐成为网络购物的活跃人群。

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挖掘女性中的意见领袖,全力培养“口碑消费者”,利用她们的先天优势,在第一时间切断网络负面口碑的传播并转变负面口碑的传播方向。保洁公司培养“口碑消费者”堪称业中典范,其精心培养的25万“口碑消费者”为其新产品成功进入市场并大获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3.2注重价格营销策略,充分发挥价格在负面口碑中的调节作用

淘宝网是中国最大的C2C电子商务平台。多年以来,淘宝网已经让消费者养成了一个消费习惯(也提供了心理暗示)——这里是一个寻找价格低廉的商品、甚至是仿制品的绝佳场所。对淘宝网2009年之后开店的10名店主进行的访谈,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观点,并且受访者一致认为价格低的商品受负面口碑的影响弱于价格较高的商品受负面口碑的影响。

此外,LuXianghua等(2010)以大众点评网所提供的近2万条餐馆点评及餐馆销售收入数据为基础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价格的高低会影响消费者对于网络口碑的态度,对网络口碑的影响效应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价格营销策略,充分发挥价格在负面口碑影响效应中的调节作用。大部分消费者都相信“一分价钱一分货”,对于价位偏低的产品或服务,即使其外观、性能、质量等没有达到消费者所期待的水平,消费者也比较能够接受,因此,消费者制造负面口碑并进一步传播的概率比较低;而价位偏高的产品或服务,面对同样的情形,消费者的反应会比较强烈,在得不到满意答复时,其制造负面口碑并进一步传播的概率相对较高。企业应根据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制定合理的价格,在源头上减轻不可避免的网络负面口碑影响效应的程度。

3.3发展品牌战略,提高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

负面范文篇7

一、充分认清推行交通运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

本意见所称“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指全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其所属的执法机构(以下简称执法部门)在其职能、职责或管辖事务范围内,梳理管理事项,公示依法暂时不予许可审批等事项清单,引导交通运输领域投资的企业和个人对照清单自检,鼓励其作出适当的行为,从而提高投资进入的效率,全面实现交通运输部门由管理型政府部门向服务型政府部门的根本转变。

推行交通运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于提高交通运输行政效能、塑造服务型政府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通过将政府部门不能许可和审批等方面的信息提前公示给投资人,变许可和审批过程中的告知为事前公示,提前引导投资企业和个人减少盲目投入,大大减少行政投资人由于不熟悉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及政策而造成的失当行为,从而减少行政争议,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扩大政府部门与民间沟通互动渠道,使政府的政策、决策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加切合实际需要,更加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组织实施

(一)梳理公示“负面清单”。各行政执法部门要根据交通运输实际,全面梳理行政许可和审批方面的“负面清单”项目,研究制定各单位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要求、方法、步骤,于4月底前形成“负面清单”具体项目清单,5月底前汇总“负面清单”具体项目清单并在媒体上公示,听取意见,全面推行。

(二)开展动员和学习培训。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准确把握推行交通运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转变管理理念,切实增强全系统推动“服务清单”管理模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建立工作制度和机制。建立推行交通运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工作制度,根据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及时更新清单内容,全面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基本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一项事关全局性的工作。为保障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顺利进行,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由法制部门牵头,各业务部门共同配合,保障推进工作的顺利实施。

负面范文篇8

负面新闻报道的提法在中国由来已久,作为一个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概念,其是是非非长久以来存在于新闻从业者的争论中。

学者张威在其著作《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中,曾这样定义负面新闻报道:负面报道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现象。一般说来,犯罪、性、丑闻、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等类事件往往是它报道的重点。对于具有社会内容的负面报道来说,它的目的不在于歌颂光明,而在于反映和暴露社会敏感灰暗的一面,以使公众瞩目、震惊、警醒。它强调变动、反常和冲突。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所谓的“负面”更多的是聚焦于事件本身的性质,而不是事件的结果。但众多学者仍然认为,这种关于负面报道的笼统提法有失严密性。他们认为,讨论负面新闻报道,必须脱离一种简单的,泛泛的思维模式,代之于具体的、微观的、分类的分析。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进行理论定位;在政策的制定上以及相应的媒体实践中,才不至于犯简单“一刀切”的毛病;传播效果也才有效。

我国的媒体比较认同后者的观点,他们把负面报道分为批评揭露性报道、社会危机事件的报道、黄色煽情新闻的报道三大类。

二、我国负面报道发展的困境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负面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块禁区,新闻界和学术界都慎于提及。尽管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新闻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以正面报道为主仍然是媒体报道的主要方针。据统计,在2001年至2004年近四年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中百分之六十到七十为正面报道,负面报道仅占百分之三十左右,甚至更少,而且在报道力度和报道篇幅上也相对较弱;央视的《焦点访谈》,1998年舆论监督的内容在全年节目中所占的比例是47%,到了2002年下降为17%;一向锋芒毕露的《南方周末》也被逐渐磨得没有了棱角,批评揭露性报道的比例只占办报初期的70%左右。

三、我国负面报道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媒体的市场化经营和民主制度的发展给负面报道的发展带来契机

进入90年代以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媒体的市场化经营体制逐步形成。负面报道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市场需求为首当其冲的因素。媒体希望建立广泛的读者群以吸引各方面的广告客户。为了抓住读者,它们从枯燥的哲学、金融、政治转向对暴露社会阴暗面事件的报道,采用煽情手法,描写有关性丑闻或犯罪以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另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媒体“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逐步形成,也是负面报道蔚然成风,长盛不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继问世的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等名牌栏目,将报道的焦点对准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节目中有大量引起各界人士关注的负面报道。

(二)负面报道的积极效应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负面报道会带来负面效应,这正是我们日常奉行的指导思想。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要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必须要有一个感性向理性飞跃的过程。对新闻报道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认定,不能光看表象及显示的色彩,而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媒体必须以受众这个客观主体感应传媒信息程度为依据来判别新闻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是否有启迪、预警、教育作用;对社会公众的释疑解惑有无帮助;能否使受众获得心理上的认同和精神上的安慰。实践证明:社会现象含有负面信息,但取材于负面信息的新闻报道,并非必然对社会产生负面效果。这是因为新闻采访报道是传媒的理性行为,蕴含着正确的是非曲直和道德价值的判断标准。记者采写新闻的目的,就是通过报道事实,传递新闻信息,在为受众传递信息服务的同时,将正确的立场、观点、倾向,寓于事实之中,使受众受到启发和教育。通过对负面信息的过滤、筛选、剖析,体现倾向性,思想性,引导受众冷静而理性地思考。媒体的责任在于如何把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并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转化。

(三)促使负面报道的效应向正面转化,媒体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可以大体总结出促进负面效应向正面转化的几个要素,也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即:敢、实、公、远、帮、果。

敢,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敢讲真话。由于片面理解宣传方针政策;由于没有真正掌握马列主义辩证法;由于怕来自上面和下面的压力,怕惹祸,怕砸了自己的饭碗等,有不少新闻工作者,不敢面对社会的丑恶现象,遇事绕道走,高帽子满天飞,有的甚至为一已私利而弄虚作假,文过饰非,这样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好的记者要坚持党性,有坚强的责任心,无私无畏,刚直不阿,甚至舍生取义也在所不惜。

实,就是唯物论,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在深入调查研究弄清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批评,这样既可以使受批者口服心服,也不至于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不良影响。

公,就是站在公正立场上。新闻工作者是人民的代言人,舆论的代表,言而不公,自然会对舆论产生误导,这就会产生负面效应,因此记者反映社会问题必须深入采访,反复核实,严格筛选,认真编辑,突出一个“公”字,才能受公众欢迎。

远,就要眼光放远。写新闻一开始运作,就要考虑社会效应。有位记者写了篇文章,批评一座大桥设计高度不够,影响大吨位船舶的通过。从道理上说,这一批评是对的,教训应该吸取,但无多少实际意义。因为事实已无法改变,徒增读者的埋怨心理。记者写报道,应善于抓苗头,眼光放远,看得远,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帮,揭露批评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其目的是根除这些现象,所以一定要牢固确定“帮”的观念。帮领导做工作,帮受众了解情况,帮受批评者改正错误。不能给党的工作添乱摸黑,助长牢骚,煽动埋怨情绪。

果,就是要有结果。为使批评报道发挥作用,记者必须关注批评报道的全过程,重视反馈,力求彻底的解决问题。

四、正确的立场和媒体的责任感是负面报道发展的动力

赵启正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他在一次报告中提到了关于怎样看负面报道的问题。《新京报》照录如下:“说我们的不好就是负面报道吗?不是。判定报道的正面,负面问题,应该从是否有利于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他的话可谓是一语中的。

在不少人尤其是某些官员的眼里,对新闻报道一直有这样的逻辑概念,报道坏消息就一定是负面报道,而负面报道就一定是在找事添乱,所以不能有负面报道。所谓新闻,就是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已经发生的事实,按照辩证法的原理,有好的就一定有不好的。不好的消息,是一种客观存在。允许对好消息进行报道,也就应当允许对不好消息的报道,什么该报,什么不该报,关键是一个评价标准问题。赵启正认为,辨别什么是正面,什么是负面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评价标准不仅仅在国内报道中有效,放在国际上也同样正确。任何新闻报道,只要是有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就算报道内容为坏事,也不可简单理解为负面报道。

事实上人民对适量的、适度的坏消息的报道是欢迎的。人民越重视自己的生存发展环境,越需要通过新闻报道来关照身边存在的各种已现和未现的危机,从而避免坏事的发生。之所以有些官员不喜欢负面报道,并千方百计地对类似报道进行限制,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彻底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看重的是自己的职务、地位、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允许负面报道的出现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胸怀和立场,一个国家的胸怀和立场。

媒体要站在公众的立场,理性客观地充当社会公正的“记录人”这一神圣角色。如果记者纯粹出于一种迎合受众的目的,肆意渲染一种阴暗的气氛,新闻报道将削弱它在社会变革中应有的力量。直正怀抱社会责任与良知的媒体不会一味地揭丑,他们更强调这类报道的建设性,长远性意义,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媒体的真正品质才能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1:181.

[2]邓利平.《负面新闻报道的特征及传播功能》.《新闻界》,2002(1)

[3]邓利平.《审美视野中的新闻传播》.新华出版社,2002.

[4]芮必峰.《鼓吹者、旁观者、参与者——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观》.《新闻界》,2004(6)

负面范文篇9

关键词: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法

2018年9月,上海市政府正式首批服务贸易领域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共列出159项特别管理措施,涉及13个门类,31个行业大类,自2018年11月1日起施行;同年自贸区政府又出台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以下简称《管理措施》)以配合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的准入实施。这两项规定的出台是负面清单制度探索过程中又一重大里程碑,针对专项的跨境服务贸易而开设的实施办法,明确了跨境服务贸易的定义、确立了跨境服务贸易管理与开放的基本原则等,旨在推进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与往次的4次修订,细化对比各修订内容,可以发现2018新一轮自贸区外资产业呈现以下特点:开放产业更广泛、外资开放程度有限、金融业调整力度较大,这潜在映射出我国负面清单制度和自贸区发展在积极方面存在的情况下,消极因素仍亟待被研究和改进。在此背景下,本文欲在我国负面清单逐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讨新一轮推出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特点,在自贸区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分别探讨积极因素对我国发展的意义和消极因素对我国发展的制约,并深入探究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制度存在的不足点,并给出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一、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制度概述

1.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制度的概念界定。负面清单,又名“禁止清单”或“否定清单”,从法学角度理解,在国内法上是指东道国接受外国投资时,政府列明的投资准入特别条例,明令规定不得投资或不得以某种方式投资某种产业与项目,除此“法无明文不禁止”[1];在国际法上是指在国际投资协议或者与投资有关的协定当中,缔约国“以行业表格的形式将与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不符的外资准入措施列人该表,表明目前外资准入的限制条件,或者以行业表格的形式列出部分现在国内还不存在的行业,保留在将来可以采取不符措施的相关权利”。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经济学范畴上指政府规定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许可。凡是与外资的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或业绩要求、高管要求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均以清单方式列明。这是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外商投资领域的运用。跨境服务贸易,是指由境外服务提供者向自贸试验区内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商业活动,包含自境外向自贸试验区内提供服务,即跨境交付模式;在境外向来自自贸试验区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即境外消费模式;境外服务提供者通过在自贸试验区内的自然人形式存在并提供服务,即自然人流动模式。作为国际贸易之一的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分支中的重要一环,从狭义讲,国际贸易结构可分为对外货物贸易和对外服务贸易。当前国际社会中,国际条约如BIT、FTA等协议中有关服务贸易的规定,都是依照WTO《服务部门分类列表的文件》对服务行业部门的规定而进行制定和划分,即跨境服务贸易,一般包括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等。2.我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制度的推行和发展。我国负面清单制度自2013年出台开始,在不断适应、调整和发展,如外商特别管理措施共有190条,而后在两年的时间内,负面清单已经压缩至122条。而我国负面清单制度规模逐渐扩大,逐渐涉及国际商贸的各个领域。2019年3月15日新推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中明确规定了负面清单制度在我国的实施,这是该制度在我国由从政府法规到正式法律规定的实质跨越,意味着我国将从法律角度保护外商投资的合法权益,将极大促进外商投资。然而,之前推行负面清单制度重点强调货物贸易在我国的实施和管理办法,在服务贸易方面篇幅相对较少,为弥补该方面的缺失,我国在2018年着重补充了跨境服务贸易的相关负面清单,完善了负面清单制度的整体结构布局。2018年,国家发改委修订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首次大幅修订服务贸易清单,大幅扩大服务业的开放力度,是我国重视和发展跨境服务贸易的良好开端。同年9月,上海市政府正式首批服务贸易领域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施办法》,详细阐明了跨境服务贸易在上海自贸区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我国推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制度的意义

1.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发展。在贸易自由化趋势背景下,我国将进一步扩大进出口贸易,自贸区的设立使外商直接投资更便利,贸易货物的进出口更开放,开放负面清单制度,有利于货物贸易扩大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准入标准降低。由于世界国际分工日益鲜明,产业内贸易和商品差异化需求使国际服务贸易的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为迎合市场需求,进一步落实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推进服务贸易对外开放格局已成为必然。所以设立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汲取已经设立的负面清单经验,在上海自贸区可以满足跨境服务贸易的市场需求和扩大市场范围。在未来该清单也将逐条缩减,内容进一步细化,外商投资会更有自由性和灵活性。2.弥补实施正面清单的不足和缺陷。联合国贸发会议指出,外资准入模式一共可以分为五种大类,其中与负面清单模式相对应的是正面清单模式,正面清单指的是东道国明文规定准许开放的产业[2]。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开放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正面清单必不可少。政府具有界定“非法”的权力,并可以依法追究责任,这相当于是一种将市场主体置于灰色地带的行为,无论是政治租金还是经营许可证,都会对外商投资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包括美欧在内的发达国家都极力推行负面清单模式,这其实是一种既保护国内支柱产业和幼稚产业的行为,又是一种扩大贸易增强全球竞争力的方法。但根据现有的WTO和GATS协议,正面清单是一种常规模式,东道国都具有较大的裁量权,所以在新一轮贸易体系改革中,既会不断发展正面清单制度的系统体系,负面清单制度的推行也将提入议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为止共有约77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发展中国家陆续进入,这一规模势必会有所扩大。3.加强自贸试验区的试点作用,带动全国发展。上海自贸区及我国其它自贸区建设的目的,一是我国在为适应和参与潜在的新世界贸易规则做准备,二是为促进中国转型升级,释放更多的制度红利,从而带动全国改革进程的全面升级,其本质是构建一个“境内的离岸金融中心”,并通过“在岸+离岸”的双重驱动实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各方面转型升级。因此,在跨境服务贸易领域自贸区采取负面清单试点,意味着服务贸易试点试验工作已经开始,自贸区服务贸易发展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除此之外,上海自贸区的跨境服务贸易制度创新,有利于带动其他地区自贸区的服务贸易发展,并最终带动全国服务贸易体系的发展。截止目前,各地区已组建并发展了共计11个自由贸易区。例如,2016年新设立的河南自由贸易区,起到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立体化作用,而河南自贸区如今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就是金融开放,总结上海自贸区跨境服务贸易的金融开放经验,势必会推动河南自贸区金融开放的五位一体建设[3]。各地区自贸区未来将继续呈现范围扩大的趋势,自贸试验区总数将会增加,面积将会扩大,最终也将会向全国范围覆盖,所以跨境服务贸易制度的创新有覆盖全国的效应。4.推动市场体制改革,创新投资管理制度。推进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推广就是管理制度的创新,从负面清单实施至今,政府在外商投资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正逐步得到优化。我国政府以往对于市场“看不见的手”是半操控半开放状态,虽然负面清单制度将会淡化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但适度的负面清单制度不会对整体宏观调控产生不利影响,只会促进跨境服务贸易市场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投资管理模式的制度创新[4]。以金融业为例,金融业已经成为经济命脉之一,金融风险的保护和掌控已经成为各国重点研究课题之一。我国早期对银行业的控制较为严格,尤其是外资投资控股最多不超过20%,但近些年我国已经逐步放开外资控股等,金融业对外愈加开放。在上海自贸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版)的规定中,第25、26、27条则分别规定证券公司、期货和寿险公司的外资控股比不超过51%,并于2021年取消外资股比限制,这势必使外商对于自贸区金融业的投资吸引力大增。就全国范围内而言,《实施办法》负面清单对金融业的规定较为明细,但大多都是要求外商是经批准的合格投资者,对其它条件无额外规定,这也符合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扩大的趋势。所以笔者认为,自贸区金融公司的外资控股比虽短期内不太可能在全国范围生效,但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格局扩大和深化已成为必然。

三、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制度的实施由于刚刚开展,不单单是实际践行上,在文本立法上亦存在亟待解释和完善的问题。笔者通过简要归纳,认为2018新推出的《实施办法》和《管理条例》存在着内容指向不明确、负面清单覆盖面积不足和缺乏立法机制的保护等基础性问题,亟待改正。1.部分负面清单内容指向和解释不清晰。《实施办法》部分负面清单条款指向不明确,不容易被外商理解。如第9条规定“文化产品进口,由中国文化产品进口企业经营”,狭义上的文化产品仅指精神产品,可能包括著作、影视产品等,其销售传播途径广泛,小规模生产经营在实际中难以控制;而广义上的文化产品又包括生产工具、消费资料等物质产品,国际交换中存在较多的销售形式如寄售等,而手工业文化产品大多由个人经营销售,这些销售形式难以如清单所述的企业经营方式管理,所以该“文化产品”及其销售形式指向不明确。《管理条例》的“说明”部分存在着模糊说辞的问题,透明度不清晰。例如,第六项未列出的相关措施“以现行规定执行”,那么地域的差异性和规章制度的自由裁量会存在疑问,实施起来可行性效率低下,会影响实际效率。在“列表”里的个别项目措辞也不够明确。如第11项所述,“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及关键件生产”其含义具体是指限制准入还是禁止准入,这会对外商和国内政府的判断造成干扰。第20项的中方相对控股和其它项的中方控股,根本未解释其相对的股比,只是“有关部门负责解释”,无从判断。另外,存在问题最多的还是文化影视业,如第41项、43项所提到的禁止引进,但又经批准可以合作,很容易造成中外联合政治寻租,以许可的方式准入中国市场,并可能对外商独资企业造成冲击,使其对我国投资环境产生质疑。2.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覆盖面积不足。跨境服务贸易对自贸区而言,只是刚设立准入标准,然而对于非自贸区而言,这套标准的适用性何如,确实也值得商榷。例如资本服务业、保险业的外资市场,在自贸区负面清单协议中虽然开启股比优惠政策,但如果脱离自贸区,外资企业是否就要重新寻找并遵循《外商投资法》或者《证券法》等国内法,这可能会导致双重指标的“双轨制”发生在金融服务市场,影响投资环境。再者,如《管理条例》电信业务的第23条,原有自贸区推广到所有自贸区实行,但对国家电信网而言,这只是冰山一角,根本无法比拟衡量,而这28.8万平方公里乃至所有自贸试验区的面积内,已经存在的试点政策又是如何也不得而知。因此,外商对于小覆盖面积的电信业务,笔者认为,其积极性并不高。3.负面清单制度在立法上仍亟待补充。2019年3月15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这是我国扩大开放和引进外资的重要一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在投资管理部分的第28条确立了负面清单制度在我国的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在立法上赋予负面清单制度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虽然规定了负面清单制度并肯定其法律效力,但篇幅较小,条款内容只是笼统性概括,对各项细节未做出具体规定,更未明确自贸区负面清单的实施条件和实施范围,所以我国负面清单制度在立法上仍存在较大盲区,具备法律保护但保护力度有限。除此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起始期为2020年1月1日,但负面清单制度在我国自贸区已经实施数年,那么在该段时间的负面清单是否具备时间上的法律效力,出现投资争议时解决争端所持的法律依据是否得当仍存在异议。由此可见,我国实施的负面清单制度在立法上仍亟待补充。

四、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制度的对策建议

负面范文篇10

【关键词】多媒体;学生;英语教学;正面因素;负面因素

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技术提升学生英语教学质量,逐渐成为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多媒体技术能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间的整合,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但在多媒体教学的推广过程中同时存在很多正面和负面因素,这需要人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才能实现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利用。

一、多媒体辅助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正面因素

1.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感受。多媒体教学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动画、视频、音频等素材,教师能在将这些要素进行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英语知识,能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形成来自多个方面的感受。运用多媒体辅助学生英语教学,能让学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刺激,给学生大脑的不同区域带去相应的刺激,从而让学生的身体机能处在活跃的状态,并借此丰富学生对学科知识内容的感受,提升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例如,多媒体教学中动画、图片、声音等等能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身体感受,让学生在理解自己感兴趣的要素的过程中学习英语知识,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2.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多媒体教学能让教师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备课和讲课,使得教师不再局限于传统书本的束缚,可以说互联网处理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教学素材进行筛选和整合,教师不必在大量的书籍中寻找教学素材,也不必在黑板上书写和展现相关的教学要素,这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英文字母时,教师可在网络上下载轻快易学的字母歌,配以图文并茂的动画,这样,教师就无需在黑板上板书和绘画,只需跟着多媒体操作即可。3.提升英语教师的专业性。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打破时空的束缚,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带去更新颖、更形象的学习素材,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筛选出新颖、直观、逼真的教学素材,让教师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学资源的收集、筛选与整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科知识进行展现和传授,从而深化教师对英语学科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理解,提升学生英语教师的专业程度。

二、多媒体辅助学生英语教学中的负面因素

1.信息量较大,不利于学生理解。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在利用多媒体时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大量的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多教师为了更生动地展现英语知识,搜集大量色彩艳丽的图片,剪辑了大量的Flash动画,形成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但在具体的呈现过程中缺乏细致的解释,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2.阻碍情感交流,影响教学效果。很多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时遵循严谨的教学进度,将课前搜集和制作好的教学素材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很容易导致英语课堂变成循规蹈矩的教学素材展示课,大量的要素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科中各类素材的具体内涵、具体知识的建构等等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解,这给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接纳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教师过多的进行素材展示,也给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带来了不小的阻碍。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课件的展示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更多地对素材进行展示,学生更多地聚精会神盯着屏幕看素材,多媒体的画面取代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这就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情感沟通,教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讲解也越来越少,这给学生英语学习效果有很大的负面影响。3.教师整体素质有限。教师的教学能力会影响到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应用水平,这会对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带来深刻影响。在很多学校,对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有老套的现象,教材内容变化少,教师们的学生英语教学方面的教案和计划存在变相重复使用的现象,对学生英语兴趣的引导十分有限,而且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方面的内容是自己用了十几年的东西,自己已经熟记于心,教学内容也就不需要做太多变化。很多英语教师将英语课本知识的教学作为硬性规定,强制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执行,对于为什么学习英语、学习英语带来的好处、接触多媒体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等等都缺乏必要的普及,这不利于学生对英语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深化。一些教学时间较长的老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备课时甚至只是单纯地将原有的教学内容搬过来,忽视了多媒体教学活动的时效性和学生在交流中的表现与发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发散,对学生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效果的提升有不小的负面影响。

三、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改进对策

1.结合学生理解能力改进教学内容。(1)细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时,应积极结合学生的具体认知情况,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教师在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时应注重各素材具体内容,及时对其进行分类,选择合理的搭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同时适当控制课堂上展示的具体内容量,在选择易于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的覆盖范围和规模,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点。同时,教师还应在展现教学内容和素材的同时注重讲解,及时给予具体解释,引导学生在各步骤学习中深化对素材的理解。(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给学生带去了学习过程中新的刺激,但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学效果的发挥需要以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应积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引领学生进行想象,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十分有效的方法,教师应在借助多媒体将教学素材生动、丰富、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形成相应的学习体验,利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给学生带来相对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2.注重互动,加强情感交流。(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应在利用多媒体辅助学生英语学习时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效协调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间的关系。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时应积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让自己成为课堂中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让学生成为学籍制止和加工体系的主体,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多媒体发散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思考。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积极结合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和理解能力,从学生的具体需要出发搜集资料、展开教学,为多媒体资源的运用提供目标和依据。(2)采取多种方式,丰富学生英语课堂互动形式。教师应在使用多媒体的感觉英语教学时加强课堂互动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借此来提升课堂活力,进一步彰显多媒体教学的价值。教师应结合相应的分组交流、讨论和探究式学习给学生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教师也应在具体过程中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思维能力,及时提供引导。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加强英语知识的使用,将英语知识延伸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借此来深化学生对英语知识的体验,完成英语学科的知识建构,借助情感交流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团队精神。3.加强教师培训。不断壮大师资力量,帮助教师团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打造高素质的英语教师团队,是提升学生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水平和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提升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基础。首先,各地相关部门要积极引进高素质教育人才,不断充实师资力量,纳入拥有丰富多媒体教育与应用经验的教师;其次,各地要积极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参与专业培训和再教育的机会,针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具体特点,定期对教师在多媒体辅助学生英语教学中应掌握的技术与经验进行讨论和普及,不断提升教师团队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另外,应积极推动课余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各种形式的奖励制度吸引多媒体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给大学生的课余教学训练留出更多的经历,让擅长运用多媒体辅助学生英语教学的教师有用武之地,从而进一步充实英语教育师资队伍。

综上所述,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开展有效的英语教学对于学生英语素养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教育体质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法得到逐步推广,学生英语教育逐步得到改善,一些不乐观的困境也逐渐得到解决,多媒体技术在学生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也逐步得到体现,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学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教学推广积极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及时发现其中的负面因素并积极应对,对于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水仙.论多媒体网络技术在高专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未来英才,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