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工作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6:51:10

法制工作

法制工作范文篇1

这次全省政府法制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回顾总结我省依法行政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依法行政工作的主要任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刚才,贾万志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对我省依法行政工作给予了高度表扬和充分肯定,提出了殷切期望和进一步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贾省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年恰逢省政府法制办成立二十周年,借此机会,我们欢聚一堂,回首开拓发展的风雨历程,重温艰苦创业的激情岁月,展望令人鼓舞的美好未来。在这喜庆的时刻,我谨代表省政府法制办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讲几个方面的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政府法制工作的回顾和总结

二十年不倦追求,二十年春华秋实。二十年的发展历程,跨越两个世纪,连接两个千年,承启了从温饱迈向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依法行政工作踏着改革开放的奋进鼓点,乘着科学发展的强劲东风,高举旗帜,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抢抓机遇,扬威奋进,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崭新的篇章。

回首二十年,我们看到了一行行坚实的足迹:*年,省政府法制局诞生。*年,以实施《行政诉讼法》为契机,省政府决定在全省政府系统开展依法行政年活动,在此基础上我省开始颁布实施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并已连续实施四个五年规划。*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政府法制工作的决定》。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写入党的十五大报告。*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年,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年,我省随即颁布实施了第四个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同年6月,颁布了《全省政府法制工作深沪杭座谈会共识》。9月,制定了《全省立法工作指导意见》,均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

回首二十年,我们看到了一串串闪光的数字:截至目前,我省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178件,省政府规章190件,共368件。*三个市制定地方性法规301件,政府规章857件。全省共受理行政复议案件52000件,其中省政府受理近600件。我省17个市和91个县(市)全部开展了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全省共有16个市和119个县(市、区)建立了行政审批大厅,43个省直部门建立了行政许可窗口。我省已依法成立17家仲裁机构,占全国仲裁机构的8%左右,仲裁机构共有工作人员260余人,聘请仲裁员2800余人。全省17个市有14个市的政府法制机构为正局级单位,其他的3家,有2家与行政审批中心合署办公,相当于正局级。全省所有的县(市、区)全部建立了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所有的省直部门全部建立了法制处室,80%以上为单列处室。

二十年来,从省里到市县,从东部到西部,依法行政工作不断推进,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一)持之以恒推进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我省对依法行政工作非常重视,始终把依法行政抓在手上,切实加强依法行政的宏观规划和组织领导。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第一,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的统筹规划。从1991年至今,我们已经连续制定实施了四个五年规划,目前第四个依法行政五年规划正在实施,各地方、各部门对依法行政五年规划的贯彻实施高度重视,对涉及依法行政的重大问题亲自抓、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密切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明确了重点工作和具体任务,依法行政的进程不断加快。

第二、不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依法行政对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决定性意义,是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特征,也是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的重要方面。为此,各地方、各部门举办了大量的各种形式、各种规格的培训班,仅仅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参加培训的人数就达到了200余万人次。从2002年开始,我们探索建立了省政府领导学法制度,*年,省政府领导学法制度被正式写入《省政府工作规则》,定期举办,到目前为止,已举办11次高规格的讲座,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扬。目前,各市也已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领导学法制度。*年,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法制咨询委员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委员。济南、青岛、济宁、泰安、临沂等地也先后成立了法制咨询机构,为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发挥了积极作用。日照市政府法制办多年来坚持编发《法制与服务》等刊物,为领导和部门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受到好评和欢迎。

第三,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虑之贵决,行之贵策”。决策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关乎工作和事业的全局,意义极其重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靠拍脑袋的主观决策和长官意志的决策经常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就要求我们在决策重大问题时,要了解所作出的决策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是否按照有关法定程序进行决策。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省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采取了有力措施,努力保证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时反映,制定的政策、的决定相对稳定,努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

(二)精益求精加强制度建设,政府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法可依是依法行政的基础和前提。二十年来,我省的政府立法工作始终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提高立法质量为重点,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坚持从我省实际出发,在保证法规、规章不同上位法相抵触的前提下,努力突出地方特色,增强可操作性。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立法数量、立法质量和立法效率明显提高,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回顾二十年来的政府立法工作,主要有以下成绩和体会:

第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握立法工作的主线。我们围绕省委确定的工作中心开展制度建设,使政府立法工作服从服务于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使这条主线贯穿立法工作的全过程。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强经济立法。从*年我国明确宣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来,我省市场经济立法的步伐明显加快,一系列有关市场经济的法规、规章相继出台,这些法规、规章为破除体制障碍、提高服务水平、规范市场主体、促进公平竞争提供了坚实保障,为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铺就了坚实的跑道;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社会方面立法。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要求,坚持不懈地把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立法放在重要位置,社会立法数量和比例不断提高;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加强“三农”方面立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三农”方面立法工作力度,立法数量占立法总数的近20%;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立法。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城市,许多方面需要立法加以规范。这方面的立法数量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抓住立法工作的着力点。我们坚持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立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护人民根本利益,妥善协调各种关系。加强弱势群体保护,努力增进社会和谐。注重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重视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使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增进社会和谐。

第三,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政府立法的质量。我们按照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找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众的特殊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努力提高政府立法质量。坚持“立、改、废”并举的原则,努力把握立法规律,正确处理立法与改革的关系。二十年来共进行了7次大型法规、规章的清理活动,通过清理,维护了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地方立法促进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力求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不扰民;正确处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注重规范行政机关的管理行为,使其权力与责任统一,维护相对人的权利。在立法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开门立法制度,扩大群众有序参与,提高了立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在改进政府主管部门起草工作的同时,不断拓宽起草渠道。对于涉及部门多、比较综合性的法规、规章,尝试以法制办为主起草或者组织起草,效果不错。

第四,坚持突出特色,提高地方立法的实效。自觉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在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结合山东实际情况和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努力提高政府立法的实效,使制度建设立足现实需求,增强立法的针对性。使制度建设内容力求创新,增强立法的实效性,使制度建设体例简洁实用,增强立法的适用性。

(三)建章立制规范行政行为,法制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加强行政行为的监督,推进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是依法行政的关键所在。我们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法制监督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行政执法行为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第一,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监督检查年,我们建立了全省行政执法人员管理数据库,对执法证件进行了有效管理,认真开展行政执法培训,实行以证管人,持证上岗,亮证执法,督促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树立了政府机关的良好形象。同时,还建立健全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明确执法权限,落实行政执法责任,保障了法律、法规和规章全面正确地贯彻实施。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要求,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青岛、淄博、枣庄、潍坊、东营等市都进行了积极有效地探索。

第二,不断完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备案工作水平不断提高,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不断完善。从*年,国务院正式建立备案制度以来,我省在总结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定,进一步完善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报备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几年,努力探索和完善有关审查的工作制度,积极开拓备案审查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促进了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的规范化。经过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目前,我省“四级政府、三级备案”和“一级抓一级、上下贯通”的备案新机制已初步建立。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体制建设日趋完善。青岛市、滨州市、新泰市、烟台市牟平区被国务院法制办确定为全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示范点。

第三,不断加强行政复议层级监督。我省历来高度重视行政复议工作,各级行政机关对行政复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行政复议工作普遍开展。*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颁布实施后,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及时加强学习和贯彻落实。通过组织开展行政复议法律知识培训,为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对行政复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加强了行政复议队伍建设;通过不断扩大行政复议工作面,行政复议工作已经在全省普遍开展。行政复议法颁布以前,全省有一半以上的设区市政府和县级政府从未受理过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法颁布以来,全省17个设区市政府和绝大多数县级人民政府,正式受理了行政复议申请。济南、泰安、济宁、滨州、临沂、德州、聊城、菏泽等很多市的做法受到了普遍关注,效果很好。行政复议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作为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纠正错误的一种监督制度,对于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促进行政机关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迎难而上推动体制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在千变万化的形势面前,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依法行政工作,努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第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自年国务院作出全面部署以来,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康有序地向前推进,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产生了良好反响。通过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实施严格审核,进一步创新了管理方式,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和调整的后续监管得到加强,切实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促进法治政府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尤其是年行政许可法出台以后,我省共有16个市和119个县(市、区)建立了行政审批大厅,43个省直部门建立了行政许可窗口,威海市还创新推行了并联审批联席会议制度,规范了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和收费标准,改进了中心监督管理方式,全市72个镇、街道办事处已全部建成了便民服务中心并投入运行。全市实现了镇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一片红”。这项工作我省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第二,认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确定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为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随后根据国务院授权,我省认真领会贯彻,抓住机遇,乘势而为,积极运作,该项工作现已全面铺开并不断升华。到2005年,全省17个市和91个县(市)全部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泰山、刘公岛风景名胜区和南四湖、莲花山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开展顺利,为在城市管理领域外的其他领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积累了经验;向重点镇、中心镇延伸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还在潍坊北部沿海经济开发规划区开展了试点工作。目前莱芜市向独立矿区和重点镇的延伸工作已全面展开,其他各市也正在积极推进过程中。这项工作使行政处罚权分配更加科学合理,使行政处罚主体更加科学规范,为解决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大盖帽满天飞”、滥施处罚、消极处罚和有利争着罚、无利都不管等现象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为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山东营造了良好环境。

第三,加强对仲裁工作的指导力度。《仲裁法》实施十多年来,我省仲裁事业坚持立足于服务经济建设大局,公正及时地化解各类经济纠纷和矛盾,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了丰硕成果。《仲裁法》颁布10年来,我省累计受理案件超过11000件,案件标的额达到136.5亿元,特别是2002年以来,我省仲裁事业的发展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青岛、济南等8家仲裁委均达到了年受案数过百件,受案标的额过亿元。同时,各仲裁委还积极与有关部门、行业沟通,在保险、金融等系统大力规范各类经济合同文本,积极开展推行仲裁法的工作,使仲裁案件的来源拓展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仲裁事业的发展对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五)坚持不懈促进思想解放,大力营造拼搏奋进、争创一流的工作氛围。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法宝,作为先导,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破除旧观念中树立新观念。针对不同时期干部群众中的思想认识问题,集中开展思想解放活动,及时清除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大力倡导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发展要求、激发工作斗志的新观念、新意识,使大家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良好精神状态。坚持弘扬和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神品格。依法行政工作者勤于事业、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不断得到发扬和升华。在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大背景下,全省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行政执法机构、审批大厅管理机构、仲裁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拼抢发展机遇,勇立发展潮头;在责任面前勇于承担,在困难面前勇于进取、在矛盾面前勇于开拓,矢志不渝地为推进依法行政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而奋斗。

新的历史起点,赋予我们的工作新的含义,也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省政府法制办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以来,我们在历届班子发展的基础上,汲取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优势和实际,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始终坚持立足于自身的职能定位,把握大局,突出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按照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宏伟目标,充分发挥了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

在工作目标上,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主线,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程,紧紧围绕中心、努力服务大局,自觉把自身工作放到政府工作的大局中去认识、去谋划、去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找准了位置、发挥了作用。

在工作理念上,我们形成了《全省政府法制工作深沪杭座谈会共识》,进一步认识到依法行政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创新观念,自觉以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和发展的法治规律指导工作,倾注了我们的心血,洋溢着我们的激情,阐述了我们的追求,昭示了我们的决心。

在工作机制上,我们开拓进取、锐意创新,自觉用发展的眼光、改革的办法、创新的精神来推动各项工作,为依法行政工作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全省复议工作指导意见》,为发挥复议层级监督作用产生了重要作用。*年,在重庆召开的全国行政复议座谈会上,我省被确定为三个典型发言单位之一。在立法工作方面,我们制定了《全省政府立法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制度建设要立足实际,打破陈规,大胆创新,务求实效,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该意见作了批示,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扬,立法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在工作方法上,我们超前谋划抓主动、集中精力抓大事,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自觉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早思考、早准备、早部署,增强排头兵意识,力争使我们的工作在全国走在前列。*年,我们正式开通了山东省政府法制门户网,进一步加快了我省政府法制信息化建设步伐;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制度,推动了审批中心规范化建设,全省各行政审批中心运行良好,并向纵深发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并不断深入;*年,我们在全省建立起了备案情况统计报告制度,同时在征求各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在全省建立了30个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示范点;仲裁工作发展良好。仲裁机构、仲裁案件数量及标的额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基层依法行政工作不断加强。*年国务院在我省召开了全国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也是我省近年来承办的最重要和最高规格的一次会议,出席会议的省部级以上干部就有80多人。会上李建国书记致辞,姜大明代省长代表山东作了典型发言。大会筹备周密、组织得当,服务到位,充分展示了山东总体风貌和依法行政工作的基本情况,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和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在队伍建设上,我们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自觉加强自身建设。*年,省政府法制办成立了山东省民意调查研究中心,组建了备案审查处,全省各级政府法制机构编制进一步加强,有的还设立了新的科室,各行政执法机构、审批大厅管理机构和仲裁机构也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职能作用充分发挥。那些多年来一直勤奋工作、默默奉献、有能力、有水平的同志得到了提拔重用,一个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少有所盼的工作氛围基本形成。同时,廉政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广大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通过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克服困难,做到了想为、敢为、善为,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水平,创造了新的工作业绩,可以说是以“有为”扩大了影响,以“有为”提高了地位,以“有为”赢得了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年,省政府法制办被评为省级文明机关就是对我们工作最有力的肯定和最好的诠释。

岁月峥嵘,我们风雨兼程;星移斗转,我们书写辉煌。二十年的奋斗创业是一曲气势恢宏的华彩乐章,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是一幅波澜起伏的壮丽画卷。二十年来,全省政府法制事业在艰苦创业中拼搏,在攻坚破难中探索,在争先创优中奋进,创造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光辉业绩。今天的政府法制事业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奋力前行,不断开拓。

创业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回顾以往的发展,我们不会忘记,二十年间,国务院法制办领导多次来山东视察工作,给予我们精心指导,给大家以巨大鼓舞;历届省领导对政府法制事业的发展十分关心,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们不会忘记,各级政府、省直各部门、各有关方面,以及省外许多政府法制机构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我们不会忘记,曾经为政府法制事业艰苦创业的老领导、老同志,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我们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不会忘记,全省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行政执法机构、审批大厅管理机构以及仲裁机构的广大工作者立足本职、拼搏奉献;我们更不会忘记,在依法行政的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以执着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为我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做出的杰出贡献。今天受表彰的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辛勤汗水、高尚情操和不懈追求,不仅塑造了自己美好而辉煌的人生,也为我们的事业增了光、添了彩、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此,我代表省政府法制办,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政府法制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老一辈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礼!向奋斗在依法行政各条战线上的全省广大干部职工致以亲切的问候!

二、政府法制工作的经验和收获

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二十年的不懈奋斗,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财富。

(一)政府法制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政府法制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政府法制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经验。二十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我们的工作才能保持坚定正确的方向,才能在全局中找准位置、发挥优势,才能与时俱进、更有作为。坚持党对政府法制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党委的要求和部署,与党委目标同向、工作同心、行动同步,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工作的大局,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于我们工作的全过程。

(二)政府法制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政府法制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法制事业的基本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知识不断涌现,善于把握全局、精心谋划全局、自觉服从全局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宽广的眼界胸怀全局,做到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宏观的战略思维分析全局,做到顺势而动、因势利导;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辨证思维谋划全局,做到瞻前顾后、统筹兼顾。只有这样,我们的政府法制事业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切实找准依法行政工作服务大局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进一步使工作与大局的要求相一致、目标相协调、部署相呼应。

(三)政府法制工作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创新是政府法制工作的活力之源,也是政府法制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时代在发展,要谋求发展,就不能仅停留在原来的认识水平和经验做法之上。现在的政府法制工作所担负的任务已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政府立法、行政复议、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的范围,从更高的层面上提出了政府法制机构作为政府依法行政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强调的是政府层面依法行政,政府法制工作的领域更宽、职能更广、作用更大,政府依法行政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涉及,如果还是按过去的思路和做法显然不合时宜,也行不通。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在创新中完善,在创新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时代步伐。

(四)政府法制工作必须坚持团结协作。“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团结是作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是检验一个部门有无战斗力的重要标志。我们是一个集体、是一个团队,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能干好的事。因此,增进整体功能很重要。只有思想上讲团结,工作上会团结,同志中能团结,部门间多团结,我们的工作网络才能畅通,我们的系统才能高效运转,我们的工作才能实现良性循环。二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如果没有相互之间的协同作战,就不可能成就我们的事业。

(五)政府法制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二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提高了社会影响力和群众满意度。实践证明,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坚持“以人为本”,我们的立法、执法和法律监督工作就要强化亲民和服务意识,带着感情工作,带着责任奋斗;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多办实事、多送温暖,从立法、执法和法律监督等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六)政府法制工作必须强化队伍建设。国以人兴,政以才治。能否把队伍建设好,不仅关系到依法行政的职能能否得到充分履行,关系到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关系到实现和谐社会的进程。时代越前进,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依法行政工作越要有更新、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越是要进一步加强机关队伍建设,这是政府法制事业发展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和方向。二十年来,我们在队伍建设上常抓不懈,以加强思想建设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基础,大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推动了依法行政工作的蓬勃发展。

这些经验归结起来,就是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狠抓促进发展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这既是过去发展的深刻启示,也是指导未来的宝贵财富。

三、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志在开拓未来。省政府法制办建立二十年,是我省依法行政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今后几年,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以贯彻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主线,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进程为目标,努力提高立法质量,积极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切实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不断推进机构和队伍建设,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奋发的精神,凝神聚力,开拓进取,不断创造新的辉煌,谱写新的篇章。

今后几年的依法行政,必须推动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法行政工作必须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工作的根本指针,为进一步壮大我省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发展活力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今后几年的依法行政,必须推动我省政治更加昌明公平。依法行政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积极推动转变政府职能,努力促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为推动建设民主健全的政治环境、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提供法治保障。

今后几年的依法行政,必须推动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依法行政工作必须要立足于推动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文化建设,以法治促进思想道德建设,靠法治弘扬文化精神,为在我省营造奋发向上、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浓厚氛围奠定法治基石。

今后几年的依法行政,必须推动我省社会更加安定和谐。依法行政工作必须要为我省整体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服务,积极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努力维护大局稳定。要通过我们的工作,加快推动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推动社会和谐,为全省社会更加安定发挥法治效能。

今后几年的依法行政,必须推动我省人民更加殷实富强。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知民所想,亲民所爱,忧民所虑。不断充实制度建设内容、健全行政执法机制、完善监督协调方式,为全省人民过上更加殷实幸福的生活贡献法治的力量。

今后几年的依法行政,必须推动我省管理体制创新,打造坚强有力的法制工作队伍。各地、各部门要研究加强和改进措施和办法,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在这方面的要求,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要下力气努力将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与当前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要求相适应。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行政执法机构、审批中心管理机构和仲裁机构的工作人员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站在全局的高度,为各级领导当好参谋、助手。

同志们,2008年是我们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承前启后的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重要一年。必须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为契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党的*,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论点、新任务和新举措,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对今后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围绕*确定的总任务、总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我省实际,找准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实施的切入点,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投身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具体来讲,就是各地各部门要紧紧抓住贯彻落实《纲要》这个重点和主线,进一步建立健全依法行政的组织领导机制。发挥各地、各部门贯彻《纲要》领导小组的作用,切实开展工作,认真履行职责,保证正常、有效而富有特色地运转起来;要深入开展依法行政宣传培训工作。按照全员培训、专门培训、统筹协调、分级负责的要求,抓好落实;要继续建立健全领导学法制度,进一步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法律水平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要加强与强势主流媒体的合作,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的宣传培训效果。

(二)以探索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立法工作品位和规范性文件审核工作的质量。要紧紧围绕大局,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要着力抓好一批有特色的重点项目。认真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政府立法和规范性文件审核工作计划,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适时性。各地方、各部门对今后五年的立法和规范性文件制定的需求要进行一次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形成总体性框架安排,并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作出调整、完善。今年要重点抓好那些事关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局,当前急需而又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性法规、规章项目,力争出台一批有影响的立法精品。

(三)以强化法制监督为保障,着力推动行政执法工作迈上新台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仍然是当前依法行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地、各部门要在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法制监督。

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适时开展经验交流活动,结合自身实际,促进工作开展,提高工作水平。今年我们将启动新一轮持证培训,省政府法制办将就此专门发文作出部署。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省政府规定和《纲要》的要求,精心组织,切实保证培训质量,强化证件管理,建立行政执法人员资料数据库,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要着力推动规范性文件的前置审查工作和备案制度。组织研究制定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规则,并严格按规定操作,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逐一进行反馈,备案工作要坚持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

(四)以推动和谐为要求,扎实推进行政复议工作新进展。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同志特别是法制机构负责同志对行政复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行政复议工作的领导。要认真学习、宣传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搞好复议工作人员的培训。要积极受理行政复议案件,畅通人民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要积极创新办案方式,妥善处理重大复杂的行政争议,不断提高办案质量。要尽可能按照《条例》规定的和解、调解的方式结案,化解矛盾,平衡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做到“案结事了”。要积极参加行政应诉,建立与司法机关的良性互动机制,依法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认真探讨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和民事诉讼活动,发挥好政府的参谋助手作用。无论是在行政诉讼活动还是在民事诉讼活动中,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发挥组织协调、具体指导、综合统筹的作用,充分调动下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形成法律服务的整体合力。

(五)以转变职能为目标,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继续积极稳妥地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在发展好现有城市、景区综合执法基础上,继续在其它领域积极探索综合执法试点。在已经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地方,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规范和完善执法程序、执法文书以及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等相关制度上来。加强与城管执法机构的联系和协调,积极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总结交流活动。要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加大对行政审批大厅和“一个窗口”对外制度等配套制度建设力度,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着眼于行政许可法贯彻实施后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完善有关制度设计,使行政审批大厅和“一个窗口”对外制度健康、高效、规范运行。要进一步加强与仲裁机构的联系,各地要严格依据《仲裁法》和上级的有关要求,认真探索仲裁事业的发展规律,坚持仲裁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认真做好了解情况,加强交流,督促指导等工作,认真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充分发挥仲裁调解机制的作用。要做好仲裁机构规范化建设工作。

(六)以强基固体为重点,切实强化政府法制工作的基础建设。要适应新形势,继续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扩大政府法制工作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要加强对基层政府法制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针对依法行政工作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基层依法行政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从制度上、体制上、机制上分析基层依法行政工作的现状,提出具体对策措施,进一步推进全省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要加强对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法律问题的前瞻性、系统性研究。结合政府法制工作职能,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围绕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选择一批重大政府法制研究课题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组织专门力量,进行专题研究,提出有份量的决策建议,努力为省委、省政府出谋划策,更好地发挥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信息工作。进一步完善政府法制信息网站建设,以提高信息推介效果为目标,加强上下左右的联系,不断提高信息工作的档次和水平。

法制工作范文篇2

一、20*年工作情况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行政促进科学发展

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引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努力使依法行政与科学发展有机结合,促进各级政府的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市政府法制机构按照书记提出的“结合*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的要求,启动了政府法制“六大规划”(政府管理创新规划、政府立法工作规划、行政决策咨询规划、行政资格管理规划、政府法制监督规划和内部工作保障规划)的编制工作,努力为我市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谋篇布局、勾画蓝图。同时,积极承担市委确定的“坚持以人为本创建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重大课题研究,努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通过创新着力转变政府职能,体现以人为本,坚持依法行政,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二)召开全市第三次依法行政工作会议,部署未来五年政府法制工作

全市第三次依法行政工作会议顺利召开。黄奇帆常务副市长代表市政府作了题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优化提升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讲话,总结了过去五年全市依法行政的工作经验,对本届政府法制工作作了系统部署。这次会议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推进我市依法行政的一次重要会议。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为做好未来五年政府法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会后,各区县、各部门反响强烈,目前已有34个区县和45个部门以各种形式传达了会议精神,对加强依法行政作出了具体安排。

(三)创新行政体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1.抓好行政体制“三级改革试点”

一是继续推进市级执法联动。市级部门在公共安全监管、市场秩序监管、城市环境监管三大执法领域共开展联合执法447次,涉及牵头部门9个,配合部门22个,共查处案件7110件。

二是分类实施区县扩权。在20*年探索区县扩权的基础上,按照“依靠法制、统一规范、分类放权、强制实施”的原则,进一步加大了贯彻实施的力度,通过“依法界定、依法授予、依法委托”三种赋权方式,使各区县政府初步拥有了省辖地级市政府相对完整的行政权力,增强了区县统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截止到20*年12月,我市共实施了两轮(四次)区县扩权改革试点,共赋予“万州等六区”197项行政权,赋予“主城九区”136项行政权,赋予“其他25个区县”188项行政权。

三是扎实推进乡镇整体转型。全市共有100个乡镇进行了转型改革试点。清理界定了乡镇政府三类执法监管职能和九类公共服务职能,完成了执法人员的培训和发证工作,试行了窗口代办、购买服务、行政合同、集中咨询等四类新型服务模式,有效推进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在深入渝北、合川、石柱等20多个区县进行调研,广泛征求专家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市20*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和全市建设领域反腐倡廉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下发了《关于全面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项目的通知》,对市级行政审批项目(包括行政许可、非许可类审批和行政备案)进行了全面清理和规范。拟定了《*市市级机关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库》,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的透明化。起草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以建设领域为重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决定》,继续推进建设领域“五段式有限并联审批”改革和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改革,减少了20%的建设领域审批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并联审批程序,提高了并联审批效率。加强了对规划要素调整、用地性质改变、土地征用出让、建设规费减免等行政审批事项的监督,努力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实效。

(四)出台“两大基本规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出台了《*市行政立法基本规范(试行)》,系统规范行政立法活动,着力解决一些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存在的程序不明、质量不高、表述不一、部门利益倾向等问题。

出台了《*市行政执法基本规范(试行)》,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裁决、行政征收五类行政行为进行系统规范,着力解决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扰民、执法效率不高等问题。

以上两大基本规范均系全国首创,不少规定体现了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精神。比如,行政立法基本规范规定,规章的有效期不超过10年,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期不超过5年,从而较好地保证了规章、规范性文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五)加强行政立法,提高立法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编制好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着眼于全市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到2012年形成有*特色的地方立法配套制度体系的总体要求,认真编制市人民政府五年立法规划和2009年立法计划,确保立法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现实性协调一致。

二是突出立法重点。坚持立法决策与改革、发展、稳定决策相结合,突出贯彻落实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20*年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出台和制定了《*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市招标投标条例》等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法规规章。全年共起草制定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49件,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制度保障。

三是完善立法机制。按照“转换思路、创新模式、强化策略、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渠道。所有立法项目均通过电视、广播、网站、报刊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全年共组织立法项目论证会103次,征集立法建议1000余条。继续探索委托起草方式,充分吸纳专家和社会力量参与立法,进一步提高了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目前,已有11个立法项目完成了委托起草工作,列入2009年立法储备项目。

(六)坚持以人为本,改善行政执法

加强调研指导。组织开展了市级部门执法调研,对市级部门之间、市级部门与区县政府之间探索联合执法、综合执法、协助执法、委托执法、执法资源共享进行了系统指导,较好地解决了执法机制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涪陵、北碚等10多个区县进行调研,积极帮助区县政府解决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受到了区县的好评。

强化执法人员资格管理。组织开展了对全市执法人员资格的清理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了22期执法培训,共培训执法人员3062人。初步完成了乡镇执法监管改革后执法人员的统一培训、考试和颁证工作,对3518名考试合格者颁发了执法证件。

抓好专项教育培训。按照熙来书记、鸿举市长指示精神,市委政法委与市政府法制机构共同牵头,在全市开展了“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树立形象”专项教育培训活动,对59个市级行政执法机关和40个区县的近15万执法人员进行了专门培训,印发教育资料12000册,查出问题50*条,整改4845条,清退执法人员350名,促进了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改进工作作风。

(七)加强行政监督,建设责任政府

第一,加强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成立了行政复议应诉案件审查委员会,负责研究审大疑难案件。严格执行立审分离制度,完善了行政复议工作机制,提高了复议案件的办理质量。提出了全市行政复议工作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了对复议应诉工作的统筹协调和业务指导。全年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812件,结案率达96%。共办理市级行政应诉案件68件,均予以了妥善处理。

第二,做好规范性文件审查工作。认真抓好“规范性文件审查工作示范单位”建设,继续完善“三级政府、两级备案”的工作体系,积极鼓励支持相对人提出审查申请,进一步加强了对区县政府和市级部门的工作指导,强化了文件审查工作责任制。截止到12月16日,共审查规范性文件149件,其中准予登记31件,备案72件,退回修改46件,较好地维护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了政府的公信力,维护了法制统一。

第三,强化专门监督。充分发挥行政监察、财经审计、政务督查等行政专项监督的作用,重点加强了对财政资金分配、专项资金管理、工程招投标、城市建设管理、人事管理等重点领域的监督,严肃查处了一批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和损害群众利益的失职、渎职案件,促进了廉洁政府的建设。

(八)充分发挥法制机构的作用,保证依法行政有效推进

一是充分发挥法制机构综合办事和参谋助手的作用。20*年,市政府法制机构共召开专项协调会116次,协调政务287项,涉及车辆性能检测、户外广告清理、路桥收费改革等各类复杂问题;完成了中介机构资质认证、产权交易定价争议、邮政业务前置审批等198件市领导交办的棘手事项,妥善处理了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完成了新一届市政府法律顾问、立法评审(复议咨询)专家委员会的换届工作;办理了市人大代表建议231件,市政协委员提案156件,进一步加强与市人大、市政协的沟通联系,受到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好评。

二是加强政府法制干部队伍建设。20*年,市人民政府通过外派培训、挂职锻炼、区县任职等多种途径,加大了政府法制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促进各级各部门依法引导经济发展,依法协调社会矛盾,依法维护社会稳定。另外,市政府法制机构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个人修养,努力打造一支能够驾驭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能够担当现代政府管理重任的干部队伍。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市人民政府还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经济日报》、《*日报》等新闻媒体及时报道我市推进依法行政的新情况新进展,努力营造建设法治政府的良好舆论氛围。

20*年,政府法制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已有的政府管理创新有待进一步推动,创新制度有待进一步贯彻落实;在立法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的一些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还不够,立法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行政监督方面,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监督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2009年工作要点

2009年全市政府法制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党的*、*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总书记关于*发展的“314”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通过改革行政体制、创新政府管理、规范行政行为、优化行政服务、加强行政监督、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等措施,推动政府职能逐步实现“外延式剥离”(行业管理、资产管理、社区管理三大职能从政府行政职能中剥离)和“内涵式转型”(在剥离出三类非政府职能后,对行政职能进行重新调整定位),努力创建“以人为本”的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引导、促进和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提出2009年政府法制工作要点如下:

(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转型变革

一是制定《*市人民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创建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实施方案》。从信息公开、权力有限、行为规范、注重服务、讲究诚信、权责统一六个基本方面入手,对今后几年创建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进行系统规划,促进政府职能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二是完善市管区县(自治县)行政管理体制。按照下放管理权限,下移管理重心,市级加强宏观调控,区县(自治县)加强服务和管理的思路,进一步明晰“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系中各级政府、各个管理层次的责权。

三是探索行政管理“三大相对集中”。在总结以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综合执法改革、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改革,进一步创新和规范行政体制,提高行政效能,切实减轻相对人办事负担。

四是探索行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行业组织管理的地方立法,依法规范行业自律管理。凡公民、企业和行业组织能够通过自律处理的事项,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原则上不以行政管理手段解决。通过授权、转移、委托等方式,将政府职能中一些专业性、技术性工作交由行业组织承担。更好地发挥行业组织的沟通、服务和桥梁作用。

五是探索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社区管理的地方立法,推进社区自治,使居民委员会基于政治权利的自治管理、小区业主委员会基于经济权利的自治管理、社区代表大会基于生活权利的自治管理严格区分而又协调统一。加强政府对社区的指导和服务功能,通过评选“示范和谐社区”,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贯彻“两部基本规范”,努力创建法治政府

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继续探索行政执法五种机制(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协助执法、委托执法、执法资源共享),着力解决行政执法中存在的职能交叉、扯皮推诿、效率不高、监管缺位、责任不明、不公正执法等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要全面贯彻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快行政程序制度建设,探索建立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行政执法绩效评估与考核制度、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等重要制度,促进行政机关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开展行政管理“四项清理”,努力创建服务政府

认真开展行政立法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清理、行政执法要素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等“四项清理”,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的要求和分级负责、分类处理的原则,重点清理主体、依据、程序、职责、权限、文书、礼仪等七大行政管理要素,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裁决、行政征收等五类行政行为,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的科学化与法制化,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创建。

(三)抓好政府立法,进一步提升制度建设的水平

一是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按照“总体适度,确保底线,预留空间”的思路,在部门申报、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加强同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的沟通会商,制定好2009年市政府立法计划。

二是坚持立法决策与改革、发展、稳定决策相结合,突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城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库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金融中心培育、弱势群体保护八大立法重点,制定《*市就业促进条例》、《*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市信息化促进条例》、《*市非许可类审批管理办法》等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法规规章,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进一步健全行政立法公众参与机制,继续探索“媒体公示、公开听证、委托起草、社会招标和现场论证”五大公开立法模式,使立法工作努力做到深入了解民情、广泛集中民智、充分反映民意。

四是开展政府规章的立法后评估工作,对规章实施的绩效、规章的各项制度设计、程序规定等问题进行评测,探索建立系统的评测方法。

(四)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完善行政监督机制

第一,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意识。强化政府对人大负责的法律责任意识,依法向人大报告工作,依法接受人大的质询。强化与政协进行政治协商的责任意识,加强政治协商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政治协商的规范性、经常性和超前性。强化各级各部门和全体公务员的法律责任意识,依法全面规范行政行为。

第二,完善行政复议体制机制。一是从基础工作、审理方式、复议监督、档案管理等环节入手,继续完善复议制度,在坚持合法性审查的同时,加大对具体行政行为适当性的审查力度,进一步提高行政复议的质量和公信力;二是探索当庭作出复议决定制度和行政首长出庭制度,大力实施公开听证,进一步创新复议方式;三是编制《行政复议工作手册》,加强对区县复议工作的指导,帮助区县提高办案水平,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四是根据国务院法制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专职行政复议人员资格制度试点工作的精神,组织开展相关调研工作。

第三,强化规范性文件审查工作。撤销纠正一批不合法、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存在地区封锁、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内容的规范性文件,切实维护法制统一。

法制工作范文篇3

一、突出重点、把握时机,切实做好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1、启动统计“六五”普法工作。2012年是统计“六五”普法的第一年,各级统计机构要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建立普法组织领导机构,制定普法规划和年度计划。要积极与司法行政机关沟通,争取将《统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纳入本地区“六五”普法规划以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规划,列入市委党校的培训课程。要积极组织统计普法骨干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工作。

2、围绕统计业务工作做好普法宣传。要以“四大工程”建设为重点,以推进规范统一、改革创新、公开透明为主线,着力促进普法工作与统计业务工作的紧密结合,努力提升普法效果。要把统计普法渗透到统计报表布置、统计业务培训、统计资料、统计咨询服务及统计执法检查过程中,动员各方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普及统计法律知识。

3、把握时机开展重大普法活动。《统计法实施条例》出台后,各级统计机构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统计法律、法规、规章的颁布日、修订日、实施日等特殊时机,充分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

二、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保障统计数据质量

1、全市要重点围绕“四大工程”建设,做好执法检查工作。各镇街区、有关专业要对名录库中的单位进行认真地核查,确保基本单位名录库不重不漏、真实准确。要开展对联网直报企业的检查,确保联网直报的操作规范。要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贸易、房地产开发、居民收入等专业数据为重点,加强对源头数据质量的监督检查。

2、加强对企业统计基础工作的督导检查。各镇街区、有关专业要督促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档等管理制度,配备具有统计从业资格的统计人员,强化统计工作责任,促进企业统计工作的规范化。要通过执法检查,加强对企业的统计业务指导,规范指标填报,严格报表审核,确保源头统计数据质量。

3、要积极组织开展统计执法检查,严肃查处各种统计违法案件。至少要立案查处1起以上统计违法案件。要加大对迟报、拒报统计资料违法行为查处力度,提高调查对象及时如实报送统计资料的意识。对性质严重,影响重大的案件坚决予以曝光,达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4、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执法方式。要在不断总结去年开展的《统计法》和《处分规定》贯彻执行情况大检查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市基层统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统计执法方式,强化统计执法工作的规范性,努力提高统计执法的综合效能。对有问题的单位,要以教育指导为主,行政处罚为辅,加强与基层统计人员沟通交流,深入掌握基层单位的统计工作情况。

5、加大对上级统计部门转办、督办案件的查处力度。要积极配合上级统计部门做好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

6、按照《省统计工作巡查办法》的规定,省统计局今年将继续开展全省统计巡查工作。要按照省巡查办法的要求积极准备,做好配合。

三、进一步修订完善统计法制工作制度和统计执法法律文书

1、要按照新《统计法》的要求,修订完善统计法制工作制度,并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对与新统计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规定,坚决予以修改或者废止。

2、规范统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要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统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完善案件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3、要积极配合国家、省和市统计局做好统计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修订工作,及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4、根据新统计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进一步修订完善统计执法法律文书,做到全市统计执法法律文书规范、统一。

5、加强对涉外调查的管理。认真配合省局和市局做好涉外调查机构资格认定、调查项目审批工作,加大涉外调查监管力度。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基础建设,全面提升依法统计水平

1、全市各级统计机构要把推进依法统计作为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作为提高政府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公信力的一项战略措施,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谋划,全力推进。

2、加强统计法制机构建设。要继续下大气力抓好统计法制机构建设,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指导、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行政执法指导和监督、立法组织协调、普法宣传教育等方面的职能作用。

3、加强培训,全面提高统计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执法技能。要积极派员参加政府法制部门和上级统计部门主办的执法骨干培训班。通过培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忠诚法律、作风过硬、业务精湛、敢于执法、善于执法的统计执法队伍。

法制工作范文篇4

一、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法律工作的各项具体要求,加强法制基层组织建设

对我乡所涉及的计生执法、司法所等机构,配备了专门人员,并认真组织其人员进行了相关专业法律知识培训工作,使其充分掌握相关法律专业知识,为充分做好执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加强了其业务素质的培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人员配备上,挑选综合素质较高的精干人员,组织强有力的工作队伍。

二、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提高机关干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法制观念

1、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在年度,为了适应当前依法治国的形势要求,我乡对广大机关干部和村两委干部开展了4次法律知识培训工作,每年度进行一次集中学习培训,邀请派出所、计生局和司法局的领导进行相关法律知识培训,使我乡广大机关干部和村两委干部接受专业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了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2、积极参加市里组织的普法考试。我乡机关人员严格按照市政府的要求,积极学习准备认真参加市政府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司法考试,同时积极组织村干部分级分批接受市级的相关学习培训工作,提高其法律知识水平。

3、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认真领悟其宗旨,并进行大力宣传,普及依法行政知识,加强法制观念建设。

4、认真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办理行政复议案件规范,案卷规范,无行政复议被撤消或行政败诉的案件。

5、认真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责任追究制度,对所负责的纠纷或矛盾问题,依据“属地管理的”原则,督导办法,实行严格责任制度。以强化责任,依法办事,并使依法办事的观念深入民心。

法制工作范文篇5

一、加强领导,推进依法行政

1、成立县统计法制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局长负责制,局分管领导具体抓,专业负责人全力抓的责任制度。把依法统计法制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全局性中心工作来抓,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了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统计数据质量。

2、制定统计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行政执法职责,在完成梳理统计行政执法依据,分解统计行政执法职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行政执法责任;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考核机制;建立案件审议小组,推行案件处理的集体研究制度;加强统计行政许可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二、认真做好统计法制宣传工作

按照统计“六五”普法规划,制定年度普法工作计划。针对不同的普法对象,确定不同的普法内容,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统计普法工作。

1、深入开展《统计法》宣传工作。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广泛宣传统计法律法规知识。一是在电视台滚动播放统计宣传口号;二出动宣传车巡回宣传;三是印刷宣传资料,广泛散发宣传;四是悬挂横幅80多条;五是在LED屏播放宣传标语不断提升统计法规知晓率;六是利用3.8(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日),12.4(统计法颁布日),12.8(宪法颁布日),等多次上街宣传。

2、建立领导班子和干部学法制度。认真贯彻《省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各级统计局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统计能力的意见》,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建立统计系统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核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学法制度,并将学法情况作为统计系统公务员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2016年,领导班子集体学习法律、法规12次。

3、举办《统计法》知识讲座,宣传法律、法规知识。2016年,我局举办《统计法》知识讲座培训班,参加人员121人,通过培训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学法、懂法、守法。

4、印发《统计法》和《国家统计局10号令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宣传单,宣传《统计法》和《国家统计局10号令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上半年,印发了《统计法》和《国家统计局10号令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宣传单1000份。

三、开展统计执法检查,依法查处统计违法行为

年初,我局对统计执法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部署,不断完善统计执法基础工作,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依靠法制手段推进统计改革,维护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1、抓好专业法制基础工作。做好统计继续教育和统计从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工作。超额完成统计从业人员报名考试工作。

2、开展统计执法。局统计执法人员对全县部分企事业、及行政单位进行统计法制工作专项检查,把检查的情况向局领导汇报,对有统计违法的单位列入案源,组织力量按法律程序进行查处。统计执法严格按程序办事,做到从检查、立案、调查、处理、结案全过程行为规范。进行了统计执法检查25个单位。通过检查发现有统计违法行为的5个单位,立案查处5起,结案5起,其中通报批评2起,警告并罚款3起,罚款1.8万元。有力的纠正了个别单位在统计数据上弄虚做假的违法行为,增强了基层统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工作责任心。

四、今后努力方向

1、加大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统计员的统计法律意识,牢固树立统计法制观念,在社会上营造一个依法统计的良好工作氛围。

法制工作范文篇6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政府法制办的指导支持下,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在认真做好政府法制各项日常工作的同时,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努力推进政府法制工作的全面开展,为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被省政府法制办评为*年度政府法制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一)清理审批事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初见成效。圆满完成了第一轮审改任务,共清理出行政审批事项1066项,涉及市政府和70个部门单位,其中审批权在省级以上的审查转报事项262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804项。对804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保留341项,转化152项,取消155项,合并95项,下放18项,不再作为审批管理事项43项。转化、合并、下放、取消及不再作为审批管理的事项共463项,减幅达57.6%。清理出市级备案事项36项,确定保留26项,取消10项。根据审改结果,制定了《威海市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方案》,经市委、市政府研究通过后,以市政府38号令公布执行。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进一步规范了审批程序、申报资料和承诺时限,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审批时限平均缩短70%以上。编辑出版了《威海市行政审批指南》,增强了行政审批的透明度。

(二)坚持体制创新,高标准建设市行政审批中心。建设市行政审批中心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年为市民办的18件大事之一。作为承办单位,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高标准建设、规范化运作”的要求,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在中心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都努力创新。一是管理体制创新。中心管理机构与法制办合署办公,充分发挥法制机构的作用,满足中心管理工作的需要。二是融资方式创新。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招标进驻中心的代收费银行,筹措资金1600万元,解决了中心建设的主要资金。三是工程建设创新。盘活市总工会的半拉子工程,避免了重复建设;聘请建设专家监理,确保了工程质量;通过招标购置设备设施,降低了工程造价;采用倒排工期和压茬施工,加快了施工进度,整个装修工程仅用半年的时间就全部完成。四是进驻中心的部门单位和审批项目创新。经过多次协调论证,首批进驻中心的既有25个市直部门,而且还有10余家中介服务机构;既进入了361项审批事项,也进入了55项咨询服务事项,审批事项进驻率达47.8%。中心共设有88个窗口,工作人员200多名。

(三)严格考核管理,行政审批中心开局运行良好。一是完善运行机制。建立了“五公开”、“五件办理”、“并联审批”、“一口收费”、“网络管理”等运行机制,对基本建设、企业登记注册、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等实行并联审批。二是健全管理制度。制定了中心审批事项办理办法、窗口工作考核办法、审批责任监督检查办法、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等17项规章制度,开发了指纹考勤、审批管理、语音查询软件,配备了指纹考勤机、触摸屏等专业设备,建设了中心网站系统。三是加强日常管理。坚持每天对窗口单位进行3次考勤和4次巡查,督促工作人员遵守工作纪律。每天发放群众意见卡100张,听取办事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每半月召开一次窗口负责人会议,及时研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四是严格考核评比。采取办事对象评议、窗口互评和考核领导小组综合评议等方法,定期评选“优胜窗口”和“优秀工作者”,促进窗口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审批中心自9月19日投入运行到12月底,共受理审批事项34681项,办结34522项,按期办结率100%,办理时限在原来缩短70%的基础上又缩短30%。平均每天办理审批和服务事项近600项,群众满意率达99.9%。

(四)当好参谋助手,严把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关。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以及社会难点、热点问题,搞好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审查修改工作,坚持做到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严格把关,确保质量,为领导决策和政府依法组织经济建设、管理社会事务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全年共审查规范性文件草案62件,已经市委、市政府的45件。向省政府备案规范性文件7件。审查各市区报送的文件37件,审查市政府各部门报送的文件12件。全年共组织召开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查协调会36次。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集中开展了清理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工作,共清理市政府2001年底前的规范性文件及政策措施327件,决定废止的60件,已经失效的16件,修改3件,保证了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与国家法律法规及WTO规则的衔接和协调。

(五)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办理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认真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积极受理和审理行政复议案件,认真参加行政诉讼,妥善处理行政争议。对行政复议案件,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依法公正公平审理,该维持的维持,该撤销的撤销,该变更的变更,既充分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又依法维护行政机关的形象和权威,保证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对行政诉讼案件,积极参与,多做工作,坚持集体研究案情,制定应诉对策,注重收集证据,按时出庭答辩,维护政府的权威和群众的利益。在今年的温泉养殖场、光华养殖场诉市土地开发公司填海工程案件中,为政府挽回经济损失600多万元。加强对全市复议应诉工作的指导,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办案能力,避免了错案现象的发生。年内全市共受理行政复议案件94件,受理80件,不予受理13件,告知权利1件。其中维持48件,撤销10件,撤回申请12件,终止审理5件,未审结5件。市政府共审理行政复议案件26件,受理20件,不予受理5件,告知权利1件。其中维持7件,撤销3件,终止审理5件,未审结5件。

(六)加强监督检查,促进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加大行政执法检查力度,全市各级法制机构先后牵头或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了市场经济秩序检查、土地市场清查、统计执法检查、档案执法检查、城市管理执法检查等专项执法检查10多次,协调处理海域纠纷、拆迁纠纷等执法纠纷案件12起。加强对重大行政执法案件的备案审查,年内先后审大行政案件53起,依法协调和指导有关部门查处重大行政违法案件7起。加强对执法证件的管理,全年新发行政执法证件1200多个,审验执法证件3000多个。组织开展了以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为核心的执法制度建设,加强外部监督、民主评议和内部管理,促进行政机关和执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积极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草拟了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意见和方案,已印发有关部门、单位讨论研究。

(七)加强宣传培训,提高社会各阶层的法制意识。坚持领导干部学法日制度,各级政府和部门法制机构共举办领导学法讲座38次,举办科级以上干部法律知识培训班10期,会同中国政法大学等单位举办WTO知识培训班5期,举办行政复议应诉人

员培训班1期,理论研讨会一次,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试8期,集中学习了WTO与行政执法、行政复议法、行政法诉讼法、安全生产法、仲裁法等法律法规,培训干部职工5000多人。联合组织开展“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专题活动,组织开展信访法规等专题集中宣传日活动,积极发行国务院新法规汇编等法制图书,组织发放各类法制教材2000多册,宣传品1万多份。组织各种宣传媒体,通过专访、专题、新闻等形式,加大对政府法制工作的宣传,特别是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中心建设、行政复议应诉等的宣传,提高社会各阶层对政府法制工作的认识。

(八)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的政治业务学习和思想作风建设,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党课学习日制度,采取集体学习、个别谈话、组织交流等形式,统一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树立奋发向上、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良好风气。行政审批中心成立后,法制办和中心管理办的科级干部重新进行了竞争上岗,稳定了干部队伍。对新调入的同志,注重加强业务培训,并发挥老同志的传帮带作用,使新同志很快熟悉工作,满足工作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完善了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和管理制度,合理安排工作分工和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充分调动每个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领干部职工加班加点抢时间,全年累计加班800多个工作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期圆满完成。

政府法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一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中心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表现在个别部门受利益驱使,对进驻审批中心存在抵触情绪,授权不充分,统一收费没有全面落实,并联审批等高效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开展起来等;二是有的地方和部门依法行政的观念还不够强,仍习惯于用行政命令去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有的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三是有的基层政府领导尚不能正确处理依法行政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往往把二者割裂甚至对立起来,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四是行政执法监督还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和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操作性强的行政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尚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甚至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的问题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二、2003年工作安排

2003年的总体工作思路是,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主线,以加强行政审批中心建设为重点,认真抓好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查和行政复议应诉两项基础工作,努力在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法制宣传三方面实现突破,促进政府法制工作再上新台阶。

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主线,就是要进一步缩减行政审批事项,依法规范行政审批行为。要结合即将出台的《行政许可法》,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的清理结果,积极组织开展第二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取消与《行政许可法》规定不相一致、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审批事项。要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科学安排,合理分工,加快工作进度,年初部署动员,5月底前完成清理工作;要加大清理力度,凡是国家取消的审批事项,我市坚决取消。凡是国家下放的权力,我市也要逐级下放;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要依法规范,进一步改进审批方式,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审批制度,促进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以行政审批中心建设为重点,就是继续坚持体制创新,进一步抓好行政审批中心的管理工作。要不断完善中心运行机制,以基本建设、企业登记注册、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等方面为改革的重点,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减少审批的前置条件,同时扩大并联审批的范围,实行规范运作,让社会真正能感受到中心办事的便捷、高效。要调整中心的窗口设置和进入中心的审批事项,把能够纳入审批中心办理的审批事项都纳入中心办理,使审批事项的进驻率达到70%以上。要督促各窗口单位进一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为办事窗口充分授权,使中心窗口真正做到既能受理又能办理,并将授权情况作为中心窗口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审批项目收费的管理,凡是在中心办理的审批事项涉及的收费项目及其他有关预算外收入、基金等,都要在中心代收银行统一收取。要加强与外地先进城市的交流和沟通,学习先进经验,开阔眼界视野,逐步探讨“告知承诺制”、“先证后照”等新型办事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对窗口工作的监督检查,严格工作纪律和工作制度,认真组织开展“双优”评选活动,充分调动窗口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做到中心管理制度化、审批行为规范化、窗口办公现代化,努力把中心办成优化投资环境的窗口、便民服务的窗口、依法行政的窗口。

认真抓好两项基础工作,就是抓好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查工作和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查工作要继续坚持精简数量、提高质量、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及时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急需的规范性文件,重点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城市、招商引资、鼓励扶持科技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要建立规范性文件制定听证制度,规范听证程序,对重要的规范性文件,召集管理相对人、专家、学者等参与听证,提高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中的民主参与程度,做到集中民智,反映民意。要按照WTO的原则和公开透明的要求,加大审查把关和协调力度,对照搬照抄的、与法律法规相矛盾的、与本地实际不相符的规范性文件坚决不出,对部门之间有分歧意见的规范性文件,积极协调统一后才能出台。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各市、区和部门单位都确定专职的规范性文件备案人员,按照标准及时备案,市里每季度进行一次检查,每半年进行一次情况通报。要根据法制机构人员的变动情况,及时组织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法制工作人员的立法水平,从源头上提高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质量。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对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宣传工作,扩大两部法律在社会上的影响,使大家能够了解并运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要求,及时受理和审理行政复议案件,严格按法定程序和时限办理。要建立完善行政复议案件的办理规程,搞好配套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办案程序和法律文书。要坚持集体讨论、集思广益的案情分析会制度,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政府的威信。要积极参与行政诉讼,注重研究行政诉讼案件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诉讼技巧,为政府和部门提供法律服务。要加强对全市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研究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提高整体办案水平。要加强执法证件管理,及时发放和换发《行政复议应诉人员资格证书》,建立完善行政复议应诉人员档案。要组织开展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调查研究和理论调研工作,督促各单位及时准确上报统计报表,注重对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的的研究分析,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努力实现三方面突破,就是要在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法制宣传三方面实现突破。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要实现突破,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行政执法体制创新的一个重点,切实抓紧抓好。要加强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宣传,教育和督导有关部门增强大局意识,积极支持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开展,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打好基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7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要求,参照学习外地试点城市的工作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充分听取相关部门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实施意见和方案。要严格按照相对集中行政管理职能的要求,逐步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合理调整、配置行政管理职能,积极稳妥地推进,解决城市管理中多头执法、职能交叉等问题。

法制工作范文篇7

一、科学拟定立法计划,加强制度研究工作

1.科学制定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机制研究,科学制定立法规划,采取公开征询、科学论证、深入调研的办法,建立广泛征求意见的立法工作机制。认真研究2010年及未来一段时期的质检立法发展规划,重点突出事关质检工作全局的具有基础性、紧迫性的立法项目,坚持急需先立、逐步完善的工作原则,科学拟定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确保重点立法任务落实到位。

2.进一步做好前瞻性研究工作。加强战略性软课题研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质检工作发展趋势和法制工作规律,结合现阶段质检工作实际需要和法制建设进程,积极开展现行法规制度和拟设置法规制度的科学性研究。认真梳理有助加强质检工作有效性的制度框架,找准推动工作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制度。重点探索完善应急工作机制,研究防范和化解质检工作行政风险,确保质检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提高立法质量,进一步健全质检法规体系

3.进一步做好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立法论证和调研工作,通过召开立法听证会、专家论证会、网上征求意见、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工作实际情况,掌握立法相关方的意见。注重借用外脑,适当依托相关法学专家、行政管理专家参与立法工作,进一步提高立法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4.全力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立法工作。结合当前计量监管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加大对计量法有关问题的研究,增强计量法规制度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提升计量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集中全力,进一步加大与国务院法制办的沟通协调工作力度,积极主动做好部门间意见协调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外部环境,大力加快计量法修订工作进程。

5.扎实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修订工作。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快推动标准化法修订工作。着力解决立法工作中有关问题,完善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与国务院法制办的联系沟通力度,配合做好有关协调工作,推动尽早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

6.着力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修订工作。借鉴应对甲流工作的经验做法,紧密联系国境卫生检疫实际工作,完善检疫查验、传染病监测、卫生监督、卫生处理等各项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协调,加大与国务院法制办的沟通力度,继续推进该法修订工作。

7.积极开展《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立法工作。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开展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立法工作,建立健全从源头督导企业采取召回措施的法规制度,维护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认真组织研究各单位反馈意见,加强研究工作,力争尽早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

8.加快推进《设备监理管理条例》立法工作。主动协助国务院法制办开展设备监理立法专题调研工作。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加强对设备监理有关法规制度的研究,理清设备监理管理工作思路,加大部门间协调力度,积极推动立法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9.继续推进《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立法工作。根据当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倡理性消费的现实需要,把握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立法工作的良好契机,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做好条例的调研论证和修改完善工作,建立健全商品合理包装规范,积极引导生产企业节约资源,规范包装行业。

10.稳步推动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立法工作。根据立法工作计划,认真做好《特种设备安全法》、《国家质量奖管理条例》、《产品质量监督条例》、《地理标志保护条例》、《消费品安全法》、《质量振兴促进法》、《实验室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立法工作,继续加强《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立法研究,进一步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夯实质检工作法制基础。

11.不断完善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规章。认真做好《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管理规定》、《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规定》、《出入境检疫处理单位及从业人员核准管理办法》、《进出境旅客携带物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优惠原产地证书签证管理办法》、《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进口工业产品检验监督管理办法》等立法项目的制修订工作,加快检验检疫退运、销毁以及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等制度的研究步伐,进一步完善出入境检验检疫法规制度。

12.大力加快涉及质量监管工作的部门规章立法进程。围绕质检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有关落实产品责任、完善监管制度、提升质量水平的部门规章立法工作,确保有符合监管工作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规章制度可依,全力加快《消费类电子电气产品召回管理办法》、《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能效标识管理规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制修订进程。

13.着力加强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部门规章建设。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加快法规体系建设,保障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认真做好《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规定》、《大型游乐设施和客运索道安全监察规定》等规章制修订工作,重点做好《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进出境水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进出境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进出口蜂蜜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等食品安全配套规章立法工作。

14.认真做好标准化、计量和认证认可部门规章制修订工作。加大对质检基础性工作的立法力度,切实发挥标准化、计量和认证认可的技术支撑作用,满足质检工作实际需要,进一步做好《计量器具新产品管理办法》、《商品包装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认证人员执业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立法工作。

三、建立健全立法协调机制,切实维护质检职能

15.认真做好法律法规立法协调工作。加强对有关部门制定的与质检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有关规范性文件研究,密切跟踪《粮食法》、《能源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信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出入境管理法》、《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清真食品管理规定》、《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立法进程,及时对相关草案提出修改意见,认真做好立法协调工作。

16.加大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力度。积极建立与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之间良好的工作联络机制和意见协商渠道,灵活采取多种有效方式,进一步加大意见反馈和异议协商工作力度,共同探索解决问题和形成监管合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立法和监管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7.加强系统内部法制工作信息通报。建立质检法制工作信息通报机制,对于地方人大、政府法制办开展的与质检工作相关的重要立法项目及其协调修改意见,及时通报上级质检部门,实现上下联动,确保在工作中维护和落实质检系统监管职能。进一步加强质检法制工作的统计分析建设。

四、切合实际工作需要,做好评估、清理、释义和相关指导工作

18.加大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总结以往立法后评估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组织开展有关部门规章立法后评估工作,着重就立法内容的针对性、制度设计的合理性、规定条款的可操作性以及法制施行的有效性等问题进行评估,全面、准确地掌握规章的实际执行状况,以便及时启动相关法规制修订工作。

19.认真清理质检法律法规。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形势对质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并依据有关立法后评估结果,及时开展实施效果研究工作,做好法规制度的“立、改、废”工作。重点抓好修订与废止工作,保证法规制度的统一性、实效性和可行性。统一现行有效法规梳理工作,探索建立检验检疫执法依据数据库。

20.加强质检法规条文释义工作。根据质检监管工作的实际需要,对即将生效的重要的法律法规,或者业已生效但各地方反映强烈、问题集中的法律法规,及时组织制定实施意见,做好或者配合做好相关释义和解释工作,帮助各地质检部门正确理解有关规定,统一对有关法规的认识和适用。

21.组织做好法规英文稿审定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及时组织开展对质检有关法律法规和重要部门规章的英文翻译及审定工作。规范翻译和审定工作程序,组建专业人才库,为质检系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22.加大对地方立法的指导工作力度。加强对地方立法及立法课题研究的指导。高度重视各地开展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立法工作,组织有关具有共性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搭建各地小作坊立法交流沟通平台,帮助地方质检部门在立法中赢得主动。各地要注意统筹协调有关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立法项目,着力保持与现行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23.扎实做好质检执法指导工作。认真研究各地质检部门执法请示,及时、准确回复有关法律法规适用问题的意见,加强对在全国范围内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法规适用问题和意见的研究,统一各地对法律规范的认识,强化对各地质检行政执法的指导力度。

五、完善制度规范,做好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工作

24.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工作机制。加快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建立规范性文件监督审查制度,清晰界定各相关主体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权限与责任,防止制定与现行法律法规不一致的规范性文件或者相互之间存在矛盾冲突的规范性文件,建立规范性文件审查与备案制度,确保制度规范的协调统一。

25.加严把关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严格依照合法性和合理性原则,切实规范各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审查、决定和公布工作,进一步完善对设定或者细化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制度,力争杜绝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现象,推动提高总局规范性文件的质量。

26.畅通规范性文件实施效果反馈渠道。建立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效果反馈制度,着重就规范性文件之间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以及规范性文件本身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开展评估。根据效果反馈结果,对应当废止或者修改的规范性文件,及时依法予以处理。积极探索建立规范性文件制修订工作责任制。

六、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许可行为

27.继续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和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的统一部署,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的原则,进一步清理和减少行政许可事项,下放审批权限,做好保留项目的最后确认工作。积极探索建立行政许可动态评估机制,定期评估行政许可项目的实施情况,对于没有必要再继续审批的,通过市场机制、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或者按照方便申请人、便于监管的原则可以下放管理层级的,应当及时予以取消或调整。

28.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对保留的项目,要严格按照法定要求实施行政许可,规范各类审批主体,执行行政许可“八公开”,规范公示内容。凡涉及许可申请条件、工作流程等修改事项必须经过法制部门审核。要进一步优化流程设计和办事制度,切实做好行政许可便民服务措施,提高审批效率。要强化“谁审批、谁负责”的责任制和“一把手”负责制。

29.加强行政许可的监督与管理。对取消审批后仍需加强监管的事项,建立健全后续监管制度,制定配套措施,防止取消审批后出现监管职能“缺位”或“不到位”的现象。对下放审批权限的,要真正下放权力。强化事中检查,加强对检验机构的监督制约。防止“重许可、轻监管”,对许可后的监管要制定具体措施,加强事后稽查。

30.加快网上审批工作进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行政审批事项的受理、承办、批准、办结和告知等环节实行网络全程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与不当的审批行为。要改变观念,转变工作方式,从原有的书面审批工作模式逐渐转变为“网上审批”的无纸化工作模式。加强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完善“一门受理、统筹协调、规范审批、限时办结”的运作方式。落实“金质工程”(一期)行政许可业务管理系统的试运行,在全国质检系统推行实施。

七、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1.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总结质检系统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要通过划分责任岗位,明确行政执法责任目标,把质检法律法规的各项具体执法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及行政执法人员,明确执法主体,确定执法标准,完善考核体系,落实执法责任。将以往行政执法管理“事后追究”的模式转变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全过程管理模式。

32.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案件办理工作。修订案件审理规则,规范行政执法文书格式,统一行政执法文书种类,完善行政案件办理程序,制定行政处罚档案整理规则,提高行政执法效能,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33.建立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和基准制度。认真总结长江三角地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区域试点的经验,推动试行区域统一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规则,为在全国推广积累经验、创造条件。严格规范行政裁量权的行使,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4.加强听证制度规范化。大力规范听证制度在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和行政许可过程中的有效实施,进一步细化听证制度,明确听证范围,规范听证程序,确认听证效力,确保行政行为的公开、公平、公正。

35.组织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结合总局规定和当地实际,制定科学的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方案,组织经验丰富的办案人员、法制工作人员以及档案工作人员组成案卷评查小组开展评查工作,并通报评查结果。通过建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提升办案质量,规范执法行为。

36.开展依法行政大检查。组织各地两局开展自查、互查,检查各地执行行政许可有关规定、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开展重大行政决策法制审核、行政执法档案规范情况、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情况,梳理依法行政的重点、难点问题,评价检查结果,推荐评选在依法行政工作中表现优异的集体与个人,指导督促进一步做好依法行政工作。

八、完善复议应诉工作机制,增强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37.完善行政复议工作机制。要健全行政复议机构,加强对行政复议工作的组织领导,大力加强行政复议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行政复议案件办理质量,依法、公正、高效地解决行政争议。改进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方式,研究建立行政争议和解调解、实地调查、专家咨询等行政复议工作新机制,完善具体程序和配套制度,提出确保工作质量的措施。对复议案件审理中发现的共性违法行为或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及时制发意见书或建议书,督促有关部门予以纠正。

38.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要建立完善行政应诉制度。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要认真进行答辩,并按规定提交被诉行政行为依据、证据和其他有关背景材料;指派参与被诉行政行为调查、决定的工作人员积极出庭应诉,重大案件要求行政机关负责人亲自出庭应诉;自觉履行生效判决、裁定。

九、完成“五五”普法规划任务,提升普法工作成效

39.继续推进领导干部、执法人员等重点对象的学习培训工作。坚持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推行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考核和任职资格制度,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分级分批法律培训,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水平。组织开展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学习培训,进一步落实学法考试考核制度,强化依法行政意识。

40.强化技术机构学法用法意识。针对质检工作技术性强的特点,及时组织开展技术机构工作人员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系统内技术机构相关人员法律学习培训,强化责任意识、风险意识,确保依法施检、程序规范、数据准确。

41.做好新颁布的法规宣贯工作。针对新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对领导干部、执法人员和企业负责人的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开展宣贯工作,利用举办培训班、网上答疑、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向有关行政执法人员、企业以及社会各界普及质检法规知识,促使全系统做到准确理解、融会贯通,督促行政相对人自觉遵守法规要求。

42.认真做好普法验收工作。总局将制定下发有关验收意见及标准。各地两局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总结验收方案,认真回顾本单位普法工作开展情况,科学评估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好档案材料归档整理,迎接上级部门检查验收。

43.开展普法评比表彰工作。开展“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评比表彰工作,着重研究建立、完善和落实法制宣传教育考核评估、检查督促、工作激励等制度。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加强区域普法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为“六五”普法规划的实施做好准备。

十、加强法制机构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法制工作范文篇8

一、学习贯彻《社会保险法》

(一)抓好《社会保险法》学习培训。成立学习贯彻《社会保险法》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学习贯彻《社会保险法》工作方案,完成全县人社系统、县直部门、乡镇、重点企业以及其他用人单位的学习培训工作。

(二)开展《社会保险法》普法宣传。制定普法宣传工作方案,充分发挥报刊、门户网站、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主渠道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抓住重点内容,广泛进行宣传,为《社会保险法》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清理《社会保险法》配套制度。对照上位法的规定,清理社会保险方面现行的规范性文件,对与《社会保险法》不一致或者相抵触的内容,在法律生效实施前进行完善、修订或者废止,做好新旧制度衔接,实现平稳过渡。

二、有效规范行政行为

(四)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报备、清理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切实履行法制工作机构审查把关职责,采用“规”字号文号,按规定报备,依法予以公开。继续清理过去的规范性文件,及时予以修订或废止。

(五)开展行政行为清理。结合机构改革和职能整合,开展行政行为清理,规范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完善行政程序,优化服务流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六)规范行政审批日常办理。完善行政审批各项工作制度,加强行政审批工作人员培训和管理,做到法律文书准确、案卷完整规范,确保依法审批、按时办结。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

三、加强行政执法监督

(七)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制度,加强对重大行政决策活动的监督。推行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信访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政策宣传。

(八)规范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案件收受、登记、办理、合议、会核、报批、发文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和文本,积极探索行政调解和司法调处相衔接的机制,加强与法制、法院等部门的联系,认真做好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依法维护当事人的权益,努力做好社会矛盾的化解工作。

(九)开展系统行政执法检查考评。坚持案卷评查制度,组织开展专项行政执法检查,加强执法监督,继续完善评查标准和方法,切实提高案卷质量。

(十)完成行政执法证换证工作。按照县政府统一部署,开展行政执法证换证工作,组织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确保行政执法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按期领取行政执法证件,全部做到持证上岗,整体提高行政执法行为的质量。

四、深化普法依法治理

法制工作范文篇9

一、强化统计依法行政

1.围绕贯彻市政府《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市局、总队《关于加强依法统计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学习,强化全市政府统计系统依法行政和依法统计意识。组织全市政府统计系统法规、执法工作人员系统学习《行政强制法》,掌握《行政强制法》的主要原则,具体内容和程序规定,研究统计部门贯彻《行政强制法》的具体问题和解决对策。

落实并完善行政调解机制,组织市和区县局队法规工作人员学习研讨市局、总队《行政调解工作制度(试行)》,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和运用调解方式化解矛盾和纠纷,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工作制度,促进和谐统计建设。

2.以新修订《统计法》为基础,结合《统计法实施条例》出台情况,全面修订市局、总队行政执法责任制,重新梳理、确认两个行政主体的法定职责,执法依据和工作流程,相关部门据此调整本部门工作职责并分解落实至各岗位,进一步调整、补充、修改、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配套制度,将政府统计部门的对外管理职权、执法职权全部纳入责任制,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对外公开。

推动区县局队修订行政执法责任制,厘清执法主体、职责和依据,全系统形成能够反映市和区县两级政府统计部门权力运行过程的行政执法责任制体系,各单位要按照行政执法责任制确认的职责依法严格履职。

3.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及相关文件要求,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提出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事项的建议。

加强统计从业资格认定权限委托区县后的监督管理,完善管理制度,采取网络监控、实地检查、书面检查等多种形式,对区县实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开展监督。整合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网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网,改进从业资格网络审批系统,优化审批程序。研究从业资格考试与资格认定两项工作的整合,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能。研究将全市具有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纳入从业资格管理工作。

依法认定涉外调查机构资格和审批涉外社会调查项目,确保认定和审批符合法定条件,加强对涉外调查机构和调查项目的监管。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开展对涉外调查活动的检查,依法查处违法开展涉外调查活动的行为。依法核发和管理统计调查证,确保政府统计调查行为合法规范。

4.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市和区县局队要严格落实行政处罚案件“三审制”。建立统计执法检查人员资格管理网络管理系统,对市和区县专兼职执法人员资格及证件实行动态化、规范化管理,为即将开展的本市统计执法检查证批量换证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建立并完善外部监督机制,加强对统计执法效果的社会评议和监督,促进政府统计部门查找问题,改进工作。积极受理复议申请,畅通诉求渠道。

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进一步完善规范性文件审查机制,规范审查程序。市局、总队各单位起草的统计规范性文件,必须经法规部门审查后印发,对其中实施于全市的重要文件按照要求向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备案,切实保证统计规范性文件内容和形式的合法性。对市局、总队对外签署的各项合同文件认真开展合法性和规范性审查,发挥市局、总队常年法律顾问辅助和支持决策的作用,不断提升依法决策水平。

二、深入开展地方立法研究

5.在2011年地方统计立法意向课题研究和相关立法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梳理出的各类问题,在全市政府统计系统、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调查对象等不同层面进一步开展专题性调研,研讨不同问题的解决对策,深入挖掘立法需求与空间。加强与其他省(区、市)修法意向、内容与进展的情况沟通,借鉴经验,从实际出发,从法规制度建设层面提出应对意见。

6.加强与上级立法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组织与国家统计局、市政府法制办、市人大财经委等相关立法部门的座谈,邀请法制办与人大主管领导以及对口部门,结合当前形势解读本市对地方立法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工作模式和工作程序等方面的要求,深入分析立法需求调研搜集的主要问题,研究通过立法解决的方式,为地方统计立法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7.根据新修订统计法律法规,结合统计执法实践,研究修订统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解决新统计法律规范提高罚款处罚额度后导致自由裁量权扩大,需要对处罚裁量权重新调整、合理设定并予以规范的问题,从制度设计层面抑制和减少行政处罚行为的随意性,注重体现统计立法精神,体现“合理行政”理念。

三、推进统计“六五”普法

8.组织落实全市统计“六五”普法规划,各区县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和时间安排。市局、总队组织完成对全市政府统计系统以及市直报单位普法教育骨干培训工作;各区县统计局、调查队负责组织完成对本辖区各部门、各单位普法骨干培训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普法骨干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业务能力,发挥其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在完成对市级和区县级普法骨干培训的基础上,以普法骨干为带头人,全面推进全市各调查单位普法工作的有效开展,重点组织完成对全市规模以上调查单位的普法学习、注册和考试工作。

9.在统一使用国家统计局编印的普法教材基础上,市局、总队根据新统计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组织编印《新统计法200问》、制作普法动漫宣传光盘等补充教材。各区县局调查队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制作富有创意的普法补充教材和其它形式的学习宣传材料。要充分利用网上普法宣传阵地,借助网络信息化优势,提供普法教材和答卷,完成普法学习任务,实现普法工作的低成本和高效益。

10.结合新《统计法实施条例》等法规规章出台,广泛深入开展依法统计宣传。通过集中宣讲、培训、讨论、座谈、发放宣传材料、摆放展板、媒体宣传等形式,坚持面向各级领导抓“四进”(进领导干部在线学习平台、进党校、进区县政府常务会议以及局队班子理论中心组);面向调查对象抓“四结合”(与布置年定报工作结合、与工作指导和执法检查结合、与从业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结合、与网报平台宣传结合);面向社会抓契机(大型统计调查、定期数据、住户调查和专项调查、重要法律法规颁布日、法制宣传日以及法律“六进”)等,带动“六五”普法工作,掀起统计普法宣传高潮,努力营造依法统计氛围,形成富有实效的“渗透式”普法宣传。

11.各区县要围绕“诚信统计”建设主题,广泛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创建有地区特色的“诚信统计”品牌,树立鼓励守法与惩治违法并重的工作理念,正面引导社会以及调查单位关注统计、理解统计、支持统计、配合统计以及自觉遵守统计法的意识。

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总结推广开展“诚信统计”工作的社会效果和经验,建立健全富有实效的“诚信统计”培育管理机制,完善工作模式和工作程序,积极开展“诚信统计”宣传,有效发挥“诚信统计”在构建和谐统计关系,维护良好统计秩序的积极作用。市局、总队要加强对各区县开展“诚信统计”建设工作的调研,适时组织各区县“诚信统计”建设工作交流,及时总结经验,研究全市“诚信统计”机制的建立健全,提出建设“诚信统计”工作的指导性意见。

四、完善统计行政执法

12.2012年全系统要完成对5000家单位的执法检查,其中常规检查1930家,督导检查3070家;全部检查单位中以调查队名义执法检查600家。

常规执法检查的对象主要为上年督导检查发现数据质量存在问题的单位、有迟报现象的单位、统计基础工作较差的单位以及历年未进行执法检查且规模较大的单位;督导检查的对象主要为新增单位和近年来未进行过执法检查的单位。继续开展对迟报、拒报统计资料违法行为的查处,进一步降低统计报表迟报率,强化调查对象自觉报送统计资料的意识。

13.市和区县局队采取日常检查和区县互查相结合,事先督导与事后督导相结合,统计部门与其他部门联合检查等形式,围绕统计中心工作,选取与全市或各区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调查对象或统计指标开展重点、专项执法检查。2012年4-6月份,组织全市集中执法检查380家,采取区县一对一互查方式,其中,城区互查30家,远郊区县互查20家。

进一步提高事先督导在督导检查中的比重,把问题解决在填报阶段,确保年报数据质量;年报上报结束后进行事后督导,检查定报填报情况,提高源头数据质量。与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提高部门统计工作的规范性和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配合部门巡查工作,开展对部门统计数据的质量检查;加强对各级地方性统计调查项目的检查,严肃查处非法调查项目。

14.转变执法理念,强化执法服务意识,从执法管理向执法服务转变,从事后处理向事前服务转变,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把保护合法、服务守法与制裁违法相结合。落实国家统计局倡导的法律事务告知制度,进一步完善对统计调查对象的一封信等服务模式。加强对调查单位填报统计数据的指导和帮助,针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的共性,结合案例,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强化行政指导,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严格、规范的前提下,注重疏堵结合,切实落实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帮助调查对象及时纠正错误,充分发挥执法的警诫和教育功能。市和区县局队要整合调查对象的守法和违法信息,建立两级信用评价体系。

建立并完善政府统计部门和调查对象间沟通交流机制,推广对被检查单位的回访制度,对上年度出现较大差错或统计基础工作较弱的单位开展定期回访,了解整改情况,组织有针对性的调研和指导,帮助其改进并完善统计工作。定期组织基层统计人员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了解基层统计工作的困难,帮助调查对象更好地开展统计工作。

法制工作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2013年是是统计改革创新发展的关键之年,深入开展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对于提高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以及全社会对统计工作的认知关注和依法统计观念,加强基层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提高源头数据质量,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工作安排

1、强化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继续将统计法律法规的学习纳入党校、公务员培训的内容,同时结合《统计信息》手册着重宣传领导干部贯彻执行《统计法》的“三个不得”及统计违法违纪行为法律责任,切实增强领导干部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提高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紧密结合统计继续教育培训、统计从业资格培训、统计执法检查人员培训和统计普法骨干培训,加强对“三上”企业、重点服务业企业统计人员的统计法制宣传,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确保统计源头数据的可靠性。

3、建立统计法律事务告知制度。结合“四大工程”实施,对所有新增加的企业单位,坚持以《统计法律事务告知书》开展法制宣传。深入开展以统计调查对象为重点的普法宣传,把统计法制宣传教育融入统计调查的全过程,使统计调查过程与普法过程合二为一。

4、结合重点工作搞好法制宣传。以第三次经济普查为契机,将普查宣传和统计法制宣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统计法律事务告知书、宣传折页、短信平台等开展扎实有效的法制宣传,积极开展统计法律法规“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营造依法统计的氛围,切实提高社会各界对经济普查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程度。

5、创新统计法制宣传形式。局、队各科室要结合各种年报会议、统计监审、统计督查和专项检查,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有条件的镇(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等现代媒体强化法制宣传功能,扩大宣传领域,拓展宣传形式、提升宣传效果。

6、利用重大节点抓好法制宣传。充分依托“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平台,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传媒,以及悬挂标语、宣传栏、广告牌等不同形式开展宣传。加强组织策划,精心设计,丰富宣传内容,营造宣传声势,力争体现本地区主题宣传活动的亮点和特色。

三、工作要求

1、各镇(区)统计站要高度重视统计法制宣传工作,在行动上要大力支持,在措施上要予以保证,积极建立、完善统计法制宣传教育责任机制。

2、各镇(区)统计站要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制订宣传计划,有效地开展统计法制宣传活动。要注重统计法制宣传工作原始材料的收集和保存,促进宣传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3、局队要切实加强对统计法制宣传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将统计法制宣传列入统计法制工作年度考核和统计“六五”普法考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