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隙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9:09:43

缝隙

缝隙范文篇1

【关键词】急诊患者;转运交接;无缝隙护理管理;临床效果

研究无缝隙管理这一理念,起初起于没过医疗中心,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作为指导思想,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结合创新的机制,最终行成具有咨询、决策、反馈与监督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管理系统,既综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还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医疗组织机构当中得到了良好的运用。我院将无缝隙管理这一理念应用于急诊科室,在对急诊患者进行转运与交接的过程中,不断规范流程,提高转运的质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1无缝隙护理管理的方法

1.1加强对于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综合能力

在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前,需要对急诊患者进行全面的培训,使其对于转接与转运的全部流程有一个较为准确的理解,从而学会如何使用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与交接单。模拟抢救的每一个环节,在急诊科室建立模拟的案例,包括患者的具体情况、医嘱以及抢救过程中需要配合的内容等等。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从而达到可以有条不紊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并且熟练运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实习演练结束后,对病情以及整体救治过程加以讨论,不断完善,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并处理,通过系统且全面的分析,找出发生失误的根本原因,对管理流程不断进行改造。

1.2完善转运的流程

在患者入院转运前,应当做好风险的评估,对于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评估,包括患者目前的病情、生命体征、呼吸道的情况、用药情况以及在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情况等;在做好评估之后,准备转运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设备,包括监测仪、呼吸气囊以及便携式的氧气瓶等,转运过程中至少有一名医生与一名护理人员护送,并且医护人员的工作经验都应在5年以上,具有精准的判断能力,可以独立思考并且具有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等。

1.3对交接内容不断规范

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交接的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病情、时长、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用药、急诊处理等,并且对患者的物品加以核对。转移到重症监护室或是其他科室之后,需要由急诊护士填写送达时间,并且与相应科室护理人员做好交接,一同做好监护仪、呼吸机与氧气的连接,对患者静脉通道进行交接,对检查结果以及用药等情况进行交接。记录单一式两份,原件则由急诊科室予以保留存档。

2讨论

目前,我国急危重症患者在进行救治与护理的整体过程中,面临着两大趋势:一方面,急危重症患者数量的日益增加,各大医院都在着手于以急诊为依托的重症患者进行抢救的绿色通道。另一方面,则是要求对急危重症患者予以早期的救治,并且对医疗与护理水平的要求日益增高。因此,实施无缝隙护理,可以尽可能地保证急危重症患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最为有效的救治。除此之外,急诊患者入院后进行转运与交接也是决定其抢救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因此,进行正确的评估并且采用恰当的治疗与护理手段,加以无缝隙护理管理,可以更进一步完善患者转运的流程,从而极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任秀丽 刘 伟 李春红 姜楠 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参考文献

[1]董建兰,居伟.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无缝隙护理管理实施的有效性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36).

[2]许少辉,刘玉英,曾艳.转运交接单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效果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2(16).

缝隙范文篇2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自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76例手术患者,根据护理措施的区别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95例,男性48例,女性47例,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43±3)岁,其中Ⅰ级手术患者24例、Ⅱ级手术患者35例、Ⅲ级手术患者36例;对照组患者81例,男性42例,女性39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43±3)岁,其中Ⅰ级手术患者19例、Ⅱ级手术患者28例、Ⅲ级手术患者33例。对比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于我院行手术治疗患者。排除标准:严重精神性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失访者。本次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慎重研究,最终对本次研究表示同意。同时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进行充分了解,并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本次研究。1.2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术前通过对患者进行询问、病例调查以及过敏试验等方式对患者过敏史、手术禁忌证进行确认,同时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采用自制机体状况评估表对患者机体状况进行评估。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健康知识宣教,并对患者进行相关体毛刮除、去除金属物件等工作。术中对患者行全程无菌手术,并确保室温适宜,并按照严格规定对手术室进行彻底消毒,术后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关注,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全程无缝隙护理[2]。①成立全程无缝隙护理小组。有护士长牵头成立护理小组,包含1名组长与4名组员,严格落实相关管理责任制度。在手术护理中实施无缝隙护理模式,并对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情况进行动态监测。②术前评估:患者在行手术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整体状况与生命体征进行术前评估,同时针对患者病历资料等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保患者无手术禁忌证以及过敏史。此外,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相关疾病健康知识的宣教,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形态进行手术治疗,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③术中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全程对患者进行陪同,并且在手术前需要与医师与麻醉师进行信息核对,做好对患者的相关保暖工作,确保患者手术中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在手术中需要及时为医师提供各种必要物资,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④术后护理:患者完成手术后,需要将其送回病房,并对床管护士就手术方式、手术情况以及相关护理等内容与其进行详细交接,并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加强对患者术后监测。1.3观察指标:①2组患者对比护理前后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量表对2组产妇经过护理后的焦虑度和抑郁度进行评分。SAS评分>50分表示患者处于焦虑状态,SDS评分>53分表示患者处于抑郁状态。②2组患者对比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③2组患者对比应激反应指标。包括肾上腺素、皮质醇、血糖、心率等。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对比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护理前,2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2组患者对比手术指标:观察组患者手术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2.32组患者对比应激反应指标:观察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导致还手手术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为手术中的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可加大患者的疼痛感,对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影响,同时增加了患者的消极心理情绪,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全程无缝隙护理通过对护理管理流程进行完善,加强对人员安排等措施,对患者围术期等环节进行无缝隙衔接护理,从而使患者对自身病情、治疗措施等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增强患者对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加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降低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减少患者应激反应,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预后[3,4]。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全程无缝隙护理对手术室患者进行护理,能显著提高对患者护理效果,减少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患者手术指标与应激指标具有显著的影响,从而积极改善患者预后[5,6]。

综上所述,全程无缝隙护理通对手术患者具有显著的护理效果,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梨花,张小玲.细节化无缝隙护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饮食保健,2019,6(42):194-195.

[2]徐颖.无缝隙手术室护理模式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饮食保健,2019,6(33):164-165.

[3]章文秋.无缝隙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2):369-371.

[4]王桂芳.无缝隙手术室护理在双侧扁桃体等离子消融术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29):66-67.

[5]王菲.无缝隙服务在手术室全程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心理医生,2018,24(2):232-233.

缝隙范文篇3

【关键词】医院感染;无缝隙护理;护理质量

医院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类型之一,由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等组成,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可出现呼吸、消化等各机体组织的并发症,对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因此,全力阻断一切感染途径,消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应加强医院管理力度,实施有效防控措施。本文旨在探讨无缝隙护理在医院感染中的防控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与分组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228例。排除住院前获得感染、住院时正值潜伏期或住院后发病,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精神异常及认知障碍。本观察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4例。观察组男60例,女54例;年龄(46.6±5.4)岁;体重指数(22.0±1.9)kg/m2;文化程度:高中以下61例(53.5%),高中及以上53例(46.5%)。对照组男63例,女51例;年龄(45.8±5.1)岁;体重指数(22.3±2.0)kg/m2;文化程度:高中以下66例(57.9%),高中及以上48例(42.1%)。两组基本情况接近。1.2护理管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即患者就诊、治疗、康复、出院过程中的各项护理措施均由各科室护理人员完成,以护士长基本管理经验为指导,包括病情监测、健康宣教、用药管理、饮食管理、心理干预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①建立门急诊、科室、手术室为一体的无缝隙护理管理小组,选取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护理工作实行分层管理,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相关标准规范无菌诊疗操作章程,明确消毒隔离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护理部监督与管理。②加强院内重点环节控制:定期对医院重点区域如手术室、ICU进行无菌处理,并加强检查各科室医院感染相关质控指标的合格程度,包括医护人员个人手卫生、医疗器械消毒、病房及病区地面和空气消毒,对院感防控不合格的科室进行整改。③落实责任制和分级管理:护理管理小组成员实行“4-4-3”轮班模式,每天4班制,6小时一班,3人轮转,医院感染防控过程中针对疑似病例实施病房隔离,护理人员每日对高危人群进行留观并登记其不适症状,积极配合医疗处对疑似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同时提交护理部。④针对性护理: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护理人员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后,在不违反医嘱执行和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前提下,优化护理流程和时间;并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加强疏导,尽量消除患者消极、不安等负性情绪或通过举办亲友交谈会、病友现身说教等形式,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1.3观察指标①医院感染率: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统计两组医院感染率;②护理质量:采取考核评估的方式,评估指标包括消毒隔离、环境管理及护理安全3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值为0~100分,得分越高护理质量越好。③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护理内容、护理形式、病房管理、护理态度4方面,满分100分;满意:>80分,一般满意:60~80分,不满意:<60分。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大样本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表1)护理前两组护理质量各项评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消毒隔离、环境管理、护理安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发生医院感染6例(5.3%):手术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各2例,胃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各1例;对照组17例(14.9%):呼吸道感染7例,手术切口感染、胃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各3例,宫腔感染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P<0.05)。2.3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表2)观察组护理总体满意率为96.5%(110/114)高于对照组的85.1%(97/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6,P<0.01)。

3讨论

医院感染是医院管理重大卫生问题,具有病原体种类多、易感人群集中、防控难度大等特点,而有效防控医院感染的各项措施均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3]。因此,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我们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结果发现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如下:①无缝隙护理管理严格执行“三位”铁律,即执行科室全到位、监管环节不错位、基础措施不缺位,通过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相关标准规范无菌诊疗操作章程,明确消毒隔离制度,将环境消毒和手卫生两大重点环节管理到位,从而强化医院感染管控;②护理流程明确,护理操作规范,确保患者及时、准确地了解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从源头防控医院感染。研究表明,护理管理是医院感染控制体系的核心,直接影响临床护理质量[4]。无缝隙护理管理能针对常规护理存在的不合理处进行调整和创新,让患者获得全程、全面、专业的护理,并根据患者生理、心理需求实行无缝隙排班,做到护理有的放矢、环环相扣,从而保持连续动态观察及整体护理,将护理质量贯穿于始终。医院是患者聚集场所,易发生交叉感染。常规护理模式以“疾病为中心”,缺乏人文关怀,对患者需求重视程度不足;且患者就诊、治疗、康复、出院过程中的各项护理措施均由各科室护理人员独立完成,往往忽视科室间联动管理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的重要作用,导致护理效果欠佳[5]。无缝隙护理管理通过建立门急诊、科室、手术室为一体的护理管理系统,实现各科室间的联动管理,使护理流程更具人性化、个性化;心理干预过程中,将护理措施与人文关怀相渗透,与患者密切沟通,消除其不良情绪,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信任感,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6]。本文结果显示,无缝隙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满意,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孙惠,王雪玲,迟少波,等.2003—2018年某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12):187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

[3]姚宏武,索继江,邢玉斌,等.我国的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现状调研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10):1563.

[4]卢云,陈启琼,黄晓娴,等.分层管理模式在门诊输液患者感染预防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23):3656.

[5]仝建,王凡,赵雪晗.行为生态学模式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18):2301.

缝隙范文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18年2月~2019年8月本院运用骨科外来器械进行的160台手术,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台。其中主要包括精细类器械、管道器械及钳类器械等。影响组间比较的两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可以予以比较。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给予对照组无缝隙护理管理,包括:(1)将程序化的管理规程制定出来:手术室需要将外来器械使用管理制度制定出来,做到规范化管理外来器械。按照相关规程对外来器械的准备、回收及使用等相关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实施护理责任制度,防止护理人员之间发生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通过规程的制定能够促进护理人员的重视度有效提高,督促其将各项护理操作正确完成,使工作的严谨性得到保持。(2)对外来器械进行合理选择:手术室需要对外来器械进行谨慎选择,对外来器械的经济性和质量进行综合考虑。同时,需要对较固定的供应商进行选择,在选择过程中需要对供应商的资历和信誉进行综合考虑,从而使外来器械的质量得到保证。(3)采供中心需要一体化管理所有的供应商:手术开始之前,医生应当按照相关需要对外来器械进行选择,采供中心在进行归纳整理后再联系供应商,相关人员需要对出货单进行仔细核对,并对器械的数量进行核实,对各器械的质量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将第一道质量控制工作做好。器械灭菌以后需要将其送入手术室,手术室护士和跟台护士需要将器械交接工作做好,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对器械的数量进行仔细清点,同时再次检查器械的质量,如果器械存在异常情况,需要立即向供应室告知,供应室确认以后对异常的器械进行更换,以便使由于手术因素导致的不良情况的发生减少。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需要初步清洗器械,然后初步分类后将其送至供应室进行妥善处理。供应室需要详细的清点所有回收的外来器械。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植入患者体内的外来器械数量进行仔细记录,并将相关器械合格证粘贴在患者的病历本上。外来器械跟台人员必须具备从业资格证,否则不得进入手术室。1.3观察项目。对比两组术后感染发生和各类医疗器械质量评分情况,其评分标准按照100分制进行,评分越高表明医疗器械管理质量越高。1.4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表示方法为“[n(%)]”和“x±s”、检验方法为“χ2”和“t”,P<0.05表示结果有差异。

2.结果

2.1两组术后感染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术后感染发生例数为6例,术后感染发生率为7.50%(6/80),对照组术后感染发生例数为13例,术后感染发生率为16.25%(13/80),可见,观察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2对比各类医疗器械质量评分情况。见表1。

3.讨论

在医院系统内,手术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手术的治疗水平对医院的综合水平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如何提升医护人员的素质水平、严格控制外来器械的质量、使手术的顺利进行得到保证、将手术室各器械管理工作完善是医院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其中,手术质量和外来器械管理状况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近年来,在不断增加手术患者随访时间和手术患者数量的影响作用下,采取优质的外来器械管理措施能够促进患者的疾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4]。现阶段,在不断发展医学技术的影响下,人们对手术室护理措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对于无缝隙护理管理来说,它属于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手段,且在临床中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骨科患者对外来手术器械存在较高的使用率,所以,使手术器械的安全性得到保证,能够减少术后感染情况的发生,同时还可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在传统的手术室外来器械管理过程中有诸多的问题存在,主要为在多个医院传递器械,导致器械的质量受到影响,通过实施无缝隙管理,能够使护士之间推卸责任情况的发生明显减少,并且能够更加严谨的操作每个环节。同时,对骨科手术室外来器械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能够促进医护人员提高对器械相关知识的认识度,提升医护人员的重视度。此外积极强化对器械的清洗质量,术前加强与供应商的积极沟通和交流,对外来器械进行仔细记录和清点,术中对植入患者体内的器械数量和名称进行仔细核对,将合格证粘贴于病历本上等相关措施的采取,能够避免发生各种护理差错事件[5]。

本文通过探究对手术室骨科外来器械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感染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16.25%),(P<0.05),表明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能够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精细类器械评分(95.01±5.48)分、管道类器械评分(92.39±6.58)分、钳类器械评分(91.55±5.47)分及清洗包装质量总分(93.22±6.45)分均较高(P<0.05),表明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能够提高对器械的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对手术室骨科外来器械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术后感染情况的发生,同时还能够促进手术器械管理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晓艳.无缝隙护理管理骨科外来器械的方法和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182-183,185.

[2]吴小凤.手术室骨科外来器械无缝隙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409-410.

[3]姜红萍.手术室对骨科外来器械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的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2):199-201.

[4]陈艳瑜.手术室外来器械管理中应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评价[J].医疗装备,2018,31(6):63-64.

缝隙范文篇5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全程无缝隙护理;效果

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是现代护理管理的新方法,主要以完整性和连续性及无缺陷性护理为目的,更好地满足患者医疗及心理要求,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1]。近几年,我院发展迅猛,开展了一些较为复杂的高难度手术,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我院将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取得了预期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12月在我院手术室手术治疗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57.6±11.5)岁;观察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56.4±11.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无缝隙护理。成立全程无缝隙护理小组,包括1名组长和4名组员,落实管理责任制,手术护理全程实施“无缝隙”护理,动态监测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情况,反馈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确保护理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术前评估与宣教:巡回护士接到手术通知单、知晓患者的手术方式后,首先与主管医师、护士取得联系,并认真查阅病历资料,掌握患者的病情和各项术前检查结果。然后到床旁访视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了解有无基础疾病等,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根据具体手术嘱咐患者禁食禁饮时间、术前的沐浴、假牙、首饰的处理等,并讲解手术方式、过程等,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做好手术环境、器械、设备等的准备工作,对于特殊、复杂等手术,与医生、麻醉师一起讨论、评估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全方位做好充分的护理准备。术中护理:巡回护士全程陪同患者,麻醉前与麻醉师、手术医生一起核对患者信息,做好手术体位的摆放与保暖工作,保障患者安全、舒适;术中及时提供各类手术物资,保障手术顺利进行;术前、术后与洗手护士一起清点所有的器械、物品。洗手护士提前洗手上台,做好无菌器械、物品的准备与术中无缝隙护理配合,充分了解术者手术中的习惯、手术器械、手术体位及手术用语,注意力高度集中,完成与术者无缝隙配合[2],做好心理疏导,适时给予鼓励性或暗示性语言,让患者平稳度过手术关。术后护理:术后护送患者至病房,并与管床护士严格交接手术方式、手术情况、留置管道、术中用药、输血、输液等情况,指导术后体位、生命体征的监测、禁食禁饮等事项。若出现导管异常、术后疼痛需立即汇报处理,进行护理干预。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确定回访次数,解答患者的问题,听取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改进。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焦虑SAS评分、疼痛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SAS评分、VAS评分比较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VA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观察组术后未有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0;对照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2例压伤及1例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8.33%(4/2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外科手术治疗本身作为应激源会对患者生理机能造成一定损伤,也会对患者造成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3]。研究认为全程无缝隙护理具有护理连续性、完整性特征,对改善手术治疗患者心理、减少应激效果突出[4]。我院手术室在全程无缝隙护理实施过程中,全程贯彻“无缝隙”理念,注重患者“生理-心理”一体性,并以“以人为本”作为护理宗旨,全程采取无缝隙护理干预[5]。在手术室围术期的护理干预中融合“无缝隙”理念,做好各方面的护理干预和配合护理,在心理与生理上使患者得到最好的护理体验,提高护理质量[6]。如术前患者普遍存在一定的负面情绪,通过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又如,在手术过程中,为稳定患者的情绪,可通过询问麻醉师麻醉是否困难,麻醉师回答脊椎间隙清楚、麻醉穿刺成功、没有问题之类的内容,给患者心理上“安全”的暗示,从而增强患者手术治疗的信心。再比如,患者发生术后疼痛,且疼痛剧烈,则立即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控制,并播放轻音乐及语言交流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疼痛。本观察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S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无缝隙护理的观察组SAS评分、VAS评分都较实施常规手术护理的对照组更低,提示手术室无缝隙护理效果良好[7];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手术室无缝隙护理干预改善了患者预后[8]。综上所述,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可有效缓解患者心理焦虑与生理疼痛,并降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夏云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中医院手术室

参考文献

[1]王玲玲.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115-117.

[2]樊鹂.全程护理在腹部手术80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24):125-126.

[3]杨海丽,李文昌,乐婷,等.手术室实施心理护理对手术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2):179-180.

[4]徐匀,潘名娥.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15):1836-1839.

[5]张景玮.无缝隙服务在手术室全程护理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7):236-237.

[6]唐力娇,沈小红,刘小玲.手术室护理服务中应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的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5):2076-2077.

缝隙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6.03-2017.03行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32例,女性患者有28例,年龄在31-69岁,平均年龄为(48.5±3.5)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33例,女性患者有27例,年龄在30-70岁,平均年龄为(48.2±3.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没有差异性(P>0.05),可进行分析比较。1.2方法。观察组进行全程无缝隙护理,手术护理:患者入院后进行全面系统性的检查,包括血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等,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划分手术室区域,严格管理手术器械以及药品,分开放置无菌物品、未使用以及已使用的手术器械等,并采用明确的标识,医护人员尽量减少在手术室的走动,各个区域内设置隔离屏障且明显,确保无菌操作。护理流程为体位、给氧、通道、配血、置管、皮试、记录,若有休克现象要保证患者呼吸顺畅。心理护理:术前和患者及家属友好沟通,给其介绍手术的具体过程,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护理,主动和患者沟通,转移患者注意力,缓解其疼痛。而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1.3观察指标。心理评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的焦虑情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抑郁情况,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情绪越差;详细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对以上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选用%表示,计量资料选用(x±s)表示,组间展开t或者检验;若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则P<0.05。

2结果

2.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情况。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心绪不安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对照组患者心绪不安6例,胸闷5例,头痛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相比有差异性(P<0.05)和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手术室护理对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患者的病情改善以及预后情况,因此,医院要加强手术室的护理水平,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以往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但是随着患者对护理水平的提高,常规护理逐渐被全程无缝隙护理所取代。全程无缝隙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指的是从患者入院到出院中的医院环境介绍、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病情监测、健康教育、专科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给患者提供系统化的护理服务。患者入院后给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护士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保证手术的正常进行,严格按照手术器械以及药品的使用标准进行使用[2],严格执行无菌环境操作,术前将手术器械和药品准备完全,尽量减少术中在手术室的走动,减少对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术前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指导,给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相关情况、手术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使其更加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保证手术的的顺利。手术室患者常会因为手术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此时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和患者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给其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缓解其内心情绪,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3],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本次主要对我院进行手术的120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相比有差异性(P<0.05)和统计学意义,说明手术室护理采用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绪变化,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其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中采用全程无缝隙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效果明显,建议在临床上广泛性使用。

参考文献

[1]徐匀,潘名娥.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1(15):1836-1839.

[2]王晓玲.全程无缝隙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7,5(8):136.

缝隙范文篇7

1.1一般资料

2013~2014年我院共对200例骨科外来器械进行了研究,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不同的护理管理方式。

1.2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常规管理,即外来器械送达医院后直接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完成后直接送往手术台备用,使用完后由本台器械护士简单清洗打包,并通知厂家接收。

1.2.2观察组

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制订相关规程,加强外来器械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议外科医师选择相对固定的外来器械提供商,实施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管理,制订好厂家交接外来器械工作流程。术前,医生和器械供应商联系,对器械进行核对和检查,确定没有错误后,进行消毒灭菌,然后送入手术室。然后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进行清点,将检查结果进行记录。手术完成后对器械进行清洁,然后交付给供应室,并进行清点。术中登记植入体内的器械信息,术后巡回护士对器械进行记录,核对收回,避免误差和错漏。护理人员需要有相关资格证书才能够参与手术,资格证复印件存档,如果是不符合要求的护理人员,要和厂家沟通,进行更换。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器械的质量问题和手术不符合情况、术后感染情况等均要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器械清洗不净、记录丢失和错误情况比观察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外来器械多为骨科内置材料,很多的医院有不同程度的问题存在。

(1)厂家提供的器械存在质量、型号等的差异性,价格有高有低,并且对器械的根源追查困难,临床使用后收回也是一个问题。

(2)器械在不同医院间来回传递,因此消毒和无菌的问题也会存在,容易引起感染。

(3)少见的外来器械和一次性外来器械,常发生丢失的情况。

(4)很多的器械护士不符合资质,无法进行熟练操作以及对手术流程不熟悉,存在隐患。针对以上外来器械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安全隐患,本研究观察组在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后,发生器械质量问题、器械数量不符、器械与手术使用不符以及术后感染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发生术后清洗不干净、记账错记和漏记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开展无缝隙护理管理以来,对手术器械的污染物严格的进行清洁,灭菌。对手术室也进行了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保证了手术的无菌化。对外来器械进行了清点和登记,贴好植入外来器械的详细信息,可以对其进行根源追溯,对手术护理人员的资格进行审核,避免产生手术安全隐患。

缝隙范文篇8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我院收治的危重症监护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4例。其中实验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40.45±2.21)岁;原发病:2例脑出血,3例脑梗死,5例重症颅脑损伤,6例血气胸,2例颈椎骨折并截瘫,10例大型手术后患者,2例有机磷农药中毒,其他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42.23±2.26)岁;原发病:1例脑出血,4例脑梗死,4例重症颅脑损伤,7例血气胸,1例颈椎骨折并截瘫,11例大型手术后患者,1例有机磷农药中毒,其他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予以无缝隙护理管理:

(1)构建无缝隙管理模型:开展专题讲座,提高科内护士对ICU疾病的认知度。自制住院患者需求调查问卷,对患者反馈的问题予以统筹分析,制定策略性解决方案,明确分管护士岗位职责,定期开展指标考核,量化处理各种护理制度,构建个性化、全方位无缝隙护理模型方案。

(2)优化排班模式:讨论并推敲原有APN排班上班时间,推行小组责任包干制工作模式,改善交接班制度。

(3)服务过程无缝隙:制定标准化流程,推行全程服务无缝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予以个性化服务,实施主动服务无缝隙;尊重患者参与权与知情权,及时告知治疗方案与护理内容;强化ICU重症监护,重视应急处理与临床观察;分析病人心理活动与个性化特征,针对心理问题予以针对性干预。

(4)护理安全无缝隙:于护理工作中,重视不安全事件管理,制定防范,每月护士长带领护理质控小组查房,评估患者病情,做好预防控制,完善细节管理与各项规章制度,构建护理报告制度与器械、药品、仪器管理制度;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小组,确保患者安全;贯彻落实安全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持续性服务。

(5)质量监控:强化质量监控,质量监控小组总结问题,护士长重视原因分析,经由会议进行讨论并改进管理策略。每月开展1次护士会,明确护理问题并予以改进。

1.3观察指标

(1)护理满意度:应用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满意度变化,主要包括四个级别:即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满意及不满意;

(2)综合卫生部有关要求,制定护理成效考核表,主要涵盖病房管理、基础护理质量、护理操作、健康宣教及病历书写质量五个项目,每个项目总分为100分,应用百分制进行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总满意率为91.18%,对照组总满意率为58.8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质量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病房管理、基础护理质量、病历书写质量、护理操作、健康宣教五个方面的评分均较优(P<0.05)。

3讨论

缝隙范文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本院收治的60例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收治时间2018年2月~2019年2月,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5.2±4.7)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19~59岁,平均年龄(35.9±4.5)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手术室护理,护理内容涵盖:核实患者相关信息,将手术流程介绍给患者,予以患者心理安慰。观察组患者予以无缝隙护理模式,主要护理内容涵盖以下内容:①患者至手术室后,护理人员需和患者进行沟通,防止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4-5];②告知患者正确体位摆放,尽可能让患者处于舒适体位,在体位摆放过程中,需重视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整个动作应保持轻柔,提高患者的内心舒适度,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③在手术期间,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监测内容包括血压、体温、呼吸以及心率等,了解与观察患者肤色、尿量等指标,并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特别是局部麻醉时意识处于清醒状态的患者;④保持手术室温度与湿度,做好保暖工作,降低身体热量散发,防范手术期间产生低体温现象。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情况。运用抑郁自评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实施评价。满分均为80分,分数愈高,则代表患者心理状态愈差。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内容见表1。

3讨论

手术具备较强的应激反应源,能够致使患者产生内分泌紊乱症状,引发多种并发症,进而消极影响手术效果[6]。因此说,就以何种方式消除手术中应激反应,对于增强手术室治疗效果来说,具备显著价值。无缝隙护理模式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主要目标在于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与全面的护理服务,强调满足患者的需求,为患者的整个手术治疗阶段提供无缝隙护理服务,完善整个治疗过程,彰显出“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7]。另外,由于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往往会存在程度不一的消极心理,如焦躁、抑郁、紧张等,在此情况下更需实施无缝隙护理服务,针对患者心理状态,予以患者必要的护理措施,保持患者心理状态,使患者可积极配合手术室治疗工作的开展,从而保障手术室治疗工作的开展效果,进而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说明护理后,较对照组患者心理状态,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更为稳定(P<0.05)。总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开展效果尤为积极,利于保持患者心理状态等,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朱莎.无缝隙护理质量管理在消化内镜诊疗患者的应用及效果[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S2):197-199.

[2]崔萍,郑喜灿,汪铭洁,等.无缝隙护理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35(22):60-63+70.

[3]石亚娜,任丽,朱英,等.影像增强检查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放射科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7,23(5):474-476.

[4]刘园园.无缝隙护理策略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9):3414-3415+3416.

[5]龚锦,岑刚,普鹰,等.无缝隙护理策略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3,13(3):70-72

[6]王严慧.无缝隙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8,50(11):1381-1382.

缝隙范文篇10

【关键词】全程无缝隙护理;手术室护理;应用;效果

手术是治疗各种疾病的常用方法,但其存在较高的风险性,若是稍有不慎,可能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目前,有很多患者对手术质量要求较高,而手术室护理质量则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到手术效果[1]。因此,需不断提高手术室护理治疗,以此为手术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本研究选取我院40例手术患者实施全程无缝隙护理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8月~2018年9月所收治的80例手术患者,全部患者经过检查,均符合手术要求。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9~81岁,平均(42.23±0.19)岁。研究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0~80岁,平均(43.14±0.24)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1.2方法。对照组使用手术室常规护理方式,包括:术前访问与准备工作、术后病情观察工作。研究组基于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全程无缝隙护理方式:①建立无缝隙护理小组:由护理人员、护士长作为小组主要成员,通过分层管理方式来量化、明确各有关人员的职能范围,并对护理人员开展护理专业知识技能培训。②术前访问:清楚了解患者的病变部位、手术名称、病史等基本情况,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术前准备内容与注意事项、成功案例、手术目的等。③创建优良的治疗环境:规范摆放手术所需的各种器械,在患者进入麻醉后,将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0~25℃,湿度保持在50%~60%;若是患者输血量过多、麻醉时间过长,应将其体温维持在36℃内。④术中科学摆放患者肢体:向患者讲述此种肢体摆放的意义与好处,并遮挡患者隐私部位,保持其体温的恒定性,控制好输液速度与输液量,观察各项生命体指标。⑤术后护理:告知患者手术情况,叮嘱其采用温水擦除、清洗皮肤上的消毒液与血迹,观察引流液的颜色与性质,并提醒患者开展功能性训练。1.3观察指标。(1)手术应激反应指标:进入手术室后5min,统一测定心率、舒张压及收缩压等。(2)护理满意度:出院时,让患者填写由医院编制的调查问卷,100分为满分,100~80分即为非常满意,79~60分即为满意,59~0分即为不满意,按照患者填写情况,评估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总满意度=100%×(比较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4统计学分析。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x±)、计数资料行t检验、X2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手术应激反应指标对比。研究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手术应激反应指标均小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2.2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大多数患者对护理效果感到非常满意,而对照组较为偏向于满意,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手术室作为抢救患者、临床治疗的重要科室,其工作量大,技术要求与风险指数较高[2]。手术室护理工作对手术的开展起着关键作用,面对护理方式的不断改革与优化,常规护理方式已不能满足患者心理与生理需求。而全程无缝隙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可有效弥补手术室护理的不足,并进行动态修正与改进,提高护理的完整性与连续性[3]。

本研究结果表示,实施全程无缝护理方式后,手术心率、舒张压及收缩压三项反应指标均优于常规护理方式(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为97.50%,远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可见全程无缝护理方式的效果要高于常规手术护理。综上所述,全程无缝隙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患者应激反应发生几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悄媛,钟晓红,苏婷花.全程无缝隙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3):179-181.

[2]孙嘉良,于竞璟.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15(6):11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