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2:15:36

法院管理

法院管理范文篇1

一、审判管理的概念和目的

法院管理是由审判管理、人事管理、行政管理共同构筑的统一管理体系,其中审判管理是法院管理的核心部分,人事管理和行政管理都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审判管理活动,正如一个企业应有主营业务和核心竞争力一样,我们从法院纷繁复杂的各项工作中,提炼出来的核心业务就是审判。

审判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审判案件的整个诉讼活动过程中,为了使审判工作合法、有序、高效地开展,由法院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对审判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协调、规范、监督和指导,从而保证案件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能够通力合作,分权制衡,以实现公正高效。简而言之,审判管理就是围绕审判这个核心业务所进行的管理。

审判管理的目的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为了保证人民法院的整个诉讼活动合法、有序、高效地进行。按照《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的要求,要通过审判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人民法院的机构设置,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互相配合,有效监督,高效运行的审判体制,这就是当前人民法院审判管理体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二、辖区的特点和自身的状况

以通海县人民法院为例,其地域、人口、经济、文化的特点是:1、面积小,人口相对集中;2、在云南省属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但比起东部发达地区来差距仍较大;3、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习俗;4、法制建设有一定基础,但治安“热点”、“难点”问题多,突发事件时有发生。

结合县情,分析近几年来法院审判管理的特点,比对东部和发达地区的情况可以对通海县人民法院的现状作以下概括:

通海法院属于西部的一个小法院,有其自身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与其它地广人稀的西部县相比,其特点是面积小,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与这种地域状况相适应,在审判机构的设置上有条件做到相对集中,所以通海县人民法院于1999年完成了收缩派出法庭的工作。其优势在于硬件设施建设可以基本满足现有审判任务的需要,与东部和发达地区相比,每年不超过2000件的各类案件总数不算多,有条件在案件上做到精耕细作,审判效率还不是工作中的主要矛盾,东部和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不完全适合西部小法院的状况;和其它西部小法院一样,我们的局限性在于干警的相对素质偏低,案件质量不高,主要反映在庭审质量和法律文书质量上,还有一个最大的差距是在审判管理水平上。

三、审判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方法、原则和步骤

通海县人民法院在认真分析辖区特点和法院自身状况的基础上,以实现司法公正,提高审判效率为目标,并按照《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确立的改革原则,结合审判规律的要求,大胆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实践,初步构建起了一套符合西部小法院的审判管理模式。

1、目标。在《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所确立的“权责明确、互相配合、有效监督、高效运转”的司法改革原则指导下,通海法院确立的审判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套符合审判规律,适应我院现实状况又着眼于未来,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法院审判管理体制。

2、方法。两手一齐抓:一手抓静态的审判组织体制改革,方向是大胆打破现有机构设置的障碍,保留机构,由专人兼职研究,对所有审判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实现审判资源的合理调配,解决审判一线力量不足的矛盾。包括机构的整合,人力资源的整合,物质资源的整合。另一手抓动态的案件流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将案件的程序运作分解成立案、庭前准备、裁判、卷宗装订、评查、归档七个阶段,分工由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人员完成,形成运转高效的流程管理,充分利用我院现有的局域网作为审判管理平台,实现案件流程的信息化管理。

3、原则。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稳中求进的思想;二是坚持充分论证的思想,三是坚持符合法律的思想;四是坚持结合实际的思想。

4、步骤。通海法院在构建新的审判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设计了分三步走的步骤非常有特点,并且收到了实效,很有借鉴意义。第一步是重点突破,第二步是合力攻坚,第三步是建立体系。

第一步重点突破阶段已基本完成,见到了实效,鼓舞了士气,坚定了改革的决心。主要完成的改革任务有:

①执行治乱。要解决执行难,必先解决执行乱。执行乱是法院审判管理中的一大难点,必须花大力气彻底解决。通海法院于2001年8月起,花了近半年的时间,调整了执行人员,彻底整治了执行工作中存在的弄虚作假、瞒报、漏报、执行财产不变现,档案管理混乱等问题。纠正了执行乱的现象,为法院的审判管理改革和治理执行难奠定了基础,探索和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执行管理体制。

②民商合一。为建立与三大程序法相对应的民事、刑事、行政三大审判体系,解决长期以来民商分离的格局,避免执行同一部程序法和实体法的民商案件分属两个庭室所造成的同一法院对同一类案件在裁判和适用法律上存在的差异,按照民商合一,相对稳定,合理平衡的原则,合并民一、民二庭为一个庭室;同时将民商案件分成几个大的类型,由不同的合议庭来分管,让法官通过审判实践和理论钻研形成自己的专业领域,以此促进法官的专业化、精英化。同时推行合议庭负责制和错案追究制,率先在2001年建立了以大民事格局为方向的民事审判组织体制。

③公开听证。针对我国传统的申请再审和申诉制度中存在的主体无限,次数和时间无限,审级无限,理由无限所带来的部分当事人以同一事实,同一理由对同一裁判文书反复缠诉的弊端,为了减少诉讼成本,节约审判资源,维护法院裁判的既判力和权威性,按照有诉必理,公开平等,及时合议的原则,推行申诉,申请再审案件的公开听证制度,制定公开听证规则,将无限申诉变为有限申诉,无限再审变为有限再审,将申请再审,申诉的审查工作,进行阳光作业,减少和避免暗箱操作,即维护了公民的诉讼权利,又维护了法院裁判的既判力和司法权威。

④实现三个分立。为改革法院内部机构职能,理顺内设机构关系,建立、健全案件流程体系,革除由法官自收、自审、自执案件所带来的久拖不结、暗箱操作、违法裁判的弊端,将审判权进行合理分解,分别由立案、裁判、执行、审判监督四个部门来分别实施,实现案件的流程管理,分权制衡,全程监督,落实了立审、审执、审监“三个分立”制度,促进了以独立、公正、公开、高效为主要内涵的审判机制的建立。

在这一阶段还进行了落实公开审判的制度,改革了庭审方式和裁判文书制作,加强了调研工作和干警的业务培训,加强了法官职业道德的建设等审判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

第二步合力攻坚阶段,核心任务是推行主审法官员额制。法院队伍中很大一部分审判员并不具备现代法官的素质,导致法院人员过多过滥,而高素质的审判人员则相对不足。更由于激励机制的导向错误,更难以调动高素质审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到法院工作,通过第一阶段民商合一的改革,将裁判权作了一定的收缩,在合议庭负责制的基础上,选好合议庭负责人,由合议庭负责人对本合议庭的案件质量负责。通过这一项改革,我院民商事案件的质量有大幅上升。从玉溪中院对全市近期上诉案件的质量分析来看,全市基层法院上诉案件的平均改判率为35.84%,而我院上诉案件的改判率只有12.5%,低于平均数2.9倍,是全市上诉改判率最低的法院,在队伍人员不变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审判组织体制的改革,实现了案件质量上一次大的飞跃。但这一项改革并不彻底,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按照《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确立的以“确定法官员额,建立法官遴选制度,建立法官保障制度”为内容的全面法官职业化建设,根据我院的案件数量和干警素质状况确定主审法官员额为8名,祥细制定了主审法官考试办法,建立了主审法官保障制度,对主审法官实行相对高薪制,将裁判权进一步向主审法官集中,充分挖掘潜力,发挥优质审判资源的作用,通过激励机制调动高素质人才的积极性。同时推行法官助理制度和审判单元制度,以此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又面向未来的审判组织体制,这一步是完成我院审判组织体制改革,建立新的审判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基础。云南省高院已将通海法院主审法官员额制的改革列为全省的试点,经过一年多的论证和试点,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制度,先后制定了《通海县人民法院主审法官员额制选任工作实施细则(试行)》、《通海县人民法院第一任主审法官选任工作实施方案》、《通海县人民法院第一任主审法官选任考试办法》、《通海县人民法院第一任主审法官制度的规定(试行)》、《通海县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制度的规定(试行)》和《通海县人民法院岗位目标责任制奖惩考核办法》,为通海县人民法院全面推进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推行以主审法官员额制为核心,辅之以法官助理、书记员、法警单独系列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改革计划奠定了科学、全面、细致和可行的制度框架。

第三步是建立体系阶段。这一步是完成构建通海法院审判管理模式的阶段,也可称为审判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阶段。现已设计好了最基本的蓝图,做好了理论工作和基础性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之中。在静态的审判组织体制上,要完成部门职能的分工和人员职责的定位;在动态的案件流程管理上,要完成案件程序运作的合理分解,形成运转高效,全程监督、分工负责的流程管理体系,以局域网为审判管理平台,实现案件流程的信息化管理。

四、构建审判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

通海法院构建西部小法院审判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基本结构、运作机制、流程体系三个方面来作一个系统的概述:

(一)审判管理模式的基本架构。

审判管理是围绕审判这个核心业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我们选择的审判管理模式是:对审判管理各个层级作科学的分解,在环节设置上合理布点,在每个关键的节点上由精英把关,再将各种素质状况和职能不同的人员按层级配置进去,实现单元化管理,每个管理单元建立以单元负责人或主审法官为主导的金字塔式层级职权结构。

1、科学分解,合理布点。

第一层:审判管理可以分解为四大管理体系,即:立案管理,裁判管理,执行管理,监督管理。

第二层:立案管理可以分解为四大单元的管理,即:立案厅、流程中心、法警队、综合裁判组。

裁判管理可以分解为三大审判组织体系的管理,即:刑事审判、民商审判、行政审判。

执行管理可以分解为两大执行权的管理,即:执行实施权的管理、执行裁判权的管理。

监督管理可以分解为四大监督体系的管理,即:静态监督的管理,动态监督的管理,横向监督的管理,纵向监督的管理。

以上第二个层面的分解,是设置审判管理单元的节点,由这些节点可以派生出各个金字塔式的层级职权结构。

2、金字塔式层级职权管理单元模式。

⑴、将三大审判组织体系分解成八个审判单元,一个审判单元负责一类案件的审理。其中:刑事设两名主审法官,两个审判单元;民事设六名主审法官,六个审判单元;行政审判指定民事中的一个审判单元的主审法官兼职负责。每个审判单元设一名主审法官,一名法官助理,一名书记员,加上其它不同的司法和行政辅助人员构成一个审判单元,在金字塔式的管理单元中表现为职权从上到下的关系,义务从下到上的关系;上一个层级的人员对下一个层级的人员有指挥、命令的权力;而下一个层级的人员对上一个层级的人员有服从的义务,下一个层级的人员对上一个层级的人员负责,并完成上一个层级人员的命令和指定的工作。主审法官在具体的审判管理单元中处于最高的裁判地位,在确保独立行使裁判权的同时,有权统筹和组织整个审判单元的工作,以保障工作的高效运行,主审法官只负责主持庭审,了解案件和作出最终的裁判,其它辅助性的工作安排由法官助理完成,或由法官助理组织书记员、其它司法和行政辅助人员共同完成,由主审法官对完成的工作成果进行验收,并有权对下层级人员的工作表现和业绩进行考核、奖惩,甚至有权建议给予晋升或处罚。审判单元制是金字塔式层级职权管理结构中机制最齐备和最能发挥功能作用的管理模式。理由如下:

A、由于系统的封闭性,保障了主审法官的独立地位和裁决者的身份,为独立审判创造了机制上的保障;B、由主审法官对裁判的质量负责,实现了裁判权向八名素质相对为本院最高的主审法官收缩和集中,裁判质量也有了制度上的保证;C、由于对审理和裁判工作作了进一步分解,除主持庭审和作出最终裁判的工作由主审法官完成外,其它工作可以分别由法官助理、书记员、司法和行政辅助人员完成,实现了审判工作按照重要性不同所作的分解,能使不同素质和状况的人员各尽所能,又给了主审法官人尽其才,尽情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独立舞台,让他们在业务上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D、由于一个审判单元仅负责一类或几类相对固定的案件,让主审法官通过审判实践和理论钻研形成自己的专业领域,促进了法官的专业化、精英化,让每位主审法官都能成为某一方面的法学专家;E、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结构在纵向上实现了人员素质的互补。首先,八名主审法官是从本院23名有审判员资格的人员中,经严格的考试精挑细选出来的,相对为本院素质最高的法官,能保证裁判质量。其次,八名法官助理也是从剩下的15名审判员中选出,均具备一定的审判实践经验和能力,可以胜任庭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和庭后的所有善后工作。再次,书记员由专职人员担任,能保证记录工作的质量。三者的素质从纵向上实现了互补。

⑵、将立案管理的立案厅、流程中心、法警队、综合裁判组四大单元分别比照审判单元设置的机制,进行有专人对工作质量把关的金字塔式层级职权管理单元的设置,把不同素质和状况的人员根据其能力和特点分别配置到各个职权层级中,最大限度发挥其特长,既做到了人尽其才,又做到了各尽其能。以此解决现行法院干警素质参差不齐所带来的矛盾。

(二)、审判管理模式的运作机制

通海法院选择的上述审判管理模式体现了“四位一体”的审判管理运作机制,立案、裁判、执行、监督四位一体,并行不悖,同时推进,整体加强的审判管理格局,革除了“哑铃式”管理体制中的种种弊端,突出了程序和实体并重,执行和监督并行的思想,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审判管理模式中顾此失彼的机制缺陷。“四位一体”的运作机制表现为:

1、把立案庭构建为审判程序的管理中心。

把与审判程序相关的职能部门和人员向立案庭收缩,包括程序监督职能也并入立案庭,实现整个审判程序从启动到结束的全程管理和全程监督。立案庭分四大单元进行管理和运作,每个单元履行不同的职能。

⑴、立案厅:审查和决定立案,诉讼费、执行费以及其它费用的收退和结算。

⑵、流程中心:排期开庭,审限跟踪与提示、卷宗归档、制作统计报表,统计分析报告,案件质量评查(属监督管理的职能,汇同审监庭、政治处等部门共同完成)。

⑶、法警队:执庭、送达、押解、警卫、保全的实施、协助。

⑷、综合裁判组:保全的裁决和组织实施,支付令、执行裁判的听证和裁决,申诉和申请再审的听证和裁决。

2、把职能审判庭构建为案件的决策中心。

将刑事、民商、行政的案件按性质再作细分,由不同的主审法官组织不同的审判单元对某一类或几类相对固定的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行政案件由于多年来个位数的案件数量,暂时没有设置专门审判单元负责的必要,而指定专门的主审法官兼职负责审理和研究。民事案件分成三个大的类型:一类是合同和债务案件,一类是婚姻家庭和三养案件,一类是侵权和损害赔偿案件。每一类案件分别由两名专门的主审法官组织专门的审判单元审理,一般实行独任审理,需要组成合议庭的个别案件由负责同一类案件的两个审判单元的主审法官或法官助理组成合议庭,但审判长必须由主审法官担任,法官助理只做陪审,独任审理的案件必须由主案法官主持。法官助理可按主审法官的要求组织庭前调解,证据交换,证据调查等工作。

3、执行管理实行分权化运作。

将执行权分解成执行裁判权和执行实施权,执行实施权由执行局负责,执行裁判权由立案庭的综合裁判组负责,以实现执行的分权制衡。且执行裁判的内容多以程序为主,由担负程序管理中心职能的立案庭负责较妥。由于执行裁判权被剥离,执行局主要行使执行实施权,人员调配上要做到收放自如,既有承办人的个人负责,又有实施执行措施时人员必要的集中。有分有合,分工负责,合力攻坚的执行机制,与审判管理单元和立案管理单元在人员调配机制上有其不同的特点。

4、监督管理构建“三全”体系。

监督管理光靠设置一个固定的机构来进行,不可能实现监督的目的,也达不到全程监督,案案监督的要求。我们构建的监督“三全”体系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化的结构。在动态监督上设置“审限跟踪和提示制度”,从而达到监督的全程化。在静态监督上设置“案件质量评查制度”,由立案庭的流程中心、审监庭、政治处、纪检室汇同完成;设置“申诉和申请再审的公开听证制度”,由立案庭的综合裁判组、审监庭,具体案件所涉性质与对应的不属回避范围的主审法官共同组成合议庭,从而达到监督的全员化。在横向监督上主要依靠案件的流程进行管理;纵向监督上主要依据上下级职权管理的机制强化对司法主体执法行为的监查和督导;再加上外部的监督,包括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实现横纵并行,内外并举的全方位监督。“三全”监督体系体现着动静结合,分权制衡,条块结合,互动制约的特点,通过对人员的合理配置,权力的层层分解,制度的环环植入来实现监督和监控。

(三)案件流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建立案件流程体系,就是要按照司法审判运行的规律和进程,将司法审判各职能分解在由不同部门和人员负责完成的环节上,我们所要建立的案件流程体系,要以实现分工负责、分权制衡,流程管理,高效运行的功能为目标,在基本的结构体系中,以流程中心为程序管理的枢纽,以立案厅、综合裁判组、各职能审判单元、执行局四大系统为程序执行机构,分设七条执行的指令通道,共同构成一个中心,四大体系,七条通道协同一体的基本案件流程体系。

通道一:由立案厅将审查立案的案件流转入流程中心,流程中心将收到的案件分别不同性质指令各职能审判单元,综合裁判组,执行局来完成。

通道二:由流程中心将排期后的案件指令具体的职能审判单元限期完成审判任务。

通道三:由流程中心将保全的申请,由执行裁判权解决的申请,申诉和申请再审的申请,支付令的申请交给综合裁判组限期作出裁决。

通道四:由流程中心将收到的执行申请指令执行局限期执行。

通道五:各职能审判单元将审结后装订好的案件交回流程中心,进行案件质量评查后归档。

通道六:综合裁判组将裁决完毕的案件装订好后交回流程中心,进行案件质量评查后归档。

通道七:执行局将执结的案件装订好后交回流程中心,进行案件质量评查后归档。

法院管理范文篇2

坚持司法为民宗旨,就是要通过全面、充分、有效地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法律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审判工作的司法效益。就目前情况看,提高司法效益要注意处理好刑事、民事和行政审判中的三个关系。在刑事审判上要处理好打击与乘飞机关系。审视我们近年的刑事审判工作,程度不同地存在重打击轻防范的倾向,“严打”有力,预防不足。法院应进一步更新司法理念,切实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作用,群防群策,做到两手都要硬,法院还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挽救工作,不仅要在审判中体现这一原则,还要将其延伸到社会,坚持经常性的回访,加强与居委会、村委会及社区的联系与沟通,探索做好矫正工作,以提高行刑效益。在民事审判上要处理好裁判与疏导的关系。一个时期以来,群体性诉讼案件日益增多,矛盾突出,处置不当,就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稳定。法院应提高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群体性事件的能力,不能简单地一判了之,应当充分发挥诉讼调解宣传、教育的功能,耐心细致地宣传、解释,努力化解矛盾纠纷。在行政审判上要处理好监督与支持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好法院与政府及行政执法机关的关系。要把监督寓支持之中,一方面要加大司法审查的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树立司法权威。

二、要在弘扬司法民主上下功夫

近几年来,法院在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自身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正面宣传、开放力度不够,渠道不畅通,许多工作不为社会所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较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强化开放意识,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把法院建设成为开放型的现代化审判机关。要继续坚持公开审判的原则,凡是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进行,除允许公民旁听公开审理的案件外,重大有影响的案件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庭审直播、录播,有效发挥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建立法院重要信息披露制度,定期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其次要强化宣传意识。当前要特别注重利用网络来扩大法院的影响。三是强化杨主意识。法院内部要淡化官本位思想,通过设立院长信箱,举办法官论坛等平台,了解干警的所思所想,做好针对性的凝聚人的工作,形成人人心情舒畅、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法院管理范文篇3

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的若干意见》颁布前,我国法院司法能力建设处在摸索阶段。由于理论储备不足等原因,摸索阶段的司法能力建设是一种以法官为中心的建设模式,具有混乱、形式、片面、冒进、功利等不足,在总体上表现为系统观念的缺失。本文运用现代系统论,对法院司法能力建设问题进行尝试性研究。文章运用系统论的层次性分析了司法能力概念的层次,认为法院司法能力本质上是法院的整体功能,并在司法统计的角度是可以建立数学模型的;并继而运用系统论及其分支,分析法院司法能力从级别上呈现的不同形态,以及在构成上所具有的一般模型,并运用控制论、耗散结构论等分析制约法院司法能力的各种因素,研究其发展的内部联动机制和外部影响机制。文章最后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的若干意见》体现了系统论的基本要求,是今后法院司法能力建设的科学、系统的纲领性文件。进而提出法院司法能力建设是一项须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就贯彻以上意见开展司法能力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本文运用现代系统论研究司法能力建设问题,主张运用系统工程的方式来开展司法能力建设,诸多观点如司法能力建设中心从法官到法院的提升、建立法院司法能力的数学方程等都有一定的新颖性。

导言:司法能力建设中心从法官到法院的提升

就全国法院而言,“司法能力”正式成为司法改革的主流话语,始于2004年末的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肖扬院长在会上明确地提出人民法院要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从而吹响了全国法院司法能力建设的号角。此后,各地法院纷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精神,就司法能力建设进行积极的探索和落实。2005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关于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司法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具体内容以及基本要求进行系统的阐述,成为司法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从而揭开了我国法院司法能力建设的新篇章。总的看来,直至2005年上半年,全国法院的司法能力建设主要是处于摸索阶段。

摸索阶段的司法能力建设存在以下几点的不足:(一)缺乏系统的理论作引导,各地法院关于司法能力建设的提法和举措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在高法《意见》出台前,可谓处于“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即便《意见》出台后,笔者通过《人民法院报》和《中国法院网》检索,各地法院甚少有贯彻落实《意见》的举措。(二)司法能力沦为总结法院工作的时髦的符号,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我国的司法能力建设提出方兴未艾,尚有待组织开展,就有些法院在媒体上宣称:“司法能力建设尝到甜头”、“结出硕果”。不少法院提出要增强方方面面的司法能力,但具体的行动却未见开展,可谓“雷声大、雨点小”。(三)当前的司法能力主要是以法官为中心来探索的。不少法院就如何提高法官司法能力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四)实施方式采取“运动战”的方式,主要通过开展业务竞赛、庭审观摩等途径来组织进行的,缺乏规范性的指导来引导。概而言之,摸索阶段的以法官为中心的司法能力建设总体上呈现系统观的缺失:高法《意见》出台之前,全国法院司法能力建设可以说是一盘散沙,缺乏系统、全面的纲领性的规范文件予以引导,没有形成以最高人民法院为指导中心的有组织化、系统化的局面;法官司法能力的建设,忽略了合议庭、审判业务庭、审判委员会等其他法院机构的司法能力问题,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思维;法官司法能力建设也没有注意司法个体的多样性,无视院领导、庭领导、审判员、助理审判员、人民陪审员的差别,存在“一刀切”的缺陷,司法能力建设的具体化不足;法官司法能力建设也忽略了书记员、速录员、办公室人员等其他法院辅助性、服务性人员的司法服务能力问题,从而使司法能力的范围显得狭窄而不完全;开展“运动战”式业务竞赛、庭审观摩,对于司法能力的提高而言,是治标不治本的短期行为,仅是权宜之计,并非长久之策。事实上,当前司法能力建设以法官为中心是实践的偏差和误导,肖扬院长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提出司法能力建设命题时,就很明确要求以法院为中心来开展的,高法其他领导阐述司法能力也均是从人民法院的高度展开的,高法《意见》更是以提高法院司法能力和水平为目标的系统性和纲领性的规范化文件。因此,从法官司法能力建设到法院司法能力建设的提升,应该是司法能力建设的理性的正确的发展方向。高法《意见》颁布后,不少的法院开始着手研究和部署整个法院的司法能力建设。

司法能力建设的中心从法官到整个法院的嬗变,实现了改造对象从个别到整体的转换,实现了个体分析到整体思考的思维方法的升华,从而对系统论的引入提出了要求并奠定了客观基础。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科学。自1968年L.V.贝塔郎菲(L.Von.Bertalanffy)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SystemTheory:Fou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s》)确立了其学科地位以来,现代系统论,改变了历史以来笛卡儿奠定理论基础地位的着眼局部、遵循单项因果决定论的分析方法的统治地位,实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被喻为“当代的思想范式”,并迅速应用到各学科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运用现代系统论,以法院系统为观察基点,就司法能力若干问题作些尝试性的研究,期望对我国法院系统司法能力建设的开展以及司法改革的深化能有所裨益。

一、法院司法能力之本体分析

司法能力这个概念是古今中外从未出现过的,没有任何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可资借鉴,完全是我国司法改革上升到法哲学层面寻找推动力的产物。系统论认为,系统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大系统是由小系统构成的,小系统则由更小的系统构成,甚至组成系统单位的基本要素还可以继续细分成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比如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则由电子构成,电子则由更小的单位夸克构成。从系统的层次性来看,司法能力这个概念也是有不同的层次的。其宏观的含义是指整个政法系统所具有的能力,罗干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为五个方面的能力,即对敌斗争、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打击预防犯罪、驾驭治安局势的能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严格公正执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服务经济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的能力,包括公、检、法、司四大系统的司法能力。就我们法院来说,其中观含义就是指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根据高法肖扬院长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的讲话和《意见》,是指惩罚刑事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依法调节经济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能力,依法处理矛盾纠纷、保障社会和谐的能力,支持和促进依法行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在司法领域保障人权、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能力,正确适用法律、公正高效司法、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能力。依照法院机构的组成情况,法院司法能力还可以划分为院党组、审委会、各中层部门、合议庭和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司法能力,因此,司法能力的微观含义是指法官的司法能力。

法院的司法能力,我们认为是法院作为整体在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判权,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权、保障社会和谐发展、保障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过程中综合体现的素质、方法和技能。其具有如下特征:(一)法院司法能力是以法院作为国家机构所担负的职责为基础的。系统的功能论认为,系统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功能,因此,法院司法能力的本质就是法院作为国家机构所具备的功能,亦即法院在履行国家审判职责过程中所体现的功能状态。司法主体所具备的不同的权责,决定了司法主体不同的司法能力的性质和结构特点,这是司法系统的司法能力划分的主要依据。(二)法院司法能力具有明确的目标性。系统的功能性意味着,系统的存在并非是自生自灭的没有任何目标意义的“自组织”。法院作为司法制度的存在,属于“他组织”,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和国家实施阶级统治和管理社会的暴力机器,其通过开展刑事审判、民事审判、商事审判、行政审判以及执行等工作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并服务于国家对司法制度所设定的目标。(三)法院司法能力具有明显的整体性。根据系统论,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具有“1+1>2”的效应。法院的司法能力也不仅是法官或法院其他机构部门的司法能力的简单的加权,而是所有的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和组成机构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而总体呈现的功能效应。(四)法院司法能力具有丰富性,作为一整体结构的功能效应,它是法院队伍素质、司法方法、司法技能的有机统一。有人甚至认为,司法道德、司法品格、司法方法、司法环境、司法效率、司法质量、司法效果等都属于此一范畴。(五)法院司法能力属于法律价值的范畴,是社会监督和评价的对象。法院司法能力如何,是由其行使审判职权的状态和效果决定的,具有客观性,但还是社会监督和评价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是主客观评价的统一。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法院必须接受人大的监督并向人大报告工作,因此人大对法院司法能力的评价是法院司法能力的主要衡量标准,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是具有决定性的,而不是由法院自己或某些领导说了算。

法院司法能力命题与“公正与效率”的法院工作主题是一脉相承的,“公正”和“效率”分别从案件质量和办案效率两个纬度对法院司法能力进行衡量。从司法统计角度,法院司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量化、建立数学模型的。对法院司法能力进行量化有以下几个指标:(一)审结率。审结率反映一定时期法院受理案件和审结案的比例,审结案率越高,意味着在一定时期法院审结案件的数量就越多,法院的司法效率就越高,司法能力就越强。可见,法院司法能力与审结率成正比关系。(二)上诉及抗诉改判率、发回重审率和维持率。上诉及抗诉的改判率和发回重审率越高,一审审判的案件的质量就越低,从而体现一审法院的司法能力就越弱;相反,上诉及抗诉的维持率越高,意味一审的裁判是合乎法律促进公正的质量就越高,司法能力就越强。可见,法院的司法能力与上诉及抗诉改判率、发回重审率呈反比,与上诉及抗诉维持率成正比。(三)再审改判率、发回重审率和维持率。在再审程序作为对生效裁判的监督程序,其改判率、发回重审率越高,意味生效裁判的质量越低,司法能力就越弱;维持率越高,意味生效裁判的质量越高,司法能力就越强。法院的司法能力与再审改判率、发回重审率成反比,与再审维持率成正比。(四)执结率。一定时期的执结率越高,表明更多的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得到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的程度就越高,司法权威就越高,司法能力就越强;反之,一定时期的执结率越低,意味“法律白条”越多,得到实现的生效法院裁判就越少,当事人合法权益得到维护的程度就越低,司法权威就越低,司法能力就越弱。司法能力与执结率是成正比关系的。5、申诉、信访率。申诉及信访案件越多,意味当事人服判息讼率越低,满意程度就越低,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司法能力就越弱。法院司法能力与申诉、信访率呈反比关系。当然,其中不乏有些“老赖”缠讼走极端的情况,因而申诉、信访率并不就与法院司法能力构成必然的反比联系,人民群众就法院裁判是否满意应以更广大的群众的意愿为参考标准,亦即与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人大的评价为衡量依据。据此,我们可以建立法院司法能力评价的基本数学方程:法院司法能力=(审结率+上诉及抗诉维持率+再审维持率+执结率)/(上诉及抗诉改判、发回重审率+再审改判、发回重审率+申诉、信访率)。

二、法院司法能力之静态分析

由于法院具有不同的级别、层次和形态,法院司法能力就具有不同的类别;同时法院作为国家司法机构的存在,其具有复杂的内部构造,从而使法院司法能力具有复杂的内部构成。

(一)法院司法能力的类型分析

根据宪法和法律,我国的法院系统由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以及各专门法院构成,并根据法律的规定行使不同层次的职权。如上所述,法院司法能力本质上是法院的功能效应,是与法院行使的法律赋予的职权为基础的。以其职权为基础,不同层次的法院,其司法能力就具体化地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0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第32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审判下列案件:(一)法律、法令规定由它管辖的和它认为应当由自己审判的第一审案件;(二)对高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判决和裁定的上诉案件和抗诉案件;(三)最高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案件”,第33条:“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在审判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进行解释”。据此,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的主要内容有:(1)法院管理能力。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最高审判机关,处在全国法院系统的“金字塔”顶,肩负各级、各地法院的设置和管辖范围、法院管理规章等有关全国法院设置、管理的批准权等职权,代表国家行使对全国法院系统进行管理;(2)司法改革能力。司法改革是我国法院系统一段时期以来正在积极开展的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在整个司法改革进程中,具有调研、宏观规划、组织部署等作用;(3)制定司法解释的能力。最高人民法院处在法院系统的“金字塔”顶,决定它主要职能不是审理案件,而是站在法院审判工作的最高层,总结审判经验,就具体应用法律制订司法解释。司法解释具有对全国各级、各地法院的普遍的约束力。(4)审判指导能力。最高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最高审判权,是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在审判实践中,各地法院就审判遇到的法律疑难问题,会向最高人民法院请示、咨询,最高人民法院认为不宜制定司法解释的,予以具体的指导和解答。(5)审判监督的能力。最高人民法院对高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判决和裁定的上诉案件和抗诉案件、最高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案件进行审判,行使审判监督的职权。(6)公正司法的能力(包括公正审判和公正执行两个环节的能力)。最高人民法院依法审判法律规定或者其认为应由其审判的案件,而且其判决是最高的、终局的,因而被认为是最公正的。

2、高级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人民法院组织法》第28条规定:“高级人民法院审判下列案件:(一)法律、法令规定由它管辖的第一审案件;(二)下级人民法院移送审判的第一审案件;(三)对下级人民法院判决和裁定的上诉案件和抗诉案件;(四)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案件。”同时,高级人民法院还结合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实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要求和部署,承担对全省、直辖市、自治区法院系统进行管理,还根据最高法院的授权核准部分死刑案件。同时,高级人民法院还主要地承担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疑难问题请示的答复。因此,高级人民法院的的司法能力主要有:(1)法院管理能力;(2)司法改革的能力;(3)审判监督的能力;(4)审判指导的能力;(5)公正司法的能力;(6)核准死刑案件的能力。

3、中级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人民法院组织法》第25条规定:“中级人民法院审判下列案件:(一)法律、法令规定由它管辖的第一审案件;(二)基层人民法院移送审判的第一审案件;(三)对基层人民法院判决和裁定的上诉案件和抗诉案件;(四)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案件。中级人民法院对它所受理的刑事和民事案件,认为案情重大应当由上级人民法院审判的时候,可以请求移送上级人民法院审判。”在实践中,中级人民法院主要是结合辖区情况具体执行上级法院司法改革和法院管理的要求,大多仅具有部署执行权。中级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主要有:(1)审判监督的能力;(2)审判指导的能力;(3)公正司法的能力。

4、基层法院的司法能力。《人民法院组织法》第21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审判刑事和民事的第一审案件,但是法律、法令另有规定的案件除外。基层人民法院对它所受理的刑事和民事案件,认为案情重大应当由上级人民法院审判的时候,可以请求移送上级人民法院审判”,第22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除审判案件外,并且办理下列事项:(一)处理不需要开庭审判的民事纠纷和轻微的刑事案件;(二)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司法助理员的工作;(三)在上级司法行政机关授予的职权范围内管理司法行政工作”。据此,基层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主要有:(1)公正司法的能力;(2)调解的能力;(3)指导调解的能力;(4)管理司法行政工作的能力。

5、各专门法院的司法能力。各专门法院是根据其职能要求来设置的,其司法能力就体现为其职能的行使状况。(1)海事法院的司法能力。主要为公正审理海事、海商案件维护航运秩序、促进海运事业发展的能力;(2)铁路运输法院的司法能力。主要为公正审理铁路运输案件维护铁路运输安全的能力;(3)森林法院。主要是公正审理破坏森林犯罪案件保护森林的能力;(4)军事法院的司法能力。主要为审理涉军案件维护军事秩序的能力。

法院司法能力的类型分析的意义在于说明,不同类型的法院开展司法能力要结合自身实际来具体化地进行,避免脱离实际的“一刀切”的行为。当然,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进行类型划分,比如划分成东部法院司法能力和西部法院司法能力。这种分析的意义在于,揭示经济发展与法院司法能力的内在关联和我国法院的司法能力存在地域差别的实际,有利于西部法院汲取东部法院的经验提高自身司法能力,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二)法院司法能力的模型分析

根据法律规定,我国法院是以法官为基本要素组成的各类机构的制度复合体。法院整体的司法能力和内部各机构的司法能力并不是法官个体司法能力的简单相加,不同的组成机构担负不同的职能,发挥各自的司法能力,服务于法院整体,以形成法院司法能力的整体效应。

1、法院党组的司法能力。《意见》规定:“人民法院是党领导下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载体,是党通过司法手段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力量,是党通过司法途径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法院党组是法院的领导机构,依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行使对法院重要工作和事务的决策权力和管理权力,其司法能力主要是:(1)司法决策能力;(2)法院管理能力。

2、审判委员会的司法能力。《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1条第1款规定:“各级人民法院设立审判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审判委员会的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据此审判委员会的司法能力重要是:(1)总结审判经验的能力;(2)对重大和疑难案件的公正司法能力;(3)对有关审判工作的讨论研究的能力。

3、审判业务庭的能力。各审判业务庭是法院为履行刑事、民商事、行政、审判监督等审判权能而设置的专门机构,因此其基本的司法能力就是公正司法的能力,包括:(1)刑事审判能力;(2)民商事审判能力;(3)行政审判能力;(4)审判监督能力;(5)执行能力。

4、法院服务性机构的司法能力。为配合审判工作的开展,法院还设置其他机构开展辅助性工作。(1)办公室的司法能力,主要是法院办公资源的安排能力和对法院各机构协调能力;(2)立案庭的司法能力,根据立案庭的职责,主要是审查立案的能力、复查案件的能力和审判流程管理的能力;(3)研究室的司法能力,主要是法院宣传的能力、信息报送能力、调研能力;(4)法警队的司法能力,主要是押送犯罪分子的能力、维护法庭秩序的能力和对法院工作的保安能力。

5、合议庭的司法能力。依照法律规定,合议庭是由三名以上奇数个审判人员或者人民陪审员按照多数决定原则审理案件的机构,其司法能力就是通过合议方式公正司法的能力。

6、法官的司法能力。根据法律规定,我国的法官具有多样性,包括院领导、庭领导、审判长、一般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人民陪审员,可分为领导型法官和审判型法官。(1)领导型法官一般较少参加审理案件,主要行使对审判管理的指导权和法院司法行政工作的管理、领导权,主要司法能力包括院、庭长指导审判的能力和司法行政管理、领导的能力。(2)审判型法官的司法能力,主要是公正审理案件的能力和人民陪审员的陪审能力。

7、法院其它工作人员的能力,包括书记员的庭审记录能力和整理法院宗卷的能力、速录员的庭审速录的能力、文印人员的文印能力和司机的良好驾驶的能力,等等。

上述只是法院司法能力模型的框架性分析,当然每一结构类型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还可以继续进行细分。模型分析的意义在于深入揭示法院司法能力的复杂的内部结构和构造,认识其各组成单位的性质、功能,为把握整个法院的司法能力奠定基础。

三、法院司法能力之动态分析

系统论认为,系统并非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其内部结构处在复杂的、非简单的线性互动状态之中,具有过程意义。

(一)法院司法能力内部联动机制

作为系统论分支的协同学认为,系统的子系统和各组成单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则系统的功能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取得“1+1>2”的整体效应,“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就是系统协同的生动形容;反之,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处在紧张、冲突的内耗状态中,则系统就不能有效的正常运转、功能得不到良好的发挥,就会出现“1+1<2”、“1+1=0”的负效果,“三个和尚没水喝”是系统内耗的鲜明比喻。法院司法能力合乎职能的要求和不断提高,就要求法院系统内各种类工作人员、各组成机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互为促进。法院系统的结构联动机制和关系是十分复杂的,笔者结合实践的一些问题作些简要的分析。

1、法官的司法能力是法院司法能力的核心和基础。诚如有人认为:“法官的司法能力建设与法院司法能力建设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小流汇成江河,砖木盖成楼房,只有依靠法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的司法能力,法院的司法能力的提高才能实现。因此,法官在司法能力建设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其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法官是整体法院大厦的细胞,法院合议庭、业务庭、审判委员会等各类功能机构无不主要是由法官来构成,通过每个法官的具体工作来发挥部门整体的功能。因此,建设法院司法能力建设,必先要加强法官司法能力建设,提高法院司法能力必须要加强法官队伍的建设。

2、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的司法能力是法院司法能力的辅助和补充。法院书记员、文印人员等其他工作人员是为审判工作的有效开展而配置的,其服务功能直接关系整个审判工作和法院工作机制的正常运转,故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的司法服务能力是法院司法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3、处理好“放权”问题。在司法改革中,从保障法官独立审判的原则出发,各地法院均遴选了审判长主持合议庭来审理案件。但审判长和合议庭的审判权力却往往受到各种各样因素和途径的制约,“放权”问题没有真正落实,审判长和合议论庭的司法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做到真正“放权”审判长和合议庭,增强审判长和合议庭的工作积极性和司法能力,也是法院司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4、建立健全院、庭长指导审判工作的制度。法院的院领导和庭领导多半是资深的法官,从事司法行政工作后较少参加案件的审理,从事案件的指导和把关工作。在实践中,要把握好指导审判工作的度,要尊重主办人员和合议庭独立审判的原则,避免沦为以权压法等过度干预法官办案事件的发生。

5、正确处理好审判与审级监督和审判监督的关系。如前所述,司法能力是与一、二审裁判的功效成正比,与上诉或再审改判、发回重审呈反比的,审判与审级监督和审判监督之间存在对立的关系。实践中,要注意减少审级监督和审判监督对审判的否定功效,避免改判、发回重审过高并控制在适度的限度之内,才能提高法院整体的司法能力。

从法院内部联动机制角度整体考虑法院司法能力的提高,就是要加强法院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类法院管理机制。这两年,广西法院系统开展“规范化管理”活动,向规范化管理要公正、要效率,就是着眼法院内部管理增强法院司法能力的成功典范。

(二)法院司法能力的外部影响机制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与环境有密切联系的,时刻处在于环境频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动态交流中。其分支突变论更认为,当这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到达一定值域之时,环境就实现对系统的影响,导致系统功能发生质的变化。法院司法能力建设也就要充分注意和利用环境的影响和外界的因素。

1、司法权的地位对法院司法能力的影响。司法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部分,但相对于立法权和行政权,司法权通常被认为是最弱的权力部分。这种观念和权力配置,导致实践中权大于法、以权压法等情况斩不断理还乱,轻视法院、藐视判决的事件不断发生,司法效力遭到损害,司法权威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在行政审判领域,此种情况更为显著,行政机关出庭做被告并自动执行判决的比率一直较低。因此,进一步提高司法权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真正树立起法律至上的观念,提高司法权威,法院的司法能力才会得到根本的增强。我国宪法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为树立司法权威、增强法院司法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2、司法体制对法院司法能力的影响。完善的司法体制也是法院司法能力建设所必须的。系统论之耗散结构论认为系统构成之间各自履行职责,在结构上会促使系统走向分化、结构不断松散、混乱,因此为维持整个系统的结构就必须从外部引入某种“熵”作为系统价值和目标。司法体制就是法院系统维系自身存在的“熵”。进一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增强法院系统内部的整合、配合程度,就能提高法院整体的战斗力,也是法院司法能力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在摸索阶段,各地、各级法院司法能力建设处在“各自为政”的混乱状况,最高人民法院及时颁行《意见》对司法能力建设作系统、统一的规定,就能促使全国法院系统的司法能力建设走向“一盘棋”的发展态势。

3、党委和其他国家机构对法院司法能力的影响。人民法院是党领导下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载体,法院司法能力建设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党委对法院的领导是增强法院司法能力所必需的。但党委的领导不应变成对法院独立审判的干预和干涉,否则,就是对法院司法能力造成损害。实践中,党委领导应杜绝对法院具体审判工作写条子、作批示的不当做法,真正落实依法治国各种措施,还应尽可能地为法院工作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司法环境,真正为法院排忧解难,确实为法院司法能力的提高给予全面、大力的支持。其他国家机构也应严格遵守法院独立审判的原则,禁止干预法院办案。法院正常开展审判和执行工作,离不开政府、人大以及其他国家机关的配合和支持。法院要争取党委、地方政府、人大等对司法能力建设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完善请示制度和沟通制度,为司法能力建设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社会舆论对法院司法能力的影响。如前所述,法院司法能力是具有一定主观性的概念,要以人民群众满意程度为价值取向。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形成对法院工作认识,对法院司法能力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来进行的,新闻报道在社会和群众对法院司法能力的认识和评价中起到中介作用。因此,新闻媒体对法院工作的报道要紧紧把握客观性和真实性,不要夸张事实、捏造事实,也应避免先入为主的误报、偏报。在法院工作中,要重视信息宣传工作,切实增强信息宣传部门的司法能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结语:法院司法能力建设是一项须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

综上,法院司法能力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具有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和渐进性。而司法能力成为我国法院司法改革的主流话语,从思想萌芽到向全国范围普遍提出,时间过于急促,理论储备也有一定欠缺的。在薄弱的理论基底、短促的时空、多样的实际所构成的特定的有限条件下,摸索阶段系统观的总体缺失及造成的种种缺陷与不足,也就在所难免。令我们感到欣喜的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的若干意见》站在全国法院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大局、人民法院的性质与职能、当前国内外形势全面、充分、深刻分析了加强法院司法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司法主题、司法宗旨、司法体制改革、基层建设、队伍建设等多视角阐明加强司法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从惩罚犯罪、调节经济关系、处理矛盾纠纷、促进依法行政、保障人权、司法公正、队伍建设等全方位、较深入地提出了司法能力建设的各项任务和基本要求,通篇闪烁着系统观的光芒,是我国法院开展司法能力建设的科学的、系统的纲领性文件。其颁布,宣告各地法院自行探索、“各自为政”的摸索阶段的终结,司法能力建设进入《意见》为纲领的全国法院“一盘棋”的全面、深入建设阶段,司法能力建设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各地法院在实施《意见》开展司法能力建设,笔者从系统论的角度,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克服冒进、功利思想和心理。如前所述,庭审观摩、业务竞赛、岗位练兵及诸如此类的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措施,是司法能力建设的“运动战”,反映了实践中存在着冒进、功利的思想和心理,体现对司法能力建设的过程性、长期性及渐进性认识不足,应予克服。《意见》指出,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是一件需要常抓不懈的大事,各级、各地法院应作好司法能力长期、渐进建设的心理准备。(二)树立系统思维。各级、各地法院须从法院工作的大局与高度,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全面制订和部署加强司法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对党组、审委会、中层部门、合议庭、审判人员及其他司法辅助人员等法院各类司法能力的主体均予以重视而不可偏颇;要完善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理顺法院内部各类关系与联动机制,不断提高和发挥法院整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法院整体的司法能力和水平。(三)结合自身实际,防止“一刀切”的错误做法。《意见》明确要求,开展司法能力建设,“必须因时、因地制宜,不搞千篇一律”,各级、各地法院开展司法能力建设过程中,应从自身职能、具体工作情况和各自的司法能力的现状出发,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四)建立考核、考量评价体系,建立与完善督促检查制度。法院司法能力具有一定客观的评价标准,甚至存在相应的数学模型,是可以实施量化管理和考核的,各法院应结合实际制定完备的司法能力考核、考量评价体系,及时进行督促、检查和总结。(五)加强司法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司法能力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社会系统的一个开放的子系统,其与司法权在国家政治框架的地位、司法体制的紧密相关的,与党政机关、社会舆论等也息息相连,且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为基本取向。加强司法能力建设,从根本上讲,就要进一步加强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权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树立司法权威,疏通、协调好外部各种关系,加强司法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司法外部环境。

“司法能力建设”最初是由山东高级法院在2004年上半年提出的,该法院还于是年11月份联合人民法院报社在山东泰州举办了一次理论研讨会,来自最高人民法院、某些地方法院的法官及一些高校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参《2005关注司法能力》。是年召开的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则系“司法能力建设”命题在全国法院的普遍提出的外部环境。

《人民法院报》专辟“认真贯彻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精神”栏目介绍各地法院的做法,参《人民法院报》2004年12月份各日头版。

参《人民法院报》2004年12月3日、30日之地方传真版,2005年2月26日头版。

笔者根据中国法院网检索统计,以法官司法能力为论题的文章有于吉春:《对提高司法能力几个问题的思考》;郭守杜:《关于加强法官司法能力建设的哲学思考》;郑之权:《增强司法能力、做模范党员》;周良斌:《提高司法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熊春明:《努力提升构建和谐社会的司法能力》;陈群安等:《孝感中院整改突出司法能力建设》;周国华等:《郑州高新区法院:观摩庭审提高司法能力》;张国锋:《论基层法官司法能力的提高》;王培韧:《法官司法能力之比较研究》;杨敏:《从整合法官个体优势浅谈基层法院司法能力建设》;杜海军:《法官在司法能力建设中地位和作用》等等。亦有少数文章以法院司法能力为论题,如戴长林:《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司法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王秀新:《基层法院加强司法能力、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实践》等。还有些文章将法官司法能力与法院司法能力一起谈,如王瑗坡:《现代司法理念与司法能力建设》、吴庆宝:《法院与法官的司法能力》等。以法官司法能力为论题的文章占了大多数。

参《郑州高新区法院:观摩庭审提高司法能力》;《农八师中院考评法官驾驭庭审能力》,《人民法院报》2005年3月29日3版,等等。

如戴长林:《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司法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王秀新:《基层法院加强司法能力、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实践》等。还有些文章将法官司法能力与法院司法能力一起谈,如王瑗坡:《现代司法理念与司法能力建设》、吴庆宝:《法院与法官的司法能力》等。

法院管理范文篇4

坚持司法为民宗旨,就是要通过全面、充分、有效地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法律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审判工作的司法效益。就目前情况看,提高司法效益要注意处理好刑事、民事和行政审判中的三个关系。在刑事审判上要处理好打击与乘飞机关系。审视我们近年的刑事审判工作,程度不同地存在重打击轻防范的倾向,“严打”有力,预防不足。法院应进一步更新司法理念,切实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作用,群防群策,做到两手都要硬,法院还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挽救工作,不仅要在审判中体现这一原则,还要将其延伸到社会,坚持经常性的回访,加强与居委会、村委会及社区的联系与沟通,探索做好矫正工作,以提高行刑效益。在民事审判上要处理好裁判与疏导的关系。一个时期以来,群体性诉讼案件日益增多,矛盾突出,处置不当,就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稳定。法院应提高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群体性事件的能力,不能简单地一判了之,应当充分发挥诉讼调解宣传、教育的功能,耐心细致地宣传、解释,努力化解矛盾纠纷。在行政审判上要处理好监督与支持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好法院与政府及行政执法机关的关系。要把监督寓支持之中,一方面要加大司法审查的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树立司法权威。

二、要在弘扬司法民主上下功夫

近几年来,法院在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自身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正面宣传、开放力度不够,渠道不畅通,许多工作不为社会所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较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强化开放意识,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把法院建设成为开放型的现代化审判机关。要继续坚持公开审判的原则,凡是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进行,除允许公民旁听公开审理的案件外,重大有影响的案件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庭审直播、录播,有效发挥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建立法院重要信息披露制度,定期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其次要强化宣传意识。当前要特别注重利用网络来扩大法院的影响。三是强化杨主意识。法院内部要淡化官本位思想,通过设立院长信箱,举办法官论坛等平台,了解干警的所思所想,做好针对性的凝聚人的工作,形成人人心情舒畅、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法院管理范文篇5

近几年来,法院在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自身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正面宣传、开放力度不够,渠道不畅通,许多工作不为社会所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较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强化开放意识,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把法院建设成为开放型的现代化审判机关。要继续坚持公开审判的原则,凡是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进行,除允许公民旁听公开审理的案件外,重大有影响的案件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庭审直播、录播,有效发挥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建立法院重要信息披露制度,定期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其次要强化宣传意识。当前要特别注重利用网络来扩大法院的影响。三是强化杨主意识。法院内部要淡化官本位思想,通过设立院长信箱,举办法官论坛等平台,了解干警的所思所想,做好针对性的凝聚人的工作,形成人人心情舒畅、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三、要在推进司法文明上下功夫

公众对法院的评价,主要来源于对一个个具体法官形象的感知,法官的形象怎样取决于自身的素质。因此,要真正落实司法为民的各项措施,必须加强法院的司法文明建设。一是要加强法院的文化建设。以建设“学习型法院”为载体。把增强法官的司法能力和提高司法水平作为提高法院群体素质的“第一要务”。不仅要组织法官学习法律、掌握审判知识,还要有计划地加强职业道德以及经济、科技、文化等知识的培养,养成符合司法礼仪的良好举止习惯,增强他们对建设司法共同体的归属感、荣誉感。二是要加强审判作风建设。法院的干警要把司法为民切实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之中,结合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和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努力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绩效。三是加强法院物质文明建设。就是说法院的审判建筑、审判装备、法庭格局、人员服饰以及裁判文书等直接面向社会的、可以被公众立即感知的物质器具,应当具有庄重庄严的特点,体现法院审判权威性、独立性和便民性。这不仅是维护法院审判权威和形象的需要,更是捍卫法律尊严之必需。

法院管理范文篇6

从宪法规定,对人大和法院关系的考察。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机关、团体、个人的活动都必须严格遵守宪法,作为国家机关组成部分的人大和法院均系由宪法所出,二者的职责分为在宪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因此,从宪法本身来考察人大和法院的关系,是对之进行准确界定的基础。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形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此可见,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人民通过先觉自己的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全国人大是最高的权力机关,对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享有最高的决定权,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的权力机关。人大的职责范围包括立法权、决定权、法律监督权等,同时,宪法规定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议行合一”,《宪法》第3条规定:“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有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第12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即法院是唯一的行使国家审判权的专门的国家机关。由此可见,人大与法院之间不是平行的、相互制衡的分权机关,而是组织者和被组织者的关系。但是《宪法》第126条也明确规定了法院独立先使审判权,部首其他单位、个人的干涉。这就表明,审判权只能由法院单独行使,即使是产生法院的权力机关——人大,也不能代替法院行使审判权,这种权力的分工也是宪法明确规定的。因此,由对我国宪法的考察可以得出人大和法院存在以下的关系:

(一)立法者和执法者的关系

人大是我国的立法机关,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法院审判权的行使具体体现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审判活动,法院审判权的行使要遵守相关的程序法律,并依相关的实体法律、法规对案件进行审理。法院只有严格执法,才能防止司法权的滥用,维护司法公正的实现。而“徒法不足以自行”,人大制定的法律,也只有通过法院在具体案件中的适用,才能真正发挥其作为法律的价值和功用。因此可以说人大和法院的目的是相同的。

(二)组织者和被组织者的关系。

宪法规定,各级法院及其主要成员都要有同级人大选举、任命,并对人大负责。但是此处的负责,并不是指二者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审判权是法院独立行使的,知识旨在严格履行宪法和法律的职责方面对人大负责。

(三)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人大有权对法院及其工作人员监督,这种监督实际上是国家权力主体——人民对审判权行使的监督,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人大对法院的监督十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这也是最高行式的法律监督,就我国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而言,法院之于人大只有被监督的义务,而没有类似于“三权分立”中的制约立法机关的权利。

在以上三种关系,立法与执法,组织与被组织者两个关系是清晰的,再现事业是可以明确而肯定地体现并执行的,而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由于“监督”一词的准确应有之意和监督的途径的不清晰,往往导致横打的争议,因为人大对法院的监督权和法院的独立审判权都是宪法所规定的权力,前者的不妥当行使必然会造成对后者的影响干涉。因此,如何妥善地行使人大的监督权,而又能够保证法院监督权的独立行使,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下面从监督权的要领之廓清与行使的必要性、审判独立的价值和作用的发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构架二者之间正当的、良性的宪法关系。

二、法院的独立审判权。

人民法院的独立审判权是宪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原则。所谓“独立审判”也可以称之为司法独立(如果对司法权进行严格解释的话,那么法院的审判权就是完整的司法权。),就是指行使司法权的法院和法官依据法律,独立自主地审理案件,不受其他任何机关、团体、个人的干涉。

(一)就司法独立原则

其产生经历了从政治思想原则到宪法原则,再到司法审判活动准则的演变过程。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中,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限制个人(君主)或少数特权阶层一切权力独揽的独裁状况,提出了分权的政治要求。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重要思想,明确提出司法独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主张,这为西方资产阶级宪政普遍采用。但是我国宪法中的分权制度不同于西方宪政中的权力分立和制衡,我国采取的是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对国家权力进行了合理的分工,立法权和司法权分别由权力机关和审判机关行使,司法权的行使也强调其独立性,但是此种独立分别由权力机关和审判机关行使,司法权的行使也强调其独立性,但是此种独立是在权力机关监督下的独立。

司法权之所以要求独立行使,这是由司法权的本质以及其追求的目标所决定的,同时也是现代司法制度中司法独立所体现的法律技术性功能。司法实质有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纠纷的活动。它是将抽象的法律规定适用到具体的争议中,通过既定的体现了相应的价值观的规则的适用,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纠纷,从而达到通过法律来产生预期的社会秩序,维护某种利益取向的活动。司法权是进行司法活动的权力,司法权的行使者,依据已有的法律对具体的纠纷进行公正的处理,这一结果的出现,要依赖于准确的判断。从哲学上讲,准确的判断基于二个条件:一是判断者心智的健全,二是判断者拥有自由判断所必须的思想活动空间。(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第100页)因此,就外部因素而言(在裁判这个人健全的前提下),裁判的自主性是至关重要的。司法过程就是判断的过程,司法权的实质是一种判断权。这就要求司法权的行使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和法外的不当影响,保持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同时司法的目的不外乎“公正和效率”,但就二者衡量而言,公正更能够体现司法活动的终级目的,效率只是对实现公正过程的成本和结果的价值考量,是诉讼制度上的利益价值追求,而只有公正才是司法存在的内在追求,司法独立是实现这一目的——公正的前提和保障。司法权的行使结果总是涉及纠纷主体的切身利益的重组和分配,法官只有处于超然中立的地位,不受制于任何一方当事人和第三方,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从司法权产生和存在来看,具有与生俱来的贫弱性,非常容易受到立法、行政、或其他力量的干扰。“司法权为分立的三权中最弱的一个,于其他二者不可比拟,司法绝无可能成功地反对其他两个部门,故应要其能自保,免受其他二方的侵害”(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同时,司法又是一种最讲“亲历性”的司法认知性的活动,决定了只有亲身经历了案件审理的法官才可能对事实做出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评判,其他非亲历性主体的干预往往会是法官的认识形成偏差,影响认知的准确性和公正的最终实现。综上所述,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是一种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司法独立的产生和存在就隐含着实现公正这一目的,他为司法公正的进程和实现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经验的总结。正因为此,1985年联合国的《关于司法权独立的基本原则》第一条明确提出各国应保证司法机关的独立,并将此原则载入本国的宪法或法律中。

司法独立自身应该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司法只服从于法律,严格依法司法。2、在司法机关内部,法官应独立行使审判权。这是内部独立。3、司法机关在行使审判权是不受其他单位、团体、个人的干涉。这是外部独立。就本文论记得法院于人大的关系而言,主要是指法院的外部独立司法的实现。

三、人大的监督权。

我国宪法规定,法院有人大产生,受人大监督。人大对法院的监督是一种法律监督,人大的监督权是指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为全面保证国家法律的实施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防止司法机关滥用权力,通过法定的方式和程序,是对司法机关实施的检查、调查、督促、纠正、处理的强制性权力(蔡定剑,《中国人大制度》)。从根本上讲,这也是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表现。

(一)人大监督权有以下几项特性:1、法律性。在内容上,是一种全面的法律监督,其核心是保证法律的实施,并且使其自身的监督行为也是严格按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进行的。2、事后性。人大监督手段的实施,一般都发生在事后,而不能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直接对案件施加影响,进行指令、干涉,只能是在审理后,实行监督。(不排除在审理中,发现司法人员有违法违纪行为时的事中监督。但这种监督又是另一种监督,是对审判人员廉洁性的监督。)3、间接性。在行使监督权时,主要或尽可能地通过间接手段达到监督的目的,而一般不直接去纠正违法行为,主要表现在对工作的评价性、批评性、督促性上。4、权威性。这是有人大作为权力机关的地位决定的,也是由宪法明确规定的。困此,对于人大,法院只有接受监督的义务。

(二)人大和法院的监督和被监督关系,从双方而言都是必要的和有根据的。人大的职权有宪法明文规定,法院的独立审判也是宪法的原则。但是,任何权利都不是不受约束的,审判独立也是在法律监督下的独立。“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人类历史经验的总结,圣人之治只是虚幻的理想而己,只有健全的、有力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才能是权力的行使走上健康的轨道。从我国的司法现状看,确定存在违法裁判,执法不公等严重司法腐败现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已经选择的方向,这对于我们这个几千年来人治、德治、专制思想绵延长存的国家来说,法律信仰的培养和对法制信赖的产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法院被认为是正义实现的社会保证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司法腐败在人民群众中造成的负面影响,恰恰也正是对它的最大打击和致命的摧毁。尽管诉讼制度上诸如上诉、审判监督、抗诉等设计,力图在司法制度内对审理过错进行更正,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事物的自我净化和纠错功能并不能完全否认外部监督的作用的发挥,而作为权力机关的人大,基于其监督的权威性、合法性以及人大代表范围的广泛性,使其对人大的监督应该更富成效。结合我国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大对法院的监督不仅是应该加强的,而且是必须加强的。

(三)从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看,人大对法院的监督存在着这几种形式:1、听取法院工作报告,对法院的工作进行总体评价。2、对于具体问题,提起对法院或法官的质询。3、对司法腐败行为进行调查,查证属实可以对责任人法官资格进行剥夺。4、有权对法院的日常工作进行视察,发现问题,提出批评建议。关于人大行使监督权的主体需要强调的是应该是人大集体的监督,监督权必须集体行使。因为我国的权利机关实行的会议制,基于监督做出的决定、指示、建议等必须以人大及其常委会名义做出,当然,这并不是说人大代表不能对法院的活动进行调查和视察。这些监督从性质上讲是人大代表形式监督权的行为,并不是人大形式监督权。

四、正确处理人大法律监督和法院司法独立的关系

从上文所述,人大和法院之间的宪法关系不是平等的关系,而主要是由人大对法院的单向权利关系。最主要的是,人大如何发挥其监督权来对法院产生作用,而又不至于影响法院司法独立职能作用的正常发挥。根据人大监督权的特征和法院司法的特殊要求,人大在对法院进行监督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充分尊重法院的独立审判权。由于司法权的中立性、亲历性、职业性等特征,在个案审理中要绝对排除外界的干扰,这就要求人大在实行监督时不能直接介入或从事案件的审理工作,也不得对个案在审理中发表倾向性意见和明确的要求。在诉讼中,人大的监督只能是一种对法官和法院廉洁性,中立性的监督,而不是对具体案件审理进程的监督,个别地方法院的邀请人大代表参加案件的合议的决定,是违反《法院组织法》的相关规定的。

人大的监督应该是事后的、间接的。宪法规定审判权有法院独立行使,行政权有政府独立行使,因此,在行使审判权的过程中,人大的监督不应进入审判权本身,不能对正在审理的案件做出决定或发表意见。人大可以对法院的司法活动的整体及个别情况进行调查,听取汇报,并提出意见,也可以针对已判决案件中存在的问题接受申诉、投诉,向法院提出意见,并有权责令法院依据法定程序进行复查,或者成立特别调查委员会,对有关人员的违法腐败行为进行调查。但是,决不能用权力机关代替司法机关,径行对案件进行纠正、改判或者撤消法院的生效判决。人大监督的间接手段有:对法院的某种违反法律的行为,通告其不得继续实施。例如,洛阳种子案中,河南省人大就明确指出法院判决对人大制定的地方法规的效力的否定是错误的。对于明显违法的裁判,督促法院通过相关的法定程序进行复查,或者对法院在工作中违反法律规定的做法,如超审限、乱收费等问题,直接建议法院予以纠正。应当明确的一点是,人大对法院监督的目的,在于保障司法公正,而决不应影响司法的独立性,而且人大应尽可能帮助法院排除来自其他方面(如党政机关)的干扰,为法院的审判独立,创造良好的环境。

法院应该树立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的意识。作为维护社会公正,正义的司法机关,应当充分认识到人大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动、积极地接受人大监督,对人大提出的批评、建议等认真对待,这对于确保法院的审判独立,实现司法公正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保险法律运用问题》,奚新国,中国保险学会保险研究编辑部2001年第10期。

2、《保险案例选编》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河南省分公司内部网。

3、《商法》,王卫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合同法》,吴弘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法院管理范文篇7

法院管理是由审判管理、人事管理、行政管理共同构筑的统一管理体系,其中审判管理是法院管理的核心部分,人事管理和行政管理都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审判管理活动,正如一个企业应有主营业务和核心竞争力一样,我们从法院纷繁复杂的各项工作中,提炼出来的核心业务就是审判。

审判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审判案件的整个诉讼活动过程中,为了使审判工作合法、有序、高效地开展,由法院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对审判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协调、规范、监督和指导,从而保证案件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能够通力合作,分权制衡,以实现公正高效。简而言之,审判管理就是围绕审判这个核心业务所进行的管理。

审判管理的目的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为了保证人民法院的整个诉讼活动合法、有序、高效地进行。按照《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的要求,要通过审判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人民法院的机构设置,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互相配合,有效监督,高效运行的审判体制,这就是当前人民法院审判管理体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二、辖区的特点和自身的状况

以通海县人民法院为例,其地域、人口、经济、文化的特点是:1、面积小,人口相对集中;2、在云南省属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但比起东部发达地区来差距仍较大;3、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习俗;4、法制建设有一定基础,但治安“热点”、“难点”问题多,突发事件时有发生。

结合县情,分析近几年来法院审判管理的特点,比对东部和发达地区的情况可以对通海县人民法院的现状作以下概括:

通海法院属于西部的一个小法院,有其自身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与其它地广人稀的西部县相比,其特点是面积小,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与这种地域状况相适应,在审判机构的设置上有条件做到相对集中,所以通海县人民法院于1999年完成了收缩派出法庭的工作。其优势在于硬件设施建设可以基本满足现有审判任务的需要,与东部和发达地区相比,每年不超过2000件的各类案件总数不算多,有条件在案件上做到精耕细作,审判效率还不是工作中的主要矛盾,东部和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不完全适合西部小法院的状况;和其它西部小法院一样,我们的局限性在于干警的相对素质偏低,案件质量不高,主要反映在庭审质量和法律文书质量上,还有一个最大的差距是在审判管理水平上。

三、审判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方法、原则和步骤

通海县人民法院在认真分析辖区特点和法院自身状况的基础上,以实现司法公正,提高审判效率为目标,并按照《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确立的改革原则,结合审判规律的要求,大胆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实践,初步构建起了一套符合西部小法院的审判管理模式。

1、目标。在《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所确立的“权责明确、互相配合、有效监督、高效运转”的司法改革原则指导下,通海法院确立的审判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套符合审判规律,适应我院现实状况又着眼于未来,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法院审判管理体制。

2、方法。两手一齐抓:一手抓静态的审判组织体制改革,方向是大胆打破现有机构设置的障碍,保留机构,由专人兼职研究,对所有审判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实现审判资源的合理调配,解决审判一线力量不足的矛盾。包括机构的整合,人力资源的整合,物质资源的整合。另一手抓动态的案件流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将案件的程序运作分解成立案、庭前准备、裁判、卷宗装订、评查、归档七个阶段,分工由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人员完成,形成运转高效的流程管理,充分利用我院现有的局域网作为审判管理平台,实现案件流程的信息化管理。

3、原则。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稳中求进的思想;二是坚持充分论证的思想,三是坚持符合法律的思想;四是坚持结合实际的思想。

4、步骤。通海法院在构建新的审判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设计了分三步走的步骤非常有特点,并且收到了实效,很有借鉴意义。第一步是重点突破,第二步是合力攻坚,第三步是建立体系。

第一步重点突破阶段已基本完成,见到了实效,鼓舞了士气,坚定了改革的决心。主要完成的改革任务有:

①执行治乱。要解决执行难,必先解决执行乱。执行乱是法院审判管理中的一大难点,必须花大力气彻底解决。通海法院于2001年8月起,花了近半年的时间,调整了执行人员,彻底整治了执行工作中存在的弄虚作假、瞒报、漏报、执行财产不变现,档案管理混乱等问题。纠正了执行乱的现象,为法院的审判管理改革和治理执行难奠定了基础,探索和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执行管理体制。

②民商合一。为建立与三大程序法相对应的民事、刑事、行政三大审判体系,解决长期以来民商分离的格局,避免执行同一部程序法和实体法的民商案件分属两个庭室所造成的同一法院对同一类案件在裁判和适用法律上存在的差异,按照民商合一,相对稳定,合理平衡的原则,合并民一、民二庭为一个庭室;同时将民商案件分成几个大的类型,由不同的合议庭来分管,让法官通过审判实践和理论钻研形成自己的专业领域,以此促进法官的专业化、精英化。同时推行合议庭负责制和错案追究制,率先在2001年建立了以大民事格局为方向的民事审判组织体制。

③公开听证。针对我国传统的申请再审和申诉制度中存在的主体无限,次数和时间无限,审级无限,理由无限所带来的部分当事人以同一事实,同一理由对同一裁判文书反复缠诉的弊端,为了减少诉讼成本,节约审判资源,维护法院裁判的既判力和权威性,按照有诉必理,公开平等,及时合议的原则,推行申诉,申请再审案件的公开听证制度,制定公开听证规则,将无限申诉变为有限申诉,无限再审变为有限再审,将申请再审,申诉的审查工作,进行阳光作业,减少和避免暗箱操作,即维护了公民的诉讼权利,又维护了法院裁判的既判力和司法权威。

④实现三个分立。为改革法院内部机构职能,理顺内设机构关系,建立、健全案件流程体系,革除由法官自收、自审、自执案件所带来的久拖不结、暗箱操作、违法裁判的弊端,将审判权进行合理分解,分别由立案、裁判、执行、审判监督四个部门来分别实施,实现案件的流程管理,分权制衡,全程监督,落实了立审、审执、审监“三个分立”制度,促进了以独立、公正、公开、高效为主要内涵的审判机制的建立。

在这一阶段还进行了落实公开审判的制度,改革了庭审方式和裁判文书制作,加强了调研工作和干警的业务培训,加强了法官职业道德的建设等审判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

第二步合力攻坚阶段,核心任务是推行主审法官员额制。法院队伍中很大一部分审判员并不具备现代法官的素质,导致法院人员过多过滥,而高素质的审判人员则相对不足。更由于激励机制的导向错误,更难以调动高素质审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到法院工作,通过第一阶段民商合一的改革,将裁判权作了一定的收缩,在合议庭负责制的基础上,选好合议庭负责人,由合议庭负责人对本合议庭的案件质量负责。通过这一项改革,我院民商事案件的质量有大幅上升。从玉溪中院对全市近期上诉案件的质量分析来看,全市基层法院上诉案件的平均改判率为35.84%,而我院上诉案件的改判率只有12.5%,低于平均数2.9倍,是全市上诉改判率最低的法院,在队伍人员不变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审判组织体制的改革,实现了案件质量上一次大的飞跃。但这一项改革并不彻底,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按照《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确立的以“确定法官员额,建立法官遴选制度,建立法官保障制度”为内容的全面法官职业化建设,根据我院的案件数量和干警素质状况确定主审法官员额为8名,祥细制定了主审法官考试办法,建立了主审法官保障制度,对主审法官实行相对高薪制,将裁判权进一步向主审法官集中,充分挖掘潜力,发挥优质审判资源的作用,通过激励机制调动高素质人才的积极性。同时推行法官助理制度和审判单元制度,以此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又面向未来的审判组织体制,这一步是完成我院审判组织体制改革,建立新的审判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基础。云南省高院已将通海法院主审法官员额制的改革列为全省的试点,经过一年多的论证和试点,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制度,先后制定了《通海县人民法院主审法官员额制选任工作实施细则(试行)》、《通海县人民法院第一任主审法官选任工作实施方案》、《通海县人民法院第一任主审法官选任考试办法》、《通海县人民法院第一任主审法官制度的规定(试行)》、《通海县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制度的规定(试行)》和《通海县人民法院岗位目标责任制奖惩考核办法》,为通海县人民法院全面推进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推行以主审法官员额制为核心,辅之以法官助理、书记员、法警单独系列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改革计划奠定了科学、全面、细致和可行的制度框架。

第三步是建立体系阶段。这一步是完成构建通海法院审判管理模式的阶段,也可称为审判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阶段。现已设计好了最基本的蓝图,做好了理论工作和基础性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之中。在静态的审判组织体制上,要完成部门职能的分工和人员职责的定位;在动态的案件流程管理上,要完成案件程序运作的合理分解,形成运转高效,全程监督、分工负责的流程管理体系,以局域网为审判管理平台,实现案件流程的信息化管理。

四、构建审判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

通海法院构建西部小法院审判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基本结构、运作机制、流程体系三个方面来作一个系统的概述:

(一)审判管理模式的基本架构。

审判管理是围绕审判这个核心业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我们选择的审判管理模式是:对审判管理各个层级作科学的分解,在环节设置上合理布点,在每个关键的节点上由精英把关,再将各种素质状况和职能不同的人员按层级配置进去,实现单元化管理,每个管理单元建立以单元负责人或主审法官为主导的金字塔式层级职权结构。

1、科学分解,合理布点。

第一层:审判管理可以分解为四大管理体系,即:立案管理,裁判管理,执行管理,监督管理。

第二层:立案管理可以分解为四大单元的管理,即:立案厅、流程中心、法警队、综合裁判组。

裁判管理可以分解为三大审判组织体系的管理,即:刑事审判、民商审判、行政审判。

执行管理可以分解为两大执行权的管理,即:执行实施权的管理、执行裁判权的管理。

监督管理可以分解为四大监督体系的管理,即:静态监督的管理,动态监督的管理,横向监督的管理,纵向监督的管理。

以上第二个层面的分解,是设置审判管理单元的节点,由这些节点可以派生出各个金字塔式的层级职权结构。

2、金字塔式层级职权管理单元模式。

⑴、将三大审判组织体系分解成八个审判单元,一个审判单元负责一类案件的审理。其中:刑事设两名主审法官,两个审判单元;民事设六名主审法官,六个审判单元;行政审判指定民事中的一个审判单元的主审法官兼职负责。每个审判单元设一名主审法官,一名法官助理,一名书记员,加上其它不同的司法和行政辅助人员构成一个审判单元,在金字塔式的管理单元中表现为职权从上到下的关系,义务从下到上的关系;上一个层级的人员对下一个层级的人员有指挥、命令的权力;而下一个层级的人员对上一个层级的人员有服从的义务,下一个层级的人员对上一个层级的人员负责,并完成上一个层级人员的命令和指定的工作。主审法官在具体的审判管理单元中处于最高的裁判地位,在确保独立行使裁判权的同时,有权统筹和组织整个审判单元的工作,以保障工作的高效运行,主审法官只负责主持庭审,了解案件和作出最终的裁判,其它辅助性的工作安排由法官助理完成,或由法官助理组织书记员、其它司法和行政辅助人员共同完成,由主审法官对完成的工作成果进行验收,并有权对下层级人员的工作表现和业绩进行考核、奖惩,甚至有权建议给予晋升或处罚。审判单元制是金字塔式层级职权管理结构中机制最齐备和最能发挥功能作用的管理模式。理由如下:

A、由于系统的封闭性,保障了主审法官的独立地位和裁决者的身份,为独立审判创造了机制上的保障;B、由主审法官对裁判的质量负责,实现了裁判权向八名素质相对为本院最高的主审法官收缩和集中,裁判质量也有了制度上的保证;C、由于对审理和裁判工作作了进一步分解,除主持庭审和作出最终裁判的工作由主审法官完成外,其它工作可以分别由法官助理、书记员、司法和行政辅助人员完成,实现了审判工作按照重要性不同所作的分解,能使不同素质和状况的人员各尽所能,又给了主审法官人尽其才,尽情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独立舞台,让他们在业务上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D、由于一个审判单元仅负责一类或几类相对固定的案件,让主审法官通过审判实践和理论钻研形成自己的专业领域,促进了法官的专业化、精英化,让每位主审法官都能成为某一方面的法学专家;E、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结构在纵向上实现了人员素质的互补。首先,八名主审法官是从本院23名有审判员资格的人员中,经严格的考试精挑细选出来的,相对为本院素质最高的法官,能保证裁判质量。其次,八名法官助理也是从剩下的15名审判员中选出,均具备一定的审判实践经验和能力,可以胜任庭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和庭后的所有善后工作。再次,书记员由专职人员担任,能保证记录工作的质量。三者的素质从纵向上实现了互补。

⑵、将立案管理的立案厅、流程中心、法警队、综合裁判组四大单元分别比照审判单元设置的机制,进行有专人对工作质量把关的金字塔式层级职权管理单元的设置,把不同素质和状况的人员根据其能力和特点分别配置到各个职权层级中,最大限度发挥其特长,既做到了人尽其才,又做到了各尽其能。以此解决现行法院干警素质参差不齐所带来的矛盾。

(二)、审判管理模式的运作机制

通海法院选择的上述审判管理模式体现了“四位一体”的审判管理运作机制,立案、裁判、执行、监督四位一体,并行不悖,同时推进,整体加强的审判管理格局,革除了“哑铃式”管理体制中的种种弊端,突出了程序和实体并重,执行和监督并行的思想,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审判管理模式中顾此失彼的机制缺陷。“四位一体”的运作机制表现为:

1、把立案庭构建为审判程序的管理中心。

把与审判程序相关的职能部门和人员向立案庭收缩,包括程序监督职能也并入立案庭,实现整个审判程序从启动到结束的全程管理和全程监督。立案庭分四大单元进行管理和运作,每个单元履行不同的职能。

⑴、立案厅:审查和决定立案,诉讼费、执行费以及其它费用的收退和结算。

⑵、流程中心:排期开庭,审限跟踪与提示、卷宗归档、制作统计报表,统计分析报告,案件质量评查(属监督管理的职能,汇同审监庭、政治处等部门共同完成)。

⑶、法警队:执庭、送达、押解、警卫、保全的实施、协助。

⑷、综合裁判组:保全的裁决和组织实施,支付令、执行裁判的听证和裁决,申诉和申请再审的听证和裁决。

2、把职能审判庭构建为案件的决策中心。

将刑事、民商、行政的案件按性质再作细分,由不同的主审法官组织不同的审判单元对某一类或几类相对固定的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行政案件由于多年来个位数的案件数量,暂时没有设置专门审判单元负责的必要,而指定专门的主审法官兼职负责审理和研究。民事案件分成三个大的类型:一类是合同和债务案件,一类是婚姻家庭和三养案件,一类是侵权和损害赔偿案件。每一类案件分别由两名专门的主审法官组织专门的审判单元审理,一般实行独任审理,需要组成合议庭的个别案件由负责同一类案件的两个审判单元的主审法官或法官助理组成合议庭,但审判长必须由主审法官担任,法官助理只做陪审,独任审理的案件必须由主案法官主持。法官助理可按主审法官的要求组织庭前调解,证据交换,证据调查等工作。

3、执行管理实行分权化运作。

将执行权分解成执行裁判权和执行实施权,执行实施权由执行局负责,执行裁判权由立案庭的综合裁判组负责,以实现执行的分权制衡。且执行裁判的内容多以程序为主,由担负程序管理中心职能的立案庭负责较妥。由于执行裁判权被剥离,执行局主要行使执行实施权,人员调配上要做到收放自如,既有承办人的个人负责,又有实施执行措施时人员必要的集中。有分有合,分工负责,合力攻坚的执行机制,与审判管理单元和立案管理单元在人员调配机制上有其不同的特点。

4、监督管理构建“三全”体系。

监督管理光靠设置一个固定的机构来进行,不可能实现监督的目的,也达不到全程监督,案案监督的要求。我们构建的监督“三全”体系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化的结构。在动态监督上设置“审限跟踪和提示制度”,从而达到监督的全程化。在静态监督上设置“案件质量评查制度”,由立案庭的流程中心、审监庭、政治处、纪检室汇同完成;设置“申诉和申请再审的公开听证制度”,由立案庭的综合裁判组、审监庭,具体案件所涉性质与对应的不属回避范围的主审法官共同组成合议庭,从而达到监督的全员化。在横向监督上主要依靠案件的流程进行管理;纵向监督上主要依据上下级职权管理的机制强化对司法主体执法行为的监查和督导;再加上外部的监督,包括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实现横纵并行,内外并举的全方位监督。“三全”监督体系体现着动静结合,分权制衡,条块结合,互动制约的特点,通过对人员的合理配置,权力的层层分解,制度的环环植入来实现监督和监控。

(三)案件流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建立案件流程体系,就是要按照司法审判运行的规律和进程,将司法审判各职能分解在由不同部门和人员负责完成的环节上,我们所要建立的案件流程体系,要以实现分工负责、分权制衡,流程管理,高效运行的功能为目标,在基本的结构体系中,以流程中心为程序管理的枢纽,以立案厅、综合裁判组、各职能审判单元、执行局四大系统为程序执行机构,分设七条执行的指令通道,共同构成一个中心,四大体系,七条通道协同一体的基本案件流程体系。

通道一:由立案厅将审查立案的案件流转入流程中心,流程中心将收到的案件分别不同性质指令各职能审判单元,综合裁判组,执行局来完成。

通道二:由流程中心将排期后的案件指令具体的职能审判单元限期完成审判任务。

通道三:由流程中心将保全的申请,由执行裁判权解决的申请,申诉和申请再审的申请,支付令的申请交给综合裁判组限期作出裁决。

通道四:由流程中心将收到的执行申请指令执行局限期执行。

通道五:各职能审判单元将审结后装订好的案件交回流程中心,进行案件质量评查后归档。

通道六:综合裁判组将裁决完毕的案件装订好后交回流程中心,进行案件质量评查后归档。

通道七:执行局将执结的案件装订好后交回流程中心,进行案件质量评查后归档。

法院管理范文篇8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这些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反腐倡廉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党中央对预防腐败工作的绝对重视。因此在新形势下做好人民法院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人民法院的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对于进一步提高法院机关效能、确保法院公正、廉洁、为民,促进法院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意义重大。

一、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的内涵及分类

风险岗位的逻辑起点是风险,尽管学术界和实务部门对风险的界定不同,但它们普遍强调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不利影响这两个方面。根据现代管理学的理论,风险的基本定义是指“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按照这一基本概念,可以给人民法院岗位风险一个基本的定义,就是指人民法院实施公共权利的主体可能产生或发生滥用公共权利谋取私利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任何有权力的岗位都有可能产生腐败,包括贪念、侥幸心理、因制度不完善所导致的监督管理失当以及自由裁量权等等,都是风险。因此,有效开展预防腐败,就是要降低这些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

廉能管理则是是将司法公正与诉讼效率的有机统一起来,针对以上风险在微观层面上应用风险管理理论,在宏观层面上实施质量管理方法的系统化管理过程。换而言之,廉能管理工作就是借鉴金融和保险业比较成熟的现代管理科学理念和方法,引入到预防腐败工作之中,在加强预防腐败工作领域进行大胆尝试创新,初步形成的预防腐败工作的新机制。

风险具体可分为思想道德风险、岗位职责风险、业务流程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等五个方面可能发生腐败行为的风险。思想道德风险,是指因放松政治理论学习和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背离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优良作风等,权力观、利益观、工作观不正确等,可能造成个人权力失控、行为失范,导致以权谋私等严重后果的腐败风险。岗位职责风险,是指因岗位职责的特殊性及存在思想道德、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实际风险,可能造成在岗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失职渎职、以权谋私等严重后果的腐败风险。业务流程风险,是指因工作流程设计不完善、缺乏相互制约或执行不力,可能造成在岗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导致失职渎职、以权谋私等严重后果的腐败风险。制度机制风险,是指因制度机制缺失或不健全、不按制度办事、影响制度机制有效运行,权力自由裁量空间较大,缺乏有效制约监督,可能造成权力失控、行为失范、制度失灵,导致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严重后果的腐败风险。外部环境风险,是指因权利对象在业务往来中对相关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进行利益诱惑或施加其他非正常影响,可能造成权力失控、行为失范,导致失职渎职、权钱交易等严重后果的腐败风险。

二、风险防范管理实践应用情况及主要成效

依据腐败风险发生和蔓延的一般规律,治理腐败的根本途径是预防腐败的发生,就是要采取措施防止腐败行为发生,使腐败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限度。这就要求在已有的预防腐败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要能及时发现腐败苗头,把握腐败发展趋势,能更加系统、科学地对发生腐败的可能性进行防范和控制。这种新的管理模式还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可操作性,能用于指导反腐倡廉建设实践,解决具体问题。

将风险防范管理运用到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中是我们国家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预防腐败的新途径新方法,最早是由北京崇文区探索实施的一个预防腐败工作项目。它提出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机制通过引入现代管理学理论,把外部监督与内部监控,以及风险防范与岗位职责充分结合起来,根据腐败案件诱发的原因,归纳了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五个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并以年度为周期将风险防范分为“计划、执行、考核、修正”四个环节进行控制,逐步建立健全了监督检查、考核评估、纠错整改和责任追究四个机制,将预防腐败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人和岗位。

随后,全国一些省市也开始了廉政风险防范的试点工作。如江苏省苏州市按照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和江苏省委《实施办法》的要求,以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为突破口,围绕廉政风险排查和防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查找廉政风险、建立防控机制”活动,把反腐倡廉建设的目标要求、各项任务融入到各级、各部门日常管理和执纪执法工作中,抓住“找、防、控”三个环节,构筑机关干部不想违、不能违和不敢违纪违法的防线。以廉政风险的查找、防范控制为主线,以对权力的清理、制约、监督为核心,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规范、执行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从源头有效防控廉政风险的工作机制,推动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

从各地预防腐败、加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实践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特征:一是注重现代管理,建立科学管理体系。二是注重制度建设,建立权力监控体系。三是注重科技手段,建立电子防范体系。这些措施体现了我国进一步加强预防制度建设,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信息系统,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机制度,形成有效预防腐败长效机制的反腐倡廉新成效。

市法院在2010年率先在全省法院推行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机制,通过近一年的腐败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推进活动,法院广大党员干部的风险意识得到了强化、工作作风得到了提升、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增强了风险岗位防范意识。法院通过宣讲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机制的目的和意义,学习反腐倡廉建设文件,进行风险教育,使全市法院广大干警提高了对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大家认识到:查找岗位风险点,不是查找个人存在的问题,不是“整人”、“查岗”,而是更加有效地保护、爱护干警的工作举措。通过清权明责、排查风险、制定防控措施并予以公示,形成人人参与风险防控的局面,干警对腐败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接受了一次入脑入心廉政风险教育,干警的工作责任意识和腐败风险防范意识得到明显增强。二是促进了审判、执行工作。全市法院各业务部门结合业务工作,自觉排查风险,对各自的权利事项进行梳理,并填写《职权目录明细表》、《风险查找定级表》、《腐败风险查找、等级确定和防控措施表》等既明确了工作责任,又规范了办事程序,逐步解决以往反腐倡廉工作与审判、执行业务工作结合不够、甚至“两张皮”的现象,为下一步规范审判、执行权行使以及监督提供了有益探索,正在形成以廉政建设促进审判、执行工作的良好态势。三是拓展了反腐倡廉教育平台。通过宣传发动,查找、预防腐败风险,将法院及各部门、岗位(个人)查找出来的腐败风险点、风险等级和防控措施,采取多样有效形式,向社会公开,将权力放在阳光下“亮晒”,接受社会监督。提高了防控腐败风险的针对性,推动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建设。干警把风险查找、防控的过程,变成对腐败风险、对法官职业道德再认识的过程,变成自我警示、自我教育的过程。强化了干警腐败风险意识,拓展了反腐倡廉教育平台,进一步加大了治本力度。四是促进了法院队伍建设。开展推进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法院2010年惩防体系重点工作的推进,创新了反腐倡廉工作方法,深化了预防腐败制度建设,加大了治本力度,优化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格局,取得了“以廉促审”、“以廉促执”的联动效应。通过机关干部日常谈心谈话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素质,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法院党性强、业务精、作风正、廉洁、公正、高效的干部队伍建设工作。

三、加强人民法院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的对策思考

实施风险岗位廉能管理,是建立预防腐败工作长效机制,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从法院自身发展面临的环境和压力来看,是一种发展趋势。

腐败的发生是多种因素诱发廉政风险的结果,这决定了加强法院风险岗位廉能管理、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并不是个别环节完善和改革的问题,不仅仅是某个过程和局部的工作,而是一个全方位、立体的系统工程。加强法院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需要结合法院工作实际,从全面的角度,以找、防、控为重点,从教育、制度、监督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法院干警拒腐防变和防范廉政风险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司法风险,最大程度地减少因廉政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一)消除思想顾虑,确保对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的认识到位。风险岗位廉能管理的实施是廉政与腐败的博弈过程,实施风险岗位廉能管理要求人人查找风险,人人公开风险,人人制定措施,人人参与监督,这些势必涉及某些人、某些部门的既得利益,难免会产生抵触。从我市推行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来看,一开始不少人并不能接受这一理念,认为查找风险点是将自己当成坏人,产生了不少抗拒情绪。一些人对腐败风险防控心存顾虑,回避风险,怕自找麻烦,怕引火烧身。有的认为查找风险点就是公开“腐败点”,查风险就是查问题,担心大张旗鼓地查找风险点会给个人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工作开展和个人进步,担心风险点查多了、等级定高了会自找“麻烦”,因此,对这项工作心存疑虑,存在等待观望、敷衍应付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认识不到位,对岗位风险界定不准、认识不清,也是对岗位风险的认识产生偏差而造成的。因此需要加强学习中央和省、市有关廉政工作文件和规定,学习各级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领会精神实质,自觉把思想统一到加强惩防体系建设上来,以制度保持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通过学习,克服“务虚论”、“无关论”、“本庭室无风险点”等模糊认识,使全体干警深刻领悟“认识不到风险就是最大的风险”,自觉参与到风险岗位廉能管理中来,主动查找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增强风险岗位防范意识。

(二)突出重点部门和岗位,抓住关键环节,确保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取得实效。有权力运行的地方就有发生腐败的可能,要建立风险岗位廉能管理机制,首先必须对权力运行的特点和腐败发生的规律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法院的权力主要体现为司法权和行政管理权两个方面,而违规和以权谋私现象主要出现在涉及案件的审判和执行以及对人、财、物的管理岗位中。因此,法院风险点查找在注重个人、单位“全覆盖”的同时,突出重点,分领导岗位、中层岗位和其他重要岗位三个层次,重点围绕法院立案、审判、执行等重点部门以及法院重要决策尤其是“三重一大”决策的岗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拥有人、财、物处置权的部门等重点领域,组织专人查找风险点,确定风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确保风险识别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其次,要将风险岗位廉能管理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对岗位风险的防范,应是一个全覆盖的过程,必须依托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廉政风险不仅仅存在于领导岗位,只要行使公权力的岗位都存在。这就要求每位干警针对自己目前的工作岗位、职责权力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寻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临界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积极参与到整个风险岗位廉能管理过程中。第三,注重防控措施的建立。经过查找和评估之后,最重要的是针对风险点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防控措施应该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共性要求,比如教育、关键岗位干部的交流、轮岗等;二是个性要求。即有针对这个岗位特点的措施。操作流程的核心是动态跟踪风险点,对风险的发展过程,实施监控和处置。建立前期预防措施、中期监控机制、后期处置办法,形成风险防范体系。前期预防措施是针对风险点采取的预防性措施。针对现有制度中还没有适合防范要求的漏洞和盲点,要制订相应的制度规范。主动防范五类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中期监控机制是开展风险预警和工作检查的动态性措施。通过信息监测、定期自查和垂直抽查等手段,对制度机制运转、权力运行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发挥好各类监督渠道的作用,形成对廉政风险的全面监控。后期处置办法是针对中期监控发现的问题实施的惩戒性措施。通过警示提醒、诫勉纠错和责令整改等手段避免问题演化发展成违纪违法行为。

法院管理范文篇9

一、当前全省三级法院审判管理组织机构应采取以审判管理为中心的机构设置模式

我院座谈认为,法院审判管理机构的设置,首先要把审判管理的概念加以定位,无论从法院的职能上还是从法院所肩负的使命上,法院都是一个集审判、执行业务性较强的国家司法机关,因此宏观上必须定位于以调整审判策略为落脚点,其次从法院审判工作的职业特点上,是要紧紧围绕独立行使审判权这一法定职能来构建保障机制,这里的审判权管理与法官的职业化管理是等同的,因此从微观上定位于协调各业务庭之间的审判业务,提出合理化的资源配置,科学评价法官的审判业绩,为院党组、审委会当好参谋,提供直接的决策依据。人数较少的法院可改革业务庭为几个法官办公室,明确各个法官办公室处理一类或几类案件,隶属于审管部门来协调管理。针对我院一年来的实践,通过对管理机构的重新整合,确立了以审判管理机构为中心的三大部门的职能(政工监察、审判管理、行政管理),条块之间的分工更加简洁明确,审判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大,权威性越来越加显现,法官的质效意识、质量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已初步形成了以审管为中心,其他部门紧紧围绕审务保障和审判服务的职业化管理模式。

二、审判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审判管理的内容要综合案件审理的各个要素加以分类,什么是法官和书记员的审判业务范围,什么是思想意识形态政治范畴,什么是行政服务和行政保障范围,必须加以明确区别,职能上各负其职,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要彻底改变政治决定化的通管色彩,行政业务化的模糊色彩,可大至分为三大类,一是法官队伍的业务管理,可称为静态的管理,包括法官的业务管理和培训、书记员队伍的业务管理、审判资源的配置建议、提出审判方式的改革方案、审判调研;二是案件审理业务,可称之为动态的管理,包括案件流程跟踪的节点管理、、司法统计、庭审考评、效率指标考评、案件质量考评、优秀法律文书考评、疑难复杂案件和化解重大矛盾能力评定、法庭指导及审判委员会的日常事务等。

三、审判管理的目标和价值应定位于下列几点

目标和价值定位的前提,主要是把审判管理放在法院整体工作什么位置上。我院研讨认为,审判工作是法院各项工作的核心,一是通过制定规范,统一裁判尺度,规范执法行为,保持高效的审判运行,其公正性才得以体现,二是要定位于抓审判质量的稳步提高上,只有好的审判质量才能体现司法公正,否则司法公正也是句空话,法律的严肃性和法院、法官的权威性才能得以体现,法院的公信力也才能得以提升,三是把落脚点立足于司法为民的效果上,只有审判与执行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司法为民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其司法的公正性才更具有广乏的群众基础。

四、与案件管理、审判权行使直接相关的审判管理事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审判管理必须以制度管理为落脚点。制度的制定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度的实施要防止学用脱节,要作为工作的流程融入到每个管理的节点,作为管理法官的理论工具,作为考评法官的依据,切实用制度去管人、管事、管物、管案件,把管理的结果直接作为法官奖惩和用人的依据,记入法官的个人业绩档案;二是突出案件流程节点的关口管理。通过案件送评加大对个案从立案到案卷归档每个流程节点的程序合法性考评,不断发现问题、通报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审判人员的程序关口意识,更能有效地减少程序上的不合法,提高审判效率;三是强化案件的质效考评管理。采取规则面前人人平等,采用同岗同位比较考评,实施权利义务均等、机会均等的动态分案,细化效率、效果、技能各项指标分值,让法官各尽其能,发挥内在的潜力,形成多办案多得分,少办案少得分的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质效指标考核;四是实施难案申报,注重法官的庭审小结考评。要从综合考评法官的审判业务能力入手,调动法官审理重大疑难案件和化解重大矛盾纠纷能力的积极性,在办案机会均等的前提下,采取审理重大疑难案件和化解重大矛盾纠纷能力申报制度,通过申报评定,肯定其价有所值的业绩加分,以此激励法官在难案面前不推诿;五是强化案件信息的录入管理,运用科学的手段管理案件的流程节点,使之更加客观、真实、全面;六是正确处理好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与行使审判监督权的关系,在不干预审判权独立行使的前提下,有效地行审判监督职能和案件管理职能,通过审判管理中的案件流程管理、质效评查与分析、奖惩落实与错案责任的追究,强化法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当前全省三级法院审判管理组织机构至少应承担六个方面的具体职责和其他四个方面的职责。

具体应承担的职责:一是统一案件的考评尺度,杜绝虚假数据的发生;二是数据指标的设定要结合办案的社会效果,不要为数据而盲目追求和攀比。如,结案率指标的设定,要的是案件的审判进入正常流程,效率指标中有超审限指标、法定正常审限指标、案件审理天数和四项未结案等多项指标的控制,有的法院为了一味追求结案率年指标,在每年进入十一月就不再算当年的收案,甚至有的法院干脆停止收案,这既不符合案件审理流程规律,也不符合司法为民的落实;三是实施案件流程联网的跟踪管理,通过网络信息的输入,结案的扎口管理,加强对个案流程节点的提醒和督办,以及通过个案评查发现和通报,直至追究责任,防止程序违法和超审执限;四是各级审管办在对案件效率指标加强网络管理的同时,加强对案件的质量评查和分析,通过管理和评查分析提高法官的效率意识、质量意识,评查的结果记入法官的个人业绩档案,为院领导及时提供审判信息的决策依据;五是审管办要作为审委会的日常办事机构,把审委会的日常事务的办理落到实处;六是负责对法官庭审能力的考评,通过庭审观摩考评、书面庭审小结的考评、优秀法律文书的评选、疑难复杂案件的评定,提高法官的综合审判水平。

应负有的其他四个方面职责:一是负责审判调研,通过审管所发现的题材加强研究,并积极引导法官完成好调研工作任务,通过调研促进审判理论水平的提升;二是为院领导当好审管参谋,及时提出合理化的审判资源配置;三是提出对法官审判业务的培训计划;四是加强对全院各业务部门的业务协调,统一执法口径。

六、在人民法院内部应当构建一套相对完整、较为系统的审判管理体系

人民法院的主要职能是公正审判各类纠纷案件。因此,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审判管理体系,是人民法院审判职能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要跳出行政化的管理模式,要用法院人的眼光去审视法院过去的行政化管理弊端,用法官职业化的思维去构建职业化的管理体系,才能符合审判规律。

研讨认为:原有的管理职能过于分散,条块多,政出多门,看起来谁都在管,越往基层执行的多头就越多,很大程度上上面的许多指令下面也只能疲于应付,实际形成了谁也管不好,因此必须构建一套突出由上而下的专业的审判管理部门,专门从事与审判有关的专业化对口管理,真正用业内体制、业内人去管理业内事,其他部门为审判工作做好政治保障、纪律保障和后勤保障。我院已对原有的管理部门和职能于××年底加以重新整合归类,将原有的行政装备科、办公室撤并为行政管理办公室,专司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将原有的调研、法庭指导、案件质评、指标的统计与分析重新整合为审判管理办公室,为审判管理的职能部门,专司效率指标的统计与分析、案件质效考评、法官审判业绩考评、审判调研、审务协调、法庭指导及审委会的日常事务等;将监察室、纪检组、政治处意向性的归并为政工纪检监察办公室,专司法官的思想品德、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执法执纪、廉政守纪考评,负责法官业绩扎口管理。经过一年来的实践,已初步显现出以审管为中心的管理体系,上下条块清析,职责分工更加具体明确。

七审判管理与案件审判、司法政务管理、司法人事管理应充分加强协调配合

人民法院这一名词,包含政治理念和职业概念,从政治的角度离不开思想的熏陶、队伍的人事管理;从政务的角度离不开行政化的后勤保障;从专业的角度应以审判为核心。因此无论从案件审判、司法政务管理、还是司法人事管理,三者之间均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要形成准军事化的管理模式。讨论认为,属于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归政工部门管理和协调,属于行政事务类的归行政部门管理,属于审判业务方面归审管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在各自的职能上各负其责,归口管理,各自为法官的业绩扎口提供考评资料。

法院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智慧法院;审判管理;司法改革

一、“智慧法院”视角下审判管理概述

在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下,周强院长曾将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比喻成为法院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智慧法院”建设由此而生。那么,如何在“智慧法院”视角下建立新型审判管理机制,成为当下亟待思考的问题。现代新型审判管理重视通过数据资源、信息技术实施量化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作为审判权行使中流砥柱的基层法院,其审判管理机制的运行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案件审判质效的高低,关系到法院职能的发挥。因此,探索智慧法院视角下基层法院审判管理的改革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基层法院审判管理存在的问题

“智慧法院”要求法院各方面工作都能实现信息化、智能化,但就目前基层法院审判管理体制来看,有些基层法院对于“智慧法院”的建设其智能化程度还不够高,应用性和覆盖面还有差距。(一)审判管理软件的运用滞后。伴随“智慧法院”建设的持续深入和开展,人们对于审判管理建设亦开始形成清晰的认知,不过由于存在平台软件运用滞后的不足,导致审判信息化软件设计和更新频率遭到忽略。有关电子卷宗的运用所提供的智能辅助功能、全流程以及法院运用未能实现全面覆盖。且智能化、人性化建设落后、应用效果不及预期。部分信息化手段不但不能提升法官办案的效率,反而加重了法官办案的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智慧法院”建设过程中“建而不用”、“华而不实”的问题。在审判管理层面上影响了预期效果的显现。审判管理以明确事前职责作为发展前提,并通过跟踪监督结合事后问责的方式,达到了贯穿案件全过程的目的。当前审判管理还有着粗放化管理的不足。管理无重点,精度不足。对审判实践中随时可能发生案件质量问题,还缺乏动态性分析;在审判过程中还存在管理办法少,过度依赖于事后的监督评查的问题。由于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不够重视,导致无法对案件审理的动态行为展开合理的评定,折射了审判管理中的不足。(二)信息采集及处理能力不强。若能促进法院所有的司法活动甚至乎所有案件数据的完整采集,产生司法大数据库。采取大规模并行处理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人工智能技术的审判管理。这将会对于司法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目前法院数据收集和分析处理能力有限,加之基础设施不足,这些数据难以在审判管理的分析研究中应用,有时为了提取有价值信息还需对数据进行复杂的处理。当前的司法数据应用分析模式,侧重于总结司法活动历史情况和特点。大数据对于分析、预测审判态势,制定相关的审判计划、确定工作目标等方面还有所欠缺。想要填补其中不足,要求审判管理对司法数据展开分析总结,做到关注当前的要点并预测未来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三)审判管理模式化、偏重于个案管理。审判管理是一种宏观上组织、协调管理行为。审判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即数据筛选、分析和整理,即全面的数据化统计。数据统计只是手段,它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进而对司法活动进行评价和改进。审判管理主要通过数据量化排名来进行管理目标,存在着重量化考核排名的可能,而忽视了对于合理区间的考虑,过于重视个案管理,而忽视对人的考虑,有可能会影响审判管理目标的实现,进而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有关基层法院的审判管理,表现出模式化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过于注重量化考核。总体来讲,一些评价指标不能达到管理的准确性。例如,并不是一审判决错误造成的案件发回重审的情况,而是因为有新证据和事实被发现,有机会在二审中引起再审或改判的问题,并不是法官拥有的自由裁量权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然而,现行的案件质量评价并不能有效区分二审与再审的区别以及选择的原因,而是将其全部纳入数据统计中计算,这样一来,便会极大影响案件评估的精准度。2.过于重视数据排名。审判管理旨在服务于司法审判并保障其办理效率。数据排名是其管理方式的一类。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服务于审判的公正性和高效化。不过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数据排名通常是根据司法效率价值展开的。存在过于关注排名的问题,并因此违背了司法规律和公正性,导致悖离了管理的初衷。(四)复合型信息化人才不足。在“智慧法院”视角下的审判管理改革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资源,但基层法院复合型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一是法院复合型信息人才相对缺乏。基层法院一般只有一到两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系统的日常维护,系统突然故障往往难以处理。由于司法工作本身受到的限制,需要技术人员既懂系统维护,同时具备相关的审判执行方面的知识,以便使系统更好地服务于审判执行等工作。由于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知识的法律人才较少,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二是法院对于复合型人才重视不够。法法院在构建“智慧法院”系统和平台时,多采用招标采购的方式将设计和建设委托给第三方,法院内部信息人才的介入较少,对复合人才的重视和重用不足,因此,无利于培育法院复合型人才。

三、“智慧法院”视角下审判管理改革举措

“智慧法院”角度的审判管理改革应基于如下原则:改革是基于法院的“智慧”管理,在把握当下建设“智慧法院”时代的机遇下,既要尊重正义的规律,又要尊重信息化的规律,不过度依赖技术与数据,也不忽视技术与数据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审判管理保障司法公正的职能。结合基层法院审判管理“智慧”程度不高的现实问题,具体改革举措如下。(一)注重审判管理信息平台软件的应用与研发。立足现有的审判管理平台软件应用。一是要求提高审判人员对审判管理的认识及质效意识,促进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提升,使审判人员积极参与到审判管理中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审判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使用审判管理信息平台软件的积极性。二是为了使审判管理信息平台软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就需要对于审判流程信息节点的全覆盖、全监控。应对审判流程中的所有环节,包括:立案、分案、开庭、裁判、评估等相关数据进行全面采集并促进督导和反馈,这样才能使审判管理信息平台软件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三是要重视审判管理信息的及时更新,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借助逻辑运算自动生成数据图表,全方位展示法院审判与执行活动的状况。通过统计数据控制和引领,实现对管理决策和水平的全面提升。(二)加强数据挖掘分析,实现审判管理动态监管。在审判管理的应用中,要创新审判管理方式,逐步形成全员、全过程节点的动态监控机制。为了提高审判管理和审判的质量和效率,应提前明确标准,及时监控和协调,评估和考核后加强激励协调。(三)改善审判管理评价体系。审判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关乎其体制的长效运行。目前的审判管理评价体系需要从以下方面予以完善:第一,评价体系应当透明。过去的审判管理存在评价体系不明、透明度不足的问题。并由于受到大数据“黑箱效应”的存在,造成就算了解了评价结果,亦不清楚其评价依据和相关过程。因此,法院应该建立透明的评价体系,在审判管理重要事项被运用于数据司法模型时,审判管理相关人员能及时、明确告知相关人员数据的应用情况并能对数据源、算法原理、数据分析结果等进行解释说明,从而实现司法管理活动的透明化。第二,评价标准应更加科学,质量与效率并重。案件量化指标不应成为评价审判业绩的唯一标准,即使再优再高的指标数据也并不必然带来荣誉。想要转变审判管理的功利化取向,就要求在考评机制的建设方面遵循适度量化,促进质量和效率的同步提升。(四)有效增强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建设。有关审判管理水平,要求全面增强复合信息化人才队伍方面的建设。打造既懂法律和审判管理,又具备信息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首先,要求审判管理部门人员具备法官属性,或是熟悉司法规律和审判权的运行。同时还应能以专业知识为审判管理制度的构建提供技术标准。不仅主体人员具有司法专业属性,管理制度也必须能够体现这样的属性。此外,要求法院提高对人才信息化水平的重视,形成人才队伍体系。(五)构建相关信息共享制度,全面增强网络信息安全防控。当前,我们已告别审判管理“各自为战”时代。因此,要求审判管理部门亦跳脱孤立的环境,促进基层法院及各级法院审判管理部门之间建立相关的信息共享制度,形成互联、互通的审判管理和监督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对于信息数据做到实时共享,打破法院平台系统互联互通的技术壁垒,实现系统兼容与数据互通共享。如此一来,既保障了审判的高效性,亦保障了流程规范性。并增强了基层法院审判管理人员之间的工作交流,达到分享审判经验,促进基层法院的相互借鉴,达到共同促进“智慧法院”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建峰.智慧法院:促进审判能力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7-07-28

[2]陈庭会.审判流程管理刍议[J].行政与法,2006,2:112~114

[3]李生龙,贾科.反思与重塑:法院系统内部审判管理机制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4

[4]王福华.电子法院:由内部到外部的构建[J].当代法学,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