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3:17:43

法学教学

法学教学范文篇1

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设备模拟产生出全新的世界,能够将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并借助传感设备让用户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探索研究,可以更加直观而又自然地参与到事情中去[1-2]。

2刺法灸法学的教学特点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推拿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针灸技术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学科,又是将经络腧穴学与针灸治疗学两门核心课程相互联系的桥梁课程[3]。针灸治疗疾病的过程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将经络腧穴学与刺法灸法技术相结合的过程。刺法灸法技术操作是否正确,可对针灸治疗疾病的临床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刺法灸法的实训练习也因受到课堂、学生人数多、教师人数少等限制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4]。刺法灸法学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基础操作课程,知识丰富、操作种类多且复杂,操作要求高,基于刺法灸法学及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目标特点,刺法灸法学教学内容安排上除了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外,还需注重技能训练力度及操作水平[3]。

3高职高专学生特点

我校学生的来源主要是普高和中职类毕业生,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而且大部分学生学习状态还停留在中学阶段,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但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5-6]。基于这种情况,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接受大量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故本课题组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刺法灸法学的教学中,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

4刺法灸法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刺法灸法学虽是一门核心操作课程,但是要结合前期所学的经络腧穴学以及相关的中医基础知识,对于这些知识的储备和吸收需要一个过程[7]。在课程安排上,学生在第一学年才把经络腧穴学及相关的中医基础知识学习完成,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学习刺法灸法学,导致相关知识基础薄弱,出现对腧穴定位不够准确的问题。(2)作为一名医生,要熟练地掌握人体的解剖结构,针灸教学及训练的方法通常采用图示教学或在模型上操作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学生对解剖结构的理解不直观,后期在人体上进行针刺时,存在不敢针刺或者针刺深度达不到要求而不能完成一些复合手法操作的情况出现。在剖析人体结构不全面的情况下,进行针刺技术的操作,轻者导致疗效不明显,重者可能造成医源性损伤,而出现医疗事故[8]。(3)传统的教学方式,有部分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以及教学资源不足,导致实践课参与度不高。

5虚拟现实技术在刺法灸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5.1虚拟现实技术的具体研究步骤。(1)与福建水立方公司合作设计软件,包括系统解剖、经脉循行、腧穴的显示、腧穴解剖、针刺手法的设定。(2)将2016级以及2017级的学生按照随机分配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授课模式,实验组结合虚拟软件进行教学,按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授课,授课结束后对手法进行考核,考核标准采用“十三五”教材《针法灸法》中的针灸操作技能考核评分表,监考人员为未参与课题的教师,收集数据。(3)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t检验统计,数据以(x±s)表示。结果实验组成绩(82.06±4.93)分与对照组成绩(71.35±4.89)分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观看视频以及平面层的操作示意图,了解穴位的定位及针刺方法。对于复杂的手法,平面示意图无法立体化地展示针灸针在解剖结构中的位置以及在针刺过程中出现的正常与不正常的针刺效应,所以要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解决以上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三维立体模型,使学生各个角度观察人体结构,更直观地认识每个穴位各个层次的解剖结构、经脉循行,生动形象地演示经脉穴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穴位的定位,让学生乐于动手,做到心里有数。虚拟现实技术让教学变得更直观,有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针刺操作,确保针灸施术的安全与疗效[9]。虚拟现实技术提高了教学质量,弥补了教学的不足,也进一步降低了医疗事故风险,同时学生又能够参与其中[10-11]。5.3提升实训技能训练效果。实训教学是刺法灸法学中的重要部分,重在考验学生是否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操作。以复式手法中的烧山火为例,由于其操作较为复杂,加上学生对人体结构掌握不熟练,导致下针有难度。在虚拟现实技术指导下,可以清楚看到所取穴位的结构,虚拟的针可以直达皮下组织,更直观地学习这种复式手法的操作过程,避免在针刺过程中碰到重要的神经组织等。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生动的学习环境,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提升了学生下针的信心,在观看虚拟现实技术展示后,学生能更好选穴进行相互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6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动手能力,更好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我校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引进虚拟现实技术系统,成立虚拟实验室。学生在虚拟实训室可以随时练习,促进了实训教学的发展。但是同时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的价格较为昂贵,另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缺少“实物感”,学生“看得见,摸不着”[12]。

法学教学范文篇2

典型案例教学作为法学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方法,有与其他方式方法相同的功能,它对于探索人们的法学思想发展规律和法学教育规律,实施法学理论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传授法学教育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觉悟等等。同时,典型案例教学分析也有自身的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法学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教学的优良传统,也是法学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放矢”。并实现从灌输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思维主体结构和模式,具有较强的驾驭实践的能力。目前,典型案例教学已在法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提高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法学教育必须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要求具有很高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能力。法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以大量的典型案例为媒体,向学生传输各种学术信息,通过反复的典型案例分析帮助他们增加和积累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通过解决问题的客观过程和教师的引导,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使学生不断提高事实判断、经验概括和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典型案例分析能够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因为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过程和规律。

3.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影响。法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不仅要依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取决于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对教师的影响作用,从而使法学教育的过程变成教师和学生交互影响、两方面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典型案例分析,通过教师和学生针对实际问题共同讨论分析,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师的外在教育要求化作学生的主观愿望,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互动,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他们对教育目标的认同。现代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平等地交流和情感的沟通是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传递和改变他们态度的重要因素。法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中以案论理、启发思考、教学相长等特点,综合了传统教育中讲授讲解、集体讨论、自主学习等多方面功能,能够克服以往法学教育中存在的“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现象,改变那种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单方面影响或教师与学生相脱离的状况,促进二者的交互影响,提高法学教育的实效性。

二、法学教学中案例选择应体现“典型性”

在法学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是决定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力求选取那些能够透视时代特征、蕴涵事物本质联系、反映大学生成长过程主要矛盾及热点问题的社会现象,典型案例的选取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从时间上来讲,教师选取案例时间段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的报纸、杂志、书籍等公开出版物中刊登的人物和事件。古代的或近代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不是不可以使用,有些案例可以成为法学教育的典型素材。但是,一是这些案例人们可能比较熟悉,没有新鲜感,二是时间岁月的距离使人觉得没有时代感,所以案例使用的效果较差。第二,从选择的事件来看,教师应选取那些比较符合大学生接受视域范围的典型案例,如知识阶层、管理阶层、高等教育等范围,这些典型事件对大学生的示范效应明显。其他社会阶层,如农民、工人、军人、服务人员的典型事件对大学生来说,虽然也有比照教育意义,但因其思考问题的视角与他们距离较远,案例的使用效果不及前者。第三,从案例选择的典型人物来看,教师应选取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阅历有某些共同之处,能够引起思想、情感共鸣的人物,如:有作为的知识分子,社会中艰难玉成的典型等。另外就是选取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的、在大学生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

三、法学典型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法学教学中,选择了好的典型案例不等于一定有好的教学效果,将典型案例通过恰当的方式展示出来,才能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作用。笔者认为,典型案例的展示需要运用以下技巧:

(一)把握好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

1.第一步,准备阶段。教师任务:(1)选择案例;(2)提出分析思考题;(3)制定参考文献。学生任务:(1)阅读案例;(2)查阅文献;(3)拟定个人分析提纲。教学目的:锻炼独立思考、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第二步,小组讨论。教师任务:(1)划分小组;(2)指定小组负责人;(3)检查督促讨论。学生任务:(1)分工查阅文献资料并进行交流;(2)形成小组分析意见并选出课堂发言代表。教学目的:培养分工协作的集体精神。3.第三步,课堂讨论。教师任务:(1)组织课堂讨论;(2)归纳总结和精讲理论。学生任务:(1)概述案例事实;(2)案例背景分析;(3)案例主题分析;(4)案例启示。教学目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说服别人能力、自我提高能力。4.第四步,撰写书面分析报告。教师任务:(1)评阅书面分析报告;(2)评定、记载和反馈成绩。学生任务:撰写书面分析报告。教学目的: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以上4步教学环节,以组织课堂讨论为核心,经过充分准备,发挥教与学双边关系的互动作用,达到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体现在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以及检查教学效果等方面。案例教学除了对教师提出上述一般性要求外,还提出以下4项特殊要求。(1)布置自学。它是通过为学生选定案例、提出分析思考的问题、指定理论参考资料和检查课外小组讨论等环节来实现的。这一要求看起来容易,实际上要求教师系统地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考虑通过此案例应该解决哪些问题、涉及运用哪些理论、主要用于训练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等;需要教师进行整体设计,即突出每个案例的主题又把握不同案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使学生通过自学,系统地掌握法学学科理论。(2)组织讨论。它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及时引导讨论的内容和方向,把握讨论的时间进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教师对课堂讨论的实施计划要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对以下问题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我希望课堂上都发生什么?怎样让它发生?哪些人应当在这次课上发言?什么是讨论的最佳顺序?讨论每一个问题需要多长时间?对这些问题的结论是什么?它们与哪些课程理论相联系?本课应当抽查哪些人的案例分析报告?下一次课的思考题是什么?等等。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把发言中提出的问题、分析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写在黑板上,便于掌握讨论的思路和成果。(3)课堂小结。它要求教师在系统地分析评价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它不是对具体问题的一一回答,而是针对案例提出的主要问题所进行的系统分析、理论指导,是对一类问题的一般性回答。但是,教师的总结并不是问题的最后答案,只发挥参考、引导作用,必须为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预留思考的空间。(4)成绩评定。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自学任务的情况、课堂讨论发言的情况和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情况评定学习成绩,给出考核分数。

法学教学范文篇3

就世界范围而言,法学教学方法无外乎两种,其一是案例教学,其二是讲授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是把案例当作一种可以从中阐明法律理论的经过推理归纳材料。讲授式教学注重教师的系统讲授相对抽象的概念、原则、基本原理和理论,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无论是最近提出的诊所式教学还是古老的注释性教学,都没有逃出这两者的范畴。我国现行法学教学模式有4个特征:第一,以已有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教学目的。师生的教学活动仍然主要是围绕知识的传授而进行。第二,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以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自学、讨论、调查研究、实验实习等都处于辅助地位。第三,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完全是教师,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的情况几乎没有,更不用说提出不同的见解与教师争论了。学生在教学中完全是被动、从属的。第四,以笔试为主要评估手段。三好生及奖学金等级的评定、人才市场的选择均以笔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在升学、就业和职业生涯中,笔试作为一种保障公平的手段被日益广泛地使用,并强化着各级教育的应试特征。虽然,这种教学模式有可取的地方,但现在知识的传播与共享的方式正在迅速地发生变化。由于信息网络化,掌握已有的知识将越来越方便,也越来越不够。竞争将主要取决于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而现行大学法学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在现行大学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创新实践机会非常少,而任何能力的培养都需要知行结合,对于作为职业教育的法学教育更是如此[2]。仅仅掌握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大量的创造方法并不能形成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只能在创造活动中培养。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系统讲授精心整理的知识,学生勿需独立整理资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加反思地接受,没有问题提出来,或者有问题也不提出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批判性难以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片面强调系统讲授知识,法学教学脱离社会实践的倾向十分突出。大学生人文素质不高,并不仅仅是因为缺少人文知识,他们更缺少的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的真切体验。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在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面对现有的问题,解决的方案显然很多,云教学有没有可能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之一呢?在教学中,云教学是否可以形成学生参与的自主式学习方式,从而改变我们现有的法学教育模式呢?这既是一个技术性的话题,需要技术性的构想和技术性的方案,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中探讨的问题,需要我们去针对技术本身能完成什么进行追问。在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国家教育云平台的问题,要求:(1)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国、分布合理、开放开源的基础云环境,支撑形成云基础平台、云资源平台和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层级架构。到2015年,初步建成国家教育云基础平台,支持教育云资源平台和管理服务平台的有效部署与应用,可同时为IPv4和IPv6用户提供教育基础云服务。(2)推动省市区域级教育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各省市要大力建设相关系统,建立本区域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家企业的相关服务,提供资源、平台、学习、管理等统一信息化服务[1]。从21世纪10年代中期开始,以CIBE(CyberInfrastructureBasedEducation)为特征的云教学模式已经发端。CIBE同时引发了CI环境下的教育技术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实践研究场域,CIBE将促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紧密结合,产生如云计算教育应用、智能教学系统开发、语义网教育实践等研究[3]。云技术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渐渐展开,以教育云服务平台搭建为代表的信息化建设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国的上海、宁波、苏州等地开展的电子书包进课堂的几个试点,似乎可以看作是教学模式的新变革,尽管这些尝试是非常初步的。然而,就高等教育而言,云教学模式尚未完全展开。中国的法学教育的信息化已经进行多年,但是对于法学教学的云技术应用却鲜有人进行探讨,这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也因为对于特殊的法科教学而言,缺乏对云教学的认识和对云教学的总体规划。

二、云技术能为法学教学带来什么

云的基本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那时主要指被称为“哑终端”的瘦客户机或终端电脑连接到大型主机进行运算。这些“哑终端”开初只能用于通信,对内部而言无计算能力。云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昂贵的大型机,允许多个用户以共享的方式从多个终端访问计算机以及共享CPU[4]。由于云观念的提出,约翰•麦卡锡认为“计算可能有一天会被组织作为一个公用事业”[5],而Grosch定律的作者推测,整个世界将存在约15个大型数据中心支持的哑终端[6]。20世纪90年代,云计算延伸到服务器和网络基础设施[7]。随着计算机变得越来越普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尝试将算法优先访问到CPU的基础设施和平台提供给最终用户[8]。2008年初,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发展了Eucalyptus,成为第一个开放源码、AWSAPI兼容的平台,并由此部署私有云;同时,在一个欧盟委员会资助的项目中,加州大学成为第一个开源软件部署私有云和混合云的云联盟9]。到2008年中期,Gartner公司看到云计算“是一个机会”[10],并预计“转移的计算将导致戏剧性的增长”[11]。云技术主要是提高了IT基础架构、软件和服务的经济性、可访问性、可扩展性和弹性,从而以低得多的成本,为机构提供了新的信息化解决方案[12]。云计算技术是网格计算(Grid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Storage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Platform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等几个层次的服务[13]。云计算(CloudComputing)即“计算服务”(Compu-tingasaService),是将数据资源作为“服务(Service)”供使用者通过互联网来获取。通过定义,可以看出云计算技术通过网络连接可将大的整体性的操作过程程序分散为N个较小的子程序,然后将这些众多的子程序交给众多部服务器所构建的庞大处理系统处理,经查找、分析、计算之后将得到的结果回传给使用者。这样,使用者就可即时得到并享用自己所需的结果或资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云的观念在于尽可能地扩大了共享的范围,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使用效率。如果我们把学习当作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14],那么这个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外部信息收集、加工、反馈及调整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学习,云技术则为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在云技术得以应用的前提下,用户不需安装服务器或任何客户端软件,就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上通过浏览器随时随意访问,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存储空间及各种软件服务,教学和学习过程将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可以看到,该学习模式基本是基于短信或WAP方式从而重构的学习平台。云技术将大量的信息和资源集中在一起,使应用程序能够获取存储空间及各项服务,而教师与学生也能在云端中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云端中包含大量的计算机集群进行海量的存储与计算,相对教学来说,用户可以从云端获取到学习资料,进行即时通讯以及随时随地接收最新信息,在云服务器中畅游,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云技术的核心思想就是资源的全面共享,它可以将与网络连接的大量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即时、全面的无限扩展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云”。教师们可以随时进入云中查找自己所需的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这样就使很多教师从重复、繁琐的课件制作中解脱出来,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可以更好地规划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云技术与法学教育相结合,可具有如下之特征:(1)更大的教学覆盖率。由于云端具备海量存储能力,提供动态的存储空间和数据服务,允许用户在云服务器上存储数据并且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访问这些数据,这种服务称为数据存储即服务。云端海量的存储能力所带来的首先就是教学覆盖率的扩大。数据存储在云端服务器中,只要网络覆盖到的地方,用户就可以学习工作。随着移动终端用户覆盖率不断扩大,互联网接入要求以及运营商的收费也在不断降低,不管身处何处用户也可以平等地享有云带来的服务,享受云端提供的海量文献资源。(2)更高的学习积极性。传统法学教育的网络化主要依赖于固定网络固定计算机,移动学习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限性,学生可以使用移动通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性设备进行远程学习,在空闲之余能实时进行学习并获取文献资源这一灵活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更好的教学资源整合。云技术所带来的海量存储有助于各项教学资源的整合,文献资源可以不仅仅局限于一所学校一门学科,每个教学机构都在云服务上开辟属于自己的空间并互相共享,管理者根据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并不断进行修改与完善。(4)更便捷的信息交互平台。云服务提供一些面向服务的、可配置的、可调度的、可预见的和可靠的通信能力,即通信即服务,从而保证网络安全和数据通信。就法学教育而言,同样云服务也解决了移动学习的网络传输问题,通过在云中构建移动教学辅导、问题交流和在线讨论答疑等模块,较好地开启了学生与教师的实时交互活动。这意味着,云技术为移动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在法学教育中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优势,极大地帮助了移动教学的开展。移动学习的灵活性以及便携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样云技术的海量存储运算能力也建立一个良好的虚拟学习环境,学生与教师的时空分离性已不再是限制教与学之间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随时上传教学资源,学生可以自主性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设备,随时随地开展学习。

三、法律教学云的设想

法学教学范文篇4

案例教学法对公安院校的法学教师的法律实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以说,提升法学案例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一环在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法律实务能力。教师自身的法律实务能力薄弱,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必然大打折扣。当前普通院校的法学教师往往都能从事律师等法律实务工作,而公安院校的法学教师由于具有警察身份或公务员身份,往往不能参加如律师等的法律实务工作,从而使教师不能在法务实践中搜索和关注法学实务的热点或理论焦点,将其带到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法律实践知识和技巧的应用教学。由于长时间不能参加法律实务工作,法学教师自身的分析和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但不能提高,反而是下降的,这对公安院校法学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产生很大不利影响。此外,我国公安院校的法学教师往往从学校到学校,社会实践能力总体薄弱。这种状况与案例教学本身所需要的对案例的接受与娴熟使用案例并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在商事领域如保险法、证券法、税法对教师的专业业务知识要求更高,而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所需的社会阅历及相关的知识储备往往很不足。公安院校法学教师法律实务能力弱化问题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在教师不能从事律师工作等法律实务的客观情况下,公安院校及其教师要采取激励措施,提高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努力克服这种短板。一方面可鼓励教师到公检法部门甚至证券、保险、税务等业务部门进行调研和挂职锻炼。另一方面,教师要对现实问题具有敏感性,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了解,把握好方向,并将之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丰富的组织应变能力,要有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达不到这一点,案例教学就会变得僵化、死板,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甚至可能降低教学质量。

二、对法学案例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

公安院校中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什么是案例教学法,而是将案例教学简单的等同于举例教学。有的教师将案例教学理解为简单的援引案例来说明理论知识,举例教学法显然有助于提高课堂气氛和加深学生的理解,但这时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被动的,由教师进行案例讲解或由教师积极主动地指导学生分析案例,这跟案例教学法的方法和目的结果都不一样,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并非简单的案例介绍型方法,而是用启发式的案例教学法,即将案例分析和案例设计结合起来,使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静态式的案例,而是根据不同的法律条件设计案例,举一反三,从中锻造法律思维和技巧。正是由于一些教师将案例教学简单等同于举例教学,认为再开展综合性的案例教学没什么大的必要。同时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付出较高的备课成本,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时间来选取比较符合课程要求的案例,当面对大量的案件时,需要遴选,当案例不足时,要努力搜集这方面的资料等等,有些教师就能不开展案例教学就不开展案例教学。因此,公安院校中有些教师在思想上就不重视案例教学,并不是主动的要求开展案例教学,而是在学校严格要求的情况下被动开展案例教学。有的公安院校甚至连法学实训教学都不重视,更谈不上重视案例教学了。首先,我们要科学地认识法学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举例教学法。法学中的案例教学是教师提前将案例及有关资料交给学生阅读思考,而后在下次课时对其进行讨论,教师先以恰当的引导让学生积极、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继而从理论上、从各种法律规定上对学生的各种观点作点评。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以案例为媒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其次,公安院校及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

三、法学案例教学资源有限开展

有效案例教学的前提是具备足够的高质量的案例资源。美国教学中的案例来自上诉法院的判决,美国有系统的案例汇编,每年有大约4万个汇集成册,为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在我国法学教育中,因为长期采用传统方法教授法学专业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注重引证案例辅助教学,但却各自为政,根据自己的能力收集和设计案例,既耗费了大量的备课时间,又不一定取得好的效果。案例教学所需要的案例应该来源于法院的真实案例,表现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而我国法院审判案件的公开率很低,同时,在我国法院的判决书上,作为最重要的判决理由部分常常很简单,往往把案件事实与相关的法律条文简单比对,欠缺基本法理上的探讨,而法学案例教学更为关注案件事实本身及其与案件事实相关的法理上的探讨,透过案例事实本身挖掘其中的法理所在。我国判决书不仅缺少说理,有时对案件事实的本身予以任意的裁剪,相当多的信息都被忽略。选择好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自身的质量直接影响和决定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鉴于此,一方面教师要尽量多渠道的收集案例。另一方面在收集时把握以下几个方面:要注意优先选用鲜活的社会热点案例,社会热点案例往往现实性很强,有着丰富而广泛的现实基础,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典型案例不仅能够让学生产生真实面对现实生活的切身感受,而且能激发学生强烈地要求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用于教学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原汁原味的,即教师提供的案例材料要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包括起诉书、答辩状、法庭记录、判决书等;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即要有可辩性,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疑难度,案件的结论具有不确定性,同时该案例例证性要强;案例要具有综合性,包含的法律知识点覆盖面要广;最后注意案例的适用性。

四、对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比较机械

法学教学范文篇5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人才必须具备的两个核心能力。因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4]。要建设高水平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就必须符合4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建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是否有利于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是否有利于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是否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5]。

1.1建立实验教学新体系

传统的法学实践教学通常是分学科、分专业、分课程进行,各有面向,互不连接,自我封闭,不成体系,从而造成法学实践教学条块分割与执法实践工作综合性之间的矛盾,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从而造成法学人才培养与执法实践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法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必须更新实验教学理念,根据公安执法实践的特点,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打破法学专业界限和课程分割,构建一个系统性的新型法学实验教学体系[6]。

1.2建设一支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关键是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因此,在创建实验示范中心过程中,学校必须创新实验室队伍建设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新型实验教学师资队伍[7]。

1.3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

1.3.1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主要有3种模式,即校级管理、系级管理和教研室管理[8]。这3种管理模式各有特点和优势。教研室管理模式比较适合新办专业的以课程为基础的实验室建设;系级管理模式比较适合专业实验室建设;校级管理模式比较适合基础大平台或学科大类实验室建设。校级管理模式具有管理机构完善,高度集权,管理单一,结构合理,能举全校之力,建设高水平实验室的特点[9]。

1.3.2管理机制

根据以上3种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校级管理模式比较符合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要求。它既能促进资源整合的最大化,也能促进资源利用和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一般应采用校级管理模式。在校级管理模式下,高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实验室运行机制,才能确保实验室高效运行。

1.4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

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实验教学手法与手段的改革,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应对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放实验室,降低实验室运行、维护、维修成本,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益[10]。

2主要建设内容

为适应公安法学教育的需要,学校以“深化法学理论教学体系改革,强化公安执法实战训练教学,规范公安工作实践锻炼”为宗旨,按照“分散与集中相结合,集中为主”的原则,在实体化、规模化、系统化建设思路指导下,整合了法律、治安、侦查、刑事科学技术、犯罪学系和警体战训教研部的有关实验、实训教学资源,于2006年9月,组建了公安执法实验教学中心。

2.1构建公安执法实验教学体系

学校以培养学生公安执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结合法学学科专业建设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打破法学专业界限和课程分割,致力于构建一个分阶段、分系列、模块化的新型法学实验教学体系

(1)分阶段。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把实验教学体系分为基础、综合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阶段。

(2)分系列。依托法学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校内公安执法实验教学中心、校外公安工作实践教学基地两大平台,将实践教学内容合成法律素质训练、执法能力培养和公安实践锻炼三个系列。

(3)分模块。法律素质训练分为法律基本素养训练、公安执法素养训练、公安执法职业伦理培养三个模块;执法能力培养以公安行政执法和公安刑事执法两个序列为主线,以执法程序为基本脉络,设置了多个培养模块;公安实践锻炼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建立了学生在校4年学习期间分别进行公安工作认知性见习、综合性见习、业务专项见习和毕业实习的“三学期”制,从而形成“年年有实践、4年不断线”学生公安实践锻炼教学体系[11]。

2.2打造实战型实验教学队伍

公安学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培养出高水平的执法者,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实战型实验教学队伍。公安执法实验教学中心成立后,学校特别重视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创新师资培养机制。

①通过制定“公安大学教师参加公安业务实践暂行规定”,建立教师到公安基层单位参加公安工作实践的工作机制,遴选出具有公安执法实践工作经历的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正副教授担任公安执法教学实验中心的首席主讲教师和主讲教师;②通过制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官选聘管理暂行办法”,聘请公安业务实践部门的专家和骨干来校担任教官,参与中心的实验教学任务;③在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指导教官定期聘任制度,由实践教学基地选派政治思想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公安执法实战经验丰富的民警担任指导教官,指导学生公安实践锻炼[12]。

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校内法学实验教学主讲教师为主体,校外兼职教官为补充,实践教学基地指导教官为辅助,适应法学实验教学要求,集教学、科研、办案一体化的实战型实验教学队伍[13]。

2.3建立高效管理机制

2.3.1运行管理模式

公安执法实验中心独立建制,建设和运行经费计划单列。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下设教学管理部、公安行政执法训练部、公安刑事执法训练部和警务实战基础训练部,由中心主任和各部主任组成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中心建设规划与运行机制,监督实施。中心教学管理部主任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和技术保障,各训练部主任全面负责相应训练模块实践教学建设。各训练部设首席主讲教师(教官)若干名,负责相关课程、训练科目的建设,由富有公安实战经验的主讲教师和外聘教官担任实验教学任务[14]。

2.3.2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实验教学管理,学校建立了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促进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目前,已制定了“公安执法实验教学中心岗位职责”、“公安执法实验教学中心教学运行管理办法”、“模拟法庭教学管理规定”、“物证技术检验实验室开放实施细则”、“警务实战训练区管理规定”、“公安执法实验教学中心安全管理规定”、“心理行为、警务技能障碍训练场管理规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确保了中心各项公安执法实验教学活动顺利开展[15]。

2.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中心实行:①倡导精讲多练,师生互动,知识传授与实战训练相结合,鼓励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②充分利用模拟法庭、心理行为训练场、警务技能障碍训练场、影像互动射击系统、战术倒靶系统等专业训练设备和设施,有效地开展公安执法实验教学工作;③完善公安执法实验教学案例库,引进了先进教学手段,通过网络系统、多媒体技术等,为公安执法实验教学提供了信息化手段和平台,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成效;④针对公安执法实验教学的层次化要求,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初步形成了以讲授法、专题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想定作业法、还原实战法、多专业合成演练法等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方法体系,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16]。

3建设成效

公安执法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以来,大大地提高了学校实验教学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08年,我校公安执法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北京市级和部级法学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1实践教学体系层次分明,教学效果优良

中心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需要,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分层次设置相应实验教学项目,在基础课学习阶段,主要以法律基本素养和基础执法能力培养为主线设置实验教学项目;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主要以警察执法素养、综合执法能力和法律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置实验教学项目;在专业课学习阶段,主要以公安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设置实验教学项目。

由于实验教学项目设计贴近实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极高,在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

3.2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中心将公安执法理论教学与公安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009年,学校有23项荣获第四届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7项。

3.3实验教学资源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放

我校12个专业17个方向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课外时间、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预约中心教师、教官和预定中心教学资源设备,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视野,锻炼了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素养,提高了实验室使用效益。

3.4展示学生良好综合素质

近年来,我校学生多次参加各种大型活动现场保卫、场馆安检和警戒工作,都出色完成任务。如2008年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安全保卫,2009年参加北京建国60周年安全保卫,2010年参加上海世界博览会等安全保卫,公安大学学生政治可靠,业务扎实,作风优良,无私奉献,展现了公安学子的风采,受到了北京市奥组委、北京市公安局、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的高度评价。

法学教学范文篇6

1确定明确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课件制作的关键环节。在课件制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制作者分析学习者的特征,确定教学的目标,建立教学内容知识结构。整个课件的制作应遵循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明确教学的目标,细化教学的目的、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具体到法学专业的CAI课件的制作,必须明确其目的何在?为的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还是谋求解决某一法律问题;为的是扩展学习者的知识面,还是谋求培养和提升法律实务能力,等等。心中有数了,制作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制成的课件才能达到教学目的,进而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果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制作者的教学目的不明确,必然使课件成为各种素材的简单堆积,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更无法提及教学效果。

2有效组织各种媒体文本、静图、动画、音频、活动视频等是构成CAI多媒体课件的信息表达元素,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良好的CAI课件必然选择合理、生动、形象的表达素材。为此,各种报刊杂志、书籍、图库、音频库、专业影视资料、互联网等均成为搜集课件制作相关素材的有效路径。特别是针对法学CAI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庭审的现场录像或影视剧的庭审片段更是不能或缺的。课件制作蓝本在设计时,必须围绕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目的,合理规划屏幕布局、图文比例、色彩对比、音乐节奏、交互方式等,更为重要的是要注意筛选好有价值的素材,搭配好各种媒体。CAI多媒体课件不能是黑板和粉笔的替代品,多种信息表达元素需要有机组合,否则其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切忌游戏化,否则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妨碍实现教学目标。

3注重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常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CAI多媒体课件制作时,一定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所以不能将所有的教学内容一揽子地呈现在学习者的面前,要适当地留有余地和设置问题情境。对问题的分析要逐步深入,相关提示也应逐渐展开,切忌直接显示问题的答案。否则,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无异。只有如此,方能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启发学习者独立思考,培养学习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法学专业的CAI多媒体课件教学而言,不仅要充分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其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的结合,而且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实现理论知识与直接经验的结合。教师通过实务案例的引入逐步分析推导出法律评价,不仅有利于学习者对法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利于学习者法学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二、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认识误区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提升,多媒体教学在法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业已成为一种潮流。但是,如何更好的运用,尚需要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包括一些认识需要澄清。

1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并非万能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明显优势,引来部分教师对它的膜拜,多媒体教学的功能被无限夸大。CAI的英文原意是计算机辅助课件,实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和技术。多媒体课件在法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模拟法律事务处理的整个流程,但它终究不能替代实践教学。例如,运用多媒体进行法学教学时,教学场景的设计至关重要,如何选择适当的案例和呈现案例发生的过程是关键所在。法学院(校)的教师们大多数局限在象牙塔内与实务接触受限,加之学术背景等要素的限制,教学场景设计过程中就有了限制。况且实务中的具体案例常因个案差异,经常出现不同的裁决结果。所以,法学学习者综合素质的提升,除了专业理论学习、模拟法庭训练以外,还要给学习者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而不能仅通过CAI课件观摩庭审的过程。目前,国内部分法学院(校)开展的“诊所式”法律教育就是有益的尝试。通过诊所内的教师指导学习者全程参与法律实际运用,并关注细节,势必锻炼了学习者的综合素养特别是法律的运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是较难实现的。

2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并非仅处于辅导有人认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而将使得居于传统教学模式中主导者地位的教师逐步演化为教学的辅导者。此种认识存在偏差。倘若多媒体教学过程淡化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师生间的互动,无疑此种教学的失败几成定数。缺失教师引导的学习将会成为漫无目的的探索,同样的互动也必将演化成没有边际的漫谈。假如实务案例的探讨与分析中没有了教师的引导,很有可能无法形成共识而作出相对准确的法律评价。进而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使其将会事倍功半且不得要领,甚至可能步入无法自拔的歧途。即使在当下逐渐为人们所知悉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习者的直接讲授逐渐减少直至取消,但教师对学习者的启发与引导,对学习全过程的监控作用却在逐渐增强。学习者倘若要想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是绝对无法离不开的。所以,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并未削弱。

法学教学范文篇7

1、法律人才的培养与现实社会需求脱节我国高校现在培养出来的法学人才,普通存在一个弊病,实践能力不强。我国法律专业的人才,从90年代后期,得到快速发展,99年开始各个高校都在扩大招生,学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多,但教学环境,师资很多学校没有跟上,导致培养学生的素质不高,扩招生源质量也有所下降,实验实训条件不足,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与企业需求的人才差距比较大,因此高校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以满足企业对法律高级人才的需求。

2、课堂教学方式和效果不佳在高校法律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讲授教学,很多课程都是大班课程,教师用心的讲,学生拼命记笔记。一般情况下,教师讲完课就走,教师与学生很少沟通,有的学生教师都可能不认识,课堂的效果不好。法律是一些按法律法规的课程,教师的讲解最后应该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师生之间多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3、考试方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考试就是笔试,期末以卷子的成绩为依据,这种考试模式严重阻碍教学改革,法律课程不应该以笔试浅析高校法学教学改革白化秋哈尔滨金融学院摘要:在高校教学中,法学是一门基础课,当代大学生都要懂得一些法律基础知识,现在社会非常重视高校法律课程,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对法律方面人才的需求,要想培养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需求的法律高级人才。关键词:高校法学教学改革改革构思成绩为主,考试方式应该多元化,以多元方式考核学生,才能公平、公正的对待一名学生,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法学教学改革的构想

法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法学知识的技能,如何通过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高。

1、把素质教育作为法学教学的目标定位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包括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既涉及学科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计安排,涉及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也涉及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但法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或核心要素,仍在于法律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心理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强的能够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实际工作和具有法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改变教学方式以增强教学效果在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现在科学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法律课程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积极主动性就有了,知识才能会融会贯通。现在法律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有典型的,效果比较好的,就是案例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播放一段案例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发现,视频中的主人公,都违法了那些法律,在我国法律条文中,是第几条等。通过这类实例教学,学生能很快记住法律的一些条文,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复习基础知识,同时能对基础知识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基础知识的应用灵活性,对整个法律知识能起到一个融会贯通的作用。整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搭建好平台,学生能演好各个角色,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能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法律高级人才。

法学教学范文篇8

在判例教学法中,教师应大量压缩传统纯理论讲授时间,把相当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分析研究、模拟、实践典型判例上。让学生通过判例中对法律规则及证据的运用来体会相关法律概念、理论、规则,通过对判例的模拟、实践来摸索证据运用的技巧与方法等必须通过时间才能获得的经验。需要注意的是,“判例教学法”不能等同于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有学者总结两者的主要区别有:首先,案例教学法有多种表现形式,而判例教学法的形式比较单纯。在采取判例教学法的国家,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大量地分析先前的判例,以教会学员正确地分析判例。案例教学法则是在法学教育活动的各个阶段,适时地运用现有案例释解和研究成文法。其次,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运用成文法分析案例,而判例教学法则是广泛地借助先前的判例分析新案件。由于分析案例的依据不同,依照案例教学法所得到的结论往往比较明确,而在采用案例教学法中,结论因其所依据的先前判例不同而有所差别,同一案例可以有两个甚至多个结论。再次,案例教学法和判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的方法体系中所处地位不同。在大陆法系国家,案例教学法通常只是讲授法学基本原理的辅助方法,但课堂上讲授理论仍然是法学教学的主要方法,分析案例则处于次要地位。而在英美法国家,分析判例仍是法学教育的主要方法,教师讲授理论则居从属地位。、判例教学应是开放性的,不应事先设定答案。案例教学通常只是用来证明某一个知识点,判例教学锻炼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重在学生的参与、体会和提高。判例是灵活具体、是复杂多变的,判例是没有既成不变的答案的,有的只是努力的结果。

二、判例教学的准备与实施

1.判例卷宗的搜集整理

在判例教学法中,教师首先应根据教学内容收集整理一些相关的判例(最好是案件卷宗的复印件),并作为教学资料发给学生,选编出来的判例应是具有代表性的。除了这些判例资料,教师应鼓励学生查阅更多文献资料,包括一些相关判例(如裁判文书)、法律法规、论文、著作,尽可能地全面阅读,多做比较分析,学生课前应做好准备。法学教师若能参与法律实践应多参与,以尽可能的搜集第一手的判例资料,判例资料越真实生动具体,学生锻炼的收获就越大。

2.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判例,去发现和理解判例中的法理及规则

课堂上,学生要对判例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可做角色扮演,分别从原告、被告、法官等不同角度进行阐述。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激发学生发言甚至质疑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观察和了解学生在理论及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不足,及时调整授课方向和重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的是引导作用,而不是单纯的讲授。“判例教学法”要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得出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去感受获得这些法律知识的过程,去体验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的思维方法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去感受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具体过程,这种职业的体验更多地是需要学生自己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而不是依靠教师的灌输。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将是学生法学学习中难忘的经验积累。教师要能够在授课中为学生创造出更多自由展现的空间,教师一般不轻易地就某一问题下结论,而是通过各种提问、作业、质疑,引导学生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进行讨论,最后才进行适当的点评和总结。

3.课后教师还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辅导

在判例教学进行中,学生要用大量时间进行课下的准备,如同律师、法官、检察官庭前的阅卷准备一样,若想在庭审辩论中占据优势,事前的准备必不可少。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及模拟实战后,会有许多理论及实践问题,此时教师的辅导将起到抛砖引玉甚至使学生茅塞顿开的作用。

三、判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法学教学范文篇9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法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源于英美法学教育传统中的判例教学法,从实际案例出发探寻法学原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

1.1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以实际案例作为出发点,一个好的案例本身或许就是一个“故事”,较之枯燥的法学原理来说,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其中蕴含的法学原理,而是在“提问——讨论”过程中一步步得出结论,这种师生间的互动关系是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达到的。在此过程中,学生也成为教学的主体之一,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介入,无疑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案例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答案的宣示、法律原理的告知,而是引导学生剖析案例,找出案件涉及的法律原理、法律关系及相关法律条文,解释法官的裁判、推理过程,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就具体案例而言,人民法院所作的生效裁判并非唯一的、绝对正确的答案。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是主要目的,答案本身尚在其次。因此,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当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各种结论性的意见,鼓励学生对已经存在的概念、定义、结论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对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教师要做的是对其逻辑推理的过程进行评析,能否自圆自说是判断正误的标准,这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1.3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立足真实的案件展开讨论,学生需要做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所学的法学原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案件中的纠纷,使学生的法律职业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训练,而法律思维恰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此外,由于案例通常已有司法机关或其他部门做出的结论性意见,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可以对比自己的答案与既有结论之间的差距并加以反思,找出问题所在。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有效连接“书本上的法”和“生活中的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交际式互动教学法

交际式互动教学法的基础,在于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知识的分类:(1)对法科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正确定位(即法科学生既要具备普通大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又须具备一定的法学基础知识和分析具体法学、法律问题的能力);(2)对法学学科的知识进行科学分类,其中主要是对法学主干课中的重点知识(即法科学生必须掌握且是司法实践中最常用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正确的筛选。交际式互动教学法的关键,是对各个教学环节的组织,使参与者能够就有关的法学问题或者案件处理问题形成对话局面,实现平等交流。(1)组织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总体和个别的评价,区分出重点知识和一般知识,从而为交际式互动教学奠定基础;(2)从重点知识中进一步筛选出可供交际式互动的重点话题,选择典型的或者疑难的案例,为交际式互动教学选定主题;(3)除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外,选择可参与交际式互动教学的专家学者和司法部门的法律工作者,作为交际式互动教学的辅助教学人员。

交际式互动教学法采用的形式,主要有:专题讨论式。以专业课主讲教师或者有关专家的专题报告、或者对专业课重点知识的疑难问题的讨论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对话为辅助,从而达到学生在专题讨论和与专家的平等对话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的启迪。疑难案例研讨式。法律的生命力就在于运用。而在校大学生只有通过了解和参与司法实践,才能感受到活生生的法律运作,也才能进一步增强探求知识的欲望。在目前,疑难案例的研讨不失为在校学生了解和接触司法实践的最便捷的途径。学习心得报告式。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与上述专题和疑难案例的研讨,获得了相当的知识和智慧,为此,应当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才智、体现智慧的机会和场所。这种方式将以学生的心得报告为中心,辅之以教师的点评和必要的指导,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得到提高。模拟法庭指导式。模拟法庭教学在法学教学中受到了普遍的青睐,它可以有效地解决在校大学生的法律实践问题。但由于它需要特殊的场所、精选案例、且耗时长、参与人数有限等局限性,因而只作为辅助教学方法之一。在此情况下,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学生将所学知识正确运用于实践的关键环节。

3、诊所式教学法

法学教学范文篇10

一、抗辩式教学的阐述

抗辩式教学属于一种法学实践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的主要特色在于于抗辩实践中进行学习,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模拟练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抗辩技巧。教师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借助具体的案件以及谈判让学生学会为客户争取利益。抗辩式教学的运用灵活多变,不仅可以再专门的抗辩技巧课内使用还可以运用于传统法学教学课堂。就专门抗辩技巧课而言,该课程重视教学的实践性,不仅将抗辩技巧在整个教学课程中予以贯穿而且还重视对学生抗辩技能的全面培训。就传统法学教学而言,在教学课堂中运用十分钟至半小时的时间为学生创设抗辩情境,其主要在于通过抗辩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法律自身的含义。国外相关研究资料指出,抗辩技巧课培训能够促使学生掌握从事律师工作所需基本的抗辩技能[2]。目前我国法学专业毕业生难以快速有效进入工作角色,其主要是因为在法学教育课程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无法清晰告知学生原告和被告,导致出现原告与被告混乱的情况出现。分析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角色意识以及抗辩技巧,其主要表现在,教学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主要依靠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过多重视对唯一正确答案寻找的引导,因此采取有效方式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抗辩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抗辩式教学重在对学生抗辩技巧的培训,即教学所选取的案例要求原、被告双方案件事实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中,以便学生能够找寻争辩点。尽管目前我国多数法学院已经开设法律诊所课等与抗辩技巧相关的课程,但此类课程并非针对学生抗辩技巧提升开设,因而尚未形成体系,难以发挥有效的培训作用。

二、抗辩式教学的问题解决策略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当前,我国法学院的部分法学教师缺乏工作经验,主要是因为,学院录取的法学教师在正式工作前并未参与务实工作,多数教师存在毕业后直接从事法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情况。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导致多数教师在步入教师行列后备家教学以及科研的压力困住,尚未真正从事法务实践工作。空乏的法务实践经验导致教师在教学抗辩课时难以达到真正的效果,即学生抗辩技能、技巧难以实现有效快速提升。面对上述教师自身素质不强的问题,为有效提高师资力量,满足学生对抗辩技能提升的需求,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其一,于校外聘请具有一定实务经验的法律工作者担任授课教师于法学院进行授课;其二,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培训等多种方式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以便在职教师能够快速适应抗辩课的实践教学。例如:可以安排实践教授课程的教师到实务部门参与工作,进而获取法律实务工作的相关经验,提高自身素质。

(二)引进优质教材

据相关调查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多数法学院并未购买抗辩式的教学材料,多数教师凭借对现有教学案例的运用完成抗辩式教学,但往往难以满足实际教学要求。分析其原因在于,抗辩式教学教材对案件事实展示事件双方利与不利提出较高的要求,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论辩,但多数案例教学材料仅针对一个法律问题进行阐述和说明,原被告双方的是非对错较为明确,并未给学生抗辩创造很大的空间。此外,抗辩式教学自身具有实践性,因此其要求案件材料具有仿真性,包括证据材料或者案件诉求等众多方面,进而为学生找寻本方观点和依据提供帮助。但当前的教学案例材料仅对案件事实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以及分析,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下,缺乏抗辩练习机会。抗辩式教学模式下,一套案卷材料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案卷材料施行不公开政策,因此编写人员在设计案卷材料时多以想象为主。针对抗辩式教学所需教材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选择抗辩式教学教材时需要对教材是否存在以下特点进行分辨。其一,选择的教材其编写人员需对相关的法律理论以及时间具有充分的认知,以便能够创设有利于原告和被告双方进行抗辩的案例,由于法学院现有教师队伍中缺乏精通理论以及实务的人员,因此需要引进优秀的教学素材。其二,法学院教师自行编订教材时,刻通过于实务工作部门进行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教材的编写任务,这是因为教材编写队伍中加入实务部门工作人员可满足法学理论教师对实践经验缺乏的弥补。其三,法学院可选择安排教材编写人员参与实务部门的调研工作,以便能够及时掌握实施的案例材料,进而实现充盈案件材料的目的。

(三)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教师在教学抗辩技巧课程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多数教师存在工作负担较重的问题。专门的抗辩教学课程于传统讲授教学课程不同,其重视教学的实践性,而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对一针对性辅导,但受到参与教师数量较少等因素的影响,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其次,针对抗辩课程的考试而言,该课程考试与传统考试方式存在差异,学生的考试形式主要包括口试和笔试两种,因此教师在批阅大量学生的笔试试卷后还需要对学生的口试成绩予以评定,因而进一步加重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针对抗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可以看出采取合适的方式适当降低教师的工作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各高校可以通过聘请兼职指导教师的方式降低教师教学任务,而聘请的兼职教师应当具有律师资格且富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教师可采取制定本课程小组领导人的方式缓解教学压力,小组领导人员应当由优秀学员充当。从上述两方面出发切实分担法学抗辩教师的工作任务,而课程全职教师主要是通过对聘请的兼职教师以及选择的小组领导人予以组织和指导,在三方共同努力下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切实有效解决教师工作负担过重问题,进而达到切实提高学生抗辩技巧的目的。

三、结语